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2015年中美进出口、GDP、失业率数据汇总
中美进出口1990-2010及GDP
世界贸易额1975-1985-1995-2000-2001-2005-2008-2010-2011美国出口额2012年全球贸易增速大幅放缓(一)伴随着全球经济下滑,贸易也呈现回落的态势世界经济增长与世界贸易发展存在长期稳定的正相关,而且通常贸易的波动要强于经济变化,因此,世界经济波动尤其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对世界贸易有显著的影响(见图1)。
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世界贸易增长率大幅跌至-10.4%,创下了二战以来的最大跌幅。
2010年伴随着全球经济增长复苏,世界贸易增长率大幅回升至12.6%,是自1980年以来最高的年度增长率(见表1)。
此后,2011年世界贸易又大幅下滑(见图2)。
鉴于全球经济的缓慢复苏态势,国际组织纷纷下调今明两年的贸易增速预测。
IMF2011年10月预测2012年世界贸易(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增速将放缓至3.2%(4月预测3.8%,下调0.6个百分点),相当于2008年金融危机时的水平3%:2013年小幅回升至4.5%(4月预测5.2%,下调0.7个百分点),但仍然低于危机前的平均增长。
同样,由于欧元区债务危机以及美国和中国增长乏力,世界贸易组织(WTO)下调了贸易预测,2012年9月WTO预测2012年世界货物贸易增长2.5%(4月预测3.7%,下调1.2个百分点),2013年货物贸易增长4.5%(4月预测5.6%,下调1.1个百分点)。
从较长时期考察,在2000-2007年间,欧洲、亚洲和中南美洲的服务出口增速高于进口增速,独联体和中东的服务出口增幅低于进口增幅,北美洲和非洲的服务进、出口增速大体保持一致。
由于世界各国经济和服务业发展严重不平衡,各国对外服务贸易水平及在国际服务市场上的竞争实力悬殊,各国服务贸易发展的不对称性突出。
目前,全球服务贸易的85%左右集中在发达国家和亚洲新兴工业区。
2007年,世界服务出口前十位中除中国(排第7位)外均是发达国家;服务进口前十位中除中国(排第5位)外均是发达国家。
美国失业率年表
月份失业人数(千人,经过季调)失业率(%) 2015年6月8,299 5.3 2015年5月8,674 5.5 2015年4月8,549 5.4 2015年3月8,575 5.5 2015年2月8,705 5.5 2015年1月8,979 5.7 2014年12月8,688 5.6 2014年11月9,071 5.8 2014年10月8,983 5.7 2014年9月9,237 5.9 2014年8月9,568 6.1 2014年7月9,648 6.2 2014年6月9,453 6.1 2014年5月9,761 6.3 2014年4月9,696 6.2 2014年3月10,384 6.6 2014年2月10,387 6.7 2014年1月10,280 6.6 2013年12月10,376 6.7 2013年11月10,8147.0 2013年10月11,1617.2 2013年9月11,2517.2 2013年8月11,2417.2 2013年7月11,3577.3 2013年6月11,7367.5 2013年5月11,6717.5 2013年4月11,7357.6 2013年3月11,6537.5 2013年2月11,9677.7 2013年1月12,4978.0 2012年12月12,2727.9 2012年11月12,0267.7 2012年10月12,1417.8 2012年9月12,1067.8 2012年8月12,4498.0 2012年7月12,6578.2 2012年6月12,6888.2 2012年5月12,6688.2 2012年4月12,6368.2 2012年3月12,6968.2 2012年2月12,8288.3 2012年1月12,8128.3 2011年12月13,0718.5 2011年11月13,3098.6 2011年10月13,5998.8 2011年9月13,9299.0 2011年8月13,8069.0 2011年7月13,7569.0 2011年6月13,9589.1 2011年5月13,8539.0 2011年4月13,9569.1 2011年3月13,7289.0 2011年2月13,8289.02011年1月14,0469.2 2010年12月14,3489.3 2010年11月15,0819.8 2010年10月14,5169.4 2010年9月14,5799.5 2010年8月14,6489.5 2010年7月14,5129.4 2010年6月14,4749.4 2010年5月14,8499.6 2010年4月15,3259.9 2010年3月15,2029.9 2010年2月15,1139.8 2010年1月15,0469.8 2009年12月15,0989.9 2009年11月15,2199.9 2009年10月15,35210.0 2009年9月15,0099.8 2009年8月14,8149.6 2009年7月14,6019.5 2009年6月14,7079.5 2009年5月14,4999.4 2009年4月13,8539.0 2009年3月13,4268.7 2009年2月12,8988.3 2009年1月12,0587.8 2008年12月11,2867.3 2008年11月10,538 6.8 2008年10月10,074 6.5 2008年9月9,494 6.1 2008年8月9,438 6.1 2008年7月8,937 5.8 2008年6月8,575 5.6 2008年5月8,395 5.4 2008年4月7,637 5.0 2008年3月7,822 5.1 2008年2月7,497 4.9 2008年1月7,685 5.0 2007年12月7,645 5.0 2007年11月7,240 4.7 2007年10月7,237 4.7 2007年9月7,170 4.7 2007年8月7,067 4.6 2007年7月7,149 4.7 2007年6月6,979 4.6 2007年5月6,766 4.4 2007年4月6,850 4.5 2007年3月6,731 4.4 2007年2月6,927 4.5 2007年1月7,116 4.6 2006年12月6,762 4.4 2006年11月6,872 4.5 2006年10月6,727 4.4 2006年9月6,847 4.5 2006年8月7,091 4.72006年6月7,001 4.6 2006年5月6,980 4.6 2006年4月7,120 4.7 2006年3月7,072 4.7 2006年2月7,184 4.8 2006年1月7,064 4.7 2005年12月7,279 4.9 2005年11月7,566 5.0 2005年10月7,453 5.0 2005年9月7,553 5.0 2005年8月7,345 4.9 2005年7月7,406 5.0 2005年6月7,524 5.0 2005年5月7,651 5.1 2005年4月7,672 5.2 2005年3月7,737 5.2 2005年2月7,980 5.4 2005年1月7,784 5.3 2004年12月7,934 5.4 2004年11月7,932 5.4 2004年10月8,061 5.5 2004年9月7,927 5.4 2004年8月7,990 5.4 2004年7月8,136 5.5 2004年6月8,286 5.6 2004年5月8,212 5.6 2004年4月8,170 5.6 2004年3月8,491 5.8 2004年2月8,167 5.6 2004年1月8,370 5.7 2003年12月8,317 5.7 2003年11月8,576 5.8 2003年10月8,732 6.0 2003年9月8,921 6.1 2003年8月8,896 6.1 2003年7月9,011 6.2 2003年6月9,266 6.3 2003年5月8,957 6.1 2003年4月8,842 6.0 2003年3月8,588 5.9 2003年2月8,618 5.9 2003年1月8,520 5.8 2002年12月8,640 6.0 2002年11月8,520 5.9 2002年10月8,307 5.7 2002年9月8,251 5.7 2002年8月8,304 5.7 2002年7月8,390 5.8 2002年6月8,393 5.8 2002年5月8,399 5.8 2002年4月8,599 5.9 2002年3月8,304 5.7 2002年2月8,215 5.7。
中美贸易发展现状及战略分析.doc
中美贸易发展现状及战略分析一、中美贸易现状目前,美国是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一大贸易伙伴为欧盟,日本居第三位。
而中国为美国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三大出口目的地和首要进口来源地。
双边经贸合作与发展呈现出持续扩大的态势。
自1972年中美正式建交以来,两国经贸合作交流呈稳步上升之势。
1972年,中美两国贸易额仅为1288万美元。
在此后的30多年里,该数目基本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
尤其是在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美贸易额迅猛增长。
中国对美国的贸易基本保持着较大的贸易顺差优势。
仅仅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双边贸易增长出现下滑。
据中国海关网站消息,海关总署最新发布报告指出,2008年中美双边贸易总额达3337.4亿美元,同比增长10.5%,增速为入世7年来的最低点。
2008年中国对美国出口2523亿美元,同比增长8.4%,7年来首次降至个位数;自美国进口814.4亿美元,增长17.4%;对美贸易实现顺差1708.6亿美元,增长4.7%。
2009年中美双边贸易额为2982亿美元。
其中,中国对美国出口2208亿美元,下降12.5%;中国对美国进口774亿美元,下降4.8%。
美方贸易逆差为1434亿美元,下降16.1%。
二、中美贸易发展中的不利因素1、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回流尽管遏制贸易保护主义仍是各国的共识,但进入2009年后,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风险上升却是不争的事实。
2009年初,美国国会通过的近8000亿美元刺激经济法案中,继续保留颇受争议的“购买美国货”条款。
这一条款规定,在刺激计划的基建项目中需要使用的钢铁产品和所有制成品,都必须为美国制造。
美国是中国最主要的贸易伙伴之一。
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势力抬头,无疑对稳定中国外需带来更大的不确定性。
2、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将继续成为敏感问题根据中国的统计,中美贸易1993年美方开始出现逆差62亿美元,到2003年上升到586亿美元,10年增长了近8.5倍;根据美国的统计,1983年美方开始有逆差,为3亿美元,到2003年上升到1240亿美元,20年增长了412倍。
2015年宏观经济回顾展望
LOGO
未来宏观经济展望
短期经济弱企稳
工业生产低位徘徊;投资增速有所回升,消费增幅缩窄,进出口依旧弱势 ;CPI、PPI继续低位徘徊;M2增速小幅上行,新增信贷扩张,经济复苏动 力不足,政策转向难,下半年难以改变经济弱势。
LOGO
未来宏观经济展望
消费
股市波动对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有所影响,使得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下降,从而 可能降低消费端对GDP的拉动; 1-7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同比增长10.4%,连续4个月保持基本稳定; 2013年10月至今,CPI虽然增速为正但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从3.2%下降到1.4%,7月微 升至1.6%,但仍低于3.0%的调控目标,居民消费领回顾
宏观经济景气指数:预警指数
2
截止5月份,中国宏观经济景气指数:预警指数为64.7点, 目前位于浅蓝色区域。 LOGO
以往宏观经济回顾
2015年贷款基准利率变化一览
2
截止8月26日,已3次降准4次降息,持续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助力经济走出低谷。
LOGO
2
未来宏观经济展望
5
尽管房地产销售出现好转,但暂未传导到房地产投资领域,而且从施工和拿地情 况看,房地产投资拉动宏观经济可能还需要时间。
LOGO
未来宏观经济展望
财政政策的变化趋势
加大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在产业引导、国家重 点项目支持、过渡性债务安排、社会政策扶持和托底等领域的重要功 能,增强全社会对未来经济增长良好预期,促进内需稳定较快增长。
2 出口 进口
中国7月份出口商品总额1.19万亿元,下降8.9%。 中国7月份进口商品总额9302亿元,下降8.6%。
LOGO
从贸易结构浅析中国贸易失衡的弊病及解决措施
从贸易结构浅析中国贸易失衡弊病及解决措式内容摘要当前中国拥有巨额的贸易顺差,尤其对美国等发达国家。
巨额贸易顺差引发的贸易失衡已经成为困扰我国经济运行和宏观调控的棘手问题:人民币成为众矢之的,升值压力日趋增大;各种针对中国的贸易反倾销有增无减,过分依赖外需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在经济危机中弊端日益显现。
本文根据国际贸易相关理论,针对中国长期以来的贸易失衡状况,从对外贸易商品结构、贸易主体结构以及贸易地理方向方面分析了中国贸易失衡带来的诸多不利影响。
并针对现状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贸易失衡贸易结构一、引言当前全球贸易总体处于失衡状态,其中最突出的表现中国巨额的贸易顺差和美国巨额的贸易逆差。
中国为迅速崛起的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典型代表,长期拥有巨额的贸易顺差,被很多人认为是全球贸易失衡的最大赢家。
但是就中国贸易地理分布,商品结构、贸易主体等方面深入分析就会发现,中国在对外贸易中的地位不是表面看来的那样光鲜亮丽。
资源外流、国民福利减少,产业结构升级困难,创新能力提高缓慢等一系列问题无不围绕着巨大的贸易顺差而产生。
长期不变的顺差国地位,令热鼓舞的外汇储备,透过数字看结构,我们就会发现,中国的贸易强国之路还很漫长。
二、全球贸易失衡概述及原因分析当前全球贸易失衡的突出表现是中美两国,乃至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经济体以及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两个集团之间存在着巨额经常性账户顺差与逆差.2009年中美货物贸易额近3000亿美元,比建交初期的1979年增长了118倍值得说明的是现实状况不仅仅是上表显示的中美之间,中美并不是个案,很多发达国家与新兴工业化国家存在相同的状况。
尤其以亚洲新兴的市场经济国家与美国西欧等发达国家之间表现的尤为突出。
以印尼为例:印尼近年进出口贸易额(万美元)并且很多发达国家贸易逆差占GDP的比重已经临近国际经济学家提出的6%的警戒线。
也即是说,早在很久以前贸易失衡就已经为经济危机埋下了伏笔。
美国前财务部长鲍尔森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专访时曾经说:中国等新兴市场经济体的高储蓄率导致的全球贸易失衡是当前经济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
分析一下2000年—2008年,...
分析一下2000年—2008年,中国对外贸易额、贸易差额、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对外贸易依存度是如何变化的?画图表示,并进行简要说明。
参考资料:中国统计年鉴国际贸易教材一、对外贸易额: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从国外进口和出口货物,提供和需求服务,引进和输出技术等的全部价值,也称进出口总额。
通过以上的数据可以得到如下的图表:通过以上数据及图表,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我国对外贸易规模在不断地扩大,从200年-2008年我国的货物进出口总额都在不断的上升。
贸易结构作为一国对外贸易的基础,贸易结构的变动,不仅关系着一国的对外贸易的活动,也与一国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作为贸易大国我国对外贸易近几年来呈现了快速增长的态势,2008年全国进出口总值为25632.6亿美元,同比增长17.8%,其中:出口14285.5亿美元,增长17.2%;进口11330.9亿美元,增长18.5%。
,这次危机对中国的贸易产生了很大的冲击。
要早日走出危机,一方面要等待世界经济的重新复苏,另一方面中国要进行结构调整。
我国及时适应世界经济的变化,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来保护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
二、贸易差额: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出口贸易总额与进口贸易总额之间的差额。
1、当出口总额>进口总额,贸易顺差(盈余/出超)2、当出口总额<进口总额,贸易逆差(赤字/入超)3、当出口总额=进口总额,贸易平衡是衡量一国对外贸易乃至国民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
2000年-2008年我国的贸易差额通过上述图表分析,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近几年我国面临着长期的贸易顺差。
但是,由于顺差期存在,我们也遭到了贸易伙伴国的贸易报复甚至制裁。
美国等一些国家对我国实行贸易保护主义,限制我们的商品进口。
对我国的对我国的贸易状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从而也对我们的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三、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是指各类商品的贸易额在总贸易额中所占的比重。
中国与世界主要经济体2015年上半年经济金融发展状况比较分析
中国与世界主要经济体2015年上半年经济金融发展状况比较分析上半年主要国家经济增长分化加大,我国经济的外部环境面临更大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中、美、英、法、德、南非上半年GDP分别同比增长7.0%、2.6%、2.75%、1.01%、1.41%、1.62%,日本同比下降0.08%,印度、巴西、俄罗斯一季度分别为7.5%、-1.6%、-2.2%(二季度数据尚未公布)。
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复苏步伐不一致的局面加剧了世界经济的不平衡,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面临更大的复杂性和不确性。
全球各主要经济体面临的风险点。
美国经济虽稳步复苏,但受近期国际市场大幅波动影响加息预期延后;日本面临日元贬值对巨额债务可持续性造成的影响;英国面临实体经济空心化和经济复苏过度依赖资产价格上涨的风险;法国面临复苏基础薄弱,结构性改革不足问题;德国面临外需不足和希腊债务冲击的风险;巴西经济持续负增长,面临较大滞胀风险,资本流出压力不断增大;俄罗斯经济增长高度依赖能源出口,外部冲击下未来经济负增长的局面难以改变;印度仍面临基础设施落后,政府偿债能力不强等问题;南非电力短缺问题将长期存在,基础设施的落后和制造业的萎缩将长期制约其经济发展。
对我国的启示与建议。
第一,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应特别关注国内外风险叠加带来的冲击,及时研判、有效应对;第二,与主要经济体相比,我国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仍较大,应积极优化投资与消费的经济结构,加大内需对促进经济增长贡献;第三,我国居民消费端与工业生产端价格背离严重,应积极化解工业领域的通缩风险;第四,汇率上应选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和加强跨境资本监管的政策组合;第五,关注金融市场利率向实体经济传导问题;第六,推进地方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积极发挥财政政策作用。
中国与世界主要经济体2015年上半年经济金融发展状况比较分析一、全球经济发展综述2015年上半年,全球主要国家经济增长分化加剧,美欧等发达经济体温和复苏,日本停滞不前,而大部分新兴市场国家则面临较为严峻的经济下行压力。
中美宏观经济指数比较
中美两国宏观经济指数对比一、中国宏观经济主要指数体系1.指标体系主要构架2.主要关注指标(1)GDPGDP是最受关注的宏观经济统计数据,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的重要指标。
GDP增速越快表明经济发展越快,增速越慢表明经济发展越慢,GDP负增长表明经济陷入衰退。
(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反映国内消费支出情况,对判断国民经济现状和前景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提升,表明消费支出增加,经济情况较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表明经济景气趋缓或不佳。
(3)进出口额对外贸易占中国GDP比重达到60%以上,对中国经济影响巨大。
欧美日经济危机持续时间越长,对中国实体经济出口量的冲击越大。
(4)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作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在消费、出口受经济危机影响较大的情况下,加大投资成为重要的政策选择。
(4)CPI,PPI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变动的综合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或紧缩的重要指标。
与货币供应量等其他指标数据相结合,能够更准确的判断通货膨胀或紧缩状况。
PPI主要用于衡量各种商品在不同生产阶段的价格变化情况,与CPI一样,是观察通货膨胀或紧缩的重要指标。
一般认为,PPI对CPI 具有一定的传导作用。
(6)原材料、燃料和动力购进价格指数原材料、燃料和动力购进价格指数反映工业企业从物资交易市场和能源、原材料生产企业购买原材料、燃料和动力产品时所支付价格水平的变动趋势和程度。
该指标对PPI具有一定的传导作用。
(5)货币供应量余额宏观经济出现较大波动时,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备受关注。
利率体现了信用关系中,债务人支付给债权人的资金借用报酬。
利率的变化,直接反映出市场中资金供求关系的变化。
在市场繁荣之时,资金供不应求,利率上升;市场疲软之时,资金供过于求,利率下降。
从另一个角度看,利率上升,抑制资金需求,经济发展降温;利率下降,刺激资金需求,经济发展回暖。
利率的变化反作用于资金供求,从而作用于经济发展,因此成为一项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
试论中美贸易关系现状、前景及对策
【1]潘锐.中美经贸关系:发展与挑战[J]世界经济研究, 2003。(12). [2]胡涵钧.当代中美贸易(1972—2001)[M].上海:复旦大 学出版社.2002. [3]杨正位.全球化时代的产业转移是美对华贸易逆差的根 本原因[J].中国金融,2005,(14):19—21. [4]施建淮.怎样正确分析美国的巨额贸易逆差[J].国际经 济评论,2005,(07—08):1—6. [5]Trade Deficit
方设法地寻求对华制裁的新途径。
第三阶段:稳步发展阶段(1979年~1989年)。 收稿日期:2009—02—2l
作者简介:蒋字宁(1983一),辽宁大连人,专业为国际经济学,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学。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项目《跨国公司技术转移与地方产业升级研究》(编号012011)
万方数据
・38・
Journal of Yunnan Finance&Economics University
V01.24,No.3
第四,美政府加大对华经贸政策调整,对华态度日 趋强硬化。美国政府积极调整相关机构与政策,为展 开对华贸易战做好充分的准备。种种迹象表明,美国 的对华经贸政策正发生某些重要变化。 兰、中美贸易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随着中美经贸关系的快速发展,双边贸易 摩擦也呈现日益加剧的趋势。美国对中国出口产品的 限制措施增多,知识产权保护成为美方制造贸易摩擦 的新手段。目前中美贸易争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 面: (一)人民币升值 2002年底以来,国际上掀起了一场促使人民币升 值的风波。这场风波不仅引发了国内外学界、政界的 广泛讨论,而且也已演变成中国与美日等国的经济摩 擦,成为了干扰正常的中美经贸关系的一大问题。 2003年到2004年,美国政界和商界的部分人士将近几 年来美国国内经济不景气、失业率居高不下、贸易逆差 不断扩大的状况,都归因于中国对美国出口的持续增 长,并认为中国的汇率政策使美国产业和工业生产蒙 受了巨大损失。2005年,美国国内要求人民币升值的 声音层浪迭起。2007年8月美国参议院特别委员会通
中美产业结构、中美汇率与美国失业率
了显著的不利影响”的 看 法 是 不 正 确 的,而 是 “美 国
国内经济变量对美国失业率有着显著重要作用”.
王婧媛(
2009)在对美国失业型经济复苏进行了
较为简单的数据分 析 后,也 认 为 美 国 国 内 经 济 变 量
应主要对失业率 问 题 负 责. 她 认 为 美 国 存 在 “本 轮
失业率问题部分是由其经济结构问题造成的.
增长动力将以美国前两大贸易伙伴即加拿大和中国
的年度 GDP 增长率表示.
经济 结 构 内 涵 丰 富,本 文 主 要 关 注 其 中 对 失 业
黄志龙(
2010)认为美国就业复苏缓慢的原因在
于美国自身“潜在产出缺口较高,产能利用率较低”、
率有直接重要影响 的 产 业 结 构,并 以 美 国 各 产 业 比
下:
第一部分是引言及相关文献综述;第二部分是相关
假说、
模型所使用的变量与数据说明;第三部分关于计
量回归结果与分析;
第四部分是关于全文的总结.
二 假说、变量与数据说明
劳动力结构调整,使 劳 动 者 尽 快 适 应 经 济 发 展 的 需
1
假说.根据经济 学 中 关 于 失 业 的 理 论,本 文
认为在不考虑劳动 生 产 率 变 化 的 情 况 下,失 业 率 决
做实证研究的,也存 在 数 据 量 过 少 或 者 解 释 变 量 不
足的问题,本文将使 用 更 大 的 数 据 集 和 更 充 分 的 解
释变量来对此问题进行严格的实证研究.
根据本文基于美国州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可
以发现人民币汇率问题是美国失业率居高不下祸因的
2000-2015年GDP数据总结
2013年 4.3 48.5 47.2 0.3 3.8 3.7 446294.09 13478.82 13478.82 3.02% 14650.76 147704.96 19634.74 3669.76 185660.22 41.60% 36790.12 3084.88 12720.46 6041.11 1241.97 118809.4 5893.24 3133.21 37663.86 2099.29 5432.97 3139.29 5231.11 5874.13 247155.04 55.38% 100.00%
2006年 4.4 49.7 45.9 0.6 6.3 5.8 109998.16 2749.94 2749.94 2.50% 4678.4 34089.51 8585.67 1125.5 48479.08 44.07% 12138.12 1875.91 2265.33 1095.7 121.42 24524.38 725.55 495.34 8152.67 389.46 2270.24 768.98 955.42 2990.53 0.14 58769.19 53.43% 100.00%
2003年 3.1 57.9 39 0.3 5.8 3.9 55566.61 1652.3 1652.3 2.97% 1775.19 14689.53 3962.4 924.39 21351.51 38.43% 6289.38 1660.68 922.73 422.98 90.15 13143.43 375.53 285.81 4365.82 241.61 1671.14 405.78 531.51 2153.74 2.51 32562.8 58.60% 100.00%
2012年 5.2 49.9 44.9 0.4 3.9 3.5 374694.74 10996.44 10996.44 2.93% 13300.82 124550.04 16672.67 3738.97 158262.5 42.24% 31444.9 2691.96 9810.67 5153.47 923.92 99159.31 4700.4 2475.76 29621.56 1905.03 4613 2617.15 4271.26 6047.4 205435.79 54.83% 100.00%
美国对外直接投资流出量变化的研究——从经济角度分析
International trade | 国际贸易MODERN BUSINESS现代商业40美国对外直接投资流出量变化的研究——从经济角度分析顾茜 南京大学商学院 江苏南京 210000摘要:自2007年次贷危机后,世界各国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的经济格局产生较大变化,对外直接投资策略也有所调整;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调整其对外直接投资总量及其投资地区与产业分布;本文主要从经济方面分析美国对外直接投资流出量变化的原因。
关键词:美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重心自2007年次贷危机以后,美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逐年下降。
从对外直接投资流入量看,与危机前相比,虽然偶有波动,但是总体上处于上升趋势;而从美国对外直接投资流出量看,从2008年开始就几乎一直保持负增长的趋势,2013年又再次大幅下滑19.76%。
2008年的金融危机,2012年欧债危机使得全球资本流向开始发生变化,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积极性下降,而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开始加大对外直接投资力度。
美国从15年开始,对外直接投资流入量再次超过对外直接投资流出量。
同时,其对外直接投资目的地与产业分布也发生了变化。
美国虽然减少了对外直接投资流出总量,但是对于不同国家不同产业,他的流出总量变化均是不同的。
从图2可看出,美国对中国、印度并未减少对外直接投资,但减少了对德国、法国等发达经济体的投资;同时美国对外直接投资更偏向于投资于低端制造业、初级部门,而相对较少投资于高附加值产业,如:通讯产业、信息技术产业等。
即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目的地选择及产业重心有所变化。
本文旨在从经济方面,分析美国对外直接投资流出总量及其流向变化的原因。
图1:美国对外直接投资outflow增长率(数据来源:UNTCAD)图2:美国对外直接投资流出量变化(对不同国家) 2007-2016(数据来源:BEA)一、从经济视角看,美国对外直接投资流出变化原因(一)美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量减少的原因1.应对危机后失业率上升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