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启利玛窦翻译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在由我来介绍徐光启和利玛窦的翻译思想部分,当我搜索他们的翻译理论时不幸搜出这么一句话:“他似乎无暇系统总结自己的翻译经验和理论见解,是非常可惜的。
”不过幸运的是,已经有后人总结整理了他的翻译思想。
首先是徐光启,他主张“翻译—会通—超胜” 的思想。
他在《历书总目表》中说到,臣等愚心以为:“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先须翻译。
”
意思是,只有通过翻译才能“会通” (学习与掌握) ,只有“会通” 才能“超胜” (超越与争胜) 。
这一翻译与超胜的思想突出了翻译的社会功能,这是中国翻译史上的第一次。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他的翻译思想特点分为以下几点:1..翻译目的:求知,求真理,“裨益当世”2.抓重点,抓“急需”。
因此翻译了包括《几何原本》在内的多部自然科学著作。
3.想要超越前人和外国人,就必须对对方的语言等进行彻底的了解。
有意思的是,利玛窦的翻译方法和徐光启的翻译思想虽然最后的相互超胜的部分相似,但前两个步骤却与翻译会通的顺序相反,他的翻译思想可以总结为“合儒,补儒,超儒”,认为只要先了解对方的文化,扫清文化上的障碍,语言的问题也就顺理成章,迎刃而解。
他的翻译作品《天主实义》中对“上帝”一词的翻译及《几何原本》中对“几何”一词的翻译就体现了他的“合儒”的思想。
他不厌其详的引述了《中庸》《诗经》《易经》《礼仪》等古籍中的11句话为证。
“吾天主,乃古经书所谓上帝也。
中庸引孔子曰:郊社之礼以事上帝也。
……周颂曰:执竞武王,无竞维烈。
不显成康,上帝是皇。
”并得出结论“历观古书,而知天主与上帝特异以名也。
”
还有我们熟知的几何一词,在古汉语中一般是针对数量的疑问词,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利用中国古籍中出现的词,更利于人们对外来文化接受和认可。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利玛窦的翻译思想特点有以下几点: 1. 以传教为目的,当然这是由他的身份决定的。
2.归化与异化并存,即“超儒”必先“合儒”,即我们前面提到的利用中国已有词汇来减少人们对外来意识形态的排斥。
同时又点出两者的不同。
3. 求实,译书多为天文、历算、水利等自然科学方面的著作。
这点和徐光启是一致的,也是基于这种共识,二人才能够合译《几何原本》一书。
《几何原本》合译方法:利玛窦口头翻译——徐光启草录——徐光启推敲修改——利玛窦对照原著讲述——徐光启再次修改“反复辗转,求合书本之意,以中夏之文重复订政,凡三易稿”。
但在后来,他的翻译方法引起了一些争论:在《几何原本》徐光启与利玛窦的合译采取的是利玛窦口述,徐光启笔录的方式,那么从翻译是两种语言间的转换这个角度来说,徐光启所做的工作是否可以认为不是翻译?这里就要引入翻译的分类问题。
翻译可以分为语内、语际、符际翻译。
而徐光启做的正是语内翻译。
像译文里的“平行线”、“三角形”、“对角”、“直角”、“锐角”、“钝角”、“相似”等等中文的名词术语,都是经过他反复推敲而确定下来的。
此外,两人的翻译还有一些遗憾,一是没有完成几何原本的翻译工作,只译了前六卷,原因是徐光启的父亲不幸去世了。
所以,他不得不开始忙于一系列繁杂的丧事。
丧事差不多了,到了8月初,徐光启请了假,便扶柩回了上海。
这一去就是三年。
二是,二人致力于翻译实践,对翻译的本质思考和翻译的特性思考相对较少,没有进行系统的经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