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诗经》中的草木意象
草木意象简析

草木意象简析草木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抒怀类意象。
我探究的是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通过物是人非的对比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柳、青草、枝叶、荠麦等都是草木意象。
《诗经·王风》中的《黍离》便运用了草木意象。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一句意为”“那黍稷之苗啊,一行一列生得多么整齐”。
它反衬出作者无处诉说的,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诗句中运用了草木意象。
例如杜甫的名篇《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作者来到武侯祠。
祠堂何处?锦官城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早见翠柏成林,好一片葱葱郁郁,气象不凡。
“柏森森”烘托出幽静、阴森的氛围,体现了作者怀着敬畏之心来参谒祠堂。
诸葛亮的足智多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令世人感动。
他死后,人们自发地组织悼念活动。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句中,“映阶碧草”描写了祠堂台阶上长满了杂草,到处是绿色,仿佛来到了春天,却更体现了祠堂无人管理和修葺,荒凉冷落。
在这里运用“草”这一意象,使读者脑海中浮现出衰败的、空荡荡的景象。
作者怀念诸葛亮,却又不再有诸葛亮这样的人物,物是人非,国家贫弱。
还有韦庄的《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唐王朝在经历安史之乱后,国力大减,再加上朝廷腐败无能,亡国的不祥预感笼罩在人们的心中。
六朝统治者早已成为历史上来去匆匆的过客,豪华壮丽的台城也成了供人凭吊的历史遗迹。
烟雨中,只有河岸边依旧草木茂盛,杨柳依依。
这是一幅悲凉的画面。
它们的繁茂对比出荒凉破败的台城。
淡青色,诗人凝望着它,迷惘惆伥,又十分无奈。
古城中杂草丛生,庭院里松柏森森。
草木常青,人事却已悄然发生变迁。
国家的兴衰轮回难以改变。
心忧天下、感时伤逝的诗人们痛苦彷徨。
草木是唯一的可以凭吊,让人回想起过去的事物。
他们看着这些不变的草木,杂乱、冷落、空蒙的景象,回想起过去的繁华景象,无限的感慨,凝聚在这些凝练的草木意象中。
《2024年《诗经》中的植物意象及其影响》范文

《《诗经》中的植物意象及其影响》篇一《诗经》中的植物意象及其深远影响一、引言《诗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不仅是中国古代诗歌的源头,更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在《诗经》的众多篇章中,植物意象的描绘与运用独具特色,不仅丰富了诗歌的艺术内涵,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风俗习惯和人们的审美观念。
本文将探讨《诗经》中的植物意象及其深远影响。
二、诗经中的植物意象1. 自然美与植物意象《诗经》中的植物意象,多以自然景色为背景,描绘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象。
这些植物包括草木、花卉、果实等,既有具体的形象描绘,也有抽象的情感表达。
如“采采卷耳,不盈顷筐”,描绘了女子采摘卷耳的场景,展现了自然之美。
2. 爱情与植物意象在《诗经》中,植物常常被用来表达爱情。
例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描绘了桃花盛开的美丽景象,用以比喻女子的美貌。
又如“采采芣苢,薄言有之”,用芣苢(车前草)的采摘过程,隐喻男女之间的爱情。
3. 道德与植物意象《诗经》中的植物还常被用来表达道德观念。
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通过描绘芦苇的苍茫景象,传达出一种坚韧不拔的道德精神。
又如“采采芣苢,君子所依”,以芣苢为君子之象征,表达了对品德高尚的向往。
三、《诗经》中植物意象的影响1. 对后世文学的影响《诗经》中的植物意象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在后来的诗歌、散文、绘画等艺术形式中,都可以看到《诗经》中植物意象的影子。
这些植物意象不仅丰富了艺术作品的内涵,也提高了作品的艺术价值。
2. 对文化传承的影响《诗经》中的植物意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这些植物意象,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审美观念和道德观念。
这些文化传承对于我们理解中华文化的历史演变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3. 对现代人的启示《诗经》中的植物意象也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它告诉我们,人与自然是息息相关的,我们应该尊重自然、保护环境。
同时,《诗经》中的植物意象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激励我们要努力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诗经·国风》中的“草”意象探析

“意象”最早是在《周易·系辞》中提到,“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1]。
这里所谓的“意象”,就是表意之象,是用来表达言不尽意的意,这个意是抽象的概念,而不是具体的概念,用来表达书中不能详尽之意。
在汉以前,我国关于意象的概念已初步形成,意象就是表意之象,就是用象征手法创造的艺术形象。
黑格尔认为,世界上一切民族的最早最古老的艺术都是象征,因此,所谓的意象就是人们把一种事物运用象征性的手法赋予其自己所要表达的情感[2]。
“草”意象最早在《诗经》中出现,之后“草”意象逐渐被文人运用于创作之中,作为一种表情达意的形式和载体。
一、“草”意象与先秦风俗原始的草木鸟兽等动植物经过《诗经》、楚辞的长期歌咏、创新、固化,逐渐融入了婚恋、情感、宗教、祭祀等社会意蕴,进而形成了一定的象征意义,先民借此抒发个人情感、表达群体意志,或者反映一定社会历史时期的风俗。
以“草”意象为例,可以看到《诗经》作品中所折射出的周代婚恋、祭祀等风俗。
(一)“草”意象与婚恋风俗《诗经·国风》是先秦时期的十五国的风俗,据鲁洪生先生在其《诗经学概论》的考订可知,《国风》的作品大部分产生于东迁以后,小部分作品作于西周时期。
《国风》包括十三个诸侯国及两个地区。
其中《周南》与《召南》分别产生于周公与召公统治下的南方地域,属于南方民歌,而《邺》《雍》《卫》皆为“卫风”,《王风》是东周王都所在之地洛邑一带的乐歌,《郑风》是今河南中部的乐歌,《齐风》是齐国之诗,《魏风》《唐风》是今山西一带的民歌,《秦风》所在地域范围是今陕西中部地区,《陈风》在今河南东南部及安徽北部,《桧风》是河南中部的乐歌,《曹风》所在地域范围在今山东省西南部,《豳风》在今陕西旬邑、那县一带。
综合上述可知,《国风》中作品的产生与编集时间跨越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余年时间,地域涉及今河南绝大部分地区及河北、湖北、山东、山西、甘肃、陕西、安徽等地的广大地区。
《诗经》祭祀主题中草木意象的现象学美学阐释

《诗经》祭祀主题中草木意象的现象学美学阐释彭智【摘要】《诗经》中有以草木为媒介沟通人与神、人与世界的巫祭活动,从美学的角度看,这种触物起情的活动以及活动中的心理体验过程就是\"兴\".这是一种身心投入的带有巫术色彩的情感状态,一种情感调动和创作生发的审美体验,一种具有美学方法论意义的审美活动.经由\"兴发\",人们回到宇宙生命本然的存在状态.经由现象学还原可以发现,《诗经》祭祀主题中名物的运用正是\"触物起兴\"进而对宇宙生命的观照,体现了个体生命与天地交感、天地人和合共生的审美意识,反映了先民崇尚\"生生之为大德\"的生命美学精神.【期刊名称】《美育学刊》【年(卷),期】2019(010)002【总页数】9页(P53-61)【关键词】诗经;草木意象;巫祭通神;触物起兴;生命美学【作者】彭智【作者单位】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83-02《诗经》作为集中反映先秦社会生活的原典,记载了大量先民龟卜筮占等巫祝祭祀活动。
在与祭祀有关的主题中,《诗经》运用各类草木虫鱼鸟兽等名物比兴,为我们展现了先秦社会丰富多姿的社会风貌。
有学者统计,《诗经》中草木鸟兽虫鱼种类的数量总计在250种以上,其中草木143种,内含草类85种、木类58种,占自然名物一半以上。
[1]自然植物被大量援引入诗,并多与祭祀活动相关,可见《诗经》中“草木”在先民与世界沟通中起着特殊而重要的作用。
《左传》有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2]722在先秦时期,祭祀活动被视为与军事活动等同的国家大事,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事实上,在古代社会,祭祀活动已成为社会生活难以分割的组成部分,已融入当时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
遍观《诗经》,大量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的植物,已成为其中带有特定象征意义的审美对象。
那么这些频繁出现的自然名物究竟与先民精神世界存在怎样的隐秘关系?自然植物何以成为《诗经》中内涵丰富的审美意象?这些草木意象又内蕴着怎样的审美意识?20世纪闻一多一反经学传统,对《诗经》名物作文化人类学解读,开后世之先河,令人耳目一新,继之时贤纷纷另辟新径,从民俗学、诗学、文学、博物学等角度进行阐释,拨云见日,千百年来众说纷纭的诗经学迷雾渐开。
《2024年《诗经》中的植物意象及其影响》范文

《《诗经》中的植物意象及其影响》篇一《诗经》中的植物意象及其深远影响一、引言《诗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和古代社会文化的重要资料。
在《诗经》中,植物作为一种重要的意象,不仅描绘了古代人们的生活环境和情感世界,更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文化观念和审美意识。
本文将探讨《诗经》中的植物意象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诗经中的植物意象1. 植物种类与特点《诗经》中涉及的植物种类繁多,包括草木、花卉、果实、树木等。
这些植物以其独特的形态、色彩、香气等特点,成为了诗人表达情感、描绘场景的重要手段。
例如,柳树、杨树等树木常被用来描绘春天的生机勃勃;荷花、牡丹等花卉则常被用来表达爱情的美好和纯洁。
2. 植物意象的分类根据植物在诗中的功能和作用,可以将植物意象分为象征性意象、描绘性意象和比喻性意象。
象征性意象如松柏,常被用来象征坚贞不屈的品质;描绘性意象如芳草,用来描绘美丽的自然景色;比喻性意象如芙蓉,用来比喻美丽的女子。
三、植物意象在诗经中的运用及其意义1. 表达情感植物意象在《诗经》中常被用来表达诗人的情感。
例如,通过描绘柳树的柔美,表达对爱人的思念;通过描绘荷花的纯洁,表达对爱情的美好向往。
这些植物意象的运用,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形象,更具有感染力。
2. 反映社会文化观念《诗经》中的植物意象还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文化观念。
例如,松柏的坚韧不拔,体现了古代人们对忠诚、勇敢等品质的崇尚;芳草的繁茂,体现了人们对生命力和繁衍的渴望。
这些文化观念通过植物意象得以传承和发扬。
四、《诗经》中植物意象对后世的影响1. 对文学创作的影响《诗经》中的植物意象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后世诗人常常借鉴《诗经》中的植物意象,用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这些植物意象在后世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和发展。
2. 对文化传承的影响《诗经》中的植物意象是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后世的文化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经中有象征意义植物[论文]
![诗经中有象征意义植物[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034f83cd6137ee06eff91849.png)
诗经中有象征意义的植物摘要:《诗经》中提到了众多植物,这些植物在先民的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崇高地位。
它除了为人类生存或生活服务外,人们还赋予了它许多来自人类自身思维活动的文化内涵,使其具有了某些象征意义。
关键词:《诗经》植物象征意义《诗经》中提到的动植物种类繁多,因此古人说读诗经多识“鸟兽草木之名”。
植物为先民提供了食物、衣物、住所等,它在先民的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崇高地位。
实际上植物除了为人类生存或生活服务外,人们还赋予了它许多来自人类自身思维活动的文化内涵,使其具有了某些象征意义。
《诗经》中有些植物着生或附生在其它树木上,人们用以象征依附关系。
如葛藟,《周南·樛木》云∶“南有樛木,葛藟累之。
乐只君子,福履绥之。
南有樛木,葛藟荒之。
乐只君子,福履将之。
南有樛木,葛藟萦之。
乐只君子,福履成之。
”葛藟,枝有卷须,常攀附树枝并往上蔓生至树干,因此才会在弯曲的枝桠上“累之”、“荒之”、“萦之”。
樛木树枝弯曲下垂,所以葛藟得以附着其上而生,以此象征妇人依靠夫家,或者众妾依附后妃。
再如茑和女萝,《小雅·頍弁》∶“茑与女萝,施于松柏。
未见君子,忧心奕奕;既见君子,庶几说怿。
”茑,今名桑寄生,以吸收根深入寄主维管束内吸取养分和水分,常见寄生在寄主树干、树枝或树梢。
女萝,有人称其为菟丝草,有人称其是松萝。
陆玑《草木虫鱼鸟兽疏》云;“女萝,今兔丝。
蔓连草上,生黄赤如金,今合药兔丝子是也,而非松萝。
”《广雅》却说女萝为松萝。
菟丝子为藤蔓状的寄生植物,攀附在其他植物体上,本身无叶绿素,必须以吸收根伸入其他植物的维管束中吸收水分及养分,无法脱离寄生自主。
松萝基部固着在树木枝干上,其他部分依附其上,并不吸取植物养分,属于着生植物。
菟丝子和女萝都必须依附在其他植物上才能存活,二者都可象征依附关系。
本诗中“茑与女萝,施于松柏”象征兄弟亲戚依赖周王而生存。
《诗经》中的植物花草也常被用来象征人的生命,象征青春美好,也象征迟暮与凋零。
诗经中草的意象解读

诗经中草的意象解读《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瑰宝,其中草的意象在诗经中被广泛运用。
草是一种自然界中常见的生物,但在诗经中,草的形象变得极其丰富和多样化,有时候代表柔软和温柔,有时候象征坚忍和高尚,有时候则表现出无力和凋零。
本文将通过对《诗经》中草的意象的解读,探讨草在《诗经》中所代表的不同象征意义。
首先,在《诗经》中,草往往象征柔软和温柔。
例如《周南·关雎》中的“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其中的“葑”和“菲”就是指草本植物,这里草作为婉约诗歌中的常见意象,表现出女性的柔美和娇媚。
或者可以看看《诗经·周南·邶风·击鼓》中的“采狐裘兮,以傧我好爵”,这里的“狐裘”也是草的一种象征,表现出男女之间的细腻感情。
其次,在《诗经》中,草也常常象征坚忍和高尚。
例如《诗经·小雅·南山》中写道“采石采薪,其乐也融融”,这里的“采薪”指的是采集草木,表现出苦劳勤劳的品质。
或者可以看看《诗经·大雅·荡》中写道“维叶萋萋,黄鸟于飞”,这里的“叶萋萋”也指草,表现出高尚的品质和崇高的精神。
最后,在《诗经》中,草也表现出无力和凋零。
例如《诗经·小雅·鹿鸣》中写道“芃芃黍苗,挹其萃茞”,这里的“萃茞”指的是凋落的草,表现出短暂的生命和无力的状态。
或者可以看看《诗经·周南·关雎》中的“采葑采菲,无以下体”,这里的“以下体”也是指草凋落的意象,表现出无力和脆弱的状态。
总之,草在《诗经》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意象,它代表着不同的象征意义,包括柔美、坚忍、高尚、无力和凋零等等。
草的形象不仅丰富多彩,而且能够用来表现出人物的不同性格特点和情感状态,它是中国古代诗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浅析《诗经》婚恋诗中的植物意象

浅析《诗经》婚恋诗中的植物意象《诗经》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诗歌集之一,其中的婚恋诗中经常使用植物的意象来描述婚恋关系。
例如,《汉阳》中写到:“鸿雁长飞日,草木长生时。
”在这里,鸿雁被用作一个象征长久关系的意象,因为鸿雁经常飞往遥远的地方,但总是会返回来。
草木被用作一个象征生命力的意象,因为它们可以在各种条件下生长和存活。
这首诗表达了人们对婚恋关系的期望:长久而有生命力。
此外,《诗经》中还有许多其他使用植物意象来描述婚恋关系的诗歌。
例如,《白莲》中写到:“白莲出淤泥,而后君王。
”在这里,白莲被用作一个象征纯洁的意象,因为它是一种纯白的花。
这首诗表达了人们对婚姻的期望:婚姻是一种纯洁的关系,而且能够带来繁荣。
总的来说,《诗经》中的婚恋诗中的植物意象表达了人们对婚恋关系的期望:长久而有生命力,并且纯洁而富有繁荣。
《诗经》祭祀主题中草木意象的现象学美学阐释

53㊀彭㊀智︽诗经︾祭祀主题中草木意象的现象学美学阐释收稿日期:2018-09-16作者简介:彭智(1986 )ꎬ男ꎬ湖北利川人ꎬ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ꎬ主要从事中国古典美学研究ꎮ«诗经»祭祀主题中草木意象的现象学美学阐释彭㊀智(东南大学人文学院ꎬ江苏南京210000)摘㊀要:«诗经»中有以草木为媒介沟通人与神㊁人与世界的巫祭活动ꎬ从美学的角度看ꎬ这种触物起情的活动以及活动中的心理体验过程就是 兴 ꎮ这是一种身心投入的带有巫术色彩的情感状态ꎬ一种情感调动和创作生发的审美体验ꎬ一种具有美学方法论意义的审美活动ꎮ经由 兴发 ꎬ人们回到宇宙生命本然的存在状态ꎮ经由现象学还原可以发现ꎬ«诗经»祭祀主题中名物的运用正是 触物起兴 进而对宇宙生命的观照ꎬ体现了个体生命与天地交感㊁天地人和合共生的审美意识ꎬ反映了先民崇尚 生生之为大德 的生命美学精神ꎮ关键词:诗经ꎻ草木意象ꎻ巫祭通神ꎻ触物起兴ꎻ生命美学中图分类号:B83-02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2095-0012(2019)02-0053-09㊀㊀«诗经»作为集中反映先秦社会生活的原典ꎬ记载了大量先民龟卜筮占等巫祝祭祀活动ꎮ在与祭祀有关的主题中ꎬ«诗经»运用各类草木虫鱼鸟兽等名物比兴ꎬ为我们展现了先秦社会丰富多姿的社会风貌ꎮ有学者统计ꎬ«诗经»中草木鸟兽虫鱼种类的数量总计在250种以上ꎬ其中草木143种ꎬ内含草类85种㊁木类58种ꎬ占自然名物一半以上ꎮ[1]自然植物被大量援引入诗ꎬ并多与祭祀活动相关ꎬ可见«诗经»中 草木 在先民与世界沟通中起着特殊而重要的作用ꎮ«左传»有言: 国之大事ꎬ在祀与戎ꎮ [2]722在先秦时期ꎬ祭祀活动被视为与军事活动等同的国家大事ꎬ其重要性可见一斑ꎮ事实上ꎬ在古代社会ꎬ祭祀活动已成为社会生活难以分割的组成部分ꎬ已融入当时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ꎮ遍观«诗经»ꎬ大量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的植物ꎬ已成为其中带有特定象征意义的审美对象ꎮ那么这些频繁出现的自然名物究竟与先民精神世界存在怎样的隐秘关系?自然植物何以成为«诗经»中内涵丰富的审美意象?这些草木意象又内蕴着怎样的审美意识?20世纪闻一多一反经学传统ꎬ对«诗经»名物作文化人类学解读ꎬ开后世之先河ꎬ令人耳目一新ꎬ继之时贤纷纷另辟新径ꎬ从民俗学㊁诗学㊁文学㊁博物学等角度进行阐释ꎬ拨云见日ꎬ千百年来众说纷纭的诗经学迷雾渐开ꎮ然而ꎬ鲜有以美学视角观照«诗经»中作为审美意象的自然名物ꎬ尤其是 独标兴体 [3]的草木意象中蕴含的美学精神有待进一步发显与现象学还原ꎮ本文拟对«诗经»祭祀主题中草木意象这一表层审美对象进行考察ꎬ探讨 兴于诗 中 兴 的审美经验方法ꎬ进而揭示出其以生命意识为内蕴的深层审美精神ꎮ一㊁草木:巫祭通神的审美意象周代祭祀种类㊁名目繁多ꎮ«周礼 春官»记载: 大宗伯之职ꎬ掌建邦之天神㊁人鬼㊁地示之礼ꎬ以佐王建保邦国ꎮ [4]依照«周礼»ꎬ周代有所谓 天神㊁人鬼㊁地示 三大系统的祭祀对象ꎮ作为周人生活的镜子ꎬ«诗»三百篇中大量篇什ꎬ或描绘祭祀场面ꎬ或于祭祀典礼演唱ꎬ以文学的形式充分反映了当时的祭祀礼制习俗ꎮ从体例来看ꎬ«雅»«颂»一般被认为是周王朝贵族㊁宗室的54㊀JournalofAestheticEducation㊀㊀Vol.10No.2Mar.2019美育学刊2019㊀年第2期㊀第10卷㊀总第51期祭祀诗歌ꎬ从内容来看ꎬ«风»中也有大量反映祭祀活动的诗篇ꎬ亦可归为祭祀主题诗ꎬ其中ꎬ又以祭祖诗居多ꎮ在这些与祭祀主题有关的诗中ꎬ无不满溢着周人神灵崇拜的情怀ꎮ而这些情怀ꎬ正是借由大量相关名物来表达ꎬ尤其以草木为主的自然名物来抒发ꎮ扬之水在«诗经名物新证»一书中指出: 诗ꎬ第一是文学的ꎬ但是因为它终究不能脱离产生它的时代ꎬ所以ꎬ它又是历史的ꎬ并且ꎬ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那一叶历史中的诸多方面ꎮ而历史中的细节ꎬ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所谓 名物 体现出来的ꎮ [5]后世欲反推还原历史时代的精神风貌ꎬ解码远古时期隐曲的信息ꎬ必然少不了诗中 名物 这一密钥ꎮ«诗经»中名物涉及草木鸟兽虫鱼㊁山川风雨㊁江河湖泽㊁日月星辰等自然名物ꎬ以及服饰㊁车旗㊁饮食器㊁乐器㊁建筑物等人工名物ꎬ由于种类繁多ꎬ在此不一一赘述ꎬ单举数量最多㊁意象最典型的植物为例ꎮ«诗经»开篇«周南 关雎»即言祭祀植物:参差荇菜ꎬ左右流之 ꎬ 参差荇菜ꎬ左右采之 ꎬ 参差荇菜ꎬ左右芼之 [6]3ꎮ«毛传»序言:后妃有关雎之德ꎬ乃能共荇菜ꎬ备庶物ꎬ以事宗庙也ꎮ [7]25对此ꎬ孔颖达认为: 此经序无言祭事ꎬ知事宗庙者ꎬ以言 左右流之 ꎮ 孔氏从 事宗庙 而推知诗中祭事ꎬ为诗中祭祀主题进行了定性ꎬ还把荇菜直称为 祭菜 ꎬ由此可知诗中荇菜ꎬ是为备办宗庙祭祀的祭品ꎬ为敬奉神灵之物ꎬ而非日常食品ꎮ清王先谦认为: 以荇菜复蔓于牲上以为祭品ꎬ许说正本«昏义»ꎮ [8]按此释义ꎬ诗中所采荇菜是覆盖在祭牲之上的祭品ꎬ用以供奉宗庙及祖灵ꎮ与荇菜一样ꎬ蘩菜也用之于祭祀ꎮ«召南 采蘩»: 于以采蘩?于沼于沚ꎮ于以用之?公侯之事ꎮ于以采蘩?于涧之中ꎮ于以用之?公侯之宫ꎮ [6]22«毛传»说: 奉祭祀者ꎬ采蘩之事也 ꎬ 公侯夫人执蘩菜以助祭ꎬ神飨德与信ꎬ不求备焉ꎬ沼沚溪涧之草ꎬ犹可以荐ꎮ王后则荇菜也ꎮ [7]65蘩菜作为祭祀植物ꎬ在«诗经»中出现较为频繁ꎬ«豳风 七月»有 春日迟迟ꎬ采蘩祁祁 [6]266ꎬ«小雅 出车»亦有 仓庚喈喈ꎬ采蘩祁祁 [6]308ꎮ疏曰:仓庚喈喈然和鸣ꎬ其在野ꎬ已有采蘩菜之人ꎮ [7]602由此推知ꎬ诗中蘩菜与荇菜同为供宗庙祭荐之用ꎮ«召南 草虫»: 陟彼南山ꎬ言采其蕨陟彼南山ꎬ言采其薇ꎮ [6]24孔颖达«毛诗正义»引用陆机所云ꎬ认为薇菜茎叶似小豆ꎬ 藿(豆叶)可作羹ꎬ亦可生食ꎮ今官园种之ꎬ以供宗庙祭祀 [7]71ꎮ由是可知ꎬ诗中女子所采之 蕨 薇 ꎬ至汉魏时期仍作为祭祀之 菜 而供奉于宗庙ꎮ再如«召南 采»: 于以采?南涧之滨ꎮ于以采藻?于彼行潦ꎮ 于以奠之?宗室牖下ꎮ谁其尸之?有齐季女ꎮ [6]25«毛传»曰: 古之将嫁女者ꎬ必先礼(祭)之于宗室ꎬ牲用鱼ꎬ芼之以藻ꎮ 郑玄认为: 古者妇人先嫁三月ꎬ祖庙未毁ꎬ教于公宫ꎻ祖庙既毁ꎬ教于宗室ꎮ教以妇德㊁妇言㊁妇容㊁妇功ꎮ教成之祭ꎬ牲用鱼ꎬ芼用藻ꎬ所以成妇顺也ꎮ此祭ꎬ祭女所出祖也ꎮ [7]76诗中描写了女子在教成后采以备祭祀的过程ꎬ其中藻被用作祭荐之物ꎬ奠献于宗庙窗牖前ꎬ以之祭告祖灵ꎮ又«左传 隐公三年»记: 苟有明信ꎬ涧溪沼沚之毛ꎬ蘩蕰藻之菜ꎬ筐筥锜釜之器ꎬ潢污行潦之水ꎬ可荐于鬼神ꎬ可羞于王公ꎮ [2]19可见ꎬ蘩蕰藻等植物在先秦时期已常用于祭祀神灵ꎮ«诗经»中诸如荇㊁蘩㊁之类用于祭祀的植物不胜枚举ꎮ这些植物没有艳丽的外形供人欣赏ꎬ其能援引入诗ꎬ并不能为诗增饰其华ꎬ但仍被反复咏歌ꎬ可见必然有其特定的隐含用意ꎮ对此ꎬ叶舒宪从人类学和发生学的角度阐释了«诗经»中此类原型意象ꎬ认为 采摘卷耳的母题同采萍㊁采蘩㊁采荇菜等一样ꎬ绝非穷人挖野菜用以维生糊口ꎬ而是与情爱㊁相思密切相关的爱情咒术用品 ꎮ[9]81指出荇菜这种水生植物一方面符合植物性叶子洗濯的巫术需要ꎬ另一方面又因其 解渴 功用而与爱情咒术中常用的 疗肌 母题暗中对应ꎮ 初民以采摘芣苡作为咒术行为ꎬ旨在通过语言上的类似达到怀孕产子的目的 [9]80ꎬ并推而广之ꎬ像«召南 采蘩»«采»«草虫»中的 采蕨 与 采薇 ㊁«邶风 谷风»中的 采葑采菲 ㊁«鄘风 桑中»中的 采唐 和 采葑 ㊁«王风 采葛»中的 采葛 采萧 采艾 ㊁«唐风 采苓»中的 采苓 采苦 采葑 ㊁«小雅 采芑»中的 采芑 和 采芭 ㊁«小雅 采菽»中的 采菽 和 采芹 等ꎬ55㊀彭㊀智︽诗经︾祭祀主题中草木意象的现象学美学阐释都可以视为此种巫术性采摘活动的直接或间接反映ꎮ除以上 供神享用 的祭物之外ꎬ«诗经»中还有郁金草㊁兰芝㊁薰草㊁花椒ꎬ以及上文提到的萧㊁艾等以香气礼神的植物ꎮ«郑风 溱洧»: 溱与洧ꎬ方涣涣兮ꎮ士与女ꎬ方秉蕑兮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ꎮ且往观乎!洧之外ꎬ洵訏且乐ꎮ维士与女ꎬ伊其相谑ꎬ赠之以勺药ꎮ [6]165«韩诗»曰: 郑国之俗ꎬ三月上巳之溱洧两水之上ꎬ招魂续魄ꎬ秉兰草ꎬ祓除不祥ꎮ [10]诗中所咏正是初春上巳节ꎬ男男女女在溱水和洧水畔欢会戏谑ꎬ祓除不祥的场面ꎬ其中 蕑 与 芍药 就是用以祭祀的香草ꎮ«陈风 东门之枌»: 东门之枌ꎬ宛丘之栩ꎮ子仲之子ꎬ婆娑其下ꎮ 视尔如荍ꎬ贻我握椒ꎮ [6]238«汉书 地理志»记载ꎬ陈国 太姬妇人尊贵ꎬ好祭祀用巫ꎮ故俗好巫鬼ꎬ击鼓于宛丘之上ꎬ婆娑于枌树之下ꎮ有太姬歌舞遗风 ꎮ[11]诗中男女在祭祀活动中施行巫术ꎬ相赠花椒ꎬ作为情爱信物ꎮ如与«唐风 椒聊»中的 椒聊 ( 椒聊之实ꎬ蕃衍盈升ꎮ彼其之子ꎬ硕大无朋ꎮ椒聊且ꎬ远条且ꎮ [6]203)对比ꎬ可以推知繁茂硕大的花椒树正反映了初民对生殖的崇拜ꎮ王逸注«离骚»有言: 椒ꎬ香物ꎬ所以降神ꎮ [6]239因而可以说诗中所咏的即是用花椒树上密集成簇的花椒籽与生殖神进行巫术交感以乞求繁衍旺盛之事ꎬ以花椒相赠大概就是一种求爱的生殖暗示ꎮ英国著名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在«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一书中指出: 在某些民族的意识中潜存着一种以花草媚人的巫术动机ꎬ向情人赠花草就是向他(她)施行恋爱巫术ꎮ ①从人类学角度分析ꎬ具有巫术意义的祭祀活动中ꎬ秉蕑㊁赠芍药之举ꎬ萧㊁艾的燔烧ꎬ具有某种以香气降神享神的巫术性质ꎬ在迷狂的巫术活动中还可通过交感巫术以香草传情ꎮ法国汉学家格拉耐在«中国古代的祭礼与歌谣»中说: 散发香气的花也具有多种用途ꎬ有除净消毒的效用ꎬ也是恋爱和魔法的象征ꎮ这样的花是契约和生育的保证ꎮ姑娘接受了花束即是接受了婚约和受胎ꎮ[12]在祭祀活动中ꎬ香草的特殊隐含用意在此就明朗了起来ꎬ它们并非用于观赏ꎬ而是与神灵沟通ꎬ其巫术功能大于审美功能ꎮ对此ꎬ有学者认为ꎬ香草有着双重的含义:一是生殖巫术层中对人有益的特征被用以敬献女神ꎬ成为巫神交通的媒介ꎻ二是香草作为女神的化身ꎬ获得香草就能得女神青睐或拥有吸引控制女神的法术ꎬ在后一种形式即会男女的礼俗中逐渐淡化ꎬ最后成为男女交往的媒介物ꎮ[13]290由此ꎬ后世所谓定情的 信物 礼物 ꎬ在初民时期就应具有巫术性质ꎬ在其中内含了祈祷㊁控制㊁吸引㊁咒誓㊁交感㊁洗礼㊁取信等多重行为意义ꎬ最后成为约定俗成的习俗ꎮ在«诗经»植物中ꎬ除了直接供神享用㊁与神交通的祭物外ꎬ还有一些植物与祭祀场所㊁摆饰有关ꎬ起到营造巫祭特有氛围的作用ꎬ也成为祭祀主题中的审美意象ꎬ如包裹祭品的白茅(«召南 野有死麕»)㊁祭祀高禖神的桑林(«鄘风 桑中»)㊁巫觋婆娑其下的枌树(«陈风 东门之枌»)等ꎮ其中 桑林 是上古时期最为知名的祭祀场所之一ꎮ«墨子 明鬼»: 燕之有祖ꎬ当齐之社翟ꎻ宋之有桑林ꎬ楚之有云梦也ꎬ此男女令所属而观也ꎮ [14]这里的 桑林 和 云梦 为宋楚男女野合的地方ꎬ后来成为男女媾和的代指ꎬ野合通常在仲春之月ꎬ与祭祀或盛大的节日相伴举行ꎮ袁珂认为男女之会是在祀高禖之日于高禖神庙附近举行的ꎬ傅道彬通过其他典籍证明ꎬ墨子所言的齐社㊁燕祖㊁宋之桑林及楚之云梦本是历史上著名的生殖崇拜祭坛ꎬ后来又成为男女幽会及自由性行为的场所ꎬ再后来演变为上巳节ꎮ鲍昌«风诗名篇新解»认为ꎬ 上古蛮荒时期ꎬ人们都奉祀农神㊁生殖神 ꎬ 以为人间的男女交合可以促进万物的繁殖ꎬ因此在许多祀奉农神的祭典中ꎬ都伴随有群婚性的男女欢会 ꎮ 郑㊁卫之地仍存上古遗俗ꎬ凡仲春㊁夏祭㊁秋祭之际男女合欢ꎬ正是原始民族生殖崇拜之仪式 ꎬ «桑中»诗所描写的正是古代此类风俗的孑遗 ꎮ[15]众多关于桑林意象的研究表明ꎬ桑林与上古祭祀活动密切相关ꎬ意象表层下有生殖崇拜与巫术通神的深层内涵ꎮ在上古时期ꎬ祭祀是一种具有仪式性和特定目的的社会活动ꎬ巫术行为和礼法仪式则作①转引自吴培德«诗经论集»ꎬ云南大学出版社ꎬ1993年ꎬ第21页ꎮ56㊀JournalofAestheticEducation㊀㊀Vol.10No.2Mar.2019美育学刊2019㊀年第2期㊀第10卷㊀总第51期为一种实现祭祀目的的方式和手段贯穿于祭祀活动的全过程ꎮ也就是说ꎬ个人或集体明确表明要达成祭祀的意愿和目的ꎬ通过巫术和仪式等形式去完成ꎮ当然ꎬ祭祀与巫术概念不完全等同ꎬ祭祀活动古今不废ꎬ而巫术只在早期作为主要的祭祀方式而存在ꎬ随着历史发展而分化㊁去魅ꎮ②在«诗经»时代ꎬ已由具有原始宗教性质的巫术走向具有一定理性的礼仪ꎮ«礼记 昏义»有言: 昏礼者ꎬ将合二姓之好ꎮ上以事宗庙ꎬ而下以继后世也ꎮ故君子重之ꎮ 故曰: 昏礼者ꎬ礼之本也ꎮ [16]1618-1620在尚礼的周代ꎬ婚礼被认为是 礼之本 ꎬ在一系列仪式中都必须祭告于祖庙ꎮ从对«诗经»的考察可知ꎬ由于«诗经»时代去古未远ꎬ这些祭礼中ꎬ仍然保留了原始宗教巫术性质ꎬ在«诗经»所呈现的祭祀民俗仪式中依然内蕴着浓郁的巫术意识ꎮ作为 礼之本 的婚礼尚且如此ꎬ何况其他祭礼ꎮ周人凭借草木等名物祭祀并歌诗之ꎬ以诗歌意象向后世传递信息ꎬ今人从诗中草木意象入手解码还原周人习俗与意识ꎬ草木不仅成为巫神沟通的媒介ꎬ还成为古今沟通的媒介ꎬ可见草木等名物的关纽性作用ꎮ正如朱熹所言: 解«诗»ꎬ如抱桥柱浴水一般ꎬ终是离脱不得鸟兽草木ꎮ [17]清郑方坤也谓 六经名物之多ꎬ无逾于«诗»者ꎬ自天文地理㊁宫室器用㊁山川草木㊁鸟兽虫鱼ꎬ靡一不具ꎬ学者非多识博闻ꎬ则无以通诗人之旨意ꎬ而得其比兴之所在 ꎮ[18](郑方坤«全闽诗话»引«昆山徐氏经解»之语)戴震也谓 不知鸟兽虫鱼草木之状类名号ꎬ则比兴之意乖 ꎮ[19]«诗经»中名物的有意使用ꎬ其实与中国古代哲学思维有着莫大关系ꎬ其中隐含了先民认识世界㊁人与外物相互对待的关系ꎮ«易传 系辞上»曰: 圣人立象以尽意ꎬ是故夫象ꎬ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ꎬ而拟诸其形容ꎬ象其物宜ꎬ是故谓之象ꎮ [20]291以先秦哲学思想来观«诗经»中的草木意象ꎬ可知诗人描写祭祀场面或在祭祀活动中吟唱时有意描绘物象ꎬ就是为了表情 尽意 ꎮ 象 是哲人之道㊁诗人之意与世界万物之间沟通的契符ꎮ正如庞朴所言ꎬ 道 象 器或意 象 物的图式ꎬ是诗歌的形象思维法的灵魂 ꎮ[21]按此思维ꎬ就不难理解«诗经»抒情诗中触物起情ꎬ即使在巫祭中也借物传神的现象ꎮ因而才有所谓 人心之动ꎬ物使之然也ꎮ感于物而动ꎬ故形于声 [16]1076的物感说ꎮ后代诸如 气之动物ꎬ物之感人ꎬ故摇荡性情ꎬ形诸舞咏 (锺嵘«诗品序»)ꎬ[22] 独照之匠ꎬ窥意象而运斤ꎮ此盖驭文之首术ꎬ谋篇大端 (刘勰«文心雕龙 神思»)[23]等诗歌理论ꎬ将物象抽绎化为诗歌审美意象ꎬ追溯起来ꎬ显然滥觞于«诗经»ꎮ二㊁起兴:触物起情的审美经验对于名物在巫祭中所具有沟通人世和神灵世界的功能ꎬ不少前贤已有专论ꎬ如张光直指出ꎬ 在商周之早期ꎬ神话中的动物的功能ꎬ是发挥在人的世界与祖先及神的世界之沟通上 在古代的中国ꎬ作为与死去的祖先之沟通的占卜术ꎬ是靠动物骨骼的助力而施行的ꎮ礼乐铜器在当时显然用于祖先崇拜的仪式ꎬ而且与死后去参加祖先的行列的人一起埋葬ꎮ因此ꎬ这些铜器上之铸刻着作为人的世界与祖先及神的世界沟通的媒介的神话性动物花纹ꎬ毋宁说是很不难理解的现象 ꎮ[24]他认为ꎬ动物精灵有助于巫祝进入神化境界与神交通ꎬ商周青铜器上的动物纹样就有这样的意义ꎮ维柯在«新科学»中也曾指出: 最初的诗人们就用这种隐喻ꎬ让一些动物成为具有生命实质的真事真物ꎬ并用以己度物的方式ꎬ使它们也有感觉和情欲ꎬ这样就用它们来造成一些寓言故事ꎮ [25]维柯道出了诗歌发生的最原初的秘密ꎮ其实ꎬ在原初时期ꎬ动物如此ꎬ植物也一样ꎬ«诗经»中的草木意象也具有类似的意义ꎮ朱光潜就曾结合«诗经»赋比兴阐释维柯的隐喻ꎬ认为 隐喻就是我国古代诗论家所说的 赋比兴 三体中的 兴 ꎮ 兴者起也ꎬ取譬引类ꎬ起发己心ꎬ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②李泽厚在«由巫到礼释礼归仁»一书中提出ꎬ原始巫术后来分化为大传统和小传统ꎬ大传统以礼仪形式保存ꎬ小传统演化为医学㊁占星术等ꎮ见李泽厚«由巫到礼释礼归仁»ꎬ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ꎬ2015年ꎮ57㊀彭㊀智︽诗经︾祭祀主题中草木意象的现象学美学阐释意者皆兴辞也 ꎬ这里的解释又微有不同ꎬ着重的是 托物见意 ꎬ不像维柯所着重的是以己度物ꎻ但是都把这种现象看做隐喻ꎬ也都认为隐喻与诗人的形象思维有密切的联系 ꎮ[26]无论是 以己度物 ꎬ还是 托物见意 ꎬ都离不开 物 ꎬ用 物 隐喻的 诗性智慧 ꎬ朱光潜认为就类似于 兴 ꎮ兴ꎬ作为中国古典诗学的核心已成为学界共识ꎮ从孔子首倡 诗可以兴 («论语 阳货»)[27]237ꎬ到王夫之指出 诗言志ꎬ歌咏言ꎮ 非志即为诗ꎬ言即为歌ꎬ或可以兴ꎬ或不可以兴ꎬ其枢机在此 [28]ꎬ再到宗白华提出 兴 是构成诗之所以为诗的根基和核心 ꎬ 赋 ㊁ 比 ㊁ 兴 结合了而以 兴 为主导才是诗ꎬ才是艺术ꎬ具备了艺术性 [29]490ꎮ毫无疑问ꎬ作为诗歌枢机的 兴 ꎬ显现了诗歌艺术的本真意义ꎮ那么ꎬ 兴 何以能使诗成之为诗?其本义到底是什么?唐贾岛曰: 兴者ꎬ情也ꎮ谓外感于物ꎬ内动于情ꎬ情不可遏ꎬ故曰兴ꎮ [30]宋胡寅引李仲蒙语更进一步定义道: 触物以起情谓之兴ꎬ物动情者也ꎮ ③宗白华的解释亦揭示本义: 兴 是 兴起 ㊁ 发端 ꎮ由于生活里或自然里的一个形象触动我们的情感和思想ꎬ引导我们走进一个新的境界 ꎮ[29]493还有学者考证ꎬ 在先秦文献中ꎬ兴的基本含义是 起 ꎮ这也是兴的本义ꎮ根据古文字学家对甲骨文兴字的考证ꎬ兴的这种本义来源于宗教祭祀活动中精神㊁情感乃至祭祀器具的上举升腾ꎮ甲骨文兴字形象地展现了主体进入宗教祭祀活动中的存在状态ꎬ即巫觋在通神时的那种极度兴奋㊁迷狂的状态 ꎮ[31]26-27从根源上说ꎬ兴作为礼必与祭神有关ꎮ又因 古人神视其祖先ꎬ遂以天神称之ꎮ 往往也将其祖先当作神灵祭祀ꎮ因此ꎬ兴当与上古祭祀祖先神灵有关 ꎮ[13]80-90由以上可知ꎬ 兴 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ꎬ除了作为一种形象思维方式和诗歌艺术修辞手法之外ꎬ从其原初意义来讲它还是一种心理活动ꎬ一种身心投入带有巫术色彩的情感状态ꎬ一种情感调动㊁创作生发的审美体验ꎮ就此ꎬ前文论及«诗经»中以草木为媒介沟通人神的巫祭活动ꎬ从美学的角度看ꎬ我们认为这种触物起情的活动以及在活动中的心理体验过程就是 兴 ꎮ具体来说ꎬ兴包含如下几个要素:一是与物象有关ꎬ无 物 不起兴ꎮ傅道彬认为ꎬ 中国文化的原型系统是兴与象ꎮ«诗»之兴与«易»之象是中国艺术和中国哲学对原型的最古老的理论概括ꎮ兴象系统那些富于联系㊁富于传统的象征物ꎬ正是中国最早的文化原型模式 ꎮ[32]以中国哲学«易»观照«诗经»ꎬ«诗»中的审美意象便是哲学 象 理论的落实和感性化ꎬ没有兴象系统中的象征物就无法起兴ꎮ二是与心理有关ꎬ兴最早作为巫术行为ꎬ表现于祭祀礼仪中ꎬ必然带有巫术心理色彩ꎮ有学者认为: 兴祭在古代文化中之所以重要ꎬ与其说是因为它是一种独特的祭祖仪式ꎬ毋宁说是因为它极为典型地显示了所有祭神㊁祭祖仪式中共同的宗教心理体验特征ꎮ [13]110这种心理体验ꎬ就是一种情感状态ꎬ如«诗»中抒情诗之情ꎮ三是 兴 必然是情感与物象相互感发交融的状态ꎬ 兴 特殊的触引感发过程决定了其是一种审美经验活动ꎮ张世英认为ꎬ只有作为审美经验中的 情景合一 才是真正揭示了人与世界的原初交融ꎬ指出 审美意识是人与世界的交融ꎬ用中国哲学的术语来说ꎬ就是 天人合一 ꎬ这里的 天 指的是世界 ꎮ 审美意识或意境既非单方面的境ꎬ亦非单方面的情或意ꎬ而是人与世界ꎬ天与人 一气流通 ㊁交融合一的结果 ꎮ[33]结合三者可知ꎬ 兴 最核心的因素在 心 物 以及 心物 的互动ꎬ三者缺一不可ꎮ 在后世ꎬ古典诗歌中分别于表现手法和审美特征相关的两类兴ꎬ实质上都表现为一种心与物的关系ꎬ或者说与心物互化的特殊心灵状态密切相关 ꎮ[13]120从 心 物 这对最基本的元素引申开去ꎬ 意象 形神 情景 神与物游 都与 兴 有着同质相通的内在结构ꎮ不过 兴 更为本质地表明ꎬ它不同于心物二元ꎬ除了具备 心 与 物 两个元素外ꎬ它还强调了两者结合的生发状态ꎮ这个重要的特点ꎬ其重要意义在于ꎬ兴不仅是隐喻㊁暗示㊁象征等艺术修辞手法和情景交融的诗歌审美特征ꎬ更是贯穿于艺术发生㊁创作和体验过程中的审美状态ꎬ它作为一种 审美经验揭示了人类与世界的最深刻和最③转引自胡寅:«斐然集»卷十八ꎬ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ꎬ第1137册ꎬ第534页ꎮ58㊀JournalofAestheticEducation㊀㊀Vol.10No.2Mar.2019美育学刊2019㊀年第2期㊀第10卷㊀总第51期亲密的关系 ꎮ[34]3法国现象学美学家杜夫海纳认为这种原始的审美经验ꎬ是人类文化的根源和基础ꎮ因而ꎬ我们认为ꎬ 兴 作为这种原始的审美经验ꎬ应用于诗歌而揭示出人类与自然最本真关系ꎬ在一定程度上就具有现象学意义了ꎮ杜夫海纳指出: 美学研究可以找到整个人类经验中最原初的东西ꎬ这种原初的经验ꎬ正是所有人类文化形式赖以奠基的基础ꎮ 美学在考察原始经验时ꎬ把思想 也许还有意识 带回到它们的起源上去ꎮ [34]1 兴 伴随原始巫术而生ꎬ本身就是一种原初的经验ꎬ它 处于根源部位上ꎬ处于人类与万物混杂中感受到自身与世界的亲密关系这一点上ꎬ自然向人类显现出真身ꎬ人类可以阅读自然献给他的这些伟大的图像 ꎮ[34]8«诗经»兴体诗通过草木等自然物象向我们 显现真身 ꎬ我们也可以通过这些意象还原ꎬ回到原初ꎬ经验到原始经验ꎮ当我们感知由诗人描写的这些审美意象ꎬ经验到原初诗人面对物象时的审美心理状态ꎬ 审美经验在它是纯粹的那一瞬间ꎬ完成了现象学的还原 ꎮ[34]53综上ꎬ 兴 有如下几个方面的意义可以为我们理解:从人类学角度看ꎬ 兴 是原始巫祭活动中人类借物与世界沟通交感的行为ꎻ从诗学的角度看ꎬ 兴 是触物起情㊁情景交融的创作生发状态ꎻ从美学角度看ꎬ 兴 是人与世界之间原初本然状态进行现象还原的审美经验ꎮ从后一角度阐释ꎬ«诗经»中 鸟兽草木ꎬ作为人本然状态中随处可见的东西ꎬ一方面成了人回到本然状态中的见证ꎬ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人们返回本然状态 ꎮ[31]85所谓 见证 就是诗歌中生成的 意象 ꎬ它们 有助于返回本然状态 ꎬ暗指 兴 具有对于原始经验进行现象还原的功能性质ꎮ因此ꎬ触物兴发ꎬ可以说是一种具有美学方法论意义上的审美活动ꎬ经由 兴发 ꎬ我们回到本然的存在状态ꎮ三㊁重生:生生为大德的审美精神本然的存在状态到底为怎样的一种存在?彭锋认为ꎬ 古代中国基本精神活动形式ꎬ如宗教㊁伦理㊁哲学等ꎬ在它们的根源处ꎬ都与生命本体有关ꎬ与基本生活世界有关ꎬ从而与审美活动有关 ꎮ[31]33也就是说ꎬ本然的存在ꎬ因与 生命本体 和 基本生活世界 有关ꎬ故而当是一种生命美学意义上的存在ꎮ从全面展现初民基本生活世界的«诗经»来看ꎬ其中以反映农事与婚恋家庭题材的诗篇居多ꎮ周人绍继先祖后稷稼穑之道ꎬ以农业为本ꎬ描写农耕㊁采集㊁渔猎的农事诗中对庄稼名物的描写ꎬ无不是对大地万物生生不息的深情讴歌ꎮ在占«国风»比重很大的婚恋诗中ꎬ大量植物意象ꎬ或作为信物ꎬ或作为祭品出现ꎬ甚至作为女性和女性性器官的象征物ꎬ似乎与生殖繁衍存在某种神秘的联系ꎬ也体现了深沉的生命意识ꎮ正如钱穆所言: 诗尚比兴ꎬ多就眼前事物ꎬ比类而想通ꎬ感发而兴起ꎮ故学于诗ꎬ对天地间草木鸟兽之名能多熟识ꎬ此小言之也ꎮ若大言之ꎬ则俯仰之间ꎬ万物一体ꎬ鸢飞鱼跃ꎬ道无不在 孔子教人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者ꎬ乃所以广大其心ꎬ导达其仁ꎬ诗教本于性情ꎬ不徒务于多识也ꎮ [35]鸟兽草木作为诗歌意象ꎬ并非限于知识层面ꎬ而在于呈现天地万物鸢飞鱼跃的勃勃生机ꎬ在于导向 仁 这一生命本体ꎮ在«诗经»大量婚恋祭祀礼仪诗中ꎬ这些象征生殖繁育的植物意象频繁出现ꎬ结合当时的民俗和观念ꎬ可见这些意象的运用已从实用动机上升为审美意识ꎬ是对儒家生命哲学 仁 这一本体的体认ꎮ因此ꎬ«诗经»祭祀主题中名物的运用ꎬ正是对生命情性的观照ꎬ体现了个体生命与天地交感㊁天地人和合共生的审美意识ꎬ反映了先民崇尚 生生之为大德 的生命美学精神ꎮ生ꎬ是中国哲学美学中核心范畴之一ꎮ«易传»有言ꎬ 生生之谓易 [20]271ꎬ 天地之大德曰生[20]297ꎮ对此ꎬ彭锋指出ꎬ 把生当作宇宙本体ꎬ可以说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特征之一ꎮ中国哲学把生理解为宇宙万物的基本存在形式ꎬ认为宇宙万物不是静止地存在于世界上ꎬ而是处在动态的创生过程中 ꎮ[31]414-415宋明理学家继承和发挥了«易传»中关于 生 的哲学思想ꎬ把 生 与儒家 仁 结合了起来ꎮ如周敦颐说: 生ꎬ仁也ꎮ (周敦颐«通书 顺化»)朱熹提出ꎬ 仁是个。
《诗经》植物意象研究

古代文学《诗经》植物意象研究文/耿庆菊摘要:《诗经》305篇,涉及植物的篇目有134篇,这些植物意象,具有丰富的文学价值。
本文将这类意象分为描述性意象,比喻类意象及象征性意象三种类型。
并在此基础上讨论植物意象在开创比兴传统与抒情言志传统中的重要价值。
同时植物类意象构筑的意象传统,表现出的讽刺精神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诗经》;意象;植物《诗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开创了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道路,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孔子讲“不学诗,无以言”足见《诗经》的重要性。
《论语·阳货》篇:“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1]183这里就提到《诗经》中记载有大量植物,这些植物作为意象被引用进诗,成为表情达意的重要媒介。
潘富俊先生所著《诗经植物图鉴》认为《诗经》中植物共有160类,其中特定植物150类,还有10类植物泛称。
吴厚炎先生的《<诗经>草木汇考》认为“草木见于《诗经》近一百四十多种”。
[2]1笔者在此基础上进行统计,《诗经》共305篇,提及植物的篇目有134篇,其中国风74篇,小雅43篇,大雅10篇,颂7篇。
植物种类之多,包括花卉类谖草、舜华、芍药等,百谷类黍、稷、麦等,树木类松、柏、桑等,水果类木瓜、木桃、木李等。
一、植物类意象的分类陈植鄂先生在《诗歌意象论》中曾提及“在诗歌意象中,这种通过一定的组合关系,表达某种特定意念而让读者得之言外的语言形象,如‘黄叶树’、‘白头人’等等,就叫做意象。
”[3]13这就揭示在诗歌中,意象作为一种主观情感与客观意象的结合体,呈现出一种我们称之为“意境”的审美想象空间。
以表达情感作为分类标准,本文将意象分为以下三类:(一)描述性植物意象描述性植物意象就是对植物进行客观描摹,由植物直接反映作者感情的一类意象。
作者将感觉情思与现实物象有机结合并通过具体描写来建构诗歌。
《诗经》中的草木意象

在《诗经》时代,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十分有限,对大多自然现象无法做出合理解释,于是便希望自己民族的图腾具备风雨雷电那样的力量,群山那样的雄姿,像鱼一样能在水中游弋,像鸟一样可以在天空飞翔,像许多草木那样不怕严寒酷暑、不怕风吹雨淋、傲然挺立具有坚不可摧的力量。
在当时来说这些鸟、兽、虫、鱼、草、木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因此从心灵上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大千世界中人是自然中的一部分,人的生存是与万事万物分不开的,因此要对生命体怀有敬畏之情,对自然界的花草树木也要尊重爱护。
草木意象与爱情婚姻《诗经》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写关于婚姻爱情的,以草寄情,以花示爱似乎成了先人们心照不宣的事,人们用最常见的草木,表达最真挚纯真的感情。
世世代代,从未间断。
也让现代的人们好一番羡慕,也找寻着各种机会只想感受一会那铮铮的爱,那纯纯的情;只想目睹一眼那纤纤女子醉是低头那一瞬,似一朵睡莲,不忍寒风的娇羞。
一阵微风起,扬起那千千发丝,你会不自觉地想要为她抚顺青丝发缕,也缕清自己纷飞的思绪。
馨香的植物作为男女爱恋的信使,在二者之间传递着爱的香甜,浅浅梨涡中情思蔓延,丝丝缕缕。
秉兰草,赠芍药。
《陈风·泽陂》:“彼泽之陂,有蒲与兰。
有美一人,硕大且卷。
寤寐无为,中心悁悁。
《郑风·溱洧》:“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蕑,香草名,亦名兰。
花草在年轻男女的相恋中可起了不小的作用,诗歌中写道,在春天万物复苏的季节里,麦田青青,流水淙淙,年轻小伙儿和美丽姑娘手拿散发着幽香的兰草,美丽姑娘邀请小伙儿一起去游玩,小伙儿说已游过,姑娘便撒娇说再去玩玩吧。
清清小河边,挤满了男男女女,说说笑笑,彼此深情的互赠芍药花。
诗歌描写青年男女以手持兰草而开始,以互赠芍药而结束。
这一株株花花草草成就多少美满姻缘。
G REEN TIANFU绿色天府|文化·民俗 ○文\王春华中的草木意象诗经《》68菟丝子的幽幽爱情。
最新浅析《诗经》中的动植物意象与情感表达之关联

浅析《诗经》中的动植物意象与情感表达之关联【摘要】:在《诗经》中含有大量的动植物意象,并具有丰富的情感。
动植物是上古先民们的习俗、爱情婚姻生活的象征。
本文对动植物意象的情感表达进行了探究,认为古人动物的崇拜对动植物意象所表达的情感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诗经》动植物意象情感表达《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史诗的光辉起点。
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
《诗经》不仅反映了我国先民们的审美观念及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人们生产生活的状况呈现出周代的社会面貌和人民的思想感情。
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在“兴观群怨”的功效说之后,孔子也提出了这种“多识”的要求,希望学习《诗经》,要和自然有一种亲近的关系,保持对鸟兽草木的认识和细微观察。
其实,这些自然之物传递出来的信息,不仅仅局限于它们本身的特质,还记载着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以及风土人情,通过这些自然物,我们就能了解和认识到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
《诗经》通过诗中描写的动植物,从各个方面反映出人们情感世界和社会风俗,并逐渐形成了特定的审美之象,艺术地表现了诗和时代的一种内在的联系。
一、动物意象及情感表达《诗经》中的动物意象蕴含丰富,《诗经》中写到动物60多处,有一些动物则出现的比较多。
形成了一种固定的象征。
这些动物有马、燕、雀、鸠、鱼等。
在《诗经》中成为了爱情婚姻的象征,而在象征的背后,动物象征也具有丰富的情感。
(一)天神信使的化身在《诗经》中,以燕、雁、雀、鸠等作动物的具体形象。
在《礼记月令》:中“燕以来巢,室于嫁娶宜在春天的征兆,借助鸟的雌雄相守等习性来象征婚姻爱情中的现象和遭遇,燕成了婚姻爱情的象征物。
《匏有苦叶》:“雝雝鸣雁,旭日始旦。
土如归妻,冰未泮”。
诗中写了大雁南飞,成双成对,一行行,一排排,或成人字,或成一字,唱着歌儿飞向南方。
《诗经国风》植物意象研究

《诗经国风》植物意象研究一、概述《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其中《国风》部分更是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反映了周朝早期至春秋中叶的社会生活、民俗风情以及人们的情感世界。
在这些古老的诗歌中,植物不仅仅是自然界的元素,它们更是情感的载体,富有深厚的文化象征和意象内涵。
植物意象在《诗经国风》中的运用,为我们理解古代人们的情感世界、审美观念以及生活哲学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本文旨在通过对《诗经国风》中的植物意象进行系统的梳理和研究,揭示其背后的文化意义和社会价值。
我们将首先概述《诗经国风》的基本情况和植物意象的总体特征,然后深入分析各类植物意象的具体表现和文化内涵,最后探讨植物意象在《诗经国风》中的艺术价值和影响。
通过对这些植物意象的解读,我们期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古代中国人的情感世界和审美追求,同时也为现代文学创作和文化传承提供有益的启示。
1. 简述《诗经》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汇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共计305篇。
这些诗歌涵盖了劳动歌谣、祭祀诗、史诗、婚恋诗、讽刺诗等多种题材,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展现了当时人们的情感世界和思想风貌。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诗经》奠定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基础,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经》具有崇高的地位。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而且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和丰富的思想内涵,为中国文学的发展铺设了坚实的基石。
从《诗经》开始,抒情诗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其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
同时,《诗经》在文学艺术上的成就,如赋、比、兴的艺术手法,也为后世文学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诗经》中的许多诗篇成为后世文学家引用和模仿的对象,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从汉乐府诗到唐代诗歌,再到宋代的陆游和清末的黄遵宪,历代诗人都在不断地从《诗经》中汲取灵感,继承和发展其优良传统。
《诗经》草木意象展现的女性形象

《诗经》草木意象展现的女性形象《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学作品,记载了中国史前智慧的精华,渗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象征意义。
作为中国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感受,草木意象在《诗经》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尤其是对女性形象的描述,一般以草木比喻。
本文将从《诗经》中草木意象描摹女性形象的特点,分析草木比喻女性形象的涵义,以及探讨草木意象在构建中国古代女性形象中的作用。
草木是中国古代的象征,在《诗经》中反映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用于比喻女性形象也更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
《诗经》描述的女性形象以“芷荷、珠藏、芍药、杏花、莎草、芝芨”等为主,既体现了古代女性的坚韧不拔,又能体现出其优雅温柔、纤芯飘逸的特点。
例如,用芷荷比喻女子,往往用于表达女子刚强坚韧的品质;用芍药比喻女子,则彰显出女子优雅温柔的美好特质。
除此之外,草木意象在构建中国古代女性形象的过程中,还蕴含着许多情感因素。
《诗经》中提及的草木词语,既有描写女性性格的,也有描写女性情感与情绪的,这些让读者在阅读时产生了深刻的共鸣。
于是,草木意象在构建中国古代女性形象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以草木意象构建的中国古代女性形象,不仅体现出对当时的女子的美好褒扬,更是对古代女性内心气质的一种形象化描述。
《诗经》以草木意象为主要媒介,将古代女性的内心世界表现的栩栩如生,既反映出古代女性的刚强坚韧,也反映出其内心柔情伤感的一面,尤其能体现出女性对家庭幸福和社会正义的追求。
如《小雅无声》中提到的“芷芷复芷芷,独立青芜中”,充分揭示了古代女性保家卫国,坚守家国的精神;《小雅泰山之什河伯》中提到的“芍药扶疏,青杏蔓藤”,则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古代女性温柔优雅的美好气质。
从以上可以看出,草木意象在《诗经》中的应用对构建中国古代女性形象来说至关重要。
《诗经》中的草木意象不仅体现出女子优雅温柔的特质,更体现了女子的坚韧不拔和对家庭、社会的追求。
用草木意象来比喻女性,既充满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又能丰富读者的情感。
从《诗经》中的植物意象看先民的生命崇拜文化

从《诗经》中的植物意象看先民的生命崇拜文化李智会读《诗经》,接触到的最多的意象便是植物。
《诗经》中的植物出现了一百多种,其中还有很多是重复使用。
这种现象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当时人们对植物的一种崇拜。
这种崇拜,基于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植物以其特有的价值成为先民的物质依靠;另一方面它还以其独特的生命魅力成为先民精神上崇拜的对象。
这两方面综合起来可以让我们了解到当时人们的生命崇拜文化,即从求生存到对理想生命的追求。
一、物质崇拜——强烈的生存渴望植物大量被援引入《诗经》首先是出于一种实用的动机,这种实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果腹和治病。
正是这两方面反映出先民对植物的一种物质崇拜。
我们首先来看果腹方面,它体现出的是先民对食物的需求。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诗经》中出现的植物类型了解到。
顾栋高在《毛诗类释》中对《诗经》里出现的植物做过分类,其中草37种,木43种,谷类24种,蔬菜38种,花果15种。
从这个统计我们可以看到,《诗经》中出现的植物几乎有一大半是可以食用的。
如《周南·关睢》中的“荇菜”,《毛诗正义》引陆玑《疏》云:“接余,白茎,叶紫赤色,正圆,径寸馀,浮在水上,根在水底,与水深浅。
茎大如钗股,上青下白,鬻其白茎,以苦酒浸之,为菹脃美,可案酒。
”从这个解释可知,它是一种水中植物,其根茎可以吃,所以成为人们采集的对象,而这种采集活动也因为它的经常性被写进诗中。
又如《周南·卷耳》中的“卷耳”,陆玑《疏》云:“叶青白色。
似胡荽,白华,细茎蔓生,可煮为茹,滑而少味。
四月中生子,如妇人耳中珰,今或谓之耳珰,幽州人谓之爵耳是也”。
这是一种草木植物,它的嫩苗可食,因而同样被人们采集。
还有《邶风·谷风》中的“葑”、“菲”、“荼”、“荠”等都是可食用的。
可食用植物在《诗经》中的大量出现决非偶然,它与先民当时的生活息息相关。
《诗经》产生的时代约在西周初到春秋中叶的五百年间,它反映的主要是周人的生活,而周从一开始就是以农耕文化形态为主体形态的。
论《诗经》植物意象及其蕴意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诗经》植物意象及其意蕴作者李芬学院文法学院专业汉语言(对外汉语)1101班学号**************指导教师邹远志副教授二〇一五年月日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诚信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本人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开展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成果不存在知识产权争议,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创作过的作品成果。
对本文工作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作者签名:二○○ 年月日摘要《诗经》是中国文学的光辉起点,它不仅开辟了诗歌中写实与抒情的创作道路、奠定了民间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在诗歌语言、表现手法以及体裁方面也有很大贡献。
由《诗经》植物类意象所代表的的比兴手法,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最具民族特色的表现手法,为增强诗歌的含蓄性和形象性提供了很大帮助,更加提高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诗经》中记载的植物种类繁多,不仅许多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并且真实地展现了古代人民的生存状态,形象地传达了先民的情感世界。
《诗经》中描写了大量的植物,这些植物具有丰富的意蕴,同时这些植物描写也有着特定的艺术效果。
由于《诗经》植物描写的丰富意蕴及强烈的艺术效果,尤其是《诗经》在后世人们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故而,诗经中所描写的植物大量地被人们用以表达特定的情感,由此形成了《诗经》中极为经典的植物意象。
并且这些植物意象对于后世的文学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诗经》;植物;蕴意ABSTRACTThe Book of Songs is the glory of the starting poi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it not only opened up a poetry of realism and lyric writing road, laid the status of folk literature in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it also shown a great contribution on the poetry language, expression and style. The metaphor tactics of plants, also become the most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ancient poetry expression, it provides a great help to enhance the implicitness of poetry and iconicity. moreover, it improved the artistic charm of poetry. Recorded in the book of songs there are many different kinds of plants, not only many has high medicinal value, but truly shows the survival state of the ancient people, vividly convey the enclosed within the walls of the emotional world.Described in the book of songs has a wide variety of plants, these plants have a rich meaning and describes these plants including the artistic effect. Because the plants depict the richness of the book of songs and a strong artistic effect, especially the book of poetry in our lives have a very important impact in people's lives. Therefore, the plants depicted in poetry to be a lot of people used to express certain emotions, resulting in a classic plant images in the book of songs. And images of these plants also had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literature of later ages.Keywords: Book of Songs, plants, implication目录诚信声明 (Ⅰ)摘要 (Ⅱ)Abstract (Ⅲ)第一章前言 (1)第二章《诗经》中植物意象之意蕴 (3)2.1 情之媒介 (3)2.2 福德象征 (4)2.3 征役载体 (6)第三章《诗经》植物的艺术效果 (7)3.1 结构方面 (7)3.2 意境方面 (8)3.3 情感方面 (10)第四章《诗经》植物对后世的影响 (11)4.1《诗经》意象的经典意义 (11)4.2《诗经》意象群经典化的原因 (14)4.2.1《诗经》的反复传诵 (14)4.2.2用诗:名物制度与礼制传统 (15)结论 (16)参考文献 (18)致谢 (19)第一章前言情景关系(即主体与客体关系)在我国传统诗论研究中占重要位置,也是文学研究中探讨的重要课题。
《诗经》中的植物意象

《诗经》中的植物意象《诗经》中的植物意象《诗经》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包含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而植物便是《诗经》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从这些多种多样的食用植物、观赏植物、祭祀植物和其他具有象征意义的植物中可以了解到远古人民表达爱情的方式和在爱情中内心情感的变化。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诗经》中的植物意象,仅供参考。
《诗经》中植物种类繁多,据统计,《诗经》中的草木蔬果共有134种,可分为乔木、灌木、藤本植物、草本植物、水生植物、蕨类植物等①。
本文将《诗经》中的植物按照其用途分为食用植物、观赏植物、祭祀植物和其他象征意义的植物这四大类进行阐释分析。
一、食用植物“民以食为天”,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远古人民将植物视为上天的恩赐,食用植物在《诗经》中的种类最多,可以将其细分为水果类、野菜类、药材类、蔬菜类和谷类这五类。
水果类植物在《诗经》中并不多,这类植物有桃、甘棠、梅、李、棘、葛、榛、栗、木瓜、木李、苌楚、瓜、枸等。
由于刚进入农耕社会不久,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够高,所以这其中除了桃、梅、李、甘棠这几种因为其开花时花色美丽,作为观赏果木广泛栽培以外,其他都为野生水果,味大都略酸,只有极少部分被当做日常食用水果。
野菜类食用植物在《诗经》中种类是最多的,大约有三十多种。
由于农耕社会生产水平的限制,采集野菜仍是劳动人民日常主要的食物来源。
这类植物大多生长在水中或陆地,有芑、荠、薇、蕨、荇菜、蒌、卷耳、、藻、芹等,而荠、蒌等野菜因为食用起来较为可口,至今仍有食用。
人工种植的植物在《诗经》中出现的不多,但由于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仍有部分蔬菜和谷类作物被人工栽培,这些植物有匏(葫芦瓜)、葑、菲(萝卜)、荷(茎藕可食)、菽(大豆)、韭等,由于种植方法简单,且用途广泛,在《诗经》时代已有较长的栽培历史。
而谷类在《诗经》中约有五种,它们分别是黍、麦、牟(大麦)、稻、梁(小米),其中黍是当时北方种植最为广泛的粮食作物,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生活必需食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 天 , 灼 其 华 。之 子 于 归 , 其 室 家 。桃 之 天 天 , 灼 宜 有
黄 其 实 。之 子 于 归 , 其 家 室 。桃 之 天 天 , 叶 蓁 蓁 。 宜 其 之 子 于 归 , 其 家 人 。 ” 篇 以 对 春 天 桃 树 的 繁 茂 和 宜 开
名 。” Ⅲ其 中 “ 识 于 鸟 兽 草 木 之 名 ” 明 了 《 经 》中 多 说 诗 鸟兽草木 意象 的众 多 , 学 习的价值 , 而这 些 鸟兽 有 然 草 木 意 象 还 具 有 特 定 的文 化 内 涵 , 同 时 也 多 少 反 映 了 当 时 人 们 的 生 活 状 态 。 《 坌 》中 3 5首 所 见 的 草 诗 至 0 木 植 物 种 类 , 据 统 计 有 1 2种 , 2 十 五 国 风 共 1 0 3 [ 6 首 , 草 木 植 物 出现 的 诗 篇 有 7 有 9首 ; 雅 和 小 雅 共 大 1 5首 , 有 草 木 意 象 出 现 的 诗 篇 有 5 首 ; 颂 有 4 0 4 0 首 , 草 木 意 象 的 只 有 6首 。3 5首 诗 篇 中 有 l 9首 有 0 3 是 有 草 木 意 象 出 现 的 , 《 经 》总 篇 目 的 4 . 7 ,, 占 诗 55 9 6 《 经》 的草木意 象在 先秦 时代 的生 活 中是有 着重 诗 中
富 的 社 会 史 料 价 值 。 距 《 经 》时 代 不 远 的 孔 子 , 诗 对 《 经 》有 这 样 的 评 价 : 诗 “诗 , 以 兴 , 以 观 , 以 群 , 可 可 可 可 以怨 。迩之 事父 ,远之 事君 ; 多识于 鸟 兽草木 之
《 经 》中 的 草 木 意 象 在 篇 章 中 往 往 应 用 于 赋 比 诗
摘 702、 1 1 7
要 :诗经》 多的篇章 中出现大量 的乌兽草木意象 , 些意象 中蕴含 着特定 的文化含 义, 《 众 这 也体现着《 诗经》
时代 的人们 对这 些意象的认 识和情感色彩 , 文试对《 本 诗经》 中的草木 意象进行简单 的分 析, 探析这 些草木意象在 篇 目中的文学价值 , 当时人们生活 中的作 用和 意义 , 在 以及反 映的阶级文化。
要 作用 及意义 的。
一
桃 花 鲜 艳 盛 开 的描 写 , 就 让 人 感 受 到 诗 人 开 心 快 乐
的 心 情 和 对 出嫁 女 子 婚 后 生 活 的 美 好 祝 愿 。 《 南》 召
中 的 《 有梅》 一首大 龄女 子着 急求 偶 的诗 : 摞 是 “摞 有
梅 , 实 七 兮 。求 我 庶 士 , 其 吉 兮 !摞 有 梅 , 实 三 其 迨 其 兮 。 我庶 士 , 其今 兮 ! 有梅 , 筐墅 之 。 我庶 求 迨 摞 顷 求
硕 人 》: “手 如 柔 荑 , 如 凝 脂 。 领 如 蝤 蛴 , 如 瓠 犀 。 肤 齿
、
草 木 意 象 的 文 学 审 美 作 用
意 象 , 由“意 ” “象 ” 成 , 入 主 体 主 观 情 志 是 和 组 融
螓 首 蛾 眉 , 笑 倩 兮 , 目 盼 兮 。 先 民 们 用 最 常 见 的 巧 美 ” “ 荑 ‘ 犀 ” 比 喻 美 人 的 手 和 齿 , 简 单 的 比 喻 柔 瓠 来 这
关键词 : 诗经》 草木意象; 《 ; 礼仪文化 文章编号 :7 — — 0 1- 0 — (O )3 19 0 9 8 7 87 2 4 2 3 2 l 0 — 2 — 3 1
《 经 》 我 国第 一 部 诗 歌 总 集 , 映 了先 秦 时 诗 是 反
期 生 活 的 各 4- " q面 , 仅 具 有 文 学 艺 术 价 值 , 有 丰 ; 不 也
士 , 其 谓 之 。, 树 上 梅 子 日 渐 的 坠 落 稀 少 , 写 自 迨 ’ 用 来 己 青 春 将 逝 , 期 待 婚 嫁 的 焦 急 迫 切 心 情 。 《 雅 》中 小 《 裳 者 华 》 《 桑》 别 以 花 开 的 繁 盛 美 丽 和 桑 树 裳 和 隰 分 的 柔 美 茂 盛 , 写 自己 遇 到 所 喜 爱 的人 时 , 心 愉 悦 来 内 激 动之 感受 。 木 意象 多应用 于 比的手法 , 草 如 风 ・
使得 硕人美 丽 的形象 显得 更加真 实和 生动 。
草 木 意 象 也 渲 染 了 诗 篇 的 意 境 气 氛 , 秦 风 》中 《
事 、 情 、 志 的 载 体 。 文 学 作 品 中所 描 写 的 春 风 春 抒 言
鸟 、 月 秋 蝉 、 云 暑 雨 、 月 祁 寒 等 等 , 寄 托 着 主 秋 夏 冬 都 体 的主 观 情 思 , 不 是 一 个 个 僵 硬 的 、 死 板 的 客 观 物 象 , 是经过 主体 的审 美选择 、 现主 体审 美 理想和 而 体 审 美 趣 味 、 有 生 机 和 活 力 的 形 象 。《 经 》作 为 先 秦 富 诗 时 期 反 映 先 民们 社 会 生 活 的 诗 歌 总 集 ,其 意 象 的选 择具有 上古 社会 的形态 和特 点 。
的 客 观 物 象 。王 弼 有 言 : 夫 象 者 , 意 者 也 。 ” 言 : “ 出 又 “ 生 于 意 , 可 寻 象 以 观 意 。 ”3 就 向 人 们 明 确 揭 象 故 [这 示 出“ ” “ ” 关 系 。 因 此 , 象 是 创 作 主 体 叙 象 与 意 的 意
第 2 卷 第 3期 9
Vo1 2 . o. . 9 N 3
西 安 社 会 科 学
Xi n So ilS inc ’ c a c e e a
2 1 年 6月 01J n .,2Fra bibliotek1 ue 01
论《 经》 诗 中的草木 意象
张 现
( 北大 学文 学院 陕 西 西 安 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