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分泌系统药理

合集下载

《内分泌系统药理》课件

《内分泌系统药理》课件

内内分泌系统的调节机制
下丘脑-垂体轴
下丘脑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和抑 制激素,作用于垂体腺,调节垂 体激素的分泌。垂体激素进一步 影响其他内分泌腺的功能。
反馈调节
靶细胞分泌的激素可以反馈作用 于内分泌腺或下丘脑,调节内分 泌腺的分泌活动,维持内环境的 稳定。
神经-内分泌调节
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相互协调 ,共同调节生理功能。神经递质 和激素在调节生理活动中发挥协 同作用。
输标02入题
激素拮抗剂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竞争性拮抗和不可逆 性拮抗等。
01
03
激素拮抗剂的使用需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和副作用, 及时调整剂量和给药方案。
04
常见的激素拮抗剂包括雄激素拮抗剂、雌激素拮抗剂 、糖皮质激素拮抗剂等,主要用于治疗前列腺癌、乳 腺癌、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
激素受体激动剂和拮抗剂
功能
内分泌系统在生长发育、新陈代谢、 免疫调节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是维 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机制。
内分泌腺和激素
内分泌腺
常见的内分泌腺包括甲状腺、垂体腺、 肾上腺、胰岛等,它们分泌的激素种类 和作用各不相同。
VS
激素
激素是内分泌腺分泌的化学物质,通过血 液传输至靶细胞,调节靶细胞的生理活动 。激素的种类繁多,如甲状腺激素、肾上 腺皮质激素、胰岛素等。
内分泌药物的相互作用与配伍禁忌
内分泌药物与抗凝药的相互作用
长期使用内分泌药物可能增加出血风险,与抗凝药合用时应谨慎。
内分泌药物与心血管药物的相互作用
内分泌药物与心血管药物合用时可能产生协同作用或相互拮抗,需密 切关注。
内分泌药物与抗生素的相互作用
某些内分泌药物可能与抗生素发生相互作用,影响药效。

内分泌系统药理学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

内分泌系统药理学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

不良反应
包括增加感染风险、骨质疏松和肌肉萎缩等。
禁忌症
如真菌感染、糖尿病和胃溃疡等患者禁用。
剂量限制
应根据个体情况和病情选择适当剂量。
用于治疗风湿性疾病、过敏症 和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
地塞米松
主要用于治疗严重的过敏反应、 肿瘤等疾病。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的临床应用
1
炎症性疾病
包括风湿性疾病、皮肤病和肠道炎症等。
过敏性疾病
2
如过敏性鼻炎、哮喘和过敏性皮肤病等。

自身免疫性疾病
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与 禁忌症
1 概念
肾上腺皮质激素是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一类类固醇激素。
2 作用
肾上腺皮质激素参与调节机体的代谢、免疫和炎症反应,对机体的各个系统起着重要作 用。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的分类
1 短效肾上腺皮质激素 2 中效肾上腺皮质激素 3 长效肾上腺皮质激素
如氢化可的松等,作用持 续时间较短。
如泼尼松等,作用持续时 间中等。
如地塞米松等,作用持续 时间较长。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的药理作用
1 抗炎作用
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和免疫系统的功能发挥作用。
2 代谢作用
参与调节糖、脂、蛋白质和电解质的代谢。
3 免疫抑制作用
通过抑制免疫系统活性,减少免疫反应。
常用的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
氢化可的松
广泛应用于炎症性疾病和过敏 症的治疗。
泼尼松
内分泌系统药理学肾上腺 皮质激素类药物
在内分泌系统药理学中,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起着重要的作用。本课程将 涵盖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概念、分类、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以及不良反应与禁 忌症。

药物对内分泌系统的作用及其内分泌药理学研究

药物对内分泌系统的作用及其内分泌药理学研究

药物对内分泌系统的作用及其内分泌药理学研究标题:药物对内分泌系统的作用及其内分泌药理学研究引言:内分泌系统是机体调节和协调各种生理功能的重要调节系统。

药物通过作用于内分泌系统的激素和受体来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

本研究旨在通过定量分析和构建模型的方法,探究药物对内分泌系统的作用及其内分泌药理学特点,为新药开发和治疗方案设计提供依据。

研究主题:本研究主题为药物对内分泌系统的作用及其内分泌药理学研究。

通过定量分析和构建模型,探究药物作用机制、剂量效应关系、药物相互作用等方面的问题,进一步揭示内分泌药理学的特点。

研究方法:1. 数据收集:收集与药物对内分泌系统作用相关的研究文章、病例报告和临床试验数据等,建立药物和内分泌系统相关的数据库。

2. 数据分析:运用统计学和计算机模拟等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量化分析和模型构建。

通过药物剂量与内分泌功能关系曲线的拟合,确定药物对内分泌系统的剂量效应特点。

3. 药物相互作用研究:通过体外和体内实验,研究不同药物在内分泌系统中的相互作用机制,包括药物的竞争性和非竞争性抑制,以及药物对内分泌激素合成和分泌的影响等。

4. 模型构建:建立药物-受体相互作用的数学模型,预测药物对内分泌系统的作用方式和效应。

数据分析和结果呈现:1. 药物剂量效应关系:通过对相关数据的分析,得出药物剂量与内分泌功能的关系曲线。

根据曲线形态和参数,确定药物对内分泌系统的激活剂或抑制剂特性。

分析剂量效应曲线的斜率和曲率,预测药物对内分泌系统的剂量敏感性。

2. 药物相互作用:通过实验结果,查明不同药物在内分泌系统中的相互作用机制。

分析药物的相互抑制程度、抑制类型(竞争性或非竞争性)和效应强度,进一步揭示药物对内分泌系统的调控方式。

3. 模型构建:依据药物-受体相互作用的机制和实验结果,构建数学模型,模拟药物对内分泌系统的作用方式和效应。

通过模型的验证和优化,进一步明确药物作用的特性和剂量效应关系。

结论:通过本研究,我们深入探究了药物对内分泌系统的作用及其药理学特点。

内分泌系统药理

内分泌系统药理
内分泌系统药理
2020/11/6
内分泌系统药理
问题一: 机体生命维存的前提条件?
食物/水 (消化系统)
O2
细胞 (呼吸系统)
CO2
代谢废物 (排泄泌尿系统)
内环境
外 界
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交换的媒介 内分泌系统药理
机体生命维存的前提–––“内环境稳态”
“内环境”:贝尔纳(1857年)
机体外环境;细胞内环境(细胞外液) 内环境具有自我保持稳定的特性(神经调节) 内环境稳定是生命存在与维持正常的前提、
由机体各内分泌腺以及散布于全身的内分 泌细胞共同构成的信息传递系统,通过释放具 有生物活性的化学物质—激素来调节靶细胞 (或靶组织、靶器官)活动。
内分泌系统是包括靶细胞等在内的一个庞大的 内环境稳态调节系统,机体体液调节的主要方式。
内分泌腺; 内分泌细胞(分散)
释放
效应
激素同目标。
“稳态”:坎农(1926年)
内环境稳定是动态的、相对的 内环境的任何微小变化会触发机体调节机制 (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使各个器官、系统
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内分泌系统药理
生物稳态的多层次性
不局限于内环境的范畴,适用于生命科学的一大基本概念:
结构基础
结构基础
内分泌系统的范围
• 神经递质-内分泌-免疫网络 • 激素的免疫调节 • 细胞因子的神经-内分泌调节 • 免疫系统可产生激素和神经肽类物质
内分泌系统药理
(二) 激素 (Hormones) 1. 经典概念:
由内分泌腺以及内分泌细胞释放,经循环体 液运送来调节远靶细胞(或者靶组织、靶器官) 活动的具有生物活性的一类化学物质。
远距分泌

药物对内分泌系统的药理学作用

药物对内分泌系统的药理学作用

药物对内分泌系统的药理学作用药物对内分泌系统产生不同的药理学作用,从而影响机体的内分泌功能和调节。

本文将着重介绍药物对内分泌系统的作用机制及其应用。

一、药物对内分泌系统的调节机制药物通过不同的途径影响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机制:1. 激素替代疗法某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激素分泌缺乏或异常有关,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通过给予患者相应的激素替代治疗,可以恢复机体的内分泌平衡,改善疾病症状。

2. 抑制激素合成与释放某些药物可以通过抑制激素的合成与释放来调节内分泌系统。

例如,噻嗪类利尿药可抑制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产生,从而减少体液潴留;抗甲状腺药物可以抑制甲状腺激素的合成,用于治疗甲亢等疾病。

3. 促进激素合成与释放有些药物可以促进激素的合成与释放,从而增加内分泌系统的功能。

例如,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类药物可刺激促性腺激素的合成与释放,用于治疗不孕症等生殖系统疾病。

4. 调节激素受体药物可以调节激素受体的活性或亲和力,从而改变内分泌系统的反应。

例如,雌激素类药物可以与雌激素受体结合,模拟雌激素的作用,用于激素替代治疗或避孕。

二、药物对内分泌系统的应用药物对内分泌系统的作用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和疾病预防。

下面将介绍几个常见的应用领域:1. 内分泌疾病治疗药物对内分泌疾病的治疗至关重要。

例如,胰岛素类药物用于治疗糖尿病,甲状腺激素类药物用于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等。

这些药物可以恢复机体的内分泌平衡,缓解疾病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 生殖调节药物对生殖系统的调节在生育控制和不孕症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

口服避孕药通过合成类固醇激素,抑制排卵和子宫内膜增生,从而起到避孕效果。

而对于不孕症患者,通过激活生殖轴释放激素的药物可以促进排卵,增加受孕机会。

3. 代谢调节内分泌系统与机体的代谢紧密相关。

很多内分泌疾病如肥胖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会导致代谢紊乱。

药物通过调节内分泌系统可以改善代谢紊乱,并达到减肥、增肥等效果。

作用于内分泌系统的药物

作用于内分泌系统的药物

增进血管内皮细胞粘附白 细胞,进而使其从血液渗 出到炎症部位
使血管通透性增长
使内皮细胞、中性粒细胞 及巨噬细胞活化
刺激成纤维细胞增生及淋 巴细胞增殖与分化
Pharmacology
(3)克制NO生成:糖皮质激素经过克制巨噬细胞中一氧化 氮合酶(NOS),使NO生成降低,从而克制炎症部位旳 血浆渗出、水肿形成及组织损伤,减轻炎症症状。
5.影响血液与造血系统 ❖ 糖皮质激素能刺激骨髓造血功能,增长红细胞、血小
板及纤维蛋白原浓度,缩短凝血时间; ❖ 使中性粒细胞数增多,但却克制其游走、吞噬等功能,
减弱其对炎症区域旳浸润及吞噬活动; ❖ 糖皮质激素还可使血液中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数量降低,原因是使这些细胞重新分布。
Pharmacology
Pharmacology
3.抗毒作用 糖皮质激素不能中和细菌内毒素,但能提升机体对内
毒素旳耐受力,减轻内毒素对机体旳损害,可迅速退热并 缓解毒血症症状。
这与其能稳定溶酶体膜而降低内源性致热原旳释放, 降低下丘脑体温调整中枢对致热原旳敏感性有关。糖皮质 激素对细菌外毒素无防御作用。
Pharmacology
下丘脑
- -
CRF

垂体前叶
- ACTH +
肾上腺
糖皮质激素
影响代谢、抗炎、 免疫克制
下丘脑-垂体前叶-糖皮质激素 调整示意图
-糖皮质激素分泌旳昼夜节律性
氢化可旳松

午 八
16μg/100ml

下 午 四 4μg/100ml 时
醛固酮 0.1μg/100ml
0.1μg/100ml
Pharmacology
HO 9

药理5 (3)内分泌系统药物汇总

药理5 (3)内分泌系统药物汇总
胰岛素及口服降糖药
药品名称 药理作用与作用机制 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 1.IDDM 2.NIDDM: 经饮食控制,锻炼或口服降糖药未能 控制者。 3.发生各种急性或严重并发症的糖尿 病患者,如酮症酸中毒及非酮症性高 渗性昏迷。 4.合并重度感染,消耗性疾病,高热, 妊娠,创伤以及手术的各型糖尿病。 5.细胞内缺K者,胰岛素与葡萄糖同用 可促使K内流。 给药方式: 肠外 皮下 1.肠外 肠外给药:皮下 皮下,肌注,iv 2.仅在紧急情况下,短效胰岛素可以 用来静脉注射。 不良反应
⒈Increase release of insulin from pancreas ⒉Increase in peripheral insulin sensitivity ⒊Reduce serum glucagon levels 促胰岛素释放机制: **促胰岛素释放机制: **促胰岛素释放机制 磺酰脲类与胰岛β细胞受体结合→阻断ATP依赖性 K通道,导致去极化→电压门控Ca通道开放→Ca内 流,胰岛素释放(同胰岛素释放机制相似)
双胍类Biguanides: 二甲双胍(Metformin)
பைடு நூலகம்
目前认为二甲双胍可能通过促进脂肪组织摄取葡 萄糖、降低葡萄糖在肠道的吸收、抑制肝糖原异 生、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及胰高血糖素释放等 发挥其降血糖作用。 可逆性抑制葡萄糖苷酶 可逆性抑制葡萄糖苷酶,通过降低多糖和蔗糖消 化吸收速率,使餐后血糖↓
1.NIDDM 2.Insulin resistance
胰岛素: 1.速效:正规胰岛素 (regular insulin) 2.中效:中性精蛋白锌胰岛素 (Neutral protamine hagedorn,NPH) 3.长效:鱼精蛋白锌胰岛素 (Protamine zine insulin)

内分泌系统药理学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

内分泌系统药理学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

三. 糖皮质激素的药理作用
1. 抗炎作用 2. 免疫抑制作用 3. 抗毒作用 4. 抗休克作用 5. 对血液成分的影响 6. 中枢作用 7. 其它作用
1. 抗炎作用
炎症是机体对各种刺激(物理、化学、生物、 免疫等)产生的一种防御反应,可有多种表现。 超生理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对各种原因所致的炎 症以及炎症的不同阶段均有强大的抗炎作用。 表现为增加机体对炎症的耐受性以及降低炎症 的血管反应与细胞反应。糖皮质激素的抗炎机 制十分复杂,目前尚未完全阐明。
4. 抗休克作用
超大剂量的糖皮质激素还有抗休克作用,原 因是能加强心肌收缩力,使心输出量增多;降低 血管对某些缩血管活性物质的敏感性,使痉挛血 管扩张,改善微循环;减少心肌抑制因子所致的 心肌收缩无力与内脏血管收缩。
5. 对血液成分的影响
糖皮质激素能使白细胞增多,但却抑制其游 走、吞噬及消化功能,因而减弱对炎症区的浸润 与吞噬活动。糖皮质激素能使红细胞和血红蛋白 含量增加、血小板及纤维蛋白原浓度增加,凝血 时间缩短。
2. 免疫抑制作用
免疫反应是机体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 下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大约可分为感 应期、增殖分化期及效应期。超生理剂 量的糖皮质激素能抑制病理性的免疫反 应,它对免疫过程的许多环节均有抑制 作用。
3. 抗毒作用
细菌内毒素可致人体高热、乏力、 食欲减退等毒血症状,糖皮质激素能提 高机体对内毒素的耐受力,迅速退热并 缓解毒血症状。
4. 对水盐代谢的影响:
– 对水的排除有影响,缺乏时会出现排水困难。
5. 对血细胞生成与破坏的影响:
– 增强骨髓对红细胞和血小板的造血功能。
6. 对血管反应的影响:
– 提高血管平滑肌对去甲肾上腺素的敏感性,降低毛 细血管的通透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分泌系统药理
问题一: 机体生命维存的前提条件?
食物/水 (消化系统)
O2
细胞 (呼吸系统)
CO2
代谢废物 (排泄泌尿系统)
内环境
外 界
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交换的媒介 1
机体生命维存的前提–––“内环境稳态”
“内环境”:贝尔纳(1857年)
机体外环境;细胞内环境(细胞外液) 内环境具有自我保持稳定的特性(神经调节) 内环境稳定是生命存在与维持正常的前提、
免疫调节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内环境
环 境
[稳态]
循环、呼吸、消化、 排泄等生理功能
外环境 因素
稳态失调
调节力 因素
自身调节
疾病! 1
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
神经调节(贝尔纳) 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神经递质、神经激素)
神经—体液调节(坎农) 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内分泌 腺(中间效应器)→激素血液运输→效应器 (神经递质、激素)
(药理剂量)糖皮质激素产生抗炎、抑制免 疫作用。 3.应用药物改变特定激素的浓度或作用(正 常):如避孕药。 4.应用药物调节激素分泌(异常):纠正过度 或不足。
1
第35章
1
一、肾上腺激素类别
(15%)→ 盐皮质激素: 醛固酮等
[水、电解质代谢] 皮 (78%)→ 糖皮质激素:皮质醇等 质
[糖、蛋白等代谢] 激 (7%)→ 氮皮质激素: 少量性激素 素
• 内分泌 (远距分泌 telecrine) • 旁分泌(paracrine) • 自分泌(autocrine) • 神经分泌(neurocrine)
1
激素的传递方式
(激素) (神经激素)
1
(局部激素)
(自体活性 物质)
生物活性物质类别(总结):
递质:离子通道→快突触电位
神经细胞 调质:G蛋白受体→调节递质作用
1
肾上腺髓质激素的作用
应急反应(emergency reaction ):机体在 紧急情况下,通过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发生的适 应性反应。
如: 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呼吸增强、 兴奋心脏、血压升高 、糖、脂肪分解增强
在面临有害刺激时,应急与应激两种反应是相 辅相成的,共同提高机体的适应能力和对有害刺 激的耐受力。
糖皮质激素对有些组织细胞无直接效应, 但可给其他激素作用的发挥创造有利条件;
– 如:增强儿茶酚胺的血管收缩作用; – 增强胰高血糖素的升血糖作用
1
2. 抗炎作用(强大) ▪ 对抗各种原因所致炎症(物理、化学、生物、 免疫等) ▪ 炎症初期红、肿、热、痛症状减轻; 炎症后 期延缓肉芽组织生成,防止瘢痕形成; ▪ 同时可降低机体的防御功能,导致感染扩散、 阻碍创口愈合(炎症是防御性反应)。
垂体 ↓促激素
外周腺体 ↓激素
外围激素
↓ 最终靶细胞
1
上级对下一级的调节
1
2 负反馈作用
外围激素对下丘脑或垂体的调节称长负反馈。 促激素对下丘脑的调节称短负调节。 下丘脑本身产生的激素对下丘脑的调节称超短负反馈。
★ 酶的分步剪切调节 ★1 激素间多元调节
三、内分泌系统的药物治疗方式
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或疾病时: 1.应用激素替代治疗:补充天然激素的不足。 2.应用激素获得特殊药理效应:如应用大剂量
2) 在应激反应中的作用
• Seyle’s stress theory: 应激学说 (抗紧张学说)
机体受有害刺激时,下丘脑-腺垂体-肾上腺皮 质轴被调动,ACTH、糖皮质激素分泌↑,以 加强机体的适应机能 。
• 一般将能引起ACTH与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加的 各种刺激称为应激刺激,产生的反应称为应激 (stress)。
1
1
图34-2 糖皮质激素对基因转录的影响
1
非经典作用原理—快速效应
• 非基因受体介导效应
– 快速、短暂,数分钟起效(如大剂量抗过敏) – 与细胞膜类固醇受体有关,不通过胞浆受体
• 生化效应
– 改变细胞膜离子通透性,氧化磷酸化耦联解离 – 直接抑制阳离子循环(不减少细胞内ATP产生)
1
二、药理作用 1. 允许作用 (permissive action)
• 应激反应是以ACTH与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加为 主,多种激素参与的使机体抵抗力增强的非特 异性反应。
1
3)作用机制
• 经典甾体激素作用原理
– 基因效应:糖皮质激素核受体介导
• 非经典作用原理
– 快速效应
1
1
糖皮质激素受体(GR)
• 由约800个氨基酸构成 • 其C端与GCS结合; • 中央两个锌指各结合4个半胱氨酸,为
(噬铬细胞)→ 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
1
(递质、激素)
肾上腺髓质激素的合成、代谢
1.合成 嗜铬细胞胞浆中存在 大量苯乙醇胺氮位甲 基移位酶(PNMT) 可使去甲肾上腺素NE 甲基化而生成肾上腺 素E 。故髓质以合成E 为主,占80%;NE占 20%。
2.代谢 由体内的单胺氧化酶 (MAO)和甲基转换酶 (―(内环境)―机体―(外环境)―生态
维持、调节 (分子水平)
▪ 基因表达 ▪ 蛋白活性 ……
维持、调节 (器官水平)
▪ 循环 ▪ 呼吸 ▪ 消化 ▪ 排泄 ……
维持、调节 (宏观水平)
▪ 种群数量 ▪ 生态环境
……
只有保持内环境稳态,多细胞动物才有可能生存
机体的一切调节活动最终目的在于维持内环境稳态 1
1
3.免疫抑制作用与抗过敏作用
免疫抑制作用机制: 诱导淋巴细胞DNA降解;对淋巴细胞物质代谢的影响: 抑制DNA、RNA蛋白质的合成; 减少LC中RNA聚 合酶活力和ATP的生成。 诱导淋巴细胞凋亡(T、B淋巴细胞); 抑制核转录因子NF-KB活性(减少炎性细胞因子的 生成)。
抗过敏作用机制: 抑制抗原-抗体反应引起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 5-羟色胺、过敏性慢反应物质、缓激肽等。
DNA结合区 • N端的功能区τ 1与DNA结合后的转录性
基因转移活化及与其他转录因子结合有关
• 激素结合功能区τ 2与进入核内及形成二 聚体有关
1
GR未活化时与一大分子蛋白质复合物结合
– 组成:两个分子的热休克蛋白90 (Hsp90); 抑制性蛋白
– 作用:维持受体的折叠状态,利于糖皮质激 素与GR结合; 避免GR未活化时与靶基因DNA发生反应
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既是肾上腺髓质所分泌的激素,又是交感和 中枢神经系统中去甲肾上腺素能纤维1 的神经递质。
激素的化学本质
激素按其化学本质可分为三类:
1.含氮激素: 包括氨基酸衍生物激素、多 肽激素和蛋白质激素。加压素、生长素
2.固醇激素: 以环戊烷多氢菲为核心。包 括性激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
因此是机体各种生理活动的共同目标。
“稳态”:坎农(1926年)
内环境稳定是动态的、相对的 内环境的任何微小变化会触发机体调节机制 (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使各个器官、系统
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1
生物稳态的多层次性
不局限于内环境的范畴,适用于生命科学的一大基本概念:
结构基础
结构基础
结构基础
5. 其他作用
(1)退热作用
– 抑制体温中枢对致热原的反应、稳定溶酶体膜、 减少内源性致热原的释放
(2)血液与造血系统:
红细胞、血红蛋白增加; 血小板增多,提高纤维蛋白原浓度,缩短凝血时间; 提高中性白细胞数量,但其功能下降; 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减少
1
(3)中枢神经系统
–减少脑中γ –氨基丁酸的浓度,提高中 枢兴奋性;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现代观点) (神经递质、激素、细胞因子)
1
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之间的调节
神经递质 神经激素
激素 1
细胞 因子
第五篇
1
内分泌概述
(Endocrine System)
1
一、内分泌和激素的概念
(一) 内分泌系统 ——
由机体各内分泌腺以及散布于全身的内分 泌细胞共同构成的信息传递系统,通过释放具 有生物活性的化学物质—激素来调节靶细胞 (或靶组织、靶器官)活动。
1
糖皮质激素化学结构:C17上有-OH,C11上有= O或-OH
活化
活化
C1,2的为双键(人工):代谢灭活减弱→作用增强
1
C9引入-F,C16引入-CH3或-OH: 则抗炎作用更强、水盐代谢作用更弱
1
第一节 糖皮质激素
一、生理作用及其机制
生理剂量(小)→正常物质代谢; 药理剂量(大)→影响物质代谢、还具抗炎、免疫抑制等
1
肾上腺髓质激素的释放
1
二、皮质激素化学结构、构效关系 肾上腺皮质激素 基本结构:甾体
维持生理功能必需基团:基• C本3的结酮构基为(甾代核谢加氢还原) • C4-5的双键(代谢加氢还原) • C20的羰基
1 (C17二碳侧链)
盐皮质激素化学结构:
C17上无-OH,C11上无O或有O与C18相联
(4)消化系统
–胃酸、胃蛋白酶分泌增多,提高食欲, 促进消化
–大剂量可诱发或加重溃疡
(5)骨骼
–骨质脱钙,骨质疏松
1
三、体内过程
▪ 吸收:口服吸收速度与脂溶性成正比,可的松、氢化可的松吸 收好。注射吸收速度取决于水溶性,水针剂吸收快,1h达峰值; 醋酸盐混悬剂吸收慢。 ▪ 分布:氢化可的松在血浆中90%以上与皮质类固醇结合球蛋白 (CBG)结合。肝中分布最多、血浆次之,肾、脾较少。 ▪ 代谢:大部分在肝转化(还原),与葡萄糖醛酸或硫酸结合从 尿排出。
1) 物质代谢
糖: 氨基酸→糖异生↑,组织利用↓,血糖↑。 蛋白质:组织蛋白分解↑,合成↓,N排泄↑,负N平衡。 脂肪:脂肪分解(允许作用)↑,血浆胆固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