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 大木作、小木作
一级建筑指导:建筑学知识六
第六章中国建筑史的基本知识⼀、概述中国古代建筑运⽤了⽊构框架结构体系,可分为承重的梁柱结构部分,即所谓⼤⽊作,及仅为分隔空间或装饰之⽬的的⾮承重装修部分,即所谓⼩⽊作。
⼤⽊作包括梁。
擦。
柿、椽、柱等,⼩⽊作则是门、窗、隔扇、屏风以及其他⾮结构部件。
中国古代⽊结构⼤致可分为抬梁式(叠梁式X穿⽃式、井⼲式三种。
梁柱间运⽤棉卯结合,由于律卯是绞接,因此这种⽅式使屋架在受⽔平外⼒(地震、风⼒等)时,能有⼀定的可变性与适应性。
北宋李诫所著《营造法式》和清⼯部颁布的《⼯程做法则例凡是我国古代最的两部建筑学术著作。
其中规定了类似于现代建筑模数制(宋代⽤“材”,清代⽤“⽃⼝”为标准)和构件的定型化。
在⼤⽊作中,⽃拱的产⽣与发展演变是中国古代建筑最为重要和特⾊的。
它以短⽊层层出跳,保证短⼩的拱⽊仅正⼼受压(不是受弯X 因此发挥了⽊材的受压特性,并承托了⼀定距离的出跳重量。
⽽且它也是屋顶梁架与柱⼦间在结构与外观上的过渡构件。
因此,⽃拱具有结构与装饰的双重作⽤。
到了明清时期,⽃拱尺⼨变⼩,受⼒作⽤减少,逐渐演变为装饰性构件。
中国传统的单座建筑殿堂房舍等平⾯构成⼀般都以“柱” 的布置⽅式来表⽰,也就是说,单体平⾯主要是⼀种完全根据结构要求⽽来的形式,并没有因为使⽤功能的要求⽽成为⼀个复杂的组织。
⽐如,谈到唐代的佛光寺⼤殿平⾯,为⾦厢⽃底槽,这⼀名词则是指其平⾯结构布置是内外两圈柱。
在平⾏的纵向柱之间的⾯积⼀般称为间或开间,横向⽅⾯,习惯以“步架”来称谓。
步架是指相邻檀⽊之间的⽔平距离。
檀⽊的位置与间距都有定制,很少任意增减,因此可⽤来表达进深的尺度。
为了配合使⽤要求,在结构上出现了增减柱距和减柱造等结构上的变化,从⽽得到更多更灵活的平⾯形式。
增减柱距称为移柱造,移往造在辽、⾦、元时⾮常盛⾏,⼤概是此时受《营造法式》的限制较少所致,因⽽结构上有很多创新。
佛塔和园林建筑不受规制的约束,因此单体平⾯形式多变。
中国传统的建筑群基本上是⼀组或多组建筑围绕⼀个中⼼空间构成,即所谓层层深⼈的院落空问组合,这种⽅式延续了⼏千年。
中国建筑史清式建筑做法
檐柱一般无侧脚和升起。 金柱又称老檐柱,高架随举架。
重檐金柱或內檐金柱,柱高等于檐柱高加檐柱斗栱 高再加重檐高。
中柱高随举架; 童柱高随梁架。
柱头上直接放置梁架或大斗时,上端须开馒头榫。 柱脚做管脚榫插入柱础,童柱下要做双榫。
建筑主要尺寸的决定
1)建筑平面 大式建筑首先要根据建筑的类型来选择斗栱
的大小和出跳多少。 由于每攒尖斗栱宽度为十一斗口,斗栱挑出
每跳为三斗口,所以可以计算出建筑的各间 面阔和断面进深。 小式建筑先定明间面阔。
2)建筑高度 可分为台基、屋身、屋顶三部分。
台基高度为由地面到阶条石上皮,清式做法 中称为台明高。
石作与瓦作
台基 建筑的通面阔和通进深尺寸决定后,再加下
檐出,即可得到台基的平面尺寸。 普通台基高度,基内填土夯实,柱、墙及土
衬石下作灰土基础或碎石基础。角部立角柱 石,其间砌砖或陡板石与角柱齐平,上再盖 阶条石。 柱基础上砌砖磉墩,再枋附鼓镜的柱顶石。
在面积较大的建筑中,室内底面往往不易平 整,所以常在依柱网将地基划分为若干区, 砌以拦土墙,再填土夯实。
斗栱
外檐斗栱外出翘、昂、耍头;内出翘、菊花 头、六分头、麻叶头。
室内斗栱多用品字斗栱,两端出跳对称,均 用翘而不用昂,仅耍头后尾作麻叶头。
溜金斗栱多用于宫殿、庙宇的砌上明造屋宇, 外跳和一般平身科相同,内跳用斜上的菊花 头、六分头和秤杆等,后尾搭在金柱内额上, 与外跳构件不生联系,完全不起结构作用, 称为落金做法。
地面铺砖,称为墁地,可用条砖或方砖。铺 时依柱中轴线向两侧砌放,但明间中心线应 对砖心或砖缝。讲究的用磨砖对缝,使砖缝 极细。胶合料用细石灰灰浆。
建筑历史名词解释
建筑历史名词解释1:抱厦:亦称龟头屋,是由两个九脊殿(歇山顶)作丁字相交的形式,其凸出部分便称抱厦。
如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的“四出抱厦”。
2:马面:城墙每隔一定距离(一般不超过两箭之遥)向外凸出的矩形墩台,上建有敌楼,以利于防守者从侧面有效的射击敌人,此墩台即称马面。
这种形式最迟从六朝即有。
3:大木作:木构建筑骨干结构部分的加工制作,由竖向支重部分的柱子和横向支承部分的梁.枋.懔.椽等构件组成。
同时它又是木建筑比例尺度和形体的重要决定因素有大式(有斗拱)和小式(无斗拱)之分。
4:小木作:清代称装修,木构建筑次要结构的加工制作。
由门窗. .室内隔断.神龛.天花以及家具.匾联等组成,一般为可移动折装的器件。
5:内外槽:宋《营造法式》称金厢斗底槽,由一圈内柱和一圈外柱组成的柱网。
其中内柱圈成的空间称为“内槽”,内柱与外柱之间形成的空间称为“外槽”,故总称“内外槽”,其进深为四间,是唐代宫殿.佛寺的主殿惯用的布局形式,可获得重点突出的内部空间作为庄重的活动场所。
如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辽代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和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均属此形式。
6:双槽:以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三部分,其进深为三间,宋《营造法式》中称为双槽。
7:前后槽:宋《营造法式》称单槽,以一系列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两部分,其进深为两间。
8:分心槽:宋《营造法式》称分心斗底槽,在门房建筑中以一系列中柱将平面等分。
其进深为两间。
它与前后槽的主要区别在于一个内槽置于平面正中,一个则偏重于一边。
实例如辽代天津蓟县独乐寺的山门。
9:辇道:又称陛.御道。
古代封建社会中专供最高统治者使用的道,是一种坡度平缓用以行车的坡道。
常与踏垛(阶级)组合在一起,汉代文献中就有“左平右槭”的记载。
平,指斜平坡道;槭,指阶级形踏垛。
唐宋时将辇道置于两踏垛间,明清时其功用已为装饰化所替代。
如故宫太和殿的台阶,两边是踏垛,中间御道斜面上雕刻龙卷水云波纹等,称“龙凤石”,已纯为装饰物了。
大木作、小木作、小式大木、大式大木
大木作大木作,这是我国木构架的主要结构部分,由柱、梁、枋、檩等组成。
同时又是木建筑比例尺度和形体外观的重要决定因素,大木是指木构架建筑的承重部分。
简介中国古代木构架房屋建筑中负担结构构件的制造和木构架的组合、安装、竖立等工作的专业。
由于古代建筑是以木结构为骨干的,因此房屋的设计也归属大木作。
历史渊源由《考工记》所载“攻木之工七”,可知周代木工已分工很细,以后各代分工不同。
宋代房屋的附属物平棊、藻井、勾阑、博缝、垂鱼等的制作,归小木作,明清时则归大木作。
宋代大木作以外另有锯作,明清也归大木作。
木构架房屋建筑的设计、施工以大木作为主,则始终不变。
设计制度中国古代建筑在唐初就已经定型化、标准化,由此产生了与此相适应的设计和施工方法。
宋《营造法式》中,已载有一套包括设计原则、标准规范并附有图样的材份制(即古代的模数制,见材份)。
材份制一直沿用到元末。
明初,大量营建都城宫室,已不再用材份制。
清初颁布的清工部《工程做法》基本上使用了斗口制(见斗口),仍可看出材份制的痕迹,但在力学上已不如材份制严谨,各种构件的标准规范也无一致的准则。
实质上是旧的设计制度已被废弃,而新的设计制度还不完善。
结构形式从远古到汉代的木结构的形式迄今未能完全了解,仍在探索中。
从半坡遗址到商代盘龙城遗址、西周周原建筑遗址、汉代礼制建筑、石阙等,虽已有复原研究,但还都未能得出系统的结论,只能看出一些脉络:①殷商的墓室均用井干式结构,后代虽不普遍使用,但在木结构发展史中却有重大木作要作用。
②自商代至战国宫殿遗址中已发掘的平面柱网布置,均纵向成行列而横向常不成行列。
据此可推断屋架构造,系以纵架为主,直至汉代仍有应用,故纵架应是早期普遍使用的构造形式。
后来,辽金时期偶然也有使用纵架承托横架的构造,那是经过改进提高的纵架。
③自西周开始已用栌斗作为结合柱、梁的构件,以后逐步发展成栌斗上用栱、昂等组合成铺作(见斗栱)的复杂构造形式。
现在知道最早的关于具体的结构形式的记录, 是宋代《营造法式》中的殿堂结构、厅堂结构、簇角梁结构三种。
中国建筑史大木作、小木作
大木作的分类
总结词
大木作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根据建筑规模可分为宫殿建筑、寺庙建筑等;根据建筑功能可 分为住宅、园林等。
详细描述
根据建筑规模和功能的不同,大木作可以分为多种类型。按照建筑规模可以分为宫殿建筑、寺庙建筑、民居建筑 等;按照建筑功能可以分为住宅、园林、商业建筑等。不同类型的建筑在结构和装饰上都有不同的特点,体现了 大木作技术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现代建筑大木作、小木作应用案例分析
总结词
现代建筑中大木作、小木作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其 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具有艺术价值和环保价值。
详细描述
现代建筑中大木作、小木作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如 大型场馆、商业中心、住宅等建筑中都有应用。这些建 筑中的大木作、小木作不仅具有实用价值,如提供结构 支撑、装饰美化等,还具有艺术价值和环保价值。通过 巧妙的设计和施工,现代建筑中的大木作、小木作可以 成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可以减少对环境 的破坏和污染。
使用材料的比较
材料选择
大木作主要使用大型的木材,如松木、 楠木等,要求木材质地坚硬、纹理美 观;小木作则多使用木材、竹子、藤 条等细小材料,要求材料质地轻巧、 易于加工。
材料利用
大木作在材料利用上要求尽可能减少 浪费,注重材料的合理利用和加工; 小木作则更注重材料的装饰性和美观 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牺牲材料的使 用效率。
大木作通常用于构建建筑物的主体结构,如梁、柱、斗拱等,强调整体的稳定 性和承重能力;小木作则主要用于室内装修和细部装饰,如门窗、隔断、挂落 等,注重美观和细节处理。
功能
大木作承载着建筑物的承重和支撑功能,对于建筑的整体安全至关重要;小木 作则更多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和审美需求,为室内空间提供舒适和美观 的环境。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精讲
中建史名词解释台基、踏道、栏杆、铺地P2632.叠涩:以砖石层层向外出跳之法,用于砖石建筑的出檐,或须弥座束腰上下枋的出跳,多用于塔身、台基、出桅等。
P18217.寻杖绞角造:宋以前多为通长,仅转角处或结束处立望柱。
寻杖在转角望柱上相互搭交而又伸出的作法,称为寻杖绞角造。
18.寻杖合角造:宋以前多为通长,仅转角处或结束处立望柱。
寻杖止于转角望柱而不伸出的作法,称为寻杖合角造。
◆大木式P2661.大木作: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的主要结构部分,主要包括柱、梁、枋、檩等。
同时又是木建筑比例尺度和形体外观的重要决定因素。
清式大木作分大木大式、大木小式两类。
小木作:宋代对室内装修的称法。
2.开间:我国木构架建筑正面相邻两檐柱间的水平距离,又称面阔。
各开间宽度的总和称通面阔。
建筑中各开间的名称又因位置不同而异,正中一间称明间(宋称当心间)、左右侧的称次间、再外的称梢间、最外的称尽间,九间以上的建筑增加次间数。
3.间:中国古代木架建筑把相邻两榀屋架之间的空间称为“间”,房屋的进深则以“架”数或椽数来表示。
宋《营造法式》则以椽数计进深。
4.步架:古建筑木构架中,相邻两檩中心线的水平投影距离,也简称步(进深);清代建筑木构架中,相邻两条桁(檩)之间的水平距离,称为“歩”。
宋《营造法式》称架,或椽架。
根据檩的布置和数量,常将木构架划分为若干个步架。
其中,正脊两侧的步架称脊步,檐檩内侧的步架称檐步,脊步与檐步之间的步架称金步。
木构架如有金柱,则檐柱与金柱之间的檐步,有时也称步。
5.进深/通进深:各步距离的总和或侧面各开间宽度的总和称为“通进深”,有时则用建筑侧面间数或以屋架上的椽数来表示“通进深”的,简称为“进深”。
6.缝:凡中心线均称缝,如柱列的中心线称为柱缝,槫(檩条)断面的垂直方向中心线称为槫缝,转角铺作上的斜栱斜昂称之为“斜出跳一缝”等。
7.馒头榫:柱子上端与梁结合之榫,位于柱头中线位置,榫呈方形,宽高均为柱直径的1/4~3/10,其榫根部略大,头部略小,呈方形馒头状,多见于小式做法。
古建园林工程施工技术
古建园林工程施工技术古建园林工程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古建园林工程施工技术是对古建筑和园林景观进行建设的技术方法。
在古建园林工程中,施工技术对于保证工程质量和传承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古建园林工程施工技术进行探讨。
一、古建筑施工技术古建筑施工技术主要包括大木作、小木作、砖石作、瓦作、油漆作等几个方面。
1.大木作:大木作是古建筑的基础部分,主要包括立柱、梁、枋、檩等结构。
施工时需严格按照设计图纸进行,确保尺寸准确、安装稳固。
在选材方面,要选择纹理清晰、质地坚韧的木料,以保证建筑的耐久性。
2.小木作:小木作包括门、窗、隔扇、屏风等部件。
小木作施工要求精细,线条流畅,刀法熟练。
在制作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功能和美观,使二者相得益彰。
3.砖石作:砖石作是古建筑的墙体、地面、基座等部分。
施工时要注意石材的选用和搭配,确保建筑的整体美观。
砖石作的砌筑要坚固平整,灰缝均匀。
4.瓦作:瓦作是古建筑屋顶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琉璃瓦、青瓦等。
瓦作施工要求瓦片平整、色泽一致,屋脊、翘角等部位要线条流畅,造型美观。
5.油漆作:油漆作是对古建筑进行美化、防腐、防虫处理的技术。
施工时要选用优质油漆,注意涂层的均匀和丰满,避免出现流淌、皱皮等现象。
二、园林景观施工技术园林景观施工技术包括地形处理、绿化、水景、园路等方面。
1.地形处理:根据园林设计要求,对地形进行挖填、堆坡等处理,使园林景观达到自然、和谐的效果。
2.绿化:绿化是园林景观的核心部分,包括种植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等。
绿化施工要遵循生物学和生态学原理,注重植物的搭配和空间布局,形成丰富的景观层次。
3.水景:水景是园林景观的灵魂,包括水池、溪流、瀑布等。
水景施工要注重水质的处理和水循环利用,创造出生动自然的水景效果。
4.园路:园路是连接园林景观各个部分的交通线路。
园路施工要求路面平整、线条流畅,与周围景观相协调。
总之,古建园林工程施工技术是对古建筑和园林景观进行建设的技术方法。
建筑历史名词解释
建筑历史名词解释1:抱厦:亦称龟头屋,是由两个九脊殿(歇山顶)作丁字相交的形式,其凸出部分便称抱厦。
如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的“四出抱厦”。
2:马面:城墙每隔一定距离(一般不超过两箭之遥)向外凸出的矩形墩台,上建有敌楼,以利于防守者从侧面有效的射击敌人,此墩台即称马面。
这种形式最迟从六朝即有。
3:大木作:木构建筑骨干结构部分的加工制作,由竖向支重部分的柱子和横向支承部分的梁.枋.懔.椽等构件组成。
同时它又是木建筑比例尺度和形体的重要决定因素有大式(有斗拱)和小式(无斗拱)之分。
4:小木作:清代称装修,木构建筑次要结构的加工制作。
由门窗. .室内隔断.神龛.天花以及家具.匾联等组成,一般为可移动折装的器件。
5:内外槽:宋《营造法式》称金厢斗底槽,由一圈内柱和一圈外柱组成的柱网。
其中内柱圈成的空间称为“内槽”,内柱与外柱之间形成的空间称为“外槽”,故总称“内外槽”,其进深为四间,是唐代宫殿.佛寺的主殿惯用的布局形式,可获得重点突出的内部空间作为庄重的活动场所。
如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辽代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和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均属此形式。
6:双槽:以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三部分,其进深为三间,宋《营造法式》中称为双槽。
7:前后槽:宋《营造法式》称单槽,以一系列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两部分,其进深为两间。
8:分心槽:宋《营造法式》称分心斗底槽,在门房建筑中以一系列中柱将平面等分。
其进深为两间。
它与前后槽的主要区别在于一个内槽置于平面正中,一个则偏重于一边。
实例如辽代天津蓟县独乐寺的山门。
9:辇道:又称陛.御道。
古代封建社会中专供最高统治者使用的道,是一种坡度平缓用以行车的坡道。
常与踏垛(阶级)组合在一起,汉代文献中就有“左平右槭”的记载。
平,指斜平坡道;槭,指阶级形踏垛。
唐宋时将辇道置于两踏垛间,明清时其功用已为装饰化所替代。
如故宫太和殿的台阶,两边是踏垛,中间御道斜面上雕刻龙卷水云波纹等,称“龙凤石”,已纯为装饰物了。
中国建筑史期末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简答及论述
名次解释木构架几种形式:1.抬梁式:梁柱结构体系,多用于官式建筑和北方民间建筑,用材较大,可以取得较大的空间跨度,空间相对灵活,但是对材料要求比较高,耗材较多。
重要建筑则用斗拱承载出挑。
2..穿斗式构架:柱距较密,柱径较细的落地柱与短柱直接承檩,柱间不施梁而用若干穿枋联系,并以挑枋承托出檐。
在我国南方使用普遍,优点是用料较小,山面抗风性能好;缺点是室内柱密而空间不开阔。
3.井干式构架:将木材层层相叠,既是围护结构,又是承重结构。
4.大木作:木构建筑骨干结构部分的加工制作,由竖向支重部分的柱子和横向支承部分的梁.枋.懔 .椽等构件组成。
同时它又是木建筑比例尺度和形体的重要决定因素有大式(有斗拱)和小式(无斗拱)之分。
5.小木作:清代称装修,木构建筑次要结构的加工制作。
由门窗、室内隔断、神龛、天花以及家具、匾联等组成,一般为可移动折装的器件。
6.大木大式建筑和大木小式建筑:在官式建筑的构筑形制上,区分为大木大式建筑和大木小式建筑。
大式建筑主要用于坛庙、宫殿、苑囿、陵墓、城楼、府第、衙署和官修寺庙等组群的主要殿屋,属于高等级建筑。
小式建筑主要用于民宅、店肆等民间建筑和重要组群中的辅助用房,属于低等次建筑平面形式:7.间:四柱之间的空间或两榀梁架之间的空间, 若两排柱子很近则其中间部分称之为出廊。
8. 金厢斗底槽:宋《营造法式》称内外槽,由一圈内柱和一圈外柱组成的柱网。
是唐代宫殿佛寺的主殿惯用于庄重的活动场所。
如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
9.双槽:以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三部分,其进深为三间,宋《营造法式》中称为双槽。
10.分心槽:宋《营造法式》称分心斗底槽,在门房建筑中以一系列中柱将平面等分。
其进深为两间。
它与前后槽的主要区别在于一个内槽置于平面正中,一个则偏重于一边。
实例如辽代天津蓟县独乐寺的山门。
11.副阶:宋代也称副阶周匝,清代称廊子,主体建筑周围环绕一圈回廊。
一般应用于较隆的建筑,如殿、阁、塔等个体建筑上,如应县佛宫寺木塔的副阶。
中国建筑史复习笔记
中国建筑史复习笔记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一.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1.多样性:1)南方气候炎热潮湿的山区——架空的竹木建筑——干阑2)北方游牧名族——便于迁徙的轻质骨架覆以毛毡——毡包3)新疆干旱少雨地区——土墙平顶或土胚拱顶4)黄河中上游——黄土断崖挖出的横穴——窑洞5)东北与西南大森林——利用原木垒成墙体——井干式2.主流:使用木构架承重的建筑二.木构架建筑的优势与缺陷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
1.优势:1)取材方便。
2)适应性强。
3)较强的抗震性能。
4)施工速度快。
5)便于修缮搬迁。
2.缺陷:1)木材越来越稀少。
2)易遭火警。
3)难以满足大空间、复杂的空间需求。
三.组群布局1.以木构架结构为主的中国修建系统,在平面布局方面具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
就是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
中国古代修建群体布局:讲求深度的深远美。
讲求条理的节奏美。
讲求序列的次序美。
讲求乐趣的意境美。
1)纵轴线为主,横轴线为辅。
2)纵横轴线同等重要。
3)部分有轴线。
4)无轴线。
2.庭院的围合方式:1)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墙围合。
2)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廊围合,通常称为廊院。
3)主房前两侧工具相对各建厢房一座,前设院墙与院门,称之为三合院。
1四.修建与环境1.善择基址2.因地制宜3.整治环境4.心理补偿四.建筑类型1.居住建筑2.政权建筑及其附属设施3.礼制建筑4.宗教建筑5.贸易与工业修建6.教诲、文化、娱乐修建7.园林与风景修建8.市政修建9.标志性建筑10.防备修建五.工官制度1.工官是城市建设和建筑营造的具体掌管者和实施者,对古代建筑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工官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官本位系统体例的产物。
2.历史上有名的工官:隋代——XXX宋朝——XXX明代——XXX、XXX等第二节中国古代修建的立面构成1.单体建筑的“上分”——屋顶一.种类1.庑殿(宋称四阿顶)2.歇山(宋称九脊殿)3.悬山4.硬山5.攒尖(宋称斗尖)6.单坡7.平顶2二.屋顶的组合形态一)水平组合1.正脊并联1)屋檐勾连2)并连式抱厦3)翼角对接2.正脊串联1)两夹2)骑楼3)迭落4)牌楼5)阙式串联3.正脊相交1)丁字相交2)十字相交3)转角相交二)竖向组合1.重檐构成1)重檐庑殿2)重檐歇山3)重檐攒尖4)密檐塔2.重楼构成三.屋顶做法一)屋面曲线1.檐口曲线2.屋面曲线3.屋脊曲线二)屋角三)屋脊和屋面粉饰2.单体修建的“平分”——屋身33.单体建筑的“下分”——台基一.台基的基本构成1.XXX2.台阶垂带踏跺如意踏跺礓礤3.栏杆4.月台正座月台包台基月台第三节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类型及特点一.叠(抬)梁式特点:柱上搁置XXX,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
中国建筑史 大木作小木作 ppt课件
另一种后尾下无承托,而支撑于金桁下,称为挑金做法。
②间架:5-11开间 3-5间
③斗拱 可有可无 无斗拱
构架 有飞椽 无飞椽
无周围
中国建筑史 大木作小木作
中国建筑史 大木作小木作
一、柱
类型: ·按结构所处的部位:檐柱、金柱、中柱、山柱、角柱、童柱
等。此外,又有都柱、倚柱、排叉柱、塔心柱、望柱等。 ·依构造需要,则有雷公柱、垂莲柱、擎檐柱、抱柱、心柱等。 ·外观:直柱、收分柱、梭柱、凹楞柱、束竹柱、瓜柱、束莲
·平板枋(宋称普拍枋):平置于阑额之上,是用以承 托斗拱的构件。后来逐渐变高变窄,至明、清,其宽度已窄 于额枋。
中国建筑史 大木作小木作
·雀替(宋称绰幕枋): 置于梁枋下雨柱相交的短木, 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
雀替的作用: 1.增加挤压面 2.减少净跨 3.改善节点构造 4.取得艺术上的过渡。
中国建筑史 大木作小木作
中国建筑史 大木作小木作
·梁(宋称梁或栿) 按它在构架中的部位,可分为单步梁(又称抱
头梁)、双步梁(宋称乳栿)、三架梁(平梁)、 五架梁(四椽栿)、七架梁(六椽栿)、顺梁、扒 梁、角梁(阳马)等。 宋梁栿的名称是按它所承受的椽数来定的,而清代 则按其上所承的桁或椽数来命名。
挑尖梁(大式做法,有斗栱):檐柱和老檐柱 之间的短梁称为挑尖梁。作用:加强廊子的结构。
抱头梁(无斗栱)
中国建筑史 大木作小木作
n 架梁——n-1 步架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
中建史名词解释台基、踏道、栏杆、铺地P2632.叠涩:以砖石层层向外出跳之法,用于砖石建筑的出檐,或须弥座束腰上下枋的出跳,多用于塔身、台基、出桅等。
P18217.寻杖绞角造:宋以前多为通长,仅转角处或结束处立望柱。
寻杖在转角望柱上相互搭交而又伸出的作法,称为寻杖绞角造。
18.寻杖合角造:宋以前多为通长,仅转角处或结束处立望柱。
寻杖止于转角望柱而不伸出的作法,称为寻杖合角造。
◆大木式P2661.大木作: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的主要结构部分,主要包括柱、梁、枋、檩等。
同时又是木建筑比例尺度和形体外观的重要决定因素。
清式大木作分大木大式、大木小式两类。
小木作:宋代对室内装修的称法。
2.开间:我国木构架建筑正面相邻两檐柱间的水平距离,又称面阔。
各开间宽度的总和称通面阔。
建筑中各开间的名称又因位置不同而异,正中一间称明间(宋称当心间)、左右侧的称次间、再外的称梢间、最外的称尽间,九间以上的建筑增加次间数。
3.间:中国古代木架建筑把相邻两榀屋架之间的空间称为“间”,房屋的进深则以“架”数或椽数来表示。
宋《营造法式》则以椽数计进深。
4.步架:古建筑木构架中,相邻两檩中心线的水平投影距离,也简称步(进深);清代建筑木构架中,相邻两条桁(檩)之间的水平距离,称为“歩”。
宋《营造法式》称架,或椽架。
根据檩的布置和数量,常将木构架划分为若干个步架。
其中,正脊两侧的步架称脊步,檐檩内侧的步架称檐步,脊步与檐步之间的步架称金步。
木构架如有金柱,则檐柱与金柱之间的檐步,有时也称步。
5.进深/通进深:各步距离的总和或侧面各开间宽度的总和称为“通进深”,有时则用建筑侧面间数或以屋架上的椽数来表示“通进深”的,简称为“进深”。
6.缝:凡中心线均称缝,如柱列的中心线称为柱缝,槫(檩条)断面的垂直方向中心线称为槫缝,转角铺作上的斜栱斜昂称之为“斜出跳一缝”等。
7.馒头榫:柱子上端与梁结合之榫,位于柱头中线位置,榫呈方形,宽高均为柱直径的1/4~3/10,其榫根部略大,头部略小,呈方形馒头状,多见于小式做法。
注册规划师--中国建筑史的基本知识
中国建筑史的基本知识一、概述1、木构框架结构体系:大木作(梁、檩、枋、椽、柱等)和小木作(门、窗、屏风、隔扇、其他非结构部件)。
2、中国古代木结构分为:抬梁式(叠梁式)、穿斗式、井干式三种。
3、中国古代最著名的两部建筑学术著作:北宋李诫《营造法式》和清工部颁布《工程做法则例》。
4、斗拱具有结构与装饰双重作用。
5、增减柱距称为移柱造,在辽、金、元时非常盛行。
6、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分:庑殿、歇山、攒尖、悬山和硬山五种类型。
二、宫殿、坛庙、陵墓(一)、宫殿:1、最早的宫殿遗址:河南偃师二里头商代宫殿遗址;2、北京故宫:建于明永乐年间,三朝(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五门(大清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
(二)、坛庙:1、天坛;2、曲阜孔庙:主殿大成殿为重檐歇山九间殿,仅次于最高级,同保和殿规制。
(三)陵墓:秦、汉、唐和北宋的帝后陵都有明显的轴线;而唐与北宋诸陵在每个陵的轴线上建京殿、门阙、神道和石象生等;明朝陵墓采用公共神道与牌坊、碑亭以及方城明楼和宝顶相结合的处理方法;清朝同明朝。
三、宗教建筑佛教在两晋、南北朝时曾有很大发展,寺庙主体是由塔、殿和廊院组成,并采用中轴对称的平面布局,即前塔后殿的形式;道教:目前保存比较完整的道观是元代中期的山西永济县永乐宫;伊斯兰教约唐代自西亚传入中国,代表作是元代重建的福建泉州清真寺和明初西安华觉巷清真寺。
(一)、寺庙祠观1、唐代建筑典型——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单檐四阿顶——庑殿顶)。
2、辽代建筑的代表——河北蓟县独乐寺。
3、宋代建筑典型——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重檐歇山顶)。
4、元代建筑典型——山西芮城永乐宫。
(二)、塔1、山西应县佛宫寺释伽塔:辽代1056年,是世界上最高的木塔(楼阁式塔)。
2、河南登封嵩岳寺塔:建于北魏523年,最古的砖塔(密檐砖塔)。
3、山东济南神通寺四门塔:隋代公元611年(四角攒尖顶)。
4、北京大正觉寺塔:又称五塔寺,建于明初,是金刚宝座塔的最早实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用 1.增加承托的作用 2.出跳形成悬臂梁,支撑挑檐檩 3.联结柱网:均匀传递荷载 4.减少净跨:减小弯矩.剪力 5.减震:吸收震波 6.装饰作用 7.等级标志 8.模数作用
宋式铺作的分件分为:斗、栱、昂3类。 斗是斗形的木垫块,细分为栌斗、交互斗、齐心斗、散斗; 栱是弓形的短木,分为前后向的华栱和左右向的横栱,横 栱又按所处位置,细分为泥道栱、瓜子栱、慢栱、令栱; 昂是斜木,分为下昂、上昂.
·支摘窗
多用于住宅,上部可以支起,下部可以摘下之窗。其内亦 有一层,上下均固定,但上部可依天气变化用纱、用纸糊饰, 下部安装玻璃,以利室内采光。外层窗心多用灯笼锦、步步 锦格心。故宫内支摘窗多用于内廷居住建筑及配房、值房等
一、柱
类型: ·按结构所处的部位:檐柱、金柱、中柱、山柱、角柱、童柱 等。此外,又有都柱、倚柱、排叉柱、塔心柱、望柱等。 ·依构造需要,则有雷公柱、垂莲柱、擎檐柱、抱柱、心柱等。 ·外观:直柱、收分柱、梭柱、凹楞柱、束竹柱、瓜柱、束莲 柱、盘龙柱等。 柱的断面、高度与建筑尺度的关系,在《营造法式》中已有规 定:“凡用柱之制,若殿阁,即径两材两栔至三材;若厅堂柱,即 径两材一栔;余屋,即径一材一栔至两材。若厅堂等屋内柱,皆随 举势定其长短,以下檐柱为则。”
·窗(槛窗、支摘窗)
(一)构成 框槛:上槛、中槛、下槛 槅扇、横披。 (1)槅扇、槛窗式:多用在较大或较为重要的建筑上。 (2)槅扇、支摘窗式:多用在住宅和较为次要的建筑上。 ·槅扇 可做对外的门,窗,也可内部的隔断。 槅扇由棂心、绦环板、裙板、边挺、抹头组成。 1.充分适应开间的宽窄变化(显调、微调); 2.适应高矮的变化。 槅扇的高低由抹头和绦环板的数量来调节。
P298:
大式做法与小式做法的区别:
1.大式做法 ①出廊 四种情况均可 ②间架:5-11开间 ③斗拱 可有可无 构架 有飞椽 有扶脊木 ④细部 有随梁枋 有角背 ⑤屋顶 可用各种屋顶 形式和琉璃瓦件 2.小式做法 无周围廊 3-5间 无斗拱 无飞椽 无扶脊木 无随梁枋 无角背 只能用硬山、悬山及其卷 棚做法,不许用琉璃瓦件
四、屋架
·举架(宋称举折) 举是指屋架的高度,长按建筑的进深和屋面的 材料而定。 ·推山与收山 推山是庑殿(宋称四阿)建筑处理屋顶的一种 特殊手法。 收山是歇山(宋称九脊殿)屋顶两侧山花自山 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的做法。
·梁(宋称梁或栿) 按它在构架中的部位,可分为单步梁(又称抱 头梁)、双步梁(宋称乳栿)、三架梁(平梁)、 五架梁(四椽栿)、七架梁(六椽栿)、顺梁、扒 梁、角梁(阳马)等。 宋梁栿的名称是按它所承受的椽数来定的,而清代 则按其上所承的桁或椽数来命名。 挑尖梁(大式做法,有斗栱):檐柱和老檐柱 之间的短梁称为挑尖梁。作用:加强廊子的结构。 抱头梁(无斗栱)
清式斗拱:外檐斗栱外出翘、昂、耍头;内出翘、菊花头、六分头、 麻叶头。 室内斗栱多用品字斗栱,两端出跳对称,均用翘而不用昂,仅 耍头后尾作麻叶头。 溜金斗栱多用于宫殿、庙宇的砌上明造屋宇,外跳和一般平身科相 同,内跳用斜上的菊花头、六分头和秤杆等,后尾搭在金柱内额上, 与外跳构件不生联系,完全不起结构作用,称为落金做法。 另一种后尾下无承托,而支撑于金桁下,称为挑金做法。
角柱 檐柱:檐下最外一列称为檐柱。 中柱:在纵中线上,不在山墙内,上面顶 着屋脊的是中柱。 金柱:檐柱以内的称为金柱。 山柱:山墙正中一直到屋脊的称为山 柱。 瓜柱:立在梁上下不着地,作用与柱相同 的称为童柱,也称瓜柱。
二、枋
·额枋(宋称阑额):柱上联络与承重的水平构件。阑额 之名首见与宋代,清代上面的叫大额枋(宋仍称阑额),下 面叫小额枋(宋称由额)。 ·平板枋(宋称普拍枋):平置于阑额之上,是用以承 托斗拱的构件。后来逐渐变高变窄,至明、清,其宽度已窄 于额枋。
P301:
斗 口
一等斗口 二等斗口 三等斗口
斗栱的类别 1.不同位置的类别: 清:柱头科 宋:柱头铺作 平身科 补间铺作 转角科 转角铺作 平身科:位于檐部柱间的平板枋上,起垫托檐桁的作用; 没有梁架,间接受力。 柱头科:位于四周檐柱上方,起承托挑尖梁并传递其荷 载的作用;受力斗拱。 转角科:位于角柱上方。
2.不同做法的类别: (1)两踩斗栱:没有昂和翘,只 有栱。 分为:一斗二升交麻叶与一 斗三升斗栱。 这种斗栱主要用于外檐和隔 架,只在大斗上安瓜栱与正心枋两 材。
(2)翘昂斗栱:有翘有昂。 是外檐斗栱中最常用的一种。 分三踩“斗口单昂”; 五踩“斗口重昂”、“单翘单昂”; 七踩“单翘重昂”; 九踩“重翘重昂”、“单翘三昂”等几 种。
大木作、小木作
大木作
大木作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的主要结构部分,由柱、梁、枋、檩 等组成。 清式大木做法可分为大木大式和大木小式: ·大木大式建筑有时又称为殿式建筑,一般用于宫殿、官署、 庙宇、府邸中的主要殿堂。 ·大木小式建筑用于上述建筑的次要房屋和一般民居。建筑尺 度依明间面阔及檐柱径为标准。 我国木构建筑正面相邻两檐柱间的水平距离称为“开间”, 各开间宽度的总和称为“通面阔”。屋架上的檩与檩中心线间的水 平距离,清代称为“步”。各步距离的总和或侧面各开间宽度的总 和称为“通进深”。
·雀替(宋称绰幕枋): 置于梁枋下雨柱相交的短木, 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
雀替的作用: 1.增加挤压面 2.减少净跨 3.改善节点构造 4.取得艺术上的过渡。
3)斗拱(P275--P278,P300--P304)
斗拱是是我国木构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主要由水平放置 的方形斗、升和矩形的栱以及斜置的昂组成。
(3)品字斗栱:只有翘,没有 昂。里外出跳只用翘,不用昂,形 如倒置品字。主要用于楼房和城楼 平座之下,或天花藻井四围。其出 踩有三踩单翘、五踩重翘、七踩三 翘、九踩四翘等。
(4)隔架科斗栱:主要用于殿 屋门座室内大梁与跨空随梁枋空挡 之间,起垫托隔架作用。常见的有: 单栱隔架科和重栱隔架科。
(5)镏金斗栱:与翘昂斗栱一样用作外檐斗栱,是等级最高的斗栱 制式。
n 架梁——n-1 步架
·椽是垂直搁置或叫檩):与屋脊 平行的构件叫檩,它的 取名方式与柱子名称一 致。 檐檩 脊檩 上金檩 中金檩 下金檩 挑檐檩
四、小木作
·大门
最常见的是板门。由于结构和构造上的需要,门扇 周围需用横槛及抱框。在门洞过大的情况下,还要在抱 框内增加中槛及门框。 大门外面有一圈框,水平横向构件叫槛,分为上槛、 中槛、下槛(门槛),垂直的竖向构件叫框,分为门框、 抱框。 门框和抱框之间的叫余塞板;上槛和中槛之间的叫 走马板。 大门的两个尺度: 1.功能尺度 2.精神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