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
中医最常用的20个方剂
中医最常用的20个方剂1. 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
功效:益气健脾。
主治脾胃气虚证。
2. 参苓白术散:人参、茯苓、白术、山药、白扁豆、莲子、薏苡仁、砂仁、桔梗、甘草。
功效: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主治脾虚湿盛证。
3. 补中益气汤:人参、黄芪、白术、甘草、升麻、柴胡、陈皮、生姜、大枣。
功效: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脾胃气虚或气虚下陷证。
4. 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防风。
功效:益气固表止汗。
主治表虚自汗。
5. 四物汤:熟地黄、当归、白芍、川芎。
功效:补血调血。
主治营血虚滞证。
6. 当归补血汤:黄芪、当归。
功效:补气生血。
主治血虚发热证。
7. 归脾汤:人参、黄芪、白术、茯苓、远志、酸枣仁、龙眼肉、木香、甘草、生姜、大枣。
功效: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主治心脾气血两虚证及脾不统血证。
8. 六味地黄丸:熟地黄、山茱萸、山药、牡丹皮、泽泻、茯苓。
功效:滋阴补肾。
主治肾阴虚证。
9. 金匮肾气丸: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牡丹皮、泽泻、桂枝、附子。
功效:温补肾阳,化气行水。
主治肾阳虚证。
10. 炙甘草汤:炙甘草、人参、阿胶、生地黄、桂枝、麦冬、火麻仁、大枣。
功效:益气滋阴,通阳复脉。
主治阴血阳气虚弱,脉结代。
11. 逍遥散:柴胡、当归、白芍药、白术(炒)、茯苓(炒)薄荷(炒)、甘草(炙)。
功效: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
12. 龙胆泻肝汤:龙胆草(酒炒)、青连翘(炒)、干生地(净)、车前子(炒)、淡黄芩(酒炒)、生栀子(炒)、粉丹皮(酒炒)、泽泻(炒)、苦木通(去节)、生甘草(生)。
功效:清肝胆实火,泻下焦湿热。
主治肝胆实火证及下焦湿热证。
13. 左金丸:黄连(姜炙)、吴茱萸(甘草炙)。
功效:清肝泻火,降逆止呕。
主治肝火犯胃证及嘈杂吞酸证。
14. 清胃散:生地黄(细锉)、当归身(酒洗)、牡丹皮(去心)、黄连(拣净)、升麻(去根)。
功效:清胃凉血。
主治胃火牙痛及牙宣出血等症。
15. 玉女煎:石膏(煅)、熟地黄(酒蒸)、麦冬(去心)、知母(酒炒)、牛膝(酒蒸)。
方剂
2.药量增减变化 方剂的药物组成相同,但对药物的用量 增减变化,配伍关系则有君臣佐使之变 从而其功用、主治则各有所异。
3.剂型更换变化 同一方剂,尽管用药、用量完全相同,但 剂型不同,其作用亦异。但这种差异只是 药力大小与峻缓的区别,在主治病情上有 轻重缓急之分而已。
第四章
剂型
1.汤剂: 制法:古称汤液,是将药物饮片加水或 酒浸泡后,再煎煮一定时间,去渣取汁, 制成的液体剂型。 作用:主要供内服。外用的多作洗浴、熏 蒸及含漱。 特点:吸收快、能迅速发挥药效,特别 是能根据病情的变化而随证加减,适用 于病证较重或病情不稳定的患者。李杲 说:“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
功
能
适应病症
下法 荡涤肠胃、排 燥屎、冷积、瘀血、 出粪便 宿食、虫积等有形积 滞停留于胃肠 和法 和解、调和脏 邪犯少阳,肝脾不和, 腑、阴阳、表 寒热错杂,表里同病 里失和之证 等
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能
适应病症
清法 清热、泻火、 热证、火证、热甚 凉血 成毒以及虚热等证 温法 温里祛寒 脏腑的沉寒痼冷, 寒饮内停,寒湿不 化,以及阳气衰微 等
二.常用治法
清代程钟龄将诸多治法概括 “八法”,他在《医学心悟》 中说:“论病之源,以内伤外 感四字括之。论病之情,则以 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 而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 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
功 能 适应病症 汗 发 汗 解 表 , 感表证、疮疡初起以 外 法 宣肺散邪 及 水 肿 、 咳 嗽 等 伴 见 表 证者 吐 涌吐痰涎、 中风痰壅,宿食壅阻, 法 宿 食 、 毒 癫狂、喉痹等 物
使药: 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以达 病所的药物。 调和药,即具调和诸药作用的 药物。
第三节
方剂
(1)君药
君药又称主药,是方剂中针对主病或主证起 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在一个方剂中,主药是 不可缺少的药物,一般用量较重。
(2)臣药
臣药又叫辅药,有两种含义:一是辅助君药 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二是针对兼病或 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
(3)佐药
佐药有三个作用,一是佐助药,即协助君药、
临床运用:常用本方治疗顽固性偏头痛、头部湿疹、
高血压、急性结膜炎、虹膜睫状体炎、鼻炎、急性
黄疸型肝炎、急性胆囊炎,以及泌尿生殖系炎症、
急性肾盂肾炎、急性膀胱炎、尿道炎、外阴炎、睾
丸炎、腹股沟淋巴腺炎、急性盆腔炎、带状疱疹等
病,凡属肝经实火湿热者均有良效。
23
常用中成药
1、清开灵胶囊(注射液) 2、龙胆泻肝片 3、金银花露 4、清经化痰丸 5、黄连上清丸 6、八正合剂 7、清胃胶囊
24
四、和 解 剂
凡具有和解少阳、调和肝 脾、调和寒热等作用,治疗邪 在少阳、肝脾不和、肠胃不和、 寒热错杂及表里同病等证的方 剂叫和解剂。属于治疗八法中 的“和”法。
25
逍遥散
组成:柴胡(君)、白芍、当归(臣)、 白 术、茯苓( 佐),炙甘草 (使)
功用: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主治:肝郁血虚证。两胁作痛,胸闷嗳气, 头疼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月经不调, 乳房胀痛,舌淡红,脉弦细。
38
二陈汤
组成 — 制半夏 橘红 茯苓 炙甘草 ( 生姜、乌梅)
君
臣佐使
功用 — 燥湿化痰,理气调中。
主治 —湿痰咳嗽。痰多色白易咯,胸隔胀满,恶心呕 吐, 或肢体倦怠,舌苔白腻,脉滑。
临床运用:本方常用于加减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 慢性胃炎、妊娠呕吐、神经性呕吐、耳源性眩晕、胃 及十二指肠溃疡、脑血管意外等属湿痰壅盛者。
中医临床常用方剂100方
1. 安宫牛黄丸2. 白虎汤3. 白通汤4. 保和丸5. 保和颗粒6. 补中益气汤7. 菜花败毒散8. 草珊瑚合剂9. 穿心莲合剂10. 大承气汤11. 大黄甘遂丸12. 大青龙汤13. 大柴胡汤14. 大黄附子汤15. 大黄清胆汤16. 当归四逆汤17. 当归散18. 当归养血汤19. 当归芍药散20. 当归射干酵母片21. 当归煎膏22. 地黄丸23. 地骨皮散24. 地榆消炎片25. 丁香抗病毒合剂26. 丁香抗菌合剂27. 丁香合剂28. 冬凌草寄生合剂29. 断血流胶囊30. 高力灵胶囊31. 高力灵颗粒32. 广安妇科丸33. 广藿香合剂34. 海蛇抗癌合剂35. 海蛇化癌汤36. 海蛇半夏散37. 海蛇半夏散片38. 海蛇消炎口服液39. 海蛇消炎贴膏40. 海蛇抑菌合剂41. 海蛇沉香宝石丸42. 海蛇补益宝石丸43. 海蛇定阳合剂44. 海蛇炎康片45. 海蛇止血合剂46. 海蛇止咳糖浆47. 海蛇止痛膏48. 海蛇止痛颗粒49. 海蛇止痛药丸50. 海蛇治疗白斑胶囊51. 海蛇助眠合剂52. 海蛇祛风湿合剂53. 海蛇抗病毒合剂54. 海蛇抗感冒合剂55. 海蛇抗流感合剂56. 海蛇抗疟合剂57. 海蛇抗病毒胶囊58. 海蛇抗菌颗粒59. 海蛇抗结核合剂60. 海蛇抗肺炎合剂61. 海蛇抗霍乱合剂62. 海蛇抗白喉合剂63. 海蛇抗麻疹合剂64. 海蛇抗风寒合剂65. 海蛇抗温热合剂66. 海蛇抗病毒颗粒67. 海蛇抗病毒口服液68. 海蛇抗病毒片69. 海蛇抗病毒贴膏70. 海蛇抗病毒药丸71. 海蛇抗病毒软胶囊72. 海蛇抗病毒注射液73. 海蛇抗菌口服液74. 海蛇抗菌片75. 海蛇抗菌贴膏76. 海蛇抗菌药丸77. 海蛇抗菌软胶囊78. 海蛇抗菌注射液79. 海蛇抑菌口服液80. 海蛇抑菌片81. 海蛇抑菌贴膏82. 海蛇抑菌药丸83. 海蛇抑菌软胶囊84. 海蛇抑菌注射液85. 海蛇散疼片86. 海蛇消肿合剂87. 海蛇止痒合剂88. 海蛇祛湿合剂89. 海蛇清火合剂90. 海蛇活血合剂91. 海蛇润燥合剂92. 海蛇保肝合剂93. 海蛇滋阴合剂94. 海蛇养血合剂95. 海蛇安神合剂96. 海蛇开窍合剂97. 海蛇养心合剂98. 海蛇益气合剂99. 海蛇健脾合剂100. 海蛇降压合剂这些方剂都是中医临床常用的,但请注意,在使用任何中药方剂之前,最好咨询专业中医师的意见。
中医方剂学名词解释--
中医方剂学名词解释--
中医方剂学是中医药学中的一个重要学科,研究中药方剂的配
方和实际应用。
下面是一些中医方剂学中常用的名词解释:
1. 方剂:指中医药中用于治疗疾病的药物组合方案,是中药以
一定比例配伍在一起使用的具体处方。
2. 配伍:指中药在方剂中的组合关系,包括药物的种类、剂量、用药方法等。
3. 药味:中药方剂中所含的主要药物的性味特点,包括寒、凉、温、热、苦、甘、辛、酸、咸等。
4. 药性:中药方剂中各药物所具有的药理作用特点,包括疏风
散寒、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
5. 方义:中药方剂的基本理论,包括方剂的分类、功效、适应
症等。
6. 用药禁忌:指某些药物在特定情况下不能使用的限制条件,如孕妇禁用、对某药物过敏等。
7. 方证:根据中医诊断理论,对某种疾病的病机病症进行综合分析和归纳,进而确定相应的治疗方剂。
8. 给药途径:指中药方剂的使用方式,包括口服、外用、注射等。
以上是中医方剂学中的一些常用名词解释,希望对您理解中医方剂学有所帮助。
注意:以上内容为简要解释,具体内容请参考相关中医药学专业书籍或资料。
中医最常用的20个方剂
中医最常用的20个方剂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中医方剂是中医药的重要表现形式,是通过各种中药的组合使用,根据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制成的具有特定疗效的药物。
下面将介绍中医最常用的20个方剂。
1.参苓白术散参苓白术散是用人参、茯苓、白术、炙甘草等中药制成的方剂,具有益气养阴、利水消肿的作用,常用于湿热下注、腹胀便溏等症状的治疗。
2.四君子汤四君子汤是用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等中药制成的方剂,主要用于脾虚胃弱、气虚脱陷等症状的治疗,具有益气健脾、升阳固表的作用。
3.六味地黄丸六味地黄丸是用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枸杞子等中药制成的方剂,主要用于肾阴不足、腰膝酸软等症状的治疗,具有滋阴补肾、益精生髓的作用。
4.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汤是用当归、桂枝、生姜、炙甘草等中药制成的方剂,主要用于寒邪侵袭、阳气不足等症状的治疗,具有温经散寒、活血止痛的作用。
5.十全大补丸十全大补丸是用人参、黄精、当归、白术、甘草等中药制成的方剂,主要用于气血不足、面色苍白等症状的治疗,具有补气养血、健脾益胃的作用。
6.温胆汤温胆汤是用胆组合中药制成的方剂,主要用于胆囊寒凝、胆石等症状的治疗,具有温胆通腑、化石消肿的作用。
7.逍遥散逍遥散是用中药组合制成的方剂,主要用于心神失常、躁狂等症状的治疗,具有安神定志、清热解毒的作用。
8.赤芍当归汤赤芍当归汤是用赤芍、当归、川芎、白芍等中药制成的方剂,主要用于血瘀络阻、经血不畅等症状的治疗,具有活血化瘀、调经止痛的作用。
9.四逆汤四逆汤是用人参、干姜、大枣、炙甘草等中药制成的方剂,主要用于寒邪困脏腑、阳气不足等症状的治疗,具有温阳散寒、调理气机的作用。
10.茵陈蒿合剂茵陈蒿合剂是用茵陈、蒿子秆、凌霄花、五味子等中药制成的方剂,主要用于湿气内盛、小便不利等症状的治疗,具有清热利湿、解毒通便的作用。
11.前胡败酱散前胡败酱散是用前胡、败酱草等中药制成的方剂,主要用于风寒郁闭、头痛感冒等症状的治疗,具有舒散风寒、解表止痛的作用。
中医药方剂大全
中医药方剂大全(一)名称:熟乾地黄散拼音: Shú QiánD ì Huánɡ Sàn 处方:丹参(去芦头) 、防风(去芦、叉)、当归 (去卢、微炒) 、细辛(去苗)、川芎,各半两;人参、熟乾地黄 (酒洒、蒸、焙)、白茯苓(去皮)、肉桂(去粗皮)、白术,各一两;续断、附子(炮、去皮、脐)、黄蓍 (去芦),各三分。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治妇人劳伤血气,腑脏虚损,风冷邪气乘虚客搏,肢体烦痛,头目昏重,心多惊悸,寒热盗汗,羸瘦少力,饮食不进。
用途用量: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入生姜半分,枣三个,擘破,煎至一盏,滤去渣,食前温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备注:名称:快汤拼音: Kuài Tānɡ处方:甘草(炙)十八两,乾姜(炮)二斤半,粟米(炒)三十两,桔梗(炒)三斤。
制法:上炒盐一百二十钱重,同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脾胃虚冷,酒食所伤,胸膈不快,呕逆恶心,吞酸吐水,口淡舌涩,不思饮食,并宜服之。
用途用量:每服一钱,沸汤点,食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备注:名称:铁刷汤拼音: Tiě Shuā Tānɡ处方:香附子六两,桔梗一斤半,甘草一斤,乾姜半斤,肉桂(去粗皮)四两,茴香半斤,良姜、陈皮,各十二两。
制法:上除肉桂外,同炒,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胃气不和,心腹疼痛,饮酒过度,呕哕恶心,脾痛翻胃,内感风泠,肠鸣泄泻;妇人血气刺痛,并皆治之。
常服快气,不拘时候。
用途用量:每服一钱,入盐少许,沸汤点下。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备注:名称:三倍汤拼音: SānB èi Tānɡ处方:草豆蔻仁二两,甘草一两,生姜、盐(炒) ,各五两。
制法:上件拌和匀,入瓷器内淹一宿,焙乾,为末。
功能主治:治脾胃不和,胸膈闷满,饮食不化,呕逆恶心,或霍乱呕吐,心腹刺痛,肠鸣泄痢,水谷不分。
用途用量:沸汤点服。
摘录:《宋·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备注:名称:小理中汤拼音:XiǎoL ǐ Zhōnɡ Tānɡ处方:苍术(米泔浸、焙)五两,生姜五斤,甘草(生用)十两,盐(炒)十五两。
经典方剂30首
经典方剂30首附件1:一、经典方剂目录1、补中益气汤2、参苓白术汤3、六君子汤4、生脉饮5、香砂六君子汤6、玉屏风散(汤剂)7、归脾汤8、四物汤9、桃红四物汤10、六味地黄丸(汤剂)11、杞菊地黄丸(汤剂)12、十全大补汤13、半夏泻心汤14、逍遥散(汤剂)15、银翘散(汤剂)16、桂枝汤17、九味羌活汤18、麻黄汤19、小青龙汤20、止嗽散(汤剂)21、白虎汤22、普济消毒饮23、当归六黄汤24、导赤散(汤剂)25、葛根芩连汤26、龙胆泻肝汤27、葶苈大枣泄肺汤28、四逆散(汤剂)29、当归四逆汤30、骨科壮骨关节丸经典方来源于以下中医古籍文献、专著及专病专方手册:1、《医宗金鉴》清.吴谦2、《中医妇科学》罗元恺主编3、《方剂学》谢鸣主编4、《原发性肝癌中西医结合治疗学》吴孟超、郑伟达主编5、《中医内科学》吴勉华、王新月主编6、《心血管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黄春林、邹旭主编7、《消化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罗云坚、黄穗平主编8、《专病专方手册》广东一方二、经典方剂介绍1、【方名】补中益气汤【出处】《内外伤辨惑论》【功效】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主治】①脾不升清证。
头晕目眩,视物昏瞀,耳鸣耳聋,少气懒言,语声低微,面色萎黄,纳差便溏,舌淡脉弱.②气虚发热证.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而胖,脉大无力。
③中气下陷。
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伴气短乏力。
【组方】黄芪20g,炙甘草9g,人参10g,升麻6g,柴胡6g,陈皮6g,当归10g,炒白术10g.2、【方名】参苓白术汤【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功效】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主治】①脾胃气虚夹湿泄泻证.饮食不化,胸脘痞闷,或吐或泄,四肢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虚缓。
②脾肺气虚痰湿咳嗽证.咳嗽痰多色白,胸脘痞闷,神疲乏力,面色晄白,纳差便溏,舌淡苔白腻,脉细滑。
【组方】莲子10g,薏苡仁15g,砂仁6g,桔梗10g,白扁豆15g,茯苓20g,人参10g,甘草9g,炒白术20g,山药20g,大枣10g。
临床常用的28个经典方剂
临床常用的28个经典方剂1。
【人参汤】人参汤组成;人参麦门冬(去心,焙)生干地黄(焙)当归(切,炒) 芍药黄耆(锉)白茯苓(去黑皮)甘草(炙)各30克组成; 人参麦门冬(去心,焙) 生干地黄(焙) 当归(切,炒)芍药黄耆(锉)白茯苓(去黑皮)甘草(炙)各30克人参汤—用法上药八味,捣为粗末。
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煎至100毫升,去滓,空腹温服。
人参汤 - 主治妇人半产后,血下过多,心惊体颤,头目眩晕,或寒或热,脐腹虚胀疼痛。
又名理中汤(丸),配方:人参(或党参)、干姜、甘草、白术。
用于治疗胃寒.何为胃寒?凡是不敢冷饮、冷食、水果、凉菜的人皆属于胃寒,如果勉强吃下去,则会有胃痛、胃胀、腹泻等种种症状发生,都是胃寒所致,服用此方即可痊愈。
2.【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 组成; 半夏12克(洗)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9克黄连3克大枣12枚(擘)用法;上七味,以水1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再煎取300毫升,分二次温服。
半夏泻心汤 - 功效寒热并用以合阴阳,补泻兼施以顾虚实。
心下痞满不痛,呕吐,下痢,苔腻而微黄。
寒热错杂,肠胃升降失调.半夏泻心汤 - 功用;寒热平调,散结消痞.半夏泻心汤 - 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
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配方:半夏、黄芩、黄连、人参、干姜、甘草、大枣。
用于治疗胃热,是和理中汤相对的,以上热、中痞、下寒(呕而肠鸣、心下痞)为用药指证。
常常表现为饭后心下有堵塞感,食物留在胃中难以下行。
3.【柴桂汤】处方;柴胡1钱,桂枝3分,花粉5分,牡蛎2分,炮姜2分,炙草2分。
功能主治;妇人热病,经来寒热如疟,狂妄。
用法用量;水煎服.汗出愈。
是小柴胡汤和桂枝汤的合方,用于治疗太阳少阳合病的外感病。
值得一提的是本方还可以治疗胃痛.日本汉方家矢数道明用此方加牡蛎、小茴香治疗胃痛,无论虚实寒热,无不百发百中,效如桴鼓.《外台》柴胡桂枝汤方:治心腹卒中痛者。
4.【五苓散】五苓散 - 组成桂枝9g 猪苓9g;泽泻15g;白术9g;茯苓9g;桂枝6g五苓散 - 用法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6g),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方剂学重点方剂总结归纳
方剂学重点方剂总结归纳方剂学作为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中药方剂的组成、用法用量、功效及适应症等内容的学科。
方剂是中医药的重要表现形式,它是由多种药物按一定比例配伍而成,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价值。
在方剂学中,有一些重点方剂被广泛运用于临床实践中,对治疗各种疾病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本文将对方剂学的重点方剂进行总结归纳,以便进一步了解和学习方剂学知识。
一、四物汤四物汤是一味温经活血、通络止痛的经典方剂,由当归、川芎、熟地、白芍组成。
主治血虚经络不畅所致的痛经、月经不调、产后腹痛等症状。
四物汤具有滋补血气、调经止痛的作用,被广泛用于妇科疾病的治疗。
二、桂枝汤桂枝汤是一味温经解表、扶正宣通的经典方剂,由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甘草组成。
主治表里不和、经气郁滞所致的发热恶寒、头痛体痛等症状。
桂枝汤具有解表散寒、调和营卫的作用,常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初期风热感冒等疾病。
三、通草四物汤通草四物汤是一味活血化瘀、调经止痛的经典方剂,由当归、川芎、通草、川芍组成。
主治经络瘀阻、气血不畅所致的痛经、闭经、乳房胀痛等症状。
通草四物汤具有行气活血、调经止痛的作用,常用于治疗痛经、不孕症等疾病。
四、逍遥散逍遥散是一味理气和胃、疏肝解郁的经典方剂,由枳壳、白芍、茯苓、甘草等组成。
主治肝郁气滞所致的胸胁胀满、情绪不宁等症状。
逍遥散具有疏肝理气、和胃开郁的作用,常用于治疗郁证导致的各种疾病。
五、四君子汤四君子汤是一味补益脾胃、健脾和胃的经典方剂,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组成。
主治脾胃虚弱所致的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症状。
四君子汤具有健脾益气、补益中气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弱引起的消化不良等疾病。
方剂学重点方剂总结到此结束,通过对上述方剂的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些方剂的主治疾病、药物组成以及药理作用,对于临床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在学习方剂学知识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深入理解方剂的配伍原则和应用规律,不断提升自己的临床应用能力,为患者的健康服务。
方剂知识点
方剂知识点一、方剂定义方剂是中医药学中的基本治疗单位,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按照一定的组合原则配伍而成,用于防治疾病。
二、方剂的组成原则1. 主药:针对主要症状或病因选择的药物。
2. 辅药:协助主药发挥作用的药物。
3. 佐药:减轻或消除主药的毒副作用的药物。
4. 使药:引导其他药物直达病所的药物。
三、方剂的分类1. 按照治疗作用分类:- 发散风寒类- 发散风热类- 清热解毒类- 补益类- 活血化瘀类- 利水渗湿类- 温里祛寒类- 安神类- 平肝息风类- 化痰止咳类- 理气类- 收敛固涩类- 驱虫类- 其他类2. 按照处方来源分类:- 经典方:源自古代医学典籍的方剂。
- 经验方:根据医生个人临床经验创制的方剂。
- 民间方:流传于民间,未经正式文献记载的方剂。
四、方剂的配伍禁忌1. 十八反:某些药物共用会产生严重不良反应。
2. 十九畏:某些药物共用会减弱药效。
3. 妊娠禁忌:对孕妇有潜在危害的药物应避免使用。
五、方剂的临床应用1. 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方剂。
2. 随证加减:根据病情变化对方剂进行调整。
3. 药物剂量: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和病情调整药物剂量。
六、方剂的现代研究1. 方剂药理研究:研究方剂的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
2. 方剂剂型改革:开发新的方剂剂型,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患者依从性。
3. 方剂标准化:制定统一的方剂配比和质量控制标准。
七、常用方剂举例1. 麻黄汤:用于治疗风寒感冒。
2. 四君子汤:用于治疗脾胃气虚。
3. 桂枝汤:用于治疗风寒表证。
4. 八宝丹:用于治疗气血两虚。
5. 五子衍宗丸:用于治疗男性不育。
八、结语方剂作为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了解方剂的基本知识,对于中医药学的学习和实践至关重要。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剂的研究和应用也在不断进步,为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奠定了基础。
请注意,本文仅为方剂知识点的概述,具体应用时应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中医最常用的20个方剂
中医最常用的20个方剂中医方剂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下面将介绍中医最常用的20个方剂,并对其功效和应用进行详细阐述。
1. 温胆汤:温胆汤是中医经典方剂,主要用于治疗胆虚寒症状,如胆囊寒痛、胆汁淤滞等。
该方剂由黄连、半夏等药物组成,具有温胆祛寒、理气开郁的功效。
2. 茵陈蒿汤:茵陈蒿汤是治疗寒湿痹证的经典方剂,由茵陈、蒿子、生姜等药物组成。
该方剂具有祛寒湿、温经止痛的作用,适用于寒湿痹痛、腰腿冷痛等症状。
3. 四逆散:四逆散是中医经典方剂,主要用于治疗寒邪侵袭引起的寒证,如寒疟、寒冷等。
该方剂由附子、干姜等药物组成,具有温阳散寒、驱寒止痛的功效。
4. 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汤是治疗中气不足的经典方剂,由黄耆、白术、党参等药物组成。
该方剂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和胃的作用,适用于中气不足导致的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
5. 四君子汤:四君子汤是中医常用的健脾益气方剂,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等药物组成。
该方剂具有健脾益气、补养气血的作用,适用于脾气虚弱导致的食欲不振、乏力等症状。
6. 四逆加人参汤:四逆加人参汤是中医常用的治疗阳气不足的方剂,由附子、干姜、人参等药物组成。
该方剂具有温阳散寒、益气固表的作用,适用于阳气不足导致的畏寒、乏力等症状。
7. 四物汤:四物汤是中医常用的补血方剂,由当归、熟地、川芎、白芍等药物组成。
该方剂具有补血养血、调经止痛的作用,适用于血虚导致的月经不调、经痛等症状。
8. 四妙丸:四妙丸是中医常用的消炎止痛方剂,由黄连、黄芩、苦参、半夏等药物组成。
该方剂具有清热解毒、消炎止痛的作用,适用于热毒引起的口腔溃疡、痈肿等症状。
9. 温经汤:温经汤是中医治疗寒凝症状的方剂,由艾叶、独活、川芎等药物组成。
该方剂具有温经散寒、活血止痛的作用,适用于寒凝引起的痛经、闭经等症状。
10. 走湿散:走湿散是中医常用的祛湿方剂,由荆芥、石膏、白附子等药物组成。
该方剂具有祛湿散寒、化痰止咳的作用,适用于湿邪困阻引起的感冒、咳嗽等症状。
方剂100首
⽅剂100⾸1)半夏⽩术天⿇汤半夏⽩术天⿇汤:⽩天⼤早⼆陈来。
(⽩术,天⿇,⼤枣加⼆陈汤去乌梅)半夏⽩术天⿇汤,苓草橘红枣⽣姜;眩晕头痛风痰盛,痰化风熄复正常。
功⽤:化痰熄风,健脾祛湿主治:风痰上扰证2)化痰通络汤法半夏(10g)、橘红(10g)、枳壳(10g)、川芎(10g)、红花(10g)、远志(10g)、⽯菖蒲(10g)、茯神(15g)、党参(15g)、丹参(15g)、炙⽢草(10g)化痰通络夏橘红枳芎红草远志停菖蒲茯神党丹参化痰祛湿⾎脉⾏3)天⿇钩藤饮天⿇钩藤⽯决明,栀杜寄⽣膝与苓,夜藤茯神益母草,主治眩晕与⽿鸣。
4)镇肝熄风汤镇肝熄风汤:练⽜者因要东元,⼲母卖古龟。
(川楝⼦,怀⽜膝,⽣赭⽯,茵陈,⽣杭芍,天冬,⽞参,⽢草,⽣牡蛎,⽣麦芽,⽣龙⾻,⽣龟板)镇肝熄风芍天冬,⽞参龟板赭茵从,龙牡麦芽膝草楝,肝阳上亢能奏功。
5)⼆陈汤⼆陈汤:⼆陈夏令⼲红⽣妹。
(半夏,茯苓,⽢草,橘红,⽣姜,乌梅)⼆陈汤⽤半夏陈,苓草梅姜⼀并存;燥湿化痰兼理⽓,湿痰阴滞此⽅珍。
功⽤:燥湿化痰,理⽓和中主治:湿痰证6)温胆汤温胆汤中苓半草,枳⽵陈⽪加姜枣;虚烦不眠证多端,此系胆虚痰上扰。
温胆汤:⼆陈温胆只要⼤枣。
(⼆陈汤去乌梅,加枳实,⽵茹,⼤枣)7)涤痰汤涤痰汤有夏橘草,参术⽵茹枳姜枣;胆星菖蒲齐配⼊,主治风痰迷⼼窍。
8)通窍活⾎汤通窍全凭好麝⾹,桃仁⼤枣与葱姜;川芎黄酒⾚芍药,表⾥通经第⼀⽅9)四君⼦汤四君⼦汤《太平惠民和剂局⽅》:⽩⽼夫⼈。
(⽩术,炙⽢草:⽢草有国⽼之称,茯苓,⼈参)四君⼦汤中和义,参术获苓⽢草⽐。
功⽤:补⽓健脾主治:脾胃⽓虚证10)四物汤四物汤《太平惠民和剂局⽅》:当地传说。
(当归,熟地黄,川芎,⽩芍)四物归地芍与芎,营⾎虚滞此⽅宗:妇⼥发病凭加减,临证之时可变通。
功⽤:补⾎和⾎主治:营⾎虚滞证11)补阳还五汤补阳还五汤:桃成骑红龙归川。
(桃成:《⽹球王⼦》中青学⼆年级⽹球选⼿;红龙:魔兽争霸中的⼀中⽴⽣物;桃仁,⾚芍,黄芪,红花,地龙,当归尾,川芎)补阳还五芪归芎,桃红⾚芍加地龙,半⾝不遂中风证,补⽓活⾎经络通。
中药方剂名词术语大全
中药方剂名词术语大全
中药方剂名词术语是指在中医药领域中用于描述方剂成分、用法用量、药物特性等的专业术语和名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药方剂名词术语:
1.方剂:中药方剂是指中药药物按一定比例和用法组合,制成治疗特定疾病的药物组合方剂。
2.药味:方剂中的不同药物成分。
3.主药:方剂中起到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成分。
4.辅药:方剂中起到辅助治疗作用的药物成分。
5.佐药:方剂中起到增强其他药物疗效的药物成分。
6.使药:方剂中起到调整其他药物属性的药物成分。
7.味:方剂中药材的气味特点,包括甘、酸、苦、辛、咸等。
8.性:方剂中药材的性质特点,包括寒、凉、平、温、热等。
9.归经:方剂的药物归属经络系统,如归肺经、归肝经等。
10.适应症:方剂所适用的疾病范围。
11.禁忌:方剂禁用于某些特定情况下的疾病。
12.方解石:方剂中的矿物质成分,比如石膏。
13.煎汤:一种制剂方法,将药物煮沸后提取有效成分。
14.化验法:指对方剂中有效成分进行检测和分析的方法。
15.剂型:方剂的药物剂型,如颗粒剂、丸剂、浓缩剂等。
16.加减法:对方剂进行调整和改善,不同病症可以加入或减去某些药物。
17.方剂配伍禁忌:方剂中药材的配伍原则和禁忌。
这只是一部分常见的中药方剂名词术语,根据具体情况,可能还有更多不同的名词和术语。
方剂名词解释
方剂名词解释
方剂是中医药中的一种药物配方,是由多种中草药按照一定比例组合而成的。
方剂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合理组合不同中草药,可以达到疾病防治的目的。
方剂的名词解释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方:方剂的意思是药方、处方。
方是指将中草药按照一定的比例、剂量和用法组合而成的药物配方。
方可以根据应用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分类,比如以功能分为清热方、祛风方等;以用途分为治疗方、调理方等。
2. 剂:剂指的是药物的剂型,即药物制剂的形式。
方剂通常是由多种中草药组合而成的,这些中草药可以是鲜草药、干草药、炮制草药等形式的。
而方剂在煎煮的过程中可以形成汤剂、浸剂、片剂等剂型。
3. 名:名是方剂的名称。
方剂的命名一般是由多个字或词组成,可以包含病名、症状、药物组成等内容,以便于医生和患者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方剂。
比如有《太阳红汤》、《四逆汤》、《四君子汤》等。
总的来说,方剂是中医药中一种特殊的药物配方,它是通过合理组合多种中草药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方剂的名称是由多个字或词组成,可以包含病名、症状和药物组成等内容。
方剂的剂型可以是汤剂、浸剂、片剂等形式。
方剂在临床应用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具有独特的临床疗效和药理作用。
方剂学必背方剂120首
方剂学必背方剂120首方剂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学科之一,关乎中药的配伍和应用,是临床应用中医药的必备知识。
而方剂,作为中药应用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每一位中医医师必须熟悉、重视的内容。
以下是120首必背方剂,按类划分,供读者参考。
一、发表热类1.麻黄汤2.麻杏石甘汤3.石膏汤4.麻黄加术汤5.麻黄附子细辛汤6.桂枝汤7.桂枝加芍药汤8.桂枝加厚朴杏子汤9.牛膝汤10.防风通圣汤11.麻杏泻心汤12.麻仁丸二、解表发汗类13.大青龙汤14.小青龙汤15.神农饮16.葛根汤17.麻黄杏子细辛汤18.麻黄汤加附子19.麻黄杏子芍药甘草汤20.麻黄清醒饮21.麻杏石膏汤22.桂枝汤加芍药甘草汤23.通脉四逆汤24.桂枝麻黄各半汤25.辛夷汤26.银翘散27.感冒灵颗粒三、清热解毒类28.白虎汤29.小柴胡汤30.清热解毒口服液31.大黄清毒汤32.银黄颗粒33.连翘败毒散四、透疹类34.小柴胡汤加黄芩35.生秦藤汤36.麻黄法笔汤37.茵陈蒿汤38.妇女九汤39.玄武汤40.麻杏石甘汤41.清宫颗粒42.银翘片五、滋补养生类43.四物汤44.六味地黄丸45.人参鹿茸鞭片46.三仙饮子47.归脾汤48.养血汤49.七星茶50.补中益气汤51.人参汤52.五味调和散53.当归补血汤54.龟鹿补肾丸55.八珍汤56.女贞子茶57.胶贝母糖水58.鱼腥草饮六、消食导滞类59.保和丸60.二陈汤61.四君子汤62.香砂六君子丸63.理中丸64.生姜丸65.活络丸66.保和散67.大柴胡汤68.导滞丸69.小建中汤70.橘皮汤七、化痰止咳类71.川贝枇杷膏72.宣汤73.半夏泻心汤74.小柴胡汤加枳壳75.清热化痰口服液76.镇咳丸77.玉屏风颗粒78.清胆颗粒79.百部止咳润喉片八、祛风散寒类80.羌活胜湿丸81.湿毒清颗粒82.易筋湯83.酸枣仁汤84.川芎茶85.加味逍遥丸86.云南白药87.金针散九、安神减压类88.柿蒂丸89.清心安神口服液90.安宫牛黄丸91.归脾丸92.服安宁颗粒93.惠人中益神丸94.清心口服液十、止血类95.血府逐瘀汤96.复方止血散97.三七止血胶囊98.达菲片99.双花片十一、泻下通便类100.芒硝糖浆101.蜜炙甘草汤102.大承气汤103.调胃承气汤104.润肠通便口服液105.蜜丸106.苏合香丸十二、活血化瘀类107.桂枝茯苓丸108.金匮肾气丸109.桃仁红花丸110.桃红四物汤111.消瘤散112.丹参口服液十三、祛瘀消肿类113.越鞠丸114.三七口服液115.通络丸116.血府逐淤片117.复方草珊瑚胶囊118.消痔丸十四、温阳补肾类119.杞菊地黄丸120.大补阴丸以上方剂,涵盖了中医药治疗各种疾病的必背方剂。
中药方剂分类大全与方解
中药方剂分类大全与方解
中药方剂分类大全:
1. 单味药方剂: 由一种中药药材煎煮而成的方剂。
例如:麻黄汤、桂枝汤等。
2. 复方药方剂: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中药药材组成的方剂。
例如:四逆散、十全大补汤等。
3. 方组合药方剂: 由多种方剂组合而成的方剂。
例如:十枝汤加味剂等。
4. 炮制药方剂: 对中药进行炮制处理后使用的方剂。
例如:附子理中汤、茯苓四逆汤等。
5. 茶剂类药方剂: 由中药药材煎制成茶剂的方剂。
例如:三仙饮等。
6. 石墨类药方剂: 由石墨制成的药剂。
例如:石膏湯等。
7. 糖浆类药方剂: 由糖浆制成的药剂。
例如:白芷糖浆等。
8. 凝胶类药方剂: 由凝胶制成的药剂。
例如:牛黄清心散等。
9. 胶囊类药方剂: 由胶囊制成的药剂。
例如:丹参胶囊、人参胶囊等。
方解是指针对具体的疾病或症状,采用中药方剂进行治疗的方法。
根据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和其他因素,选择适合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方解包括方剂选择、用药原则、药物配伍、煎煮方法等内容,旨在确保方剂的疗效和安全性。
根据不同的疾病和症状,方解可以有很多种不同的组合和处理方法。
通过方解,中药方剂可以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促进患者的康复。
中药方剂的常用剂型
中药方剂的常用剂型
中药方剂的常用剂型有以下几种:
1. 草药煎剂:将草药适量研磨,用水煎煮后制成的剂型。
常见的有水煎剂、浓缩剂、干煎剂等。
2. 丸剂:将草药研磨成粉末,加入适量的辅料,制成圆形的丸剂。
常见的有水丸、酒丸、蜜丸等。
3. 散剂:将草药研磨成粉末,直接使用或加入适量溶剂搅拌均匀后制成的剂型。
常见的有颗粒剂、研粉剂等。
4. 胶囊剂:将草药研磨成粉末,装入胶囊中制成的剂型。
常见的有胶囊剂、软胶囊剂等。
5. 糖浆剂:将草药制成糖浆,加入适量的辅料制成的剂型。
常见的有蜜炙糖浆、红枣糖浆等。
6. 膏剂:将草药制成膏状,加入适量辅料制成的剂型。
常见的有软膏、硬膏等。
7. 注射剂:将草药提取液或浓缩汁剂制成注射用的剂型。
常见的有注射液、注射剂等。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剂型的中药方剂适用范围和用法用量有所不同,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中药方剂大全
中药方剂大全中药方剂大全辛温解表麻黄汤: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味,适用于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的症状。
桂枝汤:桂枝汤治疗太阳风,配方为芍药、甘草、姜枣,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自汗正宜用。
九味羌活汤:九味羌活汤中用防风、细辛、苍芷、川芎、黄苓、生地、加甘草,发汗祛风力量雄。
加味香苏散:加味香苏散中加入陈皮、草、荆防、艽蔓、川芎、姜,适用于恶风身热头项痛、胸脘满闷的症状。
小青龙汤:小青龙汤最有功效,适用于风寒束表、饮停胸的症状,配方为细辛、半夏、甘草、姜、桂、麻黄、芍药。
辛凉解表桑菊饮:桑菊饮中加入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清疏肺卫轻宣剂,适用于XXX咳嗽的症状。
银翘散:银翘散主治上焦疴,配方为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发热咽痛。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杏甘草石膏汤,四药组合有专长,适用于肺热壅盛、气喘急的症状,辛凉疏泄止法良。
升麻葛根汤:阎氏升麻葛根汤,芍药、甘草合成方,适用于麻疹初期出不透、解肌透疹的症状。
竹叶柳蒡汤:竹叶柳蒡葛根知,蝉衣荆芥薄荷施,石膏粳米参甘麦,风疹急投莫延迟。
柴葛解肌汤:陶氏柴葛解肌汤,适用于邪在三阳热势张的症状,配方为苓、芍、桔草、姜枣、芷、羌膏,解表清热良。
葱豉桔梗汤:葱豉桔梗翘薄荷,山栀竹叶加甘草,适用于热邪束肺嗽咽痛、风温初起的症状。
扶正解表败毒散: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生姜、薄荷煎汤服,祛寒除湿功效宏。
再造散:再造散用参附芪、桂甘羌防芎芍齐,再加细辛姜枣煮,阳虚寒闭最相宜。
葱白七味饮:葱白七味外台方,新豉、葛根与生姜,麦冬、生地、千扬水,血虚外感最相当。
加减葳蕤汤:加减栽蕤用白薇,豆豉、生葱、桔梗随,草枣、薄荷共八味,滋阴发汗此方施。
泻下剂:寒下大承气汤: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以枳朴泻力强,阳明腑实真阴灼,峻下热结此方良。
大陷胸汤:大陷胸汤治疗结胸,甘遂、硝黄三味用,心下硬满不可近,泻热逐水建奇功。
温下大黄附子汤:大黄附子细辛汤,胁下寒凝偏痛方,冷积内停成实证,温下寒实可复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论一方剂与治法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方剂是药物治病进一步发展,是在中医理、法的指导下,有目的,有法度地运用药物防治疾病的工具。
前人概括为:• “理之后,方言法;方之后,方言药”,• “法从方出”,“方从法立,以法统方”,• “无法不成方”等。
总之,方剂是治法的体现,治法是组方的依据;方从法出,法随证立,方即是法。
这就是说,治法确定后,它就成为指导临床运用方剂和创造新方的主要依据。
方离不开法,法也离不开方。
方离开法就失去了方向,失去了依据,成了盲目的实践。
法离开方,成了空洞的理论,无从验证法是否正确。
所以方是从属于法的,治法是组方的依据。
二常用治法治法是治疗大法,是根据辨证结果确立的相应治疗方法。
可归纳为那几大法呢?那就是“八法”。
(一)八法概念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八法是清代医家——程钟龄在《医学心悟》一书中首先系统地提出来的。
•八法早在《内经》中已有记载,•至《伤寒论》,有关八法的内容又得到进一步充实,•系统论述八法,首推程钟龄。
(二)八法的作用与适应证(三)如何运用八法程钟龄《医学心悟》:“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
”如:1)下法:温下、寒下、峻下、润下、攻补等。
2)补法:温补、滋阴、气血双补等。
三方剂的分类• 分类法:病证、病因、脏腑、组成、治法(功能)•本书分类法:治法(功能)••最早分类法:病证(《五十二病方》)小结1,概念:方剂方剂学2,八法、七方、十剂的内容3,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方解是治法的体现,治法是组方的依据,方从法出,法随证立,方即是法。
4,重要方剂著作:《五十二病方》、《内经》、《伤寒杂病论》、《和剂局方》、《伤寒明理论》、《普济方》第一节方剂的基本知识方剂的组成与变化古人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凡事都得有一定的准则。
方剂的组成原则是:选药组方的规矩和准绳。
古人把处方用药比拟为调兵用将,其内容概括为“君、臣、佐、使”。
药物通过有机的结合,随证合药,全面兼顾,就能扩大治疗范围,灵活运用,同时又能调和药物的偏性。
如: 1)附子、干姜、甘草。
2)葶苈子、大枣。
一方剂的组成原则(一)组成原则《素问.至真要大论》“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
”提出了组方原则:君、臣、佐、使。
《内经》是最早提出组方原则的。
君药针对主病、主证而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是方剂中不可缺少的主药。
如:尿血——小蓟;脾虚——人参/党参;肺胃热盛——石膏、知母。
风寒表证——麻黄;风温表证——银花。
等等。
臣药1)辅助君药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
如:生地、蒲黄辅助小蓟草(P145)桂枝辅助麻黄(P122)。
2)针对兼病和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如:白术功效健脾燥湿,配党参治疗脾虚有湿之证。
(P146)佐药1.佐助药配合君、臣药加强治疗或直接治疗次要症状的药物。
如:君党参,臣白术,佐茯苓健脾和胃渗湿。
2。
佐制药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制君臣药的峻烈之性。
如:十枣汤中的大枣;葶苈大枣泻肺汤中的大枣等。
3。
反佐药病重防拒药而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如:黄土汤中的黄芩,性味苦寒,制黄土、附子、白术之温燥之性而又能止血。
使药1. 调和药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
如:麻黄汤中的甘草(P122)2. 引经药引导诸药直达病所的药物。
如:阳明经——白芷;少阴经——细辛;太阳经——羌活上部——桔梗下部——牛膝。
(二)组成原则的意义使方剂主次分明,配合严密,提高疗效,减轻副作用。
注意:1)方剂中并不一定要君、臣、佐、使都具备。
2)君药是不可少的,一般只用一味药。
例:麻黄汤组成: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治:风寒表实证方解:病机——外感风寒表实 / 风寒束表,肺气失宣君药: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臣药:桂枝——辛温解肌通阳,助麻黄发表温经散寒治身痛。
佐药:杏仁——宣降肺气,助麻黄宣肺平喘使药:甘草——调和诸药。
1)麻黄得桂枝,一发卫分之邪;二透营分之邪2)桂枝合甘草,辛甘发散,温振心阳(强心)。
心阳振足,有利发汗,助肺宣气。
二方剂的变化规律四种形式: 1)药味加减的变化 2)药物配伍的变化 3)药量加减的变化 4)剂型更换的变换。
(一)药味加减的变化1. 桂枝汤桂枝加厚扑、杏仁汤桂枝加葛根汤。
2. 麻黄汤麻黄加术汤(二)药物配伍的变化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麻杏甘石汤:麻黄、石膏、杏仁、甘草(三)药量加减的变化例:小承气汤:大黄4两枳实3枚厚扑2两功效:轻下热结厚扑三物汤:大黄4两枳实5枚厚扑8两功效:行气通便(四)剂型更换的变化汤者荡也,散者散也,丸者缓也。
例:人参汤——治脾胃虚寒证之急者理中丸——治脾胃虚寒证之缓者。
(两方组成药物均为:干姜、人参、白术、炙甘草)三剂型与用法(本节内容学生自学为主)李杲《用药法象》:“大抵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丸者缓也,不能速去之,舒缓而治之也”。
说明剂型与疗效有一定的关系,但煎药法与服药法和疗效也有一定的关系。
(一)剂型1.传统剂型:汤剂、丸剂、散剂、膏剂、丹剂。
2. 常见剂型:汤剂、丸剂、散剂、膏剂、丹剂、酒剂、片剂、冲剂、针剂、胶囊剂、糖浆剂等要求:熟悉这些剂型的优点。
(二)用法◆煎药法1 煎药用具1)砂锅、搪瓷器皿为佳。
2)铝锅亦可。
3)不用铁锅、铜锅 4)煎具容量要够大,有盖。
2 煎药用水洁净水,超出药面一寸。
注意:叶草类药与种、果、茎类药的用水区别。
3 煎药火候1)急火=武火慢火=文火 2)先武后文。
4 煎药方法1)解表药不宜久煎。
(芳香、花、叶)2)滋补类药要文火久煎。
3)其它:先煎、后煎、包煎、兑入、磨汁、冲服、烊化、泡服等在中药学中已经学过,不再赘述。
5 服药方法1)每日一剂,两煎混合分服。
2)病重、病急者,多剂,不分时日或4小时一次3)治疟药:发作前2小时服。
安神药:临睡前服。
泻下药、驱虫药:空腹服。
滋补药:饭前服。
对胃肠有刺激的药;饭后服。
病在上焦者:饭后服。
病在下焦者:饭前服。
毒性及峻烈药:少量渐增。
十枣汤:平旦服。
鸡鸣散:五更服。
小结组成原则:君、臣、佐、使。
组成变化:药味、药物配伍、药量及剂型的变化传统剂型:汤、丸、散、膏、丹。
煎药用具:沙锅、搪瓷锅;不用铁锅和铜锅服药方法:临睡前——安神药;饭前——滋补药饭后——刺激药空腹——驱虫药及泻下药。
绪论一方剂的涵义方剂是由药物组成的,是在辨证审因,决定治法之后,选择适宜的药物,按着组方原则,酌定用量、用法,妥善配伍而成。
二方剂学的涵义方剂学是研究治法与配伍规律及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基础课程之一。
(简言之,即研究中医处方用药的一门学科。
)方——治疗的方法剂——药物制剂。
方剂——按照治法,选用药物,组织配伍,制成剂型。
汤剂,俗称“汤头”。
方剂学重点:治法与方剂的配伍规律。
临床运用:组织原则,配伍意义,方剂功用,适用证及剂型。
举例:风寒表实证——麻黄配桂枝风寒表虚症——桂枝配白芍。
二方剂学的发展1.方剂的雏形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殷周时代——汤剂2. 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 《五十二病方》3. 方剂理论的奠基书是:《黄帝内经》方 13首总结出有关辨证治则、立法、处方、配伍宜忌等理论。
4.“方书之祖”(“经方之祖”)指的是:《伤寒杂病论》方 314首5. 我国第一部方剂典籍是:《太平圣惠方》方 16834首宋王怀隐、王佐、郑彦、陈昭遇等编写。
6. 我国第一部成药药典是:《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 788首7. 第一部专门剖析方剂理论的专着是:《伤寒明理论*药方论》宋成无忌选伤寒方20首剖析,是方论首创。
8. 历史上最大的方剂著作是:《普济方》明朱棣方 61739首几乎收集了15世纪前的所有方书。
§1 解表剂一定义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治疗表证的方剂,称为解表剂。
解表:解除在表之邪,适应表证无汗者。
解肌:用发汗较轻的方法解表。
表证之主症:恶寒发热,舌苔薄白,脉浮。
其它症状:头痛身痛,无汗或有汗,鼻塞流涕,咳嗽咳痰等。
治则:解表。
二适应证 1,表证2,麻疹初起、风疹。
3,痈肿疮疡初起。
4,水肿初起。
5,风湿在表。
有一份恶寒就有一份表证。
治疗的重要性:因势利导,早期治疗。
三分类分3类1 辛温解表剂:表寒证2 辛凉解表剂:表热证 / 风温表证3 扶正解表剂:虚人感冒风寒表实证无汗而喘脉浮紧。
风寒表证风寒表虚证汗出恶风脉浮缓。
表证风热表证虚人感冒虚人感冒,看有否虚弱的症状;看脉象是否细弱无力或沉表寒证与表热证鉴别1.恶寒与发热的孰轻孰重2.口渴与否3.咽喉红肿痛与否4.舌边尖红否5.脉数与否四使用注意1.无表证不用解表剂。
2.发汗不宜太过,以遍身微汗出为宜。
3.解表药不宜久煎。
4.汗出后避风。
5.表里同病,当先解表;表里同重,表里同解。
第一节辛温解表剂一作用:发散风寒二适用:风寒表证: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痛,口不渴,无汗或有汗,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等。
三常用药物:麻黄、桂枝、荆芥、防风、羌活、紫苏等。
四配伍药物: 1,痰饮干姜、细辛2,里热石膏、黄芩、知母3,咳嗽杏仁、前胡。
麻黄汤组成: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治:风寒表实证方解:病机——外感风寒表实 / 风寒束表,肺气失宣君药: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臣药:桂枝——辛温解肌通阳,助麻黄发表温经散寒治身痛。
佐药:杏仁——宣降肺气,助麻黄宣肺平喘使药:甘草——调和诸药。
1)麻黄得桂枝,一发卫分之邪;二透营分之邪2)桂枝合甘草,辛甘发散,温振心阳(强心)。
心阳振足,有利发汗,助肺宣气。
临床应用:1,辛温发汗解表代表方,止咳平喘基础方。
2,辨证要点: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
3,临床加减:P123注意事项:1,发汗力强非风寒表实不能用,汗出不用。
辛温发汗重剂。
2,忌用:表热证、表虚自汗、体虚外感、疮家、衄家、淋家。
桂枝汤(辛温解表和剂)组成: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功效: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 病后、产后、体弱而致营卫不和证方解:病机——外感风寒表虚 /风寒客表,营卫不和证君药:桂枝——辛散,解肌发表,温经散寒,温卫阳臣药:白芍——酸收,敛阴和营,调营血桂枝——白芍,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佐药:生姜——辛散,助桂枝解表以调卫大枣——甘温,助白芍养阴以和营。
生姜——大枣,助桂枝、白芍调营使药:甘草——调和诸药,益气和中桂枝——甘草,温振心阳,解肌白芍——甘草,甘酸化阴,缓急止痛临床运用:1,外感风邪,营卫不和的常用方 / 风寒表虚证的常用方。
2,辨证要点: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
3,临证加减:1)桂枝加厚扑、杏仁汤2)桂枝加葛根汤3)桂枝加龙骨、牡蛎汤4)桂枝加芍药汤。
麻黄汤与桂枝汤的比较第二节辛凉解表剂一作用:疏散风热二适应证:1,风热表证2,温病初起,邪在卫分3,麻疹透发不畅症状: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咽痛,或咳嗽,舌苔薄白/微黄,脉浮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