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中心者的根源、特点和应对方法

合集下载

如何处理自恋者的自我中心与自私行为

如何处理自恋者的自我中心与自私行为

如何处理自恋者的自我中心与自私行为在处理自恋者的自我中心与自私行为时,我们常常需要采取一些策略来平衡他们的需求与他人的权益。

本文将探讨如何有效地处理自恋者的自我中心与自私行为,以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

一、了解自恋者的特征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自恋者的特征,以便更好地理解他们的自我中心与自私行为。

自恋者通常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拥有过高的自尊和虚荣心,并且常常追求特殊待遇和赞美。

他们往往缺乏对他人的关心和同理心,只关注自己的利益和需求。

二、保持冷静和理性当与自恋者交往时,我们应保持冷静和理性,不被他们的自我中心所影响。

遇到自恋者的自私行为时,我们要避免情绪化的反应,而是采取冷静的态度分析问题,理性地与其交流。

三、设定明确的界限为了应对自恋者的自私行为,我们需要设定明确的界限,不能为其过度让步。

例如,在工作环境中,我们可以明确规定每个人的职责和权益,制定公平公正的规则来约束自恋者的行为。

四、提倡合作和共赢与自恋者相处时,我们可以提倡合作和共赢的理念,鼓励他们意识到只有与他人合作,才能实现更大的利益。

通过与自恋者合作并分享成功,可以逐渐改变他们的行为模式,减少其自我中心和自私行为。

五、培养同理心自恋者常常缺乏对他人的同理心,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培养他们的同理心来减少其自我中心与自私行为。

在与自恋者的交流中,我们可以通过关注他们的情绪和感受,逐渐引导他们关注他人的需求和感受。

六、积极引导和鼓励其发展他人自恋者通常只关注自己的利益和需求,我们可以积极引导和鼓励他们关注他人的成长和发展。

例如,在工作环境中,我们可以给予自恋者机会去指导和培养其他员工,通过帮助他人的成长来扩大他们的视野和关注范围。

七、寻求专业帮助如果自恋者的自我中心与自私行为已经严重干扰到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我们需要寻求专业帮助。

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学家可以帮助自恋者认识到他们行为的不当之处,寻求更好的行为方式。

总结起来,处理自恋者的自我中心与自私行为需要我们保持冷静理性,设定明确的界限,提倡合作与共赢,培养其同理心,积极引导和鼓励他们发展他人,并在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

与自恋者的沟通技巧与方法

与自恋者的沟通技巧与方法

与自恋者的沟通技巧与方法自恋者是指那些极度自我中心、自我吹嘘、过分追求自我满足的人。

与自恋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并不容易,因为他们往往只关心自己,缺乏对他人的共情和关注。

然而,作为一个成熟的个体,我们仍然要学会与自恋者进行交流,下面将介绍一些与自恋者沟通的技巧和方法。

1. 保持冷静和理性与自恋者进行沟通时,保持冷静和理性非常重要。

自恋者倾向于自以为是并夸大自己的优点,他们可能会说出一些让人觉得愤怒或无法接受的话语。

但是,我们一定要保持冷静,不要被情绪所左右。

用理性的思维方式来回应自恋者的言论,让对方感受到你是一个理性的和善意的对话者。

2. 倾听和关注对方自恋者通常对自己非常自信,并希望别人也关注并赞赏他们。

因此,在与自恋者进行沟通时,我们需要倾听和关注对方的话语,让他们感受到你的兴趣和重视。

通过积极的倾听,他们可能会产生对你的认同感,并更愿意与你进行积极有效的对话。

3. 避免攻击和指责由于自恋者的自我中心和自大特点,他们往往不接受来自他人的批评或指责。

因此,在与自恋者进行沟通时,避免使用攻击性的言辞或指责的语气。

相反,我们可以采用平和、温和的语气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以事实为依据,提供有力的证据和理由,用理智和客观的方式来表达自己。

4. 寻求共同点和共同利益与自恋者交流时,寻找共同点和共同利益可以增强彼此间的情感联系。

尽量找到一些与自恋者共同关心和感兴趣的话题,从而建立起一种共鸣和共同理解的基础。

通过找到共同的利益,我们可以更好地与自恋者建立起合作和共赢的关系。

5. 设定明确的界限和规则自恋者往往喜欢按照自己的方式和节奏行事,忽视他人的需求和感受。

为了与自恋者进行有效的沟通,我们需要设定明确的界限和规则。

让自恋者明白你的底线和不可逾越的红线,并通过一些约束措施来确保这些规则的执行。

这样做有助于维护沟通的公平性和和谐性。

6. 运用积极的反馈和鼓励自恋者通常喜欢赢得别人的赞赏和肯定。

在与自恋者的沟通中,我们可以通过给予积极的反馈和鼓励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提高自我意识改善自我中心性格的方法

提高自我意识改善自我中心性格的方法

提高自我意识改善自我中心性格的方法自我中心性格是指一个人过度关注自己的需求、感受和利益,而忽视他人的需求和感受。

这种个性特征在人际交往、合作和出现问题时可能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

因此,提高自我意识并改善自我中心性格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方法来帮助我们增强自我意识,减少自我中心。

1. 反思与自我审视反思和自我审视是提高自我意识的关键步骤。

我们首先需要花时间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维模式,思考我们是否经常只关注自己,忽视他人的需求和感受。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问自己一些问题,比如:“我是否时刻关注自己的利益?”、“我是否经常打断别人的谈话?”等等。

通过这些问题,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自己是否存在自我中心的倾向,并意识到这对他人和我们自己造成的影响。

2. 倾听他人倾听他人是提高自我意识的重要方法之一。

当我们与他人交流时,我们应该全神贯注地倾听他们的意见、感受和需求。

我们不应该中断对方的发言,而是要耐心地听完他们的讲话。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提出开放性问题来进一步了解对方的观点和感受。

通过倾听他人,我们可以逐渐将注意力从自己转移到他人身上,减少自我中心的倾向。

3. 培养同理心同理心是理解和体验他人情感的能力。

培养同理心可以帮助我们在与他人交往时更加关注他们的需求和感受。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增强同理心:- 在与他人交谈时,试图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们的情感和观点。

- 多读一些成功故事或挫折故事,从中学会和他人共情。

- 参与志愿者活动或慈善事业,亲身体验别人的困境和需要。

通过培养同理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关注他人的需求,并在与他人交往中减少自我中心。

4. 扩大视野自我中心性格常常源于狭窄的视野。

我们应该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了解更多不同领域的知识和观点。

我们可以通过阅读书籍、关注新闻、参加培训等方式来扩大我们的知识面。

同时,我们也可以与具有不同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的人交往,从中学习他们的观点和价值观。

通过扩大视野,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自己只是一个微小的存在,从而减少自我中心的倾向。

幼儿自我中心的原因与解决方法

幼儿自我中心的原因与解决方法

幼儿自我中心的原因与解决方法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幼儿“自我中心”的原因与解决方法文章摘自歪歪兔官方网站“自我中心”就是指幼儿在任何情况,都以自己为主,做事只顾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不会考虑他人,且与同伴之间的交往存在不合群,不关心别人,任性等诸多的问题。

我国现阶段的幼儿大多是在家中有特殊地位的独生子女,所以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更加以自我为中心。

此类现象多发生在小龄的幼儿身上。

一、幼儿“自我中心”的原因分析儿童的思维发展有个过程,其中2-3岁时,呈现出“自我中心”的思维特征: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理解自我与他人的不同和联系,同时也处在“自我中心”的关键期。

如今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身子女,如果不注意对他们去自我中心的思维训练,会更强化这种自我中心性。

这些孩子在家庭中处于“特殊”的中心地带,家中又缺乏能够与之分享物质和情感的兄弟姐妹,加上现在的家长都把自己的孩子视为掌上明珠,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整天被爱包围着,唯恐自己对孩子照顾不周。

而现在的生活水平显着的提高,家长有能力并乐意满足幼儿所提出的一些要求,幼儿便有一种想要什么就一定要得到的想法。

并且知道自己在家庭成员中处于“特殊”位置,在家里就体现出任性,脾气古怪,不高兴时就随意的发脾气,而且在幼儿园也把这种强烈的“自我中心”的意识带到了与同伴之间的交往中。

二、幼儿“自我中心”所存在的弊端由于幼儿的年龄小,难以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会有"自我为中心"的阶段性思维特征。

问题是家长对这种情况要把握“尺度”,而家长事事顺从,满足孩子所有的需要,就越来越加强幼儿“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使同伴渐渐的远离他。

“自我为中心”的孩子,在其心中只有自己而体现不合群,不关心别人;不会与同伴和平相处;打架、冲突时有发生。

如果长期缺少同伴的交流,孩子在社会性方面的发展,会遇到障碍。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识别与应对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识别与应对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识别与应对自恋型人格障碍(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NPD)是一种常见的人格障碍,其核心特征包括对自己过度的自我关注、强烈的优越感以及缺乏同理心。

对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理解和应对方法对社会、家庭和个人都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详细探讨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识别、表现特征,以及应对策略。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定义自恋型人格障碍是一种以持久的自我中心、夸大的自我重要性以及强烈的渴望得到他人赞美为特征的心理状态。

患者通常表现出对他人的忽视,并且在受到批评或被拒绝时容易表现出愤怒或沮丧。

尽管这些个人在外表上可能看起来充满自信,但内心深处他们往往极度脆弱,容易受到挫折。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主要特征识别自恋型人格障碍需要分析其主要特征,这些特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对自身重要性的夸大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常常认为自己是特别和独特的,与众不同。

他们可能在社交场合中极力强调自己的成就,并认为只有其他同样重要的人士才能理解他们。

2. 渴望过度的赞美与关注这些人对于他人给予他们的关注和赞美有着极大的需求,他们常常通过各种方式来吸引周围人的目光,如夸大自己的成就或不断进行炫耀。

3. 人际关系中的利用倾向患者在建立或维持人际关系时,往往出于个人利益出发,而不考虑他人的感受。

这种使用他人的行为使得他们的人际关系往往是单向的,缺乏真正的情感联系。

4. 缺乏同理心自恋者对于他人的情感和需求缺乏敏感性,他们很难理解或关心他人的痛苦、喜悦或期望。

无论是社交互动还是工作关系,他们难以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5. 对批评的敏感性虽然在外表上表现得很坚强,但自恋者其实对批评极为敏感。

如果收到负面反馈,他们可能表现出愤怒、羞辱或甚至采取报复措施,以保护自己的自尊心。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成因了解自恋型人格障碍形成的原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这类问题。

现有研究认为,自恋型人格障碍可能源于多种因素,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影响以及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自我中心人格》课件

《自我中心人格》课件
格发展,导致自我中心倾向。
家庭氛围
家庭氛围是否和谐、亲密关系是 否良好,对孩子的性格形成有重 要影响。如果家庭氛围紧张或存 在冲突,孩子可能更容易形成自
我中心的人格。
社会环境的影响
01
社会文化背景
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可能影响个体的自我中心倾向。在一些文化中,强
调个人主义和自我中心可能被视为正常或甚至被推崇。
寻求共识
在交流和讨论中,努力寻 求共识,以达成更好的合 作和协调。
增强同理心和共能力
关注他人感受
在交往中,关注他人的情绪和感受,并尝试理解 他们的内心世界。
表达共情
通过语言、表情等方式,表达对他人的理解和关 心,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和支持。
提供帮助
在他人需要帮助时,主动提供支持和帮助,让他 们感到被关心和重视。
ERA
自我中心人格的含义
01
自我中心人格是指个体在思考、 行动和决策时,以自我为中心, 忽视他人和环境的需求和影响。
02
这种人格特质表现为强烈的自我 关注和自我满足,缺乏对他人的 理解和关心。
自我中心人格的特征
自我中心的人常常只关注自己 的需求和欲望,缺乏同理心和 关心他人的意愿。
他们往往表现出自私、傲慢、 不顾他人感受的行为特点,难 以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
质。
02
自我中心人格的形成原因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家庭环境的影响
父母的教养方式
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自我中 心性格有重要影响。如果父母过 度溺爱孩子,不培养孩子的独立 性和同理心,孩子可能形成自我
中心的人格。
家庭结构
不完整的家庭结构,如单亲家庭 或父母离异,可能影响孩子的性

为什么自负者自卑者以自我为中心会导致失败?

为什么自负者自卑者以自我为中心会导致失败?

为什么自负者自卑者以自我为中心会导致失败?自卑与自负,两者都沉迷于在自己的世界中:自卑者沉迷于自身的自认为的诸多不足,自负者沉醉于自己的丰功伟绩之中傲视群雄。

前者在众人面前努力地藏起自己的头颅,后者在众人面前目空一切,都没有正面地看人。

前者:过于把自己水平估大,接自己做不了的事。

后者:不相信自己,不显露自己,不敢尝试自负的人之所以必定失败就是因为自负的人往往过高的估计了自己,谁也看不起,觉得自己是最好的,别人谁都不如他,只看到自己的优点看不到缺点,他们对自己的认识和分析是不切实际的。

从一开始就是虚假的,自负可以带来一时的情绪高涨,但意气用事招致的挫折会即刻使他沮丧、不知所措,从而使自己远离成功,走向失败自负者同时一定是自卑者,自卑者不一定同时是自负者。

这两种人之所以失败从表面来讲是因为不能正确估计自己,但事实上我认为世界上根本没有不能正确估计自己的人。

自己行不行、能不能谁还不知道吗?但这两种人却常常把自己逼到没办法的地步。

自负的人平常自视甚高,碰到一些符合其表面形象和高度的事情无法推诿,自卑的人平常总是低看自己,因此能够锻炼和体现自己能力的事情总是轮不到自己,总是一些微小的别人不爱干的事情轮到自己。

话说这种事情繁琐,但往往并非简单,常常需要耐心、细心和坚持,并且还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让人体会到成就感。

也正因为这样这些事情大家才不爱干,自卑的人不敢和别人争,所以常常干着这样的事情,累得要死却没什么成绩,久而久之变得更自卑。

所以说自卑的人不能成功的关键是总是低看自己,因而在团体中形成“干不了什么事情”的印象,自己把自己将死了。

所以要慢慢学着说“我试试看”,以及“我不喜欢做这件事情”等等之类的话,打破自卑的怪圈。

自负的人表面的自负其深处裹藏的也是自卑,对自负的人来讲最苦恼的就是不能将真实的自我袒露出来,无法交到真心的朋友,无法获得他人的理解和支撑,……。

这种人往往在很小的时候就形成这样的倾向,深处的根源是虚荣心、面子。

自我中心人格

自我中心人格
自我中心人格
xx年xx月xx日
目 录
• 自我中心人格概述 • 自我中心人格的心理学研究 • 自我中心人格的社会学研究 • 自我中心人格的负面影响 • 自我中心人格的干预和治疗方法 • 结论与展望
01
自我中心人格概述
定义与特点
自我中心人格的定义
自我中心人格是一种个体在人际互动中,以自我为中心,忽 视他人的感受和需求,以自己的利益和目标为主要考虑的人 格特质。
06
结论与展望
对自我中心人格研究的总结
自我中心人格是一种人格特质,表现为过度关注 自身需求和兴趣,忽视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自我中心人格的认知和行为特点包括自我中心思 考、自我中心行为、自我中心后果等方面。
自我中心人格与一系列负面心理和行为结果有关 ,如缺乏幸福感、社交问题、个人关系问题、犯 罪和违法等。
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环境因素也是自我中心人格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某些文化和社会背 景下,个体可能更倾向于关注自身的利益和目标,而忽视他人的权益。
自我中心人格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与自恋人格的区别
自我中心人格和自恋人格都是以自我为中 心的人格特质,但两者存在一定区别。自 恋人格表现为个体对自身形象和能力的过 度夸大和自以为是的态度,而自我中心人 格则更侧重于个体在人际互动中以自我为 中心,忽视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自我中心人格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包括问卷调查、 实验研究、神经影像学等,这些方法有助于深入 了解自我中心人格的本质和影响因素。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深入研究自我中心人格的神 经机制和社会认知特点,以 揭示其心理和行为结果的内 在原因。
开展跨文化研究,比较不同 文化背景下自我中心人格的 表现和影响,以增进对文化 因素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的 认识。

克服儿童自我中心心理的具体方法

克服儿童自我中心心理的具体方法

克服儿童自我中心心理的具体方法儿童自我中心心理是指孩子在认知、情感和社交方面过度关注自己,以及难以意识到他人的需求和感受。

这种心理特征在儿童发展过程中是正常的,但如果得不到适当的引导和教育,可能会影响他们的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

为了帮助儿童克服自我中心心理,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具体方法:1.提供积极的示范行为儿童往往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行为和情感应对。

作为父母和教育者,我们应该成为他们的榜样,展示积极的行为和情感表达。

我们可以通过分享自己的经历、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感受,以及关心他人的需要来展示对他人的关注和关心。

2.鼓励合作与分享合作和分享是培养儿童关心他人的重要途径。

在家庭和学校环境中营造鼓励合作和分享的氛围,可以帮助他们意识到与他人的互动是相互影响的。

例如,组织小组活动、鼓励孩子们共同解决问题、分享玩具和资源等,都能够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分享精神。

3.培养情绪智力情绪智力是指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并能够理解他人的情绪。

通过教给儿童情绪表达的词汇和技巧,他们能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感需求。

家长和老师可以鼓励儿童直接表达情感、倾听他们的情绪、帮助他们找到适当的情绪调节策略。

此外,通过阅读绘本故事或角色扮演,可以帮助儿童理解情绪和他人的感受。

4.培养社交技能社交技能是儿童与他人建立联系和有效沟通的重要工具。

家长和教育者可以帮助儿童学习基本的社交规则,如礼貌用语、分享交流、尊重他人的个人空间等。

同时,为儿童提供参与团队活动、角色扮演和模拟社交情境的机会,以加强他们的社交技能。

5.培养同理心同理心是理解他人感受和需求的能力。

以身作则,教会孩子尊重他人的感受,通过关心、关注和理解他人的立场来培养他们的同理心。

鼓励儿童观察和思考他人的情感,通过问问题和分享观察来激发他们的同理心。

6.提供正面反馈和奖励当儿童表现出关心他人和意识到他人需求的行为时,我们应该给予积极的反馈和奖励。

通过赞扬和肯定,我们可以强化儿童的积极行为,鼓励他们持续发展关心他人的态度和行为。

如何应对自恋者的傲慢和自负

如何应对自恋者的傲慢和自负

如何应对自恋者的傲慢和自负自恋者的傲慢和自负是一种普遍存在于社会中的人际问题,对于与其相处的人来说,如何应对自恋者的傲慢和自负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

本文将探讨一些应对自恋者的傲慢和自负的有效方法,以帮助读者在与自恋者相处时更好地处理这种局面。

一、认识自恋者的特点在应对自恋者的傲慢和自负前,我们首先需要认识和了解自恋者的特点。

自恋者通常具有以下一些行为特征:自大、专横、自我中心、缺乏同理心等。

这些特点使得自恋者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表现出对他人权益的忽视和不尊重的态度,给他人带来诸多负面影响。

二、保护自己的权益当面对自恋者的傲慢和自负时,我们首先需要保护好自己的权益和尊严。

在与自恋者的交往中,我们应该坚守自己的底线,不被自恋者的言辞和行为所伤害。

同时,我们也应该明确自己的需求和要求,对于自恋者的不合理要求,要学会拒绝,维护自己的利益。

三、保持冷静和理智在与自恋者的交往中,我们要尽可能保持冷静和理智。

自恋者往往是情绪激动和好争吵的,如果我们与其陷入争吵,不仅无法解决问题,还可能加重矛盾。

因此,我们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冷静的头脑,从而更好地应对和处理自恋者的傲慢和自负。

四、采取合适的沟通方式在与自恋者进行交流时,我们应该采取合适的沟通方式。

与其争吵和对抗,不如选择冷静、理性、耐心地进行沟通。

我们可以将自己的观点和感受以简明扼要的方式表达出来,同时也要倾听自恋者的看法和意见,尝试通过理性的讨论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五、建立健康的边界与自恋者相处时,我们需要建立一些健康的边界来保护自己。

我们可以明确告诉自恋者哪些行为是不可接受的,引导他们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

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对自恋者的傲慢和自负保持适当的距离,避免被其负面情绪所影响。

六、寻求外界支持和帮助当我们在与自恋者的相处中感到无力和困惑时,可以寻求外界的支持和帮助。

可以与亲友、同事或心理专家进行交流,倾诉自己的困扰,并寻求他们的建议和指导。

外界的支持和帮助可以为我们提供新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业务中常遇到的七种客户及应对方法

业务中常遇到的七种客户及应对方法

业务中常遇到的七种客户及应对技巧1、不善沟通或沉默的顾客:这类人最让业务员困惑。

他们不只是沉默不语,还不时抓头皱眉,让业务员抓不着头绪。

对待这种人要有礼、愉悦、保持微笑,并设法赢得他的信任,要小心解释你的产品特征,一旦达成交易,你可能会得到一辈子的客户。

2、行动型的客户:这类人是行动派,思路敏捷、精力旺盛,下决定的速度很快。

除非他们要求,否则不要解释一些细节上的东西,也不要吹嘘或谈一些空中楼阁的东西。

避免花俏的用语,因为你要让他们专心,而不是让他们分心。

3、深思熟虑的客户:这类型的顾客刚好与行动型相反,他们行动迟缓,想知道所有细节,做决定时非常谨慎,甚至讲究方法。

他想知道每一件事,所以务必要完整地回答他问的每一个问题,也要确定他明白你说的每句话,而且要时时问他:(到目前为止,还有没有问题?)用字要浅显易懂,多花些时间在这类型的顾客。

4、称兄道弟型的客户:这类人非常友善极易交谈,但却不容易达成交易。

他们可能先入为主的排斥业务员,常常会改变话题,将你脱离常轨,这样他们可以不用交易。

别被这类友善迷人的人征服,或被他们的诡计所欺骗,而脱离你的业务推销主题。

若你能不露痕迹的地利用他们的友善及迷人你可以掌握整个销售访谈。

5、自我中心型的客户:这类人通常非常自信,比较虚荣,常用自身知识来加深别人的印象。

决不要与这类人争辩,否则只会伤了他的自信心失去意向。

有时甚至要阿谀这类顾客,让他们相信他们自己是专家。

让他们做所有的决定,并恭维他们能这么快做决定。

假如他们要求你提供意见或提出批评,用建议的方式说出你的看法并反问他们看法如何。

设法满足他们的自尊心。

如此你才能与他们做生意。

6、优柔寡断型的顾客:稍早曾提及,这种人害怕下决定,对于这一类型的顾客,要先赢得对方的信任,并使他觉得买你的东西不是件难事。

先让这一类型的顾客做些次要的决定。

如(你要用卡车或火车来送这批货?)(你喜欢绿色还是兰色?)(你要付现款还是开支票?)决不要开始就要他们做重大决定。

婴幼儿自我中心的具体矫正解决方法

婴幼儿自我中心的具体矫正解决方法

婴幼儿自我中心的具体矫正解决方法婴幼儿是一个人的最初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他们都具有自我中心的特点,即只关注自己的需求和欲望,难以理解他人的情感和需要。

然而,为了培养婴幼儿的社交能力和共情能力,我们需要采取一些具体的矫正解决方法。

本文将介绍一些帮助婴幼儿克服自我中心的方法,并探讨它们的有效性。

1. 渐进式互动技巧首先,家长和照顾者可以通过渐进式互动技巧来引导婴幼儿学习与他人的互动。

这其中包括以下几种方法:- 模仿:模仿是婴幼儿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

父母可以通过模仿婴幼儿的表情、动作和声音来引起他们的注意,并逐渐引导他们模仿他人的行为。

- 视觉接触:加强婴幼儿与他人的视觉接触,尤其是与面部表情相关的接触。

通过面对面的眼神交流和微笑,可以帮助婴幼儿理解他人的情感,并培养他们的共情能力。

- 社交玩耍:与其他婴幼儿和家庭成员一起玩耍,让婴幼儿体验到与他人一起分享乐趣的感觉。

在玩耍过程中,引导他们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和尊重他人的意愿。

2. 鼓励言语和情感表达言语和情感表达是婴幼儿发展共情能力和克服自我中心的重要途径。

以下是几种可行的方法:- 与婴幼儿进行面对面的对话:与婴幼儿进行面对面的对话有助于他们学会倾听他人,关注他人的需求。

家长可以与婴幼儿进行简单的对话,鼓励他们使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 阅读绘本:阅读绘本是培养婴幼儿语言和情感表达能力的有效方法。

通过阅读绘本,家长可以引导婴幼儿理解故事中的情感和冲突,从而培养他们的共情能力。

- 表达情感的游戏:通过一些互动的游戏,如角色扮演、模拟情感等,可以帮助婴幼儿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并理解他人的情感需求。

这些游戏可以在家庭中进行,也可以参加一些社交智力游戏活动。

3. 建立积极的家庭氛围婴幼儿在家庭环境中度过大部分时间,建立积极的家庭氛围对于他们克服自我中心具有重要作用。

以下是几种可行的方法:- 提供安全和稳定的环境:婴幼儿需要一个安全、稳定和温暖的家庭环境,这有助于他们建立安全感和信任感,从而愿意与他人分享和合作。

儿童自我中心的具体矫正解决方法

儿童自我中心的具体矫正解决方法

儿童自我中心的具体矫正解决方法儿童自我中心是指儿童在思维和行为上主要关注自己的需要、感受和立场,忽视了他人的想法和感受。

这种特征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是常见的,但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可能会对儿童的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一些具体的矫正方法来帮助儿童摆脱自我中心,建立良好的社交意识和合作能力。

一、培养儿童的共情能力共情是理解和感受他人情绪的能力,是培养儿童的社交意识和关注他人的重要基础。

家长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培养儿童的共情能力:1. 鼓励儿童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经历,同时倾听他人的倾诉,以此培养儿童理解他人情绪的能力。

2. 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儿童关注和肯定,让他们感受到他人的关怀和善意,从而培养儿童对他人情感的关注。

3. 鼓励儿童参与志愿者活动或公益项目,让他们亲身体验到帮助他人带来的快乐和满足感。

二、促进儿童的协作能力协作能力是指儿童与他人合作完成任务的能力。

培养儿童的协作能力有助于他们从自我中心转变为注重团队合作。

以下是几种促进儿童协作能力的方法:1. 在游戏和活动中强调合作的重要性,鼓励儿童与他人一起制定规则、分工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2. 定期组织团队活动,如集体运动、合唱团等,让儿童能够与他人协作完成任务,并从中学会互相信任和依赖。

3. 培养儿童的沟通能力,教导他们在与他人交流时要倾听对方的意见,并尊重他人的观点。

三、引导儿童审视他人的需求儿童自我中心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忽视他人的需求和意愿。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家长和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来引导儿童审视他人的需求:1. 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儿童关注他人的需要,并帮助他们思考如何满足他人需求的方法。

比如,分享食物、帮助他人整理玩具等。

2. 给予儿童正面的激励和奖励,当他们在行为中体现出关注他人的需求时,及时给予肯定和认可。

3. 借助故事、绘本等方式,教导儿童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可能会与自己不同,并鼓励他们学会换位思考。

四、注重儿童的社交技巧培养儿童的社交技巧是促进他们摆脱自我中心的重要因素。

了解上司的类型和应对的方法

了解上司的类型和应对的方法

了解上司的类型和应对的方法上司在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的管理风格和个性特点会直接影响到员工的工作效果和心态。

了解上司的类型和应对的方法,可以帮助员工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和与上司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上司类型和应对方法:1.激励型上司:激励型上司注重员工的成长和发展,并且能够提供有效的激励措施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应对这种类型的上司,员工可以积极主动地参与项目,并通过自身的努力展现出色的工作表现。

同时,员工可以与上司沟通自己的职业规划,并表达对工作的热情,以求得上司的认可和赏识。

2.干涉型上司:干涉型上司喜欢过度干预员工的工作,经常给员工下达指令和要求。

在与这种类型的上司合作时,员工应保持耐心,尽量按照上司的要求完成工作任务。

但是,员工也应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并时刻关注自己的职业发展,避免被过度控制。

3.自我中心型上司:自我中心型上司通常只关注自己的利益和目标,忽略团队成员的需求和意见。

应对这种类型的上司,员工可以尝试与他们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同时,员工也应保持积极的工作态度,积极参与团队工作,展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以期获得更多的机会。

4.抱怨型上司:抱怨型上司总是抱怨工作的不顺利和困难,给员工带来负面情绪和压力。

应对这种类型的上司,员工可以采取积极的心态,尽量避免与上司一起抱怨,而是通过积极的建议和解决方案来改善工作环境。

同时,员工也应保持良好的情绪和工作状态,不受上司的影响,并寻求他人的支持和帮助。

5.导师型上司:导师型上司乐于分享经验和知识,愿意帮助员工成长和提升能力。

与这种类型的上司合作时,员工应积极主动地学习和吸纳经验,与导师型上司建立良好的师徒关系,争取得到更多的指导和支持。

同时,员工也应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不断展示自己的成果和进步。

总之,了解上司的类型和应对的方法对于员工的工作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积极的沟通和合作,员工可以与上司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并取得更好的工作成果。

幼儿的自我中心思维

幼儿的自我中心思维

幼儿的自我中心思维几个小故事小班的绘画课今天,小班美术课的主题是自由画,老师让小朋友们自由地画自己想画的东西。

他们画完之后,纷纷把自己的作品拿给老师看,还争先恐后地说自己画了什么,老师发现:丽丽画了一只觅食的蚂蚁,可是她把那只蚂蚁画得比旁边的小树还大;乐乐画的爸爸,腿又粗又长,头和胳膊却非常短小;小叶子画的小朋友,身体上有四个大大的圈圈,老师问了才知道:原来那些圈圈是衣服的纽扣……奇怪的对话下面是3岁的佳佳和叔叔的对话。

佳佳:“叔叔,它爬上了你的汽车,还用爪子抓车。

”叔叔:“什么?”佳佳把叔叔带出去,指着汽车顶部的一个刮痕说:“你看。

”叔叔:“佳佳,这是谁干的?”佳佳:“不是我。

”叔叔笑着说:“我知道不是你,可是这个刮痕是怎么来的呢?”佳佳:“它爬上了你的汽车,用爪子抓出来的。

”叔叔:“谁?”佳佳望了望四周,指着一只穿越街道的猫说:“它在那儿。

”叔叔:“哦,是猫啊!那你为什么一开始不告诉我呢?”佳佳:“我说了啊!”接电话的安安家里的电话响了,妈妈在做饭,就让4岁的安安辅佐接一下电话。

安安拿起电话,原来是爸爸打过来的:“喂,是安安吗?”安安点了点头,没说话。

爸爸没有听到说话声,感觉应该是安安,就问:“安安,妈妈在吗?”安安又无声地点了点头。

爸爸又问:“安安,让妈妈接一下电话好吗?”安安再一次无声地点了点头,然后去厨房叫妈妈听电话。

为什么会这样事实上,上述几个小故事中的幼儿具有一个相同的思维特点,心理学上称之为:自我中心。

“自我中心”并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自私自利”,而是幼儿心理学中的一个术语,即幼儿经常依赖于自己的想法而非事物的客观特点,仅从自己的角度去观察和认识外部世界,认为每个人看到的世界都和自己看到的一样。

心理学家皮亚杰曾举过这样一个例子:两个男孩去给妈妈买生日礼物,7岁的男孩选了一串珠宝工艺品,3岁半的男孩则选择了一辆小汽车,小心地包装好送给妈妈。

可以看出这个3岁半男孩的行为就是“自我中心”的,因为他没有考虑到妈妈的兴趣与自己的兴趣其实不相同,当然这其实不是自私。

内向思维与自我中心主义

内向思维与自我中心主义

内向思维与自我中心主义内向思维所谓内向思维,就是聚焦自身、向内思考的一种思维模型,包括了三种重要观念:1、“我”是一切问题的根源;2、“我”是人生的责任者;3、“我”要承担起百分百的责任。

有了内向思维,人就会反省,就会去承担责任和接受现实,进而承认自己的错误。

每一个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必然的原因,同时也是必然的结果,而由于我们不具备内向思维,往往忽略了它们与我们内在之间的联系;而一旦我们找到了内在联系并勇敢直面它,很多事情自然而然就解决了。

历史上很多非常成功的伟人和名人,其实都深谙“内向思维”这个道法,比如被称为中国古代的“两个半完人”(孔子、王阳明和曾国藩),他们都是“行不得则反求诸己”的表率,通过不断向内反省和完善自我,为后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榜样,最终名垂千史。

当你能够把内向思维养成了一种思维模式、生活习惯和工作方式时,你所能获得的一定比你所预期的多得多,同时你的内心也会越来越快乐、喜悦和充满力量。

它是一种能让你受益终生的底层思维模型,通过聚焦自身和向内思考来不断进化你自己。

当然前提是,你必须首先需要建立起“内向思维”的三种重要观点:“我”是一切问题的根源、“我”是人生的责任者、“我”要承担起百分百的责任。

自我中心主义我们的生活被即刻的感受与欲望所牵引,被长期的痛苦和焦虑所摧残,生活趋向于由自我中心思维以及与此相关的情绪所主导。

不管是下单瞬间的满足或是为负债的长远考虑,我们不关心我们是否做出正确的选择或为什么做选择,不关心个人的成长、自我的洞察力以及真正的正直,尽管我们认为自己是关心的。

我们没有深层次的动力去揭示自己的弱点、偏见以及自我蒙蔽;相反,我们追逐自己的欲求、逃避他人的非难并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评判自己。

一般来讲,我们很少甚至没有真正深入理解过自己的思维和情绪情感的本性。

比如,大多数人都下意识地相信,我们可以不经思索便获得知识、不付出认知努力就读懂东西,以及财商是一个人生而拥有的天赋——而不是来自后天的努力和练习。

青春叛逆期如何理解和应对孩子的自我中心行为

青春叛逆期如何理解和应对孩子的自我中心行为

青春叛逆期如何理解和应对孩子的自我中心行为青春叛逆期是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经阶段,孩子在这个阶段中常常表现出自我中心、冲突和挑战性的行为。

作为父母或教育者,理解并正确应对孩子的自我中心行为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从理解叛逆期的特点、原因以及应对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叛逆期的特点青春叛逆期通常发生在青少年时期,孩子经历生理和心理上的巨大变化。

这个阶段的特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1. 自我认知:在叛逆期,孩子开始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想法,强调个人独立性和自主性。

2. 逆反心理:孩子在叛逆期常常表现出对传统观念和权威的抗拒,希望通过挑战和质疑来寻找自己的独特性。

3. 情绪波动:由于身体和情感上的变化,孩子的情绪容易波动,情绪表达也常常不稳定。

4. 社交关系变化:在叛逆期,孩子开始与同龄人建立更紧密的关系,并更加依赖同伴的认同感。

二、叛逆行为的原因了解叛逆行为的原因有助于正确应对孩子的自我中心行为。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原因:1. 自我探索:叛逆行为是孩子自我探索的一种方式。

他们渴望独立和自主,希望通过与他人分离来找到自己的个性和兴趣。

2. 压力释放:叛逆行为也可以是孩子释放压力和情绪的一种方式。

由于成长过程中的压力和不确定性,孩子会选择通过冲突和挑战来缓解内心的矛盾情绪。

3. 渴望认同:在叛逆期,孩子开始追求同伴之间的认同和关注。

他们希望被接受和理解,因此可能采取极端的方式来引起他人的注意。

三、应对策略1. 建立良好的沟通:与孩子进行开放、诚实而尊重的对话是理解和应对叛逆行为的基础。

倾听他们的意见和想法,给予他们合理的自主权。

2. 保持冷静:面对孩子的自我中心行为,家长要保持冷静,避免情绪化的回应。

理解其行为背后的动机,并以平和的态度与其进行交流。

3. 建立规矩和界限:明确家庭规矩和界限对于塑造孩子良好行为习惯至关重要。

确保规矩公平合理,并与孩子达成共识。

4. 提供支持和引导:给予孩子情感支持和心理引导是培养他们健康成长的重要环节。

自我的根源———原自我与前自我的关系辨微

自我的根源———原自我与前自我的关系辨微

自我的根源———原自我与前自我的关系辨微岳富林 王 恒【摘要】自我问题在胡塞尔现象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但目前学界对纯粹自我、人格自我、原自我(Ur-Ich)、前自我(Vor-Ich)的关系却莫衷一是。

本文首先阐明原自我与前自我是纯粹自我和人格自我的两个最终构造根源,藉此对混淆层级与混淆根源的观点进行批判;再介绍并辨析如下几种对原自我与前自我之关系的解读:李南麟(Nam-InLee)的静态/发生式解读、田口茂(ShigeruTaguchi)的近距/远距式解读、倪梁康的形式/内容式解读、马迎辉的正史/前史式解读;最后以现象学考古学为指导线索,尝试提出一种既整合以上诸种解读、又与之完全不同的解读方案。

【关键词】自我;原自我;前自我;现象学考古学中图分类号:B516 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19)05-0069-11作者简介:岳富林,四川绵阳人,(南京210023)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生;王 恒,江苏徐州人,(南京210023)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自我问题是胡塞尔现象学中的一项核心议题。

在文本跨度上,自1898年《论感知》①文稿伊始,历经1901年《逻辑研究(第二卷第一部分)》,1913年《纯粹现象学通论》(以下简称《观念I》),1929年《笛卡尔沉思与巴黎讲演》,直到1936年《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以下简称《危机》),可以说,胡塞尔整个哲学生涯都在思考自我问题。

在现象学实事上,自我及其意识生活是对象显现以及对象认识的根据,整个超越论现象学的主题就是自我及其意识与世界之间的意向性关联,即世界在超越论自我及其意识之中的构造。

超越论现象学的真正问题是构造问题,自我的“自身构造是所有那些所谓超越构造、世界对象性构造的基础”②,因此,探究自我自身构造之可能性和可理解性的本我学(Egologie)就是构造现象学的基础。

下文第一部分将表明,自我自身构造的最终根源是原自我和前自我,它们不再诉诸某种更原初的自我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我中心者的根源、特点和应对方法
自我中心
一、把注意力过分集中在自己的需求和利益上,赋予生活的意义是“乐此不疲地觉得自己是最重要的人物,并获取心中想要的每件东西”。

认为自己有权支配其他人,或是有权被大家所纵容,只接受不付出(懒惰),以为只要自己想要的东西,就都能一帆风顺地实现。

对于与自己认识不一致的信息,决然不能接受。

一点点挫折都不愿意忍受,一点点痛苦都不愿意忍受。

有一点不如意,就发脾气、焦虑。

事事争强好胜,赢得起输不起。

这种非现实心态在面对现实竞争不能事事满足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挫折感,甚至出现颓废、自杀等极端化表现。

过高期望值与现实之间所产生的矛盾和落差非常大。

二、自我中心取代了“自我负责”的意识,一直被训练为只取不予,而从未学会用别的方式来对付问题。

包办代替产生了独立性丧失,也不知道能为自己做些什么事情。

面临困难时,只有一种应付方法——乞求别人的帮助。

在等待别人帮助的过程当中,会越来越失去面对困境的勇气(和信心),心理也会越来越脆弱。

没有了实践机会,无法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成功体验增多,能提升成就感,培养自信心,养成“胜不骄,败不馁”的习惯)。

被骄纵产生的自我中心是自卑的最主要的根源。

挫折受到震撼的效果对准备比较差的人来说会比较强,对懦弱的人来说,他们总是希望得到外援,所以震撼也会比较强。

各种各样的挫折都会依照患者的运动法则运行。

自我中心者从孩童时期起,就把注意力完全放在自己的快乐和痛苦上,没有勇气面对困难(个体心理学认为,勇气是社会兴趣的一个方向),对自己所从事的活动也缺乏社会兴趣(解决人生问题需要一定程度的社会兴趣的介入,以及与其他人合作、交际的能力。

如果没有这种能力,就会出现各种强烈的自卑感,以及随之而来的后果。

自卑感种类繁多,但“逃避”与“迟疑不决”是它的主要类型)。

作为一个被放纵的孩子,他发觉自己建造的个人优越目标,以及不想和人打交道的情况被破坏了,便认定失败会一直跟随他。

这种高度强化的情绪,总是因为担心最终的失败到来所引起的心理和生理相互影响产生了焦虑症。

自我中心者从孩童时期起,在自己的法则里接受了从某些任务中撤退的“信念”,把本该自己承担的担子移到别人肩膀上,甚至不顾别人的意志强迫他人接受(受虐狂)。

他的人生理念是“如果失败了就可能伤到我的自尊”,从退却中得到解脱,以此保护并维护自己的自尊,宁愿受苦也不愿个人的价值感遭到破坏,让自己看来处于最佳状态的专注比追求他渴望成功的努力还要强,通过删除或消灭所有让他感到失败的或威胁的东西,以逃避的方式来降低挫折感。

特征发展途径特别容易受到限制,结果会令他看来总是犯同样的错误。

被骄纵的孩子希望在没有任何努力与麻烦的情况下拥有一切。

他不仅经常感受到失败的威胁,而且对失败过分敏感(自卑),没有耐心(克制力),有强烈敌意,贪心(自我中心),无法坚持(逃避),容易感情用事,对大部分的事情都会感到不满意,十分嫉妒别人的成功,又不肯付出努力(懒惰和自卑),总是害怕失败,害怕别人发现自己一文不值(投射),总
是从人生的任务中撤退(无法为自己负责),并且为自己的撤退辩护,让撤退变得更合理。

阻力
1、非常想改变自己,但当脱离他人自己独立向前迈进时,又必然会感到非常紧张和焦虑。

2、必须停止那些喜欢的行为,例如饮酒、自己怜悯自己、操纵他人、退缩行为、无所事事地浪费时日等。

这些旧有行为日积月累,而且可能还曾带来过快乐,抑制这些行为所带来的痛苦常使之怯步。

即使是心理上最坚强的人,改变旧有行为,建立新行为的过程也会给他带来心理上的冲突和焦虑。

而对于某些本来心理就不易平衡的人来说,这一过程的痛苦程度可能更为严重。

尽管如此,向前迈进的步伐绝不能停止,向后倒退一步,以后往往要再付出十倍的辛苦。

3、功能性的行为失调。

最初是偶然的,因其使某方面的需要得到了满足(逃避获益),行为发生的次数增加,以致固定下来。

一方面为失调的行为感到焦虑;另一方面积极性却并不很高。

例如,有一大学生,为自己所患的神经症症状感到苦恼,咨询时却在与咨询师兜圈子,总强调自己痛苦,回避实质性问题。

其原因是他的症状一旦去除就必须面对学习上的竞争,而他自感无力在竞争中取胜,有病可以使他逃避这一现实。

其内心的想法为:
不是我不如别人,而是我现在有病,我要是没有病,肯定不必任何人差。

改变失调的行为可以使焦虑降低,同时在以这种形式寻求满足的方面也要有所改进。

在消除旧有的不适应行为时,一定要以新的行为取而代之,同时对由阻力所暴露的深层心理问题,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

4、反复求医的失望。

要认识内心的想法,并认识这种动机可能带来的消极结果。

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再建立起好的动机。

对策认知:
一定要有矫正自己行为的坚定决心和信心,要有“我能行”的一种信念,恰到好处地自我暗示,就是在自己的心田上播种自信。

平时不管做什么事情,不可操之过急,目标不可定得太大太高(大器晚成),不然就易于受挫。

可将它分解为一个个小目标,这样就易于打胜仗,而每次成功都对自己是一种激励,这有利于提高自信心。

要以宽容,豁达的态度来对待挫折,并进行恰当的“挫折归因”,即造成挫折的原因要分析得正确,然后想办法去克服困难。

面对人生问题没有足够的准备,这种状况起源于童年,成年后的经验与情感都很难彻底予以纠正。

当我们的幻想破灭,或者主观认知和现实世界相冲突时,我们才会心甘情愿地接受现实世界的一切,然后修正我们心中对这事实的主观看法。

判断或结论往往起源于具体事件,由于不合理的歪曲的提炼或称之为简化,变成了一种抽象的观念或模糊的情绪,他们对人的影响往往是很大的。

由此可见,真正影响我们心理和行为的,不是事实而是对事实的解释。

在解释时我们所表现的信心和勇气的多寡,如果之凭借经验来获得,那是永远不够的。

我们应该反思自己的解释是否矛盾?这个解释得出的结论对我们而言是否具有建设性?这一点对孤僻的成人来说尤其重要。

我们不难看出,上述那些评价常常是不够充分的,因为我们的活动领域十分有限,即使我们只犯了小小的错误,也常常因为无助,不敢直面问题。

社会远比家庭复杂,充满了危险、挑战和各种不确定因素。

在家纵有父母的万般庇护,一旦进入社会,就得单独面对新的环境,新的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不遭遇挫折是不可能的,它是客观存在的,不可避免,要正确理解挫折。

行为:
消除旧有不适行为时,一定要以新的行为取而代之,切身体验挫折,消除恐惧心理(由于神秘增加的敏感和恐怖)。

情感:
正确发展生的欲望,失败是黎明前的黑暗,随之而来的是成功的朝霞。

我就是这样,很痛苦楼主的见解可以说是一针见血,人的一切的心理问题基本上都可以这样归结:
明明知道这样是不正确的,明明晓得什么才是自己应该做的以及自己需要追求的,却根本无力改变自我,人在面对新的事物新的情况时尤其是软弱无力,于是也就被阻碍住无法自我发展,方法以及方法论的缺失即没有对策/办法尤为可怕,对现实中的一切都无能为力无可奈何没有任何办法的的那种感觉是凄怆之极的!!因此如果能随意地改变自己的习惯,塑造自己需要的性格,那么做任何事情纵不能一帆风顺,亦将是大有裨益。

您的分析及对策亦是精辟之极,尤其是对策的最后两段可以说是至今以来我所见过的最为高明的方法,因为我自己也存在这个问题也从方法论的角度设想乃至论证过许多种“行为/心理方案”以期改变自我,但结果都以失败告终,因为总是解决不了特定问题。

我冒昧地再做一点补充,还请原谅:
(1)行为:
以新行为取代旧行为,旨在实现基础环境的转变。

(2)心态/态度:
以新的心态/态度取代旧的心态/态度,目的是初步适应或调整/指引新的行为。

在(1)和(2)之间,既可以先行为再心态(心态适应行为),也可以先心态再行为(心态指引行为),具体可自由选择。

(3)新的感情产生,并深入支持确立新行为和新心态的心理基础。

这个不再使用“新感情取代旧感情”的说法,是因为:
自己的每一份感情都是十分珍贵的,不存在谁取代谁的问题,而应是着眼于新感情的产生培养以获得人生的新动力,不同感情之间不应是互相排斥的(是从人的根本方面整体而言的)。

(4)行为——心态——感情——行为......循环往复,人的自我就得到切实而可控的改变。

其人为的出发点应是“行为”或者“心态”,无终结点。

可把此种见解称之为“行为/心理学循环”!!良性且无限循环!!当然首先要有决心及具备一定的时间。

迫切渴望和楼主分享交流一下心得,就写下了以上这些东西,希望不要见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