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新闻采访的技巧
新闻采访:采访案例
![新闻采访:采访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caa8fb325a8102d276a22fca.png)
采访实例(一)采访前的准备1、费雯丽让记者碰了个大钉子英国著名影星费雯丽扮演影片《乱世佳人》中的郝思佳一角而一举成名,获得奥斯卡金像奖。
1961年3月8日,她飞抵纽约,庆祝世界名片《乱世佳人》复映。
一个记者去采访她。
记者问:“您在电影中扮演什么角色?”费雯丽反问道:“你看过这部影片吗?你看过那部小说《飘》吗?”记者回答:“都没有看过。
”费雯丽说:“那就不必多谈了。
”她无意和一个如此无知的人交谈。
当时在场的美联社记者目睹了这一记者的窘状,写了一篇特写,在新闻界传为笑柄。
可见,采访前不认真准备,仓促上阵,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有时既影响了报道的时效,又给被采访者增加了麻烦,甚至可能造成采访的失败。
所以,认真做好采访前的准备,是记者、通讯员不容忽视的一件工作。
准备工作有许多,从广义上讲,是一切知识、理论的储备;从狭义上讲,就是对采访对象的起码的了解。
像费雯丽这样赫赫有名的影星,电影《飘》又是重新放映,即使是普通观众也应该早已耳熟能详,而这位记者居然连这点起码的知识都没有,难怪费雯丽要拿钉子给他碰了。
美国记者麦克逊说:“在我将要去谒见某一要人以前,我早已熟悉于这位要人的一切了。
”假如你要去采访某一个人,就要通过不同方式、不同渠道事先了解他的经历、性格、嗜好、习惯、特长等等,以便掌握尽可能多的情况。
经验证明,这种准备越充分,采访中记者才会越主动。
2、叶圣陶为何烦躁?有位记者去采访老作家叶圣陶。
显然记者事前毫无准备,知识面又窄,一见面就问:“你是哪里人?”“多大年纪?”八旬老人很烦躁,又感到很悲哀。
这些情况,你翻一翻叶圣陶随便哪本著作,都能找到答案,可惜他根本没翻过。
更使人苦笑不得的是:有位记者刚刚采访过夏衍,便转道来到叶家。
他见到叶老的长子叶至善,一面紧紧握手,一面惊异地说:“我刚从夏公那儿来,您岁数比他大些,可没想到这么年轻……”原来,他对叶圣陶家庭的情况也一无所知,把叶老的长子当成叶老本人了。
闹出这样的笑话,采访自然得不到好结果。
新闻采访稿写作技巧
![新闻采访稿写作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36e283f8f61fb7360b4c6536.png)
读者文学
/
有所思
/
部分杂志网络版
求是
/default.htm
前线
/
中国教育
/
(新华社专电)
△传媒对大学生形象的妖魔化
“大一新生因离家不适应入学六天后跳楼身亡”、“在校大学生胆大妄为,从交警岗亭偷自行车”、“大学生与女友分手自杀”、“研究生气球书写求婚宣言腾空而起”。经过大众传媒的策划与报道,展现在公众视野中的是这样的大学生:性观念过度开放和放纵、暴力凶杀、冷漠世故、品质低下……大学生的形象正在被消解。这些造成了对大学生形象的损害,导致了大学生形象的妖魔化。其主要有以下表现手法:1、在新闻题材上,选择报道内容,突出负面色彩。2、在新闻采访报道上,缺乏精确调查,主观推断。3、在新闻编辑上,过度渲染,肆意炒作。妖魔化的原因分析:1、信源分析——大学生群体客观存在很多问题。2、控制分析——政府对社会新闻监控薄弱,媒体为竞争选择负面新闻。3、传播技巧分析——媒体正面新闻表现手法落后。4、受众分析——受众对猎奇新闻充满期待,同时又用传统观念评判是非。
读者文学
/
免费电子书库(可免费下载)
/yihe/novels/mulu/sanwen.html
///文摘源自(文摘报)/01wzb/2006-03/12/default.htm
学习时报
/
报刊文摘
新农村建设采访对话
![新农村建设采访对话](https://img.taocdn.com/s3/m/45ef1016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67.png)
新农村建设下采访农民问题与策略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目前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农民依然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三农”问题也一直是我国普遍关注的问题。
而对记者来说,在采访农民的过程中,要对农民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并运用科学的提问技巧,才能够达到良好的提问效果。
本文主要分析采访农民中常见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目的是促使采访工作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采访农民;常见问题;应对策略一、采访农民中常见的问题(1)答非所问。
当前环境下,由于大部分的记者都出生在城市,所以对农村的生活习性和语言特点并不了解。
即使有出生在农村的记者,但是随着农村面貌的不断变化,再加上回农村的次数有限,对许多新鲜事物及农业问题也不是很了解,在采访中,难免会遇到有关种植方面的专业知识,这对农民来说,是每天再熟悉不过的事情,而对记者来说,在采访农民之前就需要提前了解这些知识,否则就会影响整个采访的进程。
因此,一旦记者在采访前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那么就会在采访过程中与采访对象形成一定的距离,给双方造成答非所问的现象。
如果记者与农民在沟通中出现问题,就一定会影响整个采访的质量。
(2)采访对象紧张。
在生活环境以及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下,记者在采访农民时,遇到最多的情况就是采访前农民可以通顺流畅地说出所要回答的内容,但是在正式采访过程中,农民往往在面对摄像机时却无法回答记者所提出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农民表达能力再好,可无法面对镜头讲解出来,一样也是失败的采访。
(3)采访对象语言生硬。
许多农民在接受采访前,都会事先与记者做好沟通,大致了解记者所要提问的内容,继而将自己所要回答的内容整理出来,然后死记硬背。
这样就会使整个采访内容过于生硬,并不符合农民的真实身份。
例如,有一记者在采访一农民去年的收成变化时,该农民就像朗诵文章一样,将所写的内容倒背如流,如果他的回答出自一位村干部,则还有一定的可信度,但如果是一位普通农民,将回答内容生硬的背诵出来,就会给广播新闻的真实性带来很大的影响。
浅谈农业科技新闻的采写艺术
![浅谈农业科技新闻的采写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cc3cd9920975f46526d3e12d.png)
浅谈农业科技新闻的采写艺术作者:金建强来源:《传播力研究》2019年第17期摘要:农业科技新闻采写需用一定的艺术手法。
新闻线索的发现和选择、采访的准确和深入、作品的出彩和出色,均需要一定的方法和策略。
只有做到研究、讲究,作品才会产生良好的传播效应和社会效应。
关键词:农业科技新闻;方法;策略;效应农业科技新闻主要包括农业科研成果的研发,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农科人物专访、农业科研领域的调查等方面的报道。
做好农业科技新闻报道,不断总结和提炼技艺至关重要,只有线索获取到位,采访技术到位,写作艺术到位,作品才会站上高位、才会有品位。
久而久之,作者在农科报道这一领域才会有自己的地位。
一、火眼金睛找线索,快速过滤做准备新闻线索是记者采访写的“生命线”,农业科技新闻的完成是从新闻线索开始的,线索是农业科技新闻的苗头。
发现农业科技新闻线索,关键在于记者是否有识别线索的能力。
这种能力是记者新闻敏感的具体表现,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新闻鼻”“新闻耳”“新闻眼”。
美国《纽约时报》记者泰勒曾指出:“没有新闻眼,请滚蛋。
”[1]由此可见,新闻敏感对于一个记者有多重要。
农业科技新闻线索不会自动跑到你跟前。
笔者认为,获取线索的渠道主要有以下几条:(1)各级政府和部门组织的大型科技活动、科技报告会、成果鉴定会、专题座谈会;(2)涉农院所、企业的网站、微信平台和业务总结等;(3)与农科人员、基层干部、土专家、新型农民的日常接触。
获取农业科技新闻线索后,第一时间要做的工作便是“过滤”,即迅速地做出有没有价值的判断。
关于判断的标准,笔者认为有三:(1)看有否是独家报道的价值;(2)看是否经过了权威部门的鉴(认)定,看是否有试验示范成功的案例;(3)看是否能在一段时间成为行业内的一个热点(或焦点)。
以上标准只要具备两条以上,就可以称得上是一条有价值的线索,就可以顺藤摸瓜去进行采访。
二、做好自我夯底气,把握要领采到位一件好新闻作品“七分采来三分写”。
关于谈农业电视记者的四能
![关于谈农业电视记者的四能](https://img.taocdn.com/s3/m/fc9433e8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96.png)
关于谈农业电视记者的四能农业电视记者是负责报道农业相关新闻和信息的记者。
他们非常重要,因为农业是人类生存的基础,而农业电视记者可以为人们提供及时、准确、生动的农业信息,还可以将农业知识传播给更多的人。
一个优秀的农业电视记者应该具备以下四种能力:一、农业知识的四能首先,一位好的农业电视记者应该具备深入的农业知识。
只有通过丰富的农业知识,才能对不同的农业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释。
在深入了解各种不同的农业问题后,农业电视记者能够更好地向公众传递农业信息,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农业。
在日常的工作中,农业电视记者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了解最新的农业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二、采访技巧的四能其次,一个好的农业电视记者应该具备一定的采访技巧。
采访是农业新闻报道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农业电视记者需要具备丰富的采访经验和技巧。
在采访农业领域的专家、农民、政府官员等人时,农业电视记者需要善于倾听,注意观察和提问技巧,通过与受访者的互动,深入挖掘和呈现不同的农业问题。
同时,农业电视记者需要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快速准确地将采访内容整理出来,完成一篇优秀的农业新闻报道。
三、编辑技能的四能然后,一个好的农业电视记者应该具备一定的编辑技能。
做农业电视新闻,还需要具备写作、编辑的基本能力。
农业电视记者需要有良好的文字能力,能够用简洁、生动的叙述语言将农业问题传递给观众。
同时,农业电视记者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视频素材编辑技能,能够通过视频素材、音频素材等多种素材形式,将新闻和观点形象地展现出来。
在新闻编辑过程中,农业电视记者需要严格把控新闻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全面性。
四、传播方式的四能最后,一个好的农业电视记者应该具备一定的传播方式的能力。
在信息传播时,农业电视记者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将信息传播给更多的人。
例如,通过电视、电台、报纸、杂志、公众号等媒体形式进行传播。
此外,农业电视记者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利用各种社交媒体平台,让农业知识能够更快更广地传播开来。
关于做好农业新闻报道的思考
![关于做好农业新闻报道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887e43a2a6c30c2258019e00.png)
《文化产业》半月刊C ultural industries28一、始终坚持政治方向、党性原则始终坚持农民主体、群众立场。
做好农业新闻报道,要认真学习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及其重要性的论述,提高对“三农”报道工作的认识。
长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做好“三农”工作、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方面在多个不同的场合,发表了一系列的重要讲话。
这些重要讲话的精神为我们进行农业新闻报道指明了方向。
作为新闻媒体工作者,必须认真学习、深入领会有关精神,充分了解中央关于“三农”工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部署,从而找准新闻报道的着力点。
报道的过程中,心要贴近农民,要“为农民说话”,了解农民的利益诉求,保护农民权益;把握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新形势,掌握农村面貌的新变化,突出报道农村各项事业的新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新进展。
要正反两面进行报道,在加强舆论宣传引导的同时,也反映农村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帮助农民解决一些实际困难。
在“三农”工作的新闻宣传中,切实提高认识,要融入深厚的感情,关注农业、农村的发展,感受农村发展的新变化,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好“三农”新闻报道工作,要通过鲜活、生动的新闻宣传推动农业各项事业的发展,让“三农”宣传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
新闻宣传工作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各种政策和科技只有被农民群众接受、掌握,才能转化为强大的生产力。
新闻宣传是贯彻落实党的农村政策的有效途径,是深化农村改革的必要支持。
做好三农工作宣传报道,才能为乡村振兴、农村致富营造浓厚氛围。
二、要不断“充电”提高农业专业知识储备,为新闻采访做充足准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采访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做到“不打无把握之仗”,特别是进行技术性比较强的报道时,采访前一定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
“政善治,事善能”。
要练好内功,才能提高宣传的质量水平。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新闻报道对记者的知识要求越来越高,记者除了要具备新闻记者的采编写作的基本知识以外,还要掌握大量的农业专业知识,比如农业经济、遗传学、生态学、土壤学、气象学等方面知识。
“三农”采访对象分析及沟通技巧
![“三农”采访对象分析及沟通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7f8aabf4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8e.png)
20202News Dissemination新闻传播党中央国务院历来十分重视“三农”工作。
总书记强调: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
在新闻宣传领域,“三农”一直是各级媒体挖掘的“富矿”。
报纸、电台、电视台以及新媒体,大多数有“三农”宣传方面的版面、栏目、专题或者窗口。
笔者从事“三农”电视新闻、专题采编工作20多年,现就“三农”采访对象分析及沟通技巧,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三农”采访对象概述我们都知道:记者是采访活动的主体。
采访活动的客体就是采访对象。
在记者的社会交往中,最主要、最经常、最具有决定意义的是和采访对象的交往。
什么是采访对象呢?凡是在采访活动中记者向他们索取情况和意见,或者以各种方式向记者提供情况或意见的人,都可以称为“采访对象”。
[1]一般说来:“三农”采访包括:农民、农民经纪人、农村基层干部、农业龙头企业负责人、农业生产基地负责人、农业科技工作者等等。
二、“三农”采访对象类型分析记者的工作就是和人打交道,农业记者(或称:农口记者)则主要是和农民等“三农”采访对象交往、交流、交心。
由于文化程度、生活经历、性格、心理等个方面的影响,他们对待采访也有不同的态度,这关系到采访能不能顺利进行。
因此研究采访对象的心态很有必要。
南京师范大学的鄢光让、苏宏元教授认为,采访对象可以分为四个类型:愿谈而善谈型、愿谈而不善谈型、善谈而不愿谈型、不愿谈也不善谈型。
[2]笔者根据多年“三农”采访实践,将这四种类型形象地称为“竹筒倒豆”型、“茶壶煮饺”型、“石榴抱籽”型、“闷嘴葫芦”型。
(一)“竹筒倒豆”型这类采访对象对待采访,态度是积极主动的。
他们往往会热情接待,有问必答,坦诚直爽,如同竹筒倒豆子。
他们对记者的来意和提出的问题容易理解,说起来有条有理,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善于分析、综合,有材料、有观点,能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交代得很清楚。
这类对象以农村基层干部、农业龙头企业负责人、农业科技工作者等居多。
乡村振兴新闻采访稿
![乡村振兴新闻采访稿](https://img.taocdn.com/s3/m/2f9d14f5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d9.png)
乡村振兴新闻采访稿
近年来,乡村振兴成为国家战略,各地也纷纷加大力度推进相关工作。
为此,我们采访了一些乡村振兴工作的相关人士,了解他们的一些心得和经验。
采访对象一:某县农业局局长
采访内容:该县如何推进乡村振兴?
回答:我们县的乡村振兴工作主要围绕“三农”问题展开,即农业、农村和农民。
我们采取了“三加一”策略,即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业产业发展、加强农民素质提升,同时加强环境保护。
我们还积极引导企业、社会资本进入农业领域,促进农业产业升级。
采访对象二:某村主任
采访内容:该村如何实现乡村振兴?
回答:我们村主要依靠特色产业发展,如柿子种植、山泉水养鱼等。
同时,我们也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修建了道路、公共厕所、垃圾处理设施等。
我们还积极推进农民素质提升,开展各种培训和活动,鼓励农民创业创新。
采访对象三:某企业家
采访内容:您如何参与到乡村振兴中?
回答:作为企业家,我认为可以通过投资、合作等方式来支持乡村振兴。
我所在的企业在某县投建了一个花卉产业园,带动了当地农民就业和增收。
我们还与当地的农民合作,共同开发新产品,提高了产业附加值。
总的来说,乡村振兴需要各方面的努力,政府、企业、农民、社会资本都应该参与进来,共同推动乡村振兴,实现乡村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
浅谈新闻采访中的沟通技巧
![浅谈新闻采访中的沟通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6c8bab15964bcf84b9d57bd6.png)
而凝 固成 历 史 。 五、 认 真 观察 。 寻 找 问 题 2 0 o 3年 5月 6 日一 上 班 .接 到 采 访 任 务 .去 传 染 病 院 采 访 即将 走 出 非 典 隔 离 室 的 两名 护 士 。5月 6日上 午 9点 , 在 市 中 心 血 站 三 楼 会 议 室 里 ,我 见 到 了刘 春 莲 和刘 红 艳 。 当时她 们 头 发 干枯 没 有光
泽, 她 们 的脸 干 燥而 且 布 满 了小 红疙 瘩 。 杨忆 : 你们从隔离病房 出来的时候 , 照镜 子 了 吗 ? 刘春莲 ( 用 手 摸 了 一 下 脸 上 的 疙 瘩) : 这 是 佩 戴 面 具 和 使 用 消 毒 药 水 的结
果 。 在 隔 离病 区 医 护 人 员 每 个 班 要 坚 持 四个 小 时 . 这 四个 小 时 要 戴 面 具 . 要 穿 特 制的防护服 , 防护服很厚而且 不透气 , 四 个 小 时下 来 , 整 个 人 都 虚 脱 了一 样 。 现 在 回想 当年 的 场 景 还 是 会 油 然 生 出敬 佩 . 因为 在 这 样 的 灾 难 面 前 逃 避 责
一
着 自 己 的 深 入 调 查 写 出 来 有 价 值 的 文 章 。真 的 , 你脚上的泥土有多 少 , 你 心 中 的情 感 就 有 多 深 。多 年 农 村调 研 经 历 , 给 了温 铁 军 今 天 纵论 “ i农 ” 问题 深 厚 的 底 蕴 和 自信 。 他 的 大 声 疾 呼 “ 没有农 民, 谁 能 活 在 天 地 间 ” 给 人 的醍 醐 灌 顶 般 的 警 醒, 他 那 发 自肺 腑 的 呐 喊 , 令 世 人 将 视 线 重 新 投 向 其 实 一 直 都 举 目可 及 的 苦 难 , 也 令 一 度 逡 巡 的决 策 者 果 断 地 找 到 了落
新闻采访简答题整理
![新闻采访简答题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e338a0f8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89.png)
新闻采访简答题整理1.新闻采访活动从性质上分有哪些常见形式?试分别阐释。
(1)常驻采访:派驻外地或外国记者的日常采访活动。
(2)突击采访:在事先无准备的情况下迅速对突发事件所进行的采访活动。
(3)交叉采访:即在同一期限内对两个以上新闻事件交替进行的采访活动。
(4)易地采访:即记者到平时分工范围以外的其它地区进行的采访活动。
(5)巡回采访:又叫旅行采访、体验式采访,即按照编辑部的指示沿着预定路线进行采访的活动。
(6)隐性采访:即不公开记者的身份或不申明采访目的的采访活动。
2.新闻采访活动从形式上分有哪些常用方式?请列举并适当解释。
(1)个别访问:(2)集体访问:A.开座谈会。
B.记者招待会。
(3)现场观察:(4)参加会议:(5)蹲点:通常用来采访解释性、调查性新闻。
重大事件性新闻如果正在持续发展过程中,需要做连续报道,也需要蹲点采访。
(6)查阅资料:A.查阅资料写作综合新闻。
B.查阅资料补充新材料。
(7)改写:(新闻写作、编辑中详细讲)A.缩节:B.改写:(8)问卷:注重分析。
(9)电话采访:比较方便,但是应该与采访对象事先沟通好。
参看《金正昆讲礼仪》视频。
(10)网络采访:注重真实性。
3.我国记者按分工不同有哪些基本类型?试归类并加以说明。
1.专业记者:专门采访报道一条战线或某一部门的记者。
如:农业记者、工业记者、文教记者、卫生记者等。
2.特派记者与特约记者:(1)特派记者:因特别采访任务受编辑部派遣的记者。
如:邵飘萍、范长江、瞿秋白等。
(2)特约记者:应邀完成特定采写任务的社外工作人员。
包括:地方党委或业务部门做实际工作的同志;其它大报的负责人;作家等。
3.地方记者与机动记者:(1)地方记者:报纸编辑部派往某地的常驻记者。
(数量最多)如新华日报连云港记者站,新华社山西分社等。
(2)机动记者:类似特派记者,数量最多。
多采访突发事件、调查性新闻等。
4.驻外记者:受编辑部派遣,常驻国外采访的记者。
如新华社纽约分社记者。
浅谈县级台对农栏目新闻外景采访技巧
![浅谈县级台对农栏目新闻外景采访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a9238c61a45177232f60a214.png)
访过程 中, 无法真正把握采访的主要内容 , 采访过程极 为不顺利 , 目的 内容无法正 节 确反映农民的需要 、 农村客观实 际情况 , 极 大的限制 了新 闻采访 的价值 。 如有 的节 目
在 外 景采 访 的过 程 中 , 采访 农 民对 农 村 要 经 济发 展 的 看 法 , 但却 总 是 找 不到 话 题 的 切入点 , 总是 简单 的 问 “ 么 样 的 政 策 农 什
随着农 村 、 农业 的发 展 , 民对于农 农 业信 息的需求也是 越来越高 ,这种情 况 下, 县级 电视台只有做好农 村 、 农业发 展 的宣传报道工作 , 将农 民最迫切需要得到 的农业 发展信息传递到农 民手 中, 才能赢
得 农 民 的认 可 。 要 想 做 到 这 一 点 , 景 而 外 采 访是 必不 可少 的环 节 。 只有 通 过 外 景 采
才 能 被节 目 吸 引 。 就 要 求 在 外 景 采 访 所 这
民最喜欢 ” 类的毫无价值 的问题 , 之 面对 这些问题 , 民根本无法给出好的答案 , 农 这
样 的 外景 采访 可 以说 是 失 败 的 。
县 级 台对 农 栏 目新 闻 外 景 采 访 不 同
于 普 通 的外 景采 访 , 采 访 对 象 、 访 内 在 采
进行 , 稍遇 到复 杂情 况 就 无从 着 手 了 , 常 时 有 脱离 实际 的现 象 发生 。 ① ” 导致 在 外 景 采
访, 面对面的接触农村 、 接触 农业 、 接触农 民, 才能使新 闻节 目比较客观地展示新时 期农 村 的发展现 状 、 展需求 , 发 了解 到农 民的切实需要。 因此 , 究这 一课题 , 研 对于 提高县级电视台新 时期农村报道力度 、 水
12073038_“三农”报道采访中如何与农民对话?
![12073038_“三农”报道采访中如何与农民对话?](https://img.taocdn.com/s3/m/4208170d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fe.png)
新闻前哨2016年第7期人民日报高级记者段存章曾说过,采访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问艺术。
由此可见,采访技巧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三农”报道是党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跑“三农”战线的记者,必然要深入田间地头,感受农民生活,才能写出真实、鲜活的新闻报道,而其中最首要的是,如何与农民对话?如何采访到农民的真情实感?这将直接影响到新闻报道的立意、结构及可读性,需要下功夫揣摩、体会。
一、精心准备,吃透政策找话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出台了一系列有关“三农”的方针政策,种类多,涉及面广,即便是长期跑农业战线的记者,也未必全部了然于心。
“三农”报道要立足“吃透两头”,吃透上头政策的同时,吃透农民的需求,两者相结合,报道的服务力才能得到提高,传播效应也将大大增强。
记者首先平时要注重知识积累,熟知政策,不是泛泛的了解,而是必须“吃透”。
“吃透”了,才能用通俗易懂,才能引导农民更好地接受采访,写好写活“三农”报道。
密切关注农村改革和发展中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如土地流转、惠农补贴、农民工进城、农村养老保险等话题。
例如,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委一号文件多次提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我们策划了一组关于“土地流转”的系列报道,在采访过程中,需要采访大量农户,了解土地流转背后的故事,记者与农民对话时,着重询问一些政策性强、关注度高的话题,如“土地流转是以租赁、入股、还是合作的方式?”“每年流转费用多少?”等,涉及土地和自己的切身利益,农民自然乐意谈。
不了解政策,说外行话,被采访对象会认为你水平差,写不出真正说农民说话的报道,于是对采访也是敷衍了事。
例如,在一次媒体集体采访活动中,某家媒体派了一个不是专门跑农业的记者,这位记者出生城市、长在城市,对农村情况非常陌生,许多涉农的专业词不理解,事先也没有做功课,对“四化同步”、“三权分置”等专业语汇不明白,在提问一位乡镇干部的时候,采访过程多次被打断,影响了整体效率。
进行一次采访,至少要做好三个准备。
浅论做好农业记者的七项“法宝”
![浅论做好农业记者的七项“法宝”](https://img.taocdn.com/s3/m/9fe7ea18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be.png)
782021第01期 / 总第407期Column 农业记者是以“三农”相关领域为工作范畴,以“三农”进展为主要宣传报道内容,以从事“三农”工作相关群体为主要目标受众(用户)和服务对象的大众媒体新闻采编工作人员,农业记者具有行业记者的特性,但在报道领域、受众(用户)属性、话语方式、传播规律等方面又具有独特之处。
笔者曾在省级广电媒体、地市级媒体从事对农新闻采编工作十余年,结合工作经历,谈谈做好农业记者应该具备的七项“法宝”。
一、铁脚板儿铁脚板儿在这里指的就是记者的“脚力”,用中国人民大学郑保卫教授的话说,脚力也就是“行走力”和“行动力”[1]。
和都市类媒体记者相比,农业记者所采访的新闻现场多在乡村基层,交通和通信等基础设施不完善,甚至自然环境相对恶劣,新闻采访的条件更艰苦,花费时间周期更长,投入成本更高,且与获得的回报不成正比。
惟其如此,这也是少有人开掘的新闻“富矿”,在新闻源头才能捕捉到“活鱼”。
农业记者只有吃苦耐劳,磨练出一副铁脚板儿,坚持群众路线,坚持扎根在“三农”工作第一线新闻现场,才有可能采写出“接地气、沾泥珠、冒热气”的新闻精品来。
习惯于端坐在办公室中,吹空调喝饮料,借助文字通稿、会议文件等“二手”资料来完成所谓“稿件”的人是难以胜任农业记者岗位要求的。
四川广播电视台的农业记者为完成一条选题,在“秋老虎”肆虐的时候,冒着三十余摄氏度的高温,在农村基层连续蹲守四十余天,进果园、闯市场、访业户、询顾客,累计采访行程数千公里,最后这组报道《蹲点供给侧·猕猴桃保卫战》获得中国新闻界最高级别奖项——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在业界引起很大反响。
同时,这组报道播出后也取得了积极的社会效果,苍溪县当地猕猴桃收购价上涨40%以上,帮助果农实现增收上千万元。
二、明察眼新闻工作者的一项重要日常工作就是面对来自各种渠道的选题信息进行筛选、甄别和研判,为保证报道的时效性,记者必须在短时间内快速、准确地优选出具有较高新闻价值的信息并初步确定好采访角度和报道思路。
农村采访报道8
![农村采访报道8](https://img.taocdn.com/s3/m/dfb62efbaef8941ea76e05b7.png)
为什么强调进一步夯实农业基础? 为什么强调进一步夯实农业基础? ——农业基础仍然薄弱 农业基础仍然薄弱 1、虽然实现了粮食“六连增”,但在现有的生 、虽然实现了粮食“六连增” 产条件下,粮食继续稳产增产越来越难,后劲明 产条件下,粮食继续稳产增产越来越难 后劲明 显不足。 显不足。 2、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亟待提高。全国 %的耕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亟待提高。全国54% 地仍“靠天吃饭” 地仍“靠天吃饭”,50%—60%的中小型灌区设 % 施老化失修。农田水利设施脆弱, 施老化失修。农田水利设施脆弱,成为制约农业 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 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是健全投入机制。 一是健全投入机制。财政支出优先支持农业农 村发展, 村发展,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优先投向农业基础 设施和农村民生工程, 设施和农村民生工程,土地出让收益优先用于农 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坚持对种粮农民的直补政策, 二是坚持对种粮农民的直补政策,扩大良种 补贴品种,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规模, 补贴品种,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规模,扩大 补贴政策受益范围。 补贴政策受益范围。 三是增强农业发展支撑能力。 三是增强农业发展支撑能力。把农田水利作 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 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把良种培育作为农 业科技创新的重点, 业科技创新的重点,把主产区作为粮食生产支持 政策的重点。 政策的重点。
七、农村报道: 农村报道: 1、角度的选择 、 (1)新颖的角度 ) ——《野山羊来到老西沟》 《野山羊来到老西沟》 (2)小角度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华西农民学外语》 《华西农民学外语》
2、要有典型事例支撑 、 1982年 新华社 《抢财神》 抢财神》 年 3、要有特色语言: 、要有特色语言: 形容词少,形象、干脆、生动、 短语多 ,形容词少,形象、干脆、生动、富有 生活气息。 生活气息。 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 如: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 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对不科学的、落后的要有鉴别; 对不科学的、落后的要有鉴别; 有的方言、土语要经过适当的翻译受众才能看懂。 有的方言、土语要经过适当的翻译受众才能看懂。
探讨农业科技新闻的采写艺术
![探讨农业科技新闻的采写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c87054ea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9d.png)
2021.06农业科技新闻,就是在农业科技领域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农业科技新闻属于新闻的一个分支类别。
具体而言,农业科技新闻既包含农业内容,又包含科技内容。
从事农业科技新闻报道,需反复总结经验、提高技艺,只有有效获取线索、精准采访,才能令作品质量蒸蒸日上。
为此,在进行农业科技新闻报道时,一定要提高采访技术、写作技巧。
一、农业科技新闻特征1.科学性农业科技新闻报道主要是对近期农业科技领域的新闻进行报道,通过新闻报道推广、普及科技成果。
在农业科技新闻稿件中需凸显科技成果,体现科技成果的作用。
记者应通过通俗化语言描绘科技成果,但不能偏题。
科学性是农业科技新闻的重要特征,换言之,如果为了追求农业科技新闻的通俗化、生动化而违背科学性,则会令农业科技新闻传播效果大打折扣。
2.季节性众所周知,农业生产具有显著的季节特征。
为此,农业科技报道,也要遵循季节规律。
例如,阳春时节,农业科技新闻应报道春耕生产;炎夏之日,应重点报道病虫害防治、田间管理等。
农业科技新闻报道需要跟随季节变化而及时调整报道内容,进一步配合农业生产,以获得广大农民朋友的认可与青睐。
3.区域性我国土地资源丰富,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气候类型,农业生产结构更是复杂多样。
并不是报道的农业科学技术都适用于不同区域农业。
这就意味着,农业科技新闻应具有区域性、针对性。
对一项农业科技成果而言,在不同地域会有不同的应用方式,产生的应用效果也会有所差异。
为此,在采写农业科技新闻时,需考虑应用的地域范围及地域特点。
二、农业科技新闻采写艺术探析1.认真筛选新闻线索,做好线索过滤工作对采写农业科技新闻的记者而言,新闻线索就是采写过程的“导线”。
完成农业科技新闻报道,需从新闻线索入手。
发现农业科技新闻线索,关键之处在于记者应具备敏锐的观察力。
这种能力,是一名成功记者必备的素质。
对新时代的新闻记者而言,练就新闻眼、新闻鼻、新闻耳非常关键。
新闻并不会长腿主动跑到记者眼前。
为此,记者应具备捕捉新闻线索的能力。
浅析做好新时期"三农"题材新闻采访与写作的技巧
![浅析做好新时期"三农"题材新闻采访与写作的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28fec3cd3186bceb19e8bb53.png)
新 闻研 究导刊
J o u r n a l o f Ne ws Re s e a r c h
Vo 1 . 8 No . 1 O
Ma v 2 0 1 7
浅析做好新 时期 “ 三农 "题材 新 闻采访与 写作 的技巧
徐 立成
前 言
一
、
“ 三农 ”题 材新 闻报道是记 者通过收集 涉及农 民、 农业 和 农 村新 闻素材 , 创作新 闻稿件 的工作过 程。本文是作为 《 阜 阳 日报 》 。 一名多年从事 “ 三农 ”题 材新 闻报道的记者 , 结合 近年 来 的工作 实践 , 从确定 选题 、 基 层采访 、 稿件 写作等方 面 , 就如 何做好 “ 三农 ”题材新 闻采访与写作 , 浅谈 的一 些个人体会。
笔者认 为 , 在 “ 三农 ”题 材新 闻选 题上 , 一定要 “ 上 接天 线, 下接地 气 ” 。题材 既要 符合党 和 国家政策 、 方针 和思想 , 又 要结 合地方 实际 。同时 , 根据 “ 三农 ”工 作的实 际特点 , 选 题 还应 结合 农业 生产 、 农 民和 农村 生活新 变化 , 与 时俱进 , 紧跟 热点 , 确保稿件保持鲜活 的时代特 征。 举 例说 明 : 颍上 、 阜 南两 县位 于阜 阳南 部沿淮 地 区 , 长期 因地 势低洼 易涝 、 易淹 , 发 展传统农 业效益很 低。笔者偶然得 到一 个信 息 , 近 两年 , 当地 干群转 变观 念 , 在沿 淮低洼 地发展 种类 丰富 的适应 性农业 , 变水 害为水利 , 大大 提升了农业生产 效益 。这无疑是一 条非常有价值 的 “ 三农 ”新 闻线索 , 也契合 了农业供给侧结构 性改革的方向 。 选题确定后 ,2 0 1 6 年7 月, 笔 者利 用两周的时间 , 辗转沿淮 地 区2 0 4  ̄ , 个 乡镇 , 实地 了解 了适 应性农 业发 展情 况及 对群众 生活 、 地 方经济带来 的变化 , 创作 了 《 灾窝子变成聚宝盆 》 《 既
关于新闻采访中提问的技巧及注意点分析
![关于新闻采访中提问的技巧及注意点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808911b04a1b0717ed5ddcf.png)
关于新闻采访中提问的技巧及注意点分析作者:袁金泉来源:《科技传播》 2019年第1期摘要在新闻采访工作当中,提问是最高效、最实用、最直接的一种获取信息和素材的方式,不论现代的媒体技术如何发展,始终要通过采访提问,获得快速、真实、客观、深入的信息,才能保证新闻的质量,确保新闻能够得到受众的认可和欢迎。
文章基于作者自身的实际工作经验与学习认识,主要就新闻采访过程当中,有关提问的一些技巧及注意点进行了分析、探讨,以期能为新闻采访工作的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闻采访;提问;技巧;注意点中图分类号G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 2019) 226-0045-02新闻的主要职责是反映社会现状与客观事实,而为了获得相关的信息和素材,我们就必须要进行新闻采访,新闻采访的方式方法有很多,但最为实用的还是“提问”,通过提问能够高效、直接的获取得到新闻所需的信息和素材。
不过在实际的采访过程当中,对受访者的提问,并非是一件简单的事,它需要讲求技巧性,同时还有相关的注意事项,作为记者来说,必须要掌握这些技巧和注意点,才能真正获得快速、真实、客观、深入的信息。
1新闻采访过程当中提问的技巧分析1.1要具有明确的逻辑性思维要想提高新闻采访的质量,获得具有实用价值的信息,作为记者来说,在提问过程当中,就必须要具有明确的逻辑性思维,这一点技巧是非常重要的,也非常的基础,所有的记者都应当掌握。
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逻辑性提问,将会引导受访者清楚的、有条理的表述出信息,这样才能保证信息的有效获得。
例如,在如东洋口港通航仪式现场,我们采访洋口港建设的倡导者、中科院院士王颖教授时,设计了由浅入深的三个问题,是如何发现洋口港港址的?建港口的优势条件有哪些?港口将来的定位是什么?王院士作了系统性的回答,解决了当时国内有关部门的领导和一些专家的疑惑。
如果在采访过程当中,作为记者的提问就缺少逻辑性的话,受访者的信息表述便会更加的混乱,双方都不知所云,难以得到有价值的信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理论研充THEORETICAL STUDY►
农业新闻采访的技巧
□文/俞树红
摘要: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对农业的重视度不断提高。
为了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农业,一个有效途径就是
农业新闻报道,但是在对农业新闻采访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相关采访技巧,否则会弄巧成拙。
基于此,本文
对农业新闻采访技巧进行了详细分析。
关键词:农业新闻;采访技巧;分析
一、了解掌握农业经济领域的热点
在部分省市发展中,农业经济占据较犬比例,而如何有效地让农民通过报道了解本地的农业经济信息,对农业种植种类进行及时调整,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因此,农业记者在新闻釆访中不要单单将目光放在土地上,更重要的是对农业经济的关注。
例如对马铃薯相关新闻进行釆访的时候,记者首先要掌握Kfi几年马铃薯的市场与销量,市场上马铃薯淀粉厂具有较强的需求,国内以及国际上对淀粉的需求也不断增加,马铃薯的市场价格也在不断增长。
在长时间采访以及资料查阅过程中,得出马铃薯价格不断增长的原因:在化工、食品等各个行业对马铃薯淀粉都有大量需求。
新闻记者在采访的时候,对农 业经济热点问题有充分的了解与掌握,新闻内容的价值才会更高。
二、选择合适的新闻主题
在农业新闻采访中,最关键的就是主题,新闻主题的有效性直接影响观众对新闻内容的关注度。
新闻报道有多个方面的主题,不同方面的主题所产生的影响也各不相同。
因此,新闻记者在农业釆访中,
一定要加大对主题的关注,选择合适的主题内容。
例如有个地区在夏季发生严重的洪涝,导致庄稼受到严重影响,新闻记者在本次农业釆访中,主题内容有三个方面: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农民的生活,那么在对本娴闻进行报道的时候,
主要是以下形式:该地区从某日发生强降雨一直到某日结束;受到强降雨的影响,农业损失极大:恶劣天气对该地区的影
响,导致农业产品大量被损坏,农民的经
济损失也十分严重。
这三种报道形式在表
面上没有较大差异,但是这三种报道形式
的切入点各不相同,新闻记者可以从第三
个报道形式上切入,因为其内容较为全面
丰富,对新闻事件的主题也更加突出,并
且还可以让观众对其产生共鸣。
三、在采访的过程中要灵活
农业釆访过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记
者在釆访的时候要和农民V到田地里,
在真实环境中完成采访,使得釆访细节更
加生动。
记者在开展农业釆访的时候,不
仅要有问有答,还要将感官充分调动起
来,观察四周环境,感受田间气息,这样
会使得报道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感染力也
更强。
灵活就是指要身处于农业环境中,通
过多种方法完成采访工作,如视频采访,
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田地里的庄稼,但是
这些采访方式仅仅是采访工作的辅助,记
者想要获得时效性更强的新闻,必要要亲
身到田地中。
例如记者在九月份进行釆
访,而这个季节正是砺山酥梨收获的季
节,记者路上一直在想如何进行釆访,主
题内容是什么,记者想了一路都没有十分
满足的想法。
当其到了乡野以后,金黄的
砺山酥梨挂满在梨园,丰收的气息十分浓
厚。
记者走进梨园,梨的香气充斥在空气
当中,呼吸一下都感觉沁人心脾,吃一口
更是十分香甜,在这种味觉、嗅觉以及视
觉的刺激下,记者很快找到了主题,报道
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
四、注意提问技巧
记者在提问的时候,要根据不用的被
釆访者以及不同环境选择合适的釆访技
巧。
如果被釆访者善于交谈,思路明确,
记者的提问都能有条理地回答出来,那么
记者不需要太花哨的釆访方式,仅仅将需
要回答的问题告诉被釆访者就可以了。
如
果被釆访者比较紧张,不善于交谈,赵
能力和文化水平比较低,对于记者的提问
仅仅是简单的回答一下,甚至是不回答。
那么记者在釆访前要与被釆访者进行沟
通,缓解紧张的采访氛围,使得被釆访者
更加放松,逐渐进入到釆访工作中,条理
清晰地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
另外,记者在采访的时候可以带有一
点"农”味,也就是多使用一些通俗易懂
的语言,被采访者可以快速理解,少使用
一些专业术语或者书面语等,这样报道才
会更加真实、厨卜。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农业新闻釆访中,记者
要掌握釆WS巧,保卿访工作的顺利开
展,同时也保证报道内容的真实性。
首
先,记者在釆访的时候要对该农业产品的
市场经济进行了解;其次,记者要选择合
适的主题,让更多的人观看报道;再次,
要注意釆访过程的灵活性,亲身到田间感
受田间气息;最后,注意提问技巧,确保
被釆访者更好地回答问题。
©
(作者单位:甘肃经济EI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