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考试重点打印版
生理学简答题(打印)
![生理学简答题(打印)](https://img.taocdn.com/s3/m/5a5859cac5da50e2524d7fe7.png)
1、神经—肌肉接触的兴奋传递过程答:神经冲动沿神经纤维到达末梢,末梢去极化,神经膜上钙通道开放,细胞外液中一部分Ca2+移入膜内,刺激小泡Ach释放,Ach通过接触间隙向肌细胞膜扩散,并与肌细胞膜表面受体结合,使肌细胞膜通透性改变,可允许Na+、K+甚至Ca2+通过,结果导致终膜处原有静息电位减少,出现膜去极化,产生终板电位。
终板电位扩布到邻近一般肌细胞膜,使其去极化,达到阈电位引发肌肉动作电位,导致肌纤维收缩。
2、神经—肌肉接触兴奋传递的特点答:(1)化学传递。
传递的是神经末梢释放的乙酰胆碱。
(2)单向传递。
兴奋只能从神经纤维传向肌纤维。
(3)有时间延搁。
递质的释放、扩散与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需要时间,比在同一细胞上传导要慢。
(4)接点易疲劳。
需要依赖胆碱酯酶消除,否则发生持续去极化。
(5)接点易受药物或其他环境因素影响。
3、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过程可以分为四步答:(一)兴奋通过横管传导到肌细胞内部(二)横管的电变化导致终池释放Ca2+(三)Ca2+扩散到肌球蛋白微丝和肌动蛋白微丝交错区,和肌动蛋白微丝上的肌钙蛋白结合,从而触发收缩机制。
(四)肌肉收缩后Ca2+被回摄入纵管系统。
4.、血凝的基本过程答:血液凝固的生化过程,开始于血栓细胞的破裂,血栓细胞释放血小板凝血因子,使凝血致活酶原转变为凝血致活酶;凝血致活酶在Ca2+的协助下,使血液中的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后者促使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并逐渐收缩,形成血凝块。
第一步凝血致活酶原→凝血致活酶(血小板凝血因子)第二步凝血酶原→凝血酶(凝血致活酶、Ca2+)第三步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凝血酶)5、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答:1机械因素:血液和粗糙面接触,可使血小板迅速解体,释放凝血因子,加速凝血;用木条搅拌,可使纤维蛋白附着于木条上,血液不会凝固。
2.温度因素:血凝速度随温度降低而延缓。
3.化学因素:Ca2+和维生素K可以促进凝血,而柠檬酸钠、草酸钠、草酸钾则抑制凝血(除去血液中Ca2+);4.生物因素:肝素以及能刺激肝素产生的物质(如肾上腺素)都能使血凝延缓;抗凝血酶Ⅲ也是抑制凝血的因素。
2024版生理学各章节考试重点
![2024版生理学各章节考试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27951d54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8d52d5c.png)
生理学各章节考试重点目录CONTENCT •细胞生理学基础•神经系统生理•血液与循环系统生理•呼吸系统生理•消化系统生理•泌尿系统生理•内分泌系统生理01细胞生理学基础细胞膜结构与功能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具有选择性通透性,能够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细胞膜上的脂质双层结构为细胞提供了稳定的内环境,同时膜蛋白则承担着各种生理功能,如物质运输、信息传递等。
细胞膜还参与细胞识别、细胞间连接以及细胞内外环境的感知与响应等过程。
细胞内外物质运输方式被动运输包括简单扩散和易化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物质顺浓度梯度运输。
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物质逆浓度梯度运输,包括原发性主动转运和继发性主动转运。
胞吞和胞吐大分子物质和颗粒物质的运输方式,通过细胞膜的内陷和外排实现。
信号分子受体信号转导途径细胞信号转导机制细胞膜上的蛋白质或脂质分子,能够识别并结合特定的信号分子。
包括G 蛋白偶联受体途径、酶联受体途径、核受体途径等,能够将细胞外信号转化为细胞内生物化学反应,从而调节细胞生理功能。
包括激素、神经递质、生长因子等,能够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触发细胞内信号转导。
细胞增殖与凋亡过程细胞增殖01包括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两种方式,是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需要经历DNA复制、染色体分离等阶段。
细胞周期02指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开始到下一次分裂结束所经历的全过程,包括间期和分裂期两个阶段。
细胞凋亡03指细胞在特定生理或病理条件下,通过一系列信号转导途径而发生的程序性死亡过程,对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和防止疾病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02神经系统生理80%80%100%神经元结构与功能特点包括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具有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和传导兴奋的功能。
根据功能不同,神经元可分为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三种类型。
神经元在接受刺激后,可产生兴奋或抑制两种反应,通过电位变化和神经递质释放来实现。
神经元基本结构神经元分类神经元兴奋与抑制突触传递及神经递质作用机制突触结构突触是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之间的连接部位,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
大学生理学考试重点整理
![大学生理学考试重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c2f59321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65.png)
大学生理学考试重点整理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稳态:维持内环境理化性质相对恒定的状态,是一种动态平衡状态。
2.内环境: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接触和赖以生存的机体内环境。
3.兴奋:活组织受刺激产生动作电位的反应。
兴奋性:刺激引起生物电和其它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4.神经调节:通过神经系统对各种功能活动进行的调节。
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5.体液调节:通过体液中特殊的化学物质对各种功能活动进行的调节。
6.自身调节:当内外环境变化时,组织、细胞在不依赖于外来的神经或体液因素的情况下,自身对内外环境变化发生的适应性反应。
7.反馈:效应器活动作用于本身或本系统的感受器,感受器发出的继发性冲动维持或校正反射活动,有正反馈和负反馈。
二、问题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有几种?分别有什么特点?有3种,即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其中神经系统起主导作用。
神经调节:1.神经调节: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生物体各组织、器官、系统所进行的调节。
其特点是作用迅速、准确而短暂。
2.体液调节:通过体液中特殊的化学物质对各类功能举动进行的调节即体液调节。
其特点是迟钝、广泛和持久。
3.自身调节:组织、细胞在不依赖于外来的神经或体液因素的情况下,自身对内外环境变化发生的适应性反应。
其特点是准确、稳定,但调节幅度小、灵敏度较差。
第二章细胞生理一、名词解释1.静息电位:细胞在安静状态下(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2.动作电位: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可兴奋细胞受到一个适当(不小于阈值)刺激时,其膜电位所发生的一次可扩布的、迅速的、短暂的倒转和复原。
也称为神经冲动。
动作电位是细胞兴奋的标志。
3.绝对不该期:细胞在发生兴奋的一段长久的工夫,兴奋部位对继之而来的刺激都不再发生兴奋,称为绝对不该期。
相当于锋电位的持续工夫。
4.相对不应期:细胞的兴奋性逐渐恢复,但对原来的阈刺激仍不发生兴奋反应,必须用阈上刺激才能引起反应,这一时相称为相对不该期。
生理学100个必考重点
![生理学100个必考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a240fa27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cd.png)
生理学100个必考重点1、气体(CO₂、O₂、N₂)属于单纯扩散。
2、经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 葡萄糖、氨基酸。
3、经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Na⁺、K⁺、Cl⁻、Ca²⁺等离子。
4、主动转运:钠钾泵。
继发性主动转运:葡萄糖、氨基酸在小肠黏膜上皮细胞上的主动吸收。
5、出胞入胞:大分子物质(细菌、病毒、异物、脂类物质等)。
6、静息电位产生机制:主要由K⁺外流形成。
7、动作电位产生机制:主要由Na⁺内流形成。
8、兴奋传导特点:双向性、绝缘性、相对不疲劳性、完整性。
9、骨骼肌的神经传递:首先Ca²⁺内流,ACh外流。
10、阻断ACh接头传递的:美洲箭毒、α-银环蛇毒。
11、细胞内环境:细胞外液。
12、红细胞的造血原料是:铁+蛋白质。
13、维生素B和叶酸为合成核苷酸的辅因子。
14、血浆PH(值)最重要的缓冲对是: NaHCO₃/H₂CO₃。
15、左心室压力最高是快速射血期末。
16、左心室容积最小是等容舒张期末。
17、左心室容积最大是心房收缩期末。
18、主动脉压力最高是快速射血期末。
19、主动脉压力最低是等容收缩期末。
20、主动脉血流量最大是快速射血期。
21、室内压升高最快是等容收缩期。
22、心肌的收缩强度可随着其初长度(由心室前负荷决定)的改变而改变,心肌具有的这种特性称为异长调节。
23、浦肯野纤维的4期去极化主要是Na⁺内流。
24、窦房结细胞4期去极化由K⁺通道逐渐关闭,Na⁺、Ca²⁺内流逐渐增多而引起。
25、形成血压的基本因素是足够的血液充盈和心脏射血。
26、外周阻力是指小动脉和微动脉对血流的阻力。
27、心交感神经节后神经元末梢释放递质:去甲肾上腺素。
28、心迷走神经节后纤维末梢释放:ACh。
29、交感缩血管纤维分布最密集的血管是皮肤血管,骨骼肌血管和内脏血管占其次。
30、动脉压力感受器不是直接感受血压的变化,而是感受血管壁的机械牵张程度,脑血管和冠脉最少。
31、动脉舒张压高低和心舒期的长短直接影响冠脉血流量。
《生理学》复习重点
![《生理学》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6171ef55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ad.png)
《生理学》复习重点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医学、生物学等相关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
以下是《生理学》复习的重点内容。
一、细胞的基本功能1、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这包括单纯扩散、易化扩散(分为经载体的易化扩散和经通道的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原发性主动转运和继发性主动转运)和出胞与入胞。
需要理解各种转运方式的特点和机制,例如单纯扩散的物质有哪些,易化扩散的载体和通道的特性,主动转运所需的能量来源等。
2、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要熟悉不同的信号转导通路,如离子通道型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G 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酶联型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等。
了解这些通路中涉及的分子和作用机制。
3、细胞的生物电现象重点掌握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概念、产生机制以及影响因素。
明白极化、去极化、超极化等术语的含义。
还要了解局部电位的特点和意义。
4、肌细胞的收缩功能熟悉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过程,理解肌肉收缩的机制(滑行学说),以及影响肌肉收缩的因素,如前负荷、后负荷和肌肉收缩能力等。
二、血液1、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清楚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掌握血浆蛋白的功能,血液的比重、黏度、渗透压等理化特性,以及红细胞沉降率等指标的意义。
2、血细胞的生理重点复习红细胞的生理特性(可塑变形性、悬浮稳定性、渗透脆性)、功能(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和生成调节(促红细胞生成素等的作用);白细胞的分类、功能;血小板的生理特性(黏附、聚集、释放等)和功能(止血、凝血等)。
3、生理性止血了解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包括血管收缩、血小板止血栓的形成和血液凝固。
掌握凝血的过程(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凝血酶的形成、纤维蛋白的形成)和抗凝系统(抗凝血酶、肝素等的作用),以及纤维蛋白溶解的过程和意义。
4、血型和输血原则明白 ABO 血型系统和 Rh 血型系统的分型依据和特点,掌握输血的原则和交叉配血试验的意义。
三、血液循环1、心脏的泵血功能理解心动周期的概念,心脏泵血的过程(心房收缩期、心室收缩期、心室舒张期)和特点,心输出量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每搏输出量和心率),以及心肌的电生理特性(自律性、兴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
(完整word版)生理学重点知识总结笔记
![(完整word版)生理学重点知识总结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d7096fbdf7ec4afe05a1dfba.png)
第一章绪论一、什么是生理学?生理学是生物科学中的一个分支,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它以生物机体的功能为研究对象。
生理学的任务就是研究这些生理功能的发生机制、条件、机体的内外环境中各种变化对这些功能的影响以及生理功能变化的规律。
二、内环境与稳态的概念(1)内环境的概念内环境指细胞直接生存并与之进行物质交换的环境,主要由组织液和血浆组成。
(2)稳态内环境理化性质维持相对恒定的状态,称为稳态,它是一种动态平衡。
细胞的正常代谢活动需要稳态,而代谢活动本身又经常破坏稳态,生命活动正是在稳态不断破坏和不断恢复的过程中维持和进行的。
三、人体生理功能三大调节方式?各有何特点?1.神经调节指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生物体各组织、器官、系统所进行的调节。
特点是准确、迅速、持续时间短暂。
2、体液调节体内产生的一些化学物质(激素、代谢产物)通过体液途径(血液、组织液、淋巴液)对机体某些系统、器官、组织或细胞的功能起到调节作用。
特点是作用缓慢、持久而弥散。
3.自身调节组织和细胞在不依赖于神经和体液调节的情况下,自身对刺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过程。
特点是调节幅度小。
四、什么是反射?反射指生物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对刺激产生的规律性反应。
五、正、负反馈的概念.负反馈凡是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的作用性质相反的反馈,称为负反馈,起纠正、减弱控制信息的作用。
正反馈凡是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的作用性质相同的反馈,称为正反馈,起加强控制信息的作用。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一、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形式有哪些?各有何特点?细胞膜对物质转运形式有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和人胞、出胞。
从能量的角度来看,单纯扩散与易化扩散时,物质是顺电—化学梯度通过细胞膜的,不耗能,属于被动转运。
主动转运是指物质逆电化学梯度通过细胞膜的耗能的转运过程。
这里,电—化学梯度包括电学梯度(电位差)和化学梯度(浓度差)两层含义。
1、细胞膜转运物质的方式及其各自的特点归纳如下:表2-1 细胞膜转运物质的方式及特点转运方式单纯扩散主动转运载体运输通道转运出胞入胞转运物质小分子脂溶性小分子非脂溶性小分子非脂溶性小分子非脂溶性大分子团块大分子团块转运特点顺浓度差顺电位差不耗能逆浓度差逆电位差利用生物泵耗能①结构特异性②饱和现象③竞争性抑制顺浓度差顺电位差不耗能①化学门控通道②电压门控通道③机械门控通道顺浓度差顺电位差不耗能耗能耗能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1.兴奋性的概念1) 兴奋性:活细胞或组织对外界刺激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称为兴奋性。
生理学基础知识考试重点
![生理学基础知识考试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95d0dbf7ce2f0066f4332207.png)
生理学第一章绪论生理学研究方法的三个水平:整体、器官和系统水平一、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物质转化&能量转换)、兴奋性(刺激强度、作用时间及变化率)、适应性(行为&生理)和生殖二、内环境:1、体液量(60%体重)细胞内液40%;细胞外液20%(组织液、血浆、淋巴液)2、内环境: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3、稳态:内环境的理化因素相对恒定或处在动态平衡中三、生理功能的调节1、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结构基础: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特点:快速、短暂、精确种类:非条件反射vs. 条件反射)2、体液调节概念:激素等化学物质通过体液的运输,对机体某些组织或器官的活动进行调节特点:缓慢、持久、广泛分类:运距分泌、旁分泌、神经分泌3、自身调节概念:组织器官不依赖于神经和体液调节,而是由其自身特性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适应性反应的过程特点:范围局限、调节幅度小、灵敏度低四、反馈调节系统:受控部分发出的信息返回作用于控制部分的过程1、正反馈:加速体内某一生理过程完成2、负反馈:维持体内环境稳态第二章细胞一、细胞膜的基本结构与功能(一)细胞膜的基本结构1、分子组成:脂类(磷脂、胆固醇、糖脂分子)、蛋白质(镶嵌蛋白、外周蛋白)、糖类2、结构:液态镶嵌模型,即流动的液态脂类双分子层为基价,其中镶嵌着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少量的多糖分别与类脂和蛋白质结合成糖脂和糖蛋白(二)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1、单纯扩散:脂溶性小分子物质由膜的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移动,如氧、二氧化碳等影响因素:a.膜两侧物质的浓度差;b.膜对该物质的通透性2非脂溶性物质在膜蛋白的帮助下,顺浓度差或电位差跨膜扩散(1):通过载体蛋白的构型改变完成物质转运,如葡萄糖(G)、氨基酸(aa)等营养物质。
特点:a.高特异性,即某种载体只选择性的与某种物质特异性结合b.有饱和现象,载体数量有限,转运的物质增加到一定限度时,转运量不再增加c.(2):在通道蛋白(化学门控通道、电压门控通道、机械门控通道)的帮助下完成,如离子特点:通道蛋白的开放和关闭控制着物质的转运a.特异性不高; b.无饱和现象;3、主动转运:非脂溶性物质分子等从低浓度一侧移向高浓度一侧(谁主动谁耗能),消耗ATP。
(完整版)生理学重点笔记(最新整理)
![(完整版)生理学重点笔记(最新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41412e050c22590103029d0d.png)
前 言 课前导入 一、考情分析:“鸡肋” 二、科目特点: 面宽、点多、机制多 多思、多练、重理解 三、课程特点和要求: 第一节 细胞的基本功能 考纲: 一、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二、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 三、骨骼肌的收缩功能 一、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液态镶嵌模型学说——细胞膜是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骨架,其中镶嵌着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
(一)单纯扩散1.概念:脂溶性小分子物质由膜的高浓度区一侧向膜的低浓度区一侧顺浓度差跨膜的转运过程称为单纯扩散。
2.转运物质:除O 2、CO 2、NO 、CO 、N 2等气体外,还有乙醇、类固醇类激素、尿素等。
3.特点: ①顺浓度差,不耗能; ②无需膜蛋白帮助; ③最终使转运物质在膜两侧的浓度差消失。
(二)易化扩散 是指某些非脂溶性或脂溶性较小的物质,在特殊蛋白的“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过程。
载体转运 通道转运 1.以载体蛋白为中介的易化扩散(载体转运): ◇例子“血液中的葡萄糖和氨基酸进入到组织细胞” ◇特点: (1)载体蛋白质有结构特异性; (2)饱和现象; (3)竞争性抑制。
2.以通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通道转运): 主要通过通道蛋白质(简称通道)进行的。
其转运物质的能力受膜两侧电位差或化学物质的影响,故有电压门控通道和化学门控通道之分。
◇特点:(1)相对特异性; (2)无饱和性; (3)有开放、失活、关闭不同状态。
◇例子:Na +、K +、Ca 2+等都经通道转运。
Na +通道阻断剂——河豚毒素 K +通道阻断剂——四乙铵 Ca 2+通道阻断剂——异搏定 (三)主动转运1.概念:主动转运是指细胞通过本身的耗能过程,在细胞膜上特殊蛋白质(泵)的协助下,将某些物质分子或离子经细胞膜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转运的过程。
2.钠泵 钠泵就是镶嵌于细胞膜上的Na +-K +依赖式ATP 酶。
Na +-K +依赖式ATP 酶(钠泵) 3.钠泵活动的生理意义: ①由钠泵形成的细胞内高K+和细胞外的高Na+,这是许多代谢反应进行的必需条件。
生理学考试重点
![生理学考试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e83a8c7631126edb6f1a1072.png)
生理学考试重点1.兴奋性:是指活的组织细胞或机体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征。
2.牵张反射: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而伸长时,能反射性地引起受牵拉的肌肉收缩,称牵张反射。
3、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的百分比。
4、负反馈: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性质相反的反馈控制。
5、心动周期: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的一个机械活动周期。
5、HB氧饱和度:HB(血红蛋白)氧含量和氧容量的百分比。
6、稳态: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内环境的稳态。
7、肾糖阈: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时的最低血糖浓度。
8、主动转运:细胞通过本身的耗能过程,将小分子物质或离子由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的跨膜转运过程。
9、肾小球虑过率:每分钟两肾所生成的原尿量称肾小球滤过率。
10、内环境的定义:生理学中把体内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11、反馈:使受控部分的功能活动保持相对稳定的是负反馈;使受控部分的功能活动迅速发起,不断加强,直至完成的是正反馈。
12、负反馈调节:除排尿、排便、分娩、**、血液凝固等都是负反馈。
13、近视佩戴凹面镜,远视戴凸面镜。
14、细胞膜转运物质方式:被动转运[单纯扩散、易化扩散(载体易化扩散、通道易化扩散)]、主动转运。
15、心交感使心率加快;心迷走使心率变慢。
16、血细胞生成原料:蛋白质和铁。
17、呼吸全过程的三个环节:外呼吸与肺呼吸、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内呼吸或组织呼吸。
19、心肌的生理特征:自动节律性、传导性、兴奋性、收缩性。
20、小肠运动的方式:紧张性收缩、分节运动、蠕动。
21、心率平均每分钟75次。
22、散热方式:辐射散热(是指人体以热射线<红外线>的形式将体热传给外界较冷物体)、传导散热(是指人体将热量直接传给同它接触的较冷物体)、对流散热(是指通过气体来交换热量,是传导散热的一种特殊方式。
)、蒸发散热(是机体通过体表水分的蒸发来散热)。
23、胃主要成份:盐酸(胃酸,由胃腺壁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粘液和内因子等。
生理学考试重点
![生理学考试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37e97b0e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34.png)
生理学考试重点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医学、生物学等相关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
对于即将面临生理学考试的同学来说,掌握重点内容是取得好成绩的关键。
以下是为大家梳理的生理学考试重点。
一、细胞的基本功能1、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单纯扩散:一些小分子物质如氧气、二氧化碳等通过单纯扩散的方式进出细胞,其特点是顺浓度梯度,不需要能量和载体。
易化扩散:分为经载体的易化扩散和经通道的易化扩散。
前者如葡萄糖、氨基酸等的转运,具有结构特异性、饱和现象和竞争性抑制等特点;后者如钠离子、钾离子等的转运,具有离子选择性和门控特性。
主动转运:分为原发性主动转运和继发性主动转运。
原发性主动转运如钠钾泵,通过分解 ATP 来实现物质的逆浓度梯度转运;继发性主动转运如葡萄糖在小肠黏膜上皮细胞的吸收,是依赖于原发性主动转运形成的离子浓度梯度进行的。
2、细胞的生物电现象静息电位:指细胞在安静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其产生机制主要是钾离子的平衡电位。
动作电位:指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的一次快速、可逆、可传播的电位变化。
其产生机制包括去极化、反极化和复极化等阶段,钠离子的内流和钾离子的外流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
3、肌细胞的收缩功能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其过程包括动作电位沿横管膜传向肌细胞深处、三联管结构处的信息传递以及肌质网对钙离子的释放和回收。
骨骼肌收缩的机制:是肌丝滑行学说,即粗肌丝和细肌丝相对滑行导致肌节缩短。
二、血液1、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组成: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细胞又分为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理化特性:如比重、黏度、渗透压、酸碱度等。
2、血细胞的生理功能红细胞:主要功能是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其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的变化会影响气体运输。
白细胞:分为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等,具有免疫防御功能。
血小板:参与止血和凝血过程。
3、生理性止血基本过程:包括血管收缩、血小板止血栓的形成和血液凝固。
生理学考试重点总结(精选)(一)2024
![生理学考试重点总结(精选)(一)2024](https://img.taocdn.com/s3/m/feb2ad0d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f31fb16.png)
生理学考试重点总结(精选)(一)引言概述:生理学是研究生命现象的基本规律和机制的学科,是医学和生物学等领域中的重要基础科学。
生理学考试作为医学生的重要考核内容之一,涉及众多知识点。
本文将从整体上对生理学考试中的重点进行总结,帮助读者更好地复习。
正文:1. 细胞与组织生理1.1 细胞膜:构成、功能和传递机制1.2 细胞器:核、线粒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结构与功能1.3 组织生理:神经组织、肌肉组织和腺体组织的基本特点和功能1.4 组织器官:心脏、肺、肾脏和消化道组织器官的结构和功能1.5 细胞分裂和遗传: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与机制2. 神经生理学2.1 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2.2 突触传递:突触前后膜的电导性和神经递质的释放机制2.3 神经传导:神经冲动的发生和传导机制2.4 神经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调节机制和两种神经调节系统的作用2.5 神经肌肉调节机制:神经冲动传至肌肉终末,引起肌肉收缩的机制3. 心血管生理学3.1 心脏的机械特性:心脏收缩、舒张和心脏电位的变化3.2 心血管循环:血管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循环调节机制3.3 血压调节:血压的测量和调节机制3.4 心脏节律调节:窦房结和房室结的发放机制与心脏节律调节3.5 血液流量调节:血管阻力、血液黏滞度和血管半径的调节机制4. 呼吸生理学4.1 呼吸器官的结构和功能:肺的解剖结构、呼吸系统和气体交换4.2 肺通气:肺通气功能和呼吸力学的调节机制4.3 氧合与运输:肺泡-毛细血管膜的气体交换和氧气的运输机制4.4 呼吸中枢的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的调控机制4.5 酸碱平衡:酸碱平衡的概念和肺的酸碱调节机制5. 消化与代谢生理学5.1 消化器官的结构和功能:消化道的解剖结构和消化吸收的基本机制5.2 胃的分泌与运动:胃酸、胃泌素和胃运动的调节机制5.3 肝脏功能:肝脏的生物转化和代谢功能5.4 胰岛素和糖代谢:胰岛素的分泌机制和血糖的调节机制5.5 营养和能量代谢:营养物质的代谢、能量平衡和体温调节的机制总结:本文对生理学考试的重点知识进行了全面总结,从细胞与组织生理、神经生理学、心血管生理学、呼吸生理学、消化与代谢生理学等五个大点进行了详细概述。
生理学复习重点(统一打印)
![生理学复习重点(统一打印)](https://img.taocdn.com/s3/m/6558bcb24afe04a1b071de76.png)
生理学重点简第一章体液与内环境稳态的概念机体功能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和反射弧第二章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
物质转运的特点。
细胞的兴奋性的基本概念(阈值,阈电位,峰电位)第三章血量及血液的基本组成血液的理化性质(PH,渗透压),血浆和血清的区别。
血浆的成分和血浆蛋白质的种类,功能,血浆渗透压。
血小板的形态和生理功能。
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搞凝的物质及作用。
加速或延缓血液凝固的基本措施及原理。
第四章心动周期,心率,心输出量,射血分数的概念心脏的泵血过程,心肌的基本生理特性,心肌静脉压静脉回流的血量的因素微循环的组成和路径组织液的生成及影响因素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对心脏血管的影响作用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人影响作用心血管的压力和化学感受器的反射调节第五章胸内压,肺通气的动力和阻力,肺的通气量,肺泡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原理氧气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运输方式肺的牵张反射体液性调节是怎样影响呼呼吸的第六章唾液的组成和功能单胃的运动方式,复胃的运动的方式(反刍和喛气)胃液的成分和功能,小肠运动的基本方式。
胰液和胆汗的组成与消化功能。
主要物质在小肠的吸收部位和吸收的基本原理胃液和胰液分泌和调节方式第七章动物的散热方式和动物维持体温恒定的基本方式第八章肾小球旁器的组成和功能原尿形成的过程和影响因素肾小管各段的转动方式抗利尿激素对尿液生成的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对尿液生成的调节有效滤过压尿液的浓缩与稀释,排尿反射第九章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骨骼肌的兴奋、收缩、偶联骨骼肌收缩的机制(肌丝滑动学说)第十章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突触的种类、突触传递的机理和基本特征神经递质与受体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感受器的概念和特征脊髓的感觉传导通路,丘脑的感激投射系统什么是骨紧张,腱反射和牵张反射大脑皮层对运动神经调节的两个系统(锥体、锥体外)交感和副交感神经调节内脏活动的特征第十一章激素的概念和分类内分泌,旁分泌,自分泌和神经内分泌的概念激素的作用机制下丘脑和垂体激素的种类和功能甲状腺的功能和调节方式甲状腺素,甲状旁腺激素,胰腺,肾上腺内分泌第十二章性初期和性成熟,睾丸,卵巢的主要功能雄激素,雌激素,孕激素的来源和功能第十三章乳的生成和调节,排乳反射和调节(这还不算全部的重点,大家最好还根据平时上课听的,做的笔记,把老师的课件好好地看一篇)生理学重点详1.体液、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生理学考试重点归纳
![生理学考试重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2c0302d0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2e.png)
生理学考试重点归纳
生理学考试的重点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细胞生理学:包括细胞膜电位、细胞内外物质的运输和交换、细胞信号传导等内容。
2. 神经生理学:包括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神经递质的合成和释放、神经系统的组织和功能等内容。
3. 消化生理学:包括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消化酶的分泌和活性、消化过程中的吸收和排泄等内容。
4. 呼吸生理学:包括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气体交换的机制、呼吸中枢的调节、呼吸过程中的血液氧合等内容。
5. 循环生理学:包括心血管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心脏的收缩和舒张、血压的调节、血液循环的机制等内容。
6. 泌尿生理学:包括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尿液的形成和排泄、酸碱平衡的调节、水盐平衡的调节等内容。
7. 内分泌学:包括内分泌器官、激素的合成和分泌、激素的作用机制、激素平衡的调节等内容。
8. 生殖生理学:包括男性和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性激素的合成和作用、生殖周期的调节等内容。
生理学重点(建议双面打印)
![生理学重点(建议双面打印)](https://img.taocdn.com/s3/m/5559d8383968011ca3009176.png)
红细胞(RBC)的生理特性 1.可塑变形性 2.渗透脆性 在 0.42%的 NaCl 溶液中开始破裂; 在 0.35%的 NaCl 溶液中全部破裂。 3.悬浮稳定性 红细胞沉降率(ESR,血沉): 红细胞在血浆中下沉的速度,通常以红细胞在第 1 小时末下沉的距离来表示。
生理学
重点
(修订版)
第一章 绪论......................................................................................................................................................1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3 第三章 血液......................................................................................................................................................6 第四章 血液循环..............................................................................................................................................9 第五章 呼吸....................................................................................................................................................14 第六章 消化与吸收........................................................................................................................................16 第七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19 第八章 尿液的生成与排出........................................................................................................................... 20 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22 第十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23 第十一章 内分泌............................................................................................................................................27 第十二章 生殖................................................................................................................................................31 第十三章 人体几个重要阶段的生理特征................................................................................................... 32
《生理学》考试重点总结完整版
![《生理学》考试重点总结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1b168995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e0.png)
《⽣理学》考试重点总结完整版第⼀章绪论1.机体活动的调节⽅式有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调节,其中最主要的调节⽅式是神经调节。
2.神经调节的基本⽅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3.反馈调节控制有正反馈和负反馈两种类型。
第⼆章细胞的基本功能1.动作电位的产⽣是可兴奋细胞兴奋的标志。
2.细胞膜上的通道主要可分为化学门控通道、电压门控通道和机械门控通道。
3.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的形式可分为单纯扩散、通道转运、载体转运、原发性主动转运和继发性主动转运等5种。
4.影响⾻骼肌收缩活动的主要因素有前负荷、后负荷和肌细胞收缩能⼒。
5.从能量消耗的⾓度看,细胞膜对物质的转运形式有主动转运和被动转运两种。
6.CO2和O2等脂溶性物质进⼊细胞内是通过单纯扩散转运形式进⾏的。
7.静息电位是K+外流形成的电-化学平衡电位,静息电位绝对值增⼤称超极化。
8.冲动达到神经-肌⾁接头处,使突触前膜释放Ach,使终板膜主要对Na+的通透性增加。
9.使肌⾁在收缩前处于被拉长状态的负荷称为前负荷。
10.产⽣动作电位的最⼩刺激强度称阈强度,不能产⽣动作电位的刺激称阈下刺激。
11.兴奋性是指机体组织、细胞对刺激发⽣反应的能⼒,其能⼒⼤⼩与阈强度呈反⽐关系。
12.在神经纤维上给予有效刺激,要产⽣⼀连串冲动,必须使两个刺激之间的间隔⼤于绝对不应期,如果刺激之间的间隔恰好等于绝对不应期,则只能传送⼀次冲动。
13.在⼀定范围内,肌⾁收缩产⽣的张⼒与初长度成正⽐,肌⾁在某⼀初长度时收缩产⽣最⼤张⼒,此时的前负荷称为最适前负荷。
14.当膜内外电位差变⼩或消失,即膜内负电位变⼩成为零的现象称为去极化。
15.细胞去极化后向原来的极化状态恢复的过程称为复极化。
16.由神经⼲记录到的动作电位通常是复合动作电位,其幅度取决于兴奋的神经纤维的数⽬。
故当刺激神经⼲时,在⼀定范围内,刺激强度越⼤,复合动作电位的幅度就越⼤。
17.动作电位去极化过程中Na+的内流属于膜转运⽅式中的通道转运。
生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生理学期末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264dbcd46f1aff00bed51e6b.png)
生理学第一章1、生理学是生物科学中的一个分支,是研究生物机体的生命活动现象和功能活动变化规律的科学。
2、生命的基本特征1)新陈代谢新陈代谢是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特征,新陈代谢一旦停止,生物体的生命活动也就结束。
2)兴奋性:在生物体内可兴奋组织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征,称为兴奋性。
兴奋组织有神经、肌肉和腺体阈强:刚能引起组织细胞产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
3)应激性:机体或一切活动组织对周围环境变化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征称为应激性。
4)适应性 5)生殖3、体液细胞内液(40%)(60%) 细胞外液(20%)组织液(15%)血浆 (5%)4、稳态:生理学中通常将内环境理化性质维持在相对恒定的状态叫稳态。
5、人体生理功能调节方式包括: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1)神经调节:是指在神经系统的直接参与下所实现的生理功能调节过程,是人体最重要的调节方式。
神经调节的基本形式:反射反射的基本结构基础:反射弧反射弧的五个组成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神经中枢、传出神经纤维、效应器特点:迅速、准确、局限、短暂2)体液调节特点:缓慢、持久、弥散3)自身调节特点:影响范围小、调节幅度小、灵敏度低6、人体生理功能调节系统包括非自动控制系统、反馈控制系统、前馈控制系统1)非自动控制系统2)反馈控制系统负反馈控制系统:可逆。
受控部分的反馈信息能减弱控制部分活动。
维持人体生理功能活动常处于稳态的重要调节机制。
正反馈控制系统:受控部分的反馈信息能促进或加强控制部分活动。
例如:排尿排便反应、分娩射精过程、血液凝固第二章7、物质转运小被动运输单纯扩散:不需要介导分(高-低不耗能)易化扩散:需要介导子运主动运输原发性主动运输:每分解一个ATP伴随着3Na+移到膜外同时2K+进膜内输(低-高耗能)继发性主动运输:不直接伴随ATP分解和其他物质消耗由原发性提供入胞与出胞式物质转运(固体叫吞噬液体叫吞饮)8、介导分为通道、载体、离子泵通道:离子选择性、门控性载体:结构特异性、饱和现象、竞争性抑制9、细胞膜上的钠泵活动的意义?1)维持细胞内高K+浓度2)维持正常的渗透压3)能够建立起一种势能储备10、静息电位:指细胞未受到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产生条件:1)细胞内外离子分布不均匀 2)安静时,只对k+有选择性透过11、极化:把静息电位存在时膜两侧所保持的内负外正的状态叫做膜的极化超极化:静息电位的数值向膜内负值加大的方向变化(-70mv—-50mv)去极化:膜内电位向负值减少的方向变化()复极化:细胞先发生去极化再向正常安静时膜内所处的负值恢复()12、动作电位:指各种兴奋性细胞受到有效刺激时,在细胞膜两侧所产生的快速、可逆、有扩布行的电位变化产生条件:细胞内外离子分布不均匀 2)细胞膜受刺激时,对离子的通透性13、兴奋性的周期变化: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图见P5114、阈电位:能进一步诱发动作电位的去极化临界值15、局部兴奋及其特点:1)不是“全”或“无” 2)衰减性:不能在膜上作远距离传播3)可以互相叠加第三章16、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接头前膜、接头间隙、接头后膜17、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当神经冲动传到轴突末梢时Ca+Ca+内流囊泡内的乙酰胆碱释放(量子释放)终板膜对Na+、K+K+)通透性增加EPP)EPP点紧张性扩至肌膜去极化达到阈值,爆发肌细胞膜动作电位18、骨骼肌的物理特性:伸展性、弹性、滞黏性19、骨骼肌的生理特性:兴奋性、收缩性、传导性20、骨骼肌的收缩形式:1、单收缩(频率低)2、强直收缩 a不完全强直收缩b完全强直收缩3、运动时收缩形式 a缩短收缩(等张收缩等动收缩)b等长收缩c离心收缩第五章21、血液的组成红细胞血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纤维蛋白原血浆蛋白白蛋白血液固体成分球蛋白血浆(8%-10%)水(90%—92%)2212)用电泳法可将其分为α1、α2、β和γ球蛋白3)主要功能:a形成和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 b运输功能c缓冲功能d参与机体的免疫功能 e参与凝血、抗凝和纤溶等生理过程f作为储备蛋白为机体提供营养23、血细胞比容: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24、血量:正常人的血量约占体重的7%—8%25、晶体渗透压组成:无机盐葡萄糖等小分子晶体物质,主要是NaCl血浆胶体渗透压作用:维持细胞内外水的分布和血细胞的正常形态及功能胶体渗透压组成:血浆蛋白等大分子有机物,主要是白蛋白作用:维持毛细血管内外水的平衡和正常的血浆容量26、血浆的等渗溶液:0.85%NaCl溶液 5%葡萄糖溶液 1.9%尿素血浆的等张溶液:0.85%NaCl溶液 5%葡萄糖溶液27、血液的功能 a运输功能 b维持内环境稳定 c防御和保护作用 d调节体温28、血细胞的生成部位:早期在卵黄囊—肝、脾—骨髓29、红细胞男性:(4.0-5.5)*1012/L 女性:(3.5-5.0)*1012/L 新生儿:6.0*1012/L功能:1)运输O2、CO2 2)缓冲血液的酸碱度生理特性:可塑变形性悬浮稳定性生成基本原料:蛋白质和铁影响红细胞成熟因素:叶酸和维生素B12促进红细胞生成的调节:促红细胞生成素和雄激素红细胞破坏:红细胞在肝、脾被巨噬细胞吞噬(经消化后,铁可再利用)当脾功能亢进时,红细胞破坏过多,造成贫血30、缺铁性贫血:又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巨幼红细胞贫血:原因不成熟的红细胞缺乏促肾性贫血:原因肾疾病或肾切除的患者EPO(糖蛋白)生成减少31、白细胞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无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32、血小板正常(100-300)*109/L)生理特性:黏附、聚集、释放、吸附、收缩功能:a保持血管内皮完整性 b促进凝血过程 c参与生理性止血过程33、血液凝固: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为不能流动的胶冻样状态的过程34、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钙离子(内) 组织因子(外)35、凝血过程:1)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形成 2)凝血酶原激活转变为凝血酶3)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内源性凝血途径:XII外源性凝血途径:III36、血清:血凝块回缩时,挤压出的淡黄色的透明液体血浆:血液抗凝后,在上层的透明淡黄色液体血浆与血清的区别:血清缺乏纤维蛋白原和某些凝血因子,但又增加了少量凝血时由血小板释放出来的物质37、血液在血管中为什么是以液体的形式存在?1)正常血管内皮光滑,可避免凝血系统的激活和血小板的活化2)血液中有许多抗凝物质,例抗凝血酶III 、肝素等3)血浆中存在纤维蛋白溶解系统4)血液循环不息、血流迅速,即使局部有少量凝血因子被激活也会随及被血流冲走38、血型: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39、凝集原:红细胞膜上一些特异糖蛋白起着抗原的作用凝集素:血浆中相应的抗体40、输血原则 1)同型输血2)交叉配血试验(主次都不凝,可以输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Ⅰ、名词解释(35个中任意抽5个)一、阈强度:是在一定的刺激持续时间作用下,引起组织兴奋所必需的最小刺激强度。
二、内环境:细胞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三、正反馈:凡是反馈信息和控制信息的作用性质相同的反馈,称为正反馈,起加强控制信息的作用。
四、负反馈:凡是反馈信息和控制信息的作用性质相反的反馈,称为负反馈,起纠正,减弱控制信息的作用。
五、易化扩散:指非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或离子借助膜蛋白的帮助,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的方式。
六、被动转运:指物质从高浓度一侧到低浓度一侧(顺浓度差)的跨膜转运形式,转运不需要细胞代谢提供能量,其动力为细胞膜两侧存在的浓度差(或电位差)。
七、主动转运:主动转运指细胞通过本身的耗能过程,将小分子物质或离子从低浓度一侧移向高浓度一侧(逆浓度差)转运的方式。
八、极化:细胞在安静时,保持稳定的膜内电位为负,膜外为正的状态。
九、静息电位:细胞处于安静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十、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暴发的一次迅速,可逆,可扩布的电位变化。
十一、阈电位:对神经细胞和骨骼肌而言,造成膜上Na+通透性突然增大的临界膜电位。
十二、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容积与全血容积的百分比。
十三、血型:根据血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将血液分为若干型。
十四、心动周期: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所经历的时间,称为一个心动周期。
十五、心率:每分钟心脏搏动的次数称为心率。
十六、心输出量:每分钟由一侧心室收缩射出到动脉的血量。
它等于每搏输出量×心率,正常成人安静时的心输出量为5L/分。
十七、搏出量:一侧心室每一次搏动所射出的血液量。
十八、射血分数: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
安静状态健康成人的射血分数为55-65%。
十九、心指数:以单位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正常成人安静时的心指数为3.0-3.5L/分×平方米。
二十、中心静脉压:是指胸腔内大静脉或右心房的压力。
正常成人约4-12cmH2O。
二十一、肺通气: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二十二、肺活量:指用力吸气后,再用力呼气,所呼出的气体最大的量。
正常成人男性约为3.5升女性约为2.5升。
二十三、消化:指食物在消化道被加工、分解的过程。
二十四、吸收:指食物经过消化后形成的小分子物质以及水、无机盐和维生素,透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或淋巴的过程。
二十五、能量代谢:生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能量的释放、转移、储存和利用的过程。
二十六、基础代谢率:机体在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
二十七、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
二十八、渗透性利尿:小管液中的溶质含量增多,渗透压增高,使水的重吸收减少而发生尿量增多的现象,称为渗透性利尿。
二十九、视力:是指眼分辨两点之间最小距离的能力。
三十、视野:是指单眼固定地注视正前方一点不动时,该眼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
正常人颞侧和下侧视野较大,鼻侧和上侧视野较小。
白色视野最大,绿色视野最小。
三十一、突触:指神经元之间相互接触并进行信息传递的部位。
三十二、牵涉痛:是某些内脏疾病引起体表一定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
三十三:受体:细胞膜上或细胞内能特异的特殊蛋白质,能特异性结合神经递质、激素等化学物质,并引发特定的生理效应。
三十四、脊休克:当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后,断面以下的脊髓暂丧失反射活动的能力,进入1无反应状态的现象,称为脊休克。
三十五、激素:内分泌细胞分泌的传递信息的生物活性物质称为激素。
Ⅱ、填空题(借鉴以往的考试试题,预判分析)1.当细胞受剌激时,膜电位减小,产生去极化,达到某一个临界值时就产生动作电位。
这一能引起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值称为阈电位,它是导致Na+通道开放的关键因素。
2.观察交叉配血试验结果时,若主、次侧均不凝集为O型血。
3.抗利尿激素的释放主要受体液渗透压和血容量的调节。
4.肺每分通气量等于潮气量和呼吸频率的乘积。
5.胆碱能M型受体的阻断剂是阿托品。
6.眼的调节主要包括晶状体的调节、瞳孔的调节和眼球会聚的调节。
7.侏儒症是由于幼年期生长激素分泌不足所致;呆小症是由于胎儿或出生后甲状腺功能低下所致。
8.卵巢的主要功能是产生卵子,并分泌雌激素、孕激素、抑制素和少量的雄激素。
9.物质跨膜转运的形式有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出胞和入胞。
10.静息电位值接近于钾平衡电位,而动作电位超射值接近于钠平衡电位。
11.视近物时眼的调节有晶状体前凸、瞳孔缩小和视轴汇聚。
12.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有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动脉血压、心肌收缩能力和心率。
13.体内含有消化酶的消化液有唾液、胃液、胰液和小肠液。
14.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有生理完整性、绝缘性、双向性和相对不疲劳性。
15.影响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因素有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毛细血管通透性和淋巴回流。
16.影响肺换气的因素有呼吸膜的面积、呼吸膜的厚度、气体分压差、气体溶解度、温度、气体分子量和通气/血流比值。
17.机体最典型的三条内分泌轴是下丘脑-腺垂体-肾上腺轴、下丘脑-腺垂体-甲状腺轴和下丘脑-腺垂体-性腺轴。
18.影响能量代谢的形式有肌肉活动、温度、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和精神因素。
Ⅲ、选择题(借鉴以往的考试试题,平时的作业,预判分析)1.内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是(D)A 组织液B 淋巴液C 房水D 血浆E 脑脊液2.心室肌前负荷增加时不引起(D)A.心室舒张末期压力增高B.每搏量增加C.心室肌被动张力增大D.心室肌达到最大张力所需时间延长E.心室肌收缩产生的主动张力增加3. 关于胃液分泌的描述,错误的是?(E)A. 壁细胞分泌内因子B. 壁细胞分泌盐酸C.粘液细胞分泌糖蛋白2D.幽门腺分泌粘液 E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4.某人的红细胞与A型血清发生凝集,该人的血清与A型红细胞不发生凝集,该人的血型是(C)A A型 B. B型 C.AB型 D. O型 E.无法判断5. 关于体温生理波动的描述,正确的是(B)A.变动范围无规律B.昼夜变动小于1℃C.无性别差异D.女子排卵后体温可上升2℃左右E.与年龄无关6.下列哪项CO2分压最高(D)A 静脉血液B 毛细血管血液C 动脉血液D 组织细胞E 肺泡气7.保持甲状腺激素浓度相对稳定的主要机制是(D)A.神经调节B.体液调节C.正反馈D.负反馈E.自身调节8.与单纯扩散相比,易化扩散的特点是(D)A.转运的为小分子物质B.不需细胞膜耗能 C.顺浓度差转运D.需膜上蛋白质的帮助E.能将Na+泵出9.大量出汗后尿量减少的原因是(E)A. 血压升高B. 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C. 肾小管毛细血管压降低D. 肾小球滤过增加E. 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10.下列哪种激素是腺垂体合成的(A)A.黄体生成素B.甲状腺激素C.肾上腺素 D. 雌激素 E.催产素11.下列组织器官中,散热的主要部位是(B)A.骨骼肌B.皮肤C.心脏D.下丘脑 E.肾脏12.呆小症的发生与下列哪种激素的缺乏有关(E)A. Vit D3B. 糖皮质激素C. 甲状旁腺激素 D.生长激素 E.甲状腺激素13.肺通气中所遇到的弹性阻力主要是(A)A. 肺泡表面张力B. 胸内压C. 气道阻力 D. 惯性阻力 E. 粘性阻力14. 关于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描述,错误的是(E)A.生理完整性B.绝缘性C.双向性D.可被河豚毒阻断E.易疲劳15.心动周期中,心室血液充盈主要是由于(E)A.心房收缩的挤压作用B.血液的重力作用 C.骨骼肌的挤压作用D.胸内负压促进静脉回流E.心室舒张的抽吸作用16.交感神经兴奋时可引起(C)A.瞳孔缩小B.胃肠运动加速C.汗腺分泌增加D. 支气管平滑肌收缩E. 逼尿肌收缩17.对脂肪和蛋白质消化作用最强的是(C)A.唾液B.胃液C.胰液D.胆汁 E.小肠液18.某人潮气量500ml,无效腔气量150ml,呼吸频率12次/分,则每分肺泡通气量为(B)A.3.6 LB.4.2 LC.4.8 LD.5.6LE.6 L19. 影响外周阻力最主要的因素是(B)A.血液粘滞度B. 微动脉口径C. 红细3胞数目 D.血管长度E.小静脉口径20.下列哪项可能成为心脏的异位起搏点(E)A.窦房结B. 心房肌C. 心室肌D.房室交界结区 E. 浦肯野氏纤维21.关于非特异感觉投射系统的描述,正确的是(E)A.起自感觉接替核B.投射至皮层的特定区域C.与皮层第四层细胞形成突触联系D.受刺激时引起皮层呈同步化慢波E.维持或改变皮层的兴奋状态22.下列哪项可引起肌梭感受器传入冲动增多(B)A.α-运动神经元兴奋B. γ-运动神经元兴奋C. 梭外肌收缩D.梭内肌松驰E.梭外肌松驰23. 脊休克的发生机理是(E)A. 损伤性刺激对脊髓的抑制作用B.失去了高级中枢的抑制作用C.反射中枢破坏D.脊髓供血障碍E. 失去了大脑皮层的下行始动作用24.与神经末梢释放递质密切相关的离子是(B)A. Na+B. Ca2+C.Mg2+D.Cl— E.K+25.心室肌动作电位复极1期的形成机制是(C)A Na+内流与K+外流B Ca2+内流与K+外流C K+外流D Na+内流与Ca2+内流E Cl-内流26.慢性肺心病病人常有长时间二氧化碳潴留,若吸入大量纯氧可致呼吸暂停,该病人呼吸中枢兴奋性的维持主要靠(D)A.高CO2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B.高CO2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C.缺O2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D.缺O2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E.缺O2直接刺激呼吸中枢27.保持某一功能活动相对稳定的主要机制是(D)A 神经调节B 体液调节C 正反馈 D负反馈 E 自身调节28.吸收VitB12的部位是(C)A.十二指肠B.空肠C.回肠D.结肠上段E.结肠下段29.骨骼肌上的受体是(E)A. αB. βC. ΜD. Ν1E. N230. 60 Kg 体重的人,其体液量和血量分别为(B)A. 40 L与4 LB. 36 L 与4.8L C. 20 L 和 4 LD. 30 L 与 2 LE. 20 L 和 2L31.影响神经系统发育最重要的激素是(B)A.肾上腺素B.甲状腺激素C.生长素D.胰岛素 E.醛固酮32.既是重要的储能物质,又是体内直接提供能物质的是(E)A.葡萄糖B.脂肪酸C.磷酸肌酸4D.二磷酸腺苷E.三磷酸腺苷33.下列关于瞳孔的调节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C)A.视远物时瞳孔扩大B.在强光剌激下,瞳孔缩小C.瞳孔对光反射为单侧效应D.瞳孔对光反射的中枢在中脑E.瞳孔的大小可以控制进入眼内的光量34.牵涉痛是指(A)A.内脏痛引起体表特定部位的疼痛或痛觉过敏B.伤害性剌激作用于皮肤痛觉感受器C.伤害性剌激作用于内脏痛觉感受器D.肌肉和肌腱受牵拉时所产生的痛觉E.内脏和腹膜受牵拉时所产生的感觉35.关于孕激素的作用,下列哪项是错误的?(C)A.使子宫内膜呈增殖期变化B.降低子宫平滑肌的兴奋性C.降低母体子宫对胚胎的排异作用D.与雌激素一起促进乳腺的发育E.有产热作用36.维持躯体姿势的最基本的反射是(D)A.屈肌反射B.肌紧张C.肌反射D.牵张反射 E.翻正反射37.基础代谢率的测定常用于下列哪种疾病的诊断?(D)A.垂体功能低下或亢进B.肾上腺功能低下或亢进C.胰岛功能低下或亢进D.甲状腺功能低下或亢进 E.胸腺功能低下或亢进38.胃容受性舒张的作用是(A)A.扩大胃的贮纳容量B.促进胃的吸收C.减慢胃的排空D.研磨、搅拌及推进食物E.保持胃的形状及位置39.决定肺泡气体交换方向的主要因素是(B)A.气体分子量B.气体分压差C.气体溶解度 D.绝对温度 E.呼吸膜厚度40.关于头期胃液分泌的叙述,正确的是(A)A.只有食物直接剌激口腔才能引起B.是纯神经调节C.传出神经是迷走神经D.不包括条件反射E.酸度高、胃蛋白酶含量很少41.有关紫绀的叙述,错误的是(B)A.当毛细血管床血液中去氧血红蛋白达50g/L时,出现紫绀B.严重贫血的人均出现紫绀C.严重缺氧的人不一定都出现紫绀D.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可出现紫绀E.一氧化碳中毒时不出现紫绀42.影响舒张压的主要因素是(E)A.每搏输出量B.血管的长度C.血液粘滞度D.阻力血管的口径E.大动脉管壁的弹性43.平时维持心交感紧张、心迷走紧张、交感缩血管紧张的基本中枢位于(C)A.大脑B.中脑C.延髓D.脑桥 E.下丘脑44.引起动作电位的刺激必须是(E)A.物理刺激B.化学剌激C.电剌激D.阈下剌激E.阈剌激或阈上剌激45.形成血浆晶体渗透压的主要物质是(A)A. NaClB.葡萄糖C.自蛋白D.5NaHC03 E.尿素46.下列关于ABO血型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B)A. AB型血的血清中含有抗A和抗B凝集素B. A型血的红细胞上有A凝集素C. B型血的血清中有抗A凝集素D. O型血的红细胞中不含凝集素47.血清与血浆的主要区别是(E)A.激素的有无B.抗凝物质的有无C.红细胞的有无D.血小板的有无E.纤维蛋白原的有无48.房室延搁的生理意义是(C)A.增强心肌收缩力B.使心室肌不会产生强直收缩C.使心房、心室不会同步收缩D.使心室肌有效不应期延长E.使心室肌动作电位幅度增加49.氧的主要运输形式是(E)A.物理分解B.化学结合C.碳酸氢盐D.氨基甲酸血红蛋白E.氧合血红50.心交感神经释放的递质是(A) A.去甲肾上腺素 B.乙酷胆碱 C.肾上腺素D.多巴肢E.脑肠肽Ⅳ、简答题1.胃内食糜进入十二指肠后,对胰液的分泌有什么影响? 为什么?答:胃内食糜排入十二指肠后,可使胰蛋白酶和胰液量都大量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