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性的四个陷阱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洋务运动开始,经过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现代性被引入中国。五四以后,由于现代性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冲突,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任务压倒实现现代性的任务,中国走上了以反(西方)现代性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道路,导致现代性长期失落。在80年代改革开放运动中,现代性重新被请回来。90年代又出现了反现代性思潮,包括文化保守主义、现代新儒学和新左派等。现代性在中国得而复失、失而复得的遭遇,不断被肯定、被否定的命运,既由于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艰难曲折,也缘于中国知识分子的现代性焦虑。中国知识分子一方面渴求现代性,另一方面又对现代性充满疑惧。渴求现代性是出于救亡图存和不被“开除球籍”的压力,疑惧现代性则是对于现代性负面效应的忧虑。由于对现代性的焦虑,在现代性接受过程中就遇到了民族主义、国家主义、民粹主义和理想主义的抵抗,这四种主义也成为中国现代性的陷阱。中国知识分子往往不能超过这四个陷阱,从而造成中国现代性的失落、现代化的延迟。中国知识分子的现代性焦虑之一,是对失去民族特性的恐惧,因而民族主义成为现代性的第一个陷阱。现代性与世界主义相联系,而建立现代民族国家又需要民族主义,这样二者就发生了矛盾。由于中国现代性的外源性,现代化事实上等同于西化。而建立现代民族国家又需要民族主义,民族主义必然拒斥西方文化。虽然民族主义与现代性有某种相容性,但在更多时候则表现为不相容性。从洋务运动到五四运动期间,现代性与民族主义虽有抵触,但大体相容。为了富国强兵而师法西方,学习、引进工业技术、政治制度和精神文化,现代性成了救国的手段。但即使在这个时期,民族主义对现代性也有所抵制、限制,如洋务运动时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辛亥革命前后,孙中山在肯定西方物质文明的同时,称“中国道德文明比外国人高若干倍”;章太炎以民族主义来批判西方文明;鲁迅虽然主张“别求新声于异邦”,但他在《阿q正传》中又塑造了假洋鬼子这一反面形象,表露出对西化的某种厌恶。“五四”以后,现代性与民族主义的相容性渐消,民族主义排斥了现代性。20年代中期兴起的社会变革,取法苏联,放弃了西方民主革命道路。“五四”启蒙知识分子也纷纷转向,由西化而苏化,或转向民族本位文化,从而切断了现代性的源泉。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以反帝代替反满,重新阐释了民族主义,并且大力提倡中国固有道德,试图借助民族主义和传统文化来实现现代化。“五四”激进分子大部分由取法西方转向取法苏联,并站在民族主义立场批判“五四”的“欧化”。还有一部分知识分子对“五四”反传统持反对态度,形成了一股恢复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潮,如新儒家、《甲寅》派、《学衡》派、“中国本位文化”派等。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人并非遗老遗少,而大都是学贯中西(许多人留学欧美)的学者。在抗日战争时期,民族主义高涨,中国传统文化以新的形式复兴,扭转了“五四”以来的颓势,并且取代了西方文化的支配性影响。在现代化过程中,民族主义成了一个陷阱,中国知识分子大都没有越过这个陷阱,他们由于民族主义而背弃现代性,导致中国现代性进程的中断。而具有世界主义胸怀的自由知识分子(如胡适)毕竟是少数,他们对现代性的执着并没有被历史认可。在当代,由于传统意识形态的社会控制能力的弱化、丧失,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成为主流意识形态。而且新儒学、文化保守主义、新左派等都有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西方的“后殖民主义”在中国也成为民族主义的理论工具。当代民族主义与历史上的民族主义一样,往往掩饰着对现代性的抗拒。反西方的话语背后,是反现代性,是对科学、民主的拒斥。在全球化的历史条件下,民族主义可能获得某种正当性、合法性,但这不能掩盖其反现代性的性质。因此,民族主义陷阱就更危险,更需要警惕。中国知识分子的另一个现代性焦虑是对资本主义的恐惧,因而民粹主义成为现代性的第二个陷阱。现代性意味着引进资本主义制度,包括私有制、市场经济和自由民主。这是由现代性来源于西方资本主义这一事实所决定的。从洋务运动至五四运动,中国知识分子逐步认同了资本主义制度,因为这是现代性唯一所在。但是,中国知识分子在这个时期对资本主义也有所保留,他们很难接受资本主义的财产私有、自由竞争、贫富分化以及多党政治的格局,而试图创造一个比资本主义更合理的社会。洋务运动不像明治维新那样发展私人工商业,而重在

建立官办工业(官僚资本主义的滥觞)。康有为的《大同书》也带有东方色彩的空想主义。孙中山试图避开资本主义而“弭此贫富战争之祸于未然”,建立一个“均富”的社会。在20年代社会革命兴起之前,就已经存在着民粹主义倾向。民粹主义有两大特征,一是主张绕过资本主义实现现代化,二是主张从民间文化和大众中间寻求现代化的动力。章太炎拒斥西方民主政治制度,还鄙弃知识分子精英意识,认为农民等劳动者道德水准最高尚,社会地位也应最尊贵。朱执信也主张避免资本主义“放任竞争”,“绝对承认私有财产权”,“贫富悬搁”,通过社会革命创造一个更合理的社会。“五四”以后,一方面世界大战中资本主义弊病显露,现代性神话破灭;另一方面知识分子领导的革命失败,形成了自卑感,民粹主义倾向更为显露。梁启超高喊西方物质文明破产,等待中国文化的拯救。梁漱溟声称“欧洲近代民主政治的路”和“资本主义的路”是“第一个不通的路”。他施行“村治”运动,力求做到“知识分子与乡间人二者乃浑融没有分别”。孙中山进一步发展了三民主义中的非资本主义因素,主张“节制资本”,以避免自由资本主义;主张“以党治国”、建立党军,以代替资本主义多党制议会民主。这种理论的实践,就是以后国民党建立的官僚资本主义制度和极权政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