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广东省直医保定点医院名单)
114
H44011100001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广州市广州大道北 1838 号
115
H44011100002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广州市白云区机场路 14、16 号
60
H44010300011
广州市荔湾区中医医院
广州市长寿西路 5 号
61
H44010300012
广州市荔湾区华林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荔湾区十八甫路 23-29 号
62
H44010300013
广州市荔湾区骨伤科医院
广州市荔湾区文昌北路 235 号
63
H44010300014
广州市荔湾区口腔医院
广州市荔湾区中山七路土兴巷 27 号
广东省中医院芳村医院
广州市荔湾区花地涌岸街 36 号
53
H44010300003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广州市荔湾区龙溪大道 261、263 号
54
H44010300004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
广州市黄沙大道 31、39、59 号
55
H44010300005
广州市中医医院
广州市珠玑路 16 号
56
H44010400034
广州市越秀区白云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广州市白云路 62 号
32
H44010400035
广州市越秀区六榕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广州市解放北路迎宾路 10 号
33
H44010400036
广东省人民政府机关门诊部
广州市东风中路 304 号
34
H44010400038
广州市越秀区光塔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广州市朝天路 60 号、64 号
86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泌尿外科进修生招生简章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泌尿外科进修生招生简章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放射科,包括影像诊断、介入微创,是广东省影像诊断学临床重点专科,为广州市及珠三角地区提供高质量的医学影像检查及会诊服务。
现有专业技术人员85人,博士学历7人,硕士学历16人。
医生35人,其中主任医师9人,副主任医师11人;技术人员30人,其中副主任技师3人;护理人员9人。
本专科设备先进,现拥有东芝 640排超高速螺旋CT 1台,TOSHIBA 320排Revolution CT 1台。
通用和西门子1.5T 全身高清MRI扫描仪各一台,飞利浦3.0T全光纤数字MRI扫描仪一台,还有全数字化乳腺机1台,多功能全身DR 5台,数字化胃肠机1台,普通平板DSA 2台,西门子双C臂大平板DSA 1台(全国首台)设备总价值1亿多元。
2015年组建医学影像网络会诊系统,配置84吋多功能会诊高清显示屏一套及6M数字化高清会诊工作站4套,架构医学影像会诊平台,构建网络医联体,为基层及社区卫生院提供高质高效的影像诊断及会诊服务。
在业务上与临床科室密切联系,互相促进,积累了丰富的临床诊疗经验,在神经系统、肝胆疾病、心胸疾病、乳腺疾病的影像诊断研究、放射核素粒子植入治疗等方面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曾获得了广东省科技进步奖6项,每年在核心期刊(含SCI)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
主编、副主编出版《医学影像学》、《实用CT诊断学》、《实用临床介入诊疗学图解》、《心脏三维影像学--320排CT成像技术》、《放射诊断学英语》等教材及专著。
欢迎有志于从事影像诊断、微创介入工作的各级医师到我科进行学习,我科可提供充足的患者,疾病种类全面,同时特别重视进修医师手术技能及全面管理患者临床思维的培养,突出临床,强调临床技能,兼顾理论,在参加临床工作的同时,根据需要安排教学查房,病例讨论、专题讲座等,全面提高学员的临床理论水平和临床技能。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放射科2017.9.14。
朱康顺-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朱康顺个人简历个人基本信息:朱康顺,男,1966.9出生,籍贯湖北,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现为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微创介入科主任。
招收博士生和博士后的主要研究方向:分子影像学导航(分子靶向治疗)的介入诊疗基础研究招生对象:具有分子生物学、免疫学或分子影像学基础的研究人员教育及工作履历:1991.06湖北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本科毕业,1997.06同济医科大学介入放射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2007.06中山大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自1997.7~2016.5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介入血管科工作,任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教授、主任医师、教授;2016.6人才引进到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微创介入科工作。
学术任职:广州市医学会介入放射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介入放射学专业委员会全国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全国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腔内血管学专业委员会委员(肿瘤血管学组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技术委员会常委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介入学专业委员会全国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介入学专业委员会分子靶向治疗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介入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委国际肝胆胰协会中国分会微创介入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医学会介入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介入放射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副主任广东省抗癌协会肿瘤微创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肝癌分会常委临床及学术专长:1.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介入治疗对门静脉高压症的影像诊断及介入治疗学有较深入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此领域发表国内核心期刊论文30篇,其SCI论文发表在影像学及介入治疗学国际知名期刊Eur Radiol、J Clin Gastroenterol、J Vasc Interv Radiol、Dig Liver Dis、Eur J Radiol上,其主要的技术领域包括:①门静脉高压症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血流动力学及介入治疗方法研究,在影像学检查明确静脉曲张血流动力学的基础上,对高危风险人群进行个体化治疗干预。
市民对广医二院的评价
市民对广医二院的评价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是广州市一家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也是广州市医保定点医院,在市民中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下面是市民对广医二院的评价。
首先,广医二院的医疗技术和设备都很先进,医生的专业水平也比较高。
患者在就诊时能够得到专业的诊断和治疗,使得病情能够得到有效控制和治疗。
其次,广医二院的服务态度也很好,医护人员都非常热情,经常主动询问患者的情况,并给予及时的照顾。
在就诊过程中,患者能够感受到医护人员的关心和关注,使得他们能够更加从容和安心地接受治疗。
再次,广医二院的环境和设施也很不错,干净整洁,设备齐全,可以提供良好的就诊和住院环境,让患者能够在舒适的环境中接受治疗和康复。
总体来说,市民对广医二院的评价还是比较高的,认为它是一家质量较高的医院,可以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和关怀。
但也有一些市民反映,广医二院的医疗费用相对较高,需要进一步优化医疗服务收费标准,以便让更多的患者能够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 1 -。
广州医保定点医院一览表
广州医保定点医院一览表白云区医保定点医院一览表1.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广州大道北1838号2.广东省第二中医院白云院区广州市白云区景云路38号3.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州市三元里机场路16号4.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广州市广园西路13号5.广东省工伤康复医院(白云院区)广州市白云区新广从路以西尖彭路中段以北6.广东三九脑科医院广州市沙太南路578号7.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附属一五七医院广州市广州大道北白灰场路15号8.广州市惠爱医院(江村院区)广州市广花二路800号9.广州市民政局精神病院广州市白云区石井街东秀路143号10.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嘉禾院区)广州市白云区华英路8号11.广州中医药大学金沙洲医院广州市白云区金沙洲礼传东街1号萝岗区医保定点医疗机构一览表1.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岭南医院广州科学城开创大道2693号2.广州开发区医院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友谊路196号3.广州市萝岗区中医医院广州开发区萝岗公路街212号4.广州市萝岗区红十字会医院广州市萝岗区镇龙大道429号5.广州市萝岗区联和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广州市萝岗区惠联路62号6.广州市萝岗区九龙镇中心卫生院广州市萝岗区九龙镇九佛中路1306号7.广州市萝岗区夏港街普晖社区卫生服务站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普晖大街80号8.广州市萝岗区东区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广州市萝岗区东区街东鸿一街1号C栋商业楼9.鸿运东区综合门诊部广州开发区东区骏业路佳大时代公寓29-34号铺10.广州市萝岗区联和街天鹿湖社区卫生服务站萝岗区天鹿北路东社中街10号荔湾区医保定点医院一览表1.广东省中医院芳村医院广州市荔湾区花地涌岸街36号2.广州市中医医院广州市珠玑路16号3.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广州市多宝路63号4.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鹤洞分院广州市花地大道南30-32号5.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广州市黄沙大道31、39、59号6. 广州钢铁企业集团医院广州市荔湾区鹤洞路145号7.广州市荔湾区人民医院广州市荔湾区明心路3号8.广州市荔湾区第二人民医院广州市西湾路48号9.广州市荔湾区芳村中医医院广州市荔湾区芳信路131号越秀区医保定点医院一览表1.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市中山二路58号2.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广州市沿江西路107号3.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岛分院广州市二沙岛十二区大通路261号4.广东药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市农林下路19号5.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广州市流花路111号6.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五八医院广州市东风东路801号7.广东省计划生育专科医院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梅东路17号海珠区医保定点医院一览表1.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广州市工业大道中253号2.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广州市海珠区盈丰路院区)广州市海珠区盈丰路33号3.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广州市石榴岗一号4.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二一医院广州市新港中路468号5.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广州市同福中路396号6.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广州市昌岗东路250号7.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海印分院广州市康大路1号8.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广州市海珠区赤岗石榴岗路13号9.广东省口腔医院广州江南大道南366号10.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海珠分院广州市新港西路114号大院5号11.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骨伤科医院广州市海珠区江南西路青竹大街22号12.广州市海珠区第一人民医院广州市海珠区前进路南园新村1号之一13.广州市海珠区妇幼保健院广州市江南西路杏园大街15号天河区医保定点医院一览表1.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广州市天河路600号2.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市黄埔大道西613号3.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广州市天河区员村二横路26号4.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广东省总队医院广州市天河区燕岭路268号黄埔区医保定点医院一览表1.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东院广州市黄埔东路183号2.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广州市黄埔区港湾路621号3.广东省电力一局医院广州市黄埔区南岗镇4.广州市黄埔区中医医院广州市黄埔区蟹山路3号5.广州市黄埔区红十字会医院广州市黄埔东路3762号6.黄埔区长洲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广州市黄埔区长洲街黄船四街一号7.黄埔区红山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广州市黄埔红山街广新路609、649号番禺区医保定点医院一览表1.广州中医药大学祈福医院广州市番禺区鸿福路3号2.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医院广州市番禺区大学城内环西路3.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广州市番禺区亚运南路63号4.广州市番禺区何贤纪念医院广州市番禺区清河东路2号5.广州市番禺疗养院番禺区市桥街禺山西路688号6.广州市番禺区第二人民医院番禺区大石街岗东路88号7.广州市番禺区岐山医院番禺区沙湾镇龙岐村市步坊1号8.广州市番禺区市桥医院番禺区市桥街捷进中路114号9.广州市番禺区新造医院番禺区新造镇新广路24号10.广州市番禺区石楼人民医院番禺区石楼镇人民路149号花都区医保定点医院一览表1.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广州市花都区新华街新华路48号2.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花都区新华街迎宾大道87号3.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福宁分院广州市花都区新华街福宁路8号4.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田美院区)广州市花都区新华街曙光路10号5.花都区妇幼保健院(胡忠医院)花都区新华街建设路51号6.广州市花都区第二人民医院广州市花都区狮岭镇康政路3号南沙区医保定点医院一览表1.广州市南沙中心医院广州市南沙区丰泽东路105号2.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南沙分院广州市南沙区南沙街珠电路15号3.广州市南沙区妇幼保健院广州市南沙区海傍路103号4.广州市南沙区妇幼保健院分院广州市南沙区南沙街金岭南路301号5.广州市南沙区鱼窝头医院大同分院广州市南沙区东涌镇光明路5号6.广州市南沙区灵山医院广州市南沙区大岗镇灵山环城东路4号7.广州市南沙区榄核医院广州市南沙区榄核镇校尾路23号8.健业南沙口腔门诊部广州市南沙区进港大道61号9.南沙区万顷沙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广州市南沙区万顷沙镇新垦大道70号。
万丽-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万丽导师简介万丽,女,博士,留美博士后,硕士研究生导师,主任医师,科主任,就职国家临床重点建设专科,中华疼痛学会第一临床中心,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疼痛科,任科主任兼癌痛亚专科组长。
2005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麻醉学专业,师从田玉科教授,获博士学位。
2005年6月入职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从事临床麻醉、教学及科研工作。
2012年2月公派至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疼痛/瘙痒研究中心从事慢性疼痛及瘙痒的机制博士后研究工作,2014年7月归国。
2015年6月任中华疼痛学会第一临床中心,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疼痛科副主任,2016年2月起担任疼痛科科主任。
从事临床麻醉及疼痛诊疗的医教研工作近20年,研究方向为慢性神经病理痛的发病机制及瘙痒机理。
先后在神经科学领域国际顶级刊物及高影响因子杂志如Neuron、J Clin Invest、J Neurosci、Sci Signal、Mol Pain、Pain Physician、J Pain、Sci Rep、J Trauma,以及国内刊物上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25篇,其中SCI论文11篇,参编《射频镇痛治疗学》、《神经性疼痛诊疗学》等医学专著编写。
主持国家教育部、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多中心临床研究基金100多万元。
目前研究方向包括1.急性瘙痒慢性转化的痒觉敏化启动机制;2.kappa受体激动剂对吗啡鞘内注射诱发瘙痒的分子机制;3.普瑞巴林对比短时程脊髓电刺激、针刺治疗对带状疱疹后遗痛的预防作用。
科研项目包括: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771182,CPEB介导CaMKIIα转位对痒觉敏化启动的调控机制,2018/01-2022/12,59万,在研,主持。
2.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60303013599,kappa受体激动剂拮抗吗啡鞘内注射皮肤瘙痒的细胞机制,2016/01-2018/12,10万元,在研,主持。
重症监护病房多重耐药感染情况及综合干预对策
重症监护病房多重耐药感染情况及综合干预对策温艺超 谢富华 陈伟燕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重症医学科,广东广州 510260[摘要] 目的 观察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CU)多重耐药感染的临床特点,以探讨防控ICU多重耐药感染的综合干预对策。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5年12月于我院治疗的288例ICU多重耐药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多重耐药菌的检出率及分布情况。
结果 2012~2015年我院共发生感染882例,其中多重耐药菌感染288例,占比32.65%,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生率在这4年呈逐年上升趋势。
288例患者共分离307株多重耐药菌,其中革兰氏阴性菌214株,占比69.71%,革兰氏阳性菌88株,占比28.66%。
其中以鲍曼不动杆菌最多,占比27.04%,其次铜绿假单胞菌,占比14.66%。
多重耐药菌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占比53.13%,其次是泌尿系统,占比12.15%。
结论 ICU多重耐药感染发生率呈逐年增加趋势,应当采取积极有效的综合干预对策控制和预防其传播。
[关键词]重症监护病房;多重耐药感染;综合干预对策[中图分类号] R44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7)14-158-04M u l t i p l e d r u g r e s i s t a n c e i n i n t e n s i v e c a r e u n i t a n d comprehensive intervention measuresWEN Yichao XIE Fuhua CHEN WeiyanDepartment of Critical Medicine,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zhou Medic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260,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and analyze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ultiple drug-resistant infections in intensive care unit(ICU),and to explore the comprehensive intervention measures of ICU multi-drug infection.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288 cases with ICU multidrug resistance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2 to December 2015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The detection rate and distribution of multiple drug-resistant bacteria were analyzed. Results There were 882 cases of infection in our hospital from 2012 to 2015,including 288 cases of multidrug resistance occupied 32.65% of total,the incidence of multiple drug-resistant infections increased year by year in those four years.307 strains of multiple drug-resistant bacteria were isolated from 288 patients,among them including 214 strains of gram-negative bacteria with percentage of 69.71%,88 strains of gram-positive bacteria with percentage of 28.66%.Among them,baumanii was the most with percentage of 27.04%,followed by pseudomonas aeruginosa,with percentage of 14.66%.Most of multiple drug-resistant happened in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with percentage of 53.13%,followed by the urinary system with percentage of 12.15%. Conclusion The incidence of ICU multiple drug infection is increasing year by year.Positive and effective comprehensive intervention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control and prevent its spreading.[Key words] Intensive care unit; Multiple drug resistance; Comprehensive intervention measures近年来,随着多种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多重耐药感染发生率不断升高,已成为当前医院防控的重点和难点[1]。
中国医院省会市属医院排名
52
西安市中医医院
53
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54
沈阳市第五人民医院
55
西安高新医院
56
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
57
福州市第一医院
58
哈尔滨市第四医院
59
贵阳市金阳医院
60
长沙市第三医院
61
沈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62
西安市第九医院
63
一汽总医院
64
华润武钢总医院
65
南京市中医院
66
福州市第二医院
67
长春市中心医院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武汉市中心医院 郑州市中心医院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济南市中心医院
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南京市第一医院 武汉市第一医院
石家庄市第一医院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
郑州人民医院 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 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长沙市中心医院 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
海口市人民医院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68
成都大学附属医院
69
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
70
西电集团医院
71
南京明基医院
72
石家庄市第三医院
73
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
74
长沙市第四医院
75
郑州市中医院
76
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
77
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78
济南市第四人民医院
79
沈阳市红十字会医院
80
南京同仁医院
81
广州市中医医院
82
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
83
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所在省
广东 江苏 广东 湖北 河南 广东 山东 浙江 江苏 湖北 河北 四川 河南 四川 河南 湖南 安徽 海南 广东 辽宁 黑龙江 浙江 四川 辽宁 安徽 湖北 陕西 广东 湖南 江西 陕西 云南 云南 浙江 广西 四川 湖北 湖南 浙江 安徽 四川 浙江 山西 江苏 陕西 陕西 辽宁 黑龙江 陕西 湖北 河南
黄力恒、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医疗损害责任纠纷民事二审民事判决书
黄力恒、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医疗损害责任纠纷民事二审民事判决书【案由】民事侵权责任纠纷侵权责任纠纷医疗损害责任纠纷【审理法院】广东省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法院】广东省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结日期】2022.04.02【案件字号】(2022)粤01民终249号【审理程序】二审【审理法官】黄嵩乔营刘敏【审理法官】黄嵩乔营刘敏【文书类型】判决书【当事人】黄力恒;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当事人】黄力恒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当事人-个人】黄力恒【当事人-公司】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代理律师/律所】周辉广东经纶君厚律师事务所;严群广东经纶君厚律师事务所;林晓军广东永航律师事务所【代理律师/律所】周辉广东经纶君厚律师事务所严群广东经纶君厚律师事务所林晓军广东永航律师事务所【代理律师】周辉严群林晓军【代理律所】广东经纶君厚律师事务所广东永航律师事务所【法院级别】中级人民法院【原告】黄力恒【被告】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本院观点】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五十四条的规定:“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有过错的,由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
【权责关键词】显失公平法定代理合同过错法定代理人鉴定意见新证据诉讼请求维持原判【指导案例标记】0【指导案例排序】0【本院查明】本院二审期间,双方当事人对一审法院查明的事实没有异议,本院予以确认。
【本院认为】本院认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五十四条的规定:“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有过错的,由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
”据此,医疗损害责任的成立,需满足医方在诊疗过程中存在医疗过失行为、患者受有损害以及医疗过失行为与患者所受损害之间有因果关系三项过失责任构成要件。
由于本案涉及对临床医学诊疗行为的评价,一审法院依法委托广东华生司法鉴定中心作出司法鉴定意见,委托程序合法。
鉴定机构就医方是否存在医疗过失及因果关系作出鉴定意见,认定广医二院的诊疗过错与黄力恒损害后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综合考虑现代医学科学的局限性、黄力恒所患疾病的凶险性等因素,建议过错参与度以30%为宜。
黄焕森-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导师简介黄焕森,男,1966年12月出生,1991年毕业于广州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在职研究生,硕士,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联合导师。
现任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麻醉科主任、麻醉学教研室主任、广州医科大学麻醉学系副主任(专业负责人)。
学术团体任职: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神经外科麻醉学组委员,广东省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神经外科麻醉学组组长),广东省医师协会麻醉科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院协会麻醉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抗癌协会麻醉与镇痛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麻醉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专家组成员,广州市医师协会麻醉科医师分会主任委员,广州市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麻醉学教育研究会理事。
《中华麻醉学杂志》通讯编委,《广东医学》、《实用医学》审稿专家。
从事麻醉学专业临床与教学工作近30年,在临床麻醉工作中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在复杂心脏大血管手术麻醉与心功能保护、颅脑手术麻醉与脑保护、肝肾器官移植麻醉与功能保护、血液保护等领域作了较深入研究并取得一定成绩。
率先开展了自体血液回收与血液稀释、持续血流动力学监测、反馈调节靶控全凭静脉麻醉、围术期麻醉深度监测管理、术中血小板功能与凝血监测、支器管阻塞器肺阻隔等技术。
主要研究方向为麻醉与组织器官功能保护。
2008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已培养统招硕士研究生20名,在职硕士研究生15名。
主持广东省科技厅科研项目3项、广东省卫生与计生委科技项目1项,第二负责人参与国自然青年项目2项,参与其它科研项目5项;发表科技论文60余篇,其中SCI论文8篇。
主持广东省教育质量工程项目1项,广东省教育研究项目2项,校级教研教改项目3项,教学论文4篇。
获广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第四完成人),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项(发明人)。
主编医学专著《神经外科麻醉与脑保护》(60余万字),参编《临床监测学》、《神经外科麻醉学》等医学专著5部;参编《药理学》等全国麻醉学专业统编教材2部。
PAR指数及头影测量评价拔除下颌第一磨牙的矫治效果
PAR指数及头影测量评价拔除下颌第一磨牙的矫治效果王庆琳;周少云;何永坚;马明玉;李荣霞【摘要】目的分析下颌第一磨牙因病变拔除的错畸形患者的正畸治疗效果。
方法收集下颌第一磨牙因龋病或者根尖周病变而被拔除的病例19例作为试验组,男3例,女16例,(21.37±5.07)岁。
19例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病例作为对照组,男7例,女12例,(20.42±4.23)岁。
所有病例均采用MBT直丝弓矫治器矫治,滑动法关闭间隙并配合颌间牵引完成矫治,对比正畸前后的PAR指数和头影测量值。
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PAR加权总分及各项PAR分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后PAR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治疗前后U1-SN(°)、U1-NA(mm)、U1-NA(°)减少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U1-SN(°)、U1-NA(mm)、U1-NA(°)、L1-NB(°)、L1-NB(mm)减少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与对照组之间L1-NB(°)、L1-NB(mm)减少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其余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对于下颌第一恒磨牙存在严重龋坏或根尖周病变的患者,拔除下颌第一磨牙,利用下颌第三磨牙正畸前移和(或)健康的前磨牙进行矫正,可以避免口腔内义齿修复治疗,使患者获得满意的面型以及良好的治疗效果。
【期刊名称】《口腔疾病防治》【年(卷),期】2017(025)012【总页数】6页(P788-793)【关键词】PAR指数头影测量下颌第一磨牙拔除疗效评价正畸治疗【作者】王庆琳;周少云;何永坚;马明玉;李荣霞【作者单位】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正畸科,广东广州510260;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正畸科,广东广州510260;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正畸科,广东广州510260;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正畸科,广东广州510260;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正畸科,广东广州51026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83.5下颌第一磨牙萌出时间较早,窝沟点隙较深,加之青少年口腔卫生维护意识较差,因此在正畸治疗患者中下颌第一磨牙龋坏或根尖周病的情况较常见[1]。
2020年广东省医院汇总表
号B座2楼 广州市越秀区环市中路203号负一层和大堂部分、三至
九层全部
广州市新港西路167号
广州市新港西路114号
广州市海珠区敦和路3号
广州市广州大道南1698号
广州市海珠区前进路南园大街1号之一
广州市海珠区工业大道南420号
行政区域
越秀区 越秀区 越秀区 越秀区 越秀区 越秀区 越秀区 越秀区 越秀区 越秀区 越秀区 越秀区 越秀区 越秀区 越秀区 越秀区 越秀区 越秀区 海珠区 海珠区 海珠区 海珠区 海珠区 海珠区 海珠区 海珠区 海珠区 海珠区 海珠区 荔湾区 荔湾区 荔湾区 荔湾区 荔湾区 越秀区 天河区 天河区 天河区 天河区 天河区 天河区 天河区 天河区 白云区 白云区 白云区
广州市康王中路484号 广州市天河区粤垦路533号 广州市天河北路龙口西路375号 广州市天河区龙湖路233号富力慈善楼 广州市天河区黄埔大道中棠石路9号 广州市天河区东圃大马路13号
广州市天河北路367号 通讯地址:天河区龙洞村东二横路2号 证照地址:天河区龙洞村(龙洞街) 广州市天河区沙河濂泉路42号(沙东街)
3
44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3
45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白云院区
3
46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3
47
广东省妇幼保健院
3
48
广东省工伤康复医院(白云院区)
3
49
广东三九脑科医院
3
50
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附属一五七医院
3
51
广州市惠爱医院(江村院区)
3
52
广州市民政局精神病院
广东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_企业报告(业主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简介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简介
佚名
【期刊名称】《血栓与止血学》
【年(卷),期】2022(28)2
【摘要】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于1982年12月正式挂牌,1993年建设成为全国最年轻的“三级甲等”医院之一,现有昌岗院区、番禺院区和西院区三个院区,总占地面积11.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2.95万平方米,附设广州医科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广州心血管疾病研究所,以及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医院连续多年入围“中国医院竞争力·顶级医院100强”,2020年位列中国医院排行榜(复旦版)华南医院综合实力排行榜第19位。
【总页数】1页(PF0003-F0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2
【相关文献】
1."互联网+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应用探究——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后勤支部为例
2.仁心仁术谋健康博极医源为"疼痛"r——记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疼痛科主任卢振和医师
3.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简介
4.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检验科
5.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简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广东省医疗保险省内异地就医定点医疗机构名单-Foshan
三级
广州市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
三级
广州市 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
三级
广州市 广东三九脑科医院
三级
广州市 广东省工伤康复医院
三级
广州市 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
三级
广州市 广州市中医医院
三级
广州市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番禺院区)
三级
广州市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
三级
广州市 广州中医药大学金沙洲医院
二级
109
广州市 广州市越秀区光塔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二级
110
广州市 广州造船厂医院
二级
111
广州市 广州白云心理医院
二级
112
广州市 广州市萝岗区中医医院
二级
113
广州市 广东中能建电力医院
二级
114
广州市
广州复大医疗有限公司复大肿瘤医院
三级115广州市源自广州复大医疗有限公司复大肿瘤医院(海珠院 三级
二级
101
广州市 广州市天河区中医医院
二级
102
广州市 广州市白云区第二人民医院
二级
103
广州市 广州市白云区中医医院
二级
104
广州市 广州市白云区石井人民医院
二级
105
广州市 广州市白云区太和人民医院
二级
106
广州市 广州中兴运动损伤专科医院
二级
107
广州市 龙洞人民医院
二级
108
广州市 广州市越秀区六榕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二级
60
广州市 广州开发区医院
二级
61
广州市 广东省水电医院
二级
62
改良扩皮技术在外周静脉置入中等长度导管中的应用研究
㊃护理㊃改良扩皮技术在外周静脉置入中等长度导管中的应用研究陈海燕﹡,胡洁琴,欧社娣,谢秀中,董芳芳,纪翠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广东广州510260)㊀㊀摘要㊀目的:探讨改良扩皮技术在外周静脉置入中等长度导管中的应用效果㊂方法:将2019年2⁃10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188例接受留置静脉中等长度导管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改良组使用改良扩皮技术,传统组使用传统扩皮技术㊂比较两组一次性送入导管鞘成功率㊁疼痛评分㊁1周内维护频率㊁即刻出血量和24h出血量㊁操作者置管后满意度等指标㊂结果:试验组一次性送入导管鞘成功率㊁疼痛评分㊁1周内维护频率㊁穿刺点即刻出血量和24h出血量㊁操作者置管后满意度等指标均优于传统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㊂结论:在外周静脉置入中等长度导管过程中,使用改良扩皮技术,能够有效提高一次送鞘成功率㊁减少出血量㊁减轻患者疼痛感,提高操作者满意度,降低一周维护频率,值得推广㊂关键词㊀外周静脉;扩皮;中等长度导管中图分类号:R472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2095⁃9664(2020)06⁃0107⁃04DOI:10.3969/j.issn.2095⁃9664.2020.06.27基金项目:广东省护理学会第三届护理研究理想课题(YH20150225)∗通讯作者:Email:haiyan182@126.com㊀㊀外周静脉置入的中等长度导管(mediumlengthcatheterMC)又叫中线导管[1]㊂中线导管穿刺速度快,使用并发症少,安全性较高,患者满意度高[1,2]㊂与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比,对于住院时间6 14d的患者而言,中线导管是一种更加合适的静脉输液工具[3⁃4],被认为是静脉穿刺困难和住院时间>48h患者血管通路的一线选择,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各临床科室,如肾移植科[5]㊁临终患者[6]等,我院年平均使用例数在1000例左右㊂随着中线导管的普及应用,我们也发现,相关并发症主要和穿刺过程中扩皮技术不佳有关㊂目前扩皮技术相关研究虽然较多,但在实际操作中受操作者的熟练程度及习惯影响,尚无统一标准㊂制定统一规范的扩皮技术,提高中线导管一次送鞘成功率㊁减少出血量㊁减轻患者疼痛感,成为中线导管应用过程中应优先解决的问题㊂我院静疗团队在循证医学的基础上,经过专科团队讨论,制定了改良扩皮技术,并在我院呼吸科进行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㊂1㊀资料与方法1.1㊀一般资料纳入标准:(1)血小板正常,凝血功能正常;(2)同意使用中线导管并签署置管同意书㊂排除标准:(1)使用华法林等抗凝药物;(2)不能配合治疗者㊂将2019年2⁃10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呼吸科收治的188例接受留置静脉中线导管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㊂根据随机数字表,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94例㊂试验组男54例,女40例;平均年龄(76.93ʃ9.99)岁;原发疾病例数:COPD患者18例㊁肺炎患者64例㊁支气管扩张5例㊁哮喘患者2例㊁胸胸膜疾病5例;置管途径:右上肢贵要静脉52例㊁右上肢肱静脉18例㊁右上肢头静脉8例㊁左上肢贵要静脉6例㊁左上肢肱静脉10例㊂置管部位均为肘上5 8cm㊂对照组男55例,女39例;平均年龄(78.12ʃ11.76)岁;原发疾病例数:COPD患者16例㊁肺炎患者71例㊁支气管扩张4例㊁哮喘患者1例㊁胸膜疾病2例;置管途径:右上肢贵要静脉58例㊁右上肢肱静脉17例㊁右上肢头静脉5例㊁左上肢贵要静脉10例㊁左上肢肱静脉4例㊂置管部位均为肘上5 8cm㊂两组患者均使用佛山701第48卷第6期广州医科大学学报Vol.48No.62020年12月ACADEMICJOURNALOFGUANGZHOUMEDICALUNIVERSITYDec.2020市特种医用导管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舒贝康4Fr三向瓣膜单腔导管㊂两组患者年龄㊁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㊂1.2㊀方法1.2.1㊀中线导管操作者㊀2名拥有PICC置管证及中线导管穿刺操作资格认证书,从事护理工作>10年,置管数>100例,经验丰富的副主任护师及主管护师㊂两组患者均在无菌操作下行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中线导管置管㊂1.2.2㊀传统扩皮技术㊀在穿刺部位皮下注射0.2%利多卡因0.3mL进行局部麻醉,边推药物边退出针头,实施支撑纵切法,操作者的右手握刀,另将左手拇指平放于穿刺点下方1.0 1.5cm处(勿向下按压),扩皮刀柄搁置于左手拇指上,以其作为支撑,使刀背与皮肤之间形成30ʎ 40ʎ角度,刀尖从穿刺点处沿导丝方向推进刀背转角前斜面的1/3进入皮肤,纵向切开皮肤表面长度约2.0mm,深度约为2.5mm㊂支撑纵切法切皮范围的依据:上臂皮肤表皮厚度约0.1mm,真皮由纤维㊁基质和细胞构成,较致密,厚度可达0.4 2.4mm㊂无菌刀片扩皮需切开致密的真皮层,当扩皮深度达2.0 2.5mm时则已突破致密的真皮层;4.5Fr微插管鞘的管径为2.0mm,因此切开皮肤表面长度约2.0mm,深度约为2.5mm时,即可顺利送入微插管鞘㊂1.2.3㊀改良扩皮技术㊀细针穿刺成功后置入导管丝,拔除细穿刺针,在穿刺部位皮下注射0.2%利多卡因0.3mL进行局部麻醉,边推药物边退出针头,使用16号套管针(导管套件中配备)扩皮,使用前取下套管针尾部的塞子,针尖开口端穿入导管丝,成功穿入后再将针头斜面1/2露出,绷紧患者皮肤,操作者的右手握针,针尖斜面向上,以30ʎ 45ʎ角刺入穿刺口,进入皮肤后紧贴导丝向下扩皮,进深约3 5mm,将扩皮针退出,扩皮后使用3cmˑ4cm8层无纺纱布压迫伤口30s,再将微血管鞘沿导丝送入血管㊂1.3㊀观察指标①扩皮后一次性送入导管鞘成功率:一次扩皮就能完全把导管鞘送入,若导管鞘被退出重新再送,或再次扩皮,都被标记为不成功㊂②患者疼痛评分:记录扩皮开始至送鞘完成整个过程患者的疼痛程度,利用数字疼痛评分法进行评估, 0 表示没有疼痛, 10 表示最痛,疼痛程度随数字依次递增㊂③出血量及一周内管道维护频率:记录扩皮即时出血量,及切口加压24小时的出血量㊂扩皮完成,用纱块进行按压止血,导管送入预定长度后,切口用纱块加压24h,利用血液渗透到纱块的面积来测量出血量㊂把加压纱块完全打开平铺,渗血面积ɤ1/3为少量出血,1/3<渗血面积ɤ2/3为中量出血,出血面积>2/3为大量出血㊂记录两组病人纱块的渗血面积,对比其出血量㊂置管24h维护1次,1周内因出血原因再次更换敷料者,计入维护次数,计算患者的维护频率㊂④置管者满意度:采用自制问卷调查形式,在置管后,让操作者对此次置管过程的流畅度㊁使用难度喝接收程度㊁接收程度等3个度进行满意度比较㊂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7],使用难度1 5分,从 非常简单 到 非常困难 ;接受程度1 5分,从 非常接受 到 非常不接受 ;流畅性1 5分,从 非常流畅 到 非常不流畅 ,满意度总分采用3个维度均分㊂1.4㊀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进行比较;计量资料以( xʃs)表示,两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㊂2㊀结果两组一次性送入导管鞘成功率㊁疼痛评分㊁1周内维护频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㊂两组穿刺点即刻出血量和24h出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㊂两组操作者置管后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㊂表1㊀两组一次性送入导管鞘成功率㊁疼痛评分和1周内维护频率比较( xʃs,n=94)组别一次性送入导管鞘成功率(例/%)疼痛评分(分)1周内维护频率(次)试验组89/95.742.36ʃ1.050.22ʃ0.41对照组68/72.343.82ʃ1.810.8ʃ0.85χ2/t值19.1974.4349.534P值<0.005<0.001<0.001801广州医科大学学报(JGZMU)㊀2020,48(6)表2㊀两组即刻出血量和24h出血量情况比较[例(%),n=94]组别即刻出血量占比少量中量大量24h出血量占比少量中量大量试验组33(35.10)58(61.70)3(3.19)82(87.23)12(12.77)0(0.00)对照组14(14.89)43(45.74)37(39.36)51(54.26)26(27.66)17(18.09)Z值12.78613.551P值<0.001<0.001表3㊀操作者置管后满意度得分(Likert1⁃5级评分)比较( xʃs,n=94)组别各维度得分流畅度使用难度接受程度总分试验组1.50ʃ0.0651.59ʃ0.0621.88ʃ0.0701.67ʃ0.074对照组2.72ʃ0.0772.85ʃ0.0852.80ʃ0.0812.79ʃ0.089t值8.0001.6507.9104.698P值<0.001<0.001<0.001<0.0013㊀讨论3.1㊀改良扩皮技术的原理改良扩皮技术中的16号扩皮针直径为1.6mm,周长为2.2mm,4.5Fr微插管鞘内径约为2mm,而表皮厚度约为0.1mm,真皮厚度可达0.4 2.4mm,使用16号套管针斜面的1/2扩皮后4.5Fr微插管鞘能顺利通过㊂其操作方法简单,相对于手术刀扩皮法,扩皮针穿刺处皮肤切口更为紧密,也能减少切口出血量㊂套管针无需另外配置,不会增加患者及医院的经济支出,比较适用于细针穿刺后渗血较多㊁肥胖㊁皮肤疏松的患者㊂针尖与淋巴管平行,不易损伤淋巴管,非炎性渗液大大降低㊂3.2㊀改良扩皮技术可提升一次性送入导管鞘成功率从表1可以看出,对照组26例未能一次送鞘成功,其中9例需二次扩皮,一次送鞘成功的稳定性较低㊂而试验组只有4例送鞘困难需退出重送,二次扩皮为0例㊂现阶段,对扩皮范围仍未有明确的标准,切口的深度和广度难以把控,操作者扩皮的力度和角度不同,都能产生不同的切口,若切口过小或者深度不够会引起送鞘困难,甚至是二次扩皮,增加了操作的难度和复杂性㊂改良扩皮技术采用的扩皮针针管外径与导管鞘外径相符,一次扩皮的切口就可以达到导管鞘所需要的大小,无需因切口过小而反复切割㊂针尖斜面长度和管径固定,形成的切口大小及深度稳定,使试验组一次送鞘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㊂一次送鞘成功率的提高,能减少了操作的重复,缩短置管时间,降低时间成本㊂有研究[8]显示,从头静脉置入中线导管会增加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选择静脉时应尽量避开使用头静脉㊂3.3㊀改良扩皮技术可减轻患者疼痛感传统扩皮刀形成的切口大小不稳定,切口越大,痛感越大㊂表1结果显示,对照组疼痛评估得分为(3.82ʃ1.81),最高分为7分;而改良扩皮技术形成的切口小于鞘管径,可显著降低疼痛感,试验组疼痛评估得分为(2.36ʃ1.05),最高分为4分,这与相关研究结果[9]一致㊂同时,改良扩皮技术还能降低患者对置管的恐惧感和焦虑㊂3.4㊀改良扩皮技术可减少出血量,降低1周内维护频率从表2可以看出,试验组即刻出血量㊁24h出血量占比中,少量出血占61.17%㊁中量出血占37.23%㊁大量出血占1.6%;而对照组少量出血占34.57%㊁中量出血占36.7%㊁大量出血占28.72%,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㊂黄燕等[10]的研究结果显示,皮肤微循环中浅层血管丛位于皮肤表面下1.0 1.5mm㊂传统扩皮方式是用刀锋向单个方向进行切开扩皮,扩皮深度约3mm方可形成适合的切口,所以损伤更多浅层血管丛,出血量较多㊂改良扩皮针的刀锋是环形结构,避免了向单一面的皮肤进行切开,360ʎ环形扩皮,切开深度约1mm即可达到送鞘的理想切口,减少了对浅层血管丛的损伤,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的扩皮刀㊂因为对血管的损伤程度不901第6期㊀陈海燕,等.改良扩皮技术在外周静脉置入中等长度导管中的应用研究同,术后因出血而进行管道维护的频率也有明显差异,试验组1周内维护频率为(0.22ʃ0.41)次,对照组为(0.8ʃ0.85次㊂对照组中有2例患者在置管当天因出血量较多,重新更换加压纱块,8例在24h后因术口仍少量渗血而继续纱块加压㊂试验组在24h撤除加压纱块后,1周内未出现需要再次维护的病例㊂这说明,改良扩皮技术能降低维护频率,节省人力资源和医疗成本㊂3.4㊀改良扩皮技术可高操作者置管满意度本研究结果显示,流畅程度㊁使用简易程度㊁接受程度3个维度,试验组得分均优于对照组㊂在临床上,由于护士对扩皮刀缺乏相关使用基础,刀的使用较难掌控,不同的切割方向和角度会出现不同的出血量和疼痛感[11],对操作者扩皮技巧要求较高,更不利于初学者学习使用㊂改良扩皮针的外形与普通注射针头外形几乎一致,扩皮时进针角度和方法也与静脉穿刺术大同小异,操作更为简单,操作者更为熟悉,接受程度更高㊂此外,扩皮的大小和深度较为稳定,能大大提高一次送鞘成功率,减少因再次送鞘或二次扩皮带来的停顿与重复操作,使置管过程更加流畅,不但提高了操作者的工作效率,而且也能提升操作者置管的成就感和自信,对初学者自信心的建立尤为重要㊂综上所述,改良扩皮技术不仅能提高一次送入导管鞘的成功率㊁减轻患者疼痛㊁减少出血量及降低维护频率,还能提高操作者的置管满意度,使用简易流畅,易被更多操作者接受,值得临床推广㊂参考文献[1]AdamsDZ,LittleA,VinsantC,etal.TheMidlineCatheter:AClinicalReview[J].JEmergMed,2016,51(3):252⁃258.[2]邹晓春,何金爱,宋燕伶.252例留置静脉中长导管患者调查分析[J].护理学报,2016,23(20):48⁃50.[3]DeVriesM,LeeJ,HoffmanL.Infectionfreemidlinecatheterimplementationatacommunityhospital(2years)[J].AmJInfectControl,2019,47(9):1118⁃1121.[4]DeProspoT,AttiniA,DeGiorgiR,etal.Theassessmentoftheeffectivenessoflongvsstandard⁃lengthcathetersinreducingcomplications:arandomizedcontrolledtria[J].AssistInfermRic,2015,34(3):116⁃124.[5]刘贞,毛连娜,王兆辉,等.中线导管在肾移植术后患者中的应用及管理[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9,25(32):4216⁃4218.[6]IbañezDelPradoC,CruzadoJA,GonzálezOrdiH,etal.Useofhypnosisfortheplacementofamidlinecatheterinapatientattheendoflife[J].PalliatSupportCare,2020,18(1):113⁃117.[7]钱燕.支撑纵切扩皮法在B超引导联合赛丁格技术行PICC中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18,25(8):59⁃61.[8]LisovaK,HromadkovaJ,PavelkováK,etal.Theincidenceofsymptomaticupperlimbvenousthrombosisassociatedwithmidlinecatheter:Prospectiveobservation[J].JVascAccess,2018,19(5):492⁃495.[9]卢焕章,吴瑞英.B超引导下PICC置管术不同扩皮方法疼痛差异研究[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18,23(1):81⁃83.[10]黄燕,李卉,高金平,等.合肥地区健康成年人群皮肤微循环的观察[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7,52(10):1572⁃1574.[11]朱芳,邱赛男,苏斯,等婷.上挑扩皮技术在心电定位辅助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学报,2019,26(23):69⁃70.(收稿日期:2020⁃07⁃13)(本文编辑:张翔)011广州医科大学学报(JGZMU)㊀2020,48(6)。
DSA引导下背根节脉冲射频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护理
DSA引导下背根节脉冲射频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护理刘晓红;黄乔东;卢振和;冯素琴;刘雅针【期刊名称】《中国医学创新》【年(卷),期】2016(013)023【摘要】目的:探讨DSA引导下背根节脉冲射频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护理方法与效果。
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1年12月本院收治的60例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中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30例。
A组采用奥施康定和加巴喷丁等药物治疗,B组采用上述药物+DSA引导下背根节脉冲射频治疗,并给予护理干预。
比较两组术后1、7、30、90、180 d VAS评分及奥施康定用量情况、并发症及护理满意度评分。
结果:B组术后1、7、30、90、180 d VAS评分及奥施康定用量情况、护理满意度评分均优于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DSA引导下背根节脉冲射频是一种有效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治疗方法,此外,有效的护理是治疗成功的保证。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nursing method and effect of DSA guided pulse radiofrequency treatment of post zoster neuralgia.Method:From January 2009 to December 2011,60 cases of elderly herpes zoster neuralgia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group A and group B,each group had 30 cases.The group A were treated with Oxycontin and Gabapentin,group B were treated with above drugs plus DSA guided pulse radiofrequency treatment and nursing intervention.The VAS score and amount of Oxycontin in postoperative 1,7,30,90,180 d of two groups,complications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scores were compared.Result:Postoperative 1,7,30,90,180 d VAS score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scores in the group B were better than the group A,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Conclusion:DSA guided pulse radiofrequency is an effective method in the treatment with post herpes neuralgia,and effective nursing care is the guarantee of successful treatment.【总页数】4页(P91-94)【作者】刘晓红;黄乔东;卢振和;冯素琴;刘雅针【作者单位】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广东广州 510260;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广东广州 510260;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广东广州 510260;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广东广州 510260;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广东广州510260【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CT引导下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临床疗效分析 [J], 张雷2.背根节脉冲射频联合神经阻滞有效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J], 张广建;梁哲龙;李仁淑;金文哲;闫清华;邱德来3.DSA引导下背根节脉冲射频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及安全性 [J], 黄乔东;宫庆娟;薄存菊;刘晓明;陈金生;卢振和;高崇荣4.CT引导下臭氧联合脉冲射频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及对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 [J], 楚彩娟; 谢丽萍; 郭安梅; 葛明月; 殷姜文; 代志刚; 王胜; 李燕5.超声引导下改良脉冲射频星状神经节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J], 林莘莘; 林民毅; 林开兴; 王凤钗; 喻耀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急诊科入科考试卷 姓名: 科室: 职称: 轮科日期: 一、 单选题(每小题5分,20题,共100分) 1. 急危重症手术抢救绿色通道应保证在决定手术后 分钟内由急诊科或抢救室、放射科、B 超室等地直接进入手术室或介入室进行抢救。
A .10分钟 B.15分钟 C.30分钟 D.45分钟 2. 根据医院对急诊抢救绿色通道管理规定,病情需要会诊时,会诊医师应在接到通知后 分钟内到位。
A .10分钟 B.15分钟 C.30分钟 D.45分钟 3. 心肺复苏时胸外心脏按压与人工通气之比是多少( ) A 30:2 B 15:2 C 15:1 D 5:1 4. 胸外心脏按压的深度是 A 2-3厘米 B 4-5厘米 C 6-7厘米 D >5厘米 5. 胸外心脏按压的频率是 A 60次/分钟 B 80次/分钟 C 100次/分钟 D > 100次/分钟 6.急诊科病床原则上只收治急、危、重病人作临时观察,需入院治疗者, 小时内收入院。
如因特殊情况不能及时入院的,要在病历上注明原因。
A .12小时 B.24小时 C.48小时 D.72小时
姓名:______ 年级: 专业: 班别: 学号:
7. 收社保病人、市公费医疗病人留观,必须先开出,让病人到收费处办理社保留观手续后,凭帐号、留观病历和处方进行记帐、取药,留观病历资料要齐全,备查。
A.社保病人留观卡 B. 住院卡 C.收费单 D.门诊病历
8.凡留观病人处方必须是急诊科规定的处方,药量为使用量,一式两份,其中付方交给当班护士,以便查对用药。
A.1天 B.2天 C.3天 D.7天
9. 收病人进入抢救室、监护室和观察病区留观,当值医师在完成门诊病历书写的同时,必须按急诊科留观病历书写要求完成留观病历、病情记录和开具医嘱。
每班交班前书写病情记录,危重病人病情随时记录。
A.1次 B.2次 C.3次 D.4次
10. 按照《广州市急救条例》规定,120救护车从接电话起计算,内出车。
A.1分钟 B.5分钟 C.3分钟 D.4分钟
11. 同一事故人以上(含人)事件,称为群体事件,接诊医生和护士应及时上报相关部门。
A.3 B.2 C.7 D.10
12. 急诊发现群体事件及时做好请示报告,白天报告程序:报护士长-----科主任-----护理部-----()
A.院长 B.医疗副院长 C. 总值班 D.医务科
13.急诊发现群体事件及时做好请示报告,其报告程序白天:晚上:报二值护士/医生-----总巡护长-----()
A.院长 B.医疗副院长 C.总值班 D.医务科
13. 急诊发现群体食物中毒事件应在向院内相关职能部门报告的同时,及时
报告
A.报海珠区防疫站 B. 报广州市防疫站 C.广东省防疫站 D.预防保健科
14. 对于120出车接回、路人送来或自己来急诊的“三无”病人,首诊医生应该填写《广州市流浪乞讨危重病人、精神病人、传染病人登记表》(一式份)如为患者由公安部门送院,送人单位在“送人单位意见”和“入院情况”栏填写警号或编号、签名,并盖公章
A.1份 B.2份 C.3份 D.4份
15.急诊清创室只能作为急诊外科病人的使用,任何门诊小手术及换药不能进入清创室。
A.伤口清创缝合 B. 门诊小手术 C. 换药 D.注射
16.按照急诊分诊指引心跳和呼吸停止的患者,病人病情的分级应该为
A.一级 B. 二级 C. 三级 D. 四级
17.第16题的患者应该给以何种分诊颜色牌
A.黑 B. 红 C. 黄 D. 绿
18. 一次事件出现重大人员伤亡,其中,死亡和危重病例超过()例的突发公共事件,称为重大突发公共事件。
A. 3
B. 4
C. 5
D. 6
E. 10
19、对于涂改伪造病历材料的医务人员应作出的处理是()
A.责令改正
B.行政处分
C.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D.给与警告
20.医疗事故是指()
A.虽有诊疗护理错误,但未造成病员死亡、残废、功能障碍的
B.由于病情或病员体质特殊而发生难以预料和防范的不良后果的
C. 在诊疗护理工作中,因医务人员诊疗护理过失,直接造成病员死亡、残废、组织器官损伤导致功能障碍的
D.以病员及其家属不配合诊治为主要原因而造成不良后果的
二、请填写你到急诊轮科的目的和期望掌握的技能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