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风性论

合集下载

从内风论治老年性瘙痒症2例

从内风论治老年性瘙痒症2例

遂 成 劳 损 尹 老 认 为 , 肾 为 一 身 阴 阳 之 根 本 , 治 疗 应 遵 《 经 难

十 四 难 》 “ 其 肾 者 益 其 精 ” ,主 张 温 补 肾 精 , 又 据 产 后 多 损
瘀 的 特 点 ,佐 以祛 瘀 生 新 顾 及 脾 胃之 品 。 方 用 鹿 茸 、 紫 河 车 、
怕 冷 减 轻 ,继 服 l 0剂 ,面 色 红 润 , 皮 肤 干 枯 好 转 , 下 肢 水 肿 消 失 , 嘱 其 隔 天 l利 , 连 服 2月 ,头 上 毛 发 长 出 , 一 切 恢 复 如
常 。随访 1 未复 发 。 年
营 卫 失 调 。处 方 :当归 、何 首 乌 各 lg 5 ,枸 杞 子 、鸡 血 藤 各
按 :席 汉 氏 综 合 征 属 中 医产 后 虚 劳 范 畴 , 多 因 产 妇 失 血 过 多 , 失 于 调 理 , 因 虚 致 损 , 日 久 不 复 成 劳 本 例 患 者 病 程 6 年 , 症 见 畏 寒 肢 冷 、 浮 肿 、 头 晕 、 心 悸 、 面 黄 神 疲 、 毛 发 脱 落 , 为 阴 阳 气 血 俱 虚 之 证 , 胞 脉 系 肾 ,妇 人 产 育 失 血 耗 精 伤 肾
体 温 3 ℃ ,后 以 上 方 调 理 l 痊 愈 。 7 周 按 :本 例 新 产 高 热 是 因瘀 血 恶 露 停 留 胞 宫 , 外 感 风 毒 , 邪 热 与 瘀 血 互 结 , 正 邪 交 争 ,正 虚 邪 恋 故 见 高 热 不 退 ,瘀 热 扰 乱 神 明 则 神 识 不 清 , 恶 露 全 无 。 下 腹 如 鼓 是 瘀 血 停 留 之 征 。 若 正
不胜 邪 ,热 盛 津 伤 , 阴竭 阳 浮 , 则致 产 妇 气 息将 绝 , 阴阳 离 决 。 西 医 多 用 抗 感 染 、物 理 降 温 等 治 疗 , 殊 不 知 血 见 寒 则 凝 ,

基本病机·内生五邪之内风

基本病机·内生五邪之内风

基本病机·内生五邪之内风风气内动,又称“内风”,是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体内阳气亢逆变动而成的,出现眩晕、肢麻、抽搐、震颤等类似风胜则动特征的病理状态。

由于其与肝的关系密切,故又称之为肝风内动或肝风。

因其形成的原因不同,而有以下几种常见病机:1、肝阳化风肝阳化风,是指肝的阳气亢逆无制,而致有风动特点的病理状态。

多由于情志所伤,操劳过度,耗伤肝肾之阴,以致阴虚阳亢,水不涵木,浮阳不潜,亢逆化风,形成风动之热。

其病机特点为阳亢实于上,阴虚于下,而兼有动风之象。

临床可见眩晕欲仆,筋惕肉?,肢麻震颤,或口眼?邪,或半身不遂,甚则血随气逆而卒然仆倒,或为脱厥。

肝阳化风以中风病为多见。

2、热极生风热极生风,是指邪热亢盛,灼伤肝筋而致有风动特点的病理状态。

多由于邪热炽盛,前灼津液,伤及营血,燔灼肝筋,使筋脉失其柔顺之性,从而出现痉厥、四肢抽搐、目睛上吊、角弓反张等症状,并伴有高热、神昏、谵语等症。

其主要病机是邪热亢盛,属于实性病变,多见于外感热病的极期。

3、阴虚风动阴虚风动,是指肝肾阴虚,筋脉失养所致有风动特点的病理状态。

多因热病后期,阴液不足,或久病耗阴,或因年迈肝肾之阴自然亏耗,阴液不足,不能滋养濡润筋脉而成。

由于其病变本质属虚,所以其动风之状多较轻缓,常表现为手足蠕动、筋惕肉?等,并伴有低热起伏、盗汗、骨蒸、舌光红少津、脉细数无力等阴竭症状。

常见于外感热病或久病的后遗症期及老年病人。

4、血虚生风血虚生风,是指血液亏虚,筋脉失于滋养所致有风动特点的病理状态。

多因生血不足或失血过多,或久病耗伤营血,肝血不足,筋脉失养,或血不荣络所致。

临床可见肢体麻木、筋肉跳动、手足震颤或拘挛不伸等症状,并兼有血虚表现。

其病变本质属虚,故动风之状也较轻缓。

5、血燥生风血燥生风,是指血虚津亏,失润化燥,肌肤失于滋养所致有风动特点的病理变化。

多因久病伤津耗血,或年老精亏血少,或长期饮食失宜津血生成不足,或瘀血内结,新血化生障碍,从而导致津枯血少,肌肤失于濡养而化风。

黄帝内经第五十五讲漏风、内风、首风、肠风、泄风、五脏六腑风

黄帝内经第五十五讲漏风、内风、首风、肠风、泄风、五脏六腑风

黄帝内经第五十五讲漏风、内风、首风、肠风、泄风、五脏六腑风以春甲乙伤于风者,为肝风,以夏丙丁伤于风者,为心风。

以季夏戊己伤于邪者,为脾风。

以秋庚辛中于邪者,为肺风。

以冬壬癸中于邪者,为肾风。

风中五藏六府之俞,亦为藏府之风。

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

风气随风府而上,则为脑风。

风入系头,则为目风,眼寒。

饮酒中风,则为漏风。

入房汗出中风,则为内风。

新沐中风,则为首风。

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飧泄。

外在腠理,则为泄风。

故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

帝曰:五藏风之形状不同者何?愿闻其诊及其病能。

歧伯曰:肺风之状,多汗恶风,色帡然白,时咳,短气,昼日则差,暮则甚,诊在眉上,其色白。

心风之状,多汗恶风,焦绝,善怒吓,赤色,病甚则言不可快,诊在口,其色赤。

肝风之状,多汗恶风,善悲,色微苍,嗌干,善怒,时憎女子,诊在目下,其色青。

脾风之状,多汗恶风,身体怠堕,四肢不欲动,色薄微黄,不嗜食,诊在鼻上,其色黄。

肾风之状,多汗恶风,面痝然浮肿,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炱,隐曲不利,诊在肌上,其色黑。

胃风之状,颈多汗,恶风,食饮不下,鬲塞不通,腹善满,失衣则月真胀,食寒则泄,诊形瘦而腹大。

首风之状,头面多汗恶风,当先风一日则病甚,头痛不可以出内,至其风日,则病少愈。

漏风之状,或多汗,常不可单衣,食则汗出,甚则身汗恶风,喘息,衣常濡,口干善渴,不能劳事。

泄风之状,多汗,汗出泄衣上,口中干,上渍,其风不能劳事,身体尽痛则寒。

帝曰:善。

还是讲《风论》,教材190页第二自然段中后部分,饮酒中风,则为漏风,这是因为饮酒过度,汗出而受的风,因为风病本来就多汗,风为阳邪,开泄腠理,再加上酒,酒气热而剽悍,也容易使腠理开,因此这种风病出汗出得特别多。

好像如同漏出了一样,取名叫做漏风。

在《内经》里面还把它叫做酒风,这我们在下面讲的时候会提到这个问题,就是饮酒中风。

出汗很多,汗出如漏,叫漏风。

在《素问。

病能论》当中把它叫做酒风。

《内经》内风理论及其对后世影响

《内经》内风理论及其对后世影响

《内经》内风理论及其对后世影响吴建林(山东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山东济南250355)【摘要】本文分析了《内经》对风气内动病机理论的相关论述及理论涵义,并阐释了对后世内风理论的影响。

认为“内风”证候的产生多责之于各种致病因素导致的肝气血阴阳失调、肝木失其条达冲和之性,动而为风。

临床上可分为血虚生风、阴虚风动、热极生风、肝阳化风四类,病变部位主要涉及肝脏,亦与肾脏有密切联系。

风气内动常出现头痛、头晕、目眩、颈项强直、肢体麻木、肢体抽搐等症状。

治法则因产生“内风”的原因不同而有差别,但不外柔肝育阴、滋阴养血熄风、平肝降逆、清热等,方药则与治法相应。

风气内动是以震颤、抽搐、麻木、眩晕、摇摆不定等类“风”变化的一种病理状态。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

”故肝为风木之脏,“风气通于肝”,说明内风的产生与肝的关系密切。

因此,风气内动又称为“肝风内动”。

“其形成的原因很多,传统认识一般概括为四种:热邪炽盛、燔灼肝经之热极生风;阴虚阳亢,风阳上扰之肝阳化风;阴液亏虚、筋脉失养之阴虚风动;血液亏少而致筋脉失养之血虚生风等[1]。

“内风”理论起源于《黄帝内经》,之后历代医家从不同角度发展了《内经》关于“内风”的有关理论,并为后世“内风”病机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内风”学说在明清时期得到了快速发展,基本形成了现代内风理论体系的雏形。

1《内经》对风气内动理论的阐释“内风”一词,最早记载于《黄帝内经》,《素问·风论》曰:“风中五藏六府之俞,亦为藏府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入房汗出中风,则为内风。

”指的是入房时汗出,感受风邪,即为内风[2]。

《黄帝内经》中所提到的“内风”实指外来风邪,与现在说的“内风”并不是同一个概念。

《黄帝内经》之后的许多医籍也通常沿用此说法,如晋代医家皇甫谧、元代医家滑寿均持相同观点。

医著《读素问钞·病能》中就“入房汗出中风,则为内风”一句,指出:“内耗其精,外开腠理,风因内袭,曰内风”。

?中医病机学说---内生五气(邪)病机---内风(风气内动)

?中医病机学说---内生五气(邪)病机---内风(风气内动)

中医病机学说---内生五气(邪)病机---内风(风气内动)本文参考人卫出版社《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及人卫出版社《王绵之方剂学讲稿》总结整理而成。

内生五气(邪)病机内生五气(邪)病机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自身由于脏腑功能异常而导致化风、化火、化寒、化燥、化湿的病理变化。

由于病起于内,故分别称为“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和“内火”,统称为内生“五邪”。

因此,所谓内生“五气”并不是致病因素,而是由于气血津液、脏腑等生理功能失调所引起的病理变化。

人与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与天地相应,天有风、寒、暑、湿、燥、火六气的变化,人亦应之。

人的脏腑功能活动,也会在体内产生与天之六气相类似的变化。

因其生之于内,故称之为“内生六气”或“内六气”,与天之外六气相对。

“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

”(《素问至真要大论》) 气之正者为化,气之邪者为变。

失其和则为邪气,天之六气异常,习称“外六淫”、“六淫”;内生六气的异常,习称“内六淫”。

在内伤疾病中,由于脏腑功能异常而引起的类似外六淫所致的病理变化,通常归咎于“内六淫”。

暑邪纯属外邪,而无“内暑”之说,故“内六淫”实为“内五淫”。

六气之偏颇为邪气,所以,一般称“内五淫”为内生“五邪”内生五邪包括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和内火。

内风(风气内动)一、内风的含义内风,又称肝风内动,是指脏腑气血失调,体内阳气亢逆而致动风之征的病理变化。

因风自内生,故有风气内动之称,内风的病机特点为肝风内动。

内风的病理变化似外感六淫中风邪的急骤、动摇和多变之性,故以风名之。

由于“内风”与肝的关系较为密切,故又称肝风内动,简称肝风。

所谓“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素问·至真要大论》)其病理表现以眩晕、肢麻、震颤、抽搐等风动之征为基本特征。

内风包括热极生风、肝阳化风、血虚生风、阴虚风动、血燥生风、痰瘀生风等。

二、内风的病理变化风气内动有虚实之分,主要有热极生风、肝阳化风、阴虚风动、血虚生风、血燥生风和痰瘀生风等。

临证指南医案说内风产生之机理为

临证指南医案说内风产生之机理为

临证指南医案说内风产生之机理为
摘要:
一、内风的定义和产生机理
二、内风在临证指南医案中的应用
三、如何理解和运用临证指南医案中的内风理论
正文:
一、内风的定义和产生机理
内风,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在体内产生的风邪。

根据《临证指南医案》的描述,内风的产生机理主要是由于体内阳气的变动。

阳气在体内运行,如果出现逆乱,就会产生内风。

这种风气内动,是阳气亢逆变动而形成的病理变化。

二、内风在临证指南医案中的应用
在临证指南医案中,内风被广泛应用于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的解析。

例如,文中提到的中风钱偏枯症,就是由于血虚不萦筋骨,内风袭络所致。

此外,肝肾虚内风动、阳扰风旋乘窍等病症,也都体现了内风在疾病发生中的重要作用。

三、如何理解和运用临证指南医案中的内风理论
要理解和运用临证指南医案中的内风理论,首先要明白内风的产生机理,即体内阳气的逆乱。

在临床诊断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判断其体内阳气是否出现逆乱,从而确定是否属于内风病症。

其次,根据内风的性质和病因,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如肝肾虚内风动,
就需要针对肝肾虚弱进行治疗,同时平息内风。

最后,内风理论还可以指导中医养生保健。

人们可以通过调整生活习惯,保持体内阳气运行的平衡,预防内风的产生。

总的来说,临证指南医案中的内风理论,为我们理解和治疗内风病症提供了有力的指导。

中风病的病机及辨证论治

中风病的病机及辨证论治
脱证──救阴回阳固脱 内闭外脱之证──醒神开窍与扶正固脱兼用 4、中风恢复期、后遗症 ──多为虚实兼夹,扶正
祛邪,标本兼顾
症治分类 (中经络)
(一)脉络空虚,风邪入中 (二)肝阳暴亢,风阳上扰 (三)阴虚风动 (四)气虚血瘀 (五)痰热腑实 (六)风痰瘀内,闭阻经络
(一)风火上扰清窍
症治分类 (中脏腑)
中风病的
病机及辨证论治
禹州市中医院
内容
1 概述 2 病因病机 3 辨证论治 4 现代研究 5 个人经验
一、概述
中风的概念
“中风是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口眼歪斜, 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而喎僻不遂等为主 要的病症,因发病急骤,变化迅速,与自然界里风性 善行而数变相似,古人类比风邪如矢石之中人,故曰 中风。” 又因发病突然,亦称为“卒中”。
至此,中医对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和治法趋于深化。
中风的病因
1.内伤积损 2.劳欲过度 3.饮食不节 4.情志所伤 5.气虚损中
西医的病因
病因分型有助于判断预后、指导治疗和选 择二级预防措施。
当TOAST病因分型,缺血性脑卒中分为: 1大动脉粥样硬化型 2心源性栓塞型 3小动脉闭塞型 4其他明确病因型 5不明原因型等5型。
中脏——肢体不用,昏不知人。
(二)中脏腑辨闭证与脱证
闭证
脱证
病性


病机
邪气内闭清窍
五脏真阳散脱、阴阳即 将离决
神志昏迷、牙关紧 神志昏愦无知、目合口
症状
闭、口噤不开、两 手握固、肢体强痉
开、四肢松懈瘫软、手 撒肢冷汗多、二便自遗、
鼻息低微等
治疗原则
1、中经络──平肝熄风,化痰祛瘀通络为主 2、中腑──通瘀泄热 3、中脏闭证──治当熄风清火,豁痰开窍通腑

临证指南医案说内风产生之机理为

临证指南医案说内风产生之机理为

临证指南医案说内风产生之机理为
摘要:
1.介绍《临证指南医案》对内风的定义及产生机理
2.分析内风的形成原因
3.阐述内风的病理变化
4.总结内风的治疗原则
正文:
《临证指南医案》是一部脍炙人口的医学经典,其中关于内风的论述颇具见解。

那么,内风是什么呢?内风产生的机理又是怎样的呢?
根据《临证指南医案》的描述,内风是指体内阳气变动而产生的一种病理变化。

简而言之,内风是因阳气亢逆变动而引起的。

其中,风气内动是内风的主要表现,可能导致一系列病理变化。

内风的形成原因有多种,包括阳气过盛、阴虚阳亢、气血不足等。

这些原因都可能导致体内气机逆乱,从而引发内风。

例如,阳气过盛可能导致肝阳上亢,阴虚阳亢可能导致风阳上扰,气血不足则可能使筋骨失养,从而引发内风。

内风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风气内动,引起气血运行不畅,可能导致疼痛、痉挛等症状;二是内风袭络,可能导致经络瘀滞,出现疼痛、麻木等症状;三是内风动血,可能导致血脉不畅,出现瘀血、肿块等症状。

治疗内风的原则主要是平肝熄风、滋阴潜阳。

平肝熄风指的是通过调整肝
脏功能,使之达到平衡,从而消除内风的产生。

滋阴潜阳则是通过滋养阴液,抑制阳气亢逆,达到消除内风的目的。

综上所述,《临证指南医案》对内风的定义、产生机理、病理变化和治疗原则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为我们理解和治疗内风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从“内风”论治变异性心绞痛的临床观察

从“内风”论治变异性心绞痛的临床观察
庆 市 中医院 . 重庆 4 0 0 0 2 1 )
中 图分 类 号 : R 5 4 1 . 4 文献标志码 : B 文章 编 号 : 1 0 0 4 — 7 4 5 X( 2 0 1 3 ) O 7 — 1 2 1 0 — 0 2
【 摘要 】目的 观察从“ 内风” 立论 , 以 自拟息风止痛汤治疗变异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 。 方法 8 0例患者 随机分
为 两组 , 每组 4 O例 ; 均 给 予 西 医 常规 治 疗 , 治 疗 组 在 此 基 础 上 加 服 自拟 息 风 止 痛 汤 ( 白芍 、 炙甘 草、 全蝎 、 地
龙、 蜈蚣 、 蝉蜕 、 白蒺 藜 、 钩藤 、 当归 、 生地黄 、 红花 、 桃 仁、 葛根 , 并随证加减 ) , 治疗 2 8 d 。观 察 治 疗 前 后 心 绞 痛 症状和 2 4 h动 态 心 电 图 的 变化 。 结果 治疗组症状疗效总有效率 9 2 . 5 0 %、 心 电 图 疗效 总有 效 率 9 0 . 0 0 %. 优 于
3 0 m i n , 煎取 7 5 0 mL , 口服 2 5 0 mL , 每 日 3次 。在 治 疗
者, 善行 而数变 ” 的临床特 征 , 笔者从 “ 内风 ” 立论 , 自拟 息风 止痛 汤治疗 本病 4 0例 , 疗 效 良好 。现报 告如 下 。
1 资料 与方 法
期 间随证 加减 , 嘱进 普通 膳食 , 戒 烟酒 , 保 持 心态 平衡 , 1 . 1 临床 资料 根据 WHO ( 1 9 7 9年 ) “ 缺 血性 心脏 病 起 居有 节 。治疗 2 8 d后 观察疗 效 。 的命 名 及诊 断标 准 ” , 选取 2 0 0 7年 1 2月 至 2 0 1 2年 1 2 1 - 3 观 察 方 法 治疗 期 间每 周定 时 记 录心 电 图 、 2 4 h 月在 笔者 所在 医 院住 院或 门诊 长期 随访 的符 合 变异 性 动 态心 电 图 ; 观察 用药 前后 心绞 痛发作 次数 、 持 续 时 间 心 绞痛 诊 断标 准 的患 者 8 0例 , 均 符 合 以下 条 件 : 变 异 性 心绞痛 发作 时 出现暂 时性 的 S T段 抬高 . 麦 角新 碱或 过 度换 气试 验 阳性 …: 与症 状 相对 应性 S T段 呈 弓背或 水平型抬高 I >0 . 1 m V。 持 续 时 间 ≥1 mi n , 与 另 一 次 缺 血 发作 至少 间 隔 1 mi n 。 症状 缓解 后 。 S T段迅 速 降 至正 常; 心 肌 酶谱 正 常 ; 患者 卧 位 或静 息 时 出 现胸 痛 发 作 , 并 且疼 痛程 度加重 、 持 续时 间长 ; 均经 过 上级 三 甲医 院

临证指南医案说内风产生之机理为

临证指南医案说内风产生之机理为

临证指南医案说内风产生之机理一、什么是内风内风是中医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一种内部异常气机的紊乱状态。

在中医理论中,气是人体内部运动的能量,而风则是气的一种表现形式。

内风产生的机理是指内部气机的紊乱导致风的产生。

二、内风产生的机理1. 情绪不稳定情绪不稳定是内风产生的一个重要机理。

中医理论认为,情绪与脏腑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情绪的波动可以影响脏腑的功能。

当情绪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时,会导致内部气机的紊乱,进而产生内风。

2. 脏腑功能失调脏腑功能失调也是内风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中医理论中,脏腑是人体内部的重要器官,它们之间相互关联,共同维持着人体的正常功能。

当某个脏腑功能失调时,会影响整个气机的运行,从而产生内风。

3. 阴阳失衡阴阳失衡是内风产生的另一个重要机理。

中医理论认为,阴阳是人体内部的两种相对而言的力量,它们之间的平衡维持着人体的健康。

当阴阳失衡时,会导致气机的紊乱,从而产生内风。

4. 外邪侵袭外邪侵袭也是内风产生的原因之一。

中医理论认为,外邪是指外部环境中的一些有害物质,如寒、热、湿、燥等。

当外邪侵入人体内部时,会干扰气机的正常运行,从而导致内风的产生。

三、内风的临床表现内风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头痛:内风紊乱可导致头痛,疼痛多为突然发作,剧烈而刺激。

2.眩晕:内风紊乱还常常伴随眩晕症状,患者会感到头晕目眩,行走不稳。

3.抽搐:内风紊乱可导致肌肉的抽搐,患者会出现不自主的肌肉收缩。

4.言语不清:内风紊乱还会影响患者的言语能力,导致言语不清、口齿不清。

5.面部抽搐:内风紊乱也常常表现为面部肌肉的抽搐,患者会出现面部扭曲的症状。

四、内风的治疗方法治疗内风的方法多样,根据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以下是常见的治疗方法:1.调节情绪:对于情绪不稳定引起的内风,可以通过调节情绪来缓解症状。

可以尝试进行放松训练、心理疏导等方法。

2.调理脏腑:对于脏腑功能失调引起的内风,可以通过中药调理来恢复脏腑的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五邪之风气内动——内风的病理变化

中医基础理论:五邪之风气内动——内风的病理变化

肝风内动⼜有虚实之分,⼀般可见阴虚阳亢,风阳上扰,肝阳化风;热邪炽盛,燔灼肝经,热极⽽⽣风;阴亏或⾎少,筋脉失养,虚风内动等类型。

兹分述如下:热极⽣风 概念:热极⽣风,是指由于邪热炽盛,煎灼津液,伤及营⾎,燔灼肝经,使筋脉失于濡养所致,属肝风内动的病理变化。

 形成:多由于外感温热病邪,热势炽盛煎灼津⾎,累及筋脉⽽形成。

⼀般多见于发热性疾病的⾼热极期。

 表现:热极⽣风病变,临床可见痉厥、抽搐、⿐翼煽动、颈项强直、⾓⼸反张、⽬睛上视,并常伴有⾼热、神昏、谵语等症。

热极⽣风病变,在未转⼊虚脱(休克或衰竭)之前,⼀般多属实证。

 肝阳化风 概念:肝阳化风,是指肝肾阴亏,⽔不涵⽊,浮阳不潜,阴不制阳,导致肝之阳⽓升动⽆制,亢⽽化风的⼀种病理变化。

 形成:多由于情志内伤,或操劳过度,久则耗伤肝肾之阴,以致阴虚阳亢,风⽓内动所致。

 表现:阴虚阳亢,⽔不涵⽊,浮阳不潜,久之则阳愈浮⽽阴愈亏,终⾄阴不制阳,肝阳升动⽆制,形成风⽓内动。

其病理表现轻则可见筋惕⾁,肢⿇震颤,眩晕欲仆,或发作⼝眼斜,或发为半⾝不遂;甚则⾎随⽓逆⽽发作卒然仆倒,或为闭厥,或为脱厥。

 阴虚风动 概念:阴虚风动,是指由于机体阴液枯竭,⽆以濡养筋脉,筋脉失养⽽变⽣内风的病理变化。

此属虚风内动。

 形成:多由热病后期,煎灼津液,阴液亏损,或由于久病耗伤阴液所致。

 表现:临床可见筋挛⾁、⼿⾜蠕动等动风之症,并常伴有潮热盗汗、五⼼烦热、低烧颧⾚等虚热内⽣之候。

 ⾎虚⽣风 概念:⾎虚⽣风,是指由于⾎液虚亏,导致肝⾎不⾜,筋脉失养,或⾎虚不能荣络,所产⽣的虚风内动病理变化。

正如《通俗伤寒论》说:“⾎虚⽣风者,⾮真有风也。

实因⾎不养筋,筋脉拘挛,伸缩不能⾃如,故⼿瘈疭,类似风动,故名⽈考,试⼤站收集内虚暗风,通称肝风。

温热病末期多见此证者,以热伤⾎液故也。

” ⾎燥⽣风 概念:⾎燥⽣风,是指由于津枯⾎少,失润化燥,肌肤失于濡养,经脉⽓⾎失于和调,于是⾎燥化⽽为风的病理变化。

内风性论(一)

内风性论(一)

内风性论(一)【关键词】内风肝风内动内风,又称肝风、肝风内动、风气内动1],是机体内部的病理变化所导致的风自内生。

《黄帝内经》中虽有中风、脏腑之风,但均为外来风邪所致,而未提及内风理论。

首载“内风”之论者为《备急千金要方?风眩第四》载徐嗣伯论曰:“夫风眩之病,起于心气不定,胸上蓄实,故有高风面热之所为也;痰热相感而动风,风心相乱则闷瞀,故谓之风眩,大人曰癫,小儿则为痫,其实是一。

”至金元时期,内风学说开始日渐兴盛。

及至现代,随着各种检测仪器的日益先进,对疾病认识的日益深入,内风理论从产生的机理到临床应用都得到了更多的拓展,并日臻完善。

1内风与肝风邪有外风与内风之分。

外风是自然界流动之气发生变化而生成的风邪,为外感六淫之一,也是六淫中最重要的病邪;内风主要是机体内部的病理变化所导致的风自内生,亦即机体内部的气机运行失常。

风为木气,肝在五行中属木,同气相求,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

”故肝为风木之脏,且“风气通于肝”,“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说明内风的产生与肝的关系甚为密切。

对此,历代医家亦有共识,如《类证治裁》云:“风依于木,木郁则化风。

”《柳宝诒医论医案》云:“木性化风,风木不和,则上越而为肝风之病。

”《缪松心医案》云:“肝气郁勃化风……肝阳亢逆,化风内动。

”《评选静香楼医案》云:“肝不柔而风动。

”因此,内风的产生多责之于各种致病因素导致肝的气血阴阳失调、肝木失其条达冲和之性,动而为风。

肝为风木之脏,体阴而用阳,易升易动,与风性相类,周学海《医学随笔》认为“肝者,贯阴阳……握升降之机也”。

故“内风”又称为“肝风内动”。

2内风产生的机理内风来源于肝,其产生的机理有两方面。

一是机体阳气亢逆变动而形成的一类病理表现1],其产生当责之于肝之物质功能失常所致的阴阳变动。

因阴阳为六气之本,六气为阴阳之化,阴进阳退则寒生,阳进阴退则热长,阴阳往复之间则风气乃成。

阴阳协调,和风以生;阴阳出入之机不相顺接,阴阳不和,阳气升降乖戾,和风也一转而为贼风,乘机妄动于内。

“中风”病之“内风”病机溯源

“中风”病之“内风”病机溯源

“中风”病之“内风”病机溯源邱敏;孙科;陶劲;曾定伦【摘要】关于中风病的病机,中医学术界历来有唐宋以前以“外风”立论,金元以后主张“内风”为主的论断.《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理论奠基之作,虽未明确提出“中风”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有许多描述性的名称,如卒然昏扑,不省人事者名之以“仆击、大厥、薄厥、煎厥”,半身不遂、语言不利者以“痱风、偏枯”等为名,并对其病因病机进行了详细论述.故通过详细解读《黄帝内经》诸篇条文提出《黄帝内经》不但是中风病“内虚邪中”外风病机的理论源头,更是中风病“内虚积损”内风病机的学术肇端.【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6(022)002【总页数】2页(P163-164)【关键词】中风病;“内风”;中医病机;溯本清源【作者】邱敏;孙科;陶劲;曾定伦【作者单位】重庆市中医院肿瘤科,重庆 400021;重庆市中医院肿瘤科,重庆400021;重庆市中医院肿瘤科,重庆 400021;重庆市中医院肿瘤科,重庆 40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5.2中风又名卒中,因其起病急骤,症见多端,变化迅速,如风性善行数变,故以“中风”名。

中风病的病机历代均以唐宋、金元分经纬,有唐宋以前以“外风”立论,金元以后主张“内风”为主的论断。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理论奠基之作,不仅是中风病“内虚邪中”外风病机的理论源头,也是中风病“内虚积损”内风病机的学术肇端。

中风的病因病机阐述,几乎所有近代文献及中医典籍均提出分为两个阶段:唐宋以前主以“外风”,以“内虚邪中”立论。

如《灵枢·刺节真邪》云:“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荣卫,荣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张仲景宗其旨意,在《金匮要略》中倡中风病“脉络空虚,贼邪不泻”之说;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代,成为“中风”病因学说的一大转折,突出以“内风”立论,如刘河间力主“心火爆甚”,李东垣认为“正气自虚”,朱丹溪主张“湿痰生热”。

中风的中医治疗

中风的中医治疗

中风的概念
“中风是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口 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 而喎僻不遂等为主要的病症,因发病急骤,
变化迅速,与自然界里风性善行而数变相似, 古人类比风邪如矢石之中人,故曰中风。”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
二、病因病机
内风论--外风论--内外风统一论。 王履· 《医经溯洄集· 中风篇》提出: “· · · 因于风者,真中风也,因于火与气与湿 者,类中风而非中风也。” “外风说”在《内经》至唐宋时代盛行; 后因“内风说”兴起而其次; 近代将内外风相合,才标志着完善的 中风理论得以形成。
工牛黄、天竺黄、生水蛭、炮甲珠、全虫尾、大蜈蚣、羚羊角尖各10克, 守宫10条,麝香3克。)上药研粉混匀,1克/次,3次/日,竹沥水送下。
五诊:6月26日,口眼歪斜已正,舌体灵活,开始讲简单话,出 院回家调养。
二、中风偏瘫(脑血栓形成) 张亚康,69岁,城关合作商店会计。 1980年4月19日初诊:高大肥胖体型,一月来 腰困如折,夜甚。小便余沥,昨晚睡前觉右肢麻木, 今晨醒来已偏瘫。嘴向右歪斜,漏气,漏饭。舌短, 语蹇,头晕气短,按脉浮软,舌淡胖有齿痕,舌左瘀 斑成片。县医院内科诊为脑血栓形成。 年近古稀,形盛气衰。肾元久亏,肝失滋荣, 气虚失运,发为偏枯。
阳闭: 1)症状: ①主症: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 握固大小便闭肢体强痉。 ②兼症:面赤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 ③苔脉:苔黄腻,脉弦滑而数。 2)治法:辛凉开窍,清肝熄风。 3)主方:灌服或鼻饲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九,用羚羊角汤加 减以清肝熄风。 4)常用药: 羚羊角──清肝熄风 菊花、夏枯草、蝉衣──使火降风熄,则气血下归 龟板、白芍、石决明──育阴潜阳 丹皮、生地──凉血清热
(二)肝肾阴虚,风阳上扰

内生“五邪”之一:风气内动

内生“五邪”之一:风气内动

内生“五邪”之一:风气内动2014-11-22 11:02:21内生“五邪”之一:风气内动风气内动,即是“内风”。

由于“内风”与肝的关系较为密切,故又称肝风内动或肝风。

凡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因为阳盛,或阴虚不能制阳,阳升无制,出现动摇、眩晕、抽搐、震颤等病理反应,即是风气内动的具体表现。

《素闻·至真要大论》曰:“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即指明了这些临床表现,不仅与风邪为病同类,而且亦指出了与肝相关。

风气内动,是体内阳气亢逆变动而形成的一种病理状态,《临证指南》指出:“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

”体内阳气之变动有多种原因,主要有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风动、血虚生风等。

1.肝阳化风多由于情志所伤,操劳过度,耗伤肝肾之阴,以致阴虚阳亢,水不涵木,浮阳不潜,久之则阳愈浮而阴愈亏,终至阴不制阳,肝之阳气升而无制,便亢而化风,形成风气内动,轻则可见筋惕肉润,肢麻震颤,眩晕欲仆,或为口眼斜,或为半身不遂,甚则血随气逆而发猝然仆倒,或为闭厥,或为脱厥。

2.热极生风又称热甚动风。

多见于热性病的极期,由于邪热炽盛,煎灼津藏,伤及营血,燔灼肝经,使其筋脉失其濡养,阳热亢盛则化而为风,出现痉厥、抽搐、鼻翼煽动、目睛上吊等临床表现,并伴有高热、神昏、谵语等症。

3.阴虚风动多见于热病后期,阴律亏损,或由于久病耗伤,阴液大亏所致,主要病机是阴液枯竭,无以涵养筋脉,筋脉失养,则变生内风,此属虚风内动。

临床可见筋惕内瞒,手足蠕动。

阴虚风动在病机和临床表现等方面与肝阳化风、热极生风是有区别的。

4.血虚生风多由于生血不足或失血过多,或久病耗伤营血、肝血不足,筋脉失养,或血不荣络,则虚风内动。

临床可见肢体麻木不仁,筋肉跳动,甚则手足拘挛不伸。

此外,尚有血燥生风,此多由久病耗血,或年老精亏血少,或长期营养缺乏生血不足,或瘀血内结,新血生化障碍所致。

其病机是津枯血少,失润化燥,肌肤失于濡养,经脉气血失于和调,于是血燥动而生风。

叶天士运用地黄饮子经验探析

叶天士运用地黄饮子经验探析

浙江中医杂志2021年4月第56卷第4期•235 •论 著叶天士运用地黄饮子经验探析>徐晶1姚鹏宇w赵家有4°1湖州市中医院浙江湖州3130002山东省老年医学学会山东济南2500123山东省名老中医药专家陶汉华传承工作室山东济南2500144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700摘要刘河间创地黄饮子一方,被后世医家广泛应用,叶天士于地黄饮子一方应用颇具心得。

文章总结了《临证指南医案》中应用地黄饮子的医案,分析叶氏临床应用地黄饮子的指征,地黄饮子应用的病因病机及症状特点,叶氏“拆方”思维对地黄饮子的加减化裁:根据叶天士对于河间名方地黄饮子应用的继承与创新,拓展地黄饮子的临床应用。

关键词地黄饮子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运用经验刘河间系寒凉派创始人,其潜心治学,著述颇丰,首 创中风病“内风”观。

叶天士继承“内风”学说,创新性提 出中风“身中阳气之变动”的病因病机,提倡“阳化内 风”,丰富了中风病治疗理论。

叶氏勤于诊务,无暇著述,留世著作多为门人整理,其中以《临证指南医案》最具代 表性。

本文以该书中运用地黄饮子医案为研究对象,分 析叶氏临床应用该方指征及该方所治病证的病因病机,进而从叶氏“拆方”思维对地黄饮子的加减化裁进行分析。

地黄饮子为刘河间所创名方,载于《黄帝素问宣明 论方•卷二》。

其曰:“内夺而厥,舌喑不能言,二足废而 不为用,肾脉虚弱,其气厥不至,舌不仁。

《经》云喑痱,足不履用,音声不出者:地黄饮子主之,治喑痱,肾虚弱 厥逆,语声不出,足软不用=熟干地黄、巴戟天、山茱萸、石斛、酒苁蓉、炮附子、五味子、肉桂、白茯苓、麦门冬、石菖蒲、远志,等分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生姜五 片、枣一枚、薄荷,同煎至八分,不计时候。

”[1]地黄饮子 主治痏痱,肾虚弱厥逆,语声不出,足废不用;同时,也用 于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如阿尔兹海默症、血管性痴呆、中**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建设专科 推拿科,编号:ZJ1101TN010;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 室建设项目傅瑞阳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编号:国医药人教发〔2017〕29号;浙江省名老中医专家传承工作 室建设项目傅瑞阳名老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编号:GZS2017022 ;湖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基于肩周操联合牵张推拿手法对肩周炎早期的干预研究,编号:2018GY22# 通讯作者:赵家有,E-mail :zhaojiayou520@126. com 风及后遗症和运动神经元病等;内分泌系统疾病如糖尿 病慢性肾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循环系统疾病如 冠心病;妇科疾病如围绝经期综合征;泌尿系统疾病如 尿毒症;以及男科疾病阳痿、皮肤疾病荨麻疹等[2_4]。

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

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

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前面跟大家一起学习到了风淫这个邪气,风淫证主要讲的是外风,外界的邪气对于人体的影响。

而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的肝风内动证,讲的是内风。

肝风内动证指的是患者出现眩晕欲扑、抽搐、震颤等具有“动摇”为主要特点的一类证候。

究其病因,不外乎肝肾阴虚,阴不制阳,血不养筋,肝阳升动无制耳。

所谓的肝风内动,指的是内风,内风出与体内病变中。

中医大家叶天士在其《临证指南》中说道:“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

”“内风”之所以冠以“肝”,是因为内风的生成与内脏阴阳失调有关,其中尤以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

所以《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有这样的描述“诸风掉弦,皆属于肝。

”不同的病机形成不同类型的肝风内动证,临床上比较常见的是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动风及血虚生风等证候。

下面,我就为大家来一一详细介绍。

肝阳化风证肝阳化风证是指肝阳升发,亢逆无制所出现的证候。

本证多由情志不遂,气郁化火伤阴;或素体肝肾阴亏,阴不制阳,阳亢无制则动风,从而形成本虚标实、上实下虚的动风症状。

一般出现的疾病的极期,提示病情严重。

肝阳化风证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眩晕欲扑,步履不稳,肢体震颤;头痛如挚,或见项强;语言謇涩;手足麻木,或舌体抖动歪斜;甚或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涡斜,喉中痰鸣,牙关紧闭;舌强不语;半身不遂,肢体强直。

舌红苔腻或薄,脉弦数有力,或弦滑。

热极生风证热极生风证是各种高热证中出现的抽搐症状,多见于热盛伤津的阶段。

本证多见于外感温热病中,多由于邪热亢盛,燔灼心肝二经,津液速耗,筋脉失养所致。

也可能由于热邪内扰心神而神昏。

热极生风证的临床表现为高热,烦渴,躁扰如狂,神志昏迷;两目上视,牙关紧闭,颈项强直,手足抽搐,甚则角弓反张,舌质红绛,苔黄燥,脉细数。

阴虚动风证阴虚动风证是指阴液亏虚,经脉失养所表现的动风证候。

本证多见于热病后期,壮热已退,阴液耗伤未复,或内伤久病,阴液亏虚,濡润功能不足,经脉失养,出现手足蠕动,或筋肉跳动,多属于大病之后缓慢的恢复过程。

从内风论治慢性自发性荨麻疹

从内风论治慢性自发性荨麻疹

从内风论治慢性自发性荨麻疹
郭丽媛;王羽侬;张丰川;程亚清;蔡玲玲;王莹;刘思含
【期刊名称】《中医药学报》
【年(卷),期】2024(52)3
【摘要】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SU)是慢性荨麻疹(CU)最常见的表型。

西医治疗以二代抗组胺药为主,但约有50%的患者对抗组胺治疗产生抵抗,且容易复发。

中医方面,多数医家从表风如风寒束表、风热犯表等角度进行论治,但仍有部分患者治疗效果欠佳。

导师张丰川教授提出内风致病的观点,临床从内风论治CSU,效果较好,复发率低,本文从CSU的中医病因病机;内风与CSU的关系;从调整机体气血阴阳平衡、祛风填络、健脾祛湿、调畅情志四方面入手治疗CSU,深入探讨从内风论治CSU,为临床论治CSU提供理论参考。

【总页数】4页(P71-74)
【作者】郭丽媛;王羽侬;张丰川;程亚清;蔡玲玲;王莹;刘思含
【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75.9
【相关文献】
1.针刺从心论治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临床观察
2.针刺从心论治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思路
3.从时间论治血虚风燥型慢性荨麻疹30例疗效观察
4.凉血消风散联合左西替利嗪口服液治疗儿童慢性自发性荨麻疹血热生风证临床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风性论
内风性论
【关键词】内风肝风内动
内风,又称肝风、肝风内动、风气内动[1],是机体内部的病理变化所导致的
风自内生。

《黄帝内经》中虽有中风、脏腑之风,但均为外来风邪所致,而未提
及内风理论。

首载“内风”之论者为《备急千金要方?风眩第四》载徐嗣伯论曰:“夫风眩之病,起于心气不定,胸上蓄实,故有高风面热之所为也;痰热相感而动风,风心相乱则闷督,故谓之风眩,大人曰癫,小儿则为痫,其实是一。

”至金元时期,内风学说开始日渐兴盛。

及至现代,随着各种检测仪器的日益先进,对疾病认识的日益深入,内风理论从产生的机理到临床应用都得到了更多的拓展,并日臻
完善。

1内风与肝
风邪有外风与内风之分。

外风是自然界流动之气发生变化而生成的风邪,为
外感六淫之一,也是六淫中最重要的病邪;内风主要是机体内部的病理变化所导
致的风自内生,亦即机体内部的气机运行失常。

风为木气,肝在五行中属木,同气相求,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

”故肝为风木之脏,且“风气通于肝”,“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说明内风的产生与
肝的关系甚为密切。

对此,历代医家亦有共识,如《类证治裁》云:“风依于木,木郁则化风。

”《柳宝诒医论医案》云:“木性化风,风木不和,则上越而为肝
风之病。

”《缪松心医案》云:“肝气郁勃化风……肝阳尤逆,化风内动。


《评选静香楼医案》云:“肝不柔而风动。

”因此,内风的产生多责之于各种致
病因素导致肝的气血阴阳失调、肝木失其条达冲和之性,动而为风。

肝为风木之脏,体阴而用阳,易升易动,与风性相类,周学海《医学随笔》认为“肝者,贯阴阳……握升降之机也”。

故“内风”又称为“肝风内动”。

2内风产生的机理
内风来源于肝,其产生的机理有两方面。

一是机体阳气尤逆变动而形成的一
类病理表现[1],其产生当责之于肝之物质功能失常所致的阴阳变动。

因阴阳为
六气之本,六气为阴阳之化,阴进阳退则寒生,阳进阴退则热长,阴阳往复之间则
风气乃成。

阴阳协调,和风以生;阴阳出入之机不相顺接,阴阳不和,阳气升降乖戾,和风也一转而为贼风,乘机妄动于内。

正如清代医家邹润安《本经序疏要》云:“故夫人身之阳,在上则欲其与阴化而下归;在下则欲其化阴而上出。

设使
在上不与阴化,在下不能化阴,斯阳亢无以升降,于是为出柙之虎,失系之猿,而穷而无归,咆哮狡验,百变不己。

”故“阳在上不与阴化,在下不能化阴,均风也”。

另一方面,肝属木、主风,任何导致木气不
行的因素都可引起肝风。

从五行系统
来看,肝木条达是赖于这个系统相对稳定来实现的,故五行的生克制化失常亦是
肝风产生的原因。

陈氏等[2]认为,木本克土,土虚木盛谓之“乘”,脾土虚,水谷
精微则不足而无以养肝体,肝体失养,则贼风易作;肾水养肝木,肾水不足,则阴亏,肝肾同源则肝阴亦不足,筋脉失养,肝阴不制肝阳,导致肝阳上亢,久则引动肝风;心属火,主神明,心火下温肾水,肾水上济心火,全赖肝木疏泄,疏泄正常,则
神明自若,心肾既济,反之木火失调,火病犯木谓之“子病犯母”,也容易出现动
风症状;肺属金,金不制木,而木反乘谓之“侮”,肺金不足则肝木亢盛,疏泄太过,过则因风而动。

总之,从物质功能关系上来说,肝风的有无取决于肝脏本身的气血阴阳物质,
及其功能正常与否;从五行关系来看,又依靠于五行系统的整个协调平衡与否,
即土培木,金制木,水涵木,火温木,“亢则害,承乃制”。

肝脏本身的气血阴阳失调、五行的生克制化失常,都可以影响到肝的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疏泄不畅,肝木不和,气机郁滞,导致气的升降出入失常,化而为风,攻冲于内,诸病源起。

3内风的致病特点
无论外风或内风,都具有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①轻扬开泄。

风为阳邪,
具有向上向外、升发开泄的特性。

②善行而数变。

《素问?风论》云:“风者,
善行而数变。

”“善行”,是指风本是气之剧烈运动,故其致病症状,常有病位游移、行走无定处的特点;“数变”,为变化多端,风邪为病,多变幻迅速无常。

③风为百病之长。

《素问?风论》云:“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

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

”《素问?骨空论》云:“风者,百病之始也。

”可见,
风邪为病,易兼挟他邪致病。

④风性主动。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风胜
主动。

”“动”,是指风有使物体及人体身形动摇的特点。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即指明动摇、眩晕、抽搐、震颤等病理表现与风邪为病同类,亦与肝相关;且
“风者,善行而数变”。

风病的共性特点是“变”,即其证候表现变化多端;“动”,即其证候表现异常动态,且可发生于内外任何部位。

这说明“肝风内动”的证候表现除“掉眩”和“强直”以外,还具有“变”和“动”的特点[3]。


内风之风性为阴阳动荡而乘虚内窃之贼,其动摇之势虽甚,终不如时风之有力而
能外彻体窍、引动筋脉,只能乘虚内扰、攻冲于胸腹脏器之间。

因此,少见诸暴
强直等外征,而以自觉之内症为主要表现[4]。

且其
风源于肝,肝为将军之官,其
性刚,以及肝经循行络属涉及多脏的特点决定了肝病易上扰下迫,横乘流窜,从而干犯它脏,正如前人所云“肝为万病之贼”,“肝病贼五脏”,故其内动风象,每
以它脏受害之状显露。

明确了内风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对临床辨证、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4现代研究对内风理论的拓展
现代医家借鉴西医对疾病的认识与研究方法,对内风理檢及其在临床中的应
用有了更深一步的拓展。

既往认为内风主要是机体阳气充逆变动所形成的,而五行的生克制化失常所致内风的生成,使得内风产生的机理更加全面而具体,同时,此项理论的提出也使临床疾病的诊治更多地涉及到内风的产生与危害。

更多的
临床资料也表明,许多久治不愈的疑难杂症当以风病治之,伍以风药时,往往可以达到很好的疗效。

此外,既往对内风多以“风主动”这一特性为研究重点,而现今许多医家已
经开始注意到某些临床疾病的变化多端、不可预知性与“风主变”这一特性相符^风之为病,发无定时,证无定处,发病急骤,变化迅速,容易传变。

因此,对
这类疾病属风证的研究既发展了内风理论,同时又对临床实践提供了新思路。

戴氏[5]认为,冠心病与内风、外风有关,因其具有胸闷、胸痛,呈阵发性、反复发作的特点,发作时疼痛或在心前区,或放射至左肩部、后背部等,且心电图ST-T
亦呈现易变性,这些都符合风邪“善行而数变”的基本特征。

赵氏[6]认为,快速型心律失常起病急剧,常呈阵发性,如持续发作可引起血液动力学改变,甚则心搏骤停,此亦与内风密切相关。

孙氏等[7]根据支气管哮喘常反复发作,经久难愈,
且有发作时气道痉挛的内在表现,进一步从肝风立论,采用平肝熄风、解痉平喘为主对本病进行治疗观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贺氏等[8]在“内风暗旋、肝风
内动”是造成肿瘤转移的病理机制的基上,提出祛(熄)风法为恶性肿瘤和肿瘤
转移中医治疗的基本大法,祛(熄)风药当为肿瘤辨证治疗用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内风之证已不局限于简单的动摇、眩晕、抽搐、震颤之类,其产生机
理也不再局限子单纯的机体阳气尤逆变动。

内风学说在发展,有关内风的疾病范畴也随着内风学说的发展而扩展,这就要求我们应该进一步了解内风产生的机理与内风的特性,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参考文献】
[1] 王新华.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454—
455,633-635.
[2] 陈孝银,沈英森,姜杰,等.从五行论治肝风[J].四川中医,2001,19⑶:
12-13.
[3] 刘杨.郭子光对几种“肝风内动”治验[J].中医杂
志,2004, 45(10):
739-740.
[4] 刘英锋,姚荷生.以厥阴主风理论指导乌梅丸的推广应用[J].中医杂
志,1998,39(1): 15-16.
[5] 戴国华.冠心病风病说[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 (3): 13-15.
[6] 赵永华.从内风论治快速型心律失常初探[J].江苏中医药,2002, (10):
20-21.
[7] 孙继铭,薄庆,申兆义.从内风论治支气管哮喘90例分析[J].实用中医
内科杂志,2003, (5): 73.
[8] 贺用和,韩静.论风与肿瘤转移[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
志,2006’12(2): 124-12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