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科举制度的发展
科举制度的看法
科举制度的看法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历史悠久,影响深远。
它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科举制度的起源、演变、特点以及评价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科举制度的起源科举制度起源于唐代,当时唐太宗李世民为了选拔人才,创立了进士科,规定每三年一次进行考试。
随着时间的推移,进士科逐渐发展成为明清时期最重要的考试科目。
科举制度在宋代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宋徽宗时期开始实行殿试和会试,并设立状元、榜眼、探花等名次。
二、科举制度的演变1. 考试内容逐渐改变:唐代进士考试主要考察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而明清时期则增加了政治理论知识和经义学问等内容。
2. 考试形式逐渐改变:唐代进士考试是由皇帝亲自出题,并由官员主持考试,而明清时期则增加了殿试和会试等环节。
3. 考试范围逐渐扩大:唐代进士考试范围较小,只有少数人能够参加,而到了明清时期,科举制度已经成为选拔人才的主要渠道,考试范围逐渐扩大。
三、科举制度的特点1. 选拔人才的公正性:科举制度实行公开、公正的选拔方式,不受出身、财富等因素的影响。
2. 培养士人的文化传统:科举制度培养了一大批文化精英,他们在文学、历史、哲学等领域都有很高的造诣,并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
3. 增强社会稳定性:科举制度为社会提供了一个稳定的阶层体系,使得社会秩序更加稳定。
四、对科举制度的评价1. 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一种独特的选拔人才方式,在当时具有重要意义。
它促进了中国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2. 科举制度存在许多弊端,如过分强调文化知识,忽视实际能力;考试范围狭窄,不能全面反映人才的能力等。
3. 科举制度在现代社会已经不适用,但它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价值。
综上所述,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一种独特的选拔人才方式,在当时具有重要意义。
它促进了中国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虽然科举制度存在许多弊端,但它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价值。
科举制发展史
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关于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从隋朝创立、唐朝发展、宋朝继续完善直到1905年科举制的废除。
一、开始于隋唐1.背景(1)九品中正制的弊端:隋唐之前的选官制度是始于220年魏王曹丕推行的九品中正制。
该制度实行之初,中正选人家世、道德和才能并重,通过该制度统治者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后来随着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中正选人只看家世,不看道德才能,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史料阅读关于九品中正制的弊端,西晋段灼在上晋武帝表中指出: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
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
——《晋书·段灼传》(2)南北朝以来,统治阶级内部结构发生变化:门阀士族地主日益腐朽,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
寒门庶族地主希望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积极要求参政。
为适应这一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隋唐统治者将科举制作为官员选拔的新制度。
2.形成和完善(1)形成隋朝建立后,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2)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①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②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③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3)内容①分科:科举以分科考试选拔人才为特点,分为制举和常举。
制举是皇帝自设科目考试选人;常举每年举行,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等几十种,其中明经和进士两科最受社会重视。
考试合格只是取得为官的资格,还需吏部选拔后方可正式任官。
②内容: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
(4)影响①科举制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
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史料阅读进士科始于隋大业(隋文帝年号)中,盛于贞观(唐太宗)、永徽(唐高宗)之际。
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
科举制度的发展与演变研究
科举制度的发展与演变研究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代表着中国古代对于思想、知识和能力的重视,也成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标志。
本文主要探讨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的演变和发展。
一、科举制度的起源科举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
唐朝开始试行进士科举制度,以选拔贡生为主。
初期,贡生是通过九品中正制的考试来选拔的。
当时科举制度仅是皇族、地方豪族等有举荐资格的人可以参加。
随着时间的发展,科举制度逐渐完善。
到了宋代,科举制度已经成为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制度和文化体系,考试的科目也不再局限于文学,还包括了数学、法律、政治等领域。
而考试的形式也已经变成了分为殿试和院试的形式。
二、科举制度的演变在明清两代,科举制度经历了一些较大的变革。
明朝时,科举制度被用作促进社会和谐和统治稳定的手段。
在明代,科举制度落实了乡试、会试、殿试的全套体系,让更多的人能够参加考试,从而获得参政和高官升迁的机会。
此时的科举考试,依然规定在士人当中选择优秀人才,但是成功通过科举考试,能够获得的特权,已经不再局限于个人成功,还可以和家族财富、地位、名誉甚至家族关系等方面相联系。
清朝初年时,继承了明朝的科举制度。
但是到了康熙年间,主张变法的内阁大学士耿精忠等人提出了废除科举制度的主张。
此时,科举制度已经受到了一些挑战,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它在社会竞争、学术评价和文化认同等方面的缺陷。
然而拥护科举制度的人却非常强大,为保卫科举制度而进行的争论,一直持续到19世纪末。
三、科举制度的衰落和影响到了20世纪初,科举制度在中国正式废除。
多年来的权力腐败,考试作弊和制度自身的问题,已经使科举制度成为不再被人们所尊重和崇拜的一个制度。
尽管如此,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和影响,依然深远。
首先,科举制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在科举制度的影响下,文化教育成为了中国主要的社会文化,而科举制度所强调的文艺精神和道德准则,也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伦理和道德提供了基础。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历史上最为独特且影响深远的选拔官员的制度之一。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科举制度逐渐演变,从其初创时期的简单选拔方式,发展成为强调才能和学术能力的选拔机制。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演变和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一、起源:中国的科举制度起源可以追溯到秦朝时期,其初衷是为了选拔人才,提高政治和行政管理的水平。
创立诸子百家,儒家思想占据了统治地位,科举制度也被赋予了儒家教育理念的色彩。
二、初创时期:科举制度在初创时期相对简单。
由朝廷设立的官方考试,主要分为明经和贡举两种。
明经考试主要以儒家经典为题材,贡举考试则是由地方官员推荐优秀人才参加的考试。
这一时期的科举制度着重选拔政治忠诚、稳定的官员,而非个人才能和学术能力。
三、唐宋时期:唐宋时期,科举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一方面,考试科目逐渐扩大,包括诗词、经史、文章等多个方面。
另一方面,考试内容逐渐偏向实用性和能力素质,如创作能力、理论才能等。
这使得科举考试更加全面地评估候选人的综合素质。
四、明清时期:明清时期,科举制度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核心制度之一。
同时期,科举考试内容和形式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和标准化。
考试科目进一步细分,包括诗文、策论等,考生需要全面掌握儒家经典,在文学才能和才思敏捷上有出色表现。
此外,考试形式也逐渐严格,考生需要通过层层筛选,方可获得最终的官职。
五、影响: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在社会、政治和文化等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科举制度使得废除世袭官职,实现了官位与能力的挂钩,提高了治理能力和政策实施的有效性。
其次,科举考试培养了一批才华横溢的士子,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最后,科举制度给了人们晋身和改变命运的机会,成为无数人努力求学的动力和希望。
六、衰落与终结:然而,科举制度在晚清时期逐渐暴露出种种问题,包括严重的腐败和买官卖官现象的产生。
此外,科举制度的僵化和不合理性也逐渐暴露出来。
随着近代社会的发展和改革思潮的兴起,科举制度逐渐被废除,为现代教育和选拔制度让路。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演变与影响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演变与影响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一种选才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出人才,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发展。
本文将讨论科举制度的起源、演变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一、科举制度的起源和初衷科举制度起源于汉朝,但正式制定和推行是在隋唐时期。
科举制度的初衷是为了选拔有才能的人才,使其进入官员的行列,并为国家服务。
这种制度源于古代中国儒家思想中对人才的重视和培养,同时也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
二、科举制度的演变1. 隋唐时期的完善:隋代开始,科举制度逐渐完善,考试科目包括经义、史书和文辞等。
唐代时,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设立了明经、明法和进士三个级别的考试,考试内容也更加广泛,注重文化和才能的综合评价。
2. 宋代科举的改革:宋代是科举制度发展的关键时期。
宋代开始推行了科举改革,选拔人才的方式更加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相结合。
此时设立了进士、贡士和解元三个级别的考试,考试内容也更加丰富,包括经义、诗词、文章和实务等。
3. 明清时期的制度崩溃:明清时期,科举制度逐渐失去了其初衷,由于系统腐败和考官的贪污,使得科举成为了一个名誉和权谋的工具,选拔出的人才也不再以能力为主。
三、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 学问的推动:科举制度推动了中国古代学问的发展,促进了人才的涌现。
科举考试的要求使得人们普遍重视文化和学问,推动了古代中国的教育进步。
2. 社会流动性的提高:科举制度打破了封建社会的固定等级制度,使得出身贫寒的人也有机会通过考试来获得官员的地位,实现社会流动性的提高。
3. 封建统治的巩固:科举制度支持了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和统治秩序,使得士人成为封建统治的中坚力量。
然而,也存在官僚主义和贪污现象,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
4. 文化传承和影响:科举制度注重文化的传承,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
科举所倡导的文化价值观念和儒家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发展。
总结: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演变与影响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科举制度的发展
科举制度的发展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起源于隋朝,发展至清朝废除,历时近一千年。
其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 隋唐时期:隋朝开始实行科举制度,考试分为乡试和殿试两个阶段。
唐朝时期,科举制度逐渐完善,分为三级考试,即乡试、省试和殿试。
乡试是在县级以上的地方举行,通过者入省试,省试通过者再参加殿试,最终由皇帝亲自选取合格者。
2. 宋元时期:宋朝对科举考试进行了一些改革,增设了礼部试、殿试之外的进士科举考试。
进士科举考试是最高级别的考试,考试内容包括经义、诗词、策论等,合格者可成为进士,享有一系列特权和待遇。
3. 明清时期:明朝修订了科举制度,广泛开展乡试,选拔人才的范围扩大。
明朝还增设了一些特殊的科目,如状元诗等。
清朝继承了明朝的科举制度,但对考试内容和方式做出了一些调整。
清朝还增设了会试,即各省的府试合格者参加会试,通过者可参加殿试,最终由皇帝决定录取与否。
科举制度的发展促进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定和统治者的政权稳定。
然而,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弊端,如重视经义而忽视实际才能,使得中国的社会发展相对滞后。
最终,在19世纪末20
世纪初,科举制度被废除,取而代之的是新的教育制度和选拔官员的方式。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一种选拔官员的考试制度,起源于南北朝时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迁与发展,对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发展和其对社会的影响。
一、科举制度的起源科举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
这个时期的政权动荡,统治者为了解决政府官员选拔的问题,逐渐形成了科举制度的雏形。
南北朝时期的科举考试主要包括文学、法律、历史等学科,以选拔政府官员为主要目的。
此时的科举制度虽在后世的发展中被改进,但其基本的选拔原则和考试内容已初具雏形。
二、科举制度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制度逐渐完善和发展。
在唐代,科举考试规模进一步扩大,考试科目也逐渐增多,包括儒家经典、史书以及琴棋书画等文化艺术方面的内容。
唐朝科举制度的完善,为后来的宋、元、明等朝代的考试制度奠定了基础。
宋朝是中国科举制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宋代的科举考试不再只是考察文化艺术,还强调理学思想和儒家经典的学习。
宋代的科举考试主要分为乡试、省试和殿试三个阶段,通过这些考试选拔出合适的人才,为政府选拔合格的官员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
明清时期,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并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核心制度之一。
科举考试的规模更加庞大,竞争更加激烈。
明代的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
乡试是地方性的考试,会试是地区性的考试,而殿试则是最终选拔进士的考试。
科举制度在明清时期逐渐形成了严格的考试内容和制度,并对选官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科举制度对社会的影响科举制度的实施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科举制度推动了儒家学术的发展和传承,儒家思想成为科举考试的主流。
其次,科举制度营造了一种竞争激烈的环境,促进了社会上层人才的选拔和培养。
科举考试不论身份背景,只注重个人能力和学识,为社会流动提供了一种途径。
此外,科举制度还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统一。
通过考试选拔出合适的官员,减少了朝廷中的腐败和乱象,增强了政权的合法性和稳定性。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发展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发展它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经隋、唐、宋、元、明、清六个朝代。
于是当时的隋文帝就做了个好事,废除了九品中正制,采用分科考试选拔官员,从而就奠定了科举制的雏形,隋炀帝时,正式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
1905年清末新政废除科举,科举制退出历史舞台。
试期一天,依成绩分甲赐及第、出身、同出身。
殿试第一甲第一名,初称榜首,亦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乡试、会试、殿试连续考中第一即连中三元。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
它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经隋、唐、宋、元、明、清六个朝代。
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当时可谓权贵在朝廷上为所欲为,于是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担任高官。
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魏晋以来的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下去。
于是当时的隋文帝就做了个好事,废除了九品中正制,采用分科考试选拔官员,从而就奠定了科举制的雏形,隋炀帝时,正式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
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
唐太宗贞观时大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增加了考试科目,当时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
但是当时录取极严,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说,所以当时也有不少考生早已是白发苍苍却依旧参加考试。
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还首创武举和殿试。
武举由兵部主考,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马枪、负重摔跤等,唐代最著名的武状元便是郭子仪了。
武则天载初元年二月,女皇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这是科举考试中殿试的开始,但在唐代并没有形成定制。
唐玄宗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为定制。
宋朝的科举制比唐朝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考试分为解试(州试)、省试、殿试三级,殿试成为定制,考试方法采用糊名法,还实行誊录制度,以防作弊行为。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于唐朝初期形成,并在宋朝达到鼎盛。
这个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持续了超过一千年,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发展和特点,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一、科举制度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可以追溯到唐朝初期。
当时,唐太宗下令举行科举考试,以选拔政府官员。
这可以被视为古代科举制度的雏形。
然而,真正形成科举制度的是隋朝。
隋文帝杨坚创立了明经科,精选人才,这也奠定了科举的基础。
随着唐、宋两朝的兴起,科举制度逐渐完善和发展。
唐朝将科举分为明经科、明法科和明文科三门,考试内容相对较为简单,主要考察经史和文学知识。
然而,随着政治的变动,科举考试的内容和方式也发生了调整。
宋朝将科举考试分为殿试、会试和礼部试,增加了考生的选拔梯度和难度。
二、科举制度的特点1. 平等公正:科举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平等公正。
无论贫富、出身、官阶,只要具备一定的学识和才华,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官职。
这使得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为平民阶层提供了获得社会地位的机会。
2. 选拔人才:科举制度的另一个特点是选拔人才。
通过科举考试,政府可以筛选出具备良好品德和优秀才能的官员,为政府提供了稳定和高效的管理人力资源。
科举制度的导入也促进了中国历史上的文化繁荣和知识传承。
3. 压抑创新:科举制度虽然在选拔人才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缺点。
由于科举考试重视经典文化和既定知识体系,对于创新思维和个人独立思考的能力缺乏考察。
这导致一些优秀的才华横溢者可能被埋没,限制了社会的创新和进步。
三、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科举制度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繁荣。
通过科举考试,精英阶层得以接触到经典文化和古代文献,加深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研究。
其次,科举制度对社会稳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由于科举制度提供了平等的机会,使得社会上的各个阶层都有可能通过努力获得官职和地位。
科举制度的论文
科举制度的论文引言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科举制度被广泛应用于选拔政府官员的方式。
该制度持续了1300多年,并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论文将探讨科举制度的起源、演变和影响,以及它在中国历史中所扮演的角色。
一、科举制度的起源和发展科举制度起源于隋唐时期,随着唐朝的灭亡和五代十国的混乱,宋朝继承了科举制度,并对其进行了系统的改革。
科举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选拔人才,打破封建贵族的垄断,确保社会的稳定和治理效率。
在宋朝时,科举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实行了乡试和殿试的考试制度,并设置了明经和进士等不同级别的考试科目。
二、科举制度的影响1. 选拔人才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使得社会上的人才得到了充分挖掘和利用。
无论是社会出身、贫富阶层还是家族背景,只要通过科举考试,任何人都有机会成为官员,这在古代社会中是一种革命性的改变。
2. 提高官员素质科举制度要求考生必须具备文化修养、道德品质、政策理论等多方面的能力。
这使得官员的素质得到提升,能够更好地履行公职和管理社会事务。
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得政府机构成为一个专业化的执政团队。
3. 社会流动性科举制度打破了世袭的封建贵族制度,为社会的流动性提供了可能。
通过考试,人们有机会脱离出自己的社会阶层,进入到官僚层级,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
这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提供了机会,有助于缓解社会的不平等现象。
三、科举制度的问题与挑战科举制度在函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科举制度过于注重文化教育,忽视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其次,科举制度对考生的身份和出身有一定的歧视,使得社会流动性仍然存在一定的限制。
此外,科举制度也存在命题和评卷方面的不公平问题。
结论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项重要制度,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在选拔人才、提高官员素质和促进社会流动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未来的社会制度改革需要借鉴科举制度的经验教训,更加关注公平、公正和公正,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中国的古代科举制度
中国的古代科举制度中国的古代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一种重要的选拔人才的制度,发展和运行了超过一千年的时间。
此制度为后来的文官选拔提供了基础,并在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就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发展、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科举制度的起源中国的古代科举制度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但真正成为全国范围内重要选拔人才的制度始于隋朝。
隋文帝杨坚在推行科举制度时,希望通过此制度来选拔人才,以强化政府的统治能力。
科举制度在唐朝进一步完善,并在宋朝达到鼎盛。
这一制度在明清时期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和调整。
二、科举制度的运作方式古代科举制度通过举行科举考试选拔人才。
考试分为三个层次:乡试、会试和殿试。
乡试是在参加考试者所在的州县进行的,在考试中更换了试官,实行了笔试和策论相结合的形式。
通过乡试考试的考生,有资格参加会试。
会试是在京城举行的考试,考生需要在会试中进行对策和论文的撰写,只有通过了会试的考生才能有资格参加殿试。
殿试是最后的考试环节,主要考查考生的口试能力。
通过殿试的考生将被选入进士榜。
三、科举制度的影响中国的古代科举制度对中国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科举制度提供了平等选拔人才的机会。
与西方国家的世袭制度不同,中国的科举制度以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无论是贵族还是农民的子弟,只要通过考试,都有可能成为官员。
其次,科举制度促进了千百年的文化传承。
为了参加科举考试,中国的学子们不得不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来学习,由此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儒家经典成为科举考试的必备素材,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思想和价值体系。
此外,科举制度也导致了严重的书呆子倾向。
为了应对考试,许多学子只注重死记硬背,缺乏实际能力和经验。
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现实问题的解决和中国社会的进步。
最后,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
通过科举制度选拔的官员,更加忠于中央政府,有助于加强中央政权的控制能力。
总结起来,中国的古代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对中国政治、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古代科举制度的发展
古代科举制度的发展导言古代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演变,直到清朝结束才最终废除。
科举制度对于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与演化、考试内容与形式、科举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更好地了解这一历史现象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一、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与演化古代科举制度起源于唐代,当时被称为“明经举”,其目的是选拔高级官员。
这一制度首先出现在唐玄宗时期,通过组织考试选拔人才。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制度逐渐发展完善,形成了考试内容与形式、考试阶段等方面的规定。
到了宋代,科举制度更加规范化,并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渠道。
随着明清两代的改革,科举制度逐渐走向末路,直到清朝被废止。
二、考试内容与形式古代科举制度的考试内容主要包括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以及诗词、文章等文学作品。
考试形式则分为笔试和口试两部分。
先进行笔试,由考生们分别写文章和作诗,以展现他们的才华和文化水平。
然后通过评卷,选拔出一部分考生进入下一轮口试。
口试主要包括质疑和辩论等环节,考察考生的辩论能力和思维能力。
最终根据考生的综合表现,选拔出合格的考生进入官僚体系。
三、科举对社会的影响科举制度的实施对古代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首先,这一制度改变了人才选拔的模式,不再以出身和家族为依据,而是以通过考试为主要标准,使得社会的精英阶层更多地由具备文化素养和才华的人组成。
其次,科举制度扩大了社会的流动性,使得贫寒之家的子弟通过努力学习和考试可以获得改变命运的机会。
同时,科举制度也使得文化教育得到普及,培养了大量的文化人才,推动了社会的文化进步。
最后,科举制度也对官员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要求,从根本上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能。
然而,科举制度也有其不足之处。
首先,由于考试内容过于狭隘,只重视儒家经典和文学才华,忽视了其他领域的专业能力,造成了科举选出的官员在实际管理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中国历史上的科举制度
中国历史上的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历史悠久,影响深远。
在这个制度下,通过考试选拔出的士人可以进入官府从事政治、文化等工作。
本文将从科举制度的起源和发展、考试科目和流程、科举制度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科举制度的起源和发展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成型于唐代,经过宋、元、明、清等朝代的演变和完善,最终延续了近1300年,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选拔制度之一。
科举制度的初衷是为了选拔优秀的人才,使人才得以发挥作用,同时也是统治者巩固政权的手段之一。
起初的科举制度是简单的考试选拔,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制度逐渐演变为复杂的考试体系。
明代实行的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考试,以及清代的会试和殿试,成为科举制度发展的高峰阶段。
这些考试分别在不同地方进行,最终选拔出的士人可以成为官员,享有丰厚的待遇和特权。
二、考试科目和流程科举制度的考试科目主要包括文科和武科。
文科考试内容涉及经史、文言文、诗词等,要求考生有扎实的文化修养和文学创作能力。
而武科考试则注重武艺和军事技能的测试,以选拔武将和军事将领。
科举考试的流程十分繁琐。
首先是乡试,考生在本地参加笔试,通过后才能进入下一轮的考试。
然后是会试,会试要求考生亲临考场进行面试和答辩,考官会提问考生,考察其学识和理解能力。
最后是殿试,殿试是最高级别的考试,在皇帝面前进行,目的是选拔最卓越的士人,他们将会成为高级官员,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三、科举制度对社会的影响科举制度的实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科举制度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为社会提供了稳定的官僚阶层,推动了社会的经济和文化发展。
其次,科举制度打破了封建世袭的政治格局,使每个人都有机会凭借自己的才能晋升官职,增强了社会的流动性。
再次,科举制度注重文化修养,对促进国民教育和文化传承有着积极的作用。
最后,科举制度也造成了士人的特权和功利化倾向,导致社会存在一定的不公平和腐败现象。
总结起来,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一项独特而重要的制度,对于培养人才、推动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古代中国科举制度的发展及其意义
古代中国科举制度的发展及其意义古代中国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极富特色和影响深远的制度之一。
自唐朝开始,它逐渐成为整个封建社会中最重要且具有普遍性的选拔人才的方式,经过历代不断改进和发展,在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一、科举制度的初步形成中国科举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最初可以追溯到汉代。
本朝以来,汉武帝推行九品中正制,大司马韩信、长安吏士之乱被废除。
由于免除考试,官员的评价完全依靠官吏贪污的现象,党派的斗争随着官场的腐败浪潮日渐剧烈,严重摧残了国家的发展。
为有效治理政务,使人才得以荐举和选拔,东汉明帝正式制定了九品中正制。
这时,官员升迁的考试形式就被奠基。
两汉之后,各朝政权都曾尝试过通过各种渠道选拔人才,而不局限于故官和士族的名望地位。
到了隋代,隋文帝统一天下,以贤才为核心评价依据,创立水利知县、河南县丞等专门的考试。
随着他们的才学不断精进和提高,其在地方官府担任要职的机会也越来越多。
二、唐代科举制度的形成唐代开创了科举制度。
此时的科举制度借鉴了隋代之前的考试制度,同时结合第二次政治改革的特点,如晋升根据人才的出身、分配制度等新制度的使用,使考试退而成为评价人才的正规程序。
唐代在选人时的重点不在出身和家族的地位,而在考试分数。
科举制度实行了年度制。
每年在京城首都举行乡试,对前来应考的士人进行文化知识水平甄别,第一层过关的士人可报考省试,经过省议推选后, 可以进行资格认证,认证合格的人可以报考进士。
一次成功通过进士考试可以被任命为生员,可以晋升为百官。
这使士人摆脱了世袭豪门和贵族家庭的枷锁,公平自由地接受了选才。
同时,唐朝还设置了各类官位,如会元、状元、大魁、庶吉士等。
唐朝的科举制度一直持续到明朝。
三、宋代科举制度的变革宋朝开创了新的科举制度。
宋代的科举制度历经了顺天学以及史院,直到察法等举为止。
此时,科举制度逐渐完善,考试设置也几次改革,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宋朝科举制度的主要变革有以下几方面:1. 兴办淮阴书院。
中国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
中国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中国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它源自于隋朝的应试制度。
该制度贯穿了中国历史的大部分时期,从隋朝到清朝设立的秀才、举人、进士三个级别,成为中国古代选拔官员最重要的一种方式。
下面将详细介绍中国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
一、隋朝与唐朝早期科举制度的雏形可以追溯到隋朝,隋文帝杨坚在贞观年间开始设立乡试、府试等考试制度,用于选拔官员。
而唐初,这一制度进一步发展并完善,成为了科举制度的初步形态。
此时,乡试按照州县的划分,并由地方官员负责命题。
府试则是由州县的合格者参加,最后通过者可晋升举人。
二、唐朝中期与宋朝唐朝中期,科举制度进一步规范和制度化。
科举分为三个阶段:进士科、明经科和明法科。
进士科是最高级别的考试,合格者称为进士。
明经科和明法科则是进一步细分的考试,用于选拔地方官员。
同时,科举考试也逐渐摆脱地方官员的干预,专门的官员组织开始负责考试的命题和评卷。
宋朝时,科举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它的形式和内容发生了一些变化。
进士科改为制举科,乡试成为了直接面向全国的考试,考生不再依赖地方官员的推荐。
同时,科举制度成为了社会晋升的重要途径,进士科合格者可直接晋升为举人,享有特权。
三、元朝与明朝到了元朝时期,科举制度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元朝与宋朝时期相比,更加注重政治背景和家世,科举考试中的文字、论文题型逐渐减少,注重选拔实务能力。
然而,元朝的科举制度由于政权的不稳定、政争的频繁,逐渐失去了公正性和权威性,贿赂和权势的干扰使得科举制度的有效性受到了质疑。
明朝时期,科举制度再度得到了与发展。
明朝设立了左右两科的乡试,通过者晋升为举人,进入府试和会试,通过者晋升为进士。
明朝还规定进士及第者才能参加礼部试,通过者才能成为状元。
此外,明朝实行了“贡士”制度,将冠军进士和状元派往京师,享受特权。
四、清朝清朝虽然延续了明朝的科举制度,但在清朝时期,科举制度逐渐成为了官僚集团的世袭和特权的象征。
科举考试的内容趋于保守,贿赂和权势的干扰更加严重,社会晋升通道的壁垒更加难以逾越。
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
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的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它起源于隋唐时期,经过多次改革和发展,直到清末废止。
下面就是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
科举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隋朝的高祖隋文帝时期,但真正形成并发挥作用的是唐朝。
唐朝初期,贞观年间开始,因为国家需要大量的官员来维持国家的稳定和繁荣,所以创立了科举制度。
当时的科举主要依据贞观政权的政策,选拔政治聪明、道德高尚、能力非凡的有才之士。
经过多年的实践,科举制度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完善的选拔制度,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唐朝的科举制度主要包括两个过程:进士科和明经科。
进士科是选拔文官的制度,它的选拔范围非常广泛,所有有才华的士人都可以参加。
明经科则是选拔儒家经学专家的制度,主要是为了培养人才来教育后代。
进士科和明经科的考试主要考察考生的文化素养、才华和政治理论水平。
进士科的考试一般分为两个阶段:府试和省试。
府试是在各地府城举行,选拔出一批优秀的考生进入省试。
省试则是在省城举行,选拔出最终的优胜者,成为进士。
进士中又分为三甲,第一甲是状元,第二甲是榜眼,第三甲是探花。
进士科的考试非常严格,要求考生具备高超的才能和广泛的知识。
明经科的考试则主要通过策问的方式来考察考生的经学水平。
这是一种以论述为主的考试形式,要求考生对儒家经典作品有深刻的理解和熟练的运用。
随着唐朝的繁荣和科举制度的不断完善,它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政治权力的重要来源。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制度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首先,考试的内容越来越僵化,对个人的创新能力和实际才能的考察不足。
其次,科举制度选拔出的官员大多是精通文化知识,但缺乏实际执政经验。
再次,科举制度严重依赖于地方官员的推荐和评定,容易导致腐败和不公平现象的产生。
此外,科举制度对女性和地位较低的社会阶层的限制也存在很大的问题。
到了清朝,科举制度的问题变得越来越明显。
清朝当政者虽进行了一些改革,试图修正科举制度中的一些弊端,但这些改革的效果并不显著。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及其影响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及其影响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一种选拔政府官员的制度,起源于隋朝,盛行于唐朝,一直延续至清朝晚期。
这一制度对于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历史演变以及它对政治、社会和文化领域的重要影响。
一、科举制度的历史演变1. 隋朝科举制度的起源隋朝开创了官僚选拔制度的先河,通过实施科举制度来选拔人才。
当时的科举考试仅限于有特殊功绩的官员之后的子弟,是一种可以继承功名的制度。
2. 唐朝科举制度的发展与完善唐朝时期,科举制度经历了较大的改革和完善。
唐太宗制定了科举考试的条例,规定了考试的内容和程序。
科举制度的目标由亲族政治转变为选拔人才,士人通过考试获得功名,可以晋升到高位。
3. 宋朝科举制度的巅峰科举制度在宋朝达到了巅峰,被称为经世致用之法。
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会试和殿试。
这一系统使得科举制度更加公平,选拔出了大量优秀的官员。
科举制度的实施也推动了宋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繁荣。
4. 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变革明朝和清朝时期,科举制度逐渐走向衰落。
明朝创立了兵科制度,举办武备考试,增加了进入仕途的途径。
清朝则继承明朝的科举制度,但始终未能进行彻底的改革。
科举制度在这一时期逐渐成为统治阶级的工具,选拔出的官员多为保守派,影响了政治的公正性。
二、科举制度的影响1. 官僚体制的形成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得中国古代形成了官僚体制。
通过考试选拔官员,保证了政府的高效和稳定运作。
官僚体制的形成也使得政府能够更好地掌握和管理社会资源,推动了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2. 社会阶级流动性的增加科举制度打破了世袭贵族的特权,为平民百姓提供了跻身士人阶层的机会。
通过考试获得功名,平民百姓可以改变命运,实现社会阶级的流动。
这一制度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3. 文化传承和发展科举制度催生了大量的文人士子,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考取功名成为士人的人们,注重文化修养,致力于文学创作和理论研究。
对科举制的看法500字
对科举制的看法一、科举制的起源和发展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起源可以追溯到隋朝,达到鼎盛时期是在唐朝和宋朝。
该制度通过考试评选出优秀的人才,为官员选拔提供了一种公平公正的方式。
二、科举制的优点1.公平公正:科举制打破了世袭贵族的壁垒,使得人们凭借个人的才能和考试成绩晋升官员,从而实现了一种公平公正的选拔方式。
2.知识普及:科举制推动了教育的普及,人们为了参加科举考试,纷纷投入学习,扩大了知识面,促进了社会进步。
3.尊重人才:科举制高度重视人才,不论出身贫寒还是富贵,只要有较高的考试成绩,就有机会被选拔为官员,给予人才应有的尊重。
4.选拔优秀官员:科举制选拔了许多才德兼备的官员,促进了政府的廉洁和高效,对国家的治理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科举制的缺点1.应试教育:科举制过分注重考试成绩,导致了应试教育的盛行。
人们只追求取得好成绩,而忽视了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这种教育模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2.官僚主义:科举制使得官员晋升依赖于考试成绩,容易形成一种官僚主义的体系。
许多人为了追求好成绩而刻意迎合上级,导致了个人原则和合理政策的偏差。
3.学习不全面:科举制注重文学和经史知识的考察,而对其他领域的知识了解较少,限制了官员综合素质的提升。
4.局限性:科举制只能针对有读书能力的人进行选拔,没有给其他方面的人才提供发展的机会,这导致了一些人才流失和浪费。
四、科举制的现实意义科举制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虽然有其优点和缺点,但它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科举制使得人们普遍追求知识,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它也是一种选拔人才的方式,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官员,为国家的治理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科举制在现代社会已不再适用。
现代社会注重多元化的人才选拔,不仅注重知识,还注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因此,我们需要在传承和发扬科举制的优点的同时,结合现代社会的需求,完善选拔人才的机制,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科举制度的演变范文
科举制度的演变范文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起源于隋朝,盛行于唐朝,并一直延续到清朝结束。
科举制度的演变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唐代,宋代,元代和明清时期。
在唐代,科举制度达到了巅峰。
唐朝的科举制度主要是通过举行科举考试来选拔人才,考试分为进士科和明经科。
进士科考试的内容主要是文学和诗词,通过考试的人可以成为进士,有机会成为朝廷的高级官员。
明经科考试的内容主要是经书,通过考试的人可以成为中级官员。
宋代的科举制度在唐代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
宋代将科举考试由一次改为两次,分为乡试和会试。
乡试是在各地进行的考试,通过乡试的人可以进入会试,会试则是在首都进行的考试,通过会试的人可以成为进士。
此外,宋代还增加了一个新的科目,即论语科,在乡试和会试之间进行。
论语科的考试内容是论语和孟子,通过这个科目的考试可以提高考生的道德水平。
元代的科举制度与唐宋时期有所不同。
元代的科举制度由于外族入侵而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元代取消了进士科和明经科,改为设置状元科和解元科。
状元科是在各地进行的考试,通过状元科的人可以进入太学学习,学成之后可以成为官员。
解元科则是在首都进行的考试,通过解元科的人可以成为朝廷的高级官员。
元代还设置了一个新的科目,即知县补选,通过这个科目的考试可以选拔地方官员。
明清时期,科举制度进行了一些。
明代的科举制度变得更加复杂,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
乡试和会试的内容与宋代相似,殿试是在皇宫进行的考试,通过殿试的人可以进入翰林院学习,学成之后可以成为皇帝的重要顾问。
清代时,科举制度基本上沿用明代的模式,不过进行了一些细微的,如取消了殿试。
总的来说,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经历了多次的演变和。
科举制度的目的是选拔人才,提高官员的素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文风刻板、注重书本知识等。
随着时代的变迁,科举制度的影响逐渐减弱,最终在清朝结束。
不过,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文化和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为中国古代的文化繁荣做出了贡献。
科举制度的演变过程
科举制度的演变过程引言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历史上经历了数百年的演变过程。
它在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科举制度的演变过程以及它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一、始创阶段科举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
最初的科举制度是以尚书令为主考官,通过笔试和口试的方式选拔人才。
这个阶段的科举制度主要面向贵族和统治阶级的子弟,目的是选拔他们继续从事政治职位。
二、隋唐时期的发展隋唐时期,科举制度逐渐发展成为国家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
唐太宗时期,设立了秀才、举人和进士等考试等级。
其中,进士是最高级别的考试,合格者可以直接进入官僚体制,并在政府高层担任要职。
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改革还引入了“殿试”的概念。
这是在皇宫中对进士进行的最终考试,评判者是皇帝本人。
这一改革让科举制度更加透明,增加了公正性。
三、宋明时期的进一步完善宋明时期,科举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宋代分为两个阶段,分别是北宋和南宋。
北宋时期,考试内容更加注重文学才能,科举制度逐渐成为士人追求的目标。
明代时期,科举制度更加体系化。
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
在会试环节,考生需要在一起考场上应试。
而在殿试阶段,考生需要亲自对皇帝进行答辩,以展示自己的才能。
四、衰落与废除科举制度在清朝时期逐渐衰落。
清朝开创了新的选拔官员的制度,包括乡试、会试和殿试。
然而,由于吏治腐败和制度内部的弊端,科举制度逐渐失去了其原本的公正性和准确性。
最终,在清朝末年,科举制度被废除。
废除科举制度的决策是中国政治变革的一部分,也是对科举制度在近代社会已经不适用的体现。
结论科举制度的演变过程是中国古代政治和文化发展的缩影。
它在中国古代社会起到了选拔人才和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
然而,科举制度也存在贵族主义和内部弊端的问题,导致了它的衰落和废除。
尽管如此,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影响无疑是深远而重要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科举制度的发展
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科举制度从隋朝大业三年(607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297年。
科举制度虽然消失了,但利用考试进行选拔的方式却流传了下来,演化成了近代的各种考试。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朝大业三年,隋朝一统全国后,为了生存和发展,为了适应封建社会,加强中央集权,将选拔官吏的权利收回于中央,演化出了最初的科举制度,让科举制度代替了过去的九品中正制。
隋炀帝大业三年开设进士科,随之出现了一个较为先进的科目——“时务策”,它将文化和现实用考试联系起来,将知识推向实用化。
让学子对当时国家政治生活发表自己的看法形成论文,这样的考试叫试策。
这样的创新之举,为中国发展揭开了新的篇章。
随后,唐朝推翻了隋朝的统治,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对此做了进一步的完善。
唐代科举考试的科目分为常科和制科两类。
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为制科。
唐代的常科考试种类繁多,有些科目因为不受重视,有些科目因为难度大要求高而渐渐作废,于是常科里的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
明经、进士两科,最初只是试策,多考经义或时务,其考试基本精神是明经重帖经、墨义,进士重诗赋。
帖经类似于现代的填空题,就是讲经书随便揭开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空出一行,用纸帖盖上三字,让试者进行填充。
墨文则是对经文的字句进行简单的测验。
这个两个科目都是靠熟读背诵能力,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成功。
但是进士的诗赋则需要较硬的文学功底,所以取得进士科第是一件很难的事,当时流传的的“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可以在过去考取进士是一件多么难的事,需要试者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
自唐高宗以后,进士科被人尤为重视,因为唐朝很多宰相大多都是进士出身,考取了进士就能拥有飞黄腾达的未来。
可考取进士的道路是十分艰难的,因为唐代取士,不仅要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当时名人或杰出人士的推荐。
为此,考生们纷纷将自己代表作投于那些名人门下,此举名为投卷。
向不同的人投卷的行为有不同的叫法:向礼部投入的叫做公卷,向达官显贵投卷叫做行卷。
这样的行为确实能够让一些有才能的人崭露头角,就如白居易。
但这样的安排也给一些欺世盗名的人以可乘之机,助长了一些社会的歪风邪气。
而且唐代武则天开创了殿试的雏形,女皇在殿上亲自测试,只可惜此举在唐代并未形成完善的制度。
值得一提的是唐代不光重文,而且尚武,武举就是在唐代产生的,开始于为武则天长安二年,由兵部负责,考马射、步射、平射等等,同文试一样,中第者也可以封官晋升。
唐代过后是宋代,宋代的科举制度依旧是重视进士科,但考试科目与唐代相比略有减少。
而且宋代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对科举制度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宋代科举放宽了录取的范围,宋代进士分为了三等,由于扩大了录取的范围,名额也成倍的增加。
宋代的录取人数每次多达两三百人,对于屡考不第的考生,也可以
奏请皇帝开恩,赏赐出身资格(进士中的第三等)这是“恩科”的先例。
宋代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
殿试成为科举制度的最高一级的考试,并正式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科举考试制度。
从宋代开始,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誉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
措施主要是糊名和誉录制度。
糊名,就是把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籍贯等密封起来,又称“弥封”或“封弥”。
类似于我们现在的封卷。
誉录,就是讲考生试卷进行誊抄,让考官评阅试卷时不光不知道考生姓名,连考生笔迹也无法辨认,以此来防止考官徇私。
此举效果在一开始很好,但到了北宋末年,由于政治日趋腐败,此项制度也就流于形式了。
这样的改革使徇私舞弊的现象进一步恶化。
宋代王安石对考试内容的也进行了较大的改革,王安石推崇的考试在于通经致用,以论、策取士。
但随着政治斗争的变化,王安石推崇的《三经新义》被取消,随后有时考诗赋,有时考经义,有时两者都考,没有定论。
元代开始,蒙古人统治中原,科举考试进入中落时期,但以四书试士,却是元代所开的先例。
元朝灭亡后,明王朝建立,科举制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
科举制度的等级森严复,复杂有序。
但明朝的科举制度过于重视八股文,太多读书人往往把毕生精力用在八股文,八股文本上也有过于死板公式化的缺点,过于偏向八股文的风气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把科举考试制度本身引向绝路。
到了清代,科举制度的各种弊端终于显露,让社会不堪重负,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就此灭亡。
在科举制度灭亡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对科举制度都是单纯的给出负面评价,过了很久人们才冷静下来对科举制度进行客观的分析,的确,科举制度的危害是不容置疑的,但它和畅不是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上的一次伟大尝试?科举制度将基层的人才选拔起来,重视并让基层力量参与到国家政治生活中,这样的思想不知道早了西方多少年。
如今的考试制度也有着各种各样的缺陷,就同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一样,它需要不断的被完善,但是好在我们有着科举制度这样一段历史,读史可以明智,我们可以借鉴前人经验解决现在的问题,让我们的现代考试制度避开不必要的弯路,发展的越来越好,造福社会,造福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