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教学课件】浙教版一年级下册《皮球浮上来了》课件
浙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课件《皮球浮上来了》
浙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课件:《皮球浮上来了》教学目标:1.知道皮球能在水中浮起来,懂得遇到困难要动脑筋、想办法。
2.学会“球,孩、洞、东、叶、根、打、文”8个生字。
理解“皮球、树洞、伸手、树枝、钩子”等词语的意思。
3.会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球、孩、洞、东、叶、根、打、文”8个生字;理解“皮球、村洞、伸手、树枝、钩子”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①今天我们学习第34课《皮球浮上来了》,什么叫“浮”?(比水轻的东西,漂在水面上。
)“浮”的反义词是“沉”,什么叫“沉”?(比水重的东西,落在水底。
)②教师在大口瓶里放些水,然后再把铁、石头、纸、塑料、泡沫、皮球等放进去,让学生说说哪些东西浮在水面上?哪些东西沉在水底?③导人:课文中有一个聪明的孩子(教学“孩”)知道皮球是浮在水面上的,他动脑筋解决了一个问题,他遇到了个什么问题?是怎样解决的呢?(二)范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①教师范读课文。
②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思考:课文中的孩子遇到了一个什么问题?他们是怎样想办法的?(三)看图读课文,教学生字①请学生看图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有什么人,他们在于什么?发生一件什么事?②课文哪一段是在写这幅目的意思?(第1段)齐读第1段。
③看图读对应课文。
说说李龙有什么办法?(学习生字“伸”,注意翘舌音。
)④看图读对应课文。
说说叶青有什么办法,(学习生字“根”、“枝”。
)⑤看图读对应课文。
说说张远有什么办法?⑥读吴文想出好办法这一段。
(学习“文”。
)⑦读全文。
⑧连一连,读一读。
李龙用手掏钧不起叶青用树枝夹浮上来张远用钩子钩掏不着吴文用水灌夹不住(四)巩固练习①读生字卡片。
(开火车形式)③做“摘果子”识字游戏。
(五)作业抄写生字8个。
在田字格中指导书写,‘孩、洞、文、球、根“5个生字,其余3个生字自己临写。
教学目的:1、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遇到困难要多动脑筋。
皮球浮起来
《皮球浮起来》教学目标:1.知道皮球能在水中浮起来,懂得遇到困难要动脑筋、想办法。
2.学会“球,孩、洞、东、叶、根、打、文”8个生字。
理解“皮球、树洞、伸手、树枝、钩子”等词语的意思。
3.会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球、孩、洞、东、叶、根、打、文”8个生字;理解“皮球、村洞、伸手、树枝、钩子”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①今天我们学习第34课《皮球浮上来了》,什么叫“浮”?(比水轻的东西,漂在水面上。
)“浮”的反义词是“沉”,什么叫“沉”?(比水重的东西,落在水底。
)②教师在大口瓶里放些水,然后再把铁、石头、纸、塑料、泡沫、皮球等放进去,让学生说说哪些东西浮在水面上?哪些东西沉在水底?③导人:课文中有一个聪明的孩子(教学“孩”)知道皮球是浮在水面上的,他动脑筋解决了一个问题,他遇到了个什么问题?是怎样解决的呢?(二)范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①教师范读课文。
②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思考:课文中的孩子遇到了一个什么问题?他们是怎样想办法的?(三)看图读课文,教学生字①请学生看图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有什么人,他们在于什么?发生一件什么事?②课文哪一段是在写这幅目的意思?(第1段)齐读第1段。
③看图读对应课文。
说说李龙有什么办法?(学习生字“伸”,注意翘舌音。
)④看图读对应课文。
说说叶青有什么办法,(学习生字“根”、“枝”。
)⑤看图读对应课文。
说说张远有什么办法?⑥读吴文想出好办法这一段。
(学习“文”。
)⑦读全文。
⑧连一连,读一读。
李龙用手掏钧不起叶青用树枝夹浮上来张远用钩子钩掏不着吴文用水灌夹不住(四)巩固练习①读生字卡片。
(开火车形式)③做“摘果子”识字游戏。
(五)作业抄写生字8个。
在田字格中指导书写,‘孩、洞、文、球、根“5个生字,其余3个生字自己临写文档冲亿季,好礼乐相随mini ipad移动硬盘拍立得百度书包665 师板书“谁”、“办法”、“结果”通过教师板书问题关键词读课文。
培智人教版《语文》5皮球浮上来了优质公开课获奖课件
Hale Waihona Puke 5、皮球浮上来了1几个孩子在大树下拍皮球。皮球一跳 ,跳到树洞里。树洞很深,皮球拿不出来 了。
2有个孩子用盆打来水,把水灌到树洞 里。水灌满了,皮球浮上来了。
《皮球浮上来了》
pí fú pᾱi
皮 浮只拍
dòng shēn nά
洞深拿
《皮球浮上来了》
皮球 拍皮球
很深
浮上来
树只洞
拿出来
思考:
课文分为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 有几句话?
17、皮球浮上来了
1几个孩子在大树旁拍皮球。皮球一跳,掉进一 个树洞里了。树洞很深,皮球拿不出来了。
(3句话)
2有个孩子用盆打来水,把水灌到树洞里。水灌 满了,皮球浮上来了。(2句话)
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皮球一跳,掉进一个 树洞里了。
合作探究: 大家是怎样拿到皮球的?
实验:
大家都来试试!
以水杯替代树洞,以乒乓球 替代皮球,演示课文中小朋友取 球的过程。
通过课文学习,我们应该怎样做?
遇到问题,我们要动脑筋,想办法, 努力克服困难。
同时,我们要做一个懂科学、爱科 学的好学生。
巩固练习:
用手掏 用树枝夹 用钩子钩 用水灌
掏不着 夹不住 钩不起来 浮上来
思考: 课文第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哪些内容呢?
几个孩子
在大树下
拍皮球
皮球掉进树洞里
第一自然段:
几个孩子在大树下拍皮球, 皮球掉进树洞里了 。
第二自然段:
有个孩子用盆打来水,把水灌到树洞 里。水灌满了,皮球浮上来了。
孩子想了什么办法?结果怎样? 皮球浮上来了!
思考:
皮球为什么能够浮上来?
皮球浮上来了_1
皮球浮上来了导读:(第二课时)授课者:更楼镇中心小学麦婉芬老师教学目的:1、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遇到困难要多动脑筋。
2、巩固四素句,能用“孩子”说一句四素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巩固掌握四素句。
教学难点:知道皮球浮上来的原因及用“孩子”说四素句。
教具:幻灯片、小黑板、量筒、玻璃杯、乒乓球、一盆水教学过程:一、复习学过的生字词:1、用小黑板出示:皮球、浮上来、孩子、跳高、树洞、很深、灌到、灌满、盆子。
2、说说你是用什么识字法来认识这些字:皮、球、盆、跳二、理解课文内容: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
问:课文有几个自然段?2、学习第一自然段(指名读)(1)这一段共有几句话?(2)第一句写了谁在干什么?(板书:拍皮球)(3)这句话应用什么样的语气来朗读?(高兴)师生齐读这一句。
(4)他们正玩得高兴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指名回答,教师并板书:一跳、树洞)(5)做实验,把乒乓球放在长筒瓶内。
(6)齐读第二句。
(指导用着急的语气朗读)(7)皮球为什么拿不出来?(指名回答,板书:很深)过渡:当皮球拿不出来时,这些孩子怎么样做呢?现在,我们来学习第二自然段。
3、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指导看图。
(2)朗读第二自然段(分组读),并理解其内容:A、把孩子想办法拿球的动作“.”标出来。
(“打”、“灌”)要求全体同学表演这两个词的动作。
(板书:打水、灌)B、孩子们用什么东西打来水?水灌到什么地方?水灌满后皮球怎么啦?(指名回答,教师并用实验模具来进行直观演示)(3)请个别学生做实验演示,并用自己的话说出拿皮球的过程。
(4)指导学生用开心的心情朗读这自然段。
(教师示范,学生跟读。
)(5)利用板书,背诵课文。
4、小结课文:学习这篇课文后你们说这些孩子是些怎样的孩子?(指名回答)随后进行思想教育:所以,我们也要学习他们做个爱动脑筋想办法的孩子。
过渡:现在,看看哪位同学是个爱动脑筋、爱想办法的孩子,能回答以下的问题。
浙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皮球浮上来了》教案三篇
浙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皮球浮上来了》教课设计三篇教课目的:1.讲读课文,知道皮球能在水中浮起来,懂得碰到困难要动脑筋,想方法2.会正确流畅地朗诵课文。
教课过程:(一)复习检查(1)抽读生字卡片。
(2)做《讲堂作业本)第 4 题:填一填。
(3)齐读第 1 段。
(二)讲读第 2-4 段(1)皮球跳到树恫里去了,怎么办呢?(大家想方法去捞)(2)李龙、叶青、张远各想出了什么方法?请小朋友自由轻声地读一读课文第 2、3、4 段。
(3)议论。
李龙想了什么方法?读课文。
准来做李龙,能不可以用手把皮球取出来?(掏不出。
)叶青有什么好方法?读课文。
谁来试一试?(让学生用两根树枝夹皮球,夹不上来。
张远的方法是什么?谁来试一试?(让学生拿一个钩子钩皮球,钩不上来。
)李龙、叶青、张远的方法好吗?为何不好?(捞不出皮球)(三)讲读第 5 段(1)谁想出好方法来了?吴文想出了什么好方法?学生轻声读第5段。
(2)议论。
a.吴文想出了什么好方法?b.看图谈谈:什么叫”取水“?为何要”你一盆,我一盆“?(3)谁能上来按吴文的方法试一试。
指名学生上来做实验,看皮球如何往上调。
(4)想想:“皮球涌现来了”大家怎么样?用快乐的语气)读最后一段。
(5)吴文的方法好吗?用吴文的方法为何能拿到皮球?(6)你还有什么其他方法也能把皮球捞上来?小结:吴文小朋友想出用注水的方法,捞到了皮球。
课文告诉我们碰到困难要像吴文同样踊跃动脑筋,想方法,这样,任何困难都是能够战胜的。
(四)齐读课文(五)作业做《讲堂作业本》第7 题:抄录句子;第 6 题读一读,连一连。
篇二教课目的:1.知道皮球能在水中浮起来,懂得碰到困难要动脑筋、想方法。
2.学会“球,孩、洞、东、叶、根、打、文”8个生字。
理解“皮球、树洞、伸手、树枝、钩子”等词语的意思。
3.会正确流畅地朗诵课文。
教课时间: 3 课时第一课时教课目的:1.初读课文,认识课文粗心。
2.学会“球、孩、洞、东、叶、根、打、文”8个生字;理解“皮球、村洞、伸手、树枝、钩子”等词语的意思。
一年级下册第5课《哪些物体是浮的》教学课件
02
03
知识目标
让学生了解物体浮沉的基 本概念,知道哪些物体可 以浮在水面上,哪些物体 会沉下去。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 归纳能力,能够通过实验 总结出物体浮沉的规律。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 趣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热 爱大自然、关注生活现象 的科学态度。
教学内容概述
物体浮沉的原理
讲解物体浮沉的基本原理 ,让学生了解物体在水中 的沉浮取决于其密度与水 的密度之间的关系。
浮力产生原因
由于流体(气体或液体)对物体上下 表面的压力差所引起的。
浮力的应用实例
船只
船只能够漂浮在水面上是因为受 到浮力的作用,利用浮力来承载
货物和乘客。
气球和飞艇
气球和飞艇能够升空也是因为受到 空气的浮力作用。
潜水艇
潜水艇通过改变自身重量来实现上 浮和下潜,但它的沉浮并非依靠浮 力,而是通过水舱的注水和排水来 实现。
实验探究
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不 同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现象 ,并记录实验结果。
归纳总结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 总结出物体浮沉的规律, 并能够运用规律判断未知 物体的浮沉情况。
02
浮力的基本概念
什么是浮力
浮力定义
浮力方向
浮力是指物体在流体中受到的向上托 的力。
浮力的方向总是垂直向上,指向流体 的压强较小的地方。
THANKS
感谢观看
教师答疑与总结
总结词:知识梳理
详细描述:教师对学生的问题和讨论进行答疑解惑,并总结浮力的概念、原理和应用,帮助学生形成 完整的知识体系。
05
课后作业与拓展
作业布置
作业一
观察身边的物体,列举哪些物体 是浮的,哪些是沉的,并记录下
一年级下册第5课《哪些物体是浮的》教学课件
04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目的: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 方法:使用实验或视频展示一些常见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原因。
时间安排:5分钟。
新课教学
目的:让学生了解物体 沉浮的原理,掌握判断
物体沉浮的方法。
知识掌握
学生对浮沉概念的理解程度, 能否准确判断物体的浮沉状态
。
实践能力
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 际问题,如制作浮沉玩具等。
情感态度
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好奇 心,对实验结果的好奇心和探
究欲望。
教师反思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 认知水平,是否能够满
足教学目标的要求。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否能够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
详细描述
使用各种不同材料制成的船模、木块等 实物或模型进行演示。
实验探究法
总结词:通过动手实验, 让学生亲身体验浮力的存 在,培养实验技能和探究 精神。
详细描述
准备各种材料,如木块、 塑料块、金属块等,让学 生自行选择并放入水中进 行实验。
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理 解物体浮沉的原因,培养 探究精神。
一年级下册第5课《 哪些物体是浮的》 教学课件
目录
• 教学目标 • 教学内容 • 教学方法 • 教学过程 • 教学评价
0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物体的浮沉现象。 掌握物体浮沉的规律。
理解浮沉的原因。
能力目标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 判断物体的浮沉状态 。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 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
能够分析影响物体浮 沉的因素。
浙教义务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皮球浮上来了
浙教义务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皮球浮上来了一、教学目标1.知道课文讲述了什么故事。
2.了解故事中的主要人物,简单描绘他们的形貌特征。
3.掌握一些描述词语的意思,如“大喊大叫”、“心慌意乱”、“小鸟展翅飞翔”。
4.锻炼正确朗读、理解课文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故事情节,了解故事中各人物的特点。
2.梳理故事语言,把握人物心情变化。
三、教学难点1.掌握一些描述词语的意思。
2.理解人物心情的变化。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学生们坐好,老师问同学们有谁喜欢踢足球。
引导同学们回忆上次踢球时的情景,问他们有没有遇到过皮球不知道飞到哪里去了的情况。
引出今天要讲的故事。
2. 理解故事情节(1)听故事让学生静静地听故事,然后出示故事中关键的图片,让学生帮助理解故事情节。
(2)小组讨论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根据故事情节和提供的问题讨论:1.故事的主要人物有谁?2.皮球掉进水里,瑞雯和她的小伙伴们怎么办?3.瑞雯怎么样才能找回皮球?(3)回答问题请各小组派代表回答问题,老师指导并补充。
3. 描绘人物形貌特征(1)看图片,想一想出示描绘人物形貌特征的图片,让学生看图片,自己想一想想对应的人物。
(2)道德品质游戏利用“道德品质游戏”(即通过对孩子们的描述让他们猜测人物的性格)、图片解读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人物。
4. 理解故事语言(1)理解词语询问学生对一些词语的理解,如“大喊大叫”、“心慌意乱”、“小鸟展翅飞翔”等。
(2)描写讲读指导学生根据描写词语给出的暗示,用情感表现法朗读故事,尝试讲述故事中人物的心情变化。
5. 朗读课文让学生模仿老师的读音朗读整篇课文,调整语音、语调、音量等。
6. 课后作业请家长和孩子一起朗读整篇故事,让孩子理解和记忆故事情节。
五、教学反思1.通过故事引出主题,增加教学趣味。
2.辅助图片的使用有助于学生理解故事情节。
3.利用道德品质游戏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人物形貌特征,有利于学生认识人物。
4.通过语音语调调整,有助于学生模仿标准的朗读语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