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97年物理学奖,由三位物理学家分享,他们是美国的朱棣文(Stephen Chu)、科恩-塔诺季(Claude Cohen-Tannoudji)和法国的威廉·菲利普斯(William D. Phillips),表彰他们发现了使用激光冷却和捕获原子的方法。
朱棣文(Stephen Chu,1948—),是华裔科学家,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父亲朱汝瑾博士是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朱棣文小时候曾醉心于制作各种模型,后来又迷上了化学游戏,对体育运动也十分热衷,可以说是一个全面发展的孩子。上高中时,对物理和微积分两门课程比较感兴趣,因为这两门课程与其他课程不同,没有太多的公式需要记忆,只根据少量的基本规则,通过逻辑推理就可以演绎出最终的结论。1976年,朱棣文毕业于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并留校做了两年博士后研究。后来加入贝尔实验室,1983年任贝尔实验室量子电子学研究部主任。1987年应聘任斯坦福大学物理学教授,1990年任斯坦福大学物理系主任。他因开发了激光冷却和陷俘原子的技术获1993年费萨尔国王国际科学奖。同年被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2009年—2013年担任第12任美国能源部长。2016年,担任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副主席。朱棣文是在中西方文化共同浸染下成长起来的,继承了中西方文化的精髓,他的内心深处既有西方人的率真、幽默,也有东方人的谦虚、含蓄。他不是那种木讷型的科学家,而是一个性格活泼开朗、充满风趣的人。
1
科恩-塔诺季(Claude Cohen-Tannoudji,1933—),出生于阿尔及利亚的康斯坦丁,由于当时阿尔及利亚没有独立,受法国管辖,他自然成为法国公民。科恩-塔诺季上大学期间,由于受到物理学教授阿尔弗雷德·卡斯特罗的影响,而把志向从研究机械转向研究物理学。1962年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获博士学位。1973年在法兰西学院任教授。由于在激光冷却和陷俘原子的开创性实验中的成就,他获得多项奖励,其中有1996年欧洲物理学会颁发的量子电子学奖。
威廉·丹尼尔·菲利普斯(William Daniel Phillips,1948—),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的维尔克斯-巴勒。1976年在麻省理工学院获物理学博士学位。由于他在激光冷却和陷俘原子方面的实验研究,曾经获得多项奖励,其中有富兰克林学院颁发的1996年度的迈克尔逊奖。
激光冷却和陷俘原子的研究,是当代物理学的热门课题,几十年来成果不断涌现,前景激动人心,形成了分子和原子
物理学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操纵和控制单个原子一直是物理学家追求的目标。固体
和液体中的原子处于密集状态之中,分子和原子相互间靠得
很近,联系难以隔绝。气体分子或原子则不断地在作无规乱
运动,即使在室温下空气中的原子分子的速率也达到几百m/s。在这种快速运动的状态下,即使有仪器能直接进行观察,它
们也会很快从视场中消失,因此难以对它们进行研究。降低
其温度,可以使它们的速率减小,但是问题在于,气体一经
冷却,它就会先凝聚为液体,再冻结成固体。如果是在真空
中冷冻,其密度就可以保持足够地低,避免凝聚和冻结。但
2
即使低到-270℃,还会有速率达到几十m/s的分子原子,因
为分子原子的速率是按一定的规律分布的。接近绝对零度(—273℃以下)时,速率才会大为降低。当温度低到10-6K,即1微开(μK)时,自由氢原子预计将以低于25cm/s的速
率运动。可是怎样才能达到这样低的温度呢?
朱棣文、科恩-塔诺季、菲利普斯以及其他许多物理学家开发了用激光把气体冷却到微开温度范围的各种方法,并且
把冷却了的原子悬浮或拘捕在不同类型的“原子陷阱”中。
在这里面,个别原子可以以极高的精确度得到研究,从而确
定它们的内部结构。当在同一体积中陷俘越来越多的原子时,就组成了稀薄气体,可以详细研究其特性。
这几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所创造的这些新的研究方法,为
扩大我们对辐射和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知识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他们打开了通向更深入地了解气体在低温下的量子
物理行为的道路。这些方法有可能用于设计新型的原子钟,
其精确度比现在最精确的原子钟(精确度达到了百万亿分之
一秒)还要高百倍,以应用于太空航行和精确定位。人们还
开始了原子干涉仪和原子激光的研究。原子干涉仪可以用于
极其精确地测量引力,而原子激光将来可能用于生产非常小
的电子器件。用聚焦激光束使原子束弯折和聚焦,导致了“光学镊子”的发展,光子镊子可用于操纵活细胞和其它的微小
物体。1988年—1995年在稀薄原子气体中先后观察到了一维、二维甚至三维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这一切都是从人们能够用激光控制原子开始的。
早在1619年,当开普勒试图解释为什么彗星进入太阳系
3
中心区域时彗尾总是背着太阳时,他曾经提出,光可能有机械效应。麦克斯韦在1873年、爱因斯坦在1917年都对所谓的“光压”理论作过重要贡献。特别是,爱因斯坦证明了,原子吸收和发射光子后,其动量会发生改变。有光子动量参与的过程首推康普顿效应,即X射线受电子的散射。最早观察到反冲电子的是1923年C.T.R.威尔逊用云室作出的。第一次在实验中观察到反冲原子的是弗利胥(1933年)。1966年,索洛金(P.Sorokin)等人发明的可调染料激光器,为进一步探讨“光的机械特性”提供了优越的手段。
20世纪70年代,托霍夫(V.S.Letokhov)以及其他前苏联物理学家和美国荷尔德尔(Holmdel)贝尔实验室阿斯金(A.Ashkin)小组的物理学家,在理论上和实验上对光子与中性原子的相互作用进行了重要的早期工作。其中有一项是他们建议用聚焦激光束使原子束弯折和聚集,从而达到陷俘原子的目的。他们的工作导致了“光学镊子”的发展,光学镊子可用于操纵活细胞和其它微小物体。
1975年,汉胥(T.W.Hānsch)和肖洛(A.L.Schawlow)首先建议用相向传播的激光束使中性原子冷却。与此同时,外兰德(D.J.Wineland)和德默尔特(H.G.Dehmelt)对于离子陷阱中的离子也提出过类似的建议。汉斯和肖洛的方法是:把激光束调谐到略低于原子的谐振跃迁频率,利用多普勒原理就可使中性原子冷却。
激光为什么能使原子冷却?光可以看成是一束粒子流,这种粒子就叫光子。光子一般来说是没有质量的。但是具有一定的动量。光子撞到原子上可以把它的动量转移给那个原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