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福建少数民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福建少数民族及特异民俗

第一节福建省少数民族概况

福建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除汉族外,少数民族分布很广,历史悠久。

福建现有人口3488万,民族成份共有54个,汉族人口居多;有53个少数民族(缺基诺族、赫哲族),人口58.38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71%,是祖国大陆畲族人口最多和高山族人口较多的省份,也是回族发祥地之一。

全省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宁德市,其次为福州市,再次为泉州市。

全省少数民族人口万人以上的县(市、区)17个(福安、霞浦、福鼎、漳浦、蕉城、罗源、晋江、惠安、连江等);

千人以上的乡(镇、街道)150个;

有18个民族乡(其中:畲族乡17个,回族乡1个)

一个省级民族经济开发区(福安畲族经济开发区),527个少数民族聚居村。

世居福建的少数民族有畲族、回族、满族、蒙古族和高山族。

畲族是福建省的主体少数民族,共有37.51万人,占全国畲族人口的52.87%,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64.27%,其中约49%分布在宁德市,宁德市是畲族的主要聚居地畲族人口18.3万

全国三大畲族聚居县(市):福安6万多人,霞浦、福鼎各4万人。

福安市是全国畲族聚居最为集中的地区。

回族人口大多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而来的古阿拉伯、波斯人的后裔,共有10.98万人,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18.82%,主要分布在泉州、莆田等市;

满族人口7094人,约70%分布在泉州和福州两市;

蒙古族人口6114人,约45%居住在泉州市;

高山族人口416人,约占大陆高山族人口的9%,近40%分布在漳州市。

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90%以上居住在农村,绝大多数是以农业为主的农民,70%分布在边远山区或半山区。

福建全省九个设区市少数民族人口具体分布情况:

宁德市18.9万,泉州市10万,福州市6.2万,漳州市5.3万,龙岩市4.3万,南平市3.9万,三明市2.4万,莆田市2.3万,厦门市0.9万。

全省有18个民族乡(17个畲族乡,1个回族乡)。

民族乡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32%,具体是:

宁德市:福安市:穆云、康厝、坂中畲族乡;

霞浦县:盐田、崇儒、水门畲族乡;

福鼎市:硖门畲族乡;

蕉城区:金涵畲族乡;

泉州市:惠安县:百崎回族乡;

漳州市:漳浦县:湖西、赤岭畲族乡;

龙海市:隆教畲族乡;

龙岩市:上杭县:庐丰、官庄畲族乡;

福州市:罗源县:霍口畲族乡;

连江县:小沧畲族乡;

三明市:永安市:青水畲族乡;

宁化县:治平畲族乡。

全省有527个民族聚居村,其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68%。

第二节畲族

一、典型的散居民族

畲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散居在我国东南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省境内,其中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广大山区。

唐代,居住在福建、广东、江西三省交界地区的包括畲族先民在内的少数民族被泛称为“蛮”、“蛮僚”、“峒蛮”或“峒僚”。南宋末年,史书上开始出现“畲民”和“拳民”的族称。

“畲”意为刀耕火种,解放后,改称为“畲族”。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畲族人口数为709592。

畲族使用畲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99%的畲族操接近于汉语客家方言的语言,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

二、“畲”字来历甚古:

在《诗》、《易》等经书中就已出现,“畲”字读音有二:

读yú,指刚开垦的田;读shē,意为刀耕火种。

“畲”字衍化为族称,始于南宋时期,据刘克庄《漳州谕畲》载:“民不悦(役),

畲田不税,其来久矣”,“畲,刀耕火耘”。

“畲”作为族称,是由于当时畲民到处开荒种的游耕经济生活特点而被命名的。

《龙泉县志》:“民以畲名,其善田者也”。

宋末元初,各地畲民组织义军,加入抗元斗争的行列,《元史》中又出现“畲军”、“畲丁”等名称。

明、清时期,闽、浙各地方志以“畲民”、“畲人”和“畲客”等称畲族的非常普遍。

清代以降,由于许多人不了解畲民的民族成份,还有以“苗族”、“瑶族”、“瑶僮”和“苗民”等称呼畲族的。

总之,史书对畲族的族称记载相当混乱,称呼也因时因地而异。

新中国建立后,政府对畲族的族称问题十分重视。

1956年由国务院正式公布确认,畲族是一个具有自己特点的单一的少数民族,从此,“畲族”成为法定的族称。

1984年6月30日,国务院批复浙江省人民政府,同意设立景宁畲族自治县,这是目前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地方。

三、畲族的民族来源

1.“武陵蛮”说--畲瑶同源于汉晋时代长沙的“武陵蛮”(五溪蛮)

2.土著说--畲族源于周代的“闽”人。“闽”是福建的土著,福建最早的主人,其遗裔就是今天的畲族。

3.“越族后裔说”、“东夷后裔说”、“河南夷的一支”和“南蛮族的一支”等多种说法。

四、发祥地、图腾

各地畲族都以广东潮州凤凰山为其民族发祥地,传说他们的始祖盘瓠就葬在这里,并认为妇女的头饰扮成凤凰形式,就是为了纪念他们的始祖。

盘瓠传说:(原始社会图腾崇拜性质),始祖盘瓠因为帮助皇帝平息了外患,得以娶其第三公主为妻,婚后迁居深山,生下三男一女,长子姓盘,次子姓蓝,三子姓雷,女婿姓钟,子孙逐渐繁衍成为畲族,此家喻户晓。他们还把这一传说绘成连环画式的画像,称祖图,即在一幅十来丈长的布帛上,用彩笔把这一传说的40多个画像连环式地绘在画卷上,世代珍藏。在节日里悬挂出来举行隆重的

祭祖仪式,祀奉甚虔。每一家族有一根祖杖(龙头拐),祖杖雕刻作龙头,也是畲族图腾的主要标志。

如图:畲族祖图(局部)

如图:畲族祖杖(龙头拐)

隋唐之际,聚居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山区的畲族先民已经从事农业生产和狩猎活动。他们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拓荒殖土。

唐代,中央王朝在畲族先民聚居的福建漳州、汀州一带施政,并实行辟地置屯等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措施,使畲族山乡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畲汉两族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

唐王朝在漳、汀地区的建政,大大加速了畲族封建化的过程。

五、畲族经济――“农耕”与“狩猎”

畲族以农业生产为主、狩猎经济为辅。

早在公元7世纪,畲族先民就以自己辛勤的劳动开辟了闽、粤、赣三省交界的山区。当时畲族先民的农业生产主要是“耕火田”,即“刀耕火种”所耕之地多属于缺乏水源的旱地。

由于耕作粗放,生产力水平低下,农作物产量很低,加上长期居住在深山老林、野兽出没之地,所以狩猎经济一直比较发达。

明、清时期,是畲族先民向闽东、浙南大迁徙的时期。

平坝地区已多为汉族居住,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已为汉族所垦殖,他们只能开山劈岭,拓荒造田,新建家园;或佃租汉族地主的土地,或给地主富农当长工,长年辛勤劳作。

他们所到之处,荒山变茶园、沟壑变良田。

畲族人民为开发祖国东南山区作出了重要贡献。

六、美好前景

解放后,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使畲族人民实现了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关地区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在代表名额上对畲族都给予了适当照顾,并大力培养和提拔畲族干部。

畲族居住比较集中的地区建立了57个民族乡。经过社会改革,受压迫的畲族人民拥有自己的土地、茶园、山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