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体系简述

合集下载

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体系》解读

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体系》解读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体系》解读第一部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体系的建构众所周知,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 2000 年“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才正式确定的课程名称,它脱胎于原来的计算机课程。

那么,从计算机课程到信息技术课程,其课程体系发生了那些变化,这些变化又是如何发生的呢?我们不妨从计算机课程的发展历史谈起。

一、中小学计算机课程体系结构发展历程在我国中小学计算机课程的历史上,制定过四个版本的计算机“教学大纲”,因此,根据计算机教学目的和内容的演变,计算机课程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81-1986)1981 年,在瑞士召开了第三次世界计算机教育大会,由于受原苏联学者伊尔肖夫“计算机程序设计是第二文化”的观点的影响,我国的五所大学附中和华夏基金会支持的试验学校在高中以选修课的形式开展计算机课程试验,从此拉开了我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序幕。

1983 年,当时的教育部主持召开了“全国中学计算机试验工作会议”,制订了高中计算机选修课的教学大纲,其中规定计算机选修课的内容:1.初步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2.掌握基本的BASIC语言并初步具备读、写程序和上机调试的能力;3.初步培养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课时规定为 45-60 个小时,其中要求至少要有三分之一的课时保证上机操作。

推进课程发展的两个重要事件:1983年,邓小平同志给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来未来。

”1984年2 月16日,邓小平同志在上海观看两位少先队员进行电子计算机表演,摸着其中一个学生李劲的头说,“计算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

作为当时国家核心领导人,这一句高瞻远瞩的话具有很强的政策指导意义,也历史性地成为了中国计算教育发展的一个最高指令。

第二个阶段(1986-1991)1986年,国家教委召开了“第三次全国中学计算机教育工作会议”,本次会第 2 页共 22 页议由于受 1985 年在美国召开的第四次世界计算机教育大会“工具论”观点的影响,在 83 年制订的教学大纲中增加了三个应用软件的内容,即:文字处理、数据库和电子表格,课程的目的也相应地包括了计算机的应用部分。

小学信息技术课课程标准及解读

小学信息技术课课程标准及解读

小学信息技术课课程标准及解读课程标准一、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

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是:小学阶段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能够通过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学会使用与学生认识水平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初步学会使用网络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能够有意识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6.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初步了解计算机程序设计的一些简单知识。

二、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目前要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教学内容附后)教学内容分为基本模块和拓展模块(带*号),基本模块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拓展模块是对学生的较高要求各区县可根据教学目标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在保证学生掌握基本模块内容的基础上,适当选取拓展模块的内容。

课时安排: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不少于68学时,建议102学时;上机课时不少于总学时的70%。

简述中学信息技术学科课程的主要特点

简述中学信息技术学科课程的主要特点

简述中学信息技术学科课程的主要特点摘要:一、引言二、中学信息技术学科的课程目标三、中学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内容四、中学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方法五、中学信息技术学科的实践应用六、总结正文:一、引言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我国中学课程体系中,信息技术学科逐渐受到重视。

本文将简要介绍中学信息技术学科的主要特点。

二、中学信息技术学科的课程目标中学信息技术学科的课程目标主要包括: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

三、中学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内容中学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网络技术、编程语言、数据库、多媒体技术等。

这些内容旨在帮助学生建立起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和体系,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四、中学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方法中学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方法以实践为主,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

除了讲解基本知识和技能外,还应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如:编程比赛、网页设计、动画制作等。

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中学信息技术学科的实践应用中学信息技术学科的实践应用旨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学校可以组织各种实践活动,如:举办信息技术作品展示、开展校际交流等。

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各类信息技术竞赛,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六、总结总之,中学信息技术学科课程具有实践性、实用性和时代性等特点。

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及解读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及解读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及解读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及解读⼀、课程任务和教学⽬标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对⼈类⽇常⽣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信息的能⼒,教育学⽣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信息技术;培养学⽣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持终⾝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作和⽣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智发展⽔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

⼩学、初中和⾼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明确的⽬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利⽤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学习和探究的能⼒。

努⼒创造条件,积极利⽤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

知识⽬标:掌握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

技能⽬标:培养采集、加⼯以及发布信息等处理信息的基本技能。

情感⽬标:明确并接受参与未来信息社会特的道德规范与法律法规。

能⼒⽬标:能够利⽤信息⼯具和信息资源,通过评价信息、应⽤信息解决具体实际问题。

阶段教学⽬标理解为各学段各单元各课时的教学⽬标,要根据学⽣⼼智发展⽔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制订阶段教学⽬标。

总体⽬标中的知识⽬标与技能⽬标在各阶段有所侧重,但能⼒⽬标,情感⽬标要贯穿本课程教学始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把握总体⽬标,⼜要实现具体⽬标,既要明确显性⽬标,⼜要重视隐性⽬标,既要达到终极⽬标,⼜要促进条件⽬标。

解读⼀:初中和⼩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定位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为主要⽬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创新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案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案

Photoshop界面与工具
图像编辑与处理
实例制作
讲解像素、分辨率、位图与矢 量图等基本概念。
介绍Photoshop的工作界面, 以及常用工具如移动工具、画 笔工具、选择工具等的使用方 法。
讲解图像的调整、修饰、滤镜 等处理技巧,以及图层、蒙版 等高级功能的应用。
通过制作海报、合成图像等实 例,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进行实践操作。
06 网络技术应用
网页设计与制作基础
HTML基础
学习HTML标记语言,了解网页基本结构和 元素。
CSS样式
学习CSS层叠样式表,掌握网页布局和美化 技巧。
JavaScript编程
学习JavaScript编程语言,实现网页交互功 能。
网页制作工具
了解常用网页制作工具,如Dreamweaver 、FrontPage等。
算法应用案例
通过分析经典算法应用案例,如排序算法、查找算法和图 算法等,让学生了解算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团队协作与分享
鼓励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完成一个综合性编程项目,并在 课堂上进行展示和分享,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 表达能力。
05 多媒体技术应用
图像处理基础与Photoshop应用
图像基础知识
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了解常用 的办公软件和网络工具的使用方法,具备一定的 程序设计基础。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问 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 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安全意识和信息伦理 道德观念,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素质。
础等。
教学方法与手段
总结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如讲授 、实践、小组讨论等,并分析其

浙江省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体系简述

浙江省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体系简述
3
�数字化素养能力 信息素养 媒体素养 信息与通信技术素养
©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体系 ⊙
背景二:浙江省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的发展
� 1998:开始编写小学计算机教材, 1999年正式出版。 � 2003年开始,根据《中小学信息技术指导纲要》重新设计, 由6册改为8册 � 2008年,改为政府买单, 8册教材作了“瘦身”,篇幅缩减 20% � 2011年,开始对现行教材进行全面修订
22
©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体系 ⊙
对三年级上册所学 基本内容的复习和 巩固
键盘使用,英文、 字符的输入,也是 为第三单元汉字输 入打基础
解决汉字输入问题,这一 单元既是对前一单元的巩 固,也是后续年级继续学 习的重要基础
23
©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体系 ⊙
五、信息技术教学策略
� 策略二:处理好四种关系:
� � � � 技术性与应用性 大任务与小任务 范例与练习 学科性与课程整合
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 (教基[2001]28号 )
� 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表:
� 三到九年级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 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比例表:
� 综合实践活动、地方与学校课程共占总课时数的 16-20% � 学生每学年以 35周上课时间算, 9年总课时数为9522
11
©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体系 ⊙
浙江省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现行方案
�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 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 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 (或音乐、美术 )等课程 �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 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内容结构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内容结构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内容结构一、引言信息科技的迅猛发展已经深刻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

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需要,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引入了信息科技课程。

本文将从课程的目标、内容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对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的内容结构进行探讨。

二、课程目标1. 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通过信息科技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获取、评估、利用和创造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使其能够在信息时代中快速适应和发展。

2.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信息科技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通过实践性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信息科技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通过团队合作的项目设计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三、课程内容1. 计算机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硬件、操作系统、网络原理等基础知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2. 网络安全与信息保护:培养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的意识和能力,了解网络安全的基本知识,学习如何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和隐私。

3. 编程与创客:通过学习编程语言和创客技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

4. 多媒体技术与应用:学习多媒体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培养学生的多媒体创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5. 数据处理与信息分析:学习数据处理和信息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和决策能力,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情境化的教学设计,将学生置于实际情境中,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信息科技知识和技能。

2. 项目驱动教学法:通过项目设计和实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

3. 分层次教学法: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和兴趣,采用分层次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任务。

4.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程的学习和探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小学信息技术课课程标准及解读

小学信息技术课课程标准及解读

小学信息技术课课程标准及解读课程标准一、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

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是:小学阶段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能够通过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学会使用与学生认识水平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初步学会使用网络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能够有意识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6.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初步了解计算机程序设计的一些简单知识。

二、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目前要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教学内容附后)教学内容分为基本模块和拓展模块(带*号),基本模块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拓展模块是对学生的较高要求各区县可根据教学目标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在保证学生掌握基本模块内容的基础上,适当选取拓展模块的内容。

课时安排: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不少于68学时,建议102学时;上机课时不少于总学时的70%。

新课标信息科技小学

新课标信息科技小学

新课标信息科技小学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科技教育已经成为小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新课标信息科技小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他们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以下是对新课标信息科技小学课程的全面介绍。

# 一、课程目标新课标信息科技小学课程的目标主要包括: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学会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信息的收集、处理和表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提高他们的信息安全意识和网络道德。

# 二、课程内容1. 计算机基础:包括计算机的组成、操作系统的使用、基本的文件管理等。

2. 网络基础:了解互联网的工作原理,学会安全上网,识别网络信息的真伪。

3. 信息处理:学习使用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和演示软件等,进行信息的编辑和展示。

4. 多媒体应用:包括图像、音频和视频的编辑与创作,培养学生的多媒体素养。

5. 编程基础:通过简单的编程语言,如Scratch,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 三、教学方法1. 任务驱动法:通过完成具体的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信息技术的应用。

2. 探究学习: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

3. 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 项目学习:通过完成综合性项目,让学生将所学知识综合运用。

# 四、评价方式1. 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参与度、合作精神等。

2. 成果评价:评价学生的项目作品或任务完成情况,注重创新性和实用性。

3. 自我评价与互评: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 五、课程资源1. 教材:选择与新课标相符的信息科技教材,确保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2. 软件资源:提供丰富的教学软件和学习工具,如编程软件、多媒体编辑工具等。

3.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如在线课程、教育平台等,拓展学生的学习渠道。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及解读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及解读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及解读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及解读知识目标:掌握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

技能目标:培养采集、加工以及发布信息等处理信息的基本技能。

情感目标:明确并接受参与未来信息社会特的道德规范与法律法规。

能力目标:能够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通过评价信息、应用信息解决具体实际问题。

阶段教学目标理解为各学段各单元各课时的教学目标,要根据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制订阶段教学目标。

总体目标中的知识目标与技能目标在各阶段有所侧重,但能力目标,情感目标要贯穿本课程教学始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把握总体目标,又要实现具体目标,既要明确显性目标,又要重视隐性目标,既要达到终极课程标准一、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

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是:小学阶段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能够通过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学会使用与学生认识水平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新课标)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新课标)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新课标)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定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创新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

在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领域外,各省、市、自治区在保证最低要求的基础上,在课程内容、培养目标、课时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权。

二、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价值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各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可以拓展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巩固信息素养和技术创新意识;对于培养国家建设和国际竞争所需的信息技术人才、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文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

三、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目标总体而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目标为培养—发展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巩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形成—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强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种学习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借助计算机和网络获取、处理、表达信息并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学科学习的过程;活动中理解感知信息的重要性,分析信息编码以及利用计算机等常见信息处理工具处理信息的一般过程;积极参加信息技术活动,主动探究信息技术工作原理和信息科技的奥秘。

四、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内容设置和选择原则(一)小学、初中、高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衔接。

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基本完成应用软件的学习;初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具有"双衔接",初中不再是零起点。

关于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及目标要求的衔接,参考下表:兴趣特长应用技能信息素养技术创新小学激发兴趣保持学习动机掌握常用软件/工具的应用技能体验信息活动形成信息意识勇于质疑的问题意识敢于尝试的创新精神初中巩固兴趣发现特长拓展+提升初步具备一技之长自主选择综合运用创新能力培养,改进方案,动手创新高中专业学习和发展兴趣自选门类专业发展信息→知识→智慧某一技术门类的设计、制作、创造(二)以兴趣为起点,以活动为载体,螺旋上升的设置内容。

(完整版)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特点、教学方法

(完整版)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特点、教学方法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特点、教学方法一、学科特点根据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来分析,基于信息素质教育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特点有如下几方面:1.发展性特点。

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均取得了不少突破性的成就,开辟了许多新的领域,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这就使得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

由于各地经济和教育发展不平衡,计算机硬件和软件配备及教师水平与学生的素质等条件差别较大,但不管条件差别有多大,我们都应该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角度出发,选取《信息技术课程》学科中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作为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因为越是基础的东西越具有普适性和迁移性,也就越适应于中小学的素质教育。

2.综合性特点。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中小学其它学科比较,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它涉及众多的边缘和基础科学,比如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哲学、美学、文学……等等,这就是说,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本来就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所谓计算机学科性,它兼有基础文化课程、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点,也兼有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特点。

从这一特点出发,针对目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发展的状况,我们应该淡化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性”,强调它的综合性。

特别是小学阶段,主要是用计算机,而不是学计算机,是以计算机为工具,与其它学科或活动整合在一起,其综合性非常强。

3.应用性特点。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学科。

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应该体现这样一种的教学氛围: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既包括课内也包括课外)让学生亲自动手使用计算机,学生只有在不断的使用过程中才能学好计算机。

4.工具性特点。

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不是一般的工具,而是“人类通用的智力工具”,所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具有工具性的特点。

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严格执行“加强基础,淡化语言,注重应用,强化实践”的指导思想。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设置情况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设置情况

课时安排:
• 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不少于68学时, 建议102学时; 上机课时不少于总学时的70%
• 模块一 信息技术简介 • (1)初步了解信息技术基本工具的作用:采集信 息存储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如录音机电话机传 真机电视机磁盘光盘照相机雷达计算机等 • (2)从外观上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作用 • (3)比较熟练地掌握键盘和鼠标器的基本操作 • (4)初步了解承载信息的几种媒体;了解计算机 在学习生活中的应用 • (5)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道德和责任;培 养使用计算机的良好习惯
• • •

五年级(上) 用计算机制作演示文稿
• • • • • • • • • • • • • • 一、演讲的好帮手 1、认识PowerPoint程序 2、学会打开和播放演示文稿 3、认识PowerPoint的视图方式 4、掌握启动和退出PowerPoint的方 法 二、我的第一张幻灯片--标题幻灯片 1、认识文本框,学会在幻灯片中添 加文本框 2、学会在文本框中输入文字。 3、学会在幻灯片中设置文字格式 4、学会在幻灯片中插入图片 三、丰富我的演示 文稿 1、学会在演示文稿中插入新幻灯片。 2、了解幻灯片的版式,知道如何使 用幻灯片的版式。 3、学会为幻灯片设置背景音乐。
六(上)ELOGO基础知识
• • • • • • • • • 五、画园、椭圆、矩形和圆弧 1、学会使用伙圆、画矩形命令。 2、学会使用重复命令画圆弧。 3、学会写字命令的用法。 六、子程序 1、了解子程序的概念。 2、知道无数子程序与有序参数子程序的区别。 3、学会编写、调用和修改子程序。 4、学会保存和打开子程序。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设置情况
学科名称:信息技术教学论
任课教师:高志军教授 汇报人: 齐菊

浙江省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体系的构建-教育文档

浙江省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体系的构建-教育文档

浙江省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体系的构建2000年,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正式在我国中小学设立了信息技术课程。

十多年来,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之路很不顺畅,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既没有国家课程标准,又被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

信息技术课程的定位和教学内容一直没有权威界定,只能由各省市自行探索和研究。

浙江省自2003年进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后,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初步形成了符合浙江实际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体系。

● 现行信息技术课程实施方案简介浙江省义务教育阶段现行的信息技术课程实施方案是根据(教基〔2001〕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28号)制定的,2003年开始正式实施: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开设信息技术课,三至六年级每周1课时,七至九年级每周2课时,整个义务段信息技术课程有近300课时。

2015年,浙江省教育厅发布了《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浙教基〔2015〕36号),将义务教育课程分为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

基础性课程指国家和地方课程标准规定的统一学习内容;拓展性课程指学校提供给学生自主选择的学习内容,信息技术既属于基础性课程,也被包括在拓展性课程建设范围中。

其中,基础性的信息技术课又属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文件只规定了综合实践活动的总课时量,没有再对具体的课时分配做进一步的明确,这就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信息技术课程在浙江省不同的小学、初中,课程实施方案将有较大差异,学校对课程设置有了较大的自主权。

而在高中,浙江省从2012年开始进入深化高中新课程实验阶段,所有课程分为必修、限定选修和自主选修三类,其中必修属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内容范围,限定选修属于高考加试内容。

至于何时开课、每周开几课时等,都由学校或学生自主决定,学业水平考试在每年的4月和10月各举行一次,由学生自行决定何时考试,且每门课程都有两次考试机会。

● 构建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体系《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规定了小学、初中、高中的课时都是68课时,而按照教育部及浙江省的相关文件测算,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课时至少在240课时以上,“纲要”中提出的教学内容与要求已远远不能满足实际的教学需要。

国外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

国外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

二、英国信息通信技术课程
2000年,英国制定了《信息技术能力—— 2000课程标准》(Information Technology Capability—Curriculum 2000),这是指导小学开 展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大纲,是指导小学开展信息 技术课程的重要文件。它指导学校要开设哪些课程, 在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应该达 到怎样的能力水平。
(5)技术研究工具 ①学生使用技术查找、评价和收集各种来源的信息; ②学生使用技术工具加工处理数据并报告结果; ③学生根据特定任务,评价、选择新的信息资源和技术成果。
(6)技术问题解决和决策工具 ①学生使用技术资源解决问题和作出明智的决策; ②学生在开发解决现实世界问题的策略中使用技术。
另外,协会还开发出了一套总的描述学生技术素 养的发展阶段的标准,描述学习者在不同发展阶段所 必须达到技术标准,从幼儿园一直到入大学前,都有 一整套的技术评价标准。
二、英国信息通信技术课程
在英国,所有完成义务教育的学生都必须取得合格的ICT课程 学习成绩。从小学到高中,信息与通讯技术列为国家课程中的必修课, 分为四个阶段,并有相应的评价标准,这四个阶段是:
第一阶段,要求学生摸索信息与通讯技术的用法,学会自主地使用信息技术, 并能开始用信息与通讯技术来描述自己的一些观点,记录所做的工作,同时,对软 件硬件有一定的熟悉。
一、美国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三种不同的信息技术思潮的比较
信息素养着重于信息的获取、交流、分析、信息检 索和评估,是一种理解、发现、评估和利用信息的认知 能力。
信息技术通晓则关心的是对技术的了解以及对应用 的掌握。
美国学生教育技术标准与信息技术通晓则都强调信 息技术教育的目的是获得对信息技术的深刻的理解, 以及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技术的简 单应用。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知识体系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知识体系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知识体系1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培训提纲提纲撰写: 周永新主讲: 陈平一、教材介绍这套教材是依据《中小学信息课程指导纲要( 试行) 》的要求, 渗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 以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为参照, 结合宁夏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需求, 将义务教育阶段3~~9年级作为一个学段统一考虑而编写的, 内容与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全面衔接。

二、教学内容及目标( 一)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由”基础内容”和”拓展内容”构成。

”基础内容”依照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试行) 》要求设置, 属课堂教学内容, ”拓展内容”根据”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和”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相关内容设置, 属课外活动教学内容。

小学1、基础内容2模块一信息技术初步知识模块二文字处理模块三图形图像处理模块四资源管理模块五网络应用基础模块六制作演示文稿*模块七简单程序设计*模块八智能机器人2、拓展内容( 1) 、制作电子小报( 2) 、制作电子相册( 3) 、工具软件使用( 5)、多媒体素材加工处理( 4)、简单动画制作(6)、制作网页初中1、基本内容模块一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计算机模块二文字处理模块三数据处理基础3模块四网络应用基础模块五加工多媒体作品模块六程序设计2、拓展内容( 1) 、图像设计与制作( 2) 、制作动画( 3) 、创立主题网站( 4) 、多媒体作品集成( 5) 、程序设计初步( 6) 、智能机器人( 二) 各模块教学目标宁夏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指导意见教学内容篇教学内容由”基础内容”和”拓展内容”构成。

”基础内容”依照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试行) 》要求设置, 属课堂教学内容, ”拓展内容”根据”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和”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相关内容设置, 属课外活动教学内容。

小学一、基础内容4考虑到城镇学校从3年级开设信息技术课程, 农村学校从4年级开设信息技术课程, 小学学段”基础内容”设置”必学模块”( 模块1~6) 和”选学模块”( 7~8) 组成, ”必学模块”属小学学段3个年课堂教学必学内容, ”选学模块”属从3年级开设信息技术课的学校6年级1年选学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关于信息技术课程的界定
浙江省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 必修——地方实施的国家课程 基础——8个学习领域之一 兼具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的特点
一、关于信息技术课程的界定
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
学科课程:是以文化知识为基础、以学科知识的逻辑为中心 而编排的课程。强调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系统性。
经验课程:是以儿童从事某种活动的经验为中心而组织的课 程。以学习者的兴趣为出发点,突破“知识中心”和学科逻 辑,在课程的实施中主张“从做中学”而不是讲授。
浙江省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体系的研究与构建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魏雄鹰
一、关于信息技术课程的界定
课程地位与性质
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 (教基[2001]28号 )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
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 育。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教基[2003]6号 )
熟练文字输入技能,掌握文字处理基本方法,初步掌握文件管理方法
四下 掌握网络浏览器的使用,初步了解网络应用,进一步熟练文字处理方法
五上 利用网络辅助学习,初步掌握图片和音频的简单处理及多媒体合成方法
五下 六上
了解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了解简单动画的制作方法,掌握演示 文稿的制作方法
了解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基本知识,掌握网络在生活中的各种应用
二、浙江省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开发
教材——文件课程 教学——信息技术教学建议30条 评价——衡量学生学业成就达成度,或课程目标的落实情况
学业质量标准(四年级、八年级)
德育 课程标准(纲要) 资源
二、浙江省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开发
教材 教学——教学建议30条 评价——学业质量标准(四年级、八年级) 德育——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网络道德教育
教什么? 知识体系如何构建? 把知识带给学生的最好形式是什么? 如何体现学科特点? 如何引导教学?
浙江省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整体设计
年级
三上 三下 四上
内容和要求
熟悉计算机和操作系统界面,熟练鼠标的使用,了解简单应用软件的使 用方法
掌握键盘输入方法,初步接触文字处理方法,掌握简单应用软件的使用 方法,认识网络浏览器
六下
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简单的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利用Scratch学习简单的 程序设计,利用智能机器人进行软硬件相结合的学习。三个单元可以灵 活处理
浙江省初中信息技术教材整体设计
年级
内容
说明
七上
获取信息,文字处理,数 初小衔接,信息获取与整理、文字处理作为过
据处理
渡,表格数据处理为研究性学习打基础
七下 八上 八下
多媒体基础(图像,音视频 以演示文稿为基础,初步接触多媒体世界的精
等),图像处理初步,演 彩,学习各类媒体处理、重点是图像处理的基
示文稿制作
本技能与方法
网络技术基础,信息交流 网络应用、信息交流与表达的方法,网页制作
与表达,网页制作
作为信息表达的方式之一
二维动画制作技术
以Flash动画制作为基础,掌握多媒体作品创 作的基本技能与方法
二、浙江省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开发
循环 模式
二、浙江省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开发
课程的基本要素
标准(纲要)
课程目标 课程内容 课程实施 课程评价
教材 (教师用书) 资源
内容:教材配套资料、生成性资源 形式:光盘、网站、学具
评价 反馈
二、浙江省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开发
教材 教学实施 评价 德育 课程标准(纲要) 资源
动手做的技术,即基本技能 如何做的技术,即设计和规课程开发
教材——文件课程 教学——落实课程的必要规定、要求与建议,在实施课程中
占据最为根本与核心的地位
浙江省信息技术(义务教育阶段)教学建议
评价 德育 课程标准(纲要) 资源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
性质:实践、综合、创造、融合(科学与人文)
一、关于信息技术课程的界定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实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纲要(试行)>的意见》:小学三年级以上开设信息 技术课程。要注意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计算机的能力和 提高学生对计算机应用的兴趣,促进信息技术在各学 科教学、个别化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普遍应用。
资源
二、浙江省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开发
教材 教学——教学建议30条 评价——学业质量标准(四年级、八年级) 德育——学科渗透德育纲要(小学、初中、高中) 课程标准(纲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高中选
学习 领域
语言 数
与 文学

人文 与 社会
科 学
技 体育 艺

与 健康

综合 实践 活动
科目
语外 文语
数 学
政历地 治史理
物化生 理学物
通信 用息 技技 术术
体 育 与 健 康
美音艺 术乐术
综 合 实 践 活 动
模块
(略)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是与九年义务教育中的信息技术和劳动与 技术教育相衔接,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为主旨,以设计学 习、操作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基础教育课程,是国家规定的普 通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我国普通高中课程结构中,技术是一 个基础的学习领域。
学科渗透德育纲要(小学、初中、高中)
课程标准(纲要) 资源
二、浙江省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开发
教材 教学——教学建议30条 评价——学业质量标准(四年级、八年级) 德育——学科渗透德育纲要(小学、初中、高中) 课程标准(纲要)——教和学的纲领
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高中选修课程指导纲要
九年级
算法与程序设计初步,智 能机器人技术
九年级改为目前各册统一的单元、课形式。教 师根据初三信息技术教学的特殊性,选择面向 对象的程序设计或机器人两部分内容中的一部 分进行教学。
完成一篇文章编辑 的基本方法
网络活动的基本过 程与方法
文字处理的基本方法
网上信息获取 的基本方法
信息整理的 基本方法
二、浙江省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开发
教材——文件课程
教材是教师将计划课程转化为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体验到的课程的重 要资源,是依据课程标准进行设计与开发的,是对课程标准的具体转 化。另一方面,教材承载了开发者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对学科的认识、 对学生的了解等。
二、浙江省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开发
教材设计时所考虑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