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金衡山译,译林出版社(人文与社会译丛)2005年5月
1961年,简·雅各布(JaneJacobs)出版了她的第一本专著《美国大城市生与死》(以下简称《生与死》),曾在美国社会引起巨大轰动。
当时美国规划界的“主流”认定这本书“除了给规划带来麻烦,其余什么也没有”。
然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40多年过去了,这本书不仅取得了出版上的骄人业绩,而且逐渐为许多美国规划师所接受:《生与死》经常被引用,而一些规划师更坦承这本书是他们创作灵感的源泉,有些人甚至承认是受到这本书的触动才步入城市规划这一行业。
此外,《生与死》还被一些著名院校如MIT、哈佛等的建筑系、规划系列为学生必读书目,并成为包括社会学研究在内的许多研究领域的常见参考书。
书中的一些观点,如著名的“多样性”和“街道眼”等,甚至还被一般市民所熟知和使用……
可以说,这本书在二战后的美国城市规划实践乃至社会发展中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生与死》一书的由来
1916年,简·雅各布出生于宾西法尼亚州的克兰顿,高中毕业后曾在一家地方报社工作过一年。
经济大萧条时期,她来到纽约,并很快成为一名自由撰稿人。
不久,她嫁给一位建筑师,定居在格林威治村的休斯顿大街,与一家甜食店隔街相望。
与此同时,她得到了一份更好的工作:为美国战争信息办公室和国务院写作。
显然是受到了丈夫职业的影响,从1952年起,她开始在《建筑论坛》(Ar鄄chitecturalForum)担任助理编辑。
雅各布喜欢在纽约的街道上步行,并在步行中逐渐发现城市尤其是她所居住的格林威治村的魅力。
尽管雅各布最初的写作多以学校和医院为主题,但随着她在纽约居留时间的增长,她的文章开始更多地涉及到城市设计问题。
1958年,雅各布为著名的《财富》杂志撰写了一篇关于城市中心区的文章《市中心为人民而存在》。
在这篇文章中,她充满激情地批判了由联邦政府资助的大规模旧城更新项目,同时赞美了曼哈顿现状环境中街道生活的欢乐与祥和。
该文随即被一部关于城市问题的颇为畅销的集子《爆炸的大都市》选中,使得雅各布的作品开始引起《财富》杂志、洛克菲勒基金会以及包括L·芒福德在内的众多纽约文化界人士的关注。
1959年,当得知雅各布想写一本关于城市设计的书之后,洛克菲勒基金会立即慷慨解囊,资助她去美国各大城市旅行并专注于写作。
一年多以后,《生与死》这本20万字的著作问世了。
《生与死》的核心思想
关于美国旧城更新问题的核心思想《生与死》这部著作在文字上洋洋洒洒,落落大方,它虽出自城市规划的“外行”之手,却是“关于美国城市的权威论述:城市安全从何而来?怎样使城市良性运转?为什么这么多由政府领导的挽救城市的尝试以失败而告终?”
雅各布推崇城市的多样性。
她认为,城市是人类聚居的产物,成千上万的人聚集在城市里,而这些人的兴趣、能力、需求、财富甚至口味又都千差万别。
因此,无论从经济角度,还是从社会角度来看,城市都需要尽可能错综复杂并且相互支持功用的多样性,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因此,“多样性是城市的天性”(Diversityisna鄄turetob igcities)。
她犀利地指出,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将田园城市运动与勒·柯布西耶倡导的国际主义学说杂糅在一起,在推崇区划(Zoning)的同时,贬低了高密度、小尺度街坊和开放空间的混合使用,从而破坏了城市的多样性。
而所谓功能纯化的地区如中心商业区、市郊住宅区和文化密集区,实际都是机能不良的地区。
针对衰败的大城市中心,她又进一步提出,挽救现代城市的首要措施是必须认识到城市的多样性与传统空间的混合利用之间的相互支持。
在这一点上,她与后来的“后现代主义建筑师”如:L·克里尔、A·文丘里等不谋而合,遥相呼应。
同时,雅各布还用社会学的方法研究街道空间的安全感。
她观察到,传统街坊有一种“自我防卫”的机制,邻居(包括孩子)之间可以通过相互的经常照面来区分熟人和陌生人从而获得安全感,而潜在的“要做坏事的人”则会感到来自邻居的目光监督。
雅各布据此发展了所谓“街道眼”
的概念,主张保持小尺度的街区(Block)和街道上的各种小店铺,用以增加街道生活中人们相互见面的机会,从而增强街道的安全感。
“街道眼”一经出现,就引起了美国城市规划和建筑界人士的注意。
一些人乐此不疲地试图将之引为实践标准,甚至还产生了一个专门的产业和专业领域。
雅各布对1950-1960年代美国城市中的大规模计划(主要指公共住房建设、城市更新、高速路计划等)深恶痛绝,《生与死》中用了大量的篇幅来对这些计划进行批判。
雅各布指出,大规模改造计划缺少弹性和选择性,排斥中小商业,必然会对城市的多样性产生破坏,是一种“天生浪费的方式”:1、耗费巨资却贡献不大;2、并未真正减少贫民窟,而仅仅是将贫民窟移动到别处,在更大的范围里造就新的贫民窟;3、使资金更多更容易地流失到投机市场中,给城市经济带来不良影响。
因此,“大规模计划只能使建筑师们血液澎湃,使政客、地产商们血液澎湃,而广大普通居民则总是成为牺牲品”。
她主张“必须改变城市建设中资金的使用方式”,“从追求洪水般的剧烈变化到追求连续的、逐渐的、复杂的和精致的变化”。
60年代初正是美国大规模旧城更新计划甚嚣尘上的时期,雅各布的这部作品无疑是对当时规划界主流理论思想的强有力批驳。
此后,对自上而下的大规模旧城更新的反抗与批评声逐渐增多,如:C·亚历山大《城市不是一棵树》(1965)、《俄勒冈实验》(1975)、P·达维多夫的《倡导规划与多元社会》(1965)以及A·雅各布与D·阿普尔亚德的《城市设计宣言》(1987)等等。
可以说,《生与死》在整个欧美开创了一个对现代城市规划进行反思的时代。
需要指出的是,《生与死》不仅是一部理论著作,还具有惊人的实践意义:雅各布在书中为曼哈顿南端所提出的全面规划设想后来就被当局采用并加以实施。
补充日期: 2005-09-08 14:25:03
交流——城市的活力所在
——评[加]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
“那些奢华的住宅区域试图用无处不在的庸俗来冲淡它们的乏味;而那些文化中心竟无力支持一家好的书店。
市政中心除了那些游手好闲者以外无人光顾,他们除了那儿无处可去。
商业中心只是那些标准化的郊区连锁店的翻版,毫无生气可言。
人行道不知道起自何方,伸向何处,也不见有漫步的人。
快车道则抽取了城市的精华,大大地损伤了城市的元气。
这不是城市的改建,这是对城市的洗劫。
”这是《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的作者简·雅各布斯在她的书中对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大城市大规模改造的描绘。
显然这种描绘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改变而消失,对于身处在21世纪的中国大都市的人们一样是相当的熟悉。
这也许就是为什么《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这本书可以畅销近半个世纪的原因吧。
(顺便说一句,这本关于城市规划的经典论述出版50年,虽然影响巨大,却一直未能翻译成中文。
)
1950-1960年代是美国城市中的大规模计划(主要包括公共住房建设、城市更新、高速路计划等)的年代。
作者雅各布斯对于过分的大规模规划和缺乏人性交流的整体规划深恶痛绝。
她指出,大规模改造计划缺少弹性和选择性,排斥中小商业,必然会对城市的多样性产生破坏,是一种“天生浪费的方式”,这样的规划会使资金更容易地流失到投机市场中,给城市经济带来不良影响。
雅各布斯一再证明,规划得越整齐的街区最后越没有生气,而广大普通居民则往往成为规划的牺牲品。
与之相反,雅各布斯大力提倡的是一种“小而灵活规划”(Little Vital Plan) 。
这种思想体现了作者对城市多样性的推崇。
她认为,“多样性是城市的天性”(Diversity is natur e to big cities)。
城市是人类聚居的产物,成千上万的人聚集在城市里,而这些人的兴趣、能力、需求、财富甚至口味又都千差万别。
因此,无论从经济角度,还是从社会角度来看,城市
都需要尽可能错综复杂并且相互支持的多样性的功用,来满足人们不同的生活需求。
雅各布斯并不长于高屋建瓴的宏大理论思辨,在这本《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作者用直感微观的观察搜寻着城市病症的原因所在,并更多的唤起人们对城市多样性生活的热爱。
例如,在她的书中,“街道眼”(Street Eye)是一个引人注目的概念:在城市街区里,孩子们在公共空间中嬉戏玩耍、邻居们在街边店铺前散步聊天,街坊们在上班途中会意地点头问候……这种多样性、交流性的街区不仅为人们提供了各种复杂的交流活动,还具有一种“自我防卫”的机制。
邻居(包括孩子)之间可以通过相互的经常照面来区分熟人和陌生人从而获得安全感,而潜在的“要做坏事的人”则会感到来自邻居的目光监督。
因此,增加街道生活中人们相互见面的机会,也就增强了街道的安全感。
相信这种街道邻里亲如一家,小孩子在街边自由的玩耍的情景对于老上海的居民也并不陌生。
当然,这更多的是一种回忆了,现在的我们身处在高耸入云的商品楼房里,老死不相往来。
上海2010年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但愿我们的城市在向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迈进的同时,也能让我们的普通居民生活的更便利更美好;但愿我们的城市规划者以及每一个热爱我们的城市的人们都能寻找到生活在这里的乐趣!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作者:简·雅各布斯版本:译林出版社2005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