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法则——囚徒困境

合集下载

囚徒困境的概念

囚徒困境的概念

囚徒困境一、定义囚徒困境(Prisoner'sDilemma)是博弈论的非零和博弈中具代表性的例子,反映个人最佳选择并非团体最佳选择。

或者说在一个群体中,个人做出理性选择却往往导致集体的非理性。

虽然困境本身只属模型性质,但现实中的价格竞争、环境保护等方面,也会频繁出现类似情况。

“囚徒困境”是1950年美国兰德公司的梅里尔·弗勒德(MerrillFlood)和梅尔文·德雷希尔(MelvinDresher)拟定出相关困境的理论,后来由顾问艾伯特·塔克(AlbertTucker)以囚徒方式阐述,并命名为“囚徒困境”。

两个共谋犯罪的人被关入监狱,不能互相沟通情况。

如果两个人都不揭发对方,则由于证据不确定,每个人都坐牢一年;若一人揭发,而另一人沉默,则揭发者因为立功而立即获释,沉默者因不合作而入狱十年;若互相揭发,则因证据确凿,二者都判刑八年。

由于囚徒无法信任对方,因此倾向于互相揭发,而不是同守沉默。

最终导致纳什均衡仅落在非合作点上的博弈模型。

二、理论起源囚徒困境的故事讲的是,两个嫌疑犯作案后被警察抓住,分别关在不同的屋子里接受审讯。

警察知道两人有罪,但缺乏足够的证据。

警察告诉每个人:如果两人都抵赖,各判刑一年;如果两人都坦白,各判八年;如果两人中一个坦白而另一个抵赖,坦白的放出去,抵赖的判十年。

于是,每个囚徒都面临两种选择:坦白或抵赖。

然而,不管同伙选择什么,每个囚徒的最优选择是坦白:如果同伙抵赖、自己坦白的话放出去,抵赖的话判一年,坦白比不坦白好;如果同伙坦白、自己坦白的话判八年,比起抵赖的判十年,坦白还是比抵赖的好。

结果,两个嫌疑犯都选择坦白,各判刑八年。

如果两人都抵赖,各判一年,显然这个结果好。

囚徒困境所反映出的深刻问题是,人类的个人理性有时能导致集体的非理性-聪明的人类会因自己的聪明而作茧自缚,或者损害集体的利益。

三、主要内容单次多重单次和多次的囚徒困境,结果不会一样。

囚徒困境在生活中的启示

囚徒困境在生活中的启示

囚徒困境在生活中的启示囚徒困境是博弈论中的一个经典问题,也是一种常见的社会情境。

它发生在两个囚徒之间,被捕后皆面临可能的刑期。

虽然囚徒有合作的动机,但由于缺乏信任,他们往往面临互相背叛的冲动。

囚徒困境给我们生活带来了许多启示。

首先,囚徒困境教会我们理性思考。

在这个问题中,每个囚徒都需要考虑自己的最佳选择,无法依赖他人的行动。

这使得囚徒必须根据自己的利益,以及对其他囚徒行为的猜测,进行决策。

类似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也经常出现,我们需要根据自身利益和情境来做出决策,而不是盲目地依赖他人。

其次,囚徒困境提醒我们合作的重要性。

在囚徒困境中,如果两个囚徒都选择合作,两人的刑期会比互相背叛更短。

这告诉我们合作可以带来更好的结果,而不是仅仅追求个人利益。

在现实生活中,合作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实现共同目标,还可以建立起信任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再次,囚徒困境启示了信任的重要性。

在囚徒困境中,两个囚徒之间缺乏信任,因此很容易被诱导选择背叛。

这告诉我们信任是建立在互相了解和信念上的,而不是盲目的。

在现实生活中,信任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加顺畅,也可以为合作提供坚实的基础。

此外,囚徒困境还提醒我们考虑长期利益而非短期利益。

在囚徒困境中,如果两个囚徒都视短期利益为重,选择背叛,最终的结果将是两个人都受损。

然而,如果他们能够着眼于长期利益,选择合作,两人的刑期将会缩短。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考虑到长远的结果来做出决策,而不是仅仅追求眼前的利益。

最后,囚徒困境还展示了适应能力的重要性。

在囚徒困境中,囚徒之间的行为会互相影响,而且在不同的情境下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因此,囚徒需要根据情境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策略。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需要具备灵活性和适应性,根据不同的场景和局势来做出相应的调整。

综上所述,囚徒困境在生活中给我们带来了诸多启示。

它提醒我们理性思考、合作、信任、考虑长期利益以及适应能力的重要性。

通过理解和应用这些启示,我们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做出更明智的决策,建立更良好的人际关系,实现更好的个人发展。

《囚徒困境》论文

《囚徒困境》论文

(一)囚徒困境理论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诸多面临决策,进退两难的问题,那么如何决策呢?不同的策略带来不同的损益,有时当博弈双方都以自己的最大利益为策略博弈时,结果相反,时双方都陷入自己所要逃避的困境,这便是囚徒困境!囚徒困境经典案例①:警方逮捕甲、乙两名嫌疑犯,但没有足够证据指控二人入罪。

于是警方分开囚禁嫌疑犯,分别和二人见面,并向双方提供以下相同的选择:若一人认罪并作证检控对方(相关术语称“背叛”对方),而对方保持沉默,此人将即时获释,沉默者将判监10年。

若二人都保持沉默(相关术语称互相“合作”),则二人同样判监1年。

若二人都互相检Array举(相关术语称互相“背叛”),则二人同样判监8年。

嫌疑人甲、乙双方均不知对方的策略,且都是自私利己之人。

囚徒到底应该选择哪一项策略,才能将自己个人的刑期缩至最短?两名囚徒由于隔绝监禁,并不知道对方选择;而即使他们能交谈,还是未必能够尽信对方不会反口。

就个人的理性选择而言,检举背叛对方所得刑期,总比沉默要来得低。

试设想困境中两名理性囚徒会如何作出选择:若对方沉默、背叛会让我获释,所以会选择背叛。

若对方背叛指控我,我也要指控对方才能得到较低的刑期,所以也是会选择背叛。

二人面对的情况一样,所以二人的理性思考都会得出相同的结论——选择背叛。

背叛是两种策略之中的支配性策略。

因此,这场博弈中唯一可能达到的纳什均衡,就是双方参与者都背叛对方,结果二人同样服刑5年。

(二)生活中的囚徒困境博弈在现实生活中不出不在。

博弈双方大到国际贸易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小到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经济交易;动物之间同样也存在博弈,甚至植物在阳关下吸收养分也存在博弈。

有竞争就有博弈,有交易就有博弈,博弈渗透到生活中的每个角落。

参与博弈的双方或多方如何采取策略,保障自己最大的利益和最小的损失;往往利益最大的也是风险最大的,一旦失败,损失也是最大的,如何决策,这便使得博弈人陷入“囚徒困境”。

博弈的囚徒困境覆盖面极广,涉及军事决策,政治手段,企业经营,市场策略,生活理财等诸多方面。

囚徒困境经济学原理

囚徒困境经济学原理

囚徒困境经济学原理引言:囚徒困境是博弈论中一个经典的问题,也是经济学中的重要原理之一。

囚徒困境的情境是两个囚徒被捕后被分开审讯,检方没有足够的证据定罪,但却希望能定罪并判刑。

如果两个囚徒都保持沉默,则检方只能以轻罪定罪。

然而,如果其中一个囚徒选择合作并供出另一个囚徒,那么供出者将获得免罪的机会,而被供出者将面临重刑。

如果两个囚徒都选择供出对方,则两人都将面临有限的刑期。

囚徒困境问题展示了个人理性行为在博弈过程中可能导致的不利结果,对经济学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1.囚徒困境的基本情景囚徒困境的基本情景是两个囚徒在被捕后被审讯,他们面临着个人决策的困难。

在这个情境中,囚徒可以选择合作或背叛对方。

合作意味着保持沉默,而背叛意味着供出对方。

囚徒的决策将决定他们的命运,而他们并不知道对方的选择。

在这种情况下,囚徒需要权衡自己的利益和对方的选择来做出决策。

2.囚徒困境的策略和收益在囚徒困境中,每个囚徒都有两种策略可选择:合作或背叛。

合作的收益是较低的刑期,而背叛的收益是免罪。

然而,如果两个囚徒都选择背叛,那么他们都将面临较长的刑期。

因此,囚徒困境的最佳策略是背叛,因为无论对方选择什么,背叛都能获得更好的结果。

3.囚徒困境的启示意义囚徒困境问题揭示了个人理性行为可能导致不利结果的情况。

尽管合作对于整体利益是最好的选择,但个人追求自身利益往往会导致困境的产生。

囚徒困境的启示意义在于,个体之间的合作需要建立在互信和合作机制的基础上,才能避免困境的发生。

4.囚徒困境与经济学的关系囚徒困境经济学原理在经济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市场竞争中,企业可能面临类似的囚徒困境。

如果所有企业都选择合作并遵守竞争规则,市场将保持公平竞争的状态。

然而,如果有企业选择背叛并采取不正当手段获取竞争优势,其他企业也会被迫采取同样的策略,从而导致整个市场的恶性竞争。

囚徒困境经济学原理提醒我们,建立公平竞争的机制和规则对于市场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

浅谈生活中的“囚徒困境”

浅谈生活中的“囚徒困境”

浅谈生活中的“囚徒困境”博弈论(game theory)在我们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大大小小的事情中都可从看到博弈论的影子。

外面下雨了,你就应根据小雨这一信息采取对应的策略,出去就要打伞,如果外面艳阳高照,你大可选择不带伞出门。

这就是博弈论在生活中的例子,只是很少有人去关注它博弈论对人的基本假定是:人是理性的或者说自私的,理性的人是指他在具体策略选择时的目的是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博弈论研究的是理性的人之间如何进行策略选择的。

“囚徒困境”是博弈论经典案例之一,讲的是一位富翁在家中被杀,财物被盗。

警方在此案的侦破过程中,抓到两个犯罪嫌疑人,斯卡尔菲丝和那库尔斯,并从他们的住处搜出被害人家中丢失的财物。

但是,他们矢口否认曾杀过人,辩称是先发现富翁被杀,然后只是顺手牵羊偷了点儿东西。

为防止串供,警方将两人隔离,分别关在不同的房间进行审讯。

检察官说,“由于你们的偷盗罪已有确凿的证据,所以可以判你们一年刑期。

但是,我可以和你做个交易。

如果你单独坦白杀人的罪行,我只判你三个月的监禁,但你的同伙要被判十年刑。

如果你拒不坦白,而被同伙检举,那么你就将被判十年刑,他只判三个月的监禁。

但是,如果你们两人都坦白交代,那么,你们都要被判5年刑。

”一般的博弈问题由三个要素所构成:即局中人又称当事人、参与者、策略等等的集合,策略集合以及每一对局中人所做的选择和赢得集合。

其中所谓赢得是指如果一个特定的策略关系被选择,每一局中人所得到的效用。

所有的博弈问题都会遇到这三个要素。

在这个例子里,博弈的参加者就是两个嫌疑犯A和B,他们每个人都有两个策略即坦白和不坦白,判刑的年数就是他们的支付。

可能出现的四种情况:A和B均坦白或均不坦白、A坦白B不坦白或者B坦白A不坦白,是博弈的结果。

A和B均坦白是这个博弈的纳什均衡。

这是因为,假定A选择坦白的话,B最好是选择坦白,因为B坦白判8年而抵赖却要判十年;假定A选择抵赖的话,B最好还是选择坦白,因为B坦白判不被判刑而抵赖确要被判刑1年。

囚徒困境的启示

囚徒困境的启示

囚徒困境的故事讲的是,两个嫌疑犯作案后被警察抓住,分别关在不同的屋子里接受审讯。

警察知道两人有罪,但缺乏足够的证据。

警察告诉每个人:如果两人都抵赖,各判刑一年;如果两人都坦白,各判八年;如果两人中一个坦白而另一个抵赖,坦白的放出去,抵赖的判十年。

于是,每个囚徒都面临两种选择:坦白或抵赖。

然而,不管同伙选择什么,每个囚徒的最优选择是坦白:如果同伙抵赖、自己坦白的话放出去,不坦白的话判一年,坦白比不坦白好;如果同伙坦白、自己坦白的话判八年,不坦白的话判十年,坦白还是比不坦白好。

结果,两个嫌疑犯都选择坦白,各判刑八年。

如果两人都抵赖,各判一年,显然这个结果好。

但这个帕累托改进办不到,因为它不能满足人类的理性要求。

囚徒困境所反映出的深刻问题是,人类的个人理性有时能导致集体的非理性——聪明的人类会因自己的聪明而作茧自缚。

感悟一:一厢情愿的信任很可贵,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更难得!这也就是团队的价值所在今天带来囚徒困境的第二个分享:在囚徒困境试验中,做了一个这样延伸的实验,不同组固定的成员重复多次进行囚徒困境实验,如果在第一次实验时,小组当中一人选择了背叛的话,那么后面的试验中小组两人再合作的可能性为零,同样如果小组两个成员在一开始就选择了忠于对方的话,在代价不变的情况下,他们会选择继续合作。

感悟二:信任就像一张纸,揉皱了就很难抚平了。

人与人之间,企业与员工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开始的合作非常重要,如果企业在一开始就无法兑现员工的薪资、绩效、福利,承诺的事做不到的话,想留住员工就很难;同样,如果员工在进入公司一开始就不能遵守公司的纪律,领导交办的任务不能保质、保量、按时完成的话,企业也会失掉对员工的信任,想要再委以给重任就很难了。

k“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

”有如此底气,是否你积累了足够的信任呢?大家早上好,今天带来囚徒困境的第三个分享:在信息透明的前提下,如果选择背叛对方付出的代价要远远高于合作的代价的话,几乎所有的人都会选择合作;但是随着背叛获得的个人利益越来越大,也就有越来越多的囚徒选择背叛。

囚徒困境名词解释

囚徒困境名词解释

囚徒困境名词解释囚徒困境是博弈论中的一个经典问题,用于描述两个个体在没有沟通或合作的情况下所面临的困境。

在这个问题中,两个囚徒被同时关押在不同的牢房中,警方缺乏足够的证据定罪,只能以较轻的罪名判刑,但如果其中一个供认自己的罪行,而另一个保持沉默,则供认者可以得到更轻的刑期,而另一个将会受到较重的惩罚;如果两人都供认,则两人都将受到一定的惩罚。

在这种情况下,囚徒可能会因为不信任对方而都选择供认自己的罪行,导致两人都受到惩罚,这就构成了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揭示了个体在面临利益冲突时的困境和悖论。

虽然对于两个囚徒来说,最优的结果是两人都保持沉默,使得两人都能够得到较轻的判罪,但由于彼此之间缺乏合作和沟通的机会,彼此不信任的情况下,个体往往会做出不合理的选择。

囚徒困境不仅在刑事案例中有应用,也存在于许多其他领域,如商业竞争、环境保护和国际关系等。

在商业竞争中,企业可能会陷入囚徒困境,各自选择采取激烈竞争、降低价格等策略,短期内可能会获得一定利益,但最终可能导致整个市场竞争趋于恶性循环。

在环境保护中,各个国家可能都面临着类似的困境,各国都在追求经济发展,但如果各国都不采取措施来减少环境污染,最终可能导致整个地球环境的破坏。

在国际关系中,大国之间的博弈也常常落入囚徒困境,彼此不信任,在不明确对方意图的情况下可能持有敌对态度,最终可能导致冲突的升级。

为了解决囚徒困境带来的问题,学者们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案,如合作博弈、迭代博弈、契约博弈等。

合作博弈强调通过合作和沟通使得双方能够达成共赢的结果;迭代博弈则通过重复多次囚徒困境的游戏,让个体能够建立起彼此的信任和合作;契约博弈通过建立契约和规则来约束个体的行为,保证双方都能得到一定的利益。

囚徒困境作为博弈论中的一个经典问题,不仅在理论研究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在实际场景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启示。

它向我们揭示了在缺乏合作和沟通的情况下,个体常常会被自身利益所限制,从而导致最终结果并不是最优的。

博弈论中经典案例--“囚徒困境”

博弈论中经典案例--“囚徒困境”

博弈论中经典案例--“囚徒困境”博弈论中有一个经典案例--“囚徒困境”。

两个共谋犯罪的人被关入监狱,不能互相沟通情况。

如果两个人都不揭发对方,则由于证据不确定,每个人都坐牢一年;若一人揭发,而另一人沉默,则揭发者因为立功而立即获释,沉默者因不合作而入狱十年;若互相揭发,则因证据确实,二者都判刑八年。

由于囚徒无法信任对方,因此倾向于互相揭发,而不是同守沉默。

囚犯可以做出如下选择:1、供出他的同伙(即与警察合作,从而背叛他的同伙),2、保持沉默(也就是与他的同伙合作,而不是与警察合作)。

这两个囚犯都知道,如果他俩都能保持沉默的话,就都会被释放,因为只要他们拒不承认,警方无法给他们定罪。

但警方也明白这一点,所以他们就给了这两个囚犯一点儿刺激:如果他们中的一个人背叛,即告发他的同伙,那么他就可以被无罪释放,同时还可以得到一笔奖金。

而他的同伙就会被按照最重的罪来判决,并且为了加重惩罚,还要对他施以罚款,作为对告发者的奖赏。

当然,如果这两个囚犯互相背叛的话,两个人都会被按照最重的罪来判决,谁也不会得到奖赏。

那么,这两个囚犯该怎么办呢?是选择互相合作还是互相背叛?从表面上看,他们应该互相合作,保持沉默,因为这样他们俩都能得到最好的结果:自由。

但他们不得不仔细考虑对方可能采取什么选择。

A犯不是个傻子,他马上意识到,他根本无法相信他的同伙不会向警方提供对他不利的证据,然后带着一笔丰厚的奖赏出狱而去,让他独自坐牢。

这种想法的诱惑力实在太大了。

但他也意识到,他的同伙也不是傻子,也会这样来设想他。

所以A犯的结论是,唯一理性的选择就是背叛同伙,把一切都告诉警方,因为如果他的同伙笨得只会保持沉默,那么他就会是那个带奖出狱的幸运者了。

而如果他的同伙也根据这个逻辑向警方交代了,那么,A犯反正也得服刑,起码他不必在这之上再被罚款。

所以其结果就是,这两个囚犯按照不顾一切的逻辑得到了最糟糕的报应:坐牢。

囚徒困境模型的几个现实例子囚徒困境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很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生法则——囚徒困境一些非常重要的社会规律和生活法则,隐藏在复杂的社会现象之中。

掌握它们,会帮你发现事物真相,更深刻地认识社会和人性;合理运用它们,许多复杂和疑难问题会迎刃而解。

结果最差的博弈在欧洲的某个城市,有段时间接连发生大的纵火案,警察抓住了两个犯罪嫌疑人。

事实上,正是这两个人出于仇视社会的变态心理才纵的火,但是警方没有充分的证据起诉他们。

于是,警方就将二人隔离开,要求他们承认罪行,并给他们三种选择:如果他们都承认纵火,每人将判3年;如果一个抵赖,一个坦白并愿意出庭作证,那么抵赖者将被判5年,坦白者将被宽大释放,还会获得数目不小的奖金,这笔奖金由抵赖者出;但如果两个人都抵赖,就会由于证据不足,每人都将被判1年。

但凡具有理性的参与者都可以计算出来:合作肯定比不合作好。

但是由于二人没有沟通的机会,于是,两个人之间出现了博弈。

博弈的结果是:各人都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不顾及同伙的利益,双方都不敢相信或者说指望对方有合作精神,因此只能实现对他们都不理想的结果(各判3年)。

这两个囚徒可以说是进行了一场最差劲的博弈,所以双方才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囚徒困境之中。

在现实生活中,处处都有囚徒困境:*两个小朋友之间存在让步使对方分享自己玩具的博弈。

*男女之间谈恋爱存在谁先表白的博弈。

*公共走廊卫生的维持存在不扔垃圾和扔垃圾的博弈。

*老板与下属之间存在信任还是不信任的博弈。

*生意伙伴的合作存在守信和不守信的博弈。

*竞争对手之间存在降价和不降价的博弈。

*国家间存在是要和平还是要战争的博弈。

虽然初始时,博弈双方都想达成理想的结果,但是由于各自的自私本性,却致使博弈通常都以最坏的结果收场。

生活中,不愿意和别人分享的小朋友觉得越来越没意思;彼此暗恋的青年男女天各一方;公共走廊难以找到落足之地。

商场上,不信任下属的老板事必躬亲,结果丧失了许多业务机会;商人们因为缺少必要的诚信,结果没有做成任何买卖;商家竞相让价,利润越来越少。

国际间,仍然是战火不断。

通过囚徒困境,我们可以得出下面这些结论和判断:*陷入囚徒困境的双方,之所以会发生博弈,是因为他们不能互通信息。

*人都是极端的利己主义者,往往都会首先关心自己的利益,会以己之心度彼之腹。

*与其合作而被人家背叛,不如干脆不合作。

*人与人之间不信任,会使大多数人认为背叛会得到最好的结果。

*在诱惑面前,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出卖和背叛。

*基于个人理性的正确选择会降低大家的福利。

*人在采取行动之前总要思索对方会采取什么行动,以免陷入被动。

*按照不顾一切的逻辑而进行的博弈的结果只会得到最糟糕的报应。

*如果没有诚意或者太过贪婪,双方不可能合作。

*陷入困境的时候,任何一人单方面改变选择,只会得到较差的结果。

*对方背叛,你也背叛,将会更好些。

*基于自私的角度考虑问题,最终只会导致无法合作。

*相同的逻辑对另一个人也同样适用。

*独立于对方所用策略之外的最好决策规则是不可能不存在的。

……看起来好像很凌乱,但是归纳起来无非就是合作和背叛这两个主题。

合作和背叛警方之所以会让囚徒陷入了两难境地,就是因为他们抓住了人们之间的不信任和需要相互防范背叛的致命弱点。

合作和背叛是经济生活随处可见的现象,那么,到底是何种机制产生了合作或者背叛呢?美国科学家罗伯特〃爱克斯罗德通过一场计算机竞赛找到了答案。

他组织了一场非常简单的计算机竞赛:凡参加竞赛的人都以“囚徒困境”案例中一个囚犯的身份,将自己的策略编成计算机程序,然后他们的程序成双成对地融入不同的组合。

现在,参与者就开始玩“囚徒困境”的游戏,每个人都在合作与背叛之间做着自己的选择。

有人可能会对这个游戏产生怀疑:这就能解释人们为什么选择合作或者是背叛了吗?当然,因为这个竞赛不只玩一遍就了事,如果只玩一个回合,则背叛显然就是唯一理性的选择。

这个游戏妙就妙在要重复玩上200次,这样完全可以逼真地反映出陷入囚徒困境中的人的经常而长期性的处理策略。

而且,该游戏还允许竞赛者在做出合作或背叛的抉择时参考对手程序前几次的选择。

这样,竞赛者绝对有机会针对对手的选择以及竞争条件的变化进行决策。

结果也不出设计者的所料,竞赛的第一个回合交上来的14个程序中包含了各种复杂的策略。

但是令人吃惊的是,选择最多的策略却是其中最简单的一个——“一报还一报”,它总是以合作开局,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结束。

一报还一报的策略实际上就是“胡萝卜加大棒”的策略,采取这种策略的人永远不会先背叛对方,他会在下一轮中针对对手的前一次合作态度决定自己策略。

如果对方上一次采取了合作态度,他也会以合作给予回报;如果对方上一次采取背叛的行动,他会用更强硬的背叛来惩罚对手前一次的背叛。

从总体来看,一报还一报策略的出发点应该是善意的。

为了决出一个真实的结果,科学家后来又举行了有62个程序参加的第二轮竞赛,但结果还是一报还一报策略多魁。

“一报还一报”不仅为我们揭开了人们采取合作或背叛的动因之谜,还告诉我们,在激烈的竞争中,从战略意义的角度考虑,合作应该是寻求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的最佳选择。

事实也是如此,当职业经理人采取合作的态度与人共事、与外界打交道时,结果总是双赢;只要合作一方不采取合作态度,结果必然是被实施一报还一报,大家最后都只能像囚徒那样按照最重的罪来处罚,谁也不会得到希望中的奖赏。

美国时间2004年4月6日,由于违反了《海外反贿赂法》,朗讯公司将其中中国公司的4名高级管理人员撤职查办。

《海外反贿赂法》要求,美国公司在国外设立的分公司不得向当地政府官员行贿以获得某些利益,并要求海外企业详细记录其在国外的业务往来。

据悉,朗讯公司在一次内部审核中发现了该事件。

目前,该公司已经对全球范围的23家分公司进行了彻底清查。

除了中国事件外,其他分公司的运营一切正常。

该年1月份,朗讯刚刚与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签订了价值3.5亿美元的搭建无线网络的协议。

对此,业内分析家表示,该事件将对朗讯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在中国,资源是稀缺的,而管理又形成了一种真空:新的稀缺资源——权力。

在双重稀缺资源的基础上,看不见的脚踩住了看不见的手。

事发之后,业界对朗讯充满了尊敬,无论如何,自曝家丑是一个需要勇气的决定,尽管朗讯相当重视中国这一成长迅速的市场,但“中国的潜规则”不是借口,尤其对于跨国公司而言。

朗讯给中国留下的思索是,《反海外腐败法》能否成为中国下一个考虑中的法律范本?博弈是一种决策的相互依存状态:你的选择将会得到什么结果,取决于对手的选择。

企业经营是永不停息的博弈过程。

经济学原理告诉管理者:要想在现代社会做一个成功的人,就必须对博弈论有一个大致了解。

不要让别人的态度决定你的行为有一个人和朋友在附近商店买东西,他礼貌地对店员说了声:“谢谢!”但店员却冷着一张脸,没有理会他。

他们走出商店时,朋友说:“这人服务态度太差。

”这个人对朋友说:“他每天都这样。

”朋友说:“既然他每天都是这样,那你为什么还对他那么客气呢?”这个人回答说:“为什么我要让他的态度决定我的行为呢?”在囚徒困境中,管理者了解到这样的道理:如果你总是想赢对方,结果可能得不偿失,因为对方也会全力反击,结果两败俱伤。

而且,敌对情形一旦形成,双方都难以全身而退。

即使是一报还一报这种破解囚徒困境的理想,也终究陷入两败俱伤。

而种种错综复杂的因素纠葛一起,将陷入循环报复的局面,更难以脱身。

在游戏里,一个明确简单的规则也许可以得到遵守,但在现实中,在各种欲望和利益冲突造成的复杂性面前,不主动侵犯他人这一限定条件变得模糊。

也许管理者认为自己只是以正当手段谋求竞争利益,或者只是奉命行事,可是对手会认为你已经侵犯到他的权益,他有权作出报复。

而受到报复的你会认为对方是挑衅,同样也作出反击。

由此,形成双方相互惩罚对方、冤冤相报的状况。

这场会使双方毁灭的斗争有一个明显的理由,就是双方都要追逐利益最大化。

策略的好坏,决定于游戏规则。

个体的最佳策略是尽可能利用规则,管理者的最佳策略是通过规则使个体行为趋向组织利益的提高。

对合作或冒犯,都会给予相应回报。

如果你惩罚对方的报复,这种反应就会延续。

如果你宽恕对方,风险也未必会完全化解。

不要把场场赢利作为目标,也不要次次追求最好结果,做企业如做人,虽然有很多类似囚徒困境的博弈,但大家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我输你赢。

最大的胜利不是压倒对方,而是引导对方采取对大家都有利的策略,即通过合作达到双赢。

合作可以双赢,也可以制敌通过对囚徒困境的分析,我们还可以发现这样一个道理,那就是双方如果采取合作的话,就能达到双赢的效果。

从前,有两个饥饿的人分别得到一位长者的恩赐:一根鱼竿和一筐鱼。

然后,他们分道而行。

得到鱼的人迫不及待地搭起篝火煮起了鱼,没一会儿,一筐鱼就被他狼吞虎咽地吃进了肚。

不久,人们发现他饿死在了鱼筐旁边。

得到鱼竿的人忍饥挨饿,艰难地寻找着可以钓到鱼的地方。

可当他快到海边时,他歪倒在了鱼竿旁边,再也没起来。

这两个人如果合作的话,就可以活下来,并且还能活得很好。

很多时候我们意识不到这一点。

取长补短、优势互补是一个简单的道理。

在分工合作的社会化大生产中,密切相关的企业团体往往相互依赖,必须有效地合作,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1905年,一个叫欧内斯〃哈姆伊的移民在世界博览会上展销他制作的波丝威化,但很不顺利,根本没有人愿意买他的威化,但是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参观者去买他附近的雪糕。

一个炎热的下午,雪糕畅销到连碟子也用完了,雪糕店的老板向欧内斯借盘子。

但是欧内斯只有威化,他突然有了主意,建议把威化卷成筒状,装上雪糕!威化和雪糕的天作之合成了1905年世界博览会的宠物。

现在我们还在吃雪糕甜筒,想象一下他们该能赚多少钱。

强强联合,向领导者挑战,这不但能体现企业的胸怀,也是企业应对竞争的明智的选择。

所谓“惺惺相惜”,反映到商场上,就是双方联合起来,优势互补,用合作取代对抗,这已经成了企业减少对抗、用合作来取得竞争胜利的最优战略和不二法门。

可口可乐公司与雀巢公司,虽在纯净水及其它一些产品方面,在国际上是处于竞争对手的地位,但当它们面对中国茶饮料市场时,双方都不可能从内部的产品到外部的市场销售均具有绝对性优势,在这种情况下,这两个国际型大企业决定组建合资公司,在中国的首都北京市场,推出了他们联姻后的第一个宝贝——瓶装饮料“雀巢冰爽茶”,并希冀在北京推出取得经验后,便推广到全国,从而逐步推向全国的其它饮料市场。

通过这样的战略合作,BPW《可口可乐与雀巢成立的合资公司的英文缩写》在2002至2003年间,共推出6种新产品,雀巢茶已取得了市场占有率第三的强势地位,用合作最有力地打击了竞争。

正因为合作的目的是为了双赢和制敌,所以合作双方千万不能互相拆台,如果互相拆台不但谁都得不到好处,还会陷入囚徒困境之中,到时候麻烦就大了。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各种各样的手段,见得热的,见不得人的,经常被应用于日常经营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