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城市历史文脉的建筑设计 杜雨珊

合集下载

无锡前洲街道红楼梦文化主题街区更新改造概念城市设计研究

无锡前洲街道红楼梦文化主题街区更新改造概念城市设计研究

无锡前洲街道红楼梦文化主题街区更新改造概念城市设计研究摘要:前洲老镇区核心地段受城市发展历程、工业建设等影响,城市建设密度较大,并且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商业用地等多种用地混合,城市环境风貌欠佳,落后的基础设施等都对城市发展和环境提升带来限制,亟需更新改造注入人文特色,实现老镇核心地段城市品质的整体提升。

故本文基于问题导向的策略出发,对规划范围内功能、交通、公共空间、产业布局、文旅融合等角度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方向,通过对红学文化、空间形态梳理和风貌塑造,对公共空间重要节点场景的设计,提升该区域的活力与价值,以飨读者。

关键词:红楼梦文化主题街区城市更新拓扑理论融合界面理论空间形态1.项目的理解与认识1.1项目背景分析前洲街道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西部,以发展乡镇工业著称全国。

前洲街道人文历史悠久,中国当代文化名人,以“红学”研究著称的冯其庸先生生于斯、长于斯,打造美丽宜居的红楼梦文化主题街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但前洲老镇区核心地段受城市发展历程、工业建设等影响,城市建设密度较大,并且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商业用地等多种用地混合,城市环境风貌欠佳。

虽然其乡镇工业发展一度辉煌,但现状老旧的工业厂房、落后的基础设施等都对城市发展和环境提升带来限制,亟需更新改造,注入人文特色,实现老镇核心地段城市品质的整体提升,区位如图1.2所示.1.2无锡市惠山前洲产业发展惠山前洲街道老镇核心区依托惠山城际铁路枢纽定位和功能,立足于场地资源本底特色,轻重工业结合开发特征,聚焦老镇关联产业的升级转型,着重构建和发展以冯其庸大家、红楼文化主题产业、文旅体验、特色商业、商务办公为主体业态,会议、会展、酒店、商业、零售、主题文化IP、娱乐为配套业态的产业格局[1],与周边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功能定位实现差异化,提升前洲在地特色产业,特色商业服务性产业升级迭代,也有利于惠山区提升土地商业价值,发展“人-水-街-住-产”融合发展的中国红楼梦文化主题街区,更好打造无锡市西向发展中心地,。

历史文化街区的“再生”——以佛山岭南新天地为例

历史文化街区的“再生”——以佛山岭南新天地为例

历史文化街区的“再生”——以佛山岭南新天地为例摘要:历史文化街区承载着一代代居民的共同记忆,同时也记载着城市的发展历程,是城市宝贵的文化遗产。

本文以佛山市岭南新天地历史文化街区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保护性改造的一些策略,寻求实现街区活力复兴与可持续发展目标。

关键词:历史街区;保护性改造1岭南新天地项目概况佛山岭南新天地位于佛山禅城区祖庙东华里,占地面积65公顷(含历史保护建筑),规划总建筑面积150万平方米,项目共分五期开发,预计在2020年全面投入使用。

佛山祖庙东华里片区属于历史文化街区核心保护区,历史价值极高,文物古迹分布广泛,传统风貌保存完整。

区内共有文物保护单位22处,其中祖庙和东华里价值极高,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简氏别墅等多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背景及现状问题分析佛山禅城区老城在明清是中国四大名镇之一。

随着岁月的增长、社会发展和城市现代化,老城区失去了昔日的繁华,呈现出了衰败的景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城市环境不容乐观。

旧城区日益萎缩,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足,严重影响了居民的日常生活。

(2)中心城区地位下降,呈现空心化的态势。

(3)建筑文化价值逐渐丧失。

文物历史环境被破坏,历史文化街区被忽略,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不到重视。

历史文化街区内相当一部分历史建筑年久失修,老城面临着保护与更新的双重压力,对老城区进行合理、有效的城市改造迫在眉睫。

2007年启动的祖庙东华里旧城改造项目,拉开了佛山老城旧城更新的序幕。

3现状调查——岭南天地项目一期3.1街巷空间肌理特征结合原有的街区肌理,在核心区域设计了一个休闲活动广场。

街区空间类型丰富,为市民提供了多种空间体验,有狭长的岭南长巷,有密闭的私密庭院,有开敞的街道空间。

3.2街巷界面的整体性岭南天地街巷建筑为1层~2层砖木建筑,将原有的民居改造商业用途的店面,如茶楼、特色小吃,文化饰品等,维持了原有的街巷与建筑之间的关系,小街巷更体现出了岭南的地域特色。

韧性城市背景下历史建筑的防火韧性重塑——以浙江胜利剧院消防提升项目为例

韧性城市背景下历史建筑的防火韧性重塑——以浙江胜利剧院消防提升项目为例

目的成就。

随着现代化城市的发展,在我国各大城市,散布着大量的年代久远的历史建筑,它们尚不属于文物保护建筑,但它们在在历史变迁中都几经改造和改建。

当前,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它们被赋予新的建筑功能,从而进行再次的活化利用。

然而这些历史建筑的建造时间久远,建筑整体布局、内部结构、建造材料及消防设施等均无法达到现代社会新功能所需满足的消防安全要求,如果不对其消防安全进行充分合理的提升改造,这些历史建筑对其本身乃至周围的片区均存在非常高的火灾安全隐患。

因此,我们需要在历史建筑的更新改造过程中,多维度提升其防火韧性,从而寻找到一条延续其生命的韧性发展之路。

1相关概念研究1.1韧性城市“十四五”规划提出顺应城市发展新理念新趋势,开展城市现代化试点示范,建设宜居、创新、智慧、绿色、人文、韧性城市。

由此可见,“韧性城市”已经进入了我国的国家战略,是我国城市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韧性城市”的概念于2005年由韧性城市联盟提出,主要指城市系统在遭遇外界(灾害)刺激时,能凭借自身能力很好地抵御和减轻灾害,并通过合理调配资源从而在灾害中快速恢复过来的城市系统。

而防火韧性的概念就是指城市在面对火灾等突发事件时抗御火灾的整体能力,能减少火灾对建筑单体乃至城市片区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并迅速恢复到常态化运营。

1.2历史建筑历史建筑是经市、县人民政府确定公布的具有一定保摘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我国的城市现代化程度在不断提升,但在城市发展的一些中心区域,由于受技术革新、政策变化及维保缺失等复杂因素的影响,部分历史建筑的防火韧性已远远无法达到现代韧性城市的要求,给建筑单体乃至城市片区均带来了非常大的火灾隐患。

以杭州历史建筑浙江胜利剧院的活化利用项目为例,通过全面分析其现存的消防安全隐患,提出消防安全提升的目标和策略,从而采取相应措施重塑其防火韧性,希望探索出一条韧性城市发展背景下历史建筑的活化更新之路。

关键词 韧性城市;历史建筑;防火韧性;重塑中图分类号 TU998文献标识码 ADOI 10.19892/ki.csjz.2023.10.55Abstract With the further acceleration of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the degree of urban modernization in China is constantly improving. However, in some central areas of urban development, due to the impact of complex factors, such a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olicy changes and lack of maintenance, the fire prevention resilience of some historical buildings is far from meeting the requirements of modern resilient cities, which has brought great fire hazards to individual buildings and even urban areas. This paper takes the activation and utilization project of Zhejiang Shengli Theater, a historical building in Hangzhou, as an example, comprehensively analyzes its existing fire safety hazards, puts forward the goals and strategies for improving fire safety, and then takes corresponding measures to remodel its fire prevention resilience, hoping to explore a way of activation and renewal of historical buildings in the context of the development of a resilient city.Key words resilient city; historic building; fire prevention resilience; remodeling我国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城市建设一直拥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先进的建造工艺,取得了举世瞩作者简介:应振(1980-),男,高级工程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国家注册城乡规划师。

城市文化视域下的街道景观设计研究

城市文化视域下的街道景观设计研究

城市文化视域下的街道景观设计研究作者:杜学娜于斐玥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21年第10期摘要:城市街道景观既美化着人们的日常交通空间,又体现出城市文化内涵,代表着一座城市的形象,影响着城市经济的发展。

基于此,从城市街道景观和城市文化的内涵、发展、意义等基本理念入手,分析目前城市街道景观设计中城市文化要素运用存在的问题,并对此深入探讨现如今城市街道景观设计中城市文化要素的融入方法,探索提取、强化、融合的设计策略。

关键词:城市文化;街道景观;景观设计基金项目:本文系沈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历史文化街区发展对沈阳城市品质提升驱动路径分析”(SZ202002Z)研究成果。

一、城市街道景观与城市文化(一)城市街道景观和城市文化的内涵1.城市街道景观城市街道在城市空间中往往以线性的方式存在,不仅能起到连接空间的作用,还可作为居民公共生活的平台。

居民在街道上的活动以通行为主,而街道景观设计能够为通行提供保障,并增添乐趣。

此外,外地游客通过街道景观,可以直接感受城市、认识城市。

因此,基于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的质量能够衡量出一座城市的设计水平,能够观测出城市的建设情况、文化主旨,会直接影响人们对城市生活的体验。

我国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且在时间的推动下不断前进,其间人们对于生活、物质、文化的要求和对事物的审美标准都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而迅速发生改变。

林奇在《城市意象》中指出,城市设计五要素分别是节点、道路、边界、标志物、区域。

通过这五个要素的设计,可以形成城市意象。

其中,道路连通城市脉络,在人们对城市的印象中占据首要地位。

因此,城市街道景观的设计可以带动当地旅游业及城市经济的发展。

2.城市文化城市文化是人们在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创造出的物质和精神产物的总和,是人们长期生活在都市社会组织中,获得的各个方面的能力及习惯的总体形态。

(二)城市街道景观和城市文化的发展从古至今,街道景观设计和城市文化就存在着紧密联系。

城市更新视域下历史街区景观微更新设计研究——_以常州青果巷历史街区为例

城市更新视域下历史街区景观微更新设计研究——_以常州青果巷历史街区为例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2095-0705.2023.02.016收稿日期:2022-10-31作者简介:蒋洁(1999—),女,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人居空间环境设计;梁家年(1965—),男,博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设计学理论与实践。

一、引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转型及城市发展理念转变,城市更新受到空前关注,成为现代城市实现高质量发展必由之路。

202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1],通过对历史街区建筑、遗址进行传统格局及风貌的保护,推进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实现历史街区文化底蕴的传承保护,从而更新城市风貌。

伴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遵循传统“大拆大建”或“修旧如旧”的改造方式都难以使其焕发新活力。

历史街区遗址过度拆除和商业性改造,使得街区逐渐走向没落。

本文以城市更新为价值导向,依托青果巷历史街区原住民空间需求,并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留青竹刻,对其空间环境景观节点进行微更新设计,以期激发历史街区空间活力,传承并延展城市文化记忆。

二、城市更新理念与历史街区微更新理论概述1.城市更新理念城市更新是指对城市中已不适应现代城市居住及生活需求的区域,进行必要的、有计划的改建活动。

该理念最早源于西方,经历二战后的欧美国家将视线16摘要:城市更新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催化剂,而历史街区作为城市的文化载体,是链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

为激发青果巷历史街区景观空间环境新活力,通过走访调研、数据分析及空间可行性研究,针对区域公共空间布局混乱、道路系统欠缺、场所精神薄弱等问题,以空间营造、景观设计及非遗文化植入等更新策略来塑造街区景观,有助于激发其空间活力,推动历史街区景观空间环境更新,进一步延续常州非遗文化。

关键词:城市更新;历史街区;景观空间环境;微更新;青果巷Abstract: Urban renewal is a catalyst for modern urban development, and historic districts, as cultural carriers of cities, are the link between the past and the future. In order to stimulate the new vitality of the landscape space environment of the "Qingguo Lane" historic district, this study conducts site visits, data analysis, and feasibility studies to address problems such as the chaotic layout of public spaces, inadequate road systems, and weak sense of place. Using renewal strategies such as space construction, landscape design, an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mplantation, the study aims to shape the neighborhood landscape, and stimulate its spatial vitality. This research also aims to promote the renewal of the landscape space environment of the historic district, and further promote Changzhou'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culture.Key words: urban renewal ; historic district ;landscape space environment ; micro update ; Qingguo Lane 蒋洁JIANG Jie 梁家年LIANG Jianian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南京210044(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 T echnology,210044 Nanjing Jiangsu)城市更新视域下历史街区景观微更新设计研究—— 以常州青果巷历史街区为例Research on Landscape Micro-renewal Design of Historic Distri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rban Renewal : a Case Study of the Changzhou "Qingguo Lane" Historic District图1 设计区域现场照片示意图①图2 青果巷历史街区数据分析①聚焦于战后的城市重建、旧城改善等方面,城市更新理念在此环境下应运而生。

历史文化街区街道空间城市设计感知品质测评——以什刹海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历史文化街区街道空间城市设计感知品质测评——以什刹海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历史文化街区街道空间城市设计感知品质测评——以什刹海
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周梦茹;魏寒宾
【期刊名称】《城市建筑》
【年(卷),期】2022(19)19
【摘要】历史文化街区由于空间肌理与风貌保护需求,空间尺度更适合步行。

研究证实,步行活动的发生概率依赖于街道级的微观建成环境,且微观的城市设计品质具有易改善、高效率等优势。

本研究基于步行活动的视角,选取可意象性、围合度、人性尺度、公共空间质量、可持续性五项城市设计品质要素作为测评内容,以什刹海历史文化街区为例,构建街道空间建成环境评价指标,且通过熵权TOPSIS法对指标赋权并排序,把握什刹海地区城市设计品质。

其结果表征为:第一,主干道与背街小巷两极分化;第二,生活区与旅游区发展不均衡;第三,可意象性与活动分布关联最强。

基于此,本文提出相关提升策略,旨在改善什刹海街区街道环境的感知品质,并优化步行体验。

【总页数】6页(P32-37)
【作者】周梦茹;魏寒宾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华侨大学建筑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
【相关文献】
1.整合性城市设计视角下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以天津市海河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为例
2.基于空间句法的历史文化街区空间形态研究——以苏州阊门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3.基于空间句法的历史文化街区空间形态特征研究
——以安庆倒扒狮历史文化街区为例4.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调查与活化利用途径探析
——以绍兴鲁迅故里历史文化街区、八字桥历史文化街区为主例5.街道空间步行环境测评研究
——以北京什刹海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历史文化名城文脉空间单元及其构型模式初探

历史文化名城文脉空间单元及其构型模式初探

[中图分类号]TU984.14
[文献标识码]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Context Spatial Unit and Its Configuration Mode of the Famou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ies
Ren Yunying, Wu Xiaochen (School of Architecture,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 Technology, Xi’an Shaanxi 710055, China)
Abstract: As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urban constructio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is a highly condensed space of natural ecology, political military, economic and cultural elements, and an important material carrier for tracing the history and inheriting the culture. At present, the protection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ies in China is in the institutionalized construction stage, which has formed a complete protection system from the state level to local governments, from legal norms to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to planning practice. However, in today’s complete protection system,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ies still face the problems of loss of urban characteristics, digestion of cultural information and lack of perceptibl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elements in the process of urban construction. The reason lies in the lack of recognition of urban heritage and its value connotation in the protection and construction activities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ies, and the lack of methods and paths to obtain complete urban historical information in the protection and construction activities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ies. The urban context records the context of urban spatial development. In the context of urban context, it is important to give the urban heritage the meaning of“synchronicity”and“diachronicity”and to sort 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heritages. It is an important way to comprehensively interpret the historical information of famous cities. Therefor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nd explains the connotation and configuration mode of context spatial uni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rban context characteristics, aiming to provide a way to obtain urban historical information based on urban heritage, and to supplementing the protection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ies. Key words: f amou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city history information; city heritage; city context; context spatial unit

街区文脉重现——长春市新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景观改造设计

街区文脉重现——长春市新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景观改造设计

街区文脉重现———长春市新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景观改造设计宋雨航,曹潆丹,姚璐(长春工业大学,吉林长春130012)文脉是各种元素与人们生活的交流,是场地局部和整体及所在城市的空间与时间多维度的关系,是整个城市与其文化背景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现今社会中,通过对城市文脉的挖掘和研究,城市与城市之间区别不仅仅局限于占地面积的大小、地理位置的不同,区域景观环境对提高城市环境质量、突出历史特色、改善城市风貌具有重要意义。

而独属于它们的特质是历史文化传承过程中给予其本身的独特精神文化。

在古城长春市源远流长的发展过程中,新民大街有着自己悠久且特殊的文化、历史和传统,见证着城市的兴衰和变迁。

新民大街是长春市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如今人文氛围逐渐缺失,城市景观“趋同化”“均质化”成为普遍现象,使得特色街区文脉重现研究显得比任何时代都更加重要。

新民大街;文脉重现;景观设计;保护和规划发,在传统文化街区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查和理论分析,总结了长春市新民大街存在的优势和问题,并根据对存在问题的深入思考,分析了历史文脉的表达和传承现状,提出了街区文脉的重现原则、历史语境的表达与传承途径。

2新民大街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长春市新民大街整体保存较完好,比起其他历史文化街区而言,历史建筑也投入使用,与现代生活并没有完全脱节。

但是,街区中高大的建筑同样也带来压迫感,人们与建筑没有互动、沟通。

目前大部分建筑为医疗使用,实用性较强,可以在此之上增加人们对街区历史的回想,增加多种功能,更好地与现代生活融合;花园林荫道为新民大街文化历史街区特殊的一道景观带,历史文化悠久。

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人们对当中的植物、古树已经没有了爱护与尊重,常可以看见许多折枝摘花事件的发生;此外,还有许多市民及宠物随处大小便,破坏环境。

在快节奏、注重实用性的思想发展下,花园林荫道同样表现出了功能性单一的特点,毫无疑问只有道路的作用是远远不够的。

如何让历史文化街区打破久远、疏离的束缚,走进人们的生活,唤醒人们对于历史的亲近,更重要的是在传统历史的基础上,更符合现代人们的需求,贴近人们不断变化的心理,为历史注入现代痕迹,或者说为现代生活续上历史根源。

让经典建筑守望城市文脉——访上海著名摄影师尔冬强

让经典建筑守望城市文脉——访上海著名摄影师尔冬强

让经典建筑守望城市文脉——访上海著名摄影师尔冬强
唐心韵
【期刊名称】《上海艺术家》
【年(卷),期】2013(000)005
【摘要】建筑,一座城市的面相。

上海开埠至今,城市风貌历经近两百年流变,
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东方与西方的碰撞.形成独特的建筑文化底蕴。

这些老建筑静静注视着时代变迁.而它们永恒的生命力至今塑造着这座城市的性格-开放、包容、自信、从容。

今天.更多的新锐建筑师投入对建筑艺术的追求,为上海建筑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从上世纪80年代起.作为摄影家.出版人,文化学者,尔冬强先生就致力于上海民国建筑的拍摄和研究,以图像的方式再现中国近代城市历史。

【总页数】5页(P12-16)
【作者】唐心韵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他用相机记录了历史--访著名摄影师杜修贤 [J], 王旭馗
2."装饰艺术"运动在上海——尔冬强艺术工作室报告(一) [J],
3.集聚历史文脉打造工贸旅游文化强区——访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政府区长格尔图[J], 杨亮;苏和
4.雅式、杜塞尔多夫强强联手打造全亚洲著名橡塑业盛会融入生活成就商机“2008国际橡塑展”2008年4月上海隆重登场 [J], 无
5.雅式、杜塞尔多夫强强联手打造全亚洲著名橡塑业盛会——2008国际橡塑展明年4月上海隆重登场 [J], 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历史文脉性的思考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历史文脉性的思考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历史文脉性的思考
王玮璐
【期刊名称】《艺海》
【年(卷),期】2010(000)004
【摘要】@@ 城市滨水空间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改善城市生活品质创造可居环境的关键.城市滨水公共空间除了满足公众游憩、休闲的需要或者某些城市功能外,通过创造高品质的文化环境以提升市民生活质量,增加城市的文化内涵,已成为近年来中国开发与建设的重点.
【总页数】2页(P107-108)
【作者】王玮璐
【作者单位】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2
【相关文献】
1.展现城市性格和历史精神的载体——浅谈汶河滨水景观设计中的文化再生塑造[J], 朱芳
2.历史城镇整体保护中的“关联性”与“系统方法”——对“历史性城市景观”概念的观察和思考 [J], 张兵
3.在历史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探索与思考——以广东省增城市派潭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为例 [J], 韩焰明
4.试论桂林历史文化发展中的和谐特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城市的历史思考 [J],
钱宗范
5.注重城市环境建设中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传承r——台湾城市环境精细化管理的见闻与思考 [J], 堵锡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保护历史风貌,弘扬都市文化

保护历史风貌,弘扬都市文化

保护历史风貌,弘扬都市文化
毛佳樑
【期刊名称】《上海城市规划》
【年(卷),期】2004(000)006
【摘要】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是上海建设国际化、现代化大都市的重要内容。

《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的颁布,为保护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上海要明确建立最严格的保护制度,按“全面规划、整体保护、积极利用、依法严管”的原则,全面深入地开展保护工作。

【总页数】3页(P1-3)
【作者】毛佳樑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251
【相关文献】
1.基于价值评估的历史风貌区保护系统的构建与应用——金陵女子大学历史风貌区保护规划 [J], 宣磊;杨少波
2.基于生活传承的居住型历史风貌区保护更新策略——以南京大油坊巷历史风貌区保护更新规划方案为例 [J], 季泽
3.传承历史、延续文脉,提升城市历史风貌保护水平--上海历史风貌保护规划管理实践 [J], 毛佳樑
4.历史风貌保护区的城市形态学应用研究
——以上海衡山路-复兴路历史风貌保护区徐汇部分为例 [J], 王瑾瑾
5.省级历史风貌保护管理体系研究——以福建省历史风貌保护管理体系为例 [J], 汤婧;王林;莫超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文脉语境下的一次建筑形态设计探索

文脉语境下的一次建筑形态设计探索

文脉语境下的一次建筑形态设计探索
包健薇;张为城
【期刊名称】《山西建筑》
【年(卷),期】2008(034)007
【摘要】通过一幢医学院实验楼的外部形态设计,探讨如何在历史保护区的城市文脉语境中,协调新老建筑的关系,并提出若干形态处理的手法,以供类似建筑形态设计参考借鉴.
【总页数】2页(P89-90)
【作者】包健薇;张为城
【作者单位】上海同济设计院,上海 200092;同济大学城规学院,上海 200092【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201
【相关文献】
1.陕西关中传统民居文脉语境下的建筑创作思考 [J], 徐健生
2.传承历史文脉与诠释场所精神的一次探索——唐山市委党校新校区规划及建筑设计实践 [J], 陈宗炎;钱锡栋;董丹申
3.探索城市文脉背景下的当代设计——2015中国城市文脉与当代设计论坛实录[J], ;
4.探索城市文脉背景下的当代设计——2015中国城市文脉与当代设计论坛实录[J], ;
5.韩城古城特定文脉语境下的建筑创作思考 [J], 徐健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三维科技应用于历史古迹

三维科技应用于历史古迹

三维科技应用于历史古迹
高蕾
【期刊名称】《城市住宅》
【年(卷),期】2010(000)001
【摘要】近日.从中国测绘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传来消息.经中国测绘学会测绘科技进步奖评委会评选.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推荐的王晏民教授的“三维激光扫描测量建模技术研究及在故宫古建筑测绘中的应用”和杜明义教授的“基于城市立面街景影像的网格化城管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两项成果被国家测绘局、中国测绘学会评为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

【总页数】1页(P113)
【作者】高蕾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242.5
【相关文献】
1.RIEGL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应用于卡拉水电站坝址区的三维纹理模型制作 [J], 龚卫光;龚建江
2.泰景信息科技移动电视接收芯片应用于摩比麦斯移动科技的CDMA手机设计[J],
3.三维数字建档新应用——FARO科技2014届亚太地区三维扫描数字化用户大会在京成功举办 [J], 贾建亮;
4.杭州先临三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桌面三维扫描仪EinScan-S(3rd Vesion) [J],
5.互联网应用于农村科技服务的现状与发展对策分析——基于对农村科技服务者的问卷调查 [J], 孟鹤;刘娟;郭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城市微空间历史记忆演绎

城市微空间历史记忆演绎

城市微空间历史记忆演绎
范丽娅;王雪强;Sue Anne Ware
【期刊名称】《建筑与文化》
【年(卷),期】2018(0)3
【摘要】文章通过对城市微空间的案例进行介绍,以历史信息传递作为主线,分析在平民生活空间中,利用城市空间和构筑物进行历史信息传递的重要性及实施效果,从而引发设计师对于平民社区生活中的微空间的关注,提倡在城市微空间中对城市事件进行记录和传递.
【总页数】3页(P164-166)
【作者】范丽娅;王雪强;Sue Anne Ware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南昌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微公共空间城市设计的艺术责任——城市空间艺术化初探 [J], 沈大炜;彭韬
2.藏地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历史记忆与社会变迁——基于拉萨甜茶馆的日常生活考察 [J], 黄书霞;李菲
3.基于人民城市理念的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景观微更新
——以北京市常营小微绿地参与式设计为例 [J], 侯晓蕾;苏春婷
4.社会治理视角下的城市小微公共空间景观微更新途径探讨 [J], 侯晓蕾
5.全球城市:空间转型与历史记忆 [J], 刘铭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城市文脉内涵到建筑地域性特征——以青岛为例

从城市文脉内涵到建筑地域性特征——以青岛为例

从城市文脉内涵到建筑地域性特征——以青岛为例
王润生;邱天;徐静
【期刊名称】《青岛理工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3(034)005
【摘要】建筑与文化在城市外观和思想意识两个不同层次相互联系影响着.特定的城市文化创造特定的城市建筑,同时城市建筑也承载着特定的文脉,呼应着特定的地域.在不断发展演变的人类聚落、建筑风格及其存在的历史人文、自然地理因素相互作用下,城市建筑具有自我发展更新的地域性特征.通过对青岛城市文脉内涵的研究,探讨建筑背景、建筑整体、建筑细部的地域性风格,以初步分析青岛建筑设计应当如何回应城市,彰显文脉内涵.
【总页数】5页(P29-33)
【作者】王润生;邱天;徐静
【作者单位】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青岛266033;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青岛266033;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青岛26603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201.1;G07
【相关文献】
1.追寻青岛百年记亿传承城市历史文脉——以青岛市市南区名人故居保护与利用为例 [J], 徐雪松;林希玲
2.在历史建筑色彩修复保护中延续城市色彩文脉——以天津历史建筑色彩修复保护
的实践为例 [J], 吴琛;张龙;曹磊;李威
3.基于象征性设计手法寻求单体建筑与城市文脉对话——以大连贝壳博物馆建筑设计国际竞赛方案为例 [J], 倪琪;王玉
4.城市文脉延续背景下工业遗产的保护更新初探——以青岛国棉六厂改造为例 [J], 郝赤彪;肖亮
5.浅议城市风貌与城市历史文脉、建筑形式的关系——以哈尔滨市的城市发展为例[J], 孙力伟;宋丽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具有历史文化记忆的街道场景营造策略探究

具有历史文化记忆的街道场景营造策略探究

具有历史文化记忆的街道场景营造策略探究
冀李琼;金磊;王之湄;周苏睿;余知野
【期刊名称】《城市建筑》
【年(卷),期】2022(19)22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发展从增量时代进入存量时代,城市更新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经,而强化历史文化保护、塑造城市风貌是城市更新的一个重要内容。

我国历史悠久,众多城市老城区存留了大量的历史街道和传统街道,是城市不可或缺的独特基因所在,如何在更新中塑造具备历史感的街道场景,并提升公众的历史文化记忆已成为相关研究和实践领域的难点。

本文通过典型案例研究的方式,结合实践经验,系统性总结了具有历史文化记忆的街道场景营造策略及七大影响要素,以期为相关项目实践提供参考,为我国城市更新及街道历史感场景营造提供理论借鉴。

【总页数】4页(P57-59)
【作者】冀李琼;金磊;王之湄;周苏睿;余知野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
【相关文献】
1.浅析街道亲和空间的营造——以湘潭市建设路口商业广场景观设计为例
2.乡村庭院景观营造现状与优化策略探究——以金华市多湖街道为例
3.北京旧城区历史性街道空间环境活力影响因素和提升设计策略——以国子监历史文化街为例
4.城
市街道空间更新与街道活力营造方法探究5.文化记忆视角下历史文化村镇公共空间的营造策略研究--以唐家湾古镇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萃取徽州民居文脉符号,塑造地域文化特色

萃取徽州民居文脉符号,塑造地域文化特色

萃取徽州民居文脉符号,塑造地域文化特色
邵中秀;林学伟
【期刊名称】《黑龙江科技信息》
【年(卷),期】2010(000)006
【摘要】通过分析徽州传统民居文化元素的内涵、表现形式及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从中找出传统文化、地域文化与现代室内设计之间的契合点,设计出新的造型加以运用,在现代室内设计中自然而然地体现出民族的魂魄.
【总页数】1页(P288)
【作者】邵中秀;林学伟
【作者单位】哈尔滨理工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86;哈尔滨理工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86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挖掘地域文脉层,塑造广场新景观——西湖文化广场环境景观方案设计 [J], 金晓莹;陆邵明
2.景观意象下的诗化符号——基于符号学背景下的地域文化特色探究 [J], 郑嫣然;刘雷;斯震
3.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小城镇道路景观塑造研究 [J], 曹慧蓉;应君
4.地域文化特色的建筑符号表达——以高铁雅安站站房设计为例 [J], 张鹤
5.基于地域文脉保护传承的特色小镇风貌塑造策略——以云南丽江长江第一湾石鼓特色小镇详细规划为例 [J], 刘小妹; 苏航; 李佳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传承历史文化精髓,打造现代品质生活——浅谈绍兴国际摩尔城住宅小区规划设计

传承历史文化精髓,打造现代品质生活——浅谈绍兴国际摩尔城住宅小区规划设计

传承历史文化精髓,打造现代品质生活——浅谈绍兴国际摩尔
城住宅小区规划设计
杜美娣
【期刊名称】《华中建筑》
【年(卷),期】2008(026)009
【摘要】该文介绍了绍兴国际摩尔城住宅小区规划设计.此设计传承历史文化精髓,再现绍兴民居意境,同时引入"Shopping Mall"理念,使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创造一种富有闲情逸致的现代品质生活.
【总页数】4页(P174-177)
【作者】杜美娣
【作者单位】杭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31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12
【相关文献】
1.浅谈现代住宅小区的植物造景r——以自贡市荣新金碧城住宅小区为例 [J], 龚懿
2.保护传承历史文化建设"中国近代第一城"——南通市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纪实[J], 魏玉军
3.传承历史文化打造郑州水域靓城——论郑州市地域水文化与城市水系规划建设[J], 刘玮彤;白磊
4.浅谈公园规划设计与历史文化的传承--以江苏淮安市古城墙遗址公园为例 [J],
陈妙如;凌宁
5.传承历史文化打造郑州水域靓城——论郑州市地域水文化与城市水系规划建设[J], 刘玮彤;白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行为学理论的城市建筑遗产规划设计要素初探

基于行为学理论的城市建筑遗产规划设计要素初探

基于行为学理论的城市建筑遗产规划设计要素初探
马小雨;高语杉
【期刊名称】《华中建筑》
【年(卷),期】2016(000)003
【摘要】建筑遗产作为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与利用逐渐被人所关注,同时,由于大规模的旅游开发已经干扰到遗产周边居民的正常休闲生活,城市建筑遗产周边规划服务于城市居民的需求日益强烈,因而保护城市建筑遗产并将其与新的城市生活相融合是我们面临的新问题.笔者尝试结合我国现行相关城市规划规范及环境行为学理论,提炼出建筑遗产周边保护规划的设计要素将其量化并最终转变为面积指标,以流程图的形式呈现,应用于建筑遗产周边规划中,为规划人员提供参考.【总页数】4页(P52-55)
【作者】马小雨;高语杉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人居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西安交通大学人居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5.11+5
【相关文献】
1.世界文化遗产中的村落遗产价值及要素研究——基于农业村落和农业文化景观的分析 [J], 张杰;王逸凡;张飏
2.基于业态视角的城市建筑遗产再利用——以北京南锣鼓巷历史街区为例 [J], 刘
敏;刘爱利
3.城市建筑遗产再利用中的商业业态选择研究*--基于市场兴趣点的北京南锣鼓巷案例研究 [J], 刘敏;刘爱利;吴宁
4.基于环境行为学理论的医院建筑改扩建初探——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病房综合楼改扩建项目为例 [J], 鲍亚仙
5.认知行为治疗理论要素的再分析——基于李泽厚哲学理论的思考 [J], 孙越异; 周甦; 刘娜; 黄爱国; 郑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城市历史文脉的建筑设计杜雨珊
发表时间:2019-12-16T10:46:57.617Z 来源:《建筑细部》2019年第14期作者:杜雨珊林玉琴
[导读] 大冶市公共文化中心项目位于大冶市尹家湖畔,城展路西侧,主城区东侧的半岛区域。

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430000
摘要:历史文脉是城市的灵魂所在,是城市地域差异的根源。

而城市公共文化中心作为展示城市发展的载体,应当承担起历史文脉的展示与传承责任。

本文通过对大冶公共文化中心的方案设计介绍,探讨了基于城市历史文脉下的文化建筑设计思路。

关键词:大冶市;公共文化中心;青铜文化
Historical Context acts as the soul of city culture,which leads to differentiation of cities. As an important physical form of city Historical Context,City Public Cultural Center is responsible for culture spreading. This paper discusses a kind of design method of cultural architecture within the Historical Context.
Keywords:Daye,City Public cultural center,Bronze Culture
1.概述
1.1项目区位
大冶市公共文化中心项目位于大冶市尹家湖畔,城展路西侧,主城区东侧的半岛区域,与主城区隔湖相望。

项目用地交通便利,具有独特的湖岸景观优势。

基地呈梭型,南北长约272米,东西长约176米,总用地面积31102.27㎡,净用地面积28601㎡,用地地势东高西低,高差接近10m。

项目规划总建筑面积36656㎡,其中地上建筑面积25300㎡,地下建筑面积11320㎡。

1.2功能定位
大冶公共文化中心定位于包含剧院,城市规划馆,城市展览馆三位一体的综合性文化馆。

其中剧院16000㎡、城市展览馆4000㎡,规划展览馆5300㎡。

剧院定位特大型乙等剧院,包含影院及其配套用房;城市规划馆定位为给市民提供规划展示的场所,包含城市规划模型展示厅,数字展示厅,未来城市展示厅等功能;城市展示馆定位于为市民提供城市展示,培训等功能场所。

2.城市文脉的提取
2.1 青铜文化
大冶市,位于湖北省东南部,地处武汉、鄂州、九江城市带之间和湖北“冶金走廊”腹地。

境内矿产丰富,素有“百里黄金地,江南聚宝盆”之美誉。

已发现和探明的的大小矿床273处,是全国六大铜矿生产基地,其历史悠久,为世界青铜文化的发祥地。

因冶炼业发达,夏商时以铸造酒皿闻名,宋乾德年间建大冶县,取“大兴炉冶之意”。

2.2 古铜矿遗址
位于大冶城西南部的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南北长约2千米,东西宽约1千米,是中国迄今发现年代最久远、规模最大、生产时间最长、保存最完好的殷商时期古铜矿遗址,被人们称为“世界第九大奇迹”。

3.建筑设计
大冶公共文化中心设计以“千年铜都”的精神文化为魂,采用青铜鼎与采矿冶炼意向,结合现代建筑手法演变而成
3.1 形体生成
由于剧院专业性较强,其空间形体有明确的尺度要求,高度达30米,建筑面积16000㎡。

而城市展示馆与规划馆空间灵活,面积均在4000-5000㎡之间。

通过多组形体关系对比分析,将30米高的剧院置于用地北侧形成整个建筑群的形象主体,同时也成为整个半岛的制高点,18米高的城展馆与规划馆则由剧场平缓向南顺着梭形基地轮廓绕出,其形体关系最为契合(如图 1)。

图1 形体关系(作者自绘)
3.2 青铜铸鼎——历史之韵的体现
为了彰显青铜文化,建筑形象主体以青铜圆鼎为原型,铭刻青铜纹理。

城展馆与规划馆从地段西侧破土而出,沿梭形基地轮廓盘绕向上,与东侧圆形剧场衔接(如图 2)。

建筑结合自然流畅的地形,与当地劲酒精神意境暗合(如图 3)。

图5 采矿矿道
3.3 景观设计
建筑结合地势高差进行覆土下沉设计。

演艺中心与规划馆、城展馆内聚形成的入口广场与现有滨湖广场结合,形成连续的景观通廊,既使得建筑体量消融与基地自然环境中,同时保障基地内排水通畅,打造生态和谐的滨水建筑景观。

临城市道路一侧,以城展馆与剧场之间围合形成半月形的下沉广场,呼应大冶铜绿山矿坑形成层层跌落的景观。

在夜晚也提供了场地的照明。

临湖一侧景观结合现有广场与地势高差,以植物色彩分类形成三个层级,使整个小岛在不同季节从呈现出多层次的瑰丽景观,(如图6)同时地面铺种不同种类雨水治理植物,达到生物雨水自净的效果。

图7 各层平面及流线示意(作者自绘)
4.内部功能设计
建筑群北侧形象主体为剧场,南侧地下一层为城展馆,一层二层为规划馆,室内通过规划馆二层公共平台联系。

各馆后勤及演职人员入口位于西侧临湖面,将公众入口面向东侧的城市道路。

户外则通过中间的共享广场作为核心户外空间相互联系。

4.1 剧场
剧场满足1500人同时入席,以东西方向为轴,采用十字形剧场布局,能满足各种舞台机械变化,适合各种大型剧目的演出要求。

一层:主要包含大剧院池座部分、贵宾室及相应配套用房,北侧分别设置主舞台,侧舞台,演员门厅,演员候场区,化妆间,布景组装间及相应服务用房。

二层:主要包含大剧院池座部分、电影院入口门厅,服装间,化妆间及卫生间等配套服务用房。

三层:主要包含大剧院楼座部分、乐队休息室、大小化妆间、贵宾化妆间以及剧院办公等配套服务用房。

四层:包含电影院前厅及放映厅、剧院排练室,道具制作维修间、服装制作维修间、软景制作维修间等配套用房。

地下一层:社会停车场及舞台配套设备用房。

4.2 城市规划馆及城市展览馆
一层:包含城市展览馆门厅、休息厅、展厅及配套用房
二层:包含城市规划展示门厅,城市规划展示厅、数字影像展厅、未来城市体验展厅及相应配套服务用房。

三层:包含多功能厅及休息厅、办公等配套服务用房。

(如图 7)
5.交通流线组织
根据地形现状情况,规划中的城展路为主要车行道路联系基地与城市道路,主要人流主要来自于城展路。

通过对基地区位的详细分析,我们对场地交通的对外衔接做了合理规划:充分利用现状地形地势,沿城展路设置2个主要车行出入口,车行道路沿建筑周边顺势而下,并设置2处不同的地下车库出入口;同时结合地形设置局部下层广场。

主要人流分两个方向进入综合馆。

其中剧院和规划展示馆的主要人流由城展路路面方向直接进入场馆,城市展览馆的主要人流由下沉广场进入,并利用下沉广场合理组织不同人流的出入口。

6.结语
公共文化中心作为城市客厅展现着一座城市的文化特性。

大冶公共文化中心的设计方案正是基于对大冶城市历史文化以及功能解读的基础上产生的。

我们在设计中充分尊重青铜文化,以建筑语汇转译城市文化,既是对城市文脉的延续,又加强的建筑的在地性,避免千城一面的设计困境,为人们提供一处具有当地独特文化氛围的场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