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证券市场操纵行为认定指引
浅析《证券法》中关于市场操纵行为的法律规范

浅析《证券法》中关于市场操纵行为的法律规范作者:尹玉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4年第16期摘要:随着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不断发展,证券市场不断的发展起来,但是我国的证券市场仍处于初期的发展阶段,一些人为了在证券市场中为了获取暴利或者转嫁风险而进行了证券操纵行为,本文根据《证券法》等法律法规对证券操纵行为进行分析,结合实例说明证券操纵行为是违法行为及产生的严重后果,及《证券法》中关于证券操纵这一方面需要完善的方面。
关键词:证券法;市场操纵;法律法规中图分类号:D922.2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8-00-01一、证券市场操纵行为概述操纵行为,当这个词在脑海中出现的时候,我想大家的第一反应应该是这个词是个贬义词,就是用不正当的手段控制的一种行为。
当这种行为出现在证券市场上的时候,相信大家会感到深深的恐慌之感,因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的盛行,证券已经成为私人财产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如果操纵行为肆意横行,不仅会使私人财产受到牵连,社会的经济发展也会深受其害。
不得不强调的是我国是法治社会,为了维持证券市场的正常运营和保证交易者的合法权益,《证券法》第七十七条规定禁止任何人以下列手段操纵证券市场:1.单独或者通过合谋,集中资金优势、持股优势或者利用信息优势联合或者连续买卖,操纵证券交易价格或者证券交易量;2.与他人串通,以事先约定的时间、价格和方式相互进行证券交易,影响证券交易价格或者证券交易量;3.在自己实际控制的账户之间进行证券交易,影响证券交易价格或者证券交易量;4.以其他手段操纵证券市场。
操纵证券市场行为给投资者造成损失的,行为人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二、美国、英国对证券操纵的监管及我国可以借鉴的方面世界上各国都在法律法规上明确禁止操纵行为,有些国家也用同时用刑罚来约束这种行为,通过了解其它国家对证券草丛行为的管制,我们可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我们国家证券监管系统更加的完善。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会证券市场操纵行为认定指引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证券市场操纵行为认定指引(试行)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操纵行为人认定第三章操纵手段认定第一节一般规定第二节连续交易操纵认定第三节约定交易操纵认定第四节洗售操纵认定第五节其他手段认定(一)蛊惑交易操纵认定(二)抢帽子交易操纵认定(三)虚假申报操纵认定(四)特定时间的价格或价值操纵认定(五)尾市交易操纵认定第四章不构成操纵行为的情形第五章违法所得认定第六章从重处罚情形的认定第七章从轻、减轻或不予处罚情形的认定第八章证明标准第九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证券市场操纵行为的认定工作,有效打击和防范证券市场操纵行为,维护证券市场秩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以下简称《证券法》)及其他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的相关规定,结合我国证券市场实际,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本指引所称证券市场操纵行为(以下简称“操纵行为”),是指行为人以不正当手段,影响证券交易价格或者证券交易量,扰乱证券市场秩序的行为。
第三条证券执法人员应当依据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程序,遵循专业标准和职业道德,运用逻辑推理和生活经验,全面、客观、公正地审核证据,确认事实,准确适用法律。
第四条本指引是证券行政执法的指导性文件,供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证监会”)使用。
证券交易所市场发行、上市的证券发生操纵行为的认定,适用本指引;国务院批准的其他证券交易场所发生的操纵行为的认定,参照本指引执行。
第二章操纵行为人认定第五条任何人直接或间接实施操纵行为,均可认定为操纵行为人。
本指引所称任何人,是指在证券市场上从事证券交易活动的任何自然人和单位。
本指引所称单位,是指法人和其他非法人组织,包括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和社会团体等。
第六条以单位名义操纵证券市场、违法所得归单位所有的,应认定单位为操纵行为人。
第七条单位操纵证券市场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按照下列规定认定:(一)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是指在单位操纵市场中起决定、批准、授意、纵容、指挥等作用的人员,一般是单位的主管负责人,包括法定代表人。
虚假申报型操纵证券市场行为的公诉审查要点

虚假申报型操纵证券市场行为的公诉审查要点作者:朱一峰於智源来源:《中国检察官·经典案例》2020年第07期摘要:根据相关司法解释,以虚假申报手段操纵证券市场的行为应当认定为刑法第182条第4项规定的“以其他方法操纵证券、期货市场”,而其“情节严重”的入罪标准,既可以是当日撤回申报量的占比,也可以是违法所得的数额。
在审查起诉中应注意把握涉案账户实际控制人、申报的虚假性以及违法所得等关键问题。
关键词:操纵证券市场虚假申报司法审查[基本案情]2012年5月至2013年1月间,被告人唐某甲伙同被告人唐某乙、被告人唐某丙实际控制30余个他人证券账户,不以成交为目的,对“华资实业”“京投银泰”“银基发展”等股票频繁申报、撤单或大额申报、撤单,影响股票交易价格与交易量,并在多个交易日内撤回申报量分别达到当日该股票总申报量的50%以上。
关联时间内,三名被告人控制账户组通过实施与虚假申报相反的交易行为,违法所得共计2500余万元。
公安机关于2017年10月对本案立案侦查,并于2018年9月将本案移送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审查起诉。
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于2019年3月对3名被告人以操纵证券市场罪提起公诉。
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于2020年3月作出一审判决,以操纵证券市场罪分别判处被告人唐某甲有期徒刑3年6个月、被告人唐某乙有期徒刑1年8个月、被告人唐某丙有期徒刑1年缓刑1年。
上述判决已生效并交付执行。
虚假申报型操纵证券市場的行为是指行为人不以成交为目的,频繁或者大额申报、撤单,误导投资者作出投资决策,影响证券、期货交易价格或者交易量,并进行与申报相反的交易或者谋取相关利益的行为。
在刑事司法实践中,要重点关注犯罪客体、交易账户实际控制人、犯罪的行为特征以及违法所得的计算等审查要点。
一、犯罪客体的把握我国的证券市场正在不断规范发展之中,法律对于证券市场犯罪行为的规制也不断细化深入。
1998年12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我国的第一部证券法,其中未对虚假申报实现股价操纵行为作出具体规定。
操纵证券市场行为的认定及其处理

操纵证券市场行为的认定及其处理作者:王碧雪来源:《市场周刊》2016年第10期摘要:在我国市场经济开放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证券市场投资的环境当中,与此同时,广大投资者的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这也一直是我国立法上的一个大的方向。
一个国家对于证券市场方向的立法是从法治角度对经济市场是有方向性的指引,要做到保护投资者,就必须完善相关法律文件。
操纵证券市场作为一种极其恶劣的手段,在过度危害市场安全的同时,也导致投资者资金流失,损失惨重。
证券市场作为市场发展的重要力量,完善证券市场立法,对我国的法治建设有相当大的推动力。
关键词:操纵市场行为;连续交易;约定交易;洗售;经济发展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10-115 -02一、操纵证券市场行为的基本界定(一)操纵证券行为的具体表现归纳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多层次宽领域的发展,每个国家甚至是个人的财富意识显著增强,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大众投身到证券的行业之中,证券市场呈现出螺旋式发展,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仍出现市场上的矛盾和问题,尤其是操纵行为日益突出。
现实中由于大量的人参与到证券市场的环境当中,在自身参与的过程中会或多或少的碰到不可控的外部因素。
其中隐藏在证券市场内部的市场操纵问题,由于群众投资者所发觉不到的,埋藏根基深,发现难度大,背后力量无法控制,没有良好的立法基础,理论层面也没有严格和系统的规定,这一系列问题都会导致证券市场的不稳定以及经济社会的不安状况。
(二)该行为的特征分析虽然操纵市场行为在理论上没有统一的定义,但是其主要特征显而易见:1.为法律所禁止从犯罪构成的角度来说这类行为采取了非法的手段,实施了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致使证券价格产生非正常变动。
2.具有不正当性和不法性证券市场中投资者既可以长期持有证券,也可以通过买入,卖出的方式获取收益或者转移风险。
但上述买入,卖出行为都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不能越界、不能违法。
交易法律法规的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快速发展,投资者对证券市场的关注度和参与度日益提高。
然而,证券市场的高风险性也使得违法违规行为时有发生。
内幕交易作为一种典型的证券市场违法违规行为,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损害了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本文将以某证券公司涉嫌内幕交易案为例,分析交易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并对案件进行深入剖析。
二、案情概述2018年,某证券公司(以下简称“该公司”)在筹划收购一家上市公司(以下简称“目标公司”)的过程中,涉嫌泄露内幕信息,导致部分投资者在未公开信息泄露前买入目标公司股票,涉嫌内幕交易。
经调查,该公司部分员工在收购筹划过程中获取了内幕信息,并通过非法途径泄露给他人,他人据此进行交易,获利巨大。
三、法律法规分析1. 《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根据《证券法》第五十三条,证券交易活动中,禁止利用内幕信息进行证券交易。
内幕信息是指涉及公司的经营、财务或者对证券价格有重大影响的尚未公开的信息。
2. 《证券市场内幕交易行为认定指引》根据《证券市场内幕交易行为认定指引》,内幕信息的泄露包括以下情形:(1)内幕信息知情人通过口头、书面、电子或其他方式,直接或间接向他人泄露内幕信息;(2)内幕信息知情人通过他人泄露内幕信息;(3)内幕信息知情人利用内幕信息为他人提供证券交易的建议。
3. 《证券市场操纵行为认定指引》根据《证券市场操纵行为认定指引》,操纵证券市场行为包括以下情形:(1)通过单独或者合谋,集中资金优势、持股优势或者利用信息优势联合或者连续买卖,操纵证券交易价格或者证券交易量;(2)通过虚假陈述、传播虚假信息、操纵市场预期等手段操纵证券交易价格或者证券交易量。
四、案例分析1. 内幕信息泄露本案中,该公司部分员工在收购筹划过程中获取了内幕信息,并通过非法途径泄露给他人。
根据《证券法》和《证券市场内幕交易行为认定指引》,该行为属于内幕信息泄露。
2. 内幕交易根据《证券法》和《证券市场内幕交易行为认定指引》,内幕信息泄露后,他人据此进行交易,涉嫌内幕交易。
操纵市场行为及具体认定

操纵市场行为及具体认定一、操纵市场行为理论操纵市场行为,是指个人或机构背离市场自由竞争和供求关系原则,人为地操纵证券价格,以引诱他人参与证券交易,为自己牟取私利的行为。
二、操纵市场行为内容中国证监会于1996年11日颁布的《关于严禁操纵证券市场行为的通知》,对操纵市场的行为进行了明确界定。
这类行为包括:(1)通过合谋或者集中资金操纵证券市场价格;(2)以散布谣言,传播虚假信息等手段影响证券发行、交易;(3)为制造证券的虚假价格,与他人串通,进行不转移证券所有权的虚买虚卖;(4)以自己的不同账户在相同的时间内进行价格和数迢相近、方向相反的交易;(5)出售或者要约出售其并不持有的证券,扰乱证券市场秩序;(6)以抬高或压低证券交易价格为目的,连续交易某种证券;(7)利用职务便利,人为地压低或者抬高证券价格;(8)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及股评人士利用媒介及其他传播手段制造和传播虚假信息,扰乱市场正常运行;(9)上市公司买卖或与他人串通买卖本公司的股票。
三、操纵市场行为具体认定《证券法》第七十七条,禁止任何人以下列手段操纵证券市场:(1)单独或者通过合谋,集中资金优势、持股优势或者利用信息优势联合或者连续买卖,操纵证券交易价格或者证券交易量;(2)与他人串通,以事先约定的时间、价格和方式相互进行证券交易,影响证券交易价格或者证券交易量;(3)在自己实际控制的账户之间进行证券交易,影响证券交易价格或者证券交易量;(4)以其他手段操纵证券市场。
根据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证券市场操纵行为认定指引(试行)》(以下简称《指引》),可以将操纵市场行为归纳为以下十个方面:(一)连续交易操纵认定《证券法》第77条第一款规定,“单独或者通过合谋,集中资金优势、持股优势或者利用信息优势联合或者连续买卖,操纵证券交易价格或者证券交易量”,构成连续交易操纵。
但是《证券法》没有就“资金优势”、“持股优势”、“信息优势”的认定给出明确标准,具体认定由《指引》明确。
证券市场内幕交易行为认定指引

证券市场内幕交易行为认定指引一、引言在证券市场中,内幕交易是一种严重违法的行为,它不仅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也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
为了规范证券市场的交易行为,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我国证券监管机构制定了《证券市场内幕交易行为认定指引》,以明确内幕交易的定义、特征和认定标准,为相关主体提供了明确的指导。
二、内幕交易的定义内幕交易是指证券发行人、上市公司、证券交易所、证券期货公司、证券登记结算机构、证券监管机构等工作人员,在获取未公开信息的过程中,利用其职务之便,违法违规地买卖证券、期货合约或者泄露、传播未公开信息给他人,获取非法利益的行为。
其中,未公开信息是指具有重大价值、并且未公开披露的信息,一旦披露,可能对证券价格产生重大影响的信息。
三、内幕交易的特征根据《证券市场内幕交易行为认定指引》,内幕交易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 未公开信息:内幕交易是建立在未公开信息的基础上的,这些信息可能来自于公司内部、监管部门或其他渠道,而且具有一定的重大价值。
2. 利用职务之便:内幕交易者是利用其职务上的便利,获取未公开信息并进行交易,以获取非法利益。
3. 违法违规操作:内幕交易是一种违法违规的交易行为,其操作违反了《证券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
四、内幕交易的认定标准为了便于证券监管机构对内幕交易行为进行认定,指引中明确了内幕交易的认定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信息的重大性:信息的重大性是内幕交易认定的第一要素,只有具有重大价值的信息才会构成内幕交易。
而信息的重大性通常体现在其能够对证券价格产生重大影响。
2. 信息的来源:内幕交易认定还需要考虑信息的来源,如果信息是合法获取的,则不构成内幕交易,反之则需要进一步考虑其是否属于内幕信息。
3. 交易行为的时机:内幕交易认定还需要考虑交易行为的时机,一般要求内幕交易者在持有未公开信息的情况下进行交易,以获取非法利益。
4. 交易人的身份:内幕交易认定还需要考虑交易人的身份,主要是是否具有相关未公开信息的获取渠道和能力。
论蛊惑交易行为的认定

论蛊惑交易行为的认定作者:储梦乔来源:《西部论丛》2019年第21期摘要:蛊惑交易是指通过发布虚假或不确定的信息,诱导投资者进行交易的一种市场操纵行为。
2019年《证券法》修订后,蛊惑正式成为一种法定操纵形式。
认定蛊惑交易的核心在于行为人具有诱使投资者交易的故意,并且散布、传播了虚假或不确定的重大消息。
蛊惑交易有别于虚假陈述和编造、传播虚假信息,从行为主体和行为内容上可作区分。
在各类操纵手段迭代更新、层出不穷的今天,蛊惑交易的规定有利于填补缺漏,预防新型操纵行为的发生。
关键词:证券法操纵市场;蛊惑交易;股份回购蛊惑交易,指的是通过发布虚假或不确定的信息,诱导投资者进行交易的一种市场操纵行为。
关于此种操纵的规定,早在2007年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的《证券市场操纵行为认定指引(试行)》中就已有明确阐述,但多年来,实践中蛊惑交易操纵几无实例,学界对此种操纵行为的研究也是一片空白。
2019年《证券法》四审稿通过人大常委会审议,蛊惑交易作为一种独立的操纵行为被正式规定在《证券法》第55条中。
金融市场操纵行为一向是我国立法和监督机构管控的重点,基于此,本文将展开对蛊惑交易的重点解读,以明晰对此类操纵行为的认定和法律适用问题。
一、蛊惑交易认定标准的立法流变(一)《证券市场操纵行为认定指引(试行)》中的规定2007年,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了两份内部规范性文件,一份为《证券市场操纵行为认定指引(试行)》(下称《操縱认定指引》),另一份为《证券市场内幕交易行为认定指引(试行)》(下称《内幕交易认定指引》)。
这两份文件作为证监会发布的内部文件,并不具有法律效力,也不能够作为行政处罚或判决的依据,但这并不意味它们没有价值。
以证监会对“虚假申报”行为的行政处罚为例,虽然文书中所用的处罚依据均为原《证券法》第77条第一款第(四)项兜底条款之规定,其直接判断依据却来源于《操纵认定指引》对“虚假申报”的认定,如谢一峰案。
解读《证券法》关于市场操纵的法律规范

上网找律师就到中顾法律网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解读《证券法》关于市场操纵的法律规范蔡奕副研究员关键词: 市场操纵/对敲交易/对倒交易内容提要: 我国《证券法》对市场操纵认定的规定,主要集中在《证券法》第71条中。
该条主要采取列举式对操纵行为的类型作了规定,同时也预设了一些认定市场操纵的条件。
由于我国是成文法国家,行政和司法机关在执法过程中必须严格依照法律规定审裁断案,不允许超越或篡改法律,因此对《证券法》市场操纵规范的解读实际上就关系到我国司法和行政执法过程中对市场操纵的具体认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证券法》对市场操纵主体的规定证券法第71条禁止“任何人”以操纵市场的手段谋取不正当利益或转嫁风险。
这里的“任何人”不能狭隘地理解为自然人,应该是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在内的法律意义的“人”。
其解释依据有2点:上网找律师就到中顾法律网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首先,从法理上说,法律意义上的“人”实际上是一个“主体”的概念,这样的理解,在经济学里也存在,经济学里的“经济人”也是一种“经济主体”的概念。
因此不能简单地将证券法的“任何人”理解为自然人,应该理解为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法律主体的概念。
其次,从实践角度分析,实践中许多法人、组织利用“麻袋账户”进行市场操纵行为,从证券交易的名义参加者来看,虽然是以自然人名义进行的交易,但实际上控制这些账户的大多是法人和其他组织。
从证监会既往查处的市场操纵案例来看,有不少就是法人、组织利用自然人账户甚至与自然人联手进行市场操纵的。
其典型案例如1996年6月查处的“北京金昌投资咨询服务公司、李石联手操纵郑百文股票案件”○1。
《证券法》对市场操纵主观要件的规定主观要件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主观犯意,二是动机或目的。
关于主观犯意,《证券法》虽没有确切规定,但依据各国立法例和我国实践,不存在过失操纵市场的情形。
因此,市场操纵主观上只能以故意进行,而且多表现为行为人希望某一结果发生,并制造条件促使这一结果发生。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证券市场操纵行为认定指引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证券市场操纵行为认定指引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证券市场操纵行为认定指引(试行)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操纵行为人认定第三章操纵手段认定第一节一般规定第二节连续交易操纵认定第三节约定交易操纵认定第四节洗售操纵认定第五节其他手段认定(一)蛊惑交易操纵认定(二)抢帽子交易操纵认定(三)虚假申报操纵认定(四)特定时间的价格或价值操纵认定(五)尾市交易操纵认定第四章不构成操纵行为的情形第五章违法所得认定第六章从重处罚情形的认定第七章从轻、减轻或不予处罚情形的认定第八章证明标准第九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证券市场操纵行为的认定工作,有效打击和防范证券市场操纵行为,维护证券市场秩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以下简称《证券法》)及其他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的相关规定,结合我国证券市场实际,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本指引所称证券市场操纵行为(以下简称“操纵行为”),是指行为人以不正当手段,影响证券交易价格或者证券交易量,扰乱证券市场秩序的行为。
第三条证券执法人员应当依据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程序,遵循专业标准和职业道德,运用逻辑推理和生活经验,全面、客观、公正地审核证据,确认事实,准确适用法律。
第四条本指引是证券行政执法的指导性文件,供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证监会”)使用。
证券交易所市场发行、上市的证券发生操纵行为的认定,适用本指引;国务院批准的其他证券交易场所发生的操纵行为的认定,参照本指引执行。
第二章操纵行为人认定第五条任何人直接或间接实施操纵行为,均可认定为操纵行为人。
本指引所称任何人,是指在证券市场上从事证券交易活动的任何自然人和单位。
本指引所称单位,是指法人和其他非法人组织,包括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和社会团体等。
第六条以单位名义操纵证券市场、违法所得归单位所有的,应认定单位为操纵行为人。
第七条单位操纵证券市场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按照下列规定认定:(一)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是指在单位操纵市场中起决定、批准、授意、纵容、指挥等作用的人员,一般是单位的主管负责人,包括法定代表人。
证券公司内控指引

关于发布《证券公司内部操纵指引》的通知证监机构字[2003]260号各证券公司:为引导证券公司标准经营,完善证券公司内部操纵机制,增强证券公司的自我约束能力,推动证券公司现代企业制度建设,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我会对2 001年发布的《证券公司内部操纵指引》(证监发200115号)进行了修订,现予发布,请参照执行。
原《证券公司内部操纵指引》(证监发200115号)同时废止。
二OO三年十二月十五日证券公司内部操纵指引第一章总那么第一条为引导证券公司标准经营, 完善证券公司内部操纵机制,增强证券公司自我约束能力,推动证券公司现代企业制度建设,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证券公司治理方法》和中国证券监督治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证监会)审慎监管的要求,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本指引所指证券公司内部操纵是指证券公司为实现经营目标,依照经营环境转变,对证券公司经营与治理进程中的风险进行识别、评判和治理的制度安排、组织体系和操纵方法。
第三条内部操纵应充分考虑操纵环境、风险识别与评估、操纵活动与方法、信息沟通与反馈、监督与评判等要素。
(一)操纵环境:要紧包括证券公司所有权结构及实际操纵人、法人治理结构、组织架构与决策程序、领导人员权利分派和承担责任的方式、领导人员的经营理念与风险意识、证券公司的经营战略与经营风格、员工的诚信和道德价值观、人力资源政策等。
(二)风险识别与评估:及时识别、确认证券公司在实现经营目标进程中的风险, 并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和风险气宇方式对经营环境持续转变所产生的风险及证券公司的经受能力进行适时评估。
(三)操纵活动与方法:保证明现证券公司战略目标和经营目标的政策、程序,和防范、化解风险的方法。
要紧包括证券公司经营与治理中的授权与审批、复核与查证、业务规程与操作程序、职位权限与职责分工、彼此独立与制衡、应急与预防等方法。
(四)信息沟通与反馈:及时对各类信息进行记录、汇总、分析和处置,并进行有效的内外沟通和反馈。
证券从业人员重大违法违规认定标准

一、引言在证券交易市场中,监管部门对证券从业人员的违法违规行为一直持续关注和严厉查处。
证券从业人员的行为不端不仅会损害投资者利益,也会影响市场的公平和健康。
对于证券从业人员重大违法违规行为的认定标准,一直备受关注和争议。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对这一主题进行全面评估,并据此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
二、认定标准的深度和广度评估1. 证券从业人员重大违法违规的定义证券从业人员的违法违规行为主要包括内幕交易、操纵市场、虚假陈述等,这些行为严重损害了市场的公平和透明性。
监管部门对此类行为的认定标准必须具有明确性和严谨性。
2. 具体认定标准的探讨针对不同的违法违规行为,监管部门会制定相应的认定标准,如何判断内幕交易是否构成重大违法、市场操纵的标准是什么等。
这些具体标准的设定需要考虑到证据的确凿性、行为的实质性和对市场的影响等因素。
3. 刑事和行政认定标准的比较在处理证券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时,监管部门需分别考虑刑事和行政认定标准。
刑事认定标准更加严格,需要有充分的证据和法定程序;而行政认定标准相对宽松,主要考虑行为的实质性和影响程度。
对于证券从业人员的违法违规行为,如何区分刑事和行政认定标准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4. 监管部门的规范和指引监管部门会发布相应的规范和指引,对于证券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的认定标准进行详细解释,并不断修订完善。
这些规范和指引的制定过程和内容,对于我们理解认定标准至关重要。
5. 个案分析与司法实践通过具体个案的分析和对司法实践的观察,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认定标准的具体应用和变化。
这有助于我们对证券从业人员重大违法违规认定标准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
三、总结和回顾通过本文的深入探讨,我们对证券从业人员重大违法违规认定标准有了更为全面、深刻和灵活的理解。
监管部门对证券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的认定标准,需要在明确性和严谨性的基础上,兼顾具体行为的特点和对市场的影响,以便做出公正和合理的裁决。
在实践中,我们也需要不断关注监管部门的规范和指引的变化,结合个案和司法实践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适应市场和法律的发展。
操纵证券交易市场行为及其民事归责

操纵证券交易市场行为及其民事归责证券市场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球资本市场中最具规模和活力的市场之一。
随着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证券市场交易已经成为广大投资者获取资本增值的重要途径。
但是,由于证券市场行为涉及到复杂的金融工具和复杂的交易规则,同时也容易受到外部操纵,因此证券市场行为的诚信和合规显得愈加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操纵证券交易市场行为及其民事归责问题。
一、证券市场行为的操纵证券市场的行为操纵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股票操纵股票操纵是指通过虚构交易量、发布虚假信息等手段,有意诱导股价上涨或下跌,从而获取利润的行为。
股票操纵可以带动市场情绪,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决策,从而改变股票价格的走势。
2. 短线交易短线交易是指在短期内买进、卖出证券,获取差价收益的行为。
短线交易可能导致市场波动剧烈,严重影响市场稳定,甚至产生造成市场崩盘的结果。
3. 非法内幕交易非法内幕交易是指在未公开的信息推出前,利用已经获知的、有关的未公开信息进行证券交易的行为。
非法内幕交易造成的损失是其他交易者无法承受的,严重影响市场信心和公平性。
4. 市场操纵市场操纵是指通过伪造交易量、恶意投机、夸大市场情绪等手段,有意诱导市场政策变化、改变市场价格、甚至垄断市场的行为。
市场操纵对市场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可能导致市场的崩盘,严重损害投资者的利益。
以上行为都可以对市场的稳定性和完整性造成极大的威胁,操纵证券交易市场行为将导致证券市场丧失其原有的功能和价值。
二、民事诉讼中对操纵行为的归责对于证券市场行为的操纵,相关法律法规都对其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在民事诉讼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操纵证券交易市场行为进行归责。
1. 追究操纵者的民事责任在行为操纵证券交易市场的过程中,操纵者可能会通过直接或间接发布虚假信息、夸大市场情绪等手段来影响证券价格,对广大投资者造成很大的损失。
如果投资者发现自己的投资损失与市场操纵者的行为有关,可以通过进行民事诉讼的方式,追究市场操纵者的民事责任。
新型操纵市场犯罪行为研究

新型操纵市场犯罪行为研究作者:谢向英黄伟文来源:《中国检察官·经典案例》2019年第11期摘要:《关于办理操纵证券、期货市场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与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证券市场操纵行为认定指引(试行)》对新型操纵市场行为的规定存在差异,具体表现在蛊惑交易、“抢帽子”交易、虚假申报三种类型中。
重大事项、利用信息优势、跨期、现货市场操纵以及特定时间或价值与尾市操纵均可以通过上述司法解释和部分规范性文件规定的兜底性条款来融入评价。
司法实践中,对于新型操纵市场犯罪行为的认定要注意把握各犯罪类型的内在要素与注意事项。
关键词:操纵市场蛊惑交易行政处罚近年来,随着我国证券、期货市场的发展,操纵证券、期货市场的犯罪屡见不鲜。
为了维护证券、期货市场的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为了加大对证券、期货市场的有效管理,为了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于2019年6月28日发布了《关于办理操纵证券、期货市场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
其中,《解释》第1条明确规定了六类操纵证券、期货市场的情形。
相比较于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证券市场操纵行为认定指引(试行)》(以下简称《指引》)来看,新规定的操纵证券、期货市场的犯罪情形有所差异。
鉴于此,本文主要从《解释》与《指引》之间差异为视角,进一步阐释新型操纵市场的行为,以期对操纵证券、期货市场犯罪行为的认定有所裨益。
一、问题的提出《解释》第1条明确规定了蛊惑交易、“抢帽子”交易、重大事项、利用信息优势、“幌骗”以及跨期、现货市场六类新型操纵证券、期货市场的犯罪行为。
在《解释》出台之前,《刑法》第182条仅规定了连续操纵、约定操纵、洗售操纵三种模式。
面对层出不穷的操纵证券、期货市场的犯罪,传统的三种模式明显不能完全作出评价。
正因如此,实践中,三种模式之外的操作证券、期货市场犯罪的类型大都以第4款“以其他方法操作证券、期货市场的”来认定。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指引》的通知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指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布日期】2001.01.31•【文号】证监发[2001]15号•【施行日期】2001.01.3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证券正文*注:本篇法规已被《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发布<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指引>的通知》(发布日期:2003年12月15日实施日期:2003年12月15日)废止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指引》的通知各证券公司:为了促进证券公司规范发展,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证券市场的安全与稳定,现将《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指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有证券业务的信托投资公司比照此指引执行。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二00一年一月三十一日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指引(证监发〔2001〕15号)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促进证券(以下简称“公司”)的规范发展,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证券市场的安全与稳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等法律法规,特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公司内部控制包括内部控制机制和内部控制制度两个方面。
内部控制机制是指公司的内部组织结构及其相互之间的运行制约关系;内部控制制度是指公司为防范金融风险,保护资产的安全与完整,促进各项经营活动的有效实施而制定的各种业务操作程序、管理方法与控制措施的总称。
第三条健全内部控制机制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是规范公司经营行为、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主要措施,也是衡量公司经营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公司应当按照本指引的要求,建立运行高效、控制严密的内部控制机制,制定科学合理、切实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第二章内部控制的目标和原则第四条公司内部控制的总体目标是要建立一个决策科学、运营规范、管理高效和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证券经营实体。
具体来说,必须达到以下目标:(一)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行业监管规章,自觉形成守法经营、规范运作的经营思想和经营风格。
证券市场行为【浅谈我国证券市场的操纵行为】

《证券市场行为【浅谈我国证券市场的操纵行为】》摘要:笔者认为,所谓证券操纵行为是指:任何机构或个人,利用其资金、信息等优势或滥用职权影响证券市场的自由运作,故意抬高、稳定、压低证券市场价格,诱使其他投资者买卖证券,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操纵行为利用了市场调节证券价格的原理,通过故意抬高、压低等手段人为影响市场供求关系,操纵者在证券价格的变动中,误导资金流向,例如,第9节(b)项、(c)项规定:知道由相同或不同的当事人,或为了相同或不同的当事人已经或将要在实际上相同的时间以实际相同的价格卖出(买入)该项证券的实际相同类型的指令,而发出买入(卖出)该项证券的指令八届人大四次会议上通过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正式把证券市场的发展列入国家的长期规划中,明确提出:积极稳妥地发展债券和股票融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证券市场,这对于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无疑是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同时,无可否认我国证券市场尚处发展的初期,存在着过度投机、内幕交易等欺诈违法现象,本文拟就证券市场的主要欺诈形式操纵行为,结合全国人大常委会新近通过、颁布并将于今年七月一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以下简称《证券法》)有关规定,不揣冒昧,略陈管见,以期抛砖引玉,求教大方。
一、操纵行为的科学界定。
操纵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用不正当的手段支配、控制。
我国多数学者在民商法书籍中,援用现成法规《禁止证券欺诈行为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第七条精神来确定证券操纵定义,即操纵行为是指任何单位或个人以获取利益、减少损失为目的,利用其资金、信息等优势或者滥用职权操纵市场,影响证券市场价格,制造证券市场假象,诱导或致使投资者在不了解事实真相的情况下作出证券投资决定,扰乱证券市场的行为。
美、日等证券立法较为发达国家的典型解释为:意图造成不真实或是以令人误解其买卖处于活跃状态;或者抬高或压低证券的价格,以诱使他人购买或出售该项证券而进行涉及买卖某一证券的一系列交易行为。
2021年期货从业资格考试《期货法律法规》考试试卷2274

****2021年期货从业资格考试《期货法律法规》课程试卷(含答案)__________学年第___学期考试类型:(闭卷)考试考试时间:90 分钟年级专业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判断题(28分,每题1分)1. 期货公司不得任用未通过从业资格考试的人员担任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
()[2017年3月真题]正确错误答案:错误解析:《期货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管理办法》第三条规定,期货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应当符合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证监会)规定的任职条件。
期货公司不得任用不符合任职条件的人员担任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
期货公司不得授权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之外的人员实际履行相关职责,本办法另有规定的除外。
2. 公司制期货交易所董事会秘书由中国证监会提名,董事会通过。
()正确错误答案:正确解析:《期货交易所管理办法》第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期货交易所可以设董事会秘书。
董事会秘书由中国证监会提名,董事会通过。
3. 协会自律监察部门决定对违规线索是否立案。
()正确错误答案:错误解析:《中国期货业协会纪律惩戒程序(修订)》第十二条规定,协会自律监察部门对违规线索提出是否立案的建议,提交协会会长办公会决定。
4. 期货从业人员辞职、被解聘或者死亡的,用人机构应当自上述情形发生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向中国期货业协会报告,由协会注销其从业资格。
()[2016年3月真题]正确错误答案:正确解析:参见《期货从业人员管理办法》第十一条规定。
5. 期货经营机构审核专业投资者条件时,应审核其提供的近三个月本人的金融资产证明文件或近5年收入证明、投资经历或工作证明、职业资格证书等。
()正确错误答案:错误解析:《期货经营机构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实施指引》第九条规定,符合《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第八条(四)、(五)项条件的投资者划分为专业投资者时,应当遵循以下程序:(一)投资者提出申请,并提供以下证明材料:机构投资者提供最近一年的财务报表、金融资产证明文件、本机构的投资经历等;自然人投资者提供近一个月本人的金融资产证明文件或近3年收入证明、投资经历或工作证明、职业资格证书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证券市场操纵行为认定指引(试行)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操纵行为人认定第三章操纵手段认定第一节一般规定第二节连续交易操纵认定第三节约定交易操纵认定第四节洗售操纵认定第五节其他手段认定(一)蛊惑交易操纵认定(二)抢帽子交易操纵认定(三)虚假申报操纵认定(四)特定时间的价格或价值操纵认定(五)尾市交易操纵认定第四章不构成操纵行为的情形第五章违法所得认定第六章从重处罚情形的认定第七章从轻、减轻或不予处罚情形的认定第八章证明标准第九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证券市场操纵行为的认定工作,有效打击和防范证券市场操纵行为,维护证券市场秩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以下简称《证券法》)及其他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的相关规定,结合我国证券市场实际,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本指引所称证券市场操纵行为(以下简称“操纵行为”),是指行为人以不正当手段,影响证券交易价格或者证券交易量,扰乱证券市场秩序的行为。
第三条证券执法人员应当依据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程序,遵循专业标准和职业道德,运用逻辑推理和生活经验,全面、客观、公正地审核证据,确认事实,准确适用法律。
第四条本指引是证券行政执法的指导性文件,供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证监会”)使用。
证券交易所市场发行、上市的证券发生操纵行为的认定,适用本指引;国务院批准的其他证券交易场所发生的操纵行为的认定,参照本指引执行。
第二章操纵行为人认定第五条任何人直接或间接实施操纵行为,均可认定为操纵行为人。
本指引所称任何人,是指在证券市场上从事证券交易活动的任何自然人和单位。
本指引所称单位,是指法人和其他非法人组织,包括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和社会团体等。
第六条以单位名义操纵证券市场、违法所得归单位所有的,应认定单位为操纵行为人。
第七条单位操纵证券市场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按照下列规定认定:(一)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是指在单位操纵市场中起决定、批准、授意、纵容、指挥等作用的人员,一般是单位的主管负责人,包括法定代表人。
(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是指在单位操纵市场中具体实施操纵市场行为并起较大作用的人员,既可以是单位的经营管理人员,也可以是单位的职工,包括聘用、雇佣的人员。
第八条利用他人账户操纵证券市场的,利用人为操纵行为人。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认定为前款所称利用他人账户:(一)直接或间接提供证券或资金给他人购买证券,且该他人所持有证券之利益或损失,全部或部分归属于本人;(二)对他人持有的证券具有管理、使用和处分的权益。
第九条个人利用其设立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操纵证券市场的,或者公司、企业、事业单位设立后以操纵证券市场作为主要活动的,应认定设立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的个人为操纵行为人。
第十条盗用单位名义操纵证券市场的,应认定个人为操纵行为人。
第十一条证券公司明知投资人操纵证券市场,向其提供资金、账户等协助的,可认定为合谋操纵市场。
第十二条管理人或受托人等以投资基金、社保基金、保险品种、企业年金、信托计划、投资理财计划等实施操纵行为的,应当认定管理人或受托人等为操纵行为人。
第三章操纵手段认定第一节一般规定第十三条本指引所称操纵手段,是指《证券法》第七十七条第一款第(一)项、第(二)项、第(三)项和第(四)项所列示的操纵证券市场的手段。
第十四条本指引所称影响证券交易价格或者证券交易量,是指行为人的行为致使证券交易价格异常或形成虚拟的价格水平,或者行为人的行为致使证券交易量异常或形成虚拟的交易量水平。
前款所称致使,是指行为人的行为是证券交易价格异常或形成虚拟的价格水平、或者证券交易量异常或形成虚拟的交易量水平的重要原因。
行为人的行为致使证券交易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可认定为影响证券交易价格或者证券交易量:(一)致使新股或其他证券上市首日出现交易异常的;(二)致使相关证券当日价格达涨幅限制价位或跌幅限制价位或形成虚拟的价格水平,或者致使相关证券当日交易量异常放大或萎缩或形成虚拟的交易量水平的;(三)致使相关证券的价格走势明显偏离可比指数的;(四)致使相关证券的价格走势明显偏离发行人基本面情况的;(五)证券交易所交易规则规定的影响证券交易价格或者证券交易量的情形;(六)中国证监会认定的影响证券交易价格或者证券交易量的其他情形。
前款第(一)项至第(四)项所称异常、虚拟的价格水平、虚拟的交易量水平和明显偏离等,可以结合专家委员会或证券交易所的意见认定。
第十五条证券执法人员可以根据证券市场有关状况或证券市场发展规律,依据普遍的经验法则和证券市场常识,对行为人的行为是否是证券交易价格或者证券交易量变动的重要原因进行判断,并说明判断的依据和结果。
第二节连续交易操纵认定第十六条本指引所称连续交易操纵,是指《证券法》第七十七条第一款第(一)项所列示的操纵证券市场的手段,即单独或者通过合谋,集中资金优势、持股优势或者利用信息优势联合或者连续买卖,操纵证券交易价格或者证券交易量。
第十七条本指引所称资金优势,是指行为人为买卖证券所集中的资金相对于市场上一般投资者所能集中的资金具有数量上的优势。
证券执法人员可以对行为人在行为期间动用的资金量及其所占相关证券的成交量的比例、同期市场交易活跃程度以及投资者参与交易状况等因素综合地分析判断,认定行为人是否具有资金优势。
第十八条持股优势,是指行为人持有证券相对于市场上一般投资者具有数量上的优势。
证券执法人员可以对行为人在行为期间持有实际流通股份的总量及其所占相关证券的实际流通股份总量的比例、同期相关证券的投资者持股状况等因素综合分析判断,认定行为人是否具有持股优势。
第十九条信息优势,是指行为人相对于市场上一般投资者对标的证券及其相关事项的重大信息具有获取或者了解更易、更早、更准确、更完整的优势。
前款所称重大信息,是指能够对具有一般证券市场知识的理性投资者的投资决策产生影响的事实或评价。
下列信息属于重大信息:(一)《证券法》第六十五条、第六十六条、第六十七条、第七十五条及相关规定所称中期报告、年度报告、重大事件和内幕信息等;(二)对证券市场有重大影响的经济政策、金融政策;(三)对证券市场有显著影响的证券交易信息;(四)在证券市场上具有重要影响的投资者或者证券经营机构的信息;(五)中国证监会或证券交易所认定的重大信息。
第二十条联合买卖,是指2个以上行为人,约定在某一时段内一起买入或卖出某种证券。
行为人之间形成决议或决定或协议的,应认定行为人具有联合买卖的意图。
行为人之间虽没有决议或决定或协议,但行为人之间在资金、股权、身份等方面具有关联关系的,可以认定行为人具有联合买卖的意图。
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可认定为联合买卖:(一)2个以上行为人按照事先的约定,在某一时段内一起买入或者相继买入某种证券的;(二)2个以上行为人按照事先的约定,在某一时段内一起卖出或者相继卖出某种证券的;(三)2个以上行为人按照事先的约定,在某一时段内其中一个或数个行为人一起买入或相继买入而其他行为人一起卖出或相继卖出某种证券的。
本条所称买卖,包括未成交的买卖申报,不限于实际成交的买入或卖出交易。
第二十一条连续买卖,是指行为人在某一时段内连续买卖某种证券。
在1个交易日内交易某一证券2次以上,或在2个交易日内交易某一证券3次以上的,即构成连续买卖。
本条所称买卖,包括未成交的买卖申报,不限于实际成交的买入或卖出交易。
第二十二条具有下列情形的,可以认定为连续交易操纵:(一)集中资金优势、持股优势或者利用信息优势;(二)联合买卖证券或者连续买卖证券;(三)影响证券交易价格或证券交易量。
单一的行为人集中资金优势、持股优势或者利用信息优势连续买卖,操纵证券交易价格或者证券交易量的,是单一行为人连续交易操纵。
2个以上行为人通过合谋,集中资金优势、持股优势或者利用信息优势,联合或者连续买卖,操纵证券交易价格或者证券交易量的,是合谋的连续交易操纵。
第三节约定交易操纵认定第二十三条本指引所称约定交易操纵,是指《证券法》第七十七条第一款第(二)项所列示的操纵证券市场的手段,即与他人串通,以事先约定的时间、价格和方式相互进行证券交易,影响证券交易价格或者证券交易量。
第二十四条与他人串通,是指2个以上行为人为了操纵证券市场,达成共同的意思联络。
第二十五条以事先约定的时间、价格和方式相互进行证券交易,是指2个以上行为人共同实施的、由一方做出交易委托,而另一方依据事先的约定做出时间相近、价格相近、数量相近、买卖方向相反的委托,双方相互之间进行的证券交易。
约定的时间,是指2个以上行为人约定的进行交易的时间。
买入申报和卖出申报在时间上相近,就可以构成约定交易的时间要件的充分条件。
约定的价格,是指2个以上行为人约定的进行交易的申报价格。
买入申报和卖出申报在价格上相近,就可以构成约定交易的价格要件的充分条件。
约定的方式,是指2个以上行为人约定的进行交易的申报数量和买卖申报方向。
买入申报和卖出申报在数量上相近,就可以构成约定交易的申报数量要件和买卖申报方向要件的充分条件。
第二十六条具有下列情形的,可以认定为约定交易操纵:(一)与他人串通;(二)以事先约定的时间、价格和方式,与他人相互进行证券交易;(三)影响证券交易价格或者证券交易量。
第四节洗售操纵认定第二十七条本指引所称洗售操纵,是指《证券法》第七十七条第一款第(三)项所列示的操纵证券市场的手段,即在自己实际控制的账户之间进行证券交易,影响证券交易价格或者证券交易量。
第二十八条自己实际控制的账户,是指行为人具有管理、使用或处分权益的账户,主要包括下列账户:(一)行为人以自己名义开设的实名账户;(二)行为人以他人名义开设的账户;(三)行为人虽然不是账户的名义持有人,但通过投资关系、协议或者其他安排,能够实际管理、使用或处分的他人账户。
第二十九条行为人具有下列情形的,可以认定为洗售操纵:(一)在自己实际控制的账户之间进行证券交易;(二)影响证券交易价格或者证券交易量。
第五节其他手段认定第三十条本指引所称其他手段,是指《证券法》第七十七条第一款第(四)项所指的其他操纵证券市场的手段,主要指下列类型:(一)蛊惑交易操纵;(二)抢帽子交易操纵;(三)虚假申报操纵;(四)特定时间的价格或价值操纵;(五)尾市交易操纵;(六)中国证监会认定的其他操纵证券市场的行为。
法律、行政法规或者规章对其他手段另有规定的,适用其规定。
(一)蛊惑交易操纵认定第三十一条本指引所称蛊惑交易操纵,是指行为人进行证券交易时,利用不真实、不准确、不完整或不确定的重大信息,诱导投资者在不了解事实真相的情况下做出投资决定,影响证券交易价格或交易量,以便通过期待的市场波动,取得经济上的利益的行为。
第三十二条前条所称“进行证券交易”是指行为人在编造、传播或者散布不真实、不准确、不完整或不确定的重大信息之前买入或卖出相关证券;而在编造、传播、散布不真实、不准确、不完整或不确定的重大信息及股价发生波动之后卖出或买入相关证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