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U发展趋势

合集下载

CPU发展历史及未来趋势

CPU发展历史及未来趋势

CPU发展历史及未来趋势随着科学技术和人们对物质水平要求的不断提高,CPU作为电脑的核心组件,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1971年只有2300颗晶体管的Intel 4004微处理器到现在的以亿为单位的Intel i7处理器,科技发展的步伐从未停止,随着对原有技术的升华和新技术的提出CPU会向着更高的空间发展!CPU,中央处理器(英文Central Processing Unit)是一台计算机的运算核心和控制核心。

他是计算机的核心所在正如同人的大脑一样其重要性可想而知.既然CPU 的重要性如此高,那么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CPU的发展历史吧!由于在处理器方面Intel在各方面有一定的代表性,那么我们就以Intel为代表来进行讨论。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Intel以数字命名的CPU类型:Intel 4004 微处理器发布时间:英特尔在1971年11月15日向全球市场推出4004微处理器。

其晶体管数目:约为2千3百颗。

·频率/前端总线 : 108KHZ/ 0.74MHz (4bit)·封装/针脚数量:陶瓷DIP / 16针·核心技术/晶体管数量: 10微米 / 2250·尺寸为3mm×4mm历史意义:4004只能称为世界上第一款商用处理器,而不是世界上第一款微处理器。

第一款微处理器应该是美国军方研制,用于F—14雄猫战机中由6颗晶片组成的中央空气数据计算机:CADC(CenterAir Data Computer),虽然它的构造比4004还要简单,速度只有9.15KHz.4004 是英特尔第一商用款微处理器,当年Intel 4004处理器每颗售价为200美元。

为日后开发系统智能功能以及个人电脑奠定发展基础。

Intel还曾开发出4001(动态内存DRAM)、4002(只读存储器ROM)、4003(Register),三者再加上4004,就可架构出一台微型计算机系统。

CPU关键技术未来演进路线

CPU关键技术未来演进路线

CPU关键技术未来演进路线后摩尔定律时代,单靠制程工艺的提升带来的性能受益已经十分有限,Dennard Scaling规律约束,芯片功耗急剧上升,晶体管成本不降反升;单核的性能已经趋近极限,多核架构的性能提升亦在放缓。

AIoT时代来临,下游算力需求呈现多样化及碎片化,通用处理器难以应对。

1)从通用到专用:面向不同的场景特点定制芯片,XPU、FPGA、DSA、ASIC应运而生。

2)从底层到顶层:软件、算法、硬件架构。

架构的优化能够极大程度提升处理器性能,例如AMD Zen3将分离的两块16MB L3 Cache 合并成一块32MB L3 Cache,再叠加改进的分支预测、更宽的浮点unit 等,便使其单核心性能较Zen2提升19%。

3)异构与集成:苹果M1 Ultra芯片的推出带来启迪,利用逐步成熟的3D封装、片间互联等技术,使多芯片有效集成,似乎是延续摩尔定律的最佳实现路径。

主流芯片厂商已开始全面布局:Intel已拥有CPU、FPGA、IPU产品线,正加大投入GPU产品线,推出最新的Falcon Shores架构,打磨异构封装技术;NvDIA则接连发布多芯片模组(MCM,Multi-Chip Module)Grace系列产品,预计即将投入量产;AMD则于近日完成对塞灵思的收购,预计未来走向CPU+FPGA的异构整合。

此外,英特尔、AMD、Arm、高通、台积电、三星、日月光、Google 云、Meta、微软等十大行业主要参与者联合成立了Chiplet标准联盟,正式推出通用Chiplet的高速互联标准“Universal ChipletInterconnectExpress”(通用小芯片互连,简称“UCIe”)。

在UCIe的框架下,互联接口标准得到统一。

各类不同工艺、不同功能的Chiplet芯片,有望通过2D、2.5D、3D等各种封装方式整合在一起,多种形态的处理引擎共同组成超大规模的复杂芯片系统,具有高带宽、低延迟、经济节能的优点。

微处理器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微处理器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微处理器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微处理器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微处理器,通常简称为CPU,是现代计算机系统的核心组件。

它们是电子控制单元,能够执行复杂的任务,如数据处理、逻辑运算和顺序控制等。

微处理器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并持续影响着现代科技的整体进步。

微处理器的发展现状目前的微处理器已经进入了多核时代。

多核处理器能够显著提高处理器的计算能力,尤其在并行处理和高性能计算领域。

目前,Intel和AMD等公司已经在多核处理器技术上投入了大量的研发力量,推出了多款具有高性能的多核处理器。

此外,微处理器的制造工艺也日益成熟。

目前,大多数微处理器都采用先进的CMOS工艺制造,这种工艺能够显著降低处理器的功耗,提高其能效。

同时,随着工艺的进步,处理器的时钟频率也得到了显著提高,从而提高了处理器的性能。

在应用方面,微处理器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消费电子产品、工业自动化、汽车电子、航空航天等。

随着物联网(IoT)技术的发展,微处理器的应用场景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

微处理器的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微处理器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趋势:1.异构计算:未来的微处理器可能会采用异构计算设计,即不同类型的处理器(如CPU、GPU、FPGA等)将协同工作,以提高计算性能。

这种设计能够充分利用各种处理器的优点,达到最佳的计算效果。

2.神经网络处理器: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对高性能神经网络计算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专用的神经网络处理器将能够提供比传统CPU更高的计算性能,满足这种需求。

3.绿色计算:随着对节能和环保的关注度提高,绿色计算成为了新的发展趋势。

未来的微处理器将更加注重能源效率,如通过优化设计、使用低功耗工艺等手段来降低功耗。

4.可扩展性: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对处理器性能的可扩展性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未来的微处理器将需要支持更灵活的扩展方式,以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

5.安全性和可靠性:随着处理器应用场景的扩大,对处理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CPU的现状和发展趋

CPU的现状和发展趋

2.2.3被GPU整合
3D游戏以及 高清视频的普 及 计算机渴求获 得更强的图形 处理能力
显卡龙头厂商NVIDIA开始探讨将 CPU的数据处理能力搬到GPU上。 GPU的高运算能力挑战到了CPU
GPU的 高运算能 力挑战到 了CPU
目前情况

NVIDIA的CUDA和AMD的ATIStream在 应用方面CUDA 已经十分成熟, 同时 ATIStream也在行业内技惊四座显卡通用 技术的首要目的是发掘GPU 内强大的运算 能力 如NVIDIA的GTX480便内置了480 个流处理核心, 而AMD 的HD5870 芯片更 是集合了惊人的160 个流处理核心!
AMD 速龙II处理器
2.CPU的发展趋势
2.1国内CPU的发展趋势
2.2国际CPU的发展趋势
2.1国内CPU的发展趋势
2.1.2 宏观角度


建立一个长远的、持续的培育、扶持、发 展计划,并注意全盘布局。 遵守市场规律,以产品养活技术,以技术 推动产品。
2.1.2微观角度



一是应该先攻设计技术堡垒,在专用型 CPU 和嵌入式CPU 上找突破口。 二是要攻克工艺技术堡垒,要兴建0.18 微 米以下之生产线。 三是攻克专利保护堡垒,建立自己的专利 保护防御体系。
CPU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优集学院 戴宏超
一.CPU的现状
1.国内CPU的发展现状
2.国际上的CPU发展现状
一 国内CPU发展现状
我国的CPU发 展暂时落后于国 际,但是发展迅 速。最新研制了 龙芯3号。
我 国 自 主 研 发 的 龙 芯 三 号 标志我国处理器研制达到新阶段
二.国际CPU发展现状
2.2国际CPU的发展趋势

cpu发展历史过程

cpu发展历史过程

cpu发展历史过程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是计算机中的核心部件,负责执行计算机程序的指令,控制和协调计算机的各种操作。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CPU也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演进和发展。

本文将从早期的计算机CPU开始,逐步介绍CPU的发展历史过程。

一、早期计算机的CPU早期的计算机CPU采用的是电子管技术,这种技术具有高功耗、体积庞大、易损坏等缺点。

该阶段的计算机CPU运算速度较慢,主要用于科学计算和军事应用。

代表性的早期计算机有ENIAC、EDVAC 等。

二、晶体管时代的CPU20世纪50年代末,晶体管技术的发展使得计算机CPU得以进一步改进。

晶体管比电子管体积小、寿命长、功耗低,使得计算机性能得到显著提升。

该时期的计算机CPU采用了冯·诺依曼结构,即将指令和数据存储在同一内存中。

代表性的计算机有IBM System/360等。

三、集成电路时代的CPU20世纪60年代,集成电路技术的出现使得计算机CPU集成度大幅提高,体积缩小,功耗进一步降低。

这一时期的计算机CPU开始出现微处理器,即将多个功能模块集成在一颗芯片上,实现更高的性能和更小的体积。

代表性的计算机有Intel 4004、Intel 8008等。

四、个人计算机时代的CPU20世纪70年代末,个人计算机的出现使得计算机CPU得到大规模普及。

此时的计算机CPU采用了更加先进的微处理器架构,性能大幅提升。

代表性的计算机有IBM PC、Apple Macintosh等。

五、多核处理器时代的CPU21世纪初,多核处理器技术的出现使得计算机CPU能够同时处理多个任务。

这种技术通过在一颗芯片上集成多个处理核心,实现更高的并行计算能力。

代表性的计算机有Intel Core系列、AMD Ryzen系列等。

六、现代计算机时代的CPU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计算机CPU在性能、功耗和集成度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现代计算机CPU采用了更加先进的制程工艺和架构设计,如14纳米、10纳米工艺、超标量架构、超线程技术等。

cpu的代数

cpu的代数

cpu的代数摘要:一、CPU 简介1.CPU 的定义与作用2.CPU 的发展历程二、CPU 代数的划分1.按年代划分2.按架构划分三、不同代数的CPU 特点及应用1.第一代CPU2.第二代CPU3.第三代CPU4.第四代CPU5.第五代CPU四、我国CPU 发展现状及挑战1.我国CPU 产业发展历程2.国产CPU 的优势与不足3.国产CPU 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五、展望未来CPU 发展1.新一代CPU 技术的发展趋势2.CPU 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的应用前景正文:CPU(中央处理器)是计算机的核心部件,负责执行各种指令,进行数据处理和运算。

自20 世纪40 年代计算机诞生以来,CPU 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从最初的电子管到现在的集成电路,其性能和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为了更好地了解CPU 的发展,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不同的代数。

首先是按年代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五代:第一代(1940s-1960s),第二代(1960s-1970s),第三代(1970s-1980s),第四代(1980s-1990s)和第五代(1990s 至今)。

其次是按架构划分,如x86、ARM、MIPS 等。

不同代数的CPU 具有各自的特点和应用领域。

第一代CPU 以电子管为主要元件,功耗大、性能低,主要用于科学计算和军事用途。

第二代CPU 采用晶体管,体积减小、功耗降低,开始进入商业市场。

第三代CPU 采用集成电路,性能进一步提高,逐渐普及至个人计算机领域。

第四代CPU 引入微处理器技术,实现了高度集成,推动了个人计算机的普及和发展。

第五代CPU 则以多核、低功耗、高性能为特点,广泛应用于桌面计算机、移动设备和服务器等领域。

在我国,CPU 产业经历了从引进、消化、吸收到自主创新的过程。

目前,我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CPU 设计和生产能力,但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国产CPU 面临着技术研发、市场推广、生态建设等方面的挑战,但同时也迎来了国家政策支持、市场需求增长等机遇。

计算机组装 移动CPU的发展趋势

计算机组装  移动CPU的发展趋势

计算机组装移动CPU的发展趋势CPU是计算机中构造最为复杂的配件之一,其发展受到制造工艺、设计理念,以及商业竞争等方面因素的影响。

在下面的内容中,我们将从多个方面对移动CPU技术的发展趋势作出展望性的介绍。

1.性能更加强大,架构也更为优化不断追求更加强大的CPU不仅体现在用户需求方面,也是CPU生产厂商的发展目标,是CPU能够不断进步的根本原因所在。

在此之中,CPU内核架构起着主导作用,而Intel与AMD之间的竞争则是推动内核发展的动力。

例如在Pentium III时代,采用Tualatin核心的产品本是0.13微米制造工艺的试验产品,但随后Intel便发现此类型CPU拥有较同主频Pentium 4更为优秀的性能。

为了不造成低端产品与当时的主流Pentium 4相抗衡的局面,Intel限制了Tualatin核心CPU的最高主频,但这一事件却表明了内核架构对CPU性能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2.功耗越来越低,制造工艺更加先进目前,CPU的制造工艺已经全部由90纳米转向了65纳米,Intel更在率先推出了45纳米制造工艺的CPU产品,并有迹象显示将在2009年底量产采用32纳米制造工艺的产品。

CPU制造工艺的提高,不仅标志着CPU内核可以变得更小,还表明CPU内部可以放置数量更多的晶体管,其发热量也可以变得更小。

此外,随着全球能源危机的加剧,大家在挑选CPU的时候,已经越来越注重CPU的功耗。

譬如说,前几年主流CPU的功耗还都在120W以上,而现在很多型号的酷睿2与速龙X2 CPU的功耗已经降至60W左右,部分型号甚至只有35W~45W,Intel更是宣布要推出一款功耗仅为17W的CPU。

3.CPU与GPU的混合很久之前,Intel便宣布将推出一款集成图形芯片的CPU产品,其开发代号为Havendale。

按照原定计划,Havendale应该是一颗基于45纳米制造工艺、Nehalem架构的双核心CPU,同时以多芯片封装(MCP)形式集成图形核心,是Intel第一颗CPU与GPU二合一的处理器,预定将于2010年第一季度发布,如图8-6所示。

电脑CPU发展的核心技术工艺和发展趋势

电脑CPU发展的核心技术工艺和发展趋势

电脑CPU发展的核心技术工艺和发展趋势1多核心技术多核处理器产生的直接原因是替代单处理器,解决微处理器频率上的发展瓶颈。

多核上将集成更多结构简单,低功耗的核心。

与目前主流的双核平台向比,基于多核处理器的平台提供更多的内存和I/O,每一个处理器共同应用内存和I/O提供的相关数据,增强了了所有内核的计算负载,提高了计算精度和计算速度。

另外多核处理器的内核动态加速技术也对提升处理器速度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在一个四核的Core I7处理器中,当一个任务只需要两个内核时,就可以关闭其他的两个内核,然后把工作的内核运行频率提高,加快运行速率。

这样的动态调整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系统和CPU整体的处理水平,降低了功耗。

随着广大用户和游戏发烧友对处理器速度追求,多核心技术的应用更加广泛,生产成本也将越来越低。

2超线程技术在21世纪的今天,多线程处理器已经引入服务器领域,硬件多线程已经成为主流应用,并且其在提升处理器性能方面的优势也越来越被予以重视。

所谓多线程,就是具备并行处理多任务处理能力的计算平台,同时也用于区别任务的优先程度,分配给对时间比较敏感的任务优先运行权。

在处理多个线程的过程中,超线程处理器可以同时运行多个线程,多个线程分别使用闲置的执行单元。

大大提高了处理器内部处理单元的利用率和相应的数据、指令的吞吐能力。

但是同时,超线程技术也有一定的瓶颈,由于CPU限定的TDP值是恒定的,超线程技术会占用一定的TDP而影响超频。

例如,在关闭超线程的情况下,能够有效的降低CPU的功耗和发热,使得CPU环境更有利于超频。

CPU的发展趋势1 国内趋势由于intel等公司对专利权的垄断以及美国对我国采取的禁运措施,国CPU必然将走过一个完全自主的道路(类似于苹果电脑的一体化形式)。

完全自主的CPU指令集不同外界兼容,但是从国家安全角度来看,指令集完全自主可控是最为安全的。

另外,国产CPU的市场化也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自主完善软硬件兼容,开辟新的国内市场的前提下,仍要不断争取获得主流架构的授权,以保证对于windos系统的兼容。

关于CPU现状及发展趋势

关于CPU现状及发展趋势

关于CPU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关键词]:CPU 网络双核技术[论文摘要]:现在CPU处理器的发展真可谓日新月异,着重介绍中国的龙芯及国际的双核技术,并介绍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

一、引言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通信、信息安全和信息家电产品将越来越普及,而CPU正是所有这些信息产品中必不可少的部件。

CPU的英文全称是Central Processing Unit,我们翻译成中文也就是中央处理器。

CPU(微型机系统)从雏形出现到发展壮大的今天,由于制造技术的越来越先进,在其中所集成的电子元件也越来越多,上万个,甚至是上百万个微型的晶体管构成了CPU的内部结构。

CPU的内部结构可分为控制单元,逻辑单元和存储单元三大部分。

二、中国CPU现状及发展趋势了“863”专家组的验收。

该通用CPU 已经达到了奔腾4的水平,这标志着我国在通用CPU设计和生产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经专家鉴定,龙芯2号居国内通用CPU研制领先水平。

据中科院计算所介绍,“十一五”计划期间,中科院计算所将研制多核的龙芯3号,可用来研制生产高性能的计算机和服务器,进一步缩小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

现在龙芯系列研发和推广的重点依然是龙芯2号产品,但与此同时也末放弃龙芯1号和3号的继续研发,龙芯家族的各号产品嵌入式系统(龙芯1号)、PC机(龙芯2号)和服务器(龙芯3号)研发将齐头并进。

面对中国这个潜力广阔的大市场,龙芯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合理地找准市场地位,如何发挥其产品的技术优势并加大应用推广的力度,是目前龙芯处理所需要做的。

三、国际CPU现状及发展趋势两家世界上最大的处理器制造厂AMD和Intel曾都遇到一个难题,那就是“频率”。

频率作为衡量处理器好坏的标准已经成为了大多数人的定论。

低频率就代表着一颗处理器性能的滞后,而如今不管是Intel还是AMD都同时遇到了“频率”这个难题。

在设计者提高处理器内部进程的数量、增加缓存容量等方法纷纷用尽以后,似乎残酷的现实告诉设计者们:单核心处理器已经走到尽头。

CPU技术调研报告

CPU技术调研报告

CPU技术调研报告CPU技术调研报告一、引言CPU,全球通用的计算机核心部件,是计算机系统的“大脑”,对整个计算机系统的性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计算机应用的不断发展,CPU技术也在不断改进和创新。

本报告将对当前CPU技术进行调研分析,探讨其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二、现状分析1. 多核技术当前,多核处理器成为了主流,主流CPU供应商如Intel和AMD都推出了多核处理器产品。

多核处理器通过将多个CPU核心集成到一颗芯片上,实现了多个线程的并行计算,提高了计算机的运行效率。

2. 集成度提升随着半导体工艺的发展,CPU的集成度不断提升。

从单芯片到多芯片集成、3D堆叠技术的应用,使得CPU的核心数逐渐增加,面积不断缩小,功耗降低,计算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3. 向AI方向发展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对CPU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前的CPU架构不太适合进行AI计算,因此一些新的CPU架构如TPU、FPGA等开始应用于AI计算中。

这些架构在特定的计算任务上表现出更好的性能和效率。

三、发展趋势1. 高效能未来的CPU技术将继续追求高效能。

随着物理限制和功耗来到,CPU供应商将集中精力在推动性能的提升、功耗的降低上。

通过改进微架构、优化指令流水线、增加缓存等方式,提高指令执行效率,提升计算性能。

2. 专用化随着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对于特定应用场景的需求也越来越多。

CPU供应商将更加注重研发针对特定应用场景的专用CPU,以提升计算效率和适应特定任务的需求。

3. 多模块架构未来的CPU架构将更加注重多模块的设计。

通过将不同类型的核心如通用核、专用核、协同核等组合成一个整体,实现在不同场景下的最佳计算性能和能耗平衡。

这种多模块架构可以更好地适应各种应用需求。

四、应用前景1. 云计算随着云计算的普及,对于计算能力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在云计算领域,CPU将继续扮演重要角色。

未来的CPU技术将以提升计算性能、降低能耗为目标,为云计算提供更高效的计算能力。

关于CPU现状及发展趋势

关于CPU现状及发展趋势

关于CPU现状及发展趋势
CPU,经典芯片的发展历程
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文叫中央处理器,是一种经典
的集成电路芯片,是一台计算机系统中最重要的组件。

CPU能够与其他计
算机系统部件进行简单或复杂的交互来完成其中一特定任务。

CPU发展至今,已经进化了许多层次。

1951年,已经开发出了最早的“原子计算器”,其芯片尺寸曾达到了4.5英寸,耗能也非常大,其运行
速度只有一秒钟几个指令。

随后,在1960年代,技术已经发展至可以同
时处理多个指令,同时处理的指令数量比较少。

此时的CPU芯片尺寸缩小
到2英寸,而电数据处理的能力也比起当时出现了质的飞跃,运行速度也
比1秒几条指令的速度快了很多。

后来,随着集成电路技术的进步,CPU芯片的大小缩小到了1964年
出现的1英寸,而其处理能力也进一步提升,开始出现了可以支持操作系
统运行的CPU。

到了1970年代末期,CPU尺寸又被缩小到了1/3英寸,性
能也比发展初期大大提升。

此时,CPU开始拥有可以安装在主板上的特征,当时的CPU性能也足以支撑个人电脑的运行。

在1980年代,随着半导体技术的进一步发展,CPU的大小被缩小到
了1/5英寸,性能也被极大提升,处理速度也从1970年代的几千次/秒提
升到了1980年代的数十万次/秒。

电脑处理器技术的发展趋势

电脑处理器技术的发展趋势

电脑处理器技术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电脑处理器技术也在不断演进和改进。

从最早的单核处理器到现在的多核处理器,处理器技术的发展趋势呈现出了一系列的变化和创新。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电脑处理器技术的发展趋势。

一、摩尔定律的挑战摩尔定律是指每隔18个月,集成电路上的晶体管数量会翻一番,性能也会提升一倍。

然而,随着晶体管尺寸的不断缩小,摩尔定律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晶体管的尺寸越小,面临的散热和功耗问题就越严重。

因此,处理器技术的发展趋势将不再依赖于摩尔定律,而是寻找其他的突破口。

二、多核处理器的兴起为了解决摩尔定律的挑战,多核处理器成为了处理器技术的发展趋势之一。

多核处理器将多个处理核心集成在一个芯片上,可以同时处理多个任务,提高了处理器的效率和性能。

多核处理器的兴起使得计算机可以更好地应对多线程和多任务的需求,提高了系统的整体性能。

三、异构计算的发展异构计算是指在一个系统中同时使用不同类型的处理器,如CPU 和GPU。

GPU在图形处理方面具有强大的计算能力,而CPU则在通用计算方面表现出色。

将CPU和GPU结合起来,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计算机的整体性能。

异构计算的发展将进一步推动处理器技术的创新和进步。

四、人工智能的需求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对处理器性能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人工智能需要大量的计算资源来进行模型训练和推理,因此处理器技术需要不断提升计算能力和效率。

为了满足人工智能的需求,处理器技术将会朝着更高的并行性和更低的功耗方向发展。

五、新型材料的应用为了解决摩尔定律的挑战,研究人员开始探索新型材料的应用。

例如,石墨烯是一种具有优异电子传输性能的材料,可以用于制造更小、更快的晶体管。

研究人员还在探索其他的二维材料和自旋电子学等新兴技术,以应对处理器技术发展的挑战。

六、量子计算的崛起量子计算是一种基于量子力学原理的计算方式,具有超强的计算能力。

虽然目前量子计算技术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其潜力巨大。

CPU(中央处理器)是计算机中的核心部件负责执行计算机指令和处理数据

CPU(中央处理器)是计算机中的核心部件负责执行计算机指令和处理数据

CPU(中央处理器)是计算机中的核心部件负责执行计算机指令和处理数据CPU(中央处理器)是计算机中的核心部件,负责执行计算机指令和处理数据。

它可以被视为计算机的大脑,控制着计算机的所有操作和功能。

一、CPU的作用和原理CPU的主要作用是执行计算机指令,这些指令可以是算术运算、逻辑判断、数据传输等操作。

它通过不同的指令集来完成不同的任务。

CPU执行指令的过程主要包括指令的取指、指令的解码、操作数的取值、执行运算和结果的存储等步骤。

CPU的原理是基于冯·诺依曼体系结构,它由控制单元、算术逻辑单元(ALU)和寄存器组成。

控制单元负责指令的解码和执行,ALU 执行具体的运算操作,寄存器用于存储数据和指令。

二、CPU的内部结构CPU内部结构包括微程序控制器、指令寄存器、程序计数器、算术逻辑单元、寄存器组、高速缓存等。

微程序控制器存储了CPU的微指令,用于控制指令执行的过程。

指令寄存器用于存储当前要执行的指令,程序计数器则用于存储下一条指令的地址。

算术逻辑单元(ALU)是CPU的核心部分,负责执行算术运算和逻辑判断等操作。

寄存器组用于存储数据和临时结果,不同的寄存器有不同的功能,如累加器、通用寄存器、指针寄存器等。

高速缓存是为了提高CPU处理速度而设计的,它缓存了常用的指令和数据,减少了对内存的访问次数,提高了计算机的整体性能。

三、CPU的性能指标CPU的性能可以通过时钟频率、位宽、缓存大小等指标来衡量。

时钟频率是指CPU每秒钟的振荡次数,它决定了CPU的工作速度,一般以赫兹(Hz)为单位表示。

位宽是指CPU一次能够处理的数据长度,它决定了CPU的数据处理能力,常见的位宽有8位、16位、32位和64位等。

缓存大小对CPU的性能也有很大影响,它决定了CPU对数据的快速访问能力。

通常,缓存分为一级缓存(L1 Cache)、二级缓存(L2 Cache)和三级缓存(L3 Cache),缓存越大,对数据的缓存效果越好,CPU的性能也就越好。

CPU现状及发展趋势

CPU现状及发展趋势

CPU现状及发展趋势摘要: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快速发展,网络通信及信息安全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而CPU 作为信息产品系统中必不可少的组成元件,支撑着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

为了满足工业生产以及信息化产业的生产需求,研究者不断对CPU的内部构造进行改善,提升自身的性能。

本文介绍了CPU的功能和使用现状,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计算机CPU 现状发展趋势一、CPU的概述CPU中文名是中央处理器,是计算机的核心部位,在计算机的运行中主要负责对指令的执行和数据的处理。

在CPU的内部由上百万个微型的晶体管共同组成控制单元、逻辑单元和存储单元。

CPU在计算机中主要的功能有以下四个方面:①指令顺序控制。

在计算机系统中程序的发生是按照一定的顺序的,必须有严格的顺序要求,才能保证计算机系统安全、稳定的完成工作。

②操作控制。

计算机内部发出一序列的指令,CPU可以对指令进行分析,产生相应的控制信号,发送到控制的部位,完成了对指令的操作控制。

③时间控制。

程序的进行是有时间上的限制的,当一条指令在执行的过程中,CPU就会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操作,这样才能保证计算机共组的实时性和有效性。

④数据加工。

CPU 从存储器中将所执行的指令取出来,通过对指令的译码,就可以实现计算机系统对指令的微操作,最终对指令的数据进行逻辑的运算和处理。

二、国内外CPU现状在2008年由中科院计算所研制的龙芯3号芯片成功的推向市场,标志着我国与国外先进的CPU水平缩小了差距。

在目前龙芯系列的推广主要依靠龙芯2号产品,同时也继续研发1号芯片和2号芯片,龙芯3号芯片主要是以64位16核的芯片为主,在目前使用的龙芯1号芯片和2号芯片都是单核的形式,所以推广的龙芯3号要与现在的计算机处理能力相接轨,直接进入到16核芯片设计,这标志着中国CPU的跨越式发展。

在国外最大的CPU制造厂AMD和Intel的实力非常雄厚,但是都会遇到技术上的难题,就是如何提升频率,频率作为衡量处理器性能高低的重要因素,高频率就代表的处理器性能高,所以设计者解决完处理器内部缓存容量以及数量等问题后,放弃了对单核处理器的继续研发,在双核技术上不断的找寻新的创新。

CPU市场关注调查报告

CPU市场关注调查报告

CPU市场关注调查报告CPU市场关注调查报告摘要:本报告对当前CPU市场进行了深入调查和分析,主要关注了国内外主要品牌的市场份额、产品技术水平、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等方面。

调查结果表明,国内外品牌之间竞争激烈,并且新兴技术的发展也给市场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市场概述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CPU作为计算机的核心部件,市场需求持续增长。

目前,国内外市场上主要的CPU品牌包括英特尔、AMD、ARM等。

其中,英特尔以其高性能和稳定性享有良好的市场声誉,并长期占据市场主导地位。

而AMD在近年来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提升自身实力,在高性能领域有了新突破。

ARM则以其低功耗、高效能的特点,在移动计算领域具备广阔市场前景。

二、市场份额及竞争态势根据调查数据,目前英特尔仍然占据全球CPU市场的大部分份额,约为70%。

其高性能、稳定性以及广泛的行业应用使其成为许多用户的首选。

在高性能领域,AMD逐渐崛起,其Ryzen系列处理器受到了广泛关注和好评,市场份额不断扩大。

ARM在移动计算领域占有绝对优势,凭借低功耗、高效能的芯片设计让其成为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的主流供应商。

三、产品技术水平与创新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CPU的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英特尔的处理器在高性能、功耗控制和集成度等方面一直保持领先地位,通过不断的研发和创新,不断提升产品性能,满足用户需求。

AMD则通过突破性的Zen架构,在多核性能和能效比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推出的Ryzen系列处理器受到了广泛好评。

ARM则通过低功耗、高效能的设计理念,在移动计算领域持续创新,推动行业发展。

四、市场需求与发展趋势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对计算能力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高性能、低功耗、多核心成为当前市场的需求焦点。

同时,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对移动CPU的需求也在快速增长。

因此,在市场中具有高性能和低功耗的产品将得到更多关注。

另外,随着自动驾驶、智能制造等行业的兴起,对CPU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cpu的代数

cpu的代数

cpu的代数
(实用版)
目录
1.CPU 的概述
2.CPU 的代数概念
3.CPU 的代数分类
4.CPU 的代数发展趋势
正文
CPU,即中央处理器,是计算机系统中的核心部件,主要负责执行各种指令和操作。

在计算机发展的历程中,CPU 的技术不断进步,性能不断提高,这使得计算机能够处理更加复杂的任务。

CPU 的代数是用来描述CPU 的技术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

CPU 的代数概念,通常是指 CPU 中的代数运算器。

代数运算器是 CPU 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负责执行各种算术和逻辑运算。

在计算机执行程序的过程中,代数运算器会根据指令的要求进行相应的运算,并将结果返回给 CPU 的其他部分。

CPU 的代数分类,一般来说,可以分为单代数运算器和多代数运算器。

单代数运算器只能执行一种运算,而多代数运算器则可以执行多种运算。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现代 CPU 中的代数运算器通常都是多代数运算器。

CPU 的代数发展趋势,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CPU 的代数运算器也在不断升级。

未来的 CPU 代数运算器将会更快、更精确,能够处理更多的运算任务。

同时,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对 CPU 的代数运算器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

总的来说,CPU 的代数是描述 CPU 技术水平的重要指标,它反映了
CPU 的运算能力。

cpu发展现状

cpu发展现状

cpu发展现状
CPU发展现状
过去几十年来,中央处理器(CPU)的发展一直在引领计算机技术的进步。

从最早的8位处理器到现在的多核高性能处理器,CPU不断地在性能、功耗和功能上得到改进和提升。

在性能方面,CPU的时钟频率一直是关键指标之一。

随着技
术的不断发展,CPU的时钟频率从几十兆赫兹提升到几十吉
赫兹。

这使得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大幅提升,可以更快地执行复杂的任务。

除了时钟频率,CPU的核心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过去,大多
数计算机只有单核处理器,而现在普遍使用的是双核、四核甚至八核的处理器。

多核处理器能够同时执行多个任务,提高计算机的效率和响应速度。

另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是功耗的降低。

随着节能环保理念的普及,人们对低功耗的CPU需求越来越高。

CPU制造商通过改
进制程技术、优化架构设计等手段,不断降低功耗,延长计算机的电池续航时间。

此外,安全性和虚拟化能力也是CPU发展的重要方向。

近年来,随着网络安全威胁不断增加,CPU制造商加强了对安全
功能的研发,如硬件级别的加密和虚拟化保护,以提供更安全可靠的计算环境。

综上所述,CPU的发展正朝着更高的性能、更低的功耗、更强的安全性和更好的虚拟化能力方向前进。

这不仅推动了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好的计算体验。

CPU的发展历程和趋势

CPU的发展历程和趋势

PENTIUM 微处理器的性能比33MHZ的80486DX提高了3倍多,而100MHZ的PENTIUM 则比33MHZ 的80486DX 快6 至8倍。

In tel Pe ntium Pro: PENTIUM引起的轰动尚未结束,INTEL公司又推出了新一代微处理器--P6。

P6含有550万个晶体管,时钟频率为133MHZ,处理速度几乎是100MHZ的PENTIUM的2倍。

P6的一级(片内)缓存为8KB指令和8KB数据。

值得注意的是在P6的一个封装中除P6芯片外还包括有一个256KB的二级缓存芯片,两个芯片之间用高频宽的内部通讯总线互连。

P6最引人注目的是具有一项称为"动态执行"的创新技术,这是继PENTIUM在超标量体系结构上实现实破之后的又一次飞跃。

这是第一代产品,二级Cache有256KB或512KB,最大有1MB 的二级Cache 工作频率有:133/66MHz(工程样品),150/60MHz、166/66MHz、180/60MHz、200/66MHz。

In tel Pe ntium n: 1998年7月,In tel推出了用于服务器和工作站的Pe ntiumll至强器(PentiumllXeon)。

Pentiumn中文名称叫奔腾二代”它采用新的P6微处理器结构,0.25微米制造,最低主频400MHz,内部带有512K或1M二级高速缓存。

PentiumII至强使用的是330线的SLOT2插槽,使L2高速缓存与CPU主频同步运行,系统性能有很大的提高,当然,体积也比SLOT1的PentiumIl稍大。

它有Klamath、Deschutes Mendocino、Katmai等几种不同核心结构的系列产品,其中第一代采用Klamath核心,0.35微米工艺制造,内部集成750万个晶体管,核心工作电压为2.8V。

Pentiumn微处理器采用了双重独立总线结构,使用了一种脱离芯片的外部高速L2 Cache,容量为512KB,并以CPU主频的一半速度运行。

计算机硬件的发展趋势与未来展望

计算机硬件的发展趋势与未来展望

计算机硬件的发展趋势与未来展望近年来,计算机硬件技术发展迅猛,不断推动着整个科技行业的创新与进步。

本文将探讨计算机硬件的发展趋势,并展望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一、快速发展的计算机硬件计算机硬件作为计算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计算机运算速度、存储容量和数据传输速率的决定性因素。

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计算机硬件不断进行升级和改进,取得了巨大的突破。

1. 中央处理器(CPU)的进步中央处理器是计算机的“大脑”,其速度和性能对计算机整体性能有着直接的影响。

随着摩尔定律的延续,微处理器的集成度和性能逐渐提升,新一代的处理器采用更先进的制程工艺、多核心设计和超线程等技术,大幅度提高计算速度和数据处理能力。

2. 存储器的革新计算机系统的存储器也经历了巨大的改进。

早期的计算机采用磁带和硬盘作为主要存储媒介,存取速度较慢。

而现代计算机则普遍采用固态硬盘(SSD)作为主要存储设备,具有读写速度快、故障率低和能耗低等优势。

同时,云存储的兴起也为用户提供了高效、安全的数据存储方案。

3. 图形处理器(GPU)的崛起随着计算机对图形处理的需求不断增加,图形处理器逐渐成为计算机硬件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形处理器的并行计算能力远超过传统的中央处理器,广泛应用于游戏、人工智能、科学计算等领域。

未来,图形处理器有望进一步发展,提供更强大的计算能力和图形渲染效果。

二、未来展望计算机硬件的发展不会止步于已有的成果,未来仍然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以下是对计算机硬件未来发展的一些展望。

1. 量子计算机的崛起量子计算机作为一种新型的计算模型,具有强大的运算能力和并行处理能力。

量子比特的引入使得量子计算机能够在短时间内处理大规模的问题,为解决目前难以解决的复杂问题提供了可能。

目前,全球正积极研究和开发量子计算机,未来量子计算机有望成为计算机硬件领域的重要突破。

2. 生物计算的应用生物计算是一种利用生物材料和生物现象进行计算的新兴领域。

通过仿生计算、生物传感器和生物芯片等技术,生物计算可以实现高效能耗比和环境适应性等优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生产工艺
在生产GPU的过程中,要进行加工各种电路和电子元件,制造导线连接各个元件。其生产的精度以um来表示。早期的处理器都是使用0.5um工艺制造出来的,随后出现了0.35um、0.25um工艺,现在的CPU产品一般采用0.18um和0.13um生产工艺。另一方面,芯片内部作为导体的金属介质对CPU的生产与性能也有很大影响。几年前芯片内部都是使用锅作为导体,但是由于芯片速度的的提高,芯片面积的缩小,铝线已经接近其性能极限,所以芯片制造厂商必须找出更好的能够代替铝导线的新的技术,这便是我们常说的铜导线技术。铜导线与锚导线相比,其导电性要优于铝,电阻小,所以发热量也要小于铝,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芯片的稳定性。此外,由于采用0.18或0.13um的制造工艺,CPU的面积进一步减小,故现在的锅导线技术已经全面地取代了铝导线技术。
除了标准的80386芯片外,还有针对不同市场和应用的80386SX、80386SL、
80386DL等芯片被开发出来。80386 SL和80386 DL都是低功耗、节能型芯片,主
要用于便携机和节能型台式机,且两者皆增加了一种新的工作方式:系统管理方式(SMM)。当进入系统管理方式后,CPU就自动降低运行速度、控制显示屏和硬盘等其它部件暂停工作,甚至停止运行,进入"休眠"状态,以达到节能目的。
2.外频
外频是CPU与周边设备传输数据的频率,具体是指CPU到芯片组之间的总线速度。外频时钟由电脑主板时钟电路提供,一般情况下CPU的前端总线(FSB)频率与主板提供的工作频率相同。由于计算机系统中的内存工作频率一般与外频同步,所以提高外频后可以间接提高计算机的整体性能。现在的主板外频已经提高到
533MHz。
正文:
引言:根据摩尔定律,CPU的速度应该每过18个月翻一番。在过去的几十年中,CPU的速度以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速度上升,根据两位计算机界的传奇人物John Hennessy和David Patterson的说法,在这当中每年性能的提升可以达到58%之多。可是自从1996年以后,CPU速度上升的步伐似乎慢了下来。根据专家们的分析,从1996年到2002年,CPU的提升速度只有41%,而从2002年至今,更是下降到25%。有业内人士分析说,这种下降的趋势还会继续下去。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阻碍着CPU的快速发展?首先看看CPU的发展历史。
80486芯片则实破了100万个晶体管的界限,集成了120万个晶体管。时钟频率提高到50MHz,并首次采用了RISC(精简指令集)技术,可以在一个时钟周期内执行一条指令。它还采用了突发总线方式,大大提高了与内存的数据交换速度。由于这些改进,80486的性能比80386DX提高了4倍。
1993年全新一代的高性能处理器Pentium面世。Pentium的时钟频率由最初推出的60MHZ和66MHZ,后提高到200MHZ。最初版本的66MHZ的PENTIUM微处理器,其运算性能比33MHZ的80486 DX就提高了3倍多,而100MHZ的PENTIUM则比33MHZ的80486 DX要快6至8倍。也就是从PENTIUM开始,我们大家有了超频这样一个用尽量少的钱换取尽量多的性能的好方法。
3.工作电压
工作电压指CPU正常工作所需的电压,提高电压,可以增强CPu的内部信号,增加CPU的稳定性。但过高的电压会导致CPU的发热量大增,改变CPU的化学介质,降低CPU的寿命,甚至会烧毁芯片。早期CPU的工作电压为5V,随着生产工艺与主频的提高,CPU的工作屯压逐渐下降到现在的1.75V~1.5V。
1981年,8088芯片首次用于IBM PC机中,开创了全新的微机时代。从此,PC机(个人电脑)的概念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发展起来,一代代CPU芯片不断推陈出新。
80286芯片的CPU时钟频率提高到20MHz,CPU具有实模式和保护模式两种工作模式。
80386芯片是80X86系列中的第一种32位微处理器,制造工艺有了很大的进步,时钟频率高达33MHz,内部和外部数据总线、地址总线都是32位,可寻址高达4GB内存。它除具有实模式和保护模式外,还增加了一种叫虚拟模式,可以通过同时模拟多个8086处理器来提供多任务能力。
影响CPU性能的主要因素
1.主频
CPU内部的时钟频率,是CPU运行时的工作频率。一般来说,主频越高,一个时钟周期里完成的指令数也越多,CPU的运算速度也越快。但由于内部结构不同,并非所有时钟相同的CPU性能都一样。CPU的主频已经从8086的4.77MHz提高到Pentium IV的3.06GMHz(1G=1000MHz)。
CPU的发展历史:1971年,世界上第一台微处理器4004面世。这不但是第一个用于计算器的4位微处理器,也是第一款个人有能力买得起的电脑处理器!4004含有2300个晶体管,功能相当有限,而且速度还很慢,被当时的蓝色巨人IBM以及大部分商业用户不屑一顾,但是它毕竟是划时代的产品。
1978年,名为i8086的16位微处理器被开发出来,同时还有与之相配合的数学协处理器i8087,这两种芯片使用相互兼容的指令集,但在i8087指令集中增加了一些专门用于对数、指数和三角函数等数学计算指令(又称X86指令集)。后来的所有CPU新品,都兼容X86指令。
PentiumⅡXeon时钟速率从400MHz起,具有新型插槽Slot2和先进的管理特性,譬如:热敏传感器、检错纠错(ECC)、功能冗余检查、系统管理总线等等。它的一系列先进的管理特性加强了服务器平台对其环境的监测和保护能力,最大限度地增加系统正常运转时间。
Pentium III采用了0.25微米制造工艺,使用Katmai内核和新的SECC2插口,除了包含MMX指令外,还增加了"3D"指令――SSE,Streaming SIMD Extensions。PIII新增的SSE指令集的确可以使它的性能有脱胎换骨的提升。而且PentiumⅢ的设计考虑了互连网的应用,其处理器包含了序列号,相当于电脑的"身份证",可以提高用户在互联网上的安全性。
Pentium MMX(多能奔腾),是旨在增强Pentium CPU在音像、图形和通信方面应用的Pentium系列的改进版本,最主要是采用了MMX技术(INTEL发明的"多媒体扩展指令集")。Pentium MMX CPU比普通CPU在运行含有MMX指令的程序时,处理多媒体的能力上提高了60%左右。MMX技术不但是一个创新,而且还开创了CPU开发的新纪元。
3.倍频
倍频是CPU和系统总线之问相差的倍数。40686之前并没有倍频的概念,CPU的主频和系统总线的频率是一样的,但是CPU的速度越来越快,倍频技术也就应运而生。它可以使系统总线工作在相对较低的频率上,而CPU的频率可以通过倍频来提升。现在CPU主频的计算公式为:主频=外频×倍频。例如Pentiumlv2.4G,其外频为400MHz,倍频为6,则CPU的主频为:400MHz×6=2400MHz。
CPU性能分析:
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是中央处理器的缩写。它是计算机的大脑和
心脏,由运算器和控制器组成,它的工作速度快慢直接影响到整个计算机的运行速度。CPU集成了成千上万个晶体管,可以分为控制单元(ControI unit,Cu)、逻辑单元(Arlthmetic Logic unit,ALU)、存储单元(Memory Unit,MU)三大部分。这三个部分相互协调,便可以进行分析,判断、运算并控制计算机各部分协调工作。
高就代表了性能越高。不过从CPU的最新发展中我们将看到,这个思路越来越显
现出它的局限性。其实,除了时钟频率外,总线结构、接口技术、内存缓存结构和大小、指令
集、工作模式、制造工艺等方面因素都是影响CPU性能的重要因素。同时,随着计算机用户的深入普及,计算机CPU的处理能力要适应用户的使用环境需要,适应应用程序的需要,逐渐成为CPU发展的重要导向,因此CPU的发展中逐步出现了为适应应用程序的其他技术如:管理功能、处理器编序列号、芯片组群集等
CPU最新发展情况:
仅以Intel公司为例:
1.“铜矿赛扬”
“铜矿赛扬”将上市,主要是把Coppermine内核用于赛扬处理器,但是把“铜矿”的256KB Cache减少到128KB,以拉开产品线。今年第二季度Intel还会推出代号为“Willamette”处理器,一开始主频就是1GHz,并采用200MHz的
代号为“Coppermine”的新型PentiumⅢ处理器率先采用0.18微米的制造工艺。由于制造工艺的提高,使芯片集成度大为提高,芯片面积和功耗都大为减小、成本也得以降低,更适用于笔记本电脑使用。
纵观CPU从4004到PentiumⅢ的发展,可以发现,每次CPU的更新换代,都是在CPU的某些特性方面进行了改进或创新,从而较大幅度提高了CPU性能,成为新一代产品。在CPU发展历史中使用最多的是通过提高时钟频率来提高CPU性能这个方法,从而在人们中心目中基本形成了这样一种思维导向:时钟频率越
Pentium Pro包含了两级缓存,其L2CACHE工作在与处理器相同的频率上,这样的设计使Pentium Pro达到了最高的性能。而Pentium Pro中"动态执行"技术,是继PENTIUM在超标量体系结构上实现实破之后的又一次飞跃。由于其强大的性能,许多服务器系统都采用了Pentium Pro甚至是双Pentium Pro系统。
背侧总线,不过不会是AMD用的EV6总线,将会是一种新的总线结构
2. Itanium
64位的Itanium将在年中上市,Intel公司日前表示,它正在向电脑硬件和软件开发商提供采用Itanium微处理器原型产品的系统,以便让这些开发商开发基于Itanium微处理器技术的软、硬件产品。预计将于今年年中批量投放商业市场的Itanium微处理器,是Intel公司生产的第一种采用64位结构的微处理器。去年八月份,Intel公司宣布它已经成功制造出了第一枚Itanium微处理器。现在,它又开始向电脑软硬件开发商提供采用Itanium微处理器原型产品的服务器和工作站系统,用来加快未来采用这种新型微处理器的电脑系统和软件产品的开发工作。在此前大约一年多的时间里,电脑软硬件开发商都一直在使用模拟软件,来模拟Itanium微处理器和它的新64位结构环境。Intel日前表示,预计在明年第1季度,它将向电脑软、硬件厂商送出数千台采用64位Itanium微处理器的原型电脑系统,以便让它们开发出基于该处理器技术的软硬件产品。同时,Intel还在努力开发新的支持Itanium处理器的芯片组460GX。按Intel的计划,这些产品将在明年中期批量投放市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