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八年级语文《唐诗二首》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教学课件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教学课件
3、由此可见杜甫是一个怎样的人? ( 忧国忧民 )
新课·讲解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忧国忧民
秋风破屋 —— 群童抱茅 —— 夜雨湿屋 —— 祈求广厦
天下寒士俱欢颜
课堂·小结
秋风破屋的情景 惨
群童抱茅的感叹 悲

推己及人的胸怀
长夜沾湿的苦痛

全诗描写自己饱经离乱、困苦凄凉的生活,体现自己要让天 下寒士得到欢乐的情怀,由已及人感人至深,特别是最后一段集 中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思想境界。
拓展·延伸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拓展·延伸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课堂·导入
白居易在诗歌上一向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 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 为了反映现实而作),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一首“为事 ”所做的诗歌——《卖炭翁》。这首诗歌的体裁叫做乐 府诗,乐府是指自汉代以来收集和整理创作诗歌的官署 ,后也指自乐府流传出来的诗歌。叫乐府诗。
整体·感知
点击图片 听读课文——分析文章结构。
故事梗概
整体·感知
秋风破屋,心情苦痛 群童盗茅,无可奈何 破屋漏雨,忧思不绝 期盼广厦千万间
新课·讲解
第一节赏析:
1.作者用哪个词语来描写秋风? (怒号)
2.为什么用“怒号”而不用“猛烈”或是“凶猛”等 词语呢?
(“怒号”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 同时,它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新课·讲解
第三节赏析:
1、茅屋被风吹破之后,最怕什么? (下雨)
2、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 (夜雨湿屋)

语文八上唐诗五首原文

语文八上唐诗五首原文

语文八上唐诗五首原文
人教社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原文:1.《野望》
(唐代)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2.《黄鹤楼》
(唐代)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3.《使至塞上》
(唐代)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4.《渡荆门送别》
(唐代)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5.《钱塘湖春行》
(唐代)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苏教版初二下册40课《古诗二首》课文原文

苏教版初二下册40课《古诗二首》课文原文

苏教版初二下册40课《古诗二首》课文原文苏教版初二下册40课《古诗二首》课文原文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对古诗都再熟悉不过了吧,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苏教版初二下册40课《古诗二首》课文原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夜雨寄北》原文: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夜雨寄北》译文:您问我的归期,但我的归期没有定,现在我是独居在巴山的旅馆里,面对不停夜雨,只见秋天的池水往上涨。

什么时候才能够与您在家中西窗下面一起剪烛长谈,又说起我独居巴山的旅馆中面对夜雨的情景。

《夜雨寄北》鉴赏:这首诗,《万首唐人绝句》题作《夜雨寄内》,“内”就是“内人”—妻子:现传李诗各本题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

有人经过考证,认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因而不是“寄内”诗,而是写赠长安友人的。

但从诗的内容看,按“寄内”理解,似乎更确切一些。

第一句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

翻译一下,那就是:“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唉,回家的日期嘛,还没个准儿啊!”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

接下去,写了此时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涨秋池”,那已经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

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显现;作者并没有说什么愁,诉什么苦,却从这眼前景生发开去,驰骋想象,另辟新境,表达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愿望。

其构思之奇,真有点出人意外。

然而设身处地,又觉得情真意切,字字如从肺腑中自然流出。

“何当”(何时能够)这个表示愿望的词儿,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共剪……”、“却话……”,乃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

盼望归后“共剪西窗烛”,则此时思归之切,不言可知。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唐诗二首》教案范文5篇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唐诗二首》教案范文5篇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唐诗二首》教案范文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唐诗二首》教案范文精选5篇(一)以下是一种可能的《唐诗二首》教案范文:教学目标:1. 了解《唐诗二首》的背景和作者。

2. 学会欣赏和鉴赏诗歌,理解诗歌中隐含的意境和情感。

3. 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和学习能力。

4. 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对《唐诗二首》的内容和意境的理解。

2. 学会欣赏和鉴赏唐诗的艺术特点。

3. 学会正确朗读和表达古诗。

教学难点:1. 提高学生对于古诗的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感悟和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1. 《唐诗二首》的课文及相关资料。

2. 画有相关插图的课堂展示。

3. 录制了《唐诗二首》的朗读音频。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老师出示插图,引发学生对于古诗的兴趣。

2. 老师播放《唐诗二首》的朗读音频,让学生感受古诗的节奏和美感。

步骤二:探究课文(15分钟)1. 学生自读《唐诗二首》,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 学生分组讨论《江南春》和《静夜思》的意境和情感,并展示讨论结果。

3. 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和解释,深入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

步骤三:学习诗文特点(20分钟)1. 老师指导学生观察《江南春》和《静夜思》的诗句,分析句法和修辞手法。

2.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归纳和总结出唐诗的常见艺术特点。

3. 学生进行朗读练习,体会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步骤四:朗读表达(15分钟)1. 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注意把握句子的意境和情感。

2. 老师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评选优秀的朗诵者。

3. 选几位学生朗读《唐诗二首》,进行诗歌表达评价。

步骤五:拓展延伸(10分钟)1. 学生分小组选取其他唐诗进行欣赏和鉴赏。

2.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一首唐诗,进行背诵和朗读表达。

步骤六:课堂总结(5分钟)1. 回顾学习的内容,总结《唐诗二首》的意境和情感。

2. 学生发表对于古诗学习的感受和收获。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和理解《唐诗二首》的内容和意境,并学会欣赏和鉴赏唐诗的艺术特点。

八年级上册古诗词全部

八年级上册古诗词全部

八年级上册古诗词全部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和情感。

八年级上册中,涵盖了许多经典的古诗词作品。

以下是八年级上册古诗词的全部内容。

第一单元:咏雪课文一:《夜泊牛渚怀古》---杜牧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

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课文二:《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第二单元:楚辞名篇课文一:《九歌·湛夜》---屈原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窈矫兮,劳心悄兮。

课文二:《离骚·欲将沈骚》---屈原游阳鲜则已,抱璞贵而贱。

洞庭泽既平,史册阖庶几。

第三单元:唐诗风华课文一:《春晓》---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课文二:《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第四单元:宋词佳作课文一:《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课文二:《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第五单元:诗经的世界课文一:《采莲曲》---佚名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课文二:《小雅·采蘩》---佚名采蘩采蘩,采蘩有若。

未见君子,憔悴如也。

第六单元:唐诗之美课文一:《送元二使安西》---王之涣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课文二:《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第七单元:古文观止课文一:《阿房宫赋》---杜牧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课文二:《春秋》---左丘明前出师表,后骖乘矣。

千里冯唐,千里翰海。

以上便是八年级上册古诗词的全部内容。

这些古诗词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古代文人的思想和情感,也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词,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演变和发展,同时也能提升我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ppt课件_唐诗二首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ppt课件_唐诗二首
诗人饱经战乱之苦,是未老先衰、 心力憔悴啊。
新知讲解
2、群童为何抱茅?
本身也是苦孩子,用茅草盖屋或拿回家当柴烧, 也许是调皮。也许还有更深层的原因-----譬如:社会 现实,杜甫与其说是生孩子的气,倒不如说是生社会 的气,动乱的社会造成人民的贫困、灾难。
3、“归来倚仗自叹息”,他叹息什么?
一叹自己命苦,茅屋被风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 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的穷苦人; 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2、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 祈求广厦 或:广厦万间
3、由此可见杜甫是一个怎样的人?
忧国忧民
课堂小结
秋风破屋 心情苦痛 惨 风
现实 群童抢茅
白天 屋外 事

无可奈何 悲

渠 成
夜雨湿屋 忧思不绝ຫໍສະໝຸດ 哀 雨 黑夜 屋内人
自己
推 己 及 人
理想 广厦千万间 愿
天下寒士
关心民生 忧国忧民
课堂练习
1、表明作者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句子是
4、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 群童抱茅
新知讲解
第三节赏析
1、茅屋被风吹破之后,最怕什么? 下雨
2、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 秋宵屋漏
3、文中的哪两个句子表现了作者的这 种痛苦难眠的心情?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新知讲解
第四节赏析
1、漫漫长夜,作者无法入眠,他在想什么? 安得广厦千万间……吾庐受冻死亦足
24 唐诗二首
语文人教版版 八年级下
新知导入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社会病态,振笔疾呼。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百姓疾苦,震撼人心。
郭沫若题成都杜甫草堂诗史堂联
新知导入


(完整)八年级语文《唐诗二首》

(完整)八年级语文《唐诗二首》

24 唐诗二首1.品味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

2.了解两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

官至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为“杜工部”。

他是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深刻反映了当时时代的现状,后世将他的诗称为“诗史”。

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有《白《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杜诗详注》卷十(中华书局1979年版)。

安史之乱造成时局动荡,百姓颠沛流离。

公元759年底,为了躲避“安史之乱”,杜甫来到成都。

第二年,杜甫在成都浣花溪畔营建了一座草堂,后世称“杜甫草堂”。

在成都的草堂,杜甫总算暂时过上了安定的日子。

这时,他已经49岁了。

可好景不长,草堂营建不到一年,蜀中政局发生了变化。

御史大夫崔光远来兼成都尹,他是个不学无术的赌棍,对诗人杜甫当然不会尊重。

761年8月,成都平原风雨成灾。

草堂被吹破了,草堂前的一棵200年的楠树也被拔倒了。

〖JP3就在诗人政治上受到冷遇,又加风雨成灾的情况下,杜甫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JP《卖炭翁》:本诗选自《白居易集》卷四(中华书局1979年版)。

本诗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自注云:“《卖炭翁》,苦宫市也。

”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唐宪宗年号,806—820)初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唐诗二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唐诗二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 24 课《唐诗二首》课文原文、学问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 24 课《唐诗二首》课文原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 课《唐诗二首》学问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作者简介杜甫(712~770),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人。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等,唐代宏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代表作有“三吏”(《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二、故事背景此诗作于公元761年。

为避“安史之乱”,杜甫来到成都,公元 760 年,在亲友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浣花溪边盖了一座茅屋,最终得到一个安家之处。

哪知次年的秋天,一阵狂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一夜苦雨,湿透了室内衣被,茫茫黑夜,诗人百感交集。

诗人由自己的患病,想到天下寒士的疾苦,不禁产生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和蔼宏愿,于是写下流传长远、脍炙人口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三、课文翻译原文: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精品课件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精品课件

新乐府
• “新乐府”在古代文学史上,即“新题乐 府”,相对于古乐府而言。
• 指的是一种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不再以 入乐与否作标准。
• 新乐府诗始创于杜甫,为元结、顾况等继承, 又得到白居易、元稹大力提倡。中唐时期由 白居易、元稹倡导的,以创作新题乐府诗为 中心的诗歌革新运动。
讽喻诗
• 讽喻诗,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 反映国事民生,政治上的美刺作用; 体现出对社会、对政治、对人民的强 烈正义感和责任感。
骑 jì
敕 chì 叱 chì
将 jiāng
系 jì

伐卖 薪炭 烧翁 炭, 南 山 中 。
两满 鬓 bìn 面
苍尘 苍灰 十烟 指火 黑色 。,










中 食
所 经营 营


心可 忧怜 炭身 贱上 愿衣 天正 寒单 。,
夜来城外一尺雪。 晓驾炭车辗niǎn冰辙zhé。
牛困人饥日已高, 市南门外泥中歇。
• 这首诗想要讽刺谁?
解题:
• 乐府诗 • 叙事诗 • 讽喻诗
原作题下有小序——
“苦宫市也”
➢什么是“宫市”呢?
• 所谓“宫市”,就是指唐代皇宫里需要 的物品,就向市场上去拿,随便给点钱, 名为“宫市”,实际上是一种公开的掠 夺,是一种极其残酷的剥削方式。
鬓 bìn
读准字音 辗 niǎn 辙 zhé
烧炭艰辛、生活困苦 年岁已老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肖像描写 心理描写
矛盾的心理 生活困苦、艰辛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 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24 唐诗二首课件 八年级下人教部编版

24 唐诗二首课件 八年级下人教部编版

(朝代)诗



白居易
烧炭——运炭——被夺炭
设疑自探 品读诗文
角度一:人物形象刻画方法 我设计的问题是:
1 .本诗中有哪几种人物描写方法,举出 诗句进行说明?
满面尘灰烟火色 外貌描写
两鬓苍苍十指黑
烧炭艰辛、生活困苦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外貌描写 心理描写
生活困苦、艰辛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 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第三段译文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象墨, 深秋天色灰濛濛的,渐渐黑下来。布被盖 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 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一下雨屋顶就漏 雨,连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的地方。像线条 一样的雨点下个没完。自从战乱以来,睡 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 能挨到天亮。
第四段译文
第一段译文
八月秋深,狂风怒号, (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 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 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悬 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 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的水塘里。
第二段译文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 没力气,(居然)忍心这样当面 作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 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喊得)唇 焦口燥也没有用处,只好回来, 拄着拐杖,自己叹息。
• 这一风中夺茅的插曲,作者意在表现爱茅如命的心 情,而非诬蔑群童“为盗贼”的行为。杜甫在此并没 有更多的责备孩子,而是深切同情处在更为穷困中 的社会低层的百姓。
2、“归来倚杖自叹息”,请说一说诗 人可能叹息什么?
年事已高 生活无依 一事无成 于国于家都无用 ……
3、“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 断绝”用的什么修辞手法?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唐诗五篇》古诗词原文及翻译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唐诗五篇》古诗词原文及翻译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唐诗五篇》古诗词原文及翻译1. 《登鹳雀楼》 - 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翻译:山尽处白天已经降临,黄河水流入海。

我想望尽千里美景,只为再登上一层楼。

2. 《静夜思》 -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翻译:床前明亮的月光,仿佛是地上的霜。

抬头仰望明亮的月亮,低头思念故乡。

3. 《登岳阳楼》 - 杜甫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翻译:古人曾乘黄鹤离去,留下黄鹤楼空空荡荡。

黄鹤离开后再也没有归来,长久以来,白云飘渺不定。

晴朗的小川边上有繁茂的树木,芳草丛生的鹦鹉洲。

夕阳西下,故乡的城关在何处?江面上烟雾氤氲令人感到忧郁。

4. 《春晓》 - 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翻译:春天沉睡中毫不知觉,到处都能听到鸟儿的鸣叫声。

夜晚时有风雨声,花儿掉落了多少。

5. 《登幽州台歌》 - 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翻译:前方看不见古人,身后也看不见后来者。

思考着天地之间的浩渺无边,独自悲伤而流下了泪水。

以上为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中的五首唐诗古诗词原文及翻译。

这份文档符合要求,共有855个字。

如果您有其他需要,请随时告诉我。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唐诗二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唐诗二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唐诗二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唐诗二首》课文原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唐诗二首》知识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作者简介杜甫(712~770),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人。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二、故事背景此诗作于公元761年。

为避“安史之乱”,杜甫来到成都,公元760年,在亲友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浣花溪边盖了一座茅屋,总算得到一个安身之处。

哪知次年的秋天,一阵狂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一夜苦雨,湿透了室内衣被,茫茫黑夜,诗人百感交集。

诗人由自己的遭遇,想到天下寒士的疾苦,不禁产生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善良宏愿,于是写下流传久远、脍炙人口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三、课文翻译原文: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唐诗两首》重要知识点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唐诗两首》重要知识点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唐诗两首》重要知识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作者简介杜甫(712~770),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人。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二、故事背景此诗作于公元761年。

为避“安史之乱”,杜甫来到成都,公元760年,在亲友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浣花溪边盖了一座茅屋,总算得到一个安身之处。

哪知次年的秋天,一阵狂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一夜苦雨,湿透了室内衣被,茫茫黑夜,诗人百感交集。

诗人由自己的遭遇,想到天下寒士的疾苦,不禁产生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善良宏愿,于是写下流传久远、脍炙人口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三、课文翻译原文: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注释秋高:秋深。

三重茅:几层茅草。

三,表示多数。

挂罥:挂,缠绕。

塘坳:低洼积水的地方。

译文:八月秋深,狂风怒号,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

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溪边,飞得高的茅草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茅草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积水的地方。

原文: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注释忍能:忍心如此。

入竹去:跑进竹林。

译文: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居然)忍心如此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里去了,(我喊得)唇焦口干也没有用,只好回来,拄着拐杖独自唉声叹气。

原文: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注释俄顷:一会儿。

秋天漠漠:秋季的天空乌云密布。

衾:被子。

娇儿恶卧踏里裂: 指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

初二语文唐诗五首

初二语文唐诗五首

初二语文唐诗五首1. 《使至塞上》——王维原文: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解析:王维这首诗,就像是他的“塞外游记”!他接到任务去边塞,结果一路看到了辽阔的大漠和悠长的黄河,那“孤烟直、落日圆”的景象,真是苍茫又浪漫!诗里,王维把自己比作一株随风飘荡的蓬草,一路漂泊。

而“归雁入胡天”,好像他也成了孤零零的归雁,遥望故土。

每一个画面感十足,带我们一起走进了辽阔的塞外风光,也让我们感受到他心里那一丝丝的孤独。

2.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原文: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解析:李白得知好朋友王昌龄被贬去了偏远的地方,心里那个不舍啊!就像听到好兄弟被打发到“天涯海角”,他满怀愁绪,但又无能为力。

于是李白把自己的思念“寄给”了天上的明月,让月亮把自己的挂念带到远方。

诗里的“子规啼”,杜鹃鸟哀鸣,是李白心情的写照;而“我寄愁心与明月”,一下子让思念变得浪漫多情。

李白这份友情,可真是又文艺又真挚呀!3. 《夜雨寄北》——李商隐原文: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解析:李商隐写这首诗时大概真是“异乡夜雨孤灯下”,心里满满都是思念。

他想到远方的朋友或爱人问他“什么时候回来呀”,可他也不知道归期,心中更是愁上添愁。

在诗中,李商隐描绘了夜雨淅沥、秋池涨水的画面,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凄凉的氛围。

最后,他脑补了一个美好的画面:哪天能一起坐在西窗下,点着蜡烛,聊聊这段异乡夜雨的思念往事。

这种“美好期待”,真是把相思写得极其动人!4. 《春望》——杜甫原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解析:杜甫的《春望》真是让人心疼!当时的长安城已经被战火摧残得不成样子,而杜甫身处沦陷的长安,望着破败的山河,心里满是无奈和伤痛。

人教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唐诗二首》课件PPT

人教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唐诗二首》课件PPT

局部探究 品味其作用?
赏析第一节诗
3.第一节中还有一系列的动词,找出来,
还有“飞”“洒”“挂 ”“飘转”“沉”等动词。 这些动词形象刻画了茅草漫天飞扬的动感画面。
4.你能给这节诗拟一个恰当的小标题吗?
秋风破屋(描写)。
18
局部探究
赏析第一节诗
影视课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一节
19
局部探究
赏析第二节诗
1.诗的第一节已经为我们描写了秋风破屋的
景象,那么诗人看到这一幕的时候,心情怎样呢?
诗人发怒、着急但又无可奈何。
20
局部探究
赏析第二节诗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21
局部探究
赏析第二节诗
2.着急和无奈之下,诗人叹声说到“南村
群童欺我老无力”。杜甫写此诗时只有49岁。那 用“老”来自况,是否准确呢?
这是写心情。颠沛流离催人老,诗人心力憔悴,倍 感未老先衰。
22
局部探究
赏析第二节诗
4.“归来倚仗自叹息”,诗人到底在叹息什么?
一叹自己命途多舛,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 过呢;二叹同病之人之苦,同是饥寒交迫;三叹战乱给人 民造成的痛苦。 5.模仿上一节拟的标题,给本节诗拟个标题。 群童抢茅(记叙)。
如何能得到高楼大厦千万间,让天下受冷受冻的人 都喜笑颜开!我屋独破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32
较好地表达出诗歌的情意。
9
整体感知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0
整体感知
理解诗歌大意
深秋八月,狂风怒吼,卷走了我的草屋上的几层茅草。茅 草飘飞,飞过浣花溪,散落在江边,高的挂在高大树林的枝 头,低的落在水塘和水边地里。
南村的一群顽童欺负我年老无力,竟狠心这样当面做盗

唐诗二首(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获奖)完整版课件

唐诗二首(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获奖)完整版课件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1、《卖炭翁》一诗中多处运用了对比,请分别找
出,并说说各自的作用。
“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纱一丈绫”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对比,写出了宫使掠夺的残酷;“牛困人饥”与
状元成才路
“翩翩两骑”对比,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
状元成才路
悬殊:劳动者的艰状元成辛才路 ,宫使的得意忘形、状元成骄才路 横无理;
群童抱茅只是顽皮而已,然而诗人却将孩童 称为“盗贼”,还感到“欺”,是为了表达自己 因“老无力”而受到欺负的无奈、愤懑心情,并 不是真的给抱茅草的孩童冠以“盗贼”的罪名。
写屋漏床湿,长夜无眠,令人愁苦。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 俄顷:一会儿。
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 漠漠:阴沉迷蒙的样子。
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这两句诗相对于“茅屋为秋风所破”这一题材,
状元成才路
以及“安得广厦千万间”这一主题状而元成才路 言,似乎有些 状元成才路
游离,其实,诗人的用意是状元为成才路 下文写屋破漏雨蓄势,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营造一种雪上加霜的凄苦氛围;同时又状元从成才路 一个具体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写对“群童抱茅”的感叹。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 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杖自叹息。
为:做。 竹:竹林。 呼不得:喝止不住。
一叹老天无情毁屋;二叹儿童幼稚, 不明诗人苦衷;三叹黎民生活困苦(战乱 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2.如何理解诗人称孩童为“盗贼”?
1.第1段中哪些词语描写出了风势之大?请找出来 加以赏析。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卖炭翁》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卖炭翁》
15
04 艺术手法鉴赏与 运用
2024/1/30
16
对比手法在诗中的运用
贫富对比
诗中通过卖炭翁的贫苦与宫使的奢华进行对比,突出了社会的不公 和卖炭翁的悲惨遭遇。
劳逸对比
卖炭翁的辛勤劳作与宫使的悠闲自得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揭示了 社会的不平等。
炭的贵贱对比
诗中提到“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通过炭的价值与宫 使的强取豪夺进行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审美 观念也在不断变化。当代作家 应该在传承现实主义传统的基 础上,不断创新表达方式,让 现实主义作品更加生动、形象 、具有感染力。
23
现实主义作品不仅关注社会现 实,更关注人的精神和灵魂。 当代作家应该在作品中弘扬人 文精神,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和 精神追求,引导人们追求真善 美。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不羞郎,回身就郎宿。”
21
白居易其他代表作品欣赏
《琵琶行》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 珠落玉盘。”
《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2024/1/30
《长恨歌》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 绵无绝期。”
写作特点
这首诗运用对比手法,通过描写卖炭翁的艰辛生活和不幸遭遇,与宫市使者的蛮横无理进行对比,突出了社会现 实的残酷和黑暗。同时,作者还运用了生动的细节描写和形象的人物刻画,使卖炭翁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增强 了诗歌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2024/1/30
11
03 人物形象塑造及 其意义
2024/1/30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 课《唐诗二首卖炭翁》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唐代五首诗》古诗词原文及翻译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唐代五首诗》古诗词原文及翻译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唐代五首诗》古诗词原文及翻译一、《月夜忆舍弟》原文: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乎泪沾襟。

翻译:边境上的鼓声打破了行人的前行,秋天的边疆只有一声孤雁的鸣叫。

夜露从今夜开始已经晶莹如白,皎洁明亮的月光照亮了我的故乡。

我有几个兄弟都被分散在各地,没有一个家庭可以问候他们的生死状况。

我寄出的信件很久都没有送达,更何况我的衣襟已经被泪水打湿。

二、《登鹳雀楼》原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翻译:白天的阳光依山尽头,黄河的水流入大海。

如果想要看到更远的景色,就要继续登上更高的楼层。

三、《望岳》原文: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翻译:泰山的山峰是如何的壮丽?齐鲁大地的青山绿水美丽绵延。

大自然的神奇变化显而易见,阳光和阴影交替划分了昼夜。

心胸忽然涌起千百感慨,泪水仿佛化作了归鸟回巢。

一定要爬到最高的山峰之巅,俯瞰整个山脉就会发现其渺小。

四、《早发白帝城》原文: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翻译:早晨离开白帝城,穿越美丽的彩云,一路上一日之内便到了千里之外的江陵。

两岸的猿猴声音一直响个不停,轻舟已经越过了千山万水。

五、《静夜思》原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翻译:明亮的月光照在床前,让人误以为地上结满了霜。

抬头望着明亮的月亮,低头思念起故乡。

以上就是《唐代五首诗》的古诗词原文及翻译,希望能帮助到您!。

唐诗二首(超实用)

唐诗二首(超实用)

1、《卖炭翁》一诗中多处运用了对比,请分 别找出,并说说各自的作用。
“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纱一丈绫” 对比,写出了宫使掠夺的残酷;“牛困人饥”与 “翩翩两骑”对比,反衬状元成出才路 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 的悬殊:劳动者的艰辛,宫使的得意忘形、骄横
状元成才路
无理;“衣正单”与“愿天寒”对比,写出卖炭 翁买衣食的迫切心情及艰难处境。
皇宫所需的物品,本来由官吏采买。中 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 购权也抓了过去,常有数十百人分布在长 安东西两市及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 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 钱”及“脚价钱”。名为“宫市”,实际 是一种公开的掠夺。诗人有感于此,写下 本诗。
辗( niǎn ) 两骑( jì ) 叱( chì ) 系( jì )
思考:这节诗使你想像到了怎样的情景?请给 本段加一个小标题。
明确:秋风肆虐之中,诗人茅屋的屋顶茅草被风卷 走的惨状。 秋风卷茅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 来倚杖/自叹息。 译文: 南村边上的一 群顽童,欺负我年老体弱,竟忍心这样当 面做“贼”,公开地抱着散落在地的茅草, 溜进竹林里去。我喊得唇焦口干也没有效 果,只好回来靠着手杖独自叹息。
3.“晓驾炭车辗冰辙”中的“辗”字有什么 表达效果?
“辗”字既写出了天气寒冷,又写出
了牛车的重量,从而突出说明了卖炭翁的
艰辛。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4.“牛困人饥日已高”写出了哪些内容?
作者不写雪地赶车行走的整个过程,只用七 个字,就把路远、车重、雪厚、人苦全部托出。 至此,作者笔墨暂时收住,木炭能不能卖出,是 老翁悬心的事,也是读者迫切想知道的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 唐诗二首
1.品味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

2.了解两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

官至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为“杜工部”。

他是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深刻反映了当时时代的现状,后世将他的诗称为“诗史”。

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有《白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杜诗详注》卷十(中华书局1979年版)。

安史之乱造成时局动荡,百姓颠沛流离。

公元759年底,为了躲避“安史之乱”,杜甫来到成都。

第二年,杜甫在成都浣花溪畔营建了一座草堂,后世称“杜甫草堂”。

在成都的草堂,杜甫总算暂时过上了安定的日子。

这时,他已经49岁了。

可好景不长,草堂营建不到一年,蜀中政局发生了变化。

御史大夫崔光远来兼成都尹,他是个不学无术的赌棍,对诗人杜甫当然不会尊重。

761年8月,成都平原风雨成灾。

草堂被吹破了,草堂前的一棵200年的楠树也被拔倒了。

〖JP3就在诗人政治上受到冷遇,又加风雨成灾的情况下,杜甫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JP
《卖炭翁》:本诗选自《白居易集》卷四(中华书局1979年版)。

本诗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自注云:“《卖炭翁》,苦宫市也。

”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唐宪宗年号,806—820)初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

他对宫市十分的了解,又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来。

皇宫所需的物品,本来由官吏采买。

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抓了过去,常有数十百人分布在长安东西两市及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

名为“宫市”,实际是一种公开的掠夺。

诗人有感于此,写下本诗。

怒号.(háo)三重.茅(chóng)挂罥.(juàn)
塘坳.(ào)俄顷.(qǐng)布衾.(qīn)恶.卧(è)
丧.乱(sānɡ)广厦.(shà)大庇.(bì)突兀.(wù)辗.(niǎn)车辙.(zhé)两骑.(jì)敕.(chī)
叱.(chì)系.(jì)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见”同“现”,出现)晓驾炭车辗.冰辙(“辗”同“碾”,轧)
系向牛头充炭直.(“直”同“值”,价格)
秋天漠漠向.昏黑(介词用作动词,接近)
系向牛头充炭直.(同“值”,动词用作名词,价钱)
手把文书口称敕.(动词用作名词,指皇帝的命令)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整体感知】
读通诗意。

八月深秋,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的好几层茅草。

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

飞得高的茅草悬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的水塘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居然)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

(我喊得)唇焦口燥也没有用处,只好回来,拄着拐杖,自己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像墨,深秋天色灰蒙蒙的,渐渐黑下来。

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

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

一下雨屋顶漏雨,连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的地方。

像线条一样的雨点下个没完。

自从战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护天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房子)不为风雨所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才能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
【文本探究】
1.诗人为何长夜难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一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从眼前的处境想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联想到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然后又回到现实,忧国忧民,加上“长夜沾湿”,怎能入睡呢?“何由彻”与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

同时,“长夜沾湿何由彻”还有更深层的含义,诗人从眼前景想到过去事,再想到未来,自己、国家都在风雨飘摇中挣扎。

2.杜甫一向关心人民疾苦,他的诗素有“诗史”之称,但为什么这首诗中他却一反常态,只写自己的个人遭遇?请谈谈你的理解。

以小见大,推己及人,表现诗人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作者的大声疾呼,正是他炽热的忧国忧民情感的流露。

《卖炭翁》
【初读感知】
1.请学生朗读全诗,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提出疑问后共同解决。

2.指名朗读全诗,其他学生闭上眼体会诗中意境。

【品读鉴赏】
1.这首诗给我们讲述了什么内容?
主要写了一位辛酸悲苦的卖炭老翁的故事。

2.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之情。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用词生动准确。

如第一节中“风怒号”三字,用词生动准确,犹如秋风咆哮。

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生动传神地写出了秋风之大而无情。

“茅飞渡江洒江郊”
的“飞”字紧承“卷”字,“卷”起的茅草没有落在屋旁,却随风“飞”走,可见秋风之猛。

还有“渡”“洒”“挂罥”“飘转”,这一个接一个的动态描写,不仅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而且紧紧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的心弦。

2.逐层蓄势,转笔陡然。

本诗的艺术构思极有特色。

诗人先以铺陈叙述的笔法逐层推进,极写个人的不幸遭遇,待蓄足势后陡然转笔,以抒情议论的方法表达内心的愿望。

《卖炭翁》
1.巧设诗眼,总领全诗。

诗人以“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两句展现了几乎濒于生活绝境的老翁所能有的唯一希望。

这是全诗的诗眼。

其他一切描写,都集中于这个诗眼。

2.陪衬和反衬,相得益彰。

在表现手法上,则灵活地运用了陪衬和反衬。

以“两鬓苍苍”突出年迈,以“满面尘灰烟火色”突出“伐薪、烧炭”的艰辛,再以荒凉险恶的南山作陪衬,老翁的命运就更激起了人们的同情。

而这一切,正反衬出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卖炭得钱,买衣买食。

老翁“衣正单”,再以夜来的“一尺雪”和路上的“冰辙”作陪衬,使人更感到老翁的“可怜”。

接下去,“牛困人饥”和“翩翩两骑”,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一车炭,千余斤”和“半匹红纱一丈绫”,反衬出“宫市”掠夺的残酷。

而就全诗来说,前面表现希望之火的炽烈,正是为了反衬后面希望化为泡影的可悲可痛。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
请用一系列动词描述一个事件(如削苹果、打球、收拾课桌等)的过程。

他弯着腰,篮球在他手下前后左右不停地拍着,两眼溜溜的转动,寻找突围的机会。

突然他加快了脚步,一会左拐,一会右拐,冲过了两层防线来到了篮下,一个虎跳,转身投篮,篮球在空中划了个漂亮的弧线后,不偏不倚投中了篮球筐。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