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手机互联网依赖与孤独感的关系_网络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_姜永志
大学生社会支持与手机依赖的关系:社会适应的中介作用
大学生社会支持与手机依赖的关系:社会适应的中介作用金荣;闻雪;姜永志【摘要】With 442 college students as subjects,this paper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among mobile phone de-pendence,social support and social adaptation,using mobile phones Addiction Scale,Adolescent social support scale and college social adjustment scale.The results show that:(1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mobile phone dependence in gender,native place,whether falling in love or not;(2)low social support and social adapta-tion of mobile phone dependence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high mobile phone dependence;(3)there is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among mobile phone dependence and social support,social adaptation;social support and social adaptation have significant negative prediction for mobile phone dependence;(4)social adaptation plays a completely mediating role between social support mobile phonedependence.Therefore,we can relieve mobile phone dependence by improving college students′social support and social adaptation ability.%为考察大学生手机依赖、社会支持和社会适应的关系,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和大学生社会适应量表对442名大学生进行测量。
大学生手机互联网依赖与孤独感的关系_网络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_姜永志
《中国特殊教育》2014年第1期(总第163期)Chinese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Monthly)1st Issue,2014(Serial No.163)大学生手机互联网依赖与孤独感的关系:网络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姜永志1**白晓丽2(1.内蒙古民族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健康研究所,通辽,028043;2.内蒙古民族大学民族教育研究所,通辽,028043)摘要为探讨大学生手机依赖、孤独感和网络社会支持的关系。
采用大学生手机依赖量表、UCLA孤独量表和青少年网络社会支持量表对442名大学生进行测量。
结果显示:(1)不同孤独水平的大学生在手机依赖总分及其它四个因子上均存在显著差异,且高孤独感组的手机依赖水平高于低孤独感组;(2)手机依赖与孤独感和网络社会支持显著正相关,网络社会支持与孤独感显著负相关;(3)网络社会支持在手机依赖与孤独感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因此,可以通过调整网络社会支持来改善大学生手机依赖者的孤独感水平。
关键词手机依赖孤独感网络社会支持中介作用分类号B844.21问题提出有专家称,中国已迎来移动互联网“触屏时代”[1]。
截至2013年6月,我国手机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突破3亿户,其中手机上网用户占96.4%[2]。
手机依赖问题已经成为继网络成瘾之后,备受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
但不同研究者对这一问题常冠以不同名称,如“手机综合症”、“手机控”、“手机焦虑症”、“手机依赖”等,这一问题主要是指,一种类似于网络成瘾的过分利用现代技术所致的行为成瘾,具体来说就是对手机的过度依赖使用,对身心健康、学习、工作和生活产生负面作用的行为,表现为手机不离身并随时查看,信号或网络中断的失落感和焦虑感,电话交流取代面对面交流等[3]。
可见,手机在给我们带来极大交流便利的同时,也给现代人带来了不少困扰。
美国马里兰大学曾在10个国家做了一项“无设备世界”的调查,调查让大学生在一天之内不使用包括手机在内的任何多媒体设备,结果显示:离开了手机让这些大学生们“坐立难安”[4]。
大学生手机依赖与负性情绪的关系:领悟社会支持和生活满意度的链式中介作用
大学生手机依赖与负性情绪的关系:领悟社会支持和生活满意度的链式中介作用目录一、内容描述 (2)(一)研究背景 (2)(二)研究意义 (3)(三)研究目的和问题提出 (4)二、文献综述 (4)(一)手机依赖的研究现状 (6)(二)负性情绪的研究进展 (7)(三)社会支持和生活满意度的相关研究 (8)三、理论基础与模型构建 (9)(一)相关理论概述 (10)(二)链式中介模型的提出 (11)四、研究假设与研究设计 (12)(一)研究假设 (13)(二)研究方法 (14)五、研究结果 (15)(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15)(二)手机依赖与负性情绪的相关分析 (16)(三)领悟社会支持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分析 (17)(四)链式中介作用的验证 (19)六、讨论 (20)(一)手机依赖对负性情绪的影响 (21)(二)领悟社会支持的中介效应 (23)(三)生活满意度的中介效应 (24)(四)研究的局限性与未来展望 (25)七、结论 (26)(一)主要研究发现总结 (27)(二)理论贡献与实践意义 (28)一、内容描述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大学生手机依赖现象与其负性情绪之间的内在联系,并特别关注领悟社会支持和生活满意度在这一过程中的链式中介作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智能手机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过度使用手机也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其中最为显著的是手机依赖问题。
手机依赖不仅影响大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社交能力,还可能导致一系列负性情绪的产生,如焦虑、抑郁等。
本研究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理论框架,构建了手机依赖与负性情绪之间的理论模型,并提出了领悟社会支持和生活满意度作为链式中介变量的假设。
具体而言,领悟社会支持是指大学生在社会互动过程中,通过他人的理解和支持而获得的积极情感体验;生活满意度则是指大学生对自身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价。
通过问卷调查和实证分析,本研究将探讨手机依赖与负性情绪之间的关联程度,以及领悟社会支持和生活满意度在其中的具体作用机制。
大学生社会支持、孤独感与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社会支持、孤独感与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作者:涂巍来源:《科教导刊》2016年第20期摘要目的:探讨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孤独感与手机依赖的关系,为降低手机依赖现象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采用手机依赖量表(MPAI)、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孤独量表(UCLA),对733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
结果:大学生手机依赖在逃避性和总分上女生显著高于男生;在年级上失控性、逃避性和总分上大二显著高于大一;在户口上,农村学生在低效性上显著低于城镇学生;在专业上,除逃避性维度外其它各维度和总分均存在专业显著差异。
手机依赖在分维度失控性、戒断性、逃避性、低效性以及总分上与孤独感显著正向相关,与领悟社会显著负向相关。
孤独感能显著的正向预测失控性、戒断性、逃避性、低效性以及总得分,领悟社会支持能显著的负向预测戒断性和总得分。
结论:大学生手机依赖在性别、年级、户口、专业上均存在差异。
大学生的领悟社会支持能负向预测手机依赖行为,孤独感能正向预测手机依赖行为。
关键词社会支持手机依赖孤独感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7.079近年来,手机技术上不断突进,改变了其固有的通话联系功能,当下最流行的智能手机将消费购物、影音娱乐、交友聊天、学习阅读、游戏等功能集于一体,智能手机的爆炸式的发展给人类生活和学习带来了较多的便利,同时亦带来了新的困扰。
大学生做为智能手机消费的主要群体,在没有正确引导的情况下,极其容易对手机形成依赖,产生不良的行为习惯和负面的情绪感受。
在对大学生的心理咨询中,不少学生表明自己对手机形成了较强烈的依赖感,偶尔手机没带在身上心理总感觉不踏实,会产生不明原因的焦虑感和失控感。
晚上睡觉前最后一件事是在玩手机,早上醒来第一件事仍然是玩手机,吃饭时、上厕所时、上课时、无聊时总是第一时间会想到手机。
可见不少学生确实对智能手机形成了较严重的依赖,已经严重影响到他们的日常生活、睡眠、学习、人际交往、情绪情感等方面。
大学生手机成瘾与抑郁的关系孤独感的中介作用
大学生手机成瘾与抑郁的关系孤独感的中介作用一、概述1. 背景介绍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已经成为了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尤其对于大学生这一年轻群体,手机不仅仅是通讯工具,更是娱乐、学习、社交等多重角色的集合体。
随着手机使用的深入,手机成瘾问题也日益凸显,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手机成瘾,或称“手机依赖症”,是指个体过度使用手机,导致其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受到严重影响的一种行为成瘾。
研究表明,手机成瘾不仅会对个体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如视力下降、颈椎病等,更会对心理健康产生负面效应,如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未来和希望,其心理健康状况尤为重要。
近年来,大学生抑郁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而手机成瘾与抑郁之间的关系也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有研究表明,手机成瘾与抑郁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即手机成瘾程度越高,个体的抑郁水平也越高。
孤独感作为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也被认为在手机成瘾与抑郁之间起到了中介作用。
孤独感是指个体在社交关系中感受到的孤独、隔离和缺乏归属感的状态。
当个体感到孤独时,可能会更倾向于通过手机来寻求社交满足和情感支持,从而加剧手机成瘾的程度。
同时,长期的孤独感也可能导致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恶化,进而引发抑郁情绪。
探讨大学生手机成瘾与抑郁的关系以及孤独感的中介作用,对于预防和干预大学生手机成瘾、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研究旨在通过实证研究,揭示手机成瘾、孤独感和抑郁之间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提供科学依据。
2. 研究意义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成瘾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愈发严重。
这一现象不仅影响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更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探讨大学生手机成瘾与抑郁之间的关系,以及孤独感在这一关系中的中介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从理论层面来看,本研究有助于深化我们对手机成瘾、抑郁和孤独感之间关系的理解。
大学生孤独感在人际适应性和手机互联网依赖关系中的中介效应
大学生孤独感在人际适应性和手机互联网依赖关系中的中介效应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社交模式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他们面临着日益复杂的人际交往环境,同时也深受手机互联网的影响。
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的孤独感问题逐渐凸显,引发了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孤独感在人际适应性和手机互联网依赖关系中的中介效应,以期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概述大学生孤独感的现状及其成因,分析孤独感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交功能的影响。
文章将深入探讨人际适应性与孤独感的关系,以及手机互联网依赖如何影响人际适应性和孤独感。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构建理论模型,分析人际适应性和手机互联网依赖对孤独感的影响路径,以及孤独感在其中的中介作用。
通过实证研究,本文旨在揭示大学生孤独感在人际适应性和手机互联网依赖关系中的具体作用机制,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同时,本文的研究结果也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合理使用手机互联网,提高人际适应能力,降低孤独感,促进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二、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孤独感作为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尤为显著。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重要转型期,面临着从校园到社会的过渡,这一过程中的人际适应性和手机互联网依赖关系与孤独感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学生孤独感在人际适应性和手机互联网依赖关系中的中介效应,以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干预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理论基础方面,人际适应性是指个体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对不同人际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应对方式。
根据社会适应理论,人际适应性强的个体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建立稳定的人际关系,从而降低孤独感。
而手机互联网依赖则是现代大学生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过度依赖手机互联网可能导致个体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能力下降,进而增加孤独感。
本研究将人际适应性和手机互联网依赖作为影响大学生孤独感的重要因素进行考察。
社会学论文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孤独感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
社会学论文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孤独感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手机成瘾对大学生的影响已逐渐显现,而与此同时,孤独感也开始困扰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群体。
在这个社交网络盛行的时代,手机成瘾与孤独感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关系呢?本文将通过对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孤独感之间关系的研究,探讨社会支持对此关系的影响。
一、手机成瘾与孤独感的定义与特征1. 手机成瘾的定义及特征手机成瘾指的是对手机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刺激和满足感产生依赖,无法自控地过度使用手机的一种心理状态。
主要特征包括:频繁检查手机、无法停止使用手机、出现烦躁和不安情绪等。
2. 孤独感的定义及特征孤独感是指个体在社交联系和情感需求上的不满足感,感觉缺乏与他人的联系和支持。
主要特征包括:情感上的空虚感、对周围人的疏离感、社交能力下降等。
二、手机成瘾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1. 手机成瘾与孤独感的正相关关系研究显示,手机成瘾与孤独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手机成瘾使大学生过度沉迷于虚拟世界,与现实社交空间脱离,导致孤独感的加剧,同时还可能降低大学生的社交能力,加重孤独感。
2. 手机成瘾与孤独感之间的负反馈循环手机成瘾与孤独感之间存在一种负反馈循环的关系。
手机成瘾引起孤独感,而孤独感又进一步促使大学生更加依赖手机,并沉浸于虚拟社交世界中。
这种循环可能会导致更严重的社交隔离和孤独感的加深。
三、社会支持对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孤独感关系的影响1. 社会支持的概念与特征社会支持是指个体通过参与社交网络中得到的情感支持、实质性支持和信息支持等,对其生活和健康产生积极影响。
具体特征包括:情感支持、实质支持、信息支持。
2. 社会支持对手机成瘾与孤独感关系的影响研究显示,社会支持在缓解手机成瘾与孤独感之间关系中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社会支持能提供情感支持,并促使大学生更多地参与实质性社交活动,减少对手机的依赖程度,从而缓解手机成瘾与孤独感。
3. 加强社会支持的建议为了减少大学生手机成瘾和孤独感的同时,我们应该加强社会支持。
大学生自尊与网络关系成瘾的关系:孤独感与社交焦虑的中介作用
大学生自尊与网络关系成瘾的关系:孤独感与社交焦虑的中介作用一、本文概述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过度依赖网络、无法自拔的现象也逐渐在大学生群体中凸显,这种现象被称为“网络关系成瘾”。
这一现象对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业成绩、人际交往乃至身心健康产生了不良影响。
在此背景下,探究大学生自尊与网络关系成瘾之间的关系,以及孤独感和社交焦虑在这一关系中的中介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实证研究,深入探讨大学生自尊、网络关系成瘾、孤独感和社交焦虑之间的内在联系。
研究假设自尊水平较低的大学生更容易陷入网络关系成瘾,而孤独感和社交焦虑在这一过程中可能起到中介作用。
通过揭示这些变量之间的作用机制,本文旨在为预防和干预大学生网络关系成瘾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为实现上述研究目标,本文将采用问卷调查法,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收集相关数据。
在数据处理和分析过程中,将运用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以及结构方程模型等统计方法,以确保研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大学生网络关系成瘾的成因和机制,还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针对性的建议和策略。
本研究对于推动心理学、教育学和信息科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拓展相关领域的研究视野也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二、文献综述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过度依赖网络可能导致网络关系成瘾,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近年来,大学生的自尊、孤独感和社交焦虑等心理问题也备受关注。
探讨大学生自尊与网络关系成瘾的关系,以及孤独感和社交焦虑在其中的中介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于自尊与网络关系成瘾的关系,已有研究表明,自尊水平较低的大学生更容易陷入网络关系成瘾。
这可能是因为低自尊的个体在现实生活中缺乏自我认同和满足感,因此倾向于在网络世界中寻找归属感和价值感。
而网络世界的匿名性和虚拟性,使得他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逃避现实生活中的困境和挫折,从而加剧了对网络的依赖。
大学生对手机依赖与人际交往、孤独感的关系
大学生对手机依赖与人际交往、孤独感的关系一、本文概述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智能手机已成为现代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过度依赖手机可能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交行为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手机依赖与人际交往、孤独感之间的关系,以期为大学生合理使用手机、促进健康社交行为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首先将对手机依赖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手机依赖的内涵与外延。
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梳理手机依赖、人际交往和孤独感之间的内在联系。
随后,通过实证研究,探讨大学生手机依赖对人际交往和孤独感的具体影响机制。
结合研究结果,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以帮助大学生合理控制手机使用,优化人际交往模式,降低孤独感,从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手机依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还能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策略。
对于提升大学生的社交能力、建立健康的心理防线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实现全面发展。
二、文献综述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手机已成为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特别是在大学生群体中,手机的使用率更是高达几乎百分之百。
手机使用的普及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和心理问题,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手机依赖现象。
这一现象不仅影响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还对其人际交往和心理健康产生了深远影响。
探讨大学生手机依赖与人际交往、孤独感的关系,对于理解手机依赖的成因和后果,以及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在人际交往方面,手机依赖对大学生产生了双重影响。
一方面,手机作为一种便捷的通讯工具,使得大学生能够随时随地与他人保持联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另一方面,过度依赖手机也可能导致大学生在现实中的人际交往能力下降。
这是因为过度使用手机可能会使大学生过度依赖虚拟社交,而忽视了现实中的人际交往。
过度使用手机还可能导致大学生出现社交焦虑、沟通障碍等问题,进一步影响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大学生孤独感在社会支持与网络成瘾倾向间的中介作用
大学生孤独感在社会支持与网络成瘾倾向间的中介作用宋广文,孔芳,刘美婷,袁小帆(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系,山东曲阜273165)【摘要】目的:探讨大学生社会支持、孤独感与网络成瘾倾向三者之间的深层结构关系。
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对355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①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与社会支持总分、主观社会支持呈显著负相关,与孤独感总分及其各维度都存在显著正相关。
②大学生社会支持对网络成瘾倾向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③大学生孤独感在社会支持与网络成瘾倾向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结论:大学生社会支持对网络成瘾倾向的影响是通过孤独感的完全中介作用实现的。
【关键字】大学生;心理健康;网络成瘾倾向;社会支持;孤独感中图分类号:R39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611(2010)03-0331-03The Mediating Effect of College Student ’s Loneliness BetweenSocial Support and Internet Addiction TendencySONG Guang-wen ,KONG Fang ,LIU Mei-ting ,YUAN Xiao-fan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Faculty of Education ,Qufu Normal University ,Qufu 273165,China【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structural relationship of social support,loneliness and internet addictiontendency.Methods:Questionnaires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355college students.Results:The internet addiction tendency of college students had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social support total scores and subjective social support,and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total scores and every dimensions of loneliness;college students ’social support had significant negative predictive effect on internet addiction tendency;loneliness of college student played a completely mediating role between social support and internet addiction tendency.Conclusion:Loneli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plays a completely mediating role between social support and internet addiction tendency.【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 ;Mental healthy ;Internet addiction tendency ;Social support ;Loneliness【基金项目】本研究得到曲阜师范大学研究基金资助通讯作者:宋广文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又称病理性网络使用(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PIU)、网络成瘾障碍(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IAD)[1]等。
大学生手机依赖及其与孤独感、社会支持的关系
大学生手机依赖及其与孤独感、社会支持的关系王芳【期刊名称】《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00)002【摘要】The paper empirically studies the relationship among college students’ mobile phone addiction, loneliness and social support.439 college students are surveyed by using questionnair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college students’ mobile phone addiction is common; (2)college students’ mobile phone addiction has a significantly positive predicting effect on loneliness and a negative predicting effect on social support, while social support on loneliness is a significantly negative predictor; (3)social support plays a partly mediating role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bile phone addiction and loneliness.%为探讨大学生手机依赖及其与孤独感、社会支持的关系,对439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显示:(1)大学生手机依赖现象较为普遍;(2)手机依赖对孤独感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社会支持对孤独感具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3)社会支持在手机依赖与孤独感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总页数】2页(P444-445)【作者】王芳【作者单位】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844;G645【相关文献】1.大学生社会支持、孤独感与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 [J], 涂巍2.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孤独感的关系和社会支持的中介效应 [J], 马雪梅;范斌3.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孤独感的关系和社会支持的中介效应 [J], 马雪梅;范斌;4.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孤独感的关系: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 [J], 高蓉; 朋文佳; 江婧; 姜欢欢; 董男男; 胡传来5.大学生孤独感、社会支持与手机依赖的相关性 [J], 李盼盼;梁彦红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手机移动互联网依赖与大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关系_姜永志
察社会交往能力。 其中, 人际和谐是指大学生在人 际互动和交往中, 感知到与他人交往的融洽程度与 和谐程度; 疏离感是指大学生从其所属群体或参与 的活动中孤立出来的状态或体验, 反映了个体不能 与家庭、 学校或同伴群体等亲社会机构建立有效联 结的社会性障碍[12]; 社交回避是指大学生在人际交 往与互动中, 主动回避与他人建立亲社会交往行为 的心理与行为倾向。 同时, 为考察手机移动互联网 依赖与社会交往能力之间的作用机制, 研究引入自 尊变量。 自尊作为一个与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关的 心理变量, 一直都是心理健康研究所关注的重要问 题之一[13], 以往相关研究也揭示出自尊与手机依赖、 网络成瘾、 疏离感、 孤独感、 社交焦虑等的负相 关。 因此,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探讨大学生手机 移动互联网依赖与社会交往能力的关系, 以及自尊 是否在手机互联网依赖与社会交往能力之间起中介 作用, 并对其进行检验。
多次; 四是用户手机上网黏度大, 每天上网 4 h 以 上的重度手机网民比例达 22.0% [3]。 从《报告》 的统 计来看, 随着手机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化, 越来越多 的青少年出现了手机依赖问题, 这种手机依赖已不 仅是单纯对手机本身的依赖, 而主要是对手机移动 互联网相关服务的依赖, 这已经对青少年身心发展 产生了较大影响。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s,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Tongliao 028000, China
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孤独感的关系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low鄄level loneliness college students ( P < 0. 01). The mobile phone addiction in college students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loneness, and negativ公共卫生学院,4. 图书馆,安徽
other four factor scores in high鄄level loneliness college students
蚌埠 233030 [ 作者简介] 高摇 蓉(1981 - ) ,女,馆员. [ 通信作者] 胡 传 来, 硕 士 研 究 生 导 师, 教 授. E鄄mail: huchuanlai @
3. School of Public Health,4. Library,Bengbu Medical College,Bengbu Anhui 233030,China)
[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of mobile phone addiction and loneliness, social support in college students.
phone addic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mong different gender,grade and love statu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 05 to P < 0. 01) .
摇 摇 摇 The differences of the total score of mobile phone addiction and
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孤独感的关系:基本心理需要的中介作用
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孤独感的关系:基本心理需要的中介作用甘启颖【摘要】文章用手机成瘾指数量表、基本心理需要满足量表和情绪——社交孤独问卷(ESLI)测查云南省5所高校492名大学生,目的在于了解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孤独感、基本心理需要内在关系机制。
结果显示,手机依赖组和非手机依赖组在基本心理需要、孤独感及各维度上的得分存在显著性,手机依赖组孤独感总分高于非手机依赖组,手机依赖组在关系需要、胜任需要、自主需要得分及基本心理需要总分都低于非手机依赖组,手机依赖与孤独感、基本心理需要存在显著相关,孤独感可以正向预测手机依赖,基本心理需要可以负向预测手机依赖;基本心理需要是孤独感对手机依赖的中介变量,中介效应值为0.114。
因此,可以通过满足大学生心理需要和减少其孤独感来预防和干预大学生的手机依赖。
%In order to figure out the internal relation between loneliness, basic psychological needs and college students’ phone dependence, the paper surveys 492 college students in ifve universities in Yunnan province using mobile phone addiction index scale, basic psychological need index scale and emotion-social loneliness questionnaire and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loneliness scores of phone dependence group are higher than those of non-phone-dependence group and the scores of relation need, capacity need, independence need and basic psychological needs of the former are all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latter. Therefore, phone dependence is closely related to loneliness and basic psychological needs. Loneliness can predict phone dependence positively and basic psychological needs can predict it negatively:basic psychological needs is the intermediary variety ofloneliness to phone dependence with 0.114 intermediary value. We can prevent and intervene in the phone dependence by meeting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needs and reducing their loneliness.【期刊名称】《文山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6【总页数】5页(P96-99,120)【关键词】手机依赖;大学生;基本心理需要;孤独感【作者】甘启颖【作者单位】文山学院教育科学学院,云南文山66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844.2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必备品,在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会导致严重的手机依赖。
大学生手机互联网依赖与孤独感的关系网络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
然而,本研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研究方法主要以文献综述为主,缺 乏大规模实证研究数据的支持。未来研究可以采用问卷调查、个案研究等方法 来进一步验证本次演示的结论。其次,本研究主要了网络社会支持对孤独感的 直接影响,而忽略了其在手机互联网依赖与孤独感之间的中介作用机制。未来 研究可以深入探讨这一中介作用的具体过程和机制,以便更全面地理解大学生 手机互联网依赖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
参考内容
在当今社会,手机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手机依赖现象 在大学生中尤为明显。这种现象的出现往往与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和孤独感密切 相关。本次演示将就这三个主题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相探讨大学生社会支持、孤独感与手机依赖之间的关系。研究的核 心问题是:社会支持、孤独感和手机依赖之间是否存在相互作用?如何从多角 度出发,有效地解决大学生手机依赖问题?
关键问题探讨
大学生手机互联网依赖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过度依赖手机互联网可能会导致大学生在社交中产生障碍,例如与人面对面交 流时产生焦虑感,从而使其社会交往能力下降。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可能会感 到更加孤独。此外,手机互联网使用还可能使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失去真实社交 圈,进一步加剧孤独感。
大学生手机互联网依赖与孤独 感的关系网络社会支持的中介
作用
01 引言
03 研究现状
目录
02 概念阐述 04 关键问题探讨
目录
05 网络社会支持的中介 作用
07 参考内容
06 结论
大学生手机互联网依赖与孤独感的关系:网络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
引言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大学生作为手机互联网使用的 主力军,其对手机的依赖日益加重。这种过度依赖是否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产生影响?又如何影响其社交行为?本次演示将聚焦于大学生手机互联网依赖 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以及网络社会支持在这一过程中所扮演的中介角色。
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孤独感的关系有调节的中介
引文格式:张建育,朱月晶,廖子龙,等.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孤独感的关系:有调节的中介[J].赣南师范大学学报,2022,43(2):135-140.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孤独感的关系:有调节的中介*张建育a,朱月晶a,廖子龙b,廖秀红a(赣南师范大学a.教育科学学院;b.党委(校长)办公室,江西赣州341000)摘要:为探讨大学生手机依赖和孤独感之间的关系,使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㊁孤独感量表㊁自尊量表㊁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1145名大学生进行调查㊂结果显示:手机依赖与孤独感㊁自尊与社会支持均呈显著性正相关;手机依赖与自尊㊁手机依赖与社会支持㊁孤独感与自尊㊁孤独感与社会支持均呈显著性负相关;自尊在孤独感与手机依赖关系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社会支持对自尊的中介作用具有调节效应,调节了中介作用的后半路径㊂自尊对手机依赖的负向预测作用随个体社会支持水平的提升而增加㊂关键词:大学生;手机依赖;孤独感;自尊;社会支持中图分类号:B844.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8332(2022)02-0135-06一㊁问题提出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智能手机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021年8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占全球网民的五分之一;互联网普及率达71.6%,高于全球平均水平㊂[1]手机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㊂手机依赖性使用正在不知不觉地影响着心智发育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甚至对他们的生活方式㊁行为习惯㊁健康状况都产生了重要影响㊂已有研究发现,智能手机病态使用所导致的手机依赖现象已经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造成了不利影响㊂[2]手机依赖,又称为手机使用障碍㊁手机成瘾㊁问题性手机使用,是指个体对手机的过度使用,且对手机使用无法控制,由此给个体带来社会功能受损及明显的心理㊁行为问题的现象㊂[3]个体手机依赖严重时会影响其心理适应,往往表现出孤独感强,消磨时间㊁逃避等㊂[4]也有研究发现,过度使用手机可能导致个体自尊水平下降,抑郁水平显著上升㊂[5]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程度愈演愈烈,手机依赖者所占的比率在增加㊂[6-7]由于大学生拥有更宽裕的时间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与功能的强化,对没有自制力的大学生来说,手机依赖程度不断增加㊂习近平总书记对当代青年了寄予厚望,应遵循他的青年观,引导大学生珍惜现有的时间,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到合理利用时间,尽早摆脱过度使用手机给他们带来的消极影响㊂因此探讨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对改善大学生手机依赖行为,提升其学习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㊂班杜拉的三元交互决定论指出,个人㊁环境和行为三者之间是相互作用的㊂可以推测,大学生的手机依赖行为可能受到个人和环境因素的影响㊂众多研究结果表明,孤独感被认为是手机依赖形成的一个重要的人格影响因素㊂孤独感是个体对当前所处环境适应不良导致与他人产生距离感的一种心理上的孤立无援的不良情绪体验㊂[8]大学生正面临着繁重的学业压力和人际关系等问题,如果不能处理好这些问题,容易产生不良情绪及相关适应性问题,如孤独感㊂这种心理不适感使大学生容易通过其他媒介减轻自己的孤独感,于是手机便成了大学生排解孤独与逃避问题的首选工具㊂目前孤独感与手机依2022年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ɴ.2第二期J o u r n a l o f G a n n a n 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M a r.2022*收稿日期:2021-08-28 D O I:10.13698/j.c n k i.c n36-1346/c.2022.02.024基金项目: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17Y B174)作者简介:张建育(1978-),女,江西信丰人,赣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朱月晶(1996-),女,山东济宁人,赣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廖子龙(1990-),男,江西新余人,赣南师范大学党委(校长)办公室,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廖秀红(1979-),女,江西樟树人,赣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㊂赖的关系有不一致的研究结果,[9]多数研究显示孤独感与手机依赖呈显著性正相关,即孤独水平越强,手机依赖程度越高,也有研究显示孤独感与手机依赖呈显著性负相关,还有研究认为两者之间相关不显著或可能存在U形关系㊂根据网络补偿性理论,当个体在现实生活中处于一种消极状况时,可能会趋向于使用网络或智能手机与他人交流从而获取所需的外界信息以达到缓解个体自身心理痛苦与孤独感的目的㊂[10]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设H1:孤独感能够显著正向预测大学生手机依赖㊂自尊是手机依赖形成的另一人格影响因素,是心理健康的保护性因子㊂自尊是个体对自我价值的评价,即对自我重要性的心理体验,[11]属于自我的情感成分㊂自尊的社会计量论认为,自尊是个体与他人人际关系好坏的主观度量㊂已有调查数据显示,个体的自尊与人际关系显著,[12-13]孤独感水平高的个体呈现出较低的自尊水平,孤独感会影响个体自尊的形成㊂也有研究发现,低自尊是导致手机依赖的重要因素,[14]个体的手机依赖与自尊水平呈显著负相关,[15]高自尊的个体不容易形成手机依赖,自尊是心理健康与心理和谐的重要指标㊂[16]自尊也常被作为一个中介变量进行考察㊂[5,17]如前所述,孤独感会影响自尊,自尊又影响着个体的手机依赖,即自尊在孤独感与手机依赖之间起着 桥梁 作用㊂由此,提出假设H2:自尊在孤独感与手机依赖间起中介作用㊂根据个体 环境交互作用理论,手机依赖的发生是环境因素与个体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社会支持是其中的一个环境因素㊂社会支持作为积极的保护性因子,社会化良好的个体获得更好的社会支持,进而提升个体的自尊和主观幸福感,减少孤独感等消极情感㊂[18]根据 穷者变富模型 ,在现实社会中缺乏社会支持的个体为了寻求更多的社会支持,会求助于手机虚拟网络,这种从虚拟空间获得的心理满足感又反过来进一步增强了他们的手机依赖,[19]从而危害个体的心理健康㊂这个理论从个体能否获得社会支持来反映孤独感与手机依赖的关系㊂在以大学生为被试的研究中发现,社会支持对手机依赖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社会支持水平高的个体,会表现出更少的手机依赖行为㊂此外,友伴的支持会对大学生自尊产生积极作用,这种积极作用能够促使大学生正向评价自身能力,从而提高其自尊水平㊂[20-21]自尊和社会支持均能显著负向预测手机依赖,手机依赖行为可能受社会支持的影响㊂因此,在自尊做中介的路径中,社会支持可能会起调节作用,即社会支持与自尊的交互作用会影响大学生的手机依赖行为,自尊对手机依赖的作用强度会因社会支持程度的不同而发生变化㊂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假设H3:自尊在孤独感与手机依赖之间存在中介作用,同时受到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㊂因此,本研究将探讨手机依赖与孤独感的关系,同时考虑自尊的中介作用和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以期对手机依赖与孤独感的关系及内部作用机制有更深入的了解㊂研究模型如图1所示㊂图1本研究的假设模型二、研究方法(一)对象采用整群取样法,在江西省抽取两所高校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问卷施测㊂共发放1232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145份,问卷有效率92.94%㊂研究对象年龄在17岁~23岁,其中男生470人(41.05%),女生675人(58.95%);大一364人(31.79%),大二386人(33.71%),大三395人(34.50%)㊂(二)研究工具1.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由熊婕㊁周宗奎等人编制,[22]该量表包括戒断症状㊁突显行为㊁社交抚慰以及心境改变四个维度㊂量表共有16个条目,量表采用5点计分,1表示非常不符合,5表示非常符合㊂得分越低,手机成瘾倾向越低㊂总分ȡ48分则被认定为有手机成瘾倾向㊂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α系数为0.90,四个因素的α系数在0.65~0.84之间㊂2.U C L A孤独量表采用由R u s s e l l等人编制修订U C L A孤独量表(第三版),[23]284-287该量表包含20个条目,其中正向计分的有11个条目,反向计分的有9个条目,量表采用4点计分,量表总分越高说明孤独感越强,总分ȡ45分表示高度孤独㊂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α系数为0.86㊂3.自尊量表自尊量表[23]127-131由R o s e n b e r g在1965年编制的,共有10个条目组成,其中5个正向计分条目和5个反向计分条目,每个条目采用4点计分,从 很不符合 到 非常符合 ,量表部分在10分~40631赣南师范大学学报2022年分之间,分值越高,表示自尊程度越高㊂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α系数为0.80㊂4.社会支持评定量表采用肖水源编制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23]318-320该量表共有10个条目,包括客观支持㊁主观支持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3个维度㊂该量表在本研究中的α系数为0.82㊂(三)统计处理本研究使用S P S S 23.0软件对所搜集的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分析,双变量相关分析,通过在S P S S 里面安装插件P R O C E S S 3.4,对数据进行了中介效应及调节效应分析㊂三、结果与分析(一)共同方法偏差检验本研究采用自评问卷进行调查,自评问卷可能会出现共同方法偏差,故需要对条目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㊂本研究对被试采用同一指导语统一匿名施测㊁部分条目反向计分等进行程序控制㊂同时采用S P S S 软件的H a r m a n 单因素法进行统计控制,对所有条目做未旋转的主成分因素分析㊂结果显示,因子分析特征值大于1的有11个,第一个公因子解释的变异量为16.93%,小于40%的临界标准,说明本研究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㊂(二)各变量的相关分析各变量相关分析结果见表1㊂结果显示:孤独感㊁手机依赖分别与社会支持㊁自尊呈显著负相关,手机依赖与孤独感㊁自尊与社会支持之间均呈显著性正相关㊂表1 各变量的相关分析MS D孤独感社会支持自尊手机依赖孤独感44.287.841社会支持36.565.65-0.41***1自尊28.973.88-0.53***0.270***1手机依赖41.9610.790.35***-0.10**-0.29***1注:*p <0.05,**p <0.01,***p <0.001(三)社会支持与手机依赖的关系: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检验本研究采用H a ye s ㊁温忠麟和叶宝娟等[24-25]的研究方法,使用偏差校正的百分位B o o t s t r a p 法对有调节的中介模型进行检验㊂首先,使用S P S S 程序P R O C E S S 模型4,对自尊在孤独感与手机依赖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见表2㊂在控制了性别变量后,孤独感显著正向预测手机依赖,c =0.48,S E =0.04,p <0.001;孤独感能显著负向预测自尊,a =-0.26,S E =0.01,p <0.001;孤独感与自尊同时放入回归议程,孤独感仍然能够显著正向预测手机依赖,c '=0.38,S E =0.05,p <0.001;自尊显著负向预测手机依赖,b =-0.38,S E =0.09,p <0.001㊂间接效应a b =0.10,B o o t S E=0.03远远低于其95%的置信区间[0.05,0.15],说明自尊在孤独感与手机依赖之间的中介效应显著,占总比a b /(a b +c ')=20.71%㊂接下来检验孤独感对手机依赖的直接效应是否受到社会支持的调节㊂应用S P S S 程序P R O C E S S模型59对数据做有调节的中介作用检验㊂结果显示,孤独感对手机依赖的影响显著(β=0.39,t =13.20,p <0.001)㊂在控制性别变量后,孤独感显著负向影响自尊(β=-0.52,t =-20.80,p <0.001),孤独感对手机依赖的影响显著,但对应的效应值变小(β=0.32,t =9.35,p <0.001),自尊显著负向影响手机依赖(β=-0.14,t =-4.43,p <0.001),自尊与社会支持的交互项显著负向影响手机依赖(β=-0.08,t =-2.33,p <0.05)㊂这说明孤独感通过自尊对手机依赖的中介作用的后半路径受到社会支持的调节㊂表2 社会支持对手机依赖的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检验变量方程1:手机依赖βt 方程2:自尊βt 方程3:手机依赖βt 性别-0.10-1.860.152.86**-0.08-1.51孤独感 0.39 13.20***-0.5220.80***0.32 9.35***自尊-0.14-4.43***社会支持0.12 3.95***自尊ˑ社会支持-0.08-2.33*R20.140.280.16F45.34223.2034.80注:*p <0.05,**p <0.01,***p <0.001731第2期 张建育,朱月晶,廖子龙,等 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孤独感的关系:有调节的中介为更清楚地解释社会支持在自尊与手机依赖之间的调节作用,将社会支持按均值加减一个标准差进行高低分组,并做简单斜率检验,见图2㊂结果表明,低社会支持者的自尊对手机依赖的负向预测作用显著(βs i m p l e =-0.22,t =-5.58,p <0.001),高社会支持者的自尊对手机依赖的负向预测作用显著,且与低社会支持者相比,其负向预测作用更加明显(βs i m p l e =-0.37,t =-8.89,p <0.001)㊂综合以上结果可知,孤独感通过自尊对手机依赖产生影响的中介作用受到社会支持的调节㊂图2 社会支持在自尊和手机依赖中的调节作用图四、讨论本研究探讨了孤独感与手机依赖的关系及其内在作用机制㊂研究结果显示,孤独感㊁自尊㊁社会支持和手机依赖构成了一个有中介的调节模型㊂孤独感不仅与手机依赖有直接关系,而且会通过自尊这个中介产生间接影响,且这个中介还受到社会支持的调节㊂(一)孤独感与手机依赖的关系本研究结果显示,孤独感与手机依赖存在显著正相关的关系,孤独感水平越高,其手机依赖程度越高,这与多数研究结果一致㊂[9]根据补偿性网络使用理论的观点,当人们在现实中遇到心理问题,可能会借助网络或手机来逃避现实㊂[10]孤独感水平高的个体由于缺乏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支持,通过使用手机以获得更多社会支持,从而缓解孤独㊁焦虑等负面情绪㊂智能手机的强大功能及便捷性能够很好地满足个体需要㊂自我调节缺陷模型认为,有孤独感的个体可能更缺乏自我调节能力,即自控能力不足,从而更容易形成手机依赖㊂[26]手机能够减少个体孤独所引起的焦虑,因此个体就可能会更多地使用手机,增加手机依赖的程度,形成恶性循环㊂本研究数据证实了研究假设1,孤独感正向显著影响手机依赖,这也与已有研究结果一致,[27-28]说明孤独感与手机依赖关系密切㊂(二)自尊的中介效应本研究结果支持了中介作用假设,自尊对孤独感与手机依赖关系起部分中介作用,其中中介效应在总效应的占比为20.71%㊂一方面,孤独感和自尊均能直接影响手机依赖,孤独感正向显著影响手机依赖,自尊负向显著影响手机依赖㊂自尊与孤独感㊁自尊与手机依赖之间均存在显著负相关的关系㊂这与已有研究结果一致㊂[29-30]孤独感越低,自尊水平越高;自尊水平越高,手机依赖程度越低㊂低自尊个体为避免直接交流出现的错误而影响个人自尊,更愿意使用手机与人交流,这样就容易形成手机依赖㊂[31]另一方面,孤独感还通过自尊间接地影响个体的手机依赖,即孤独感水平相同的情况下,手机依赖程度会因自尊水平的不同而不同㊂孤独感高的个体往往表现为追求完美,悲观的归因方式,低自尊等特点㊂低自尊个体对自己缺乏自信,对自己赋予较低的价值,[32]在情绪上也表现出焦虑㊁悲伤㊁沮丧等消极情绪,遇到困难采取逃避的消极应对方式㊂因此低自尊个体更倾向于借助手机到虚拟世界里寻求个人的价值,逃避消极情绪体验,自制力不强的个体就容易形成手机依赖㊂[33]因此,对于孤独感水平高的个体可以通过提高其自尊水平来预防和改善手机依赖程度㊂(三)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本研究发现,社会支持在提高个体自尊,减少个体手机依赖等方面有积极的调节作用㊂具体来说,高社会支持水平增加自尊对手机依赖的预测作用,低社会支持水平减弱自尊对手机依赖的预测作用㊂社会支持与手机依赖呈显著性负相关,个体得到的社会支持越少,手机依赖程度越高,主观幸福感越低㊂[34]根据班杜拉的三元交互决定论,个体的手机依赖行为会受到个体和外部环境的影响㊂个体所得到的社会支持的多少会影响个体自尊㊂个体在主观上被支持理解,更能从积极方面去解决问题,进而提高个体的自尊水平,这说明高社会支持通过提高个体自尊水平来减少对手机的依赖程度㊂个体获得的社会支持越低,其自尊水平也低,个体就越可能通过手机来获得网络社会支持以提高自尊水平,手机依赖的程度也由此增加㊂[35]因此,自尊对手机依赖的预测作用会随个体社会支持水平的增加而更显著㊂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孤独感正向预测手机依赖,自尊负向预测手机依赖,自尊在孤独感对手机依赖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自尊对手机依赖的影响受到社会支持的调节㊂因此,孤独感㊁自尊㊁社会支831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2022年持对手机依赖有重要影响,学校和家庭要给大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以减少孤独感,提高自尊水平,从而降低大学生对手机依赖的程度㊂五㊁结论1.手机依赖㊁孤独感㊁自尊㊁社会支持之间呈显著性相关㊂2.自尊在孤独感与手机依赖关系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㊂3.自尊的中介效应受到社会支持的调节,自尊对手机依赖的负向预测作用随个体社会支持水平的提升而增加㊂参考文献:[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 B/O L].(2021-08-27)[2021-8-28].h t t p s://b a i j i a h a o.b a i d u.c o m/s i d=1709206361768414559&w f r=s p i d e r&f o r=p c.[2] L E E Y K,C H A N G C T,L I N Y,e t a l.T h e d a r k s i d e o f s m a r tp h o n e u s a g e: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 t r a i t s,c o m p u l s i v e b e h a v i o r a n d t e c h n o s t r e s s[J].C o m p u t e r s i n H u m a n B e h a v i o r,2014,31(4): 373-383.[3] Y E N C F,T A N G T C,Y E N J Y,e t a l.S y m p t o m s o f p r o b-l e m a t i c c e l l u l a r p h o n e u s e,f u n c t i o n a l i m p a i r m e n t a n d i t s a s s o-c i a t i o n w i t hde p r e s s i o n a m o n g a d o l e s c e n t s i n S o u t h e r n T a i w a n[J].J o u r n a l o f A d o l e s c e n c e,2009,32(4):863-873. [4]姜永志,白晓丽.大学生手机互联网依赖对疏离感的影响: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4,30(5):540-548.[5]张雨晴,黄海,张亚梅,等.大学生手机依赖与认知失败的关系 自尊和抑郁的链式中介作用[J].中国杂志,2018,32(8):710-712.[6]刘红,王洪礼.大学生手机依赖倾向与孤独感[J].中国杂志,2012,26(1):66-69.[7]张霞,陈丽霞,杜世正.青少年手机依赖国内外研究进展[J].中国学校卫生,2016,37(11):1756-1760.[8]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243.[9]张亚利,李森,俞国良.孤独感和手机成瘾的关系:一项元分析[J].心理科学进展,2020,28(11):1836-1852.[10] K A R D E F E L T-W I N T H E R D.A c o n c e p t u a l a n d m e t h o d o l o g i-c a l c r i t i q u e o f i n t e r n e t ad d i c t i o n re s e a r c h:T o w a r d s a m o d e l o fc o m p e n s a t o r y i n t e r n e t u s e[J].C o m p u t e r s i n H u m a n B e h a v-i o r,2014,31:351-354.[11] L E A R Y M R,HA U P T A L,S T R A U S S E R K S,e t a l.C a l i-b r a t i n g t h e s oc i o m e t e r: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 i n t e r p e r s o n-a l a p p r a i s a l s a n d s t a t e s e l f-e s t e e m[J].J o u r n a l o f P e r s o n a l i t ya n d S o c i a l P s y c h o l o g y,1998,74(5):1290-1299.[12]刘广增,胡天强,张大均.中学生人际关系及其与自尊㊁人际信任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6,24(2):349-355.[13]张燕平.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困扰㊁社会支持与自尊的关系[J].开封大学学报,2014,28(1):94-96.[14] K H A N G H,J K Y.S e l f-t r a i t s a n d m o t i v a t i o n s a s a n t e c e d-e n t s of d ig i t a l m e d i a f l o w a n d a d d i c t i o n:Th e I n t e r n e t,m o bi l ep h o n e s,a n d v i d e o g a m e s[J].C o m p u t e r s i n H u m a n B e h a v i o r, 2013,29(6):2416-2424.[15] B I A N C H I A,P H I L L I P S J G.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 P r e d i c t o r s o fP r o b l e m M o b i l e P h o n e U s e[J].C y b e r P s y c h o l o g y&B e h a v-i o r,2005,8(1):39-51.[16]姜永志,白晓丽.手机互联网依赖与心理和谐的关系:自尊的中介作用[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3(2):31-37.[17]李佳依,丁菀,孙赵星,等.父母教养投入与儿童孤独感:自尊与同伴依恋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1,29(4):842-845+849.[18]俞国良,王鹏程.手机依赖影响心理健康:效应与应对[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08-05(05).[19] D U R U S O Y R,H A S S O Y H,O Z K U R T A,e t a l.M o b i l ep h o n e u s e,s c h o o l e l e c t r o m a g n e t i c f i e l d l e v e l s a n d r e l a t e ds y m p t o m s:A c r o s s-s e c t i o n a l s u r v e y a m o n g2150h i g h s c h o o l s t u d e n t s i n i z m i r[J].E n v i r o n H e a l t h,2017,16(1):51. [20]范兴华,方晓义.友伴的社会支持与大学生自尊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12(5):379-381.[21]张奇,王锦.大学生自尊与社会支持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7,5(2):93-99.[22]熊婕,周宗奎,陈武,等.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的编制[J].评估,2012,26(3):222-225.[23]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24]H A Y E S A F.P R O C E S S:A V e r s a t i l e C o m p u t a t i o n a l T o o lf o r O b s e r v e d V a r i a b l e M e d i a t i o n,M o d e r a t i o n a n d C o n d i t i o n a lP r o c e s s M o d e l i n g[W h i t e P a p e r].[D B/O L].(2016-10-28)[2019-12-06].h t t p://w w w.a f h a y e s.c o m/p u b l i c/p r o c e s s2012.p d f.[25]温忠麟,叶宝娟.中介效应分析:方法和模型发展[J].心理科学进展,2014,22(5):731-745.[26] T O K U N A G A R S,R A I N S S A.A n e v a l u a t i o n o f t w o c h a r-a c t e r i z a t i o n s o f 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sb e t w e e n p r o b l e m a t ic I n t e r n e tu s e,t i m e s p e n t u s i n g t h e I n t e r n e t,a n d p s y c h o s o c i a l p r o b l e m s[J].H u m a n C o mm u n i c a t i o n R e s e a r c h,2010,36(4):512-545.[27]何安明,王晨淇,惠秋平.大学生孤独感与手机依赖的关系:消极应对方式的中介和调节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8,26(6):1222-1225.[28] J.H.L o n g i t u d i n a l a s s o c i a t i o n s a m o n g 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 i s s u e sa n d p r ob l e m a t ic u s e o f s m a r t p h o n e s[J].J o u r n a l o f M ed i aP s y c h o l o g y,2019,31(3):117-127.[29]崔玉玲,彭美,韩玉莹,等.大学生手机依赖与自尊㊁孤独感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23(8):1193-1196.[30] Y A N G Y S,Y E N J Y,K O C H,e t a l.T h e a s s o c i a t i o n b e-t w e e n p r o b l e m a t i c c e l l u l a r p h o n e u s e a n d r i s k y b e h a v i o r s a n d l o w s e l f-e s t e e m a m o n g T a i w a n e s e a d o l e s c e n t s[J].B M C P u b-l i c H e a l t h,2010(10):217-221.[31] G O R D O N W R,C A L T A B I A N O M l.U r b a n-u r b a n d i f f e r-e n c e s i n a d o l e s c e n t s s e l f-e s t e e m,l e i s u r e b o r e d o m,a n d s e n s a-931第2期张建育,朱月晶,廖子龙,等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孤独感的关系:有调节的中介t i o n s e e k i n g a s p r e d i c t o r s o f l e i s u r e-t i m e u s a g e a n d s a t i s f a c-t i o n[J].A d o l e s c e n c e,1996,31:883-901.[32]I N F A N T E D A.P e r s u a s i o n a s a f u n c t i o n o f t h e r e c e i v e r's p r i-o r s u c c e s s o r f a i l u r e a s a m e s s a g e s o u r c e[J].C o mm u n i c a t i o nQ u a r t e r l y,1976,24:21-26.[33]陈艳,李纯,沐小琳,等.主观幸福感对手机依赖的影响:自主支持和自尊的链式中介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19,227(1):91-96.[34]李宗波,王婷婷,梁音,等.大学生手机依赖与主观幸福感:社交焦虑的中介作用[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7,15(4):562-568.[35]孙江伟,李琳,林超,等.大学生手机依赖综合征及与孤独感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14,3(9):1147-1150.责任编辑:吴旻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 C o l l e g e S t u d e n t s'M o b i l e P h o n e D e p e n d e n c e a n dL o n e l i n e s s:a M e d i a t e d M o d e r a t i o n M o d e lZ H A N G J i a n y u a,Z HU Y u e j i n g a,L I A O Z h i l o n g b,L I A O X i u h o n g a(a.S c h o o l o f E d u c a t i o n S c i e n c e;b.A d m i n i s t r a t i v e O f f i c e,G a n n a n 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G a n z h o u341000,C h i n a)A b s t r a c t:T o e x p l o r e 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 m o b i l e p h o n e d e p e n d e n c e a n d l o n e l i n e s s,1145c o l l e g e s t u d e n t s c o m p l e t e d f o u r q u e s t i o n n a i r e s,n a m e l y C o l l e g e S t u d e n t s'M o b i l e P h o n e A d d i c t i o n T e n d e n c y S c a l e,L o n e l i n e s s S c a l e,S e l f-e s t e e m S c a l e a n d S o c i a l S u p p o r t R e v a l u e d S c a l e.T h e r e s u l t s s h o w t h a t:M o b i l e p h o n e d e p e n d e n c e a n d l o n e l i n e s s h a v e a s i g n i f i c a n t p o s i t i v e c o r-r e l a t i o n,i t i s t h e s a m e w i t h s e l f-e s t e e m a n d s o c i a l s u p p o r t;M o b i l e p h o n e d e p e n d e n c e a n d s e l f-e s t e e m h a v e a s i g n i f i c a n t n e g a-t i v e c o r r e l a t i o n,i t i s t h e s a m e w i t h l o n e l i n e s s a n d s e l f-e s t e e m,m o b i l e p h o n e d e p e n d e n c e a n d s o c i a l s u p p o r t,l o n e l i n e s s a n d s o-c i a l s u p p o r t;S e l f-e s t e e m p l a y s a p a r t i a l m e d i a t i n g r o l e i n 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 l o n e l i n e s s a n d m o b i l e p h o n e d e p e n d e n c e;S o-c i a l s u p p o r t m o d e r a t e s t h e p a t h f r o m s e l f-e s t e e m t o m o b i l e p h o n e d e p e n d e n c e.T h e n e g a t i v e p r e d i c t i v e e f f e c t o f s e l f-e s t e e m o n m o b i l e p h o n e d e p e n d e n c e w a s e n h a n c e d w i t h t h e i n c r e a s e o f s o c i a l s u p p o r t.K e y w o r d s:c o l l e g e s t u d e n t s;m o b i l e p h o n e d e p e n d e n c e;l o n e l i n e s s;s e l f-e s t e e m;s o c i a l s u p p o r t041赣南师范大学学报2022年。
大学生社交焦虑与手机互联网使用行为的关系:手机社交网络使用偏好的中介
大学生社交焦虑与手机互联网使用行为的关系:手机社交网络使用偏好的中介姜永志;王海霞;白晓丽【摘要】采用交往焦虑量表、大学生手机移动互联网服务使用偏好问卷和大学生手机移动互联网过度使用行为问卷对1488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发现:大学生社交焦虑水平与手机互联网过度使用行为差异显著高(P<0.01),高社交焦虑大学生的手机互联网过度使用行为均显著高于低社交焦虑的大学生;社交焦虑、手机社交网络使用偏好和手机互联网过度使用行为3者间呈显著正相关(r =0.097 ~0.761,P <0.01),社交焦虑和手机社交网络使用偏好均能显著正向预测手机互联网过度使用行为;手机社交网络使用偏好在社交焦虑与手机互联网过度使用行为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16.0%.可见社交焦虑既可直接又可间接通过手机社交网络使用偏好对大学生手机互联网过度使用行为产生影响.【期刊名称】《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6(034)001【总页数】6页(P103-108)【关键词】社交焦虑;手机互联网;手机社交网络【作者】姜永志;王海霞;白晓丽【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内蒙古民族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内蒙古通辽028000;内蒙古通辽实验中学,内蒙古通辽028000;内蒙古民族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内蒙古通辽028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844.2我国目前已经是世界上使用PC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人数最多的国家,尤其是移动互联网近几年的迅猛发展,使互联网用户的接入方式逐渐向移动终端转换,移动互联网也正对传统互联网的使用形成挑战[1]。
从目前手机移动互联网发展的速度来看,它的发展速度以及带来的效益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对它的预期,同样,与手机移动互联网有关的心理与行为问题研究,也远远滞后于其发展速度[2]。
如,什么因素引发了大学生对手机互联网的过度使用行为,手机互联网的过度使用行为又给个体的心理与行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以及如何合理的使用手机互联网才会弱化它给我们带来的消极影响,这些都是需要系统研究的课题。
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人际信任对手机依赖的影响
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人际信任对手机依赖的影响姜永志;白晓丽;刘勇;阿拉坦巴根【摘要】为探讨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网络人际信任、疏离感和手机依赖的关系.采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青少年疏离感量表、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量表和网络空间人际信任问卷对442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表明:网络社会支持与手机依赖存在显著负向相关,与网络人际信任存在显著正向相关;疏离感与网络社会支持、网络人际信任存在显著负向相关;手机依赖与疏离感存在显著正向相关;疏离感在网络社会支持、网络人际信任和手机依赖之间起到中介作用,有8.3%-11.9%的变异量是通过疏离感对手机依赖产生的影响;以疏离感为中介变量的模型拟合较好.因此,可以通过调节大学生的网络社会支持和网络人际信任水平来改善大学生的疏离感,进而降低手机依赖程度.【期刊名称】《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年(卷),期】2016(017)003【总页数】6页(P24-29)【关键词】网络社会支持;网络人际信任;手机依赖;疏离感;中介作用【作者】姜永志;白晓丽;刘勇;阿拉坦巴根【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70;内蒙古民族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健康研究所,内蒙古通辽028000;内蒙古民族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健康研究所,内蒙古通辽028000;佳木斯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黑龙江佳木斯154007;内蒙古民族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健康研究所,内蒙古通辽028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446随着手机“触屏时代”的到来,“手机综合症”、“手机控”等逐渐引起大众和学界的关注[1]。
移动新媒体时代这种由手机过度使用带来的负面影响,一方面,表现为手机网络过度使用引起的生理反应,如手机网络的过度使用会对青少年的身高发育产生影响,手机网络接收和发送的电磁辐射也可能造成青少年的脑损伤、影响注意力发展,对于女性来说更可能会引起生理周期紊乱[2]。
另一方面,表现为手机网络过度使用对于青少年心理与行为产生的消极影响,如长时间的过度使用手机网络可能会弱化个体的社会交往能力,如待人冷漠、缺乏爱心、不善沟通等[3]。
大学生手机互联网依赖对疏离感的影响: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
College Students Rely on Mobile Internet Making Impact on Alienation: the Role of Society
Supporting Systems
作者: 姜永志[1,2];白晓丽[2]
作者机构: [1]内蒙古民族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内蒙古通辽028043;[2]内蒙古民族大学心理健康研究所,内蒙古通辽
出版物刊名: 心理发展与教育
页码: 540-549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5期
主题词: 手机依赖;疏离感;现实社会支持;网络社会支持;中介效应;调节效应
摘要:为探讨大学生手机依赖、现实社会支持、网络社会支持及疏离感的关系。
采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青少年疏离感量表、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量表和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对442名大学生进行测量。
结果发现:(1)不同手机依赖水平与疏离感差异显著,高手机依赖者的疏离感均显著高于低手机依赖者;(2)手机依赖对疏离感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网络社会支持和现实社会支持对疏离感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3)现实社会支持在手机依赖与疏离感间具有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手机依赖既直接对疏离感产生影响,又通过现实社会支持对疏离感产生影响,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17.8%;(4)现实社会支持和网络社会支持在手机依赖与疏离感间均具有调节效应,可以缓冲手机依赖对疏离感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特殊教育》2014年第1期(总第163期)Chinese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Monthly)1st Issue,2014(Serial No.163)大学生手机互联网依赖与孤独感的关系:网络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姜永志1**白晓丽2(1.内蒙古民族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健康研究所,通辽,028043;2.内蒙古民族大学民族教育研究所,通辽,028043)摘要为探讨大学生手机依赖、孤独感和网络社会支持的关系。
采用大学生手机依赖量表、UCLA孤独量表和青少年网络社会支持量表对442名大学生进行测量。
结果显示:(1)不同孤独水平的大学生在手机依赖总分及其它四个因子上均存在显著差异,且高孤独感组的手机依赖水平高于低孤独感组;(2)手机依赖与孤独感和网络社会支持显著正相关,网络社会支持与孤独感显著负相关;(3)网络社会支持在手机依赖与孤独感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因此,可以通过调整网络社会支持来改善大学生手机依赖者的孤独感水平。
关键词手机依赖孤独感网络社会支持中介作用分类号B844.21问题提出有专家称,中国已迎来移动互联网“触屏时代”[1]。
截至2013年6月,我国手机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突破3亿户,其中手机上网用户占96.4%[2]。
手机依赖问题已经成为继网络成瘾之后,备受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
但不同研究者对这一问题常冠以不同名称,如“手机综合症”、“手机控”、“手机焦虑症”、“手机依赖”等,这一问题主要是指,一种类似于网络成瘾的过分利用现代技术所致的行为成瘾,具体来说就是对手机的过度依赖使用,对身心健康、学习、工作和生活产生负面作用的行为,表现为手机不离身并随时查看,信号或网络中断的失落感和焦虑感,电话交流取代面对面交流等[3]。
可见,手机在给我们带来极大交流便利的同时,也给现代人带来了不少困扰。
美国马里兰大学曾在10个国家做了一项“无设备世界”的调查,调查让大学生在一天之内不使用包括手机在内的任何多媒体设备,结果显示:离开了手机让这些大学生们“坐立难安”[4]。
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机的功能已经从最初单纯的语音通话、短消息、娱乐等功能,逐渐发展到以手机娱乐、手机上网为主,手机已经成为与电脑类似的网络媒介,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手机依赖症状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断影响广大手机用户。
Park研究手机依赖时就发现,手机依赖和孤独、消磨时间、逃避等动机变量存在显著正相关[5]。
刘红和王洪礼研究也发现,孤独感可能会增加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倾向[6]。
王相英研究发现,孤独水平与手机成瘾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孤独感在手机成瘾与人格特质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7]。
综上可见,手机依赖与孤独感等动机变量之间存在线性关系,那么手机依赖与孤独感之间仅仅存在单向正相关,二者之间是否还存在线性预测关系?除了以往研究认为的使用动机、人格特质在手机依赖与孤独感间起到中介作用外,是否还有其它变量在二者间起到中介作用?目前手机依赖者出现的手机依赖症状如戒断反应、凸显行为、心境改变等主要是针对手机的网络功能,如手机QQ聊天、微信、微博、信息浏览、网络游戏等。
在虚拟空间的交往中,人们在情感、信息交流以及物质交换的过程中被理解、尊重时获得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能否对手机依赖和孤独感之间起到中介作用,是本研究关心的问题之一。
因此,本研究引入网络社会支持变量,研究手机依赖与孤独感的关系。
网络社会支持是近年来国内外兴起的与现实社会支持相对的社会心理现象,它是指在虚拟空间的交往中,人们在情感、信息交流,物质交换的过程里被理解,尊重时获得的认同感和归属感[8]。
Walther认为[9],诸如现实社会中的信息、自尊、情感、同伴性支持等线下世界的社会支持同样也能在网上找到,因而“网络虚拟空间”不再是一个冷冰冰的名词,而具有了明确具体的体验层面和现实参照[10]。
Shaw和Gant以大学生为被试研究了*基金项目:教育部重点课题“民族文化的学校传承和教育评价改革研究”(项目编号:DMA090347);通辽市与内蒙古民族大学市校科技合作项目横向课题“通辽市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问题研究”(项目编号:SXYB2012132)。
**姜永志,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心理学。
E-mail:psy yongzhi@126.com。
《中国特殊教育》2014年第1期(总第163期)网络交往和抑郁、孤独、自尊以及社会支持知觉之间的关系,发现网上聊天可以显著地降低孤独和抑郁,提高自尊和社会支持知觉[11]。
Tichon和Shapior的研究也指出青少年过度上网交友将导致社会孤立和社会焦虑[12]。
可见,无论是手机网络的使用,还是其它媒介网络的使用都可以影响青少年的孤独感等特质。
因而,文章引入网络社会支持来探究手机依赖与孤独感的关系,进一步考察网络社会支持在二者间的作用,深入分析手机依赖的产生原因和影响因素。
2研究方法2.1研究对象以内蒙古某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480份,收回有效问卷442份(92.08%);其中男性232人(52.48%),女性210人(47.52%),平均年龄为20.55岁,标准差为1.42;汉族302人(68.32%),其它民族130人(31.68%),缺失值10人;城镇生源286人(64.70%),农牧区生源156人(35.30%)。
研究参与者均为自愿参与调查研究。
2.2研究工具2.2.1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
由于手机成瘾与手机依赖的概念相容度较大,大多研究都将二者视为同一现象,且没有明确区分,而国内部分相关研究也多使用此量表,为了与相关研究进行比较,研究采用熊婕、周宗奎等人2012年编制的《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13]。
量表共16个项目,分为戒断症状、突显行为、社交抚慰和心境改变4个维度。
量表采用5点计分,从1 5分别表示非常不符、不太符合、一般、比较符合、非常符合。
总量表的信度系数为0.83,4个因素的信度系数在0.55 0.80之间。
2.2.2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量表《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量表》。
采用梁晓燕、魏岚等人2008年编制的《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量表》[14],该问卷由情感支持、工具性支持、信息支持、社会成员支持4个维度构成,量表共23个项目。
量表采用4点计分法,1 4分分别表示从不、偶尔、经常、总是4种不同的程度。
量表得分越高表示网络社会支持水平越高。
该量表整体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926,重测信度为0.868,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在0.768 0.852之间,重测信度在0.705 0.821之间。
2.2.3UCLA孤独量表《UCLA孤独量表》。
采用Russell等人1987年编制的《UCLA孤独量表》(第三版)[15],量表由20个项目组成(11个正向计分题目和9个反向计分题目),量表采用4点评分,得分越高表明孤独感水平越强,该量表用于测量大学生的孤独水平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92,重测信度为0.73。
2.3统计方法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结果与分析3.1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基本情况分析发现,480名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得分呈正态分布,最低分20分,最高分74分,平均为43.60ʃ10.49。
量表的23个症状中,得分位列前4位的依次是:“一段时间没有带手机我会马上去查阅是否有短信/未接来电”、“如果很长时间没用手机我会觉得难受”、“手机是我的一部分,一旦减少就觉得失去了什么似的”、“课堂上我会因为电话或短信而不能专心听讲”,见表1。
表1手机依赖症状排序症状排序M SD 1.一段时间没有带手机我会马上去查阅是否有短信/未接来电4.1990.918 2.如果很长时间没用手机,我会觉得难受3.2871.206 3.手机是我的一部分,一旦减少就觉得失去了什么似的3.2521.316 4.课堂上我会因为电话或短信而不能专心听讲3.1301.2533.2大学生孤独感对手机依赖的影响分析根据孤独感总分,按照总分最低和最高27%的原则将大学生孤独感分为高孤独感组(UCLA>62)和低孤独感组(UCLA<42),以孤独水平为被试间变量,对大学生手机依赖总分及其它4个因子的得分进行方差分析。
结果表明,除了在凸显行为上没有显著差异(p >0.05)外,不同孤独水平的大学生在手机依赖总分及其它4个因子上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
进一步的比较分析发现,高孤独感大学生的戒断反应、社交抚慰、心境改变和量表总分均高于低孤独感组,即大学生孤独水平越高,就越易出现手机依赖,见表2。
3.3孤独感、手机依赖及网络社会支持的相关分析对孤独感、手机依赖及网络社会支持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手机依赖4个因子戒断反应、凸显行为、社交抚慰和心境改变与孤独感显著正相关(p<0.01);网络社会支持4个因子情感支持、信息支持、工具支持和社会成员支持与孤独感显著负相关(p<0.01),手机依赖4个因子与网络社会支持4个因子均显著正相关(p<0.05),见表3。
·24·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孤独感的关系:网络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姜永志白晓丽表2大学生不同孤独水平对手机依赖的方差分析变异来源因子名称MS df F p比较孤独水平(group)戒断反应152.38817.059***0.0082>1**凸显行为27.71512.7780.0972>1社交抚慰135.949116.246***0.0002>1**心境改变97.885113.375***0.0002>1**手机依赖总分1533.696113.558***0.0002>1**注:1.*P<0.05,**P<0.01(下同);2.1-低孤独组;2-高孤独组;下同。
表3孤独感、手机依赖及网络社会支持的相关矩阵及平均数、标准差变量123456789 1孤独感12戒断反应0.158**13凸显行为0.119**0.628**14社交抚慰0.174**0.394**0.224**15心境改变0.150**0.655**0.612**0.330**16情感支持-0.152**0.110*0.090*0.107*0.201**17信息支持-0.176**0.227**0.172**0.115**0.124**0.463**18工具支持-0.092*0.176**0.090*0.103*0.0590.419**0.250**19社会成员支持-0.355**0.225**0.112**0.118**0.109*0.500**0.324**0.337**1 M55.41018.84210.0657.2687.42922.74712.68910.0199.183 SD9.6644.5963.2982.6422.6675.9993.4332.8312.3343.4手机依赖、网络社会支持与孤独感的回归分析为进一步探究手机依赖、网络社会支持与孤独感的关系,以手机依赖和网络社会支持为预测变量,以孤独感为因变量,进行逐步多元回归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