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生态地质环境遥感调查研究
青藏高原地表过程的遥感监测研究
![青藏高原地表过程的遥感监测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e48fcab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26.png)
青藏高原地表过程的遥感监测研究第一章介绍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面积超过200万平方千米,位于中国的西南边境。
青藏高原的地表过程包括气候、水文、地形、土地覆被等多个方面,这些过程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生产生活有着重要影响。
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青藏高原地表过程的遥感监测研究逐渐成为热点领域,成果对于高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第二章遥感监测技术遥感技术是指通过卫星、航空器或者其他设备采集地表信息的技术手段。
在青藏高原地表过程的遥感监测研究中,主要采用的遥感数据是卫星影像。
目前常用的卫星像素分辨率为0.5米至30米不等,时间分辨率为天、周、月或年,空间覆盖全球。
这些卫星数据可以提供高局地分辨率和全时空覆盖的地表信息。
同时,遥感技术还可以进行多光谱、高光谱等遥感手段对地表信息进行分类和分析,加强了对青藏高原地表过程的监测和分析。
第三章青藏高原气候监测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生产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气候监测是青藏高原地表过程遥感监测研究的重要领域。
通过遥感技术可以获取高空气象、表层温度和降水量等数据,以及常规气象站获取的气象数据,进行气候监测和预测。
同时,遥感技术还可以进行逐年气候变化的分析,为气候变化研究提供更准确的数据支持。
第四章青藏高原水文监测青藏高原地表水资源丰富,然而受限于复杂的山地地形和传统的水文监测手段,水文监测难以覆盖整个高原地区。
遥感技术可以避免地形复杂的限制,通过遥感手段获取青藏高原水文信息,包括水体面积、水位高度、水体温度、水质情况等数据,为水资源管理提供了有效手段。
第五章青藏高原地形监测青藏高原地形特征十分复杂,包括山峰、高山湖泊、冰川、盆地等地貌。
遥感技术可以获取青藏高原地形信息,包括高程、坡度、坡向、地形起伏等,为地形分析提供数据支持。
第六章青藏高原土地覆被监测青藏高原土地利用情况直接影响着生态环境和人类生产生活。
遥感技术可以获取青藏高原土地覆被信息,包括植被覆盖率、土地利用类型、湿地分布等,为土地资源管理提供有效支撑。
基于遥感和GIS的青藏高原牧区积雪动态监测与雪灾预警研究
![基于遥感和GIS的青藏高原牧区积雪动态监测与雪灾预警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8ed98a8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3c.png)
基于遥感和GIS的青藏高原牧区积雪动态监测与雪灾预警探究摘要: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也是中国境内最大的高原,具有丰富的牧草资源。
然而,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青藏高原牧区屡屡受到大规模积雪和雪灾的恐吓。
为了准时监测牧区的积雪状况并进行雪灾预警,本探究提出一种基于遥感和GIS技术的方法,可实现青藏高原牧区积雪的动态监测和雪灾的预警。
1. 引言青藏高原位于中国西部,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平均海拔4000多米,牧区面积宽广。
由于其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特殊性,青藏高原牧区屡屡遭受大规模积雪和雪灾的影响,给牧区的畜牧业和农业带来了严峻的损失。
因此,准确监测和预警牧区的积雪状况对于保卫畜牧业和农业的进步至关重要。
2. 数据得到与处理本探究接受遥感技术得到青藏高原牧区的积雪信息。
通过卫星图像得到的数据可以提供高区分率、广泛遮盖且跨时空的数据,可以实现对积雪的动态监测。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得到的遥感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可以实现对不同时间段的积雪状况的对比和分析。
3. 积雪动态监测方法依据遥感图像的特征,本探究接受阈值分割、光谱指数和纹理分析等方法对积雪进行动态监测。
通过设置适当的阈值,可以提取出积雪区域,并依据不同的阈值设置确定积雪的程度。
光谱指数是利用不同波段的信息来裁定积雪与地面遮盖类型的差异,接受光谱指数可以进一步准确裁定积雪的分布和变化状况。
纹理分析是对积雪图像进行纹理信息的提取和分析,可以得到不同区域的纹理特征,从而裁定积雪的厚度和质地。
4. 雪灾预警模型构建基于监测得到的积雪动态信息,本探究利用GIS技术构建了雪灾预警模型。
通过对青藏高原牧区历史上的雪灾案例进行分析,提取出导致雪灾发生的主要因素,如积雪厚度、积雪遮盖面积、气温等。
利用这些因素构建雪灾预警模型,并依据实时监测的积雪状况进行猜测和分析,准时提示相关部门和农夫防范雪灾的发生。
5. 试验结果与评估本探究在青藏高原某牧区进行了试验,实时监测了该区域的积雪状况,并进行了雪灾预警。
近40年青藏高原湖泊环境变化遥感分析研究
![近40年青藏高原湖泊环境变化遥感分析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663108e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6c.png)
近40年青藏高原湖泊环境变化遥感分析研究
袁媛;万剑华;万玮
【期刊名称】《环境科学与管理》
【年(卷),期】2016(041)010
【摘要】利用高分一号多光谱影像,提取高原上面积大于1 km2的湖泊,并结合两次全国湖泊调查数据集及气象资料,对1975年至2015年湖泊变化及其环境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2015年青藏高原1 km2以上湖泊个数共计1210个,自1975年以来整体呈扩张趋势;雅鲁藏布江流域由于蒸发量的增大湖泊面积呈下降趋势;西藏内流区由于降水量的增加、蒸发量的减少和温度升高引起冰川融化,导致湖泊面积持续扩张。
为青藏高原湖泊变化及对环境气候波动的响应等研究提供参考。
【总页数】4页(P8-11)
【作者】袁媛;万剑华;万玮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青岛266580;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青岛266580;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北京10008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87
【相关文献】
1.高分一号遥感影像在青藏高原湖泊的提取方法 [J], 戚知晨;赵琪
2.近40年来青藏高原湖泊变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J], 闫立娟;郑绵平;魏乐军
3.近40年青藏高原湖泊面积变化遥感分析 [J], 董斯扬;薛娴;尤全刚;彭飞
4.遥感图像分割下的青藏高原湖泊提取 [J], 王碧晴;王珂;廖伟逸
5.青藏高原湖泊沉积物对古气候环境变化的响应 [J], 李明慧;康世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青藏高原生态地质环境遥感调查与监测显示青藏高原荒漠化程度加剧
![青藏高原生态地质环境遥感调查与监测显示青藏高原荒漠化程度加剧](https://img.taocdn.com/s3/m/cfb0d7d7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fe.png)
青藏高原生态地质环境遥感调查与监测显示青藏高原荒漠化程
度加剧
王圣志
【期刊名称】《草业科学》
【年(卷),期】2005(22)3
【总页数】1页(P4-4)
【关键词】青藏高原;地质环境;荒漠化;遥感调查;专家组;显示;调查结果
【作者】王圣志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157;S288
【相关文献】
1.基于Arc Engine的青藏高原生态地质环境遥感监测数据库系统建设 [J], 燕云鹏;和正民
2.基于Arc Engine的青藏高原生态地质环境遥感监测数据库系统建设 [J], 燕云鹏;和正民
3.青藏高原生态地质环境遥感调查研究 [J], 方洪宾;赵福岳;路云阁;张瑞江;张振德;孙延贵;姜琦刚
4.基于ArcGIS的青藏高原生态地质环境遥感监测系统 [J], 和正民;王建超;范景辉;燕云鹏
5.“青藏高原生态地质环境遥感调查与监测”项目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青藏高原湖泊和NDVI变化反映的生态地质环境问题
![青藏高原湖泊和NDVI变化反映的生态地质环境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4d6ccb708e9951e79b892720.png)
通常进行生态地质环境评价时 ,需要考虑湖泊 变迁与各生态环境因子的关系 ,例如湿地 、荒漠化 、 冰川 、地质灾害等环境要素 ,同时还要考虑降水 、温 度的影响及地形地貌等因素的控制作用 。然而如 此大面积地开展遥感监测 ,其指标体系过于庞大 、 复杂 ,工作量大 。
212 湖泊供水源区 ND V I监测意义
通过对遥感影像的动态对比 ,不难发现湖泊 、 湿地和荒漠化等生态地质环境因子变化对 NDV I影 响主要有两种表现类型 : 21211 急剧变化型
湖泊水域变迁引起的 NDV I变化是这种类型的 代表 。由于湖泊面积的增加或减小 ,水域的变化会 导致两期 NDV I值的急剧变化 ,主要表现为 NDV I 值的上升或下降幅度“较大 ”。虽然这种变化受地 理位置的影响非常大 ,却又简单地集中于湖泊周边 (图 1 A ) 。 21212 级别转换型
李远华 ,姜琦刚 ,赵 静 ,王 坤 ,张继承
(吉林大学 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26)
摘 要 : 分析湖泊源区生态地质环境对湖泊变化的影响 ,建立湖泊变化 、源区归一化植被指数 (NDV I)变化与生态 地质环境演变的关系 ,提出“湖泊 、NDV I遥感动态监测的生态地质环境评价 ”方法 (“L 2N ”) 。基于 20世纪 90年代初 ( TM )至 2000年初 ( ETM )的湖泊遥感调查数据 ,结合相应 NOAA /AVHRR NDV I数据 ,利用 L 2N 方法完成青藏高原生 态地质环境评价 。研究结果表明 :青藏高原生态地质环境总体呈恶化趋势 ,高原北部的边缘地带 、长江水系上游 、特 别是柴达木盆地较为明显 ,雅鲁藏布江流域 、高原东南部情况较好 ; L 2N 方法有助于提高遥感环境监测效率 ,湖泊 、 NDV I遥感监测具有重要的生态地质环境意义 。 关键词 : 青藏高原 ;湖泊 ; NDV I;遥感 ;生态地质环境 中图分类号 : TP79 /Q14 文献标识码 : A
遥感技术在西藏高原资源环境领域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西藏高原资源环境领域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6bf99682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ebf9548.png)
[DB / OL ]. http: / / www. xizang. gov. cn / zwgk / xxgk _ 424/ zxxxgk /
等ꎬ 断层解译 [13] ꎬ 为区域防灾减灾提供了经济有效
的技术手段ꎮ
2 4 土地规划与生态设计
科学合理规划是构建西藏高原区国土空间高质量
发展格局的关键ꎬ 目前已开展了多类规划及生态设计
工作ꎬ 包括西藏自治区国土空间规划 “ 一张图” 数据
库建设项目ꎬ 城镇总体规划ꎬ 自然资源厅自然资源三
维实景数据库及管理平台应用示范建设项目ꎮ 基于遥感
“ 一核一圈两带三区” 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战略无不与
遥感技术有关 [2] ꎮ 2021 年 10 月ꎬ 姚檀栋院士在 “ 青
藏高原生态文明与生态安全” 论坛上指出ꎬ 在青藏高
原生态文明高地建设系统规划中ꎬ 要推动山水林田湖
DOI: 10 19754 / j nyyjs 20231115007
草沙冰一体化的地球系统保护修复治理ꎬ 这对形成西
3 4 2023ꎬ Vol 43ꎬ No 21
农业与技术 ※农业工程
2 遥感技术在西藏高原资源环境领域的应
用方向
西藏高原作为青藏高原的主体ꎬ 是我国乃至全球
样板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ꎮ
2 3 自然灾害识别与监测
西藏高原作为青藏高原的主体ꎬ 气象灾害和地质
灾害多发频发性强、 影响大ꎬ 遥感技术以快速探测、
动态周期性监测为优势ꎬ 在干旱、 洪涝、 泥石流、 滑
坡、 地震、 草场鼠害等气象、 水文、 地质灾害等监测
方面都 发 挥 了 巨 大 作 用ꎬ 如 利 用 FY 卫 星、 MODIS、
遥感资料在青海草地资源监测及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遥感资料在青海草地资源监测及评价中的应用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7d7ff51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1288a76.png)
遥感资料在青海草地资源监测及评价中的应用研究【摘要】青海草地资源是青藏高原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其监测与评价对于保护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对青海草地资源现状进行分析,探讨了遥感技术在青海草地资源监测、评价、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中的应用。
研究发现,遥感技术在青海草地资源监测评价中具有较高的效果,并在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未来研究方向包括对遥感技术在草地资源定量评价和生态系统功能评估的深入研究。
遥感技术在青海草地资源监测及评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草地资源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关键词:遥感技术、青海草地资源、监测、评价、保护、可持续利用、效果、未来研究方向、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1. 引言1.1 研究背景青海省位于中国西部,拥有广袤的草地资源,其草地面积占整个省份陆地面积的70%以上。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青海草地资源遭受到了严重的压力和破坏。
过度放牧、气候变化、水资源利用不当等问题导致草地退化加剧,生态系统遭受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影响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稳定。
本研究旨在探讨遥感技术在青海草地资源监测及评价中的应用,为更好地理解和利用青海草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运用遥感技术,对青海草地资源进行监测和评价,探讨其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为草地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目的包括:1.了解青海草地资源的空间分布情况,分析不同类型草地的面积和分布特征;2.探讨青海草地资源的时空变化规律,分析草地资源的动态变化过程和趋势;3.评估青海草地资源的质量和生态环境状况,研究草地资源的生态功能和服务功能;4.分析环境因素对青海草地资源的影响程度,揭示草地资源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5.探讨遥感技术在草地资源监测、评价、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中的作用,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和管理措施。
通过本研究,可以为青海草地资源的合理管理和有效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为草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青藏高原北部那曲地区矿产资源遥感地质调查应用研究
![青藏高原北部那曲地区矿产资源遥感地质调查应用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2f8496e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a8.png)
青藏高原北部那曲地区矿产资源遥感地质调查应用研究肖娟;高光明;金文强;张扬;席振【摘要】以ETM数据、雷达卫星数据为信息源,通过对青藏铁路沿线那曲地区遥感图像室内处理,信息增强,提取构造信息和矿化蚀变信息;结合野外的验证,一方面,验证了室内图像处理、信息提取的质量,另一方面,纠正了原有地质图的一些明显错误;通过遥感图像处理方法,发现遥感影像显示地质构造明显,可以有效地区分岩性、提取地层与隐伏构造信息,新发现一些有利于成矿的远景区和具体矿点.【期刊名称】《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年(卷),期】2010(000)002【总页数】3页(P57-59)【关键词】青藏高原北部;遥感;解译【作者】肖娟;高光明;金文强;张扬;席振【作者单位】中南大学地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湖南,长沙,410083;中南大学地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湖南,长沙,410083;中南大学地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湖南,长沙,410083;中南大学地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湖南,长沙,410083;中南大学地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湖南,长沙,41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D8遥感为分析区域和局部构造、成矿、岩性和构造提供了很大的帮助[1~3]。
经两个多月的室内外工作,已初步查明了那曲地区区域地质特征和成矿地质特征,为下一步在本区部署区域矿产资源勘查工作提供基础数据。
研究区地理位置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图像处理解译区北起安多县—聂荣县,南至那曲县香茂—尼玛一带,西抵班戈县的雪如—曲松波,东到那曲的果荣—章若一带等青藏铁路沿线两侧的广大区域,属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管辖。
要通过遥感图像来提取地质岩性与构造信息,选择遥感数据源时就必须考虑具有较高的光谱分辨率[4]。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美国陆地卫星Land sat-7 ETM多光谱遥感数据,影像数据总体上清晰、少云雪,数据时相适宜,成像记录质量良好,经过处理,所反映地质体的色调纹理和形态特征信息较丰富,除部分地区有常年冰雪覆盖外,基本能满足矿产资源遥感调查工作的需要,是地质找矿常用卫星数据。
青藏高原生态地质环境遥感调查研究
![青藏高原生态地质环境遥感调查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42f40e95ef7ba0d4a733bc7.png)
80 334. 37
78 487. 29
40 022. 94 114 724. 51
5 240. 28 89. 13
4 990. 29 89. 13
33 333. 04
22 610. 34
16 235. 69
561 599. 50 225 449. 86 213 500. 69
459 946. 69
(1. 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 ,北京 100083; 2. 青海省地质调查院遥感中心 ,西宁 810012; 3. 吉林大学 ,长春 130026)
摘要 : 自 2003年始开展的青藏高原生态地质环境遥感调查与监测项目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本文就项目涉及到 的第四纪基础地质与第四纪冰川遗迹 、现代冰川雪线 、湖泊湿地 、荒漠化等专题成果进行了简要介绍 。本文明确了 项目开展的意义 ,给出了青藏高原生态地质环境质量的评价结果 ,强调了地学因素对于青藏高原生态地质环境形 成与演化的控制作用 ,以及近 30 a来全球气候变化对高原生态地质环境适应性变化的驱动作用 。 关键词 : 青藏高原 ; 遥感 ; 生态环境 ; 评价 中图分类号 : TP 79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1 - 070X (2007) 04 - 0061 - 05
0 引言
青藏高原是目前地球上分布面积最大 、纬度最 低 、海拔最高 、形成时代最新的巨型地貌单元 ,因其 “高 ”和“寒 ”而被称为地球“第三极 ”。青藏高原有 着复杂的地质作用背景 ,自上新世以来 ,受印度板块 强烈的俯冲作用影响 ,青藏高原形成了以雅鲁藏布 江 、班公湖 —怒江 、西金乌兰 —金沙江 、康西瓦等板 块缝合带为界的多个地体 (板块 ) 拼合构造格局 。 晚新生代以来 ,青藏高原的差异性隆起对其自身及毗 邻地区自然环境的演化和分异影响深刻 [1 - 3 ] ,一些全 球性的重大环境事件也与以青藏高原隆升为主体的 构造运动联系密切 [4 - 6 ] 。青藏高原隆升到一定高度 后 ,开始成为阻碍北半球正常西风环流的屏障 。将以 爬越高原为主的行星风系变为以绕流为主 ,高原季风 由浅薄系统变为深厚系统 ,并促使亚洲环境格局发生 重大转型 ,形成季风控制的气候格局并导致亚洲内陆 干旱化和黄土的广泛分布 [ 7] 。青藏高原的隆升和相 应的气候变化造就了大量的水系 ,主要为平行造山带 流动的纵向河流 。伴随高原隆升 ,河流下切形成了壮 观的峡谷并携带走了大量的陆源碎屑物质 ,沉积在远 离高原的各种类型的盆地中和冲积平原上 ,最终形成 了现今青藏高原的整体轮廓、构造 - 沉积格局和亚洲 重大水系格局 [3 ] 。
基于遥感和GIS的青藏高原牧区积雪动态监测与雪灾预警研究
![基于遥感和GIS的青藏高原牧区积雪动态监测与雪灾预警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bcf3647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9a.png)
基于遥感和GIS的青藏高原牧区积雪动态监测与雪灾预警研究基于遥感和GIS的青藏高原牧区积雪动态监测与雪灾预警研究一、引言青藏高原是中国重要的牧区之一,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使得积雪动态监测与雪灾预警成为该地区牧民生产和生活的一个关键问题。
本文旨在利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手段,对青藏高原牧区的积雪动态进行监测,并探讨如何进行雪灾预警研究。
二、青藏高原牧区积雪动态监测技术1. 遥感技术在积雪监测中的应用:借助卫星遥感数据,可以获取大范围、高时空分辨率的积雪信息。
通过对遥感影像的处理和分析,可以获取积雪覆盖度、雪深等相关参数,以及积雪变化的动态过程。
2. GIS技术在积雪监测中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对积雪监测结果进行地理空间建模和空间分析。
通过将遥感数据与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可以进行空间数据管理、可视化呈现、数据查询、分析和决策等工作,进一步提高积雪监测的效率和准确性。
三、青藏高原牧区积雪动态监测与雪灾预警研究案例1. 积雪监测案例:我们选择了某年冬季的青藏高原牧区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遥感数据和GIS技术,获取了该地区的积雪覆盖度和雪深信息,并结合地理信息系统进行了空间分析。
利用所获取的数据,我们可以了解到积雪分布的状况、雪深变化的趋势等信息。
2. 雪灾预警研究案例:根据青藏高原牧区的积雪监测结果,可以建立一个雪灾预警系统。
通过监测和分析积雪的覆盖状况、厚度等指标,结合气象数据和地形特征,可以预测可能发生的雪灾风险区,并及时发出预警信息,提醒相关部门和牧民采取相应措施。
四、结论与展望通过基于遥感和GIS的青藏高原牧区积雪动态监测与雪灾预警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积雪的时空分布情况,为牧民生产和生活提供科学依据。
未来,可以进一步完善雪灾预警模型,引入更多地理要素和气象数据,提高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此外,也可以将遥感和GIS技术应用于其他相关领域,比如农业、环境保护等,为青藏高原牧区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基于多源数据的青藏高原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基于多源数据的青藏高原土地利用变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a4ae976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22.png)
《基于多源数据的青藏高原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篇一一、引言青藏高原,作为地球上独特的自然地理单元,其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对于理解全球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多源数据的获取,对青藏高原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逐渐深入。
本文旨在通过多源数据的综合分析,探讨青藏高原土地利用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
二、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本研究区域为青藏高原,涵盖了西藏、青海、四川、甘肃等省份的部分地区。
数据来源主要包括卫星遥感数据、地理信息系统数据、气象数据以及社会经济数据等。
卫星遥感数据包括Landsat、Sentinel-2等系列的高分辨率影像;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包括数字高程模型(DEM)、土壤类型等;气象数据来自中国气象局提供的气候数据集;社会经济数据则来自于各省市的统计年鉴。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统计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方法,对青藏高原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研究。
具体方法如下:1. 数据预处理:对卫星遥感数据进行辐射定标、大气校正、几何校正等预处理,以提高数据的精度和可靠性。
2. 土地利用分类:采用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相结合的方法,对青藏高原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分类,包括草地、森林、水域、建设用地等。
3. 土地利用变化分析:通过比较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和面积,分析土地利用的变化趋势和空间分布特征。
4. 影响因素分析:结合气象数据、社会经济数据等,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因素。
四、研究结果1. 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通过对青藏高原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类和面积统计,发现草地面积减少,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增加,森林面积变化不大。
2. 空间分布特征: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高海拔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较小,低海拔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较大。
3. 影响因素分析:气候变暖、人类活动、政策因素等是影响青藏高原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因素。
其中,气候变暖导致草地退化、建设用地扩张;人类活动如农业开发、城市化等也加速了土地利用的变化;政策因素如退耕还林还草等也对土地利用变化产生了影响。
青藏高原蓬错和色林错流域冰川与湖泊变化的遥感研究的开题报告
![青藏高原蓬错和色林错流域冰川与湖泊变化的遥感研究的开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f90424f8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3f.png)
青藏高原蓬错和色林错流域冰川与湖泊变化的遥感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及意义青藏高原是全球第三级第一大冰川区,同时也是最脆弱的地球生态环境区之一。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青藏高原的冰川和湖泊系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对区域生态、经济、社会和文化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因此,了解青藏高原冰川湖泊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对维护该区域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利用遥感技术,通过分析青藏高原中两个典型流域——蓬错和色林错流域的冰川与湖泊变化情况,探究其变化模式、时空演变规律,并分析其对区域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三、研究内容1. 收集青藏高原蓬错和色林错流域近年来的卫星遥感数据,包括Landsat、MODIS等数据,进行预处理和去云处理。
2. 利用遥感技术,绘制蓬错和色林错流域的冰川与湖泊变化图像,探究其变化模式、时空演变规律。
3. 统计蓬错和色林错流域冰川和湖泊的变化面积、速率等指标,并分析其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
4. 分析冰川和湖泊变化对区域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影响,为制定可持续发展政策提供参考。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遥感技术,结合GIS分析工具,探究青藏高原蓬错和色林错流域冰川与湖泊变化情况。
具体包括:1. 数据采集:收集Landsat、MODIS等遥感数据,并进行预处理和去云处理,确保数据质量。
2. 冰川变化分析:利用遥感技术检测冰川边界的变化,通过GIS分析工具绘制冰川变化图像,并进行面积统计和速率计算。
3. 湖泊变化分析:利用遥感技术检测湖泊边界变化,通过GIS分析工具绘制湖泊变化图像,并进行面积统计和速率计算。
4. 时空演变规律分析:通过对冰川和湖泊变化图像的比较,分析其时空演变规律,了解其变化模式及影响因素。
5. 基于影响评价:分析冰川和湖泊变化对区域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影响,并为制定可持续发展政策提供参考。
五、研究预期成果本研究将利用遥感技术,探究青藏高原蓬错和色林错流域冰川与湖泊变化情况,并分析其变化模式、时空演变规律及其对区域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基于遥感数据的青藏高原热环境调查
![基于遥感数据的青藏高原热环境调查](https://img.taocdn.com/s3/m/912bfb3feefdc8d376ee321d.png)
a d t eMODI aa o n h i ie lta s te b s aa te a to sma ea d ti d iv siain a d n h S d t fQig a. b tP ae u a h ai d t, h u h r T c d eal e t t n e n g o
Ab t a t s r c :W ih t e e rh s se s in e a d e rh m e h n c s t e t e r t a o n a in, h e h o o i s o t h a t y t m c e c n a t c a i s a h h o e i l f u d t c o t etc n lge f
c ls p o . n i l e s i n eta s c i n tm p r t r e s r d i d n — l d Xi e h n c r i o a u p r a d t fe d g o c e c r n e to e t he e au em a u e t Ya o g Go mu - t s a o rd r n he i
1 C lg a t a d ni n e t n u nvri S i c n cn lg , an nA h i 3 0 ) ol eo r n vr m n, h i iesyo c n e dT h ooy Huia , n u 2 0 ; e fE h E o A U t f e a e 2 1 2 Is tt o e t Sn i pi t n , hns c dm S i csB in 0 ) ntue fR moe esn A l ai s C iee a e yo c n e, e i 10 1 i gp c o A f e jg 1 c e t i ia c
青藏高原地表特征参数地基观测与卫星遥感反演研究的开题报告
![青藏高原地表特征参数地基观测与卫星遥感反演研究的开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40e00b36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1b.png)
青藏高原地表特征参数地基观测与卫星遥感反演研
究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
青藏高原是全球最大的高原,其地表特征参数对气候、水循环、生
态环境等具有重要影响。
然而,由于其地理位置偏远、地形复杂、气候
恶劣,青藏高原的地表观测数据获取困难。
因此,开展地基观测与卫星
遥感反演研究,能够为青藏高原地表特征参数的研究提供重要支撑和方便,对于了解青藏高原的地表环境变化、有效评估青藏高原的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开展青藏高原地表特征参数地基观测与卫星遥感反演研究,包括地表温度、植被指数、土壤水分等参数的获取和处理,探索青
藏高原地表特征参数的时空分布特征,验证卫星遥感数据反演的可靠性,并为青藏高原的资源环境监测和管理提供科学支撑。
三、研究内容
1. 地基观测方法的选择与设计
2. 基于MODIS卫星数据的地表温度和植被指数反演
3. 基于AMSR-E卫星数据的土壤水分反演
4. 青藏高原地表特征参数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五、研究意义
本研究将通过开展青藏高原地表特征参数地基观测与卫星遥感反演
研究,获取青藏高原地表特征参数的时空分布特征,提高卫星遥感反演
数据的可靠性,为青藏高原的资源环境监测和管理提供科学支撑,并为
其他高原地区的资源环境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青藏高原湖泊演变类型的遥感研究
![青藏高原湖泊演变类型的遥感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91eee27b4daa58da0114a40.png)
和 E M1波段三个波段的相关性最小 ,包含信息最丰富 , T 合成的影像色调细腻 、接近真彩色。 1 . 2遥感影像 的校正和镶嵌融合 在遥感处理软件 E V 里 , N I 预先对遥感影像进行辐射校正和几何校正。 校正后的单景遥感影像经过一
21 年 3 01 月第 3 卷第 1 1 期
四川地质学报
V 11 N . M r 01 o3 o a. 1 . 1 ,2
青藏高原湖泊演变类型的遥感研究
黄 慧 ,刘登 忠
( 成都 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成都 6 0 5 ) 109
摘要 :以 20 0 0年和 2 0 年 美国陆地卫 星 Ln st7获得 的青藏 高原 E M+ 影像数据作为主要信息 来源 , 01 ada 一 T 运用遥感技术结合 目视解译研 究青藏 高原湖泊演 变类型 。得 出青 藏高原湖泊演 变的典型类型有 :向心型 、偏移 型 、分散 型等。青藏高原的湖泊 多为这几种典型类型的 变异方式或组合方式 出现 。 关键词 :遥感 ;湖泊演 变;青藏 高原 中图分类 号 :TP 5 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 号 :10 — 9 5( 0 )0 — 0 4 0 06 0 9 2 1 1 108— 4
1 研 究方 法
11遥感 数据 选取 和波 段组 合 .
20 0 3年 5月 3 1日,L n st7 匕 a da一
的星载专题制图仪 ( T +) E M 上的扫描 行校 正器 ( L S C,sa ieer co ) c nl or tr n e 发生故障 ,从此提供的图像数据上带 有数据缺行 ,图像难以正常使用 。 基 于这个 原 因 ,研 究 采 用美 国陆 地卫 星 L nst7获取 的 20 年 l 月 ada一 00 0 和 20 年 2 01 月青藏地区 E M 影像数 T+ 据作 为研究对象 ,秋冬季节属于河湖
青藏高原地表特征参数地基观测与卫星遥感反演研究
![青藏高原地表特征参数地基观测与卫星遥感反演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c18d0a2bf61fb7360a4c652d.png)
青藏高原地表特征参数地基观测与卫星遥感反演研究摘要:被喻为“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由于其高大的地形特征和高原下垫面所吸收的太阳辐射能,使得该地区地气相互作用过程,尤其是能量与水分循环过程对亚洲季风、东亚大气环流及全球气候变化均有极大的影响。
长期以来,由于高原恶劣的自然条件,很难对地表特征参数和地气能量交换特征进行系统观测,现有的观测数据历史较短,观测站点较为稀疏而且分布不均,使得人们对高原地表特征知之甚少。
随着“全球能量水循环之亚洲季风青藏高原试验研究”(GAME/Tibet)和“全球协调加强观测计划(CEOP)亚澳季风之青藏高原试验研究”(CAMP/Tibet)的顺利实施以及一批综合观测台站在高原的相继建立,获得了大量珍贵的大气观测资料,为研究不同下垫面条件下的高原地表参数变化特征与地气相互作用奠定了数据基础。
同时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为获得青藏高原面上的地表特征参数提供了一种可能手段。
本论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研究内容,首先在地表参数地基观测研究方面,选取CAMP/Tibet试验区的NPAM站和珠穆朗玛峰北坡QUZONG地区大气湍流观测试验资料,分析了藏北高原地区和珠峰北坡地区辐射平衡分量的日变化及其季节变化特征。
在辐射平衡观测资料基础上,对比分析了两地区地表反照率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
然后分别利用组合法和涡旋相关法计算得到了藏北高原地区和珠峰地区的能量平衡各分量,进而对比分析了两地区干湿季地表能量平衡特征变化。
通过分析发现两地区辐射平衡分量、地表反照率以及能量平衡各分量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都很明显。
但由于所处地理环境不同,两地区地表参数也有很大不同。
具体表现在,QUZONG地区获得的太阳短波辐射和地面反射的短波辐射均大于NPAM 地区。
NPAM地区的大气长波辐射、地面长波辐射以及净辐射均高于QUZONG地区。
两地区地表反照率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曲线均呈“U”型,但QUZONG地表反照率始终高于NPAM。
遥感大数据赋能青藏高原陆表水体空间分布信息认知
![遥感大数据赋能青藏高原陆表水体空间分布信息认知](https://img.taocdn.com/s3/m/6cc4f8f4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c1.png)
遥感大数据赋能青藏高原陆表水体空间分布信息认知在广袤无垠的青藏高原上,陆表水体如同散落的珍珠,点缀着这片神秘的土地。
然而,这些珍珠的位置、大小和变化规律一直是一个谜。
直到遥感大数据技术的兴起,我们才逐渐揭开了这层面纱,得以一窥青藏高原陆表水体的真实面貌。
首先,让我们来想象一下,如果将青藏高原比作一幅巨大的地图,那么陆表水体就是地图上的河流、湖泊和沼泽。
传统的调查方法就像是用放大镜去观察地图,不仅耗时耗力,而且容易遗漏细节。
而遥感大数据技术则像是给我们配备了一副超级望远镜,可以迅速、准确地捕捉到每一个水体的信息。
通过遥感卫星拍摄的高清影像,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青藏高原上的每一个水体,就像是在夜空中仰望繁星点点。
这些影像不仅分辨率高,而且覆盖范围广,能够为我们提供全面的水体分布信息。
同时,借助于先进的数据处理技术,我们还可以从这些影像中提取出水体的形状、面积、深度等关键参数。
除了静态的影像数据外,遥感大数据还可以提供动态的监测信息。
就像是一部实时更新的电影,让我们能够观察到水体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比如,在雨季来临时,某些河流可能会发生洪水;而在干旱季节,一些小湖泊可能会干涸消失。
这些动态信息对于水资源管理和灾害预警具有重要意义。
当然,遥感大数据的应用并不仅仅局限于观察和监测。
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和挖掘,我们可以揭示出水体的演变规律和驱动因素。
例如,气候变化可能导致冰川融化加速,进而影响到下游河流的流量和水质;人类活动如过度放牧、采矿等也可能对水体造成污染和破坏。
这些深入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保护青藏高原的水资源。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遥感大数据技术还具有强大的预测能力。
通过对现有数据的趋势分析,我们可以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水体的变化情况,为水资源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这就像是拥有了一双透视眼,能够预见到未来的水世界。
综上所述,遥感大数据技术为青藏高原陆表水体空间分布信息认知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
它不仅提高了数据获取的效率和准确性,还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分析和预测工具。
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的生物量、花、和物候的遥感研究的开题报告
![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的生物量、花、和物候的遥感研究的开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c1555838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01.png)
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的生物量、花、和物候的遥
感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背景
青藏高原草地是青藏高原上相对分布广泛的生态系统之一,其生物量、花、物候等生态信息对于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的调查方法受制于野外条件的限制,采样难度大、覆盖面积小、不
易重复,因此采用遥感技术进行生态调查具有优势和必要性。
二、研究内容
1.生物量遥感研究
通过遥感技术获取青藏高原草地的植被覆盖度和植被指数信息,结
合实地测定的植被生物量数据,建立植被生物量遥感模型,并研究生物
量空间分布规律和时间变化趋势。
2.花遥感研究
利用遥感技术获取青藏高原草地的植被指数和彩色图像信息,结合
实地调查的植物花期数据,建立植物花期遥感模型,并进行花期时空分
布分析。
3.物候遥感研究
通过遥感技术获取青藏高原草地的植被指数和地表温度信息,根据
不同植被物种生长的温度和光照要求,建立物候遥感模型,并研究物候
时空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利用广角相机、高光谱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多源遥感数据,结合实地调查数据,运用回归分析、时序分析和统计分析等方法,
建立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的生物量、花、物候遥感模型,并进行时空分析和验证。
四、研究意义
本研究将揭示青藏高原草地的生态系统类型、生物量、花、物候等信息,为区域生态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为生态遥感技术在高原草地生态系统调查和监测中的应用提供借鉴。
遥感资料在青海草地资源监测及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遥感资料在青海草地资源监测及评价中的应用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c9c3f5d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db.png)
遥感资料在青海草地资源监测及评价中的应用研究一、引言二、青海草地资源的特点青海地处青藏高原东部,地势西高东低,气候多样,同时受青藏高原和亚洲季风的影响,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草地资源。
青海省境内的草地资源主要分布在湿地草地、沼泽草地、亚高山草地和高山草甸等生态系统中,涵盖了多种不同类型的植被和土壤。
青海的草地资源面积广阔,分布地域广阔,资源种类繁多,这些都给草地资源的监测和评价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三、青海草地资源监测评价的研究现状目前,青海草地资源的监测评价主要以实地调查为主,但由于青藏高原地势复杂、地域广阔,实地调查成本高、效率低,难以满足对草地资源进行全面、及时、高效的监测和评价。
利用遥感技术对青海草地资源进行监测和评价成为了一种有效的补充手段。
近年来,大量的研究成果表明,遥感技术在青海草地资源的监测及评价中具有显著的优势和应用前景。
1. 遥感数据获取遥感卫星可以获取具有丰富地学信息的遥感数据,如高分辨率影像和多光谱数据等。
这些数据可以为青海草地资源的监测提供丰富的信息来源和数据支持,而且可以全面、快速地获取大范围草地资源的信息。
遥感技术也能够在不同时间、不同季节获取青海草地资源的动态信息,为草地资源的长期监测提供了技术保障。
2. 遥感数据处理与分析遥感数据一般需要进行预处理和后处理,以获取更为精确和有效的信息。
对于青海的草地资源而言,需要利用遥感数据进行植被遥感、土壤遥感、水文遥感等方面的研究,从而获取更为全面、精确的草地资源信息。
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对青海的草地资源进行空间分析、动态监测和时序变化分析,在不同时间、不同区域获取草地资源的信息,为草地资源的评价提供了技术支持。
3. 遥感技术在青海草地资源评价中的应用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对青海草地资源进行生态学评价、资源利用状况评价、生态环境变化评价、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等,从而全面了解青海草地资源的情况,为保护和合理利用青海的草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当前的遥感卫星对于青藏高原的地质地形特点,以及青海复杂多样的草地资源类型,遥感数据获取的时空分辨率均存在不足的情况,这就限制了遥感技术在青海草地资源监测及评价中的应用。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区域冰川物质平衡变化研究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区域冰川物质平衡变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aaad68e2af90242a995e54d.png)
第35卷 第4期2019年7月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Geog ra phy and Geo 2Infor matio n Science V ol.35 N o.4第142页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574005、41674010);中南大学研究生自主探索创新项目(2017z zts173);德国宇航局数据项目(NT I_BIS T7136)作者简介:周玉杉(1991-),男,2019年毕业于中南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指导教师:李志伟教授),研究方向为冰冻圈遥感。
E-mail:ys zhou@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区域冰川物质平衡变化研究Investigation of Glacier Mass Balance in the Qinghai 2Tibet Plateau and Its SurroundingsBased on Multi 2source Remote Sensing Data周玉杉ZH OU Yu-shan(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湖南长沙410083)(S chool of Geosciences and I nf o 2p hy sics ,Centr al South Univer sity ,Chang sha410083,China)冰川蕴含丰富的淡水资源,在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全球范围内绝大部分的冰川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退缩,青藏高原也不例外。
青藏高原的冰川融水不仅对海平面上升有贡献,更为重要的是其可以调节河流径流,为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区域提供生产生活用水。
因此,开展青藏高原的冰川变化监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冰川物质平衡可定量揭示冰川系统的物质变化,但当前研究仍存在以下问题:1)对于整个青藏高原,已有基于遥感技术的冰川物质平衡监测时间尺度小,难以准确揭示冰川对长期气候变化的响应规律;2)从局部区域看,已有基于冰川表面数字高程模型(D EM )差分法的研究多局限于单个时段,难以准确揭示冰川物质变化的演变过程;3)基于星载激光测高数据的青藏高原北部冰川物质变化估计存在争议,且区域内冰川变化对于湖泊扩张的贡献仍不明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 引言
青藏高原是目前地球上分布面积最大 、纬度最 低 、海拔最高 、形成时代最新的巨型地貌单元 ,因其 “高 ”和“寒 ”而被称为地球“第三极 ”。青藏高原有 着复杂的地质作用背景 ,自上新世以来 ,受印度板块 强烈的俯冲作用影响 ,青藏高原形成了以雅鲁藏布 江 、班公湖 —怒江 、西金乌兰 —金沙江 、康西瓦等板 块缝合带为界的多个地体 (板块 ) 拼合构造格局 。 晚新生代以来 ,青藏高原的差异性隆起对其自身及毗 邻地区自然环境的演化和分异影响深刻 [1 - 3 ] ,一些全 球性的重大环境事件也与以青藏高原隆升为主体的 构造运动联系密切 [4 - 6 ] 。青藏高原隆升到一定高度 后 ,开始成为阻碍北半球正常西风环流的屏障 。将以 爬越高原为主的行星风系变为以绕流为主 ,高原季风 由浅薄系统变为深厚系统 ,并促使亚洲环境格局发生 重大转型 ,形成季风控制的气候格局并导致亚洲内陆 干旱化和黄土的广泛分布 [ 7] 。青藏高原的隆升和相 应的气候变化造就了大量的水系 ,主要为平行造山带 流动的纵向河流 。伴随高原隆升 ,河流下切形成了壮 观的峡谷并携带走了大量的陆源碎屑物质 ,沉积在远 离高原的各种类型的盆地中和冲积平原上 ,最终形成 了现今青藏高原的整体轮廓、构造 - 沉积格局和亚洲 重大水系格局 [3 ] 。
青藏高原第四纪冰川作用可划分为山谷冰川和 冰帽冰川 2种类型 ,它们以冰川侵蚀的韧脊 、角峰 、 冰斗 、冰川槽谷 、冰流槽古 、冰蚀岩盆 、冰碛湖泊和冰 川堆积的丘陵 、台地 、阶地 、垄岗等地貌遗迹形式存 在 。青藏高原第四纪冰碛物地貌次序以 4阶地貌单 元显示 ,第一阶为冰碛丘陵及台地地貌单元 ,第二阶 为扇形及弧形冰碛台地垄岗地貌单元 ,第三阶为谷 肩垄岗及台地地貌单元 ,第四阶为舌形垄岗地貌单 元 。空间组合以后向退置 、后向退超或渐进超覆式 3种形式存在 。根据本次遥感调查 ,青藏高原第四 纪冰川作用总面积为 121. 01万 km2 ,第四纪冰川遗 迹面积为 116. 32万 km2 ,占高原总面积的 46. 9% , 而高原现代冰川仅占高原总面积的 1. 81%。按山 系统计的青藏高原第四纪冰川面积如表 1所示 。
1 数据源和技术方法
遥感调查采用的遥感影像数据主要以 20 世纪 70年代中期 Landsat M SS数据 、1990年左右 Landsat
TM 数据及 2000 年左右 Landsat ETM 数据为主 ,部 分重点地区选择年代最新的 A ster、QuickB ird 等遥 感影像作为补充 。另外 ,青藏高原 20世纪 60 年代 的地形图是由航空相片转绘而来 ,因此也可作为一 期遥感数据源 。
表 2 青藏高原各山系现代冰川面积及变化情况
山系 阿尔金山 冈底斯山 横断山 喀喇昆仑 昆仑山 念青唐古拉 唐古拉 帕米尔 羌塘高原 祁连山 喜马拉雅山 合计
基准面积 / km2 变化面积 / km2 年变化率 / %
250. 15 10. 43
0. 14
1 940. 17 1 625. 35
深入了解 、探索青藏高原在新生代晚期地表运动学 特征及其演化 ,并分析进行生态地质环境变化机理 的地学基础 。本次遥感调查将青藏高原新构造断裂 分岩石圈断裂 、区域性断裂和一般断裂等 3种规模 , 正断层 、逆断层 、平移断层 、平移正断层和平移逆断
层等 5 种类型 , 并将高原第四系划分出包括冲积 (Qal ) 、洪积 (Qpl ) 、风积 (Qeol ) 等 13 种主要成因类 型 ,年代分属早更新世 (Qp1 ) 、中更新世 (Qp2 ) 、晚更 新世 (Qp3 )以及全新世 (Qh) 4个时代 。
青藏高原新构造断裂遥感调查结果表明 : 高原 新构造运动具有南北分带 、东西分块的非一致性特 征 ,据此可将高原划分出 13个各具不同运动学特征 的新构造运动区 ,并建立了青藏高原新构造运动学 遥感模型 (图 2) 。青藏高原第四纪沉积区总面积约 为 70. 06万 km2 ,受新构造运动控制 ,分布在 1 3个
- 330. 97 - 33. 27
青藏高原第四纪冰川的演变是在全球气候寒暖 交替变化的基础上 ,随着青藏高原的逐步隆升和局 部山系差异升降变化而相应变化 ,且经历了以昆仑 冰期冰川作用为盛行期 ,倒数第二次冰期和末次冰 期为扩充期 ,而冰后期以来的冰川作用为强烈退缩 期之历时百万余年的演化过程 。自更新世以来 ,高 原发育的第四纪冰川遗迹不仅记录下高原存在着广 泛的差异升降运动 ,同时证明了高原古大湖环境发 生变化 ,以及北昆仑山 、东喀喇昆仑和北祁连山等山
表 1 青藏高原各山系第四纪冰川面积 (单位 : km2 )
山系名称
帕米尔 祁连山 阿尔金山 柴达木 喀喇昆仑 昆仑山 羌唐高原 横断山 冈底斯山 唐古拉山 喜马拉雅山 念青唐古拉 总计
山系面积
第四纪冰川 作用面积
第四纪冰川 遗迹面积
34 936. 07
24 798. 88
22 468. 66
184 515. 98
主要利用 20世纪 60 年代末地形图和 2000 年 前后的 ETM 数据 ,对冰川面积进行有表碛冰川 (指 地表裸露冰体和被冰碛物覆盖隐伏冰体 )面积变化 的调查 ; 利用 20 世纪 70 年代末的 Landsat M SS数 据和 2000年的 Landsat ETM 二期影像数据 ,进行现 代冰川变化信息的提取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 ,截至 2002年 ,青藏高原冰川分布面积为 46 887 km2 ,减 少了 3 941 km2 ,年均减少 131. 4 km2 。青藏高原按 山系统计的现代冰川分布面积如表 2所示 。
160 931. 75 143 354. 66 134 896. 78 2 578 730. 90 1 210 087. 58 1 163 200. 39
系存在明显的低化 (垮塌与剥蚀夷平 )作用 ,导致倒 数第二次冰期以来 ,尤其是冰后期冰川作用范围明 显减小 ,以至消失 。 2. 2 现代冰川雪线调查
80 334. 37
78 487. 29
40 022. 94 114 724. 51
5 240. 28 89. 13
4 990. 29 89. 13
33 333. 04
22 610. 34
16 235. 69
561 599. 50 225 449. 86 213 500. 69
459 946. 69
步入新世纪 ,中国和谐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将面 临更多的资源与环境问题 ,这也是以遥感技术为核 心的对地观测技术最具应用潜力的领域 。遥感技术 的宏观 、快速 、高效及动态等优势 ,能够为开展大区 域尺度的资源 、环境综合调查与监测提供可靠的技 术保障 。2003 年 ,在中央财政支持下 ,启动了青藏 高原生态地质环境遥感调查与监测项目 ,利用卫星 遥感技术首次开展了覆盖高原全域 、多因子 、多期 次 、综合性的调查与监测 ,系统查明了青藏高原近
第 4期 ,总第 74期 2007年 12月 15日
国 土 资 源 遥 感
R EM O TE S EN S IN G FO R LAND & R ESOU RC ES
No. 4, 2007 Dec. , 2007
青藏高原生态地质环境遥感调查研究
方洪宾 1 , 赵福岳 1 , 路云阁 1 , 张瑞江 1 , 张振德 1 , 孙延贵 2 , 姜琦刚 3
(1. 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 ,北京 100083; 2. 青海省地质调查院遥感中心 ,西宁 810012; 3. 吉林大学 ,长春 130026)
摘要 : 自 2003年始开展的青藏高原生态地质环境遥感调查与监测项目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本文就项目涉及到 的第四纪基础地质与第四纪冰川遗迹 、现代冰川雪线 、湖泊湿地 、荒漠化等专题成果进行了简要介绍 。本文明确了 项目开展的意义 ,给出了青藏高原生态地质环境质量的评价结果 ,强调了地学因素对于青藏高原生态地质环境形 成与演化的控制作用 ,以及近 30 a来全球气候变化对高原生态地质环境适应性变化的驱动作用 。 关键词 : 青藏高原 ; 遥感 ; 生态环境 ; 评价 中图分类号 : TP 79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1 - 070X (2007) 04 - 0061 - 05
收稿日期 : 2007 - 8 - 20 基金项目 : 青藏高原生态地质环境遥感调查与监测项目 (1212010510218) 。
·62·
国 土 资 源 遥 感
2007年
30 a年来的生态地质环境现状及其变迁规律 ,取得 了重要成果 。这些成果的取得将对青藏高原的经济 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生态地质环境保护乃至全球生 态环境变迁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基础地质信息和决策 依据 。
98 246. 02
94 972. 79
392 141. 60 283 757. 79 282 092. 74
156 070. 90
87 889. 27
86 248. 24216 29. 05 108 504. 31 106 268. 73
223 878. 88 129 812. 67 122 949. 36
第 4期
方洪宾 ,等 : 青藏高原生态地质环境遥感调查研究
·63·
图 2 青藏高原新构造运动学遥感模型
相对较为独立的第四纪沉积区 ,且主要发育在高原 西部 ,尤其是在北部压陷盆地区和腹地几个伸展断 坳区的发育程度远远高于其它 。调查研究发现 ,高 原内部存在大量的北北东 - 南南西向 、北东 - 南西 向 、北北西 - 南南东向新构造断裂 ,不仅在刻画现今 青藏高原地表形态上起着显著的作用 ,而且对第四 纪晚期即晚更新世 —全新世时期的第四纪沉积作用 具有比较明显的影响 。分析认为 ,高原的剧烈隆升 应在中新世 ,其南北分带 、东西分块 、边部挤压隆升及 腹地伸展跨塌的运动状态下形成了诸多的近南北 、北 北东以及北东向断隆 ,东西向构造带内构成垒 - 堑式 或断隆与断坳间列的新构造组合 ,高原边部的强挤压 隆升构造单元 ,高原中东部形成的哈拉湖 —念青唐古 北东向新构造隆起带 ,以及由此产生的隆升剥蚀与断 坳堆积均属于最新动力学状态下的变形产物 ,也是引 起高原内部生态环境变化差异的地质起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