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医华佗巧用三月茵陈治黄痨
茵陈的故事

茵陈的故事“茵陈”又称“白蒿”“松毛艾”“ 田耐里(客家话)”,系多年生菊科植物茵陈蒿经冬不死的陈根,春而萌生之嫩芽,且颜色“碧绿”(绿茵茵),故名“因陈”或“茵陈”。
又因其形状多卷曲呈绒团状,且为灰绿色,全身覆盖白色柔毛,绵软如绒,故而又被称之为“绵茵陈”。
“茵陈”是如何被发现可以用来“祛邪”治病的呢?这里面还有一个被流传了很久、很广、很神奇的民间故事哩!坊间流传,在华佗的济世行医生涯中,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次,华佗在给一位得了“黄痨病”的患者诊疗时,由于不知使用何种良药,束手无策,难以应对,甚是焦急。
他苦思冥想,昼夜探寻,希望尽早找到能够治疗这种疾病的最好良药,以解除患者的病痛。
令华佗感到十分惊奇的是,数月后,当他在大街上再次碰到这位患者时,突然发现此人竟然病愈如初,红光满面,精神抖擞,华佗百思不得其解,便急忙上前询问病人是如何这么快就治好了“黄痨病”,都用了些什么药?患者说他什么药也没吃,只是按照一位“修行得道的老人”的指点吃了一种绿茵茵的野草。
听后,华佗立即拜请患者带他去看看这种“神奇”的野草到底是什么植物?在患者的引导下,华佗来到一处田地边,他指着田边一簇绿茵茵的野草说,就是吃的它。
华佗弯下身,仔细地观察着这簇植物,喔!原来竟是再普通不过的青蒿呀!为了证实这种植物确能治疗“黄痨病”,华佗便到地里采集了一些,给其他“黄痨病”患者试服,结果试了几次,效果并不理想。
华佗就又去询问已痊愈的病人吃的是什么季节的蒿子,他说是刚开春的嫩芽。
华佗听后沉思不语,片刻后,他好像悟出了什么东西似的,惊呼:“对呀!”春三月阳气上升,万物复苏,百草发芽,莫非三月蒿子在此时具有药力?于是,第二年春天,华佗又采集了许多三月间的青蒿嫩芽,给“黄痨病”人服用,果然吃一个好一个,但三月以后的青蒿却又没有功效了。
为摸清青蒿的药性,第三年,华佗又把根、茎、叶进行分类试验。
临床实践证明,只有幼嫩的茎叶可以入药治病,并取名“茵陈”。
中药典故——精选推荐

茵陈传说华佗给一黄痨病人治病,苦无良药,无法治愈。
过了一段时间,华佗发现病人突然好了,急忙问他吃了什么药?他说吃了一种绿茵茵的野草。
华佗一看是青蒿,便到地里采集了一些,给其他黄痨病人试服,但试了几次,均无效果。
华佗又去问已痊愈的病人吃的是几月的蒿子,他说三月里的。
华佗醒悟到,春三月阳气上升,百草发芽,也许三月蒿子有药力。
第二年春天,华佗又采集了许多三月间的青蒿,给黄痨病人们服用,果然吃一个好一个,但过了三月青蒿却又没有功效了。
为摸清青蒿的药性,第三年,华佗又把根、茎、叶进行分类试验。
临床实践证明,只有幼嫩的茎叶可以入药治病,并取名“茵陈”。
这就是“华佗三试青蒿草“的传说。
他还编歌供后人借鉴:“三月茵陈四月蒿,传于后人切记牢。
三月茵陈治黄痨,四月青蒿当柴烧。
”刘寄奴刘寄奴本来是宋武帝刘裕的小名,为什么又成了一味中药名呢?原来传说刘寄奴小时上山砍柴,见一巨蛇,急忙拉弓搭箭,射中蛇首,大蛇负伤逃窜。
第二天他又上山,却隐隐约约从远处传来一阵阵捣药声,即随声寻去,只见草丛中有几个青衣童子捣药,便上前问道:“你们在这里为谁捣药?治什么病呢?”童子说:“我王被寄奴射伤,故遣我们来采药,捣烂敷在患处就好了。
”寄奴一听,便大吼到:“我就是刘寄奴,专来捉拿你们。
”童子吓得弃药逃跑,寄奴便将其草药和臼内捣成的药浆一并拿回,用此药给人治疗,颇有奇效。
后来,刘寄奴领兵打仗,凡遇到枪箭所伤之处,便把此药捣碎,敷在伤口,很快愈合,甚为灵验。
但士兵们都不知道叫什么药,只知是刘寄奴射蛇得来的神仙药草,所以就把它叫“刘寄奴”。
这是唯一用皇帝的名字命名的中草药,一直流传到现在。
仙鹤草古时有两个秀才进京赶考,途中路过一片沙滩地带。
时值炎夏,烈日当空,晒的他们汗流浃背,又渴又累。
这时,一个秀才流出鼻血,另一个慌了手脚,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到哪里去寻药呢?他们急中生智,用土块塞,用纸堵,但都无济于事,血又从嘴里流出来。
正在这时,忽然看见一只仙鹤嘴里衔着一根草,慢慢从头顶飞过来。
神医华佗流传至今的故事(精选10篇)

神医华佗流传至今的故事(精选10篇)神医华佗流传至今的故事 1千百年来,人们传说的华佗给关公"刮骨疗毒"的故事,更是脍炙人口。
三国初期的时候,有一次,关羽到樊城去攻打曹操,右臂被毒箭射中。
后来,伤口渐渐肿大,十分疼痛,不能动弹。
经有名医生多方诊治,始终无效。
一天,关羽和他的部将正在发愁。
忽然,部下前来报告,说医生华佗要进见。
关羽说:"请进帐来!"华佗进来后,关羽说:"您如果能把我的右臂治好,我是感谢不尽的。
”华佗说;"我正是为治您的病才来的。
办法倒是有,只是怕您忍受不了疼痛。
"关羽听后笑了笑说:"我是一个久经沙场、出生入死的军人,千军万马尚且不怕,疼痛有什么了不起!"华伦说:"那就好了。
您中的箭是乌头毒箭,现在毒已入骨。
我准备在房梁上钉上一个铁环,把您的右臂伸进铁环中去,再把您的`眼睛蒙上,然后给您动手术。
"关羽说:"不用什么铁环,你就给我治吧!"翌日,关羽设宴犒劳华佗。
饮宴完毕,关羽一边和谋士对弈,一边袒胸伸出右臂。
华佗抽出消过毒的尖刀,割开关羽的胳膊,骨头已变成青色。
他用刀"咔喳咔喳"地将骨头上的箭毒刮净,而后缝合复原,敷上药,包扎好。
手术时,关羽疼痛难忍;手术后,关羽站起来对华伦说:"现在我的右臂不疼了,您真是妙手回春啊!"这是《三国演义》和湖北《襄阳府志》上记载、在民间广为流传的一个根据事实虚构的故事。
关羽虽然有刮骨疗伤,但是华佗早已在几年前死去。
这个故事原本是颂扬关羽有毅力,能忍耐,同时也说明了华佗外科医术高明,博得人们的称赞和敬佩。
他是我们外科医学的鼻祖。
神医华佗流传至今的故事 2公元220年,曹操操纵朝政,自任丞相,总揽军政大权,遂要华佗尽弃旁务,长留府中,专做他的侍医。
这对以医济世作为终身抱负的华佗来说,要他隔绝百姓,专门侍奉一个权贵,自然是不愿意的。
名人故事:华佗

名人故事:华佗名人故事:华佗华佗(约公元145年-公元208年),字元化,一名旉,沛国谯县人,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
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几则关于华佗的小故事,欢迎阅读。
名人故事:华佗 1一、华佗学医的故事华佗是东汉末年安徽省亳县城北小华庄人,全家人仅靠父亲教书,母亲养蚕织布为生。
可是当时,宦官当道,捐税徭役繁重,加之兵荒马乱,瘟疫流行,家家顾命不得,谁还有心叫孩子上学?这样一来,华佗家的生活就更拮据了。
一天,华佗的父亲带他到城里“斗武营”(即当地富豪斗拳比武的地方)看比武。
回家后忽然得了肚子疼的急病,医治不及,死了!华佗娘俩悲痛欲绝,设法把父亲安葬后,家中更是揭不开锅了。
那时华佗才七岁,娘把他叫到跟前说:“儿呀!你父已死,我织布也没有本钱,今后咱娘俩怎么生活呀?”华佗想了一想说:“娘,不怕,城内药铺里的蔡医生是我爸爸的好朋友,我去求求他收我做个徒弟,学医,既能给人治病,又能养活娘,不行吗?”娘听了满心欢喜,就给华佗洗洗脸,换了件干净的衣服,让他去了。
华佗拜了师傅,就跟蔡医生学徒,不管是干杂活,采草药,都很勤快卖力,师傅很高兴。
一天,师傅把华佗叫到跟前说:“你已学了一年,认识了不少药草,也懂得了些药性,以后就跟你师兄抓药吧!”华佗当然乐意,就开始学抓药。
谁知师兄们欺负华佗年幼,铺子里只有一杆戥秤,你用过后我用,从不让他沾手。
华佗想:若把这事告诉师傅,责怪起师兄,必然会闹得师兄弟之间不和,但不说又怎么学抓药呢?俗话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华佗看着师傅开单的数量,将师兄称好的药逐样都用手掂了掂,心里默默记着分量,等闲下时再偷偷将自己掂量过的药草用戥秤称称,对证一下,这样天长日久,手也就练熟了。
有一回,师傅来看华佗抓药,见华佗竟不用戥秤,抓了就包,心里很气愤,责备华佗说:“你这个小捣蛋,我诚心教你,你却不长进,你知道药的份量拿错了会药死人的吗?”华佗笑笑说:“师傅,错不了,不信你称称看。
”蔡医生拿过华佗包的药,逐一称了份量,跟自己开的份量分毫不差。
茵陈的功效与作用茵陈的药用价值

茵陈的功效与作用_茵陈的药用价值*导读:中草药茵陈的功效与作用专区,为您详细介绍茵陈的功效与作用、茵陈图片、茵陈的药用价值、茵陈的副作用等,要想知道更多茵陈的功效与作用相关知识,不妨来关注一下。
*中草药茵陈目录(可点击哦):茵陈简介茵陈图片茵陈的功效与作用茵陈的药用价值茵陈的食用方法茵陈的副作用茵陈医书记载茵陈民间传说*茵陈简介茵陈,中药名,为菊科植物滨蒿或茵陈蒿的干燥地上部分。
春季幼苗高6~250px时采收或秋季花蕾长成至花初开时采割,除去杂质和老茎,晒干。
春季采收的习称绵茵陈,秋季采割的称花茵陈。
绵茵陈,多卷曲成团状,灰白色或灰绿色,全体密被白色茸毛,绵软如绒。
茎细小,长1.5~62.5px,直径0.1~5px,除去表面白色茸毛后可见明显纵纹;质脆,易折断。
叶具柄;展平后叶片呈一至三回羽状分裂,叶片长1~75px,宽约25px;小裂片卵形或稍呈倒披针形、条形,先端锐尖。
气清香,味微苦。
花茵陈,茎呈圆柱形,多分枝,长30~2500px,直径2~8mm;表面淡紫色或紫色,有纵条纹,被短柔毛;体轻,质脆,断面类白色。
叶密集,或多脱落;下部叶二至三回羽状深裂,裂片条形或细条形,两面密被白色柔毛;茎生叶一至二回羽状全裂,基部抱茎,裂片细丝状。
头状花序卵形,多数集成圆锥状,长1.2~1.5mm,直径1~1.2mm,有短梗。
瘦果长圆形,黄棕色。
气芳香,味微苦。
*茵陈图片*茵陈的功效与作用1、解热。
茵陈浸剂有强力的解热作用,但煎剂解热的作用则较弱。
2、利胆。
能促进胆汁的分泌,有效成分为绿原酸及咖啡酸等。
3、抗菌。
体外试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菌作用。
4、抗病毒。
对流感病毒(PR8株)有强力的抑制作用。
5、抗真菌。
稀释400万倍,仍能抑制猩红色毛癣菌发育,有效成分为茵陈素。
6、降脂。
能降低血清胆固醇和载脂蛋白B,防止血管壁脂质堆积。
*茵陈的药用价值有清利湿热,利胆退黄的功效。
用于黄疸尿少,湿温暑湿,湿疮瘙痒。
1、治阳明病,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瘀热在里,身发黄者:茵陈蒿300克,栀子十四枚(擘),大黄100克(去皮)。
茵陈:三月茵陈治黄痨,四月青蒿当柴烧

茵陈:三月茵陈治黄痨,四月青蒿当柴烧对了,茵陈,是治疗黄疸肝炎最常用的一味中药。
茵陈在古代叫做“因陈”,意思是“因旧苗而生”。
“因”是承袭的意思,它就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那一类,因为根还潜伏在地下,第二年旧根又会发出新芽,所以叫做因陈;也有的老中医会把这味药写成“绵茵陈”,古有“三月茵陈四月蒿”之说,三月时刚刚长出来的嫩苗,采收了晒干以后,非常绵软,所以叫做绵茵陈,待到四月长成了,即为茵陈蒿,现在的药店统一称为茵陈。
茵陈味苦性寒,苦能燥湿,寒可退热。
所以,茵陈有两个主要功效:一个是祛湿热,一个是退黄疸。
辅助治疗黄疸肝炎黄疸往往与湿热结合在一起,叫做湿热黄疸,表现为全身及眼睛均发黄,小便也发黄,每次排出不多,但去厕所的次数较多,中医称这种黄疸为“阳黄”(颜色鲜明的属阳,晦暗的属阴)。
茵陈可以让肝胆脾胃的湿热从小便排出,让湿热从小便排出叫做清利湿热,使胆汁疏泄正常而使黄疸消退,就叫利胆退黄。
辅助治疗黄疸肝炎(阳黄):用茵陈、栀子、大黄各等份,打粉,用白醋或蜂蜜调匀,外敷肝俞、胆俞、阴陵泉等穴位。
1天1次,1次2~4小时。
面色灰暗如烟熏样的症状,中医叫做“阴黄”。
如果有手足冰凉等症状,中医认为是寒湿内阻,这时候需用茵陈加四逆汤(由制附子、干姜、甘草组成),合为茵陈四逆汤服用。
寒湿是与湿热相对的,但是都有湿,还是需要茵陈卓越的利胆退黄和利湿的作用,只是用热性的制附子和干姜来制约了茵陈的寒性,同时起到温阳祛湿的作用。
辅助治疗黄疸肝炎(阴黄):用茵陈四逆汤各药等份,打粉,用白醋或蜂蜜调匀,外敷肝俞、胆俞和阳陵泉等穴位。
注意:因血虚导致的面色萎黄、头昏乏力等症状,并非是黄疸,要区分是否血虚,只要查查有无贫血就知道了。
另外,还可以做茵陈粥喝,先将茵陈洗净,煎汁,去渣,入粳米加水适量煮粥,欲熟时,加适量白糖煮至粥成。
因茵陈具有清热利湿的功效,与健脾胃的粳米同煮粥,具有健脾胃、利胆退黄的功效。
适用于慢性肝炎恢复期,对疾病的彻底除根有很大帮助。
中药故事(八)——茵陈蒿(婆婆蒿)

中药故事(八)——茵陈蒿(婆婆蒿)
民间歌谣:
三月茵陈四月篙,传于后世且记牢。
三月茵陈能治病,五月六月当柴烧。
华佗行医江湖,一日采药归来,遇到一位挖野菜的中年老妇,面孔水肿,肌肤发黄,拄拐而行,步履蹒跚。
华佗知道她患有严重的黄疸症,就说:“你患这严重的病,为何不请医生看病用药?”老妇说:“你瞧俺这一筐子野菜草头,连吃都没有,哪有钱看病?”华佗可怜农夫,为她免费诊脉,得知病情严重,数月内必死,故劝慰几句后各奔东西。
半年后,华佗又巧遇这位老妇,诧异不已,连忙上前问候。
询问她服了什么药,使死症得治。
老妇说:“穷人只能生死由天,还有什么药吃呢?青天有眼,吃了几个月的青蒿、野菜,如今感到腿脚有点力气了,我连拐杖也扔了。
”华佗看那老妇的舌色,黄疽已经退去,舌苔稍泛红润,知道老妇所食野菜中必有治黄疸的草药。
华佗和他的弟子,经过三年的时间,尝遍春夏两季的野菜草头,不仅发现了茵陈可治黄疸病,而且季节性特别强,只有3月、4月的茵陈的嫩叶有明显的疗效,其他月份的茵陈药性极差,正是“五月六月当柴烧”。
华佗对弟子说:“学无止境,民间不知有多少绝技妙法,我们不知。
”
此药因为是一老妇所用而后发现,又名“婆婆蒿”。
华佗巧治痨病的典故

茵陈的传说有一个黄痨病人,面色姜黄,眼睛凹陷,瘦成了个刀螂。
这天他拄着拐杖,一步一哼地找到华佗:“先生,请你给我治治吧”。
华佗见病人得的是黄痨病,皱着眉摇了摇头说:“眼下医生们都还没找到治黄痨病的办法,我对这种病也是无能为力呀!”半年后,华佗又碰见那个人。
谁想这个病人不但没有死,反倒变得身强体壮,满面红润了。
华佗大吃一惊,急忙问道:“你这病是哪位医生治好的?快告诉我,让我跟他学学去。
”那个人答道:“我没请先生看,病是自己好的。
”华佗不信:“哪有这种事!你准是吃过什么药了吧?”“药也没吃过。
”“这就怪了。
”“哦,因为春荒没粮,我吃了些日子野草。
”“这就对啦!草就是药,你吃了多少天?”“一个多月。
”“吃的是什么草啊?”“我也说不清楚。
”“你领我看看去。
”“好吧。
”他们走到山坡上,那个人指着一片野草说“就是这个”。
华佗一看,说道:“这不是青蒿吗,莫非能治黄病?”嗯,弄点回去试试看,于是华佗就用青蒿试着给病人下药治病,但一连试了几次,病人吃了没一个见好的。
华佗以为先前那个病人准是认错了草,便又找到他询问:“你吃的是几月里的蒿子?”“三月里的。
”“唔,春三月间阳气上升,而草发芽。
也许三月的青蒿有药力。
”第二年开春,华佗又采了许多三月间的青蒿试着给患黄病的人吃,这回可真灵了!结果吃一个,好一个,而过了春天再采的青蒿就不能治病了,为了把青蒿的药性摸得更准,等到第三年华佗又一次作了试验,他逐月把青蒿采来,又分别按根、茎、叶放好,然后给病人吃,结果,华佗发现,只有幼嫩的茎叶可以入药治黄病,为了使人们容易区别,华佗便把可以入药的幼嫩青蒿取名叫“茵陈”,他还编了四句话留给后人:三月茵陈四月蒿,传与后人切记牢,三月茵陈能治病,四月青蒿当柴烧。
民间故事:华佗虚心求学

民间故事:华佗虚心求学导读:本文民间故事:华佗虚心求学,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华佗虚心求学】华佗开初行医的时候,本领也不怎么高明。
因为他能虚心向别人学习,一点一滴,取长补短,终于成了名医。
成了名医以后,他也不忘向高明的老先生请教。
这里讲一个华佗虚心求学的故事。
有一天,来了个年轻人,请华佗给治病。
华佗把脉一按,就对病人说:“你是得的头风病。
药倒有,只是没药引子。
”“要什么药引子啊?”“生人脑子。
”病人一听要生人脑子做药引子,吃了一惊,心想这没法找,只得回家去了。
过些日子,这年轻病人又找到位老医生。
老先生问他:“你这头风病找人看过吗?”年轻人说:“找华佗治过,他说要生人脑子做药引子,我没法,只好不治了。
”老先生哈哈大笑,说:“用不着去找生人脑子啦,找十个古旧草帽,煎汤喝就行了。
只是记住要找人们戴过年数多的草帽才顶事。
”病人照样做了。
果然是药到病除。
有一天华佗又碰到这个年轻人,见他生龙活虎似的,不像有病的样子了,就问道:“你的头风病好啦!”年轻人笑着回答:“是呀,多亏一位老先生给治的。
”华佗又问吃的什么药,什么做药引子。
年轻人说:“用草帽煎汤。
”华佗一听,连忙问那老先生住在哪里。
年轻人告诉了华佗。
华佗回家一想,别人积了多少年的经验,才得到的秘方,哪里会轻易传授,我只有去到他门下求学才行。
于是华佗就装扮成一般人模样,跟那老医生当学徒,一学就是三年。
这天,老先生出外治病去了。
华佗同师弟在屋里炼药。
这时门外来了一个大肚病人,只见他肚大如箩,腿粗像斗。
病人说是特意来找老先生治病的。
老师傅不在家,华佗的师弟不敢随便接待,就叫病人改天再来。
病人苦苦哀求道:“求求先生,帮我治一下吧!我家离这儿很远,来一趟真不容易啊!”这时华佗出来了,见病人确实病重,不可迟延,就说:“我来给你治。
你拿二两砒霜。
匀两次吃。
可不能一次就吃了啊!”病人接过药,连声感谢,走了。
病人走了之后,师弟埋怨华佗了:“你可知道那药有毒,吃死人怎办?”华佗说:“这人得的是膨胀病,必须毒攻,这叫做以毒攻毒。
中药绝学:茵陈,解密它真正的功效!

中药绝学:茵陈,解密它真正的功效!小编导读三月茵陈四月蒿,传于后人切记牢。
三月茵陈治黄痨,四月青蒿当柴烧。
据说,这是华佗当年发现茵陈后,为警示后学而编下的歌诀。
对于茵陈的功效,本文作者却认为:“茵陈苦寒,清热利湿,为治诸黄疸之专药的认识,既与茵陈功效不相符,又不能完全解释该药在临床上的广泛运用,应重新认识才是!”您怎么看?欢迎在文末的写留言处抒发您的见解!笔者曾考证,中药的茵陈,包括茵陈蒿和绵茵陈两种。
由于二者在采集时间、药用部位及临床运用等方面的显著差异,故应严格区别,酌情选用。
笔者认为,茵陈甘辛性平,质轻味薄,芳香馥郁,功能宣湿开郁,除治疗黄疸病外,尚可用于湿温及肝脾郁结等病证。
1.茵陈非苦寒之品由于药食同源,不少中药具有药饵与食蔬双重用途,茵陈即属其中之一。
古代茵陈除药用外,亦作为一种菜蔬食用,如《本草纲目》谓:“茵陈,昔人多莳为蔬……今淮扬人二月二日犹采野茵陈苗,和粉面作茵陈饼食之。
”“莳”即移栽种植。
可见明代以前,茵陈为人们食蔬已较普遍。
迄至现今,我国民间部分地区仍流传有初春采集茵陈幼苗食用者。
若茵陈苦寒,何以能为食用者所接受?近年来,临床使用茵陈煎剂防治肝炎的大量资料表明,长期服用茵陈,既未体验其苦寒之性味,又未见有苦寒败胃的有关文献。
故据古今食用与药用茵陈的事实来看,其性味甘辛平和,寒热属性并不十分明显。
历代医家认为茵陈苦寒,多是将茵陈与茵陈蒿汤的作用混为一谈。
2.茵陈功效非清热利湿茵陈采集于初春生发之际,禀受少阳初生之气,故芳香透达而能宣湿开郁。
《本草述钩元》谓其“发陈致新”,所谓“发陈”,即寓生发上达,陈敷阳和之意,药以“茵陈”为名,其意盖在于此。
大凡药物生发透达之功,多为质轻味辛性平之品,若茵陈苦寒,其性沉降,何以能生发少阳之气?从茵陈的采收季节与性味功效综合分析,该药并非苦寒,不具有清热利湿作用。
至于茵陈用于诸种黄疸,乃因其能宣湿开郁,并与不同的药物配伍而奏效。
如湿热黄疸,仲景的茵陈蒿汤以茵陈宣湿开郁为君,配伍栀子、大黄清泄湿热;寒湿黄疸,仲景的茵陈五苓散与后世医家的茵陈理中汤、茵陈术附汤等,仍以茵陈宣湿开郁为君,配伍桂枝、干姜或茯苓、泽泻、白术等温化寒湿。
三月茵陈四月蒿

三月茵陈四月蒿作者:王荣华来源:《现代养生·上半月》2014年第03期传说华佗给一黄痨(黄疸)病人治病,苦无良药,无法治愈。
过了一段时间,华佗发现病人突然好了,急忙问他吃了什么药。
他说吃了一种绿茵茵的野草。
华佗一看是青蒿,便到地里采集了一些,给其他黄痨病人试服,但试了几次,均无效果。
华佗又去问已痊愈的病人吃的是几月的蒿子,他说三月里的。
华佗醒悟到,春三月阳气上升,百草发芽,也许三月蒿子有药力。
第二年春天,华佗又采集了许多三月间的青蒿,给黄痨病人们服用,果然吃一个好一个,但过了三月,青蒿却又没有功效了。
为摸清青蒿的药性,第三年,华佗又把根、茎、叶进行分类试验。
实践证明,只有幼嫩的茎叶可以入药治病,并取名“茵陈”。
他还编歌供后人借鉴:“三月茵陈四月蒿,传于后人切记牢。
三月茵陈治黄痨,四月青蒿当柴烧。
”茵陈原植物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高达1米,多分枝。
茎生叶,有灰白色细柔毛,头状花序,密集成圆锥形花丛,秋季开花,卵形,花绿黄色。
茵陈为根繁殖,全草有香气。
春季幼苗高6~10厘米时采收,除去老茎及杂质,晒干称“绵茵陈”。
秋季采割的称“茵陈蒿”。
其生于山坡、路边,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中国药典》规定:茵陈为菊科植物滨蒿或菌陈蒿的干燥地上部分。
绵茵陈为干燥的幼苗,多卷曲成团状,灰白色或灰绿色,全体密被白色茸毛,绵软如绒;茎细小,除去表面白色茸毛后可见明显纵纹,质脆,易折断;气清香,味微苦,以质嫩,绵软,灰白色,香气浓者为佳。
茵陈蒿茎呈圆柱形,多分枝,表面淡紫色或紫色,有纵条纹,被短柔毛;体轻,质脆,断面类白色;气芳香,味微苦;以茎叶淡紫色,带有叶片、花蕾,气芳香者为佳。
滨蒿含挥发油,主要成分为侧柏醇、a-蒎烯、丁香醛等。
菌陈蒿全草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β-蒎烯、茵陈酮、脂肪油、绿原酸及香豆精等。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菌陈蒿有显著的利胆作用,在增加胆汁分泌同时,也增加胆汁中固体物、胆酸和胆红素的排泄量,并能解热和降压。
棉茵陈功效与禁忌

棉茵陈功效与禁忌茵陈有明显的护肝功效,补气补血,清热解毒解,退黄的功效,茵陈泡水对肝病有一定的功效。
茵陈泡水喝的作用是啥。
茵陈传说故事神医华佗给一黄痨病人看病,苦无灵丹妙药,没法痊愈。
已过一段時间,神医华佗发觉患者忽然好啦,赶忙问起吃完什药?他说道吃完一种绿茵茵的杂草。
神医华佗一看是青篙,便到田里收集了一些,给别的黄痨病人试服,但试了几回,均无实际效果。
神医华佗又去问已治愈的患者吃的是几月份的蒿子,他说道三月里的。
神医华佗觉悟到,春三月气血升高,百草出芽,或许三月蒿子有药效。
第二年初春,神医华佗又收集了很多三月间的青篙,给黄痨病大家服食,果真吃一个好一个,但已过三月青篙却又沒有作用了。
为摸透青篙的药效,第三年,神医华佗又把根、茎、叶开展归类实验。
临床护理证实,仅有嫩幼的叶茎能够当药看病,并取名字“茵陈”。
这就是“神医华佗三试青蒿草“的传说故事。
他还编歌供后代效仿:“三月茵陈四月蒿,传于后代谨记牢。
三月茵陈治黄痨,四月青篙当柴窑。
”茵陈有明显的护肝功效,对甲,乙型肝炎,黄疸型肝炎,有明显的功效。
有益胆,推动胆液代谢,提升胆液中胆酸和总胆红素排出来的功效。
能提升心脏冠状动脉血容量,促进血液循环,并有降血压,降低血脂,抗凝血,有利排尿退热止喘,祛除寄生虫及抑止多种多样高致病皮肤真菌与病菌的功效。
茵陈泡水喝有什么功效茵陈对身体结核菌有彻底的抑制效果,对一些皮肤真菌有一定抑制效果。
有明显的清热利湿清热利湿,清肝利胆,降血压等功效,对寒湿黄疸、黄疸型肝炎、胸胁胀痛、胆囊炎、胆石症及其高血压、心悸失眠,头晕眼花的功效。
大家都知道,茵陈茶具备明显的保肝的作用,对甲乙型肝炎,黄疸型肝炎有明显的实际效果,另外茵陈能够推动胆液的代谢,提升胆液中胆酸及总胆红素的排出来,而亚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属中医学“阳黄”范围。
多因內外合邪,导致寒湿蕴结于肠胃,阻碍于胆肝,造成寒湿瘀阻,胆肝超过肃降,寒湿郁蒸,胆液泛溢皮肤而成黄疸。
《轻松学经方4》第40讲黄疸神效方——茵陈蒿汤2

《轻松学经方4》第40讲黄疸神效方——茵陈蒿汤2养胃五点“少点慢点淡点软点暖点”你看这个茵陈蒿,有句口诀形容这个药叫什么: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
所以有的时候去采药啊,你不按季节来呢,白忙!当季是药,过季便是草啊!你过了这个季节了,他既然变草了,用不出那种药效。
因为它潜藏了一个冬天的能量啊!春天一到,从地底下一冒出来,毛茸茸的,积聚有少阳肝胆之气,疏肝的,就股劲效果最好。
像那个笋一样,哎呀,你去采,春天清明前后去采,好嫩啊!一旦到了夏至以后,他长成了竹子,你再去啃就啃不动了。
所以山珍呢,这个竹子,总是在他冒笋尖的时候最好吃,等它上升竹节的时候了,已经吃不了。
同样,茵陈也是,在它冒尖尖的时候,就像头发那么长的时候,那采最好,所以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
五月六月呢?长膝盖高、肩膀高、人那么高的时候呢,已经可以割来烧了,做不了药。
因为它的药效里面的作用极低极低。
以前老师,治疗一例那个手发黄的患者,两条手发黄。
他说是贫血,吃大量补血药,黄色都退不掉。
我看暗黄的,确实有贫血在。
我说,不能光补血,要健脾胃,血生化之源在脾胃,补血要补源头。
用八珍汤,八珍汤相当好补血。
四君子补气,四物汤补血,补完气后气能生血,血可养气。
放化疗、手术,大病、重病,病后体衰力弱,面色蜡黄,手脚黄。
用那个毛巾老觉得洗不干净,就有那层黄色在里面,那是气血不足。
一个人气血足,他没洗脸,你觉得好干净啊,荣光焕发。
气血不足的时候,一天洗十次脸,你觉得他脸上还有一股晦暗之气。
你又说不出那个原因,好像从坟墓里爬出来一样。
所以致使不能推陈出新,是气血推动力变小了。
所以老师用八珍汤,提升他气血推动力,再配合茵陈蒿利胆退黄,气机要下去,身上那些黄退掉了。
茵陈蒿可以用30克或者50克,退黄作用相当强,这是一例。
所以我看了茵陈过后呢,我就想到了,人练功夫也是哦,你少年不练,少年不练老练了,那就苦了,功在少年!包括采茵陈也要乘它年少,它就有那股调达肝胆少阳之气的力量,一旦到它老了以后,真的有点不中用了。
中医药小故事

中医药小故事【篇一:中医药小故事】1 []┃━━【小故事】有个挖药的老人,无儿无女,收了一个徒弟。
谁想,这个徒弟很是狂妄,才学会一点皮毛,就看不起师傅了。
有的时候,卖药的钱也不交给师傅,自己偷偷花掉。
师傅伤透了心,就对徒弟说:“你翅膀硬了,另立门户吧。
”徒弟倒满不在乎:“行啊!”师傅不放心地说:“不过,有一种药,你不能随便卖给人吃。
”“什么药?”“无叶草。
”“怎么啦?”“这种草的根和茎用处不同;发汗用茎,止汗用根,一朝弄错,就会死人!记住了吗?”“记住了。
”“你背一遍。
”徒弟张口就背了一遍,不过,他背时有口无心,压根儿也没用脑子想。
从此,师徒分手,各自卖药。
师傅不在眼前,徒弟的胆子更大了,虽然认识的药不多,却什么病都敢治。
没过几天,就让他用无叶草治死了一个。
死者家属哪肯善罢甘休,当时就抓住他去见县官。
县官问道:“你是跟谁学的?”徒弟只好说出师傅的名字。
县官命人把师傅找来,说:“你是怎么教的?让他把人治死了!”师傅说:“小人无罪。
”“怎么能说你无罪?”“关于无叶草,我清清楚楚地教过他几句口诀。
”县官听了,就问徒弟:“你还记得吗?背出来我听听。
”徒弟背到:“发汗用茎,止汗用根,一朝弄错,就会死人。
”县官又问:“病人有汗无汗?”徒弟答道:“浑身出虚汗。
”“你用的什么药?”县官大怒:“简直是胡治!病人已出虚汗还用发汗的药,能不死人?”说罢,命人打了徒弟四十大板,判坐三年大狱。
师傅没事,当堂释放。
徒弟在狱中过了三年,这才变得老实了。
他找到师傅认了错儿,表示痛改前非。
师傅见他有了转变,这才把他留下,并向他传授医道。
打这儿起,徒弟再用“无叶草”时就十分小心了。
因为这种草给他闯过大祸惹过麻烦,就起名叫作“麻烦草”,后来又因为这草的根是黄色的,才又改叫“麻黄”。
2 [ 紫苏]┃━━【小故事】九月九日重阳节,一群富家子弟在酒店里比赛吃螃蟹。
一只只大螃蟹又多油又黄,他们越吃越香。
吃空的蟹壳竟在桌上堆成了一座小塔。
华佗带着徒弟,也到这儿来饮酒。
【推荐下载】茵陈的功效和作用 三月茵陈是个宝

[键入文字]
茵陈的功效和作用三月茵陈是个宝
茵陈是菊科的一种青蒿草,只有在春季时节的幼嫩的茎叶可以入药治病,因此叫做茵陈,华佗还为其编过歌,让后人借鉴之用:“三月茵陈治黄痨,四月青蒿当柴烧。
”茵陈除了治疗黄痨的作用外还有哪些功效呢?让我们一起来细数一下吧!
茵陈是菊科的一种青蒿草,只有在春季时节的幼嫩的茎叶可以入药治病,因此叫做茵陈,华佗还为其编过歌,让后人借鉴之用:三月茵陈治黄痨,四月青蒿当柴烧。
茵陈除了治疗黄痨的作用外还有哪些功效呢?让我们一起来细数一下吧!
1、茵陈利胆退黄
茵陈中含香豆精、咖啡酸和绿原酸等多种对肝胆有利的成分,可以让胆汁中的胆酸和胆红素含量等分泌增加,所以说茵陈对各类型的黄疽、新生儿高胆质血症有着一定的治疗功效。
2、茵陈抗茵消炎
用水煎剂的茵陈水,对一些结核杆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葡萄球菌都有着均有抑制作用,其中含有的乙醇提取物对流感病毒可做到压制作用,挥发油则对皮肤有着很强的抑制和杀菌通宵。
3、茵陈蒿解热平喘
茵陈有着很明显的解热和平喘功效,随着医学的不断研究,茵陈现在可以人工合成治疗慢性的气管炎了。
4、茵陈防治心血管疾病
茵陈含有的对羟基苯乙酮可以使血压和血清胆固醇降低,可用来防止内脏和血管壁脂肪沉积堆积,有着扩张血管和抗凝血的作用,因此是防治冠心病。
高脂血病的重要助力。
还可预防缺乏叶酸而引起的巨幼细胞性贫血。
1。
茵陈是青蒿的幼苗吗

茵陈是青蒿的幼苗吗茵陈蒿与青蒿是同一种植物,准确地说,应该是茵陈蒿是青蒿的幼苗,而青蒿则是茵陈蒿的成年版。
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三月茵陈治黄痨,传于后人切记牢。
这是华佗当年发现茵陈后,为警示后学而编下的歌诀。
茵陈秉承了初春的“少阳升发之气”,所以有疏肝解郁、清热利湿的作用。
现在正是采摘茵陈的好时候。
据说华佗老先生有次给一黄痨患者治病,苦无良药。
过了一些天,他发现患者竟然好了。
一问,人家说是吃了一种绿茵茵的野草。
华佗一看是青蒿,便去采,给其他黄痨患者试服,但都没用。
华佗又去问人家吃的是几月的蒿子,说是三月的。
华佗恍然大悟,春三月阳气上升,百草发芽,可能就是三月的蒿子有用。
为了摸清药性,他连试三年,终于弄清,并编下此歌诀供后人借鉴。
“三月茵陈四月蒿,传于后人切记牢。
三月茵陈治黄痨,四月青蒿当柴烧。
”二月二,采茵陈。
南宋洪舜俞说:“酣槽紫姜之掌,沐醯茵陈之丝。
”李时珍云:“今淮扬人二月二日犹采野茵陈苗和粉作茵陈饼食之。
”我也采过茵陈。
风寒料峭的二月,天和地好像隔得很远,在野地里找小小的茵陈,可并未觉得冷。
这时的茵陈刚出土,还是小小的一团,鲜嫩,似乎一掐都能掐出水来。
需要的其实也就是这嫩汪汪的水。
蒸糕、菜饼、蒸肉都被它染得绿绿的,嫩嫩的,透着稚气未脱的清香。
三月三,茵陈长大了一些,正好药用。
一朵一朵,绿茵茵的,青春逼人。
虽然还是清纯得很,不谙世事,可叶子的背面已经开始泛白,像蒙了一层薄薄的雾,有些朦胧之意。
一朵一朵地采回来,晒干。
晒干后的茵陈最特别,异常柔软,绵绵的,所以又称做“绵茵陈”。
小时候晒茵陈,我最喜欢把茵陈握在手里,滑滑的,像春天里刚做完就忘记的一场梦。
细想,可能喜欢的就是这“绵”,一种妥帖、温暖、春风般的质地。
春天,是肝病易发的季节。
因四时之中,春属木,春三月,万物生长发育,肝也属木,喜条达,与木的特性也相类似。
《黄帝内经》曰:“春三月,此谓发陈。
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三月茵陈四月蒿

三月茵陈四月蒿我认为“三月茵陈四月蒿,但是五月砍了当柴烧”是不对的。
茵陈既是一种野菜,也是一种中草药,作为美食的同时,又能预防和治疗身体的某些疾病,实在是一举两得。
常说:“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砍了当柴烧”是说要吃茵陈就要在3月采摘,这时的茵陈味略苦,但药效极佳,具有清热利湿退黄疽的功能。
将其洗净晒干泡茶喝,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也可以食用,只是味略苦。
到了4月份,茵陈慢慢长大就成了白蒿,这是食用的最佳时期。
而且人们食用的茵陈一般都是三四月的,这个时候的茵陈口感比较好,比较鲜嫩,到了五月以后茵陈长大了口感就变得不好了,就不会食用了。
随便打开《本草》或《药典》,都能看到详尽的介绍:茵陈属菊科植物,生微寒,味苦、辛,无毒。
有清暑解表、利水消肿、清热利湿、解毒疗疮的功能,民间常作为利尿、发汗剂,可以治疗感冒、黄疽等疾病。
《本草拾遗》更是刨根究底:“虽蒿类,苗强,经冬不死,更因旧根而生,故曰因陈,后加蒿字也。
”茵陈也叫因陈,“茵”说明它是草部,“因”是讲它的出处,都说得过去。
李时珍曾说过:“今淮扬人二月二日犹采野茵陈苗和粉作茵陈饼食之。
”看来古代已有人吃这种茵陈和面粉做起来的混合物了,面饼也好,面团也罢,蒸菜也可,性质都是一样的。
但应注意,只有嫩苗可食,到夏天则苗老成蒿,故有“二月茵陈五月蒿”的说法。
民间还有“华佗三试青蒿草”的传说。
据说神医华佗用了三年时间,反复试验,终于掌握了茵陈的功效。
为了使人们便于识别,他还编了一首《菌陈蒿歌》:“三月茵陈四月蒿,传与后人须记牢。
三月茵陈治黄痔,四月青蒿当柴烧。
”李时珍和华佗都是古代名医,一个说是二月茵陈,一个说是三月茵陈,既有四月蒿、五月蒿还有的地方是说“六月七月当柴烧”。
我想这只是因为地域和气候的区别,其实都是说的嫩茵陈,也就是绵茵陈。
至于说四月蒿还是五月蒿,无非是说,茵陈老了就变成了蒿草。
不过,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近代研究证明,秋季采收的带果穗的茵陈蒿,所含药物有效成分最多,比绵茵陈更好。
本草故事

本草传奇故事中草药古称本草,是我劳动人民几千年来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
它种类多,分布广,是人们通过长期临床验证和反得实践流传下来的瑰宝。
很多中草药,除了在治病健身方面有显著效果外,并都有一个或数个神话般的传奇故事,数千年来广为流传于民间。
1、强腰除痹丁公藤明朝时,雁门有个叫解叔谦的人,事母至孝,母患瘫痪多年,精心施治,久不嫌烦。
但经多医,母病无起色。
一天深夜,他沐浴焚香,跪于庭院,求神赐方。
忽夜空中飞过一鸟,叫着:“丁公藤,丁公藤。
”解叔谦喜出其望外,次日,便去药肆求购,无公藤可售,又遍访民医药叟,皆不识此药。
一位老人告诉他,去宜都山寻找,或许可得。
解叔谦携带干粮,远上宜都山寻觅,三日无获,第四日,在山中遇一老翁伐木,树上一藤,角叶如丁,其绕如蛇,便拜问老翁可识丁公藤,老叟停斧笑指树上青藤道:“我即丁公,种藤于此。
取藤五斤,切段煎汁过滤,同曲米酿酒饮便可。
”解叔谦大喜,回家依法制备,老母服后很快痊愈。
解将丁公藤荐赠乡人,治愈多个病人。
丁公藤,为胡椒科植物。
味辛,性温。
能祛风湿,通经络,强腰膝,除痹痛,壮肾阳,治疗挫伤。
2、暖胃降逆话丁香相传,唐代著名的“宫廷诗人”宋之问,在武则天掌朝时曾充任文学侍从。
宋认为自己人长得仪表堂堂,出类拨萃,诗文也做得好,应该受到武后的宠爱。
可是武后却一直未曾垂青,宋被冷落,又不甘心。
于是写了一首艳诗献给太后,以期获得武则天的重视。
然而武后读后,竟一笑置之,并说:“宋卿哪方面都不错,就是自己不知道有口臭的毛病。
”宋闻之羞愧无比,从此,人们就经常看见他口含鸡舌香,以解其臭。
由此,有人趣称丁香为“古代的口香糖。
”其实,丁香能除口臭早有记载。
据说,我国汉代百官在皇帝面前奏事或回答问题,觜里就必须含嚼丁香这玩意艺儿。
过去由于缺乏科学的口腔保健知识和有效方法,患口臭者十分普遍。
因为丁香的芳香气可以压住因胃火上升或牙周炎引发的口气,这在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中曾有记载:“三省故事郎官口含鸡舌香,欲奏其事,对答其气芬芳。
“朝三暮四”竟然说的是这种中草药

“朝三暮四”竟然说的是这种中草药春天已经翩然来了,到处是一片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伴随着这“生机”的,必少不了陪伴我们的中草药,草药汇集天地间精气,更有些草药应运时节而生,过时便没了那神奇的疗效,比如说茵陈。
古人云: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砍了当柴烧。
一、茵陈“朝三暮四”(*^__^*)的历史传说东汉末年,战乱频繁,尸骨遍野,连年欠收,民不聊生,于是乎天行疫疠,瘟病四起。
有年初春,华佗收治了一位女病人。
这位女病人骨瘦如柴,面似妆金,两眼杏黄,腹涨呕恶,华佗知道她得的是“瘟黄病”,尽心调治了月余,也不见好,反而有愈延愈重之势。
华佗没有办法,只好交代她回家准备后事。
没想到一年之后,华佗又碰见了她,见她的病全好了,还保养得白白胖胖的,就感觉到很奇怪。
于是华佗就问她的病是谁治好的,这位女病人告诉华佗,既然神医华佗都没有办法能治好她的病,她就没有再去找其他的医生了,也没有吃什么药。
华佗就更是奇怪了:“没吃药,这病怎么就能好了呢?难道你吃过一些什么特殊的东西吗?”女病人说:“也没有吃什么,这几年闹灾荒,连饭都吃不饱,我们就是上山采野蒿当饭吃。
”华佗恍然大悟:“哦,原来野蒿可以治疗瘟黄病。
”从此以后,华佗每每遇到生瘟黄病的人,就告诉他们去采野蒿吃。
可有的人吃了就见好,有的人吃了好几个月病情也不见回转。
病人把这个情况反馈给华佗,华佗也感觉挺纳闷:“这其中难道还有什么其他的缘故吗?”他又走访了很多的群众,包括那位女病人,才发现原来野生的蒿类有两种,一种是翠绿发青的青蒿;一种是暗绿发灰的,叫灰蒿。
瘟黄病病人要吃了这种颜色发灰的灰蒿才有效。
可又经过一两年的观察与实践,包括病人反馈回来的情况,华佗就又发现,这种灰蒿必须在清明前后二三月天气、万物生发三寸长短时采摘才有效,而一过三月进入初夏,万物发叶生枝,力量分散,就没有药效了。
此外,华佗还发现,那种翠绿发青的青蒿,却有清退虚热,截疟凉血的作用。
于是,华佗就给这种能治瘟黄病的灰蒿另外起了一个名字――“茵陈”,以区别于那种清退虚热,截疟凉血的“青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医华佗巧用三月茵陈治黄痨
茵陈蒿经冬不死,春则因陈根而生,故名因陈或茵陈。
至夏其苗则变为蒿,故亦称茵陈蒿。
中国民间现尚有以米粉作茵陈糕、团的习惯。
茵陈作菜,要采嫩苗,老的药用是茵陈蒿。
故有“三月茵陈四月蒿”的说法。
这句话的由来,相传与东汉时的名医华佗有关。
东汉末年,战乱频繁,尸骨遍野,连年欠收,民不聊生,于是乎天行疫疠,瘟病四起。
有年初春,华佗收治了一位女病人。
这位女病人骨瘦如柴,面似妆金,两眼杏黄,腹涨呕恶,华佗知道她得的是“瘟黄病”,尽心调治了月余,也不见好,反而有愈延愈重之势。
华佗没有办法,只好交代她回家准备后事。
没想到一年之后,华佗又碰见了她,见她的病全好了,还保养得白白胖胖的,就感觉到很奇怪。
于是华佗就问她的病是谁治好的,这位女病人告诉华佗,既然神医华佗都没有办法能治好她的病,她就没有再去找其他的医生了,也没有吃什么药。
华佗就更是奇怪了:“没吃药,这病怎么就能好了呢?难道你吃过一些什么特殊的东西吗?”女病人说:“也没有吃什么,这几年闹灾荒,连饭都吃不饱,我们就是上山采野蒿当饭吃。
”
华佗恍然大悟:“哦,原来野蒿可以治疗瘟黄病。
”从此以后,华佗每每遇到生瘟黄病的人,就告诉他们去采野蒿吃。
可有的人吃了就见好,有的人吃了好几个月病情也不见回转。
病人把这个情况反馈给华佗,华佗也感觉挺纳闷:“这其中难道还有什么其他的缘故吗?”他又走访了很多的群众,包括那位女病人,才发现原来野生的蒿类有两种,一种是翠绿发青的,叫青蒿;一种是暗绿发灰的,叫灰蒿。
瘟黄病病人要吃了这种颜色发灰的灰蒿才有效。
可又经过一两年的观察与实践,包括病人反馈回来的情况,华佗就又发现,这种灰蒿必须在清明前后二三月天气、万物生发三寸长短时采摘才有效,而一过三月进入初夏,万物发叶生枝,力量分散,就没有药效了。
此外,华佗还发现,那种翠绿发青的青蒿,却有清退虚热,截疟凉血的作用。
于是,华佗就给这种能治瘟黄病的灰蒿另外起了一个名字――“茵陈”,以区别于那种清退虚热,截疟凉血的“青蒿”。
为了让老百姓们都知道并且都能记住这个特殊的现象,华佗还编了一句顺口溜:“三月茵陈治黄痨,四月青蒿当柴烧”,以利老百姓们牢记相传。
这就是“三月茵陈四月蒿”的来历。
茵陈俗称柏蒿,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茵陈蒿或滨蒿的幼苗,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每年春季幼苗高约三寸左右时采收,入药以质嫩、绵软、灰绿色、香气浓者为佳。
俗话说: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茵陈当柴烧。
春天阳气上升,万物复苏,芳草吐绿,正是采收茵陈的好时节。
中医认为,茵陈性味苦、微寒,入脾、胃、肝、胆经,有清热利湿、利胆退黄之功,为中医临床常用的利胆退黄要药。
药理研究表明,本品煎剂及醇浸剂能促进胆汁分泌,对肝脏有保护作用,还能降压、利尿。
煎剂有强力解热作用,能降血脂,防止血管壁脂质堆积。
其所含的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明显抑制作用,对痢疾杆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及皮肤病原性真菌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茵陈除有药用价值外,它的幼苗还可以当作野菜食用。
茵陈富含维生素C和B族维生素,并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微量元素和20余种氨基酸,具有很好的保健功能。
在春天,食用茵陈亦能起到很好的防病保健作用。
与其他野菜一样,春季服食茵陈的方法很多,可蒸食,可凉拌。
将茵陈洗净切碎,加入葱、姜、蒜,拌上面粉,蒸熟食之,其味清素鲜美;将茵陈放在沸水中煮2~3分钟后,捞出晾凉,拌上蒜泥,加入香油、食盐等调料,则为春季佐餐的佳品;也可在煮粥时把茵陈直接放入锅中同煮,味道也很鲜美。
需强调的是,无论是药用还是食用茵陈,都要抓住采收的最佳时机,莫到茵陈“当柴烧”时再用。
特别是在做茵陈粥时,应以稀薄为宜,脾胃虚寒者不宜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