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6、天津滨海新区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研究

合集下载

天津滨海新区盐碱地生态修复规划策略研究

天津滨海新区盐碱地生态修复规划策略研究

天津滨海新区盐碱地生态修复规划策略研究发表时间:2020-10-13T10:58:38.480Z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9期作者:李伟[导读] 摘要:在天津滨海新区不断发展过程中,虽然在经济以及人口方面呈现出不断增长趋势,但同样也面临着土壤盐碱化、水土流失,环境受到严重污染等问题,这些都会对天津滨海新区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中利环保股份有限公司北京 122000摘要:在天津滨海新区不断发展过程中,虽然在经济以及人口方面呈现出不断增长趋势,但同样也面临着土壤盐碱化、水土流失,环境受到严重污染等问题,这些都会对天津滨海新区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通过何种措施才能修复盐碱地是当前滨海新区发展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

对此,本文分析了天津滨海新区自然地理及植被情况,而后提出了现阶段的修复方法以及生态修复规划具体策略。

关键词:天津滨海新区;盐碱地;生态修复;规划策略天津滨海新区地处渤海湾临近海洋位置,地域总面积为2270km2,但盐碱土壤面积在整体滨海新区总面积中,占到86.3%,高达1958.9km2。

滨海新区地势非常低平,主要是盐滩、多滩涂为主,这样的环境下自然植被非常少,到处可见植被退化地,目前的生态环境已经处于非常脆弱的状态,急需解决。

近几年,我国提高了对天津滨海新区发展的重视度,致力于要将其建设为经济、环境、社会和谐的生态型新城区。

为此,非常有必要提高盐碱地生态修复进程。

一、天津滨海新区自然地理及植被情况(一)地形土壤情况天津滨海新区主要是位于渤海湾西海岸与海洋过渡地带,属于近海退海地,整体地势非常低平,其中盐池、洼淀、湿地等非常多。

总体上看地貌,非常单一。

由于受到滨海盐土和盐化潮土混合的影响,所以该区域的土壤属于淤泥质地,非常粘重[1]。

(二)气候情况天津滨海新区整体气候多为湿润暖温型,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

一年四季变化较为分明,平均年温为11.2 摄氏度,其中年降水量大约在374-611mm,而年蒸发量则远远超出了1800mm。

我国滨海城市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研究——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例

我国滨海城市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研究——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例
除此之外,一是利用西安高校云集的优势,加强大气治理技 术和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建立短板攻坚专家库,推进科技研发 成果转化;推广应用清洁、无污染、低成本的新型能源,弥补燃 气不足的短板,从源头上实现西安的低碳发展、绿色发展。二是 引入第三方技术合力治霾。三是利用西安的地方资源,大力发展
生态旅游业、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能源业等环保产业,打 造西安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同时继续坚持扩水、增绿,加强生 态屏障建设,不断扩展环境容量、削减污染排放,改善空气质量。
3. 社会职能较为完善
滨海新区建立图书馆、体育馆、游乐场所(方特、水世
界)、航母主题公园等文化、社会设施。
对雾霾“制约因素多、污染难治甚至不可治”的恐惧。其次,组 织各部门及企事业组织通过深入学习党中央有关科学发展观和生 态文明建设的总体部署,尤其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 消除“治理污染影响经济发展”的陈旧思想。再次,做到环保理 念、制度、措施宣传“六进”(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 进乡镇、进农村),占领更大的环保宣传阵地
本部分通过 PEST 模型,从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的
影响来检验滨海新区候鸟湿地保护区的外部环境,进一步分
析所存在的问题。
PEST 模型的构建
1. 政府逐步重视湿地生态化建设,国家出台各类政策法规
年份 2015 年
2017 年
政策法规 《天津市滨海新区湿地与野生动物保护工程实施 方案》 制定天津生态用地保护红线方案:湿地、河
关键词:经济生态协同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天津滨海新区
面对资源紧缺、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 为了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湿地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人类生活生产和自然 生态系统循环有重要价值,也具有巨大的环境功能和效益。 但是 2000 年~ 2015 年,天津滨海新区自然湿地面积总体呈现 下降趋势,15 年间自然湿地总面积减少 128.11km²,最终自然 湿地面积变化率为 10.96%。本文以天津滨海湿地这一“保护 还是发展”争议热点为例,用 PEST 环境分析法以及层次分析 法,研究我国滨海城市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应以何种模式协 同发展,建立滨海城市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共赢新模式,以 适应新时代需求。本文研究意义在于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 中寻找平衡点,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双赢局面。

基于地理设计的城市扩张与生态安全格局的协调优化研究——以天津

基于地理设计的城市扩张与生态安全格局的协调优化研究——以天津

基于地理设计的城市扩张与生态安全格局的协调优化研究*——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例Study on Optimization of Urban Expansion Based on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 Using Geo-Design—A Case Study for Tianjin Binhai New District黄焕春 陈逸伦 邓 鑫 许 浩 郑 鑫 HUANG Huanchun, CHEN Yilun, DENG Xin, XU Hao, ZHENG Xin摘 要 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随着城市扩张规模的不断增大以及城市建设的强度、速度不断提高,如何寻找和应用新的规划方法论,以解决由此导致的环境、生态、社会、文化等综合问题已成为学术热点话题。

本研究将天津市滨海新区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地理设计的方法论,对研究区生态安全格局底线运用GIS和大数据技术进行综合分析,而后对内生发展情景、外生发展情景、历史外推情景三种城市扩张典型情景的影响进行分析,最终得出优化城市扩张模式的合理途径。

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发展过程与生态安全格局在各自相异的扩张情境下,矛盾较深,差别较大;以历史惯性模式的优势驱动力的空间特征效应为基础,依靠外生发展模式的驱动力空间效应,使得因城市集聚带来的生态安全问题得以分散缓解;可从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绿带、交通、工业等要素的布局调整以及城市增长边界的划定与管制等方面着力城市扩张模式的优化。

本研究期望能为城市合理扩张提供规划方法实践,为促进城市生态修复,以及城市修补的理论与实践提供新的基础研究参考。

关键词 城市扩张;生态安全格局;地理设计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urbanization process is also further accelerated, with a large number of people moving from the countryside into the city, which leads to the rapid increase in the size of the urban population, the scale of urban land expansion and the speed of expansion. The rapid expansion of urban scale has brought a series of urban ecological problems, such as the sharp reduction of urban resources, the breakdow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threat to the survival of animals and plants, and the rapid deterioration of human settlements. These problems have posed a great threat to urban human settlements. In this context of urban development, this study takes Tianjin Binhai New Area as the research object. Based on the methodology of geographic design, the bottom line of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 of the study area is comprehensively analyzed by using GIS and big data technology. Then, the impact of three typical urban expansion scenarios, namely, endogenous development scenario, exogenous development scenario and historical extrapolation scenario, is analyzed. Finally, the optimal city is obtained. The reasonable way of city expansion mode. Based on the ArcGIS software and the improved logistic-CA model, four single-factor security patterns of water ecology security, atmospheric security, biological protection security and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security in Tianjin Binhai New Area are calculated respectively by using GIS technology, and the four single-factor security patterns are synthetically superposed and calculate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urban expansion under three typical scenarios of push endogenous development and exogenous development are discussed. Finally, the optimal ways of urban expansion are put forwar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cess of urban expansion and the pattern of ecological security are different in three different modes: historical extrapolation, endogenous development and exogenous development. Under the historical extrapolation scenario, the construction land expands along the main traffic routes in the form of “spreading big cakes”. The construction land of cities and towns and streets is exploited successively, which weakens the ecological service function. Part of urban agglomeration isDOI: 10.13791/ki.hsfwest.20190309黄焕春, 陈逸伦, 邓鑫, 等. 基于地理设计的城市扩张与生态安全格局的协调优化研究——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例[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9, 34(3): 69-75.HUANG H C, CHEN Y L, DENG X, et al. Study on Optimization of Urban Expansion Based on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 Using Geo-Design—A Case Study for Tianjin Binhai New District[J]. Journal of Human Settlements in West China, 2019, 34(3): 69-75.中图分类号 TU984.1文献标识码 B文 章 编 号 2095-6304(2019)02-0069-07作者简介黄焕春: 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副教授,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邓 鑫: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硕士研究生陈逸伦: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硕士研究生许 浩( 通讯作者):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48186055@郑 鑫: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主任科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1600571);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13&ZD162);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项目(PPZY2015A063)located around rivers and lakes with low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 which affects the hydrodynamic and water ecological security, weakens the normal land erosion, aggravates the salinization of soil, affects the migration of organisms and the protection of biodiversity, and is prone to air pollution, which poses a greater threat to the ecological security of cities; under the endogenous development model, through internal mechanisms, the operation of urban development relies heavily on the old urban areas, so the construction land in the north-central region is still developing in succession. While the main urban area is being constructed with high density, the patches of green space and na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ave become very limited, and the seriously dispersed patches have a negative impact on the spatial pattern of urban landscape. Under this mode, the low-security ecological pattern areas mostly form agglomeration cities, which have adverse effects on water, atmosphere and biodiversity, and reduce the ecological service function. Under the exogenous development mode, cities mainly rely on regional transportation facilities, etc. In the process of expansion, the ecological function is maintained well, which can effectively prevent the disorderly spread of big cake stalls in old urban areas, urban construction land and ecological services. There is a good buffer and transition between the protected areas, and the ecological land is well protected. However, cities in different regions are weak in connection with each other and need strong traffic connections. Under this model, urban expansion areas are mostly located in a higher security pattern, with less damage to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smallest threat to ecological security. In urba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we can make full us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storical inertia expansion mode to give full play to its advantages, rely on exogenous development mode to disperse the ecological security problems brought by urban agglomeration, effectively alleviat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urban expansion and ecological security, and optimize the mode of urban expansion, from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traffic guidance, construction of permanent ecological green space industry. We should focus on optimization and delimitation of urban growth boundaries. Reasonable control and planning of urban construction can be achieved by optimizing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reasonable guidance of traffic, construction of permanent ecological green space, strict delimitation and supervision of three zones, guidance of industrial migration, delimitation of urban growth boundary and other specific measures. This study makes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modes in different situations of cities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for the rational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similar cities, and provide new methodological practice for promoting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cities and ecology and building ecological cities.Keywords: Urban Expansion;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 Geo-Design0 引 言近年来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产生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浅谈城市绿色生态屏障规划 ——以滨海新区绿色生态屏障为例

浅谈城市绿色生态屏障规划 ——以滨海新区绿色生态屏障为例

规划与设计gui hua yu she ji40浅谈城市绿色生态屏障规划——以滨海新区绿色生态屏障为例◎单新钰摘要:在城市发展中环境友好是一个相当重要的理念。

而打造城市绿色生态屏障则是实现环境友好的重要举措。

文中,结合地区实际情况,对城市绿色生态屏障规划经验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绿色生态屏障;生态环境保护;环境友好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扩大城乡绿色空间,为人民群众植树造林,努力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

生态屏障的建设指导思想,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生态优先发展战略为核心的国际标准观,努力建设滨海新区和中心城区。

一、划定管控区,加强严格管控双城中间绿色生态屏障区划分为三级管控区。

一级管控区内除河道整治等生态保护、修复和环境景观项目及其配套设施;符合规划要求的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服务设施,乡村旅游设施;交通和市政等重大基础设施;水利等重大民生保障设施;防汛等应急抢险救灾设施,不得建设其他项目。

为生态景观项目配套的驿站、公厕及消防等设施的规模和位置,按照经批准的专项规划实施建设。

二级管控区主要包括示范小城镇、示范工业园区等,应当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严格控制建设规模与开发强度,完善环境保护配套及绿化工程,提升城市发展品质。

三级管控区应当以内涵式发展为主,加强结构调整,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有序推动区域有机更新,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水平。

区内的各类产业园区应当坚持以城产融合为导向,以高端、智能和绿色为发展方向。

一级管控区主要是指生态廊道和外围的田园生态地区。

其中滨海新区生态廊道地区包括宁静高速公路、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部分区域和长深高速公路与官港森林公园部分纵向廊道,永定新河、海河、独流减河部分横向廊道。

二级管控区主要是指规划管控范围内的示范小城镇、特色小镇和示范工业园区等地区以及重要生态廊道周边尚未开发的地区。

基于地理设计的城市扩张与生态安全格局的协调优化研究——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例

基于地理设计的城市扩张与生态安全格局的协调优化研究——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例

基于地理设计的城市扩张与生态安全格局的协调优化研究——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例黄焕春;陈逸伦;邓鑫;许浩;郑鑫【摘要】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随着城市扩张规模的不断增大以及城市建设的强度、速度不断提高,如何寻找和应用新的规划方法论,以解决由此导致的环境、生态、社会、文化等综合问题已成为学术热点话题.本研究将天津市滨海新区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地理设计的方法论,对研究区生态安全格局底线运用GIS和大数据技术进行综合分析,而后对内生发展情景、外生发展情景、历史外推情景三种城市扩张典型情景的影响进行分析,最终得出优化城市扩张模式的合理途径.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发展过程与生态安全格局在各自相异的扩张情境下,矛盾较深,差别较大;以历史惯性模式的优势驱动力的空间特征效应为基础,依靠外生发展模式的驱动力空间效应,使得因城市集聚带来的生态安全问题得以分散缓解;可从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绿带、交通、工业等要素的布局调整以及城市增长边界的划定与管制等方面着力城市扩张模式的优化.本研究期望能为城市合理扩张提供规划方法实践,为促进城市生态修复,以及城市修补的理论与实践提供新的基础研究参考.【期刊名称】《西部人居环境学刊》【年(卷),期】2019(034)003【总页数】7页(P69-75)【关键词】城市扩张;生态安全格局;地理设计【作者】黄焕春;陈逸伦;邓鑫;许浩;郑鑫【作者单位】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4.10 引言近年来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产生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当前,中国城市化问题研究已成为学界的研究热点[1],如何缓解城市扩张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是其中一个重要问题。

近年来,城市扩张速度加快、规模加大,城市长期快速、粗放式的扩张造成城市生态资源锐减、生态环境被破坏、动植物的生存受到威胁等不良的后果,严重威胁生态安全。

天津滨海新区的生态环境特征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天津滨海新区的生态环境特征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me as p l t n a d v g tt n d g a ain o o sa t n s s a w t r p l t n g t n r e f h r e o r e tl o l i n e ea i e r d t f c a tl wel d , e a e ol i et g wos , i e y r s u c uo o o a u o i s d g a ain a d e c h s c l gc lp o lms o vo s n u n e t e ifa tu t r o sr c in a d t e s san b e e r d t n t .T e e e o o ia r b e b iu l i f e c h n r sr cu e c n tu t n h u t i a l o y l o d v l p n ft e rg o a r e e o o . h u h r u o w r o a u e o s l e t e e o o ia r b e , e e o me to h e in lma i c n my T e a t o s p tf r a d s me me s r s t o v h c lgc lp o lms n s c s r if r i g sf s b r d ,r n v t g t e s i e s i a d te h a y meas p l t d s i,p o e t g te c a tl u h a en o cn ot u g a e e o ai h a n ol n h e v t l ol e ol r tc i h o sa n l u n
天津 滨海 新 区始建 于 19 94年 。 19 天津 市 94年 决 定 建设 滨 海新 区 ,到 20 00年天 津 市设 立 了滨 海 新 区工委 、管委会 ,并 赋予 工委 和管委 会组织 编制

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天津市滨海新区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天津市滨海新区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天津市滨海新区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2.03.09•【字号】津滨政发〔2022〕5号•【施行日期】2022.03.0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保护综合规定正文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天津市滨海新区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的通知各开发区管委会,各委局、各街镇、各单位:现将《天津市滨海新区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望遵照执行。

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民政府2022年3月1日天津市滨海新区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序言“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滨海新区在全面建成高质量小康社会基础上,加快美丽“滨城”建设、推进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推进“双碳”目标落地、深入落实“双城”发展战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显著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关键时期。

为全面落实《天津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根据《天津市滨海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围绕加快建设生态、智慧、港产城融合的宜居宜业美丽“滨城”,巩固提升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果,明确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重点任务,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是未来五年滨海新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依据。

一、环境形势研判(一)“十三五”工作回顾“十三五”时期,滨海新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信念”、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积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三个着力”重要要求和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扎实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实现国家赋予的功能定位和建设美丽“滨城”的目标,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调结构、优布局、促转型,全面落实“1+8”方案,扎实推进绿色港口建设,严格保护生态红线和湿地,强化环境管理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天津滨海新区的生态景观设计研究

天津滨海新区的生态景观设计研究

天津滨海新区的生态景观设计研究摘要:生态景观是城市文明与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结合天津滨海新区的地貌及环境特点,对新区的生态景观设计与规划进行具体分析,并提出理性的设计思考。

关健词:天津滨海新区;生态景观;设计规划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深入,生态城市已经成为现代城市发展和追求的目标,在生态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对于景观的设计与规划是其中重要的内容之一。

城市生态景观的设计是城市生态建设与文明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防止城市污染、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的有效手段。

天津滨海新区拥有我国最大的人工港和最具潜力的消费市场,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生态景观设计是滨海新区建设与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天津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途径。

本文结合天津滨海新区的建设状况,合理利用滨海新区现有生态资源、充分融合滨海新区的物理和环境特点,对新区的生态景观设计进行深入的研究,提出科学、合理的设计思路。

1生态景观设计的概念和意义景观是城市外在环境的主要表现内容之一,城市的景观设计是对城市或者某个区域空间的景观规划与设计。

生态景观包括自然景观、经济景观、人文景观等过程和功能的多维融合。

生态景观设计一般都与具体的建筑工程相结合,来成为整个工程设计的合理组成部分。

生态景观设计主要表现在城市住宅区的生态景观设计、城市公园的生态景观设计、各类休闲区的生态景观设计、滨水区域的生态景观设计以及各旅游和风景区的生态景观设计。

总之,任何适应生态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及破坏最小,并有利于与生态平衡的设计都可称为生态景观设计。

生态城市建设是现代城市依据科学与技术手段,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创造出良好的人居模式,也是保证城市环境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与生存空间和谐统一的必要方式。

生态景观设计在城市文明发展与全面建设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是居民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城市外在环境评价标准。

生态景观设计所创造出的丰富的、多层次的环境文化,可以通过景观的优化组合及结构格局来加以体现,生态景观的异质性和稳定性,可以延生出城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而对城市发展提供必要的辅助作用。

天津滨海新区围填海演进过程与岸线 湿地变化关系研究

天津滨海新区围填海演进过程与岸线 湿地变化关系研究

遥感技术以其独特的空间、光谱和时间分辨率,能够快速、准确地获取大量 环境信息。天津滨海新区通过建立遥感监测系统,实现了对海岸带水位、水色、 悬浮物、叶绿素等环境因子的实时监测。这些数据不仅为决策者提供了重要的参 考依据,还为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生产生活提供了科学支持。
除了环境监测,遥感技术还可以应用于海岸带动态模拟。利用高分辨率卫星 影像和GIS技术,可以精确地获取海岸带的形态、地貌和地形信息。结合实地调 查数据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人员可以建立海岸带动力学模型,模拟不同自然因 素和人类活动对海岸带的影响。这种模拟不仅有助于预测未来的海岸带变化,还 可以为应对自然灾害提供科学依据。
2、产业基础雄厚:天津滨海新区拥有雄厚的产业基础,特别是制造业和服 务业的快速发展,为金融服务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3、科技创新能力提升: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天津 滨海新区的科技金融发展前景广阔,将有更多的科技企业寻求金融服务。
五、结论和建议
天津滨海新区的金融服务业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仍面临着一些问 题和挑战。为了进一步提升其发展水平,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3、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天津滨海新区的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金融 机构数量不断增加,金融业务种类日益丰富,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 撑。
三、天津滨海新区金融服务业面 临的问题
1、金融风险防范压力加大:随着金融市场的开放和发展,天津滨海新区的 金融风险防范压力逐渐加大,需要更加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
结果与讨论
通过调查和分析,发现围填海活动对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类型和碳 汇功能产生了显著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态系统类型变化:围填海 活动使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面积 减少了30%

天津滨海地区发展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建议

天津滨海地区发展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建议

天津滨海地区发展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建议薛苹苹;李明【摘要】作为天津市下辖的国家级新区、副省级区,同时也是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天津滨海新区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三个增长极.概述了天津滨海新区湿地生态系统和大气环境近年来发生的变化、环境检测预警体系模型的应用,以及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并在深入分析其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改善当地湿地生态环境和大气环境的对策及建议.【期刊名称】《上饶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6)003【总页数】5页(P90-94)【关键词】湿地生态系统;大气环境;模型预测;可持续发展【作者】薛苹苹;李明【作者单位】上饶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江西上饶334001;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院,天津30045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171作为世界上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湿地生态系统是介于陆地生态系统与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性区域[1]。

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仅上个世纪,全世界约有一半的湿地生态系统已经消失[2]。

湿地生态系统不仅具有对气候变化的高度敏感性,对环境条件变化具有很好的反馈作用,更重要的是,湿地生态系统对环境污染物具有一定的净化能力,但是,这种能力是由其环境容量所决定的。

当污染物的浓度超过了湿地净化的承载力时,将会导致湿地生态系统平衡的丧失,使得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受损,湿地面积将会大大减少[3]。

大气环境在地球生物圈中具有关键的作用和地位,它不仅提供生物新陈代谢所需的氧气,也是生物碳和氮等大量元素的主要来源,同时,也是人类生产和活动的重要场所[4]。

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城市化速度的加快,越来越多的有害物质进入大气中并长时间停留导致大气污染,进而对人类生活环境、生产活动和身体健康等都产生巨大危害。

这些有害物质主要由排放到空气中的尘粒、烟粒或盐粒等气溶胶以及各种工业废气、汽车尾气等组成[5]。

近年来,我国东部地区出现大面积大气污染,排放到空气中的颗粒与水汽结合形成雾霾。

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天津市滨海新区质量强区建设纲要的通知

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天津市滨海新区质量强区建设纲要的通知

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天津市滨海新区质量强区建设纲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4.07.06•【字号】津滨政发〔2024〕15号•【施行日期】2024.07.0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质量管理和监督正文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天津市滨海新区质量强区建设纲要的通知津滨政发〔2024〕15号各开发区管委会,各委办局、各街镇、各单位:现将《天津市滨海新区质量强区建设纲要》印发给你们,望遵照执行。

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民政府2024年7月6日天津市滨海新区质量强区建设纲要为贯彻落实《质量强国建设纲要》,服务质量强国战略,按照《天津市质量强市建设纲要》部署,深入推进质量强区建设,结合滨海新区实际,制定本纲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落实天津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和区第四次党代会精神,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人民满意为根本目的,突出高标准、高效益、高品质,推动质量变革创新,发力全方位质量提升,促进全面建设生态、智慧、港产城融合的宜居宜业宜游宜乐美丽“滨城”。

(二)主要目标到2025年,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更加突出;人民群众质量获得感、满意度明显增强;质量治理体系更加完善。

——产业质量竞争力持续增强。

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工业战略性新型产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快速发展,建成质量卓越产业集群。

——产品、工程、服务质量水平显著提升。

质量供给和需求更加适配,地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总体合格率达到98%以上,食品评价性抽检合格率达到98.5%以上,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达到95%,消费品质量合格率有效支撑高品质生活需要,建筑产业现代化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工程质量抽查符合率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满意度全面提升。

天津市滨海新区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

天津市滨海新区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

天津市滨海新区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摘要:滨海新区是我国继深圳经济特区、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带动区域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极。

天津市滨海新区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实现华北地区乃至全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本文分析了滨海新区现存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研究区可持续发展对策。

关键词:天津市滨海新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1引言我国城市生态学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快,20世纪80年代初才始入中国国。

在“十二五”规划中滨海新区成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总战略的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1]。

滨海新区地理位置优越,对滨海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和对其可持续发展对策的提出关系到整个环渤海地区乃至全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由此研究滨海新区生态环境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2天津市滨海新区概况天津滨海新区位于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交汇点上、海河流域下游,北部为海积平原,东南部为还退冲积平原,土壤盐碱性较高。

滨海新区内部资源较为丰富,渤海湾底更是对虾及各种鱼类的重要产卵地之一,但是区域淡水资源严重不足。

该地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气候天津市区相比,滨海新区的气候条件更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近年来滨海新区人口不断增加,户籍人口数由2000年的104.58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110.79万人,年均人口增长速率约为0.20%。

根据2007-2011滨海新区统计年鉴,滨海新区2006-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及二、三产业值逐年上升,滨海新区已成为天津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并带动了环渤海区域经济的发展。

3影响滨海新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问题3.1生态脆弱,灾害频繁3.1.1淡水资源急剧减少,地下水过度超采近年来,滨海新区经济建设迅猛发展和人口的增长,使得供水需求量大增,本区供水主要依靠引滦水和保底地下水作为外来水,并通过海水淡化和直接利用以及节水工程,地下水开采总量逐年减少,但滨海新区的地下水开采量依然较大,据统计,平均地下水开采量11976.96×m3/a,平均开采强度为4.94×104m3/a.km2[2]。

天津滨海新区资源节约与生态高效发展模式研究1

天津滨海新区资源节约与生态高效发展模式研究1

天津滨海新区资源节约与生态高效发展模式研究滨海新区生态新城乡的发展巩小龙08生物科学甲班学号:08507173摘要:天津农业发展的战略定位是发展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争取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天津沿海都市型农业具有区位优越性、产业融合性、功能多样性、要素集约性、发展可持续性、高度开放性、生态保护性等特点;具有强化经济功能、完善安全环保生态功能、突出辐射带动功能、拓展社会文化服务功能;重点包括种源农业、绿色生态农业、设施农业、加工农业、海洋农业、口岸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

关键词:天津市滨海新区;生态农业;农业发展模式;特色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工作要求,滨海新城区建设如何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以可持续发展作目标,适时做出战略决策就成为当前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日前,《天津滨海新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通过有关专家审查。

《规划》提出,到2015年把滨海新区全面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宜居生态型新城区,其中,2010年底,滨海新区核心区,即塘沽、汉沽、大港三区建成生态区,并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规划》的总体目标是:建成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人居、生态文化四大生态体系,完善生态城区基本框架;完成各项生态建设工程,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资源环境对发展的支撑能力持续增强,人的生态道德综合素质明显提高,成为循环经济技术辐射区,滨海生态修复示范区,生态文化先导区,把滨海新区建成经济繁荣、环境友好、生态安全的宜居生态型新城区。

1.天津市滨海新区农业发展优势1.1区位及交通优势突出滨海新区地处京津冀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带的中心位置,紧邻天津市区和北京市等大城市,是华北及西北对外开放的重要通道,也是连接东北、华东的重要枢纽和日本、韩国等东北亚国家进入中国的桥梁,具有较强的聚集和辐射功能。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研究进展与展望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研究进展与展望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研究进展与展望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已成为当今生态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生态安全格局,是指在特定区域内,通过合理布局与保护关键生态要素,维护生态系统完整性,保障区域生态安全的空间格局。

本文旨在综述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研究进展,分析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与难点,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实践工作提供参考。

本文首先回顾了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研究背景与发展历程,阐述了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理论基础和方法体系。

然后,重点分析了国内外在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方面的研究成果,包括关键生态要素的识别、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方法、生态安全格局的评估与优化等方面。

在此基础上,本文总结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如数据获取与处理的困难、生态安全格局的动态变化与适应性管理、多尺度多目标的协同优化等。

本文展望了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未来研究方向。

随着遥感、GIS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数据获取与处理的难题有望得到解决;生态安全格局的动态监测与预警将成为研究热点;跨学科、跨尺度的综合研究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复杂的生态安全问题。

通过不断深入研究和实践探索,我们有信心构建出更加科学、有效的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为保障区域生态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二、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理论基础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离不开坚实的理论基础。

生态安全格局的理念源于生态学和地理学的交叉融合,它强调在区域尺度上,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和生态保护措施,确保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性,从而保障区域的生态安全。

在理论基础方面,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主要依赖于生态系统服务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

生态系统服务理论强调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的各种服务,如提供新鲜空气、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等,这些服务的稳定供给是生态安全的基础。

景观生态学理论则注重景观空间格局与生态过程的相互关系,认为通过优化景观空间格局,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

滨海地区水土保持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滨海地区水土保持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2020年5月鎳色科玫Journal of Gre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第10期滨海地区水土保持生态安全评价研究李笑晨,张旭,赵亚娟,濮诚,董秀群(天津水保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天津300150)摘要:指出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逐渐深化,各个国家在经济交流上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逐渐突显,怎样在市场经济建设的进程中推进我国的生态环境工作,是我国现阶段生态环境建设的关键环节。

以滨海地区为例,分析了该地区水土保持工作,提出了改善滨海地区生态环境的方法。

以供参考。

关键词:滨海地区;生态安全;水土保持;安全评价中图分类号:S15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20)10-0191-021引言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十九大”提出的目标,应重视 生态文明建设。

天津市滨海地区应遵循自然规律,在因 地制宜的原则下,打造多元共生的生态系统,平衡当地 的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间的关系,并在生态环境的建设 期间,明确生态安全工作要点,分析天津滨海地区水土保持情况,掌握该地域地理条件,海岸线长153 km,陆 域面积2270 km2,另外各类盐碱地面积1958.9 km2,并 根据当地生态建设存在的污染问题进行治理工作。

2滨海地区生态安全评价2.1污染土地污染对河流域、土地资源、土壤等都有重要的 危害。

首先,影响了土地体的使用功能,加剧了土地资 源短缺的现象,影响了社会可持续发展。

其次,对农业 养殖业和工业也会造成严重的影响。

土地污染直接影 响农业中的灌溉并且加重了污土地灌溉和污土地累积现象,影响养殖业发展造成土地资源中含有大量的病菌 和病毒以及有害物质,影响养殖业生物的健康成长。

最 后,土地资源的污染也会造成人们的生活饮用土地危机,由于土地源中含有大量的病菌和病毒,以及一部分 对人体具有一定危害的化学物质,降低了饮用土地的稳 定性和安全性,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和安全。

在传统的 土地资源过滤和净化过程中,不能够有效去除土地资源 中的化学物质,直接影响饮用土地资源的人们的身心健康2.2泥沙淤积与湖泊面积萎缩天津市滨海地区海岸线长153 km,根据近期收集 的数据显示,滨海地区的湖泊萎缩非常严重,在最近这 十几年的时间中,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但是在发展经济 的同时没有做好生态保护工作,导致滨海地区的生态环 境遭到极大的破坏,通过统计发现在最近的10年海岸 线高度不断下降,造成湖面萎缩的现象主要原因是湖泊 中的泥沙淤积,围湖造田的想象逐渐加重。

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天津滨海新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2007-2020年)》的批复

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天津滨海新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2007-2020年)》的批复

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天津滨海新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2007-2020年)》的批复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天津市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2008.04.24
•【字号】
•【施行日期】2008.04.24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自然生态保护
正文
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天津滨海新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
划(2007-2020年)》的批复
市滨海委、市环保局:
你委/局《关于报审〈天津滨海新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2007-2020年)〉的请示》(津滨管报[2008]11号)收悉。

经研究,现批复如下:
一、原则同意滨海新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2007-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二、《规划》按照建设宜居生态型新城区的定位和我市创建生态城市的总体要求,提出了滨海新区生态产业、生态环境、生态人居、生态文化等四大体系建设的具体内容,并围绕四大体系建设确定了重点建设项目及保障措施。

同时《规划》根据滨海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在滨海新区划分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

望你委/局按照《规划》严格控制、监督实施。

三、《规划》是今后指导滨海新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依据,各有关部门
要严格按照规划组织实施。

若确需调整规划,应由你委/局提出意见,报请市人民政府审批。

二〇〇八年四月二十四日。

天津滨海新区的生态环境特征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天津滨海新区的生态环境特征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天津滨海新区的生态环境特征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海岸带是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系统,其生态系统服务对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目前,海岸带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及其生态系统退化,已成为海岸带经济进一步健康发展的瓶颈。

如何科学地开发与利用海岸带资源、保护海岸带生态环境已成为我国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天津滨海新区具有海岸带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性特征,全面、深入地认识天津滨海新区海岸带的生态环境特征,可以为天津滨海新区的进一步建设与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1 天津滨海新区的建设历程和经济发展现状1.1 天津滨海新区的建设历程天津滨海新区(38°40′~39°00′N,117°20′~118°00′E)位于华北平原北部、海河流域下游、渤海湾顶端。

天津滨海新区是我国仅有的3个“副省级新区”之一,其它2个副省级新区是上海浦东新区和重庆两江新区。

天津滨海新区是中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也是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宜居生态型新城区。

天津滨海新区的快速发展对推动天津市、中国北方乃至全国经济发展都具有全局性战略意义[1]。

天津滨海新区的建设始于1994年,1994年天津市决定建设滨海新区,2019年天津市设立了滨海新区工委和管委会,并赋予工委和管委会组织编制滨海新区建设规划、确定滨海新区产业布局等职责。

2019年11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天津市调整部分行政区划,撤销天津市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设立天津市滨海新区,以上述3个区的行政区域作为滨海新区的行政区域。

目前天津滨海新区由呈弧形条带展布的天津港、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保税区3个功能区、原塘沽、汉沽、大港城区部分3个行政区和海河下游冶金工业区(东丽区无瑕街、津南区葛沽镇)组成,该滨海新区海岸线北起涧河,南至歧口河,海岸线全长153km,陆地面积2270km2,海域面积3000km2。

滨海新区生态文明论文

滨海新区生态文明论文

滨海新区生态文明论文滨海新区生态文明论文1滨海新区生态文明现状1.1生态环境恶化现状滨海新区位于京津冀三地交汇处,西临北京,东临渤海湾,北有唐山首钢,属于重工业、冶金业、化工业等重度污染处。

由于改革开放长期以来的无序开发,生态环境恶化态势很难在短时期内得到有效改善和扭转。

生态环境的恶化具体表现在:重度空气污染企业和日益增多的机动车尾气污染,致使城市空气污染问题较为突出;渤海湾海域水质持续恶化,很大程度上污染了海洋生态环境;施工期土渣车运输过程中洒落的土方和工程车辆在城市快速路上掉落的木方产生的路面扬尘问题较为突出;大片土地失去种植农作物和有经济价值的植物的条件,土壤盐渍化严重;农村的生态环境建设改善明显落后于城市,特别是环境卫生建设;地表水质较差,呈现直线下降的趋势,而且用水自给率很低;森林覆盖率比较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较低;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间功能相对独立,关联性较差,未能形成良好的产业链;经济发展方式仍属粗放式发展,存在高耗能、高污染现象,给新区环境和生态造成了很大压力。

1.2研究解决问题的方向解决滨海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难题,深化生态文明建设改革,是首要任务。

从社会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出滨海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十分迫切,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在水污染方面,查明地表水出现质量问题的原因,找到污染源,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提高地表水质量;在空气污染方面,查明空气质量下降的原因,遏制下滑趋势;在社会发展方面,应继续保持优势,着力于优化产业结构,注重提高服务业产值GDP比例;在协调管理方面,继续保持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工业污水达标排放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率、单位GDP水耗4个指标的优势,同时进一步提高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降低单位GDP能耗和单位GDP二氧化硫排放量。

2构建滨海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滨海新区生态城的建设目标是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经济活动相和谐的`宜居城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强调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

构筑津沽沿海生态屏障推进滨海新区生态建设

构筑津沽沿海生态屏障推进滨海新区生态建设

构筑津沽沿海生态屏障推进滨海新区生态建设
李燕
【期刊名称】《天津农业科学》
【年(卷),期】2011(017)004
【摘要】在简要分析天津滨海新区的发展定位和发展进程以及抵御海洋灾害对林业生态建设客观要求的基础上,介绍了天津市沿海防护林建设基本现状、基本经验和存在的问题,着重阐述了构筑津沽沿海生态屏障,推进滨海新区生态建设的思路、对策和措施.
【总页数】4页(P31-34)
【作者】李燕
【作者单位】天津市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天津30007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171.4
【相关文献】
1.推进生态建设共创绿色家园——2012年津沽环保行活动综述 [J], 洪晔演
2.构筑北疆生态屏障打造塞上绿色明珠——杭锦后旗生态建设纪实 [J], 冀丕智;赵同强;邬永杰;李鑫
3.高举生态建设大旗构筑北方生态屏障 [J], 武来才
4.总结经验真抓实干全面构筑我国沿海绿色生态屏障——在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现场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 [J], 贾治邦
5.武清:构筑津西北生态屏障扮靓“京津之珠” [J], 张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津滨海新区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研究张良闫维摘要:本文主要运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利用费用距离模块,计算每个斑块离“源”的最小费用距离,从而得到基于景观阻力的最小费用距离。

在此基础上,划定4个生态源区并提出林地和湿地两类主要生态要素的最小面积;确定生态廊道布局,同时研究廊道的数量和宽度,从而最终构建滨海新区生态安全格局,总面积约为1521km2,约占规划陆域总面积的60%。

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有利于区域生态功能保障,同时也为区域生态红线的划定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生态安全格局 最小费用距离 生态源区 廊道 生态红线1 生态安全格局在我国,由于人口数量持续增加,城市规模无序蔓延,对自然资源环境的压力持续增加,几近区域环境容量的上限,造成雾霾等环境污染状况频发,合理控制城市发展规模,保留适量的生态用地,合理构建城市生态系统迫在眉睫。

生态系统中存在着某种潜在的空间格局,它们由一些关键性的局部、点及位置关系所构成,这种格局对维护和控制某种生态过程有着关键性的作用,这种格局被称为安全格局。

这种格局是促进生态平衡的网络格局,完善的生态网络格局应具有控制区域关键生态要素、保障区域生态安全的功能,对保护重要生态功能区、恢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具有重大意义。

生态安全格局是将保障区域生态系统完整、维持基本生态功能所必需的关键性生态因子纳入必需保护范围内,同时这些因子也应纳入生态红线划定范围之内,故生态安全格局的划定为进一步划定生态红线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2 最小费用距离借鉴生物圈保护的思想,保护区由里到外可以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的一种环套结构,从生物保护的角度可以看作是物种由“源”经过不同的景观介质克服的阻力大小的一种反映。

最小费用距离是指从源经过不同阻力的景观所耗费的费用或者克服阻力所作的功[1-3]。

从生态扩张的角度来讲,阻力值反映的是对不同景观单元对于生态空间扩张的阻力或适宜程度。

可以根据阻力面构建土地功能分区和生态格局组分,优化土地资源空间格局[4-6],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

计算公式如下[7、8]:式中,MCR是最小累积阻力值,D ij表示物种从源j到景观单元i的空间距离,Ri表示景观单元i对某物种运动(或者说生态空间扩张)的阻力系数,∑表示单元i与源j之间穿越所有单元的距离和阻力的累积,min表示被评价的斑块对于不同的源取累积阻力最小值;f表示最小累积阻力与生态过程的正相关关系,是一个单调递增函数。

最小累积阻力值反映了物种运动的潜在可能性及趋势,通过单元最小累积阻力的大小可判断该单元与源单元的连通性和相似性。

3 滨海新区生态安全性分析3.1 新区概况天津滨海新区地处华北平原东北部,海河流域下游,是国家级重点开发区,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地区。

近年来,随着新区的快速建设,其面临的空间结构缺乏统筹、生态环境改善压力大、城市宜居水平不高等问题日益凸显,急需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理顺思路,促进城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目前,新区重要生态空间主要包括自然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水源保护区、河道、海洋特别保护区,陆域总面积是672km2;其他生态空间包括一般耕地、林地、盐田、建成区绿地、滩涂,陆域总面积679km2。

本文主要运用最小费用距离法构建新区生态安全格局,为新区总规修编提供生态规划的理论支撑。

3.2 最小费用距离分析最小费用距离的计算是生态分区的基础,根据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利用费用距离模块,计算每个斑块离“源”的最小费用距离,从而得到基于景观阻力的最小费用距离图层。

整个最小费用距离计算过程需要确定生态 “源”、阻力层和阻力值3个要素。

3.2.1 生态“源”源是景观中促进景观过程发展的景观组分[9],具有一定的空间拓展性和连续性。

因此,从景观生态功能角度考虑,选择水域和较大空间规模的林地核心斑块,作为生态“源地”,即为扩张的起点。

滨海新区以湿地为主,重要生态涵养区包括两个自然保护区、两个森林公园及自然湿地。

从保护重要生态功能区及生态用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角度,将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林地绿地、牧草地、自然湿地、湖库等重要生态功能单元列为生态“源”。

3.2.2阻力层 图1 生态“源”潜在的生态网络是由源的质量、源与目标之间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景观阻力决定的,不同生态源地之间景观流的空间运行要克服一定的阻力才能实现。

一般用耗费值来形容,意味着源景观流运行时,景观生态功能必然要随距离而衰减,对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其耗费不同。

根据不同用地类型生态价值,根据Costanza 等人[10](1997)对全球森林、湖、河和农田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价值进行的评估,并结合经验,按照用地分类为每一个景观单元(用地类型)赋以相应的阻力值。

表1 不同用地类型阻力值一级用地类型 二级用地类型 阻力值 一级用地类型 二级用地类型 阻力值 水域河道 1 耕地水田 100湖库 1 旱地100沼泽 1居住用地500 弃置地 50 公共设施用地 500 林地、绿地公共绿地 5 工业用地500 生产防护绿地 1 市政基础设施用地 500 园地 5 仓储用地 500 林地 1 村镇建设用地 300 牧草地103.2.3最小累积阻力值分布计算每一个景观单元到源的最小累积阻力值,得到最小累积阻力分布。

阻力值反映了生态空间扩展的空间阻力,阻力值越低的地方,生态资源条件越好,对区域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持等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的关键区域;生态廊道为源地斑块间的链接,是物种和能量流通的主要通道[11]。

生态关键区域和生态廊道即生态安全性分析图中的重要地区均应纳入生态网络格局中。

4 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4.1生态源区 4.1.1 生态源区划定生态源区以自然保育、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有效保持和维护区域生态系统的完整和功能。

研究根据上述生态安全性分析图确定新区生态安全格局中图4 生态源区图2 阻力值分布图3 最小累积阻力值分布分析图的四个生态源区,分别为盐田生态源区、北三河生态源区、官港-临港生态源区以及、北大港生态源区,总面积约1000km2,具体见图4 和表2。

表2 滨海新区四个生态源区名称 面积km2主要生态要素 生态功能汉沽盐田生态源区 206蓟运河 一级河道,行洪排涝汉沽盐田区 盐田次生演替生态环境,滩涂资源 基本农田保护区 提供产品服务功能的生态用地的主体 高庄水库 排涝、养殖、景观北三河生态源区 184七里海自然保护区 天然沼泽湿地生态系统和鸟类北塘水库 引滦水、工业供水、灌溉、养殖、景观永定新河 一级河道潮白新河 一级河道黄港水库 工业供水、灌溉、养殖、景观 塘沽森林公园 特色林带北三河郊野公园 生态园林,湿地斑块官港-临港生态源区 140官港郊野公园 湿地景观,森林廊道,野生珍禽海河 一级河道,行洪、排涝、航运、生活休闲十米河 二级河道,排涝、调蓄、灌溉、景观北大港生态源区 471独流减河一级河道,行洪排涝、调水河道、灌溉、生态廊道北大港水库 分洪、供水、防洪、灌溉钱圈水库 排涝、灌溉、养殖、生态独流减河郊野公园 生态园林,湿地斑块马厂减河 一级河道,行洪排涝、输水灌溉、生态廊道 北大港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湿地生态及生物多样性子牙新河 一级河道,行洪、排涝、生态廊道沙井子水库 排涝、灌溉养殖、生态4.1.2生态要素面积要求滨海新区生态网络中生态源区主要生态系统为林地和湿地,基于两类生态系统自维持及区内主要生物对生态系统占地面积的需求,提出生态源区内不同生态用地的最小面积要求。

林地。

森林自我更新与维持的呈块状的最小面积为3—9km2。

适应于高纬度地带的松林面积趋小,3km2以上即可自我维持,随着纬度的减低,落叶阔叶林为5km2左右;常绿阔叶林需要6-7km2,季雨林的最小面积为9km2以上。

生态源区内林地建设以3—5km2的成片林地为主。

湿地。

作为鸟类栖息地,生态源区内的湿地斑块规划建设以鸟类繁育栖息地的基本要求为主要考虑因素。

具体包括:面积及植被覆盖率要达到一定的程度,有较为完整的生态食物链和基本的水面,开发使用强度低;需要较为系统的迁移通道,通道要保持必要的自然特性和一定的宽度;栖息场所之间在有迁移通道的情况下距离不能太长。

其中国家保护鸟类东方白鹳及白鹤类的生存繁衍地块的最小面积是6—8km 2。

北大港湿地为天津地区为东方白鹳的主要栖息地,面积约为347 km 2。

此外,在郊野公园或湿地公园营造鸟类栖息斑块,斑块面积应维持在6-9km 2或以上,且水深宜维持在40—60cm[12]。

4.2生态廊道 4.2.1廊道布局生态廊道是连接区域、城乡生态源区和城市绿地,并提供物种栖息迁移的带形区域,具有增强景观组分之间联系和防护的功能。

滨海新区生态廊道的主要功能为保护生物多样性、隔离防护、除尘降噪、防止水土流失、调控洪水等多种功能。

廊道的建设主要依托河道和公路两侧建设,宽度不等,乔、灌、草相结合的防护林带;在道路廊道的建设中增加动物通廊,最大程度的降低公路对生态的切割作用。

4.2.2廊道数目生态廊道是从各种生态流及过程的考虑出发的,通常认为增加廊道数目可以减少生态流被截留和分割的概率[13~15]。

数目的多少没有明确规定,往往根据现有景观结构及规划的景观功能来确定。

在满足基本功能要求的基础上,生态廊道的数目通常被认为越多越好。

根据潜在廊道分析结果,规划11条一级生态廊道。

4.2.3廊道宽度宽度对廊道生态功能的发挥有着重要的影响。

太窄的廊道会对敏感物种不利,同时降低廊道过滤污染物等功能。

针对各条廊道主导功能的不同,宽度要求也从数十米到数百米不等。

尽管不同物种对廊道宽度效应的响应存在差异,但共同点在于廊道的宽度效应只有宽度达到一定阈值(7—12m)[16]才明显表现。

具体见表3。

表3 根据相关研究成果归纳物种保护廊道适宜宽度宽度(米)生态功能3-12 基本满足小型动物种群保护要求。

12-60 维持草本植物多样性宽度 12-30 满足鸟类迁徙;有效保护小型动物种群;可以形成多样性较低的生物群落。

30-200 维持乔木类植物物种多样性,促进种子扩散30-60基本满足动植物迁移、传播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鱼类、小型哺乳、爬行和两栖类动物)。

图5 潜在生态廊道布局60-100 能够形成较为稳定的生态群落。

100-200 保护鸟类,保护生物多样性较为合适的宽度。

600-1200 能够形成物种丰富的生态群落;基本满足中等及大型动物迁移。

滨海新区生态安全格局的廊道规划中在临港经济区北侧和西侧生态廊道的主导功能为隔离经济区与塘沽城区和规划中部新城两个居住集中的区域,为隔离防护廊道,建议其绿带宽度控制在200-500m为宜;沿蓟县运河、独流减河等一级廊道以防止水土流失、调控洪水等功能为主,其单侧绿带宽度控制在50-100米为宜;道路两侧廊道以除尘降噪功能为主,单侧绿带宽度控制60—100米几乎可以接受90%以上的废气中的颗粒物质和覆盖70%以上的废气污染面积,削减80%的噪音污染;连接生态“源区”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目的的廊道宽度要求比较复杂,根据保护目标生物的不同廊道宽度要求差异也较大此外,鸟类为滨海新区的特色动物,为了更好的起到维持鸟类生物多样性、保护鸟类迁徙通道和栖息地,故连接北大港和七里地两片重要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廊道宽度应不低于100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