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仙湖生态环境保护战略研究

抚仙湖生态环境保护战略研究
抚仙湖生态环境保护战略研究

抚仙湖生态环境保护战略研究

一、 抚仙湖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分析

(一)湖泊生态环境的特殊性

抚仙湖隶属澂江、江川、华宁三县管辖(土地总面积70980.15hm2,其中澂江县占63.5%),处于金沙江与珠江两大流域分水地带,南北、东西两岸由于地形、地貌不同。湖盆东西两侧为断层崖或断块山地分水岭呈“人”字形分布,断块山地在湖区分布较广,其山脉自北向南延伸,延绵不断,山体陡峭,抚仙湖西岸与东岸相比,在近湖岸等高线相对稀疏,地势相对平坦。在地质构造上,抚仙湖位于扬子地台滇桂台向斜的滇东凹陷,是上世纪以来构造断裂形成的地堑盆地,属于比较年轻的“断陷湖泊”。以石灰岩为主的碳酸盐岩分布于抚仙湖的东岸、南岸,北、西两岸有少量分布,约占湖区岩类面积的60%。以砂岩及页岩为主的碎屑岩类分布于北西岸,面积占岩类面积的40%,多冲沟破箐、岩石易风化,是水土保持的重点地区。抚仙湖东西两岸均有中、低山围绕,湖岸陡峭,断层发育,其湖岸和湖盆的特征均呈现出典型的地堑断陷湖泊的形态。抚仙湖南部较狭窄的湖区,其盆底地势由南向北逐渐变深,倾入北部深湖盆。

抚仙湖具有高原湖泊深水湖特有的“三小一高一低”的特性,即抚仙湖的水量补给系数(3.18)小、水量年交换系数(0.0038)小、水生植被分布面积小(占整个湖面不足0.1%);换水周期长(167年)。流域的森林覆盖率低(27.1%)。由于以上的特殊性,一是湖泊水体的水平和垂直交换速度均比较缓慢,污染物容易在湖湾富集,导致水质恶化;二是抚仙湖补给水量较小,水资源消耗量大。抚仙湖蓄水量189.3亿

m3,多年平均入湖径流量1.67亿m3,多年平均出流水量(包括用水量和海口河下泻水量)1.61亿m3。三是水体和外流域的交换速度十分缓慢。换水周期长达167年,入湖氮、磷的滞留率高达91.8%t 97.4%。抚仙湖平均水深87米,深水湖泊的特点决定了其较高污染物沉降积累的特性。加上抚仙湖南北狭长,入湖污染物主要从南、北端注入湖内,而出水河流

海口位于东岸中部,远离两端,这就决定了抚仙湖“纳污吐新”的特性。因此,抚仙湖具有特别高的污染物滞留率,很容易发生营养盐的积累而导致营养化。如果实现星云湖出流改道之后平均每年进入抚仙湖的径流量将减少0.25亿m3,抚仙湖换水周期将会延长至200年以上,对于这样一个处在干旱缺水区的深水湖泊,一旦发生富营养化,就现有技术水平而言将很难恢复。

(二)生态系统的不稳定性

抚仙湖是一个典型的深水湖泊,由于底质为岩石、砾石或粗沙,水生生物群落分布面积占整个湖面不足0.1%。大型水生植物是藻类最强劲的竞争对手,缺乏大型水生植物的深水湖泊在富营养化方面表现比较脆弱。由于抚仙湖地质结构形成的原因,没有适合大型水生植物和底栖动物生存的环境条件。1980年调查结果显示,抚仙湖水生植物分布面积只有300亩左右,不足湖面的0.1%,主要分布在避风的河口冲积扇区域,分布深度不超过5m。2000年4月调查发现,抚仙湖水生植物的分布面积和群落密度不仅没有明显的发展,而且水生植物表面普遍生长了附着藻类,因而生长受到很大的影响,呈衰退趋势。

湖泊中的大型水生植物是藻类最强劲的竞争对手,缺乏大型水生植物的湖泊生态系统是很不稳定的,容易发生蓝藻水华。抚仙湖缺乏大型水生植物,营养循环以藻类为基础,营养元素的输入和积累直接表现了藻类数量的增加,虽然总体水质尚好,在局部湖湾内已经出现了蓝藻水华,存在爆发全湖性蓝藻水华的潜在危险。

(三)水环境承载能力有限

水环境承载能力指的是在一定的水域,其水体能够被继续使用并仍保持良好生态系统时,所能够容纳污水及污染物的最大能力。

1)、抚仙湖的水环境容量

抚仙湖污染负荷构成全流域陆上污染源氮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农田径流污染物,其占氨氮和总氮总污染负荷的比例分别为68.8%、66.4%。陆上污染源磷污染物主要来源于畜禽养殖污染物流失和农田径流污染物,其占总磷总污染负荷的比例分别为34.5%、47%。陆上污染源有机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农田径流污染物和农村生活污染,其占总污染负荷的比例分别为52%、34%。

湖泊的环境容量指在满足该湖泊的环境目标的前提下,其所能接受的最大污染物量。众所周知,N、P往往是湖泊环境保护中最应关注的

污染因子,湖泊的氮、磷环境容量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可称为生物作用容量,由鱼类和大型水生植物吸收氮磷再被部分收获及藻类吸收氮磷后死亡沉降形成; 第二部分可称为物化沉降容量, 系由N、P吸附在固体颗粒上随固体颗粒沉降形成的; 第三部分是出流输移容量,即由湖泊出流带走一部分氮、磷;第四部分是湖内稀释容量,即由湖泊水体稀释输入的P、N所形成的纳污能力。其中前三部分容量是可再生的;第四部分容量是不可再生的,对应一定的水质背景和水质目标,对应一个有限的总量,如果将这个总量分配到若干年计划使用,将其他容量也按年计算就可得到逐年年容量。直接从对湖泊容量有贡献的过程出发来分析抚仙湖的N、P环境容量。

根据国家环保总局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抚仙湖环境容量与污染总量控制研究》结果:应用水动力学模型(EFDC)和水质模型(WASP)耦合建立抚仙湖水质模拟模型,通过模型概化,参数确定等工作,计算结果表明,在抚仙湖流域水环境容量总量为高锰酸盐指数4343.0吨/年、氨氮324.7吨/年、总氮381.5吨/年、总磷59.4吨/年。高锰酸盐指数总量折算为有机污染物CODcr总量为8686.0吨/年(保守起见,CODcr与COD Mn的换算关系取为:CODcr:COD Mn=2)。其中总氮、总磷受湖面干、湿沉降影响较大,根据玉溪市环境监测站2003年的监测数据推算(考虑监测可能的误差做了适当折减):湖面干、湿沉降入湖负荷总氮300吨/年、总磷28吨/年。抚仙湖的可生物降解污染负荷指标如COD、氨氮的容量较大,目前总的污染负荷尚未超过容量要求,基本可以达到总量控制的要求。污染控制的主要因子是营养指标因子,总氮、总磷污染负荷大大超过容量要求,全湖河流总氮负荷削减量为274.75吨/年,削减率为77%;全湖河流总磷负荷削减量为14.43吨/年,削减率为31%。抚仙湖流域陆域可利用的水环境容量总量为总氮81.5吨/年、总磷31.4吨/,所以,湖泊的水环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

二、湖泊污染现状分析

(一)抚仙湖水质与湖泊营养状况

1)、抚仙湖水质现状

抚仙湖是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中水质尚好的湖泊之一,水质总体较

好,含沙量少,清澈透明(7~10m),是本区水质极佳的水源。但是随着沿湖区域经济的发展及人口的增加。根据玉溪市环境监测站历年在抚仙湖的湖心、尖山、哨嘴和路居布设的常规水质监测点的统计结果表明,1985年-2003年,抚仙湖水质呈下降趋势,如2001年抚仙湖I类水质超标率为27.8%, 2002年抚仙湖I类水质超标率为71.9%,2003年抚仙湖I 类水质超标率为17.7%。主要污染物为氮、磷、非离子氨和叶绿素a,其中TN、TP指标局部超标。2003、2004年抚仙湖水质已由2002年II类标准上升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I类标准。由于环境问题的长期积累,抚仙湖水质虽然综合评价为I类标准,但是总磷、藻类还呈上升趋势,水质级别脆弱,还需加大保护治理的力度。

2)湖泊营养状况的历史变迁

·浮游植物生物量增长过快,加速了水体的恶化

由于面源污染物的逐年输入累积,为水生物的繁殖增生创造了条件,据监测统计资料,自1980年以来抚仙湖浮游植物生物量增加了2.6倍,优势门类绿藻门的生物量增加3.5倍,硅藻门的生物量增加2.5倍。特别自1995以来,藻类数量增加了1倍,绿藻门藻类数量增加了2.6倍。

一些清水性种类如金藻门的生物量在逐年减少,2000年比1995年相应减少1.8倍。同时一些喜营养的种类如甲藻的生物量增加2.1倍,裸藻增加了2.6倍。浮游植物这些生态变化趋势的特征说明,抚仙湖的营养积累和藻量增长过程正在加速进展。

抚仙湖蓝藻1996年7门至2000年减至4门、绿藻1996年35门至2000年减至15门;硅藻1996年8门减至2000年6门;1990年抚仙湖优势种呈金藻,1995年优势种小转板藻小环藻,2000年优势种小环藻栅藻,这就是随着水质被污染的变化,影响到水生生物优势种群变化,它们是互相影响。透明度原600~700cm降至400~600cm。

抚仙湖1996-2000年五年内透明度变化比较明显呈下降趋势,与湖泊中的浮游植物的变化也是一致的。抚仙湖透明度最高测值达到

800cm,最低测值仅50cm;透明度的高低与浮游植物的多少关系十分密切。见表1。

抚仙湖有机质及营养物质的增加,为藻量繁殖增生创造物质基础,而Chl—a随着藻量的增加而增长。藻量的繁殖又直接影响透明度的下

降。70年代抚仙湖的透明度在10-12m、80年代7-10m、90年代4.3-7m、平均每年以30cm的速度下降,十分惊人。透明度下降直接影响水体物化、生化等一系列生态系统的变化,这些因子彼此间相互影响,促使水体生态系统的调控能力降低,水体自净能力减弱。

·抚仙湖营养状态指数逐年上升

根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文件(总站生字[2001]090号)《关于印发湖泊(水库)富营养化评价方法及分级技术规定的通知》(2001年12月11日),采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评价湖泊的富营养状况。根据多项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抚仙湖80年代属贫营养型,90年代初渐渐向贫营养末期发展,抚仙湖营养状态指数逐年上升,2003年依据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评价,抚仙湖营养状态指数为18.76,总体营养水平仍为贫营养型,但是变化速度比起自然演变是迅速的,抚仙湖磷污染负荷量已经达到43.74t/a(不包括垃圾杂物和泥沙携带的磷),平均单位湖面负荷量为0.206g/m2/a,这种营养负荷足以引起富营养化。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二)抚仙湖污染源分析

1)、面源污染

一般来说,面源污染包括城镇地表径流、农牧区地表径流(包括农村村落污染)、矿区地表径流、林区地形径流、大气孤芳自赏水、大气降尘、湖泊养殖、水面娱乐、污染底泥等。湖泊污染物的输入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为直接入湖,如降水、降尘、直接入湖的排放;另一种为间接入湖,即点污染源或面污染源产生的污染物汇入湖泊支流或渗入地下水再进入湖泊,也是污染物进入湖泊的主要途径之一。

2)、农村废水

农村废水包括村镇生活污水和农田排水。抚仙湖流域村镇生活污水基本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沟渠,特别是近湖、沿湖污水直接入湖,人均排放CODcr49.9t/d,BOD532.1g/d,SS32.1g/d,TP1.4t/d,TN6.2t/d,流域内农田排水分为蔬菜地、花卉地及水田排水,其中耕地以种植水稻为主,水田在水稻生长期内生年排水2-3次,

3)、农村固体废弃物

农村固体废弃物包括农村垃圾、人畜粪便和作物秸杆等。据统计,每亩耕地每年产秸秆0.493吨,大部分随意排放,污染环境,到了雨季,这些废弃物又会随水进入水体,加剧湖源富营养化。

4)、化肥农药

现流域内化肥施用量49681t/a,其中氮肥25517t/a,约20%随水流失,磷肥13586t/a,约15%随水流失。现流域内农药施用量299t/a,其中剧毒长残效农药品种19.3%。施用的农药及化肥中的重金属随水流入湖中,进而污染水体。

5)、水土流失

抚仙湖流域的水土流失面积约为1179.35t/km2,占总面积的41.8%,土壤侵蚀模数2025t/km2/a。由于流域内森林覆盖率低,植被破坏严重,大量泥砂及氮、磷很容易随水流进入湖体。

6)、降尘及降水

抚仙湖湖面降水污染浓度TP0.121mg/L,TN0.736mg/L,

COD MN1.95mg/L,湖面孤芳自赏尘污染浓度TP3.97g/kg,TN4.97g/kg。抚仙湖降水TP是滇池的3.2倍,降尘是滇池的3.3倍,其原因是流域内磷矿石的开采,使粉矿微粒进入大气层所致。

7)、湖泊底泥污染

湖泊底泥中的污染物在切断外源后,会缓慢释放出来进入上层水体,形成内污染源。星云湖平均每年由隔河输入抚仙湖TN37.09t、

TP3.49t,分别占抚仙湖9条主要河流入湖总量的17%和13.4%。输入的藻量约443.2t/a(丰水年以Chla计)。由于星云湖底泥淤积严重,在两湖外污染源得到控制后将对抚仙湖、星云湖湖水产生显著影响。目前,星云湖污染淤泥总量达9604960m3,其中含有TP6966.9吨,TP8444.31吨,有机持16.6万吨,TN释放量65.9t/a,TP释放量4.43t/a。

三、环境问题诊断

(一)主要环境问题

1)湖泊有机污染加重,富营养化进程加快,局部水域受到污染。

抚仙湖作为澂江县和沿湖地区的最终纳污水体,入湖污水量(含地表径流)468万m3,加之每年星云湖出口隔河入流Ⅳ类水质4000万m3。由于大量污染物及营养物输入,在排污口及旅游景点附近水域水质污染趋势加重。

2)流域内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问题十分突出。

除星云湖流域从隔河流入抚仙湖流域的污染负荷外,抚仙湖流域共有农业人口126166人,汇水区农村生活污水排放量为368.40 万t/a,其

中CODcr、BOD5、NH3-N、TN和TP的排放量分别为1197.32t/a、552.61

t/a、92.10 t/a、111.44 t/a和17.50 t/a。这些污染物通过地表径流和地层渗漏有相当部分进入湖泊水体。流域内有耕地9.20万亩,每年化肥施用总量24038t,农药总施用量143.7t。这些农药、化肥随地表水、地下水渗透流入湖内, 抚仙湖流域农田径流中各污染物排放量分别为COD 1926.937t/a, NH3-N 374.65t/a、TN 412.113 t/a、TP 56.18t/a。给湖区生态环境建设造成了严重威胁。

3)围垦、养殖侵占湖滩现象严重。

抚仙湖湖区内法定最高水位(根据《云南省抚仙湖管理条例》规定,抚仙湖最高运行水位黄海高程1722.0m,简称“法定最高水位”)以下,有1542亩湖滩被侵占,围湖造田、围湖养殖现象十分突出。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及高密度的养殖,导致了近岸水体污染严重,对湖泊构成了最直接的威胁。

4)湖区旅游开发利用缺乏总体计划,湖周环境遭受破坏。

抚仙湖近年旅游事业发展迅速,缺乏总体计划,环境保护工作滞后。建筑侵占湖滨甚至湖面现象严重,沿湖农村建房也是如此。致使湖泊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湖泊水质受到人为污染,湖泊自然景观受到影响。

5)径流区森林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

抚仙湖径流区由于盲目垦荒现象严重,森林覆盖率仅为27.1%。区内坡度大于25°的坡耕地有1415hm2(未含星云湖)。荒山荒地和坡耕地面积占陆地面积的50%以上。由于森林覆盖率低,加上山高坡陡,土质疏松,雨季易造成水土流失。平均每年流入抚仙湖中的泥沙约34.6万t。

6)水资源贫乏,水资源供需平衡脆弱。

抚仙湖最大储水量为189亿m3,而陆地入湖量仅为2.038亿m3,海口河平均出流为0.9825亿方,以径流深计,抚仙湖能被继续开发利用的动态的水资源量折合径流深为212.16 mm,流域人均占有陆地入湖径流量和动态水资源量指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现流域水资源供需得以平衡,主要是靠湖泊调蓄利用回归得以维持。水资源系统的这种供需平衡非常脆弱,很容易被水质污染打破,加剧水资源利用的紧张。

(二)环境问题诊断

1)特有的生态环境

抚仙湖是我国第二深水湖泊,是云南省著名的省级风景旅游胜地和宝贵的水资源、滇中地区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保障,也是国内目前屈指可数的优质水资源,是人类赖以依存的生命源泉。一般来说,深水湖泊形态系数K T值小,水体难以垂直交换,且分层;而湖岸线发展系数D L值大,则反映水体水平交换速度快。抚仙湖K T值和D L值均较小,表明其水体的水平和垂直交换速度均较缓慢,污染物易于在湖湾富集,导致水体恶化。抚仙湖的水量补给系数为3.18,由于湖泊的蓄水容积大、出流水量相对特别小,水体交换速度十分缓慢,换水周期长达167年,生态系统相当脆弱,而近年来的大规模经济开发与环境保护失调,使抚仙湖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2)、湖泊面源污染

抚仙湖周边人口密度大、经济相对发达,所产生的生活和旅游污水流入湖中,直接污染了抚仙湖水体。流域内的农田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并采取大水漫灌的原始灌溉方式,加上雨季的冲刷,所施化肥和农药大部分随雨水和灌溉废水进入抚仙湖,极大地增加了抚仙湖的污染负荷。另外径流区内森林地覆盖率低,多为荒山、荒地和坡耕地,而抚仙湖属雨水补给型湖泊,并且河道径流调节性能很差,多为间歇性河流、暴涨暴落,汇流时间短,洪水季节大量泥沙入湖,水土流失严重。

在抚仙湖沿岸,围垦湖滩湿地建造鱼塘和耕地的现象还十分普遍,这不仅割断了天然湖滩湿地与湖泊的有机联系,破坏了湖滨生态系统,导致湖泊自净能力下降,也破坏了湖滨自然景观。同时,围垦区的鱼塘和农田又构成了新的污染源。这是加速抚仙湖水质恶化的主要内在因素。

3)、湖泊近岸生活及旅游污水的污染

目前,在抚仙湖环湖公路以下的乡村居住着4170户、14215个居民,这些居民年排放生活污水近百万吨,由于地处湖滨带,这些生活污水未经任何处理流入抚仙湖,造成对抚仙湖水体的直接污染。在湖滨带还有宾馆、饭店、游乐园、度假村等旅游设施80余座,年排放污水约200万t,携带有TN49.4t、TP9.2t。虽然这些旅游设施已经配套了相应的污水处理装置,但即使排放污水达到国家污水排放I级标准,仍然不能达到排入湖的标准,相对于抚仙湖来说它们仍然是不可忽视的氮、磷污染源。水质监测资料表明,在旅游设施和居民比较集中的地段,湖水已经受到明显的污染,氮、磷含量达到Ⅲ类标准,湖滩上附着藻类滋生

蔓延,水葫芦等杂草丛生,严重影响旅游景观和游泳等娱乐功能,并引起水生植物的消亡。

4)、星云湖隔河流入抚仙湖水污染

星云湖每年由隔河流入抚仙湖水量4000万m3。2002年由于星云湖蓝藻的暴发,大量的蓝藻由隔河流入抚仙湖,致使湖泊孤山附近出现蓝藻“水华”。由于营养元素含量的增加,再加上湖区盛行西南风,使北部水域,特别是沿岸带的营养元素较高于其它水域。

5)、湖泊的内污染源

抚仙湖平均水深87m,深水湖泊的特点决定了其较高污染物沉降积累的特性。加上抚仙湖南北狭长,入湖污染物主要从南、北端注入湖内,而出水河流海口位于东岸中部,远离两端,这就决定了抚仙湖“纳污吐新”的特性。据调查资料,湖泊每年接纳污染负荷量TN338.32T、TP43.74T、CODcr3546.4T、SS14248.1T,其中生活污水和地表径流污染负荷量占总负荷量的97%以上,抚仙湖污染源主要来自面源。而每年进入湖泊水体中的污染物90%以上滞留于湖内,在湖中部形成污染层,湖内污染负荷量逐年累积增加,导致湖泊水体渐渐变化。因此,抚仙湖具有特别高的污染物滞留率,很容易发生营养盐的积累而导致营养化。

四、生态环境保护战略思想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1)指导思想

抚仙湖的生态保护以整体观、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为导向,水质保护为中心,控制流域面污染源为重点,以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农业发展、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按照“质量、总量、项目、投资”四位一体的指导思想,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调整湖区产业结构,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与经济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统一规划,建立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与健康发展。

2)基本原则

稳定达标排放和清洁生产的原则。切实控制新污染,大力推行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流域区磷化工行业要坚决关闭产品质量低劣、浪费资源、污染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厂矿,淘汰污染严重、规模以下的落后生产能力。规模以上的工业污染源必须稳定达标排放。

水污染防治、生态修复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的原则。以抚仙湖水环境保护为核心,修复湖泊的生态环境、治理水土流失为重点,系统整合流域的生态服务功能,生态环境建设与流域产业的保护和开发相结合,污染防治与湖滨带景观改善、加强管理相结合

重点防治湖泊周边乡镇环境污染,加大农村综合治理力度的原则。

以生态规律和实施循环经济为指导,根据乡镇环境污染特征,进行合理综合整治工程规划,实施减污、减耗、增效、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综合规划区域和乡镇环境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布局,综合解决乡镇的农业污染问题

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并举。加强生态保护的原则,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遏制人为生态破坏。湖泊流域及其上游地区的天然林保护以措施为主、水土流失治理以工程为主、矿山治理与恢复等生态建设工程必须统筹安排,优先实施。

相互协调,分步实施、突出重点的原则。水污染防治项目的布局、规模、投资、时序安排等,要与湖泊水污染控制工程建设进度相衔接,并适当超前。在项目实施时序上要优先湖泊的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

建立政府主导、市场推进的水污染防治新机制的原则。各级政府要切实履行职责,按照本规划要求组织实施相应的水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工程项目,全面加强环境监督管理工作,并对当地的水环境质量负责。完善城市污水和垃圾收费制度,运用市场机制,拓宽资金筹集渠道,保证环保基础设施正常运行。

(二)保护思路与生态环境保护目标

1、抚仙湖流域“三圈”保护基本思路

以保护治理抚仙湖水体中心,实施水体核心区与湖泊三圈污染防治工程。即:环湖截污治污及湖滨带生态修复圈,生态农业保护圈,山地林业生态保护圈。

1)环湖截污治污湖滨带生态修复圈

环湖截污治污及湖滨带生态修复圈指沿岸带浅水区、湖滨平地,范围根据保护治理需要划定。该区域实施“三退三还”,用于建设湖滨湿地、主要河两侧及湖泊界桩内绿化,构筑湖泊保护屏障,恢复湖滨生态景观,促进旅游业发展。

湖滨生态修复圈是拦截外来污染物的最后一道屏障,抚仙湖的湖

滨湿地系统有限,湖滨生态系统被毁坏,导致湖泊自净能力下降。同时,围垦区的鱼塘和农家乐不仅影响湖滨景观,而且又形成新的污染源,加速了湖泊水质恶化趋势。

湖滨生态修复圈对人口密集的岸线实行截污治污,退田、退塘、退房还湖建设湖滨带湿地,对主要入湖河流口200m两岸实施生态恢复,全面实施湖滨带生态修复建设工程,旨在构筑湖泊自我保护的最后一道屏障,拦截、吸收、净化入湖污染物,改善水质,恢复和保护生物多样性,营造自然景观,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2)、生态农业保护圈

生态农业保护圈指与湖滨带邻接的山前冲积平坝,是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是人类活动最为密集的地区,因而是引起湖泊污染的主要污染物来源。该区域综合治理农村、农业面源污染,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发展有机农业。

生态农业保护圈是控制农业、农村面源污染的有效途径,农业、农村面源是入湖主要污染来源,是导致湖泊富营养化营养基础,湖滨农业区是污染防治重点地区,而且农业面源污染种类多,产生量大、分布面广、治理难度大。

通过对农村污水、垃圾、粪便、作物桔杆的处置,农作物结构调整和平衡施肥,减施化肥施用量,增施有机肥及生物菌肥,发展绿色食品及有机农业,在提高农作物产品质量的同时控制面源污染,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控制湖泊富营养化进程。

3)、山地林业生态保护圈

指湖盆区周围的山区或半山区,是人类从事林业生产和垦殖活动的地区,是湖泊淤积物的主要来源。该区域实施林业生态建设,恢复水源涵养林,水土流失以重点预防保护区、重点监督区和重点治理区分区控制,各入湖河流中上游坡耕地区,各河道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是重点治理区。增加植被面积,改善林草面积分布格局,优化林草结构,改善生态环境,涵养水源,以恢复植被。建设山地林业生态保护圈是防治水土流失、涵养水源的根本措施湖泊径流区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引起入湖河口淤积、湖泊的水草遭到破坏,导致湖水透明度降低。林业生态建设是增加森林覆盖率,改善湖区自然景观,防治水土流失、涵养水源的根本措施。

抚仙湖流域综合治理“三圈”保护基本框架见图5-1。

2、生态环境保护目标

1)总目标(2006-2020年)

根据抚仙湖流域的自然资源和环境承载力,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建立城镇生态环境区和湖泊自然生态环境区相互协调的空间模式,湖泊水体(包括沿岸排污口及旅游景点附近水域)达到国家地面水I类水质标准(GB3838-2002),湖岸生态系统得到基本恢复。用十五年的时间,通过抚仙湖流域环境的综合治理及强化环境管理,实现流域社会、经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创建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清洁优美、生态良性循环、旅游业发达的城镇。

2)近期目标(2006-2010年)

在抚仙湖“十五”期间水污染治理水平和生态环境建设确有提高的基础上,深化循环经济和绿色GDP的理念,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水污染防治综合治理重点工程的实施,抚仙湖水质达到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I 类标准,流域的森林覆盖率得到提高。

3)中远期目标(2011-2020年)

完成流域水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建设综合治理工程,抚仙湖水质总体保持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I类标准,农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得到调整,森林覆盖率(不含灌木林)从27.1%提高到32%;水土流失逐步得到控制,控制水土流失面积40%,减少水土流失量6.5万吨/年。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流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征地拆迁与退塘退田还湖

产业化有机肥基地

技术

工程造林

低效林改造

封山育林

山地林业生态保护圈

湖岸整治与湖滨带修复

沿湖岸绿化

精准化平衡施肥技术

生态村建设示范

湖滨带人工与自然湿地净化工程

水土控制控制

环湖截污治污及湖滨带生态修复圈

还湖绿色旅游通道

生态卫生厕所

生态农业保护圈

坝区与山区沼气池推广

抚仙湖流域综合治理三圈保护基本框架图人工湿地净化技术

生物处理系统

农村生活污水

农村面源

农村固废

垃圾收集坑

粪便秸秆堆肥技术

高效生态农业科技示范

农业面源

退耕地造林

林业生态工程

小流域治理

生态修复建设

图5-1基本框架图

五、抚仙湖生态环境保护战略

(一)现有的污染控制能力分析

云南省和玉溪市为保护抚仙湖采取的一系列措施,2000年-2005年,抚仙湖2000-2003年实施的工程项目24个,总投资26512万元,其中十五”计划后三年(2003—2005年)项目14个总投资19994万元。抚仙湖流域内点源治理,流域内工业、城镇及沿湖旅游景区点源污染基本得到控制,抚仙湖环境综合整治,拆除331户农户和15家旅游设施;恢复和建设湖滨带:完成抚仙湖北岸窑泥沟面源减污22.5亩,日处理污水约5000吨湿地示范工程;完成抚仙湖火焰山322亩恢复湖滨带工程;建成澂江县1万吨/日污水处理厂;建成禄充旅游景区2000吨/日污水处理站并投入使用;建成小马沟旅游景区1000吨/日污水处理站并投入使用;澂江县城垃圾简易处理场已完成投入使用。建设马料河、窑泥沟人工湿地、治理隔河污染、抚仙湖水土流失防治工程,完成了10座拦砂坝,治理水土流失5平方公里;环抚仙湖已建成了9个人工湿地共计190多亩,日处理污水6万立方米,建成湖滨带3公里、水生生物恢复示范1300亩,沿湖三个农业生态村建设工程。这些措施的削减了部分进入抚仙湖的污染负荷,对遏制抚仙湖水质的迅速恶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此外,为了保护抚仙湖,改善星云湖,云南省和玉溪市环境综合治理大型基础设施工程之一的“抚仙湖,改善星云湖综合治理出道工

程”已完成了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工作,并且预计投2.45 亿元。为了这些项目的实施为抚仙湖的污染控制与水质保护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和保证措施。

抚仙湖的污染控制措施要确保将入湖污染负荷削减到水环境容量允许的范围内。这些措施应包括源头治理和末端控制两方面。鉴于抚仙湖水污染特征以农田径流面源污染与畜禽养殖污染为主,其污染物负荷量占入湖总量的80%,尤其是总氮、总磷污染负荷,由于本流域的畜禽养殖业都是规模很小的分散养殖,其污染控制难以集中治理。故抚仙湖水污染控制工程措施规划的基本思路是以从源头减少化肥的施用量、增加畜禽粪便的施用量和植树造林加强水土保持等生态工程措施为主的源头治理,源头治理包括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土地利用与城市发展规划、产业结构等的合理调整、流域环境管理、流域生态建设等。末端控制主要

是污染治理工程的建设,目前末端污染治理措施主要包括入湖河流河口人工湿地治理工程措施、沿岸湖滨生态建设、城镇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

(二)生态保护策略

1)、湖泊生态保护思路的转变

随国家和省的社会经济发展大环境方向的调整,正逐渐从单纯重视项目建设转向重视效果、从考核项目完成情况转为考核实现目标指标实际效果、从重视单个项目的论证审批转向重视系统化科学化安排设计湖泊综合治理措施体系。在今后的湖泊保护和环境保护工作以及规划指定工作中,系统性、科学性和提高管理决策的定量化水平将是需要特别关注的方面。其湖泊生态保护思路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各级行政主体明确提出将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和生态安全的理念贯穿到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中;

湖泊治理工程中,开始考虑决策的系统化和科学化,例如安排了一些运规模小、行费低但效果好的河道治理项目和湖滨带治理项目;

从2005年起,对湖泊治理任务完成的考核由考核项目完成情况转为实现目标指标实际效果的考核,目标指标完成的情况,体现湖泊治理的效果。彻底改变那种只重视抓项目建设,不讲究治理实效的作法。

湖泊保护工作中,开始意识到基础工作、基础信息和决策工具的重要性,例如安排了一些在线监测、勘察研究和环境信息系统建设方面的项目。

2)、资金保障

从1998年起省政府每年安排3000万元环保专项资金,在此基础上,从2001年起每年安排5000万元九湖治理专项资金。1997年以来,争取中央支持资金达17.91亿元。2003年,全省环保直接投资34.8亿元,约占同期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1.4%,比上年增加0.26个百分点。省地县三级环境保护机构逐步健全,建立了一支专门的环境管理队伍,监督执法与装备能力不断加强。环境教育深入开展,社会公众的环境意识不断增强。环保国际合作与交流明显加强,在我省环保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九五”到“十五”前两年,九大湖七年累计完成177个治理项目,累计投资43.08亿元。

(三)对策措施

1)、采取多渠道融资

(1)政策性收费,主要为污水处理收费、垃圾处理收费等;

(2)信贷融资,主要是国内银行贷款和国际金融组织、外国政府长期优惠贷款;

(3)经营环境融资,通过水环境的治理,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的功能和价值,以城市增值盘活城市资产,从而高效集聚城市财富,并以丰富的经济实力反哺环境综合整治,变环境优势为经济优势,实现环境与经济的良性循环。

2)、湖滨区管理对策措施

(1)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通过调整经济结构和人口分布结构,在综合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解决人多地少的矛盾,实现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

(2)通过全面调查和必要的勘测,对全流域的土地进行总体规划,合理调整农林牧业结构,把湖泊和河流的整治、移民安置纳入流域生态系统重建的总体框架,因地制宜地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3)加快湖泊退田、退塘还湖和拆湖堤还湿地工作,重点加大湖泊上游保护区的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力度,尽快实施湖滨带的生态修复和天然湿地恢复的建设工程,清除一切与保护水环境无关的任何永久性和临时性建筑物、构筑物,还自然湖岸景观,更具亲和力。

(4)湖泊湖滨区的保护要和发展生产结合起来。对湖滨区的村庄和农田,要大力推行高效生态农业。推广坡地改梯田、坡地绿篱、横坡种植等措施。有条件的地方,扶持进行农田水利建设。实施农村改水改厕,河道疏浚整治,推广平衡施肥和精准化施肥,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环湖植树造林,全面控制农村面源污染。

(5)建立生态经济核算制度和生态效益补偿制度。鉴于生态工程的长期性和全局性,要通过政策和立法,在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进行扶持。国务院正在建立林价制度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这些都是必须的,应尽快加以实施。同时,对草地和湖泊、洲滩和湿地的管理也应作出切实可行的规定。

(6)湖滨带连接着陆地与湖面,动植物种类繁多,是保持湖泊生态平衡的核心地带,自身比较脆弱,极易受到人为干扰和破坏。禁止新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禁止从事其它可能污染水体的活动;严格控制陆域汇水区范围内的建设项目、规模和数量。

(7)加强抚仙湖的渔业资源管理,渔业生产要合理调控,合理确定养殖容量和捕捞强度,防止过度养殖、过量生产。养殖品种和养殖数量要科学选种、合理搭配,高度重视引进外来鱼种对原生物种的影响,严格控制放养外来鱼类,利用好抚仙湖的生物生产服务能力。

3)、流域生态环境管理对策措施

(1)建立机制,保障投入,利用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强化管理生态环境建设,必须坚持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制定符合实际的优惠政策和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开拓生态环境投入渠道,加大收费力度,全面贯彻排污收费制度,认真贯彻和执行“三大”环境政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政策,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政策以及强化管理政策。以实行政府环境目标责任制为龙头。认真贯彻“八项”管理制度是在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指导下,按照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方针制定的,对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起到保护作用,并且可以得到社会、环境、经济的综合效益。

(2)区域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发展

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生态移民、林分改造、水土流失治理、河道整治等陆地生态保护和建设,全面改善流域内的生态环境质量;邛海的保护和生态系统恢复、防洪减灾、生物多样性保护、污染治理、生产发展、环境美化相结合。在规划区域生态环境治理上,应根据问题的轻重,有步骤、分阶段进行。

(3)提高农民生态环境意识,实施可持续发展

农民是生态建设的主力军,帮助农民掌握生态环境知识,了解“农药残毒量”、“化肥污染”、“白色污染”等概念,了解环境保护基础知识,是生态环境质量提高的重要保证。科普教育等有机结合,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认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参与,充分发挥多目标统筹兼顾的综合效益,提高流域环境保护的有效性,实现人自然平衡、发展与环境平衡、开发与保护平衡的目标。

4)、流域各乡镇对策措施

(1)抚仙湖流域在未来的工业发展和工业园区建设布局时,应将污染企业或水资源消耗大的企业调整到流域之外,优化工业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流域内不搞有环境污染的企业,重点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都市型产业。

(2)小城镇建设应统筹考虑,合理布局,发展方向以文化、教育、旅游、商业、居住为主。注重城镇生态环境建设,坚持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先行,尤其是城镇污水管网收集系统和垃圾收集、转运、处置系统建设。污水截污工程应在节水基础上进行设计建设,清污分流、雨污分流,合理压缩要处理的污水量,降低建设与运行费用;着重解决垃圾的源头减量和分类回收利用,推行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提高垃圾资源利用率。建设规划要有前瞻性、预见性。

(3)流域农村面污染源治理为重点,逐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种植品种,推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发展有机农业、生态农业,提高有机垃圾的综合利用率,推广使用有机肥、生物肥,实施精准化施肥、平衡施肥;对畜禽粪便进行综合利用,推广生态养殖模式,严禁在上述两个重点区域建设规模化的畜禽养殖场。

(4)面源污染在整个流域涉及面最广。考虑到面源污染控制的优先时空域的识别及所上的生物措施两个方面,实施退耕还林、生态移民工程,加大流域内生态林建设和水土流失治理力度,继续加强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天然林防护、提高森林植被覆盖率。

5)、水资源管理对策措施

(1)水资源的可持续管理措施

水资源的可持续管理措施,关键是实施和管理。为尽快实施和进行有效管理,必须采用法律、法规、行政、技术等措施的支持和保证,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统一管理和切实监督,才能达到水资源区划的目的。

(2)在规定的水资源区设立明显的标志,以便社会各界人士了解各水资源区的功能和保护目标、范围、并按明确的功能使用和保护。特别是对重点保护水域,如源头水、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调水工程保护区所涉及水域,必须向政府颁布相应的规范性文件和制定自操作管理制度,依法从严管理。

(3)提高公众水资源保护意识。水资源区划是水资源保护的基础,是水资源管理依据,应采取各种形式和手段大力宣传报道,如报纸、广播、杂志、贴宣传画、标语、墙报、报告会、知识竞赛等,强化区划的目的和意义,以提高全社会的水资源保护意识。

(4)不同水资源区执行相应水质标准。划定后,应分别执行相应水质标准,不得任意更改。各乡镇、办事处对重要水资源区需要变动

时,须经水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协商论证,报省、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才能执行。

(5)采取有效措施,改善水质和防止水质恶化。对已达到规定标准要求的水域,应加强管理,采取措施,保证水质不下降;对已受污染尚未达到规定水质标准的水资源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根据其水污染程度、水质目标,制定切实有效的治理方案,分期实施,逐步达到水资源区相应的水质标准。

(6)加强水资源区水环境和排污河口的监督性监测。行政主管部门将建立对各水资源区进行定期监测水环境的监测系统,并按水资源区水质目标,进行定期评价水质,及时掌握各水资源区水质状况和变化趋势;水行政主管部门将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发挥相关部门的职能作用,进一步加强对主要入河排污口的管理,实现污水排放控制和零排放。

6)、流域的法规政策措施

(1)强化法制,依法行政

强化法制,行政执法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根据已有的法律法规,对土地、水源、森林、矿产、旅游景点、自然保护区等进行重点保护与治理。完善地方管理办法,依法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利用谁补偿”和“开发利用与保护增值并重”的方针,认真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加强资源管理和生态治理,使全流域生态环境建设全面走上法制化轨道。

(2)加强法制建设,健全抚仙湖保护法律法规

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治湖。强化抚仙湖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建立和健全有效的外部监督和内部制约机制,建立和健全有关水质和生态保护的地方性法规,严格执法。健全抚仙湖环境保护管理机构,重点加强环境监测和执法、宣传队伍能力建设,提高环境管理水平。应大张旗鼓的宣传生态保护的方针、政策、法规,尤其在水源地保护和河道管理方面充分发挥大众媒介作用,提高各级政府对环境与发展问题的综合决策能力,使人民群众更加深刻了解水源水质和生态保护的法规,能自觉运用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来保护水源。

(3)利用法制强化环境管理,加大执法力度

各级各部门领导要带头守法,支持环保部门严格执法。抚仙湖管理局和环保部门要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不仅勇于执

法,还必须善于执法。严格执行《抚仙湖保护条例》;对于所有新建、扩建、改建和技改、旅游开发项目,严格执行先评价后建设的原则,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等制度。 增强人民群众的环境法制观念,把“环境保护法”作为普法宣传的重要内容。根据生态环境保护需要,可以制定相关的条例与制度。

(5)强化环境保护执法监测

环境监测是强化监督管理的重要手段。玉溪市环境监测站是环保执法监测单位,当前和今后十三年的工作重点是强化环境保护执法监测,主要从五个方面开展工作;“三同时”审查验收监测、工业企业排污达标监测、工业企业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效果监测、工业企业排污监测登记管理、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实施情况监测,对旅游景点水量、水质、生态环境实行定期监测,提供完善的监测数据,建设水质和生态监测网络,以保证和支持行政管理决策的科学性。

浅谈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

浅谈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 发表时间:2018-07-09T13:08:37.280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5期作者:陈海续 [导读] 我国的城市建设部门在实际的作业过程汇总加强了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以此促进生态环境与城市建设的和谐相处。 摘要:城市规划建设要与环境保护共同发展,才能进一步实现生态环境城市的目标,城市建设中的环境保护工作是对城市远景规划的统筹安排,也是对城市环境进行治理改造的有效方法,在城市规划建设的目标指导下,实现城市建设中对环境的保护作用。 关键词:城市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研究 1生态文明的内涵研究 “生态文明即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协作,改造自然的同时利于自然”,这是我国生态学家叶谦吉教授于1987年首次提出的生态文明理论,对于形成生态文明的核心内涵有着重要意义。生态文明在近现代发展以来,其意识形态不断深化,并与时代的建设互相依存、互相构建。它是人类物质文明的总和,是保持经济、政治发展的良好契机。生态文明在区域功能的划分上,分为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功能保护区。譬如我国建立的卧龙自然保护区、梵净山自然保护区、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等,对于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环境以及保护生态平衡有着重要的意义;生态功能保护区是我国实施的重点目标,对于开发管理、区域发展中都建立了有效地管理制度,以缓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带来的压力,向着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目标的持续推进。 2城市规划中的环境问题 2.1城市的空气污染严重 目前,空气质量已经成为城市环境评估的一项指标,是城市人们居住环境的重要衡量标准。城市的发展规模越高越好,城市的空气质量差,也会给城市带来一定的社会影响力。由于城市发展中大规模大范围的投资建设项目的增加,使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尤其是空气污染问题破环了城市的环境和人们的健康,因此,在城市的建设中对环境的问题要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引起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城市中的重工业不断增加,这些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会排出各种有毒有害气体。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城市汽车数量的增加,车辆行驶中会排出大量的汽车尾气,使空气受到污染。在我国的许多大城市都严重存在着空气污染,各部门对空气污染造成的生态环境被破坏所做的改善工作效果不显著。为了使城市的环境保护更加完善,空气污染的治理改善将是一个重要难题。 2.2水污染问题严重 由于城市人口数量的急剧增加以及工业产业的快速发展,对污水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使大量的污水及工业排出的废水直接排入水体中,导致城市水环境的严重破坏。近几年我国城市的水污染面积有明显的扩大,大部分的河流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污染,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用水,造成我国很多地区出现缺水现象。城市的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在不断扩大,加大对水资源环境的保护,不仅可以提高城市的环境水平,同时对饮用水源的安全也提供了保障,是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的重要环节。 2.3固体废物污染 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产生了大量的固体垃圾废物,并且每年都在逐渐的递增。对垃圾的处理问题直接影响了城市发展建设的水平。对发展中的城市,城市的整体设计规划就要做好对垃圾的处理工作。当下,不少城市包括对新城区的建设过程中,垃圾的解决问题依然是城市建设的重要问题。在城区建设的过程中对垃圾的处理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垃圾不能及时清理,不仅会引起传染性疾病,而且还会给水源及空气造成二次污染,使城市规划中存在着环境治理问题,阻碍了城市的发展建设。 3城市规划建设中做好对环境保护工作的措施 3.1合理利用资源 资源的合理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在城市的道路建设中,各个工业领域需要用到大量的资源,尤其是在当前“一带一路”的战略实施下,需要用到大量的矿产资源。如果不加以合理运用,进行过度或者不合理地开采,都会导致自然资源的逐渐衰竭,以至于破坏到生态平衡系统,导致城市建设与生态保护都受到严重的影响。因此,可利用环境工程学进行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持资源的可持续性,开源节流。 3.2充分考虑水资源承受能力 作为生命之源,水资源不仅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也对城市工农业的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工作人员需要依据城市发展的实际状况,合理化运用水资源。 目前,我国的许多城市在运行发展的过程中都面临严重的水资源缺乏问题。城市规模在扩大建设的过程中,需充分考虑水资源的承受能力,不可盲目扩大城市规模。工作人员还需要坚持开源与节流并进的原则,并实现节流优先,治污为本工作的稳步开展,促进水资源的优化利用,统筹考虑城市供节水工作和中水重复利用设计,保障水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保证人民生活用水,兼顾工农业和其他用水。 3.3努力保护、改善城市环境 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保护环境工作的开展往往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实现我国城市环境的改善,并抑制环境污染问题。目前,尽管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是我国整体的环境污染形势仍旧研究。相关的数据调查显示:我国的大气、水体污染较为严重,63%的城市空气质量超过国家的二级标准,65%的城市出现污水污染问题我国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有效率仅为61%。城市的建设规划部门需要积极开展城市环境的保护工作,并促进城市环境的进一步改善。在这一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严格控制环境的污染源,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另一方面,工作人员需要加快污染处理设施的配套建设工作,并促进污染治理能力的增强。有关单位还需要依据未来城市的发展趋势,促进城市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并加强对于高新技术的合理化运用,促进城市清洁能源的建设以及优化。 工作人员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需要以科技为先导,强化灾害预报及综合减灾规划建设,促进城市防灾、减灾能力的增强和设施的完善。 3.4开展环保宣传教育 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城市环保工作的稳步开展,我国的城市建设规划部门需要科学的开展城市环保宣传教育工作,从而由此号召社会各界的人员参与到城市环保的建设作业中去,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可持续开展。在这一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宣传力度,从而以此为基础促进居民环保意识的加强,并带动环境预防工作的稳步开展。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通过社会媒介加大宣传,并借助各种生态环境保护网站进行宣传。工作人员需要积极开展一定的舆论宣传工作,从而增强环境保护人事,带动环保自觉

湿地生态旅游研究的文献综述

本科生专业文献综述 题目: 湿地生态旅游研究的文献综述姓名: 朱清 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专业: 旅游管理 班级: 41班 学号: 2224107 指导教师: 崔峰职称: 讲师 2007 年6 月30 日 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

湿地生态旅游研究的文献综述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朱清 指导教师崔峰 摘要:当前被称为“朝阳产业”的旅游业已经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湿地是世界上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它不仅具有丰富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多样性资源和矿产资源,还具有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湿地以其独特的自然和文化景观为湿地旅游提供了条件。本文归纳总结了国内学者对于湿地相关概念的研究、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研究以及目前我国湿地开发的个案研究,从而了解我国湿地生态旅游的现状与不足,为更好的实现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和湿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Studies on eco-tourism of wetlands Student majoring in tourism management Zhu Qing Tutor Cui Feng Abstract:Nowadays, the so called “Rising Sun Industry” tourism has aroused extensive attention. Wetland is the highest ecosystem on productivity in the world, for it not only has abundant water resources, land resources, biodiversity resources and mineral resources, but also has tremendous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With the peculiar natural and culture landscapes, wetlands provide many advantages on wetland tourism.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domestic scholars researches on the concept about wetlands、the resources of wetlands tourism and the examples of wetlands tourism exploitation. On the basis of that, we can see the present conditions and disadvantages of domestic researches, and provide some advices on the protection of wetland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 wetlands; eco-touris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和发展息息相关, 它不仅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了多种资源, 而且具有巨大的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潜力。旅

生态环境保护研究性学习报告

生态环境保护研究性学习报告 生态环境保护研究性学习报告 就最近这几年来看,随着各地区的经济迅猛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也成为了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也是为了社会更好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何为环境?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所谓环境,主要指我们所研究的主体周围的一切情况和条件。对于人来说,环境是指人生活于其中,并能影响人的一切外部条件的综合。人的生活离不开好的环境,在人类几百万年的历史进程中,环境对开创人类文明和进步发挥着巨大作用。 大气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等等,都是让人类得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而森林资源、矿藏资源等资源又为人类的不断发展提供物质,创造出地球上高度的人类文明。但是,人类在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同时,也对自己的生存环境产生了一系列环境问题。 在我们身边就有很多污染环境的污染物,例如说:大量的生活废弃品,塑料袋(也称白色垃圾),一次性木筷,一次性饭盒,果皮纸屑。污染物对环境来说,毫无疑问,肯定有

很大的危害,例如动物的腐烂的尸体会影响环境卫生,而且还会滋生细菌。饭店、餐馆认为很卫生的一次性木筷,使用后随便一扔,影响了市容,破坏了环境。。 现在像我们柳疃镇、青乡乡,最近电网部门纷纷撤除喷水机器的使用。喷水机的使用对环境的污染更加恶化、污染了水资源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危害甚大。人类的活动会使大量的工业、农业和生活废弃物排入水中,使水受到污染。又例如说,我们北部渤海湾受到工业、印染厂的废弃物排放大量鱼虾死亡,地区农民上海捕鱼,鱼的体内含有大量化学物质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危害。据资料统计,目前,全世界每年约有4200多亿立方米的污水排入江河湖海,污染了万亿立方米的淡水,这相当于全球径流总量的14%以上。198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为“水污染”下了明确的定义,即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征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称为水污染。水的污染有两类:一类是自然污染;另一类是人为污染。当前对水体危害较大的是人为污染。水污染可根据污染杂质的不同而主要分为化学性污染、物理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三大类。 最近,我发现政府部门、昌邑环卫局开始大力整治环境,沿街排查污染源,青乡街也定点安置了便民垃圾桶,替代了

湿地生态旅游

湿地生态旅游 中国湿地类型多、绝对数量大、分布广、区域差异显著、生物多样性丰富。类型多。按照湿地公约对湿地类型的划分,31类天然湿地和9类人工湿地在中国均有分布。中国湿地的主要类型包括沼泽湿地、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河口湿地、海岸滩涂、浅海水域、水库、池塘、稻田等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中国湿地面积约6594万公顷(其中还不包括江河、池塘等),占世界湿地的10%,位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其中天然湿地约为2594万公顷,包括沼泽约1197 万公顷,天然湖泊约910万公顷,带滩涂约217万公顷,浅海水域270万公顷;人工湿地约4000万公顷,包括水库水面约200万公顷,稻田约3800万公顷。在中国境内,从寒温带到热带、从沿海到内陆、从平原到高原山区都有湿地分布,还表现为一个地区内有多种湿地类型和单一种湿地类型分布于多个地区的特点,构成了丰富多样的组合类型,区域差异显著。中国东部地区河流湿地多,东北部地区沼泽湿地多,而西部干旱地区湿地明显偏少;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青藏高原湖泊湿地多,青藏高原和西北部干旱地区又多为咸水湖和盐湖,诸如青藏高原湿地、蒙新高原湿地、云贵高原湿地;海南岛到福建北部的沿海地区分布着独特的红树林和亚热带和热带地区人工湿地。青藏高原具有世界海拔最高的大面积高原沼泽和湖群,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环境。 目前,国内许多湿地也被开辟为旅游目的地,如黑龙江省扎龙自然保护区建有标本馆和观鹤楼吸引大量游客前往,据有关资料记载: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年接待的游客和访客多达50多万人次。青海湖的鸟岛、湖南省洞庭湖和香港米浦等21处湿地已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陕西黄河湿地,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列入《陕西省重要湿地名录》。包括陕西省域内的黄河河道、河滩、泛洪区及河道陕西一侧1km范围内的人工湿地,含陕西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同时,良好的湿地生态旅游产品可使游客在湿地生态旅游活动中接受环境教育和文化熏陶,能更好地提高广大游客的湿地保护意识,有助于推动湿地的可持续保护与利用。 湿地生态旅游研究的发展受湿地和生态旅游这2个学科研究进程的影响。自1983年生态旅游概念首次被提出至今,湿地一直出现在生态旅游研究中。Christopoulou等曾提出发展生态旅游应首先发展湿地生态旅游,因为湿地最富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具有最好的环境教育功能和社区参与功能。湿地生态旅游追求旅游经济与湿地保护的协调发展,逐渐引起许多国家政府、国际组织和湿地周边社区的关注。 一、湿地生态旅游的概念 湿地生态旅游是指以湿地资源为基础的旅游活动,具有自然保护、环境教育和社区经济效益等一系列的功能,是生态旅游中的一种旅游模式,诸如“海滨游”、“湖泊游”、“水乡游”、“休闲垂钓”等等。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的宗旨是让游客认识湿地、享受湿地的同时提高湿地生态环保意识,湿地生态旅游是以生态旅游为目标,使湿地生态旅游延伸为绿色旅游。湿地生态旅游的基本原则是:人类与湿地乃是一种伙伴关系,应该共存共荣,协调发展。 二、湿地生态旅游的研究历史

沿海湿地生态系统生态环境损害评估体系研究

沿海湿地生态系统生态环境损害评估体系研究 发表时间:2019-09-19T16:44:36.307Z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19年第15期作者:王晓宇杨道军芦昱钟稚昉 [导读] 近年来,随着全球变暖和自然条件恶劣程度加深,人们保护湿地资源的呼声越来越高。 南京大学环境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公司江苏省南京市 210000 摘要:近年来,随着全球变暖和自然条件恶劣程度加深,人们保护湿地资源的呼声越来越高。湿地资源在我国的自然环境中占有极大的比例,是我国重要的淡水储备基地,这进一步提升了湿地资源的重要性。 关键词:湿地保护;生态系统;环境损害评估体系;研究 1.引言 湿地是指有水生植物或者湿生植物生长的区域,湿地对于防洪、维护生物多样性以及改善周边水质都有很大帮助,因而各国也纷纷通过立法方式来保护湿地,力求发挥出湿地价值。但纵观我国对于沿海湿地的相关立法,还存在许多的问题有待解决。 2.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的选取 2.1指标体系的构建 主要从事湿地生态学、植物生态学、环境生态学、生态环境保护、环境科学、环境工程、景观生态学、资源环境信息系统、资源生态、环境评价与规划、区域环境等领域研究)进行评判,采用专家咨询法,将问卷资料整理后,使用Excel统计软件计算各项指标重要度的平均数及众数百分比,进行变异系数分析。经过两轮评判,建立指标体系框架,准则层从湿地功能整合性、湿地生态特征、湿地社会环境三方面着手,指标层共选26个具体的指标。 2.2指标相关性分析 降水量、水质、生物多样性、土壤性状、景观多样性指数、景观均匀度指数、洪水调控、水文调节、侵蚀控制、净化能力、物质生产、周边人口素质、环保投资指数、污水处理指数、湿地保护意识、湿地管理水平,这些指标的数值越大,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越好。以上指标为正相关性。蒸发量、湿地面积变化、湿地受胁状况、自然灾害、斑块个数、人类活动强度、农药施用强度、化肥施用强度,这些指标的数值越小,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越好,为负相关性。 物质生活指数(人均GDP指标)数值的高低不能简单地说明生态健康状况好坏。人均GDP高,如果人们在环境方面的投入多了,对生态环境有好处,对生态安全状况有益;另外一种情况,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可能追求的一些活动是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对生态健康状况有危害。这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对待,与一定的人口规模、人口素质、当地政策等有关。观光旅游功能指标的大小与生态系统健康的关系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对待,与一定的人口规模、人口素质、当地政策等有关。所以说,生态健康指标具有动态性、地域性,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考虑。因此以上指标具有不确定性。 3.湿地生态恢复技术 3.1生物技术 湿地中原本有丰富的动物和植物,但是由于人类对湿地资源的破坏,导致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受到极大的威胁,动、植物的数量下降。若要利用生物手段恢复受到破坏的湿地资源,则需要合理保护这些动物和植物,将它们投放在适合自己的生存环境中,给予它们一定的生存空间,同时为它们提供必要的生存资源,随后再进行一定的人工干预,经过一段时间后,便能起到很好的修复湿地生态环境的效果。 3.2改善土壤环境和水环境 湿地生态系统中之所以能够生存大量的动物和植物,是因为湿地生态系统当中除了有光照和地理因素的影响外,还有其他的因素,即当地的土壤环境和水资源,这两个因素在湿地生态系统中的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缺一不可。在实际的修复过程中,可以通过改善当地的土壤环境和水资源的方式,恢复湿地生态环境。 3.3利用生态重建技术,人工构建生态环境 湿地资源在我国的自然环境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想要恢复湿地生态环境,还可以采用生态重建技术。对于那些受到破坏的湿地生态资源,可以通过人工构建的方式实现资源再生,同时也可以人工种植湿地环境中原本存在的植物,而濒临灭绝的动物则需要进行人工干预,建立珍稀动物保护区。生态重建技术的核心就是通过人为干预的方式,增强湿地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这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修复湿地的作用。 4.保护湿地的措施 4.1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 目前,湿地面积减少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破坏了湿地生态环境。如今,人们已经认识到湿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所以在对湿地环境进行保护的过程中,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便是一项重要措施。湿地保护区的建立可以参考动物保护区,将需要保护的湿地资源进行圈地保护,避免其进一步受到破坏。我国目前对湿地的保护是以绿皮书的方式明确,随着立法技术的发展以及湿地重要性的凸显,对于沿海湿地保护可以出台统一的保护条例,对该生态系统的保护进行统一规定。 4.2立法原则 首先应以制定法为主,同时还需要尊重习惯法内容。虽然国家有出台统一的立法,但是由于各地区自然情况、民俗风情、生活理念不同,在对湿地进行国家统一立法的同时,也允许各地区根据自己的习惯出台地方性法律,这种方法可以在尊重各地区风俗的基础上推进国家法律的实施。其次应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当地方和国家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发生矛盾时,应适用“生态优先”的原则,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保护为代价,应推进两者并行。最后是整体保护原则。生态系统是内部平衡的生态圈,内部各个整体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因而在立法中应当将各个部分都纳入法律规制的范围之内,不可追求某个部分发展而破坏了湿地系统整体性。 4.3相关规范 在具体规范制定的过程中,责任制度是关键要素,明确不同违法行为应承担的相应责任,一方面可以督促公民积极遵守法律内容,另一方面也为行政和司法机关的具体工作提供明确的指引。一是行政责任。该责任是指违法者虽然有破坏沿海湿地的行为,但该行为未造成严重后果,未上升到刑法的层面,此时需要追究行为人的行政责任。在行政责任立法中,立法者需要考虑到不同地区沿海湿地系统的稀缺性、脆弱性,针对不同的违法行为划分不同的行政责任,实现责任程度的递进,如警告、罚款、行政拘留等。其次是民事责任。破坏湿地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研究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研究 摘要:水利工程的建设为人民群众带来了很多的便利,但必须要进行严格的管理,否则当地的生态环境就会受到严重的威胁和破坏,不利于水利工程的长久发展。从河流生态与陆地生态两方面入手,详细地阐述了水利水电工程对于生态环 境的影响,并提出了几点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希望 能为我国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一、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现代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使水利水电工程数量不断增多,水电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加强 对其的应用,对于缓解能源短缺、改善生态环境来说有着重要意义。加强水利水电工程开发,不仅可以实现对生态环境的合理保护,也可以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新时代,水利水 电工程建设应始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合理保护生态环境。此外,国家应当分析 水利水电工程的具体运行情况,出台相应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尽量减小水利水电工程建设 和运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应当趋利避害,充分发挥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提升生活质量,可见,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是必要的。 二、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水利工程建设对人文环境的影响 结合水利工程建设状况,对人文环境的影响因素体现在以下方面:①对于一些大规模 的水利工程,由于占地面积大、工程量大,会影响工程周围的交通状况及经济状况,无法实 现水利工程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②在水利工程施工作业中,整个过程会对土壤结构造成变化,严重的会影响当地地区的气候、温度等因素的变化,若这些问题不能及时处理,会影响 人文环境建设的价值,限制水利工程项目的可持续性;③一些水利工程中,由于经济性支出 较大,会严重影响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及生产质量。所以,在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中,工程管理 者应该将水文环境的保护作为重点,通过各项工作的整合,将对人文环境的保护工作落到实处,展现工程施工的可持续性。 2.水利工程对生物资源的影响 水利工程的建设对生物资源也有一定的影响。在大自然中,生物资源占有重要的地位, 并且生物资源和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其中充分的展现出了价值和作用。水利工程 的建设实施通常会使该地区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并且所造成的影响是无法挽回的,很有可 能会改变该地区的生物环境。一方面,影响了水生生物,水利工程的建设妨碍了水生鱼类的 繁殖,水生生物很难适应新的生存环境,最终水生鱼类就会死亡;另一方面,由于水利工程 建设会使一些陆生生物的栖息地被破坏,从而其也会影响陆生生物。 3. 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对社会环境有着重要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于文物古迹的保护和迁移、交通设施等迁移重建和淹没范围的移民安置等方面,使得附加成本增加。一般情况下,建设 水利水电工程会对当地的区域内的文物古迹、森林、道路、房屋工程等产生直接影响,给当 地的建设与开发造成巨大的损失。除此以外,在建设水利水电工程时还会引起耕地盐碱化、

莫莫格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旅游SWOT分析与发展策略

莫莫格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旅游的SWOT分析与发展策略- 旅游管理 莫莫格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旅游的SWOT分析与发展策略 李佳思1 王洪桥2 韩梅2 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吉林省最大的湿地保留地,拥有较为典型的湿地生态旅游景观与及其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是东亚候鸟迁徙通道上的重要停歇地。保护区内分布20几个少数民族,文化气息浓厚。但由于湿地退化及管理开发不合理等原因,莫莫格景区的发展一直处于低迷状态。生态旅游强调开发与保护并行,同时应促进当地环境、社会文化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运用SWOT 分析方法对莫莫格自然保护区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进行了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议。 生态旅游是以生态环境作为主要景观的旅游,结合当地文化对游客进行生态教育以提高生态认知,同时促进当地环境、社会文化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方式,如今得到广泛关注。 湿地生态旅游以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具有环境教育与保护当地文化习俗的功能,并有利于三大效益的旅游方式。湿地为旅游景区的开发提供丰富的生物种群多样性及水域风光,旅游收入同时也为湿地资源保护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资金支持。莫莫格自然保护区湿地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80% 以上,湿地资源丰富,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吸引游客有利于当地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发展。本文将运用SWOT分析法对莫莫格自然保护区开发中的各项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提出建议。 一、研究区域概况 莫莫格自然保护区位于吉林省白城市西北,吉林、内蒙古、黑龙江三省交界

处。幅员面积144000公顷,湿地综合评价指标名列吉林省第一。白城市总人口203万人,保护区人口4.2万人。保护区尚有季节河两条,即二龙涛河、呼尔达河,分别注入洮儿河与嫩江。年均降水量391.8mm。该区地势平坦,主要由湖泊、沼泽、沙丘、湿地、林地组成。保护区主要生态景观有江河湖泊水域湿地、芦苇沼泽湿地、苔草小叶章湿地、芦苇沼泽湿地、碱蓬碱草湿地。作为全球最大的白鹤迁徙停歇地,莫莫格自然保护区2013年10月加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主要保护对象为白鹤等珍稀濒危水禽及其湿地生态系统。 二、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旅游的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1、地理位置优越 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吉林省西部,东与黑龙江省隔江相望,北与内蒙古毗邻,是科尔沁草原上一颗璀璨明珠。莫莫格景区位于吉林省白城市西北、镇赉县东部33公里处,距白城市78公里,大安市120公里。齐白公路可直达景区,距图乌国道60公里。从国际角度看,白城市又是贯通俄罗斯、蒙古国、中国、朝鲜四国的第四条亚欧大陆桥上的一个重要枢纽支点。白城市正在兴建机场,交通将更为便利,潜在客源市场巨大。 2、独特的物候现象供观赏和科考 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4.4 万公顷,其中湿地面积占保护区总面积的80%以上,是世界濒危鸟类白鹤、东方白鹳的重要迁徙停歇地。春秋两季迁经本区的旅鸟多达154种,全世界白鹤总数4000只左右,在莫莫格保护区就监测到3800多只,受到国际鹤类基金会的高度关注。白鹤停歇期全年达70天左右,居世界各迁经地之首。多数游客选择春秋时节拜访莫莫格保护区观鹤,进

生态环境的保护研究报告

生态环境的保护研究报告 篇一:生态环境保护现状的调查报告 生态环境保护现状的调查报告 一:我国生态环境基本状况 中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主要表现为: (1)水土流失严重。建国初期,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16万平方公里。据1992年卫星遥感测算,中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79.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8.7%。 (2)沙漠化迅速发展。中国是世界上沙漠化受害最深的国家之一。北方地区沙漠、戈壁、沙漠化土地已超过149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15.5%。 (3)草原退化加剧。70年代,草场面积退化率为15%,80年代中期已达30%以上。全国草原退化面积达10亿亩,目前仍以每年2021多万亩退化速度在扩大。由于草原退化,牧畜过载,牧草产量持续下降。 (4)森林资源锐减。中国许多主要林区,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昔日郁郁葱葱的林海已一去不复返。全国森林采伐量和消耗量远远超过林木生长量呈森林赤字。 (5)生物物种加速灭绝。据估计,中国的植物物种中约15-20%处于濒危状态,仅高等植物中濒危植物就高达4000-5000种。近30多年来的资料表明,珍贵野生动物分布区显著缩小,种群数量锐减。属于中国特有的物种和国家规定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有312个种和种类。

(6)地下水位下降,湖泊面积缩小。多年来,由于过分开采地下水,在北方地区形成8个总面积达1.5万平方公里的超产区,导致华北地区地下水位每年平均下降12厘米。1949年以来,中国湖泊减少了500多个,面积缩小约1.86万平方公里,占现有面积的26.3%,湖泊蓄水量减少513亿立方米,其中淡水量减少340亿立方米。 (7)水体污染明显加重。据1987年典型城市监测调查,有42%的城市饮用水源地受到严重污染;63%的城市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在调查的532条河流中,有82%的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全国约有7亿人口饮用大肠杆菌超标水,约有1.7亿人饮用受有机物污染的水。 (8)大气污染严重。中国大气污染属于煤烟型污染,北方重于南方;中小城市污染势头甚于大城市;产煤区重于非产煤区;冬季重于夏季;早晚重于中午。目前中国能源消耗以煤为主,约占能源消费总量的四分之三。煤是一种肮脏能源,燃烧产生大量的粉尘、二氧化碳等污染物,是中国大气污染日益严重的主要原因。 (9)环境污染向农村蔓延。乡镇企业迅速发展成为农村工业化的重要方向,以及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转变的中介。与此同时,也给农村带来生态环境更大范围的污染,对农业资源、矿产资源造成更为严重的浪费。1978年以前,农村环境污染主要是化肥、农药等,1978年以后乡镇企业成为农村主要污染源。 二:造成目前中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原因主要来自于三大压力: (1)人口压力: 中国现代人口数量异常迅猛增长,既成为中 国现代化进程的最大障碍,又成为中国生态环境的最大压力。迫于生存,人们毁林开荒,围湖造田,乱采滥挖,破坏植被,众多人口的不合理活动超过了大自然许多支持系统的支付能力、输出能力和承载力。

湿地生态旅游研究的文献综述-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 本科生专业文献综述 题目: 湿地生态旅游研究的文献综述 姓名: 朱清 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专业: 旅游管理 班级: 41班 学号: 2224107 指导教师: 崔峰职称: 讲师 2007 年 6 月30日 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

湿地生态旅游研究的文献综述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朱清 指导教师崔峰 摘要:当前被称为“朝阳产业”的旅游业已经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湿地是世界上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它不仅具有丰富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多样性资源和矿产资源,还具有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湿地以其独特的自然和文化景观为湿地旅游提供了条件。本文归纳总结了国内学者对于湿地相关概念的研究、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研究以及目前我国湿地开发的个案研究,从而了解我国湿地生态旅游的现状与不足,为更好的实现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和湿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Studies on eco-tourismof wetlands Student majoring intourismmanagementZhu Qing Tutor Cui Feng Abstract:Nowadays, the so called “Rising SunIndustry” tourism hasaroused extensive attention. Wetland is thehighest ecosystem on productivity inthe world,for it not only has abundant waterresources, land resources,biodiversity resourcesand mineral resources, but also has tremendous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With thepeculiarnatural andculture landscapes, wetlandsprovide many advantages onwetland tourism.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domestic scholar sresearchesonthe concept aboutwetlands、theresources of wetlands to urism andthe examples of wetlandstourism exploitation.Onthe basis of that, we

滨海湿地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对策研究

滨海湿地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对策研究 摘要:良好的生态,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要求,是关系民生福祉和 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要求。本文主要对滨海湿地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对策进 行研究,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研究,给行业内人是以借鉴和启发。 关键词:滨海湿地;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对策 引言 滨海湿地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和经济价值,滨海湿地位于海陆交错带, 独特的水文条件和植被土壤特征,使得滨海湿地具有特殊的生态结构和过程,在 维持区域乃至全球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环境服务功能;同时,作为典型的脆弱生态敏感区,人类活动以及全球环境变化导致滨海湿地面 积日趋下降,生态系统功能也逐渐退化。相比其他生态系统,受周期性淹水与土 壤高盐度的双重胁迫,加上径流输沙淤积或海浪冲蚀的干扰,滨海湿地生态系统 植被结构较为简单,极易遭受生物入侵。因此对其修复和保护被提上日程。 1滨海湿地公园生态设计原则 滨海湿地公园生态设计原则主要涉及到地方性和小干预性两个方面:一是地 方性原则。在对湿地公园景观进行实际设计的时候,首先要做的就是要依据地方 性原则,考量地域文化和当地环境的特征,遵照生态环境、地形地貌等特征,因 地制宜、合理地使用植物材料开展设计,同时对当地植物进行有效保护与利用。 人文元素是特有的内容,和当地人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当地的花草水木都具 备生态含义,所有湿地公园的设计中,都要基于当地传统文化元素作为指导,这 样才能对场所进行合理设计。针对自然生态来讲,其具有更新、演变的规律,有 良好的自我恢复能力,在生态设计中要把当地湿地的自然机理当成是系统搭建的 关键性要素,对既有植被进行有效保留,全面梳理湿地景观并对生态环境进行优化,制定完善而合理的景观方案,构建现代化的生态廊道,把自然生态系统和湿 地景观进行有机融合。二是小干预性原则。针对小干预来讲,基于最小的外部干 预来强化景观设计成效,降低人类对当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在开展设计工作的时候,设计工作者一定要使用正确有效的设计方式,对自然生态系统当中的物质进 行有效应用,实现循环利用的目标。同时,设计过程当中要依据覆绿性、植物补 植性等诸多原则,对既有植物进行有效保护,减少外界对其的干预性,更能够强 化设计工作的成效。 2滨海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的重要意义 滨海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生态系统的还原性和生 物栖息地的建设两个方面。首先是生态系统的原真性。生态系统的原真性是强调 原生态的自然区域,未受到明显人为干扰,保持着自然和原生的生长和演化状态。江滩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应当尊重现有江滩湿地的生态特征,保留现状特色区 域和特色植物,如江滩芦苇荡。同时建设避免大量公园活动广场和附属设施的设 置以及过度城市景观植物的引入,保护滨江湿地自然野趣的典型特征不被改变, 使游客能感受到原生态的气息和大自然的味道。其次是生物栖息地。江滩湿地内 水生植物和无脊椎动物资源丰富,吸引了大量水鸟栖息觅食,尤其是食肉类的鹭 科和鹬科水鸟。江滩芦苇茂密繁盛,是许多野生动物、水禽、鸟类、鱼虾和蟹类 觅食、栖息、繁衍的家园。江滩湿地由于兴林抑螺工程,成乔的林木引来更多样 化的陆鸟群落栖息。江滩湿地公园在设计前需要梳理湿地内的重要生物资源及其 栖息空间,注意保护生物栖息地。同时湿地公园应发挥自然教育的作用,通过展

生态环境的保护研究报告

生态环境的保护研究报告 (文章一):生态环境保护现状的调查报告生态环境保护现状的调查报告一:我国生态环境基本状况中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主要表现为:(1)水土流失严重。建国初期,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16万平方公里。据xx年卫星遥感测算,中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79.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 8.7%。(2)沙漠化迅速发展。中国是世界上沙漠化受害最深的国家之一。北方地区沙漠、戈壁、沙漠化土地已超过149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1 5.5%。(3)草原退化加剧。70年代,草场面积退化率为15%,80年代中期已达30%以上。全国草原退化面积达10亿亩,目前仍以每年2xx多万亩退化速度在扩大。由于草原退化,牧畜过载,牧草产量持续下降。(4)森林资源锐减。中国许多主要林区,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昔日郁郁葱葱的林海已一去不复返。全国森林采伐量和消耗量远远超过林木生长量呈森林赤字。(5)生物物种加速灭绝。据估计,中国的植物物种中约15-20%处于濒危状态,仅高等植物中濒危植物就高达4000-5000种。近30多年来的资料表明,珍贵野生动物分布区显著缩小,种群数量锐减。属于中国特有的物种和国家规定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有312个种和种类。(6)地下水位下降,湖泊面积缩小。多年来,由于过分开采地下水,在北方地区形成

8个总面积达 1.5万平方公里的超产区,导致华北地区地下水位每年平均下降12厘米。xx以来,中国湖泊减少了500多个,面积缩小约 1.86万平方公里,占现有面积的2 6.3%,湖泊蓄水量减少513亿立方米,其中淡水量减少340亿立方米。(7)水体污染明显加重。据xx年典型城市监测调查,有42%的城市饮用水源地受到严重污染;63%的城市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在调查的532条河流中,有82%的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全国约有7亿人口饮用大肠杆菌超标水,约有 1.7亿人饮用受有机物污染的水。(8)大气污染严重。中国大气污染属于煤烟型污染,北方重于南方;中小城市污染势头甚于大城市;产煤区重于非产煤区;冬季重于夏季;早晚重于中午。目前中国能源消耗以煤为主,约占能源消费总量的四分之三。煤是一种肮脏能源,燃烧产生大量的粉尘、二氧化碳等污染物,是中国大气污染日益严重的主要原因。(9)环境污染向农村蔓延。乡镇企业迅速发展成为农村工业化的重要方向,以及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转变的中介。与此同时,也给农村带来生态环境更大范围的污染,对农业资源、矿产资源造成更为严重的浪费。1978年以前,农村环境污染主要是化肥、农药等,1978年以后乡镇企业成为农村主要污染源。二:造成目前中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原因主要来自于三大压力:(1)人口压力: 中国现代人口数量异常迅猛增长,既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最大障碍,又成为中国生态环境的最大压力。迫于生存,人们毁林

湿地生态系统的地球化学研究

ISSN100922722 Marine Geology Letters 海洋地质动态 2006,22(11)∶7—12文章编号:100922722(2006)1120007206 湿地生态系统的地球化学研究 王红晋1,2,叶思源2,杜远生1 (1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武汉430074;2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青岛266071) 摘 要:湿地作为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在维持生物多样性、调蓄洪水、降解污染物、调节气候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总结概括了当前湿地生态系统中有关地球化学研究的现状,包括湿地生态系统中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和重金属研究及人为影响,生命元素碳、氮、磷的研究及环境意义,湿地系统的稳定同位素研究3个方面。 关键词:湿地;POPs;重金属;碳;氮;磷;稳定同位素;环境意义 中图分类号:P941.78 文献标识码:A 根据Ramsar公约对湿地的定义,湿地系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 湿地作为水陆过渡带,在维持生物多样性、调蓄洪水、降解污染物、调节气候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湿地成为当前研究的一大热点。本文将从湿地系统中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 Ps)和重金属研究及人为影响,生命元素碳、氮、磷和硫的研究及环境意义,湿地系统的稳定同位素研究3个方面,总结概括当前湿地生态系统中有关地球化学研究的现状。 1 湿地系统中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 Ps)与重金属研究 1.1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 Ps)是指对于生物代谢、光解、化学分解等具有很强的抵抗能力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PO Ps具有半 收稿日期:2006208204 作者简介:王红晋(1979—),女,在读研究生,从事生态地球化学研究.Email:whongj228@https://www.360docs.net/doc/7e4186229.html, 挥发性,能够在大气环境中长距离迁移和沉积,从而在那些从来没有使用过PO Ps的地区也能找到其存在,并很难分辨来源。因此,国际组织已经呼吁开展全球性的行动以减少和消除这些物质。目前,国内对湿地系统的POPs研究还比较少。 目前,对POPs的测量分析主要是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利用此方法可以研究湿地各介质PO Ps的污染状况、污染来源[123]及生物富集效应[4]。POPs的污染来源主要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如垃圾、木材、煤和石油等的燃烧,还有城市污水的排放;大气沉降也是污染物的一个重要来源。 面对POPs的污染日益加重,很多学者将目光投注在利用建立人工湿地来吸收降解污染物,但对天然湿地中POPs污染物处理的研究几乎没有。湿地作为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其环境意义不容忽视,一旦被破坏,后果同样很严重。因此,我们应加强对天然湿地的环境治理与保护。 1.2 重金属 重金属是一类典型的累积性污染物,可通过食物链逐渐传递富集,在某些条件下可以转化为毒性更大的金属有机化合物,过高的重金属浓度对植物及鱼类等影响显著。湿地重金属

湿地公园建设对环境的保护作用

湿地公园建设对环境的保护作用 "湿地"作为一类特殊生境的研究始于本世纪70年代初拉姆萨国际湿地公约的缔约之时。简单的说,湿地是一类介于陆地和水域之间过渡的生态系统。 湿地公园(Wetland Park)的概念类似于小型保护区,但又不同于自然保护区和一般意义公园的概念。它的特点是湿地景观典型,自然风景优美,可供人们观赏、旅游、娱乐、休息或进行科学、文化、教育活动。湿地公园的宗旨是,科学合理地利用湿地资源,充分发挥湿地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为人们提供游憩和享受优美的自然景观的场所。 目前,我国湿地公园建设处于初始阶段。规划建设湿地公园是一项新的工作,牵涉面广,政策性强,我们既要大胆实践,又要积极稳妥地做好各项工作,使之统筹有序,积极健康的发展。 湿地公园的最大特点在于主题性、自然性和生态性。比如拟规划建设的崇明东滩湿地国际公园位于崇明东滩保护区境内的缓冲区和核心区的交界处,即1992年和1998年大堤之间的东旺沙B滩,面积为3万亩。建成后的湿地国际公园兼有保护、科研、教育、旅游观光等功能,是建设中的上海实现代农业园区和上海市崇明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区域整体功能的重要补充和完善。根据国内外目前湿地保护和管理的趋势,兼有物种及其栖息地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环境教育功能的湿地景观区域都可以称之为"湿地公园",如香港的米埔国际重要湿地(面积380公顷),澳洲的Moreton BayMarine Park和维多利亚公园、日本的铳路湿地国际公园(保护区),都是利用典型的湿地生物多样性的景观和该地在流域或河口区的重要地位,以及作为亚太迁徙水鸟通道的独特性,在保护区内的缓冲区或实验区内规划了不同意义上的湿地公园,以谋求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不同景观资源的平衡点。 湿地公园的建设是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催化剂",也是湿地保护和保育理论的实践成果。目前在国内外,尚未有人给湿地国际公园确切的定义。按照一般文献资料上的理解,湿地国际公园应该保持该区域的独特的自然生态系统并趋近于自然景观状态,维持系统内部不同动植物种的生态平衡和种群协调发展,并在尽量不破坏湿地自然栖息地的基础上建设不同类型的辅助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