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故事80篇

合集下载

120个国学经典故事

120个国学经典故事

120个国学经典故事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长河中,国学经典犹如璀璨的明珠,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其中,一个个经典故事更是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人生观,成为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先来说说“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

”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又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

孟母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

”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

孟子学习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

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

”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孟母为了给孟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不辞辛劳多次迁居,体现了父母对子女教育的重视和用心。

还有“曾子杀猪”的故事。

曾子的妻子要到集市去,她的儿子边跟着她边哭,曾子的妻子说:“你回去,等我回来后为你杀猪。

”妻子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要捉猪来杀,妻子阻止说:“我不过是跟孩子开玩笑罢了。

”曾子说:“不能和孩子开玩笑。

孩子不懂事,凡事都跟着父母学,听父母的教导。

现在你欺骗他,就是教孩子骗人啊!”于是曾子就把猪杀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家长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

“司马光砸缸”也是大家熟知的经典。

有一次,司马光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

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里。

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

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

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击去,水缸被砸破了,水涌了出来,小孩也得救了。

这个故事展现了司马光在危急时刻的冷静和机智。

“囊萤映雪”的故事激励着无数学子勤奋读书。

车胤自幼聪颖好学,家境贫寒,常无油点灯,夏夜就捕捉萤火虫,用以照明夜读。

而孙康也是家境贫困,冬天常利用雪的反光读书。

他们这种刻苦学习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悬梁刺股”同样令人敬佩。

东汉的孙敬读书时把自己的头发拴在屋梁上,以免打瞌睡。

120个国学经典小故事

120个国学经典小故事

120个国学经典小故事国学经典小故事是传统文化的瑰宝,它蕴含着深刻的道德教育和人生哲理。

这些经典小故事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情节,向读者揭示了人性的善恶、道德的准则以及处世的智慧。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国学经典小故事。

故事一:《鹿鸣》相传,古代的卫国国君子韦鸿,他好声音,会模仿鸟兽的叫声,尤其擅长模仿鹿鸣的声音。

一天,他在深山中模仿鹿鸣,吸引了迷路的人前来寻找。

他见到国君子韦鸿后,倍感惊讶,原来他们都是闻名于世的人物。

国君子韦鸿为了表达自己顺应天命,臣属正义的精神,决心放弃卫国的王位,让位给这位年轻人。

故事二:《饿虎饥羊》在一座山上生活着一只饥饿的老虎和一只饿极了的羊。

老虎发现山下有一只正在游玩的小猴子,便欲下山吃掉它。

羊情急之下,说服老虎先将自己吃掉。

老虎答应了羊的请求,吃掉了它。

可是,老虎刚吃掉羊,却因为肚子太饿而痛苦不堪,最终饿死在山上。

故事三:《拔苗助长》有个农夫在田地里种庄稼,看见隔壁地的庄稼长得更好,他忍不住去拔这边的秧苗,希望借此让自己的庄稼长得更高。

然而,事与愿违,他的庄稼反而长得更差。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生活和学习中要脚踏实地,不可急功近利。

故事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古时候,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看见路上有个小孩饿得受不了,便给他一条鱼。

不久,又看见了同样的情景,老人依旧给予了食物的帮助。

然而,老人这次并没有给他食物,他教给他一种捕鱼的方法,告诉他要学会自己解决温饱的方法,以后就能摆脱饥饿的困扰。

故事五:《汲井研磨》远古时代,一个农夫要从山上的河里汲水回家,他找了很多人帮忙,但都被拒绝了。

后来他找到了一位老者,老者告诉他:“你在河里挖一个井吧,不久你就会得到清洁的水。

”农夫照着老者的话做了,不仅得到了清洁的水,还解决了家里用水的问题。

故事六:《井底之蛙》有一只青蛙住在一个井里,它高兴地对别的动物说:“我的井水清澈见底,简直是世界最美的地方!”可是,一天它看到一只海鸥从蓝天飞过,深受震撼。

中国传统经典故事大全_经典的中国传统文化故事

中国传统经典故事大全_经典的中国传统文化故事

中国传统经典故事大全_经典的中国传统文化故事对于中华文明的传统故事我们很多人都很喜欢去看、去读,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中国传统经典故事大全里面的故事。

中国传统经典故事大全1:陶侃励志陶侃是东晋人,在广州做官当时的广州地区,生产落后,人口不多。

陶侃在那里没有多少公事可办,生活很清闲。

但陶侃是一个有雄心壮志的人,他为了锻炼身体和磨练意志,就叫人将一百多块砖放在院子里。

每天一早,陶侃就把砖搬运到外面去,到了晚上,又把砖搬进屋子里。

天天如此,从不间断。

家里人觉得奇怪,就问陶侃为什么要这样做。

陶侃回答:“我将来是要报效国家做大事的,如果生活过于舒适,将来怎么能担当重任,为国家效力呢?”过了几年,陶侃终于被调回中原,被皇帝重用。

陶侃回到中原以后,尽管公务繁忙,可是在广州养成的搬砖习惯一直没有放弃,以此来磨练自己的意志。

他常对人说:“大禹是圣人,还十分珍惜时间。

至于普通人则更应该珍惜分分秒秒,怎么能够天天玩乐?活着的时候对人没有益处,死了也不被后人记起,这是自己毁灭自己啊!”中国传统经典故事大全2:从小立志的徐霞客徐霞客6岁去私塾读书,他天资聪明,最喜爱读游记,经常能在父亲的书柜里找到许多好看的书,便废寝忘食地读。

有一天,徐霞客从书中看到别人游历五湖四海的事迹之后,不以为然地说:“哈哈,男子汉大丈夫就应该早晨面对大海,晚上面对苍松。

游八州,登五岳,有什么值得夸耀的。

哼,我以后不但要涉足九州,亲登五岳,还要去游历海外呢!”徐霞客从22岁开始出游,经过三十多年的艰苦跋涉,凭借一双脚走遍了16个省的山川。

一路上他不怕险阻,登险峰、涉危洞,对地质、植物、气候进行了实地考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他所著的《徐霞客游记》把他游历的所见所闻真实地记录了下来,为后人的研究工作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中国传统经典故事大全3:大器晚成的百里奚百里奚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

他还是平民百姓的时候就胸怀大志,想到外面闯荡一番,但是他舍不得妻子和孩子,所以迟迟拿不定主意。

古代传统文化故事

古代传统文化故事

古代传统文化故事故事是传承历史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历史教学的重要部分,在历史课堂上引入故事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而且对于掌握理解历史知识,突破重难点,培养正确的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有重要的作用。

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古代传统文化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古代传统文化故事篇一:一丘之貉(hè)汉朝时有一个名人叫杨惮(dàn),他的父亲是汉昭帝时的丞相杨敞,母亲是大史学家的女儿。

他自幼便受到良好的教养,未成年时就成了当朝的名人。

汉宣帝时大将霍光谋反,杨惮最先向宣帝报告,事后被封平通侯。

当时在朝庭中做郎官的人,贿赂之风极盛,有钱的人可用钱行贿,经常在外玩乐;无钱行贿的人,甚至一年中也没有一天休息。

杨惮作中山郎后,便把这些弊病全部革除,满朝官员都称赞他的廉洁。

但他因少年得志,又有功劳,便产生了骄傲自满的情绪,与太仆长荣(长荣是宣帝旧友,最得)发生矛盾。

有一次,杨惮听见匈奴降汉的人说匈奴的领袖单于被人杀了,杨惮便说:“遇到一个这样不好的君王,他的大臣给他拟好治国的策略而不用,使自己白白送了命,就像我国秦朝时的君王一样,专门信任小人,杀害忠贞的大臣,结果国亡了。

如果当年秦朝不如此,可能到现在国家还存在。

从古到今的君王都是信任小人的,真像同一山丘出产的貉一样,毫无差别呀!”结果就被太仆长荣向汉宣帝告了状,杨惮被免职了。

貉,是一种状似狐的动物,毛黄褐色,深厚而温滑,可做皮袍。

“一丘之貂”这句,此喻同类没有差别,像在同一个山丘里生长的貂一样。

古代传统文化故事篇二:励精图治公元前74年,汉昭帝刘弗陵死去,曾孙刘询为帝,是为汉宣帝。

公元前68年,霍光病死。

御史大夫魏相根据历史教训和霍氏家族的专权胡为,建议宣帝采取措施,削弱霍氏权力。

霍氏对魏相极度怨恨和恐惧,便假借太后命令,准备先杀魏相,然后废掉宣帝。

宣帝得知此事后,先发制人,采取行动,将霍氏满门抄斩。

从此以后,宣帝亲自处理朝政,振作精神,力图把国家治理得繁荣富强。

国学经典小故事41则

国学经典小故事41则

国学小故事1〔原文〕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译文〕人刚出生时,其禀性都是善良的,彼此相差不大,只是由于后来所处环境和所受教育不同,习性才会千差万别。

如果对孩子不从小就进行教育,其原本善良的天性就会因外界的不良影响而发生改变。

教育好一个人的方法,贵在教导他专心致志,持之以恒。

〔故事〕小不不有一只小兔,别人叫他干这干那时,他总是连想都不想就摇着头说:“不!”所以大家都叫他“小不不”。

兔妈妈说:“到外头去拔点嫩草尖儿回来做凉拌菜,好吗?”“不去!”“小不不”站着不动。

兔妈妈只好说:“你站在这儿好了,我去拔!”这时,“小不不”冲出去说:“不,我去拔!”后来,兔妈妈抓到这个规律,当她想让“小不不”做什么的时候,总是反着说。

比如,兔妈妈想让“小不不”去拾些玉米叶子,她就会说:“小不不,我们还有新鲜的玉米叶,你不用去拾了!”“小不不”就说:“不,我就要去!”可是有一天,这个办法失效了。

这天,兔妈妈要出门,得晚上才能回来。

她希望“小不不”好好待在家里,因为晚上草原上会有狼出没。

于是,兔妈妈说:“小不不,你晚上一接妈妈吧,因为晚上草原上会有狼。

”“不,我才不去接你!”“小不不”说。

兔妈妈满意地走了。

天黑了,“小不不”开始不安起来,他想,“妈妈会不会有危险呢?我要去接她……不,她让我去,我偏不去。

”过了一会儿,“小不不”又想:“唉,草原上有狼出没,妈妈怎么可能让我去接她呢?我一定是听错了,我要去接妈妈。

”想到这儿,“小不不”冲出了家门。

草原上真可怕啊,阴森森的,“小不不”走了没多远,就碰上了一只大灰狼。

“小不不”拼命地跑啊,小鞋子跑丢了,衣服跑乱了,当他一头扑到兔妈妈的怀里时,已经抖成一团了。

兔妈妈拿着棍子吓跑了大灰狼,再看“小不不”,已经吓得说不出话来了。

国学小故事2〔原文〕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

父母责,须顺承。

〔译文〕当父母呼叫你的时候,应当及时应答,不能慢吞吞地很久才应答;当父母有事交代时候,应当立即去做,不应拖延偷懒。

中华典故500则

中华典故500则

中华典故500则本文将精选500则中华典故,从历史传说到名人故事,从寓言故事到成语引用。

让我们一起来探寻这些中国传统典故的魅力。

一、历史传说1. 大禹治水在古代,《大禹治水》是中国四大文化神话之一,也是中华文明的缩影。

传说大禹治水耗时九年,劝农耕田,引河直道,最终战胜洪灾,天下太平。

大禹治水成为了中国改革传统的代表,并且大禹治水也是大禹学堂的教育理念的来源。

2. 妲己在《山海经》中,妲己是商纣王的美女宠妃,她曾经勾结率领各部落反叛,最终被周武王所灭。

3. 吕布与貂蝉《三国演义》中,吕布是曹操手下的大将,貂蝉是国色天香的绝世美女,两人之间的故事成为了千古传颂的爱情故事。

4. 西施西施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她因为长得太漂亮,被迫牵延千里。

5. 孟姜女哭长城孟姜女是一个很感人的古代故事,她丈夫被强迫劳作,她在长城旁召集村民,想重新寻找丈夫的尸体。

6. 白蛇传白蛇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爱情传说,故事主要讲述了荆宁和白素贞之间的爱情故事。

7. 梁山泊《水浒传》中的梁山泊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这个故事讲述了宋江和他的几百兄弟反抗腐败官员的故事。

8. 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讲述了三国时期的群雄争霸和英雄豪杰之间的恩怨情仇。

9. 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这个故事讲述了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爱情故事。

10. 燕郊说葛《燕郊说葛》是《史记》中的一篇记载,主要讲述了齐国人葛文的故事,作为后人向往和学习的榜样。

二、名人故事11. 孔子的言行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成了后人学习的楷模。

12. 孟子说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他的言行对后人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13. 关公关公是中国古代三国时期的著名将领,他的忠诚和义气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榜样。

14. 范蠡的为山移范蠡是春秋时期越国的贤臣,他通过为山而移水的举动,成就了岳州。

15. 诸葛亮的隆中对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他的用兵谋略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榜样。

国学故事大全经典版

国学故事大全经典版
忽然一阵疾风吹过,筵席上的蜡烛都熄灭了。这时一位官员斗胆拉住了许姬的手,拉扯中,许姬撕断衣袖得以挣脱,并且扯下了那人帽上的缨带。许姬回到楚庄王面前告状,让楚王点亮蜡烛后查看众人的帽缨,以便找出刚才无礼之人。
楚庄王听完,却传令不要点燃蜡烛,而是大声说:“寡人今日设宴,与诸位务必要尽欢而散。现请诸位都去掉帽缨,以便更加尽兴饮酒。”
周武王灭商后,成了天下的宗主。伯夷、叔齐却以自己归顺西周而感到羞耻。为了表示气节,他们不再吃西周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以山上的野菜为食。周武王派人请他们,并答应天下相让,他们仍拒绝出山仕周。后来,一位山中妇人对他们说:“你们仗义不食周朝的米,可是你们采食的这些野菜也是周朝的呀!”妇人的话提醒了他们,于是他们就连野菜也不吃了。到了第七天,快要饿死的时候,他们唱了一首歌,歌词大意是:“登上那首阳山哪,采集野菜充饥。西周用残暴代替残暴啊,还不知错在自己。神农、舜、禹的时代忽然隐没了,我们的归宿在哪里?哎呀,我们快死去了,商朝的命运已经衰息。”于是他们饿死在首阳山脚下。
周武王见到商朝政局败乱而急于坐大,崇尚计谋而行贿赂,依仗兵力而壮大威势,用宰杀牲畜、血涂盟书的办法向鬼神表示忠信,到处宣扬自己的德行来取悦于民众,用征伐杀戮来求利。他们二人对投奔西周感到非常失望。当周武王带着装有其父周文王的棺材挥军伐纣时,伯夷拦住武王的马头进谏说:“父亲死了不埋葬,却发动起战争,这叫做孝吗?身为商的臣子却要弑杀君主,这叫做仁吗?”周围的人要杀伯夷、叔齐,被统军大臣姜尚制止了。
听楚庄王这样说,大家都把帽缨取下,这才点上蜡烛,君臣尽兴而散。席散回宫,许姬怪楚庄王不给她出气。楚庄王说:“此次君臣宴饮,皆在狂欢尽兴,融洽君臣关系。酒后失态乃人之常情,若要究其责任,加以责罚,岂不大煞风景?”许姬这才明白楚庄王的用意。

关于国学经典的故事

关于国学经典的故事

关于国学经典的故事篇一:国学故事国学故事墨子训徒春秋战国时期,耕柱是一代宗师墨子的得意门生,不过,他老是挨墨子的责骂。

有一次,墨子又责备了耕柱,耕柱觉得自己真是非常委屈,因为在许多门生之中,大家都公认耕柱是最优秀的人,但又偏偏常遭到墨子指责,让他没面子过不去。

一天,耕柱愤愤不平地问墨子:“老师,难道在这么多学生当中,我竟是如此的差劲,以致于要时常遭您老人家责骂吗?”墨子听后,毫不动肝火:“假设我现在要上太行山,依你看,我应该要用良马来拉车,还是用老牛来拖车?”耕柱回答说:“再笨的人也知道要用良马来拉车。

” 墨子又问:“那么,为什么不用老牛呢?”耕柱回答说:“理由非常的简单,因为良马足以担负重任,值得驱遣。

”墨子说:“你答得一点也没有错,我之所以时常责骂你,也只因为你能够担负重任,值得我一再地教导与匡正你。

”孟母三迁从前孟子小时候,父亲早早地死去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

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

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

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

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

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

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孔子学琴孔子向师襄子学琴,一首曲子学了十天还在弹,师襄子说:“可以继续了。

”孔子说:“曲子虽然已经能走下来,但还没能把握其中韵致规律和结构。

”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又说:“韵致已经把握,可以增加新曲了。

”孔子说:“可是我还没能得其心志。

中国历史小故事大全

中国历史小故事大全

中国历史小故事大全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

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

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

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

”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原文: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3、班超投笔从戎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

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

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

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

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

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原文: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经典国学故事阅读五篇

经典国学故事阅读五篇

经典国学故事阅读五篇1.经典国学故事阅读篇一孔子学琴从前,孔子跟从师襄子学琴。

师襄子教了一首曲子后,孔子每日弹奏,丝毫没有厌倦。

过了十天,师襄子说:“这首曲子你弹得很不错,可以学新曲子了。

”孔子说:“我虽学会了曲谱,可还没有掌握一些高难度的技巧。

”又过了许多天,师襄子说:“你已掌握了弹奏技巧,可以学新曲子了。

”孔子说:“我还没有品味出这首曲子的神韵。

”又过了许多天,师襄子说:“你已领会了这首曲子的神韵,可以学新曲子了。

”孔子说:“我还没体会出作曲者是怎样一个人,尚未深入他的内心世界。

”又过了很多天,孔子庄重地向远处眺望,说:“我现在知道作曲者是什么人了。

这人长得黑,身材魁梧,胸怀大志,要统一四方,一定是周文王。

”师襄子听后,立即离席行礼,说:“这首曲子就叫做《文王操》啊!”【智慧小语】:学习需要用心专一,深入其中。

倘若停留在表面,或是深入得不彻底,便难以领悟其中更深的道理。

而且学习也不是为别人学,是为我们自己学,为更好掌握知识,提升能力,服务社会而学。

因此,真正有志于学习的人,会用心投入,深入下去,不会轻易带过或是半途而废。

2.经典国学故事阅读篇二六尺巷据说出在清代康熙和雍正年间的桐城人张廷玉,他是满清入关后,父子入阁拜相的汉人。

当年张廷玉在家乡盖相府时,邻居与他家争三尺地。

官司到了县衙里,张家总管便立即写信到京城里告知相爷,希望相爷写封信给县令关照一下。

张廷玉看完信后,在原信上批了一道诗寄回:“千里求书为道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谁见当年秦始皇。

”接到回音,总管立即吩咐让了三尺地出来,邻居一见也让出三尺地来,于是留下六尺空地,成为人人都能通行的一条巷道,后称为“六尺巷”。

由此张廷玉名声大震,倍受乡邻的称赞。

智慧小语:居高位者皆应具有宽广的胸襟,深明大义,不吝啬琐碎财物。

轻财而喜布施的人,其地位修行会更加稳固。

当地位、财产、名声、境界、健康、才华、智慧等样样具足时,不要趾高气扬,此时应该想到,所拥有的这些世间福报看起来很美好,但再过一段时间肯定荡然无存,没有什么可傲慢的,应尽力布施以利益他人。

古代国学经典小故事集锦

古代国学经典小故事集锦

【导语】国学⽂化,博⼤精深,经典故事,不胜其多。

每个故事都蕴藏着智慧,值得细细品味。

下⾯是分享的古代国学经典⼩故事集锦。

欢迎阅读参考!1.古代国学经典⼩故事集锦 书读百遍,其义⾃见(xiàn) 三国时期,魏国有⼀个⼈叫董遇,⾃幼⽣活贫苦,整天为了⽣活⽽奔波。

但是,他只要⼀有空闲时间,就坐下来读书学习,所以知识很渊博。

他的哥哥讥笑他,他却不在乎。

天长地久,他写出了两本书,引起了轰动,别⼈问他读书有什么窍门。

他说:“书读百遍,其义⾃见(xiàn)。

” ⼈们很佩服他,他的名声也越来越⼤。

附近的⼈纷纷前来求教,并问他是如何学习的。

董遇告诉他们说:冬者,岁之余;夜者,⽇之余;阴⾬者,时之余。

学习要利⽤三余,也就是三种的空余时间:冬天是⼀年之余,晚上是⼀天之余,⾬天是平⽇之余。

⼈们听了,恍然⼤悟。

原来就是要通过⼀切可以利⽤的时间来读书学习,以提⾼⾃⼰的⽔平。

【智慧⼩语】现在有些⼈总找借⼝说:“我⽩天那么忙,⼯作压⼒那么⼤,⽣活节奏那么紧,哪有时间学习?”其实,只要你⾃⼰肯学,时间是可以挤出来的。

2.古代国学经典⼩故事集锦 司马光砸缸 有⼀次,司马光跟⼩伙伴们在后院⾥玩耍,捉迷藏。

院⼦⾥有⼀⼝⼤⽔缸,有个⼩孩爬到缸沿上玩,⼀不⼩⼼,掉到缸⾥。

缸⼤⽔深,眼看那孩⼦快要没命了。

别的孩⼦们⼀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向⼤⼈求救。

司马光想了想,急中⽣智,从地上捡起⼀块⼤⽯头,使劲向⽔缸砸去,“砰!”⽔缸破了,缸⾥的⽔流了出来,⾥⾯被淹在⽔⾥的⼩孩也得救了。

⼩⼩的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从⼩就是⼀副⼩⼤⼈模样。

故事点评:司马光砸缸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论遇到什么事情都应该沉着冷静,镇定⾃若,同时我们也应学习司马光那种沉着冷静,勇于救⼈的精神。

3.古代国学经典⼩故事集锦 孟母断机 孟⼦⼩时候厌倦学习,有⼀天不愿读书,就逃回了家。

孟母正好在织布,见他逃学回来,⼀句话没讲,就把织布的梭⼦给弄断了,这意味着马上将要织成的⼀匹布全毁了。

120个国学经典故事

120个国学经典故事

120个国学经典故事120个国学经典故事国学经典故事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它们以简炼的文字、深入浅出的表达方式和深邃的哲理思想,为后代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本文将介绍120个国学经典故事,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其中的魅力。

1. 《大禹治水》在洪水泛滥的年代,大禹带领群众管理四方水患,耗费了九年心血,最终使得大地恢复了宁静与安宁。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惟独勇往直前、坚持不懈的努力才干够战胜难点,取得成功。

2. 《尧舜禹治天下》尧舜禹被誉为中国古代的三圣,他们各自在不同的时期管理天下,用智慧和仁德开创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黄金时代。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个好的统治者应该具备的品质和管理原则。

3. 《曹操与刘备》曹操是东汉末年的名将,而刘备则是三国时期的蜀汉帝国的创立者。

这个故事讲述了曹操与刘备之间的斗争与较量,展现了不同人物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个性与意志。

4. 《关羽与张飞》关羽和张飞是刘备的义兄弟,他们忠诚勇敢,为刘备立下了赫赫战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真挚的友情和团结一致的力量可以战胜一切难点和敌人。

5. 《孟子劝学》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提出了“教育无处不在”的观点。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惟独通过不断学习和修身养性,才干够成为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

6. 《荀子劝学》荀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另一位重要思想家,他提出了“人之性恶”的观点,并主张通过教育来陶冶人的性情。

这个故事为我们提供了从不同角度思量问题的思路。

7. 《论语中的孔子智慧》《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行,展现了孔子的智慧和理念。

这个故事通过引用《论语》中的名言名句,为我们解读孔子的思想和学说。

8. 《白蛇传》《白蛇传》是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之一,讲述了白蛇与许仙之间的爱情故事。

这个故事表达了人性中善恶与爱恨纠缠的复杂情感,让人们思量人的内心与命运。

9. 《孙悟空与猪八戒》《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和猪八戒是中国文学中最具代表性的形象之一。

120个国学经典小故事

120个国学经典小故事

120个国学经典小故事一、《国学经典小故事》简介国学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智慧和道德观念。

本文将为您精选120个国学经典小故事,这些故事不仅生动有趣,还能启发读者的思考和提升道德修养。

希望通过这些小故事,能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孔子篇1. 《诗经》赋予的智慧在古代,孔子的学生颜回认为自己受益匪浅。

他感慨地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这句话表达了他通过阅读《诗经》获得的智慧,使他思想纯洁,从而成为了一个优秀的人。

2. 《论语》中的九族孔子讲求孝道,他在《论语》中说:“九族可为宗,宗族可为国。

”这句话强调了家庭和谐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只有家庭和睦,才能造福社会,实现国家的繁荣。

三、老子篇1. 《道德经》中的至柔老子在《道德经》中讲道:“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面对困境时,灵活和柔弱的方法往往比强硬的手段更加有利。

同时,保守宝贵的资源和智慧也需要谨慎。

2. 《道德经》中的无为而治老子提倡无为而治的思想。

他认为领导者不应过分干涉,而是应该倡导自然而然的发展。

他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这句话表明,领导者应该以民众的利益为重,不自私地为人民服务。

四、孟子篇1. 博爱和教化孟子强调“爱人”,他说:“爱人者,人恒爱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用爱去感化他人,才能促使他们向善。

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能够改变人的心灵,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2. 仁的真义孟子提倡仁爱之道,他说:“仁爱者,天下之父母也。

”他告诉我们,仁是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和关爱,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只有秉持仁德,在待人接物时才能更加宽容和善良。

五、朱子篇1. 知行合一朱子讲究“知行合一”,他认为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到真正的验证。

只有将知识转化为行动,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能力。

2.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朱子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他认为,一个人首先要修正自己的心性,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然后才能影响家庭,再者影响政治局势,最终影响整个天下。

国学小故事80篇

国学小故事80篇

国学⼩故事80篇1、⼦欲养⽽亲不待孔⼦在前往齐国的路上,突然听到有⼈在哭,声⾳显得很悲哀。

孔⼦对驾车的⼈说:“这哭声,虽然听起来很悲哀,却不是家中有⼈去世的悲痛之声啊!”于是,赶着马车寻声到前⾯,前进⼀⼩段路后,便看到⼀个不寻常的⼈,⾝上挂着镰⼑,系着⽩带,在那⾥失声痛哭,然⽽却不是哀丧之哭。

孔⼦于是下车,上前问道:“先⽣,请问您是什么⼈呢?”那⼈回答:“我叫丘吾⼦。

”孔⼦问:“您现在并不是服丧的时候,为何会哭得这样悲伤呢?”丘吾⼦哽咽地说:“我此⽣有三个过失,可惜到了晚年才觉悟到,但已经是追悔莫及了。

”孔⼦便问:“您的三个过失,可以让我听闻吗?希望您能告诉我,不要有什么隐讳啊。

”丘吾⼦悲痛地说:“我年轻时喜欢学习,可等我到处寻师访友,周游各国回来后,我的⽗母却已经死了,这是我第⼀⼤过失;在壮年时,我侍奉齐国君王,然君王却骄傲奢侈,丧失民⼼,我未能尽到为⼈⾂的职责,这是我第⼆⼤过失;我⽣平很重视友谊,可如今朋友间却离散断绝了,这是我第三⼤过失。

”丘吾⼦⼜仰天悲叹道:“树⽊想要静下来,可是风却刮个不停;⼉⼦想要奉养⽗母,⽗母却不在了。

过去了永远不会再回来的,是年龄啊;再也不能见到的,是⽗母啊!就让我从此辞谢这个⼈世吧!”因此,丘吾⼦便投⽔⾃尽了。

孔⼦很感叹地对弟⼦们说:“你们应记着此事,这⾜以作为我们的借鉴啊!”【按】每⼀个⾚诚忠厚的孩⼦,都曾在⼼底向⽗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长,相信⽔到渠成,相信⾃⼰必有功成名就⾐锦还乡的那⼀天,可以从容尽孝。

可是却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法报答的恩情,忘了⽣命本⾝有不堪⼀击的脆弱。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法重现的幸福,孝是⼀失⾜成千古恨的往事。

为你的⽗母尽⼀份孝⼼,⼀定要抓紧啊!趁⽗母健在的光阴。

2、⼀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东汉时期有⼀个⼈叫陈蕃,他学识渊博,胸怀⼤志,少年时代发奋读书,以天下为⼰任。

⼀天,他⽗亲的⼀位⽼朋友薛勤来看他,见他独居的院内杂草丛⽣、秽物满地,就对他说:“你怎么不打扫⼀下屋⼦,以招待宾客呢?”陈蕃回答:“⼤丈夫处世,当扫天下,安事⼀屋乎!”薛勤当即反问道:“⼀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陈蕃听了⽆⾔以对,觉得很有道理。

经典传统文化故事大全_历史故事

经典传统文化故事大全_历史故事

经典传统文化故事大全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经典传统文化故事大全,希望对你有所帮助!经典传统文化故事大全篇一:陆绩怀橘遗亲三国时期吴国的陆绩,从小喜欢,见多识广,被称作神童。

6岁时,陆绩跟随父亲陆康到九江拜见大名鼎鼎的袁术。

对袁术提的问题陆绩都能对答如流,态度不卑不亢,袁术非常高兴,破例请他与大人一起坐,还拿出橘子招待。

陆绩吃完橘子,悄悄地往怀里藏了两个。

临走时,陆绩向袁术弯腰作揖,橘子从怀里滚落到地上。

袁术很惊讶,问:“你来我家做客,走的时候还要偷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我妈妈最喜欢吃橘子,我想这么好吃的橘子妈妈吃不到太可惜了,所以带两个回去给她。

”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不仅不责怪,反而更加赏识。

陆绩成年后,才华横溢,有许多成就,并且一身正气,是历史上有名的清官。

经典传统文化故事大全篇二: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达七百里,高达七八千丈。

它们原来位于冀州的南部、黄河北岸。

北山有个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住在两座大山的正对面。

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出去进来都要绕远路。

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力挖平两座大山,使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您的力量,并不能削减魁父这样的小山,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

”愚公于是带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运送到渤海的边上。

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去帮助他们。

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呢。

河曲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

凭你的余年剩下的力气,还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根草,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还不如寡妇和弱小的孩子。

中国古代经典寓言故事

中国古代经典寓言故事

中国古代经典寓言故事01司马光宋·佚名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有一次,司马光和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面玩耍。

其中一个小孩站在大缸上,一不小心便失足跌落水缸里。

很快,这个小孩就被水淹没了。

其他小孩子见状,吓坏了,纷纷跑开了。

只有司马光淡定地拿石头砸开了水缸,水流迸射而出,小孩子被水流冲出缸外,最终成功被救。

02囊萤夜读唐代《晋书·车胤传》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晋朝人车胤谨慎勤劳,且不知疲倦。

他喜爱读书,因此知识渊博。

可惜他家境贫寒,没有钱买灯油。

所以每到夏天的夜晚,车胤就用白绢做成透光的袋子,把几十只萤火虫装进袋子里,像灯光一样照着书本。

有了“灯光”,车胤更是夜以继日地努力读书了。

03精卫填海先秦《山海经·北山经》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炎帝有个小女儿,名字叫女娃。

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不幸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

后来,女娃化为精卫鸟,经常口衔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满东海。

04守株待兔先秦·韩非子宋人有耕者。

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宋国有个种地的农夫,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

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撞在了树桩上,折断了脖子,死了。

农夫看到还有这种好处,便放下他的农具,日日夜夜地守在树桩旁边,希望能再得到一只意外撞死的兔子。

然而这种“好事”再没有发生,而他自己也被宋国人耻笑。

05王戎不取道旁李南北朝·佚名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嬉戏玩耍。

他们看见路边李子树上果实累累,把树枝都压弯了。

许多孩子都争相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

中国古代经典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经典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经典历史故事中国历史悠久,如果自新石器时代人类文化遗址良渚文化时期算起,至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古代历史故事大全,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古代历史故事(一)班荆道故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春秋时,楚国伍子胥的祖父伍举与蔡水师子朝(文公之子,公子朝)的儿子公孙归生是好朋友。

伍举娶与王子牟(即申公),王子牟因犯罪逃亡后,楚人皆言:“王子牟逃亡实为伍举护送之。

”于是伍举也因受牵连而逃奔到郑国,然后准备到晋国去。

恰在这时,公孙归生也将要去晋国,二人在郑国郊国相遇。

他们“班荆(扯草铺地)相与食(坐在上面,一面吃东西),而言复故(一面攀谈返回楚国的事情)。

后以“班荆道故”指朋友在途中邂逅相逢共话旧情。

苌弘化碧出自《庄子外物》苌弘是春秋时周敬王的大臣刘文公所属的大夫。

刘氏与晋范氏世代通婚姻,在晋卿内讧中(所指为公元前490年即周敬王三十年,赵氏击败范氏和中行氏),苌弘曾帮助过范氏,晋卿赵鞅为此声讨他,晋君怪怨周敬王,周敬王便把苌弘杀死。

苌弘死于蜀(今四川),蜀人感之,以柜盛放其血,三年而化为碧玉,及精诚之至也。

当然化碧之说为后人的演义。

后来常以“苌弘化碧”来比喻忠贞之人含冤而死;或指为国献身,忠烈精神长存。

像明末著名将领袁崇焕就有死后,鲜血化碧一说。

得鱼忘筌出自〈庄子外物〉:庄子说:“筌(就是一种捕鱼的竹器)所以能捕到鱼,是因为得鱼而忘筌;蹄(捕兔的哭具)都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指语言,言词)所以在意(要表达的意思、事理),得意而忘言。

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人言哉(就是说深悟其道、专心致意却并不侈于言辞的人,其实难得,故庄子希望能找到这样的人和他交谈)!’”庄子在这里以“得鱼忘筌”“得兔忘蹄”为比喻,并不从消极的意义上使用,承上启下,目的在于比照说明“得意忘言”的道理。

后世用“得鱼忘筌”却改变了原本的本意,一般都是有在消极的意义上,比喻办事情一旦达到了目的,便把赖以达到目的的手段忘掉或抛弃。

中国传统故事汇总大全

中国传统故事汇总大全

中国传统故事汇总大全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民间故事占据了很大的地位。

在许许多多的故事中,我们不仅感受到了听故事的快乐,更感受到了传统文化。

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关于中国传统故事,方便大家学习。

中国传统故事1鹿邑县太清宫镇的人们都知道,太清宫西边不远的小吴庄有一口出土的石匣,上面刻有十个大字:“要得石匣开,还得唐王来。

”这十个字引出一段历史传说来。

唐朝李渊追封李老君为自己的祖先,后来李渊的儿子李世民当了皇帝,便特意从京城长安赶到曲仁里老子庙祭祖烧香。

李世民来到老子庙,老道姑派个十七岁的小道姑侍侯。

这小道姑身穿道袍,头扎道角,白白嫩嫩的脸蛋,衬着黑丝一般的头发,长得要多齐整有多齐整,小道姑给李世民端来一盆洗脸水,盆沿上放条手巾,李世民洗过手,暗道:“这小道姑长得这样好,咋舍得出家呢?别看人家是出家人,瞧那三宫六院都没着女子长得齐整。

”他一边想,一边抠手指甲,抠着抠着用手指头一弹,把一滴水弹到了小姑子的脸上,小道姑脸一红,抿嘴一笑走了。

这小道姑是个聪明女子,她回到自己住房,越想越觉得唐王对她有意。

三更半夜从床上爬起来,悄悄走到李世民住的客厅里,往李世民床前“扑通”一跪:“万岁在上,小女子俺讨封来了。

”李世民问她为啥讨封,小道姑把他弹水的事和回房后心里想的叙述一遍。

李世民装模作样地说:“寡人实在无意,你是出家人,不该有这种想法。

”小道姑又羞又恨,转身就走,她回到自己住房里,越想越难过,就用三尺白绫悬梁自尽了。

再说李世民在客厅里刚刚闭上眼睛入睡,就看见一位白胡子老头来到他的床边,指着他说:“我是老子,世民哪世民!这就是你的不对了,小道姑本来无意,明明是你看上了她,一见钟情,弹她一脸水,反说人家不该讨封,你们二人前世有缘,本该今日成亲,不可为了自己的身份看不起地位低贱的人。

”李世民醒来一想,才知道是做了一场梦。

他对刚才的说法感到很后悔,正要派人去叫小道姑,听人说小道姑已经上吊死了。

李世民想起是自己把小道臊死的,心如刀绞,后悔万分。

国学经典故事大全【10篇】

国学经典故事大全【10篇】

【导语】通过学习国学经典,使孩⼦们对传统⽂化产⽣兴趣,开发潜质,完善品格,增强记忆⼒,树⽴⾃信,博爱,积极的⽣活和理想,懂得为⼈处世的道理。

让孩⼦们在聆听中汲取营养和智慧。

下⾯是分享的国学经典故事⼤全【10篇】。

欢迎阅读参考!1.国学经典故事 孔⼦学琴 从前,孔⼦跟从师襄⼦学琴。

师襄⼦教了⼀⾸曲⼦后,孔⼦每⽇弹奏,丝毫没有厌倦。

过了⼗天,师襄⼦说:“这⾸曲⼦你弹得很不错,可以学新曲⼦了。

”孔⼦说:“我虽学会了曲谱,可还没有掌握⼀些⾼难度的技巧。

” ⼜过了许多天,师襄⼦说:“你已掌握了弹奏技巧,可以学新曲⼦了。

”孔⼦说:“我还没有品味出这⾸曲⼦的神韵。

” ⼜过了许多天,师襄⼦说:“你已领会了这⾸曲⼦的神韵,可以学新曲⼦了。

”孔⼦说:“我还没体会出作曲者是怎样⼀个⼈,尚未深⼊他的内⼼世界。

” ⼜过了很多天,孔⼦庄重地向远处眺望,说:“我现在知道作曲者是什么⼈了。

这⼈长得⿊,⾝材魁梧,胸怀⼤志,要统⼀四⽅,⼀定是周⽂王。

”师襄⼦听后,⽴即离席⾏礼,说:“这⾸曲⼦就叫做《⽂王操》啊!” 【智慧⼩语】:学习需要⽤⼼专⼀,深⼊其中。

倘若停留在表⾯,或是深⼊得不彻底,便难以领悟其中更深的道理。

⽽且学习也不是为别⼈学,是为我们⾃⼰学,为更好掌握知识,提升能⼒,服务社会⽽学。

因此,真正有志于学习的⼈,会⽤⼼投⼊,深⼊下去,不会轻易带过或是半途⽽废。

2.国学经典故事 书读百遍,其义⾃见(xiàn) 三国时期,魏国有⼀个⼈叫董遇,⾃幼⽣活贫苦,整天为了⽣活⽽奔波。

但是,他只要⼀有空闲时间,就坐下来读书学习,所以知识很渊博。

他的哥哥讥笑他,他却不在乎。

天长地久,他写出了两本书,引起了轰动,别⼈问他读书有什么窍门。

他说:“书读百遍,其义⾃见(xiàn)。

” ⼈们很佩服他,他的名声也越来越⼤。

附近的⼈纷纷前来求教,并问他是如何学习的。

董遇告诉他们说:冬者,岁之余;夜者,⽇之余;阴⾬者,时之余。

中华传统文化小故事

中华传统文化小故事

中华传统文化小故事无论是聪明还是笨拙,无论学习的时间是早还是晚,只要认真,总会学有所成。

今天小编在这分享一些中华传统文化故事给大家,欢迎大家阅读!1、梓庆鬼斧神工【传统故事】春秋时,有一个叫梓庆的木匠,他技艺高超,制作出的木器精巧而耐用。

这天,他雕琢了一把木头锯子。

这把锯子造型美观,上面的花纹纤巧,从没有一把锯子这么美。

每一个见过这把锯子的人无不叹为观止。

大家都不相信是梓庆做的,都认为只有鬼神才能做出这种极品。

鲁国国君听说后,也跑来欣赏。

他很惊奇,也不相信这是人工做出来的,于是问梓庆:“你是不是会法术?这把锯子是不是用法术做成的?”梓庆笑了笑,说:“我不过是一个普通人,怎么会懂法术呢?”鲁国国君不相信他的话,接着又问:“那好,你告诉我他的制作过程。

”梓庆回答说:“做这把锯子之前,我先养神静气。

斋戒三天,以获得内心平静。

在这三天,我使自己摒弃掉对荣华富贵的渴求;然后再斋戒五天,使自己去掉杂念,忘掉技巧;接着再斋戒七天,这时我已经忘记了自己的存在,已经能做到‘不以物喜’。

我的眼中已没有朝廷和家庭,外界没有任何东西能够影响到我的技艺了。

斋戒过后,我会去森林中寻找制作锯子的原料。

我仔细观察各种树木,以选择与锯子外形最匹配的。

而这时锯子的样子已经成竹在胸了。

只要选好木料,锯子也差不多完成了,只需要加工就可以了。

做任何木器,我都要经过这样一个过程。

我想这大概就是制作出来的木器好像神工鬼斧制作一样的原因吧,以一颗纯真的心,加上木料的自然天性,制作出精巧的木器也就不奇怪了。

”国君听完,恍然大悟,这才明白何为“鬼斧神工”。

【】这个故事源于《》,旨在告诉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精神专注,摒除杂念,达到忘我的境界,才能成功。

故事中的梓庆已达到这种境界,他依次淡忘富贵、美名、自我,所以才能够做到心灵与自然的契合,制作出好像出自鬼神的锯子。

保持内心清净,不受世俗的干扰,集中精神专注于自己的事业,这种境界也是为人处事之最高境界,值得我们穷其一生去努力追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子欲养而亲不待孔子在前往齐国的路上,突然听到有人在哭,声音显得很悲哀。

孔子对驾车的人说:“这哭声,虽然听起来很悲哀,却不是家中有人去世的悲痛之声啊!”于是,赶着马车寻声到前面,前进一小段路后,便看到一个不寻常的人,身上挂着镰刀,系着白带,在那里失声痛哭,然而却不是哀丧之哭。

孔子于是下车,上前问道:“先生,请问您是什么人呢?”那人回答:“我叫丘吾子。

”孔子问:“您现在并不是服丧的时候,为何会哭得这样悲伤呢?”丘吾子哽咽地说:“我此生有三个过失,可惜到了晚年才觉悟到,但已经是追悔莫及了。

”孔子便问:“您的三个过失,可以让我听闻吗?希望您能告诉我,不要有什么隐讳啊。

”丘吾子悲痛地说:“我年轻时喜欢学习,可等我到处寻师访友,周游各国回来后,我的父母却已经死了,这是我第一大过失;在壮年时,我侍奉齐国君王,然君王却骄傲奢侈,丧失民心,我未能尽到为人臣的职责,这是我第二大过失;我生平很重视友谊,可如今朋友间却离散断绝了,这是我第三大过失。

”丘吾子又仰天悲叹道:“树木想要静下来,可是风却刮个不停;儿子想要奉养父母,父母却不在了。

过去了永远不会再回来的,是年龄啊;再也不能见到的,是父母啊!就让我从此辞谢这个人世吧!”因此,丘吾子便投水自尽了。

孔子很感叹地对弟子们说:“你们应记着此事,这足以作为我们的借鉴啊!”【智慧小语】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

可是却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

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一定要抓紧啊!趁父母健在的光阴。

【树欲止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2、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东汉时期有一个人叫陈蕃,他学识渊博,胸怀大志,少年时代发奋读书,以天下为己任。

一天,他父亲的一位老朋友薛勤来看他,见他独居的院内杂草丛生、秽物满地,就对他说:“你怎么不打扫一下屋子,以招待宾客呢?”陈蕃回答:“大丈夫处世,当扫天下,安事一屋乎!”薛勤当即反问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陈蕃听了无言以对,觉得很有道理。

从此,他开始注意从身边小事做起,最终成为一代名臣。

【智慧小语】大事都须从小事做起。

《弟子规》中说:“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

”意思是说:书房要整理清洁,墙壁要保持干净,读书时,书桌上笔墨纸砚等文具要放置整齐,不得凌乱,触目所及皆是井井有条,才能静下心来读书。

3、母熊护子昔日有母熊被猎人打中要害,端坐不动而没有倒地,猎人觉得很奇怪,上前去看个究竟,结果发现母熊已经死了,却紧紧抱住一颗大石头。

为什么呢?原来母熊的孩子在石下的溪流中玩水,母熊怕落石会打中小熊,所以至死也忍痛抱紧大石不放。

【智慧小语】动物界中的母与子,无论生死都相互眷恋,它们的慈爱与孝义都到了极处。

人类为了贪欲捕杀动物,天下没有比这更狠心的了!4、舜的故事《史记》中记载,舜的父亲是个瞎子,生母去世后,父亲又娶了一个妻子,并生了一个儿子。

父亲喜欢后妻的儿子,总想杀死舜,遇到小过失就要严厉惩罚他。

但舜却孝敬父母、友爱弟弟,从来没有松懈怠慢。

舜非常聪明,他们想杀死舜的时候,却找不到他,但有事情需要他的时候,他又总在旁边恭候着。

有一次,舜爬到粮仓顶上去涂泥巴,父亲就在下面放火焚烧粮仓,但舜借助两个斗笠保护自己,像长了翅膀一样,从粮仓上跳下来逃走了。

后来,父亲又让舜去挖井,舜事先在井壁上凿出一条通往别处的暗道。

挖井挖到深处时,父亲和弟弟一起往井里倒土,想活埋舜,但舜又从暗道逃开了。

他们本以为舜必死无疑,但后来看到舜还活着时,就假惺惺地说:“你跑到哪里去了?我们特别想你啊……”他们经常想方设法害舜,但舜不计前嫌,还像以前一样侍奉父亲、友爱弟弟。

后来他的美名远扬,尧帝知道后,就把两个女儿嫁给他,并让位于他,天下人都归服于舜。

【智慧小语】:父亲心术不正,继母两面三刀,弟弟桀骜不驯,几个人串通一气,要置舜于死地而后快。

然而,舜对父母不失子道,十分孝顺,与弟弟十分友善,多年如一日,没有丝毫懈怠,他的德行崇高,非常令人赞赏。

有这样的胸襟与对道德的坚守,才能让他有机会得到先王的赏识,成为受人爱戴的贤明的君主。

5、老汉粘蝉《庄子》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孔子带着弟子到楚国去,路上经过一个树林,在树林中有个驼背老人正在用竹竿粘知了。

他粘知了非常轻松,就像在地上捡知了一样。

孔子问:您的动作真是巧啊!有什么门道吗?老人说:我确实有自己的办法,我经过五、六个月的练习,在竿头累叠起两个丸子而不会坠落,这样失手的情况已经很少了;叠起三个丸子而不坠落,这样失手的情况十次也不会超过一次;叠起五个丸子而不坠落,就会像在地上拾取知了一样容易。

我立定身子,犹如立着的断木桩,举竿的手臂就像枯木的树枝。

虽然天大地大,万物品类繁多,但我一心专注于知了的翅膀,从不思前想后、左顾右盼,绝不因纷繁的万物而改变对蝉翼的注意,这样为什么不能成功呢!最后孔子转过身来对弟子说:“专心致志,本领就可以练到出神入化的地步。

这就是驼背老人所说的道理。

”【智慧小语】一个人如果能够排除外界的一切干扰,集中精力,勤学苦练,就可以掌握一门过硬的本领。

6、书读百遍,其义自见(xiàn)三国时期,魏国有一个人叫董遇,自幼生活贫苦,整天为了生活而奔波。

但是,他只要一有空闲时间,就坐下来读书学习,所以知识很渊博。

他的哥哥讥笑他,他却不在乎。

天长地久,他写出了两本书,引起了轰动,别人问他读书有什么窍门。

他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xiàn)。

”人们很佩服他,他的名声也越来越大。

附近的人纷纷前来求教,并问他是如何学习的。

董遇告诉他们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

学习要利用三余,也就是三种的空余时间:冬天是一年之余,晚上是一天之余,雨天是平日之余。

人们听了,恍然大悟。

原来就是要通过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读书学习,以提高自己的水平。

【智慧小语】现在有些人总找借口说:“我白天那么忙,工作压力那么大,生活节奏那么紧,哪有时间学习?”其实,只要你自己肯学,时间是可以挤出来的。

爱因斯坦和鲁迅说过同样一句话:人的差别在于业余时间。

有个著名的“三八理论”,就是一个普通成年人的一天应该分为“三个八”:八小时工作、八小时睡觉、八小时自由安排时间。

前面两个“八”,大多数人是一样的,并无多大变化;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就在于剩下的八小时怎么度过。

7、鹿乳奉亲春秋时期的郯(tán)子,生性至孝,历来为人所称道,被视为德、才、威、雅的化身。

在我国历史上传颂不衰的“二十四孝”中,郯子的故事被视为楷模。

郯子的父母年老体衰,都患有眼疾,他特别伤心,到处求医。

听说鹿乳能治好双亲的眼疾,他便披着鹿皮,去深山混入鹿群中。

猎人误认其为鹿,正要举箭射他,他赶紧大叫,并将实情相告。

猎人听后非常感动,想办法给他弄来鹿乳,并护送他出山。

【智慧小语】《弟子规》中说:“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有命令,要赶快行动,不应该拖拉,这也是孝敬父母的举动。

从小若有这样的理念,那么一旦父母生病,自己因感恩也会去孝养。

8、孟母断机孟子小时候厌倦学习,有一天不愿读书,就逃回了家。

孟母正好在织布,见他逃学回来,一句话没讲,就把织布的梭子给弄断了,这意味着马上将要织成的一匹布全毁了。

孟子非常孝顺,忙跪下来问:“您为什么要这样?”孟母告诉他:“读书求学不是一两天的事,就像我织布,必须从一根根线开始,然后一寸一寸地才能织成一匹布,而布只有织成一匹了,才有用,才可以做衣服。

读书也是这个道理,如果不能持之以恒,像你这样半途而废、浅尝辄止,以后怎能成才呢?”若是现在的孩子,可能不懂反省自己,一句话就扔给母亲:“这是你自己的事。

”但孟子的根基毕竟不同一般,他如梦初醒、恍然大悟,从此一心向学,再也不随便旷课,后来继孔子而成为“亚圣”。

【智慧小语】《弟子规》中说:“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应顺承。

”对父母长辈的责备,理应乐于听受。

对父母的批评,也要视为一种教诲。

9、黄香温席古代有个叫黄香的人,以孝出名。

他9岁时母亲去世,从此他更细心地照顾父亲,一人包揽了所有的家务事。

到了冬天,他害怕父亲着凉,就先钻到冰冷的被窝里,用身体温热被子后,再扶父亲上床睡下。

不像现在,可以开电热毯、开暖气,那时候他只能用自己的身体。

到了夏天,为了使父亲晚上能很快入睡,他每晚都先把凉席扇凉,再请父亲去睡。

黄香小小年纪,就有这样的孝心,也使他做人、求学上有所成就,后来他当上了以孝闻名的好官,人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被列为“二十四孝”之一。

【智慧小语】用孝顺的心对待父母,父母可以得到很好的孝养;用慈悲的心对待众生,众生都能得到很好的利益。

用恭敬孝养父母的心做天下的事情,这个世界会因为你的存在而变得格外美好。

10、陆绩怀橘三国时期有个人叫陆绩,他特别孝顺父母。

6岁那年,一次他到袁术家里做客,袁术命人取出蜜橘招待他。

但他没吃,而是悄悄藏在怀里。

后来他向袁术行礼告辞,叩头的时候,怀里滚出三个蜜橘来。

袁术大笑道:“你吃了不够,还要拿呀?”他回答说:“我没见过这么好的蜜橘,舍不得吃,想拿给母亲尝尝。

”袁术听了大为惊讶,心想一个6岁孩儿便懂得克制自己,孝敬长辈,实在难能可贵。

他感叹道:“小陆郎有这样的品德,来日必成为报效国家的栋梁!”的确,据有关历史记载,陆绩长大后对国家的贡献相当大。

【智慧小语】陆绩六岁就懂得体念亲心的行为并非偶然,实为得力于良好的家庭教育。

除了父母以身作则外,他还研读经史,无数古圣先贤的存心和德行,从小就在他心里扎下了根。

11、元觉劝父古时候有个孩子叫孙元觉,从小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可他父亲对祖父却极不孝顺。

一天,他父亲忽然把年老病弱的祖父装在筐里,要把他送到深山里扔掉。

孙元觉拉着父亲,跪着哭求不要这样,但父亲不理。

他猛然间灵机一动,说:“既然父亲要把祖父扔掉,我也没办法,但我有个要求。

”父亲问什么要求,他说:“我要把那个筐带回来。

”父亲不解道:“你要这个干什么?”“因为等你老了,我也要用它把你扔掉。

”父亲一听,大吃一惊:“你怎么说出这种话!”孙元觉回答:“父亲怎样教育儿子,儿子就会怎样做。

”父亲想想,就没敢按以前的想法去做,赶紧把老人接回家赡养。

【智慧小语】:《弟子规》中说:“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假如父母的言行举止有过失,性格难以沟通,从尽孝的角度而言,子女还是应以婉转的语气劝说他终止不良行为,但不能语言犀利、态度蛮横。

12、汉文帝侍母汉文帝刘恒,他就以孝闻名。

母亲生病了,他一边要处理里里外外的国家大事,一边还要陪着母亲。

吃药的时候,他总是自己先尝,然后再端给母亲;母亲病了三年,他就三年中没有离开,一直在母亲身边照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