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蔬菜生产概况

合集下载

浅析西藏地区农业现状及农作物种植方式改进措施

浅析西藏地区农业现状及农作物种植方式改进措施

浅析西藏地区农业现状及农作物种植方式改进措施西藏地区位于中国西南边陲,因其高海拔、寒冷气候和独特的地理环境而具有独特的农业特点。

在长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下,西藏地区的农业现状和农作物种植方式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西藏地区农业现状和农作物种植方式入手,分析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一、西藏地区农业现状1. 自然环境西藏地区地处高原,大部分地区海拔在3000米以上,气候寒冷,土壤贫瘠,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偏少。

这些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构成了较大的困难。

2. 农业模式西藏地区主要以传统的农耕为主,主要农作物包括青稞、藏青稞、青稞麦、高原蔬菜等,种植方式主要是人工耕作,缺乏现代化农业设备和技术。

牧区的草原养殖也是当地重要的农业生产方式。

3. 农业产量受自然条件和农业技术限制,西藏地区的农业产量一直较低,农产品供应不足。

再加上部分地区交通不便,农产品销售市场狭窄,农业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难。

二、农作物种植方式改进措施1. 种植适应性更强的作物针对高海拔、寒冷气候和贫瘠土壤的特点,可以选择种植适应性更强、耐寒抗旱的作物,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比如青稞和藏青稞就是适应高寒条件的优良农作物,可以进一步研发培育更耐寒、更适应当地环境的品种。

2. 推广现代化农业技术引进农业科技支持,推广现代化农业技术,包括高产栽培技术、新型施肥技术、抗病虫害技术等。

适应西藏地区特殊气候和土壤条件,采取合理的灌溉排水制度,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科技水平,提升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3. 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包括农田基本建设、农业机械化设备、农业生产资金等,提高西藏地区农业生产的整体水平。

加强对农业生产资金的金融支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4. 发展现代化畜牧业在牧区,要加强对畜牧业的发展,引进高产优质家畜,加强畜牧业科技支持,提升养殖业和牧草业的整体水平。

积极发展有机畜牧业,提高牲畜品质和养殖效益。

5. 加强农产品市场营销加强对农产品市场营销的开发,建立稳定的农产品供销渠道,拓宽西藏地区农产品的销售市场。

西藏农业发展现状

西藏农业发展现状

西藏农业发展现状
西藏是中国的一个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上,地势高峻,气候寒冷。

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西藏的农业发展相对滞后。

首先,西藏的高海拔和严寒的气候条件对农业种植造成了不小的难度。

由于气温低,冻土层厚,融雪期短,种植季节有限,农作物的生长周期较长。

这使得西藏的农业生产面临很大的挑战。

其次,西藏的土壤质量相对较差。

由于地理构造的影响,西藏的土壤富含石质和盐碱,土壤肥力较低,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因此,农民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来改善土壤质量,以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此外,西藏的水资源相对匮乏。

虽然西藏拥有丰富的冰川和高山雪水资源,但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这些水资源的利用面临困难。

西藏的农业主要依靠天然降水和地下水,对于灌溉农田而言水资源有限,这也限制了农业的发展规模和效益。

再者,由于交通条件的限制,农产品的生产与销售面临较大的困难。

西藏地处高原内陆,与其他地区之间的交通运输不便,这导致农产品的运输成本较高,也限制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然而,尽管存在诸多困难,西藏的农业也取得了一些积极的发展成果。

政府和相关部门通过投入资金,推动农业技术的创新与进步,推动了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近年来,大力推广种植高原特色农作物和养殖业,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益和质量。

同时,
发展农村旅游和农产品加工业,为农民增加了收入途径。

总而言之,西藏的农业发展仍面临着很多挑战,但同时也有取得进展的方面。

政府和社会应加大支持和投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农业产业的竞争力。

西藏地区青稞生产现状与发展建议

西藏地区青稞生产现状与发展建议

西藏地区青稞生产现状与发展建议西藏是中国西部一片神奇的土地,这里有着壮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而青稞则是西藏地区的重要农作物之一。

青稞是西藏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也是当地人民主要的主食来源之一。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和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青稞生产现状也在不断改变,随之而来的也是一些新的发展趋势和问题。

本文将对西藏地区青稞生产现状及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一、青稞生产现状分析1. 土地利用率低由于西藏地区地势高、气候寒冷,可耕土地资源相对较少,而且土地利用率低。

虽然青稞比较适应高寒地区,但是由于土地资源有限,导致青稞种植面积有限,产量也不高。

2. 种植技术滞后在西藏地区,由于地广人稀,工程机械不发达,农民们依然在使用传统的种植方式,缺乏现代化种植技术和设备。

这导致了青稞的产量和质量都无法有所提高。

3. 商品化程度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也在发生变化,而西藏地区的青稞产品却主要停留在传统家庭自给自足的阶段,商品化程度很低,无法适应市场的需求。

二、青稞生产发展建议1. 积极推广现代农业技术西藏地区应该加大对青稞种植的现代化技术和设备的推广力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采用先进的种植技术和设备,促进青稞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2. 加强土地资源管理对于土地资源稀缺的地区,要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加强土地资源管理,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同时加大土地整治力度,开发土地资源,增加青稞的种植面积,提高产量。

3. 推动青稞产业的现代化青稞作为西藏地区的主要农产品和特产,应该积极推动青稞产业的现代化发展,提高青稞产品的商品化程度。

加大对青稞产品的加工和推广力度,开发青稞系列产品,走出西藏,走向全国甚至全球市场。

4. 加强品牌建设和推广推动青稞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品牌的建设和推广。

西藏地区的政府和企业应该加大对青稞产品品牌的建设和推广力度,提升青稞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市场竞争力。

5. 完善青稞产业链除了青稞的种植和加工,还应该完善青稞产业链。

浅析西藏地区农业现状及农作物种植方式改进措施

浅析西藏地区农业现状及农作物种植方式改进措施

浅析西藏地区农业现状及农作物种植方式改进措施西藏地区是中国的重要农业产区之一,拥有着广阔的农田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受到高海拔、寒冷气候、缺乏水资源等因素的影响,西藏地区的农业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针对西藏地区农业现状及农作物种植方式的改进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让我们来简要分析一下西藏地区目前的农业现状。

西藏地区因地处高原,地势复杂,气候多变,四季分明,受季风影响,自然环境条件较为苛刻,正是这些条件造就了西藏地区独特的农业生态环境。

目前,西藏地区的农业以粮食作物、油料作物、经济作物和牧草为主,其中青稞、小麦、青稞换成葡萄等是当地主要的农作物种植品种。

在牧业方面,饲养畜牧业是当地主要的生产活动,畜牧业所占的比重占总的农牧业生产总值的80%以上,被誉为“西藏的第一支柱”。

在农业生产方式上,传统的手工农业还是占主导地位,大部分地区尚未实现工业化生产。

面对西藏地区的农业现状,为了改善农业生产和提高农民生产效益,我们有必要进行一系列的农作物种植方式改进措施。

我们应该注重引进新的农作物种植品种,通过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新品种,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我们可以推广大棚种植技术,利用大棚种植技术来调控环境条件,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降低气候因素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还可以开展水培技术的推广,通过水培技术来减少对土壤的依赖,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我们还可以推广农业机械化技术,通过机械化技术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劳动成本,提高农民的生产效益。

在改进农作物种植方式的还需要加大对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还需要加强对农田的综合治理工作,加大对土壤和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力度,形成良好的农业生产生态环境。

还需要加强对农产品的质量管控,推动农产品的产地认证和优质农产品品牌建设,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还需要加强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和引导,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水平。

西藏林芝农业发展情况汇报

西藏林芝农业发展情况汇报

西藏林芝农业发展情况汇报
西藏林芝地处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地势复杂,气候多变,是中
国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林芝农业以发展特色农业为主要方向,积
极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提高农业生
产效益和农民生活水平。

下面就林芝农业发展情况做一次汇报。

首先,林芝地处高原,气候条件独特,适宜发展特色农业。


年来,林芝市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积极推广藏药材种植、
林果业、藏茶产业等特色农业项目,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市场
竞争力。

同时,林芝还加大科技投入,推动农业技术进步,提高农
业生产效益。

其次,林芝农业发展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林芝地处生态脆弱区,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

因此,林芝市积极推进绿色农业发展,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广生态农业模式,保护好生态环境,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

再者,林芝农业发展注重农民增收致富。

林芝市积极推动农业
产业化经营,发展农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农
民增收致富。

同时,加强农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素质,推动农业
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就业增收。

最后,林芝农业发展还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由于地处高原,气候条件恶劣,农业生产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农业生产成本较高。

因此,林芝市将进一步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强对农业灾害防治的力度,降低农业生产风险。

总的来说,林芝农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下一步,林芝市将继续坚持特色农业发展方向,加大科技投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推动林芝农业高质量发展。

高原夏菜调研报告

高原夏菜调研报告

高原夏菜调研报告
《高原夏菜调研报告》
一、调研背景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高原地区夏季蔬菜种植情况以及相关生产技术,以便指导当地农民提高夏菜产量和质量,促进当地农业发展。

二、调研对象
我们选择了西藏拉萨地区和青海西宁地区作为调研地点,分别对当地的农民、农业专家以及相关机构进行了访谈和调查。

三、调研结果
1. 高原夏菜种植情况
在西藏拉萨地区,以番茄、黄瓜、茄子和辣椒为主要夏季蔬菜种植品种。

在青海西宁地区,以西红柿、茄子、丝瓜和冬瓜为主要夏季蔬菜种植品种。

2. 生产技术应用情况
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部分农民在夏菜种植中已经开始应用温室技术,以提高夏菜产量和质量。

此外,一些农业专家还在推广有机种植和节水灌溉技术,来降低夏菜种植的成本。

3. 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随着气候的变暖和干旱的加剧,高原地区夏季蔬菜种植面临一些问题,比如水资源短缺、土壤肥力下降以及病虫害的严重。

同时,由于高原地区与市场的距离较远,夏菜的销售也面临一定的难题。

四、建议
在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对高原地区夏菜种植提出以下建议:
1. 推广温室技术,延长夏菜种植季节,提高产量和质量;
2. 加强水资源管理,推广节水灌溉技术,降低用水成本;
3. 推动有机种植,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提高夏菜的品质和安全性;
4. 加强生产者组织,拓宽夏菜销售渠道,增加农民的收入。

五、结论
高原地区夏菜种植虽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通过本次调研,我们相信在政府和社会的支持下,高原地区的夏菜产业一定会迎来更好的发展。

西藏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城郊都市农业蔬菜

西藏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城郊都市农业蔬菜

设施农业2023-0715农业工程技术(设施农业)西藏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城郊都市农业近日,拉萨市各大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园,整齐有序的钢架大棚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

蔬菜大棚里,鲜嫩的茄子挂满枝头、红彤彤的西红柿令人垂涎欲滴,村民们正忙着采摘、搬运,呈现出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

提升科技含量 大力发展城郊现代农业堆龙德庆区羊达乡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园位于拉萨市堆龙德庆区城西5公里处,目前已建成337栋温室大棚。

“我们主要以蔬菜种植为主,还有一些水果、菌类……通过以销定产的方式直销上游企业,批发销售到堆龙德庆区东嘎农贸市场,解决了菜农‘销售难’的问题。

我们的蔬菜基地不仅创造了400余万元的年产值,还带动了20余户村民就业,每年能为羊达乡增加54000元的村集体收入,让村民实现持续增收。

”堆龙德庆区羊达乡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园负责人刘云鹏说。

现如今,堆龙德庆区羊达乡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园内种植了40多个品种的花卉、蔬菜、瓜果、食用菌等。

该园区采取了“政府+合作社+基地+院校+农户”的运营模式,“农超对接”“农军对接”“农校对接”的经营方式,在提升农业科技含量的同时,大力发展城郊现代农业,不断拓展市场份额,对促进堆龙德庆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推动作用。

谈起在蔬菜基地的工作,堆龙德庆区羊达乡朗仲村六组的村民拉次满怀感激,“之前我失业之后就一直在家,家中3个孩子都在上学,生活很困难,村里的干部得知后让我去园区里开垃圾车,慢慢地我自己就开始承包大棚种植蔬菜,现在每个月我都有三四千元的收入。

”促进农产品增值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除了堆龙德庆区羊达乡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园,达孜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在今年也交出了“满分答卷”。

近几年,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达孜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逐步建立智能联动温室、种苗育苗基地、冷藏库、高标准温室大棚、高标准钢架结构温室大棚、园区管委会办公楼等设施设备,共计投入资金约1.25亿元。

“近年来,园区利用自身优势,有效、积极地促进农产品增值、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结合乡村振兴,带动转移劳动力3000余设施农业2023-0716来源:《西藏商报》人次、每人每天增收170元,每月增收4800元。

青藏高原的主要种植

青藏高原的主要种植

青藏高原的主要种植青藏高原位于西南高原的西部,是全球最大的高原,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

由于其高寒环境和独特的地理条件,青藏高原上的农业种植主要以畜牧业为主,同时也有少量的农作物种植。

下面将详细介绍青藏高原的主要种植业。

一、畜牧业青藏高原作为中国最大的畜牧业生产区之一,拥有丰富的草原资源,适宜牧业发展。

主要畜牧业动物有牛、羊、牦牛、马等。

这些动物对高原的适应性强,能够在高寒、低氧的环境下生存和繁殖。

畜牧业是当地居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也是青藏高原区域特色经济产业。

畜牧业在青藏高原的种植业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仅提供了丰富的肉类和奶制品,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

此外,畜牧业还促进了青藏高原地区与其他地区的贸易合作,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二、小麦种植青藏高原上的小麦种植主要集中在高原的东部和南部地区。

由于高原的气候寒冷,大部分地区不适宜种植小麦。

但在一些地势较低的山谷中,由于地势低于周围地区,温度相对较高,气候条件适宜小麦的种植。

小麦是当地居民的重要粮食作物之一,也是青藏高原地区的重要经济作物。

种植小麦不仅可以满足当地人民的粮食需求,还可以提供农民的经济收入。

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青藏高原的小麦产量也在逐渐增加。

三、高原蔬菜种植由于青藏高原气温低、寒冷干燥的气候条件,种植蔬菜的条件较为苛刻。

然而,一些高原山谷地带由于地理条件的独特性,气温相对较高,土壤肥沃,利于蔬菜的种植。

在这些地区,人们种植了一些高原蔬菜,如青椒、土豆、洋葱和胡萝卜等。

这些蔬菜除了可以满足当地居民的膳食需求,还可以作为经济作物销往其他地区。

四、草地种植青藏高原以其茂密的高寒草地而闻名于世。

草地覆盖了大片的高原地区,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饲草资源。

有人统计,青藏高原的草地面积超过50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最大的草地之一。

草地作为高原的主要植被,对于维持当地的地表水循环、土壤保持和水源涵养起到了重要作用。

草地的牧草资源也是青藏高原畜牧业的重要基础。

西藏农业简介

西藏农业简介

25关树森先生在田间工作情景(涂仕华提供) 西藏农业简介关树森西藏自治区农科所 拉萨西藏地势高峻, 是青藏高原的主体,素有“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之称,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

该区共有土地面积122.84万平方公里,耕地523万亩,占土地面积的0.31%,主要农区在雅鲁藏布江中下游;牧草地9.69亿亩, 占56.7%;林地1.07亿亩,占6.27%。

一、西藏的自然条件1、西藏主要农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日温差大, 适宜很多农作物生长大部分地区七月份平均气温低于17 0C ,农区大于0 0C 的活动积温在2600~3100度之间。

低海拔区种植水稻、棉花、花生、芝麻、鸡谷等喜温农作物,主栽青稞、小麦、油菜、玉米、豌豆, 其次为土豆、蚕豆、皮大麦, 蔬菜等。

春季气温上升缓慢,秋季下降平缓,播种的期限幅度很大,有利于安排劳力、畜力和精细整地。

冬季极端最低气温在-10至-16 0C 。

西藏日温差较大,多在12-16 0C 之间,有利于农作物光合产物的积累和高产。

2、日照时数多,太阳辐射强,光能资源丰富,且雨热同步,水资源丰富西藏光照充足,拉萨、日喀等地年日照时数为2939~3249小时, 总年辐射为7712~7761兆耳/平方米。

农作物生长季节日照时数为2315~2417小时,占全年的71%~82%, 辐射量为6091~6629兆耳/平方米,占全年的78%~86%。

6- 9月光、热、雨同步,年平均经流量达48亿立方米,约占全国年水资源总量的16%,居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首位, 为农作物生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春小麦最高单产达985公斤/亩,油菜411公斤/亩。

3、耕地资源丰富,分布海拔垂直跨度大西藏有宜农耕地680万亩,人均耕地2.8亩,比全国多1.3倍。

分布在3500~4100米之间的耕地占60.8%,4100米以上的占22.2%,2500~3500米之间的占11.4%,2500米以下的占5.6%。

西藏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西藏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西藏产业发展情况汇报西藏地处高原,气候条件恶劣,资源相对匮乏,但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扶持和西藏自治区政府的大力推动,西藏的产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首先,农业产业方面,西藏地广人稀,农业资源丰富,主要以牧业为主。

西藏的畜牧业是当地重要的支柱产业,牦牛、藏羊等优质畜禽资源丰富,肉类、乳制品等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有着很好的销售情况。

此外,西藏还以青稞、青稞酒等农产品为主要农业产品,这些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也在不断壮大,为当地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

其次,旅游产业方面,西藏地处高原,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藏文化,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西藏的旅游业发展迅速,成为了当地的支柱产业之一。

同时,西藏还通过举办各种文化节庆和旅游活动,吸引了更多的游客,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再次,工业产业方面,西藏地处高原,气候条件恶劣,资源相对匮乏,但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扶持和西藏自治区政府的大力推动,西藏的工业产业也在不断壮大。

特别是在能源、矿产等方面,西藏拥有丰富的资源储备,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投资的增加,西藏的工业产业也在不断壮大,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最后,现代服务业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增加,西藏的现代服务业也在不断壮大。

特别是在电子商务、金融服务、文化娱乐等方面,西藏的现代服务业也在不断发展壮大,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总的来看,西藏的产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农业、旅游、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等方面都在不断发展壮大,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同时,西藏的产业发展也为当地的居民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收益,为当地的社会稳定和繁荣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信在国家政策的扶持和西藏自治区政府的大力推动下,西藏的产业发展前景一定会更加美好。

西藏地区设施蔬菜发展现状及对策

西藏地区设施蔬菜发展现状及对策

西藏地区设施蔬菜发展现状及对策程芳(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蔬菜研究所,西藏拉萨850032)摘要:近几年西藏地区的设施蔬菜产业发展迅速,对于改善当地饮食结构、促进乡村振兴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该文对西藏地区设施蔬菜产业发展现状、产业发展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以期为当地蔬菜产业的创新提供参考。

关键词:蔬菜;乡村振兴;西藏地区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21)24-0057-02The Development Statu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Facility Vegetables in TibetCHENG Fang(Vegetable Research Institute,Tibet Academy of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Lhasa850032,China)Abstract:In recent years,the protected vegetable industry in Tibet has developed rapidly,which has played a posi⁃tive role in improving the local diet structure and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The status quo of protected vegetableindustry development in Tibet,the role of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the revitalization of towns and villages,and devel⁃opment suggestions were briefly analyzed,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innovation of local vegetable industry. Key words:Vegetables;Township revitalization;Tibet region合理的膳食结构中,人们每人每年平均消费的蔬菜、果品、肉类、粮食量分别为120~180、75~80、45~60、60kg,由此可知蔬菜与人们的健康密切相关[1]。

浅析西藏地区农业现状及农作物种植方式改进措施

浅析西藏地区农业现状及农作物种植方式改进措施

浅析西藏地区农业现状及农作物种植方式改进措施西藏地区是中国西南边陲地区,地处青藏高原,海拔较高,气候寒冷,地形起伏多变。

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西藏地区的农业发展一直受到诸多困难和挑战。

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政府政策的支持,西藏地区的农业现状正在逐渐改善,特别是在农作物种植方式上进行了一系列改进措施,为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西藏地区农业现状1. 土地资源利用西藏地区土地资源丰富,但由于地处高原,大部分土地属于高寒草甸和沙漠草原,只有少部分适合农业生产。

目前,西藏地区耕地面积相对较小,约占全区总面积的1%,虽然农业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但政府通过土地整治、节水灌溉等措施,逐步提高了土地资源的利用率。

2. 气候环境条件西藏地区地处高原,气候寒冷,氧气稀薄,日照时间短,年降水量不足,温度变化大,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西藏地区的农民通过科学种植、合理选择农作物品种、加强防灾减灾工作等措施,逐渐适应了气候条件,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

3. 农业产业结构西藏地区农业产业以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青稞、小麦、油菜、青菜等作物,畜牧业和渔业也占有一定比重。

农产品以粮食、青藏高原特色鲜花、鲜果、藏药材、牦牛、藏绵羊等为主要特色。

随着西藏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种植业正逐渐向经济作物和特色农产品转变。

二、农作物种植方式改进措施为了适应西藏地区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改善农业生产状况,政府和农业部门采取了一系列农作物种植方式改进的措施,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和品质。

1. 科学种植西藏地区的农作物种植方式改进的关键在于科学种植,包括选用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农作物品种,探索新的种植技术和模式,提高农作物的适应性和生产力。

针对高原气候特点,研发出适应高寒地区的早熟、耐寒、耐旱、耐病的新品种,提高了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2. 节水灌溉由于西藏地区降水量少,蒸发量大,土地水分紧缺,为了减少水资源的浪费,政府加大了节水灌溉设施建设的力度。

西藏地区青稞生产现状与发展建议

西藏地区青稞生产现状与发展建议

西藏地区青稞生产现状与发展建议西藏地区位于中国西南部,素有“世界屋脊”的美誉。

西藏地区地势高峻,气候寒冷,适宜青稞的生长。

青稞是西藏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也是当地居民的重要经济来源。

在西藏地区,青稞的生产现状和发展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现状和问题入手,提出相关的发展建议,以期能够促进西藏地区青稞生产的发展和进步。

一、西藏地区青稞生产现状1. 生产规模较小:由于地势高峻、气候严寒等自然条件的限制,西藏地区青稞的生产规模相对较小。

农业生产技术相对落后,生产方式主要依靠传统的人工劳作,生产效率低下。

2. 生产技术相对滞后:与其他地区相比,西藏地区青稞的生产技术相对滞后,缺乏先进的种植、收割、加工技术和装备。

这导致了青稞的品质和产量相对较低。

3. 市场销售难题:西藏地区青稞的市场销售面临着一些困难,由于地势高峻,交通不便,运输成本高,使得青稞的销售困难重重。

1. 加大政府投入,支持农业科技创新:政府应加大对西藏地区农业的投入,特别是对青稞生产的投入。

加强农技人员的培训和引进先进的种植、收割、加工技术和装备,提高青稞的生产效率和品质。

2. 加强品牌建设,开拓市场渠道:应通过加强青稞品牌建设,推广优质青稞产品,开拓市场销售渠道,提高青稞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拓展青稞产品的销售网络,使得青稞能够更好地进入国际市场。

3. 促进合作社经济发展:鼓励居民建立生产合作社,促进青稞种植、收割、加工和销售的合作。

通过合作社的方式,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增强居民的自主创业能力。

4. 建设现代化的农业园区:政府应加大对农业园区建设的投入,为农民提供土地、种子、肥料等生产资料,指导农民科学种植,提高青稞的产量和品质。

5. 发展农家乐旅游,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通过开展农家乐旅游,向游客展示青稞的种植、加工和特色美食,提高青稞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6. 加强科技创新,开发青稞深加工产品:通过科技创新,开发青稞深加工产品,如青稞酒、青稞面粉等,提高青稞的附加值,促进青稞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西藏日喀则农村种植什么

西藏日喀则农村种植什么

西藏日喀则农村种植什么西藏日喀则地区作为中国的重要农业生产基地之一,具备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条件。

在这个高原地区,由于海拔高、气候寒冷,农作物的种植种类和特点与其他地区有很大的区别。

日喀则农村主要种植的农作物包括高原特色作物、牧草、水稻、小麦、马铃薯等。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些农作物的种植情况。

首先是高原特色作物。

日喀则地区的高原特色作物主要包括青稞、高原早熟禾、红景天等。

青稞是当地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它是西藏地区的主食之一,具有高蛋白质、高纤维、低脂肪和丰富的微量元素,非常适合高原地区的生长环境。

高原早熟禾是一种优质牧草,具有耐寒、抗旱的特点,适合在日喀则地区的高寒地区种植。

红景天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材,在高原地区具有广泛的种植和利用价值。

其次是牧草的种植。

日喀则地区拥有丰富的草原资源,是我国的重要牧畜业基地。

日喀则农村的农民主要种植牧草,提供给当地的牛、羊等畜牧业使用。

主要的牧草种类包括高原艾尼麦、糙米草、羊草等。

这些牧草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适合高海拔地区的生长特点,对于发展畜牧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三是水稻和小麦的种植。

尽管日喀则地区的气候和地理条件并不非常适宜水稻和小麦的种植,但由于农民对粮食生产的需求,这些作物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种植。

农民通常在低海拔和湖泊周围种植水稻,以追求较高的产量。

而在高海拔地区,农民选择在春季种植早熟品种的小麦,以适应较短的生长季节。

最后是马铃薯的种植。

马铃薯是一种适应性较强的作物,在日喀则地区得到了广泛的种植。

它不仅可以作为粮食作物,还可以作为饲料和经济作物。

农民通过种植马铃薯提高自身的经济收益,并且可以提供当地居民的食物供给。

马铃薯在高原地区能够抗旱、耐寒,适应性强,因此得到了广泛的种植。

综上所述,西藏日喀则农村主要种植的农作物包括高原特色作物、牧草、水稻、小麦和马铃薯等。

这些作物在不同的海拔和气候条件下适应性强,对于当地农民的生计和农业生产起着重要的作用。

西藏地区青稞生产现状与发展建议

西藏地区青稞生产现状与发展建议

西藏地区青稞生产现状与发展建议西藏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青稞生产基地之一。

青稞是西藏地区的主要农作物之一,也是当地居民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对于西藏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和市场需求的变化,青稞生产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促进西藏地区的青稞生产和发展,我们有必要对其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发展建议。

一、西藏地区青稞生产现状1.气候条件西藏地区属于高原季风气候和高寒半湿润气候,多年降水量偏少,且不稳定。

气候对青稞生长期的影响非常大,气温和降水量的变化会直接影响青稞的产量和质量。

2.种植面积西藏地区的耕地面积相对较小,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土壤条件使得适合于青稞的栽培。

由于部分地区地形复杂,耕地资源有限,青稞种植面积较小。

3.生产水平由于青稞种植技术水平不高,以及管理和保护不到位等原因,西藏地区青稞生产的产量和质量整体偏低。

特别是一些偏远地区,青稞种植生产条件落后,人工投入不足,导致收成不稳定。

4.市场需求随着青稞食品在市场上的广泛应用和消费者对绿色、健康食品的需求增加,青稞面粉、酒精等产品的需求量逐渐增加,但是产能不足,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1. 加强科技支持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加强青稞种植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升。

包括优质种植繁育技术研究,青稞栽培技术培训,生产管理和保护技术提升等方面的支持,提高青稞的产量和质量。

2.增加生产投入加大对青稞种植生产的投入,包括农业机械化设备、农药、化肥和农业保险等,使得青稞生产更加规模化、精细化。

3.推动产业化发展鼓励农民组织合作社或农业企业进行青稞生产,推动青稞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发展,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

4.加强市场引导加大对青稞产品市场的推广和引导,开拓国内外市场,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增加销售渠道和利润,增强农民的种植积极性。

5.改善农田灌溉条件加大对青稞种植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耕地的水利设施和灌溉条件,提高耕地的使用效率,增加产量。

“全国蔬菜看寿光,西藏蔬菜看白朗”

“全国蔬菜看寿光,西藏蔬菜看白朗”

“全国蔬菜看寿光,西藏蔬菜看白朗”作者:顾玉雪来源:《齐鲁周刊》2018年第50期珠峰脚下、年楚河畔,有一片热土格外耀眼。

有着西藏“粮仓”之称的白朗,如今正成为西藏最重要的绿色蔬菜生产基地,“五彩天域、有机白朗”的地域品牌正在奏响华章。

不产蔬菜的高原何以使瓜菜飘香?何以创造出“生态农业”的奇迹?把蔬菜大棚搬上海拔四千多米高的白朗县,是济南援藏干部的创举。

“全国蔬菜看寿光,西藏蔬菜看白朗”的口号享誉高原。

大美白朗,日新月异。

如今,在济南第八批援藏干部的努力下,白朗蔬菜产業化茧成蝶,从粮食生产大县转型为物产丰盛的国家级综合农业示范强县,向着建设珠峰有机种养加业重要承载区、聚集区、示范区、引领区的产业发展定位而迈进。

边巴顿珠种菜记高原的深秋,早晚寒露已现。

年楚河由东向西,缓缓穿过古老的村庄,白朗县彭仓村老支书边巴顿珠的蔬菜大棚里却春意盎然,红色的西红柿、绿色的黄瓜,水灵的让人一看就口中生津。

吃惯了“没有西红柿味道的西红柿”,记者在雪域高原上却找到了童年的甜美味道。

“这一棚都是反季节蔬菜,现在正是收获的季节。

”边巴顿珠告诉记者,一个大棚,仅这一茬就能卖8000元左右,“种菜后,家里买上了大型农机具,村里不少农户也开上了小轿车。

”海拔3890米、有着48户364人的巴扎乡彭仓村,现在每家每户平均都有三个大棚以上,村里的土地经过流转,集中形成了蔬菜大棚规模效应。

村民桑珠种植的是西红柿、黄瓜、西瓜三个品种,“这些活一个人基本就干得了,在家门口干活很方便,经济效益也很不错。

”谁能想到,20年前的彭仓村民,有些连西红柿为何物都不知道。

在西藏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全国蔬菜看寿光,西藏蔬菜看白朗。

原本名不见经传的日喀则市白朗县,近些年因蔬菜生产闻名遐迩,并带动藏族农牧民走向了脱贫致富之路。

这一切得益于山东援藏干部和农业技术专家的不懈努力。

白朗县第一个蔬菜大棚就诞生在彭仓村。

70岁的边巴顿珠是村里的老支书,也是全县首个尝试种植蔬菜大棚的藏族同胞。

浅析西藏地区农业现状及农作物种植方式改进措施

浅析西藏地区农业现状及农作物种植方式改进措施

浅析西藏地区农业现状及农作物种植方式改进措施西藏地区位于中国西南边陲,地势高原,自然条件复杂,气候寒冷干燥,地质富含矿藏资源,是中国的重要战略区域。

由于地理环境的特殊性,西藏地区的农业发展一直面临着种种困难和挑战。

本文将浅析西藏地区农业现状及农作物种植方式改进措施,以期为西藏地区的农业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一、浅析西藏地区农业现状1.土地资源西藏地区的土地资源主要分布在河谷、盆地和高原,总体上属于高原草甸土壤和高寒土壤,土地肥力较低,适宜性范围窄。

由于气温低,土质干燥,土壤肥力低,使得西藏地区的农业面临着土地资源匮乏、不容易耕作的困难。

2.气候条件西藏地区气候寒冷干燥,夏季气温较低,冬季气温极低,日照时间较短,降水相对较少,大部分地区属于干旱半干旱气候。

这种气候条件对于农作物的生长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3.农业发展西藏地区的农业经济主要以农牧业为主,农业总产值占GDP的比重较低,由于区域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的限制,产业结构比较单一,农业生产水平较低,种植业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

二、农作物种植方式改进措施1.科学调整农业结构针对西藏地区的气候和土地条件,科学调整农业结构是改进农作物种植方式的关键。

可以适当减少经济作物的种植,增加适应性强的作物品种,扩大粮食和饲料作物的种植面积,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2.加强灌溉建设由于西藏地区降水较少,缺水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

加强灌溉建设是改进农作物种植方式的重要举措。

可以通过引江济河等大型水利工程,将高寒地区的冰川融水引入农田,提高土地的湿润程度,改善土壤肥力。

3.推广高新技术西藏地区的农业生产一直面临着技术水平低下的问题,缺乏高新技术的支持。

可以通过对高寒地区的畜牧业、种植业等进行技术升级和改造,推广高新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增加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

4.加强农业科研加强农业科研也是改进农作物种植方式的关键举措。

可以通过农业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合作研究,针对西藏地区的土地和气候条件,开展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加强土壤营养和保护,提高农产品的抗逆能力和养分含量。

浅析西藏地区农业现状及农作物种植方式改进措施

浅析西藏地区农业现状及农作物种植方式改进措施

浅析西藏地区农业现状及农作物种植方式改进措施西藏地区位于中国西南边境,是中国的五大牧区之一,也是我国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所在地之一。

西藏的农业发展受制于高海拔、恶劣的自然条件和长期的封闭环境,因此农业生产水平一直较低。

为了改善西藏地区的农业现状,需要采取有效的改进措施,提高农作物的种植方式和增加农产品产量。

需要针对西藏地区特殊的自然条件制定适宜的农作物种植方式。

由于西藏地处高原,气候条件寒冷,土壤贫瘠,所以传统的农作物种植方式并不适用于这里。

为了适应这种特殊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需要采取一些新的种植方式,比如选择适应高寒环境的特色作物,采取温室种植等方式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比如利用温室技术,可以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种植蔬菜和水果,增加西藏地区农产品的品种和产量。

需要加强农业技术的培训和推广工作。

由于西藏地区的农业技术水平相对较低,所以需要加强农业技术的培训和推广工作,提高农民的种植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培训和指导活动,将新的农业技术和种植方式传授给农民,让他们能够掌握这些新的种植方式,并且将其应用到生产中去。

这样一来,就能够有效地提高西藏地区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

也需要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支持力度。

农业科研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支撑,通过科研可以不断地改进农作物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方式,推动西藏地区农业生产的改善。

应当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投入,鼓励专家学者对西藏地区的农业生产进行深入研究,提出更加适宜的农作物种植方案,开发更有适应性的新品种和新技术,确保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需要加强对农业生产的管理和监督。

在推广新的农作物种植方式的也需要加强对农业生产的管理和监督,确保新的种植方式得到有效推广并得到良好的应用。

通过加强对农业生产的管理和监督,可以推动农业生产的规范化和现代化,确保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

西藏农业的自然条件及特点

西藏农业的自然条件及特点

西藏农业的自然条件及特点一、气候特点(一)夏季气温不高,春季气温回升和秋季气温下降缓慢西藏高原夏季气温低,7月份平均气温大部分地区低于17℃,只有藏东南局部江河深切的河谷地区高于18℃(察隅18.7℃);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农区与长江中游平原相比,7月份平均气温大约相差12~14℃,比黑龙江的嫩江还低1.4~2.8℃。

西藏的主要农区分布在雅鲁藏布江中游及其支流的河谷地区,大于O℃的活动积温均在2 600℃左右。

藏东南局部河谷农区,年大于O℃的活动积温多于3 000℃。

西藏高原夏季温度低,不适宜种植喜温的农作物,如水稻、黍、稷、谷等作物,只能在海拔低于2 300米以下的地区种植。

西藏主要农区种植的是喜凉的青稞、小麦、豌豆、油菜等作物,种随面积占西藏农作物韩植面积的90%以上,其中青稞和小麦占75%左右。

西藏高原春季气温上升缓慢,秋季气温下降平缓。

大部分农区春季日平均气温由0℃上升到10℃的时间为75~96天,秋季平均气温由10℃下降到O℃的时间为49~73天,这时的气温对麦类作物分蘖和穗分化十分有利,是麦类作物穗大粒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春播、秋种的期限幅度大,有利于安排劳、畜力和细致整地。

西藏高原7、8月份的气温,有利于麦类作物的绿色保持较长时间以进行光合作用,是形成西藏麦类作物粒重的重要原因之一。

西藏高原主要农区冬季并不寒冷,最冷月平均气温比我国北方冬、春麦区高3~10℃,极端最低气温高10~16℃,如拉萨(-16.5℃)比北京(-27.4℃)高10.9℃,比呼和浩特(-32.8℃)高16.3℃,比乌鲁木齐(-41.513)高25℃。

所以,不仅适宜种植春播麦类作物,而且冬小麦和优良牧草如紫花苜蓿也可安全过冬。

西藏高原主要农区大于O℃的活动积温不但能满足主要作物青稞、小麦、豌豆、油菜等正常生长发育的要求,而且还有富余。

热量资源的利用,有待进一步开发。

(二)日照时数多,太阳辐射强,光能资源丰富光能资源丰富,是西藏发展农业生产的最大优势。

西藏农业蔬菜栽培技术及要点研究

西藏农业蔬菜栽培技术及要点研究

西藏农业蔬菜栽培技术及要点研究西藏是我国自然环境极端、气候寒冷的地区之一,其农业发展受到高原地区特点的制约。

西藏农业蔬菜的栽培技术也因此具有独特的要点和特殊的考虑因素。

本文将就西藏农业蔬菜栽培技术及要点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关建议。

西藏地处青藏高原,气候寒冷,大部分地区海拔超过3000米,年均气温低于10摄氏度。

由于高寒地区的特殊气候条件,西藏蔬菜的栽培面临一定的困难和挑战。

以下是西藏农业蔬菜栽培的主要技术要点:1.品种选择:为了适应西藏的气候条件,选择耐寒性强的蔬菜品种非常重要。

在西藏地区,适合种植的蔬菜主要包括芹菜、白菜、青椒、大葱、胡萝卜等。

这些蔬菜品种具有耐寒性、抗病虫害能力强的特点。

2.土壤改良:西藏地区土壤属于高原草甸土壤,贫瘠、酸性强,含水量低。

为了提高蔬菜的产量和品质,需要对土壤进行改良。

可以通过施加腐熟的有机肥、石灰来改善土壤肥力和改变酸性,增加土壤的保水能力。

3.温室栽培:由于西藏气候寒冷,蔬菜的温室栽培是保证生产的常用方法。

温室栽培可以提供较为稳定的温度和光照条件,提高蔬菜的产量和质量。

温室栽培还可以延长蔬菜的种植季节,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4.适时播种:由于西藏的气候特点,蔬菜的播种时间相对较晚。

一般在每年4月下旬至5月初适合播种。

根据不同蔬菜品种的生长周期和气候要素,合理安排蔬菜的播种时间,以确保蔬菜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5.合理灌溉:由于西藏地区气候干燥,土壤含水量低,灌溉管理非常重要。

在进行蔬菜栽培时,应根据蔬菜的水分需求,合理制定灌溉计划。

同时,要避免过度灌溉和浪费水资源,以达到节水的目的。

6.病虫害防治:西藏地区蔬菜病虫害种类较多,对蔬菜生长发育产生较大的影响。

为了确保蔬菜的正常生长,需要加强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可以采取轮作种植、合理施肥、喷洒农药等方法预防和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7.采收管理:蔬菜的采收时间和方式对保证蔬菜品质和延长蔬菜保存期都有重要影响。

在采收蔬菜时,应选择适当成熟的蔬菜进行采摘,避免过早或过晚采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藏蔬菜生产概况一、自然、社会条件与蔬菜生产人们对西藏自然、社会经济条件沟认识,是蔬菜生产赖以进行的基础。

(一)自然条件与蔬菜生产1.蔬菜生产的自然条件50年代初西藏在开展农事活动的同时,就开始了以气象为主的自然条件研究。

当人们对西藏还不够了解时,脑海里呈现出的是一大片高寒荒凉的不毛之地,殊不知拉萨是一个阳光灿烂、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乐园,适宜多种蔬菜种植。

拉萨海拔3 648米,年平均气温7.5℃,年较差小,日较差大。

最冷月平均气温-2.2℃,极端最高气温16.2℃,极端最低气温-16.5℃,平均日较差17.0℃。

最热月平均气温15.4℃,极端最高气温29.4℃,极端最低气温2.3℃,平均日较差13.4℃。

无霜期约150天。

相对湿度45%,10月至翌年5月气候干燥,平均相对湿度35.5%。

年降雨441.7毫米,94%集中在6~9月。

年日照时数3 120.6小时,10月至翌年5月占66.2%,冬春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光照强度大。

水资源丰富,灌溉方便。

2.蔬菜生产的优势气温低,生育期延长,对一些以收获籽实的作物栽培不利,但对以食用营养器官为主的蔬菜,在这种气候条件下,植物营养器官尽量地增长和扩展,蔬菜个体之大、产量之高惊人,实属国内外罕见。

50~60年代,拉萨部队、机关干部露地栽培的大白菜一株重达12公斤,亩产12 074公斤;番茄单果重0.6公斤;莲花白(甘蓝)一株20公斤;洋葱一个鳞茎2公斤;大蒜最大蒜头350克;菠菜、莴笋一株1.5公斤。

冷凉气候有利于块根、块茎生长,拉萨冬萝卜一个重20公斤;当雄县圆根一个重9公斤;马铃薯每株结薯多的42个,重11公斤,最大薯块3公斤。

较强的太阳辐射热对保护地栽培极为有利,有得天独厚的保护地栽培优势,有充足的太阳能热资源和水资源,不用人工加温,灌溉方便。

保护地栽培产量很高,50年代初拉萨冬春冷床栽培,芹菜亩产6 000公斤,韭菜3 600公斤,番茄4 500公斤,黄瓜6 000公斤。

70年代末拉萨塑料大棚栽培黄瓜一茬亩产可达8 000公斤,高的12 500公斤,单果重1公斤;茄子一茬亩产3 500公斤,最大单果重1公斤;辣椒亩产3 500公斤,西芹亩产5 000公斤。

3.趋利避害,适应自然气温低、无霜期短、日照长、昼夜温差大等气候因素对露地蔬菜生产也有不利的一面。

这种不利的自然条件虽不能改变,但可以运用科学技术趋利避害,适应自然。

低温限制了喜温蔬菜的栽培,喜温蔬菜生长的适宜温度一般是20~25℃,多数地区不具备这个温度,因此喜温蔬菜露地栽培生长不良,有的种类根本不能栽培,如豇豆、蕹菜、落葵等。

但可以利用露地与保护地优化组合栽培,发挥各自的优势,发展专业化、商品化蔬菜生产,如露地生产耐寒喜冷蔬菜,保护地生产喜温蔬菜,各得其所。

低温、无霜期短,使蔬菜生育期延长,蔬菜不能经济成熟,一年仅种一季,复种指数低。

50年代就积累了暖室育苗,缩短大田生育期的成功经验,使番茄、辣椒等喜温蔬菜能够在露地栽培,并在有限的生长期内获得较高的经济产量。

选育早熟速生品种,可使露地一茬变两茬。

80年代初由西藏自治区种子公司选育的拉萨青头萝卜,生育期比拉萨冬萝卜缩短50天,这个品种可在春季栽培的花菜、莴笋等收后于7月初播种,仍能高产、优质,产量可以赶上拉萨冬萝卜。

西藏多数地区一年四季具备十字花科抽苔的低温与长日照条件,由于先期抽苔使食叶的蔬菜经济产量下降、品质变劣,应选育冬性强的品种适应低温、长日照。

如60年代初选育的日喀则一号大白菜冬性很强,拉萨露地5~7月份均可播种,且高产、优质。

低温、长日照很容易使花菜先期结花球,经济产量大大降低,甚至没有收成或不能食用,选用冬性弹性大的品种,如日本雪山花菜,在全国南北方均可栽培,在拉萨露地栽培早熟、花球大、产量高、品质优。

低温、长日照对易先期抽苔的食叶蔬菜栽培不利,但对食用花苔的十字花科蔬菜栽培非常有利,可选择适宜低温、长日照的蔬菜种类栽培,让它抽苔、开花。

如80年代初在拉萨露地试种绿花菜(西蓝花)、芥蓝(甘蓝型菜苔)生长非常良好,产量高,品质好。

值得一提的是绿花菜、芥蓝可多次分期采收,从始收到霜冻终收可长达3个月。

为了克服夜间低温,70年代前冬春保护地栽培夜间需要用毡毯、草苫、草帘覆盖,晚盖早揭很麻烦,稍一疏忽就造成冻害,限制了保护地栽培面积扩大,进入80年代后,大棚、小拱棚、薄膜、地膜、不织布等保温材料、设施结合使用,而不用毡毯、草帘覆盖,方便、省工、省时。

(二)社会条件与蔬菜生产1.蔬菜生产的社会条件西藏在人口、人口结构、消费习惯上同全国其他省市有很大差别。

城镇人口少,1990年末西藏城镇人口35.68万人,只占总人口的16.4%;牧民55.4万人,约占总人口的25.4%,基本是城乡混合型。

西藏不但人口少,且农业人口占有较大比重,特别是地、市所在地的城镇,80年代之后城镇人口虽有所增加,但人口结构没有根本改变。

1990年西藏7个地、市所在地拉萨、日喀则市、泽当、八一、昌都、那曲、狮泉河镇等城镇人口26.9万,其中非农业人口16.9万、农业人口10.O万,分别占全自治区总人口12.3%、7.8%、4.6%。

拉萨市城镇人口12.3万,其中非农业人口、农业人口分别占城镇总人口的87.0%、13.O%;日喀则市城镇人口7.9万,其中非农业人口、农业人口分别占城镇人口的28.9%、71.1%;泽当镇城镇人口1.5万,非农业人口、农业人口分别占城镇总人口的59.39/6、40.7%。

城镇人口以藏族为主体,副食以肉食消费为主,蔬菜消费较少。

西藏历史上城镇甚少商品蔬菜生产,城镇近郊、城乡结合部也从事粮食生产,自给性蔬菜生产也不多,市场上甚少商品蔬菜供应。

2.蔬菜消费的特点城镇人口消费蔬菜少,蔬菜人均消费需求低,西藏和平解放后虽然消费有所增加,但人均消费需求还是很低的。

根据拉萨市副食品办公室调查,直到1989年城镇人口每人日均消费0.30公斤,比内地省区一般低40%,产销矛盾并不突出。

3.蔬菜生产的特点社会经济条件尤其是蔬菜消费水平,决定了城镇商品蔬菜生产规模、体制,蔬菜生产规模小。

历史上城镇郊区农民没有生产时鲜菜的习惯,形成国营农场(七一农业试验场和八一农场)、机关企事业和职工家庭菜园自给性多层次生产体制,直到80年代中期前,机关企事业自给性蔬菜生产仍很活跃,由于城镇居民消费不以蔬菜为主,自给性生产比重较大,国家对蔬菜生产不包销,城镇居民(含国家职工)消费不补贴,地方财政没有包袱,80年代末蔬菜产销体制已经实现了市场经济。

二、农村自给性蔬菜生产(一)农村蔬菜生产的特点1.蔬菜栽培历史悠久农村蔬菜生产同整个种植业一样具有悠久历史,以自给性生产为主。

但马铃薯较集中的产区如扎囊县扎其乡、南木林县艾马岗乡具有其生产优势,以及萨迦大蒜都有一些,商品性生产。

一些干旱不适宜进行粮食生产的乡村,生产马铃薯进行薯粮交换。

2.蔬菜品种少蔬菜品种少并以耐贮藏的块根、块茎类蔬菜为主,时鲜菜极少。

主要有马铃薯、藏萝卜、圆根(芜青),调味用的大蒜、藏葱也有少量。

农村栽培的蔬菜具有独特的特点:耐寒、耐贮、一菜多用。

圆根在温度较低,青稞不能成熟的条件下能缓慢生长,在海拔4 000米以上的牧区仍有种植,可作为牧民的蔬菜、粮食和补饲牲畜的饲料。

圆根、藏萝卜非常耐贮藏,可以贮藏到翌年5~6月份;雪莎是传统农业种植很广泛的一种豆科绿肥作物,其嫩尖是蔬菜,采摘嫩尖做菜食用,食法似豌豆尖。

群众也采撷各种野菜食用。

3.栽培管理粗放蔬菜生产往往不单作,而采用多种种植形式:菜菜混作,如马铃薯与萝卜混作;粮菜混作,如青稞、小麦田里混种藏萝卜或圆根,早熟青稞收后复种圆根。

值得一提的是村庄附近的马铃薯很讲究早熟栽培,同一株上的薯块分期收获,挖一半留一半,取大留小,目的是早上市,产量虽低但价格高,效益好。

(二)农村蔬菜生产的水平1.蔬菜生产的面积、产量农村传统蔬菜生产的突出特点是粮菜兼用。

马铃薯因其干物质以淀粉为主,在作物分类上属于粮食作物中的薯类,但食用是粮菜兼用,在西藏是农民的主要蔬菜。

马铃薯在播种面积统计上历来有较大出入,如播种面积较大的山南地区历年来马铃薯种植比重大,但统计资料上没有薯类面积,而蔬菜面积占总播种面积高达3.72%。

全自治区均是如此,1990年全自治区薯类种植面积只占总播种面积的O.58%,而蔬菜种植面积却高达3.8%,实际上薯类面积远远高于蔬菜面积。

60年代全自治区薯类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6%,很显然是把薯类面积统计到蔬菜上去了。

据此分析,1990年农村蔬菜面积约13.18万亩,总产6 908.4万公斤,分别占全自治区蔬菜面积的94.O%和72.5%,农民人均有蔬菜地O.10亩,占有水平不低,平均亩产524.2公斤,单产水平低。

单产水平低与栽培管理粗放以及统计标准不一致有关。

传统蔬菜栽培混播多,很少进行田间管理,也不便于管理。

产量水平差异很大,产量高的亩产超过5 000公斤,低的不足500公斤,高低相差近10倍,也足以说明蔬菜产量潜力很大。

2.农村蔬菜消费水平纯牧区没有蔬菜生产,消费也极少。

1990年西藏总人口中农民有126.3万人,全自治区农民人均占有蔬菜约54.7公斤,日均O.15公斤。

因为生产分布不均衡,消费水平差异大。

马铃薯生产较多的河谷农区及干旱的中间地带,农民实际蔬菜消费水平还要高些,贮藏的马铃薯、萝卜基本可以周年食用。

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产结构的调整,农村蔬菜生产、消费在发生变化。

具有优势产区的蔬菜生产由自给性生产向商品性生产转化较快,尤其是马铃薯具有优势的传统产区发展快,马铃薯的种植面积将会普遍扩大,蔬菜生产品种也将会增加。

三、城镇商品性蔬菜生产人们对城镇商品蔬菜供应好坏反应最敏感,是人们议论的热点,抓住了城镇蔬菜生产也就抓住了整个蔬菜工作的核心。

1986年3月自治区召开了首次蔬菜工作会议,制定了把蔬菜产销推向市场的政策,使城镇商品蔬菜生产有了长足发展。

(一)城镇商品蔬菜生产的奠基西藏和平解放后,关系到进藏人员生活的蔬菜生产成了迫切的政治任务。

1952年7月1日、8月1日,拉萨七一农业技术试验场(简称七一农场)、八一农场相继成立,担负着高原蔬菜试验研究的任务。

中央人民政府先后派来了蔬菜科技工作者,开展了蔬菜方面的试验研究,探讨高原蔬菜生产栽培所涉及到的问题。

50年代张纪增、张玉琦、陈广福等老一代蔬菜专家,在蔬菜引种、露地栽培技术改进、冷床及日光温室栽培、育苗和蔬菜贮藏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为西藏城镇商品蔬菜生产奠定了理论基础,至今仍有指导意义。

38年前,蔬菜专家、拉萨七一农业试验场第一任场长张纪增在《1953年拉萨农业试验场总结》中写道:“长日照和较强的太阳直接辐射对温室栽培是极其有利的,两年来应用温床、玻璃温室栽培所有需要高温的蔬菜,在高原上都试种成功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