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手机互联网依赖与孤独感的关系_网络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_姜永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特殊教育》2014年第1期(总第163期)Chinese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Monthly)

1st Issue,2014(Serial No.163)

大学生手机互联网依赖与孤独感的关系:

网络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

姜永志1**白晓丽2

(1.内蒙古民族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健康研究所,通辽,028043;

2.内蒙古民族大学民族教育研究所,通辽,028043)

摘要为探讨大学生手机依赖、孤独感和网络社会支持的关系。采用大学生手机依赖量

表、UCLA孤独量表和青少年网络社会支持量表对442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显示:(1)

不同孤独水平的大学生在手机依赖总分及其它四个因子上均存在显著差异,且高孤独感组

的手机依赖水平高于低孤独感组;(2)手机依赖与孤独感和网络社会支持显著正相关,网络

社会支持与孤独感显著负相关;(3)网络社会支持在手机依赖与孤独感之间起到部分中介

作用。因此,可以通过调整网络社会支持来改善大学生手机依赖者的孤独感水平。

关键词手机依赖孤独感网络社会支持中介作用

分类号B844.2

1问题提出

有专家称,中国已迎来移动互联网“触屏时代”[1]。截至2013年6月,我国手机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突破3亿户,其中手机上网用户占96.4%[2]。手机依赖问题已经成为继网络成瘾之后,备受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但不同研究者对这一问题常冠以不同名称,如“手机综合症”、“手机控”、“手机焦虑症”、“手机依赖”等,这一问题主要是指,一种类似于网络成瘾的过分利用现代技术所致的行为成瘾,具体来说就是对手机的过度依赖使用,对身心健康、学习、工作和生活产生负面作用的行为,表现为手机不离身并随时查看,信号或网络中断的失落感和焦虑感,电话交流取代面对面交流等[3]。可见,手机在给我们带来极大交流便利的同时,也给现代人带来了不少困扰。美国马里兰大学曾在10个国家做了一项“无设备世界”的调查,调查让大学生在一天之内不使用包括手机在内的任何多媒体设备,结果显示:离开了手机让这些大学生们“坐立难安”[4]。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机的功能已经从最初单纯的语音通话、短消息、娱乐等功能,逐渐发展到以手机娱乐、手机上网为主,手机已经成为与电脑类似的网络媒介,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手机依赖症状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断影响广大手机用户。Park研究手机依赖时就发现,手机依赖和孤独、消磨时间、逃避等动机变量存在显著正相关[5]。刘红和王洪礼研究也发现,孤独感可能会增加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倾向[6]。王相英研究发现,孤独水平与手机成瘾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孤独感在手机成瘾与人格特质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7]。综上可见,手机依赖与孤独感等动机变量之间存在线性关系,那么手机依赖与孤独感之间仅仅存在单向正相关,二者之间是否还存在线性预测关系?除了以往研究认为的使用动机、人格特质在手机依赖与孤独感间起到中介作用外,是否还有其它变量在二者间起到中介作用?

目前手机依赖者出现的手机依赖症状如戒断反应、凸显行为、心境改变等主要是针对手机的网络功能,如手机QQ聊天、微信、微博、信息浏览、网络游戏等。在虚拟空间的交往中,人们在情感、信息交流以及物质交换的过程中被理解、尊重时获得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能否对手机依赖和孤独感之间起到中介作用,是本研究关心的问题之一。因此,本研究引入网络社会支持变量,研究手机依赖与孤独感的关系。网络社会支持是近年来国内外兴起的与现实社会支持相对的社会心理现象,它是指在虚拟空间的交往中,人们在情感、信息交流,物质交换的过程里被理解,尊重时获得的认同感和归属感[8]。Walther认为[9],诸如现实社会中的信息、自尊、情感、同伴性支持等线下世界的社会支持同样也能在网上找到,因而“网络虚拟空间”不再是一个冷冰冰的名词,而具有了明确具体的体验层面和现实参照[10]。Shaw和Gant以大学生为被试研究了

*基金项目:教育部重点课题“民族文化的学校传承和教育评价改革研究”(项目编号:DMA090347);通辽市与内蒙古民族大学市校科技合作项目横向课题“通辽市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问题研究”(项目编号:SXYB2012132)。

**姜永志,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心理学。E-mail:psy yongzhi@126.com。

《中国特殊教育》2014年第1期(总第163期)

网络交往和抑郁、孤独、自尊以及社会支持知觉之间的关系,发现网上聊天可以显著地降低孤独和抑郁,提高自尊和社会支持知觉[11]。Tichon和Shapior的研究也指出青少年过度上网交友将导致社会孤立和社会焦虑[12]。可见,无论是手机网络的使用,还是其它媒介网络的使用都可以影响青少年的孤独感等特质。因而,文章引入网络社会支持来探究手机依赖与孤独感的关系,进一步考察网络社会支持在二者间的作用,深入分析手机依赖的产生原因和影响因素。

2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内蒙古某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480份,收回有效问卷442份(92.08%);其中男性232人(52.48%),女性210人(47.52%),平均年龄为20.55岁,标准差为1.42;汉族302人(68.32%),其它民族130人(31.68%),缺失值10人;城镇生源286人(64.70%),农牧区生源156人(35.30%)。研究参与者均为自愿参与调查研究。

2.2研究工具

2.2.1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

《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由于手机成瘾与手机依赖的概念相容度较大,大多研究都将二者视为同一现象,且没有明确区分,而国内部分相关研究也多使用此量表,为了与相关研究进行比较,研究采用熊婕、周宗奎等人2012年编制的《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13]。量表共16个项目,分为戒断症状、突显行为、社交抚慰和心境改变4个维度。量表采用5点计分,从1 5分别表示非常不符、不太符合、一般、比较符合、非常符合。总量表的信度系数为0.83,4个因素的信度系数在0.55 0.80之间。

2.2.2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量表

《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量表》。采用梁晓燕、魏岚等人2008年编制的《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量表》[14],该问卷由情感支持、工具性支持、信息支持、社会成员支持4个维度构成,量表共23个项目。量表采用4点计分法,1 4分分别表示从不、偶尔、经常、总是4种不同的程度。量表得分越高表示网络社会支持水平越高。该量表整体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926,重测信度为0.868,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在0.768 0.852之间,重测信度在0.705 0.821之间。2.2.3UCLA孤独量表

《UCLA孤独量表》。采用Russell等人1987年编制的《UCLA孤独量表》(第三版)[15],量表由20个项目组成(11个正向计分题目和9个反向计分题目),量表采用4点评分,得分越高表明孤独感水平越强,该量表用于测量大学生的孤独水平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92,重测信度为0.73。2.3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基本情况

分析发现,480名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得分呈正态分布,最低分20分,最高分74分,平均为43.60ʃ10.49。量表的23个症状中,得分位列前4位的依次是:“一段时间没有带手机我会马上去查阅是否有短信/未接来电”、“如果很长时间没用手机我会觉得难受”、“手机是我的一部分,一旦减少就觉得失去了什么似的”、“课堂上我会因为电话或短信而不能专心听讲”,见表1。

表1手机依赖症状排序

症状排序M SD 1.一段时间没有带手机我会马上去查阅是否有短信/未接来电4.1990.918 2.如果很长时间没用手机,我会觉得难受3.2871.206 3.手机是我的一部分,一旦减少就觉得失去了什么似的3.2521.316 4.课堂上我会因为电话或短信而不能专心听讲3.1301.253

3.2大学生孤独感对手机依赖的影响分析

根据孤独感总分,按照总分最低和最高27%的原则将大学生孤独感分为高孤独感组(UCLA>62)和低孤独感组(UCLA<42),以孤独水平为被试间变量,对大学生手机依赖总分及其它4个因子的得分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除了在凸显行为上没有显著差异(p >0.05)外,不同孤独水平的大学生在手机依赖总分及其它4个因子上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进一步的比较分析发现,高孤独感大学生的戒断反应、社交抚慰、心境改变和量表总分均高于低孤独感组,即大学生孤独水平越高,就越易出现手机依赖,见表2。

3.3孤独感、手机依赖及网络社会支持的相关分析对孤独感、手机依赖及网络社会支持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手机依赖4个因子戒断反应、凸显行为、社交抚慰和心境改变与孤独感显著正相关(p<0.01);网络社会支持4个因子情感支持、信息支持、工具支持和社会成员支持与孤独感显著负相关(p<0.01),手机依赖4个因子与网络社会支持4个因子均显著正相关(p<0.05),见表3。

·

24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