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第一章 旅游需求与预测(一)
《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笔记 (2)
![《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笔记 (2)](https://img.taocdn.com/s3/m/988f4490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f21fc1d.png)
《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笔记第一章:旅游规划与开发导论一、旅游与旅游规划缘起1. 旅游活动的起源和发展(1)古代旅游- 古代旅游的形式:宗教朝圣、帝王巡游、士人游学、商业旅行等。
- 古代旅游的特点:旅游活动限于特定阶层,旅游目的地有限,旅游方式原始。
(2)近代旅游- 近代旅游的兴起:工业革命带来的交通革新和生产力提升,使得普通民众也有了旅游的条件。
- 近代旅游的发展:旅游活动逐渐普及,旅游目的地增多,旅游服务设施开始出现。
(3)现代旅游- 现代旅游的快速发展:二战后,国际和平环境的建立,经济全球化,旅游业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 现代旅游的特点:旅游形式多样化,旅游市场规模扩大,旅游影响深远。
2. 旅游规划的出现(1)背景- 旅游资源开发的盲目性:无序开发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 旅游市场需求的多样性:游客需求日益多样化,对旅游产品和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
- 旅游目的地竞争的加剧:各地争夺旅游资源,竞争激烈。
(2)目的- 实现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
- 提升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 保障游客的旅游体验和满意度。
(3)发展- 20世纪50年代,夏威夷和加勒比海地区的旅游规划实践标志着现代旅游规划的开始。
- 20世纪6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和世界旅游组织(WTO)开始推广旅游规划。
二、中外旅游规划发展历史回顾1. 国外旅游规划发展历程(1)起步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 旅游规划的重点:资源调查、开发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
- 代表性理论:Butler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2)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 旅游规划的关注点:生态环境保护、社区参与、可持续发展。
- 代表性理论:McKercher的可持续旅游规划理论。
(3)成熟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 旅游规划的趋势:强调市场导向、产品创新、目的地管理和信息技术应用。
2. 我国旅游规划发展历程(1)起步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 旅游规划的特点:以资源开发为主,注重基础设施建设。
旅游地理学-01-导论
![旅游地理学-01-导论](https://img.taocdn.com/s3/m/59e5efd56f1aff00bfd51e00.png)
(二)学科属性
1.人文地理学? 2.经济地理学?
旅游地理学-第一章导论
(三)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地域旅游系统 由相互作用的各要素所组成的社会地理系统。其相 互作用要素,即亚系统,有5个亚系统: 1.旅游者 2.旅游地理资源:自然的和历史----文化综合体 3.技术与工程建筑 4.服务人员 主 客 通道 媒体 5.管理机构 体 体
旅游地理学-第一章导论
保继刚的见解
7.旅游环境容量 自然容量(物理容量+生态容量)+社会经济容量和旅游者感应气氛的环境容 量。 【案例分析】 8.旅游区划 旅游区:有若干共性特征的旅游景点与旅游接待设施组成的地域综合体。主 要是原则、指标研究,进行具体区划,进一步分级、分类、及区域相互关系研究。 9.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 经济、环境、社会文化三方面的影响。----举例说明。 10.旅游规划 从旅游资源的调查评价出发,分析旅游环境容量、旅游者行为规律、旅游需 求要素、旅游地演化规律,综合评价区位和区域经济条件,兼顾经济、环境和社 会效益,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关系,研究和制定旅游规划。(旅游发展规划、旅 游地规划,两个层次。)
旅游地理学
山西财经大学 旅游管理学院 毛成刚
前言
本课程主线
T-R-E-D 即旅游者(行为)、旅游(地理)资源、旅 游(地理)环境、旅游发展
主要内容
系统地反映当代旅游地理学研究的基本理论 和成果,授课时间约为48小时,具体课时安 排
Hale Waihona Puke 主要参考文献旅游地理学-第一章导论
第一章
旅游地理学-第一章导论
第二节 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中级经济师专业旅游提纲
![中级经济师专业旅游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7840f31bf78a6529647d53ce.png)
第一部分旅游经济基础知识第一章旅游需求与预测考试内容第一节旅游需求的特征与规律旅游需求的类型与特征;旅游需求与产品价格、可自由支配收入和闲暇时间的关系;旅游需求价格弹性、收入弹性、相互制约弹性和替代品弹性及其计算;旅游需求与替代品、互补品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影响旅游需求的因素与旅游需求测量指标影响旅游需求的推力因素、拉力因素和客源地与目的地的距离因素;旅游需求测量指标与计算。
第三节旅游需求预测方法营销人员综合意见法;游客意向调查法;专家意见法;一元线性回归法重要知识点:第一节旅游需求的特征与规律一、旅游需求的概念与特征(一)旅游需求的含义1、旅游需求的定义2、旅游需求的类型(二)旅游需求产生的条件1、客观条件:支付能力、闲暇时间2、主观条件:旅游动机(三)旅游需求的主要特征1、旅游需求的指向性旅游需求的指向性包括旅游需求的时间指向性和旅游需求的地域指向性。
旅游需求的时间指向性是指旅游需求在时间上具有较强的季节性。
旅游需求的地域指向性是指旅游需求在空间上具有较强的冷热性。
2、旅游需求的整体性S需求的整体性是指人们对旅游活动的需求具有多面性或系列性,即行、游、住;食、购、娱等多个方面的需要。
3、旅游需求的敏感性旅游需求的敏感性是指人们对出游环境发生变化所做出的敏感反应,这种环境变化既包政治社会环境也包括自然经济环境。
4、旅游需求的多样性旅游需求的多样性是指人们在旅游地选择、旅游方式、旅游等级、旅游时间和旅游类型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
二、旅游需求规律(一)旅游需求规律的概念与一般消费需求的满足不同,旅游需求的实现是一种异地消费或哦的那个,除了受价格、可自由支配收入的影响以外,还受到闲暇时间的约束。
因此,旅游需求量与旅游价格、可自由支配收入和闲暇时间的相关性和变动关系。
所谓旅游需求规律就是只在影响旅游需求量变动的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旅游需求量与旅游产品价格成反方向变化,与人们可自由支配收入和闲暇时间成正方向变化。
第一章 旅游学概述
![第一章 旅游学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013630dd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11.png)
《旅游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四、现代旅游发展的主要特征
1.旅游活动的普及性 2.旅游增长的持续性 3.旅游发展的政府主导性 4.旅游需求的多样性与个性化 5. 旅游电子商务的广泛运用
《旅游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二节 旅游学的研究对象
概括和总结。 第二,从个体角度来说,旅游是人们到异地去进行消闲享乐性的
消费活动。 第三,旅游是一种以个人或家庭行为表现出来的社会经济文化活
动。个人是家庭的元素,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个人或家庭出行的 旅游活动在内容上包括包社会经济、文化领域,同社会诸多方面 有着密切的联系。
《旅游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一章 旅游学概述
关键概念:
旅游的定义 艾斯特定义 旅游活动 旅游的六要素 旅游的 本质 旅游学的研究对象 旅游学的学习和研究方法
《旅游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 理解旅游的含义; ● 理解旅游的特征和本质属性; ● 理解旅游活动的性质与类型; ● 掌握现代旅游活动的特点; ● 了解旅游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能力目标 ● 能应用旅游学的学习方法于本课程的学习中。
《旅游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四)旅游活动的特点
旅游是一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涉及面广的综合性社会现象,旅游活动具 有消费性、地域性和季节性等特点。
1.消费性 普遍认为旅游是一种经济产业,是因为旅游活动本身的消费属性。
2.地域性 现代旅游活动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不均衡的特点,这就是旅游活动
的地域性特点。 3.季节性
《旅游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本书对旅游的界定
依据现代旅游发展的客观实际,本书将旅游定义为: 旅游是人们以审美、娱乐和文化需要为目的的,离开 常住地到异国他乡的非定居性旅行和暂时停留中所进 行的具有较高消费特征的社会、文化生活的体验和需 要活动。
中国旅游地理:第01章
![中国旅游地理:第01章](https://img.taocdn.com/s3/m/2a8b7fe79b89680203d82517.png)
第一章 绪 论
• • •
• •
学习目标 掌握旅游地理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熟悉中国旅游地理与地理学的关系,以 及学习中国旅游地理的方法 了解国内外旅游地理学的形成、发展 了解中国旅游地理教育发展概况
第一节 旅游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一、国外旅游地理学的发展 1、发展阶段
国外始于20世纪20年代。20世纪30年代,美国地理学家克.麦克默 里(K.Mcmurry)的《游憩活动与土地利用的关系》被公认 为是第一篇关于旅游地理研究的论文。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只着重记述某些旅游胜地和研究旅游的土地 利用,对旅游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极少探索。 50年代,旅游地理学被纳入到经济地理学中 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旅游地理学研究内容呈现出多 样化的趋向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旅游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系统研究开始 20世纪80年代初,旅游地理学已形成其基本的理论体系和方法构 架。
• 案例提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教育和旅游地理教育迅速发展的 原因是什么?本案例说明了旅游地理学的什么特征?
• 问题讨论
• 了解和掌握相关的旅游地理知识对旅游从业人员有 何意义?
• 复习题
• 1、比较国内外旅游地理发展的异同点。
• 2、掌握旅游地理学的地域性特点对旅游开发有什么 意义?
• 3、中国旅游地理与地理学具有怎样的关系? • 4、旅游者是否有必要了解旅游地理知识?为什么?
• 2、国内旅游地理主体发展方向:
• 第一,要注重学科基本概念的研究和应用 • 第二,要注重研究内容的拓宽与研究方法的更新 • 第三,在研究方式上,应当提倡跨学科和交叉性研究
第二节 旅游地理学的性质、特点和研究内容
• 一、旅游地理学的概念、学科性质和特点
2024年旅游趋势预测
![2024年旅游趋势预测](https://img.taocdn.com/s3/m/267455f8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c9.png)
旅游线路的创新和优化
个性化定制服务需求增长 随着旅游市场逐渐细分,个性化、定制化服务将成为2024年的主要需求趋势。数据显示,75%的受访者表 示希望体验专属旅游线路。 绿色旅游的兴起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升,绿色旅游线路将受到更多游客的青睐。预计到2024年,全球绿色旅游市场将增长 30%。 科技在旅游线路设计中的应用 借助大数据、AI等技术,旅游线路设计将更加精准和高效。例如,通过数据分析,可以预测游客的喜好和 需求,从而优化旅游线路。
智慧旅游驱动发展
2024年,智慧旅游将持续影响市场,AI 和大数据的运用将进一步优化旅游服务体 验。
个性化定制服务盛行
根据携程数据显示,2023年个性化定制旅 游服务增长了70%,预计2024年将有超过 80%的游客选择定制行程。
生态旅游和绿色出行兴起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升,生态旅游和绿色出 行将成为主流,预计2024年将有超过60%
节能设施
节能设施,环保未来。
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绿色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绿色旅游和生态旅游的发展 趋势
绿色旅游和生态旅游将更受欢迎 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游客将更加青睐那些尊重和保护环境的 旅游方式。据统计,XXXX年生态旅游人数增长了XX%,而XXXX年 的绿色旅游市场价值达到了XXXX亿美元,预计到XXXX年将增长至 XXXX亿美元。 可持续性将成为旅游业的关键词 为了满足游客对环保的期待,旅游业将更加注重可持续性。这包括 减少碳排放、减少废物、尊重当地文化以及保证经济收益能够在当 地社区中得到共享。
可持续发展与环保旅
06. 游
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业和环保理念
可持续发展,共建绿色 地球。
可持续发展理念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环保意识从我做起。
旅游经济学部分书目目录
![旅游经济学部分书目目录](https://img.taocdn.com/s3/m/193d37a0f524ccbff121842e.png)
作者:刘晓鹰主编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 2008-4-1 字数:367000 页数: 236 开本: 16开I S B N : 9787030213709 包装:平装定价:36.00内容简介本书系统地阐述了旅游经济学的基本内容、理论和方法。
现代旅游经济学理论与实证研究相结合,是本书的重要特点。
全书共11章,包括四大部分:旅游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旅游市场及其供给关系;旅游经济的管理与决策;旅游经济学的展望。
每一章的分析都包括理论与实证分析两大块,理论分析部分阐述相关旅游经济学基本理论,揭示旅游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实证部分则以大量具体详实的案例,针对当前旅游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本书系四川省旅游类系列精品教材,由四川省教育厅列为重点科研项目,组织众多高等院校专家、教授及中青年学者合作编著。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旅游及其相关专业的本科或专科教材,也可作为中专、高等职业教育或自学考试教材,还可作为旅游产业从业人员的培训教材使用。
目录第一章导论第二章现代旅游经济活动第三章旅游产品与开发第四章旅游需求与供给第五章旅游市场第六章旅游消费及价格第七章旅游收入与分配第八章旅游投资及效益研究第九章旅游企业的管理与人力资源开发第十章旅游经济效益与评价第十一章旅游产业及其增长与发展后记书名:旅游经济学ISBN:730007229 作者:Adrian Bull(亚德里恩﹒布尔) 出版社:郑州大学(原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定价:24 页数:336 出版日期:2006-5-1 版次: 1 开本:特16开包装:平装简介在世界范围内,旅游正在成为现代人类社会重要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经济活动。
20世纪50年代以来,大众化的旅游保持着一股强劲的发展势头,并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继石油、汽车和房地产业之后的重要的支柱性产业。
我国旅游业起步虽晚,但发展迅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从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短短20多年间,我国已从一个世界排名第41位的旅游小国发展成为一个世界排名第6位的旅游大国,并正逐渐向世界旅游一流强国迈进。
旅游需求基本理论
![旅游需求基本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9b1b3890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1b.png)
THANKS
感谢观看
04
及时反馈评估结果,为规划的调整和完善提供科学依据。
05
旅游需求的发展趋势与挑战
全球化对旅游需求的影响
旅游市场国际化
全球化促进了国际旅游市场的发 展,使得旅游需求不再局限于国 内,而是向全球范围扩展。
文化交流与融合
全球化推动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 流与融合,使得旅游者对异国文 化的兴趣增加,进而推动旅游需 求的发展。
旅游需求是产生旅游购买行为的内驱力,是旅游者购买行为的
03
基础。
旅游需求的类型
01
按旅游需求的实物形态划分,可分为物质需求和精神
文化需求。
02
按旅游需求的层次划分,可分为生存需求、享受需求
和发展需求。
03
按旅游者的购买目的划分,可分为观光旅游需求、度
假旅游需求、商务旅游需求和探亲访友旅游需求等。
旅游需求的特点
。
旅游经验
有丰富旅游经验的人更有可能选择个 性化、深度化的旅游产品和服务。
03
旅游需求与供给的关系
旅游供给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旅游供给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以一定价格向旅游市场提供的旅游产品的数量,具体包括旅游业经营者向旅游者提供 的旅游资源、旅游设施和旅游服务等。
特点
旅游供给具有多样性、地域性、季节性和波动性等特点。多样性体现在旅游产品的丰富多样,地域性体现在不同 地区的旅游资源和服务水平差异,季节性体现在旅游产品的需求随季节变化而波动,波动性则体现在旅游供给受 到多种因素影响,如政治、经济、社会等。
旅游决策分析方法1
![旅游决策分析方法1](https://img.taocdn.com/s3/m/86a28f2ae2bd960590c67753.png)
第一节 旅游者产生的地理背景
自然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
人文地理环境
地理背景对旅游者产生的影响有:
吸引游客前来
促使人们出游
四大地理背景
自 然 地 理 因 素 文 化 地 理 因 素 经 济 地 理 因 素 环 境 质 量 因 素
一、自然地理背景
1.自然地理背景的差异性与丰富性
自然地理环境由地质、地貌、气候、 水文、土壤、矿藏和生物七大要素组 成。 大的差异产生旅游愿望。
(2)二级差异——文化区(或文化景观区)
文化区指具有某种共同文化属性的人群 所占据的地区,在政治、社会或经济方面 具有独特的统一体功能的空间单位。 界限难以界定,有时不得不用国界来 划分。
(3)三级差异——民族小区 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 居住方式和生产特点。
文化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和丰富性远 大于自然地理环境。
根据地带性、非地带性以及地区性 的分异规律,可将地表自然环境的差异分 为三级:
(1)一级差异——自然地带——基调景 观差异(热量)
(2)二级差异—同一自然地带内沿海与内陆的差 异(水分)
(3)三级差异——由于地区性的原因 而形成的奇特或秀美的自然景观。 (岩性、地质作用、封闭孤立的演化 环境、自然之谜发生地、特定地点出 现的自然现象,相对纯自然区域)
古代世界在陆地最集中的欧、亚、 非三块大陆上发育了著名的四大文化。 可将古代世界分为四个古文化圈: (1)东亚文化圈,包括中国、日本、 朝鲜、蒙古、越南; (2)欧洲文化圈,即在欧洲本土; (3)南亚文化圈,包括印度及其周边 地区; (4)中东地区文化圈,包括西亚、北 非。
旅游学概论 讲稿 第一章第一节 旅游概述
![旅游学概论 讲稿 第一章第一节 旅游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2af19064aeaad1f346933fa8.png)
第一章旅游的性质与特征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明确旅游的基本概念;掌握旅游活动的主体、客体、以及媒体;熟悉旅游活动的六个基本要素;了解各种旅游活动类型的划分标准;对旅游活动的基本属性和主要特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思考1.为什么选择旅游管理专业?2.你对旅游管理了解多少?3.你高中毕业之前出门旅游过吗?谈谈你以前距离最远一次的旅行经历。
4.在各类旅游相关职业领域里,你希望毕业后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学习旅游专业,毕业以后有哪些职业机会?旅游直接相关部门(如旅游城市、旅游区、旅行代理、接待酒店、旅游电子商务、目的地营销、旅游教育)旅游专业毕业生的职业机会(据Pearce,2005,有修改)我国提出2015年旅游就业规模增至1亿人左右2008年8月27日来源:新华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旅游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商务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日前联合发布《关于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就业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到2015年,我国要形成就业与产业协调发展的机制,旅游就业规模从目前的6000万人增加到1亿人左右。
《意见》提出发展旅游业促进就业的六项主要任务包括:加快发展旅游产业,扩大旅游就业规模;拓展旅游产业链条,优化旅游就业结构;培育规范旅游市场,挖掘旅游就业潜力;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提高旅游就业能力;完善相关配套措施,改善旅游就业环境;实施就业行动计划,开展旅游就业试点。
第一节旅游概述现今旅游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旅游业已经成为世界上发展势头最为强劲而且持久不衰的产业。
同时旅游业的发展缓解了就业压力,据调查,全世界每10名就业人员中就有一名服务于旅游业,那么旅游业作为这样一个新兴并能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发展的行业是如何产生的呢?判断下列活动哪些是旅游?1.学生异地读书2.民异地打工3.学者外地参加学术会议4.三峡大移民5.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回大陆定居6 外籍教师来教育学院任教7 留学生到外国留学8 到某国担任外交人员9 外国高层政府代表团来华访问10 日常上下班的往返交通过程一、旅游概念的形成人类早期旅行主要是出于经商、贸易以及政治的需要,旅行的目的和内容较为单一,旅行的规范和范围有限,社会影响也较小,因此,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旅行”一词只作为一个日常用语,没有明确的科学概念和界定。
旅游行业人才培养与2024人才需求预测(1)
![旅游行业人才培养与2024人才需求预测(1)](https://img.taocdn.com/s3/m/8b4d65e7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ab.png)
人才供需缺口及挑战
01 人才供需不平衡
目前旅游行业人才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不 平衡,一些新兴岗位和专业技能人才供不应求。
02 人才流失严重
由于工作强度大、收入相对较低等原因,旅游行 业人才流失现象较为严重,对企业稳定经营和持 续发展造成一定影响。
03 培训机制不完善
部分旅游企业在人才培养和培训方面投入不足, 缺乏完善的培训机制和体系,导致员工技能水平 和服务质量参差不齐。
旅游行业人才培养与 2024人才需求预测
汇报人:
2023-12-30
目录
• 旅游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 人才需求分析与预测 • 人才培养策略与实践 • 招聘选拔与激励机制设计 • 员工培训与职业发展规划 • 总结与展望
01
旅游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行业规模与增长速度
行业规模
近年来,旅游行业规模持续扩大,旅游收入和游客数量均保持稳步增长。
个性化和定制化服务
消费者对于旅游服务的需求将越来越个性化和定制化。未 来需要培养具备客户导向和服务意识的人才,以提供高质 量的个性化服务。
绿色和可持续发展
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共识,未来旅游行业将更 加注重绿色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培养具备环保意识和可持 续发展理念的人才,推动行业的绿色转型。
行业协作共享资源,推动旅游教育进步
个性化职业规划咨询
为员工提供一对一的职业规划咨询服务,帮助其明确职业目标和 发展路径。
职业发展培训课程
开设职业发展培训课程,包括职业素养提升、领导力培养、职业规 划指导等。
职业导师制度建立
为新员工指定职业导师,提供工作指导、经验分享和职业发展建议 。
员工满意度提升举措
关注员工福利待遇
人们对旅游的需求与偏好
![人们对旅游的需求与偏好](https://img.taocdn.com/s3/m/587379c6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d6.png)
旅游偏好的变化趋势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自由行,而不是跟团游 旅游目的地的选择更加多样化,不再局限于热门景点 旅游活动的选择更加注重体验和参与,而不是简单的观光 旅游消费的选择更加注重品质和个性化,而不是价格便宜
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
消费升级:随着 人们生活水平的 提高,对旅游品 质的要求也越来 越高,高端旅游 市场将逐渐扩大。
教育水平:教育水平对旅游 需求和偏好的影响
地域文化:不同地区的文化 特色和传统习俗
社会价值观:社会价值观对 旅游需求和偏好的影响,如
环保意识、社会责任感等
旅游需求与偏 好的变化趋势
旅游需求的变化趋势
随着经济的发展,旅游需求逐渐增加 旅游目的多样化,从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文化体验等方向发展 旅游方式多样化,从团队旅游向自由行、定制游等方向发展 旅游消费水平提高,对旅游产品的品质和个性化要求越来越高
社交互动:与家人、朋友共度 美好时光,增进感情
文化体验需求
探索当地文化:了解当地的历史、风俗、艺术等 参与文化活动:参加当地的节日、庆典、表演等 品尝当地美食:尝试当地的特色美食,了解当地的饮食文化 购买当地特产:购买具有当地特色的纪念品,作为旅行的纪念
自然探索需求
探索自然景观: 如森林、山脉、
湖泊等
观察野生动物: 如鸟类、哺乳 动物、昆虫等
体验户外活动: 如徒步、登山、
滑雪等
学习自然知识: 如地质、生态、
气候等
主题旅游需求
自然风光:欣赏自然美景, 体验户外活动
历史文化:了解当地历史 文化,参观历史遗址
美食购物:品尝当地美食, 购买特色商品
休闲度假:放松身心,享 受悠闲时光
旅游偏好
旅游目的地偏好
服务质量:前台服务、客 房服务、餐饮服务等
旅游地理学(第三版)01 第一章 绪论
![旅游地理学(第三版)01 第一章 绪论](https://img.taocdn.com/s3/m/e4ab59649e31433238689369.png)
闲暇(leisure)
闲暇是指人们扣除谋生活动时间、睡眠时间、个人和家庭事务活动时间之外剩余的时间。
换句话说,闲暇是指个人不受其他条件限制,完全根据自己的意愿去利用或消磨
游憩(recreation)
游憩一般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所进行的各种活动,游憩可以恢复人的体力和精力,它包含的范围极其广泛,从在家看电视到外出度假都属于游憩。
旅游(tourism)
旅游是在闲暇时间所从事的游憩活动的一部分,它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人类物质文化生活的一个部分。
旅游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要离开
研究对象—闲暇、游憩与旅游之间的关系研究内容—Leiper模型
1.旅游产生的条件及其地理背景
2.旅游者行为规律
3.旅游流(旅游需求)预测
4.旅游通道
5.旅游资源评价
6.旅游地演化规律和重要旅游地研究
7.旅游环境容量
8.社区旅游
9.新兴旅游
10.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
11.旅游规划
学科关系—旅游研究与相关学科之间关系
3T HIRD
学科关系—旅游地理学与相关学科。
旅游需求基本理论
![旅游需求基本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3ca8767e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3d32151.png)
THANKS
感谢观看
地理位置
旅游目的地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自然景观等自然因素对旅游需 求产生影响。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宜人的气候条件会吸引旅游者。
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有助于提高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促进旅游 需求的增长。
自然灾害
地震、洪水、飓风等自然灾害会对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活动造成破坏 ,从而影响旅游需求。
05
安全需求
旅游地通常提供安全的环境和 设施,满足游客对安全的需求 。
尊重需求
旅游经历可以增加个人的见识 和谈资,从而提升自尊和受到 他人的尊重。
生理需求
旅游活动可以满足人们对舒适 、安全、食物和饮水等基本生 理需求。
社交需求
旅游活动为人们提供了结交新 朋友、拓展社交圈的机会。
自我实现需求
旅游常常与个人的兴趣、爱好 和探索欲望相关,有助于实现 自我价值。
ERA
不同群体的旅游需求
年龄群体
不同年龄段的旅游者有不同的旅 游需求,如年轻人更倾向于冒险 和体验,老年人更倾向于休闲和 养生。
职业群体
不同职业的旅游者有不同的旅游 需求,如商务人士需要高效的交 通和住宿服务,教育工作者需要 富有教育意义的旅游产品。
收入群体
不同收入水平的旅游者有不同的 旅游需求,高收入者可能追求高 端奢华的旅游体验,而低收入者 可能更注重性价比。
ERA
旅游需求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旅游需求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己旅游 活动的需要而对旅游产品的购买欲望 。
特点
多样性、指向性、时间性、经济性、 社会性。
旅游需求的产生与发展
产生
旅游需求的产生源于人们的旅游动机,即人们出于休闲、娱乐、文化、商务等 目的而产生的外出旅行的愿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考试时间
2011年11月5日上上午,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试题型及各部分分值
3、考试内容上的特点:
中级旅游专业考试总的特点是“全面考核”“难度适中”
(1)全面考核:考点的覆盖面较广,所以不要去压题,应该按照考试大纲全面的复习。
虽然是全面的考核,但是在复习中还是应该突出重点的。
特别是对于原来大纲和教材中没有出现的或者没有做出要求的内容,但是新的大纲和教材中出现了并做出要求的内容应该重点的复习,这些新增的内容往往是考试的重点。
(2)难度适中:经济师考试的难度相对其他同等级别的全国性考试来说还是较为简单的。
4、教材的基本结构
分为十八章,三个部分
5、大纲及教材的变化情况
大纲总体的框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只是在个别的知识点上做出了部分细微的调整,我们在课程学习中会把大纲中这些知识点的变化给同学们做重点的分析。
对照2010年版教材,2011年版教材变化不大
第一部分,变化不大,只是细微的做出调整
第二部分:第二章中将原教材中“饭店集团概述”和“饭店连锁经营”两节合并为一节“饭店集团与集团化”,并新加入“饭店创新管理”一节,(新增加的内容往往是考试的重点)。
第七章中将第四节“饭店收益及分配管理”拆分为“饭店成本费用管理”和“饭店收入、税金与利润分配管理”两节。
第三部分:第一章将原教材中第二节“旅行社的诚信经营”压缩为新教材中的第二节的一部分,并增加新内容扩充为“旅行社业务经营中应遵循的原则”一节。
第二章中将原第一节“旅行社经营战略与战略管理”内容进行细化并新增加相关的内容扩充为“旅行社经营战略的概念、特征和影响因素”及“旅行社经营战略管理的程序、原则和方法”两节。
第三章第四节“旅行社的信息管理”增加网络销售的内容扩充为“旅行社的信息管理与网上运营”。
6、学习要求:
1)听课之前通读教材和讲义。
2)听课时必备教材和红笔。
3)课后第一时间再通读一遍讲过的内容,重点阅读红笔所划部分。
4)重视课后习题和历年考题。
由于09年的大纲和以前的大纲要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09年和10年的真题就特别有参考价值。
第一章旅游需求与预测
第一节旅游需求的特征与规律
一、旅游需求的概念与特征
(一)旅游需求的含义
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消费者以某种可能的价格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某种产品或服务的数量。
旅游活动是一种异地消费活动,它具有不同于一般产品消费的异地性和时限性,所以定义旅游需求时必须加入时间因素
旅游需求分为有效或现实的旅游需求和受抑制的旅游需求
有效或现实的旅游需求是指具有一定支付能力和闲暇时间的人们在一定时期内,愿意按照一定的旅游价格购买旅游产品的数量。
受抑制的旅游需求是指那些因各种原因在一定时期内不能或暂缓购买旅游产品的需求状态,它又分为潜在的旅游需求和延缓旅游需求。
前者是指由于某些形成旅游需求的条件暂时不具备的状态(暂时缺钱、缺少闲暇时间);后者是指那些已具备了旅游基本条件但由于主客体方面的原因而推迟的旅游需求(主体的意外-----例如突然生病、公司急事,假期取消;客体因素主要是指旅游目的地意外造成的----例如这次日本突发的地震)。
受抑制的旅游需求是有效需求的基础,反映了旅游市场的潜力。
(比方说当代的大学生具有旅游的愿望,但是缺少支付能力,在将来成为市场的潜力)(二)旅游需求产生的条件
从对旅游需求的定义可以看出,要成为现实的旅游需求主体,必须具备相应的主客观条件,即主观上要具有旅游动机,客观上要具有支付能力和闲暇时间。
1.客观条件
(1)支付能力。
旅游支付能力是指在人们的全部收入中扣除必需缴纳的税金和必需的生活及社会消费支出后的余额中可能用于旅游消费的货币量,一般以可自由支配收人的高低为衡量支付能力高低的指标,可自由支配收入越高,则表示旅游支付能力越强。
(可支配收入是收入减去税金,包含了不是自由支配的必需的生活支出)
可自由支配收入的高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①居民所在国(地区)的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水平。
(呈正相关)
②人们的职业(各类职业的收入高低不等,例如电信部门员工比环卫工人的收入高出很多)及其家庭结构(人口多少、是否双收入等)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支付能力不仅是衡量一个旅游客源地产生旅游需求潜力的重要指标,而且也是影响一个旅游目的地能否纳入到旅游者选择决策范围的一个重要因素(马尔代夫旅游需要花费一万五以上,能否承担?是否替代为巴厘岛或普吉岛?),更是决定着旅游者旅游方式、旅游等级、旅游消费结构和水平的关键因素(经济团、舒适团、豪华团?)。
(2)闲暇时间
所谓闲暇时间是人们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和参加必要的社会活动之外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
四种基本类型:
每日工作之余的闲暇时间(中午休息时间)——对于旅游需求实现没有意义
周末的闲暇时间——可用于短期、近距离的旅游需求的实现
法定假期——可用于满足更长更远的旅游需求的实现(黄金周)
带薪假期——未来促使旅游真正走向大众化的必要条件
闲暇时间的长短与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科学技术水平及社会生产力水平呈高度正相关关系(随着经济的发展五天工作制的实行、国外的带薪休假制度等)。
对旅游目的地来说,不能不考虑闲暇时间带给旅游产品的设计、结构的调整及其运行模式的影响。
2.主观条件——旅游动机
旅游动机是驱使人们产生旅游行动的内在驱动力。
个人出游动机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同人们的心理特征、文化素养以及年龄和性别等个人因素密切相关(举例),然而也同外界的客观因素,如社会历史条件、经济发展状况以及一些微观社会环境相关(家庭、邻里、朋友、同事等)。
(三)旅游需求的主要特征
1.旅游需求的指向性
有两方面:时间指向性,地域指向性。
1)时间指向性——季节性:
形成的原因:
客源地: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的社会风俗习惯和不同的休假制度,闲暇时间的空间分布会有很大差别(中国春节、十一休假,国外圣诞节休假)。
目的地:受风俗习惯和自然条件的限制,目的地的人文及自然吸引物往往表现出截然不同的吸引力,有些吸引物自身的存在与否可能有一定的季节性(比如:夏季北戴河、青岛避暑,冬季哈尔滨和三亚旅游等)。
表现为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者流量呈现出旅游淡季、平季、和旺季的差别。
2)地域指向性——在空间上具有较强的冷热性
客源地:旅游需求表现为地域上的集中性;旅游者往往来自经济表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从而形成旅游需求的地域集中性(美国和朝鲜不同)。
目的地:地域上表现为热点地区和冷点地区的共存。
冷热不均(形成原因:旅游吸引物、从众心理、信息传递的非充分性)。
2.旅游需求的整体性——旅游需求具有多面性或系列性
旅游需求不是单一的需求,而是具有系列性和整体性(衣食住行,旅游、购物、休闲)。
3、旅游需求的敏感性——出游环境变化
环境变化既包括政治社会环境(埃及政变)也包括自然经济环境(日本地震)。
4、旅游需求的多样性
由于旅游者的差异,导致旅游需求构成上的多样性(职业、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社会地位)。
一方面,旅游需求的多样性要求旅游供给具有多层次性,另一方面由于旅游供给在一定时期内具有相对稳定性,因而旅游需求的多样性和变化性于旅游供给结构之间有时会产生技术上的供求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