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品高考复习方案》2020届高考一轮复习通史版历史:第4单元 听课手册-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从多民族政权并立到元朝统一——五代辽宋夏金元(907—1368年)
第10讲辽宋夏金元的演变和政治的发展
【主干知识梳理】
2.中书门下三司使中书省
3.通判地方开支藩镇割据积贫积弱宣慰司
【考点深化探究】
考点一
(1)宋代通过增设官职、分化事权的方式削弱相权,特别是将宰相的军权、行政权、财权分割,进一步削弱了相权,加强了君权。

(2)①分割相权,把相权一分为二(一分为三或更多),使之相互牵制,从而保证皇权的独尊;②加强监督,设置御史台等机构,加强对宰相等官吏的监督与约束。

考点二
(1)宋代采用分化事权、相互监督的方式,加强监察来强化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元代创新地方行政制度,适当划分行政区域,设置行中书省,行省属于中央的派出机构,绝对服从中央。

(2)趋势: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被削弱。

认识:有利于国家统一,但地方完全失去独立性,绝对服从中央,不利于地方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高考链接突破】
•解考题
考题1 B [解析] 本题以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为切入点,考查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

本题考查学生对表格材料有效信息的提取与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材料的关键信息是宋代宰相出身的比较及差异,材料中的最大变化是宰相出身变化很大,祖辈是高级官员、中低级官员的宰相数量都在减少,祖辈无官职的宰相数量增加,体现出社会各阶层流动加强,这是宋代社会变革的产物,宋朝彻底实现了从贵族政治到文官政治的转变,科举制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变化。

A项与材料高级官员一栏宰相人数减少直接矛盾,故排除;C项与材料没有关系,故排除;题干材料反映了科举制选官作用的加强,而非弱化,故排除D项。

考题2 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

从材料“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可知,宋太祖闷闷不乐的原因在于做事要十分谨慎,若有误失,就会被史官记录下来,传于后世,这表明宋太祖的行为受重史传统影响,A项正确;B项本身表述有误;C项有一定的迷惑性,但并不符合材料主旨;D项错误,宋太祖只是不想有失误言行被记录下来,并不是“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D项表述范围扩大了。

考题3 A [解析] 本题以元朝的行省制度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难度较小。

材料中反映了元代行省掌握了地方的经济、军事大权,但是“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并且调动行省军队须皇帝批准,从而对其形成了一定的制约,体现了中央和地方权力的协调,故A项正确、B项错误;行省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地方虽然有权,但是在具体行使一些权力时受中央节制,故C项错误;材料中强调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D。

考题4 D [解析] 本题以北宋不同官职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应明确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

宋初为集中财权,置转运使掌一路财赋,排除A项;主管兵部的员外郎称之为兵部员外郎,排除B项;知府是古代的地方官职名称,是地方行政长官,排除C项;宋代以枢密使为枢密院长官,与同平章事等共同负责军国要政,其副职称枢密副使,任此职者一般为文官,且往往由同平章事兼任,故D项符合题意。

考题5 A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科举制度,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调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说明宋代采用糊名制的形式,有利于考试的公平性、公正性,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取士科目数量减少的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宋代对进士科的重视,不是反映进士及第的尊贵,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录取人数的变化,故D项错误。

考题6 D [解析] 材料中的谣谶是一种迷信的说法,没有科学依据,赵匡胤推翻后周建立宋朝的事件与材料中的谣谶说法一致,这只是一种巧合,故D项正确。

谣谶是一种迷信的说法,不能预示历史的走向,也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故A、B两项错误;谣谶与史实符合完全是一种巧合,不是必然的,故C项错误。

•练经典
1.D [解析] 结合所学,隋唐实行三省体制的目的是通过分散相权加强皇权,迎合强化皇权的需要是三省体制的本意而非“政事堂”设置的本意,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政事堂设立之后,三省决策程序并未改变,
故B项错误;三省体制下官员各司其职,按章办事,提高了行政效率,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宋初,中书门下成为最高行政机构”“明显与三省体制的本意背道而驰”,意在强调相权扩大威胁皇权,故D项正确。

2.D [解析] 据题干材料“今陛下躬决万机,臣下止于奉圣旨”可以得出宋代君主专制强化,故选D。

据材料“中书、枢密院,自来难处之地。

唐末帝王专委臣下,致多阙失”可知唐末帝王不顾大臣安危不符合题意,A项错误;材料说的是君权与相权的矛盾,而不是中央和地方的矛盾,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关于藩镇割据的信息,C项错误。

3.A [解析] 唐以前地方政府一直是一长制(即一个人负全责)容易导致个人权力过大,形成地方割据势力,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从宋以后,地方政府由多人共同负责,可以避免地方官员个人权力过大,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A项正确;材料说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故B项错误;地方政府由多人共同负责不利于行政效率提高,故C项错误;从宋以后,地方政府由多人共同负责,可以避免地方官员个人权力过大,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D项错误。

4.C [解析] 根据材料“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为边疆地区,但无法推知元朝时期出现大规模的人口增加情况,故A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元朝加强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不属于削弱相权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唐所谓羁縻之州”“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可知由唐朝少数民族自我管理,变成了元代时由中央直接管理,说明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在这些地区采取的管理制度与其他地区一样,仅是说明这些地区的赋役制度与内地一致,故D项错误。

5.C [解析] 战国至秦汉时期,世袭政治已经瓦解,故A项错误;理学出现于宋代,故B项错误;隋唐以前,选官制度推行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因而官府定有谱局以考定门第,隋唐至宋推行按才学选官的科举制,不再按门第选官,因而没必要再设谱官,故C项正确;材料中家谱由官修变为私修,体现家谱的重要性降低,这与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故D项错误。

6.B [解析] 材料“历观秦、汉以及五代,谏诤而死,盖数百人。

而自建隆(北宋太祖年号)以来,未尝罪一言者”,反映了北宋统治者对谏诤官谏诤行为较为宽容,说明统治者有自律反省意识,故B项正确。

材料主旨并不是谏诤官与君主之间的矛盾,故A项错误;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第11讲宋元时期农耕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主干知识梳理】
1.不抑兼并高转筒车
2.河南开封花鸟画黄道婆
3.交子坊和市的界限
【考点深化探究】
考点一
①城市商业布局:打破坊市界限。

②思想:出现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理学)。

③文学:出现了一种更容易抒发感情、表现市井生活的新文学体裁——宋词。

考点二
1.商业活动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商人地位提高,商税成为部分地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市镇的集市发展,并扩展至城外;城市休闲文化发展,如瓦肆的出现和宋词的发展。

2.(1)条件:张骞出使西域;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相对和平的地区环境。

内容:商品;宗教文化或价值观念。

(2)原因:对外贸易和城市化的发展、开放的对外政策、广泛的经济交流。

变化: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兴盛;瓷器等商品成为对外输出的大宗商品。

(3)特征:经济与文化交流相结合;具有双向性、互惠性。

影响:促进了中外经济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世界文明的整体发展。

【高考链接突破】
•解考题
考题1 A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从北宋前中期井主雇工劳作及雇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的要求入手,考查学生对北宋前中期四川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情况的理解。

根据材料可知,工匠多来自“他州别县”,若工匠在受雇期间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辄另谋高就”,这说明当时随着民营手工业的发展,出现了工匠供不应求的局面,故A项符合题意;古代中国长期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商人和手工业者社会地位低下,故B项错误;材料只能说明雇佣劳动在当时已经出现,但不能说明已普及,排除C项;D项内容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考题2 C [解析] 本题以经济重心南移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材料的关键信息是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古代经济的核心部门是农业,海外贸易只不过是封建经济的补充,与农业经济关
系最密切的是农业技术的革新,故C项正确、D项错误;A项主要侧重于商业方面;B项与经济重心南移没有必然联系。

考题3 C [解析] 本题以宋代的民间崇拜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与综合应用的能力。

宋代经济发达,东南沿海地区航海业发展,妈祖和临水夫人是东南沿海居民为了保护生产、生活和生命财产安全而形成的民间崇拜,并得到政府的认可,说明了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地位的提升,故答案为C项。

A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朝廷认可民间崇拜女神并不能说明女性地位得到提高,排除B项;朝廷认可民间崇拜与发展经济增加政府收入有关,不能表明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排除D项。

考题4 B [解析] 本题以宋朝土地经营方式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与宋朝经济繁荣的史实相矛盾,故排除;C项与土地经营方式没有内在联系,故排除;D项与宋朝加强中央集权,对地方控制增强的史实相矛盾,故排除。

材料的核心信息是宋朝无地的佃户占民户总数的大多数,这与宋朝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下政府对土地经营模式的政策调整有关。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答案选B项。

考题5 C [解析] 本题考查唐宋时期南方农业的发展。

新航路开辟推动了美洲农作物的传播,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据材料“南方民众在丘陵山区的坡地开垦耕地”,可得出耕作技术的进步,与土地兼并的加剧无关,故B项错误;据材料“南方民众……开垦耕地”,可得出梯田适应了南方地形,推动南方的深入开发,故C项正确;人口南迁推动了梯田的开垦,而不是开垦刺激了人口南迁,D项因果倒置,故D项错误。

考题6 D [解析] 本题考查南宋城市经济的发展。

材料表明南宋杭州餐饮业的发展,与奢靡之风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中宋高宗对鱼羹店主的召见,是对该鱼羹店味道的肯定,体现出商人的社会地位(非政治地位)有所提高,与政府强化市场管理无关,故B、C两项错误;“杭州的餐饮名店遍布全城”反映了当时餐饮业的发展,说明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故D项正确。

考题7 B [解析] 本题以北民南迁为切入点,综合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本题属于组合题,可以运用排除法。

《农政全书》是明代徐光启撰写的农学著作,而题干时间是南宋初年,把含②的A、D两项排除;曲辕犁出现于江东地区,最早发明和应用于隋唐时期,把含④的C项排除。

故B项符合题意。

考题8 A [解析] 本题以北宋的交子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材料表明交子是私人为方便贸易而设立,由富户主持,后来因设立者资产减少,交子在交易中不能兑换货币,引发纠纷。

这一史料能够说明交子是民间交易的凭证,故答案为A项;交子产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B项错误;C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交子的出现与促进经济重心的南移没有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

•练经典
1.A [解析] 精耕细作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并改进生产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与材料“开垦、土壤、耕种、施肥、水利灌溉、田间管理和收获等农业生产的基本原则和措施”相符,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而不是农业结构,故B项错误;分工日益细化与材料“农业生产的关键在于时宜、地宜”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没有体现农业生产技术领先世界,故D项错误。

2.B [解析] 农业税的减少可能是由税率降低引起的,或与土地兼并有关,故A项错误;表格反映这一时期非农业税持续增长,结合北宋商品经济发展的史实,B项正确;重农抑商政策自商鞅首倡以来一直到甲午中日战争后才被政府废止,宋代只是重农抑商政策松动,故C项错误;中国古代经济中,农业一直占主导地位,故D项错误。

3.C [解析]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北宋的交子,故A项错误;流通的纸币与君主专制的加强没有联系,故B 项错误;材料中的纸币流通于全国各地,说明其信誉卓著,故C项正确;“纸币通用,可以拿来做货物买卖的媒介,有如纯金的货币那样”并不是说纸币具有等同于黄金的价值,故D项错误。

4.A [解析] 材料“宋代许多商人以财买婚,通过与官僚、宗室、士人联姻进而跻身上层社会”表明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商人的阶层结构发生变化,故A项正确;据材料“通过与官僚、宗室、士人联姻进而跻身上层社会”可知商人不能直接成为上层阶级,不能控制国家生活,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政府重农抑商政策松动,而不是放弃该政策,故C项错误;据材料“通过与官僚、宗室、士人联姻进而跻身上层社会”可知商人并不认可自己的社会地位,故D项错误。

5.B [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中秋节当天民众的生活场景,而非奢靡风气,故A项错误;由材料“虽陋巷贫窭之人,解衣市酒”“天街卖买,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晓不绝”可知宋朝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城市
功能的完善,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宋朝商品经济而非私商现象,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宋朝的市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故D项错误。

6.C [解析] 根据所学,魏晋南北朝时期和唐朝安史之乱时期,均有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的情况,但并没有导致都城出现沿京杭大运河分布的位置变化,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大运河开凿于隋朝,而隋唐都城仍在长安,并没有移动到京杭大运河沿线的南北方向,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唐朝以前的都城集中在黄土高原,但是由于水土流失严重,农业水平提升缓慢,满足不了政治需要,所以到了宋朝以后都城移动到了京杭大运河沿线,这有利于物资运送保障都城的生活、消费需要,故C项正确;根据所学宋朝以后的都城除了南宋外,均位于北方而不是南方,若面临北方军事威胁不至于将都城设于北方,故D项错误。

第12讲宋元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
【主干知识梳理】
1.格物致知四书章句集注
2.吾心即是真理
3.蔡侯纸书写材料
4.市民元杂剧关汉卿
【考点深化探究】
考点一
1.①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永恒存在的普遍原则。

②在把握“理”的方法上,需要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即通过接触世间万物,运用各种知识去体会事物内部的“理”。

③在人性论上,主张在“天理”与“人欲”发生冲突时,应“存天理,灭人欲”。

2.现象:理学的民间化、社会化。

原因:宋代理学的影响逐渐扩大;知识分子仕途受阻;市民文化的繁荣;底层教育的发展;儒者的社会责任感。

考点二
特点:领先世界;影响深远;实用性强;多领域成就突出。

原因:经济上,农耕文明的繁荣,奠定物质基础。

政治上,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提供政权保证。

文化上,重文轻武,学术自由,提供宽松环境;前代科技文化的积累,奠定良好基础。

【高考链接突破】
•解考题
考题1 D [解析] 本题以人性论为切入点,考查理学思想的内涵,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并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

宋明理学家继承并坚持孟子的性善论思想,还将人性高扬为宇宙的本体——天道(天理),认为人性与天理直接联系,人性不仅仅只是人之为人的根本,而且也是宇宙间万事万物存在和运行的根本法则。

因此,必须长期坚持、实践。

A项表述不完整,B、C两项表述不符合理学家的要求。

考题2 B [解析] 本题以中国儒家的民本思想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的解读能力,难度中等。

材料强调的是“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体现的是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故B 项正确。

本题考查的是儒家民本思想,不是强调儒学的新发展,据此可排除D项。

A、C两项在材料中未体现。

考题3 D [解析] 本题以宋明理学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以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孔子提出的“仁”是“克己复礼”,而朱熹是从“存天理,灭人欲”的伦理角度阐述,这显然与孔子的原本思想相违背,但朱熹保留“仁”之含义,故D项正确。

朱熹的思想使人性受到压制,故A、B两项错误;朱熹的思想是对孔子思想的发展,故C项错误。

故选D项。

考题4 A [解析] 材料表明儒教的“治世”与佛教的“治心”最终“同归于治”,说明佛教不断变化以适应社会发展以及统治阶级的需求,故A项正确;儒、佛开始合流是在隋朝,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北宋时儒学仍是社会主流思想,故C项错误;佛教虽然冲击了儒学,但没有动摇儒学的统治地位,故D 项错误。

考题5 C [解析] 本题的题眼是“理解有误”。

材料中“关羽面对大江的滚滚波涛,仗刀临流”反映了A项信息;关汉卿借关羽仗义来安抚当时社会,反映了B项信息;“大江东去浪千叠”反映了D项信息。

关汉卿严厉斥问颠倒黑白的世界的代表作品是《窦娥冤》,题干材料未反映此内容,故选C项。

考题6 C [解析] 本题以《书林清话》的史料记载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真宗……剧增至十万”“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的信息,说明当时雕版印刷应用比较普遍,故本题选C项。

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B项史实错误,材料未涉及活字印刷;材料中并没有说明全部是官方刻书,当时应该有民间刻书,故D项错误。

•练经典
1.C [解析] 根据“仲淹一见,认为大器”可知范仲淹肯定了张载的军事才能,且材料并没有描述统治集团的态度,故A项错误;据材料“仲淹一见,认为大器”可知范仲淹对张载的赞赏态度,故B项错误;材料“儒者自有名教的乐地,何用谈兵”“并劝他读《中庸》”表明范仲淹讲求儒学修养,故C项正确;材料“当西夏用兵时,上书谒范仲淹”说明北宋儒学家关注时事,故D项错误。

2.D [解析] 材料“公道名节价值观深深影响了台谏官”没有涉及台谏制度,故A项错误;“形成了刚正不阿、敢言、不为身谋、无所畏惧的台谏官职业道德”与文官政治体制不相关,故B项错误;“有名节,则不枉道以求进”特指台谏官,故C项错误;“公道名节价值观”的形成来自于宋明理学的影响,故D项正确。

3.D [解析] 依据所学,唐代丝织业缂丝技艺高超,丝织业发展迅速,故A项错误;依据所学,唐宋时期百姓可以穿麻、棉的衣服,故B项错误;材料“云锁木龛聊息影,雪香纸袄不生尘”“常服纸衣,号纸衣和尚”,未体现出纸衣流行的趋势,故C项错误;据“人悉以纸为衣”“雪香纸袄不生尘”“多造纸袄为衣”“常服纸衣”可知出现了纸制的衣服,说明唐宋时期造纸术发展迅速,故D项正确。

4.A [解析] 材料“荆州每月能制铁火炮一两千支,建康在两年多时间里造出了三万八千多件火药武器,并能制造大量的突火筒和铁炮壳”反映出南宋火药武器产量大,质量精良,可知南宋大规模制造火药武器,故A项正确;中国古代炼丹家在炼制丹药时发明了火药,隋唐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火药,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是在唐末并非南宋,故C项错误;材料阐述的是南宋火药武器制造的情况,没有涉及火药武器对南宋安全发挥的作用,故D项错误。

5.D [解析] 材料没有反映文学作品叙事粗疏勉强达意,故A项错误;统治阶级需要,与材料中“市井间”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市民娱乐活动丰富多彩,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宋元之际市井中的话本,体现商品经济推动市民文学发展,故D项正确。

6.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化是经济的反映,材料中市民文化的繁荣从本质上体现了宋代经济的发达,故A项正确;根据所学,自然经济解体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故B项错误;材料描述的虽是文化的平民化,但不是本质上说明的问题,故C项错误;材料中所述市民文化与中央集权并无关联,故D项错误。

单元整合(四)
考题例证1 C [解析] 根据史实我们不难得知,唐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故A项错误;由于北宋始终没有完成国家的统一,而南宋更是偏安一隅的江南政权,所以北方修建的水利设施数量不及南方,但这并不是政府不加重视的结果,故B项错误;唐宋时期南方修建的水利设施大大超过了北方,结合这段时期的安史之乱和靖康之变的史实可知,北方的战乱促成了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故C项正确;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考题例证2 D [解析] 司南是战国时期出现的,故A项错误;造纸术在西汉时期已出现,故B项错误;火药也不是宋代才出现的,故C项错误;活字印刷术是在宋代出现的,有利于文化的传播,故D项正确。

考题例证3 A [解析] 从材料“元大都城内外商业行市有30余种”“南方来的漕运船只皆停泊在积水潭上”中可以看出,元朝南北方物资交流比较频繁,故A项正确;B项“改变”一词错误,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北京的水资源状况,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国内贸易的状况,故D项错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