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七单元 角的初步认识 教材分析

合集下载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7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8)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7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8)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7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8)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7 角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课程中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角的概念。

本节课通过生活实例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感知角的存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观念。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角的概念、角的特征以及角的分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角的基本概念,学会用直角、锐角、钝角来分类角,并能够运用角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空间观念,他们对生活中的事物有一定的认知基础。

但学生在角的分类和理解角的概念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生活实例和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究,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角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角的概念,学会用直角、锐角、钝角来分类角。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交流,培养观察能力和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对数学产生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角的概念,学会用直角、锐角、钝角来分类角。

2.教学难点:学生对角的概念的理解和运用,以及对角的分类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感知角的存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观念。

2.游戏教学法:通过角的大小比较游戏,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和掌握角的概念。

3.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一些角模型、图片和生活实例,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感知角的存在。

2.学具:为学生准备一些角模型和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巩固角的概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实例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感知角的存在。

例如,展示一些物品的角落、图片中的角等,让学生注意到角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7单元《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7单元《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7单元《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7单元《角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课程中一个重要的单元。

本单元主要让学生初步认识角,学会用直角、锐角、钝角等概念描述角的大小,并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思维能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角的定义:通过实物图片和几何图形,让学生初步认识角,了解角是由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围成的图形。

2.角的分类:介绍锐角、直角、钝角的概念,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方式,认识各种角的大小特点。

3.角的测量:学习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4.角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角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操作和交流能力,他们善于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愿意主动参与数学学习。

但在角的认知方面,学生可能还存在以下问题:1.对角的定义理解不深,容易将角与其他图形混淆。

2.对各种角的大小特点认识不清晰,容易混淆直角、锐角、钝角。

3.操作能力有待提高,尤其在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方面。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角的定义,学会用直角、锐角、钝角等概念描述角的大小,能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角的定义,学会用直角、锐角、钝角等概念描述角的大小,能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各种角的大小特点,能准确判断各种角。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直观演示法、操作实践法、分组合作法、引导发现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量角器等辅助教学。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角的初步认识苏教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角的初步认识苏教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角的初步认识苏教版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角的初步认识苏教版一、教学内容1. 学习角的定义:学生需要理解角是由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围成的图形。

2. 学习角的分类:学生需要学会区分锐角、直角、钝角和周角。

锐角是小于90度的角,直角是等于90度的角,钝角是大于90度小于180度的角,周角是等于360度的角。

3. 学习用角度来度量角的大小:学生需要学会使用量角器来度量角的大小,并能准确读出度数。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1. 理解角的定义,并能正确画出各种类型的角。

2. 学会使用量角器来度量角的大小,并能准确读出度数。

3. 能够运用角的分类和度量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学生对于角的分类的理解和运用,以及使用量角器来度量角的大小的技巧。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角的定义,并能正确画出各种类型的角;学生能够学会使用量角器来度量角的大小,并能准确读出度数。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量角器、直尺、黑板、多媒体设备学具:练习本、铅笔、尺子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体,找出其中的角,并尝试画出角。

2. 讲解角的定义:通过示例和讲解,让学生理解角的定义,即由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围成的图形。

3. 讲解角的分类:通过示例和讲解,让学生学会区分锐角、直角、钝角和周角,并能够正确画出各种类型的角。

4. 度量角的大小:讲解如何使用量角器来度量角的大小,并进行示范。

然后让学生分组练习使用量角器来度量角的大小,并准确读出度数。

5. 例题讲解:出示一些有关角的例题,让学生运用角的分类和度量知识来解决问题。

6.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有关角的练习题,以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角的定义:由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围成的图形。

角的分类:锐角:小于90度的角直角:等于90度的角钝角:大于90度小于180度的角周角:等于360度的角度量角的大小:使用量角器,准确读出度数。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七单元角的初步认识认识角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七单元角的初步认识认识角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七单元角的初步认识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角的概念,能够识别和描述角。

2. 使学生能够区分直角、锐角和钝角,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类。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教学内容1. 角的概念:介绍角的定义,让学生理解角是由两条射线共同拓展而成的图形。

2. 角的分类:介绍直角、锐角和钝角的概念,让学生学会区分不同类型的角。

3. 角的识别:通过实物和图片,让学生学会在实际生活中寻找和识别角。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角的概念,能够识别和描述角。

2. 教学难点:区分直角、锐角和钝角,并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图片、投影仪。

2. 学具:练习本、彩笔、剪刀、胶水。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物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角的存在。

2. 讲解:介绍角的定义,让学生理解角的概念。

3. 演示:通过实物模型和图片,展示直角、锐角和钝角,让学生学会区分。

4. 练习: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角,并进行分类。

5. 应用: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寻找和识别角,并进行描述。

板书设计1. 板书角的初步认识2. 板书内容:角的概念角的分类角的识别作业设计1. 画角: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直角、锐角和钝角。

2. 找角: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寻找和识别角,并进行描述。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角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能够识别和描述角,但部分学生在区分直角、锐角和钝角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角的分类。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实物模型和图片的兴趣较高,说明直观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积极的影响。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更多地运用直观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角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角的性质和应用。

本节课的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和完善。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7单元角的初步认识-苏教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7单元角的初步认识-苏教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7单元角的初步认识苏教版教案:角的初步认识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7单元“角的初步认识”。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认识和理解角的概念,能够识别和比较不同类型的角,并且能够用角的特征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角的概念,能够识别和比较不同类型的角。

2. 培养学生用角的特征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学生理解角的概念,能够识别和比较不同类型的角。

难点:让学生能够用角的特征来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直尺、量角器。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铅笔、量角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角,引导学生发现角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基本概念:通过PPT展示角的定义,让学生理解角的概念,能够识别和比较不同类型的角。

3. 实践操作:让学生用量角器量一量,画一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4. 例题讲解:通过PPT展示例题,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角的特征,能够用角的特征来解决实际问题。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检测学生对角的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六、板书设计角的初步认识1. 角的概念:由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围成的图形。

2. 角的特征: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3. 角的分类:锐角、直角、钝角。

七、作业设计1. 题目:用量角器量一量,画一画,并分类。

答案:略2. 题目:用角的特征来解决实际问题。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在角的识别和运用上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和引导。

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角,用角的知识来解释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重点和难点细节需要特别关注。

对于角的概念的理解和识别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学生需要通过观察和操作来深化对角的认识。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角的初步认识》单元教学设计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角的初步认识》单元教学设计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角的初步认识》单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角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习角的起始单元,主要让学生认识锐角、直角、钝角,知道它们的特点,并学会用三角板画角。

本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便于学生观察和操作。

教材通过丰富的情境图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认识角,感知角的特点,培养学生观察、操作、交流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平面图形的认识,对图形的特征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对角的概念和特点可能还比较模糊,对角的度量也没有明确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本单元时,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观察、操作、交流,从而更好地认识角。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锐角、直角、钝角,知道它们的特点。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交流的能力。

3.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角,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锐角、直角、钝角,知道它们的特点。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角的概念,并能用三角板画角。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丰富的情境图,引导学生认识角,感知角的特点。

2.实践活动法: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观察、交流,进一步认识角。

3.交流分享法: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操作结果,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角的事物图片,如剪刀、三角板、钟表等。

2.准备一些活动材料,如三角板、量角器等。

3.准备一个白板,用于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角的事物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字。

引导学生关注这些角的特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三角板,引导学生观察三角板上的角。

提问:“你们看到了哪些角?它们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三角板上有锐角、直角、钝角。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活动,每组有一套三角板。

要求学生用三角板上的角拼出不同的角,并观察它们的特点。

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角的初步认识》优秀说课稿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角的初步认识》优秀说课稿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角的初步认识》优秀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角的初步认识》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节课程。

这部分内容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初步理解角的概念,认识角的种类,学会用尺子和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培养学生观察、操作、交流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他们在生活中也积累了一些关于角的经验。

但是,学生对角的概念和种类还不够清晰,角的测量方法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实践。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角的概念,了解角的种类,知道钝角、直角、锐角的含义。

2.培养学生用尺子和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角的概念,了解角的种类,学会用尺子和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钝角、直角、锐角的含义,以及角的测量方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中,我将采用讲授法、示范法、实践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课件、教具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思考,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角,引发学生对角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新课导入:介绍角的概念,引导学生认识角的种类,如钝角、直角、锐角。

3.实践操作:让学生用尺子和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巩固学生对角的认识。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角的测量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5.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角的概念、种类和测量方法的理解。

6.课后作业:布置有关角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用尺子量2.用量角器量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评价主要从学生的学习态度、操作能力、交流能力等方面进行。

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角的概念、种类和测量方法的掌握程度。

九. 说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学生的观察、操作和交流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了学生的操作能力。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第1课《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第1课《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第1课《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角的初步认识》是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一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角,了解角的特征,会用尺子和直尺画角,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和思考事物。

教材通过生活实例引入角的概念,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中,体验角的特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操作和语言表达能力。

他们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几何形状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于角的概念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角,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让学生感知角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角,了解角的特征,学会用尺子和直尺画角。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和思考事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认识角,了解角的特征,学会用尺子和直尺画角。

2.难点:让学生理解角的概念,能够用数学语言描述角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角的概念,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感受和认识角。

2.操作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活动,体验角的特征,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交流讨论法: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和经验,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三角板、直尺、量角器、多媒体设备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套三角板、直尺、量角器,以及一些生活用品(如剪刀、胶带等)。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角,如钟表、剪刀、三角板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在哪里见过这些图形?它们有什么特点?”让学生自由发言,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角。

2. 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角的概念,讲解角的特征,如角的大小、角的开口方向等。

第七单元角的初步认识(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苏教版

第七单元角的初步认识(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苏教版

第七单元角的初步认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大小,学会用三角板比较角的大小,会画角。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教学内容1. 认识角:初步了解角的含义,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 比较角的大小:学会用三角板比较角的大小。

3. 画角:掌握角的画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认识角,学会比较角的大小,掌握角的画法。

2. 教学难点: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三角板、多媒体课件。

2. 学具:直尺、量角器、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角,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讲解角的含义,让学生了解角的各部分名称,并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角的大小。

3. 活动一:让学生用三角板比较角的大小,引导学生发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4. 活动二:让学生尝试画角,掌握角的画法。

5. 巩固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

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角的初步认识2. 角的含义:由两条具有公共端点的射线组成的图形。

3. 角的各部分名称:顶点、边。

4. 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5. 比较角的大小:用三角板比较。

6. 画角:用量角器或直尺画角。

七、作业设计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观察生活中有哪些角,并尝试比较它们的大小。

3. 尝试用三角板画角。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学会比较角的大小,掌握角的画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突破教学难点。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7单元角的初步认识-苏教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7单元角的初步认识-苏教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7单元角的初步认识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角的概念,知道角是由两条射线组成,有一个顶点。

2. 培养学生观察角、描述角、比较角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角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角的概念:角是由两条射线组成,有一个顶点。

2. 角的观察与描述:观察生活中的角,用语言描述角的特征。

3. 角的比较:比较不同角的大小,学会用角度来表示角的大小。

4. 角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运用角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角的概念,能够观察、描述和比较角。

2. 教学难点:理解角的大小与角度的关系,能够运用角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角模型、角度量具。

2. 学具:角度量具、三角板、实物角模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观察角,激发学生对角的认识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角的概念,让学生了解角是由两条射线组成,有一个顶点。

3. 角的观察与描述: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角,用语言描述角的特征。

4. 角的比较:通过实物或图片,让学生比较不同角的大小,学会用角度来表示角的大小。

5. 角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角的知识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角的初步认识2. 板书内容:角的概念:由两条射线组成,有一个顶点角的观察与描述:观察生活中的角,用语言描述角的特征角的比较:比较不同角的大小,学会用角度来表示角的大小角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运用角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七、作业设计1. 观察生活中的角,用语言描述角的特征。

2. 比较不同角的大小,学会用角度来表示角的大小。

3. 解决实际问题,运用角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八、课后反思1. 学生对角的概念是否理解,能否观察、描述和比较角。

2. 学生是否能够运用角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如何改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角的概念,能够观察、描述和比较角,并能够运用角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7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 (7)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7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 (7)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7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 (7)一. 教材分析《7 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角,知道角的特征,以及会区分各种角。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对角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后续学习角的度量和应用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动手能力,对于生活中的角已经有了一些直观的认识。

但在课堂上,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对角有更深入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角的概念,知道角的特征。

2.让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区分各种角。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认识角,知道角的特征。

2.难点:让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区分各种角。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观察教学法”和“动手操作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角的概念,让学生在观察和操作中学习角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三角板、量角器、各种角的模型。

2.学具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个三角板,一把量角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角,如钟表、自行车、房屋等,引导学生关注角的存在。

然后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些角有什么特征吗?”让学生思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介绍角的概念,让学生知道角是由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围成的图形。

同时,让学生观察和动手操作,找出生活中的各种角,并试着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使用三角板和量角器,尝试找出各种角,并测量角的大小。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出示各种角的模型,让学生判断角的类型。

同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角的特征。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思考:角在生活中的应用。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角在建筑、设计、生产等领域的应用。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知道角的特征,以及如何区分各种角。

(教案)第七单元角的初步认识-二年级数学下册(苏教版)

(教案)第七单元角的初步认识-二年级数学下册(苏教版)

教案第七单元角的初步认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角的概念,知道角是由两条射线组成,有一个顶点。

2. 让学生学会用直尺和量角器画出大小不同的角,并能识别和比较角的大小。

3. 培养学生运用角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角的概念:顶点、边、射线。

2. 角的画法:用直尺和量角器。

3. 角的大小比较:通过观察和比较,识别大小不同的角。

4. 角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角的概念,掌握角的画法,能够识别和比较角的大小。

2. 教学难点:角的画法,特别是使用量角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直尺、量角器、黑板、粉笔。

2. 学具:直尺、量角器、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日常生活实例,让学生了解角的存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讲解角的概念:介绍顶点、边、射线,让学生理解角的组成。

3. 演示角的画法:教师演示如何用直尺和量角器画出角,并指导学生进行实践。

4. 角的大小比较:通过观察和比较,让学生学会识别和比较角的大小。

5. 实际应用:让学生举例说明角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加深对角的理解。

6.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角的概念:顶点、边、射线。

2. 角的画法:用直尺和量角器。

3. 角的大小比较:通过观察和比较,识别大小不同的角。

4. 角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 画出指定大小的角。

2. 比较给定角的大小。

3. 举例说明角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演示、实践、练习等环节,让学生掌握了角的概念、画法、大小比较以及实际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教学效果。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运用角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角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运用角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7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 (6)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7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 (6)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7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 (6)一. 教材分析《7 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节的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角,了解角的特征,以及角的分类。

通过这一节的学习,让学生能够理解角的概念,能够识别各种角,并且能够对角进行分类。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他们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来认识和理解角。

但是,他们对角的概念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理解角的概念,知道角是由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

2.让学生能够识别各种角,并能够对角进行分类。

3.让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加深对角的理解。

四. 教学重难点1.角的概念的理解和角的分类。

2.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加深对角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采用直观演示法、操作活动法、小组合作法、游戏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认识角,理解角的概念,掌握角的分类。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三角板、量角器、直尺、圆规等。

2.学具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张白纸,一把剪刀,一些胶水,一些彩色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图片,如钟表、剪刀、三角板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图片,让学生注意到这些物品上都有角。

然后提问:“你们知道这些角是什么吗?角有什么特征呢?”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者黑板,向学生呈现一些角的图形,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发现角是由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

3.操练(10分钟)教师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学具,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剪出一些角,然后用彩色笔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对角的理解。

如:“请找出下列图形中的角。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角还可以怎样分类呢?”让学生自由讨论,然后分享自己的答案。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知道角的概念,角的特征,以及角的分类。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角的初步认识-苏教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角的初步认识-苏教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角的初步认识苏教版教案: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主要涵盖第7章“角的初步认识”。

本章主要介绍角的概念、分类和基本性质。

具体内容包括:1. 角的定义:角是由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围成的图形。

2. 角的分类:锐角、直角、钝角。

3. 角的性质: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理解角的概念,掌握角的分类和基本性质。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2. 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操作,理解角的概念,掌握角的分类和基本性质。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三角板、直尺、量角器。

2. 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套角的模型,包括锐角、直角、钝角。

教学过程:一、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 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角,如黑板的角、桌子的角等,引导学生发现角的存在。

2. 邀请学生上台演示角的形成,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角的概念。

二、角的概念与分类(10分钟)1. 介绍角的概念:由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围成的图形叫做角。

2. 讲解角的分类:锐角、直角、钝角。

3. 学生分组讨论,判断给出的角属于哪种类型。

三、角的性质(10分钟)1. 讲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2. 学生通过观察、操作,验证角的性质。

四、例题讲解(10分钟)1. 出示例题:判断下列图形中,哪个角是锐角,哪个角是直角,哪个角是钝角。

2.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讲解答案。

五、随堂练习(10分钟)1.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讲解答案。

六、角的大小比较(5分钟)1. 学生分组,比较给出的角的大小。

2. 邀请学生上台演示,讲解比较的过程。

板书设计:角的初步认识1. 角的定义:由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围成的图形。

2. 角的分类:锐角、直角、钝角。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7单元《角的初步认识》教案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7单元《角的初步认识》教案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7单元《角的初步认识》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7单元《角的初步认识》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活动,认识角,学会用尺子和量角器量角,并解决一些与角相关的问题。

教材内容安排由浅入深,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角的概念及应用。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操作和探究能力,但对于角的概念和应用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来理解角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角,学会用尺子和量角器量角,解决一些与角相关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认识角,学会用尺子和量角器量角。

2.难点:理解角的概念,学会正确使用尺子和量角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入角的概念,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角。

2.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演示和模型展示,让学生直观地认识角。

3.操作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4.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进行团队协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尺子、量角器、实物图片、模型等。

2.学具:每人一把尺子、一个量角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情境引入角的概念,如:太阳升起时的光芒、剪刀张开时的形状等。

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情境中的共同特征,引出角的概念。

2.呈现(5分钟)展示一些实物图片和模型,让学生直观地认识角。

同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看到的角。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亲自用尺子和量角器量一量身边的事物,如:书本、桌面、文具等。

引导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尺子和量角器,并记录所量的角的大小。

4.巩固(10分钟)根据学生记录的角的大小,进行小组交流讨论,比较不同角的特征。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7单元《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7单元《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7单元《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7单元《角的初步认识》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活动,认识角,学会用直角、锐角、钝角分类物体,并能在实际情境中灵活运用。

教材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选取素材,让学生在丰富的情境中感受角的特点,体验角的分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操作能力,对生活中的事物有一定的认知。

但在角的分类和运用方面,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深入理解角的特征,提高他们的空间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角,知道直角、锐角、钝角的特点。

2.培养学生用角来分类物体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他们的观察、操作、交流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认识直角、锐角、钝角,学会用角来分类物体。

2.突破难点的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角的特点,体验角的分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创设丰富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认识角。

2.动手操作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发现角的特点,体验角的分类。

3.交流分享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三角板、图片、实物等。

2.学具准备:学生自带三角形物品、直尺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出示三角板、图片、实物等教具,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在哪里见过这些物品?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让学生初步感知角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各种角的照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能找出直角、锐角、钝角吗?它们有什么不同的特点?”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认识角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教师分发学生自带的三角形物品,让学生用直尺量一量,比一比,分类讨论:“这些三角形中,哪些是直角三角形?哪些是锐角三角形?哪些是钝角三角形?”并请学生代表上台展示自己的分类结果。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7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9)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7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9)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7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9)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7 角的初步认识》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认识和理解角的概念。

通过这一章节的学习,学生将能够识别生活中的各种角,并能用角的特征来描述它们。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发现和探索角的特征,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他们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来理解一些简单的数学概念。

但是,他们对角的概念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活动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角的概念,并能用角的特征来描述生活中的各种角。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认识和理解角的概念,能用角的特征来描述生活中的各种角。

2.难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角的特征,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图片,引导学生发现和探索角的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操作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和理解角的概念,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3.合作交流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和交流,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角模型、图片、卡片等。

2.学具准备:学生每人一份角模型、图片、卡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角,如钟表、屋顶、剪刀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角有什么特点?你能不能用数学的语言来描述它们?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角的概念,并用角模型进行演示。

同时,引导学生用语言来描述角的特征,如“角是由一个点引出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角度有关”。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活动,每组有一套角模型和一些图片。

学生需要用角模型来模拟图片中的角,并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角的特征。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认识角》教学设计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认识角》教学设计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认识角》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认识角》的内容包括对角的概念、分类和性质的初步认识。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学会用工具(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并能够分辨各种不同类型的角。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和活动,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角的特征,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他们对图形的认知有了基础。

但是,对于角的概念和性质,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和丰富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角的正确概念,理解角的性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角的概念,能够分辨不同类型的角,学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自己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对数学产生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角的概念,能够分辨不同类型的角,学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大小。

2.难点:学生能够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能够准确地用量角器量角的大小。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认识角的概念。

2.操作教学法: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角的性质。

3.交流讨论法: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和想法,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量角器、三角板、图片等。

2.学具准备:量角器、三角板、练习本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出示一些生活中含有角的图片(如剪刀、钟表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让学生初步感知角的概念。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介绍角的概念,讲解角的分类(锐角、直角、钝角)和性质。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角的特点。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7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 (10)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7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 (10)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7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 (10)一. 教材分析《7 角的初步认识》是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的一章内容,主要介绍了角的定义、分类和基本性质。

本章通过实例和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角,能够分辨不同类型的角,并掌握角的大小比较方法。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适合学生年龄特点,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图形知识,对图形的分类和特征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角的概念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需要通过实物和具体的活动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高,对于动手操作和实践类的活动感兴趣,但在角的大小比较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练习。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理解角的定义,分辨不同类型的角。

2.让学生掌握角的大小比较方法,能够用语言和动作描述角的大小。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4.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角的定义和分类,能够分辨不同类型的角。

2.难点:让学生理解角的大小比较方法,能够用语言和动作描述角的大小。

五. 教学方法1.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和模型引导学生认识角。

2.采用游戏教学法,设计有趣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角的概念。

3.采用分组合作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采用问答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角的各种模型和实物,如三角板、四边形等。

2.准备卡片,上面印有不同类型的角,用于游戏和练习。

3.准备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和展示。

4.准备教学PPT,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实物和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和触摸角,让学生初步感受角的存在。

然后,教师提问:“你们知道角是什么吗?角有什么特点?”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角的定义和分类,解释角的大小比较方法。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角的初步认识》苏教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角的初步认识》苏教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角的初步认识》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用三角板画角。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新知。

二、教学内容1. 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 学会用三角板画角。

3. 观察生活中的角,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画角。

2. 教学难点:理解角的概念,学会用三角板画角。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三角板、多媒体课件。

2. 学具:三角板、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a. 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各种角,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角的名称。

b.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角?角有哪些部分?2. 探究新知a. 教师讲解角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角的概念。

c. 教师演示用三角板画角的方法,学生跟随操作。

3. 实践操作a. 学生用三角板画角,巩固所学知识。

b.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画角的心得。

4. 巩固练习a. 学生完成练习题,巩固角的初步认识。

b. 教师点评,解答学生的疑问。

5. 课堂小结b.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六、板书设计1. 角的定义和各部分名称。

2. 用三角板画角的方法。

七、作业设计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角的初步认识。

2. 观察生活中的角,记录下来,与同学分享。

八、课后反思2. 学生反思学习过程中的收获,提出改进措施。

本节课通过观察、讨论、实践等方式,让学生初步认识了角,了解了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了用三角板画角。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课后,教师和学生共同反思,为今后的教学和学习提供借鉴。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整个教案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教学内容能否被学生有效吸收,以及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突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单元角的初步认识
教材分析
角是一种比较简单的平面图形。

由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上都有角,角的数量与形状经常是多边形特点的具体表现。

例如,三角形有三个角,辨别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就是看它们的角是什么角。

又如,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不同之处就在它们的角上,长方形的角都是直角,一般的平行四边形没有直角。

可见,角的知识是学习多边形的基础知识,让学生认识角,获得一些关于角的初步知识,有助于他们进一步学习平面图形。

小学数学一般分两次教学角的知识,本单元第一次认识角,只是初步认识。

所涉及的知识不是很多,也比较简单。

全单元编排三道例题,教学内容的具体安排如下。

例题教学内容练习编排例1角的图形,角的各部分名称,角有大小例2直观认识直角例3直观认识锐角和钝角练习九
练习和应用全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初步教学角的知识,只要求学生形成角的表象,认识角的图形,体验角有大小,了解角的各部分名称。

认识直角很重要,它是区分锐角与钝角的标准。

以后辨认多边形的特点,认识垂直,画垂线,认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高,都离不开直角。

本单元只是直观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第二学段还会继续教学关于这些角的知识。

1. 从现实情境里提取角,利用图形建立角的表象,通过操作感受角有大小。

初步认识角,只要求学生能形成角的初步表象,不给它下定义。

教材只是呈现角的图形,让学生直观认识,初步建立角的表象。

例1及其“试一试”直观认识角,其教学过程大致分成四步:从物体表面提取角;抽象出角的图形;指出角的各部分名称;做活动角体验角的大小。

“角”作为一个数学概念、一种平面图形,与日常生活中某些物体上的所谓的角不是一回事。

教学角,应该联系实例引出,让学生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体验抽象的数学知识是有丰富的现实背景。

但是,从现实情境中引出角必须十分谨慎,避免生活中的一些“角”干扰数学上角的表象的形成。

例题在三角尺、纸工袋的两条相邻边上,以及钟面的时针与分针上套了红线,引导学生注意物体表现的两条边以及钟面上的两根针。

然后隐去实物,只留下红线勾画的三个图形,指出“这些图形都是角”。

教材还另外画出一个角,用它代表所有的角,并利用这个图形讲解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引导学生关注角的形状,了解角的结构。

学生把代表所有角的那个图形保持在头脑里,就形成了关于角的初步表象。

上述的活动是一项保留本质数学内容、排除非本质成分的活动,能使学生既感到数学的角与物体表现有联系,在物体表面上可以找到数学的角,又不局限于物体表面的角这个认识层面,因为留下在头脑里的是数学的角。

学生在例题里,得到对角的“静态”体验。

他们很可能片面地认为角是指一个点和两条线。

为此,“试一试”指导学生用两根硬纸条做一个活动角,张开或者合拢活动角的两条边,感受角会变大或变小。

这是对角的“动态”体验。

像这样一静一动,学生就能比较准确而全面地体验到:角是从一点画出两条直的线所组成的图形,角有大小,角的大小由它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所决定。

他们头脑里的角的表象就有了比较丰富的内涵。

2. 直观认识直角,体验所有直角是同样大的。

认识直角很重要。

例2直观认识直角,教学分两步进行:从一些物体表面提取直角;比较几个直角,发现它们都是同样大的。

例题在三角尺、纸工袋、正方形纸片的表面上提取直角。

像例1那样,先用红线勾画出物体表面的一个角,然后隐去实物,只留下三个角的图形。

教材指出“这三个角都是直角”,并做上表示直角的记号。

这个教学环节能让学生体会到三点:一是身边许多物体的表面上有直角,尤其是长方形、正方形的面上,很容易看到直角;二是呈现的三个直角虽然位置不同,但形状是相同的,从而把直角的“样子”记住,在头脑里产生直角的印象;三是表示直角的记号很简单,也很鲜明,看到有这样记号的角,就知道是直角。

例题安排学生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和另外两个直角比一比,发现三个角同样大。

这项活动能让学生明白两点:一是所有的直角都是同样大的,即直角的大小是确定不变的;二是利用三角尺能很方便地判定别的角是不是直角,即与三角尺上的直角同样大的角就是直角,与三角尺上的直角不一样大的角不是直角。

3. 辨认锐角和钝角,进一步体验直角。

初步认识锐角和钝角,定位在“比直角小”和“比直角大”这个层次上,为判断一个角是锐角还是钝角提供了有效方法。

教学时,可以指着某一个角这样说:“这个角比直角大(小),是钝(锐)角。

”但是,不要离开了角的图形,抽象地说“比直角大的角是钝角”。

这样的说法是不严密的,因为钝角比直角大、比平角小,并不是所有大于直角的角都是钝角。

当然,这些都是以后需要再次教学的知识,现在不要涉及。

4. 练习九里的内容覆盖全单元的主要知识,设计了两个层次的练习题。

第1~4题是一个层次,包括在少先队队旗、红领巾、红旗小队奖旗等物体的面上找到角;在角的图形上指出顶点与边;在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里数出边的条数和角的个数;直观比较角的大小,识别直角、锐角和钝角等内容,都是关于角的基础知识。

第5~7题是一个层次,在较复杂的情境里识别角。

找出平行四边形里的锐角和钝角,蕴含着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是不同的;识别三角形里各个角是直角、锐角,还是钝角,为三角形按角的分类做些孕伏;在比较复杂的图形里找出直角,有助于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能够强化对直角的认识,并为以后教学组合图形做些铺垫。

复杂图形里有几个直角?重要的是看出直角,用三角尺验证直角。

至于一个复杂图形里一共有几个直角,未必很重要。

不论学生能够看出几个直角都是好的,不必过分求全,不必要求学生全部找出来,更不应要求他们说出“标准答案”。

“动手做”指导学生用三角尺拼角(四人一组,一共四副)。

用两块(同样的或不同的)三角尺可以拼出直角、锐角、钝角,用三块三角尺拼出一个直角稍难些。

但只要学生有兴趣,还是能拼出来的。

拼成的角是不是直角,是什么角,都应该用三角尺上的直角进行检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