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数学学第一章回顾与思考济钢鲍山学校赵伟红
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回顾与思考)
【评价标准】(自评)第1题回答正确+6、第2题回答正确+2 ,第3题
每空2分,共6分,最高得分14分.
评价得分_______
任务二
简单几何体的展开与折叠
1.正方体展开图的分类
1—4—1型
2—3—1型 3—3型
2—2—2型
任务二
简单几何体的展开与折叠
2.常见的几何体的展开与折叠
【反馈练习二】
1.如图所示几何体的展开图是
(2)一共有几个小正方体?
分析:(1)由从正面看和从左面看可知有两层高;(2)根据 图容易得出左边第一列从前到后依次有2个、2个、1个 小正方体,第二列有依次有1个、0个、1个小正方体, 共有2+2+1+1+1=7(个)小正方体.
解:(1)2层;(2)一共7个.
【作反业馈与练检习测四】 1.生活中的实物可以抽象出各种各样的几何图形,如图所示的蛋糕
任务四
从左面看
从三个方向看物体的形状
从上面看
从正面看
从正面看
从左面看 从上面看
【反馈练习四】
1.如图是由两个小正方体和一个圆锥组成的立体图形,从其上面看到的图形是(
)
C
【反馈练习四】
2.有用若干个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组合成的几何体,从其正面和上面看到的图形如图.下面所给的四个选项中,不可能是从这个几何体的左面看到的图形的是 ()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 丰富的图形世界
回顾与思考
学习目标
1.能识别常见的几何体并说出棱柱的特征,掌握构成图形的基本元 素——点、线、面及点、线与平面图形的一些简单性质;
2.掌握常见的立体图形的平面展开图,会画出正方体的表面沿某 些棱展开的平面图形及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在平面图形和立体 图形相互转化过程中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3.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 几何体,能知道截面的形状,归纳总结出常见几何体的截面; 4.能 够熟练地画立方体及其简单组合体的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图形,会根据 从上面看到的图形及其相应位置的立方体的数量,画出其从正面看到 的图形与从左面看到的图形.
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1章小结与复习说课稿
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1章小结与复习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1章小结与复习主要是对第一章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复习,包括有理数的认识、整数的运算、分数的运算、百分数的运算以及方程的解法等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初中的基础,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教材通过例题和练习题的形式,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且通过小结与复习,使学生对整个章节的知识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有理数的知识,对于整数的运算、分数的运算、百分数的运算以及方程的解法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部分学生在运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粗心大意的情况,导致计算错误。
此外,学生对于一些概念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复习和练习来加深理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使学生对第一章的知识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对第一章的知识点进行复习,使学生对整数的运算、分数的运算、百分数的运算以及方程的解法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2.教学难点:对于一些概念的理解,以及在一些复杂运算中避免出现错误。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黑板等教学手段,直观地展示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对第一章知识的回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复习第一章的知识点,通过教材和练习题进行自我检测。
3.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答一些综合性的问题,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4.讨论交流: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方法,互相借鉴,提高学习效果。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回顾与思考》教案3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回顾与思考》教案3一. 教材分析《回顾与思考》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的一章内容,本章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回顾和巩固已学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本教案主要针对本章的第三节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有:算术平方根、立方根、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等。
二. 学情分析面对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代数知识,对于算术平方根、立方根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的数学基础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对于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等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还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算术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以及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回顾和思考,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的运用。
2.难点: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的灵活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对本章内容进行深入研究,了解学生的学情,准备好相关的教学案例和问题。
2.学生准备:复习前两节课的内容,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前两节课的内容,如:“什么是算术平方根?什么是立方根?”等。
通过复习,帮助学生回忆起相关知识点。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等,并通过例题的方式呈现这些公式的应用。
3.操练(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提供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在课堂上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一些综合性的问题。
【数学课件】七年级上册数学第一章回顾与思考(北师大版)
1
2、用小立方体搭一个几何体,使它的主视图和俯视图如图所示, 这样的几何体只有一种吗?它最多需要多少个小立方体? 它最少需要多少个小立方体?请你画出这两种情况下的左视图。
主视图
俯视图
1、根据表中反映的规律,写出n棱柱的顶点数,棱数和面数
名称 三棱柱 四棱柱 五棱柱 六棱柱
…… n棱柱
ef
A
B
C
D
E
F
1、圆柱的侧面面展开图是 ;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
。
2、把右图所示的平面图形折叠,围成的立体图形是
。
3、一个正方体盒子的展开图如图2-3所示,如果要把它粘成一个正方体, 那么与点A重合的点是_________.
4、要把一个正方体的表面剪开展成平面图形, 至少需要剪开________条棱.
A BC EF
D
N MH K W
O
12 3
45 6
1、已知正方体的各个侧面分别标上字母a,b,c,d,e,f;
其中a在后面,b在下面,c在左面,则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
(A)d在上面
(B)e在前面
(C)f在右面
(D)d在前面
a
bc d
2、右图是一个正方体的展开图,其中D表示下底面, E表示前面(观察者正对的面), F表示右面。试判断A、B、C在正方体中的位置 (前、后、左、右、上、下)。(6分)
(2)从多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不是顶点)处出发,连接各个顶点得到2008个 三角形,求这个多边形的边数为
1、从七边形的某一个顶点出发,分别连结这个点与各个顶点,可以把七边形分为
个三角形,可以把n边形分为
个三角形。
下列图形中的每个图都由若干盆花组成的形如三角形图案,
第一章 证明(二)回顾与思考
自学检测(二)
说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并判断 原命题与逆命题的真假: (1)对顶角相等; (2)等角的余角相等; (3)直角都相等; (4)非零数的绝对值是正数; (5)如果a2 b2,那么a b.
2、互逆定理
如果一个定理的逆命 题经过证明是真命题,那 么它也是一个定理,这两 个定理叫做互逆定理,其 中一个叫做另一个的逆定 理.
BF是两条高,若∠A= 75° ,
∠BCE= 40° ,则∠EBF的度数
是 15°,∠FBC的度数是 35°.
A
75°
E
F
40°
B
C
互逆命题与互逆定理的回顾
1、互逆命题
在两个命题中,如果第一个命 题的题设是第二个命题的结论,而 第一个命题的结论又是第二个命题 的题设,那么这两个命题叫做互逆 命题;如果把其中一个叫做原命题, 那么另一个叫做逆命题.
平分线BD和CE相交于点O,若
∠BOC=1200,那么∠A的度数
是 600 .
A
EO D
B
C
5.已知:CD⊥AB,BE⊥AC, 点D、E分别是垂足,CD和 BE相交于点O,且CO=BO。
求证:点O在∠BAC的平分线
上。
C
E
O
A
DB
6.求证:在角的两边上到角的顶点距
离相等的两点的连线垂直这角的平分
3、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 线相交于一点,并且这一点到三个 顶点的距离相等。
角平分线问题的回顾
1、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 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2、在一个角的内部,且到 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 角的平分线上。
3、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 相交于一点,并且这一点到三条 边的距离相等。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回顾与思考》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回顾与思考》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回顾与思考》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的一章内容,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了本章内容后,能够对本章的知识点有一个全面的回顾和思考。
这一章节主要包括了本章的知识点概述,重点知识的讲解,以及本章内容的拓展与提高。
在教材中,通过问题导入,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并通过例题和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二. 学情分析面对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本章的内容,他们可能已经掌握了一部分,但是也可能存在一些疑惑和困难。
对于这部分内容,学生可能存在以下问题:1. 对于本章的知识点,可能存在记忆不准确,理解不深刻的问题;2. 在解题过程中,可能存在思路不清晰,解题方法不灵活的问题;3. 对于本章的拓展与提高内容,可能存在理解困难,解题能力不足的问题。
三. 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 让学生回顾本章所学知识,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2. 通过例题和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3. 通过拓展与提高内容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1. 本章知识点的回顾和记忆;2. 解题方法和思路的清晰和灵活;3. 对于拓展与提高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将会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1. 问题导入,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2. 通过例题和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3. 通过讨论和小组合作,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4. 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知识点。
六. 说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1. 问题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本章所学知识;2. 知识点讲解:通过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本章知识点;3. 例题讲解:通过例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高解题能力;4. 练习题讲解:通过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高解题能力;5. 拓展与提高:通过讨论和小组合作,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6. 总结与反思:通过总结,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和记忆,并通过反思,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有理数1.4有理数的乘除法1.4.1有理数的乘法(第二课时多个有理数相乘)教案
第二课时多个有理数相乘一、教学目标(一)学习目标1.巩固有理数乘法法则;2。
探索多个有理数相乘时,积的符号的确定方法,并能熟练运用;3.将多个数相乘的符号法则运用到生活中,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二)学习重点正确进行多个有理数的乘法运算.(三)学习难点多个有理数相乘时积的符号的确定.二、教学设计(一)课前设计1。
预习任务计算下列各式:-⨯-⨯⨯⨯=(),-⨯⨯⨯⨯=-,1234512012345120-⨯-⨯-⨯-⨯-=--⨯-⨯-⨯⨯=-,1(2)(3)(4)51201(2)(3)45120-⨯-⨯-⨯-⨯=,1(2)(3)(4)(5)120通过计算结果分析,你发现的规律是:负因数的个数为奇数个时,积为负,负因数的个数为偶数个数时,积为正.(用文字描述)2。
预习自测不计算最后结果,请直接判断结果的正负.(1)123(4)5-⨯⨯-⨯-⨯-⨯⨯⨯-⨯, (2)12(3)(4)5【知识点】多个有理数相乘积的符号的判定.【解题过程】解:∵(1)共有2个负因数.(2)有3个负因数∴第一个算式的结果为正,第二个算式的结果是负.【思路点拨】根据有理数乘法法则,确定算式里面的负因数的个数(1)共有2个负因数.(2)有3个负因数.【答案】(1)的结果为正,(2)的结果是负.(3)下列各式中,积为负数的是();A.(﹣5)×(﹣2)×(﹣3)×(﹣7) B.(﹣5)×(﹣2)×|﹣3|C.(﹣5)×2×0×(﹣7) D.(﹣5)×2×(﹣3)×(﹣7)【知识点】有理数的乘法.【解题过程】解:A.四个负因数相乘,积为正数,故本选项错误;B。
两个负因数与|﹣3|的绝对值相乘,积为正数,故本选项错误;C。
有因式0,积是0,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故本选项错误;D.有3个负因数,积是负数,故本选项正确.【思路点拨】根据有理数的乘法运算符号法则对各选项分析判断后利用排除法求解.【答案】D.(4)A。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1章有理数1.4有理数的乘除法1.4.1有理数的乘法第2课时多个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备
2018年秋七年级数学上册第1章有理数1.4 有理数的乘除法1.4.1 有理数的乘法第2课时多个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备课素材(新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年秋七年级数学上册第1章有理数1.4 有理数的乘除法1.4.1 有理数的乘法第2课时多个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备课素材(新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年秋七年级数学上册第1章有理数1.4 有理数的乘除法1.4.1 有理数的乘法第2课时多个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备课素材(新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1.4 有理数的乘除法1.4。
1有理数的乘法第1课时有理数的乘法法则情景导入置疑导入归纳导入复习导入类比导入悬念激趣情景导入活动内容:回答下列问题.甲水库的水位每天升高3厘米,乙水库的水位每天下降3厘米,4天后甲、乙水库的水位的总变化量各是多少?问题1:来看一下两水库的水位变化情况(多媒体出示图片),题目中已知什么?求什么?图1-4-1问题2:如果用正数表示水位上升的高度,用负数表示水位下降的高度,那么4天后,甲水库水位的变化量怎样表示?乙水库水位的变化量又如何表示呢?你能找到更简洁的表示方法吗?[说明与建议]说明:得出水位的变化量很简单,关键是通过类比小学乘法法则的推导过程,使学生类比归纳出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利用旧理论得到新知识,这也是数学中常用的转化的学习方式.建议:学生讨论交流,有的学生自然利用小学学过的算术的计算法,甲水位上升12 cm,乙水位下降12 cm;当然还有部分学生回想起相反意义的量,会想到用正数表示水位上置疑导入问题1: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可以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你能举几个生活中的例子吗?问题2:小学已经学过正数与正数的乘法、正数与零的乘法,那么引入负数之后,怎样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有理数的乘法运算有几种情况?[说明与建议]说明:问题1通过复习,使学生回顾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方法,为推导有理数的乘法法则打下基础.问题2,将有理数按正有理数、零、负有理数进行分类,体现分类的合理性,并向学生渗透分类讨论思想,有利于学生探究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建议:让学生充分思考后回答,同时教师引导学生从有理数分为正有理数、零、负有理数的角度去考虑,点拨学生的展示情况,最后得出结论.悬念激趣(1)计算:(-5)+(-5)+(-5)+(-5)+(-5);(2)猜想(-5)×5的结果是多少?(3)有理数加减运算中的关键问题是什么?(4)猜想:有理数的乘法及以后学习的除法的关键问题是什么?[说明与建议] 说明:回顾学过的相关知识,以便形成知识迁移,出示负数与正数相乘的算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出新课.建议:(1)(2)(3)题由学生口答完成,对于题(4)先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让一名学生回答.教材母题——教材第30页例1计算:(1)(-3)×9;(2)8×(-1);(3)错误!×(-2).【模型建立】乘都得0.几个不是0的数相乘,负因数的个数是偶数时,积是正数;负因数的个数是奇数时,积是负数.【变式变形】1.[苏州中考] (-3)×3的结果是(A)A.-9 B.0 C.9 D.-62.[荆门中考] 若()×(-2)=1,则括号内填一个实数应该是(D)A.错误!B.2 C.-2 D.-错误!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A.同号两数相乘,符号不变B.积一定大于每一个因数C.两数相乘,如果积为正,那么这两个因数都是正数D.两数相乘,如果积为负,那么这两个因数异号4.如果两个有理数的积为负数,和为正数,那么这两个有理数(C)A.都是负数B.都是正数C.一正一负且正数的绝对值大D.一正一负且负数的绝对值大5.若|a|=3,|b|=5,且a,b异号,则ab=__-15__.6.15。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回顾与思考》说课稿4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回顾与思考》说课稿4一. 教材分析《回顾与思考》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的一章内容,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回顾前面所学知识,总结数学思想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章内容主要包括平面图形的性质、几何图形的对称性、三角形的不等式等。
这些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几何学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平面图形的性质,对几何图形的对称性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三角形的不等式和轴对称图形的性质等概念,学生可能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进一步深化对平面图形性质的认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运用平面图形的性质、几何图形的对称性、三角形的不等式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增强自信心,形成积极的数学学习态度。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平面图形的性质、几何图形的对称性、三角形的不等式。
2.教学难点:三角形的不等式证明、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引导发现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几何画板、实物模型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复习平面图形的性质、几何图形的对称性,引出三角形的不等式。
2.探究新知: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探索三角形的不等式证明,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3.巩固练习: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新知。
4.拓展延伸: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三角形不等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总结反思: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分享学习心得。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如平面图形的性质、几何图形的对称性、三角形的不等式等。
板书设计要求简洁明了,突出重点,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回顾与思考》教案4x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回顾与思考》教案4x一. 教材分析《回顾与思考》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的一章内容,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回顾前面的知识,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本章内容主要包括平面图形的性质、相交线与平行线、三角形、四边形等方面的知识。
这些知识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几何学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之前,已经接触过一些平面图形的知识,对于一些基本的图形和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一些复杂的图形和性质,学生可能还不是很清楚。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一些概念和定理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来进行巩固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平面图形的性质,相交线与平行线、三角形、四边形等方面的知识,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平面图形的性质,相交线与平行线、三角形、四边形等方面的知识。
2.教学难点:对于一些复杂的图形和性质的理解,以及对于一些概念和定理的深入理解。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教具,如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等。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以便记录重要的知识点和思考过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出问题或者展示一些实际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例如,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与平面图形有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分享自己的经验。
2.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一些平面图形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这些图形的性质。
例如,教师可以展示一些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它们的边长、角度等方面的性质。
《北师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 丰富的图形世界 回顾与思考 教案》
课题教学内容设计者第一单元丰富的图形世界P1、5回顾与思考王兵第1课时/总第7课时课型设计日期复习0904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准备1、会辨认基本几何体,进一步认识点、线、面;了解直棱柱、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判断和制作立体模型;能想象基本几何体的截面形状;会画基本几何体的三种视图,2、获得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和经验,发展思维能力,加深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
3、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初步形成对数学整体性的认识。
重点: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一些基本的几何体,并能描述这些几何体的特征。
难点:点、线、面等最基本的图形与基本几何体的相互转换。
在面与体的变化中如何抓住特征。
观察、分析、归纳、总结多媒体课件、几何模型教学活动过程设计过程教学双边活动设计设计意图动态修改部分(一)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柱体椎体棱柱、圆柱棱锥、圆锥知识梳丰富展开与折叠的图截一个几何形体球体球表面展开图、侧面展开图截面的形状引导学生学会梳理单元知识点方法、策略。
理世界从三个方面看物体的形状从正面看、从左面看、从上面看1、你能否将下列几何体进行分类?并请说出分类的依据.(二)几何体的分类,有不同的分类标准,因而分类方法也不同,应让学生充分说2、如图所示的几何体各由几个面围成的?面与面相交成几条线?它们是直的还明分类的依据。
合是曲的?作探3、归纳棱柱的特性;如何判断平面图形是否可以经过折叠围成棱柱?正方体的几何体的表表面展开图有几种?是哪几种?圆柱与圆锥的侧面展开图。
面展开图通常包括几何体的底面与究侧面,因此应先确定底面,再确定侧面,可以采用“做一做,折一折”的方法,形成里自己的空间观念。
(三)范例学习1、例:如图所示,是由几个小立方块所搭几何体的从上面看到的形状图,请画出这个几何体从正面和从左面看到的这个几何体的形状图.在学习中可以借助实物摆摆、看看、想想、画画,最后达到抛开实物能想2、例:下列四个图形中能折叠成正方象出其三种体的是哪些图形?形状图,以及根据三种形状图构建出实物模型。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回顾与思考》 优质课教案_0
“基于标准的教学和评价“课堂教学设计课型复习课一、课标描述1.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有效模型。
2.经历估计方程解的过程。
3.掌握等式基本性质。
4.能解一元一次方程。
二、教材分析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准确快速地解方程是对学生最基本的要求。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到“等量关系”。
在寻找等量关系时有时候需要借助图表等,在得到方程的解后,要检验它是否符合实际意义.“回顾与思考”是进行有效学习的重要方法,它既能使学生有目的地梳理所学知识,形成知识体系,又能促进学生反思知识获得的过程,形成自己对所学知识较为深刻、独特的见解。
学生在此过程中还能提高自己的归纳、概括等能力,形成反思的意识.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然后同伴交流,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建立本章的知识框架。
三、单元(章节)目标1. 感受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有效模型。
2. 掌握等式基本性质,能解一元一次方程。
3.能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在探索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过程中,体会转化思想。
四、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也学习过方程,会解较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本章所学习的方程是小学知识的继续和提升.前面用9个课时完成了本章的全部学习内容,学生能够说出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会判断一个数是否为已知一元一次方程的解,会解数字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能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解方程是本章的重点也是难点,能准确快速地解方程需要一个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暴露出许多不可预知的问题。
五、学习目标:1.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
六、评价方案设计(用课堂提问、背诵、板演、动手操作、个体或小组展示、书面练习、结果呈现、学生作品展示等)1、举例:针对目标一,采用复习课本,教师指导帮助的方式实现。
2、举例:针对目标二,采用课件演示,学生练习,教师点评方式进行测评;七、教学重点和难点项 目 内 容 解决措施教学重点 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 通过审题,说出考查的知识,并加以强化练习教学难点 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通过审题,说出考查的知识,并加以强化练习八、教学流程设计学习目标:1.会说出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一元一次方程的解,并解决相关问题。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有理数》回顾与思考复习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有理数》回顾与思考复习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第一章《有理数》回顾与思考复习内容第一章有理数全部内容.复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自己回顾本章内容,并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以便学生自己梳理知识,形成知识的联系,使新旧知识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结与复习加深对负数、相反数、绝对值概念的理解.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反思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复习过程一、引导学生回顾本章内容;建立如下的知识结构图二、回顾与思考通过提问的方式回顾本章的主要内容,采用独立思考与同伴讨论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思考回答问题,加深对本章知识的理解.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归纳.1.为什么要引入负数??举出实例说明正数和负数在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时的作用.现实生活中存在很多个有相反意义的量,如:向东5米与向西5米,零上2℃与零下2℃,收入100元与支出100元,低于海平面150米与高出海平面800?米……用正数表示其中一种量,负数表示和它相反意义的量,这样既简单又明白.?例如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为-155m,表示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是低于海平面155m.2.数的范围从正整数、零和正分数扩充到有理数后,增加了哪些数?减法中哪些原来不能进行的运算可以进行了?增加了负整数、负分数,解决了原来“小数不能减去大数”的问题,现在任何有理数都可以进行减法运算.3.怎样用数轴表示有理数?数轴与普通直线有什么不同??怎样用数轴解释绝对值和相反数?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表示,但数轴上的点不是都表示有理数,这一点,以后我们将要学习.数轴是一条特殊的直线,是规定了正方向、原点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也称数轴的三要素,缺一不可.数轴上一个点与原点的距离相等的两个点所表示的数是互为相反数.4.怎样比较有理数的大小?有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有两种,一是利用数轴,在数轴上较左边的点比较右边的点所表示的数小;二是用绝对值,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正数大于零,负数小于零.5.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有什么关系?乘法与除法呢?有理数的减法可以转化为加法,转化的桥梁是相反数,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同样,除法可以转化为乘法,转化的桥梁是倒数,除以一个数(不为0),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有理数的混合运算都可以转化为加法与乘法.6.有理数满足哪些运算律?交换律:a+b=b+a,ab=ba结合律:(a+b)+c=a+(b+c)(a·b)·c=a(bc)分配律:(a+b)·c=ac+bc其中a、b、c表示任意有理数.三、巩固练习1.某大楼地上共有12层,地下共有4层,每层高2.8米,?请用正负数表示这栋楼每层的楼层号,某人乘电梯从地下3层升至地上7层,电梯一共上升了多少米?分析:表示各楼层号的方法不唯一,可以把地面一层记为“0”,那么地上各层(?从下到上)依次记为0,1,2,3,…,11,地下各层(从上到下)依次记作-1,-2,-3,-4.?电梯从地下3层(即-3)上升至地上7层(即+7).一共上升了(+6)-(-3)=9(层)若将地面一层记为1,地下一层记为-1,那么地上(从下往上)各层记为1,2,3,…,12,地下各层(从上往下)记为-1,-2,-3,-4.电梯一共上升了7-(-3)-1=9(层),因为编号中少了“0”层.所以电梯一共上升了9×2.8=25.2(米).2.a、b互为相反数,c、d互为倒数,│m│=4,求2a2003-(cd)+2b-3m的值.分析:由a、b互为相反数,可知a+b=0,由c、d互为倒数,得cd=1,那么(cd)2003=1.因为│m│=4,所以m=+4或-4,2a表示2×a,2b表示2×b,因此可利用加法交换律、分配律,2a+2b=2(a+b),在这里运算律解决了大难题.解:2a-(cd)2003+2b-3m=2a+2b-(cd)2003-3m=2(a+b)-(cd)2003-3m因为a+b=0,cd=1,所以原式=1-3m.当m=4时,原式=-1-3×4=-1-12=-13.当m=-4时,原式=-1-3×(-4)=-1+12=11.3.课本第51页,复习题1第2、5(1)(3)(5)(7)(9)(11)(13)、7、12、15题.四、作业布置1.课本第51页至第52页,复习题1,第1、3、5(2)(4)(6)(8)(10)(12)(14)、6、7、9、10、11题.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课时作业设计一、填空题.1.产品成本提高-11%,实际表示_________.2.大于-3且不大于2的所有整数有_________.3.若│x-2│+y2=0,则x=________,y=________.4.比较大小:(1)-0.1______-0.01;(2)0______-│-0.2│.二、选择题.5.已知-3的相反数是x,-4的绝对值是y,那么x+y的相反数是(). A.3 B.4 C.7 D.-76.已知a为有理数,下列式子一定正确的是().A.│a│=a B.│a│=-a C.│a│≥a D.│a│≤a7.下列各组数中,数值相等的是().A.-32和23 B.-22和(-2)2C.-33和(-3)3 D.(-3×2)2和-3×228.五个有理数的积为负数,其中负因数的个数一定不可能是().A.1个 B.3个 C.4个 D.5个三、解答题.9.把下列各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用“<”号连接起来.2,0,-3.5,-1,(-3)2,-│-2│.10.计算.(1)(-81)÷(-)×÷(-16);(2)-22-(-3)2-32-(-2)3;(3)(-+-)×(-36).11.已知│a│=8,│b│=5,且a>b,求a+b的值.答案:一、1.成本降低了11% 2.-2 -1 0 1 2 3.2 04.(1)< (2)>二、5.D 6.C 7.C 8.C三、9.-3.5<-│-2│<-1<0<2<(-3)210.(1)-1 (2)-14 (3)-11 11.13或3本章疑难解析1.(习题1.3)第12题,加法与减法是互为逆运算,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如(5)题,由-15-(-8)=-15+8=-7,所以应填-7;(6)题,-6-(-13)=-6+13=7,所以应填7.第14题,第一天的最高价等于开盘价+0.3元,最低价等于开盘价-0.2元,因此,第一天的涨幅为0.3-(-0.2)=0.5(元),同理第二天的涨幅为0.2-(-0.1)=0.3(元),第三天的涨幅为0-(-0.2)=0.2(元),所以这三天的平均涨幅为:(0.5+0.3+0.2)÷3=≈0.3(元).2.习题(1.4)第12题,(1)、(2)根据两数相乘(或相除),异号得负,所以都填“<”号,(3)题是同号两数相乘(或相除),得正,所以都填“>”号.(4)题,根据零与任何数相乘都得零,所以a·b=0;又根据零除以任何不等于0的数,都是0,所以=0.第13题,2×1=2,2×=1,2×(-1)=-2,2×(-)=-1,这是正数1,都分别小于它的2倍,而负数-1,-都分别大于它的2倍,因此,一个非0有理数不一定小于它的2倍,?因为根据异号两数相乘的法则,积为负数,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所以当这个数是负数时,它一定比它的2倍大.第15题,(-4)÷2=-2,4÷(-2)=-2,所以(-4)÷2=4÷(-2).即=-成立.又(-4)÷(-2)=2,4÷2=2,所以=.它们可以总结为:分子、分母和分式本身,这三种符号中,?任意改变其中两种符号,分式的值不变.3.习题(1.5)第8题,由已知条件可知这个长方体的长、下底面是边长为a的正方形,四周是长、宽分别为a、b的长方形,所以,长方体的体积为a2b,表面积为2a2+4ab,当a=2,b=5时,a2b=22×5=20,2a2+4ab=2×22+4×2×5=8+40=48,所以长方体的体积为20立方单位,?表面积为48平方单位.第9题,比较两个速度大小,速度单位要一致,330米/秒=0.33千米/秒=1188千米/时,而1.1×105千米/时=110000千米/时,所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速度比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的多.第12题,(1)式成立,根据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所以a2>0,其实只要a≠0,a2>0都成立;(2)式也成立,因为a与-a是不为0的相反数,它们的偶次幂都是正数,且相等;(3)?式不成立,当a<0时a2>0,而-a2表示a2的相反数,所以这时-a2一定是一个负数;(4)式不成立,当a<0时,a3<0(根据负数的奇次方是负数),-a3表示a3的相反数,所以-a3是正数.4.(单元测试)第10题,根据“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所以a<b,小数减大数不够减,?所以差为负数,因此a-b<0.< p=""> 第12题,-(-2)=2,-│-2│=-2,-(-3)2=-9,[-(-3)] 2=32=9,所以选B.</b,小数减大数不够减,?所以差为负数,因此a-b<0.<>。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回顾与思考》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回顾与思考》教案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回顾与思考》教案主要是对前面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和思考,通过复习和总结,使学生对前面的知识有一个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有理数的乘方、整式的加减、分式的加减、函数的性质等,这些都是七年级数学的重要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对前面的知识有一个全面的回顾和思考,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有理数的乘方、整式的加减、分式的加减、函数的性质等知识。
他们对这些知识有一定的理解和掌握,但可能存在一些疑问和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疑问和困惑进行解答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回顾和总结前面的知识,使学生对前面的知识有一个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2.提高学生的复习和总结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通过对前面的知识的回顾和思考,为学生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 教学重难点1.有理数的乘方、整式的加减、分式的加减、函数的性质等知识的回顾和总结。
2.学生对前面知识的疑问和困惑的解答和引导。
五. 教学方法1.讲解法: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回顾和总结前面的知识。
2.问答法: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解答问题。
3.讨论法: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2.教案: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编写详细的教案。
3.课件:教师根据教案,制作相应的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和思考前面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本节课的内容,包括有理数的乘方、整式的加减、分式的加减、函数的性质等。
引导学生对这些知识进行回顾和总结。
3.操练(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和解答,引导学生对前面的知识进行巩固。
可以设置一些题目,让学生进行解答,然后教师进行讲解和解析。
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一章 本章回顾与思考教案(2) 湘教版
第一章本章回顾与思考教案(2)第19课时教学目标:1、在现实的情景中理解有理数、相反数、绝对值的意义,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2、在具体情景中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及简单的混合运算,并能运用有理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问题。
二、教材分析重点:有理数的运算。
难点: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三、教学方法师生双主互动法四、教学过程㈠、巧设游戏,激发兴趣。
教师导入:同学们,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好不好?教师活动:谁能这副扑克牌中的任意四张牌进行加、减、乘、除、乘方运算,使其结果为24(J、Q、K分别为11、12、13)学生活动:(1)一同学上前任意抽取四张牌,(2)全班同学根据抽取的如5、6、7、8进行计算,全结果为24,(3)写在黑板上。
如:(5+7)×(8-6)=24;6×8÷(7-5);(5+7-8)×6=24;6÷(7-5)×8=24。
教师活动:(1)鼓励学生发现不同的结论,(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参与,特别是一些潜能生,让他们在游戏中体会到数学的魅力。
㈡、探究想一想,怎样计算简便:学生活动:(1)尝试用多种解法进行解答,(2)与同学交流。
教师活动:展示不同的解答方法:解法一:通分运算解法一:先把互为相反数的相加解法三:分离整数与分数,再分别相加。
明确:有理数的运算,必须按照运算法则、运算顺序和运算律地,注意观察算式的特点,选择合理的简捷的计算方法。
㈢、提升:先组织学生独立尝试,再师生共同解答。
1、m+3与1-2m互为相反数,则m=2、已知a与b互为相反数,c与d互为倒数,x的绝对值是1,则3、计算:,4、用科学记数法表示:-42000=5、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6、相反数是它本身的数是;倒数是它本身的数是;绝对值是它本身的数是;最大的负整数是;最小的非负整数是。
7、某地某日最低气温是-5℃,最高气温是9℃,这天的温差是。
8、计算(1)、(2)、(3)、㈣、小结有理数的运算是整个初中运算的基础,要正确理解和运用。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1章走进数学世界1.1数学伴我们成长 》教学设计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1章走进数学世界1.1数学伴我们成长》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华东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1章走进数学世界1.1数学伴我们成长》是学生在初中阶段首次接触到数学的基础知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以及数学的基本概念和术语。
教材通过实例和案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刚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对数学的认识还停留在加减乘除等基本运算上,对于更高级的数学知识还没有接触过。
因此,学生对数学的认知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对数学比较感兴趣,而有的学生则对数学抱有恐惧心理。
另外,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也有所不同,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基本概念和术语,如自然数、整数、分数等。
2.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基本概念和术语,以及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数学的概念和术语,以及如何将数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实例和案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情,设计好教学活动和作业。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预习教材内容,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购物、做饭等,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讲解数学的基本概念和术语,如自然数、整数、分数等,并通过案例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和术语的含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合作,解决一些与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如计算购物时的总价、分配食物等。
钢城区三中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有理数1.4有理数的乘除法1.4.2有理数的除法第1课时有理数的除法课
-4 -3 -2 -1 0 1 2
数学中规定 : 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 , 它们从 左到右的顺序 , 就是从小到大的顺序 , 即左边的 数小于右边的数.
-6 < -5 , -5 < -4 , -4 < -3 , -2 < 0 , -1 < 1
思考 対于正数、0和负数这三类数 , 它们之间有什 么大小关系 ? 一般地 , 〔1〕正数大于0 , 0大于负数 , 正数大于负数 ; 〔2〕两个负数 , 绝対值大的反而小.
3.余角和补角
2
互为余角 如果两个角的和是一
个直角 , 那么就说这两个角 互为余角 , 其中一个角是另 一个角的余角。
2
考考你
图中给出的各角 , 那些互为余角 ?
10o
30o
50o
4
3
4
互为补角 如果两个角的和是一个
平角 , 那么就说这两个角互 为补角 , 其中一个角是另一
考考你
2.以下运算结果等于1的是( D )
A.(-3)+(-3)
B.(-3)-(-3)
C.(-3)×(-3)
D.(-3)÷(-3)
3.计算题.
(1) 91 13
7
(3) 0.25 3 8
2 3
(2)48 16
3
(4)1
3
2 3
3
11
休息时间到啦
同学们,下课休息十分钟。现在是休 息时间,你们休息一下眼睛,
图中给出的各角 , 那些互为补角 ?
10o
30o
60o
80o
我来试一试 :
∠α
5° 32° 45° 77° 62°2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回顾与思考一.备课标:(一)内容标准:经历图形的抽象、分类、性质探讨等过程,掌握图形与几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实物和具体模型,了解从物体抽象出来的几何体,平面,直线和点等。
了解直棱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想象和制作实物模型。
通过实例,了解直棱柱和圆锥测面展开图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二)核心概念:本章内容从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入手,使学生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在展开与折叠等数学活动过程中,认识常见几何体及点、线、面的一些性质;再通过展开与折叠、切截、从不同方向看等活动,在平面图形与几何体的转换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最后,由立体图形转向平面图形,在丰富的活动中使学生认识一些平面图形的简单性质。
整章内容是对学生已有几何知识的进一步深化,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主动参与,为以后几何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且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十大核心概念在本节课中突出培养的是空间观念。
二、备重点、难点:(一)教材分析:本章内容是七上第一章,属于“图形与几何”中的“空间和平面基本图形的认识”部分。
从本章设计四节内容,第一节生活中的立体图形从实物中抽象出简单的几何体以及通过观察得出这些几何体的部分性质,并揭示了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接下来对于几何体的研究和认识,教科书采用了划归的方法,讲几何体转化为平面图形,从平面的角度去研究几何体。
其中第二节展开和折叠首先遵循从立体到平面的方向,将几何体展开,得到几何体的侧面展开图形,然后又将平面图形折叠,还原得到几何体,进行平面和立体的转化,“截一个几何体”通过截面截几个几何体,研究不同截法得到的截面形状,“从三个不同的方向看”通过从不同方向看几何体,识别和画出从不同方向观察立方体及其简单的组合体所得到的形状图,以上几节内容都力图在平面图形和几何体的转换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通过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柱体、锥体、球体等常见几何体的特征,初步形成了图形的空间观念,在此基础上所掌握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复习、整理和概括,对学生已有几何知识的进一步深化,对学生的要求较高。
因此本节课确定:重点:点、线、面等最基本的图形与基本几何体的相互转换。
在面与体的变化中如何抓住特征难点:点、线、面等最基本的图形与基本几何体的相互转换。
在面与体的变化中如何抓住特征三.备学情:(一)学习条件和起点能力分析:1.学习条件分析:(1)必要条件:通过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柱体、锥体、球体等常见几何体的特征,初步形成了图形的空间观念,。
(2)支持性条件:在已学完整章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所掌握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复习、整理和概括,对已有几何知识的进一步深化。
重点体现对比、归纳,使知识系统条理。
2.起点能力分析:(1)学生能从实物中抽象出简单的几何体以及通过观察得出这些几何体的部分性质(2)能把通过操作和观察把简单的几何体展开和把平面图形折叠,能进行平面和立体的转化,(3)能具体操作:用一个截面截几何体,观察不同截法形成的不同截面(4)能识别和画出从不同方向观察正方体及其简单组合体做得到的形状和图形(二)学生可能达到的程度和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圆柱、圆锥、正方体、球并能用语言描述他们的特征,能体会到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知道棱柱、援助、圆锥的侧面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判断和制作简单的立方体,能认识到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等几何体截面的一些特性。
能辨认从不同方向看到的问题的形状图,会画立方体及其简单组合体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
存在的问题:学生对知识点中的规律总结意识不强,比如正方体的展开图,找不到对面,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是如何将一个正方体的表面展成平面图形时,语言不规范,想象不出展开后的形状,截一个正方体可能会出现哪几种情况想不全,无实物操作时不能根据从两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形想象出几何体等,在针对这一问题,采取策略;结合本章特征,鼓励学生边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教师利用多媒体动画展示,提供实物教具展示并不断变化引导学生观察,总结规律,构建知识体系,培养空间观念。
四.教学目标:1.会辨认基本几何体(直棱柱、圆柱、圆锥、球等);点线 面及 其关系从正面看从上面看从左面看底面侧面截面及其形状从不同方向看展开与折叠切截长方体正方体球 圆锥圆柱棱柱生活中的立体图形丰富的现实背景2.了解直棱柱、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判断和制作立体模型;3.能想象基本几何体的截面形状;4.会画基本几何体的形状图,会判断简单物体的形状图,能根据形状图描述几何体或实物原型;5. 掌握几何体与平面图形的相互转换,能进行几何体与其三种形状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五.教学过程:(一)、 构建动场活动1: (幻灯片展示课本上曾经出现的图片)回顾本章学过的内容,让我们根据这一章所学的知识来回答下面几个问题:1.生活中有哪些你熟悉的几何体?举例说明。
2.举出一个生活中的物体,使它尽可能多地包含不同的几何体。
3.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棱柱的特征。
4.生活中哪些常见的物体可以由平面图形旋转得到?5.找出两种几何体,使得分别用一个平面去截它们,可以得到三角形形状的截面。
6. 举出一种几何体,使得它从正面看、左面看、上面看所看到的平面图形都一样。
你能举出几种?与同伴进行交流。
7. 学了本章后,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与同伴进行交流。
8.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梳理本章的知识。
设计意图:生活实例图片的展示,进一步感知丰富图形世界,发展几何自觉;以问题串的形式对本章所学的知识进行回顾与再认识,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适当的复习是必要的.同时构建网络图,使学生对本章知识一目了然。
(二)、 自主学习1.你能否将下列几何体进行分类?并请说出分类的依据.2.如图所示的几何体各由几个面围成的?面与面相交成几条线?它们是直的还是曲的?设计意图::通过本教学环节,可以让学生在活动进一步感受相应几何体的个性特征与构成,并对几何体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同时认识到不同几何体的共性与个性。
巩固练习:1、图形由 、 、 构成的;点动成 ,线动成 ,面动成 。
比如:(1)圆规在纸上划过会留下一个封闭的痕迹,这种现象说明_________。
(2)冬天环卫工人使用下部是长方形的木锨推雪时,木锨过处,(A) (B) (C) (D)雪就没了,这种现象说明________。
(3)一个人手里拿着一个绑在一根棍上的半圆面,当这个人把这个半圆面绕着这根棍飞快地旋转起来时就会看到一个球,这种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
专题2:展开与折叠:问题:1.归纳棱柱的特性。
2.如何判断平面图形是否可以经过折叠围成棱柱?3.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有几种?是哪几种?相对的两个面有什么特点4.圆柱与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什么?设计意图:本部分是来判断立体图形的展开图或由展开图来还原其立体图形。
几何体的表面展开图通常包括几何体的底面与侧面,因此应先确定底面,再确定侧1—4—1型面,可以采用“做一做,折一折”的方法,形成里自己的空间观念。
巩固练习:1、圆柱的侧面面展开图是;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
2、把右图所示的平面图形折叠,围成的立体图形是。
3、一个正方体盒子的展开图如图2-3所示,如果要把它粘成一个正方体,那么与点A重合的点是_________.4、要把一个正方体的表面剪开展成平面图形,至少需要剪开________条棱. 用一张长方形的纸,可围成种不同的圆柱。
:专题3:截一个几何体用一个平面去截正方体,可能出现哪几种情况?巩固练习:1、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正方体,截面不可能是下述哪些图形(填写序号).①等边三角形,②等腰梯形,③长方形,④五边形,⑤六边形,⑥七边形。
2、用一个平面去截某一几何体,无论如何截,它的截面都是一个圆,则这个几何体一定是。
专题四:几何体的视图内容:[例]如图所示,是由几个小立方块所搭几何体的从上面看到的形状图,请画出这个几何体的从正面和从左面看到的这个几何体的形状图.分析:从正面看从左面看设计目的:画几何体的形状图的方法主要是将几何体的轮廓用平面图形的形式描绘出来,本章的重点研究由小立方体搭成的几何体的三种形状图。
画这类几何体的三种形状图关键是确定他们有几列,以及每列中方块的个数。
在学习中可以借助实物摆摆、看看、想想、画画,最后达到抛开实物能想象出其三种形状图,以及根据三种形状图构建出实物模型的要求。
巩固练习:画出图中几何体的三视图四、综合建模通过梳理,谈一谈你有哪些收获?五、课堂检测基础部分:1、长方体有()个定点,()条棱,()个面,这些面的形状都是()2、正五棱柱的侧棱总长为25cm,则每条棱的长度为()3、一个棱柱有35个顶点,则这是()棱柱4.用一个平面去截某一几何体,若截面是圆,则原来的几何体可是(填三个)5、下列四个图形中能折叠成正方体的是哪些图形?6、下面是由几个相同立方块组成的几何体的从上面看到的形状图,小正方形上的数字表示在该位置的小立方块的个数,请画出这个几何体的从正面和从左面看到的形状图。
拓展提高部分:1、用小立方块搭一个几何体,使它的从正面和从上面看到的这个几何体的形状图如下图所示,从上面看到的形状图中的小正方形中的字母表示该位置小立方块的个数,试回答下列问题;(1)x 、z 各表示多少? (2)y 可能是多少?这个几何体最少由几个小立块搭成?最多呢?从正面看 从上面看2.观察如图所示的图案,他们都是由边长为1cm 的小正方形按一定规律拼接而成的,依次规律,则地16个图案中的小正方形有( )个。
23 2 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