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10下编综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业题参考答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业题及部分答案上编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一、单项选择题1.中国近代史的起点是:1840年鸦片战争2.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中英《南京条约》3.近代中国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4.近代中国最革命的阶级是:工人阶级二、多项选择题1.鸦片战争后,随着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发生的两个根本性变化是: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2.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3.在近代中国社会阶级关系变动中产生了新的阶级,新产生的阶级有:工人阶级、资产阶级4.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是: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的富裕三、辨析题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
答:四、简答题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后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了半封建的中国?答案要点:(1)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世界市场。
(2)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破坏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
(3)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2.为什么说鸦片战争后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的中国?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答案要点:(1)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两个历史任务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前提;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五、论述题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一、单项选择题1.规定帝国主义列强可以在中国领土上驻兵的条约是:《辛丑条约》2.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开办工厂的条约是:《马关条约》3. 规定割让台湾全岛及其附属岛屿和彭湖列岛给日本的条约是:《马关条约》4.近代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是: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5.近代历史上,中国不败而败的对外战争是:中法战争6.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最根本的原因是:社会制度腐败7.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林则徐8.近代中国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是:魏源二、多项选择题2.1860年10月,火烧圆明园的外国侵略者是:英国、法国3.甲午战争后,日本割占了中国的:台湾全岛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三、辨析题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中国带来了近代文明。
(完整版)《近现代史纲要》目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目录开篇的话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陈金龙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二、外国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三、近代中国的基本矛盾和历史任务21四、基本历史线索:1840—1919年的中国第一章外国侵略与反侵略斗争刘苍劲第一节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一、军事侵略二、政治控制三、经济掠夺四、文化渗透第二节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一、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二、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第三节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的觉醒一、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二、民族意识的觉醒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孟庆顺第一节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二、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第二节洋务运动的兴衰一、洋务事业的兴办二、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第三节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一、戊戌维新运动73二、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封建帝制的终结周 云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87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91第二节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一、封建帝制的覆灭二、中华民国的建立第三节辛亥革命的失败一、共和制蜕变为封建军阀专制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中编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综述天翻地覆的三十年 陈金龙一、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二、三座大山的重压三、三种建国方案,两个中国之命运四、基本历史线索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吴九占第一节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一、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二、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第二节马克思主义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一、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三、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历史特点第三节中国革命的新局面一、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二、实行国共合作,开展国民革命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吴 炜第一节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一、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184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第二节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一、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二、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第三节总结历史经验,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二、整风运动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潘利红第一节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一、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二、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第二节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一、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二、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三、国共合作,共赴国难四、全国性抗战的开始第三节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一、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二、从片面抗战到消极抗战第四节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一、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二、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三、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四、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及其地位五、国民党统治区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第五节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一、抗日战争的胜利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三、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 林雄辉第一节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一、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二、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第二节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一、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二、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三、第二条战线的形成第三节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一、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二、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三、第三条道路的幻灭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第四节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一、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二、人民政协与临时宪法——《共同纲领》三、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281下编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49— )综述辉煌的历史进程 陈金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及其完善和发展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性跨越四、基本历史线索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谭 毅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二、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第二节社会主义制度: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一、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二、确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社会历史条件第三节走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一、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二、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四、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周全华第一节良好的开局一、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二、早期探索的积极进展349第二节探索中的严重曲折一、“大跃进”及其纠正355二、“文化大革命”及其结束三、艰难的探索,深刻的教训第三节建设的成就,探索的成果一、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的基本建立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三、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四、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王丽荣第一节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性转折一、解放思想,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二、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三、为全面打开新局面创造条件第二节改革开放的起步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一、改革开放的起步二、改革开放的初步展开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推进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发展的新阶段五、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第三节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就二、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继续前进简短的结语。
10下编综述 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49年至今)

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949年至今)
综述
辉煌的历史征程
共和国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50多年的历史,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探索中国特色 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进行经济建设、政 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并取得辉煌 成就的历史。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发 展并取得丰硕成果的历史。
(三)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施
“在执行过程中一再‘加速’、 ‘加快’,以致几年的时间,就 完成了过渡,‘一化’的任务没 有完成,‘三改’的工作也做得 很粗‛。 “一化三改‛中的三大改造是加 速完成的,只用了三年多的时间, 社会主义改造在1956年底就完成 了。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
推荐阅读:
1、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人民 出版社1997年版。 2、R.麦克法考尔、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 国史——革命的中国的兴起(1949—1965)》,社会 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3、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981年6月)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中国共产党十五大政治报告(1997年9月)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949年10月1日,中国的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 范围的基本胜利。结束了中国近代以来长期的政 治衰败、国家分裂和社会动乱的局面。 建立了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能够独立地行使国家 主权的现代民族国家的政权。 使国家真正获得了自主进行经济建设、社会发展 和实现现代化的基本前提。 新的问题是如何建设一个新社会,如何实现现代 化——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
中国近代史纲要 下篇综述 辉煌的历史征程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下篇
综述
2、能不能战胜严重的经济困 难,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1949年,人均国民收入只有27 美元,相当于亚洲国家平均值 的2/3。许多工厂倒闭,大批 工人失业,通货膨胀,物价飞 涨,人民生活遇到极大的困难。 1949年,工业总产值减少一半, 粮食产量减少约四分之一。
辉煌的历史征程
4.加强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辉煌的历史征程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下篇
综述
思考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 和人民政府面临哪些紧迫问题 ?又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辉煌的历史征程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下篇
综述
二、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历史进程
辉煌的历史征程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下篇
综述
1、从1949年10月1日中华 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 这七年,是基本完成社会 主义改造的时期
参 考 文 献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下篇
综述
思考题
1、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2、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了哪些历史 性成就?这些成就说明了什么?
思 考 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下篇
综述
本章结束
本章结束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下篇
综述
3、能不能巩固民族独立, 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 新中国的诞生,是以美国为 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不愿 意看到的。它们企图通过实 行强硬的对华政策,即政治 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 上威胁的政策,从根本上搞 垮新中国。
辉煌的历史征程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下篇
综述
4、能不能经受住执政的考验, 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 不躁的作风和艰苦奋斗的作风 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 指出,:“敌人的武力是不能 征服我们的,这点已经得到证 明了。资产阶级的捧场则可能 征服我们队伍中的意志薄弱 者。”“我们必须预防这种情 况”。毛泽东把当时的情况概 括为三句话:“有困难,有办 法,有希望。”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_MOOC中编综述_订正_

综述 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OOC
注意:本课件旨在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把握课程基本内容,不宜以之取代教学视频与教材的学习。
要目
一、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 1、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2、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 (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其胜利 1、意大利、德国、日本先后确立法西斯统治 2、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三)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 1、战后世界政治形势的新情况 2、战后世界逐步形成了美苏两极的政治格局
第三,占世界陆地面积2/3、人口3/4的亚非拉美及南太平洋地区,民 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许多原殖民地、附属国争得了或正在争取政治上的独 立,殖民主义体系急剧瓦解。 而在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的影响显著增长, 工人运动有了新的发展。
上述情况表明,国际帝国主义受到明显削弱和多方面的牵制,难以形成 足够强大的力量来镇压各国人民。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给全世界工人 阶级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事业开辟了更加广大的可能性和更加现实的道路。
1919年3月,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宣告成立,它积极帮助包括 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的先进分子创建共产党。
一、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
(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其胜利 1、意大利、德国、日本先后确立法西斯统治
“一战”结束后,德、意、日等国法西斯势力逐步控制了本国政权。 他们对内实行残酷镇压人民的反动统治,对外疯狂侵略扩张。这个局面的出 现,与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的经济危机密不可分。
一、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
(三)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
1、战后世界政治形势的新情况
高教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3年修订)-课后习题-下编 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下编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49~2012)综述辉煌的历史征程1.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答: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宣告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已经到来,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从此进入了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纪元。
这是因为:(1)帝国主义列强压迫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从此结束,中华民族一洗一百多年来蒙受的屈辱,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2)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历史从此结束,长期以来受尽压迫和欺凌的广大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第一次成为新社会、新国家的主人,一个真正属于人民的共和国建立起来了。
(3)军阀割据、战乱频频、匪患不断的历史从此结束,国家基本统一,民族团结,社会政治局面趋向稳定,各族人民开始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人民可以集中力量从事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建设的时期开始到来了。
(4)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并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了政治前提。
(5)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
它可以运用国家政权凝聚和调集全国力量,巩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成果,解放并发展社会生产力,以造福于各族人民,造福于整个中华民族。
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的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
这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胜利。
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第一项历史任务,即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任务基本上完成了。
这就为实现第二项历史任务,即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开辟了道路。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怎样接续奋斗得来的?为什么说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既不能割裂开来,更不能对立起来?答:(1)新中国最大的历史成就,就是探索、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这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的结果:①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最新版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中编综述:天翻地覆三十年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最新版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中编综述:天翻地覆三⼗年1、中国的新民主主义⾰命是在什么时代条件下和国际环境中发⽣发展的?这对中国⾰命事业带来哪些影响?(⼀)中国的新民主主义⾰命发⽣发展的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1)第⼀次世界⼤战和⼗⽉⾰命A、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发达国家从⾃由资本主义阶段进⼊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
B、1914年⾄1918年爆发了第⼀次世界⼤战,⼤战后,欧洲⾛向衰落,美国、⽇本崛起。
⽇本侵略势⼒成为中国的最⼤威胁。
C、1917年11⽉俄国爆发了⼗⽉社会主义⾰命,开辟了⼈类历史的新纪元。
D、1919年3⽉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宣告成⽴,帮助包括中国在内的⼀些国家的先进分⼦创建共产党。
E、亚洲、⾮洲拉丁美洲⼈民逐步觉醒,开始进⾏反对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解放运动。
(2)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其胜利A、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场世界性的严重经济危机,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盾,激化了帝国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盾和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盾,导致国际格局的重⼤变化。
B、1931年⾄1945年,德意⽇三个法西斯国家发动了第⼆次世界⼤战。
中国是⾸先进⾏反法西斯战争的国家,中国⼈民在东⽅开辟了反对⽇本法西斯的主战场,并最终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这对中国⾰命事业带来哪些影响:(1)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对世界历史产⽣了深远影响。
第⼀,德、意、⽇三个法西斯国家被彻底打败,战胜国英法也被严重削弱,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第⼆,苏联经过战争考验,成为⾜以与美国抗衡的世界⼀流强国。
社会主义冲破⼀国范围在多国赢得胜利。
第三,占世界⾯积2/3⼈⼝,⼈⼝3/4的亚洲、⾮洲、拉丁美洲、南太平洋地区,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殖民主义体系急剧⽡解。
(2)战后世界形势的重⼤变化,就是300年来以维持欧洲⼤国均势为中⼼的传统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
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以美苏为⾸的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营垒的对⽴。
10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七章练习题(附答案)
第八章练习题(附答案)
第九章练习题(附答案)
第十章练习题(附答案)
*.
+ 复习思考题 ↓
上编综述复习题
第一章复习题
第二章复习题
第三章复习题
中编综述复习题
第四章复习题
第五章复习题
第六章复习题
第七章复习题
下编综述复习题
第八章复习题
三、名词解释题(4题,共12分)
1 .南京临时政府: 1912 年 1 月 1 日 ,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定 1912 年为民国元年,并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这个政权中占有领导和主体的地位。孙中山领导下的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和措施,对于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文化教育以及改革社会风气,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2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于 1912 年 3 月由临时参议院颁布。它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1914 年初,《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被袁世凯废除。
E. 共产党通过谈判团结和教育了广大人民
6 、国民党军被迫放弃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而改为对下列哪些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A. 陕北 B. 山东 C. 山西 D. 河南 E. 河北
7 、全面内战爆发前后,国民党反动派在国统区内制造了一系列暴行,主要有()
A. 一二 . 一血案 B. 较场口血案 C. 五二 O 血案 D. 下关惨案 E. 李闻惨案
中国近现代史综述

中国近现代史综述社会性质:自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甲午中日战争后《马关条约》的签订,又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堕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潭。
对这一概念,不能明白得为一半殖民地的,一半封建的;也不能明白得为政治上是殖民地的,经济上是封建的。
“半殖民地”是指丧失了部分的而不是全部的独立自主权;“半封建”是指既储存了封建主义,又进展了资本主义。
“半殖民地”和“半封建”都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内涵。
严格地讲,鸦片战争后的20年间,中国社会要紧出现出半殖民地的特点,到60年代,又出现出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1949年一1956年为新民主主义社会;1956年后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时期。
社会要紧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简称为民族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简称阶级矛盾)是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大要紧矛盾;而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是各种社会矛盾中最要紧的矛盾。
这两大矛盾在中国近代的不同历史时期,其尖锐程度不同,同时互相之间紧密结合,不可截然分开。
1949年一1952年,中国社会要紧矛盾为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官僚资产阶级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1953年一1956年要紧矛盾是同资产阶级的矛盾;1956年以后,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八大提法)或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十一届三中全会提法)是中国社会的要紧矛盾。
革命任务:由于两大矛盾的作用,决定了近代中国的历史主题,确实是要推翻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与统治,争取民族解放、国家富强、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
简言之,近代中国的全然任务,确实是完全反帝反封建和实现国家近代化。
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后者是前者的最终目标。
1949年一1952年中国人民的革命任务是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1953年一1956年的要紧任务是完成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1956年以后要紧任务是把我国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各方面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
智慧树知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河北工业大学版)》见面课答案

瑙侀潰璇撅細涓婄紪缁艰堪锛氶浜戝彉骞诲叓鍗佸勾1銆佸湪鍥涘ぇ鏂囨槑鍙ゅ浗涓紝鈥滃欢缁垫暟涓囬噷锛岀旱妯嚑鍗冨勾鈥濆敮涓€娌℃湁琚壊瑁傜殑鏂囨槑鏄紙锛夈€?A.鍙ゅ反姣斾鸡鏂囨槑B.鍙ゅ嵃搴︽枃鏄?C.鍙ゅ焹鍙婃枃鏄?D.涓崕鏂囨槑姝g‘绛旀锛氫腑鍗庢枃鏄?2銆佷腑鍥藉皝寤虹ぞ浼氬湪鏀挎不涓婂懠鍞や腑澶泦鏉冨張鏀拺涓嶄簡鐨勫師鍥犱笉鍖呮嫭锛? 锛夈€?A.灏佸缓鏀垮簻鎺у埗鍔涜揪涓嶅埌B.灏佸缓鏀垮簻娓楅€忓姏杈句笉鍒?C.灏佸缓绀句細鎶€鏈惤鍚?D.灏佸缓绀句細瀹樺儦浣撳埗钀藉悗姝g‘绛旀锛氬皝寤虹ぞ浼氬畼鍍氫綋鍒惰惤鍚?3銆佹皯鏃忕嫭绔嬶紝浜烘皯瑙f斁涓庡浗瀹跺瘜寮猴紝浜烘皯瀵岃鏄繎浠d腑鍥界殑涓ゅぇ鍘嗗彶浠诲姟銆傚叾涓紝鍓嶄竴涓换鍔℃槸鍚庝竴涓换鍔$殑锛? 锛夈€?A.蹇呰鍓嶆彁B.蹇呯劧瑕佹眰C.鏈€缁堢洰鐨?D.閲嶈鍘熷洜姝g‘绛旀锛氬繀瑕佸墠鎻?4銆佸鑷翠腑鍥藉皝寤虹ぞ浼氱敱鐩涜浆琛扮殑鍘熷洜鏈夛細锛? 锛夈€?A.缁忔祹涓婂皬鍐滅粡娴?B.鏀挎不涓婂懠鍞や腑澶泦鏉冨張鏀拺涓嶄簡C.绀句細绠$悊涓婄殑瀹楁硶鍒?D.鏂囧寲涓婂剴瀛︾嫭灏?姝g‘绛旀锛氱粡娴庝笂灏忓啘缁忔祹;鏀挎不涓婂懠鍞や腑澶泦鏉冨張鏀拺涓嶄簡;绀句細绠$悊涓婄殑瀹楁硶鍒?鏂囧寲涓婂剴瀛︾嫭灏?5銆侀浜戝彉鈥滃够鈥濈殑鍏崄骞达紙1840-1919锛夋槸涓€閮紙锛夈€?A.灞堣颈鍙?B.鎶椾簤鍙?C.闈╁懡鍙?D.鎺㈢储鍙?姝g‘绛旀锛氬眻杈卞彶;鎶椾簤鍙?闈╁懡鍙?鎺㈢储鍙?6銆佸彜浠d腑鍥藉緢闅惧彈鍒版寫鎴橈紝澶╂湞涓婂浗鎰忚瘑閫愭笎婊嬬敓鍙戝睍锛屼娇鍙や唬涓浗濮嬬粓鎸夌収鑷繁鐨勯鏍煎拰鐗硅川锛屼唬浠g浉浼犮€侀檲闄堢浉鍥犳槸瀵艰嚧涓崕鏂囧寲鐨勭浉瀵圭嫭绔嬫€у拰涓嶅彲铻嶆€х殑閲嶈鍘熷洜涔嬩竴銆傦紙锛?A.瀵?B.閿?姝g‘绛旀锛氬7銆佺獊鍑虹埗鏉冦€佸か鏉冦€佸悰鏉冪殑瀹楁硶瀹堕暱鍒惰櫧鐒跺缁存姢涓浗灏佸缓绀句細绋冲畾鍏锋湁閲嶈鐨勪綔鐢紝浣嗗悓鏃跺畠涔熷叿鏈夊己鐑堢殑淇濆畧鑹插僵锛岄樆纰嶄簡涓浗鐨勮繘姝ュ拰鍙戝睍銆傦紙锛?A.瀵?B.閿?姝g‘绛旀锛氬瑙侀潰璇撅細涓嬬紪缁艰堪锛氳緣鐓岀殑鍘嗗彶寰佺▼1銆?949骞翠腑鍗庝汉姘戝叡鍜屽浗鎴愮珛鍒?956骞达紝涓浗鏄紙锛夈€?A.鍗婃畺姘戝湴鍗婂皝寤虹ぞ浼?B.璧勬湰涓讳箟绀句細C.鏂版皯涓讳富涔夌ぞ浼?D.绀句細涓讳箟绀句細姝g‘绛旀锛氭柊姘戜富涓讳箟绀句細2銆佷负浜嗗交搴曞疄琛屽湡鍦版敼闈╋紝1950骞?鏈?0鏃ワ紝涓ぎ浜烘皯鏀垮簻姝e紡鍏竷銆? 銆嬨€?A.涓崕浜烘皯鍏卞拰鍥藉湡鍦版敼闈╂硶B.涓浗鍦熷湴娉曞ぇ绾?C.涓崕浜烘皯鍏卞拰鍥藉湡鍦版硶D.浜斿洓鎸囩ず姝g‘绛旀锛氫腑鍗庝汉姘戝叡鍜屽浗鍦熷湴鏀归潻娉?3銆佹柊涓浗寤虹珛鍚庯紝闈㈠鎴戜滑鐨勫浗鎯咃紝绀句細涓讳箟鐨勫伐涓氬寲妯″紡鍙兘瀛︿範锛? 锛夈€?A.瑗挎柟妯″紡B.鎷夌編妯″紡C.鍗板害妯″紡D.鑻忚仈妯″紡姝g‘绛旀锛氳嫃鑱旀ā寮?4銆?951骞村簳鍒?952骞?0鏈堬紝涓崕浜烘皯鍏卞拰鍥藉湪鍏氭斂鏈哄叧宸ヤ綔浜哄憳涓紑灞曠殑鈥滀笁鍙嶁€濊繍鍔ㄥ寘鎷紙锛夈€?A.鍙嶈椽姹?B.鍙嶆氮璐?C.鍙嶈璐垮彈璐?D.鍙嶅畼鍍氫富涔?姝g‘绛旀锛氬弽璐薄;鍙嶆氮璐?鍙嶅畼鍍氫富涔?5銆佷腑鍥?0涓栫邯鍏竷鍗佸勾浠g殑閲嶈绉戞妧鎴愭灉鍖呮嫭锛? 锛夈€?A.1964.10.16 绗竴棰楀師瀛愬脊B.1967.6.绗竴棰楁阿寮?C.1970.1.绗竴鏋氫腑杩滅▼瀵煎脊D.1970.4.绗竴棰椾汉閫犲崼鏄?E.1975骞达紝鍙洖鏀跺崼鏄?姝g‘绛旀锛?964.10.16 绗竴棰楀師瀛愬脊;1967.6.绗竴棰楁阿寮?1970.1.绗竴鏋氫腑杩滅▼瀵煎脊;1970.4.绗竴棰椾汉閫犲崼鏄?1975骞达紝鍙洖鏀跺崼鏄?6銆佹柊涓浗鐨勬垚绔嬪紑鍚簡涓崕姘戞棌鐨勫巻鍙叉柊绾厓銆?A.瀵?B.閿?姝g‘绛旀锛氬7銆?950骞?2鏈堣嚦1951骞?0鏈堝湪鍏ㄥ浗鑼冨洿鍐呰繘琛岀殑娓呮煡鍜岄晣鍘嬪弽闈╁懡鍒嗗瓙鐨勬斂娌昏繍鍔紝鏄柊涓浗鎴愮珛鍒濇湡鍚屾姉缇庢彺鏈濄€佸湡鍦版敼闈╁苟绉扮殑涓夊ぇ杩愬姩涔嬩竴銆?A.瀵?B.閿?姝g‘绛旀锛氬瑙侀潰璇撅細涓紪缁艰堪锛氱炕澶╄鍦颁笁鍗佸勾1銆佺涓€娆′笘鐣屽ぇ鎴樼殑鎬ц川鏄紙锛夈€?A.甯濆浗涓讳箟鍚勫浗涓洪噸鏂扮摐鍒嗕笘鐣岃€岃繘琛岀殑涓嶄箟涔嬫垬B.鍗忕害鍥藉弽瀵瑰悓鐩熷浗鐨勬涔夋垬浜?C.鍚岀洘鍥藉弽瀵瑰崗绾﹀浗鐨勬涔夋垬浜?D.鍗忕害鍥借繘鏀诲悓鐩熷浗鐨勪笉涔変箣鎴?姝g‘绛旀锛氬笣鍥戒富涔夊悇鍥戒负閲嶆柊鐡滃垎涓栫晫鑰岃繘琛岀殑涓嶄箟涔嬫垬2銆佸湪鏂版皯涓讳富涔夐潻鍛介樁娈碉紝鍦ㄤ腑鍥界殑绀句細缁忔祹鐢熸椿涓崰浼樺娍鍦颁綅鏄紙锛夈€?A.鍟嗕笟璧勬湰B.楂樺埄璐疯祫鏈?C.灏佸缓缁忔祹D.宸ヤ笟璧勬湰姝g‘绛旀锛氬皝寤虹粡娴?3銆佸湪杩戜唬涓浗鏈€缁堣兘璧伴€氱殑寤哄浗鏂规鏄紙锛夈€?A.璧勪骇闃剁骇鍏卞拰鍥?B.鍗婃畺姘戝崐灏佸缓鐨勬棫涓浗C.鏂版皯涓讳富涔夌殑鏂颁腑鍥?D.鍐涢榾鍓叉嵁鐨勬棫涓浗姝g‘绛旀锛氭柊姘戜富涓讳箟鐨勬柊涓浗4銆佷腑鍥芥姉鏃ユ垬浜夊湪涓栫晫鍙嶆硶瑗挎柉鎴樹簤涓殑鍦颁綅鏄紙锛夈€?A.涓浗鏄鍏堣繘琛屽彂娉曡タ鏂垬浜夌殑鍥藉B.涓浗浜烘皯鐨勬姉鏃ユ垬浜変互涔濅竴鍏簨鍙樹负璧风偣銆傚畠鎻紑浜嗕笘鐣屽弽娉曡タ鏂垬浜夌殑搴忓箷C.涓浗浜烘皯鐨勬姉鏃ユ垬浜夊紑杈熶簡涓栫晫鍙嶆硶瑗挎柉鎴樹簤鐨勪笢鏂逛富鎴樺満D.涓浗浜烘皯鎶楁棩鎴樹簤瀵规帹鍔ㄤ笘鐣屽弽娉曡タ鏂蛋鍚戣儨鍒╁彂鎸ヤ簡鏋佸叾閲嶈鐨勪綔鐢?姝g‘绛旀锛氫腑鍥芥槸棣栧厛杩涜鍙戞硶瑗挎柉鎴樹簤鐨勫浗瀹?涓浗浜烘皯鐨勬姉鏃ユ垬浜変互涔濅竴鍏簨鍙樹负璧风偣銆傚畠鎻紑浜嗕笘鐣屽弽娉曡タ鏂垬浜夌殑搴忓箷;涓浗浜烘皯鐨勬姉鏃ユ垬浜夊紑杈熶簡涓栫晫鍙嶆硶瑗挎柉鎴樹簤鐨勪笢鏂逛富鎴樺満;涓浗浜烘皯鎶楁棩鎴樹簤瀵规帹鍔ㄤ笘鐣屽弽娉曡タ鏂蛋鍚戣儨鍒╁彂鎸ヤ簡鏋佸叾閲嶈鐨勪綔鐢?5銆佸湪鏂版皯涓讳富涔夐潻鍛介樁娈碉紝涓浗浜烘皯缁х画鍙楀埌鈥滀笁搴уぇ灞扁€濈殑鍘嬭揩锛屸€滀笁搴уぇ灞扁€濈殑鍘嬭揩鏄寚锛氾紙锛夈€?A.澶栧浗甯濆浗涓讳箟鐨勫帇杩?B.鏈浗灏佸缓涓讳箟鐨勫帇杩?C.瀹樺儦璧勬湰涓讳箟鐨勫帇杩?D.姘戞棌璧勬湰涓讳箟鐨勫帇杩?姝g‘绛旀锛氬鍥藉笣鍥戒富涔夌殑鍘嬭揩;鏈浗灏佸缓涓讳箟鐨勫帇杩?瀹樺儦璧勬湰涓讳箟鐨勫帇杩?6銆佸崄鏈堥潻鍛藉紑杈熶簡浜虹被鍘嗗彶鐨勬柊绾厓銆?A.瀵?B.閿?姝g‘绛旀锛氬7銆佽祫浜ч樁绾у叡鍜屽浗鐨勬柟妗堝湪杩戜唬涓浗琛屼笉閫氥€?A.瀵?B.閿?姝g‘绛旀锛氬瑙侀潰璇撅細绾㈣壊鍩哄洜锛岄潻鍛界簿绁?1銆佷腑鍥藉叡浜у厷闈╁懡绮剧鐨勫巻鍙茶捣鐐规槸锛? 锛夈€?A.绾㈣埞绮剧B.浜曞唸灞辩簿绁?C.寤跺畨绮剧D.瑗挎煆鍧$簿绁?姝g‘绛旀锛氱孩鑸圭簿绁?2銆佽タ鏌忓潯绮剧鐨勬牳蹇冩槸锛? 锛夈€?A.涓や釜鏁簬B.涓や釜鍧氭寔C.涓や釜鍠勪簬D.涓や釜鍔″繀姝g‘绛旀锛氫袱涓姟蹇?3銆佷腑鍥藉叡浜у厷闈╁懡绮剧鐨勭孩鑹插熀鍥犲寘鍚紙锛夈€?A.鍧氬畾椹厠鎬濅富涔変俊浠?B.瀹炰簨姹傛槸C.鑹拌嫤濂嬫枟D.鍕囦簬鐗虹壊姝g‘绛旀锛氬潥瀹氶┈鍏嬫€濅富涔変俊浠?瀹炰簨姹傛槸;鑹拌嫤濂嬫枟;鍕囦簬鐗虹壊4銆侀潻鍛界簿绁炵殑涓讳綋鏄腑鍥藉叡浜у厷锛屼笉鍖呭惈浜烘皯缇や紬銆?A.瀵?B.閿?姝g‘绛旀锛氶敊5銆佹柊鏃朵唬闈╁懡绮剧娌℃湁杩囨椂锛屽叿鏈夋椂浠f剰涔夈€?A.瀵?B.閿?。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课后思考题答案

上编综述部分: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原因有四:第一,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战前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国,封建制度已经腐朽,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如果没有外来势力干扰,中国最终也会向西方大国那样发生资产阶级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获得正常发展,中国也就不可能发展为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
第四是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3)基本特征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2010年“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研究综述

E O O CA济 O IL发 展 O ME T C N MI经 N 与 社 A E E P N DS C会 D V L
V L9 N . O 。. o9
S EP. 01l 2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 年 “ 国 近 现 代 史 纲 要 ’ 学 研 究 综 述 0 1 0 中 ’ 教
显而易见 的” 。为此 , 端正教育理念, 应“ 以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体 系统领 ‘ 纲要 ’ 教学 ”3 [ 。任晓伟 ]
提出将生命价值教育融 人“ 纲要” 教育 。他指出 , “ 当代大学生中漠视生命 、 生命 责任和生命承担意 识不够 、 生活中抵抗挫折 的能力弱等情况已经成为 个 不容 忽视 的社 会 现象 ”4, 此 ,青 年大 学生 L 为 j “
楚 ” “ 心将 我 国 民族 团 结 的 宽 广 现 实 基 础讲 明 、悉 白” “ 、 完整 、 准确 地 阐述 重 大 民族 理论 问题 ”5。 。 J
学理念体现 “ 科学发展 观” 以社会 实践体验和感 、 悟“ 科学发展观” 即将 “ , 科学发展 观” 贯穿于 “ 纲 要” 教学的方方面面… 。杨近平也就把 “ 六个为什
会 实践 的地 域 来 看 , 为 课 堂 实 践 法 和社 会 实 践 分
外 , 出作为 医学 院校 的特殊性 , 既要学 习现 又提 “ 代 科技 知 识 , 要 学 习 医 药 学 知 识 和 人 文 社 科 知 又 识, 学业 负担重 ” 。 因此 学 生对 “ J 纲要 ” 颇 有 微 课 词 , 战 非 常 严 峻 J 挑 。张 华 则 强 调 为 了 提 高 “ 纲
一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7 — 7 8 2 1)9— 11 0 6 2 2 2 (0 I0 08 — 3 正确认识并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其作用是
中国近代史纲要各章节总结

中国近代史纲要各章节总结_文档视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1、中国共产党人在1956年至1957年的早期探索中对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理论建树?(1)提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为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基本的指导原则。
(2)提出“向现代科学进军”的口号,制定了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开始乐向世界科学技术先进水平的进军。
(3)《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经济方面(这是主要的)和政治方面提出了新的指导方针,为中共八大的召开做了理论准备"(4)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
中共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它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中共八大后,中国共产党往探索中又提出一些重要的新思想,如"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等。
(5)《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
它创造性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6)进行整风和提出建设"六又"政治局面等思想是中共八大路线的继续和发展,是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成果。
1.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a)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b)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c)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d)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e)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f)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g)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下编综述 辉煌的历史征程
• “文化大革命”的过程,以1971 年粉碎林彪集团策划反革命武装 政变分前后两个阶段。 •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 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 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 灾难的内乱。
University
of
Science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下编综述 辉煌的历史征程
• 第一,中华民族以新的姿态立于世界之林。 • 第二,中国人民第一次成为新国家的主人。 • 第三、国家基本统一,民族团结,社会政治局 面趋向稳定,经济文化等方面建设开始。 • 第四,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 第五,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
下编综述 辉煌的历史征程
• 3、“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 年5月——1976年10月) • 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他 的出发点是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维护党的纯洁性和探求中国自己 的社会主义道路; • 但是出现了更大的曲折,给中国 的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一场灾难。
University
of
Science
of
China
下编综述 辉煌的历史征程
• 1、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1949年10月1日——1956) • 1949 年10 月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到1956 年9 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 代表大会召开以前。 • 这七年是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 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提纲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一)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历史文化最长的名族。
古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丰富多彩,灿烂辉煌。
(二)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弱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实行高度中央集中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18世纪走向了封建社会的末世。
(三)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扩张资本主义的发展逐步使人类历史成为世界历史。
二、西方列强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一)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起点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历史发生了重大变化。
随着资本主义的侵入,中国的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
(二)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中国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体现在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各个领域,两者是密切结合、互相联系的统一整体。
(三)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中国诞生的新兴的被压迫阶级是工人阶级,资产阶级也是中国新产生的阶级。
三、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一)两对主要矛盾及其关系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矛盾,帝国主义和封建社会的矛盾。
(二)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第一节: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一、军事侵略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
(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势力对中国的侵略和本国封建主义势力对人民的压迫,是近代中国落后、贫困的根本原因。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首先和主要的是进行军事侵略。
)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
(帝国主义列强还运用武力或欺诈手段,霸占中国通商口岸内的土地,设立完全由外国直接控制和统治的租界。
1845年,英国租得上海外滩附近837亩土地,设立上海英租界。
以后直至1911年,英、法、美、德、日、俄、意、比、奥等国,先后在上海、天津、汉口、广州、福州、重庆等16个城市,设立了30多个租界。
综述-风云变幻80年

郑和七下西洋的航线
孙中山说:五百年前,中国是世界 上顶强的国家。国家的地位,好像现在 的英国、美国一样。英国、美国的强盛 还是列强。中国从前的强盛是独强。对 各弱小民族,中国完全是用王道感化他 们。他们是怀中国之德,甘心情愿,自 己来朝贡的。
航海次数
郑和
哥伦布
7次,1405——
4次,1492——
1656-1657年顺治拜访了汤若望24次,甚至在1657年在汤 若望的馆舍庆祝自己的生日。
• 康熙热衷于西洋科学和数学,西学和基督教在中 国昌盛了一段时间,全国各地都建立了教堂,信 徒人数持续增长。
• 雍正时期,传教士因礼俗问题地位恶化,雍正不 喜欢传教士,“中国自有中国之道,西洋亦有西 洋之教法,西洋教法无需在中国传播,恰如中国 教法无由流传于西洋一样。”天主教禁令的执行 要严格的多。
•
英国人
• 伊丽莎白时代的英国人冲满扩张的野心,1600年, 英国女王颁发了一份为期十五年的特许证给从事 东印度的伦敦郡长及商人。(东印度公司的发起 者)
• 平定台湾以后,康熙解除了海禁,1685年,在广 州,漳州,宁波,云台山(江苏)设了海关,广 州地理位置优越,1699年建立了一间英国商馆。
•
• 1517年,比勒斯受葡萄牙国王之遣作为使臣来到 中国,到了广州以后,从船上施放了一阵雷鸣般 的礼炮,这是他们来到中国后的第一个举动,让 中国人很震惊,因为中国人不懂这阵响炮的意思, 但是中国总督还是很友好的接待了他们,允许他 们把船停在上川岛
葡萄牙人
• 1535年,葡萄牙人 用行贿的手段,获 取中国人正是同意 他们在澳门晾晒货 物,从而获得了在 那里居住贸易的法 定认可,葡萄牙人 每年为其船货交2万 两关税,并支付 1000两的租金,但 是到了1852年,在 他们的一再请求下, 租金降到500两。
完整word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目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目录开篇的话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 1840—1919) 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陈金龙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二、外国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三、近代中国的基本矛盾和历史任务21 四、基本历史线索:1840—1919 年的中国第一章外国侵略与反侵略斗争刘苍劲第一节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一、军事侵略二、政治控制三、经济掠夺四、文化渗透第二节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一、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二、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第三节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的觉醒一、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二、民族意识的觉醒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第孟庆顺一节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二、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第二节洋务运动的兴衰一、洋务事业的兴办二、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第三节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一、戊戌维新运动73 二、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封建帝制的终结周云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87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91第二节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一、封建帝制的覆灭二、中华民国的建立第三节辛亥革命的失败一、共和制蜕变为封建军阀专制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中编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 1919—1949)综述天翻地覆的三十年一、中国所陈金龙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二、三座大山的重压三、三种建国方案,两个中国之命运四、基本历史线索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第一节吴九占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一、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二、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第二节马克思主义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一、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三、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历史特点第三节中国革命的新局面一、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二、实行国共合作,开展国民革命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第一节吴炜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一、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184 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第二节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一、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二、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第三节 总结历史经验,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 二、整风运动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一节 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一、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 二、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 潘利红第二节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一、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 二、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 三、国共合作,共赴国难 四、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第三节 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一、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二、从片面抗战到消极抗战 第四节 一、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二、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 三、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四、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及其地位 五、国民党统治区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 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第五节 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一、抗日战争的胜利 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三、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第一节 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 一、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二、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 林雄辉第二节 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 一、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二、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三、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一、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二、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三、第三条道路的幻灭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第四节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一、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二、人民政协与临时宪法——《共同纲领》三、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281下编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49 —)综述辉煌的历史进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陈金龙的成立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及其完善和发展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性跨越四、基本历史线索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第一谭毅节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二、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第二节社会主义制度: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一、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二、确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社会历史条件第三节走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一、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二、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四、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周全华第一节良好的开局一、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二、早期探索的积极进展349第二节探索中的严重曲折一、“大跃进”及其纠正355 二、“文化大革命”及其结束三、艰难的探索,深刻的教训第三节建设的成就,探索的成果一、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的基本建立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三、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四、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第一节新中国王丽荣成立以来的历史性转折一、解放思想,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二、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三、为全面打开新局面创造条件第二节改革开放的起步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一、改革开放的起步二、改革开放的初步展开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推进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发展的新阶段五、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第三节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就二、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继续前进简短的结语。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综述

林则徐
南京条约
鸦 片 战 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火烧圆明园
甲 午 战 争
李鸿章 伊藤博文
马 关 条 约
辛丑条约
张 謇 荣 宗 敬
洪秀全 太平天国
康有为
梁启超
孙中山
(二)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三)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三、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一)两对主要矛盾及其关系 (二)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郑成功
史可法 陈近南 顾 炎 武
瞿秋白
黄 金 荣
杜月笙Βιβλιοθήκη 张啸林秋瑾 徐锡麟
恩格斯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李自成
英国使臣三次出使中国
卡斯卡特 1787年 马嘎尔尼 1792年 阿美士得 1816年
罂 粟 烟土
二、西方列强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一)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
(一)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
(二)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 中国封建社会 公元前五世纪战国时代到1840年鸦片战争
中国的传统社会 (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二)、君权专制下的官僚制度 (三)、家族和行会制度
人口的增加造成社会困顿
二千万
三亿
四亿
旧中国的地下社会 洪门 青帮
中国近代史: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前夕的历史。
中国现代史: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
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 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 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上编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 (1840—1919)
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