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考生物3年高考2年模拟(课标版)一轮精练12 联系实际、明确思路,解决基因的传递规律问题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练12 联系实际、明确思路,解决基因的传递规律问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2017河北武邑中学三调,30)美国亚得桑那沙漠上生活着一种蜥蜴,其体温随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当体温28 ℃时体色灰绿,随着体温逐渐升高体色逐渐变蓝和鲜亮;体温36 ℃时体色呈艳丽的蓝色。

这表明( )
A.这种蜥蜴的体温控制着体色性状
B.这种蜥蜴的体温能够引起体色的可遗传变异
C.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
D.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2.(2017河北衡水中学二调,32)果蝇的长翅(V)对残翅(v)为显性。

但是,即使是纯合的长翅品系的幼虫在35 ℃温度条件下培养(正常培养温度为25 ℃),长成的成体果蝇也是残翅的,这种现象称为“表型模拟”。

现有一只残翅果蝇,要判断它是属于纯合残翅(vv),还是“表型模拟”,则应选用的配种方案和培养温度条件分别是( )
A.该残翅果蝇与异性残翅果蝇、35 ℃
B.该残翅果蝇与异性长翅果蝇、35 ℃
C.该残翅果蝇与异性残翅果蝇、25 ℃
D.该残翅果蝇与异性长翅果蝇、25 ℃
3.(2017黑龙江大庆中学第二次月考,22)下列关于孟德尔遗传实验和分离定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孟德尔据实验提出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在配子中单个出现的设想
B.F2的3∶1性状分离比依赖于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
C.孟德尔巧妙设计的测交方法只能用于检测F1的基因型
D.若用玉米为实验材料验证分离定律,所选实验材料不一定为纯合子
4.(2016湖北武汉新起点调考,18)玉米是雌雄同株、异花受粉植物,可以接受本植株的花粉,也能接受其他植株的花粉,在一块农田里间行种植等数量基因型为Aa和aa的玉米(A与a分别控制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AA、Aa表现型相同且不存在致死现象),在收获的子代玉米中该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的比例应接近( )
A.1∶3
B.5∶8
C.1∶1
D.7∶9
5.(2017福建四地六校第一次联考,6)若下图表示孟德尔揭示两个遗传定律时所选用的豌豆实验材料及其体内相关基因控制的性状、显隐性及其在染色体上的分布。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丁个体DdYyrr自交子代会出现四种表现型,比例为9∶3∶3∶1
B.甲、乙图个体减数分裂时可以恰当地揭示孟德尔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C.孟德尔用丙YyRr自交,其子代表现型比例为9∶3∶3∶1,此属于假说—演绎的验证假说阶段
D.孟德尔用假说—演绎法揭示基因分离定律时,可以选甲、乙、丙、丁为材料
6.叶腋花和茎顶花是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

两株茎顶花植株杂交,无论正交、反交,F1中总是一半是茎顶花,一半是叶腋花。

茎顶花的F1植株自交,F2全是茎顶花;叶腋花的F1植株自交,F2表现为叶腋花1 908株,茎顶花1 452株。

下列假设能解释该遗传现象的是( )
A.该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叶腋花为显性性状
B.该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茎顶花为显性性状
C.该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双显性表现为叶腋花
D.该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双显性表现为茎顶花
7.(2016河北三市二联,5)现有一批基因型为BbCc(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的实验鼠(亲本),已知基因B决定毛黑色,b决定毛褐色,C决定毛色存在,c决定毛色不存在(即白色)。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亲本鼠的体色为黑色,褐色鼠的基因型有bbCC、bbCc
B.亲本鼠杂交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黑色∶褐色∶白色=9∶3∶4
C.亲本鼠进行测交,后代表现型的比例为1∶1∶1∶1
D.小鼠种群中BB的个体占55%,bb的个体占15%,若种群内个体进行自由交配,F1中B基因频率为70%
8.(2016山东淄博一中期中,25)某种植物的株高受三对基因(A、a,B、b,C、c)控制,均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其中三种显性基因以累加效应来增加株高,且每个显性基因的遗传效应是相同的。

现将最矮和最高的植株杂交得到F1,再将F1自交得到F2。

则F2中与基因型为AAbbcc的个体株高相同的概率为( )
A.15/64
B.12/64
C.6/64
D.3/64
9.(2016安徽皖南八校第一次联考,8)一个7米高和一个5米高的植株杂交,子代都是6米高。

在F2代中,7米高植株和5米高植株的概率都是1/64。

假定双亲包含的遗传基因数量相等,且效应叠加,则控制植株株高的基因有( )
A.1对
B.2对
C.3对
D.4对
10.(2016河南豫南九校联盟一联,16)如图所示为一对夫妇的基因型和他们子女的基因型及他们对应的表现型(秃顶与非秃顶)。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人群中,男性、女性在秃顶和非秃顶方面的表现没有差异
B.若一对夫妇均为秃顶,则所生子女应全部表现为秃顶
C.若一对夫妇均为非秃顶,则所生女儿为秃顶的概率为0
D.若一对夫妇的基因型为b+b和bb,则生一个非秃顶孩子的概率为1/2
二、非选择题(共60分)
11.(2014海南单科,29)(10分)某种植物的表现型有高茎和矮茎、紫花和白花,其中紫花和白花这对相对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这两对等位基因中任意一对为隐性纯合则表现为白花。

用纯合的高茎白花个体与纯合的矮茎白花个体杂交,F1表现为高茎紫花,F1自交产生F2,F2有4种表现型:高茎紫花162株,高茎白花126株,矮茎紫花54株,矮茎白花42株。

请回答:
(1)根据此杂交实验结果可推测,株高受对等位基因控制,依据是。

在F2中矮茎紫花植株的基因型有种,矮茎白花植株的基因型有种。

(2)如果上述两对相对性状自由组合,则理论上F2中高茎紫花、高茎白花、矮茎紫花和矮茎白花这4种表现型的数量比为。

12.(2015安徽理综,31Ⅰ)(13分)已知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鸡的羽毛颜色,BB为黑羽,bb为白羽,Bb为蓝羽;另一对等位基因C L和C控制鸡的小腿长度,C L C为短腿,CC为正常,但C L C L胚胎致死。

两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独立遗传。

一只黑羽短腿鸡与一只白羽短腿鸡交配,获得F1。

(1)F1的表现型及比例是。

若让F1中两只蓝羽短腿鸡交配,F2中出现
种不同表现型,其中蓝羽短腿鸡所占比例为。

(2)从交配结果可判断C L和C的显隐性关系,在决定小腿长度性状上,C L是;在控制致死效应上,C L 是。

(3)B基因控制色素合成酶的合成,后者催化无色前体物质形成黑色素。

科研人员对B和b基因进行测序并比较,发现b基因的编码序列缺失一个碱基对。

据此推测,b基因翻译时,可能出现
或,导致无法形成功能正常的色素合成酶。

(4)在火鸡(ZW型性别决定)中,有人发现少数雌鸡的卵细胞不与精子结合,而与某一极体结合形成二倍体,并能发育成正常个体(注:WW胚胎致死)。

这种情况下,后代总是雄性,其原因
是。

13.(2014山东理综,28)(12分)果蝇的灰体(E)对黑檀体(e)为显性;短刚毛和长刚毛是一对相对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

这两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独立遗传。

用甲、乙、丙三只果蝇进行杂交实验,杂交组合、F1表现型及比例如下:
(1)根据实验一和实验二的杂交结果,推断乙果蝇的基因型可能为或。

若实验一的杂交结果能验证两对基因E、e和B、b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则丙果蝇的基因型应为。

(2)实验二的F1中与亲本果蝇基因型不同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

(3)在没有迁入迁出、突变和选择等条件下,一个由纯合果蝇组成的大种群个体间自由交配得到F1,F1中灰体果蝇8 400只,黑檀体果蝇1 600只。

F1中e的基因频率为。

Ee的基因型频率为。

亲代群体中灰体果蝇的百分比为。

(4)灰体纯合果蝇与黑檀体果蝇杂交,在后代群体中出现了一只黑檀体果蝇。

出现该黑檀体果蝇的原因可能是亲本果蝇在产生配子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片段缺失。

现有基因型为EE、Ee和ee的果蝇可供选择,请完成下列实验步骤及结果预测,以探究其原因。

(注:一对同源染色体都缺失相同片段时胚胎致死;各型配子活力相同)
实验步骤:①用该黑檀体果蝇与基因型为的果蝇杂交,获得F1;
②F1自由交配,观察、统计F2表现型及比例。

结果预测:Ⅰ.如果F2表现型及比例为,则为基因突变;
Ⅱ.如果F2表现型及比例为,则为染色体片段缺失。

14.(2017河北衡水中学二调,49)(12分)菜豌豆荚果的革质膜性状有大块革质膜、小块革质膜、无革质膜三种类型,为研究该性状的遗传(不考虑交叉互换),进行了下列实验:
(1)根据实验一结果推测:革质膜性状受对等位基因控制,其遗传遵循定律,F2中小块革质膜植株的基因型有种。

(2)实验二的目的是验证实验一中F1(品种丙)产生的。

(3)已知某基因会影响革质基因的表达,若实验一多次杂交产生的F1中偶然出现了一株无革质膜的菜豌豆,其自交产生的F2中大块革质膜∶小块革质膜∶无革质膜=9∶6∶49,推测F1中出现该表现型的原因最可能是。

若要验证该推测,将F1植株经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培养成大量幼苗,待成熟期与表现型为无革质膜的正常植株杂交,若子代中大块革质膜∶小块革质膜∶无革质膜的比例为,则推测成立。

15.(2016四川理综,11)(13分)油菜物种Ⅰ(2n=20)与Ⅱ(2n=18)杂交产生的幼苗经秋水仙素处理后,得到一个油菜新品系(注:Ⅰ的染色体和Ⅱ的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不会相互配对)。

(1)秋水仙素通过抑制分裂细胞中的形成,导致染色体加倍;获得的植株进行自交,子代
(会/不会)出现性状分离。

(2)观察油菜新品系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应观察区的细胞,处于分裂后期的细胞中含有条染色体。

(3)该油菜新品系经多代种植后出现不同颜色的种子,已知种子颜色由一对基因A/a控制,并受另一对基因R/r影响。

用产黑色种子植株(甲)、产黄色种子植株(乙和丙)进行以下实验:
①由实验一得出,种子颜色性状中黄色对黑色为性。

②分析以上实验可知,当基因存在时会抑制A基因的表达。

实验二中丙的基因型为,F2代产黄色种子植株中杂合子的比例为。

③有人重复实验二,发现某一F1植株,其体细胞中含R/r基因的同源染色体有三条(其中两条含R基因),请解释该变异产生的原因: 。

让该植株自交,理论上后代中产黑色种子的植株所占比例为。

答案全解全析
一、选择题
1.D 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随着温度的变化,蜥蜴的体色发生改变,说明温度能影响生物的性状,即生物性状是基因型与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D正确。

2.C 根据题意可知,该残翅果蝇可能属于纯合残翅(vv),也可能是“表型模拟”,即基因型为VV或Vv的个体在35 ℃温度条件下培养长成的残翅,因此要确定其基因型,可选用该残翅果蝇与异性残翅果蝇(vv)交配并将子代在25 ℃条件下培养。

若该残翅果蝇属于纯合残翅(vv),则25 ℃条件下培养出的子代全部为残翅;若该残翅果蝇属于“表型模拟”(即基因型为VV或Vv),则25 ℃条件下培养出的子代中会出现长翅,C正确。

3.C 孟德尔据实验提出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在配子中单个出现的设想,A正确;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是F2中出现3∶1性状分离比的条件之一,B正确;测交实验往往用来鉴定某一显性个体的基因型和它形成的配子类型及其比例,验证分离或自由组合定律可以采用测交法(杂合子与隐性纯合子杂交),也
可以用杂合子自交的方法,C错误;若用玉米为实验材料验证分离定律,所选实验材料不一定为纯合子,D
正确。

4.D 根据农田间行种植等数量基因型为Aa和aa的玉米可知产生的配子中:A占,a占。

由于玉米是雌雄同株、异花受粉植物,可以接受本植株的花粉,也能接受其他植株的花粉,说明两种基因型玉米之间能进行自由传粉,AA、Aa表现型相同,所以玉米结的子粒中,AA占×=,Aa占××2=,aa占×=。

因此,收获的玉米子粒种下去,具有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玉米比例应接近(+)∶=7∶9。

5.D 丁个体DdYyrr自交,由于D、d和Y、y在同一对染色体上,所以子代基因型及比例为
YYDDrr∶2YyDdrr∶yyddrr,即子代会出现2种表现型,比例为3∶1,A错误;甲、乙图个体基因型中只有1对基因是杂合的,所以减数分裂时只可揭示孟德尔分离定律的实质,B错误;孟德尔用YyRr与yyrr测交,其子代表现型比例为1∶1∶1∶1,此属于验证假说阶段,C错误;甲、乙、丙、丁中都至少含有一对等位基因,因此揭示基因分离定律时,可以选甲、乙、丙、丁为材料,D正确。

6.C 由于两株茎顶花植株杂交,无论正交、反交,F1中总是一半是茎顶花,一半是叶腋花,所以控制该性状的不可能是一对等位基因。

茎顶花的F1植株自交,F2全是茎顶花;叶腋花的F1植株自交,F2表现为叶腋花1 908株,茎顶花1 452株,比例为9∶7,可推测该性状由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且有两种显性基因时才表现为叶腋花,C正确。

7.C 亲本BbCc的体色表现为黑色,褐色个体的基因型有bbCC、bbCc两种;亲本BbCc杂交,后代的基因型类型有B_C_(黑色,9/16)、bbC_(褐色,3/16)、B_cc(白色,3/16)、bbcc(白色,1/16),故后代黑色∶褐色∶白色=9∶3∶4;亲本鼠测交,即BbCc与bbcc杂交,后代的基因型为BbCc、Bbcc、bbCc、bbcc,表现型及比例为黑色∶褐色∶白色=1∶1∶2;小鼠种群中基因B的频率为55%+1/2×(1-55%-15%)=70%,自由交配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变。

8.A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显性基因以累加效应决定植株的高度,且每个显性基因的遗传效应是相同的,纯合子AABBCC最高,aabbcc最矮,即植株的高度与显性基因的个数呈正相关,每增加一个显性基因,植株增高一定的高度。

题中将最矮(aabbcc)和最高(AABBCC)的植株杂交得到F1(AaBbCc),再将F1自交得到F2,则F2中与基因型为AAbbcc的个体高度相同的个体含有的显性基因数为2,比例为
1/4×1/4×1/4×3+1/2×1/2×1/4×3=15/64,A正确。

9.C 此题宜使用代入法解答。

当控制植株株高的基因为3对时,AABBCC株高为7米,aabbcc株高为5米,AaBbCc株高为6米,AaBbCc自交后代中AABBCC和aabbcc的概率都是1/64,C正确。

10.C 由图中信息可知,基因型为b+b的男性表现为秃顶,而该基因型女性则表现为非秃顶,说明秃顶在男性、女性中的表现存在差异,A错误;秃顶女性的基因型为bb,而秃顶男性的基因型是b+b或bb,若秃顶男性基因型为b+b,则这对秃顶夫妇的子女中,有基因型为b+b的个体,该个体为女孩时,则为非秃顶,B错误;非秃顶男性的基因型为b+b+,则他的子女一定具有b+基因,而含有b+基因的女性均为非秃顶,C正确;一对夫妇的基因型为b+b和bb,子女中只有基因型为b+b的女孩才是非秃顶,而该种女孩出现的概率为
1/2×1/2=1/4,D错误。

二、非选择题
11.答案 (1)1 F 2中高茎∶矮茎=3∶1 4 5 (2)27∶21∶9∶7
解析(1)F 2中高茎∶矮茎=3∶1,说明株高遗传遵循分离定律,该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其中高茎(用D表示)为显性性状。

控制花色的两对基因中任意一对为隐性纯合则表现为白花,即只有双显性个体(用A_B_表示)为紫花;根据F2中紫花∶白花约为9∶7可判断F1紫花的基因型为AaBb,所以在F2中矮茎紫花植株(ddA_B_)的基因型有4种,矮茎白花植株(ddA_bb、ddaaB_、ddaabb)的基因型共有5种。

(2)若这两对相对性状自由组合,则F1(DdAaBb)自交,F2中表现型及比例为(3高茎∶1矮茎)×(9紫花∶7白花)=27高茎紫花∶21高茎白花∶9矮茎紫花∶7矮茎白花。

12.答案(1)蓝羽短腿∶蓝羽正常=2∶1 6 1/3
(2)显性隐性
(3)提前终止从缺失部位以后翻译的氨基酸序列发生变化
(4)卵细胞只与次级卵母细胞形成的极体结合,产生的ZZ为雄性,WW胚胎致死
解析(1)黑羽短腿鸡(BBC L C)×白羽短腿鸡(bbC L C)→F 1:1BbCC(蓝羽正常)、2BbC L C(蓝羽短腿)、
1BbC L C L(胚胎致死)。

F1中蓝羽短腿鸡(BbC L C)交配,Bb×Bb→1/4黑羽、1/2蓝羽、1/4白羽,C L C×C L C→2/3短腿、1/3正常;F2中可出现3×2=6(种)表现型,其中蓝羽短腿鸡所占比例为1/2×2/3=1/3。

(2)杂合子C L C表现为短腿,CC表现为正常,说明在决定小腿长度性状上C L为显性;只有C L纯合子才出现胚胎致死,说明在控制致死效应上C L为隐性。

(3)若b基因的编码序列缺失一个碱基对,mRNA上缺失一个对应碱基,使缺失位点后的密码子均发生改变,翻译时可能使缺失部位以后氨基酸序列发生变化,也可能影响翻译终止的位点,使翻译提前终止。

(4)雌鸡(ZW)一个卵原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的4个子细胞的性染色体组成分别为Z、Z、W、W,由于卵细胞与某一极体结合,WW胚胎致死,后代均为雄性(ZZ),不存在雌性(ZW),所以可判断卵细胞不能与第一极体产生的极体结合,而是与次级卵母细胞产生的极体结合形成二倍体。

13.答案(1)EeBb eeBb(注:两空可颠倒) eeBb
(2)1/2
(3)40% 48% 60%
(4)答案一:①EE
Ⅰ.灰体∶黑檀体=3∶1
Ⅱ.灰体∶黑檀体=4∶1
答案二:①Ee
Ⅰ.灰体∶黑檀体=7∶9
Ⅱ.灰体∶黑檀体=7∶8
解析(1)从实验一结果可推知甲、乙杂交组合的基因型为eebb×EeBb或eeBb×Eebb,从实验二可推知乙、丙杂交组合的基因型为EeBb×eeBb,故乙为EeBb或eeBb,若实验一能验证自由组合定律,则杂交组合的基因型为eebb×EeBb,乙为EeBb,则丙为eeBb。

(2)实验二中,亲本为EeBb×eeBb,其F1中
EeBb=1/2×1/2,eeBb=1/2×1/2,与亲本基因型相同概率为(1/2×1/2)+(1/2×1/2)=1/2,则与亲本基因型不相同概率为1-1/2=1/2。

(3)黑檀体果蝇ee的个体为1 600只,根据遗传平衡定律可知p2+2pq+q2=1,即q2=1 600/(8 400+1 600)=0.16,q=0.4,即e的基因频率为0.4,E的基因频率为1-0.4=0.6;Ee的基因型频率为2pq=2×0.4×0.6=0.48;在没有迁入迁出、突变和选择等条件下,亲代与子代的基因频率相同,且因亲代皆为纯合,故亲代中EE基因型频率为0.6,ee基因型频率为0.4。

(4)若用基因型为EE的果蝇与该黑檀体果蝇杂交,基因突变情况下,F1为Ee,自由交配后,F2中灰体∶黑檀体=3∶1,染色体片段缺失情况
下,F1为Ee、OE,自由交配时,产生的雌、雄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为E∶e∶O=2∶1∶1,自由交配后,F2中灰体∶黑檀体=4∶1。

若用基因型为Ee的果蝇与该黑檀体果蝇杂交,基因突变情况下,F1为Ee∶ee=1∶1,自由交配后,F2中灰体∶黑檀体=7∶9,染色体片段缺失情况下,F1为Ee、Oe、OE、ee,则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为E∶e∶O=1∶2∶1,自由交配后,F2中灰体∶黑檀体=7∶8。

14.答案(1)二基因的自由组合 4
(2)配子类型及比例
(3)F1另一对隐性纯合基因之一出现了显性突变,该突变将抑制革质基因的表达1∶2∶5
解析(1)实验一的F 2中大块革质膜∶小块革质膜∶无革质膜=9∶6∶1,是9∶3∶3∶1的变形,可知革质膜性状受2对等位基因控制,其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且F1大块革质膜品种(丙)的基因型为AaBb,F2中小块革质膜植株的基因型有4种,即AAbb∶Aabb∶aaBB∶aaBb=1∶2∶1∶2。

(2)根据上述分析可知,亲本大块革质膜品种(甲)的基因型为AABB,亲本无革质膜品种(乙)的基因型为aabb,故实验二品种(丙)(AaBb)×品种(乙)(aabb)为测交,其目的是验证实验一中F1(品种丙)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例。

(3)已知某基因会影响革质基因的表达,若实验一多次杂交产生的F1中偶然出现了一株无革质膜的菜豌豆,其自交产生的F2中大块革质膜∶小块革质膜∶无革质膜=9∶6∶49,由于9+6+49=64,故控制相关性状的3对等位基因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则F1中出现该表现型的原因最可能是F1另一对隐性纯合基因之一出现了显性突变,该突变将抑制革质基因的表达。

若要验证该推测,将F1植株经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培养成大量幼苗,待成熟期与表现型为无革质膜的正常植株杂交,若子代中大块革质膜∶小块革质膜∶无革质膜为
1∶2∶5,则推测成立。

15.答案(1)纺锤体不会
(2)分生76
(3)①隐②R AARR 10/13
③植株丙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含R基因的同源染色体未分离(或植株丙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含R基因的姐妹染色单体未分开) 1/48
解析(1)秋水仙素通过抑制细胞分裂中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加倍,获得的植株为染色体加倍的纯合子,纯合子自交子代不会出现性状分离。

(2)油菜新品系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10+9)×2=38,要观察植物有丝分裂,应观察根尖分生区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的油菜新品系根尖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加倍,为76条。

(3)①由实验一,甲(黑)×乙(黄)→F1全黑,可推知,黑色为显性性状,黄色为隐性性状。

②分析实验二,F2中黑∶黄=3∶13,可确定R基因存在时抑制A基因的表达,丙的基因型为AARR,乙的基因型为aarr,F2中黑色种子的基因型为A_rr,黄色种子的基因型及所占比例为9/16A_R_、3/16aaR_和1/16aarr,
其黄色种子中纯合子基因型及所占比例为1/13AARR、1/13aaRR、1/13aarr,则F2黄色种子中杂合子的比例为10/13。

③实验二中,正常F1的基因型为AaRr,而异常F1为AaRRr,可能是丙在减Ⅰ后期含R基因的同源染色体未分离或减Ⅱ后期含R基因的姐妹染色单体未分离,从而产生异常配子ARR;AaRRr自交,后代中产黑色(A_rr)种子植株的概率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