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庄子的哲学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庄子的哲学思想
摘要:强调自然的性命之情,包容了宏大壮丽的生命境界,庄子对待情感的态度是开放的、想象无穷的、超功利的,故而其散文想象奇异、宏伟开放,给人以审美的愉悦;庄子的认识论态度是怀疑主义和直觉主义相结合,由此决定其散文常借用寓言、象征来克服语言的局限性,给人留下极广阔的想象空间.道兼有无。“无”是天地万物的根据,是天地万物之间的普遍联系,是物理学和形而上学的统一,是抽象的绝对的本体论概念。形而上学本体论在老子中还只是他哲学学说的一部分,在庄子中则成为庄子哲学的唯一逻辑线索。庄子进一步地丰富和发展了老子的形而上学本体论思想,使道家在形而上学本体论这一重要方面具有了空前绝后的进展。
关键词哲学思想道认识论
正文
庄子和他的时代
(一)庄子其人
庄子(公元前约369一前约286年),姓庄,名周,可算是先秦的最大的道家。他的生平,我们知之甚少。只知道他是很小的蒙国(位于今山东省、河南省交界)人,曾作过“漆园吏”,在职不久就隐居起来,可是他的思想和著作当时就很出名。《史记》上说:“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子函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1]庄子与孟子同时,是惠施的朋友。庄周主要继承老子的“以道为体”的形上学,使道家走向精神逍遥之路。庄子的师承不清[2],一生主要过着隐居的生活。庄周的学术思想主要保存在《庄子》一书中。《汉书·艺文志》着录庄子五十二篇,现存的三十三篇是晋人郭象所编,计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内篇十庄子所作,外、杂篇是其后学所作。
(二)庄子的时代
任何人都不能完全的超越或者脱离自己的时代,庄子的时代恰逢“美好的”旧社会彻底瓦解,残酷的新制度已经来临的时代。就是说,保持着氏族传统的经济政治体制的早期宗法社会已经崩溃。物质文明在迅速发展,历史在大踏步的前进,生产、消费在大规模的扩大,文明所带来的罪恶和苦难从未曾有。人们日益被物所统治,被自己所造成的财富、贪欲所统治,他们已经成为巨大的异己的力量主宰支配着人们的身心。
于是庄子发出了最强烈的抗议。他要求不役于物,要求恢复到人的本性。这很可能是世界思想史上最早的反异化的呼声,它产生在文明的发轫期。今天为哲学史家批评的庄子的那些落后、反动、倒退的社会政治思想,其实质都在此处。对原始社会生活的极端美化并不能使社会历史随着这种理想而转移。从整体上说,历史并不回到过去,物质文明的进步的确付出了代价,但是这是发展的现实和不可阻挡的必然。庄子的意义,并不在于这种回到自然的非现实的空喊和正面主张,而在于他们揭露了阶级社会的黑暗,描述了现实的苦难,倾诉了人间的不平,展示了强者的卑劣。庄子在这种文明的批判中的独特之处,在于他第一次突出了个体的存在。他基本上是从人的个体的角度来执行这种批判的。关心的不是伦理、政治问题,而是个体存在的身心问题,才是庄子思想的实质。
像庄子那样,实际上是要求立即消灭私有制和一切文明以及“劳动本身”,过动物般的无知无识的生活,却是现实的不可能实现的,这是开历史的倒车。所谓的人的本性、独立、自由和所谓的人的真实存在只能是历史的具体的。自然性并不就是人的本性。动物性的个体自然存在也并不自由,动物性的自然生存并非人的自由理想。这一切庄子自然也知道,如何超脱苦难世界和越过生死大关这个问题,正由于并不可能在物质世界中现实的实现,于是最终就落脚到了某种精神——人格理想的追求上了。个体存在的形神问题最终归结为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这构成了庄子哲学的核心。
二、“物物者非物”的天道观
老子是最早的提出“道”这个哲学概念的,庄子继承了老子关于“道”的思想,并有所发挥。1、“物物者非物”,道也。在庄子看来,产生物的不是物,而是道。他在《知北游》中写道:“有先天地生者物耶?物物者非物。物出,不得先物也,犹其有物也。犹其有物也,无已。”有形的万物乃至“五行”之实。阴阳之气,都摆脱不了具体实物性,都还是“不得先物”而存在的有限之物。只有使万物成为万物的那个“非物”的绝对,即自本自根的道才能先于物而存在并成为万物的根本。这既是所宇宙的演化,不可无穷地往上推演出一个创造者来。人对宇宙的终极原因是无法弄清楚的。[3]即使像老子那样“有生于无”的话也没有说明世界的起源问题。这就使得庄子对于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抱绝对怀疑的态度。
2、“道”的自本自根性:在庄子看来“道”是万有的终极原因。其虽无形无象,却是真实无妄的实在,是化生万物的终极原因。“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大宗师》)
3、“道”遍在万物,无所不在,道不仅存在于天地日月之中,而且“在蝼蚁”、“在娣稗”、“在屎溺”等。在庄子看来:“物物者与物无际,而物有际者,所谓物际者也;不际之际,际之不际者也”(《庄子·知北游》)意思是道与物没有分界,有分界的是物,没有分界的分界,是分界中的无分界。
4、道自然无为:庄子认为宇宙万物的生化,无非一道也。道的运作,非有意制造,而是自然无为。《齐物论》中关于人籁、地籁、天籁的论述,旨在说明天道的无为。强调万窍怒号的大风小风完全是自吹自停,其背后没有精神的主宰或造物主的作用。
三、齐万物、泯是非、一生死:以道观物的认识论
庄子的“齐物论”,不仅致力于暴露经验事物的相对性、不确定性,更致力于暴露经验知识的相对性、不确定性。
(一)经验事物的相对性、不确定性辩证:否认客观事物的质的区别
庄子之学之所以被认为本归于老子之言,一方面因为他也和老子一样,以道为最高范畴;同时还因为他和老子一样,大量的接触到经验世界、经验事物存在的矛盾性问题。所不同的是,老子捕捉到的事物的矛盾性,许多的时候会被转化为人生处世的一种智巧。而庄子暴露出事物的矛盾,是为的暴露事物存在的相对性,不确定性,引出“齐物”之论。
梁丽可以冲城,而不可以窒穴,言殊器也;骐骥、骅骝一日而驰千里,捕鼠不如狸狌,言殊技也。鸱鸺夜撮蚤,察豪末,昼出瞋目而不见丘山,言殊性也。[4]
大木被称为栋梁之才,是相对于建造城楼而言的,用之于堵塞小洞,就只不过是废料一根。骐骥、骅骝被视为良马,是相对于赶路而言的,让他抓老鼠远不如野猫,猫头鹰的双眼被认为可以查秋毫,这只能是在夜间,在白天他睁着眼睛也看不见山坡。这表明,一切事物,其功能、属性,都是在相对的状况下才出现、才获得的,也都会随着相对的状况的变化而变化。这里说的就是事物及其存在的相对性、不确定性。
《庄子·齐物论》更加概括的说明了这一点: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
从此物看,对方为彼;然而从彼物,它既为此。庄子认为事物之间的这种彼此的区分是极其相对的。
(二)经验知识的人为性、主观性判认:对人的认识能力和知识的可靠性的怀疑
《庄子·齐物》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