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优质教案

合集下载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2.掌握细胞的生命周期和生活过程;3.理解细胞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二、教学重点1.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2.细胞的生命周期和生活过程。

三、教学难点1.细胞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2.实验的设计和操作。

四、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实验材料:显微镜、玻璃片、盖玻片、细胞培养皿、生理盐水等;3.教学实验设计方案。

五、教学过程1.导入(约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细胞结构示意图,向学生介绍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并让学生思考细胞在生命中的重要性。

2.讲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约15分钟)通过课件展示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并详细解释每个结构的功能。

3.细胞的生命周期和生活过程(约20分钟)讲解细胞的生命周期,包括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两种方式。

讲解过程中,结合视频和图片等多媒体资料,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细胞分裂的过程。

4.细胞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约20分钟)讲解细胞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细胞对温度、pH值、营养物质等的敏感性和适应能力。

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验展示,让学生感受细胞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

5.实验设计与操作(约4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通过观察细胞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

实验设计包括细胞在不同温度下的生长情况、不同pH值下的细胞活性等。

六、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了解了细胞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通过实验操作,学生培养了实验技能和观察力,提高了对细胞生活环境的认识。

《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安徽省省级优课)

《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安徽省省级优课)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教学方法课前微课中内容的呈现主要运用的是言语传递法,通过讲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对于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借助于图片和动画,帮助学生获取知识。

课堂活动中,通过讨论学生课前检测中暴露出的疑难问题,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课前自学阶段1、自主学习任务利用教材和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1)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2—6页(2)观看微课:细胞生活的环境(3)课前学案(自学后完成)2、在线检测在线检测试题一共10道选择题,学生可以直接在尚学同步练习中通过点击正确答案完成测试后立刻反馈分数和正确答案,供学生了解自身的学习达成度及调整自学策略。

学生的完成度可以体现出他们在某一知识点上的漏洞和误区。

3、提出困惑学生向教师提出自学过程中的疑惑。

(二)课堂教学阶段1、自学情况反馈-答疑解惑讨论学生课前检测题中出现的问题并加以解决。

统计后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①第2题诊断问题:内环境的概念,成分,不同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教师:由体液的概念和组成入手,帮助学生回忆内环境的概念。

学生:分析出图示中的体液分别是哪一种。

教师:B选项错误原因是对内环境成分的不明确。

学生:进行课堂活动,完成平板上的小活动,并上传结果至讨论圈。

教师:组织学生找问题并引导学生解决,解释有些物质不属于内环境的原因。

教师:C、D选项的错误原因在于对不同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不明确。

学生:进行课堂活动,完成平板上的小活动,并上传结果至讨论圈。

细胞生活的环境 第1节 示范教案

细胞生活的环境 第1节 示范教案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目标1.说明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等细胞外液共同构成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说明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阐明机体细胞生活在内环境中,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同时也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3.运用图示和模型等方法阐释内环境为机体细胞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并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学难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学过程【新课引入】图1图2指导学生观看图片,思考下面的问题。

1.图1和图2所示的各是什么细胞?它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2.尝试说出它们生活环境的异同。

3.若将图1 所示的细胞置于图2所示细胞生活的环境中,会发生什么变化?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进行提示和补充:1.血细胞和草履虫;血浆和水环境;2.血细胞不能直接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草履虫可以;3.吸水涨破。

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单细胞的草履虫是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呢?提示:草履虫通过胞口吸收外界环境中的营养物质,通过胞肛把代谢废物排到外界环境之中。

过渡:组成我们身体的细胞没有直接与外界环境接触,这些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什么呢?【新知讲解】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从简单的问题出发,《红楼梦》里有句话:“女人是水做的。

”那男人是不是水做的呢?学生容易答出男人也是水做的,因为在必修一学习过细胞中含量最多的是水。

进而展示资料:成年男性体内含水量大约是体重的60%,成年女性体内的含水量大约是体重的50%,出生一天的婴儿,体内含水量大约是体重的79%。

引出体液的概念。

1.体液:生物体内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统称为体液。

2.体液的组成教师并不直接告诉学生答案或者让学生记忆和背诵,而是设置更细化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找到答案,体会学习和探索的乐趣。

学生阅读课本第2页图1-1,思考问题:①细胞内液多还是细胞外液多?②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哪里?③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哪里?提示:细胞内液;细胞质基质;细胞外液。

《第1章 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第1章 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内环境及其稳态的观点,了解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组成。

2. 掌握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了解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验操作技能。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及其调节机制。

2.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以及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图片和视频,以帮助学生理解内环境的组成和功能。

2. 准备实验器械,如显微镜、滴管等,以进行实验操作。

3. 准备教学PPT,包括图片、文字和视频等内容,以便于讲解。

4. 设计教室讨论和小组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分为以下四个环节: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图片和相关资料,引导学生思考细胞生活的环境,引出课题。

同时,教师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2. 讲授新课(1)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内环境教师介绍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并通过实验演示和图片展示,帮助学生理解内环境的动态平衡。

(2)组织学生自主学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的生成过程教师提供相关资料和图表,让学生自主学习,并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学习效果。

教师对学生的疑惑进行解答,强调知识点。

(3)细胞膜作为半透膜的过程教师通过实验演示细胞膜作为半透膜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渗透压的观点。

同时,教师介绍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渗透压差别,引导学生思考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4)组织学生讨论:如何维持内环境的稳定?教师引导学生从营养物质的摄入、消化吸收、运输和利用等方面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

3. 教室互动,答疑解惑教师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解答。

对于共性问题,教师进行重点讲解。

4. 教室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强调重点和难点。

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和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篇一: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沈阳市第120中学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流的媒介。

2. 能力目标1)尝试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学生能认识到小组工合作的重要性,认同本小组的荣誉。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 教学难点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第一节,属于为全书的开篇,主要介绍了体内细胞生活的细胞外液的成分,组成和理化性质,这些内容,是课标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

而必修三的内容又与必修一模块的内容联系较多,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而课本中的问题探讨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围绕不同细胞生活的环境的差异展开讨论,加深对内容的掌握。

四、学情分析细胞所生活的环境、血浆的基本成分等内容学生在初中虽然就已经学过,但是掌握情况不好,需要教师予以提示。

学生也会有手脚磨出泡的生活经验。

体内细胞吸收养料排出废物的过程,学生也有一定认识,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对内环境概念的认识。

五、授课类型任务驱动小组教学六、教学准备1.教师结合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制定本节的教学设计、学生学案及课堂讨论的问题,准备本节课的PPT与相关教学材料。

将学生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随机分为8组,每组6-7人。

每组设组长一名,组织组内讨论活动;记录人员一名,记录组内讨论过程中组员发言;纪律维持人员一名,负责控制讨论过程中的组内纪律;计时人员一名,负责控制小组内讨论时间;发言人两名,负责代表本组发言;如7人小组则再设副组长一名,帮助组长协调工作。

2.学生课前预习本节课内容,独立完成学案,并基于学案内容思考讨论问题。

高中生物1.1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高中生物1.1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1.1 细胞生活的环境(4)请用箭头图表示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三者之间的关系2.内环境的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观看视频:人体内细胞生活的体液环境。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1.血浆的化学组成①血液是由全身__________________组成的系统中循环运动。

血液并不全是体液,这是因为血液中除了液体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还有大量的_____________。

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②血浆中约90%为________;其余10%分别是:___________(约1%),_____________(7%~9%),以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包括各种营养物质(如葡萄糖)、激素、各种代谢废物等。

2.组织液(tissue fuid)①存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液体,又叫组织间隙液。

②它主要由血浆通过_______________渗出到细胞间而形成,大部分物质能够被____________回血浆。

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请依据下图险制出能反映三者联系的模式图(用文字和箭头表示)。

提示: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可以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进入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组织液,绝大多数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新渗入血浆中。

少量的组织液还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液,淋巴液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

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3.为什么说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提示:人体细胞外液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液等构成,它们虽然分布在人体不同部位(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液分布于淋巴管),但基本化学成分相同,并且彼此紧密联系,共同构成人体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由此可见,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细胞外液的成分假如将你身体的一个细胞或一块组织拿到体外,如果不提供特殊的环境条件,它很快就会死亡。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细胞生活的环境是指内环境,即细胞外液。

掌握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其意义。

了解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会使用模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增强学生对生物学学科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内环境的概念及其组成。

内环境稳态的概念、意义及调节机制。

2. 教学难点: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细胞的相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教学新课:讲解内环境的概念及其组成。

讲解内环境稳态的概念、意义及调节机制。

利用模型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3. 实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内环境稳态的意义。

4. 课堂小结:四、作业布置1. 绘制内环境稳态的模型图,加深对内环境稳态的理解。

2. 选择一个实例,分析其与内环境稳态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2. 利用模型图和实例分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和意义。

3.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内环境稳态概念和调节机制的理解。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团队协作中的表现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八、教学资源1. 内环境稳态模型图。

2. 相关实例分析材料。

3. 小组讨论指导手册。

九、教学拓展1. 内环境稳态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2. 内环境稳态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1.1《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1.1《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选自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稳态与调节》中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的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本节课是选择性必修一的开篇第一节课,通过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学生可了解到体内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特点以及细胞外液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并将内环境与人体生活的外界环境建立联系,最终为建立“稳态与平衡观”打下坚实基础。

本节课以学生生活中熟悉的场景为教学情境,围绕情境提出了一系列生活化的问题,引导学生在问题串的解决过程中形成事实性知识,建构“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三者关系”和“内环境是机体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两大概念模型,初步形成“稳态与平衡观“,在探究活动中发展科学思维,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二、学情分析本节授课对象为刚刚步入高二的学生,他们经过必修一、必修二的学习,已经理解了“结构与功能观”、“物质与能量观”、“进化与适应观”,但是对于“稳态与平衡观”还了解甚少。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人体各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在高一阶段的学习中也掌握了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进出细胞的方式,对于本节课所设置的教学情境——“抽血”也是比较熟悉的。

但是,学生对于“内环境”等名词相对陌生,对于细胞生活的具体环境也不了解。

同时,经过调查,发现学生对于这些贴近生活的知识非常感兴趣。

因此,本节课主要围绕课程标准中“1.1内环境为机体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机体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这一重要概念展开,为学生选择性必修一的学习与“稳态与平衡观”的建立打下坚实基础。

三、学习重难点1. 教学重点:① 归纳细胞外液的组成及关系;② 阐述内环境是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 教学难点:① 举例说明内环境是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四、开放性教学环境:智慧课堂平台、小组讨论教学五、教学目标基于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解读课程标准,同时基于学生的学情状况,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1. 通过分析机体内不同细胞的生活环境,说出内环境的概念,认同多细胞生物的细胞需要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生命观念)2. 通过肌肉细胞对O2 和葡萄糖的利用及对代谢废物的排出过程分析,初步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科学思维)3. 通过抽血、输液和献血等具体情境,提高分析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健康生活的理念。

1.1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1.1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第一章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第一课时上课时间:星期:节次:【教学目标】生命观念:说出内环境的概念,并能解释和说明其含义,说明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与物质交换直接有关的系统科学思维: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及其之间的关系,并构建它们之间的概念关系模型。

科学探究:通过分析人体对O2的利用和CO2排出过程,构建人体细胞和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培育同学科学探究的力量。

社会责任:通过分析组织发烧等情境,提高分析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力量,崇尚健康的生活方式。

【教学重点】〔1〕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

〔2〕内环境的组成。

【教学难点】〔1〕细胞外液三种成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用具】班班通【教学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环节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情境引入】PPT展现体内各种细胞生活环境的动画图。

【活动1】阅读教材并观看细胞生活的环境,说出内环境的组成。

1.体液可分为几类?2.体内各种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一样吗?为什么?3.依据已学的学问概括内环境的概念,并解释其含义。

【评价1】代表小组展现争论结果1.体液。

(1)概念:体内含有大量以水为根底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2)组成。

细胞的内环境不同3.内环境(1)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2)组成: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通过动态的有机联系,共同构成。

(3)作用:是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

【设计意图】提高同学阅读、观看,分析和处理信息及表达的力量,渗透生物学科学思维及科学探究的核心素养。

【活动2】观看体内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动画过程图,思索并争论以下问题;1.内环境中各种成分及细胞内液之间存在何种联系呢?并构建它们的概念关系模型。

2.毛细血管壁细胞、淋巴管壁细胞、淋巴细胞的直接生活的环境分别是什么?【评价2】代表小组展现争论结果成分与细胞外液的关系2.常见细胞的内环境环节二:细胞外液的成分【情境1】PPT展现血浆化学组成表。

【活动1】观看血浆化学组成表,将相关物质进行分类并找出血浆的主要组成物质,比照分析血浆与组织液,淋巴组成的异同,思索血浆的成分有哪些?【评价1】代表小组展现结论结果,相互评价订正1.细胞外液的成分。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一等奖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一等奖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一等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3[人教版]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设计思路:《细胞生活的环境》包括体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

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

本节课整体设计思路是“情景导入→问题探讨→合作探究→交流讨论→分析小结→拓展评价”。

本章的引入是利用教材提供的XXX来完成。

通过启发学生观察章题图、思考图中内容与本章内容的关系,激发学生研究本章的兴趣。

同时通过图片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边防战士、炼钢工人、抗洪抢险战士工作环境的恶劣,体会他们工作的艰苦,认识他们工作的重要性,这也是一种人文精神的渗透。

本节的引入可以利用教材提供的“问题探讨”来完成。

问题探讨中人体血细胞、草履虫的图片,可以启发学生比较两者生活环境的异同,引出体内细胞生活的环境──内环境。

“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包含体液和内环境两个概念。

在组织教学时先从简单的体液的概念入手,再通过多媒体动态演示组织液、血浆、淋巴液之间的关系揭示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逐步深入使学生理解内环境的概念。

最后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有哪些差别?”这样的问题,引出细胞外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的内容。

“细胞外液的成分”是研究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等内容的基础。

这部分教学进程是以血浆的化学成分为例举行探讨。

围绕这个资料分析,让学生举行会商。

教师恰当引导,让学生逐步理解知识要点。

教材在这部分内容最后总结“细胞外液是一种盐溶液,相似于海水。

这在一定水平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这样,就在“内情况”和“生物进化”这两个核心概念之间建立了联系。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内环境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

渗透压的概念比较难理解,教学时采取了先复渗透作用再引入渗透压的概念,并且结合旁栏思考题,引导学生与日常生活经验相联系;pH的概念和内环境的温度特点比较好理解,教学时简单提一下即可。

《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甘肃省市级优课)

《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甘肃省市级优课)
2:还含有气体分子(主要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调节生命活动的各种激素、其他有机物(如维生素)等。
1:Na+、C1—含量较多。它们的作用主要是维持血浆渗透压。
学生回忆以前内容后回答问题。
学生看书,完成资料分析中的讨论题:
(讨论题3),提示了细胞外液中的各种无机盐离子,含量上占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的90%以上来自Na+和Cl—。
第一章
第一节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情感目标:认同内环境是细胞生活的环境
二、教学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教学难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学生看投影及看书后思考回答:
1.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是细胞质基质、叶绿体基质、线粒体基质、细胞液等。细胞内液多,占2/3。细胞直接的生活环境是细胞外液。
学生讨论后回答后老师加以补充:
1.相同点: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不同点: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其次,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细胞,存在于血浆中的是各种血细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细胞等。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四、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方法设计
新课导入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
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
三、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引言:1无论是严冬还是酷暑,人体的体温总能保持在37℃左右,为什么呢?2大量出汗后需要及时补充水分和无机盐,为什么呢?3当外界环境发生剧烈变化时,我们体内的环境总能保持相对稳定,为什么呢?4我们体内细胞生活在怎样一种环境中呢?

1.1细胞的生活环境(教案)-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1.1细胞的生活环境(教案)-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教学设计一、课题:细胞生活的环境二、课时:两课时三、课型:新授课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从细胞的生活环境方面概述体液由1/3的细胞外液和2/3的细胞内液构成。

2.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掌握细胞外液的组成成分是组织液、淋巴液、血浆等。

3.并且掌握三者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图文对照,经过观察--探究--小组讨论--发表看法等过程,学会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学习方法,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形成良好的自主探究习惯。

●情感态度和价值关目标知道了不管是男还是女,体内都含有大量的以水为基础的液体,并且男生的体液占比多于女生。

打破了“只有女人是水做的”的传统观念。

五、教学重难点●教学的重点1.细胞外液的组成成分2.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的关系。

●教学难点1.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的关系。

六、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和小组交流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情景创设】在初中生物学的课本上,大家学习过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观察过多种单细胞生物的标本。

相信大家还有映像。

【讨论】图一所示各是什么细胞?他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试着说出他们生活环境的异同。

【归纳总结】归纳总结学生的答案并给讲解该问题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无刚刚我们一起学习了细胞外液的主要成分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转化那么细胞外液含有哪些化学成分呢?下面我们以血浆为例来探讨一下吧!P4【提问】血浆的化学组成?请小组交流讨论。

总结学生们给出的看法,并根据图示讲解。

小组交流讨论并发表意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同时使用更直观的数据,能够更加利于学生的接收。

10-15分钟课堂总结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

且细胞外液主要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液构成。

且细胞内液可以通过细胞膜与组织液少量回流,组织液可以通过毛细淋巴管汇入淋巴,淋巴可以通过淋巴循环汇入血浆。

血浆可以通过毛细血管与组织液相互回流。

总结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架构知识网络。

3--5分钟七.板书设计八.课后反思优点这节课让学生学会了自主学习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设计1:1.1细胞生活的环境

教学设计1:1.1细胞生活的环境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一、设计理念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本节课的设计通过一系列课内外活动和大量问题情境的设置,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分析、归纳、总结,得出自己的结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和科学素养的提高。

本节课设计注重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中,培养其创新精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细胞生活的环境》一节包括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

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

本节内容的重要任务是构建内环境这一核心概念,而教材并没有一开始就阐述什么是“人体内环境”,而先放眼生命世界中“细胞生活的环境”这样的广阔视角。

这样,既可以和《分子与细胞》衔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内环境这一概念,包括本节主要内容以及后续学习内容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等。

该核心概念的构建有助于学生理解生命活动的本质,了解系统分析的思想和方法,提高对生命系统与环境关系的认识。

学情分析内环境的相关知识在初中新教材中较少涉及,初中新教材仅就人体各大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做了常识性介绍,但由于学习间隔时间太长,印象不深刻,需要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回忆相关知识。

必修1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等章节对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作了较详细的介绍,对学习新知识有一定帮助,但需教师引导学生将已有知识与新学知识之间建立联系。

构建内环境概念过程中学生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将抽象的内环境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形象的立体结构。

主要采用的学习策略是课前请学生设计实验探究单细胞生物的生活环境, 学生利用单细胞生物生存的液体环境为依托点,类比推理人体细胞的生活环境。

学生在本节课学习中要充分运用已有知识、生活经验和多媒体材料来构建学习新知识的桥梁。

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教学案

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教学案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案【学习目标】1.概述体液的组成,理解有机体的构成。

2.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分析血浆、组织液、淋巴之间的转化关系。

【学习新课】(一)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1.图示单细胞动物草履虫,它只能在环境中生活,可以直接从中获取生存所必需的养料和氧,并把废物直接排入中。

2.人已经脱离了水环境,但体内的细胞仍生活在液体环境中。

据图回答:(1)红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

(2)绝大多数组织的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

(3)淋巴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

(4)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

(5)毛细淋巴管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

3. 体液:体内含有大量以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2/3)体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等思考:血液是不是体液?4.内环境的概念:从细胞的角度看,血浆、组织液、淋巴均位于细胞外,称之为,若从个体的角度而言,血浆、组织液、淋巴又位于机体内部,显著区别于个体生活的外界环境。

所以人们把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

细胞外液与是两个等同的概念。

5. 血浆、组织液、淋巴存在动态的有机联系,试用箭头和文字表示三者的转化关系:6.内环境(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直接进行。

7.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一种红色的含F e的蛋白质,据此判断它是否位于细胞外液中?。

8.牛奶由口腔进入胃中,是否可看作进入内环境?。

9.淋巴循环是血液循环的辅助部分,若淋巴循环受阻,会出现何种结果?。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认真分析课本P4的血浆的化学组成表及图1-2,总结血浆的主要成分)1、血浆中90%是__________,其余10%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血液运送的物质,包括各种营养物质、各种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

2、血浆与组织液和淋巴的比较:相同点:①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②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③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11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11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细胞生活的环境》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1章第1节的教学内容,包括体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份、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互换的媒介等内容。

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互换的媒介。

2.能力目标: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互换模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互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互换的媒介。

四、学情分析咱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

学生对内环境稳态的理解不到位,需要教师深切分析。

五、教学方式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讲课教学大体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讨、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进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利用课间时间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章引入:先让学生观看一段视频,引入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一章的学习。

节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并回答相关问题。

(三)合作探讨、精讲点拨探讨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体液-------不论男性仍是女性,体内都含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体液血浆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组织液淋巴等〔思考与讨论〕学生讨论后回答,师提示。

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

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

1.1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1.1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第1章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学习目标】班级姓名1.采用归纳与概括、模型与建模的方法,说出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基于某些疾病的实例的分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社会责任)预学案(自主学习)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1.体液:(1)概念:人体内含有大量以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1)A:________、B:________和C:________三种液体合称细胞外液,又称________,占体液的比例约为_______。

(2)D:_______,占体液的比例约为_______。

(3)体液包括_____________。

(用图中的字母作答)(1)组织液来源:主要由_______通过___________,一部分是细胞的_______通过细胞膜。

(2)淋巴液的来源:由__________经过_____________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

(3)血浆的来源:大部分物质主要来自__________,还有一部分来自__________。

3.不同细胞生活的环境(连线)细胞名称或类型内环境大多数细胞的生活环境(组织细胞)血浆血细胞组织液淋巴细胞淋巴液二、内环境的成分1.血浆:90%为________,7%-9%__________,1%__________以及血液运输的其他物质,包括营养物质、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组织液、淋巴液:成分和含量与血浆_________,主要的差别是__________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影响因素正常人体的范围理化性质渗透压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物质含量770kPapH ________________等物质7.35~7.45温度-- ________℃1.细胞直接与___________进行物质交换。

2.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需要体内___________的参与。

3.细胞不仅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了___________的形成和维持。

1.1+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1.1+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1.1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一、教学内容本章内容出自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第1章第1节,主要介绍了细胞生活的环境。

具体内容包括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主要通过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两种方式实现;以及细胞与外界环境的信息交流,包括细胞膜上的受体蛋白、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和细胞膜上的运输蛋白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细胞生活的环境: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细胞生活的环境是指细胞周围的液体环境,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

2. 掌握物质交换的方式:学生能够掌握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方式,包括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并能够举例说明这两种方式的差异。

3. 理解信息交流的方式:学生能够理解细胞与外界环境的信息交流方式,包括细胞膜上的受体蛋白、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和细胞膜上的运输蛋白等,并能够举例说明这些方式的作用。

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细胞与外界环境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的具体实例,如植物的根吸收水分和养料,动物的神经细胞传递神经冲动等。

5.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培养科学思维能力,如观察、分析、推理、归纳等,从而更好地理解生物学知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理解细胞生活的环境难点:学生可能难以理解细胞生活的环境是指细胞周围的液体环境,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

2. 教学重点:掌握物质交换的方式难点:学生可能难以理解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两种方式的差异,以及它们在细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3. 教学重点:理解信息交流的方式难点:学生可能难以理解细胞膜上的受体蛋白、离子通道和运输蛋白等在信息交流中的作用。

4. 教学重点: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难点:学生可能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具体的生物学实例中,如植物的根吸收水分和养料,动物的神经细胞传递神经冲动等。

5.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难点:学生可能难以理解观察、分析、推理、归纳等科学思维方法,以及如何在生物学学习中应用这些方法。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优质教案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优质教案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好!请大家认真观看这一段视频,并思考下面问题:课件展示:他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特点?(播放视频—1)(学生观看并思考)师谁来回答这个问题?生1 过雪山的战士生活环境寒冷,炼钢工人生活环境炎热,抗洪战士生活环境——也炎热。

师很好。

大家应注意的是抗洪战士生活环境并不单纯是炎热,还有呢?生2 缺干净水。

生3 蚊虫多。

生4 细菌等微生物大量繁殖。

……师很好!前面所看到的恶劣环境对人体健康有何影响?在寒冷或炎热环境中人体是如何维持体温的?大量出汗时,应该及时补充淡盐水,这又是为什么呢?——人体必须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什么是内环境?什么是稳态?如何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这就是我们在本章学习的主要内容。

本章分为两节,分别阐述内环境和稳态的知识。

推进新课板书: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师我们再看两段视频,思考并讨论。

课件展示:讨论1:我们看到的都是什么细胞?讨论2:它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两者的生活环境有何异同?(播放视频2、多媒体CAI—1)(学生观看、思考、讨论)生第一段播放的是草履虫。

第二段播放的是血液中的血细胞。

生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生活在水中。

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

师草履虫和血细胞的生活环境,有相似的地方吗?生有,都是液体环境。

师二者又有什么不同呢?生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可直接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而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师很好。

哪种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生血浆。

师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可直接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多细胞生物的细胞(如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液体环境中。

课件展示:师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人体内的细胞。

人体内的细胞,绝大多数没有直接与外界环境接触,不能直接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这些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什么呢?课件展示:师细胞内液指什么?生细胞内的液体环境。

主要是细胞质基质、叶绿体基质、线粒体基质、细胞液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好!请大家认真观看这一段视频,并思考下面问题:课件展示:他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特点?(播放视频—1)(学生观看并思考)师谁来回答这个问题?生1 过雪山的战士生活环境寒冷,炼钢工人生活环境炎热,抗洪战士生活环境——也炎热。

师很好。

大家应注意的是抗洪战士生活环境并不单纯是炎热,还有呢?生2 缺干净水。

生3 蚊虫多。

生4 细菌等微生物大量繁殖。

……师很好!前面所看到的恶劣环境对人体健康有何影响?在寒冷或炎热环境中人体是如何维持体温的?大量出汗时,应该及时补充淡盐水,这又是为什么呢?——人体必须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什么是内环境?什么是稳态?如何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这就是我们在本章学习的主要内容。

本章分为两节,分别阐述内环境和稳态的知识。

推进新课板书: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师我们再看两段视频,思考并讨论。

课件展示:讨论1:我们看到的都是什么细胞?讨论2:它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两者的生活环境有何异同?(播放视频2、多媒体CAI—1)(学生观看、思考、讨论)生第一段播放的是草履虫。

第二段播放的是血液中的血细胞。

生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生活在水中。

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

师草履虫和血细胞的生活环境,有相似的地方吗?生有,都是液体环境。

师二者又有什么不同呢?生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可直接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而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师很好。

哪种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生血浆。

师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可直接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多细胞生物的细胞(如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液体环境中。

课件展示:师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人体内的细胞。

人体内的细胞,绝大多数没有直接与外界环境接触,不能直接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这些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什么呢?课件展示:师细胞内液指什么?生细胞内的液体环境。

主要是细胞质基质、叶绿体基质、线粒体基质、细胞液等。

师对。

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相比,谁多谁少呢?生细胞内液多,占2/3。

师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又是什么呢?生细胞外液。

师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等。

我们观看下面一段动画,阅读教材P3,思考并讨论:课件展示:讨论1: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液有什么异同?讨论2: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液有什么内在联系?能不能说全身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讨论3:什么是内环境?内环境主要包括哪些?(演示CAI—2)(学生观看、阅读、思考、讨论)师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液有什么异同?生1 相同点: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生2 不同点: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

生3 不同点: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细胞,存在于血浆中的是各种血细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细胞等。

师不同点:三者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差异,如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

师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生血浆可以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形成组织液。

组织液可渗入毛细血管形成血浆。

组织液也可渗入毛细淋巴管内形成淋巴液。

淋巴液经淋巴循环汇入血浆。

师对。

组织液和血浆之间可以相互渗透,组织液又可以渗透到毛细淋巴管内形成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液循环,形成血浆。

这三种成分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课件展示:师 由此可见,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师 注意三者相互转化的位点:1.血浆→组织液:毛细血管动脉端。

2.组织液→血浆:毛细血管静脉端。

3.组织液→淋巴:毛细淋巴管4.淋巴→血浆:左右锁骨下静脉。

师 我们概括地说,人体的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具体到某一个细胞,它的直接生活环境是什么呢?1.绝大多数细胞——组织液。

2.血细胞——血浆。

3.淋巴细胞——淋巴。

4.毛细血管壁细胞——组织液和血浆。

5.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组织液和淋巴。

师 血浆、组织液和淋巴通过动态的有机联系,共同构成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

为了区别于个体生活的外界环境,人们把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课件展示:师 内环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这个概念:1.内环境的“内”是相对于个体外环境的“外”而言的。

细胞外液的“外”是相对于细胞的“内”而言的。

两个“内”“外”,着眼点不同。

2.注意从内环境的内涵和外延上把握内环境的概念。

师 那么内环境与外界环境有哪些差别呢?细胞外液有哪些化学成分呢?讨论:1.如何将表中物质按化学性质进行归类?2.除表中所列成分外,血浆中还可能含有哪些物质?3.在组成血浆的离子中,哪些离子的含量较多?它们可能起什么作用?4.-3HCO 、-4HPO 可能起什么作用?5.任选其中一种成分,分析它的来源和去路,并说明它与人体的哪些系统有关。

(学生阅读讨论)生1 表中的化学物质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

无机物包括水和无机盐离子(如Na +、K +、Ca 2+、Mg 2+、Fe 2+、Cl —、-4HPO 、-24SO 、-3HCO )等,有机物包括糖类(如葡萄糖)、蛋白质(如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脂质(如各种脂肪酸、脂肪、卵磷脂、胆固醇)、氨基酸氮、尿素氮、其他非蛋白氮和乳酸等。

生2 还含有气体分子(主要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调节生命活动的各种激素、其他有机物(如维生素)等。

生3 Na +、C1—含量较多。

它们的作用主要是维持血浆渗透压。

课件展示:二、细胞外液的成分(图111)图1-1-1 血浆的主要成分1.细胞外液中含量最多的是水,约占90%。

其次是蛋白质,约占7~9%。

2.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

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3.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师 -3HCO 、-24HCO 能起到什么作用呢?课件展示:红细胞在清水中吸水胀破,在较高浓度食盐水中失水皱缩、死亡。

思考:1.为什么红细胞在清水中吸水胀破、在较高浓度食盐水中失水皱缩、死亡?2.生理盐水的浓度是多少?为什么医院里给病人输液时必须使用生理盐水?师 我们在必修1中学习过植物细胞对水分吸收的原理。

谁来说一下?生1 渗透作用。

生2 当外界溶液浓度小于植物细胞液浓度时,植物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吸水;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植物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失水。

师 为什么红细胞在清水中吸水胀破,在较高浓度食盐水中失水皱缩、死亡?生1 在清水中,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内液浓度,红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吸水。

生2 在较高浓度的食盐水中,外界溶液浓度高于细胞内液,红细胞通过渗透失水出现皱缩。

师 生理盐水的浓度是多少?为什么医院里给病人输液时必须使用生理盐水?生 生理盐水是浓度为0.9%的氯化钠溶液。

因为其浓度与细胞外液相当,所以医院里给病人输液时使用生理盐水。

师 是的。

所谓渗透作用,是指通过半透膜,水分子从低浓度向高浓度的扩散。

也就是说,水分的净渗透方向与浓度有关。

这时我们学习一个新的概念——溶液渗透压。

1.概念: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2.大小:取决于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

溶质微粒越多,即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即溶液渗透压越高。

反之亦然。

3.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 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前面的资料分析(讨论题3),提示了细胞外液中的各种无机盐离子,含量上占优势的是Na+和Cl—。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的90%以上来自Na+和Cl-。

师(讨论题4)HCO-3、HPO-4可能起什么作用?生维持血浆的酸碱平衡。

师化学上学过,什么是pH?生pH即溶液酸碱度,是指溶液中自由氢离子浓度的负对数,即pH=-lg[H+]。

师(总结)血浆的pH为7.35~7.45。

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HCO-3、HPO-4等离子有关。

师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 ℃左右。

板书: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师(讨论题5)任选其中一种成分,分析它的来源和去路,并说明它与人体的哪些系统有关。

生如血浆中的葡萄糖主要来源于食物中的糖类。

食物中的淀粉经消化系统消化后,分解为葡萄糖,经小肠绒毛吸收后进入血液,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

进入组织细胞后,葡萄糖主要用于氧化分解放能,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排入内环境中。

二氧化碳通过血液循环被运输到肺,通过呼吸系统排出体外,而多余的水主要在肾脏通过形成尿液排出体外。

生…课堂小结结合初中学过的人体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等知识,和同学讨论以下问题:1.维持渗透压的Na+和Cl-以及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是经过哪些途径进入内环境的?HCO是怎样形成的?这与体内哪些系统的活动有关?2.参与维持pH的33.细胞外液的温度能够保持稳定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试推测哪些器官和系统参与了体温的维持。

4.体内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如尿素和CO2是怎样从内环境排到体外的?5.通过以上讨论,是否增进了你对本章首页题诗的理解?生1Na+和Cl-等直接来自于食物,不需要经过消化可以直接被吸收。

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主要来自于食物中的糖类和蛋白质。

糖类和蛋白质是两类大分子物质,必须经过消化系统的消化,分解为葡萄糖和氨基酸才能被吸收。

上述物质在小肠内经主动运输进入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血管中,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中,再通过物质交换过程进入组织液和淋巴。

生2 细胞代谢产生的CO2与H2O结合,在碳酸酐酶作用下,发生下列反应:HCO-3通过与细胞外的阴离子交换到达细胞外液,即组织液、血浆或淋巴中,主要与呼吸系统有关。

生3 人体具有体温调节机制以保持细胞外液温度的恒定。

详细内容可参考教材第2章关于人体体温调节的内容。

参与体温调节的器官和系统有皮肤、肝脏、骨骼肌、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等。

生4 体内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主要通过皮肤分泌汗液,泌尿系统形成、排出尿液和呼吸系统的呼气这三条途径来排出,其中以泌尿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排泄途径为主。

例如,血浆中的尿素主要通过肾脏形成的尿液排出体外。

血浆中的CO2通过肺动脉进入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由于血液中的CO2分压大于肺泡中CO2的分压,CO2就从血液中向肺泡扩散,再通过呼气运动将其排出体外。

板书: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必须通过内环境才能完成,并且要依赖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等系统直接参与。

具体过程可用图1-1-2表示:图1-1-2板书设计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二、细胞外液的成分(图1-1-3)图1-1-3 血浆的主要成分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必须通过内环境才能完成,并且要依赖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等系统直接参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