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导致可液化砂土地基对建筑物的严重危害和预防措施

合集下载

地震对土壤液化的影响与防治技术研究

地震对土壤液化的影响与防治技术研究

地震对土壤液化的影响与防治技术研究地震是一种毁灭性的自然灾害,对土壤液化产生重大影响。

地震的振动波能够引起土壤颗粒之间的相对位移,导致土壤整体变形和液化。

本文将探讨地震对土壤液化的影响以及目前的防治技术研究。

一、地震对土壤液化的影响1. 地震波导致土壤的振动:地震波的传播会引起土壤颗粒的震动和变形。

当地震波通过土壤时,土壤颗粒会发生相对位移,导致土壤内部发生塑性变形。

这种土壤的振动使土壤内的孔隙水压力上升,从而降低土壤的强度,造成液化现象。

2. 土壤液化引起地基沉降:当土壤受到地震波的作用,孔隙水压力升高,土壤失去强度,会导致地基的沉降。

这种沉降现象对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稳定性造成威胁,甚至引发建筑物倒塌等灾害。

3. 地震引发液化喷流现象:在强烈地震的作用下,土壤中的水分被压实,形成高压水层。

当地震波通过时,高压水层突然释放,形成喷流现象。

这种喷流现象不仅会对土壤造成严重破坏,还可能导致地下管道的破裂和气体、液体的溢出,进一步加剧灾害。

二、防治技术研究1. 土壤改良技术:通过改变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提高土壤的抗震性能和抗液化能力。

其中包括添加固结剂或增加骨架支撑等方法,以增强土壤的稳定性,减少液化风险。

2. 基础工程技术:采用合理的地基处理方法,如扩大基础面积、增加基础深度和加固地基等,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此外,还可以利用弹簧隔震、减振器等技术来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冲击。

3. 沉积物加固技术:对于存在高液化风险的地区,可以采用加固地下水位下降的方法,使用排水井、抽水措施等手段,有效降低土壤的孔隙水压力。

4. 地震灾害预警系统:建立地震灾害预警系统,通过监测和分析地震波传播速度和强度,预测地震对土壤液化的影响。

提前采取措施,包括疏散人员和加强建筑物的抗震设计等,减轻地震灾害的影响。

总结起来,地震对土壤液化造成的影响巨大,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通过不断研究和应用防治技术,可以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对土壤液化的影响。

液化现象对土木工程的影响与防控

液化现象对土木工程的影响与防控

液化现象对土木工程的影响与防控概述:液化是一种土壤失去固结性质而变成液态的现象,通常发生在含水饱和且颗粒较细的沉积物中。

在地震过程中,液化现象可能会发生,给土木工程带来诸多不利影响。

本文将探讨液化现象对土木工程的影响以及如何有效地进行防控。

一、液化现象对土木工程的直接影响1. 地基沉降:液化发生后,土壤变得流动,使土地表面发生沉降。

这种地基沉降对建筑物和基础设施造成了直接的损坏和不稳定性。

2. 地震波放大:液化现象会放大地震波的传播效应,使得地震波在土体中的传播速度加快,引发更严重的结构震动,并可能导致建筑物的倒塌。

3. 地基侧向移动:液化现象还会导致土壤的侧向移动,使建筑物在地震中发生移位或倾斜。

这将损坏基础设施,如桥梁和道路,破坏公共交通和道路安全。

4. 输气管道破裂:液化现象还可能导致地下输气管道的破裂,引发气体泄漏和火灾事故,对公共安全造成极大威胁。

二、液化现象的防控措施1. 地质调查:在进行土木工程项目之前,进行详尽的地质调查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分析土地的地质环境,可以预测潜在的液化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2. 基础设计优化:对于土木工程项目,合理的基础设计是防控液化现象的关键。

采用加固基础的方法,如钢筋混凝土桩和挖掘沉井,可以有效地增强土体的抗液化能力。

3. 土体加固:在已有土木工程项目中,进行土体加固也是防控液化现象的有效措施。

采用改良土壤、注浆和振动加固等方法,可以增加土体的抗震能力和固结性。

4. 风险管理与监测:对于可能发生液化的地区,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和监测网是必不可少的。

定期进行现场检查和监测,对潜在液化风险区域进行及时预警和管理,以保障工程安全。

结语:液化现象对土木工程造成的影响不可小觑,但通过科学的防控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其对工程的破坏性。

在土木工程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考虑液化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砂土地震液化及其防治

砂土地震液化及其防治

砂土地震液化及其防治牛瑞利摘 要:针对砂土振动液化这一现象,分析了引起砂土液化的原因,介绍了防治砂土地震液化的方法以及处理液化地基的措施,从而提高砂土的抗液化能力,防止或减轻地震时对建筑物的破坏。

关键词:砂土液化,振冲加密法,强夯法中图分类号:T U412.3文献标识码:A砂土振动液化并不是一种罕见的现象。

当在河边沙滩上漫步行走时,往往感到沙滩仍然比较坚实。

但是,如果站在一处原地踏步或颤动,就会发现水向外渗,砂土迅速变软,泥砂流动,脚向下沉陷,这就是砂土液化现象。

地震、机器的振动、打桩、爆破以及海洋的波浪,都可能引起砂土液化。

砂土振动液化,就是处于饱和状态的砂土(特别是粉、细砂),受到一定强度的振动时,在动力的作用下,砂土有被振密的趋势。

这种快速的密实趋势,使砂土孔隙中的水压力逐渐上升而来不及消散,致使原来由砂粒通过接触点所传递的应力(称为有效应力)减小。

当有效应力完全消失时,土的抗剪强度为零,就丧失承载力。

这时,土颗粒在失重状态随水漂流。

这种在振动作用下,因孔隙水压力上升使砂土完全丧失抗剪强度,成为流动状态的现象,称为砂土的振动液化。

砂土液化的外观现象之一是喷砂冒水。

喷砂点有的成群,有的成带。

喷出的砂堆直径大者数米至十几米,小者仅数十厘米。

由于地基液化,使高耸建筑物倾斜,民用房屋局部下沉。

地震引起的砂土液化危害极为严重。

1920年我国甘肃大地震使粉质黄土产生液化,形成面积达300km2的土坡滑动,房屋被掩埋或流走,道路被移到1km以外。

1975年2月海城地震时,液化砂土喷出地面,造成渠道淤塞、农田淤砂。

砂土液化还引起地面下沉、堤岸裂口、河道变形、房屋开裂、路坡塌滑、桥墩不均匀下沉以致桥梁倒塌等。

1964年日本大地震引起大面积砂土液化,使机场建筑物下沉3英尺,跑道严重破坏;混凝土构筑物沉入土中,而有一原在土中的污水池,地震后却浮出地面10英尺;有一公寓陷入土中并躺倒,倾斜达80 。

地震时饱和砂土地基会不会发生液化,取决于一系列因素的综合影响。

地震引发的土壤液化现象与防范措施

地震引发的土壤液化现象与防范措施

地震引发的土壤液化是地震灾害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其对土地和建筑物造成的破坏性极大。

土壤液化指的是由于地震振动引起土壤内部饱和水分的快速流动,导致土壤失去固结力和承载力的现象。

这将使原本坚硬的土壤变得像液体一样,无法支撑建筑物和基础设施,从而引发倒塌、沉降等严重后果。

因此,对于地震引发的土壤液化现象,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范和应对措施。

一、土壤液化的原因1. 土壤类型:易液化的土壤一般为细粒土(如粉砂、黏土)和含有高比表面积的细颗粒土壤。

这些土壤的颗粒间隙较小,容易形成水力连通性,使水分在地震振动下流动。

2. 饱和水分:土壤中的饱和水分是引发土壤液化的主要因素。

当土壤含水量较高时,饱和水分的流动性增强,易引发液化现象。

3. 地震振动:地震振动是土壤液化的直接原因。

当地震波传播到土壤中时,土壤颗粒因振动而间隙变大,饱和水分流动性增强,导致土壤失去固结力。

二、土壤液化的防范措施1. 土地选址:在规划和选择土地用于建设时,应考虑地质情况,避免选择易液化的土壤地区。

优先选择坚硬的基岩地层,减少土壤液化的风险。

2. 土壤改良:通过土壤改良技术,提高土壤的抗液化能力。

常用的土壤改良方法包括加固土壤、灌浆加固、土体振实等,增加土壤的密实度和承载力,减轻液化风险。

3. 建筑物设计:在建筑物的设计过程中,应考虑地震引发的液化风险。

采取适当的结构设计和加固措施,如增加建筑物的基础深度、采用桩基础等,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4. 排水系统:良好的排水系统可以减少土壤中的饱和水分,降低土壤液化的风险。

包括设置排水沟、雨水收集设施、地下管网等,确保饱和水分能够及时排除。

5. 监测与预警:建立土壤液化监测系统,通过地震监测、土壤测试等手段,实时监测土壤液化情况,并及时发出预警信号,以便采取应急措施。

6. 安全教育与培训:加强公众的地震灾害防范意识和应急能力培养,提高居民、学校、企事业单位的地震安全知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7. 科研与技术创新:加强相关科研机构的研究力量,推动土壤液化防范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提高土壤液化防范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地震液化的危害及对策

地震液化的危害及对策

地震液化的危害及对策作者:谢智勇来源:《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2015年第05期摘要:本文通过汶川大地震,唐山大地震等国内外强烈大地震出现的场地土液化现象和对建筑工程造成的危害事例和数据。

并提出了消除或尽量减少液化对建筑工程产生危害的措施和对策。

关键词:场地土液化;液化的危害;地基处理措施我国在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地区发生了8.0级大地震,汶川地震的强度、烈度都超过了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地震重灾区的范围已经超过10万平方公里,此次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中国地震局2008年7月组织了汶川大地震科学考察,专项研究关于此次地震的地基土液化问题。

此次研究发现,汶川地震中在烈度Ⅵ到Ⅺ度地区内均有出现,其中烈度Ⅵ度区内就发现了8处液化现象。

这就说明本次地震涵盖的面积长约500km,宽约200km。

东面距离震中约210km的遂宁市安居区;南面距离震中约200km的雅安市汉源县,北面距离震中约280km的甘肃陇南市,几乎所有主震区范围都涉及到液化问题,可见分布之广,影响之大,实属罕见,必须引起工程人员的高度关注。

1.地基土液化的危害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人们还没意识到强震后场地土液化对建筑物危害的严重性,将大量的工程建设在液化场地土上。

饱和松散砂土和粉土广泛分布于海滨、湖岸、冲积平原以及河漫滩、低阶地等地区,强震时这些场地容易产生大面积的液化,造成区域性危害,位于这些液化场地土上的房屋、桥梁、道路、港口、农田、水坝等工程设施将不可避免受到破坏。

1964年日本发生新潟地震,震后场地液化对各类工程设施造成巨大破坏,其中有2130多座建筑物由于地基失效而倒塌,6200多座建筑物严重破坏,31000多座建筑物轻微破坏。

同年美国发生阿拉斯加地震时,波特奇市因砂土液化地面下沉很多,当海水涨潮即受浸淹,迫使该市不得不迁址。

液化问题由此得到了重视和研究,迄今仍然是岩土地震工程研究的重点,也是工程建设需要考虑的重点。

地震对工程建设的影响与安全防范

地震对工程建设的影响与安全防范

地震对工程建设的影响与安全防范地震是地球上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其对工程建设造成的影响是极其重要且不可忽视的。

在地震活跃区域进行工程建设需要充分考虑地震对建筑物、基础设施以及人员安全的潜在威胁。

本文将探讨地震对工程建设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

首先,地震对工程建设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建筑物倒塌、地基沉降、土壤液化、坡体滑坡等。

地震引起的水平地震力和垂直地震力作用下,建筑物容易受损甚至倒塌,这对人员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

另外,地震还会引起地基的沉降,造成地基沉降不均匀,损害建筑物的结构稳定性。

土壤液化是地震对工程建设的常见影响之一,特别在软土地区更为明显。

当地震发生时,部分土层中的水分被释放,导致土层丧失支撑力,导致建筑物沉降。

此外,地震还会引发坡体滑坡,特别是在坡度陡峻的山区,这可能对附近的工程建设和交通运输造成重大威胁。

为了确保工程的安全性,建筑师、工程师和政府机构应采取有效的安全防范措施。

首先,建筑物的设计应考虑地震的影响因素,如采用抗震设计、结构加固等技术手段。

抗震设计应根据地震区域的地震参数、地质条件和设计要求来确定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结构加固可通过增加钢筋和混凝土的使用量,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此外,在避免地震影响时,应考虑建筑物对地震波传播的相位差距,避免共振现象的发生。

其次,对于基础设施建设来说,应加强地质勘探工作,确保选择安全的建筑地点。

地质勘探可包括地下水位、土层结构、地震活动等地质参数的测定,以评估地区地震风险。

根据这些评估结果,可以选择合适的建筑地点以降低地震影响带来的损害风险。

此外,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应遵循适当的建筑规范和使用高质量的建筑材料。

针对土壤液化的问题,可以采取一些地震时的土壤改良措施来减少土壤的液化趋势。

这可能包括注浆加固、振动加固、土壤萃取等技术手段,以提高土壤的抗震性能和稳定性。

最后,对于坡体滑坡,采取合适的措施来确保坡体的稳定是至关重要的。

可液化地基的抗液化措施

可液化地基的抗液化措施

可液化地基的抗液化措施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建筑物的基础结构日益重要。

然而,在地震等自然灾害中,土壤的抗力会大幅下降,导致建筑物倒塌甚至崩塌。

而对于一些特殊地质条件下的土壤,如河滩、湖沼、海滩等,液化现象尤为常见。

液化是指在地震等振动作用下,土壤中的颗粒失去了摩擦力,形成了类似于液体的状态。

液化地基会导致地基沉降、位移等问题,对建筑物的安全性造成威胁。

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可采取以下抗液化措施:
1.地基改良:通过注浆、振动、灌浆、加筋等方式,改善地基的抗震性能;
2.降低建筑物重量:通过减轻建筑物结构的重量,降低地基的承载压力,减轻抗震负担;
3.加固墙体:在墙体中加入钢筋、混凝土等材料,增加其抗震能力;
4.采用钢结构:钢结构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对液化地基的适应性较强。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抗液化措施,但其实每个地区的地质条件都不同,应该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考虑,采取相应的抗液化措施。

- 1 -。

地震区液化地基处理措施分析

地震区液化地基处理措施分析

地震区液化地基处理措施分析摘要:液化土地基容易在震动作用使得地基丧失承载能力,呈现出地基土液化的现象。

由于诸如地震作用使得液化土地基发生振动液化,诱发喷水冒砂、滑坡、震陷,加剧建筑地基不均匀沉陷,最终造成建筑物倾斜、开裂甚至倒塌,危及建筑自身的安全,造成人民生命和财产损失,应极力采取必要措施避免液化土地基震动液化带来的不利影响。

关键词:建筑地基;地震液化;处理措施1、概述(液化影响)我国幅员辽阔,地震频发,存在大面积的饱和砂土或粉土地区。

一般来说,砂土和粉土由于黏土颗粒含量较少,粘聚力不高,土骨架承受着长期的自重荷载,在震动作用下,土颗粒会发生振动密实现象。

但在突然的地震作用下,孔隙水不能及时排走,使得出现超静孔隙水压力,降低了土的有效应力,即减少了土骨架的支撑作用,甚至使得土骨架被孔隙水浮托起来,表现为土体近似悬浮在水上的状态,这种现象就是地基土的液化现象。

当土体发生液化时,土的内摩擦角几乎为0,土体的抗剪切承载能力也就趋于0,表现为地基强度破坏,具体来说就是常常伴随冒水、喷砂或流滑,上部建筑物发生巨大的沉陷或明显的倾斜,某些埋藏于土中的构筑物出现上浮,地面有明显变形等现象。

可见,地基土发生液化将给国家和人民带来重大的损失,工程设计和施工单位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防治地基土发生液化带来的不利影响。

2、建筑地基发生液化判别判断地基土是否液化是判定是否需要采取相应抗液化措施的重要前提,也是评定液化等级和液化影响的重要基础。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对建筑地基而言,液化判别分为初判和详判。

初判的方法主要有地质年代法、粉土粘粒含量法、压重法等,符合三者之一即可判断为非液化地基土,否则为液化土。

地质年代法就是对于地震烈度为7、8度时,当地基土为第四纪晚更新世及以前时,地基土地质年代历史久远,土体密实程度比较高,在震动作用下不容易发生液化现象;粉土粘粒法就是在地震烈度为7、8、9度时粉土的粘粒含量分别不小于10%、13%、16%时,由于粘粒含量高,地基土不容易发生液化现象;压重法即是浅埋天然地基在上覆非液化土层厚度du、地下水位深度dw、基础埋深db、液化土特征深度d0等符合du>d0+db-2或dw>d0+db-3或du+dw>1.5d0+2db-4.5三者之一时,即可初判为非液化土。

地震引发的土壤液化防治措施

地震引发的土壤液化防治措施

地震引发的土壤液化防治措施地震引发的土壤液化是一种严重的地质灾害,已经造成了许多生命和财产的损失。

在地震发生后,大量的土壤粒子失去了自己的颗粒间的间隙,土壤变得类似于液体,无法提供足够的支撑力,导致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沉降和破坏。

因此,采取有效的土壤液化防治措施非常重要。

土壤液化防治的首要任务是了解液化的发生机理和影响因素。

一般来说,液化的发生与土壤的颗粒形状、颗粒大小、含水率、孔隙间隙比和应力等因素密切相关。

通过对地震震级、震中距离、震中深度等参数的研究,可以预测地震引发土壤液化的可能性。

目前,土壤液化防治的主要方法可以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

前期防治主要包括选择合适的建筑场地和合理设计建筑物的基础。

首先,选址时应避开潜在的液化危险区域,特别是软弱粘性土层和含水量较高的区域。

同时,在设计建筑物的基础时,应采用增加土壤支撑力和改善土壤排水性的措施,例如加固地基、使用柱状压实和灌注桩等。

中期防治主要是通过改善土壤的工程性质来减少液化的风险。

一种常用的方法是利用动力和静力的方式增加土壤的密实度和粘聚力。

其中,动力方法包括振动加固和喷射充填,静力方法包括预压和土石混合填充。

这些方法的目的是增加土壤的抗震性能,减少地震时发生液化的可能性。

后期防治是在地震发生后进行的,主要是对已受到液化影响的建筑物和基础设施进行修复和加固。

针对液化导致的地基沉降和破坏,可以采用填筑增盐材料、加固地下水位、加固基础设施等方式来恢复土壤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除了以上的防治措施,科学技术的进步也为土壤液化防治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例如,通过地震监测、地质雷达和岩土力学分析等技术手段,可以更准确地预测液化的危险性。

同时,材料科学的发展也为新型土壤液化防治材料的研发提供了可能,例如聚合物材料和纳米材料等。

综上所述,地震引发的土壤液化是一个严重的地质灾害,对人类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为了降低液化的风险,科学地选择建筑场地,合理设计建筑物的基础,改善土壤的工程性质以及加固受到液化影响的建筑物和基础设施都是重要的土壤液化防治措施。

研究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和防护技术

研究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和防护技术

研究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和防护技术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和防护技术地震是指地壳发生剧烈震动的自然现象,是地球表面上断层破裂造成的,具有突发性、及时性和破坏性的特点。

地震的发生不仅对人类的生活和安全造成极大威胁,而且也对建筑物的安全性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以及现代防护技术的应用。

一、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1. 结构破坏:地震震动会对建筑物的结构产生严重的破坏,包括墙体倒塌、柱子折断、楼梯崩塌等。

这些破坏不仅会导致建筑物的崩塌,还可能造成人员伤亡。

2. 地基液化:当地震发生时,震动会使得土壤中的颗粒间隙增大,使土壤失去了原有的结构强度,使地基液化发生。

地基液化会导致建筑物的沉降、倾斜甚至崩塌。

3. 侧摇现象:地震震动会引起建筑物的侧向摇摆,这对高层建筑来说尤为明显。

侧摇现象容易导致建筑物的结构破坏,同时也会引发建筑物内部的设备和家具的损坏。

4. 振动传递:地震的震动会通过建筑物的结构传递到内部,进而导致建筑物内部的设备和家具受损。

振动传递对于需要保持稳定状态的设备(如手术室内的医疗设备)来说尤为关键。

二、地震防护技术的应用1. 建筑物的设计:地震防护技术首先体现在建筑物的设计上。

工程师在设计建筑物时,需要考虑地震的影响,并采用合适的结构设计来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例如,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可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2. 减震装置:减震装置是一种常用的地震防护技术,通过在建筑物的结构上加装减震装置,可以有效减缓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常见的减震装置包括加强梁、减震支承装置等。

3. 隔震技术:隔震技术是指在建筑物与地面之间设置隔震装置,使建筑物与地面发生相对运动,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隔震技术可以通过减小时刻的力传递,保护建筑物及其内部设备的完好。

4. 加固和改造:对于一些老旧的建筑物,可以通过加固和改造来提高其抗震性能。

这包括对建筑结构进行强化,增加支承结构的承载能力,以及增加地震吸能的措施等。

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及防护措施

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及防护措施

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及防护措施地震是地球上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其在不同程度上会对建筑物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建筑物的设计和建造需要考虑到地震的影响,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本文将探讨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及相关的防护措施。

一、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1. 结构失稳:地震引起的振动会导致建筑物的结构失稳,使其无法承受振动力量而发生倒塌的风险。

2. 地基沉降:地震会引起土壤的液化现象,导致建筑物的地基沉降,加剧建筑物的振动。

3. 墙体开裂:地震振动会导致建筑物墙体出现开裂现象,影响建筑物的整体结构稳定性。

4. 设备损坏:地震还可能引起建筑物内部设备的损坏,如电梯、管道等,增加人员逃生的难度。

二、防护措施1. 结构设计:建筑物在设计阶段应考虑地震的影响,采用抗震设计原则,包括增加建筑物的抗震支撑结构、设置减震器等。

2. 地基处理:在选址阶段,要充分了解地基情况,选择稳定的地基,增加地基的承载力,减少地震对建筑物地基的影响。

3. 抗震设备:在建筑物内部安装抗震设备,如减震支架、减震器等,可以减少地震对建筑物内部设备的损坏,增加人员逃生的安全性。

4. 检修维护:定期对建筑物进行抗震性能的检查和维护,及时发现和修复裂缝、损坏等问题,保障建筑物的安全性。

5. 应急预案:建立地震灾害的应急预案,包括人员疏散、紧急救援等,提高人员在地震发生时的应对能力。

结语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建筑物的防护措施至关重要。

通过加强结构设计、地基处理、抗震设备的安装和维护,以及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可以有效减轻地震对建筑物的危害,保障人员生命财产安全。

建筑行业应积极应对地震灾害,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降低地震带来的损失。

五种液化地基的处理措施

五种液化地基的处理措施

五种液化地基的处理措施液化地基是指在地震时地下土层失去承载力,导致地面产生塌陷现象。

液化地基在地震中可能导致建筑物倒塌或者损坏,因此必须对其进行处理措施。

以下是五种常见的液化地基处理措施:1.地基加固措施:地基加固是最常见的液化地基处理措施之一、通过在地基中注入灌浆材料,如混凝土或水泥浆,可以增加地基的密实度和强度,从而提高地基的抗震能力。

此外,也可以通过预压地基或增厚地基的方式来加固地基。

2.地基隔振措施:地基隔振是通过在地基与建筑物之间添加弹性元件,如橡胶垫或钢板等,将地震能量吸收和分散到地基之外。

这种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保护建筑物的安全。

3.消能措施:消能措施是通过在地基中添加吸能装置,如阻尼器、摩擦装置等,来消耗地震能量,减轻地震对地基的影响。

这种措施能够将地震能量转化为热能或其他形式的能量,从而保护地基和建筑物的安全。

4.减振措施:减振措施是通过在建筑物中添加减振装置,如阻尼器、贮能器等,来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振动。

这种措施能够有效减缓地震波对建筑物的影响,从而保护建筑物的结构完整性和人员安全。

5.地基改良措施:地基改良是指通过改变地基土的物理性质和组成,提高地基的强度和稳定性。

常见的地基改良方法包括加固、加密、排液和预压等。

通过地基改良可以有效减少液化地基的发生概率和程度。

综上所述,液化地基的处理措施包括地基加固、地基隔振、消能、减振和地基改良等。

不同的处理措施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和组合使用,以保护建筑物和人员的安全。

在实施液化地基处理措施时,需要根据地震活跃度、地基土的性质、建筑物的重要性等因素来制定合适的方案。

部分消除液化的措施

部分消除液化的措施

部分消除液化的措施摘要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可能导致土壤液化,给建筑物和基础设施带来严重破坏。

液化是指土壤在震动作用下失去固结性,变为可流动的液态状态。

本文将介绍一些部分消除液化的措施,帮助减少液化对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影响。

1. 土壤改良土壤改良是一种有效的消除液化的措施。

通过改变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可以提高土壤的稳定性和抗液化能力。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土壤改良方法:1.1 砂土加固砂土是液化的主要问题土壤类型之一。

通过加固砂土的方法,可以增加其抗液化能力。

常用的砂土加固方法包括: - 振动加固:通过振动加固设备对砂土进行震动,增加土壤内部的摩擦力,从而提高其抗液化能力。

- 紧密加固:在砂土层中注入水泥浆或其他固结剂,使砂土颗粒间形成结合,提高土壤的稳定性。

1.2 黏土加固黏土是另一种常见的液化问题土壤类型。

黏土在液化时会产生较大的变形,对建筑物和基础设施造成较大的破坏。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黏土加固方法: - 注浆加固:通过在黏土中注入固结剂,加强土壤的结合力和黏聚力,提高抗液化能力。

- 喷射加固:将水泥浆或其他固结剂以高速喷射到黏土中,使其颗粒间形成结合,提高土壤的稳定性。

2. 结构改善除了土壤改良,结构改善也是消除液化的重要措施之一。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结构改善措施:2.1 基础加强建筑物的基础是抵抗液化作用的重要部分。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基础加强方法:- 增加基础面积:扩大建筑物基础面积,增加地面承载能力,减少液化的影响。

-加固桩基:在建筑物周边或地基上设置桩基,增加地基的稳定性,减少液化的影响。

2.2 结构加强建筑物的结构也可以通过一些方法进行加强,提高其抗震性和抗液化能力。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结构加强方法: - 钢筋混凝土加固:在建筑物结构中加入钢筋混凝土构件,提高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

- 悬挂设备固定:对建筑物中的设备和管道进行固定,减少震动时的摆动,降低液化的影响。

3. 预防措施除了改良土壤和改善结构,预防措施也是消除液化的重要手段。

地质灾害对基础设施的影响与防护

地质灾害对基础设施的影响与防护

地质灾害对基础设施的影响与防护地质灾害是指由地球内部或外部因素引起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泥石流、滑坡等。

这些灾害在发生时会对基础设施造成巨大影响,给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威胁。

本文将探讨地质灾害对基础设施的影响以及相应的防护措施。

一、地震对基础设施的影响与防护地震是最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其对基础设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结构破坏:地震能够导致建筑物、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发生严重破坏,破坏程度与地震的震级密切相关。

2. 土壤液化:在震级较高的地震中,土壤可能发生液化现象,使得地基失稳,导致基础设施的沉降和倾斜。

为了减轻地震对基础设施的影响,人们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护措施:1. 建筑物抗震设计:在设计建设高楼大厦时,需要采用抗震设计标准,确保结构在地震中具备一定的抗震能力,减少倒塌事故的发生。

2. 弹性桥梁设计:桥梁作为交通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具备一定的抗震性能。

弹性桥梁设计可以使桥梁在地震发生时具备一定的变形能力,减轻破坏程度。

3. 土壤改良工程:针对土壤液化问题,可以通过土壤改良的方式提高地基的稳定性,减少地震对基础设施的损害。

二、泥石流对基础设施的影响与防护泥石流是由山体坍塌或降雨等原因引起的一种水土混合物流动现象,对基础设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损毁道路交通:泥石流中的大量泥沙和石块会淹没道路,导致道路交通中断,给人们的出行带来极大不便。

2. 损害水利设施:泥石流冲击水利设施,如水库、堤坝等,有可能导致设施破坏或溃灌,进而引发洪灾。

为了有效应对泥石流的威胁,可以采取以下预防措施:1. 防治治理措施:根据地区的具体情况,采取泥石流防治工程,如搭建挡土墙、拦挡沟等,以减轻泥石流对基础设施的冲击。

2. 地质勘察和预警系统:通过地质勘察分析,及时预警泥石流的发生,提前采取措施避免其对基础设施造成损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三、滑坡对基础设施的影响与防护滑坡是由于土地坡度过陡或地下水位上升等因素引起的土地下滑现象,对基础设施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道路交通中断:滑坡往往会破坏道路,导致交通中断,影响人们的日常出行。

地震导致可液化砂土地基对建筑物的严重危害和预防措施

地震导致可液化砂土地基对建筑物的严重危害和预防措施

地震导致可液化砂土地基对建筑物的严重危害和预防措施【摘要】中国位于地震多发带,地震活动活跃。

对于地震发生时地基失效引起重大人员伤亡的情况多有发生。

其原因之一在于砂土的液化,导致地基下沉所致。

本文根据土体液化的机理,对其产生过程进行分析、提出有效的排查及解决方案,以供读者参考。

【关键词】地震;液化砂土;地基;土体;建筑;剪应力;预防措施0.绪论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家,6度以上地震区几乎遍布全国各省、区。

尤其是近几年地震活动比较频繁,几年前的汶川大地震等,大量的房屋遭到破坏和坍塌,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给家庭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地震发生时,由于地面强烈运动震中产生的强烈横向及纵向震动,导致各类建筑物严重破坏。

其中地基失效,即当建筑物地基内含有饱和松软的无粘性土及稍具粘性土,在强烈的地震震动作用下,土颗粒处于悬浮于孔隙水中的状态,呈现类似于稀砂浆的物体。

使地基土体完全或部分丧失抗剪强度,在建筑物自重作用下产生较大的沉降。

使地基液化出现喷水冒砂,从而使地上建筑物产生坍塌,下沉等破坏性损失。

所以,对地震时土体的可能发生的液化危害进行妥善的改善和预防,会确保建筑物遭遇强震时,免遭完全破坏,为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提供了稳定的保障。

1.土体的地震液化机理在地震破坏的建筑物记载中,饱和松散砂土发生液化的情况是最多的。

其次是塑性指数为IP=3-10的粉土、粉细砂。

除此之外还与土的颗粒组成成分、土质的密实度及地震烈度密切相关。

如平均颗粒D50在0.05-0.1mm之间的砂土为例。

当土体的不均匀系数在1.8以下时都具有可液化性。

而相对密度Dr大于20%的粉细砂不易液化。

如粉砂结构性差的土体,其粘土颗粒含量小于10%,孔隙比大于0.85,且大于0.05mm颗粒占全重40%以上时,在七度地震烈度就可能产生液化现象。

饱和砂土之所以发生液化,主要是由于砂土抗剪强度的降低所导致的。

根据有效应力原理,无粘性土的抗剪强度不仅取决于土体内部摩擦角的大小,而且与土体内的有效正应力成正比。

浅谈地震砂土液化及其防治措施

浅谈地震砂土液化及其防治措施

试点论坛shi dian lun tan140浅谈地震砂土液化及其防治措施◎郭文博摘要:本文对地震中砂土液化发生的液化机理及条件因素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并对砂土液化防治措施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与展望。

关键词:液化机理;液化条件;防治措施一、引言至二十世纪以来,全球地震灾害频发。

如1964年日本新潟地震、1985年米却肯州地震、1999年土耳其科塞利地震、2008年中国汶川大地震、2010年智利地震等。

而在上述全球范围内的破坏性地震中,都出现了各种地质灾害,其中砂土液化尤为显著。

由于砂土液化后往往易引发大规模滑坡和地基失稳,这会对房屋、桥梁、道路、堤坝、地下生命线设施等建筑物造成严重破坏,有时甚至会造成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1]。

中国地震主要为大陆板块地震,震源较浅,具有分布范围广、强度大且区域差异较大的特点。

然而中国地震在较大震级地震时间分布上却呈现出一种活跃与平静相间的独特规律性。

以Ms≥7.0为统计,20世纪以来,中国已经历了5个地震活跃幕(即大震级地震高发时间段)。

因此对地震砂土液化及其防治措施展开分析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地震砂土液化机理对于松散的砂土,其初始的颗粒排列呈现为疏松状态。

但在受到振动荷载的作用后,其颗粒会逐渐脱离原来的位置,并移动到新的位置,达到较为稳定的密实状态。

而对于饱和松散的砂土,其颗粒之间的孔隙都被水所充满。

若在此时受到振动荷载的作用,那么砂土孔隙内的水在所受震动的短促期间内将无法被排出,砂土颗粒将随之出现从疏松堆叠到密实排列的过度状态。

此时砂土颗粒脱离了原来的位置,且未能沉落到新的稳定位置,处于悬浮的状态。

根据有效应力的原理,此时砂土颗粒自重和作用在土体上的振动荷载,将全部由孔隙间的水所承担。

此时,土体的抗剪强度将几乎衰减为零,砂土会出现流动状态。

三、砂土液化的条件因素日本、美国和中国相关学者研究和行业规范对饱和砂土液化的综合指标进行了研究和界定[2],可概括如下:(1)日本建筑学会于1974年11月修订的《建筑物基础结构设计基准》中提出,地震加速度为0.2g时,砂土的可液化条件为:砂层埋深h≤15~20m,黏粒含量<10%,平均粒径d50=0.075~2.0mm(尤其是d50=0.075~1.0mm时更易液化),不均匀系数Cu<10(尤其是Cu<5时更易液化)。

地震引发的土壤液化对建筑物的影响及地基处理

地震引发的土壤液化对建筑物的影响及地基处理

地震引发的土壤液化对建筑物的影响及地基处理地震是自然界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它给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经济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特别是在地震中,土壤液化是造成建筑物受损甚至倒塌的主要原因之一。

本文将详细讨论地震引发的土壤液化对建筑物的影响,以及针对土壤液化而采取的地基处理方法。

一、地震引发的土壤液化对建筑物的影响1. 土壤液化的定义和原理土壤液化是指由于地震或其他外部荷载作用下,土壤中的孔隙水压力增加,土壤颗粒间的摩擦力减小,导致原本固体状态的土壤变成液态或半液态状态的现象。

这一现象会严重影响建筑物的稳定性和结构强度。

2. 土壤液化对建筑物的损害土壤液化导致建筑物的地基丧失了原有的承载力和稳定性,会给建筑物带来以下几方面的损害:(1)地基沉降:土壤液化后,建筑物所在的地基会发生沉降,导致建筑物整体下沉,出现结构不平衡,甚至地基沉降不均匀,导致建筑物倾斜。

(2)结构破坏:土壤液化会使得建筑物受到水平力的作用,甚至产生较大的地震反应。

这将导致建筑物结构损坏,如墙体开裂、柱子弯曲等,进而影响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

(3)地基侧移:土壤液化可能导致建筑物地基侧移,进而造成建筑物变形,加大对地基的不稳定性。

二、地基处理方法1. 措施一:改进土壤工程方法改进土壤工程方法是最常见的地基处理方法之一。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在地基中注入固化剂或改良剂,以提高土壤的抗震性能和稳定性。

这种方法可以增加土壤的抗液化能力,减少土壤液化的可能性。

2. 措施二:加固建筑物结构对于已建成的建筑物,可以采取加固措施来提高其抗震能力和稳定性。

这可以包括增加建筑物的承载结构、加固墙体和柱子等。

通过加固建筑物结构,可以增强其抗震能力,减少因地震引发的土壤液化对建筑物的破坏。

3. 措施三:合理选址和建设在建设新的建筑物时,应合理选址,并优先选择高地或者地质条件好的地方建设。

这样可以减少建筑物受地震引发的土壤液化的可能性,从根本上降低土壤液化对建筑物的影响。

液化地基危害及处理方法研究

液化地基危害及处理方法研究

液化地基危害及处理方法研究土层液化会导致地基产生形变,从而造成对地基上建筑物的损害。

在地震区进行建筑工程,需要考虑砂土地基的液化问题。

本文研究了地基液化形成的条件,液化地基危害,提出防止地基液化的思路,研究了防止地基液化的处理方法。

本文的研究对于在震区进行工程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标签:地基液化危害0 引言松散的砂土,含水达到饱和后,受到外界动力作用时,颗粒间隙间水压力急剧上升,水压力尚未全部消解时,砂土、粘砂土接触点传递的压力减小,砂土颗粒呈现悬浮状态,成为液体状态而丧失抗剪强度和承载能力,出现液化现象,使地基承载力消失,此即土层的液化现象。

土层液化会导致地基不均匀沉降,液化土向低处流动,从而造成对地基上建筑物的损害。

根据以往的工程经验,在地震区进行建筑工程,需要考虑砂土地基的液化问题。

1 地基液化形成的条件砂土液化形成的条件与砂土粒径、砂土密度、砂土层埋深、地下水位、地震强度、地震持续时间等因素有关。

砂土粒径是决定砂土液化的重要因素。

砂土粒径在0.075~0.100毫米之间时,砂土更容易发生液化现象。

通常粒径在0.075~0.100毫米之间砂土含量达到总重40%以上时,砂土液化可能性增加。

砂土相对密度影响砂土的动力稳定性,是决定砂土液化的另一个重要因素,砂土相对密度小于70%时,容易发生液化现象,砂土相对密度大于70%时,不会发生砂土液化现象。

粘性土影响砂土液化,砂土中粘粒含量越高,越不容易发生砂土液化。

砂土层越深,覆盖压力大,不易发生砂土液化现象,在有效覆盖压力小于50千帕的区域,易发生砂土液化现象。

地震烈度越高,持续时间越长,越易发生砂土液化现象。

2 地基液化的危害2.1 砂土液化的危害的表现地震是引起砂土液化的主要原因,另外机器振动、打桩和爆破,也可以引起砂土的液化。

砂土液化的变形会引起地基不均匀沉降沉陷,或者造成地基液化流滑形成滑裂,造成房屋开裂,铁路轨道悬空或拉裂,路面塌陷、开裂、坍滑,桥梁折断,河道淤塞,农田掩埋,坝体失稳等。

砂土液化的评价方法和防护措施

砂土液化的评价方法和防护措施

砂土液化的评价方法和防护措施砂土液化的防治措施研究地震作用下砂土液化的重要目的是预防砂土液化,减少由它造成的损害。

减轻地震液化造成损害的措施可分为两类:1)砂土改良措施———通过改良砂土的性质,加强土的抗液化能力,积极预防砂土液化的生产和发展。

2)结构改良措施———对没有进行地基处理(或未达到预定效果)的液化地基,通过加强结构的抗液化能力,预防结构破坏。

岩石风化工程地质研究基本概念:岩石在各种风化营力作用下,所发生的物理和化学变化的过程称为岩石风化,它包括岩石所感受的风化作用及其所产生的结果两个方面。

影响因素:1气候影响:气候是控制风化营力的性质及强度的主要因素。

反映气候特点的气象要素很多,其中对岩石风化影响较大的主要是温度和雨量。

在昼夜温差及冷热更替频率较大的地区,有利于物理风化作用。

温度的高低,不仅直接影响岩石热胀冷缩和水的物理状态,而且对矿物在水中的溶解度、生物的新陈代谢、各种水溶液的浓度和化学反应的速度都有很大的影响。

2岩性影响:岩石的抗风化能力与其形成环境、矿物成分及结构构造关系极为密切。

如前所述,岩石风化发生于地壳表层,当成岩环境与地表环境差异愈大时,原岩风化变异愈强烈,即岩石的抗风化能力愈弱。

岩石抗风化能力的大小,主要决定于组成岩石的矿物成分。

不同矿物具有不同的结晶格架,由其化学活泼性所决定的抗风化能力亦不相同。

3地质构造影响:在成岩过程,地壳运动及其它次生作用下,使岩体内部形成了极为复杂的软弱结构面网络。

这些不同成因的软弱结构面包括:断层、节埋、劈理,片理、片麻理、层理、沉积间断面、侵入体与围岩的接触面、岩浆岩的流面等等,它们构成了风化营力(水、气等)侵袭岩石的入侵之门和深入岩体内部的良好通道,对加深及加速岩石的风化起了有力的促进作用。

4地形地貌:地形条件既可直接影响岩石的风化作用,义可通过对气候及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间接地影响岩石的风化。

在同一纬度带,气候类型有随高程不同的垂直分带规律。

砂土地震液化的影响因素及防治措施分析

砂土地震液化的影响因素及防治措施分析

例如在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中,根据中国地震局台网中心公布的 汶川 8.0 级地震地表峰值加速度分布图。
动荷条件
单击添加
埋藏条件
主要分为分为物理条件和化学条件
物理条件:主要是指砂土所处的力学环境;
化学条件:指砂土所处的液体环境以及气体、 离子和胶体的分布状态。
初始限制压力
单击添加
在地震荷载下,土体液化的可能性随着初始限制压力的不同而不同,限制压
相对密度值 62.5% 66% 66.5%
结果 砂土一般不液化 砂土一般不液化 砂土一般不液化
例如在1964年日本新泻市大地震时,相对密度为50%左右的地方,砂土广泛 发生液化,但在相对密度大约超过70%的区域就没有发生液化。初始孔隙比 与相对密度对液化的影响趋势是相同的。
自由场地 现存结构
自由场地
强夯法:起吊设备将重锤由高处自由落下时产生的冲击波来使 地基松砂密实
增加压重:在砂土地基表面覆盖一层非液化土的压重盖层。
排水:直接抽水
围封:板桩、砾石桩、地下连续墙等手段将结构物地基四周包围起来, 限制砂土液化时发生侧移
现存结构
抽除地下水
压密灌浆:将流动性较差(一般为粉细砂水泥浆) 的浆液注入砂土地基中
内灌浆
灌浆容
渗透灌浆:讲较稀流动性较好的浆材注入到砂土地 基中
高压旋喷:在地基中钻小孔至一定深度,以极高压 力将浆液从钻杆下端的喷嘴喷出,同时钻杆旋转上 提至钻杆全部拔出钻孔
深搅法:在地基中形成高强度低渗透性的柱或 板,通过置换作用形成的复合地基提高了地基 的强度及承载力
结论:
(1)液化现象主要受动荷条件、土性条件及埋藏条件的影响,不 同地区影响的主导因素有差异,分析时也需要综合考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导致可液化砂土地基对建筑物的严重危害和预防措施
【摘要】中国位于地震多发带,地震活动活跃。

对于地震发生时地基失效引起重大人员伤亡的情况多有发生。

其原因之一在于砂土的液化,导致地基下沉所致。

本文根据土体液化的机理,对其产生过程进行分析、提出有效的排查及解决方案,以供读者参考。

【关键词】地震;液化砂土;地基;土体;建筑;剪应力;预防措施
0.绪论
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家,6度以上地震区几乎遍布全国各省、区。

尤其是近几年地震活动比较频繁,几年前的汶川大地震等,大量的房屋遭到破坏和坍塌,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给家庭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地震发生时,由于地面强烈运动震中产生的强烈横向及纵向震动,导致各类建筑物严重破坏。

其中地基失效,即当建筑物地基内含有饱和松软的无粘性土及稍具粘性土,在强烈的地震震动作用下,土颗粒处于悬浮于孔隙水中的状态,呈现类似于稀砂浆的物体。

使地基土体完全或部分丧失抗剪强度,在建筑物自重作用下产生较大的沉降。

使地基液化出现喷水冒砂,从而使地上建筑物产生坍塌,下沉等破坏性损失。

所以,对地震时土体的可能发生的液化危害进行妥善的改善和预防,会确保建筑物遭遇强震时,免遭完全破坏,为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提供了稳定的保障。

1.土体的地震液化机理
在地震破坏的建筑物记载中,饱和松散砂土发生液化的情况是最多的。

其次是塑性指数为IP=3-10的粉土、粉细砂。

除此之外还与土的颗粒组成成分、土质的密实度及地震烈度密切相关。

如平均颗粒D50在0.05-0.1mm之间的砂土为例。

当土体的不均匀系数在1.8以下时都具有可液化性。

而相对密度Dr大于20%的粉细砂不易液化。

如粉砂结构性差的土体,其粘土颗粒含量小于10%,孔隙比大于0.85,且大于0.05mm颗粒占全重40%以上时,在七度地震烈度就可能产生液化现象。

饱和砂土之所以发生液化,主要是由于砂土抗剪强度的降低所导致的。

根据有效应力原理,无粘性土的抗剪强度不仅取决于土体内部摩擦角的大小,而且与土体内的有效正应力成正比。

土体(砂骨架)中产生的正应力,它等于外力在砂水体系中引起的总应力减去外力在水中产生的应力。

因此土体的抗剪强度f可以确定为:f=tan?渍=(?滓-u)tan?渍
:土体内的有效正应力
滓:作用于剪切面上的总正压应力
u:孔隙水压力
渍:土体的内摩擦角
地震时饱和砂土地基在不能迅速排水的情况下,由于地震时地面的强烈运动影响。

孔隙水压力急剧增加。

当孔隙水压力上升到与总的正压力相等时。

(?滓=u)有效应力为零。

砂土颗粒处于悬浮于孔隙水中的状态,土体的抗剪强度趋近于零(f=0);短时间内失去承载能力,即产生砂土液化。

砂土的液化是否发生,也取决于一系列因素的综合影响,主要有几个方面对其产生影响:
地震的现场分析资料表明,液化与砂土的密实度有关,松散的砂土比密实砂
更容易液化,对于密实度Dr为50%的沙层普遍液化,而Dr大于70%的沙层就不会液化。

砂土的液化也与土层的深度有关,砂土动力三轴试验表明,侧限压力越大,就越不容易液化,地震的液化土层深度均浅于15m,更多的是浅于10m。

根据实际记录的数据分析可知。

上覆粘土层厚度,即在饱和砂或粉土层的上面覆盖比较厚的粘土时(3m以上),即使砂土层液化,也不会发生喷水冒砂现像,也会避免地基的不均匀沉降,减轻地基液化对上部结构的危害。

土的液化还与地下水位有关,地下水位浅的地区比水位深的地区更易于发生砂土的液化现象。

饱和粉土的液化,大多数发生于地下水位深度在0.8m-1.5m地区。

很少发生在水深在2m-5m深度的地区。

土体的液化还与地震烈度,震级有关,烈度高比烈度低更易发生液化现象。

一般多发生7度以上的地区,烈度越高,液化发生越多,越严重。

同时,震级越大影响的范围就越广。

强烈震动持续的时间越长,越容易引起地基土的液化现象。

综上所述,在建筑物开工建造前,必须对拟建场地的土层做详细的勘察分析,判明该地区在遭遇地震时能否发生砂土液化现象。

关系到地基是否稳定和建筑物是否安全。

因此,必须加以正确的判别。

地震时饱和地基土的液化,是由地震引起的周期剪应力使土体内产生了超静水压力所致。

2.砂土液化的判别
砂土液化的判别对房屋建筑前施工可行性,起到了很大的参考和辅助作用:一:动力试验为依据的经验法。

二:计算现场剪应力与试验确定的液化强度比较法等。

对于初步判断可能液化的饱和砂土和饱和粉土,采用标准贯入式进一步确定其是否液化。

采用现场实测标准贯入锤击数(N63.5)值。

小于计算值Ncr时,该土层为可液化土层;大于计算值Ncr时,为不液化土层。

计算公式如下:Ncr=N0[0.9+0.1(ds-hw)]*
式中Ncr—饱和土液化临界标准贯入锤击数
ds—饱和土标准贯入点深度(m)
hw—地下水位深度(m)
Pc—饱和粉土的粘粒含百分率,当Pc(%)小于3时,取Pc=3
N0—当ds=3m; hw=2m; Pc≤3时,标准贯入锤击数。

在工程的实际建设中,根据场地液化指数ILE的数值大小划分,区别场地的液化危害程度,充分利用天然地基,当ILE<5时可以做为建筑的天然地基,当液化等级中等以上Ⅱ级、Ⅲ级则采用必要的、有效的地基处理措施,使建筑物不至于产生破坏,从而达到经济安全可靠。

3.砂土液化的防范措施
地震时,砂性土发生液化的充分必要条件是:饱和水;土疏松;不能迅速排水。

所以采用人工方法改变可液化土层所具有的上述条件之一,就改变了土层的液化能力,减小沉降量。

地基的加固方法如下:
(1)增密法:即减少土体中的孔隙,使颗粒尽量密实,减小压缩性,或使沉降量降低很小,对地基进行强夯,振动水冲,砂桩挤密,堆载预压等。

(2)排水法:按照渗透理论计算,在地基内每隔一定距离设置渗透排水井,有砾石井法。

提高排水效果,抑制地震发生时饱和砂层内孔隙水压力上升。

避免发生液化现象。

(3)土颗粒胶结法:采用各种胶结剂,把土颗粒胶结,提高颗粒骨架的抗剪强度,并由于胶结料的填充,减小了土层的孔隙比,抑制土体的液化,消除土
沉降主要有电硅化法、高压旋喷法、压力灌注、深层搅拌等来完成。

除以上方法,还可以根据建筑物的结构特点选择以下措施:
(1)设置沉降缝,缩短建筑物长度,减小建筑单元体的地基沉降差。

(2)采用筏基础或箱型基础,以提高建筑物竖向刚度,抵抗地基的不均匀沉降。

(3)选择适当的浅埋基础,使天然地基持力层避开可液化的土层,并使基础底部保留一定厚度的非液化层。

或根据土层分布情况选用支撑桩摩擦桩及沉井深基础。

避免浅层地基土液化对建筑物造成的危害。

综上所述,采取地基处理措施,可全部消除地基土的液化,从根本上消除地基沉降对建筑物构成的危害,减少人民的生命和财产的损失。

是一种积极有效、安全可靠的措施。

【参考文献】
[1]凌冶平,易经武主编.基础工程.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7.
[2]高大钊,袁聚云主编.地质学与土力学(第3版).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3.
[3]胡聿贤著.地震工程学(第二版):北京:地震出版社,2006,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