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浆作用(精)

合集下载

【精】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岩浆作用模型

【精】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岩浆作用模型
• 岩浆形成最常见和最可能的就是平衡部 例如橄榄石自玄武岩浆中结晶(Ni在橄榄石与熔体间的分配系数≈14), 随着晶体内部结晶Ni将在晶体核心富集, 同时使与之平衡的熔体
中Ni浓度降低
分熔融(equilibrium melting),在整个 瑞利分馏定律(Rayleigh fractionation law)
CiL/COi=1/持[D(1-平F)+F]衡,直到熔体离去,这种熔融又称批 次熔融、平衡熔融或一次熔融。
/10/11
9
2. 定量模型2个假设
• ① 在整个部分熔融过程中微量元素在固相
和液相之间的总分配系数始终保持不变;
• ② 整个熔融过程中残余固相中各矿物相对
形成熔体的贡献比例保持不变。
2/01201//161/21
仅依靠简单的分配定律显然不够, 还必须研制出 适用于表征地质体系各类作用过程微量元素行为的 数学模型。
☞径过努力,地球化学已径有了模拟多种岩浆作用
过程中元素分配演化的定量模型。最常用的为分离 结晶和部分熔融过程模型。这些模型都是以微量元 素在晶体相与熔体相之间的分配系数为基础的。
/10/11
6
岩浆形成过程中部分熔融的定量模型
核心富集, 同时使与之平衡的熔体中Ni浓度降低
➢当晶体外层依次结晶时, 尽管Ni的分配系数不变,
但是在熔体中Ni浓度愈来愈低的情况下进行分配的,
结果不仅橄榄石晶体核心到边缘Ni浓度逐渐变低,
而且熔体中的Ni也随橄榄石晶出而愈益贫化。
/10/11
2
岩浆作用指岩浆形成、演化和固结成岩的一系列
作用。 岩浆作用过程中,往往经历部分熔融作用、 同化混染、岩浆混合和结晶作用等过程。
这些模型都是以微量元素在晶体相与熔体相之间的分配系数为基础的。 原因:微量元素在晶体中的扩散要比在熔体中慢得多,使得微量元素在晶体边缘和晶体核部的分布不均一,导致晶体边缘与熔体能达

【精品】论地质作用的现象及类型

【精品】论地质作用的现象及类型

【关键字】精品论地质作用的现象及类型论文摘要地质作用的根本是在力的作用下引起的,在漫长的地球演化历史过程中,地壳是再不断的运动、发展和变化。

例如,地震和火山喷发,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大规模的改变地表的面貌,山崩、地滑、泥石流的突然爆发,也可改变局部地区的面貌。

这类地质作用的力来自地球本身,从而称为内力作用。

也有一些变化则相对平静而缓慢,短期内不易察觉,需经一段时间方可显示出来,其规模也很宏大。

如演示和土壤的分化,河流,冰川对地面形态的改造,地下水的活动导致地下溶洞的发展和石钟乳的形成等。

这类地质作用为外力地质作用。

外力地质作用的能源主要来自太阳的辐射,有了太阳的热能的大气才会运动,形成各种天气现象。

水圈内的水才会形成大小循环。

动、植物才能生长。

所以象风、河流、地下水、冰川、湖泊、海洋以及生物这些营力,从根本上来说都是不同形式的太阳能的表现。

本论文主要描述的是在各类地质作用下产生的现象及原因。

正文一、地质作用的概括及分类引起地壳组成物质,地壳构造,地表形态等不断的变化和形成的作用,通称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的自然力是地质营力。

力是能的表现,按照能的来源不同,地质作用可分为外力作用和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按照方式不同分为风化作用,包括物理作用、化学作用和生物作用。

剥蚀作用,包括机械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搬运作用,包括机械搬运和化学搬运作用两类.堆积作用,包括机械,化学,生物三类。

内力作用,它们既发生于地表,也发生于地球内部。

有的强烈急促,如地震;有的微弱缓慢,如风化作用。

地球的地表现状是地质作用对地球表面长期改造的结果。

二、内力地质作用的概括及分类(一)内力地质作用的概括内力地质作用是因地球内部能产生的地质作用,这类地质作用主要发生在地下深处,有的可波及到地表。

它使岩石圈发生变形、变位,或发生变质,或发生物质重熔,以至形成新岩石。

外力地质作用是因地球外部能产生的,它主要发生在地表或地表附近。

外力地质作用几乎都有重力能参与。

石油工程专业普通地质学课程教学改革

石油工程专业普通地质学课程教学改革

石油工程专业普通地质学课程教学改革摘要:《普通地质学》是石油工程专业主干课程。

为使课程更好地服务于专业发展和不断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需要,本文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方面进行改革。

教学内容方面,对19章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分级优化,将与石油工程专业密切相关的9章作为精讲内容,并以案例库的形式设置了5个教学专题,将理论化的教学内容融入实际案例分析,激发学生学习石油工程专业知识的主动性,提高学生从事油田实际生产科研的能力,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教学方法方面,课堂研讨式教学、课下自学和调研结合,建立习题库,考核中加强案例分析,更加注重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石油工程专业;《普通地质学》;分级优化;案例分析;研讨式教学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9)16-0088-03收稿日期:2018-08-24基金项目: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课程教学改革项目“《普通地质学》课程教学改革”作者简介:周晓峰(1973-),男,甘肃甘谷人,博士后,讲师,从事油气田开发教学和科研工作。

随着油气需求和勘探开发的持续高速发展,石油工程专业面对的工作对象已从常规油气藏转向了非常规能源(包括致密油气、页岩油气、天然气水合物、地热、干热岩等),非常规能源是深埋地下某些特定地质体中而无法直接观测到的固体或流体矿产,而勘探开发一体化是非常规能源经济高效开采的必由之路。

因此,培养石油工程专业学生的油气地质科学思维和工程方法迫在眉睫。

《普通地质学》作为专业启蒙课程,它的任务是启发学生运用石油地质科学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的兴趣。

不断完善和持续提升《普通地质学》课程的教学效果,是适应石油工程专业发展和满足学生就业的重要环节。

本文针对目前课程内容重点不突出,理论性过强、定义和名词解释过多、针对性较弱、教学方式单一、以课堂讲授为主等问题,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对课程内容进行分类,筛选出重点内容进行精讲,引入案例分析,加强研讨式教学,突出精讲内容与现场案例的结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而辩论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用石油地质思维解决现场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主观能动性。

【精品】第七章 岩浆作用与变质作用

【精品】第七章 岩浆作用与变质作用

第七章岩浆作用与变质作用第一节岩浆作用与岩浆岩目的要求岩浆作用是地球内部物质运动变化的一种重要方式。

实质上,岩浆作用就是液态的岩浆与固态的岩石之间的矛盾发展过程.在一定的条件下,液态的岩浆转化为固态的岩石,这就是矛盾的暂时统一.我们之所以讨论岩浆作用,研究它的基本规律,目的是为了寻找和开发与岩浆作用有关的矿产资源和热力资源,并为进一步学习专门性理论奠定基础。

课时:2学时授课内容一、岩浆作用的概念二、喷出作用o(一)火山喷发现象与喷发类型o(二)火山喷出作用的产物三、侵入作用o(一)深成侵入体o(二)浅成侵入体四、岩浆岩o(一)岩浆岩的结构构造o(二)岩浆岩的矿物成分o(三)岩浆岩的颜色o(四)岩浆岩的分类和分类表的应用重点1.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讲授重点应放在岩浆作用的基本概念上,如什么是岩浆作用;岩浆的主要成分;岩浆在地下所处的环境和状态;岩浆为什么活动;它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会形成什么岩石。

2.人们如何着手对岩浆进行研究。

3.岩浆侵入作用和喷出作用的表现特征和产物.搬运作用的方式及不同营力搬运作用的特点是本节的重点。

难点本节课的难点在如何简要归述岩浆的演化和岩浆作用的时空规律。

教学方法本节课用多媒体以讲解为主,叙述为辅进行讲授.讲授重点内容提要•一、岩浆作用的概念•人们是如何着手对地下深处的岩浆作用进行研究的呢?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实地考察近代火山现象,研究历史资料。

•二是从已经形成的岩浆岩着手去查明岩浆作用的规律.o(一)岩浆的主要成分o根据现代火山喷溢而出的熔岩得知,硅酸盐是岩浆的主要成分。

其中SiO2的含量在80-30%之间;金属氧化物如Ai2O3、Fe2O3、FeO、MgO、CaO、Na2O等占20—60%。

其它如重金属、有色金属、稀有金属及放射性元素等,它们的总量不超过5%。

此外,岩浆中还含有一些挥发性组分,其中主要是H2O、CO2、H2S、F、Cl等。

o(二)岩浆(magma)o岩浆在地下的温度可能达1300℃左右,压力达数千个大气压.所以岩浆是一种处在高温高压下的,富含挥发组分而且成分复杂的硅酸盐熔融体。

普通地质学-XXX(精简版)

普通地质学-XXX(精简版)

普通地质学-XXX(精简版)普通地质学内动力地质作用:由地球内部能源驱动的地质作用,主要发生在固体地球的内部,部分发生在固体地球的表层,如火山作用。

在形式上分别表现为构造运动,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

内动力地质作用的主要任务是推动地球内部的物质和能量循环,同时“抬高降低”,增大地表高差并激发相应的外动力地质过程。

外动力地质作用:由太阳驱动,地球重力参与的地质作用,主要发生在地球表层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中。

在形式上分别表现为风化作用、风的作用、海洋与湖泊作用、河流与地下水作用、冰川与重力作用。

(风化、剥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等等。

外动力地质作用的主要任务是对地表“削高补低”,重塑地表形态并产生相应的外动力地质产物——沉积物和沉积地形。

地层:具有时代含义或一定层位的一层或一组岩层。

化石: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和遗迹。

生物层序律:指根据生物演化的前进性和不可逆性原理来进行地层划分、对比,以确定地层层序。

年代愈老的地层中所含化石的构造愈简单、愈低级,和现代生物差别愈大;而年代愈新的地层中所含的化石愈复杂、愈高级,和现代生物愈接近;此外,不同时代的地层中含有不同的化石群,时代相同的的地层含有相同或相近的化石群。

这就是著名的生物层序律,可以用来划分、对比地层。

标准化石:在一个地层单位中,选择少数特有的生物化石,它们的延限短、仅限于某段地层单位,而且有广泛的地理分布,这些化石叫做标准化石。

相对地质年代判别法:利用地层层序律、生物层序律以及切割律等来确定各种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

地球的圈层构造划分及其界线:地壳(上地壳、下地壳)[莫霍面33KM]地幔(上地幔、下地幔)[古登堡面2891KM]地核(外核、内核)。

岩石圈:是地球上部相对于软流圈而言的坚硬的岩石圈层,由岩石组成,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软流圈之上的地球部分称之为岩石圈。

软流圈:位于上地幔上部岩石圈之下,岩石在压力的长期作用下,以半粘性状态缓慢流动,故称软流圈。

2.2.1构造地貌的形成(第一课时)课件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2.2.1构造地貌的形成(第一课时)课件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能是
A.GPS技术
B.RS技术
C.GRS技术
D.GIS技术
3.据图可知,加利福尼亚半岛的运动方位是
A.东北方向
B.东南方向
C.西南方向
D.西北方向
3.D 解析 本题考查板块构造学说有关知识。
(2)断层沿线岩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常常发育成沟谷、河流。( √ )
2.“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内力作用 B.侵蚀作用 C.堆积作用
) D.搬运作用
2.B 解析 背斜顶部因受张力,易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受挤压,岩层坚实不易被侵蚀,故成为山岭。
3.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区别是什么?
创作406557050
【素养提升】——圣安德列斯断层
圣安德列斯断层,贯穿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长约1287千米,为两大构造板块之间的断裂线,平
均每年滑动距离为33至37毫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利用先进的手段监测板块的运动,
图中T0、T1、T2表示加利福尼亚海湾两侧的三个监测点,TOT1和TOT2的距离在加大,读图完成下面
小题。
1.图中R板块是
A.亚欧板块
B.太平洋板块
C.印度洋板块
D.非洲板块
2.监测加利福尼亚海湾两侧板块运动的手段最可
能是
A.GPS技术
B.RS技术
C.GRS技术
D.GIS技术
3.据图可知,加利福尼亚半岛的运动方位是
A.东北方向
B.东南方向
C.西南方向
D.西北方向
2.A 解析 本题考查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关知识。
(二)地质构造的类型: 2.断层 (1)断层的类型:
①逆断层:挤压力
正断层:张力
精讲精评

沉积岩的基本概念(精)

沉积岩的基本概念(精)

6.面向21世纪人类生存问题
1998年4月在西班牙召开了国际第 15届沉积学大会。该次会议的主 题是:随着全球人口的快速增长,伴随自然资源需求的增加,技术快 速进步及其对星球学的冲击,预示着一个新的地球历史研究时期即将 到来。这一时期,为第四纪后时期(the Post Quaternary),将以地质 旋回的“戏剧性”变化为特征。此次会议的决议强调沉积学的重要性, 以及它对这一领域的贡献并以此为目标。沉积学研究可以预见这种 “戏剧性”的变化和结果,及其对星球气候、侵蚀、地貌、地球生命 的影响。沉积学在预测自然突变(洪水、海啸及风暴等),恢复不平 衡的自然系统(河谷、海滩等),控制和预测污染,矿产资源勘探和 扩大,城市垃圾和有毒物质处理,以及工程地质方面将发挥重要的作 用。 总之,若能在上述主要方面或研究领域中有计划地进一步开展沉 积岩石学和沉积学的研究,我国的沉积学必将会有一个更快和更好的 发展,必将对国际沉积学界以及整个地质学界作出应有的贡献。
沉积形成作用岩理学等领域已建立了一套公认的理论和方法但研究工作还仅限于较小范围的沉积作用模式且主要是研究正常沉积作20世纪7080年代除岩相古地理学层序地层学沉积相和沉积环境天文地层学事件地层学等以全球变化为研究对象的领域外其他领域均有待于沉积学家从整个地壳演化的角度来重新认识沉积作用的规律和各种沉积现象诸如大洋缺氧事件大洋分层事件气候突变事件星球撞击事件凝灰沉积事件全球冰川活动事件生物减少和灭绝事件以及米兰柯维奇旋回等已成为沉积的热点问题现已发展为重要的国际合作项目
5.事件沉积作用
目前已发现的事件沉积作用及其岩石类型,如沉积物重 力流和浊积岩、风暴沉积作用和风暴岩、洪水沉积作用和洪 水岩、等深流沉积作用和等深积岩、地震沉积作用和震积岩、 火山爆发-沉积作用和火山碎屑沉积岩以及陨石雨作用和陨 石岩等,它们与其他正常沉积作用和沉积岩共生在一起。

2_1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2_1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第一课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以地壳物质的组成来说明矿物与岩石的关系。

2.能使用示意图解释三大类岩石的成因,说明相互转化和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

3.能分析图形并分辨常见的岩石和矿物。

1.在日常生活或野外学习生活中,使用常见矿物基本特征的知识,观察、辨别岩石特征。

2.借助简单的观察或实际考察,向同学介绍岩石的形成和转化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明白并能举例说明地壳物质是循环运动的,但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

2.学会“世界是处在持续运动和演化之中”的哲学观。

通过科学地分析地质循环过程,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提升科学素质,强化科学的人地观点。

【教学重难点】1.地壳的物质组成;2.三大岩石的相互转化和地壳物质循环;3.地壳物质循环的意义。

【教学设计】课前延伸一、基础知识填空答案1.概念:矿物是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单质或化合物,是在岩石圈中存有的基本单元。

2.矿产:有用矿物在自然界富集到时,就称为矿产。

3.矿物的基本存有形式有三种:,,。

如是气态矿物,和天然汞是液态矿物,绝绝大部分的矿物都以固态形式存有,是自然界中最多的矿物。

4.矿物的分类:金属矿和两类。

5.岩石按照成因,能够分为,,三类。

6.地质循环:是指岩石圈和其下的之间的大规模物质循环7.各类岩石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被高温熔化,又成为回到地球内部。

答案:化学元素,有开采价值,气态、液态和固态,天然气,石油,石英, 非金属矿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软流层,新的岩浆二、预习思考题及答案什么是岩石?按照成因,岩石能够分为哪三类?课内探究导入新课:展示岩石标本,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地壳和上地幔顶部都是由岩石组成的,合在一起形成了岩石圈。

那么岩石又是由什么组成的呢?下面我们先一起看书,了解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矿物。

检查预习情况:检查方法:小组内同学互相检查并讨论,接下来由小组长总结并反映本组同学的作答情况,最后由教师对各小组的作答情况做出评价并做出最终的归纳总结。

地球内部的结构与运动例题(精)

地球内部的结构与运动例题(精)

地球内部的结构与运动例题【例1】关于火山及火山喷发的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火山来源于地壳中的熔融态岩浆B。

火山喷发是地球内能释放的主要形式之一C。

火山喷发时,伴随着气体释放D。

火山发生的地段是地壳岩层比较厚的地方分析 :对火山及火山喷发的了解要抓住一些关键词,如岩桨是熔融态可以流动的地球储存内能,火山喷发和地震是释放内能的最剧烈的形式,岩装(熔融态)中,不断运动、各种元素之间不断发生变化,形成一些气体如SO2, CO2等气体,气体的释放对大气环流有很大一的破坏作用,所以A,B,C均对,而D,火山发生的地段是地壳岩层比较薄弱的断裂处。

故选D【例2】下列国家多火山,但不是在环太平洋火山带的国家是( )A.日本 B。

印度尼西亚C。

美国 D。

冰岛分析:日本和印度尼西亚均属亚洲,日本在东亚,印度尼西亚在东南亚,美国在北美洲,它们均处在太平洋沿岸,冰岛位于大西洋,属板块的张裂地带,多火山。

冰岛又称为“冰与火”之国。

故选D【例3】意大利庞贝古城的消失,主要原因是(),A.海平面上升淹没了古城B。

大地崩陷古城消失‘C火山喷发导致古城消失D。

古城为外星人所消灭分析:庞贝古城,位于维苏威活山旁,火山喷发使熔态岩装喷发出来,烟灰将庞贝:古城全部湮没,故选C。

【例4】印尼爪哇岛,有很多农民搬到火山口附近去居住、种地,这是因为( ) A。

印尼人多地少,人口密集主要集中在爪哇岛B.火山有较多的火山灰,火山灰含有农作物生长的元素,适合农业种植C。

印尼为“火山之国”,火山太多,农民住火山口习以为常D。

印尼人不怕火山,居住在火山口显示其勇敢分析 :主要从火山灰的利用方面进行定位考查。

解 B【例5】关于对地震的理解,正确的一组是( )①地震是由岩层发生断裂,释放能量,造成地面震动的现象,火山不能引起②地震是由地壳的运动、力的作用,能量释放的结果③所有的地震人都能感受到④地震发生时,人们先感到左右晃动,然后是上下抖动A。

①③ B.②③C.②④D.②分析:从对地震的概念理解,引出地震还有火山喷发;地球平均几秒钟就会发生地震。

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精)

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精)

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高中地理必修(上)学校:顺义区北务中学教师:李增慧2006. 10第三单元陆地和海洋3.1《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岩石是矿物的集合体,有用矿物的富集形成矿产;2)理解三大类岩石的成因,了解几种常见岩石及其特点;3)理解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及地壳物质的循环。

2.能力目标:1)提高运用读图观察的方法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2)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活动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三大类岩石的转换和地壳物质循环知识的学习,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念;提高科学素质;强化科学的人地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岩石与矿物、矿物与矿产的关系;2)岩石的分类及其成因;3)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与地壳物质循环。

2.教学难点:三在类岩石的成因及其相互转化三、教学方法通过学生自学、教师引导,理清矿物、岩石、矿产、矿石几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利用矿物、岩石标本图片让学生熟悉常见的矿物和岩石;运用图示法、综合分析法来讲解三大类岩石的成因;运用图示来讲解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和地壳物质循环。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资料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过程[投影展示]图3.3《花岗岩的矿物组成》不同的岩石有不同的特征,用途也不相同。

那么这些形态各异的岩石是怎样形成的呢?[导入新课]同学们,从第一单元开始,我们已经由远到近、由大到小先后学习了宇宙中的地球、地球上的大气。

而人类主要是生活在地球表面,地球表面可以分为陆地和海洋两大地理单元。

因此,从本节课开始,我们来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陆地和海洋。

[讲授新课](板书)第三单元陆地和海洋[投影展示]《地球的圈层结构》[讲解转承]地球内部的构造类似于鸡蛋,从内到外可分为地壳、地幔和地壳。

地表未被海洋淹没的部分就是陆地。

由于技术条件等原因,目前人类对地球资源的利用主要局限于地壳,那么地壳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你在生活中、旅游或者夏令营时见过哪些岩石?是否注意过各种岩石之间有什么区别?这些岩石又是怎么形成的?[学生回答](略)[教师点评](略)(板书)3.1 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自学指导]阅读教材58页“组成岩石的矿物”和59页“岩石及其成因”第一自然段。

普通地质学复习资料(精简版)

普通地质学复习资料(精简版)

普通地质学名词解释:1.内力地质作用:以地球内热为能源并主要发生在固体地球内部,包括岩浆作用、构造作用、地震作用、变质作用、地球各层圈互相作用。

2.外力地质作用:以太阳能及日月引力能为能源并通过大气、谁、生物因素引起,包括地质体的风化作用、重力滑动作用以及各种地壳表层载体的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3.克拉克值: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之百分数。

4.解理:指晶体受到外力打击时能够沿着一定结晶方向分裂成为平面(即解理面)的能力。

5.岩浆:地下高温熔融物质。

6.侵入作用:深部岩浆向上运移,侵入周围岩石,在地下冷凝、结晶、固结成岩的过程。

7.科里奥利效应:地球上一切物体的运动,包括水的运动,同样都会受到地球自转的影响而发生偏转,其偏转方向在北半球者向右,在南半球者向左。

8.波痕:波痕是由风、水流或波浪等介质的运动在沉积物表面所形成的一种波状起伏的层面构造。

按成因可分为浪成、流水成因和风成波痕三种类型。

9.搬运作用:指风化、剥蚀的产物被搬运到他处的作用。

10.沉积作用:指搬运物在条件适宜的地方发生沉积的作用。

11.变质作用:岩石基本处于固体状态下,受到温度、压力和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发生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岩石结构构造的变化,形成新的结构、构造或新的矿物与岩石的地质作用。

12.接触交代变质作用:从岩浆中分泌的挥发性物质,对围岩进行作用,导致围岩化学成分发生显著变化,产生大量新矿物,形成新的岩石和结构构造。

13.标准化石:对于确定地质年代有决定意义的化石,应该是在地质历史中具有演化快、延续时间短、特征显著、数量多、分布广等特点,这种化石称为标准化石。

14.地质年代表:按年代先后把地质历史进行系统性编年列表。

15.震源:引发地震、释放深部能量的源区。

16.震中:震源在地面的垂直投影点,是接受震动最早的部位。

17.地震烈度:地震对地面的破坏程度。

18.莫霍面:地壳同地幔间的分界面,位于地表以下数千米到30-40千米深度。

(精品)土木工程地质教案

(精品)土木工程地质教案

福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2005级土木工程专业土木工程地质教案(2006~2007学年2学期)授课教师邓涛岩土工程研究所绪论一、主要研究内容工程地质学(engineering geology)的基本概念:是介于地学与工程学之间的一门边缘交叉学科。

它研究土木工程中的地质问题,也就是研究在工程建筑设计、施工和运营的实施过程中合理地处理和正确地使用自然地质条件和改造不良地质条件等地质问题。

工程地质学是为了解决地质条件与人类工程活动之间矛盾的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

工程地质条件:由于地质因素对工程建筑的利用和改造有影响,因而把这些地质因素综合称为工程地质条件,建筑场地及其邻近地区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自然地质作用与现象等都是工程地质条件所包含的因素。

工程地质条件与工程建设之间的矛盾问题:地质条件与人类工程活动之间矛盾1. 地质环境对工程活动的制约作用。

即地质条件以一定的作用方式影响工程建设。

如:地震、软土地基、岩溶洞穴、滑坡、崩塌……2. 人类的工程活动又反作用于地质环境。

如:大量抽取地下水引起地面沉降、海水入侵;水库修建诱发地震;人工开挖引起边坡破坏;工程地质学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应用地质学的理论和方法,调查研究和解决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问题的科学。

研究目的是查明建设地区或建筑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预测和评价可能发生的工程地质问题及对建筑物或地质环境的影响,提出防治措施,以保证工程建设的正常进行。

工程地质问题解决的途径和方法:工程地质工作的三大支柱:(1)构造地质与岩体结构(2)工程地质力学(3)地质技术工程地质学的主要研究方法:(1)地质学方法 (2)实验和测试方法(3)计算方法(4)模拟方法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内容1、岩土体的分布规律及其工程地质性质研究2、不良地质作用(地质灾害)及其防治研究3、工程地质勘察技术研究4、区域工程地质研究二、工程地质学的作用及其发展第一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到60年代第二阶段:到60年代末第三阶段:80年代以来1.大力开展地质工程研究2.加强地质预报研究3.加强地质体的改造4.加强环境地质工作第1章矿物和岩石概述地壳(Crust)地球是一个实心的椭球体,两极稍扁平,赤道部分略向外突出,极半径(Polar radius)约为6365km,赤道半径(Eguatorial radius)约为6378km,平均半径(Average radius)约为6371km。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岩浆作用、变质作用与板块构造岩石圈内发生的三种相关的地质作用——岩浆作用(侵入和喷发)、变质作用和变形作用大都与板块的分裂、俯冲和碰撞有着密切的联系。

3.1 岩浆作用与板块构造地球内部的温压条件与岩浆的形成有着明显的关系。

岩浆是一种炽热的,具有极强活动力的熔融体。

通常在地下深处高温高压下岩浆形成时,与周围环境处于平衡状态。

但岩石圈一旦发生破裂或产生压力差,平衡被打破,岩浆就会上升。

由于受到上覆地壳的挤压,一部分岩浆在地壳深处缓慢冷却结晶,一部分可以达到离地表较近的浅处较快冷却结晶,或者冲破地壳以火山的方式喷溢出来迅速冷却。

地质学家把这种岩浆的形成(熔融)、运移和冷凝的整个过程中,岩浆自身的变化以及对周围岩石影响的全部地质过程叫做岩浆作用。

包括有侵入作用和火山作用两种类型。

(1)侵入作用由结晶粗大的矿物组成的花岗岩是怎样形成的呢?根据花岗岩与周围沉积岩之间截然不同的岩性和不协调的接触关系,以及与花岗岩接触处的沉积岩的矿物成分和结晶程度发生显著的热力烘烤现象,可以证明花岗岩是来自地下深部炽热的熔融物质所形成。

当这些熔融的岩浆上升到离地表不远的深处(3公里以下),由于十分缓慢的冷却,矿物有充分的时间来形成自己的晶形。

最后形成规模较大的岩基,有时也有规模较小的称为岩株,岩株常在深部与岩基相连。

除了深成的花岗岩之外,岩浆也可以上升到更接近地表的地方(<3km),但规模要小得多,冷却得更快,因此结晶颗粒比深成岩要细,常呈斑状或似斑状结构。

岩体与周围岩石不协调的侵入关系可形成岩墙(岩脉),此外与围岩的协调侵入关系还可形成岩床和岩钟(图5-17)。

陆壳板块内的侵入作用常形成富硅铝的花岗岩,洋壳板块内的侵入作用则形成富含铁镁质的橄榄岩、辉长岩和中性的闪长岩,但规模都远比花岗岩小。

(2)火山作用火山喷发是十分壮观的地球内部能量-物质突然释放事件(图5-18)。

一次大规模的火山喷发所释放的能量远远超过原子弹爆炸。

如1980年5月18日美国圣海伦斯火山爆发,其释放能量相当于1945年美国投向广岛的第一颗原子弹的500倍。

如果从体积和质量上来看,显然海底火山更为重要,它是大洋盆地海底地貌形成的重要作用过程。

火山喷发类型火山喷发形成的地形有的像日本富士山那样呈锥形,称中心式喷发,也有的像哥伦比亚高原那样数千平方公里铺盖着溢出的玄武岩,这种方式称为裂隙式喷发。

中心式喷发火山物质从中央火山口或火山管溢出,形成典型的火山锥构造。

连续的熔岩流形成熔岩锥。

玄武质的熔岩温度达到1000~1200℃。

粘度低,所含气体少,没有爆炸现象,易于流动(可高达100km /h,但多数每小时只有数公里),扩展范围很广,若熔岩流源源不断溢出,可以形成宽阔的盾形火山,坡度平缓,周长可达数十公里,宽达2000m 以上。

如夏威夷MaunaLoa火山即为中心式喷发的典型代表。

长英质熔岩(流纹岩)喷出温度800~1000℃。

粘度大,挥发分含量高,流动缓慢,往往呈爆烈式喷发,喷出物主要是火山灰、渣、火山弹等,形成山坡陡峭的锥形体。

火山口位于锥顶,山顶圆锥体坡度可达30°,坡脚约为10°。

火山口内常有一个圆丘状隆起,与高粘度熔浆因流动的力减弱而凝结在火山口有关。

圆丘形成后不久可因内部冷却收缩发生塌陷,或因爆炸而遭破坏,形成破火山口。

破火山口的面积比火山口大得多,火山消亡或暂停活动之后,就会成为美丽的火山湖,如我国和朝鲜边境上长白山的天池。

裂隙式喷发熔岩与火山碎屑都是从狭长的裂隙或裂隙群中喷射(溢流)而出的,它和中心式喷发不同,具有一个线性的熔浆源。

玄武质的熔岩流从裂隙中流出,称为溢流玄武岩。

它们不会形成火山,而往往构成宽阔的玄武岩高原(图5-17)。

如哥伦比亚高原,玄武岩覆盖面积达十三万平方公里,熔岩厚可达100m。

我国张家口以北的汉诺坝玄武岩也形成明显的高地,导致坝上和坝下气候也有显著差异。

在大洋中脊部位,玄武岩浆从张开的裂隙中溢出,几乎覆盖整个洋底,这可从洋脊采集到的海底样品中得到证实。

全球的洋脊延伸可达8×104km,在大约近1.7×108年的时间内,形成了现代四个大洋的洋底玄武岩层。

其他火山现象火山喷发物质不仅有熔岩流和火山碎屑物,而且还有火山泥流、喷气和热泉。

当炽热的火山云与河流相遇时,就会引发火山碎屑构成的山崩或泥石流,当火山口湖破裂或熔岩流经冰川,使冰川融化也可以引发泥石流,又称火山泥流。

1919年爪哇克卢特火山喷发形成一个储水达38×104m3的火山口湖,湖口破裂引发的泥流使5千多人丧命。

火山熔浆中含有大量挥发分,其中水占70%~95%,墨西哥的帕里卡火山1天就喷出18000t水。

地球的海洋与原始大气,正是由地球早期大规模火山喷发的挥发分H2O、CO2等形成的。

现代的许多温泉或热喷泉,也是由于地下水被埋藏岩浆加热而喷(溢)出地表的。

只有喷气(水)而无熔岩或火山碎屑的喷发,往往是火山活动的晚期。

温泉和热泉含有大量医疗和药用物质,因此常常在其分布区建成疗养院。

此外因其含有具有经济价值的矿物而被利用,我国云南腾冲则发现现代温泉的成矿作用。

火山喷发产物如前所述不同成分侵入岩的代表是长英质的花岗岩,中性的闪长岩,铁镁质的辉长岩和超铁镁质的橄榄岩。

前三种岩浆亦可喷出地表,由于在地表快速的冷凝,没有时间供晶体生长而成为隐晶质或玻璃质。

这些喷出物依次为流纹岩、安山岩和玄武岩。

第四类超铁镁质岩浆几乎从未达到过地表。

火山在喷发过程中由于岩浆受到地内压力而向上运动,带着大量物质喷射到空中,因此可将火山喷发物分为熔岩流和火山碎屑。

熔岩流是从火山口喷出或溢出的岩浆,它可以沿着山坡向下流动。

玄武岩浆硅质含量低而铁镁质含量高,岩浆粘度小,流动速度快。

玄武质熔岩可以延展成薄层的岩席。

据地史时期的资料显示,其延伸多超过50km。

流纹岩浆硅质含量高,铁镁质低,粘度比玄武岩浆高,因而流动速度慢得多,形成巨厚的鳞茎状构造。

安山岩浆硅质及铁镁质含量中等,因此其性质也介于玄武岩浆和流纹岩浆之间。

火山熔岩与沉积岩一样,呈层状,产状上难以与沉积岩相区别。

但岩石类型、矿物成分、结构上两者之间有明显差别,如前者具隐晶质和玻璃质。

此外熔岩表面具有特有的特征,如绳状、渣状构造,海底喷发的熔岩则常见枕状构造。

熔岩内部往往含有大量气孔或杏仁状充填物。

火山碎屑岩浆中存在大量挥发分(水和可溶性气体),当岩浆上升,压力下降,挥发分伴随着猛烈的爆炸从岩浆中释放出来,将先期结晶的熔岩及火山口附近的岩石炸碎成大大小小的碎屑,从火山尘、火山灰(<2mm)到火山弹(>60mm),喷射向高空,随后又在火山的周围降落下来(图5-18)。

与此相伴的还有大量的水蒸气以及氮、氧、氢、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氟、硼酸、氨、甲烷等气液喷出。

细小的火山尘及火山灰可以搬运很远。

火山的空间分布地球上存在着500~600座活火山,大多数火山分布在板块的边缘。

据统计,其中80%分布在会聚板块的压性火山岛弧带,15%分布在板块分离的拉张带。

极少数分布在板块内部。

著名的环太平洋火山链(又叫火圈)就集中分布近70%火山。

分离板块边缘的火山活动全球大洋中脊裂谷体系是分离板块的边缘。

延伸长达8×104km,其断裂一直延伸到地幔软流圈。

大量玄武岩浆从这里上升,溢出的玄武岩构成了规模巨大的洋脊、火山和海底玄武岩高地。

会聚板块边缘的火山链是由玄武岩和安山岩喷发形成的火山岛孤带。

玄武岩来自俯冲板块之下的软流圈,而安山岩则可能是玄武质的洋壳和俯冲板块携带的洋底含水沉积物俯冲到30~40km深度时部分熔融的产物(见图5-7)。

大洋板块内的火山洋底除了活火山外,还有大量死火山,仅太平洋就有10000座,有人认为它们原本都是扩张中心(含热点)形成的活火山,当新洋壳形成,火山就随老洋壳带到板块内部成为死火山。

它们有的是高耸出海面的洋岛,有的已被风浪侵蚀夷平成为平顶火山锥(guyet),有的因洋壳冷却下沉,成为不同深度的海底山脉——海山(图5-12)。

大陆板块内的火山往往与陆内裂谷关系密切。

当深大断裂切穿岩石圈时,玄武岩浆低速地溢出地表,没有遭受硅铝质陆壳的混染,这也可能标志着板块分离萌发阶段(东非裂谷带)。

火山活动所引起的地震、海啸、火山碎屑溅落、火山泥流等灾害,将在第十三章4.2节中介绍。

火山除了对人类有害的一面,也还有对人类有利的一面。

火山能为我们提供大量地球深部的信息,可以成为人类有效地窥视地球内部的一个窗口。

火山物质形成的土壤特别肥沃,在湿润温暖的条件下,更能发挥它的作用,世界上如意大利、墨西哥、印尼等火山周围人口密度都很大,反映了这里土壤为人们提供了充足的食粮。

火山活动地区通常蕴藏着丰富的地热能源、温泉、矿泉等特殊景观,是农业、医疗、旅游和取暧、发电的重要资源。

许多工业和化工原料也来自火山气体和火山岩(如浮石、硼酸、氨、二氧化碳)。

世界著名的南非金刚石矿床即产于被称为金伯利岩的火山岩筒中。

3.2 变质作用与板块构造(1)变质作用的因素引起岩石变质的因素有温度、压力和化学性质活泼的流体。

温度是导致变质岩石的重要因素。

环境温度升高使岩石内部能量增加,从而提高了矿物体内原子、离子的活性,加速了不同组分的交换和化合。

温度升高还可改变矿物的结构,破坏矿物原有晶格或使它重新结晶。

温度上升可以来自地热增温,浅部的岩石随着深埋之后温度升高,可以引起变质,而且埋藏越深,温度越高,变质越深。

温度上升还可能因岩浆侵入、大规模断裂构造等因素引起。

压力是引起岩石变质的另一重要因素。

在高压的作用下岩石的结构会发生明显变化,如产生叶理、劈理、板理、线理等,都是在定向压力作用下形成的。

同时定向作用还可引起重结晶作用,即在压力方向矿物晶体生长缓慢而在垂直压力方向迅速增长加大,形成矿物晶体长轴与压应力方向垂直。

与断层或强烈褶皱相关的挤压作用下,岩石内部的剪切和碾磨则会产生碎裂的粒状结构。

流体沉积岩中富含CO2的原生水和从岩浆中析出的流体,在高温条件下由于化学性质活泼与岩石发生一系列的交代作用,引起岩石的变质。

如花岗岩化、混合岩化等作用都与岩石中流体的作用有关。

(2)变质作用的类型发生变质过程的地质条件复杂多样,通常根据变质作用发生的地质背景、物理化学环境将变质作用区分为区域变质作用,接触变质作用和动力变质作用。

区域变质作用是指那些在地壳活动带的深部地质过程,由于长期的高压高温条件使岩石发生广泛变质的地质过程。

由于特殊的矿物组合仅出现在一定的温度、压力范围,因此可以用矿物或矿物组合作为压力计和温度计。

以泥岩的变质为例,从浅至深先后出现:从板岩开始出现绿泥石→片岩中见到黑云母→片岩中出现石榴石—十字石—蓝晶石→最后是出现硅线石。

接触变质作用指高温岩浆侵入围岩引起的变质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