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庄子的哲学思想

合集下载

《庄子》思想与道家哲学解读

《庄子》思想与道家哲学解读

庄子思想与道家哲学解读概述《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也是道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本文将对《庄子》的思想进行解读,并探讨其中体现的道家哲学原则。

1. 庄子的生命观和自由观庄子的生命观强调人应该与自然和谐共处,拒绝抗拒自然而选择顺应自然。

他认为个人的追求应当符合自然规律,而不应逆其自然。

同时,庄子提倡个人主体意识的超脱和返璞归真,通过寻求心灵上的解放来达到真正的自由。

2. 庄子的无为思想庄子提出了“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强调人应该以无为之道来达到最佳状态。

他认为过度努力和执着于功名利禄只会带来烦恼,并主张在适当时机保持内心平静、行动节制。

3. 庄子对人性与善恶的看法庄子认为人性本善,并将善定义为顺从天地之道并养育万物。

他反对价值判断和道德规范的强加,主张恢复人本性的本真状态,并以“大同”之观念来回归社会和谐。

4. 庄子的自我认知与境界追求庄子强调心灵的解放与成长,认为人应当通过修炼提高自己的境界。

他用“化虚”、“致虚”等概念来揭示个体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间的关系,提倡追求精神上的解脱和归一。

5. 庄子对待人生和死亡的态度庄子对待人生和死亡有着独特的看法。

他认为人生即梦幻,一切皆虚幻无常,追求宏观存在感才能摆脱对微观事物过分依恋而产生的烦恼。

因此,庄子用“自在”和“逍遥游”的思想导引人们超越生死边缘。

结论《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极具影响力的著作之一,代表了道家思想中重要的观念和原则。

通过理解庄子思想和道家哲学,我们可以从更广阔、更深刻的角度理解世界和生命的真谛,并从中汲取启示指引我们的生活。

注意:本文内容是根据我的理解和知识对《庄子》思想与道家哲学进行解读,仅供参考。

如需深入了解庄子思想,请阅读原著或参考相关研究资料。

庄子的哲学思想

庄子的哲学思想

庄子的哲学思想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著名代表,是中国古代最卓越的思想家之一。

他的哲学思想,内容深邃,形式独特,极其丰富多彩。

〃他的哲学用诗意盎然的散文写出,充满赏心悦目的寓言,颂扬一种崇高的人生理想,与任何西方哲学不相上下。

下面是本人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能够帮助到你们。

〃游乎四海之外〃--庄子哲学的人生观中国哲学之中心部分是人生论,人生论之中心部分是人生理想论。

庄子哲学被称为道家哲学,虽然从表面上看,完全是一种以〃道〃为核心的宇宙本体论,但实际上其哲学的突出特点是对人的个体精神亦即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这是庄子思想区别于其他任何一种思想体系的主要特征。

庄子以其特有的诗意文笔向我们展示了他对美好理想的无限憧憬,肯定了个体人格的价值和独立,并通过对〃道〃的认识、体悟和追求,以其独特的思想内涵,把无限自由的人生作为其哲学探索的终极目标,《庄子》实质上是一部人生哲学的著作。

《逍遥游》是整部《庄子》的开卷第一篇,是庄子理想人格的集中体现,也是其整个哲学所要达到的最终的目的。

所谓〃逍遥〃,是指一种无为身外之物所累的精神境界,〃逍遥游〃,即指超然物外而无所凭待,从而达到一种无往而不适的无限自由的人生境界。

在庄子的思想中,〃逍遥游〃式的理想境界是一无所待、宁静和谐的自由天地,是人与天地万物合一的情感体验,是人与大自然融合的宽阔情怀。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

庄子认为人生苦恼和不自由的原因是在于〃有所待〃和〃有己〃。

所谓〃有所待〃是说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依赖于另外的事物和条件,这些事物和条件则成为对人的自由的限制和束缚;所谓〃有己〃是指意识到〃自我〃即意识到自身和环境的对立。

〃有己〃的意识使人去区分和计较生死、美丑、荣辱、得失,从而引起人生的苦恼。

庄子在《逍遥游》里生动地描绘了大鹏〃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可谓形象及其高大雄伟,而小小的斥^翱翔于蓬篙之间,大小之殊,何其遥远。

庄子的主要作品

庄子的主要作品

庄子的主要作品庄子,名周,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一位杰出哲学家和文学家。

他的主要作品《庄子》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包含了大量的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思想和观点。

一、哲学思想庄子的哲学思想主要集中在《《庄子》一书的内篇中,包括《《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

1.逍遥游“逍遥游”是庄子的核心思想之一,强调人生的自由和逍遥。

他认为,人生应该追求内心的自由和精神的超越,摆脱世俗的束缚和烦恼。

他提倡顺应自然,与天地合一,达到心灵的宁静和自由。

2.齐物论“齐物论”是庄子哲学思想中的重要概念,强调万物平等、无差别。

他认为,万物都是自然的一部分,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人们应该平等对待万物,尊重自然规律。

3.养生主“养生主”是庄子哲学思想中的重要概念,强调养生的方法和原则。

他认为,养生不仅仅是身体的健康,更是心灵的健康。

他提倡顺应自然、清心寡欲、知足常乐等养生之道。

二、文学成就庄子的文学成就也非常显著,他的作品充满了诗意和哲理。

他的散文风格独特,语言简练而富有诗意,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和哲理。

他的作品常常通过寓言、故事等手法,让读者在欣赏文学作品的同时,领略到哲学的智慧。

三、影响与评价庄子的哲学思想和文学作品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对于中国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的作品被广泛传播和传颂,被后人誉为文学巨匠和哲学大师。

同时,庄子的思想也受到了后人的评价和争议。

一些人认为他的思想过于消极和超脱现实,不适合现代社会的需要;而另一些人则认为他的思想具有深刻的哲学智慧和人生启示,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庄子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杰出哲学家和文学家,他的作品和思想对于中国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的思想和作品不仅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更具有现实意义和启示作用。

庄子哲学中的本体论思想

庄子哲学中的本体论思想

庄子哲学中的本体论思想【摘要】庄子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一派,他在本体论思想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

庄子认为存在是因为人类以自我为中心而产生的,他主张人应该顺应自然,与自然相融合。

庄子强调无为而治的理念,认为过度干涉会破坏自然的平衡。

他提倡自我认知和自我实现,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找到自己的本真,并实现自己的价值。

庄子的物我一体思想强调人与宇宙的统一性。

庄子哲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其本体论思想也在当代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庄子哲学的深入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个体与整体的和谐共存。

【关键词】庄子哲学、本体论思想、存在、自然、人、无为而治、自我认知、物我一体、影响、现代意义、思考、总结1. 引言1.1 庄子哲学的重要性庄子哲学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对于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具有重要影响。

庄子在哲学领域的贡献不仅体现在其独特的思想观点上,更体现在对人类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的启发。

庄子哲学以其深邃的智慧和超凡的视野,引领着人们探讨生命的真谛,寻求内心的平静与达到心灵的安宁。

庄子哲学的重要性在于其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深刻思考和对人类生存境遇的透彻洞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生活哲学和思维方式。

庄子哲学的普世价值和永恒意义,使其成为中华文明的瑰宝,也为当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通过深入研究和探讨庄子哲学的重要性,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的本源和生命的意义,从而引领我们走向更加丰富、充实和有意义的人生之路。

1.2 本体论思想的定义本体论思想是哲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探讨的是存在的本质和实质。

本体论思想要解答的问题包括实体的本质是什么,事物的存在方式是怎样的,以及事物之间的关系是如何建立的。

在庄子哲学中,本体论思想是一种对世界观的探讨,也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庄子通过他的哲学观点,试图揭示万物的本质和联系,指引人们认识世界和自我。

本体论思想在庄子哲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影响了庄子对世界的看法和对自我的认知。

总结庄子的主要思想及观点

总结庄子的主要思想及观点

总结庄子的主要思想及观点庄子(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文化名人,他的思想和观点体现在他的著作《庄子》中。

庄子主要强调了自然无为、自由自在、心境淡泊的思想,与儒家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庄子看来,人们应该摒弃功利主义的追求,通过达到无为而自然的境界,来实现人生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庄子的思想主要以“无为而无不为”为核心,强调顺应自然、追求自由、达到无为的境界。

庄子认为,自然界中没有人为的行为,万物都按照自身的规律运行。

人们应该效仿自然,不要强求,不要过度干涉。

只有顺势而为,遵循自然的规律,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快乐。

庄子提出了“大道至简”的观点,认为真实的境界是简单而自然的。

他通过比喻胡蝶与朱雀的故事,告诫人们应该摆脱烦恼和欲望的困扰,保持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庄子认为,只有心境淡泊,才能摆脱生活的烦恼,体验到真正的快乐与幸福。

庄子对人性的看法与儒家有所不同。

儒家强调人性本善,需要通过教育和规范来引导人们的行为。

庄子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私的,但并不意味着人就是邪恶的。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可以改变的,通过修炼和心灵的觉醒,人们可以超越自我,达到无为而自然的境界。

庄子还提出了著名的“梦蝶”理论,意味着我们无法确定自己是否在做梦或者是在别人的梦中。

他认为,现实与虚幻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世界的真相很难被人们完全把握。

因此,庄子主张人们应该放弃对对象的判断和执着,而是心无所执,保持开放和平等的心态。

庄子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无为而遇、无为而治的思想对中国政治和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

无为而遇强调顺势而为,倡导尊重自然规律,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适应和应对变化。

无为而治则是要求政府不要过度干预社会,尊重市场机制和个人自由,以达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在现代社会,人们对庄子的思想进行了广泛的解读和应用。

无论是西方的自由主义还是东方的佛教禅修,都受到了庄子思想的启发。

庄子的观点对我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社会中,掌握庄子的思想可以帮助我们保持内心的宁静与自由,找到真正的快乐与幸福。

论庄子的哲学思想

论庄子的哲学思想

论庄子的哲学思想摘要:强调自然的性命之情,包容了宏大壮丽的生命境界,庄子对待情感的态度是开放的、想象无穷的、超功利的,故而其散文想象奇异、宏伟开放,给人以审美的愉悦;庄子的认识论态度是怀疑主义和直觉主义相结合,由此决定其散文常借用寓言、象征来克服语言的局限性,给人留下极广阔的想象空间.道兼有无。

“无”是天地万物的根据,是天地万物之间的普遍联系,是物理学和形而上学的统一,是抽象的绝对的本体论概念。

形而上学本体论在老子中还只是他哲学学说的一部分,在庄子中则成为庄子哲学的唯一逻辑线索。

庄子进一步地丰富和发展了老子的形而上学本体论思想,使道家在形而上学本体论这一重要方面具有了空前绝后的进展。

关键词哲学思想道认识论正文庄子和他的时代(一)庄子其人庄子(公元前约369一前约286年),姓庄,名周,可算是先秦的最大的道家。

他的生平,我们知之甚少。

只知道他是很小的蒙国(位于今山东省、河南省交界)人,曾作过“漆园吏”,在职不久就隐居起来,可是他的思想和著作当时就很出名。

《史记》上说:“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

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子函去!无污我。

……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

”[1]庄子与孟子同时,是惠施的朋友。

庄周主要继承老子的“以道为体”的形上学,使道家走向精神逍遥之路。

庄子的师承不清[2],一生主要过着隐居的生活。

庄周的学术思想主要保存在《庄子》一书中。

《汉书·艺文志》着录庄子五十二篇,现存的三十三篇是晋人郭象所编,计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

内篇十庄子所作,外、杂篇是其后学所作。

(二)庄子的时代任何人都不能完全的超越或者脱离自己的时代,庄子的时代恰逢“美好的”旧社会彻底瓦解,残酷的新制度已经来临的时代。

就是说,保持着氏族传统的经济政治体制的早期宗法社会已经崩溃。

物质文明在迅速发展,历史在大踏步的前进,生产、消费在大规模的扩大,文明所带来的罪恶和苦难从未曾有。

古代文言文解读庄子中的哲学思想

古代文言文解读庄子中的哲学思想

古代文言文解读庄子中的哲学思想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被尊称为“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著作《庄子》中融合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对庄子文言文的解读,探讨庄子哲学思想的核心要点和对今人的启示。

一、自由无为思想庄子的哲学思想强调自由无为,主张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庄子·逍遥游》中,庄子以逍遥游的形式,描述了一个自由无忧的境界。

他认为人应当放弃人为的努力,顺其自然,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他不认同尘世间的功利和名利,主张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平静。

这一思想启示了现代人,在追求成功和财富时,应保持内心的平衡和自由,不被外界的物质所束缚。

二、相对主义思想庄子主张辩证思考和相对主义。

他认为一切事物都不存在绝对的对立,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在《庄子·达生》中,他以抱朴子和樵子的对话,阐述了相对主义的观点。

他认为万物之生不可离于生与死的相对,萌芽与衰败的相对。

这一思想表达了庄子对于世界的宏观观察和深刻思考,也给予我们启示,要超越表面现象,看待问题的多面性和相对性。

三、虚无主义思想虚无主义是庄子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以寓言的方式表达了对现实世界的怀疑和无为而治的观点。

在《庄子·齐物论》中,他以大鹏鸟的形象来形容了人们对于名利的执着和追逐,以及这种执着带来的束缚和痛苦。

他通过描述鸟飞无边、鲲跃九万里,来表达他对于自由无拘束的美好憧憬。

这一思想揭示了世俗名利的虚无和束缚,强调放下欲望,追求内心的自由。

四、自然观念庄子的自然观念体现了他对于自然界的敬畏和顺应。

在《庄子·齐物论》中,他通过描绘花草树木以及万物的生长变化,表达了他对于自然界的赞叹和崇敬。

他认为人类应当像自然界一样,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顺应自然的规律。

这一思想提醒我们,要珍爱自然环境,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五、孔子批判庄子的哲学思想中,也对当时流行的儒家学派提出了批判。

庄子的哲学思想

庄子的哲学思想
庄子的哲学思想的影响与评价
庄子的哲学思想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他的思 想不仅对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中国古代的政 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庄子的哲学思想也 受到了历代学者的评价和批评。有些学者认为他的思想过于消极和虚 无主义,缺乏实践意义;而有些学者则认为他的思想具有深刻的思想 内涵和启示意义,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庄子的哲学思想
齐物论
庄子的齐物论思想认为,万物本质上是相同的,没有绝 对的差异和区别。他认为,人们对于事物的评价和看法 往往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不能客观地看待事物。因此 ,他主张要超越主观的偏见和成见,以一种平等、公正 的态度来看待事物。这种思想对于消除人类社会的偏见 和歧视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庄子的哲学思想
-
1
庄子的生平与时代背景
2
庄子的哲学思想
3
庄子的哲学思想的影响与评价
庄子的哲学思想
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哲 学思想独具特色,具有深 刻的思想内涵和启示
庄子的生平与时代背景
庄子的生平与时代背景
1
2
3
4
庄子(约公元前369 年-约公元前286年) 是中国战国时期的 一位哲学家,出生 于宋国蒙县,被称
总的来说,庄子的哲学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 刻的思想内涵和启示意义。他的思想不仅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产 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对于当今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
Thanks 谢谢观看 xxx
逍遥游
庄子的逍遥游思想认为,人们应该超越世俗 的束缚和限制,追求自由和独立。他主张要 摆脱一切束缚和限制,追求一种自由自在的 生活方式。这种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的文学艺 术和哲学思想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庄子的哲学思想摘要:强调自然的性命之情,包容了宏大壮丽的生命境界,庄子对待情感的态度是开放的、想象无穷的、超功利的,故而其散文想象奇异、宏伟开放,给人以审美的愉悦;庄子的认识论态度是怀疑主义和直觉主义相结合,由此决定其散文常借用寓言、象征来克服语言的局限性,给人留下极广阔的想象空间.道兼有无。

“无”是天地万物的根据,是天地万物之间的普遍联系,是物理学和形而上学的统一,是抽象的绝对的本体论概念。

形而上学本体论在老子中还只是他哲学学说的一部分,在庄子中则成为庄子哲学的唯一逻辑线索。

庄子进一步地丰富和发展了老子的形而上学本体论思想,使道家在形而上学本体论这一重要方面具有了空前绝后的进展。

关键词哲学思想道认识论正文庄子和他的时代(一)庄子其人庄子(公元前约369一前约286年),姓庄,名周,可算是先秦的最大的道家。

他的生平,我们知之甚少。

只知道他是很小的蒙国(位于今山东省、河南省交界)人,曾作过“漆园吏”,在职不久就隐居起来,可是他的思想和著作当时就很出名。

《史记》上说:“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

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子函去!无污我。

……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

”[1]庄子与孟子同时,是惠施的朋友。

庄周主要继承老子的“以道为体”的形上学,使道家走向精神逍遥之路。

庄子的师承不清[2],一生主要过着隐居的生活。

庄周的学术思想主要保存在《庄子》一书中。

《汉书·艺文志》着录庄子五十二篇,现存的三十三篇是晋人郭象所编,计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

内篇十庄子所作,外、杂篇是其后学所作。

(二)庄子的时代任何人都不能完全的超越或者脱离自己的时代,庄子的时代恰逢“美好的”旧社会彻底瓦解,残酷的新制度已经来临的时代。

就是说,保持着氏族传统的经济政治体制的早期宗法社会已经崩溃。

物质文明在迅速发展,历史在大踏步的前进,生产、消费在大规模的扩大,文明所带来的罪恶和苦难从未曾有。

人们日益被物所统治,被自己所造成的财富、贪欲所统治,他们已经成为巨大的异己的力量主宰支配着人们的身心。

于是庄子发出了最强烈的抗议。

他要求不役于物,要求恢复到人的本性。

这很可能是世界思想史上最早的反异化的呼声,它产生在文明的发轫期。

今天为哲学史家批评的庄子的那些落后、反动、倒退的社会政治思想,其实质都在此处。

对原始社会生活的极端美化并不能使社会历史随着这种理想而转移。

从整体上说,历史并不回到过去,物质文明的进步的确付出了代价,但是这是发展的现实和不可阻挡的必然。

庄子的意义,并不在于这种回到自然的非现实的空喊和正面主张,而在于他们揭露了阶级社会的黑暗,描述了现实的苦难,倾诉了人间的不平,展示了强者的卑劣。

庄子在这种文明的批判中的独特之处,在于他第一次突出了个体的存在。

他基本上是从人的个体的角度来执行这种批判的。

关心的不是伦理、政治问题,而是个体存在的身心问题,才是庄子思想的实质。

像庄子那样,实际上是要求立即消灭私有制和一切文明以及“劳动本身”,过动物般的无知无识的生活,却是现实的不可能实现的,这是开历史的倒车。

所谓的人的本性、独立、自由和所谓的人的真实存在只能是历史的具体的。

自然性并不就是人的本性。

动物性的个体自然存在也并不自由,动物性的自然生存并非人的自由理想。

这一切庄子自然也知道,如何超脱苦难世界和越过生死大关这个问题,正由于并不可能在物质世界中现实的实现,于是最终就落脚到了某种精神——人格理想的追求上了。

个体存在的形神问题最终归结为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这构成了庄子哲学的核心。

二、“物物者非物”的天道观老子是最早的提出“道”这个哲学概念的,庄子继承了老子关于“道”的思想,并有所发挥。

1、“物物者非物”,道也。

在庄子看来,产生物的不是物,而是道。

他在《知北游》中写道:“有先天地生者物耶?物物者非物。

物出,不得先物也,犹其有物也。

犹其有物也,无已。

”有形的万物乃至“五行”之实。

阴阳之气,都摆脱不了具体实物性,都还是“不得先物”而存在的有限之物。

只有使万物成为万物的那个“非物”的绝对,即自本自根的道才能先于物而存在并成为万物的根本。

这既是所宇宙的演化,不可无穷地往上推演出一个创造者来。

人对宇宙的终极原因是无法弄清楚的。

[3]即使像老子那样“有生于无”的话也没有说明世界的起源问题。

这就使得庄子对于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抱绝对怀疑的态度。

2、“道”的自本自根性:在庄子看来“道”是万有的终极原因。

其虽无形无象,却是真实无妄的实在,是化生万物的终极原因。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

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大宗师》)3、“道”遍在万物,无所不在,道不仅存在于天地日月之中,而且“在蝼蚁”、“在娣稗”、“在屎溺”等。

在庄子看来:“物物者与物无际,而物有际者,所谓物际者也;不际之际,际之不际者也”(《庄子·知北游》)意思是道与物没有分界,有分界的是物,没有分界的分界,是分界中的无分界。

4、道自然无为:庄子认为宇宙万物的生化,无非一道也。

道的运作,非有意制造,而是自然无为。

《齐物论》中关于人籁、地籁、天籁的论述,旨在说明天道的无为。

强调万窍怒号的大风小风完全是自吹自停,其背后没有精神的主宰或造物主的作用。

三、齐万物、泯是非、一生死:以道观物的认识论庄子的“齐物论”,不仅致力于暴露经验事物的相对性、不确定性,更致力于暴露经验知识的相对性、不确定性。

(一)经验事物的相对性、不确定性辩证:否认客观事物的质的区别庄子之学之所以被认为本归于老子之言,一方面因为他也和老子一样,以道为最高范畴;同时还因为他和老子一样,大量的接触到经验世界、经验事物存在的矛盾性问题。

所不同的是,老子捕捉到的事物的矛盾性,许多的时候会被转化为人生处世的一种智巧。

而庄子暴露出事物的矛盾,是为的暴露事物存在的相对性,不确定性,引出“齐物”之论。

梁丽可以冲城,而不可以窒穴,言殊器也;骐骥、骅骝一日而驰千里,捕鼠不如狸狌,言殊技也。

鸱鸺夜撮蚤,察豪末,昼出瞋目而不见丘山,言殊性也。

[4]大木被称为栋梁之才,是相对于建造城楼而言的,用之于堵塞小洞,就只不过是废料一根。

骐骥、骅骝被视为良马,是相对于赶路而言的,让他抓老鼠远不如野猫,猫头鹰的双眼被认为可以查秋毫,这只能是在夜间,在白天他睁着眼睛也看不见山坡。

这表明,一切事物,其功能、属性,都是在相对的状况下才出现、才获得的,也都会随着相对的状况的变化而变化。

这里说的就是事物及其存在的相对性、不确定性。

《庄子·齐物论》更加概括的说明了这一点:物无非彼,物无非是。

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

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

彼是方生之说也。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

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

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

故曰:莫若以明。

”从此物看,对方为彼;然而从彼物,它既为此。

庄子认为事物之间的这种彼此的区分是极其相对的。

(二)经验知识的人为性、主观性判认:对人的认识能力和知识的可靠性的怀疑《庄子·齐物》称:吾尝试问乎女,民湿寝则腰疾偏死,然乎哉?木处则惴栗恂惧,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处?民食刍豢,糜鹿食荐,蛆甘带,鸱鸦耆鼠,四者孰知正味?狙以为雌,糜与鹿交,与鱼游。

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糜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什么是好的住宅?人、猴子、泥鳅会有相同的看法吗?什么是美味,人、麋鹿、蟑蛆之虫、乌鸦感觉会一样吗?什么是美丽的容貌,人、鱼类、鸟儿判定会相同吗?显然不会,庄子解释的就是不同的认知主体对于同一事物的不同认识,强调的是事物的相对性、不确定性。

庄子还讲了一个朝三暮四的寓言故事,这个寓言故事所要揭示的就是同一认知主体由于主管诉求上的原因引发的认识的相对性和不确定性。

在庄子看来,人们惯常认定的经验世界,经验事物的性质、功能、价值上的种种差别,实际上都来自于人的认知上的主观判定,是人的心智强加给外界的。

庄子说:“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

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

知天地之为稊ti2米也,知毫末之为丘山也,则差数睹矣。

以功观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则万物莫不有;因其所无而无之,则万物莫不无。

知东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无,则功分定矣。

以趣观之,因其所然而然之,则万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则万物莫不非”[5]物的大小、贵贱、有无、是非的区别,都因为不同的认知主体或者主体的不同认知角度、不同的认知情景而出现的。

显然经验知识不仅是不确定的,而且是极不可靠的。

因此人的这种认知毫无疑义。

正因为如此,庄子不仅要齐同万物,而且要齐同种种对物的认识,即齐同“物论”。

庄子之所以强调经验世界、经验事物的相对性。

显然是有感于社会的急剧变动。

从社会变动的角度看,人们以往拥有的知识,特别是价值性的判断,便不得不失去实施的依据。

庄子由此出发而暴露人的认知的相对性,这固然有片面指出。

但是庄子的讨论实际上也已经涉及到认知的一般特点:认知总是主观的。

*庄子从“道”生万物出发,把万物视为“道”的暂时形态。

万物的形态变动不居,转瞬即逝,并非真正的存在,而只是不同“形”的相禅。

他们循环变异,又复归于道。

从“道”的观点看,事物的大小,长短的差别是不存在的,一切都取决于观察者的角度,刺激是所谓“物无非彼,物无非是”,“齐物”之论的中心实际上就是“以道观物”。

:1、一生死(浑化生死):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一生,俟我以老,息我以死”。

形、生、老、死,乃是形躯的成毁过程,而“真我”则不系于形躯,不执着于生死,“古之真人,不子悦生,不知恶死”故能浑化生死。

2、泯是非(息言止辩)庄子还提出“彼是相因”的命题,以强调是非莫辩。

庄子认为:(1)物不可知,不须遍。

所谓“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樊然殽乱,物恶能知其辩?”(2)道未始有封,不应辩,辩将是“道”亏损,“道昭而不辩”。

(3)是非无度,不可辩。

即判断和检验是非没有客观的标准,因而无须辩。

(4)因而对待是非,“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使治为两行”。

天钧者、也成为天倪,即循环不已的天道。

庄子要求人们“环中”以应无穷。

即把握“道枢”,听任自然的均衡,顺乎是非的发展,“和之以天倪”。

即“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天下》)。

息言止辩以养虚灵之明觉。

3、齐物我:即是物我界限的消解,万物融化为一的境界,也就是所谓的“物化”。

庄周以一个寓言:“庄周梦蝶”来说明人我的合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