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与禁毒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与禁毒
摘要禁毒工作的许多方面都体现了化学知识的具体应用,如毒品检验、查缉技术、禁毒立法和毒品预防教育等。

化学在禁毒工作中发挥了基础性的支撑作用,将先进的化学理论和技术方法应用于禁毒研究,有助于解决实践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难题。

关键词化学毒品易制毒化学品
当今世界,全球化的毒品问题已经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极大的威胁,毒品与艾滋病、恐怖主义并称为人类社会的3大公害。

无论是传统毒品的角色转变,还是新型毒品的诞生流行,化学浸透了整个毒品演变史。

与此同时,人类将化学知识应用于毒品控制活动,取得了赫赫战绩。

化学这把双刃剑在禁毒与制毒的较量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1毒品与易制毒化学品
1.1传统毒品从药用到滥用,化学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传统毒品是指利用毒品原植物经过简单的分离提纯技术所得到的毒品,如吗啡、海洛因、可卡因、大麻等。

1803年,德国药剂师泽尔蒂纳从鸦片中分离出一种麻醉和止痛作用更强的白色物质——吗啡;1859年,奥地利化学家阿贝尔·尼
那马纳首先从古柯叶中提炼出了生物碱——可卡因;1874年,英国人莱特将吗啡和醋酸酐反应得到二乙酰吗啡——海洛因。

历史上,这些毒品原植物曾广泛应用于医药领域,对人类生产生活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但是,由于对未知化学物质的探索,研究人员用分离、提纯、仪器分析的实验方法对传统药物进行了进一步的开发利用,其初衷是为了发挥其医治疾病的作用,然而,就在潘朵拉的盒子被无意打开之时,药物滥用已经向人类宣战了。

1.2新型毒品的研制与化学密不可分
{{1}}
新型毒品,又名“实验室毒品”、“化学合成毒品”,主要包括冰毒、摇头丸、氯胺酮、LSD等。

顾名思义,新型毒品的诞生流行与化工合成技术密不可分。

例如,麻黄素是从麻黄草中提取的一种生物碱,1888年,日本一位药学博士长井氏仅对其苯环侧链上的一个羟基进行去氧加氢,生产出一种新的物质甲基安非他明。

随后,在二战中被滥用的甲基安非他明成为了新型毒品冰毒,给21世纪的人类社会造成了灾难。

近些年,娱乐场所中出现了一股“溜冰打K”的吸毒方式,“冰”就是指冰毒,“K”则是指“K”粉。

“K”粉的化学名称是氯胺酮,由美国药剂师于1962年合成,越战时期作为麻醉药曾在野战创伤外科中使用,近30年来此药在全球范围内被滥用。

氯胺酮的吸食方式主要是鼻吸或溶于饮料内,服用后可产生兴奋和梦幻作用,由此引发意识混乱和行为错乱,极易造成心理依赖和生理依赖。

1.3易制毒化学品的双重角色
化学家研制的药物遭到滥用,药品经过分离、提纯、合成技术变成毒品,易制毒化学品在其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易制毒化学品是指国家规定管制的可用于制造麻醉药品和精神药物的化学原料及配剂。

根据其在毒品生产、加工、制造中的作用,可分为原料(也称母体或前体)、试剂、溶剂、催化剂、稀释剂、添加剂、残留物及掺杂物等。

易制毒化学品本身属于化学物质,而不是毒品,但其身份具有双重性,它既是一般医药化工所需的原材料,又是生产、制造或合成毒品必不可少的化学品。

表1列出了常见毒品生产所需要的易制毒化学品。

{{2}}
2毒品控制与化学技术
2.1毒品检验是一种化学应用技术
常用毒品检验方法包括化学显色法、仪器分析法和免疫分析法。

简单便捷的显色反应和高灵敏度的酶联放大免疫测试方法(EMIT)能够为现场提供快速定性检测,仪器分析方法则作为实验室确证检验的基本方法。

2.1.1筛选试验
现场快速检测技术所涉及到的化学检验方法包括显色反应、沉淀反应、免疫分析方法等,包括毒品样品检测和体内代谢物检测2个方面。

现场快速检测技术的原理是基于物质之间特定的反应现象。

例如,马改氏试验可用于检测鸦片类毒品,若反应出现紫色,则表明检测物质中可能含有吗啡、海洛因;如果硫氰酸钴试验的结果是蓝色,表明可能存在有可卡因,结果是紫色絮状沉淀则表明可能有氯胺酮的存在。

利用免疫层析分析技术来定性分析尿液中毒品的存在,成为毒品现场快速检测技术的一种新手段。

国内研究人员将胶体金标记单克隆抗体快速检测板分别应用于检测尿液中甲基苯丙胺和氯胺酮,取得到了令人满意的实验效果。

一系列商品化的毒品快速诊断试剂盒已经推广应用于现场快速检测。

国外研究人员综合各项毒品检测技术,研发得到毒品检测设备Toxiquick,可对多种毒品进行现场快速检测。

此外,易制毒化学品的识别和检验也常采用快速、便捷的化学显色反应,将易制毒化学品和特定化学试剂进行化学作用,通过观察反应现象特征,直接判断或排除是否存在某类易制毒化学品。

需要注意的是,现场快速检测技术可以为司法人员提供重要信息,以便对嫌疑人员采取强制措施,或者得到下一步侦查活动的线索。

但是,这项技术并不是决定性的实验方法,一般不会得到定量分析的结果,所给出的颜色反应或沉淀反应现象也不是专一的,容易导致假阴性或假阳性的结果。

因此,作为在法庭上出示的鉴定结论,只能是经过实验室确证实验所得到的结果,而并非筛选试验的结果。

2.1.2确证实验
样品前处理技术是毒品分析过程的关键环节,实践检验中可能遇到各种基质的样品,如体液(血液、唾液、汗液、尿液等)、毛发、胃容物、脏器和排泄物等,需要使用相应的方法进行样品前处理,如固相萃取法、超声波处理法、有机溶剂提取法及短柱层析法等。

经过分离净化的检材可用于毒品定性和定量分析。

毒品分析的高准确性、高灵敏度、低检材量的要求,使毒品分析几乎涉及分析化学的所有技术。

其中,已经用于毒品分析的光谱法包括了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激光拉曼光谱和化学发光分析法;气相色谱(GC)和气质联用(GC-MS)是毒品定性和定量分析最有效和常用的标准确证方法之一;高效液相色谱(HPLC)和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
用(HPLC/MS)可在室温下实现分离检测,适合应用于大分子、高沸点、强极性、离子型及热不稳定和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在毒品分析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毛细管电泳技术在分辨率、分离效能和减少样品体积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已经成为常规GC和HPLC方法分析生物检材中毒品的补充;离子迁移谱(IMS)具有简单快速、操作方便和检测限低的优点,近年来已成功应用于微量毒品检测技术。

此外,生化技术的发展给毒品分析带来了新的突破口,如放射免疫分析、生物抗体抗原反应检测、荧光极化免疫检测、非放射免疫检测等一系列新兴方法的应用,不断完善了毒品分析技术。

2.2毒源推断技术与化学发展息息相关
第17届国际法庭科学大会上,美国联邦缉毒处的Jeffrey parm提出利用高分辨色谱方法分析毒品中的微量杂质以确定其来源或毒品的合成、处理方法。

作为毒品分析领域的风向标,毒源推断技术成为一项应用新技术,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采用。

科学家们力求用系统科学的统计分析方法,建立毒品“指纹”图库,并以此来应对日益严重的国际贩毒活动。

毒源推断技术是指对毒品样品所包含的背景信息进行提取和分析,确定毒品及附属物品的来源地,从而有助于追查贩毒路线和确定毒品生产地。

毒源推断技术包括毒品外包装物特征、毒品主要成分、痕量杂质、残留溶剂、元机化合物以及样品中稳定同位素等方面的分析检测,其中很多应用技术离不开化学新技术的发展。

例如,用于毒源推断的塑料包装物检验方法涉及红外(IR)、热分析(DSC)、热解气相色谱、广角X射线衍射(WAXD)以及裂解氢化技术;同位素比值质谱法(IRMS)和核磁共振法(NMR)可用于毒品样品中稳定同位素的分析;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AA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谱法(ICP)、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谱质谱法(ICP-MS)对毒品样品中的无机元素进行检测;GC/MS法、HPLC法、CE法可用于痕量杂质的检测。

这些技术的成功应用有赖于化学技术的整体发展,尤其是仪器分析技术的飞速进步。

2.3毒品查缉人员需要具备化学意识
2.3.1制毒场所的现场勘验
地下制毒工厂的发现、搜查、勘查及易制毒化学品的识别和管制等毒品查缉工作都需要缉毒人员具备相应的化学知识和敏锐的化学应用意识。

在禁毒斗争中,不仅需要了解各种制毒方法和特点,掌握制毒原料、试剂和溶剂在毒品加工过程中的作用,而且要熟悉毒源地和易制毒化学品流出地,通过观察现场设备、化学品、成品、半成品、用水用电情况、废水废气情况、腐蚀情况以及外围环境等条件,确定是否为毒品加工厂,判断可以生产和制造何种毒品。

解读现场潜在的化学信息,可以推断毒品的合成路线、合成时间和产量,甚至可以通过简单的化学推理,就可以得知毒品流向或原料产地。

现场检材的提取和包装,必须符合科学规范,才能保证检验工作的顺利进行。

这就需要物证采集人员具备相应的化学知识,能够选择合适的提取工具和包装方法,防止检材遭到污染和破坏。

2.3.2查缉人员的自我防护
为了保证能够安全处理与化学品相关的工作,毒品查缉人员需要了解和掌握易制毒化学品的性质,识别有毒、腐蚀、易燃、易爆等各种警示标志,不随意开启试剂瓶的瓶盖,更不能用鼻闻或口尝化学药品,运输中要轻拿轻放,防止碰撞和震动,避免容器泄漏。

在地下制毒工厂的现场勘查中,若不了解制毒物品的物理化学性质,不注意明火,不注意通风,极易造成火灾等事故。

例如,制造苯丙胺类毒品会使用到燃点低的赤磷以及具有强腐蚀作用的硫酸和氢氧化钠。

此外,制毒设备的处置也需要缉毒人员提高自身防护意识。

关闭和拆除制毒设备,其目的不仅是停止毒品的生产,更重要的是生命财产的安全和证据的保存。

需要注意的事项包括:加热反应必须先切断热源;放热反应要保证反应完成;高压或低压反应要先调节气体阀门,使容器内外气压保持一致。

这种化学意识,并不单纯是化学知识在禁毒斗争中的简单运用,而是化学知识和禁毒工作的有机结合,缉毒人员不需要具备高深的化学专业知识,但必须能够对基本化学知识运用得当,这样才能有效地为禁毒斗争服务。

3禁毒法律与化学知识
目前,我国规定管制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物共有255种,而相关法律只规定了几种常见毒品的刑罚标准,绝大多数毒品没有具体明确的刑罚规定。

实际案件中的毒品问题错综复杂,无论是禁毒立法工作者还是司法人员,在处理涉毒问题时,需要具备相应的化学知识,了解毒品和易制毒化学品的种类,熟悉毒品的理化性质。

例如,制毒分子通过简单的有机反应就可以将法律条文中明确管制的新型毒品转变为它的相似物或衍生物,以逃避司法制裁。

面对这种情况,构建和完善禁毒法律防控体系就必须依赖毒品、易制毒化学品的理化性质。

2005年11月1日施行的《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条例》对22种化学品和1种麻黄素类的物质列表管制,这项法律的构建正是基于对23种易制毒化学品理化性质的整体把握。

易制毒化学品专项行动同样体现了化学知识与司法活动的紧密结合。

例如,旨在严格控制醋酸酐流入非法渠道的“黄宝石行动”,旨在控制高锰酸钾流入非法渠道的“紫色行动”和旨在控制制造苯丙胺兴奋剂前体的“棱柱行动”。

4禁毒教育与化学常识
开展全民毒品预防教育必须考虑到化学基础知识的普及程度,特殊人群和高危人群的预防教育更需要以加强化学常识和化学意识为前提,形成突出重点的特色教育模式。

例如,中小学生受到年龄和知识结构的限制,对于麦角酰二乙胺这样冗长和复杂的毒品化学名称,无法达到深刻记忆。

而“LSD”或者“小邮票”类似的俗称,既形象生动又便于记忆,可以达到禁毒宣传的根本目的。

再如,对于医药、化学、生物等相关专业的大学生进行禁毒宣传教育时,不仅需要充分发挥毒品预防教育的警示作用,更要注重灌输高尚的科学精神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引导其正确使用本专业知识,避免误入歧途。

总之,禁毒学是一门追求正义和安宁的科学,化学则以基础学科的角色在其中发挥了支撑作用,不仅禁毒理论研究需要借助大量化学知识,禁毒实践工作也无不体现着化学知识的应用。

面对越来越复杂的毒品问题,吸收和借鉴最新的化学成果,解决各种实践难题,有助于禁毒斗争的长远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