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科学课评课用语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课评课用语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开展对学生科学思维的训练、培养是科学课程标准赋予的一项基本要求。

陈斌老师执教的《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一课时,能立足课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培养学生思维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一、教师的“引”,让思维点燃。

疑问是激起学生进行思维的原始动力。陈老师在导入时,通过演示,问:在100ml水中加一勺盐能溶解吗?生众:能。师加盐搅拌,学生观察到果然溶解了。这样的过程重复了三次。师问:如果我们所有的盐全部倒进去呢?学生罔然。追问:到底能溶解多少食盐呢?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和思维的动力,为本节课确立了探究的主题。这时教师还没有结束,又出示了两个大小不同的装有同样高度的水的烧杯。问:这样来做可以吗?其中有一位学生说:可以。老师不急着否定,继续引导,问其他的学生,回答不可以。这个环节让学生通过思考明白,假如要知道1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必须要知道有多少水。

我们强调在让学生“动手”的同时更要让学生“动脑”,最终内化成一种固有的知识和技能。在老师引导学生思考:通过猜测后,假如50ml水能溶解43克食盐,你认为每次加多少食盐适合呢?学生有的说一勺一勺加;有的说2克、2克加……师引导:每次加盐是先多后少?还是先少后多?学生通过思考得出:前面应加多一些,后面加少一些。让学生明白了科学的实验方法。这样的事例在很多环节都有充分的体现。如:什么时候又可以加盐了?溶解完后还剩下一点点怎么办等等。

二、科学表述,让思维开花。

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通过语言表述出来的。准确科学的语言表述才能体现出学生的思维发展。

陈老师在课上十分注重学生对语言的表述。如让学生说什么时候又可以加盐了?学生回答等溶解完了再加;剩一二颗时再加;剩一半时再加……从学生的语言中反应出孩子们对什么时候可以加盐了,有了较清晰的认识。再如,师问:还剩下一点点怎么办?学生描述:一勺多一点,半勺,大约几勺半……

三、数据分析,让思维火花升起。

新课标指出,实验时,要注重事实证据,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提升。

陈老师在这堂课上做得特别好。他把学生猜测的溶解食盐量和通过实验后得出的实际溶解食盐量都一一记录在黑板上,让学生观察两组数据。从数据中去发现猜测是多了还是少了,为什么。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证意识。

虽然三四年级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还不是那么熟悉,但只要我们有意识地去培养、训练,学生思维水平会得到进一步地提升。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这堂课上我觉得有几个方面值得商榷。

1.实验材料的选择:学生在用勺子“量”食盐的过程中,老师提供给学生的材料是“筷子”,这样对保证一平勺大约是1克的结果会有出入。学生在操作时,可能会多刮去一些或少刮去一些。我建议是否可采用牙签为好。

2.课的延伸拓展处:学生经过实验已经得出了50ml水大约能溶解20克食盐。老师是否可以设问:那100ml水你猜能溶解多少食盐呢?课后可以让学生继续去探究。

课虽然结束了,但学生的探究活动还没有结束。我们不能以下课铃

努力追求教育观念与教学实践的统一

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没有自信的坐在讲台上,来进行评课。有一种诚惶诚恐、如履波宾的感觉。虽然今天要求我进行主题评课,但是,我跟大家一样,事先没有听过这位老师的课,只不过,我是在周日晚上11:00的时候,打开邮箱,收到了这位老师给我发过来的教学设计。

我觉得,同样的听课,是有不同的评价标准的。就我的思考,我觉得,教师的课可以分为家常课(常规课)、示范观摩课、比武课、研究课等等。

我把这位老师今天上的课定位于研究课。在我的认识中,在我现今的价值观众,我觉得,听研究课是最有价值的。因为,研究课,能够引发我的进一步的思考。

当然,因为是研究课,就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我认为,研究课的价值不会因为课堂中出现问题而打折扣,研究课的最大价值在于充分的体现研究的主题,呈现研究的问题和解决研究主题的过程及策略。

一、总体评价

这是一堂比较精彩的科学课!课上得很成功,给人耳目一新的……

课堂贯穿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课改理念,为使这一理念落到实处,教师创设了问题的情景,提供了简约的有结构性的材料,引领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探究,在众多的体验中感悟到科学探究的乐趣与意义。

无论是指导思想、课的设计都充分体现了新的理念,体现了科学学科的本质——

科学课不是教知识,而是教孩子科学研究的方法。科学地想问题,指导科学地做,有计划地做,能动地搜集资料。面对所看到的现象进行假设、验证、整理、交流。教师重组教材,力求让学生经历探究学习的全过程。

二、对教师素质的评价

听了这位老师的课,我联想到了在一本书中的一段话。

在中国的武侠小说中,一个少年剑侠初出道之时,往往用的是一口天下无双、锋利无比的宝剑,那萧萧剑气、舞动的风采真是绚烂之极;等到他武艺精进,真正安身立命,成为一个门派的掌门人,或者在江湖上成为一个有名的剑客的时候,这个人用的武器反而可能是一口不开刃的钝剑。因为锋利现在对他来讲已经不重要了,他的内功开始变得沉浑雄厚;等到这个人已经成为名动江湖的大侠,他的武功已经超越了一个一个的流派划分而出于其上的时候,这个人可能只用一根木棍。就是说,金属那样的一种锋利和那种质地对他来讲也不重要

了,他的手里只要随便拿个东西就够了;而等他真正走到至高的境界,也就是独孤求败的境界,求一败而不可得,这个时候他的手中是没有兵器的,他双手一出,就能挥出剑气,所有的武艺都融会贯通在他的内心里。此时敌人已经不能和他对招,因他已经到了“无招”的境界,因为他的无招,故而对手不能破解。

融会贯通的境界,一直是中国文化所崇尚的最高的境界。我感觉,章这位老师的教学素质正在不断的接近“融会贯通的境界”。

如果说,要给我今天的评课加一个主题的话,我评课的主题是《努力追求教育观念与教学实践的统一》。

(二)民主化的体现

我们先来看看章老师的课堂导入环节。

(1)师倒一杯热水,问:谁能上来测量一下这杯热水的温度?

请大家观察,这位同学测量观察的方法是否准确?

老师觉得,你应该再低下去一点,目光与温度的读数相平。

你认为最高温度是多少,请你把这个温度写在上面。他写的对不对?

(2)再请一个同学来测一测。

(3)同样一杯水,两个同学测出了两个温度。这说明了什么?想不想再来测一个?

(4)我们看到,三个同学上来读温度三个同学的温度读数都不一样。原因是水温在变化。如果每隔三分钟测量一下,这杯水温度下降的规律会怎样?

我认为,无论是课前谈话,还是教学的导入,本节课把技能复习与教学引入巧妙的结合在一起。

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牛顿

今天的猜想,学生的发展状况很好。

让学生充分的展示学生的思维,给错误学生改正的机会、发展的机会。这一点,章老师在处理上比较妥当。

我们发现,学生在科学预测的环节中产生了多种想法。这反映的是学生思维的卷入。(三)主体化的呈现

老师们,我们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为——

1.提出问题;

2.猜想与假设;

3.制定计划;

4.观察、实验、制作;

5.搜集整理信息;

6.思考与结论;

7.表达与交流。

这节课,通过这样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着力提高学生质疑的水平和能力。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与反应,给予必要的及时的帮助。

我们知道真正的学习并不是发生在学生的手上,而是发生在学生的头脑内部。从而增加学生探究活动的思维含量,提高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通过科学课的学习,应该让我们的孩子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