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英译本比较看翻译的文化转向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拟进行研究的是上世纪初英国传教士、汉学家理雅 各的译本和现代美国汉学家安乐哲的译本。文化翻译理论 在文化层面对翻译所作的反思可以解释《论语》理雅各译本 和安乐哲译本之间的巨大差异,通过《论语》理译本和安译本 的对比研究对于文化翻译理论的不断完善和构建也具有积 极意义。
一 翻译目的
理雅各翻译《论语》的目的与他作为传教士的身份是密 切相关的,他在 香 港 居 住 约 E" 年(%&*E$%&(E),始 终 以 传 教为首要任务。传教士传教的目的是为了证明上帝存在的 普遍性,他们最希望看到的是在中国耶稣取代孔子,同时使 英语国家的人们能够了解中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化。他意识 到儒经是了解中国的钥匙,便决定系统翻译四书五经等儒家 经典,帮助传教士了解传教对象及其文化,来推进传教工作。
三 译文风格
理译本最显著的特色是贴近原文的句式和语序。以较 小的字、词、短语为翻译单位,在相当程度上再现了《论语》的 风格。如: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也。[E] F9+G0(2+,(0-B,“H)*+,-.,/+1,01B3+21.207A03(6-,; 2).)(,29+,+906+8++1,070(!I)229+,+1+6+,90(8++10/+01
第F期
刘永利,舒奇志:从《论语》两个英译本比较看翻译的文化转向
/?
!"#,"#$,"%%&’("!’%)!’,*)+%,-,(.”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
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0)1)""(2’$3&"%4)5)"56)’%73"(.8&’!"(%’+(")$,“8&’
“君 子”:“()*+,-.,/01”、“*,.*,-+23”、“*+,4+526-,2)+”、 “6-,2).)(/01”
“礼”:“,-2)07”“、*,.*,-+23”“、/.,07(” “仁 ”:“8+1+6.7+15+”、“9)/01-23”、“6-,2).)(”、“+:5+7; 7+15+”
第(卷第!期 !"")年*月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01,230/4-05/678.96:;(<,=601<=68/=8>?6:6,/)
@,1A(3,A! BC.A!"")
!!!!!!!!!!!!!!!!!!!!!!!!!!!!!!!!!!!!!!!!!!!!!!!!!!!!!!!!!!!!!!!
分析以上术语的翻译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安、郝两位所采 用的所谓“点(4.5)()域(4-+7B)”语言,以代替以往翻译典籍时 的“实体(()8(2015+)”语 言。[&]安 乐 哲 认 为,先 前 人 们 用 来 翻 译中国古代经典的是实体语言,这种语言适合于描述和解释 由分离性、客观性和永恒性规定的世界。而在他们看来,古 代中国人所 经 验 的 世 界 是 由 连 续 性、过 程 和 流 变 规 定 的 世 界,因此他们认为有必要在英语世界中寻找一种能够恰当地 表达古代中国人所经验的世界。这就是他们在过程哲学和 美国实用主义那里找到的过程语言,或更确切地说,“点域” 语言。安认为“,点域”语言假定我们所经验的世界是一个过 程和事件“域”,其中没有任何永恒的成分,而只有各种不断 移动的点,这些点各自从其有限的视野对整个“域”加以“聚 焦”。
[收稿日期] !""#$%!$"& [作者简介] 刘永利(%’&%$)女,湖南常德人,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
!湘潭大学副教授。
万方数据
%$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
性。
二 概念翻译
概念是进入一个思想系统的唯一通道,而概念翻译则是 译者对译本的诠释向度和程度的重要标志。基本概念词的 翻译是儒学经典英译的一个重要内容,译者既要体现原意, 又要注意术语翻译前后的一致性以保证概念意义的贯穿和 统一。通过理、安氏术语翻译的对比分析便可以看出他们对 孔子思想的接洽程度。
理雅各作为传教士翻译《论语》首先是因为他对中国文 化持赞赏的态度,但他的思想背景决定了他翻译时持根深 蒂固的西方文化中心主义态度。[%]基督教是西方人之宗教与 道德生活赖以运行和展开的信念纽带,传教士对上帝的坚定
信仰使他们认为上帝主宰甚至高于理性和情感,传教士所受 到的信仰熏染以及其相应的价值取向,经由知识的缜密锻造 之后变得十分虔诚而坚定,也就是说,他们在接触中国文化 与文明之前,其世界观、人生观以及思维方式和情感归依等 早已定型。[!]所以他们与中国人的交往对中国典籍的理解, 天然的包含了文化交会、碰撞和冲突的因素。传教士的神学 思想和其引入的希腊哲学思想是他们基本的知识架构和诠 释儒家经典时的基本立场。[E]
$)44)9,5%7)(3)%&%&’9-,#%’#"#9’.:4,3&’#%&’)+’5$’+(&"*’ "#7%+-,;5’(-!’"44")+(,%&’7-,#<%"2’%&’%-)5-4%&’!,"#$ )4,3&’#%&’7-,#<&"*’3)#’"#$4--$,%&’7(’%%&’!;’4-+’ %&’)+’5$’+(,)(8=:>%-;’9-#()$’+’$4)5)"56)’%7?”
不可否认的 是,理 雅 各 译 文 的 风 格 与 原 作 有 很 大 的 差 异《,论 语》以 简 约 生 动 为 特 色,而 理 译 本 却 显 得 呆 板 冗 长,[?@]这与古代汉语重意合而英语重形合有关系,而且语义 翻译的一大缺点就是笨拙晦涩,非原语读者理解起来非常费 力。
但是这种处理方法导致了纽马克在其语义翻译理论中 提出的“过译”倾向。[<]核心概念的意义在《论语》中的贯穿统 一在译本中就无法得到体现。一方面是由儒家学说自身的 张力以及中文词义的不确定性造成的,另一方面因为理雅各 生活在文风呆板停滞的维多利亚时代,在非常重视文字的确 定性的同时却忽视了文字背后的哲学阐释和文化传递。他 的助手王韬也受到了清代实学学风的影响,专注于文字训诂 而忽视意义的诠释,对概念的诠释未做到入理。作为传教士 的身份使他在翻译的时候不得不考虑传教士的任务=试图 在中国使耶稣取代孔夫子,所以在进行翻译的时候他会时时 将这一理念融入译本之中,指导他的翻译工作。在他的译本 中使用了大 量 的 西 方 术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来 表 达 中 国 哲 学 中 的 核 心 概 念。 如“天”这一概念,理雅各译为“>+06+1”,便为“天”强加了若 干中国文化没有的、源自耶稣=基督传统的意象,在很多语 境中,单独使用的“天”字实际上是在指代“天地”———它暗示 “天”并不是独立于世的。《圣经》中的上帝常常转喻为创世 之“>+06+1”,而中文文言文中的“天”即是世界。若将二者简 单地等同,将会使译入语读者错误理解原文本所承载的文化 内涵。
[关键词] 文化翻译;《论语》英译本; 理雅各; 安乐哲 [中图分类号] DE%#A’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E$"(##(!""#)"!$""&’$"E
自上个世纪&"年代末期到今天,翻译学研究呈现的是 一种多元的和融合的视野。翻译理论家巴斯涅(<-90/F099G /8::)与列夫维尔(B/?.8H82878.8)两人提出了当代西方翻译 学研究的“文化转向”,即认为真正意义上的译学研究必须在 深入文本的同时也应该注重研究文本的外部现实,即文本的 “文化语域”。翻译作为一种文化创造活动同时受制于内外 两种语域使得译学研究从文本向文化转向,因此,在这一大 背景下研究《论语》这一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典型文 本,便具有一定的时代前瞻性。
学”的看法在西方学者们的心中根深蒂固。为了纠正这一错 误的观点,安乐哲等汉学家做出了一些努力和尝试。对《论 语》中反映中国哲学核心词汇的生硬直译和形而上学予以了 大力地抨击和改进,对翻译中出现的文化简化论进行了批驳 和修正。
在秉承着一 种 哲 学 的 思 维 来 翻 译 和 诠 释 儒 家 经 典《 论 语》的时候,安乐哲对《论语》中的术语有着自己新的体悟和 见解。如在 翻 译“ 知 ”时,以 前 的 译 法 有“2.@1.A”,“2.)1; B+,(201B”。但要考虑 到 儒 家 语 境,安 乐 哲 提 出 最 好 要 在“ 实 现”(/0@-1C,+07)的 意 义 上 将 之 译 为“2.,+07-D+”。 须 知 中 国 古代文献中“知”与“智”的使用是可以互换的,它们没有像英 语中的“@1.A7+BC+087+”(有知识)和“A-(+”(有智慧)所表明的 那种明确的区分。把“天”译为“>+06+1”时,无论“>”是否大 写,它都让西方学者联想到超越宇宙的造物主,以及精神、原 罪和来世等观念。因而他的处理方法是用汉语拼音(2-01)来 表示“天”。
“我们总是预设了自己文化经验中的所熟悉的东西,而 忽略了其他一些重要材料,恰恰正是它们,展示了作为文化 之源的具有可比性的行为,只有当我们注意到积淀与中国人 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中的那些非同寻常的理念时,我们才能 抵御文化简化论的大举进攻。”[*]这便是安乐哲翻译《论语》 时所持的态度。正是这种态度奠定了西方和中国文化传统 之间的相互影响、彼此丰富的基础,使得跨文化交流和互动 得以很好的 进 行,从 而 不 会 导 致 文 化 霸 权 主 义 和 文 化 同 一
根据《论语引得》统计,通行本《论语》全书共!"#万字, 其中“仁”字出现了!$%次“,礼”&’次“,君子”!$&次,这些基 本概念贯穿于全书,统领全书。要理解《论语》中渗透的儒家 思想就必须从这些基本概念入手。对于译者来说,是否能够 正确理解这些基本概念所传递的儒家思想便会直接影响到 译文的质量。
从理雅各的《论语》译本来看,其概念翻译的特色反映出 他严谨的学者思维。理译概念术语时为了尽可能地忠于概 念在具体语境下的特殊含义,概念核心词的译法在具体情况 下各不相同。如“君子”、“礼”、“仁”这些基本概念的译法便 有如下几种:
与理雅各不同的是,对同一个概念的译法尽量采取了同 样的诠释方法,这有利于保持核心概念的意义在《论语》中的 贯穿统一。如:
“仁 ”:“0)29.,-202-6+5.1B)52”“2.0520)29.,-202-6+73”或 “0)29.,-202-6+*+,(.1”
“礼”“:.8(+,6-1C,-2)07*,.*,-+23” “信”“:/0@-1CC..B.1.1+’(A.,B” “义”“:0**,.*,-02+” “知”“:2.,+07-D+” “心”“:9+0,2=01B=/-1B” “和”“:90,/.13” “德”“:+:5+77+15+” “孝”“:4-7-075.1B)52”
从《论语》两个英译本比较看翻译的文化转向
刘永利,舒奇志!
(湘潭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湘潭 *%%%"#)
[摘 要] 文化翻译理论在文化层面对翻译所作的反思可以解释《论语》不同时期英译本的巨大差异,在这一理论的指 导下对《论语》理雅各译本和安乐哲译本进行对比研究,通过分析认为理雅各译本是基于文化中心主义基础上的语言翻译代 表作品,而安乐哲译本是基于多元化理论的文化翻译典范。安乐哲译本的存在,证明了文化翻译不仅是一种构想,还是一种 事实,因此有可能从安乐哲译本中寻求到文化翻译理论在方法论上的突破。
安乐哲作为现代著名汉学家,他翻译儒经的目的和时代 背景与理雅各有很大的差异。在现代西方,一场翻天覆地的 变化正在进行,学术界兴起的各种思潮,从各个方面对我们 所熟悉的关 于 理 论 和 方 法 的 客 观 性 的 主 要 观 点 提 出 质 疑。 在新实用主义、后结构主义、诠释学、新马克思主义、解构主 义、女权主义、生态哲学和后现代主义等各种旗帜下,来自西 方传统的内部的批评运动正在兴起,过去在东西方交流的过 程当中有意无意表现出的文化中心主义受到巨大的冲击,代 之以一种全新的去文化中心主义视角。安乐哲《论语》英译 本在这种理念指导下应运而生。其目的在于尝试摆脱对上 帝的信仰,以同情和理解的眼光来看待中国文化。
安乐哲的译本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他翻译儒家经典时 的哲学思维。论 语 的 哲 学 诠 释 始 于 !? 世 纪 末 中 西 交 流 之 初,尤其是在!%世纪的中国研究热潮中,中国哲学著作的译 介几乎没有对当时欧美哲学的发展产生任何影响。因而让
中人误的以研为究中工 万国作方典的数籍中据只国不化过表是述西。[?方]这思样想一家来们,在中过国去传统#<$没$有多“哲年
一 翻译目的
理雅各翻译《论语》的目的与他作为传教士的身份是密 切相关的,他在 香 港 居 住 约 E" 年(%&*E$%&(E),始 终 以 传 教为首要任务。传教士传教的目的是为了证明上帝存在的 普遍性,他们最希望看到的是在中国耶稣取代孔子,同时使 英语国家的人们能够了解中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化。他意识 到儒经是了解中国的钥匙,便决定系统翻译四书五经等儒家 经典,帮助传教士了解传教对象及其文化,来推进传教工作。
三 译文风格
理译本最显著的特色是贴近原文的句式和语序。以较 小的字、词、短语为翻译单位,在相当程度上再现了《论语》的 风格。如: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也。[E] F9+G0(2+,(0-B,“H)*+,-.,/+1,01B3+21.207A03(6-,; 2).)(,29+,+906+8++1,070(!I)229+,+1+6+,90(8++10/+01
第F期
刘永利,舒奇志:从《论语》两个英译本比较看翻译的文化转向
/?
!"#,"#$,"%%&’("!’%)!’,*)+%,-,(.”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
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0)1)""(2’$3&"%4)5)"56)’%73"(.8&’!"(%’+(")$,“8&’
“君 子”:“()*+,-.,/01”、“*,.*,-+23”、“*+,4+526-,2)+”、 “6-,2).)(/01”
“礼”:“,-2)07”“、*,.*,-+23”“、/.,07(” “仁 ”:“8+1+6.7+15+”、“9)/01-23”、“6-,2).)(”、“+:5+7; 7+15+”
第(卷第!期 !"")年*月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01,230/4-05/678.96:;(<,=601<=68/=8>?6:6,/)
@,1A(3,A! BC.A!"")
!!!!!!!!!!!!!!!!!!!!!!!!!!!!!!!!!!!!!!!!!!!!!!!!!!!!!!!!!!!!!!!
分析以上术语的翻译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安、郝两位所采 用的所谓“点(4.5)()域(4-+7B)”语言,以代替以往翻译典籍时 的“实体(()8(2015+)”语 言。[&]安 乐 哲 认 为,先 前 人 们 用 来 翻 译中国古代经典的是实体语言,这种语言适合于描述和解释 由分离性、客观性和永恒性规定的世界。而在他们看来,古 代中国人所 经 验 的 世 界 是 由 连 续 性、过 程 和 流 变 规 定 的 世 界,因此他们认为有必要在英语世界中寻找一种能够恰当地 表达古代中国人所经验的世界。这就是他们在过程哲学和 美国实用主义那里找到的过程语言,或更确切地说,“点域” 语言。安认为“,点域”语言假定我们所经验的世界是一个过 程和事件“域”,其中没有任何永恒的成分,而只有各种不断 移动的点,这些点各自从其有限的视野对整个“域”加以“聚 焦”。
[收稿日期] !""#$%!$"& [作者简介] 刘永利(%’&%$)女,湖南常德人,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
!湘潭大学副教授。
万方数据
%$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
性。
二 概念翻译
概念是进入一个思想系统的唯一通道,而概念翻译则是 译者对译本的诠释向度和程度的重要标志。基本概念词的 翻译是儒学经典英译的一个重要内容,译者既要体现原意, 又要注意术语翻译前后的一致性以保证概念意义的贯穿和 统一。通过理、安氏术语翻译的对比分析便可以看出他们对 孔子思想的接洽程度。
理雅各作为传教士翻译《论语》首先是因为他对中国文 化持赞赏的态度,但他的思想背景决定了他翻译时持根深 蒂固的西方文化中心主义态度。[%]基督教是西方人之宗教与 道德生活赖以运行和展开的信念纽带,传教士对上帝的坚定
信仰使他们认为上帝主宰甚至高于理性和情感,传教士所受 到的信仰熏染以及其相应的价值取向,经由知识的缜密锻造 之后变得十分虔诚而坚定,也就是说,他们在接触中国文化 与文明之前,其世界观、人生观以及思维方式和情感归依等 早已定型。[!]所以他们与中国人的交往对中国典籍的理解, 天然的包含了文化交会、碰撞和冲突的因素。传教士的神学 思想和其引入的希腊哲学思想是他们基本的知识架构和诠 释儒家经典时的基本立场。[E]
$)44)9,5%7)(3)%&%&’9-,#%’#"#9’.:4,3&’#%&’)+’5$’+(&"*’ "#7%+-,;5’(-!’"44")+(,%&’7-,#<%"2’%&’%-)5-4%&’!,"#$ )4,3&’#%&’7-,#<&"*’3)#’"#$4--$,%&’7(’%%&’!;’4-+’ %&’)+’5$’+(,)(8=:>%-;’9-#()$’+’$4)5)"56)’%7?”
不可否认的 是,理 雅 各 译 文 的 风 格 与 原 作 有 很 大 的 差 异《,论 语》以 简 约 生 动 为 特 色,而 理 译 本 却 显 得 呆 板 冗 长,[?@]这与古代汉语重意合而英语重形合有关系,而且语义 翻译的一大缺点就是笨拙晦涩,非原语读者理解起来非常费 力。
但是这种处理方法导致了纽马克在其语义翻译理论中 提出的“过译”倾向。[<]核心概念的意义在《论语》中的贯穿统 一在译本中就无法得到体现。一方面是由儒家学说自身的 张力以及中文词义的不确定性造成的,另一方面因为理雅各 生活在文风呆板停滞的维多利亚时代,在非常重视文字的确 定性的同时却忽视了文字背后的哲学阐释和文化传递。他 的助手王韬也受到了清代实学学风的影响,专注于文字训诂 而忽视意义的诠释,对概念的诠释未做到入理。作为传教士 的身份使他在翻译的时候不得不考虑传教士的任务=试图 在中国使耶稣取代孔夫子,所以在进行翻译的时候他会时时 将这一理念融入译本之中,指导他的翻译工作。在他的译本 中使用了大 量 的 西 方 术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来 表 达 中 国 哲 学 中 的 核 心 概 念。 如“天”这一概念,理雅各译为“>+06+1”,便为“天”强加了若 干中国文化没有的、源自耶稣=基督传统的意象,在很多语 境中,单独使用的“天”字实际上是在指代“天地”———它暗示 “天”并不是独立于世的。《圣经》中的上帝常常转喻为创世 之“>+06+1”,而中文文言文中的“天”即是世界。若将二者简 单地等同,将会使译入语读者错误理解原文本所承载的文化 内涵。
[关键词] 文化翻译;《论语》英译本; 理雅各; 安乐哲 [中图分类号] DE%#A’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E$"(##(!""#)"!$""&’$"E
自上个世纪&"年代末期到今天,翻译学研究呈现的是 一种多元的和融合的视野。翻译理论家巴斯涅(<-90/F099G /8::)与列夫维尔(B/?.8H82878.8)两人提出了当代西方翻译 学研究的“文化转向”,即认为真正意义上的译学研究必须在 深入文本的同时也应该注重研究文本的外部现实,即文本的 “文化语域”。翻译作为一种文化创造活动同时受制于内外 两种语域使得译学研究从文本向文化转向,因此,在这一大 背景下研究《论语》这一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典型文 本,便具有一定的时代前瞻性。
学”的看法在西方学者们的心中根深蒂固。为了纠正这一错 误的观点,安乐哲等汉学家做出了一些努力和尝试。对《论 语》中反映中国哲学核心词汇的生硬直译和形而上学予以了 大力地抨击和改进,对翻译中出现的文化简化论进行了批驳 和修正。
在秉承着一 种 哲 学 的 思 维 来 翻 译 和 诠 释 儒 家 经 典《 论 语》的时候,安乐哲对《论语》中的术语有着自己新的体悟和 见解。如在 翻 译“ 知 ”时,以 前 的 译 法 有“2.@1.A”,“2.)1; B+,(201B”。但要考虑 到 儒 家 语 境,安 乐 哲 提 出 最 好 要 在“ 实 现”(/0@-1C,+07)的 意 义 上 将 之 译 为“2.,+07-D+”。 须 知 中 国 古代文献中“知”与“智”的使用是可以互换的,它们没有像英 语中的“@1.A7+BC+087+”(有知识)和“A-(+”(有智慧)所表明的 那种明确的区分。把“天”译为“>+06+1”时,无论“>”是否大 写,它都让西方学者联想到超越宇宙的造物主,以及精神、原 罪和来世等观念。因而他的处理方法是用汉语拼音(2-01)来 表示“天”。
“我们总是预设了自己文化经验中的所熟悉的东西,而 忽略了其他一些重要材料,恰恰正是它们,展示了作为文化 之源的具有可比性的行为,只有当我们注意到积淀与中国人 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中的那些非同寻常的理念时,我们才能 抵御文化简化论的大举进攻。”[*]这便是安乐哲翻译《论语》 时所持的态度。正是这种态度奠定了西方和中国文化传统 之间的相互影响、彼此丰富的基础,使得跨文化交流和互动 得以很好的 进 行,从 而 不 会 导 致 文 化 霸 权 主 义 和 文 化 同 一
根据《论语引得》统计,通行本《论语》全书共!"#万字, 其中“仁”字出现了!$%次“,礼”&’次“,君子”!$&次,这些基 本概念贯穿于全书,统领全书。要理解《论语》中渗透的儒家 思想就必须从这些基本概念入手。对于译者来说,是否能够 正确理解这些基本概念所传递的儒家思想便会直接影响到 译文的质量。
从理雅各的《论语》译本来看,其概念翻译的特色反映出 他严谨的学者思维。理译概念术语时为了尽可能地忠于概 念在具体语境下的特殊含义,概念核心词的译法在具体情况 下各不相同。如“君子”、“礼”、“仁”这些基本概念的译法便 有如下几种:
与理雅各不同的是,对同一个概念的译法尽量采取了同 样的诠释方法,这有利于保持核心概念的意义在《论语》中的 贯穿统一。如:
“仁 ”:“0)29.,-202-6+5.1B)52”“2.0520)29.,-202-6+73”或 “0)29.,-202-6+*+,(.1”
“礼”“:.8(+,6-1C,-2)07*,.*,-+23” “信”“:/0@-1CC..B.1.1+’(A.,B” “义”“:0**,.*,-02+” “知”“:2.,+07-D+” “心”“:9+0,2=01B=/-1B” “和”“:90,/.13” “德”“:+:5+77+15+” “孝”“:4-7-075.1B)52”
从《论语》两个英译本比较看翻译的文化转向
刘永利,舒奇志!
(湘潭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湘潭 *%%%"#)
[摘 要] 文化翻译理论在文化层面对翻译所作的反思可以解释《论语》不同时期英译本的巨大差异,在这一理论的指 导下对《论语》理雅各译本和安乐哲译本进行对比研究,通过分析认为理雅各译本是基于文化中心主义基础上的语言翻译代 表作品,而安乐哲译本是基于多元化理论的文化翻译典范。安乐哲译本的存在,证明了文化翻译不仅是一种构想,还是一种 事实,因此有可能从安乐哲译本中寻求到文化翻译理论在方法论上的突破。
安乐哲作为现代著名汉学家,他翻译儒经的目的和时代 背景与理雅各有很大的差异。在现代西方,一场翻天覆地的 变化正在进行,学术界兴起的各种思潮,从各个方面对我们 所熟悉的关 于 理 论 和 方 法 的 客 观 性 的 主 要 观 点 提 出 质 疑。 在新实用主义、后结构主义、诠释学、新马克思主义、解构主 义、女权主义、生态哲学和后现代主义等各种旗帜下,来自西 方传统的内部的批评运动正在兴起,过去在东西方交流的过 程当中有意无意表现出的文化中心主义受到巨大的冲击,代 之以一种全新的去文化中心主义视角。安乐哲《论语》英译 本在这种理念指导下应运而生。其目的在于尝试摆脱对上 帝的信仰,以同情和理解的眼光来看待中国文化。
安乐哲的译本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他翻译儒家经典时 的哲学思维。论 语 的 哲 学 诠 释 始 于 !? 世 纪 末 中 西 交 流 之 初,尤其是在!%世纪的中国研究热潮中,中国哲学著作的译 介几乎没有对当时欧美哲学的发展产生任何影响。因而让
中人误的以研为究中工 万国作方典的数籍中据只国不化过表是述西。[?方]这思样想一家来们,在中过国去传统#<$没$有多“哲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