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土地利用景观空间格局分析

合集下载

基于Markov-PLUS模型的福州市土地利用变化及情景模拟

基于Markov-PLUS模型的福州市土地利用变化及情景模拟
和实现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7-8]

目前,土地利用预测模型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侧重于量
化土地需求的数量模拟模型[ 如系统动力学( SD) 模型[8] 和
型的斑块级变化,并挖掘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机理[17] 。 但该
模型运行未来土地利用空间模拟的前提是输入土地利用需
求,而 Markov 模型是预测未来土地利用数量的传统方法,具
nario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the area of forest land,grassland and watershed increases significantly,and the growth rate of construction land is
effectively controlled,which is more consistent with the dual requirements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in the study area.
U2 -U1
U1 T
×100%
(1)
式中:K 为研究时段内某一用地类型的动态度;U1 和 U2 分别
为这一 用 地 类 型 在 研 究 期 初 和 期 末 的 数 量; T 为 研 究 时
段长。
2.2 土地利用重心迁移模型 该模型反映土地利用的空间
变化趋势,其重心坐标计算方法如下:
This study can provide scientific reference for the preparation of future land use planning and the prediction of sustainable land use scenarios in

土地整理对景观格局和生态效应的影响分析

土地整理对景观格局和生态效应的影响分析

土地整理对景观格局和生态效应的影响分析土地整理是指对城乡土地进行统一规划、整合和调整,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改善生态环境和美化景观的一项综合性管理措施。

土地整理对景观格局和生态效应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土地整理对景观格局和生态效应的影响。

一、土地整理对景观格局的影响1.1土地整理使景观格局更加规划和有序土地整理首先会对土地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和整合,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划定城乡用地范围,并进行土地的重新划拨和调整,使得景观格局变得更加规划和有序。

通过统一规划和整合,土地整理可以将城市规划和农村规划相结合,使城乡之间的景观格局相互融合,从而打造出更加和谐统一的景观格局。

1.2土地整理提升景观品质和多样性土地整理可以在规划过程中引入生态景观、休闲景观和文化景观等元素,通过合理布局和设计建设出更加美丽和丰富的景观。

通过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安排绿化带、水体和文化遗产等景观节点,使城市和乡村的景观更加多彩,提升了景观的品质和多样性。

土地整理改善了城乡空间的结构,通过合理规划和布局使得城市和乡村之间的景观更加连续和连贯。

通过规划一些景观绿带和休闲节点,使得城市和乡村之间形成无缝衔接的景观脉络,提高了景观的连续性和连贯性,使人们在城乡间流动更加自然和愉悦。

2.1土地整理改善生态环境土地整理在规划实施过程中,会合理保护和修复原有的生态环境,调整和完善生态系统,提高生态功能和服务水平。

通过合理规划和布局,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保护生态用地和重要生态节点,改善土地的生态环境,提高了土地的生态适应能力,使生态系统更加健康和稳定。

2.2土地整理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土地整理可以通过合理划拨和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使得土地资源得到更加合理的配置和利用。

通过整合城乡土地资源,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减少了土地的浪费和资源的过度开发,保证了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从而优化了土地资源配置。

2.3土地整理提升生态服务功能土地整理对景观格局和生态效应有着重要的影响。

基于高精度斑块数据的福州市绿地景观格局研究

基于高精度斑块数据的福州市绿地景观格局研究
王 文 奎
( 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 院 福州

300 ) 503
要: 本文首次 以福州市建成 区为研 究范围, 综合利用 G S 遥感 数据和 实测调绘 数据 , I、 构建 了高精 度城 市绿地斑 块数 据库 , 采
用景观 生态学的研 究方法, 分析福州 市城 市绿地的景观 现状格局 以及 与城 市建设 、 人居环境 等之 间的关 系, 并对城 市绿地规 划和
用遥 感技术和地理信息 系统 结合 , 展 了城 市绿地 的景观 格 开
局 和土地利用 、 人居环境 等方面的宏观研究 I 。 4
的程序来处理 数据 , 行批 量拓 扑 处理 和属性 关 联等 工作 。 进
建库后 的数据转成 M pno a i 数据 格式 。 f
上述这些研究主要基 于大尺 度 的遥 感数据 , 到识别 精 受 度的限制 , 市中大量小型绿地 斑块 将无 法进入 研究数 据库 城
W a nk i ng we u
f uhupann ein& rsa histt F zo 30 0 ) zo ln i ds F g g eer ntue c i uhu 5 03
Absr c : a dc p atrso u h u w ss de ae ntehg e ouin ge np th sta sc n t ce yteitgae ’ t a t L n s a ep t n fF z o a t id b s do h ihrs lt re ac e h t o sr tdb h ne rtd u e u o wa u
n n fFu h u c t. i g o z o iy
Ke wo ds ln s a ee oo y ln s a ep t r hg eouin ge np th G S F HOU y r :a d cp c lg a d cp atn e ih rslt e ac I UZ o r

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分析的尺度效应

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分析的尺度效应

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分析的尺度效应
李天宏;张洋;倪晋仁;薛安;欧雄
【期刊名称】《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年(卷),期】2004(12)2
【摘要】以蛇口工业区为例,采用土地利用信息图的方法、引入均质度的概念研究了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分五种网格尺度讨论了均质度随网格大小变化的规律.研究表明,土地利用的均质度随着划分的网格尺度的变化而相应变化,信息单元的尺度越小,土地利用的均质度也越小.其原因是网格越大,越能掩盖零散分布的细小土地斑块,强化了区域内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相反,随着网格的缩小,小地块的信息就可以逐渐提取出来,提取的土地利用信息变得复杂.
【总页数】8页(P132-139)
【关键词】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尺度效应;均质度;信息图;网格尺度
【作者】李天宏;张洋;倪晋仁;薛安;欧雄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环境工程系水沙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99.233
【相关文献】
1.河谷型城市城乡结合部景观格局空间尺度效应分析——以兰州市西固区土地利用格局为例 [J], 潘竟虎;李璟
2.江淮城市群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的多尺度研究 [J], 白如山;姜玉培;曾承
3.上海市城市土地利用景观的空间尺度效应 [J], 徐丽华;岳文泽;曹宇
4.基于“三生空间”的滇中城市群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多尺度分析 [J], 陈仙春;赵俊三;陈国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福州市自然资源

福州市自然资源

福州市自然资源
福州市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是福建省省会城市,也是一座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的城市。

福州市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湿润,四季分明,适宜各类植被生长。

福州市境内拥有大片山林和水域,自然资源丰富多样。

下面将从地理位置、森林资源、水域资源和矿产资源等方面介绍福州市的自然资源情况。

地理位置
福州市地处闽江下游,东临台湾海峡,南濒东海,北界杭州湾,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得益于地理位置的优势,福州市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森林、水域和矿产资源。

福州市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华东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和资源要地,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森林资源
福州市拥有广袤的森林资源,森林覆盖率较高,各类植被种类繁多。

福州的森林资源不仅可以维护生态平衡,还为城市提供了众多的生态福利。

森林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不仅可以保护生态环境,还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水域资源
福州市有众多水域资源,包括河流、湖泊和海域等。

福州的水域资源丰富多样,为城市的生活、农业和工业提供了重要支持。

在合理利用水域资源的基础上,福州市可以开展水资源开发利用,推动水利设施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矿产资源
福州市地下埋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包括石灰岩、花岗岩、钨、锡等多种矿产资源。

这些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城市建设和工业发展至关重要,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福州市的矿产资源储量丰富,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2000-2010年福州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趋势预测

2000-2010年福州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趋势预测

2000-2010年福州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趋势预测苏艇;蔡婷婷;黄华富;戴文远【摘要】基于2000,2005和2010年三期 TM 遥感影像解译土地利用数据,应用多样化指数、洛伦兹曲线、威弗-托马斯组合系数和区位指数等土地利用结构定量分析指标,对福州10年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应用马尔科夫模型对福州未来15年土地利用进行预测。

结果表明,福州土地利用程度整体较高;土地利用特点区域空间差异明显。

其中,仓山区土地利用类型最丰富,晋安区土地利用优势度高,马尾区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幅度最大。

预测到2025年,福州城市建设用地持续扩展并还将占用大量耕地。

%Based on the data of Landsat TM for Fuzhou City in 2000,2005 and 2010,the land use changes in Fuzhou were analyzed during the past ten years,applying the diversity index,Lorenz Curve,Weaver-Tomas combination coefficient as well as location quotient.And the Markov model was used to forecast the land use of Fuzhou in the next 15 year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land use degree in Fuzhou was in a high level as a whole,and there was great difference among the districts.Among which,the Cangshan district had the richest land-use types,Jinan district had the highest dominance index and Mawei district changed most in the way of using its land.The Markov model predicts that by 2025,Fuzhou's urban construction land will continue to expand and will take up a lot of arable land.【期刊名称】《高师理科学刊》【年(卷),期】2015(000)011【总页数】6页(P51-55,77)【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土地结构;马尔科夫;福州【作者】苏艇;蔡婷婷;黄华富;戴文远【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福建福州 350007;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福建福州 350007;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福建福州 350007;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福建福州 350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01.24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LUCC)是当前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重要部分之一,是地球表层系统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地球表层系统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其最突出的景观标志就是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landuse/cover)[1-2].土地利用结构特征及其时间变化规律是研究一个地区自然条件、资源和社会经济发展区域结构及其优化配置的重要途径之一,对区域产业布局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3-7].当前,对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的研究,尤其是对土地利用结构分析方法的探讨已经成为土地科学研究的焦点[8-9].马尔科夫分析法自从上世纪60年代引进我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实践,已经被广泛应用于LUCC研究.福州作为海峡西岸省会中心城市,近年来城镇化进程快速发展,土地利用结构和景观格局也发生明显变化.同时,由于福州城区处于低山丘陵环绕的盆地,自然环境较为复杂,其土地利用变化在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选取福州为研究区域,深入分析近10年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下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特征,并进一步预测未来15年福州土地利用的变化趋势,对推进福州科学利用土地资源,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1.1 研究区概况福州市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福建省东部,介于东经118°08′~120°31′,北纬25°15′~26°39′之间,下辖晋安区、仓山区、马尾区、鼓楼区和台江区等5个行政区(见图1).福州属海洋性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无霜期达326 d,年均降水量900~2100 mm,年均气温16~20℃.福州是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经贸中心,到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2520.69亿元;全市常住人口711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316元[10].1.2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基于福建省2000,2005和2010年的TM遥感影像数据,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结合福州土地利用特点,对福州土地利用类型按照二级地类归为7类,即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和未利用地.2.1 多样化分析土地利用类型多样化指数用来衡量研究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齐全程度或多样性状况[3,5],用吉布斯-马丁(Gibbs-Martin)多样化指数进行分析,计算公式为[11]其中:GM为多样化指数;fi为研究区域内各种土地类型的面积;n为土地类型数.若研究区域内土地利用类型越多,n越大,则GM越接近于1.2.2 集中程度分析土地利用类型的集中程度采用洛伦兹曲线(Lonrenzcurve)进行分析.洛伦兹曲线可用于衡量某一时刻不同的地理现象在不同研究区域的集中情况[4,8].2.3 组合类型数土地利用的主要类型及组合结构分析采用威弗-托马斯(Weaver-Tomas)组合系数[12].该方法是将土地的实际分布(实际相对面积百分比)与假设分布(假设相对面积百分比)相比较,然后逐步逼近实际分布,得到一个最接近实际分布的组合类型[13-14].2.4 区位指数分析利用区位指数可反映研究区域内各种土地相对于高层次区域(即福州市)空间的相对聚集程度[15]431,计算公式为[16]其中:Qi为区位指数;fi为区域内第i种土地的面积;Fi为高层次区域内第i种土地的面积.若Qi大于1,则该种土地具有区位意义;若Qi小于1,则不具有区位意义.2.5 土地利用预测对未来15年福州市土地利用预测采用Markov模型[17-18],计算公式为[19]其中:S(t),S(t+1)分别为t,t+1时刻的系统状态;P为状态转移概率矩阵,即其中:n为土地利用类型数目;Pij为土地利用类型由 t时刻的 i转向 t+1时刻 j的概率,且3.1 多样化分析根据吉布斯-马丁(Gibbs-Martin)多样化指数计算福州5个不同区域3个年份的土地利用类型多样化指数GM(见图2).本研究中GM理论最大值为(7-1)/7= 0.86,而10年来,实际GM值在0.65~0.83之间,说明福州凭借优越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人类活动对土地开发和改造影响较大,土地利用方式趋于多样化;但GM实际最大值0.83与理论最大值0.86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说明福州土地利用还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从空间对比上看,10年间多样化程度最高的是仓山区,其值均高于福州整体 GM;随后是鼓楼区和台江区,最低的是晋安区.仓山区土地利用类型涉及了本研究中的7种地类中的6个,且各种地类比例相对比较均衡,介于3.66%~39.70%之间;GM最小的晋安区农用地比例高达90%,其中又以林地为重(占46%),造成土地利用类型比较单调.从时间变化上看,GM值后5年的变化幅度明显大于前5年,这与福州近5年来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关系密切.3.2 集中程度分析福州三期土地利用洛伦兹曲线见图3.由图3可见,晋安区和台江区的土地利用洛伦兹曲线起点和第一个拐点都明显高出其它区,甚至整条曲线均在其余3个区之上,说明台江和晋安两区土地利用的集中程度最高.仓山区和鼓楼区则相反,尤其是仓山区的最低起点是26.61%,整体曲线基本上处于所有曲线之下,说明仓山区和鼓楼区土地利用的集中程度不高,这与GM指数分析一致.从时间对比可以看出,马尾区的曲线整体变化幅度最大.在研究期间的前5年先是大幅度提高,在后5年又有所下降,处于5区的中等水平,说明马尾区在这10年中的土地利用先是集中程度大幅提高,而后有所下降,与之相伴随的是多样化程度有所提升.其原因主要是在前5年,马尾区的未利用地和林地大量流失,耕地和园地大幅增加,而后5年则出现了相反的趋势,即马尾区在这5年出现退耕还林、还湖的现象,10年间出现相互转化的是在农用地和未利用地,建设用地并没有发生较大改变.3.3 组合类型变化分析根据威弗-托马斯(Weaver-Tomas)组合系数,对福州5个区10年间土地利用组合类型的分析,结果(见表1)表明,仓山区的土地利用类型数最多,包含了研究区7个地类中的6个,2000年和2005年的组合地类一致,包含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城镇村工矿用地和未利用地.在 2010年的组合类型中,草地换成了交通用地,其比例由7.63%下降为3.66%,是因该时段内仓山区的交通建设占用了较多草地导致的组合类型地位缺失.鼓楼区土地利用类型向多样化方向发展,10年间林地大量减少.鼓楼区10年间土地利用类型不断丰富,与其洛伦兹曲线的整体下降相吻合;林地在组合类型排序由前往后移,数据显示鼓楼区的林地从2000年的21.21%下降到2010年的14.36%,减少较多.晋安区土地利用类型最为单调,组合类型数最少,并且组合类型为耕地、林地和园地,是因晋安区以农用地为主,高达90.91%,其中林地占有46%,这样的土地利用结构得益于晋安区内有鼓山国家级风景区和福州国家森林公园等几个森林特色景区,保证了区内森林蓄积量和覆盖率.马尾区在经历了 10年发展后,耕地和林地的占有量比较稳定,发生转化的地类主要是草地、园地和未利用地,草地的减少量最大,从 2000年的14.74%减少到了 2010年的 3.78%.台江区与其它 4个区相比最大的差异在于建设用地的变化,尤其是城镇村及工矿用地的变化.2000年以来,台江区政府先后投入近20亿元资金,对苍霞、江九、江十、安平、义帮洲、横街和天华等成片旧屋区进行改造,拆迁改造面积达70.67hm2;2004年来,又对区内工业路上工厂的集中搬迁和统一规划改造,深刻改变了台江区的土地利用方式,城区面貌日新月异[15]430.3.4 区位特征分析利用区位指数对福州5个不同城区10年间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区位意义分析结果见表2.由表2可见,各类用地中,交通用地区位指数整体较高,在福州绝大多数地区具有区位意义.其中台江区交通用地三期数据均在6.00以上,居各区之首,说明台江区在交通用地上最具区位意义.各区中具有区位意义的地类有所差异.林地具有区位意义的只有晋安区,这依赖于晋安区内的森林资源和良好的保护措施;园地具有区位意义的是仓山区和晋安区,但区位指数随时间变化有下降至<1的趋势,说明经济发展很多是以牺牲园地为代价,园地的区位代表性即将散失;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和未利用地在除晋安区外的4个区中均具有区位意义,其中仓山、鼓楼和晋安区林地占有量的显著突出限制了其它地类的区位优势.各区的城镇村及工矿用地的区位意义变化情况有所差异,鼓楼和马尾两区上升,仓山和台江两区下降.2000—2010年间城镇村及工矿用地的区位意义变化情况为鼓楼区从2.79上升至3.77,马尾区从1.13上升至1.32,这与两区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建设扩张息息相关;相反,仓山区从2.69下降为2.55,台江从3.32下降为2.41,两区在该地类区位指数的下降并非经济退步所致,而是因大面积的旧城区拆迁和改造引起的.3.5 Markov模型预测结果采用2000和2005年的土地利用结构数据,基于Markov模型做2010年福州土地利用结构的预测,将预测结果与2010年福州实际土地利用结构相比较,结果见表3.由表3可见,除了未利用地和林地的预测值与实际值相差较大,其余地类的预测值与实际情况差异都很小,检验结果说明利用此模型进行土地利用结构预测是合理可行的.据此,基于2000—2010年福州土地利用变化转移矩阵,对未来15年福州土地利用结构进行预测,结果见表4.到2025年,福州土地利用面积出现增多的是城乡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其中城镇村及工矿面积将从2015年的48.07hm2增加到2025年的74.88hm2,增幅高达10%;面积减少的是农用地,尤以耕地减幅最大,面积将从2015年的49.92hm2降至2025年的22.40hm2,占比从19%降为8%,减幅达11%,面积减少了27.52hm2.预测结果显示福州市未来建设仍将占用大量耕地和林地,该发展趋势将会提高土地利用程度,使城市土地利用方式更为单调,加剧城市土地生态系统的脆弱性.2000—2010年间,福州土地利用程度整体较高,不同区域间土地利用差异明显.其中,仓山区土地利用类型最丰富,地类分布较均匀;鼓楼区土地利用较多样,具有区位意义的地类多;晋安区土地利用优势度高,尤以林地最突出;台江区土地利用集中程度较高,景观均匀度指数低;马尾区土地开发力度大,人类干扰影响深刻.福州未来城市土地生态系统面临较大的挑战.基于马尔科夫模型预测表明,福州未来城市建设仍将占用大量农用地,尤其是耕地,土地利用发展态势将会提高土地利用程度,使城市土地利用方式更为单调,加剧城市土地生态系统的脆弱性.【相关文献】[1] 许联芳.喀斯特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效应研究——以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为例[D].湖南: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2007[2] 张志成.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遥感监测与区域对比[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05[3] 严金明.简论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与模型设计[J].中国土地科学,2002(4):20-25[4] 谭术魁,朱祥波,张路.基于计量地理模型和信息熵的湖北省土地利用结构地域差异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1):88-92[5] 王晓娇,陈英,齐鹏,等.土地利用结构动态演变及预测研究——以张掖市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4):86-91[6] 龚建周,刘彦随,张灵.广州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及其潜力[J].地理学报,2010(11):1391-1400[7] 王海涛,娄成武,崔伟.辽宁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结构效率测评分析[J].经济地理,2013(4):132-138[8] 陈军伟,孔祥斌.基于空间洛伦茨曲线的北京山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6(4):71-74[9] 鲁春阳,文枫,杨庆媛,等.地级以上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差异分析[J].地理科学,2011(5):600-607[10]福建省统计局.福州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11]张超.计量地理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12]杨杰,王印传,许皞,等.河北省土地利用结构的计量地理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8(6):429-435[13]周泽丽,周文佐,伦丹,等.三峡库区长寿段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定量分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5):127-134[14]王晓娇,陈英.土地利用结构动态演变及预测研究——以张掖市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4):86-91[15]杨杰,王印传,许皞,等.河北省土地利用结构的计量地理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8,24(6):429-435[16]郑凤娟,杨东.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与功能特征关联分析——以天水市为例[J].干旱区研究,2011,28(2):370-375[17]侯翔龙,阳辉.基于滑动无偏灰色马尔科夫模型的水库年降雨量预测[J].水土保持通报,2014(3):181-184[18]赵小汎,陈文波,代力民.Markov和灰色模型在土地利用预测中的应用[J].水土保持研究,2007(2):19-21[19]荣月静,张慧.基于MCE-CA耦合模型的嘉兴市土地利用预测情景下生态敏感性评价[J].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2015,32(4):343-353。

小径分岔的花园——福州烟台山池后弄地块设计

小径分岔的花园——福州烟台山池后弄地块设计

小径分岔的花园——福州烟台山池后弄地块设计
王辉;卓康夫
【期刊名称】《当代建筑》
【年(卷),期】2024()5
【摘要】福州烟台山是URBANUS都市实践建筑设计事务所近年来主持规划的历史风貌区大型城市复兴项目,该事务所还设计了池后弄地块。

本文借助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在《小径分岔的花园》一书中所描述的一种空间形态,分析设计如何在池后弄有限的空间界域中,通过地段内新空间与历史遗迹的织补形成适宜营造熟人社区的街区肌理,以及如何利用自然地形的起伏,通过组织立体化的游客动线,突破扁平化的空间结构。

本文总结这些方法,旨在揭示有自组织能力的迷宫式空间形态是延续街区活力的持续力量。

【总页数】6页(P24-29)
【作者】王辉;卓康夫
【作者单位】URBANUS都市实践建筑设计事务所;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
【相关文献】
1.浅谈“分岔式”叙述手法——以《小径分岔的花园》及《佩德罗·巴拉莫》为例
2.时间:分岔与循环——读《小径分岔的花园》
3.小径分岔的花园——一座校园的美学设计和心灵化运营
4.走出迷宫的另一条小径——由博尔赫斯《小径分岔的花
园》的读法达至其隐喻的实质5.时间永远分岔通向无数的将来——《小径分岔的花园》导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的分析

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的分析

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的分析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的进程,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土地利用是指人类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目的和强度,而景观格局则是指特定区域内各类景观元素的分布、形态和相互关系。

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一个地区的面貌。

首先,土地利用对景观格局产生了直接影响。

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决定了各类景观元素在空间上的分布。

例如,在城市中,由于工商业用地的集中分布,建筑和道路成为了主要的景观元素,大片的绿地和农田被压缩成为小片或者稀疏的存在。

而在农村地区,农田和自然景观则占据了主要位置。

因此,通过调整土地利用方式,可以对景观格局进行调控和优化,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其次,景观格局也反过来影响了土地利用的选择和布局。

景观格局的形态和特征直接影响到土地的生产力和资源价值。

例如,如果一个地区的景观格局呈现出破碎化和不连贯的特点,而且土地利用方式没有很好的适应这种特点,将会出现土地浪费和资源损失的情况。

因此,必须根据具体地区的景观格局特点,合理选择和布局土地利用方式,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资源的效益。

此外,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的调整还与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息息相关。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土地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土地利用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然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可能导致资源过度开采,环境破坏和生态失衡。

因此,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合理安排土地利用,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综上所述,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通过合理选择和布局土地利用方式,可以优化景观格局,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而良好的景观格局也能推动土地利用的选择和布局,促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因此,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的分析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课题,在未来的研究和实践中仍然需要不断深入探讨和改进。

我们要致力于寻求一种能够符合经济、社会和环境需求的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模式,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分析

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分析

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分析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是相互关联的概念,对于我们理解和保护自然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土地利用是人类对地球表面的占用和利用,包括城市建设、农田、森林和草原等。

而景观格局则是研究这些土地利用类型在空间上的分布和组成关系。

通过对景观格局的分析,可以揭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首先,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的关系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

研究表明,大片连续的自然景观能够提供更好的生态服务,如水源保护、气候调节和物种保护等。

相比之下,过度城市化和农草地面积的减少,导致了景观格局的破碎化,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甚至加剧了自然灾害的风险。

其次,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的关系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有重要影响。

景观格局的变化可能导致物种栖息地的丧失和分隔,进而造成物种灭绝或迁徙。

例如,连片的森林和湿地是许多动植物的天然栖息地,但如果被大规模砍伐或填埋,将直接导致许多物种的灭绝。

因此,在土地利用规划中考虑保护和恢复连片自然景观对于维护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

此外,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的关系也会对水资源的管理和土壤侵蚀等问题产生影响。

大规模城市化和林地开垦导致了土地表面的覆盖与原始状态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将导致水的渗透能力下降,水源涵养不足,容易引发洪涝和干旱等极端天气事件。

土地利用的不合理也会导致土壤侵蚀、农草地退化等问题,直接影响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

因此,有效的土地利用和科学的景观格局规划是保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在实践中,需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以保护自然景观,限制过度城市化和土地开发。

同时,还需要积极推动生态修复和生态景观建设,建立生态连续性,维护生物多样性。

此外,还应注重开展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的研究,利用遥感技术和空间分析方法,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综上所述,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之间的关系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物种多样性和水资源管理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影响。

不同等级道路对福州市生态空间景观连接度的影响研究

不同等级道路对福州市生态空间景观连接度的影响研究
( perforation) 、环( loop) 、连接桥( bridge) 和分支( branch)7 类分支. 该方法能够从空间形态、结构和功能的
角度出发ꎬ对影像数据进行定量分级ꎬ科学识别研究区内的生态空间 [7] . 景观破碎化的加剧导致生态空间
原有的结构和功能受损ꎬ阻碍了物种栖息地之间的景观连通性 [8-9] . 而景观连接度作为衡量景观空间结构
景观连接度的影响对指导生态修复工程选址和未来道路网络布设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
( MSPA) 和基于图论的景观连接度模型ꎬ提取福州市主要生态空间ꎬ并通过有无道路的情景定量分析了不同距
离阈值下各等级道路对生态空间景观连接度的影响. 结果表明:(1) 在各等级道路干扰中ꎬ高速公路对景观连接
通讯作者:游宁龙ꎬ博士ꎬ副教授ꎬ研究方向:健康城市与人居环境. E ̄mail:672777468@ qq.com
— 48 —
颜子淳ꎬ等:不同等级道路对福州市生态空间景观连接度的影响研究

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人类生活质量显著提高ꎬ但也造成了水环境污染、土地资源侵占、温室效应
的重要评价方法ꎬ能够通过分析景观要素的分布特征ꎬ反映栖息地生态过程与功能关系的连续性ꎬ进而揭
示生态空间的动态变化机制. 维持较好的连接度水平对区域协调发展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有着重要的影
响 [10] . 近年来ꎬ伴随着城市高速发展与自然生境丧失ꎬ国内学者开始关注连接度理论ꎬ并从生态学、生物行
为学、数理量化等角度对其方法与理论进行探究 [11] . 常见的景观连接度量化分析方法包括最邻近距离
Key words:road gradeꎬmorphological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MSPA)ꎬlandscape connectivity modelꎬthresholdꎬecological

基于TM遥感影像的福州景观生态格局分析

基于TM遥感影像的福州景观生态格局分析
内分 布 较 为 分 散 .
[ 键 词] 景观 格局 ; 关 TM ; RAGS F TATS; 州 市 福 [ 章 编 号 ] 1 7 — 0 7 2 0 ) 1 O 1 4 [ 图 分 类 号 ] TP7 [ 献 标 识 码 ] A 文 6 22 2 (0 6 0 l 10 中 5 文
正. 合福 州市 地形 图 、 壤 图和植被 图等 辅助 数据 , 结 土 进行 实地 调查 校验 , 以保 证对 遥感 图像 具 有较 高 的判读
收 稿 日期 :0 60 —z 2 0 —21
作 者 简 介 : 苏颖 ( 94 )女 , 州 福 建 人 , 建 师 范 大 学 地理 科 学学 院地 理 教 育 国家 基 地 班 。 士 ( 读 ) 主 要 研 究 方 向为 遥 感 应 用 王 18 一 , 福 福 学 在 .
叶林 , 海拔 10 0m 以上 的 山顶 出现 灌丛 和草 类 ; 质 多 为花 岗岩 和火 山岩 , 0 母 相应 发 育 的 土壤 以水 稻土 和 山
地红壤 为主.
2 研 究 方 法
本 文 所 用数 据 源 为 2 0 0 3年 T 遥 感 影 像. M 在判 读 之 前 , T 遥 感 图像 先 进 行 了辐射 纠 正 和几 何 纠 对 M
TM 遥 感 影 像 图进 行 目视 判 读 , 到 的 福 州 市 土 地 利 用 现 状 图 . 用 F 得 应 RAGS TATS软 件 计 算 福 州 市各 景 观 格 局 指 标 , 果 表 明 : 究 区 内景 观 类 型 以 林 地 为 主 , 设 用 地 次 之 , 小 的 为 未 利 用 地 . 结 研 建 最
0 引 言
景 观 生态学 是 以地 理学 和生 态学 为基础 的 多学科 综 合交叉 的产物 , 发展 在 一定 程 度 上依 赖 于 数据 收 其

基于RS与GIS的福州市景观格局动态演化研究

基于RS与GIS的福州市景观格局动态演化研究

维普资讯

8 6・
山西 师范 大学 学 报 (自然 科 学 版 )
20 0 7年
2 研 究 方 法
2 1 数据 来 源 .
本研 究选 用福 州市 3期 Lnst M 遥感 图像 , 用 E D SI GN . ada T 利 R A MA IG 87软 件 , 1 1 地 形 图为 以 :0万 基准 进行几 何精 纠正 和影 像处 理 , 观分 类 系统参 照全 国土 地利 用分 类方法 并结 合福 州市 的具 体情况 , 景 将 福州 市地 区景 观分为 林地 、 耕地 、 水域 、 民与建 设 用 地 、 居 未利 用 地 等 5种 类 型. 借助 Ac I、 R A rGS E D S软 件
收 稿 日期 : 0 70 - 2 0 -60 4
基金项 目: 福建 省科 技厅资助项 E(0 5 0 4 ; t 2 0 K 2 ) 福建省重点 建设 项 目“ 海峡西岸 资源 环境 科技 创新能力建设” 资助 . 作者简介 :钟春棋 ( 9 3 ) 男 , 18 一 , 畲族 , 建福州 人 , 建师范 大学地理科 学学 院 20 福 福 0 6级硕 士研究生 , 主要从 事遥感 、 G S及湿地生态 、 I 湿地环境和湿地评价等方 面的研究。
维普资讯
山西师 范大学学报 ( 自然科 学版 ) 第 2 卷第 3期 1
20 0 7年 9月
Ju a fS a x oma nv ri o r l h n iN r lU iest n o y
Nau a S i n e Ed t n t r l ce c i o i
福州西枕鹫峰——戴 云山脉 , 东邻东海, 地势 由西 向东依 次下降 , 地貌类型也 自中山而低 山、 而高丘 陵、 而低 丘 陵 、 台地 平原 作有 规则 的分 布 . 而 闽江 自西 北 向东 南 横 切 山脉 , 流 至福 州 盆 地 , 东 形成 全 省 四大 平 原之 一一 福州 平原 .

福州市植被信息提取及其景观格局空间变化

福州市植被信息提取及其景观格局空间变化

态效能的功能体 , 是衡量 自然生态环境质量 和性质的主要 指示物 。在土壤侵蚀、 水土流失的诸影响因子中 , 植被是一 个十分重要 的因子 , 直接影响到生态系统的稳定 【。 l 】 福州市是福建省城 乡聚落高度密集地区。从 加 世 纪 7 年代末开始 , 0 城市化水平得 到了快速 提高 , 引起 了一 系 列生态 环境 的变化 , 中一个 重要 的变 化 即是植 被斑 块 其 的空间结构和形态都 发生 了巨大 的变化 。伴 随着上述 变 化, —个不容 忽视 的问题是 , 一定 的空间范 围和时 间尺 在 度内 , 能否在植被斑块 结构 优化 、 形态 和功能 演进 上实 现 可持续发展 。为 此就 需要 及 时、 速 地获 取植 被斑 块 的 快 宏 观状况 , 析其空间形态 , 分 找出变化 的内在基本规律嘲。 将檀被斑块 看 成一 种分 形结 构 , 运用 分形 分析 将 过程 与 形 态联 系起 来 , 深入 研 究其 空 间 结构 、 态及 其 变 化 规 形 律, 对合理规 划植 被用 地 、 促进 城 乡建设 合 理布 局 , 入 深 了解植被动 态变 化 与人 类干 扰过 程 间的相 互关 系 , 现 实 区域可持续 发展具有一定 的理论意义 。 I A I R商光谱遥感影像特点 SE
率 为 ]m的 B 、2B 波段与 EM空 间分辨率 为 3m的 S 1B 、3 r 0 B、 、4 2 B 对应 而且 光谱 范围几乎相 同。在可见 光和近 红
辨率、 光谱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方向发展 。1 9 1月 1 9 年 2 8 9 日, 国成功地发 射了地球 观测系 统( 0 ) 美 E 6 的第 一颗先 进 的极地轨道环境遥感卫星 Tr Ⅲ。A I R ^ 咖 0dS. er a sE ( d e p bre hr a o e ml si adzl  ̄ l 出期 nT 8 n le ∞ ee I 喊 ) a 是该 星上 5 个最先进 的传 感 器系统之 一 , 是涵 盖可 见光 到热 红 外 1 4 个 波段 唯一 的集 空 间、 光谱 和辐 射高 分辨 率 的多 光谱 传 感器 , 3 由 种传感 器组成 , 有 1 个 波段 :、 波段 ( 见 设 5 12 可 光) 3 、B波段 ( 和 N3 近红外 ) 的空 间分 辨率 是 1 4—9波 5m, 段( 短波红外 ) 分辨率是 3 ,0 4 0m 1 —1 波段 ( 热红 外 ) 辨 分 率 是 9m¨】 0【 。

基于分形理论的福州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研究

基于分形理论的福州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研究
维普资讯
第1器 9
第4 期
聊城大 学学报 ( 自然科 学版 )
J r a a c c g Unie st Na . c. ou n l Lio h n of vri y( t S i)
VoI 1 . 9 No. 4
De . 00 e2 6
设 用地稳 定性 从 1 8 年 的 最不稳 定 变化 到 2 0 98 0 4年 的最稳 定.
关 键词
分 形理 论 , 土地利 用 , 分形 分维数 , 定性指 数 , 州市 稳 福 文献 标 识码 A 文 章编 号 1 7 — 6 4 2 0 ) 40 6 —4 6 26 3 ( 0 6 0 —0 00
1 2 研 究 方法 .
各 种 土地利 用类 型在 空 间上镶 嵌 分 布并有 机 地结 合 在一起 而 形成 的土地 利 用镶 嵌 体 , 一 种在 自然 是 界 中 形 成 的 分 形 几 何 体. 于 其 中 各 种 用 地 的 镶 嵌 结 构 , 以 运 用 分 形 理 论 进 行 定 量 化 地 研 究 . 对 可 Ma dlrt . 究分 形几何 体 的形态 结 构 , 立 了如下模 型 [ n ebo B 研 B 建 1 ]
中 、 亚热带 , 南 全年 气候 温暖 湿润 , 四季 较分 明 , 亚热 带 海洋性 季风 气候 . 用 Ar/noE 属 利 cIf、 NVI GI 等 S和 遥 感 图像处理 软件 , 参照 福 州 市 15万 地 形 图 , 州 市 行 政边 界 图 , 不 同时 期 的 T 影 像 (98年) : 福 对 M 18 和
巾图分 类 号 X5 2 2
分 形 ( rca) 论 , F a t1理 是美 国数 学 家 曼 德尔 波罗 特 ( n eb o . 于 2 纪 7 代 中期 创 立[ , Ma d lrtB B ) O世 O年 1 ]

福州市土地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及多样性分析

福州市土地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及多样性分析

龙源期刊网
福州市土地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及多样性分析作者:潘鹏程
来源:《海峡科学》2010年第09期
[摘要]利用1985年、2000年两期土地利用数据,借助ArcGis8.3软件平台对数据进行处理,得到面积、斑块数等基本数据,然后用EXCEL软件计算各景观指标指数。

从数据看出,整体上
福州地区多样性指数、破碎度指数有所上升,优势度指数下降,景观格局趋于稳定,系统趋于优化。

内部差异性分析方面,对2000年各景观多样性指数在DPS软件包中利用模糊聚类模块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分为三类。

[关键词]景观格局景观多样性模糊聚类
景观(Landscape)是由一组以类似形式重复出现且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Ecosystem)所组成的具有高度异质性(Heterogeneity)的区域[1-2]。

景观格局是由许多景观过程长期作用的产物,同时景观格局也直接影响景观过程[3]。

景观多样性是指景观单元在结构和功能方面的多样性,它反映了景观的复杂程度[4]。

景观格局的研究一直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热点。

目前多从时间与空
间两个方面对区域景观格局进行研究,利用不同时期数据可对某区域景观格局进行动态变化研究,利用特定时期数据可进行区域内部差异性研究。

本文利用福州市1985年、2000年土地利用数据对福州市土地景观格局进行动态变化研究,并对2000年福州地区各县市景观多样性数据进行聚类分析。

福州市总体规划及重点区域规划基本情况

福州市总体规划及重点区域规划基本情况

福州市总体规划及重点区域规划基本情况福州市总体规划及重点区域规划基本情况[规划局] 字体显示:大中小发布时间:2011-08-18 城市总规:疏解老城、开发南台、拉开框架、发展新城根据在编的《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草案)。

城市规划区包括了福州市区、长乐市、连江县以及闽侯县南部11个乡镇、永泰县葛岭镇、塘前乡,罗源县松山镇、碧里乡,面积4792平方公里。

其中,中心城区为福州市辖5区(晋安区除寿山乡、日溪乡、宦溪镇),以及闽侯的荆溪镇、南屿镇、南通镇、尚干镇、祥谦镇、青口镇、上街镇和连江县的琯头镇,面积1447平方公里。

至2020年全市规划总人口将达到890万人,城镇人口650万人,城镇化水平73%,形成1个特大城市、2个大城市、2个中等城市、4个小城市以及若干个小城镇的规模等级结构和“一区两翼、双轴多极”的空间结构,“一区”即福州中心发展区,“两翼”即北翼发展区和南翼发展区,“双轴”即沿海发展轴和沿江发展轴,“多极”即市域其它多个经济增长极。

在中心城区空间布局上,我市将按照“疏解老城、开发南台、拉开框架、发展新城”的思路,规划以“结构开放、轴向发展、核心多极、服务沿江、工业沿海、生态渗透”为空间发展策略,推动中心城区“东扩南进、沿江向海”。

规划至2020年城市人口达410万人,建设用地达378平方公里。

产业布局:中心城区将有七个产业集聚区作为海峡西岸省会中心城市,经过多年发展,我市工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已形成了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纺织服装化纤、轻工食品、冶金建材等五大产业共同支撑,石油化工、新材料与能源、生物医药加快发展的产业格局。

在新一轮规划的产业布局上,我市市域将形成江阴湾临港产业、福清电子信息产业、松下港粮油食品加工制造产业、玉田纺织物流产业、长乐空港高新技术产业、青口汽车产业、海西高新技术产业、马尾-长安高新技术、先进制造产业、罗源湾能源原材料产业等九大产业基地。

中心城区则规划形成马尾高新技术产业、长安先进制造业、晋安高新技术产业、海西高新技术产业、青口汽车产业、福州西部创意创新产业、荆溪先进制造业等七个产业集聚区。

基于分形理论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研究——以长乐市为例

基于分形理论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研究——以长乐市为例

收 稿 日期 :2 0 — 9 2 ;修 订 日期 :2 0 — 2 1 . 050— 8 0 5 1— 0
基 金 项 目:福 建 省 科 技 厅 重 大 项 目 (0 30 2 2 0 10 ). 作 者 简 介 :许 君 燕 (9 1 ,女 , 四川 省 成 都 市 人 。硕 士研 究 生 ,研 究 方 向 为 资源 与 环境 、R 1 8一) S与 GS应 用 I
为 i 景 观类 型 所 占的 百分 比 ;m 为 景 观类 型 的 类 数 目。日 值越 大 ,表示景 观 多样性 越 大 。
1 破碎 度 . 2
在地理 信息 系统的支持下 ,使 用 B i ul Cen d和 l 命 a 令建 立 拓扑关 系, 调 用 N derr 和 Lblr r命 oeros ae r s eo
关 键 词 :分 形 理 论 ;分形 维数 ;土 地 利 用 ;景 观格 局 ;长 乐 市
中 图分 类 号 :X 2 2 文 献标 识 码 :A 文章 编 号 : 10 - 8 2 (0 6 6 0 0 0 0 17 5 2 0 )0 - 3 - 4
分形理 论 由美 国科 学家 MadlrtB nebo・B于 2 O世 纪 7 代 中期 创 立【 O年 ” 。运 用分形 理 论对 地理 学 中那 些 不规则 、不 稳定 或具 有 高度复 杂 结构 的现 象 进行 解 释说 明已取得 了良好 的效 果[ 土地利 用景观 格 局 2 ] 。 既体现 了景 观的异 质性 ,又是人 类 活动 结果 与 生 态 过 程 在不 同尺度 上 作 用 的结 果 ,其 结 构具 有不 规 则 性 和非稳定 性 ,运 用分 形理论 对 土 地利用 景 观 格 局进行 研究 ,借 助 于定量模 型 测定 景 观 的空 间格 局

论如何利用山水资源,展现山地公园特色———以清凉山城市休闲区景观工程为例

论如何利用山水资源,展现山地公园特色———以清凉山城市休闲区景观工程为例

论如何利用山水资源,展现山地公园特色———以清凉山城市休闲区景观工程为例作者:巫小彬来源:《现代园艺·下半月园林版》 2017年第4期清凉山位于福州东部新城三江口处,及其周边区域是福州沿江向海发展的重要跳板,是城市的水陆门户,是“福州主城———现代山水城市———东部新城———滨海新城”城市发展轴线上的重要一环。

1 实际案例———以福州清凉山城市休闲区景观工程为例1.1 项目背景三江口地处福州南台岛东侧,由闽江、乌龙江、马江汇聚而成,是马尾新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新城启动核心。

规划中三江口组团将建成以会议展览、商务办公、综合交通枢纽为核心功能,集文化体育、居住、商业服务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新城区。

1.2 项目概况与现状清凉山坐落于三江口西侧,占地310hm2,最高海拔153m,总地势可解析为低、中、高3大板块。

底层板块,现状植被较稀疏、坟地凌乱、间植果园、零星分布积水塘。

现状植被存在着树种单一、结构不合理、林相单调、缺乏季相变化。

现状地形涵盖断崖、缓坡、陡坡、山包4种地形特征。

利用4 种地形的特质,设置适宜地形并凸显地形特色的山体景观。

1.3 设计理念1.3.1 寻山·心静界。

寻山:作为马尾新城重要的绿核,清凉山公园承载着重要的生态功能。

规划依托清凉山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融入乡土人文和地方的、传统的,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并且有生命的景观。

1.3.2 问水·心净界。

问水:山脚南侧为乌龙江,一条充满传奇色彩的水域;东侧为闽江,一方滋人润物的净土。

山体内现有的溪涧更是为公园增添了一丝灵动,规划通过借景、移步换景、障景等传统景观手法,布置观景平台,巧于借景,把三江口浩瀚的江面融成一体。

1.3.3 品城·心境界。

品城:一座城市如一本书,漫步清凉山顶,一边回味着福州千年的历史积淀,一边眺望着马尾新城,一幕既将上演的涅槃尽收眼底。

1.4 设计愿景将清凉山公园打造成为充分体现三江口地域风貌特色,自然环境和人工景观和谐共生的现代城市山体综合公园;集健身休闲、生态旅游、登高远眺、游憩养身、观赏娱乐为一体的多元复合旅游度假目的地;实现三江口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人居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州市土地利用景观空间格局分析Analysis of Landscape Spatial Patterns of Land Use in Fuzhou林 婷Lin Ting(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福州 350007)(College of Geographical Science,Fujian Normal U niversity,Fuzhou350007) 摘 要 本文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以2000年《福州市土地利用现状图》为主要信息源,在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从多样性、优势度、均匀性、分维数等角度对福州市景观空间格局进行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在自然因素与人类干扰共同作用下,福州市景观格局总体呈现多样性程度较低,斑块形状较复杂,景观生态系统较不稳定等特征,由此提出调整对策。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 福州市0 引 言景观生态学是地理学与生态学之间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景观空间格局、生态过程、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1]。

由于在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巨大应用前景,目前已成为生态学领域与地理学领域研究的前沿学科之一。

景观空间格局分析是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基础,目前对景观空间格局分析方法主要采用数量分析和GIS分析相结合方法,如傅伯杰、陈利顶[2]、王宪礼[3]都将数量与GIS分析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本文采用目前相对成熟的景观格局指数对福州市土地利用结构进行分析,旨在为福州市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区概况福州市位于北纬25°15′~26°39′、东经118°08′~120°31′,地跨中亚热带与南亚热带,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多年平均气温为19.6℃,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000~2100mm,暖热湿润,雨热同期;西枕鹫峰—戴云山脉,地势由西向东渐次下降,形成了山地※丘陵※红土台地※冲积海积平原※滩涂※浅海的景观格局形式;地带性植被类型以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但由于人为长期对植被的破坏,目前植被类型主要以马尾松群落为主的针叶林,而阔叶林只呈斑块状分布;母岩多为花岗岩和火山岩;地带性土壤以红壤为主;福州现辖6区(鼓楼、台江、仓山、马尾、晋安和琅岐区)2市(长乐、福清市)6县(闽侯、平潭、连江、罗源、闽清和永泰县),土地总面积11968km2,人口579.82万人[4]。

2 研究方法本文的数据源为福州市2000年1∶10万土地利用现状图(电子地图格式)。

由于部分资料的缺失,研究区不包括马祖列岛与白犬列岛。

景观格局分析是采用数量分析方法对景观类型的结构进行分析,因而有必要先进行景观分类。

本文依据土地利用基本类型划分景观类型,基本与目前土地利用类型分类相一致。

此分类方法目前国内多采用于土地利用方面。

目前关于景观格局指数有许多计算方法。

本文采用的是目前相对成熟的计算方法(如下)。

景观格局指数旨在分析研究区的景观空间结构。

景观生态系统空间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控制其功能的特征及其发挥,影响着其中物质、能量和信息各种流过程及其形式。

因而对福州市土地利用的景观空间结构进行分析有重要意义。

2.1 多样性指数(H)景观多样性指数中,以Shannon-Weaner多样性指数较为常用。

Shannon-Weaner多样性指数的计算公式如下:H=-΢mi=1(P i)log2(P i) 第18卷 第3期福 建 地 理Vo l.18,N o.3 2003年9月F U JIA N GEOG RA PHY Sep.,2003式中,P i 是第i 类景观类型所占的面积比例,m 是景观类型的数目。

H 值的大小反映景观类型的多少和各景观类型所占比例的变化。

2.2 均匀度指数(E )景观多样性指数(H )与最大多样性指数(Hmax )之比值即均匀度。

对于SHANNON -WEINER 多样性指数,可进一步计算均匀度(E ):E =(H H max )×100%H max 为各类型所占比例相等的情况下,景观的最大多样性指数。

2.3 优势度指数(D )优势度用于测度景观结构组成中某一类型或一些景观类型占优势的程度,表示景观多样性对最大多样性的偏离程度,通过计算最大多样性指数(Hmax )与Shannon -Weaner 景观多样性指数(H )的差值来表达的。

D =H max +΢mi =1(P i )log 2(P i )D 为景观优势度,P i 为第i 类景观类型所占的面积比例,m 为景观类型数目。

2.4 分维数分维数常用于测定斑块形状的复杂程度,计算公式为:D =2log 2(P i 4) log 2(A )D 为分维数,P i 为斑块i 的周长,A 为斑块i 的面积。

通常D 值的可能上限为1.5,代表一种自相关为0的随机布朗运动的形状,处于最不稳定状态。

2.5 景观破碎化指数破碎化指数即为描述景观里某一景观类型在给定时间里和给定性质上的破碎化程度。

该指数的计算公式为:FN1=(Np -1) Nc FN2=M PS *(Nf -1) NcFN1为整个区域的景观斑块数的破碎化指数,FN2为区域内某一景观类型的斑块数破碎化指数,Nc 是用方格个数表示的研究区景观总面积,Np 是景观内各元素的斑块总数,M PS 是用方格个数表示的景观内各类元素的平均斑块面积;Nf 是景观中某一景观类型的斑块总数。

根据上述景观格局指数的公式,应用ARC -V IEW 与EXCEL 进行计算,计算结果见表1。

表1 福州市景观空间格局指数景观类型斑块数(个)面 积(km 2)周 长(km )多样性指数(H )优势指数(D )均匀度(E )最大多样性指数(H max )破碎化指数(FN2)分维数(D )耕 地15942575.3111360.930.581.420.292.000.2241.370园 地397354.612006.440.611.390.302.000.0801.330林 地2237249.0410950.830.012.220.042.320.6281.306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含民用机场)1107421.772604.791.710.880.672.580.0371.348水 域96315.422135.910.411.180.261.580.0801.348未利用土地538582.193414.930.671.330.332.000.6271.3303 结果与分析3.1 土地利用结构总体特征根据研究目的,本分类以土地利用为依据,作为景观分类基础,与土地利用类型一致,将景观类型整合为6个一级类型:耕地、园地、林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含民用机场)、水域和未利用土地。

这6个一级类型又包括二级类型26个,共有斑块3955个。

其中耕地面积为2575.32km 2,斑块数为1594个;园地面积354.61km 2,斑块数397个;林地7249.04km 2,斑块数223个;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含民用机场)421.77km 2,斑块数1107个;水域面积为315.2km 2,斑块数为96个;未利用土地582.19km 2,斑块数为538个。

可见福州市景观类型较为齐全,以林地为主,耕地次之,两者占了总面积的86.44%。

3.2 多样性分析17第3期林 婷:福州市土地利用景观空间格局分析本文主要从3个指标进行多样性分析,即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及均匀度指数。

从多样性指数来看,景观总体多样性指数为0.978,同最大多样性指数2.585相差比较多,可见该区的景观多样性较低,以耕地与林地景观占优势。

而从耕地与林地内部来看,其均匀度却比较小,仍然是以某一种或二种景观为主。

如林地中主要是以有林地为主;耕地中灌溉水田就占了87%。

就连多样性指数最高的城镇及工矿用地(含民用机场)也才1.71,与最大多样性指数2.58还有较大的差距。

由此可见,福州市的景观多样性比较低。

3.3 景观斑块的破碎化指数景观斑块的破碎化指数包括整个区域的景观斑块的破碎化指数和区域内某一景观类型的斑块破碎化指数,值域为[0,1]。

经计算整个研究区的景观破碎化指数为0.00414。

可见整个区域景观比较完整,无明显的破碎化现象。

从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区域内各类景观的斑块破碎化指数大多数都比较低,最小的为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园地与水域次之,再次之为耕地,说明这4种景观类型分布较为集中。

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属建成景观,受人为因素干扰大,在建设过程中,人类有意识地将建成景观集中连片分布[5];本区的水系以闽江为主,分支较少,除大樟溪外,其他均小且短,而且数目少,故水域分布也较为集中;而园地多分布在高度适中(如台地),人口较为密集的居民点附近,故也比较连片分布。

在福州盆地内,平原面积较广,海拔在50m以下,而大部分地区小于10m,坡度2~5度,有利于耕地集中连片分布。

需要指出的是,林地的破碎化指数最高,为0.628。

这主要是由于近年来城镇化水平加快,人口增长,人们为了维持生存,进行坡地及平原农业开发,致使森林被砍伐,造成大面积连续森林地区的破坏,具地带特点的南亚热带季雨林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正遭受萎缩与被演替的危险,逐渐被次生的针叶林所取代。

这些针叶林群落结构简单,多数地区表现为单层结构,林下灌木与草本植被极少,使土壤易受侵蚀。

由于群落结构趋于简单,群落组成趋于单一,这必然导致森林环境功能的减弱,潜伏着严重的危机[6]。

3.4 景观的分维度指数从计算结果来看,各景观类型分维度指数均比较大,都在1.3左右。

说明其形状都不规则,较为复杂且景观比较不稳定。

福州市属于闽东燕山断陷带,包括长林组、南园组、坂头组、石帽山群在内的中生代火山岩系和以花岗岩为主的燕山晚期侵入岩是构成本市的主要岩石。

市域正好位于福安—南靖深断裂和长乐—南澳深断裂之间,南平—福州—长乐东部平原南缘断裂斜贯全境。

各种构造体系、各种方向断裂的交叉穿插,使本市的基底支离破碎,地质基础软弱[5]。

在软弱地质基础以及以河流海洋动力为主的外营力的作用下,市域内地貌类型复杂。

西半部以山地为主,间以河谷盆地和山间盆地;东半部以丘陵为主,平原、台地错杂其间,地貌类型十分复杂。

受地貌条件的制约,土地的开发利用呈星散状分布和蚕食性扩展,使景观格局趋于散乱和不规则的结果[5],再加上福州地区枕山面海,处在闽江下游,是自然灾害的重发区和频发区,多台风、大风、风沙、洪涝、干旱、寒害、冰雹和地震等。

在此脆弱的景观生态基础上,如果土地开发利用不合理就容易造成景观生态的破坏与退化。

以林地为例,其分布与海拔、坡度、日照百分率呈负相关,可见林地的分布是在地形的控制之下形成的。

人类活动对其施加的影响也是通过地形因子来实现的。

海拔低和坡度小的地区自然条件较好,比较适于人类居住与开发,故在此范围内林地受影响较大,森林面积相对较小,而海拔高、坡度大的地区,人类活动受限,使森林得以保留或破坏后得以恢复[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