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思维训练含答案
高考作文审题立意及练习(含答案)
审题立意“千古文章意为先。
”审题立意,是考场作文写作第一关,是写作教学第一难。
审题不严谨周密,作文就会不符合题意,立意不深刻高远,文章就会平庸肤浅,难得考官青睐。
所以,在写作教学中,首先要指导学生学会仔细审题,精心立意。
一、抓关键句法关键句常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
所以,有些作文材料中的关键性语句可以作为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
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
即时训练1(2016·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
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有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
请根据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请找出这则材料的关键句:请确立文章的立意:【思路点拨】这一试题承袭了2015年全国卷Ⅱ的比较模式——对三个风采人物大李、老王、小刘的比较,平行罗列了“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有三条途径”,并要求“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这是所谓标准的任务驱动型作文命题。
这道作文试题的引导语由两句话构成。
前一句是说语文学习、语文素养的重要性。
后一句是说中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三条途径。
关键句在于后者。
题干要求考生“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考生应针对“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这三条途径进行比较分析,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体会来谈。
题干标明“明确文体”,没有限定文体,考生在文体选择上有充分的自由度,但文体要鲜明。
题干中有“比较上述三条途径”和“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的写作任务指令,考生立意时不可忽视,要对上述三者在语文学习中的地位进行必要的权衡、比较,从而形成自己的看法。
2025年高考一轮复习:9月作文审题立意训练(原卷版+解析版)
9月作文审题立意训练(原卷版)一、(2024届甘肃兰州一模)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Ⅰ的“材料二”中,有这样的表述:中国之所以能维持长久存在、历经变化而不被解构,在于它有一种“通过自身的变化而把外部性转化为可以借力的力量”。
材料中所说的这一现象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二、(2024届安徽滁州二模)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随着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变化,新词语不断涌现,为汉语增添了新鲜的生命力,体现了社会生活的变化,反映了丰富的文化现象。
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于2023年12月12日发布了2023年十大网络用语,分别为:爱达未来、烟火气、数智生活、村BA、特种兵式旅游、显眼包、主打一个……、多巴胺穿搭、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新职人。
这些网络热词是否也曾悄悄走入你的生活,并引发你的思考?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两个词语,结合其所体现的社会生活与文化现象,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与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三、(2024届贵州贵阳一模)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生有三思,思过去,思现在,思未来。
有人认为,思过去才知道自己的得失,思现在才知道自己的责任,思未来才知道自己的决心。
也有人对“人生三思”的内在关系有不同的见解。
请结合材料,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四、(2024届广西壮族二模)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人心里真的有一片海,一直在翻滚着,而自己的魂灵如果没有一个重重的东西去压住——类似于压舱石的东西,例如信念、理想和爱,等等。
只要某一刻某一个小小的情绪的浪过来,魂灵就会被这么打翻,沉入那海底去了。
记忆的永恒--作文思维训练
• 创作背景 • 和所有的超现实主义画家一样。达利在创作这幅画时也受 到了弗洛伊德“潜意识”学说的影响。根据达利的说法, 这幅画中表现了一种“由弗洛伊德所揭示的个人梦境与幻 觉”,自己梦中的每一个意念都是自己不能选择的,画家 则负责尽可能精密地记下自己的下意识。为了寻找这种超 现实的幻觉,达利专门前去精神病院了解病人的意识。在 达利看来,精神病人的言论和行动往往是人的潜意识世界 最真诚的反映。1931年8月达利完成了《记忆的永恒》。 • 主题 • 《记忆的永恒》中的物体都是柔软得失去功能的生物的象 征,其中表达了某种痛苦和无奈的生命现实。达利 的绘 画作品中所蕴含的主题思想主要受到弗洛伊德的启发,它 主要是在于表达一种梦幻匀般的世界。 • 这种对时间疯狂流逝的独特表现手法,暗示了个人情感在 物质世界挤压之下迸发出的无法回避的力量。
• 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解释】这首小诗,是写诗人送名诗僧灵澈返回竹林寺的 情景。苍翠山林中的竹林寺,远远传来晚钟的声音。背着 斗笠,披着夕阳的余辉,独自向青山归去。 (1)用自己的语言把这首诗前两句展现的画面描绘出来。 (2)这首诗中的“独”字写出了什么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 样的情感? 答案:(1)(2分)暮色苍茫中,青山深处,竹林寺掩映其中, 袅袅钟声,从寺院飘出,如千里跫音,若有若无。 (2)(2分)“独”字写出了诗人伫立日送、友人独自远去的情 景,表达了作者依依不舍之情,构成了一种闲淡的意境。 (3)诗人给“送别”的场面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答案:色彩:苍苍;钟声:杏杏;景色:斜阳、青山,这 些都营造出一种闲淡清寂的氛围,有别于一般送别诗的黯 然神伤。
形象 思维
早年,我曾在多处画册中看到过达利的《记忆 的残痕》这幅画,画面上是三只时间完全停滞的 柔软扭曲的钟表。记得当时我每次看到这幅画,内 心都有一种说不出来矛盾感,至于怎么个矛盾法, 我一直没来得及深思与沉淀,匆匆忙忙地就被新的 事物所冲刷和覆盖了,就像一朵浪花撞击另一朵 浪花,转瞬之间便归复于平静,涌动的暗流便潜 藏于深水之下。 陈染《折断的时间》
2022届高考作文评讲:作文思维能力的提升训练
高考作文评讲:作文思维能力的提升训练【原题呈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曾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十月文学奖等国内外数十种文学奖项的著名诗人陈先发在儿子16岁要去美国读书时,写过一段告诫之语,劝儿子在生活中要积蓄起人生“四力”。
(一)眼力:世界无限而你唯一,你须积累起一种强悍的辨别能力,剔除芜杂而后知道什么是你所应坚持的。
(二)思力:习得一种方法,形成一种眼光,而后才有你自己的世界。
(三)定力:不为他人的判断与观点所摆布,不为世界的复杂而乱了方寸之心。
(四)抗压之力:不因挫败而放弃,不因重负而失去对生命的激情。
请结合你的生活经历或感悟,从以上“四力”中任选两种,谈谈两者之间的关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试题分析】本题很好地将核心词理解与关系型作文结合在一起。
对核心词的理解,尤其是“定力”和“思力”,能有效考查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思维能力。
现象是事物的外在方面,是多变、丰富的,反映在文字上就是所描绘的世间万象;本质是事物的内在方面,是相对稳定、比较深刻的,反映在文字上就是想要表达的真实意图或普遍规律。
对关系的理解要明确概念之间的基本关系,如现象与实质、原因与结果、偶然与必然、质变与量变等。
关系颇具开放性,可以任意组合。
【课堂研讨】师:这道作文题中的“四力”是陈先发先生对儿子的告诫之语,展现了陈先生对儿子的期待和他的人生智慧。
这是怎样的期待和智慧呢?我们先来看两位同学的作文的开头部分,思考他们对“定力”的理解。
①定力,从字面上看,显露着“沉着、冷静”的意味。
定力对于我们来说如定海神针之于大海,不论外界风浪如何繁杂多变,我们如水下的内心却可以保持“风雨不动安如山”。
②之前有句话在网络上很火,“首先定个小目标,先赚他一个亿”。
不用多说,豪迈的话语肯定是出自某位商业巨头。
然而被这个“豪”字震慑到之外,成功人士的目标意识值得细究。
“定目标”,这是唯一一件无论你处于何种阶段,都被建议要去做的事。
高考作文审题立意思维训练(选择题)
2022高考作文审题立意思维训练(选择题)品味言论,明辨哲理(一)1.对下面材料中划线句子蕴含的哲理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作家余华与一位餐馆老板聊天,谈到读书时,餐馆老板深有同感:“我常让厨师去品尝其他餐馆美食来提高自己的厨艺,我发现总挑别人菜肴缺点的,没有进步;总夸别人菜肴优点的,倒成了好厨师。
”A.要成为优秀的厨师,更要学习别人菜肴的优点。
B.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做出评价,应全面公正。
C.世间万物缺陷难免,多吸收其优点,才有长进。
D.读书做菜,都要既找别人缺点,也学别人优点。
1.C(注意“挑剔”和“夸奖”的结果)2.对下面这段话蕴含的哲理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如果人能把自己的烦恼拿到市场上交易,任何人在看到别人的烦恼后,都宁可把自己的烦恼拿回家。
A.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B.人都会将自己身上的不幸无限放大。
C.人应该乐观面对自己的人生。
D.人应该同情他人的不幸。
2.B(人们在看到别人的烦恼后,才发现自己的烦恼并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么严重,宁可“重新拿回家”,这就说明了人们往往会将自己的不幸无限放大)3.作家马尔克斯在《告别信》中说:“我会用泪水浇灌玫瑰,以此体味花刺的痛苦和花瓣的亲吻。
”对这句话蕴含哲理的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A.幸福和痛苦是把双刃剑,人生是逃避不了的。
B.人当勇敢地面对困境,直面苦难,迎接挑战。
C.人当感悟痛苦的磨难,从中品尝幸福的滋味。
D.不要把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要同情弱小。
3.C(玫瑰是带刺的,但要用泪水浇灌它,体味花刺的痛苦,这是说人生当经受磨难;而在经受磨难的过程中,也会有“花瓣的亲吻”,这是说品尝到幸福的滋味。
马尔克斯的话整体上体现的是一种积极的心态。
A项强调的是人生“逃避不了的”的无奈。
B项强调的是直面苦难,勇于挑战,没有涉及“幸福”。
C项既强调人生的磨难,又强调人生的幸福。
D项强调的是同情弱小)4.对下面这段话蕴含哲理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没有一个民族可为他们中间出现了这样一个对人类文明发展贡献巨大的人而骄傲起来,因为民族骄傲完全是一种无聊的癖好,在像哥白尼这样一位内心独立的人面前,是难以站得住脚的。
2024届高考作文主题训练:沉潜与成功(含解析)
作文主题训练-------沉潜与成功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南极企鹅在将要上岸时会猛地低头,从海面扎入海中,拼力沉潜。
潜得越深,海水所产生的压力和浮力越大,企鹅一直潜到适当的深度,再摆动双足,迅猛向上,犹如离弦之箭蹿出水面,腾空而起,落于陆地之上,画出一道完美的弧线。
这种沉潜是为了蓄势,看似笨拙,却富有成效。
人生何尝不是如此?企鹅的沉潜一定能给你一些人生哲理的启示。
请根据你对这段文字所蕴涵哲理的理解,自拟题目,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南极大陆的水陆交接处,全是滑溜溜的冰层或者尖锐的冰凌,企鹅身躯笨重没有可以用来攀爬的前臂,也没有可以飞翔的翅膀,如何从水中上岸?纪录片《深蓝》详尽地展示了企鹅登陆的过程。
在将要上岸时,企鹅猛地低头,从海面扎入海中,拼力沉潜。
潜得越深,海水所产生的压力和浮力越大,企鹅一直潜到适当的深度,再摆动双足,迅猛向上,犹如离弦之箭蹿出水面,腾空而起,落于陆地之上,画出一道完美的弧线。
这种沉潜为了蓄势,看似笨拙,却富有成效。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著名作家张爱玲女士说:“出名趁早呀,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
”国学大师汤用彤告诫后人要“沉潜”“沉”,就是要有厚重的积淀,真正沉到最底层;“潜”,就是要深藏不露,安心在不为人知的底层中发展。
读了以上文字,你有什么思考?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要求】(1)选准角度,明确立意。
(2)不少于600字。
(3)不得抄袭、套作。
4.2022年4月16日,随着神舟十三号飞船平安降落,太空出差半年的三名航天员顺利回到地球怀抱。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光彩夺目的“显功”离不开几代航天人的呕心沥血、累积潜绩,也离不开无数无名英雄的深藏功与名。
其实,任何事情的成功都是如此,既有“显功”,也有“潜功”。
2024届高考作文主题训练: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含解析)
作文主题训练------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据媒体报道,如今一些年轻人偏爱寺庙游。
数据显示,2023年2月以来,预订寺庙相关景区门票的人群中,90后、00后占比接近50%。
材料二《论语·卫灵公》:“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淮南子·缪称训》:“怨人不如自怨,求诸人不如求诸已。
”材料三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
——陶行知以上材料对我们新时代青年颇具启示意义。
请以“求神·求人·求己”为主题,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人立身特别注重“己”“人”关系。
《论语》中有“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的说法,《中庸》也说:“君子之学为己,小人之学为人。
”大意都是君子要在自己身上下功夫,小人则专在他人身上做文章,“己”与“人”畛域分明。
但《论语》又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认为“己”和“人”应是一体的,紧密相连。
上述材料能给你什么样的思考与启示?你所在的学校正在举办“新时代新青年”主题活动,请结合你对新时代的理解与新青年的期待,写一篇演讲稿,参加本次主题活动的演讲比赛专场。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论语》)②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
(《孔子家语》)③咬得菜根,百事可做。
(北宋·汪信民)④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独早。
(《围炉夜话》)⑤少年经不得顺境,中年经不得闲境,老年经不得逆境。
(清·曾国藩)⑥学问是经验的积累,才能是刻苦的忍耐。
(爱因斯坦)读了上面六句名言,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2024届高考作文主题训练: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含解析)
作文主题训练------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大戴礼记》“智术之士,必远见而明察。
”——《韩非子·孤愤》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古人将药分为大毒、常毒、小毒、无毒。
古人用药讲究剂量,若药量过少,则收效甚微;若药量过大,将会有副作用产生。
因此古人治疗疾病要求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
材料二: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材料三:每种德行都是两个极端之间的中道,而每个极端都是一种罪恶。
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①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刘禹锡②水激石则鸣,人激志则宏。
---秋瑾③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郑思肖④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
---李大钊⑤君子量不极,胸吞百川流。
---孟郊⑥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班固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800字。
4.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按要求作文。
《现代汉语词典》对“清”的释义有:①纯净;②寂静;③清楚……品行纯洁,没有污点是清白;心境洁净,不受外扰是清净;品德高尚,不同流合污是清高;做官清白廉洁称为清廉;社会安定,天下太平称为清平;人们常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上述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请以“清”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新高考语文新材料作文分类审题思维训练(精品)
新高考语文新材料作文分类审题思维训练(精品)一、什么叫新材料作文新材料作文也叫命意作文、题意作文或后材料作文。
所谓新材料作文,就是一种以给材料但不给话题,在材料范围内自主确定角度、立意、文体、标题为特征的命题形式。
它把话题作文中的“话题”与“材料”的功用都集中到“材料”身上,审题不是从“话题”出发,而是从“材料”出发。
二、材料类型及审题举例(1)材料的类型有叙述评论(寓言、故事、社会热点、社会现象等)类、哲理类、组合类、图画图片类等。
(2)新材料作文的命题类型虽然多样,但其基本的审题要求和写作思路是不变的。
新材料作文要求从整体或自选角度进行创作,但自选角度也应与材料整体紧密相关,知道命题者的基本命题意图,否则,就容易走入偏题的歧途。
(3)由于新材料作文要求将材料融入写作中,我们就应该注意适当引述,尽可能地将与立意中心有关的内容准确无误地表述出来,而引述时要做到准确和言简意赅。
认识到位了,写作自然也就水到渠成。
(一)寓言类材料1、寓言的含义及特点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一般具有讽刺或训诫的性质。
它具有三个特点即:隐喻性,借用虚构的故事情境,而不直接说明道理;多义性,因看待事物的角度不一,对于同一个事物,往往见仁见智;哲理性,寓言在于讽喻、劝戒、启迪人们,寄予深刻道理。
2、寓言类材料的审题(1)把握整体寓意需要精读材料,提取揭示寓意的关键语句,明确材料主旨(寓意),要从整体上把握寓言的主旨,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一般来说,一则材料中所包含的主要的、核心的含义,也就是这则材料的“主旨”所在。
读懂寓言,理解寓意是作文的关键。
(2)围绕寓意,拓展思路,由假托的故事作相似联想,联想人生、社会等,根据材料主旨确定立意。
(3)多角度思考充分挖掘材料内涵,找出材料中的陈述对象。
找出每个陈述对象的在事件中所产生的结果。
(4)由果及因,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在此基础上正面提出中心论点。
2024届高考作文主题训练: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含解析)
作文主题训练-------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俗语: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奥斯特洛夫斯基:共同的事业,共同的斗争,可以使人们产生忍受一切的力量。
习近平: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
读完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
②不少于700字。
③不得抄袭、套作。
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美国“学术和教育之父”诺亚·韦伯斯特说:“人们在一起可以做出单独一个人所不能做出的事业,智慧、双手、力量结合在一起,几乎是万能的。
”中国《易经》里说:“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吕氏春秋》则说:“万人操弓,共射其一招,招无不中。
”俗话也说:“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单丝不成线,独木难成林”……你对军事与“协作”的关系有什么看法呢?要求:(1)自拟题目,文体不限(诗歌除外);(2)不少于700字;(3)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文。
①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②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③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你对上面的材料有何感触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表达自己的感触与思考。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同舟共济渡难关,团结合作创未来。
——习近平主席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上的讲话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中国俗语单个的人是软弱无力的,就像漂流的鲁滨孙一样,只有同别人在一起,他才能完成许多事业。
——叔本华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1.例文:千灯共燃耀南北,团结协作同精进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
2024年高考语文作文写作五大技巧专题01审题立意方法及训练含解析
专题01 审题立意方法及训练一、审题审题是写作的第一步,是构思的前提和基础,但是如何审题始终困扰着很多的同学,如今,笔者提炼出几种审题方式,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1.找对象看看材料社稷的对象有几个,有些材料可能会涉及两个甚至两个以上对象,这几个对象之间假如无明显的主次之分,从理论上来说,每一个对象都可以提炼出至少一个观点。
2.分主次有些材料可能会涉及几个对象,但这几个对象并不是并列的关系,其中有主次之分,那么,我们在审题时就应当分清主次,从主要对象入手进行分析,而不是次要对象,否则有可能出现偏题现象。
3.辨关系有些材料可能会涉及几个对象,而且这几个对象之间存在着确定的内在联系,审题时确定要辨析清晰这几个对象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
4.析含意有些材料运用比方或蕴涵哲理,审题时我们首先应当细致分析,细致揣摩,从而揭示出材料所蕴涵的意义或道理,并以此作为立意的依据。
但是,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会发觉,虽然很多同学理清了关系,还是提炼不出来重点,对于材料似乎是理解了,但是不知道写什么。
那么,你就用下面的方法进行确认吧。
二、用确定的思维方法解析材料下面我介绍的这种方法——“概括中心法”,是最保险,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
1、概括中心:人物或者主体﹢事务﹢结果2、询问缘由、提炼道理(一般有关键词句提示)(也要学会问为什么)3、组织观点句,压缩成主谓宾句子说白了,就是什么人发生了什么事情结果是怎样。
三、立意古人云:“文贵立意。
”“每个人各自的想法”即是指文章的立意。
只有先确立好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才知道要写什么,须要些什么来写,且它的好坏关系着整篇文章的成败。
1.抓关键句法关键句经常有示意材料中心的作用。
所以,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关键性语句可以作为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
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句经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
【材料】有一个生长在孤儿院的男孩,悲观地问院长:“像我这样没人要的孩子,活着原委有什么意思呢?”院长交给他一块石头,说:“明天,你拿这块石头去卖,但不是真卖,不论别人出多少钱,确定不能卖。
2024届高考作文主题训练: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含解析)
作文主题训练------人无远虑,必有近忧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论语·卫灵公》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义疏》也曾说:“人当思渐虑远,防于未然,则忧患之事不得近。
”而《列子·天瑞篇》记载了一则这样的“远虑”故事: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他还担心天上的太阳、月亮、星星会掉下来,杞人的“远虑”被时人嘲笑,被讥之为“杞人忧天”。
但今天的科学研究发现,地震是一种有可能发生的地质运动,太阳、月亮、星星作为宇宙中的天体,也是存在撞击、消失的可能。
如此看来,“杞人”之“远虑”,实属难得。
个人的安身立命,国家的长治久安,固然需要我们具备“远虑”的意识与行动,但联系“杞人”之“远虑”,我们理应有更多的发现与认识。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理解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埃克哈特·托利认为:一个人之所以会焦虑;是因为他活在未来。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卫灵公》)3.孔子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即是说: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对此,你有何认识和体会。
请写一篇800字以上的作文,文体不限,题目自拟(诗歌除外)。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论语·泰伯》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卫灵公》曹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左传·鲁庄公十年》请以这三段材料中的“远”作为话题,在理解分析材料中的含义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现象,思考这一话题在当今时代背景下的意义,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字数不少于800字。
答案1.例文:高瞻远瞩,居安思危“心无备虑,不可以应卒”,墨子一语道破人类应该如何面对错综复杂的世界,如何面对一切措手不及的突发状况。
最新高考语文作文审题立意训练题精选(附思路指导)
最新高考语文作文审题立意训练题精选(附思路指导)作文审题类型1、命题作文[完全式、填充式(半命题)、倾向式(材料+题目)]2、材料作文(文字材料、图画材料)3、话题作文(联想想象型、比喻象征型、定向暗示型、关系型)三、审题应怎样切合题意呢“切合题意”是作文命题都每一忠告.忠告考生务必准确审题.审题的本质就是正确把握行文的方向.面对话题作文,考生就像站在十字路口,何去何从是首要问题.如果出发的方向错了.那无论行进中如何经营都无济于事。
为此我们提出三个切题具体要求:A、实扣:作文内容与作文题所供话题或材料有实际的本质的联系和契合,而不貌合神离.B、明扣:作文内容与作文题所供话题或材料有明显的相似语句.C、全扣:作文的标题、开头、主体段落、过渡、结尾等处处都应体现作文题的命题寓意.四、审题三忌:一忌无视材料或话题,另起炉灶;二忌游离话题,喧宾夺主;三忌主旨不明,云山雾罩。
一、材料作文材料作文的审题决定着立意,也就是说文章的立意取决于审题。
审题不清,那么立意就不准;立意不准,就会出现偏题、跑题现象。
“棋失一着,全盘皆输”就是这个道理。
审题时要注意点。
①整体性原则;②多角度原则;③明限制原则。
审题方法:找关键词句法,领会寓意。
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森林边住着一个猎人,他平日里总习惯带上自己那条忠实的猎狗到山上和林中打猎。
猎狗品种优良,追捕猎物时速度飞快,反应敏捷。
对于锁定的目标,几乎从未失手过。
猎人对此很满意,经常嘉奖它,更是对它特别信任。
有一次,主人用枪射击一只狐狸,但是不够准,让狐狸逃跑了。
于是猎狗朝着狐狸逃跑的方向猛追过去。
狐狸蹿进了森林,森林里树木丛生,道路弯曲,狐狸对路径非常熟悉。
但猎狗也不含糊,追捕的过程紧张迭起。
狐狸跑不过猎狗,眼看就要被追上了。
突然,狐狸一个大转身,蹿到了另一条小路,猎狗一不留神,身子撞到了路边的大树上,擦伤了皮,顿时感到有点疼痛。
“唉!我为什么要追得这么累?即使追不到狐狸,我也不会饿肚子呀!”刚刚有念头闪过,它的速度就已经慢下来了。
高考发散思维训练题作文5篇
高考发散思维训练题作文5篇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
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以下是我整理的高考发散思维训练题作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考发散思维训练题作文12021浙_高考语文考试结束,那年的作文题为:门与路永远相连,门是路的终点,也是路的起点,它可以挡住你的脚步,也可以让你走向世界。
大学的门,一边连接已知,一边通向未知,学习、探索、创造,是它的通行_;大学的路,从过去到未来,无数脚印在此交集,有的很浅,有的很深。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你的所思所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浙_在线第一时间邀请杭州市教研员、语文高级教师、浙_省作协会员沈仁红为2021浙_高考作文题做点评。
沈仁红认为,2021浙_高考作文题,与其他某些省份的题目相比,在想象空间上明显更存在优势,发散式思维可大显身手。
沈仁红曾在杭州十五中任教,曾获教坛新秀、十佳青年教师、全国德育研讨会主讲人、浙_省首届感动杭城十佳教师等荣誉。
作文教学课堂实录《让作文的眼睛亮起来》获全国中语会语文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
作文教学中师生信息的有效对接等多项教学科研成果获全国一等奖。
以下为沈仁红老师的快评:一、情绪的释放与理智的解析要兼而有之回看前几年的浙_高考题,行走在消逝中、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我的时间等等,考题立意多在寻求回归与寻找纯真的世界徘徊,而今年的高考题:门是路的终点,也是路的起点,它可以挡住你的脚步,也可以让你走向世界。
大学的门,一边连接已知,一边通向未知明显其思辨_又有所凸显与回归。
情绪的释放与理智的解析要兼而有之并且更偏重于缜密的解析。
二、路,让我们认清明天的去向;门,让我们不忘昨日的来处。
题目中门与路永远相连的说法也许过于绝对,难道路的前方就不可能是丛林、悬崖或者大海?确切地只能说:来时的路,永远与门相连,从这个角度而言,可以概括出路,它让我们认清明天的去向;而门,让我们不忘昨日的来处。
高考作文思维训练——因果分析
物理史上,人们在理解光的本质时,由于著名物理学家牛顿坚持微粒学说,光波学说其时已经得到验证,但牛顿在科学界的影响很大,人们宁愿相信牛顿,也不愿相信真理,使光波学说埋没了100多年,直到在实验室里面重新被演示以后,人们才慢慢相信,接受光波学说。在科学史上,人们宁愿相信著名科学家,而不去相信真理,这一切都是因为人们感情用事,认为名人不会错,孰不知名人也会有失误乃至错误的时候。孔子曾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切莫因一个人的名声,而决定他所说的所做的一切。
论据:三个月以来,《爸爸去哪儿》一直蝉联综艺节目收视冠军
论点:①最能打动人的是真情 ②团结就是力量 ③天真无邪的儿童是世间最美的风景
写完之后同桌前后相互交流一下,看看谁的道理讲得最通透,然后推荐他来表达。
示例:
2、由因溯果(求同归纳法):由多个论据共同结果背后的共同原因归纳出一个观点
刚才我们探讨的对象是一个论据,那如果是多个论据呢?我们该如何运用因果分析的方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呢?
因为他只提出了观点,放在议论文写作中,他刚才讲的这句话就只有论据和结论,缺乏分析,所以即便是有道理也不通透。那么请刚才那同学换一种表达方式来重新表述一下自己的观点好不好?
爸爸去哪儿之所以很火是因为,所以,爸爸去哪儿很火说明了。
现在,请xxx来说一下你听懂了吗?你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吗?
好,不仅听懂了,而且还认同了,这说明道理通透了。
甘肃省高考优秀作文,摘自任富强《议论文写作新策略》
这段文字分析的问题在哪里?
明确:喜马拉雅守望西藏并不是因为它“忘记了独居的寂寞而记住了漫步云端的自由”,同样,哈雷彗星的到来也不是因为“它忘记了赶路的累而记住了蓝色星球灿烂的美”,虽然写得很美,但是强加因果的。
总结:分析演绎法就是对单个论据的结果进行多角度分析,根据自己要表达的观点来选择结果背后的原因,分析时要注意两个切忌:切忌复杂原因简单化,切忌
2015高考备考高考作文思维能力提高训练(二)(整理精校版)
2015年高考作文思维能力提高训练(二)作文辅导0403 1151整篇作文修改训练下面的习作,先指出其思维上存在的毛病,再进行修改。
例1:《鲁侯养鸟》读后有这样一则故事,讲的是鲁国一个国君把栖息在郊外的一种海鸟迎至祖庙,供之以动听的音乐及美味佳肴,可谓关怀备至,然而海鸟面对这仙乐美味,不知所措:不敢吃一块肉,不敢喝一杯酒,只是愣愣地、忧伤地望着,最后终于饿死了。
海鸟的死自然是因为鲁侯盲目仿效别人养鸟的经验,过分爱鸟,反而置鸟于死地。
引申到人才问题上,就是不可“爱杀”人才。
现在,“好心”的父母对子女的溺爱就是属于“鲁侯养鸟”一类的愚蠢行为。
从世俗的眼光看来,成绩优异的学生是“金片”“卫星”“太阳”。
于是,无论在家还是在校,都能得到国宝——“大熊猫”级的特殊照料。
如此下来,这些学生究竟会怎样呢?会吃,会睡,会给父母、学校挣个好分数。
父母、学校名为“爱”,实际“害”,也像鲁侯爱鸟一样,实际上是“爱杀”人才。
总而言之,我们要爱才,但不可“爱杀”人才,这是足以使当今“鲁侯”们引以为戒的。
[修改]这篇习作在运用因果思维方法上存在着明显错误。
《鲁侯养鸟》故事中,造成鸟死的原因大体有以下几种:①鲁侯不会养鸟。
②鲁侯“以已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
”③鲁侯盲目仿效别人养鸟的经验。
④鲁侯没有按养鸟规律办事,而按照自己的好恶来养鸟。
⑤鲁侯过分爱鸟,反而置鸟于死地。
对以上原因再做进一步剖析思考,可以发现:①条说得太笼统,③、⑤条不是主要原因,造成鸟死的主要原因是②、④条(实际④条是②条的现代汉语解释)。
这篇习作于对造成鸟死的原因分析错了(见加着重号的文字),所以整篇文章思维混乱,造成论证的似是而非与简单肤浅。
下面的修改稿纠正了原稿思维上的毛病,论证令人信服。
请看修改文:不可“爱杀”人才——《鲁侯养鸟》读后鲁侯将栖息在郊外的一种海鸟亲自迎进祖庙,给它敬酒,奏乐,吃美食,但这鸟却不领鲁侯的情,三天后便死了。
可见,鲁侯虽然用心良苦,但由于破坏了海鸟的生长环境,结果适得其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作文思维训练含答案品味言论,明辨哲理(一)1.对下面材料中划线句子蕴含的哲理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作家余华与一位餐馆老板聊天,谈到读书时,餐馆老板深有同感:“我常让厨师去品尝其他餐馆美食来提高自己的厨艺,我发现总挑别人菜肴缺点的,没有进步;总夸别人菜肴优点的,倒成了好厨师。
”A.要成为优秀的厨师,更要学习别人菜肴的优点。
B.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做出评价,应全面公正。
C.世间万物缺陷难免,多吸收其优点,才有长进。
D.读书做菜,都要既找别人缺点,也学别人优点。
1.C(注意“挑剔”和“夸奖”的结果)2.对下面这段话蕴含的哲理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如果人能把自己的烦恼拿到市场上交易,任何人在看到别人的烦恼后,都宁可把自己的烦恼拿回家。
A.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B.人都会将自己身上的不幸无限放大。
C.人应该乐观面对自己的人生。
D.人应该同情他人的不幸。
2.B(人们在看到别人的烦恼后,才发现自己的烦恼并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么严重,宁可“重新拿回家”,这就说明了人们往往会将自己的不幸无限放大)3.作家马尔克斯在《告别信》中说:“我会用泪水浇灌玫瑰,以此体味花刺的痛苦和花瓣的亲吻。
”对这句话蕴含哲理的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A.幸福和痛苦是把双刃剑,人生是逃避不了的。
B.人当勇敢地面对困境,直面苦难,迎接挑战。
C.人当感悟痛苦的磨难,从中品尝幸福的滋味。
D.不要把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要同情弱小。
3.C(玫瑰是带刺的,但要用泪水浇灌它,体味花刺的痛苦,这是说人生当经受磨难;而在经受磨难的过程中,也会有“花瓣的亲吻”,这是说品尝到幸福的滋味。
马尔克斯的话整体上体现的是一种积极的心态。
A项强调的是人生“逃避不了的”的无奈。
B项强调的是直面苦难,勇于挑战,没有涉及“幸福”。
C 项既强调人生的磨难,又强调人生的幸福。
D项强调的是同情弱小)4.对下面这段话蕴含哲理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没有一个民族可为他们中间出现了这样一个对人类文明发展贡献巨大的人而骄傲起来,因为民族骄傲完全是一种无聊的癖好,在像哥白尼这样一位内心独立的人面前,是难以站得住脚的。
A.哥白尼的贡献巨大,但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因此而骄傲起来。
B.哥白尼内心独立,他不想让某一民族为他所取得的巨大贡献而无聊地骄傲。
C.哥白尼的巨大贡献是属于全人类的,而不是属于某一个民族。
D.哥白尼的贡献巨大,不值得所有民族骄傲起来,因为民族骄傲完全是无聊的。
4.C(这是一个具有因果关系的句子,主旨是面对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人,民族骄傲是狭隘的)5.理解齐白石的话语,有误的一项是()我在朵云轩买了一张他画的一片小松林,二尺的水墨画,许麟庐以为是假的,我们一同到白石老人家,挂起来给白石老人看。
他看了之后说:“这个画人家画不出来的。
”我又买了一张八尺的大画,画的是没有叶子的松树,结了松果,上面题了诗和话:“松针已尽虫犹瘦,松子余年绿似苔。
安得老天怜此树,雨风雷电一起来。
阿爷尝语,先朝庚午夏,星塘老屋一带之松,为虫食其叶。
一日,大风雨雷电,虫尽灭绝。
辛酉春正月画此并题记之。
”印章“白石翁”。
他看后竟说:“这是张假画。
”我却笑着说:“这是昨天晚上我一夜把它赶出来的。
”他知道骗不了我,说:“我拿两张画换你这张画。
”我说:“你就拿二十张画给我,我也不换。
”这张画是他七十多岁时的作品,他当时八十九岁。
他拿了放大镜很仔细地看了说:“我年轻时画画多么用心呀。
”(摘自艾青《忆白石老人》,有删改)A.直言“人家画不出来的”,表明这幅“二尺水墨画”确是他人假借白石老人之名画的。
B.从“这是张假画”的话里听出白石老人有顽童般的天真,更有想收回自己画作的狡猾。
C.“拿两张画换你这张画”,说明白石老人很看重这幅无叶松树图,里面有他亲情的念想。
D.白石老人不矫情不避讳,夸己如夸人,他说“我年轻时画画多么用心”,就见其一斑。
5.A(据语境,“人家画不出来的”话语,主要表达了白石老人对自己画技高超的自信,带了几许自豪。
)6.对下面这首小诗蕴含哲理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不顾一切捕捉蝴蝶/蝴蝶飞向了远方/静静地欣赏蝴蝶/蝴蝶落在你的肩上A.得也是失,失也是得,有失必定会有得。
B.机遇产生于静静等待中,可遇不可求。
C.要力戒贪婪,与其占有美,不如欣赏美。
D.尊重对手,化敌为友,共建和谐的社会。
6.C(A项,“得也是失”,在诗中无据,并未捕捉到蝴蝶,无所谓“得”,“蝴蝶飞向了远方”也不是“失”。
B项,“静静等待”在诗中无据,“蝴蝶落在你的肩上”不是“静静等待”得的,而是因为“静静地欣赏”获得的。
C项,“不顾一切捕捉蝴蝶”就是要占有美,是贪婪的表现;“欣赏蝴蝶”即欣赏美,理解正确。
D项,“对手”“敌”“友”等说法在诗中无据。
蝴蝶是美的象征,不是“对手”,更不是敌人。
)7.“小时候,责任是一张暖暖的小床,我在里头,父母在外头;长大后,责任是块黑板,我在下头,老师在上头;后来呀,责任是一张暖暖的小床,我在外头,女儿在里头。
”这首小诗蕴含的哲理是()A.不同的人,承担的责任完全不同。
B.一个人只有长大成人后才需要承担责任。
C.每个人在同一时间段内,都只有一种社会角色。
D.人的一生扮演着许多不同角色,也会承担许多不同责任。
7.D(小时候,责任是一张暖暖的小床,我在里头,父母在外头,是说父母在承担着照顾我的责任;长大后,责任是一块黑板,我在下头,老师在上头,是说老师在承担教书育人的责任,我作为学生承担努力学习的责任;责任是一张暖暖的小床,我在外头,女儿在里头,体现的是我承担照顾子女的责任)8.对下面这段话蕴含哲理的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 )平庸的人有一条命:性命。
优秀的人有两条命:性命和生命。
卓越的人有三条命:性命、生命和使命,它们分别代表了生存、生活和责任。
A.平庸的人就是贪生怕死、明哲保身的人,活着如同死人。
B.有所敬畏,勇于担当,才能脱离平庸,走向优秀和卓越。
C.人人都有“性命”,人生而平等,没有尊卑贵贱的区别。
D.“性命”是人生的基础,没有性命也就没有优秀和卓越。
8.B(A对句中所说的“平庸”理解不当,句中对“平庸”的人并无指责其“贪生怕死、明哲保身”“活着如同死人”之意。
C平等之说不是这段话的要义,这段话本意恰恰是指出人的差别。
D谈“性命”的重要性不是这段话的要义)9.对下面材料蕴含哲理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人可以用肉眼看见木头的纹理,但从另一方面看过去,桌子却是光滑的。
如果通过显微镜,就会看到粗糙不平的丘陵深谷,以及肉眼所不能看见的各式各样的差异。
用一架倍数更高的显微镜看,就会又有所改变了。
A.我们直接看到的只不过是一种现象。
B.凭借不同的观察方式会看到不同的现象。
C.事物真正的形状不只是肉眼看到的那样。
D.我们没有办法看清事物的真正形状。
9.D(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看到不同的现象或形状,都是对事物不同程度的认识。
因为事物具有多样性而认为无法看清事物的真正形状,不符合材料主旨)10.对下面这段话蕴含哲理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你从哪里来,你是谁,你到哪里去?个人,只有打通了时间,找到了自己与历史、个体与族群的联系,他的生命方可定位,方有“来龙去脉”和坐标系,他对自己的生命角色才有完整的感受,才能“立身”并持有生命的身份证。
A.一个人需要找到自己与民族的文化传统以及国家历史的联系。
B.一个人应明白自身与自己的家族谱系和故乡历史的联系。
C.一个人须在精神、文化、情怀和风物记忆上,做一个有“祖”的人。
D.一个没有“身世感”的人无法在世上立足与生存。
10.D(说法绝对,夸大了没有“身世感”的后果)11.对下面材料中划线句子蕴含哲理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清代戏剧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谈到剧本创作时说:“东施之貌,未必丑于西施,止为效颦于人,遂蒙千古之诮。
”A.人相貌的美丑是相对的,不能盲目地效仿别人。
B.创作贵在坚持自我,不能一味地效仿别人。
C.创作不能丢失自我,盲目地效仿只能遭人耻笑。
D.作品的好坏是相对而言的,在比较中才有鉴别。
11.C(A李渔谈的是“剧本创作”东施效顰是喻体,而不是本体。
B未能指明“遂蒙千古之诮”的结果。
D偏离了“效”的本义)12.请简要概括下面材料中划线句子蕴含的哲理,不超过30个字。
有一天,俄国作家索洛古勒来看望列夫·托尔斯泰,说:“您真幸福,您所爱的一切您都有了。
”列夫·托尔斯泰说:“不,我并不具有我所爱的一切,只是我所有的一切都是我所爱的。
”答:_________________。
12.只有减少欲望,珍惜拥有,才能感受幸福,享受生活。
13.请简要概括下面这段话蕴含的哲理,不超过30个字。
人生如蒸馍:馍蒸到一半,最害怕啥?最害怕揭锅盖。
因为锅盖一揭,气就放了,馍就生了。
(陈忠实)答:__________________。
13.只有沉静从容,执着奋斗(专注坚守),才能走向成功。
14.请用平实的语言表述下面材料蕴含的哲理,不超过30个字。
当邦迪亚上校面对行刑枪队时,他便会想起他父亲带他去找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马尔克斯《百年孤独》)曾叱咤风云的李斯在被腰斩前,对其子慨叹:“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答:__________________。
14.人在最绝望的时候,往往本能地希望回归最朴素(最本真、最简单)的生活。
15.请用平实的语言表述下面这句诗蕴含的哲理,不超过20个字。
我的昼间之花,落下它那被遗忘的花瓣。
在黄昏中,这花成熟为一颗记忆的金果。
(选自泰戈尔诗集《飞鸟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记忆是人生宝贵的财富。
(或:人生美好的往事,会成为珍贵的回忆)16.请简要概括下面这段话蕴含的哲理,不超过30个字。
生活是一篇草稿。
每个故事都是下一个故事的草稿,人们涂改来,涂改去,当弄得几乎干干净净没有了什么差错时,生活也就结束了。
(法国年度畅销小说《没什么要紧》)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生活不妨随性一点,不必强求千篇一律,更不必强求完美无缺。
17.请简要概括下面这段话蕴含的哲理,不超过30个字。
绝大多数的人用感觉来思考,而我却用思考来感觉。
(葡萄牙诗人费尔南多·佩索阿)答:____________________。
17.用感觉(感性)感受生活,以思考(理性)感悟人生。
18.请用平实的语言表述下面材料中画线句子蕴含的哲理,不超过30个字。
二十多岁、年轻漂亮的师范大学毕业生李云飞,到山村做了一名教师。
有一年,她接到了一笔捐款,这笔捐款的使用方式,迅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争议。
她没有把钱用在“现实问题”上,比如增添一些新的教学工具改善教学环境之类,而是在其他老师的反对下,将全班孩子“奢侈”地带到了深圳,让孩子们第一次走出山沟,亲身感受外面广阔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