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1商周至秦朝政治制度的演变-备战高考历史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原卷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商周至秦朝政治制度的演变
【高频考点解读】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例1、有学者认为:“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亲属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这说明西周政治( ) A.实现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权力集中 B.周天子是受封诸侯的天下共主
C.具有血缘政治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特点 D.西周对地方实行垂直管理方式
【提分秘籍】
技巧1.西周分封制的特点及对后世影响
(1)特点:①周天子是最高统治者;②分封对象多样,以同姓王族为主体,且多在富庶和战略要地;③层层封授;④土地和义务相联系。
(2)影响:①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中皇族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分封。②中国姓氏的起源中,有很多是源于西周的封国,如宋、鲁、郑、陈等。③中国的地名简称很多源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国名,如山东简称鲁、山西简称晋等。
技巧2.西周宗法制的特点及对后世影响
(1)宗法制影响了后世人们对列祖列宗的崇拜,也影响了封建社会中皇位的嫡长子继承制等原则的形成
(2)后世的百家姓系列丛书、家族家谱的修订、各地宗祠家庙的建立以及民间存在的尊宗敬祖、认宗归祖、渴望亲情的传统观念,祭祖扫墓等社会风俗,都是宗法制的历史遗存
(3)宗法观念造就了重视家庭建设、尊老爱幼、和睦相处等思想,有利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增强
(4)宗法制中道德专制、男尊女卑、等级观念等成为民族进步和发展的瓶颈;过分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约束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这与现代的平等和法制意识相违背技巧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2)国家政治结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宗法制和分封制中,宗法制为政治制度的核心,以血缘
关系为纽带维系“集权”政治,宗法制和分封制相结合。
(3)有专制色彩,但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举一反三】
西周立国,以封建制为支柱,政治秩序仰赖封建制来维持。以下对于周代封建制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封建是周人扩张势力到东方的一种方式
B.与周王室无血缘关系者被排除在封建关系之外
C.诸侯受封以后,经由纳贡与朝觐,维持与周王室的关系
D.统治权力与土地依贵族阶层高下而逐级分割
【热点题型】
题型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例2、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专制程度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1)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
(2)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国”与“家”同治,这是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
技巧2.郡县制的特点:
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不得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是地方行政机构,地方绝对服从中央,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技巧3.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1)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地方无条件服从中央,中央集体对皇帝负责。
(2)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的矛盾,中央内部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下的两对基本矛盾。
(3)专制主义是主要特点,带有浓厚的人治色彩。
【举一反三】
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
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
【热点题型】
题型三突破因果关系型选择题
例3、秦汉以后,中国存在一种“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的政治现象。它指的是官员和胥吏的职位均不得世袭,但胥吏却常常利用办事程序繁琐、官员不熟悉政务之机,使其职位实际成为自家的“封建”领地。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
A.分封制的长期存在
B.官僚政治的弊端
C.中央集权的削弱
D.行政效率的低下
此类试题的基本结构大致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题干列出了某一历史结果,备选项中列出原因。在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原因是”“目的”“主要是为了”等。而在考查原因时又进行了细化。如考查“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历史原因”“主观原因”等。另一种是题干列出的是历史原因,备选项列出的是结果,在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主要影响”“最重要的结果”等。
【解题技法】
(1)时间顺序法:根据事件发生的先后判断因果关系,时间在前才有可能是“因”,时间在后才有可能是“果”。
(2)限定词法:根据题干要求的限定词做出判断。要正确理解相关概念的定义,能够正确区别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国内影响和世界影响、政治影响和经济文化影响等。其中最常考的有以下三种原因:
①根本原因是指引起事物发展变化的诸多原因中起关键作用、决定作用的最重要的本质原因。根本原因一般是生产力、经济基础、社会存在、阶级本质、客观规律或是事物的内因等。
②主要原因是指在事物发展变化的各种原因中占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原因。而在人为和自然因素、内因和外因中,人为因素和内因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不一定是根本原因,通常主要原因一般不与根本原因并列于题中。
③直接原因是指引起事物发展变化的近期表面现象,不经过中间事物和中介环节。一般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