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化心理机制对改进中学德育要求论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化心理机制对改进中学德育的要求

摘要:社会化心理机制,即是社会角色引导机制、社会比较机制、社会学习机制、亚社会认同机制。而中学德育,一直是教师、家长等所有人所关心的重要的话题之一。目前中学德育尚存在不足和有待提高的地方,保证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合理改进德育工作,向当代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化心理机制的相关理论,将成为我们改进中学德育重要和有效的指导。本文将对当前中学德育的重要性以及问题所在进行简单分析,并从社会化心理机制的理论内涵来阐释其对中学德育所提出要求,同时,将简要论述个人从社会化心理机制中所获得的关于中学德育工作的启示。

关键词:中学德育;现状及问题;社会化心理机制;要求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5-007-01

一、我国当前的中学德育的现状及其突出问题

德育工作在学校教育中居于重要地位,全国各地也在或多或少的进行着对学生的道德教育。然而纵观各地,当前德育工作所存在的问题也似乎有着某种程度上的一致性。

从德育内容来说,当前中学德育内容的政治泛化倾向十分严重,且在一定程度上显得空洞而缺乏实质。简单的走访调查可得知,众多学校在进行道德教育时,多采用理论讲学与阅读理论书刊的形式,十分偏向于社会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等理论而忽视心理健康教育、道德素质培养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等其他领域。道德教育

变成了政治说教而不得不丧失了它本身所具有的教育功能。

另一方面,德育的手段单一无新意。显然,德育内容的单一化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手段的单一化。当前中学德育片面强调理论,这致使“灌输”成为了当前德育的唯一手段。值得指出的是,灌输并非是错误方式,而是这种单一方式既忽视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而未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完善,又忽视了学生自身对道德的内在需要机制的建立。

综上可见,当前德育工作可谓是问题多多而亟待解决。当前德育工作的现状不得不让我们立刻采取行动改进当前德育,最大限度的发挥出德育的重要作用。

二、社会化心理机制及其对中学德育工作的要求

所谓的社会化心理机制,是指社会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施加的一种双向的影响方式。

1、社会角色引导机制

一个人担负着什么样的社会角色,社会就会形成与之相对应的社会要求和社会期望,这也就自然形成了社会角色的引导机制。

社会角色引导机制就重在强调这“引导”二字。个体的社会生活环境是与其社会角色相一致的,个体的具体行为方式也是社会文化及主流价值观在角色期望的行为模式上的一种映射。因此,个体的社会化倾向,主要是由社会基本倾向所决定的。另一方面,根据社会同一性理论,个体获得自我肯定主要是通过得到社会的认可,当社会接纳和认可个体的行为方式时,个体才会获得高度的自尊自信

感和自我同一性。越是缺乏自信感的个体,越容易受到社会评价的影响。

而中学德育的客体在认知上尚未建立科学完善的行为评价机制,在行为尚处于不成熟阶段。他们固然容易更容易受到社会和他人评价的影响。

有此可见,社会角色引导机制必然要求我们在中学的德育工作中向青少年和儿童传输正确合理的社会角色规范要求,并引导其建构正确合理的自我评价机制,他们才能在社会化过程中自觉遵守社会角色规范,并合理取舍社会和他人的外在评价,正确发挥内在的自我评价机制的积极作用。

2、社会比较机制

社会比较是指将自身的状态与他人状态进行对比以获得明确自我评价的一个自评性过程。个人认为,在此过程中,“比较”的范围内容和对象的不同,会很大程度的影响甚至是决定个体的自我评价和最终的社会化结果。这个结论不难理解,显然,当个体选择的比较范围宽泛、比较内容缺乏客观标准、比较对象与自身层次差距过大时,这样的社会比较是难以发挥正面效应的,个体的自我评价必然缺乏客观真实性,社会比较的指导作用也就因此弱化甚至是消失。同时,社会比较的动机也会产生难以消除的影响。个体进行社会比较时,若是单纯的为了提高自身而进行比较,那这样的比较可能会是行之有效的;但倘若个体的社会比较完全是以一种攀比和虚荣心理来进行,那这样的社会比较不仅不能促进个体的进步,反

而会阻碍个体社会化的正向发展。

因此,社会比较机制的特殊性必然要求我们在中学德育中正确使用“比较”这把双刃剑,在引导学生进行社会比较之时,必须强调比较对象的合理选择。这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第一,比较对象与自身要具备可比性,切忌好高骛远。第二,在选择比较对象时,要选择“向上”的比较群体,即是要求学生与略优于自身的个人或是群体进行比较,这既符合可比性的要求,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向上动力。同时,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比较动机,杜绝盲目攀比心态。

3、社会学习机制

班杜拉等人研究表明,外部强化力量不仅会作用于行为者本身,还会对观察到的他人产生一致或类似的作用,即所谓的替代性强化。同时,班杜拉认为,不仅直接强化和替代强化会对行为主体的社会化产生导向作用,行为主体自身的自我强化也会对个体社会化产生巨大的导向作用。这是因为个体会用自身的预设标准来进行自我衡量,当其行为结果符合预设标准时,他们会予以自身正强化。所以,在我们进行德育工作时要引导德育对象设置合理的自我评价标准,正确发挥自我评价的积极作用。

4、亚社会认同机制

亚社会即是个体生活的直接社会环境。就我们的德育对象而言,亚社会可以近似的理解为其同辈群体或是学校这一活动场所。获得亚社会的认同与接纳是个体社会化成功进行的良好的外部保障。当个体获得亚社会认同时,才能深入社会化进程,进一步完善自我评

价等相关机制,最终和谐完成社会化进程。

所以,亚社会引导机制要求我们引导青少年的亚社会群体与大社会保持良性的接触与融合,确保亚社会群体的文化适应大社会的主流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