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州杨氏土司世系表
播州之王 杨氏家族沉浮录

播州之王杨氏家族沉浮录作者:朱艺来源:《城市地理》2016年第02期大唐垂垂暮年,募天下精兵南征,欲收复播州。
杨氏先祖杨端为国分忧,远赴千里之外的播州,由此,杨氏家族开启播州生涯。
到后来修筑海龙屯,以及让播州由羁縻之制走向土司制度,最后基业覆于明朝,杨家盘踞播州历经唐、宋、元、明四大历史时期,传29世,但700多年风云一直扑朔迷离。
当土司城堡海龙屯再现于世,我们从荒垒碳垣再度嗅到战火硝烟,每一处残迹无不诉说着杨氏家族那些沉浮往事。
怀家国之心,初入播州沿着陡峭的天梯攀爬而上,四望草木葱翠,耳畔时而汩汩泉声,时而虫鸣鸟啼,然而谁曾想到,这独一无二的上山之路曾经暗流汹涌,古道险关、断壁悬崖中屡屡血流成河。
到达削平的山顶,练兵场、生活农用地应有尽有,众多断壁残垣中还有王宫隐匿其间。
如此战可守、闲可游的固若金汤之地,正见证了杨氏家族在播州长达725年的统治。
播州旧时为夜郎国地,在唐贞观十三年(639年)才从郎州易名为播州,唐大历五年(770年)播州僚人反叛,泸州僚族首领罗荣率军平定播州,对播州实行世袭统治,播州成为唐代羁縻州之一。
公元8世纪,南诏“合六诏为一”,势力蒸蒸日上,唐玄宗天宝年间三次出兵攻打南诏,皆受到重创,南诏于是摆睨了唐朝控制,不断进犯边境,播州则成了南诏进四川的重要交通枢纽。
公元873年,唐军再次兵败,播州陷于南诏之手。
在位的唐僖宗不谙政事,挥霍无度,以致民怨沸腾。
南诏趁机更加大肆进攻,面对内忧外患,朝廷不得不奇望于地方武装力量,向天下招募良将精兵,对抗南诏,收复播州,并以“永镇斯土”作为奖赏。
杨氏先祖杨端看到这一机会,应募入播,他一想为国家分忧,二想为家族扩张领域。
杨端为山西太原人士,此次他携八姓族人远赴播州,本是赌一把的心态,因在他之前已有十余支义军进过播州,皆被南诏军队打得落花流水,形势非常不乐观。
杨端自泸州、合江进播州后,观高遥山地势险要,能以一当十,便选择在此安营扎寨,建立养马城,此处后来成为杨氏一族的发祥地。
杨氏世系表1-65世,杨家人请收藏!

杨氏世系表1-65世,杨家人请收藏!一世受姓始祖杨杼公二世杼公长子伯沃公三世伯沃一子杨庚公四世庚公长子杨文公五世文公一子昭成公六世昭成次子杨康公七世康公嗣子绍甲公八世绍甲嗣子杨涧公九世涧公三子杨其公十世其公次子丁宏公十一世丁宏一子杨岑公十二世岑公一子懿宣公十三世懿宣一子杨来公十四世来公一子杨惠公十五世惠公一子泰聘公十六世泰聘公六子平芙公十七世平芙长子杨载公十八世载公一子盛石公十九世盛石七子杨欢公二十一世季洪一子东莲公二十二世东莲一子定悼公二十三世定悼一子伯侨公二十四世伯侨长子杨逊公二十五世逊公一子杨章公二十六世章公长子杨款公二十七世款公次子杨硕公二十八世硕公一子杨喜公二十九世喜公长子杨敷公三十世敷公二子杨彻公三十一世彻公长子杨敞公三十二世敞公五子杨恽公三十三世恽公长子杨谭公三十四世谭公长子杨宝公三十五世宝公次子杨震公三十六世震公长子杨奉公三十七世奉公一子杨敬公三十八世敬公长子茂集公三十九世茂集二子长卿公四十世长卿次子安国公四十一世安国次子促素公四十二世仲素八子杨隆公四十三世隆公长子杨佶公四十四世佶公次子杨植公四十五世植公次子杨晖公四十六世晖公三子会因公四十七世会因一子德重公四十八世德重次子杨俭公四十九世俭公长子文异公五十一世安荣三子德立公五十二世德立长子俊哲公五十三世俊哲四子居朝公五十四世居朝二子燕荣公五十五世燕荣长子杨宁公五十六世宁公四子虞卿公五十七世虞卿一子杨堪公五十八世堪公三子承休公五十九世承休一子杨岩公六十世岩公一子杨郁公六十一世郁公一子杨禅公六十二世禅公腹子文友公六十三世文友四子杨辂公六十四辂公五子云岫公六十五世云岫三子思孝公思恭公思聪公。
播州杨氏土官时期文化简说(下)

播州杨氏土官时期文化简说(下)□船夫(续接上期)杨斌是播州土司一个有影响的人物,被后来郑子尹等人误认为是颠仙。
杨斌是太师杨端后裔、播州宣慰使杨爱之子、其母为田氏;颠仙为古夜郎侯后裔、一元道人之子、其母为方氏。
杨斌及其播州土司崇尚儒教、佛教,颠仙的道教精神与之是有区别的。
《明实录?武宗正德实录》载正德十三年(1518年)戊寅九月播州宣慰使杨斌遣长官李镜等贡马贺皇帝的万寿节,1521年4月皇帝赐播州宣慰使司致仕宣慰使杨斌蟒衣玉带;杨斌在明嘉靖元年(1522年)携其子在碧云峰下重建玉皇观并刻碑,碑上刻有四川按察司按察使杨斌之名;杨粲墓处杨斌夫人墓碑上有“嘉靖二年(1523年)癸未岁孝夫前四川按察司按察使杨斌”字样,刻此碑时杨斌应该在场,而这时的颠仙早已逍遥于世外多年。
《遵义府志·金石》载颠仙“戊寅春(1518年),始从飞霞白先师游”,之前他早已从多位道教先师修道,正德十四年(1519年)颠仙立紫霞石室刻碑,没有杨斌之名。
杨斌之父和他支持普济庵(今遵义城高桥处)铸造150斤铜钟(见《遵义府志?金石》),支持绥阳县以西15里的辰山寺铸造300斤重的“辰山翼钟”,钟上有刘天峰撰铭:“鲸音吼兮度寥廓,用之广兮缘体博。
先天生兮声已作,后天存兮声愈阔。
闻法界兮神欣跃,福苍生兮济极乐。
愿圣寿兮享天爵,千万祀兮统万国。
我邦祚兮同磅礴,证无上道兮,佛光弥满于六合。
”播州土司开明宽让,自己笃信上帝和释迦,容许道家发展壮大,道教文化在播州历史悠久、积淀丰富,但是许多道观都变成了佛教寺庙。
如板桥镇水牛城下的云峰山寺,始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初名玄都观,是道教宫观,供有真武帝神像。
1994年后,经群众集资修复,开始供奉佛教神像。
娄山支脉紫霞山是遵义道教文化最早的、有规模的活动地点,在此进行宗教活动的有涵蟾子、颠仙等著名宗教人士。
涵蟾子,元代人,不知名姓及何许人也,云贵两省解元邹志学《云霄紫霞石室碑记》记载,紫霞山“乃涵蟾子炼丹之地”,他的活动比颠仙早。
播州土司概述

播州土司述略罗克彬目录第一章播州土司概述第二章播州宣慰使司第一节宣慰使杨氏第二节同知罗氏第三节其他属官1、流官2、经历3、训导第三章两安抚司第一节黄平安抚司1、正使罗氏2、副使杨氏第二节草塘安抚司1、正使宋氏2、副使犹氏第四章六长官司第一节播州长官司1、正长官王氏2、副长官李氏第二节真州长官司1、正长官郑氏2、副长官骆氏第三节容山长官司11、正长官张氏2、副长官韩氏第四节余庆长官司1、正长官毛氏2、副长官杨氏第五节白泥长官司1、正长官杨氏2、副长官杨氏第六节重安长官司1、正长官张氏2、副长官冯氏第七节瓮水长官司第五章蛮夷长官司01、长官谢氏02、长官杨氏03、长官何氏04、长官程氏05、长官赵氏07、长官蒋氏08、长官都氏09、长官母氏10、长官都氏11、长官令氏12、长官胡氏13、长官孙氏14、长官陈氏第六章各氏夷目第七章各姓土民第八章新增土司第一节安宁宣抚司2第二节凯里安抚司第三节宣化长官司第四节怀远长官司第五节怀德长官司第六节松坎同知第九章播州杂识第一节播州五十四里第二节播州一十二路第二节宣慰使司杨氏官庄第三节宣慰同知罗氏田庄第四节播州军囤第五节播州驿铺第六节播州八路八十八局九种十三姓3第一章播州土司概述宋宣和中,州废,为播川县,隶南平军。
淳熙迁至穆家川,即今地。
端平废军,州仍旧,改为播州沿边安抚司,属夔路,隶四川制置司。
元至元升为播州宣抚司,割黄平等十一长官司属焉,隶湖广行省。
明玉珍增余庆州,割南平綦江等处长官司为綦江县。
本朝洪武四年改为播州宣慰司,六年升宣慰使司,领长官司六,安抚司二。
(景泰《寰宇通志》卷六十九、天顺《大明一统志》卷七十二播州宣慰使司建置沿革)播州在宋为安抚司,元升宣抚司,后复改为安抚司。
洪武五年正月己丑,播州安抚使杨铿、同知罗琛,播州总管何婴,蛮夷总管郑瑚等归附,贡方物,纳元所授金牌、银印、铜章、宣敕。
诏赐铿等绮、帛、衣、币。
仍置播州安抚司,铿、琛皆仍旧职。
改总管为长官司,以婴等为长官司长官。
播州杨氏土官时期文化简说(上)

播州杨氏土官时期文化简说(上)□船夫对于文化的态度,以往的国人常常以非常极端的态度,要么将之捧得很高很高,要么把它踩在脚下;不是以一种冷静的态度,像鲁迅先生说的拿来主义那样对待之。
公元1600年以前,遵义这片土地叫播州,播州在公元875——1600年是播州杨氏土司的羁縻州、土知州,在此期间,土司与播州民众创造的极其丰富灿烂的文化。
平播战争结束了播州土司在黔北这片土地的统治,毁灭了这片土地725年时间的灿烂辉煌的文化,有的物质文化变为荒草蔓生的废墟,有的精神文化一火烧光灰飞烟灭,播州一时之间成为空前的空白。
但是,由于其文化深厚广博,毁灭性的破坏也没有完全根绝,到处还残留着它们的残垣断碣洁光片羽,留给后人无限的回溯想象。
播州杨氏土司文化留下被人们看中的、比较丰富的是形下的物质的东西,这些东西在地面的大都因为人世沧桑而七零八落,只有深埋地下的保护得相对完整。
主要有城堡文化、墓葬文化、庄园文化、传说文化等。
与物质层面的文化相比,播州形上精神的文化相对寂寥,而且被人们大大地忽略,主要有文艺文化、家族文化、宗教文化、传统文化等。
一个地区、国家、民族的文化,其高度、品质、意义和价值主要是以其精神理念衡量的,播州精神层面的文化不可忽视。
特别是被误读得很深的人物颠仙,是一个值得播土遵义、值得神州中华铭记的人物。
他与播州土司杨斌、大儒王阳明同一时代,那时王阳明在乌江以南的阳明洞心悟至道至理,颠仙在乌江以北娄山支脉紫霞山博览儒释道,并将三家融会贯通,最后实现精神的超越,心悟至道善理,被称为“有道士也”,把中华文化推到了崇高的境界。
播州土司城堡文化首屈一指,当时最大的城堡应该是其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在过去叫穆家川现在叫湘江河的附近遵义老城一带。
由于城市的快速发展,现在已经没有一点残迹。
倒是离遵义市城区约30公里的汇川区高坪镇白沙村海龙屯,虽然经过了400多年的风雨沧桑,仍然屹立在万山丛中,成为亚洲中世纪保留最完整的军事城堡,1982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正在申求世界遗产保护地。
南宋播州土司第14世杨价葬确定 出土多件金银器

南宋播州土司第14世杨价墓杨价墓:是一座带墓道、双室并列的大型土坑木椁墓,墓葬平面呈“凸”字形,后端双室并列。
墓室均长约8.5米、宽6米,墓底距地表约5米。
两室中央有宽2米、长17米生土隔梁彼此隔开;前端两墓连为一体,共用一条墓道,共用墓道残长8.5米,墓室、墓道总面积约361平方米。
一、杨价墓发现简介1、发掘时间:2013年4月-5月2、公布时间:2014年7月30日3、地点:在遵义市城郊的仁江河边4、墓主:南宋时期播州第14世土司杨价和他夫人田氏5、性质:合葬墓,发现了的墓葬。
6、历史:这座古墓的历史悠久,距今已经759年。
7、墓葬:在女室头箱出土了7件金银器:狮纽银执壶、银烛台、银瓶、钥匙、银筷、金杯、金盘。
男室头箱出土了32件金银器和1件玉器(单耳杯),银器20件:1象纽执壶、1执壶、1温碗、4碗、2杯、2盘、1盖、1钵、5茶托、2盒;金器6件:盘、碗、筷、匙、茶托、杯。
男室右侧棺椁间出土了双金鱼银洗、烛台、温碗、执壶等,左侧棺椁间出土了环首金柄铁剑(带金鞘)、木胎银皮盾和弓箭,棺前还有3件漆木板不明器物。
在棺内发现有银抓钉、铁棺环(以上为棺装饰)及银饰件(以上置于棺内)等,棺木严重腐烂只剩漆皮,器物情况复杂且破损严重情况。
8、意义:(1)杨价墓,是目前发现发掘确定的第9座播州杨氏土司墓,为杨氏土司墓中唯一的土坑木椁墓(余均土坑石椁墓),也是唯一未经盗扰的杨氏土司墓葬。
(2)墓内出土了一套完整随葬器物,在棺外头箱及棺椁间有序摆放,南宋时期金银器物在贵州出现,尚属首次,有的器物亦属于首次发现。
播州杨氏土司以南宋时期最为强盛,尤其是杨粲、杨价、杨文统治时期,史称“播州盛世”,该批金银器的出土,也是对史载的印证。
(3)从此地已知的杨烈墓,到新确认的杨铿墓以及杨价墓组成的墓群,可确定该墓群是播州杨氏土司祖茔,对播州杨氏土司的埋葬制度和丧葬习俗、土司历史、考古以及美术史的研究都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播州杨氏始祖杨端是汉族

播州杨⽒始祖杨端是汉族播州杨⽒始祖唐太师杨端是⼭西太原到播州平蛮的中原汉族,但是史家对其族属记载不清楚,特收集有关资料进⾏论证。
笔者认为,杨端家族是汉族的理由是:第⼀、出⼟⽂物记载杨端是汉族。
杨⽂神道碑云:本系出唐虞之后,伯侨⾷采于杨,⼦孙因⽒焉。
汉以来聚族会稽,⾄⿐祖端,始⼊□□□□□□□”。
“宣宗末年,⼤理举兵」,播州⿐祖端奉命平定,其功始著。
五季乱,天⽇离隔,杨⽒世守其⼟。
宋庆历间,⼗⼀(碑有浸漫现象其实是六)世祖实平邕⼴之侬智⾼。
⼗(碑有浸漫现象,其实是七)世祖昭,被旨讨泸,□□□□□□□□□□□归职⽅”。
国史,⽅志,族谱是史学三⼤⽀柱,杨⽂神道碑清楚介绍了家族的来源,⼰经清楚说明了杨端是唐叔虞、伯侨后裔,就是汉族。
明之后史家⼀致认为播州杨⽒是汉族,但是近⼈谭骐骧《播州杨保考》认为播州杨⽒乃川南泸南之罗(彝)族。
此⽂发布时杨⽂神道碑未出,今此碑出⼟,证明了杨端乃出中原,迁浙江会稽,再举兵经云南⼤理、泸叙⼊播,根本不是谭云川南泸南⼈⼠。
幸好他发布《播州杨保考后序》澄清其⽂有误,否则此观点将会贻误后世。
有杨⽂神道碑为证,杨⽒家族不是云贵川⼟著,因此,任何专家云杨⽒是少数民族都只能说是牵强附会。
第⼆、官⽅史料记载播州杨⽒是汉族。
宋⼈苏轼在《答李宗书》⽂中云,“播州⾸领杨贵迁者,俗谓之杨通判,最近(最靠近)乌蛮,⽽枭武可⽤。
""及近岁韩存宝讨杀罗狗姓诸夷″,"其地去宁远安夷寨⾄近,涉历诸夷族帐不少,⾃来⾃去,殊⽆留难。
"等等,苏轼没有提杨贵迁是夷即少数民族,⽽对其它少数民族⾸领是以夷即少数民族定论的。
《杨⽒家传》载:“杨端者,其先太原⼈,仕越之会稽,为其郡望族。
后寓家京兆。
唐末,南诏叛,陷播州,久弗能平。
僖宗乾符三年,下诏募骁勇⼠,将兵讨之。
《明史列传四川⼟司⼆》载:乾符初,南诏陷播,太原杨端应募复其城,为播⼈所怀服。
《元史杨汉英传》载:杨汉英,字熙载,其先太原⼈。
杨应龙(四川播州世袭土司)—搜狗百科

杨应龙(四川播州世袭土司)—搜狗百科神宗万历十七年,四川播州宣慰司使杨应龙反。
按播州,夜郎且兰地,汉属??郡。
唐贞观初,分??北界,置郎州,领六县,已,改播州。
干符三年,南诏寇陷太原,杨端应募决策,驰白锦,出奇兵定之,授武略将军。
值唐乱,留据长子孙。
历宋附属称臣。
大观中,杨文贵纳土,置遵义军。
元世祖授杨邦宪宣慰使,赐子汉英名赛因不花,封播国公。
国初,杨鉴内附,改播州宣慰司使,隶四川。
其域广袤千里,介川、湖、贵竹间,西北堑山为关,东南附江为池。
蒙茸?削,居然奥区。
领黄平、草塘二安抚,真、播、白泥、余庆、重安、容山六长官司,统田、张、袁、卢、谭、罗、吴七姓,世为目把。
嘉靖初,杨相宠庶子煦,欲夺嫡。
嫡妻张与子烈拥兵逐相,走水西,客死。
水西宣慰安万铨挟奏,索水烟、天旺地,听还葬。
烈即应龙父也。
自烈仇杀长官,相攻剽垂十年,总督侍郎冯岳讨平之。
应龙生而雄猜,尤阻兵嗜杀。
隆庆六年袭职,以从征喇麻诸番九丝、腻乃、杨柳沟等,多郄敌先登,斩获无算,先后赐金币。
万历十三年,进大木六十本助工,上特给大红飞鱼服,加职级。
应龙窥蜀兵弱,每征讨,止调土司,而蜀将或从借级渐骄蹇,轻汉法。
所居僭饰龙凤,擅用阉寺。
嬖小妻田雌凤,疑嫡妻张奸淫,出之。
已,饮田氏兄所,乘醉封刃,取张并其母首,屠其家。
应龙在州,专酷杀树威,益结关外生苗为翼,肆行劫掠。
于是妻叔张时照与所部何恩、宋世臣等上飞文,告龙反。
巡抚贵州叶梦熊疏请发兵剿之,而蜀中士大夫率谓蜀三面邻播,属裔以十百数,皆其弹压,且兵骁勇,数赴征调有功,剪除未为长策,以故蜀抚、按并主抚。
朝议行两省会勘,应龙愿赴蜀不赴黔。
二十年十二月,逮杨应龙诣重庆对簿,系论法当斩,请以二万金赎。
御史张鹤鸣方驳问,会倭大入朝鲜,羽檄征天下兵,应龙因?辩,愿自将五千兵征倭报效。
诏可,释之。
兵已启行,寻报罢。
巡抚都御史王继光至,严提勘结,遂抗不复出。
而张时照等复诣奏阙下,王继光乃一意主剿。
二十一年春正月,抚臣王继光驰至重庆,与总兵刘承嗣、参将郭成等议分三军,各道并进。
国中之国——“播州杨氏”七百年

国中之国——“播州杨氏”七百年摘要:本文讲述的播州杨氏政权,是中国历史上西南地区的一个土司政权。
自唐僖宗乾符三年(876年)杨端割据而始,到明神宗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杨应龙被剿而终,历经700余年,世袭罔替二十九代,为中原王朝内平夷乱、外攘异侵,为我国西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民族融合做出了杰出贡献。
我国西南古夜郎国地区曾经屹立着一个由家族建立并承延的“国中之国”,他并立于唐、宋、元、明四大王朝,虽以臣名依附,实为军政自主。
钓鱼城畔是蒙古铁骑的绊马索,锦旗飞扬是满门忠烈的保家国,偏安一隅却屡救国难,刀耕火种却国泰民安,他就是播州杨氏政权!立业兴邦•挥师千里驱南诏唐太宗贞观十三年(639年),唐朝廷废牂柯郡而置播州,以遵义县为治所,旨在管理控制西南少数民族。
唐王朝的对外战争一向比较顺利,使不可一世的突厥也折服于阴山脚下,但唐朝西南的吐蕃一直是困扰朝廷的心腹大患,因此唐朝廷大力扶持云南少数民族以牵制吐蕃。
而云南六支少数民族在唐朝廷的扶持下逐渐壮大,建立了南诏国,且调转兵锋,将枪口指向大唐。
唐懿宗时期,南诏国占领了播州,且一度兵临成都府,对唐朝四川地区形成巨大威胁。
而此时的唐朝廷已经疲惫不堪,无力组织兵力征伐南诏,因此唐懿宗便颁布了“征募精兵,南收播州”的诏谕,并宣布“如应募出征、可永镇斯土”。
唐末,南诏叛陷播州,久弗未平,僖宗乾符三年下诏,募骁勇士将兵讨之。
——《遵义府志》屋漏偏逢连夜雨,西南未定,东南再起,随着裘甫的淅东起义和庞勋的徐州起义,唐王朝无暇应对西南局势,南收播州只得搁置。
待裘庞起义平息以后,唐王朝得以喘息的机会,但南诏皇帝蒙世隆再掀战事,倾全国之兵出播州寇边西川,直抵成都,疲惫的唐王朝再度陷入了西南无休止的战争。
公元873年,唐僖宗即位,再次下诏“募天下精兵南征,收复播州”,自此,多支义军开始向播州之地征伐。
时任越州会稽太守的杨端似乎看到了振兴杨氏家族的机会。
自西汉起,世族门阀就开始活跃在我国的历史舞台上,豪门世族“先家族后国家”的思想观念使他们力争抓住每一次扩张势力的机会,正如汉末三国时期的诸侯割据一样,这次“永镇斯土”的机会不容错过。
杨氏世祖系总表

弘农杨氏世祖系总表目录一、从战国末杨章至东汉杨震 (5)二、从东汉杨牧至隋房 (6)三、杨牧后裔观王房、扶风房 (7)四、杨秉及其后裔世系表 (9)五、福建浦城杨氏及建瓯东杨杨氏 (10)六、杨秉后裔吴王(杨行密)房 (11)七、杨奉后裔至上谷房 (12)八、杨奉后裔越公房 (13)九、唐末杨再思及其后裔 (14)十、越公房分支静恭房至浙院杨氏 (15)十一、续浙院杨氏 (18)(一)江苏毗陵前黄杨氏 (18)(二)浙江宁海黄坛松坛(今花园村)杨氏 (19)(三)浙江磐安仁川杨氏 (20)(四)浙江黄岩杨溪杨氏 (21)(五)浙江临海石塘杨氏及章安杨氏 (21)十二、靖恭房分支道南杨氏 (22)十三、湖南“老七户”至四川潼南双江杨氏 (23)十四、越公房分支新昌房 (24)十五、新昌房分支北宋杨家将及其后裔 (25)十六、播州(今贵州遵义)杨氏 (27)十七、上谷房分支河中房、原武房 (28)十八、庐陵杨辂至吉水、泰和杨氏 (29)(一)庐陵杨辂至吉水杨氏 (29)(二)泰和杨氏一(西派) (30)(三)泰和杨氏二(东派) (34)十九、续吉水、泰和杨氏 (35)(一)湖北添福、添祐后裔至石首南杨杨氏 (35)(二)湖北竟陵诒环堂杨氏 (36)(三)湖北嘉鱼等地杨可道后裔 (37)(四)湖北孝感杨世雄后裔 (38)(五)湖南新化、安化等地杨惟圣、杨惟贤后裔 (39)(六)湖南宜章等地杨强仲后裔 (40)(七)湖南会同杨洪后裔 (42)(八)湖南溆浦小横垅杨仕贞后裔 (43)(九)湖南祁阳杨甲后裔 (44)(十)湖南中湘(今湘潭)堂湾杨克胜后裔 (44)(十一)江西萍西杨氏 (45)(十二)江西永丰杨洵仁、杨夔叔后裔 (46)(十三)广东连县大路边镇杨百璋后裔 (48)(十四)广东阳春县庙龙杨仕秋后裔 (49)(十五)广西桂平杨启后后裔 (50)(十六)贵州遵义松林杨海文、杨通胤后裔 (51)(十七)贵州黎平钟灵新司杨华后裔 (51)(十八)贵州清镇杨发后裔 (52)二十、江苏鸿山房 (54)二十一、杨云岫(耸)及其后裔 (55)二十二、福建漳浦、金门、佛潭杨氏(派衍金门、佛潭、印尼、台湾等地) (56)二十三、仇池杨氏 (57)二十四、各地各支综述 (57)(一)南宋外戚浙江会稽上虞杨氏 (57)(二)浙江天台杨晖后裔 (58)(三)浙江金华、义乌、浦江等地“回图府君”杨虎后裔 (59)(四)浙江余姚德一、功一、英一三派杨氏后裔 (63)(五)浙江余姚杨元甫后裔 (65)(六)浙江慈溪赭山杨创一后裔 (66)(七)浙江平阳凤巢杨整后裔 (67)(八)江苏东海杨仁义后裔 (68)(九)江苏灌南县百禄镇杨朝觐后裔 (68)(十)江苏滨海杨逢纲后裔 (69)(十一)江苏淮阴、泗阳杨既信后裔 (69)(十二)江苏毗陵(今江苏武进县)刑村杨俊二后裔 (70)(十三)江苏毗陵(今常州)杨拯后裔 (70)(十四)福建晋江、南安等地杨安后裔 (71)(十五)福建漳浦、云霄杨细秀后裔 (72)(十六)福建莆田、仙游等地杨衡后裔 (72)(十七)福建仙游梁山杨宣仁后裔 (72)(十八)福建莆田杨盈后裔 (72)(十九)福建漳浦杨秀甫后裔 (73)(二十)福建福清渔溪山东海杨武略后裔 (73)(二十一)福建惠安凤山杨国谕后裔 (74)(二十二)福建政和杨明远后裔 (74)(二十三)福建泰宁新桥乡杨本证后裔 (74)(二十四)福建漳州杨君胄后裔 (74)(二十五)附:福建泉州董杨公及全球董杨宗亲会 (75)(二十六)广东郁南县连滩大地坡杨公助后裔 (75)(二十七)广东始兴等地杨信民后裔 (75)(二十八)广西浔州杨文后裔 (76)(二十九)广西桂平杨积后裔 (76)(三十)广西平乐县福兴乡杨奇用后裔 (76)(三十一)广西宾阳杨仕茂后裔 (76)(三十二)广西宾阳杨日进后裔 (77)(三十三)广西宾阳韩朋村杨复舜后裔 (77)(三十四)湖南郴州杨敏后裔 (77)(三十五)湖南上湘柘塘杨大郎后裔 (77)(三十六)湖南长沙塘坑冲杨家桥杨诚邦后裔 (78)(三十七)湖南邵阳等地杨万七、杨万九后裔 (78)(三十八)湖南邵东杨福开后裔 (79)(三十九)湖南平江德昌、德宣、德雄、德六后裔 (79)(四十)湖北崇阳杨通后裔 (79)(四十一)湖北潜江杨斌后裔 (80)(四十二)湖北沔阳(今仙桃市)杨应魁后裔 (80)(四十三)民国十一年(1922)湘鄂相邻岳阳、监利、华谷等县合修新派各支概述 (80)(四十四)安徽潜山县杨城山杨太大后裔 (82)(四十五)安徽南陵(故城在今繁昌县西北)杨万后裔 (82)(四十六)安徽潜山杨贵山后裔 (83)(四十七)安徽巢县杨西湖后裔 (83)(四十八)安徽怀宁广村杨源一后裔 (84)(四十九)安徽合肥杨家驹后裔 (84)(五十)江西安义县杨斌后裔 (84)(五十一)江西武宁杨靓后裔 (85)(五十二)江西会昌庄埠乡杨贵彩后裔 (85)(五十三)河北平乡县常河镇阎屯村杨文章后裔 (85)(五十四)山东即墨县杨官后裔 (86)(五十五)青海乐都杨刚忠后裔 (86)(五十六)甘肃景泰杨海玉、杨华后裔 (86)(五十七)四川万县杨大禄后裔 (87)(五十八)四川三台杨贵瑞后裔 (87)(五十九)四川岳池杨朝俸后裔 (87)(六十)云南鲁甸龙树乡杨启禄后裔 (88)(六十一)云南永善杨廷学、宣威杨永林后裔 (88)(六十二)贵州毕节清水塘杨圣后裔 (88)(六十三)贵州盘县杨正开后裔 (89)(六十四)贵州盘县等地杨彝后裔 (89)(六十五)贵州威宁杨禄后裔 (90)(六十六)贵州威宁等地杨锦后裔 (90)(六十七)贵州毕节杨崇元后裔 (90)(六十八)贵州桐梓新站生基坪杨之荣后裔 (90)(六十九)贵州天柱兰田杨嗣震后裔 (91)(七十)四川长寿杨应时后裔 (91)(七十一)贵州安顺杨世雄后裔 (91)弘农杨氏世祖系总表(以下均摘录《弘农杨氏族史》杨维森编著、杨萍抄摘)一、从战国末杨章至东汉杨震杨章到杨震世系表(上接杨志)章——苞(韩襄王将,后裔未集)—朗(秦将,后裔未集)—款——端和—演—孙(下失记)—硕——鷃—操—奋—甝—熊(秦将)—牧……—鹯—里—喜—敷—胤——?—秉—魋—敞——忠—谭——宝——震——让—著—倏—恽—并—衡—奉……杨章为秦左庶长,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前312),击楚于丹阳,虏其将屈丐,斩首八万。
播州杨氏墓葬新发现及墓主人考

播州杨氏墓葬新发现及墓主人考一、出土文物资料和地貌环境分析,调查发现墓葬遵义县高坪镇(今属汇川区)所在地210国道西侧珍珠山向东、南、北三面延伸至平展田畴的数道山梁,为播州杨氏土司祖茔。
1953年3月,高坪区修粮食仓库,在这一带取石料,至少毁坏了5座以上的大型石室墓,并从墓中出土了数百件金、银、玉等贵重文物。
现有金凤冠、金碗、银盆、玉牌等60余件存省博物馆。
这一意外的重大发现,引起了省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
1954年3月20日,省政府以(54)府办秘字第181号文件,将此事通报全省,并派专人进行调查,随即在该地树立了文物保护标志。
1972年春,省博物馆对这一墓群进行了清理发掘,从出土的墓志铭、圹志铭,神道碑及修墓题记,进一步断定为播州杨氏15世杨文、21世杨升、22世杨纲、25世杨爱的墓葬。
根据1954年省政府的情况通报和对这一地域播州杨氏遗存文物分析,笔者认为,这一带还有播州杨氏大型墓葬存在的可能性。
带着这一质疑,遵义县文管所于2000年7月对这一区域进行专题文物调查,这次调查,我先后在省级文保单位高坪杨氏墓群附近的兰家沟和笔架山两地发现三座播州杨氏墓葬。
二、墓葬地理位置及其遗存兰家沟杨氏墓葬:位于高坪镇所在地西侧紫霞山向东延伸的山梁至平展田畴处,向东南距离杨爱墓300米。
据当地57岁农民黄吉才介绍,50年代末,他放牛曾与大人一起在墓室中躲过雨。
墓为两室,封土不存。
结构与杨爱墓相同,有甬道、墓门、墓室及墓室隔墙。
这一带自古为播州杨氏祖茔,坟地不但面对播州杨氏官田官庄坝,而且在坟地北面600米,还有杨氏庄园鸣庄遗址。
据此墓规模结构和附近杨氏墓葬遗存分析,不可能为外姓所葬,应为播州杨氏墓葬无疑,墓室不知何年坍塌,墓石被当地农民修砖窑时移作它用。
现墓地仅存一长2.35米,宽1.23米,厚0.30米并有两个圆形门臼门额石一块和墓室浅石雕基座石二方。
该墓墓碑不存,也未作清理,故墓主人是谁,无从知晓。
笔架山杨氏墓葬:位于高坪河西岸笔架山向东北延伸的缓坡地带。
播州源流考

播州源流考播州源流考□钟金万播州曾是西南地区今贵州省北部历史上的一个二级政区,地州级行政区划单位;现为三级政区,即县区级行政区划单位。
播州之名,是唐贞观十三年(639)以原郎州地设置为播州而来的,至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平播之役”后,于翌年将播州改置为遵义、平越两个军民府而止,其间略有存废,总体上存在了961年。
作为地方“州级”行政建置,播州经历了由“经制州”到“羁縻州”,再到土司制度的变化过程。
今天的县区级行政区划单位遵义市播州区是2016年3月才设定的,由原遵义县的部分区域析置而成。
唐中央王朝在今贵州乌江以北地区设立了一批“经制州”(又称“正州”),由朝廷直接派流官进行管理,其中包括播州。
最高行政长官称为知州、刺史或太守。
到了唐末,中央王朝自顾不暇,对许多边远地区不能进行直接管理,只得改为“羁縻州”,其中也包括播州。
羁縻州的特点是以少数民族部落为基础,任用部落首领为官,世袭其职,中央不给官俸,不定赋税,但须进贡方物(即本地产物、土产等),与中央王朝的关系比较松散,只要归附,即列入中央王朝建置。
唐大历五年(770),罗荣“入播平叛”,在播州开始了家族世袭土官的统治,这样播州就成为了“羁縻州”。
罗氏子孙世袭到第五代时,南诏及罗闽族人占据播州,杨端及其八姓族人应世袭土官罗太汪之邀进入播州,成为播州土官,罗氏降为同知,但播州仍为“羁縻州”。
南宋嘉熙三年(1239),朝廷设置“播州沿边安抚司”,隶属于夔州路,主官称安抚使。
从此,播州被列入“土司”建置系列。
杨氏世袭播州历29代,末代土司杨应龙是杨氏第30代孙。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朝廷取消播州的土司制度,改设遵义、平越两个“军民府”,重新由中央派遣流官进行管理。
史称“改土归流”,播州之名从此消失。
土司制度是中央王朝采取“以土官治土民”的办法,由各族首领世袭官职的一种制度。
按等级分为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等武职和土知府、土知州、土知县等文职。
播州杨氏土司世系表

25年
父纲,退位。
25
杨爱(1464-1517)
1474-1497
23年
父辉,退位。兄友,据保宁府,形成二支长期争斗。
26
杨斌
1497-1520
23年
父爱,被革职。
27
杨相
1520-1543
23年
父斌,被逐,客死水西。
28
杨烈(?—1571)
1543-1571
28年
父相,与水西安氏相攻垂十年。
1
杨端
毒疮溃背卒。
2
牧南侯
杨晔
父端,889年封牧南侯,以征九溪未服,忧卒。
3
杨溥
父晔,以官至部射,故号部射,战死。
4
杨清
父溥, 号三公。
5
杨实
父清,995年入贡宋。或作名宝。
6
杨昭
父实,养宋将杨业孙充广子贵迁为子。
7
杨贵迁
?-1052
养父昭,为水西仇家杀。
8
杨光震父贵迁。9Fra bibliotek杨文广
父光震, 卒年36。1108年内讧,弟文贵与叔光荣献地于宋。
10
杨惟聪(?—1125)
?-1125
父文广,年七岁立。
11
杨选(?—1155)
1125-1155
30年
父惟聪。
12
杨轸
父选。
杨轼
兄轸,暂领州事。
13
武毅侯
杨粲(?—1233)
1201-1233
32年
父轼,1201年升为安抚使。或作1231年卒,谥忠烈。
14
英烈侯
杨价(?—1243)
1233-1243
北宋杨家将与播州杨氏土司世系

北宋杨家将与播州杨氏土司世系唐太宗贞观13年(639),废隋朝牂柯郡置播州,改原牂柯县为遵义县(今贵州遵义市),作为播州州治。
此后唐朝衰落,播州多次沦陷于南诏(存在于公元738-937年间的中国西南部的奴隶制政权)。
唐僖宗乾符3年(876),车骑将军杨端率军经泸州(今四川泸州市)、合江(今四川合江县),沿赤水河而上,径入播州,击败占据播州的南诏,遂主州事,治府白锦堡(今遵义城南)。
唐廷下诏授杨端为播州侯,其子孙自始定居播州,是为播州杨氏。
播州杨氏世守播州,历唐、五代、宋、元、明五朝,至明万历28年(1600)播州主杨应龙兵败被斩,计700余年。
播州杨氏后裔至今已传46世,居住在贵州遵义田桥桠、大屋基、高炉坡、石格闹、岔河、田桥、北盘江畔等地。
由于杨氏世守播州,又与少数民族杂居,所以今天贵州的苗、壮等民族中的杨氏也有许多是这支杨氏的后裔。
据明初著名学士宋濂之《杨氏家传》记载,宋景佑初年(1035),杨延昭长子充广(杨业孙)奉诏持节出使广西,与播州主杨昭(杨端之六世裔孙)叙谱,方知同为“越公房杨氏”之后。
恰因杨昭无子,充广便将其长子贵迁过继给杨昭为子。
宋濂称“自是,守播者皆业之子孙也”。
故播州杨氏是北宋名将杨家将的后裔,杨贵迁亦为杨家将之播州杨氏始祖。
一世,杨贵迁:充广长子,延昭之孙,杨业曾孙。
承嗣杨昭,袭播州(今贵州遵义)州主。
官至武功大夫、德州(今山东德州市)刺史、播州安抚使。
生三子,光震、光荣(居今红花岗区忠庄镇马坎村)、光明(居今梓桐县)。
二世,杨光震:贵迁长子。
袭播州侯。
泸南(今四川泸州市南部)夷人罗乞弟叛,杨光震统播州兵平定,官至从义郎、播州沿边都巡检使。
生五子,文广、文真、文锡、文贵、文宣。
三世,杨文广:光震长子。
有别于杨延昭次子之杨文广。
承袭播州侯,官至武节大夫。
卒仅36岁。
生三子,惟聪、惟吉、惟信。
四世,杨惟聪:?—1125年,文广长子。
七岁而孤,育于母舅(部将谢石近)家。
官进修武郎、左班殿值。
[杨端其人及其族别考]杨端宇
![[杨端其人及其族别考]杨端宇](https://img.taocdn.com/s3/m/b1ca8e9b02768e9950e738aa.png)
[杨端其人及其族别考]杨端宇自唐僖宗乾符年间杨氏入播,至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平播之战结束,杨氏土司统治播州长达约七百二十五年,历经唐、五代、宋、元、明五个历史时期。
史载杨端是杨氏家族始祖,且是以外来者和外族的身份入主播州。
因而,是否有杨端其人?杨端的民族身份何属?是研究黔北地方历史、地方文化无法回避的两个关键问题。
厘清此二题,有助于梳理黔北古代历史的线索,有助于解析黔北地方少数民族文化与它民族文化特别是汉民族文化间复杂而微妙关系的变异脉络。
一、杨端其人杨端为播州杨氏土司之始祖,古今无异说。
唯禹明先《杨端考》以为“‘杨端’其人是《杨文神道碑》中首次提出的。
(中略)杨氏杜撰‘杨端’其人是很高妙的,凡是开头均称‘端’,杨端即是‘杨氏之始祖’ 和‘杨氏之鼻祖’的意思,故《杨文神道碑》把‘杨端’同‘鼻祖’并称。
按《杨粲墓志》和《杨文神道碑》所记情况,杨氏最先想挂靠杨思权,后恐被后人考出后见笑或责难,于是杜撰一个‘史无对证’的‘杨端’来装饰家史。
”[1]然本文以为,其论点论证颇可商榷。
其一,杨端生活年代。
禹文说:“《杨文神道碑》载:‘宋庆历间,十一世祖实讨平邕、广之侬智高。
’据《宋史》‘狄青传’和‘杨业传’,狄、杨二人平侬智高是皇祐四年(公元1052年)至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若按25岁为一代人计算,自鼻祖杨端到十一世杨实,计为275年,也就是说从庆历时的十一世杨实起上推275年,正值唐代‘大历’时期,说明鼻祖杨端生活在唐朝‘大历’时,与《杨文神道碑》的:‘宣宗末年,……播州鼻祖端奉命平定南诏’事相距百余年,杨端生平不可能跨越这么长的历史时空。
”禹文以此为推翻杨端存在的一大证据,而其实所论有误。
据贵州省博物馆《遵义高坪“播州土司”杨文等四座墓葬发掘记》所录《杨文神道碑》载:“(前略)五季乱,天日离隔,杨氏世守此土。
□平邕广之侬智高,十世祖昭,被旨讨泸,□□□□□□□□□□□□归职方。
(后略)许以世守。
播州杨氏各支字派与百字谱对照表1

龙
华
政
昌
裕
裕
28
穆
世
华
世
栋
栋
栋
栋
栋
昭
通
顺
光
光
孟
孟
孟
孟
孟
孟
29
天
廷
正
廷
寿
寿
寿
寿
寿
永
光
俊
前
前
单
良
朝
朝
朝
朝
30
政
琮
龙
飞
葵
万
万
万
万
权
觉
世
秀
风
风
正
金
单
昱
旻
旻
31
潼
锦
明
镐
昌
文
文
文
文
正
枝
德
再
普
普
亿
禄
单
毓
瓄
瓄
32
宠
日
光
明
木旁
学
光
应
环
仕
国
作
文
本
本
伯
近
仕
良
仕
仕
33
仲
益
通
文
水旁
长
金
榜
秉
单
永
求
用
彪
彪
宗
玉
单
应
珊
明
34
景
文
仲
如
如
如
光
光
18
嘉
嘉
嘉
嘉
嘉
嘉
嘉
嘉
贵州杨姓字辈排行

贵州杨姓字辈排行贵州遵义市红花岗区长征镇新民村犀牛湾(始祖杨灿)杨氏字辈:“发国文启,正光昌朝,德仲金榜,毕世忠良,家庭荣耀,福寿永长”。
贵州绥阳县郑场杨氏(四知堂)现知字辈:“文齐家景丶永运开泰、世庆春长、少先裕启、维国之梁。
”附:后知字辈;“振兴弘农、荣耀久长、德志伟大、卫国辉煌、族隆昌盛。
”贵州遵义市杨氏字辈:“士正朝宗昌盛秀,永先祖训顺天长,文章华国照书香”。
贵州遵义市杨氏字辈:“再正通光天胜秀,益国明兴虎振朝”。
贵州遵义凤冈杨氏字辈:“再正通光昌茂秀”。
贵州遵义市杨氏字辈:“大友宗单祖,仕儒胤毓才,正在兴文国,朝廷富裕金”。
贵州息烽县流长乡水尾村/养龙司乡茅坡村蚂蝗组/开阳县清河/遵义县锦屏营上金沙县梯子岩、黄冈、增加垅(始祖杨正持,祖籍江西庐陵县大桥头珠市坝闹市街筲箕湾桂花屋基)杨氏字辈:“正自单世芳仕单,琞祖德章玉金宗崇明”。
贵州新舟县杨氏字辈:“兴文椿芝,汝血培中,源林灿堂,见清荣杰”。
贵州凤岗县天桥杨家湾/余庆县关兴江南杨氏字辈:“先碧文万德,忠光明政策,皇王开科举,永远步朝阙”贵州余庆杨氏字辈:“正通文昌盛,程先中以光,千年才俊秀,再思福寿长”。
贵州仁怀(祖籍四川古蔺县水口乡,始祖杨端)杨氏字辈:“正登朝藩章克文,应显廷儒玉国荣”。
贵州织金县杨氏字辈:“上大天文士,国正玉连方”。
贵州绥阳县杨氏字辈:“唯学精月,枝忠德长,嘉乐登朝,思汉世光,明应永昌”。
贵州绥阳县杨氏字辈:“芳正春先玉,登云吉地齐,国泰文昌贵,天星永光明”。
贵州绥阳县旺草(祖籍江西)杨氏字辈:“邦文三单中,永世仕德正,大绍宗光先……”。
贵州毕节市杨氏字辈:“银孟洪灿曾,居家永时春,正大光明远,万代世泽长”。
贵州毕节市杨氏字辈:“启文春永尚,登廷国正天,云光超兴顺,德化造宏元”。
贵州织金(祖籍江西吉安府,始祖:杨文祥)杨氏字辈:“文光永,同登孝友,毓秀兰芳”。
贵州大方县兴隆乡杨氏字辈:“……均光昌尔业世……”。
贵州雷山县丹江镇阳苟村/沿河县/黔东南剑河县南加镇杨氏字辈:“再正通光昌胜秀”。
遵义海龙囤与播州杨姓源流

遵义海龙囤与播州杨姓源流海龙囤景区海龙囤位于遵义市北30公里的遵义县高坪区太平乡白沙村。
海龙囤众山簇拥,峡谷幽深,龙岩山高耸入云,峡谷中有白沙水,方圆约5公里,四周有铜柱关、铁柱关、飞龙关、飞风关、朝天关、飞虎关、万安关、西关、云凤楼,以及水牢、金库、银库、火药池、绣花楼、校场坝、采石场等遗址。
海龙囤孤峰入云,四面陡峭,山后一线窄径是唯一通道,山下湘水环流,群峰簇拥,壁垒森严,完全是一派军事要塞的形式。
海龙囤是播州土司杨应龙的祖先利用地形修建的土司城堡,是贵州境内目前仅见的一处大型军事建筑与宫殿建筑合二为一的遗址,也是当今中国乃至亚洲保存完好的中世纪城堡遗址。
海龙屯又称龙岩囤,系龙岩山主峰,海拔1500米,孤峰挺立,左邻娄山关,右靠金鼎山,群山簇拥,四面陡峭,唯山后仄径一线可攀行。
此囤为土司杨氏统治播州的最后一个据点。
唐乾符三年(公元876年),杨氏始祖杨端击败入据南诏,从此世领播州。
唐宋朝廷鞭长莫及,元朝正式推行土司制度设播州宣慰使,杨氏子孙世袭。
传至29代孙杨应龙,在海龙囤“设险以守其国”。
方圆5公里的囤上,建有土城、月城三重,演兵场、养马场等分布其间,楼台亭阁,鳞次栉比。
囤前设铜柱、铁柱等9关,重兵把守,沿囤边缘筑有城墙,俨然要塞。
明万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杨应龙举兵入川,反叛朝廷。
明廷震惊,随即调集8省共24万兵力分道进剿,万时114天,于次处6月攻破海龙囤,杨应龙与其妾自焚身亡,史称“平播之役”。
统治播州724年的杨氏家族覆灭,播州土司制度也随之结束。
如今,海龙囤上遗迹众多,有的完好无损,有的依稀可辨,几百年来,直为好古者凭吊。
唐朝时,以当今遵义为中心的“播州”广大地区被“南诏国”彝人占领,公元876年,朝廷派杨端前来平乱。
事平后命杨端“世袭”播州,建立了持续七百余年、共29代的杨氏土司政权。
政权初建,为“设险以守其国”、并作“保固之根本”,于州治西北15公里之“龙岩山”建“龙岩囤”,平时练兵,战时作行政、军事中心。
《明中叶播州土司杨氏家族内争研究》

《明中叶播州土司杨氏家族内争研究》一、引言播州,古地名,今属贵州省遵义市,历史悠久,曾为土司制度的重要区域。
明中叶,播州土司杨氏家族内部发生了一场深刻的争斗。
本文以该家族的权力斗争为研究对象,从家族结构、历史背景和外部势力等角度,对内争进行深入研究,旨在揭示这场内争的起因、过程和影响。
二、播州土司杨氏家族的历史背景杨氏家族自明代初年以来在播州地区具有强大的统治力。
该家族历代土司皆由皇帝封爵,掌握着地方行政、军事和司法大权。
然而,随着家族权力的不断扩张,家族内部矛盾逐渐凸显。
三、内争的起因内争的起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家族内部的权力斗争一直存在,随着家族的壮大,争夺权力的现象愈发激烈。
其次,经济利益的争夺也是内争的重要原因。
此外,家族成员间的个人恩怨、外部势力的介入等因素也加剧了内争的爆发。
四、内争的过程内争的过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前期冲突阶段,主要发生在家族成员之间,由于意见不合而产生冲突。
第二阶段为外敌利用阶段,即外部势力趁机介入,挑拨离间,企图控制整个家族。
第三阶段为决战阶段,家族内部形成了两大势力,最终通过武力决出胜负。
五、内争的影响内争对播州土司杨氏家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家族内部的权力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部分成员失去了权力地位。
其次,经济利益受到严重损失,家族的财富和资源被重新分配。
此外,内争还导致了外部势力的渗透和控制,对家族的统治地位造成了威胁。
同时,家族内部的信任危机和文化分裂也逐渐显现出来。
六、研究方法与发现本研究采用了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和口述历史法等多种研究方法。
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梳理和分析,以及对当地居民的访谈和观察,我们深入了解了播州土司杨氏家族内争的起因、过程和影响。
研究发现,内争主要源于家族内部的权力争夺和经济利益冲突。
此外,个人恩怨和外部势力的介入也是导致内争的重要原因。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还发现家族内部的信任危机和文化分裂对家族的长期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播州杨氏土司世系表
杨氏,876年杨端(会稽人,家谱说是“太原人”不可信)从南诏军手中收复播州(贵州遵义),遂主州事,治府白锦堡(今遵义城南十公里),1176年轸迁穆家川(遵义老城),为半独立的地方土司政权,1108年文广弟文贵纳土,宋置播州与遵义军,1281年元升播州安抚司为宣慰司,以叛明被灭,凡725年。
案:关于贵迁为宋名将杨业后,乃蛮族汉化后的产物,不可信。
《杨文神道碑》只说杨端是会稽人,至明,宋濂《杨家将传》才说“其先太原人”,显是宋末明初家谱的编造,与史乘乖,不可信。
附识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