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捕食性天敌对稻飞虱的捕食作用及其生态学机理研究
杂交水稻的稻飞虱化学通讯与化学生态学
杂交水稻的稻飞虱化学通讯与化学生态学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杂交水稻已经成为很多农民和农业科学家的首选品种之一。
然而,在杂交水稻种植过程中,稻飞虱往往成为最主要的害虫之一。
稻飞虱以稻米为食,对杂交水稻的产量和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为了有效控制稻飞虱的繁殖和传播,科学家们开始深入研究稻飞虱的化学通讯与化学生态学。
一、稻飞虱的化学通讯稻飞虱在寻找食物和繁殖的过程中,借助于化学物质的信息传递进行定位和诱导。
科学家们发现,稻飞虱主要通过三种化学通讯方式来感知环境和进行信息交流。
1.信息素通讯稻飞虱利用信息素来传递特定信息,包括食物的位置、寻找交配对象等。
信息素主要通过空气中的挥发物质传播,诱导其他虫子的行为。
2.触角通讯触角是稻飞虱主要的感知器官之一,通过触角接触和感知周围环境中的化学物质,进行信息的收集和传递。
触角通讯在稻飞虱的寻找食物和繁殖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触碰通讯稻飞虱在飞行和觅食的过程中,常常会与其他同类接触,通过触碰传递信息。
触碰通讯在稻飞虱种群中的交流和协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稻飞虱的化学生态学稻飞虱不仅仅是一种害虫,它与其他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是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稻飞虱与水稻、天敌和寄生虫等生物之间的关联研究,揭示了稻飞虱的化学生态学。
1.与水稻之间的相互作用稻飞虱以水稻为食物来源,对水稻的生长和产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同时,水稻也会产生一些化学物质来诱导和防御稻飞虱的侵袭。
稻飞虱和水稻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稻飞虱化学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2.与天敌之间的相互作用稻飞虱的天敌包括捕食性昆虫、蜘蛛和寄生性蜂等。
这些天敌通过感知稻飞虱体表的化学物质来发现和捕食稻飞虱。
天敌和稻飞虱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稻飞虱化学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3.与寄生虫之间的相互作用稻飞虱也是一些寄生虫的寄主,寄生虫通过感知和利用稻飞虱的化学信号来寻找合适的寄主。
寄生虫和稻飞虱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是稻飞虱化学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东北地区稻飞虱的防治技术
东北地区稻飞虱的防治技术东北地区稻飞虱是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它以稻草蝇为寄主,分布广泛,危害严重,容易引起严重的经济损失。
对东北地区稻飞虱的防治技术进行研究和应用对保障水稻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一些针对东北地区稻飞虱的防治技术,希望能为农民朋友提供一些参考。
一、生物防治技术1. 天敌昆虫的应用天敌昆虫是稻飞虱的重要天敌之一,对稻飞虱的防治有着重要作用。
目前已经有一些农业技术部门研究和应用了一些天敌昆虫,如绿瓢虫、瓢虫、蚜茧蜂等,它们能够有效地控制稻飞虱的数量。
农民朋友在田间管理时,可以适当的使用这些天敌昆虫进行防治,降低稻飞虱的数量。
2. 保护天敌昆虫的生态环境为了提高天敌昆虫的数量和效果,农民朋友可以通过改善水田的生态环境来保护天敌昆虫。
比如合理施肥、增加消除农田有害昆虫的植物、提高水质等方法,都能够有效地增加天敌昆虫的数量,从而提高防治稻飞虱的效果。
1. 某些物理手段的应用农民朋友在田间管理时,可以考虑采用一些物理手段进行稻飞虱的防治。
在稻田附近设置一些灯光装置,这样就能够吸引稻飞虱,然后再进行集中捕杀,从而降低稻田内稻飞虱的数量。
2. 合理密植通过合理的密植来控制稻飞虱的数量也是比较有效的方法。
因为稻飞虱是以稻草蝇作为其寄主的,而稻草蝇则比较喜欢在密集的水稻植株中生长繁殖。
通过合理密植可以有效地降低稻飞虱的数量。
1. 农药的使用化学防治技术是目前防治稻飞虱最为普遍的方法。
农民朋友可以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农药进行喷洒,以控制稻飞虱的数量。
在选择农药时应该遵循科学的原则,避免滥用农药造成环境和人体的污染。
在使用农药的过程中,农民朋友需要注意合理施药。
首先要按照药物说明书的要求进行喷洒,保证农药的使用量符合标准。
在使用过程中应该注意风向,选择适当的时间和气温进行喷洒,避免对人体和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及时清洗喷雾器和防护用具,防止农药残留。
1. 使用生物防治剂生物防治剂是一种环保和有效防治稻飞虱的方法。
水稻稻飞虱的防治技术探讨
水稻稻飞虱的防治技术探讨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是水稻农作物的种植过程中,常常遭受到各种病虫害的威胁,其中最为常见的病虫害就是稻飞虱。
稻飞虱危害严重,直接影响水稻的品质和产量,因此我们需要有效的防治稻飞虱的技术。
稻飞虱是一种毁灭性的水稻害虫,它以食用水稻植株为主食,强度较大时可以造成严重危害。
特别是在水稻苗期、抽穗期和始花期,它的危害会更为严重,会导致叶片枯黄、花序疏弱、穗粒变小甚至并穗等严重后果。
所以,在水稻生长的各个阶段都需要进行稻飞虱的监测和防治。
稻飞虱的防治技术有很多,下面将重点介绍几种有效的技术。
一、生态防治技术生态防治技术是一种以生态平衡为基础的防治方法。
通过改善作物环境、增加自然敌害等方式控制病虫害的增长。
其防治方法包括调整栽培技术、增加果树、灌木等植物多样化的种植,增加天敌如田鸡、马铃薯天敌等保护农作物。
生态防治技术对稻飞虱也十分有效。
通过增加一些有益的昆虫、鸟类等天敌,能够使害虫数量得到有效的降低。
在水稻田间种植带有花色的花卉植物,可以吸引很多蜜蜂和取食蜂、蚜蚜天敌等昆虫,来影响稻飞虱的生长繁殖,从而有效地控制害虫的数量。
二、化学药剂防治技术化学药剂防治是一种常规的防治方式,使用化学乐肥、杀虫剂等化学药剂短时间滞杀稻飞虱。
这种方式效果比较显著、操作较为简单,但也有它的缺点,如滞留量的问题,对环境和人体健康存在一定的危害。
且长期使用化学药剂也会产生毒副作用,使稻飞虱的抗药性增强。
生物防治技术也是当前比较流行的防治方式之一,采取微生物、植物、有机物等来控制病虫害的防治。
生物防治的方式安全可靠、不会对环境和农作物造成污染。
如利用寄生甲螨、拟叶螨等虫类,或利用化腐作用强的真菌以及昆虫乳杆菌、嗜酸乳球菌等微生物对害虫进行控制。
以上三种方法都用于稻飞虱的防治是比较有效的,具体应用时可根据不同情况,综合采用多种技术手段,防御稻飞虱害虫的危害。
综上所述,防治稻飞虱害虫的危害不仅可以提高水稻收成,而且可以保持经济效益和降低环境污染,因此我们每一位农民、农作物种植者都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通过策略的选择,有效控制虫害。
水稻稻飞虱的发生与防治
水稻稻飞虱的发生与防治水稻稻飞虱是水稻上的一种重要害虫,在水稻生长期间会大量危害水稻的生长,导致减产甚至死亡。
及时对水稻稻飞虱进行科学的防治十分重要。
本文将从水稻稻飞虱的发生原因、生活习性以及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以帮助农民更好地了解和防治这一害虫。
一、水稻稻飞虱的发生原因水稻稻飞虱主要由下列因素影响其发生:1. 气候条件:水稻稻飞虱较适应适温度为20-30℃、相对湿度80-90%的环境。
在这种条件下,水稻稻飞虱幼虫的孵化速度较快,成虫寿命长,繁殖力强,利于发生。
2. 植被环境:水稻稻飞虱对水稻的苗期和抽穗期为害最为严重。
水稻生长期环境适宜,水稻生长健康且茂盛,水稻稻飞虱的发生也会增加。
3. 害虫天敌的多少与作用:害虫天敌对水稻稻飞虱的天敌有寄生性天敌和捕食性天敌。
飞虱完全不能抵抗寄生性天敌的幼虫和成虫,因而这是天敌的重要作用。
但由于环境干旱适度,幼虫天敌的寄生率不高,因此这是天敌作用的消极方面。
1. 繁殖能力强:水稻稻飞虱成虫善于繁殖,繁殖速度较快,一年内共有9代,种群倍增迅速。
2. 草食性较强:水稻稻飞虱以水稻为主要食物,较多选择水稻幼苗、嫩叶为食,大量为害水稻,使水稻叶片变黄,减少水稻叶片的光合作用,严重时会导致水稻减产甚至死亡。
3. 暗藏性强:水稻稻飞虱常常聚集在水稻叶片的叶肉细胞之间,暗藏在水稻叶片下部,易被人们忽视。
三、水稻稻飞虱的防治措施1. 选用抗病虫害的品种种植:选择水稻抗病虫害的品种种植,对抗水稻稻飞虱的生长极其重要,能减少水稻稻飞虱的发生数量。
2. 合理施肥灌溉:合理施肥,保证水稻生长环境的适宜,可以增加水稻的抗病虫害的能力,降低水稻稻飞虱的发生。
3. 定期清除虫源:定期清除水稻田间的杂草,及时清理虫源,降低水稻稻飞虱的发生。
4. 合理使用化学农药:针对水稻稻飞虱的发生,可以采用喷洒农药等化学手段进行防治。
但需注意化学农药使用量不能过大,以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5. 加强虫害监测:定期对水稻稻飞虱进行虫害监测,及时发现虫害情况并进行防治。
稻田稻飞虱天敌种群动态及化学药剂的影响效果研究
稻田稻飞虱天敌种群动态及化学药剂的影响效果研究稻田稻飞虱天敌种类较多,种群数量较大,对稻飞虱的发生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研究稻飞虱主要天敌的发生规律,分析天敌对稻飞虱的控制效应,并加以合理利用,是稻飞虱综合治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
于2008—2010年对稻飞虱主要天敌种类、消长动态、控害作用及其化学农药对天敌的影响程度进行了调查研究,现将初步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1.1试验概况试验对象为稻田飞虱主要天敌,包括稻虱缨小蜂、二索线虫、蜘蛛、黑肩绿盲蝽等。
供试药剂为扑虱灵、杀虫单、毒死蜱、吡虫啉等。
1.2试验方法1.2.1稻田天敌种群消长动态调查。
①捕食性天敌。
2008—2010年每年选择肥力上等、长势均匀的杂交稻(汕优63)田2块作为系统观察圃。
7月1日至9月底,每5 d系统调查稻飞虱[1-2]、蜘蛛、黑肩绿盲蝽数量1次。
②寄生性天敌。
包括:稻虱缨小蜂,于五(2)代白背飞虱、褐飞虱和六(3)代褐飞虱成虫高峰后8~10 d剖查卵粒,分别记载各发育时期的卵粒数和异样色泽的卵粒数,计算孵化率、寄生率;二索线虫,在稻飞虱观察圃内,于8—9月五(2)代白背飞虱、六(3)、七(4)代褐飞虱成虫羽化期间,每次每块田调查20~50头短翅型成虫的寄生情况,计算寄生率。
1.2.2化学药剂对天敌的影响试验。
2008年,选用扑虱灵、杀虫单、毒死蜱、吡虫啉等杀虫剂,按常规用量,于8月1日施药,以不施药为空白对照。
重复3次。
于施药前调查稻飞虱、蜘蛛基数,施药后1、3、7、15、20、30、45 d调查稻飞虱和蜘蛛残留量,计算校正死亡率、蛛虱比,明确药剂对稻飞虱、蜘蛛种群消长的影响。
2结果与分析2.1主要天敌种类及其自然消长动态2.1.1蜘蛛。
稻田蜘蛛种类较多,以拟水狼蛛、食虫瘤胸蛛、草间小黑蛛等为当地优势种。
水稻栽插后田间即可调查蜘蛛,前期由于害虫数量少,食料不足,虫口数量上升缓慢。
7月10日前蛛量一般低于100头/百穴。
7月中旬随着稻飞虱数量的增加,蜘蛛也开始上升。
东北地区稻飞虱的防治技术
东北地区稻飞虱的防治技术稻飞虱是稻田中经济危害性最严重的害虫之一。
它主要以吸取水稻汁液为食物,不仅会导致水稻生长缓慢、叶片黄化,还会导致水稻减产甚至死亡。
为了保障水稻产量与质量,需要采用一定的防治技术对稻飞虱进行防治。
一、生物防治技术1. 释放捕食性昆虫捕食性昆虫可以有效地控制稻飞虱的数量。
常见的捕食性昆虫有瓢虫、蚜姬小蜂等。
这些昆虫以稻飞虱为食物,能够有效地降低稻飞虱的数量。
在稻田中,可以适当增加这些捕食性昆虫的数量,达到生物防治的效果。
2. 利用微生物防治利用微生物防治稻飞虱是一种安全、环保的防治方法。
常用的微生物有拟杆菌、白僵菌等。
将这些微生物施于稻田中,可以通过微生物杀死稻飞虱,达到防治的效果。
化学防治技术是当前稻田中主要采用的防治方法。
常用的化学药品有氯氰菊酯、马拉硫磷、吡虫啉等。
1. 选择适当的防治药品在使用化学防治药品时,应该选择适当的药品。
不同的药品有不同的使用方式和注意事项,使用不当可能会对水稻产生严重的危害。
因此,应根据稻飞虱的严重程度和药物的毒性等因素,选择适当的防治药品。
2. 合理使用药品在使用化学防治药品时,应该采取合理的使用方法。
如在施药时,应选择风速小于4米/秒的天气,采用均匀且细小的雾化喷洒方式,为了防止过度施药,应在施药前对稻田中的稻飞虱进行大量采集,以达到精准施药的效果。
物理防治技术主要是借助外力来防治稻飞虱的方法。
常见的物理防治技术包括铁丝网覆盖、冷水浸泡、高压水枪冲洗等。
1. 铁丝网覆盖在稻田中,可以用铁丝网覆盖稻株周围的距离以防止稻飞虱的入侵。
这种方法可以保护稻株不受稻飞虱的危害,同时也不会产生任何污染。
2. 冷水浸泡将稻苗浸泡在冷水中约10分钟,可以有效地清除稻飞虱,防止其繁殖。
但是,这种方法需要对水的温度和时间进行精准控制,过长或者温度过高会对稻株产生不良影响。
3. 高压水枪冲洗可以利用高压水枪在稻田中进行冲洗,把稻飞虱冲洗掉。
但是,这种方法需要注意冲洗的力度大小,以免对稻株产生损伤。
用ELISA研究稻田节肢类捕食者对稻飞虱的捕食作用
用ELISA研究稻田节肢类捕食者对稻飞虱的捕食作用
张古忍;张文庆
【期刊名称】《昆虫学报》
【年(卷),期】1997(40)2
【摘要】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来研究捕食作用能较准确地评价捕食性天敌对害虫的控制作用,ELISA检测表明,不同种类的捕食性天敌对稻飞虱的捕食作用有较大差别,其中以优势种食虫沟瘤蛛和拟水蛛狼蛛的捕食作用最大,阳性反应率与稻飞虱的种群密度有一定的相关关系,但在稻飞虱密度较低的情况下也表现较高的阳性反应率。
【总页数】6页(P171-176)
【作者】张古忍;张文庆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昆虫学研究所;中山大学昆虫学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435.112.3
【相关文献】
1.不同抗性品种稻田稻飞虱及其主要捕食性节肢动物生态位研究 [J], 罗淑萍;张永强;黄寿山
2.用ELISA方法检测稻田捕食者对摇蚊的捕食作用 [J], 刘雨芳;古德祥;张古忍;陈东;温瑞贞
3.中性昆虫在稻田节肢动物群落中作为捕食者营养桥梁作用的研究 [J], 郭玉杰;王念英
4.稻飞虱及其节肢类捕食者的生态位关系研究 [J], 张文庆;张古忍;古德祥
5.稻田主要节肢类捕食者群落的结构和动态 [J], 张古忍;张文庆;古德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水稻稻飞虱的防治技术探讨
水稻稻飞虱的防治技术探讨水稻稻飞虱是危害水稻的一种重要害虫,其危害主要表现为咀嚼幼苗、吸食水稻汁液、导致病斑、凋萎、脱粒等现象,同时还传播水稻白叶枯病等病害,对水稻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造成极大的影响。
因此,探讨水稻稻飞虱的防治技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生物防治1.1增加水稻害虫天敌水稻稻飞虱的主要天敌是蜻蜓、蚂蚁和寄生蜂等。
可以采取增加天敌的方式来控制水稻稻飞虱的繁殖。
如在水稻栽培中,可以种植一些吸引天敌的植物,如马齿苋、鼠妇草、大头茶等植物,提高害虫的自然死亡率。
1.2利用寄生蜂防治水稻稻飞虱的一种常用的生物防治方法是利用寄生蜂防治。
选择捕捉寄生蜂的宿主虫,使其寄生蜂幼虫在宿主体内孵化和发育成熟,以达到控制害虫的目的。
最常用的是利用寄生蜂对飞虱进行防治,如绿金龙蜂、黄胸菜蛉、根茎蜂、调节亲和蜂等。
2.1选择适当的品种选择适宜的品种是物理防治的一种重要措施。
可以根据不同的生产情况和区域环境,选择抗病虫、免疫性好的品种进行种植,能够减少稻飞虱的危害。
2.2采用覆膜栽培覆膜栽培是物理防治的一种有效措施,可以减少水稻稻飞虱危害的发生。
在栽培过程中,利用覆膜可以控制水分和环境温度,同时也可以防止飞虱卵的孵化和幼虫的生长和发育。
三、化学防治3.1选用有效农药水稻稻飞虱的化学防治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方法,可以选择匹配性良好、毒力低、作用时间长的药剂进行使用。
如氯氰菊酯、吡虫啉、噻虫啉等,可有效防治稻飞虱。
3.2合理施药稻飞虱的化学防治在使用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和具体用药情况,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对天敌的影响。
同时,需要遵循合理施药的原则,减少药物对水稻的危害。
4.1调整田间生态环境水稻稻飞虱的危害是和环境和生态有很大的关系。
农民可以通过调整田间生态环境、改变水稻种植结构和作物间种植等方法来预防和控制稻飞虱的发生。
4.2提高田间管理水平提高田间管理水平也是预防和控制水稻稻飞虱的一种有效方法。
如在水稻栽培中,要加强排水排灌,及时清理积水,加强施肥管理,保证水稻生长的健康和良好。
水稻稻飞虱的防治技术探讨
水稻稻飞虱的防治技术探讨水稻稻飞虱是水稻重要的害虫之一,严重影响水稻的生长和产量。
为了有效防治稻飞虱,我们需要采取合适的防治技术。
本文将探讨水稻稻飞虱的防治技术。
一、生物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是指采用有益生物来控制稻飞虱的方法。
其中最常见的是利用天敌捕食稻飞虱及寄生其幼虫。
适应性强的天敌有蚜茧蜂、寄蝗蜂等。
这些天敌能够有效寄生稻飞虱卵及幼虫,影响其发育和生长,从而控制其种群数量。
在生物防治技术中,我们还可以使用生物剂,如化学辅助剂等。
这些生物剂可以针对稻飞虱等有害生物在不引起环境污染的情况下,发挥较好的防治效果。
化学防治技术是指通过喷洒杀虫剂来控制稻飞虱的方法。
在使用化学防治技术时,需要根据飞虱的习性及其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杀虫剂及喷洒时间。
常见的杀虫剂有氨基甲酸钙、硫离子杀、噻虫啉等,它们可有效迅速地杀灭稻飞虱的种群,并保护水稻的生长和产量。
生态防治技术是指通过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制定科学的农业管理手段来减少稻飞虱的数量。
生态防治技术的方法主要包括改善水稻的生产环境,增加种植密度等。
同时在业务管理时可以加强农业技术给予水稻良好的各种营养成分,提高水稻对害虫的抵抗力。
生物灭虫剂又称为生防剂,是指一种针对农作物常见害虫的微生物杀虫剂,它由一种或多种天然抗虫微生物制成。
在防治稻飞虱时,生物灭虫剂可以有效地控制稻飞虱的数量,同时不会对农田产生污染。
生物灭虫剂的使用可以帮助我们保护生态环境,从而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防治水稻稻飞虱是保证水稻正常生长的重要环节。
在实际操作时,我们需根据地区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防治技术。
通过采取合适的防治技术,并灵活应对,我们可以最大程度地控制稻飞虱的数量,有效保障水稻的生长和产量的稳定性。
水稻稻飞虱的防治技术与综合管理策略
水稻稻飞虱的防治技术与综合管理策略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而稻飞虱是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其对水稻的破坏性非常大。
因此,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治技术和综合管理策略对于保障水稻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水稻稻飞虱的防治技术和综合管理策略。
一、稻飞虱的特点和危害水稻稻飞虱是一种吸食性害虫,主要以水稻的汁液为食。
它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直接吸取水稻体内的汁液,造成水稻叶片黄化、瘪皱,严重影响光合作用,导致水稻生长受阻。
2. 吸食水稻汁液的过程中,稻飞虱排出的唾液中含有一定的毒素,会造成水稻叶片发生黄斑病变,进一步影响水稻生长发育。
3. 稻飞虱喜欢在水稻叶背面产卵,卵孵化后的幼虫也以水稻的汁液为食,会加剧水稻的受害程度。
因此,正确有效地防治稻飞虱对于水稻生产至关重要。
二、稻飞虱的防治技术1.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捕食稻飞虱,达到控制其数量的目的。
常见的天敌包括蝗科、蝉科等昆虫,以及鸟类、蜘蛛等。
在生态环境较好的田间,天敌的自然控制能力较强,可以有效降低稻飞虱的发生率。
2. 化学防治采用化学农药喷洒的方式来控制稻飞虱的数量。
化学农药可以通过接触毒杀或胃毒杀的方式对稻飞虱进行防治。
常用的农药有氯虫脒、噻虫嗪等。
但使用化学农药要慎重,避免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3. 基因改良防治通过基因改良的方式培育出对稻飞虱抗性较强的水稻品种,以减少对水稻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这需要依靠科学家的研究和技术的支持,但基因改良在某些地区面临着一些伦理和安全的争议。
三、综合管理策略1. 种植适宜品种选择抗病虫害能力较强的水稻品种,提高水稻对稻飞虱的抵抗力,减轻害虫对水稻的危害程度。
2. 合理施肥科学施肥可以提高水稻的抗病虫害能力,增强水稻的免疫力。
适量施用有机肥和矿物肥,保持土壤肥力和优良的生态环境,减少稻飞虱的滋生条件。
3. 正确灌水注意水稻田的灌溉管理,避免水稻田出现倒灌现象,减少稻飞虱的滋生地。
4. 间套作物和轮作间套作物和轮作可以破坏稻飞虱的生活环境,减少害虫的数量。
水稻对稻飞虱抵御机制研究
水稻对稻飞虱抵御机制研究作者:李再园王福莲田小海来源:《热带作物学报》2017年第04期摘要为更好地利用水稻自身抵御能力遏制稻飞虱为害,综述了水稻抵御稻飞虱的物理、生化效应和机制的研究现状。
水稻抵御稻飞虱的物理机制包括宏观的水稻叶脉间距、宽度,钩毛和纤细毛密度、长度,硅含量和微观的粗纖维、胼胝质含量及叶绿体膜稳定性;生化机制涉及水分、可溶性糖、叶绿素、游离氨基、酶物质活性及挥发物的含量。
国内外虽广泛涉及水稻自身固有的物理结构及体内生理生化物质对稻飞虱的抵御效应研究,但其分子机理研究较为匮乏,尚需深入系统的研究。
关键词水稻;稻飞虱;抵御机制中图分类号 S435.112 文献标识码 AAbstract To make full utilization of rice resistance to rice plant hoppers, the physical and biochemical resistance mechanism of rice to rice plant hopper was reviewed. The physical mechanism in macroscopy includes the distance and breadth of the vein, density and length of glochid and the content of silicon, and in microscopy involved contents and variation of crude fibre, callose and chloroplast membrane The biochemical mechanism is related to the moisture, soluble sugar,chlorophyll, free amino, enzymatic activity of rice. However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in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Key words rice; plant hopper; resistance mechanismdoi 10.3969/j.issn.1000-2561.2017.04.029水稻是世界三大粮食作物之一,是亚洲最重要的粮食作物。
稻田捕食性天敌对稻飞虱的捕食作用及其生态学机理研究
稻田捕食性天敌对稻飞虱的捕食作用及其生态学机理研究稻飞虱是亚洲稻区危害水稻最为严重的害虫,多年研究表明提高稻田生态系统的自然调控功能是治理稻飞虱的有效途径。
水稻生态系统中有丰富的捕食和寄生稻飞虱的天敌,它们能显著控制稻飞虱种群的发展,而捕食性天敌具有更大的控制作用。
本论文在比较热带和亚热带稻区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多重荧光定量和功能反应方法研究了稻田主要天敌对两种飞虱的捕食作用。
同时,利用Metabarcoding技术检测稻田生态系统五种主要捕食性天敌拟环纹豹蛛Paadosa pseudoannulata、锥腹肖蛸Teetraagnatha maxillosa、食虫瘤胸蛛 Ummelita insecticeps、八斑球腹蛛 Coleosoma octomaculatum 和黑肩绿盲蝽Cyrtorrhinus lividipennis等五种重要捕食性天敌的猎物谱和捕食动态,比较了各种天敌的猎物转换及其调控稻飞虱种群数量动态的机制,探索增强农田生态系统中广食性捕食天敌对害虫种群数量调控功能的途径,丰富自然调控理论,为提升农田生态系统捕食性天敌控害功能提供参考。
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进一步揭示了热带和亚热带稻区稻飞虱种群动态规律与治理策略的生态学机理。
连续两年用相同的水稻品种、田间农事操作方式以及调查取样方法,比较研究了热带菲律宾Los Bannos国际水稻所和亚热带富阳中国水稻所两年两地稻田主要害虫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种群动态、节肢动物群落结构,以探索我国稻飞虱频繁灾变的生态学机理。
结果表明尽管两年两地稻飞虱初始虫量相当,但亚热带地区稻飞虱种群增长倍数较热带地区高数倍,乃至数十倍。
同时,热带稻区感性品种田间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的高峰虫量与抗性品种田间相应飞虱高峰虫量差异并不显著。
但在我国亚热带稻区感性品种田间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的高峰虫量均显著高于抗性品种田间相应飞虱的高峰虫量。
研究表明两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的差异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稻飞虱灾变机理及可持续治理的基础研究
项目名称:稻飞虱灾变机理及可持续治理的基础研究首席科学家:起止年限:依托部门:一、研究内容(一)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长期以来,人们为了更好地防治农业害虫的危害,对影响害虫发生数量和危害程度的因素作了大量研究,尤其是在引起害虫频繁暴发的外部原因以及开发依靠外部干扰以控制害虫危害的技术等方面。
但是,尚缺乏从内因,即从害虫本身生物学特性的内在分子机制和生态系统中物种间协同进化所形成的生理、生态和分子机理来充分认识害虫灾变的机理,因而尚未能提供一套较为完善的可以协调集约农业与害虫可持续治理的技术体系。
随着世界人口的持续增长和集约农业对环境压力的增大,如何协调集约农业生产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农业科学研究的热点。
稻飞虱作为威胁亚洲水稻生产最为严重的害虫及其发生的特点,为我们提供了深入探讨以下二个与此相关的关键科学问题的好材料。
1、稻飞虱适应集约稻田生态系统的内在机理稻飞虱是以高产品种和高化学投入为主要技术的第一次绿色革命所诱发的害虫,具有r-对策昆虫所具有的个体小、年世代数多、生殖能力强、具迁飞习性和自然控制作用大等特性。
像其它在农田生态系统频繁发生的害虫一样,适应了农田生态系统生长季节较短、农事操作和气候多变的特点,进化形成了快速发育、翅型分化和迁飞特性,可以及时形成长翅型以迁飞躲避不良的环境条件,又能在迁往适宜地区后立即转化为短翅型,发挥其高生殖能力,有利于种群的快速增长。
稻飞虱进化适应了农田系统的高化学投入,并能把一些农药、化肥等化学品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转化为提高自身种群增长的动力。
同时,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稻飞虱形成了与稻田生态系统中的其它物种间的紧密联系。
例如,褐飞虱进化发展了对寄主抗性适应性演变能力,可以克服水稻抗性;稻飞虱也与一些微生物,包括病毒、真菌和细菌,建立了互利关系;三种稻飞虱也进化形成了各自的时间、空间和营养生态位及特定的生物学特性,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及避免相互间的不利影响。
此外,稻飞虱与稻田天敌间也进化形成了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生态位,以及行为的差异或重叠,以致逃避了一些天敌的捕食,但又成为了另一些天敌的重要食物。
水稻稻飞虱的发生与防治
水稻稻飞虱的发生与防治水稻稻飞虱是水稻上的一种重要害虫,其危害主要表现在吸食水稻汁液,导致水稻叶片出现黄斑、焦枯,影响水稻的正常生长和产量。
水稻稻飞虱的发生与防治成为了水稻种植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从水稻稻飞虱的发生和危害、防治方法和技术进行详细介绍,希望能够为广大农民和种植户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一、水稻稻飞虱的发生和危害水稻稻飞虱,又称为稻虱、稻蝗,是水稻上的一种重要害虫。
它主要以吸取水稻叶片的汁液为生,引起水稻叶片出现黄化、枯焦等症状。
其卵、若虫和成虫均能吸食水稻叶片和茎部的汁液,导致叶片上出现黄斑、枯焦、叶龄提前变老、减产和死苗等现象。
还有些稻飞虱会叮咬稻根部,造成根系上的伤害,使植株的吸收能力下降,从而影响水稻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由于水稻稻飞虱的危害会给水稻的种植和生长带来严重的损失,因此及早发现和有效防治水稻稻飞虱是非常重要的。
二、水稻稻飞虱的防治方法1.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指利用其他生物对水稻稻飞虱进行控制的方法。
目前比较常用的生物防治方法包括利用天敌、捕食动物和寄生性真菌等。
一些天敌和捕食动物如蚜虫寄生蜂、瓢虫等对水稻稻飞虱具有一定的天敌作用,可通过放蜂或增加瓢虫等方法来进行控制。
一些寄生性真菌如白僵菌、蚧壳菌等也可以对水稻稻飞虱进行有效的控制。
通过增加天敌和捕食动物的数量,引入寄生性真菌等方式可以有效的控制水稻稻飞虱的发生。
而且生物防治方法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都没有不良影响,是一种相对安全和有效的防治方法。
2. 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指使用化学农药对水稻稻飞虱进行控制的方法。
目前市面上常用的化学农药有杀虫剂、杀螨剂等,可以有效的控制水稻稻飞虱的发生。
但是要注意,使用化学农药必须按照产品说明书上的使用方法和剂量进行使用,并且要注意保护好自己的皮肤和呼吸系统,避免因为接触农药而对身体造成损害。
使用化学农药要尽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选择对人体危害较小、对环境友好的农药进行使用。
而且要定期更换农药,防止虫害对农药产生抵抗性,导致农药失效。
食草带七星瓢虫对水稻飞虱的生态控制研究
食草带七星瓢虫对水稻飞虱的生态控制研究食草带七星瓢虫(Harmonia axyridis)是一种常见的天敌昆虫,以水稻飞虱为主要食物来源。
水稻飞虱在水稻产业中是一个重要的害虫,会给水稻生长和产量带来不良影响。
因此,探究食草带七星瓢虫对水稻飞虱的生态控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食草带七星瓢虫的生态习性、生命史、捕食方式等方面介绍其对水稻飞虱的生态控制作用,同时探讨相关研究进展和展望。
一、食草带七星瓢虫的生态习性食草带七星瓢虫是一种大型甲虫,在体形上比水稻飞虱要大得多,通常体长超过5毫米,体宽超过3毫米。
它们的体色变化非常鲜艳,不仅有红色、黄色、橙色等基本颜色,而且身上还长着黑色点点或条纹,颜色形态多样,根据不同的生态环境和食物,出现上述不同的颜色和斑纹组合。
食草带七星瓢虫广泛分布在全球各大陆和岛屿上,尤其是在北半球的温带地区,它们是典型的飞行昆虫,善于使用翅膀在空中舞动。
二、食草带七星瓢虫的捕食、生命史食草带七星瓢虫主要以水稻飞虱为食,但也包括各种其他昆虫,如蚜虫、小菜蛾、白粉虱等。
它们通常在夜间活动,白天大部分时间都藏在树皮下、树叶下、草丛中等隐秘的地方,以获得遮蔽和保护。
这些昆虫在夜间会扩散到农田其他位置,吃掉农作物的嫩芽、里面的汁液和叶片,使农作物变形、枯黄,严重时甚至导致死亡。
食草带七星瓢虫一般在幼虫期时就开始捕食,吃掉的飞虫汁液滴在叶片上,形成大量的小量波浪状,并引起更多的捕食行为,从而形成一种“集群行为”。
食草带七星瓢虫的生命史主要包括卵、幼虫(四个阶段)、蛹、成虫四个阶段。
成虫寿命主要依据环境因素和个体抗挫能力而异,通常为半月至两个月之间。
三、食草带七星瓢虫的生态控制作用食草带七星瓢虫对水稻飞虫的生态控制作用是通过物种之间的互动传递来实现的。
在自然环境中,各种昆虫、植物相互依存,构成了一个广泛的生态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食草带七星瓢虫是一个重要的害虫天敌,其捕食行为直接影响到水稻飞虫的数量。
双季晚稻田主要捕食性天敌的生态位及其对稻飞虱的作用
双季晚稻田主要捕食性天敌的生态位及其对稻飞虱的作用罗跃进;田学志;汪丽;程遐年;刘莹
【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
【年(卷),期】2000(028)002
【摘要】进行了双季晚稻田主要捕食性天敌生态位的调查,测定出生态位宽度指数和生态位相似性比例指数;研究了多种捕食性天敌和稻飞虱在双季晚稻田中发生和消长情况,揭示了主要捕食性天敌之间的竞争关系,以及在双季晚稻田中对稻飞虱的捕食作用.
【总页数】3页(P191-193)
【作者】罗跃进;田学志;汪丽;程遐年;刘莹
【作者单位】安庆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安庆,246003;安庆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安庆,246003;安庆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安庆,246003;南京农业大学植保系;南京农业大学植保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4
【相关文献】
1.双季早稻田主要捕食性天敌及稻飞虱的生态位的研究 [J], 罗跃进;田学志
2.5%锐劲特对晚稻田主要捕食性天敌影响的研究 [J], 何可佳;肖启明;李永刚;李贵龙;王业军
3.稻田主要捕食性天敌的栖境生态位与捕食作用分析 [J], 吴进才;杨金生
4.稻鸭共作系统中稻飞虱及主要捕食性天敌类群之间的关系 [J], 秦钟;章家恩;张锦;
骆世明
5.稻飞虱及其主要捕食性天敌生态位研究 [J], 刘浩官;刘波;陈元洪;李平;林党恩;陈玉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不同抗性品种稻田稻飞虱及其主要捕食性节肢动物生态位研究
不同抗性品种稻田稻飞虱及其主要捕食性节肢动物生态位研究罗淑萍;张永强;黄寿山
【期刊名称】《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6(027)001
【摘要】对3个不同抗稻飞虱品种稻田主要捕食性节肢动物生态位研究结果表明,食虫沟瘤蛛Ulmmeliata insecticepes是早稻田稻飞虱的主要捕食性天敌. 空间生态位上2个抗性品种以栉齿锯螯蛛Dyschiriognatha dentata Zhu et Wen宽度最大,感性品种以隐翅甲Staphylinidae最大. 中抗品种天敌与稻飞虱的时间生态位以及时间-空间二维生态位重叠明显高于抗虫和感性品种中天敌与稻飞虱的重叠. 认为中抗品种捕食性天敌能更有效地控制稻飞虱.
【总页数】5页(P37-40,46)
【作者】罗淑萍;张永强;黄寿山
【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昆虫生态研究室,广东,广州,510642;广西大学,农学院,广西,南宁,530005;广西大学,农学院,广西,南宁,530005;华南农业大学,昆虫生态研究室,广东,广州,51064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68.1
【相关文献】
1.不同类型稻田中稻飞虱及其主要天敌类群的时间生态位比较研究 [J], 陈洪凡;黄水金;陈琼
2.双季晚稻田主要捕食性天敌的生态位及其对稻飞虱的作用 [J], 罗跃进;田学志;汪丽;程遐年;刘莹
3.双季早稻田主要捕食性天敌及稻飞虱的生态位的研究 [J], 罗跃进;田学志
4.稻飞虱及其主要捕食性天敌生态位研究 [J], 刘浩官;刘波;陈元洪;李平;林党恩;陈玉妹
5.不同抗性品种稻田捕食性节肢动物的群落结构 [J], 罗淑萍;张永强;黄寿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稻飞虱及其主要捕食性天敌生态位研究
稻飞虱及其主要捕食性天敌生态位研究刘浩官;刘波;陈元洪;李平;林党恩;陈玉妹【期刊名称】《福建农业学报》【年(卷),期】1990(000)001【摘要】本文研究了白背飞虱、褐飞虱及其主要捕食性天敌(尖钩宽龟蝽、黑肩绿盲蝽、草间小黑蛛、拟环蚊狼蛛、八斑球腹蛛、青翅隐翅虫、丝龟蝽、锥腹蛸肖蛛、白斑花跳蛛和稻红瓢虫)种群的空间、时间生态位宽度与重叠。
研究结果表明,稻飞虱和白背飞虱种群空间、时间生态位宽度小于其他被测天敌,说明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种群空间活动范围以及时间利用幅度小于被测天敌。
褐飞虱分别与草间小黑蛛和黑肩绿盲蝽、拟环纹狼蛛空间、时间生态位重叠大于与其他的被测天敌,白背飞虱分别与锥腹蛸肖蛛和尖钩宽龟蝽的空间、时间生态位重叠大于与其他被测天敌。
说明褐飞虱与草间小黑蝽和黑肩绿盲蝽种群空间、时间关系密切。
白背飞虱与锥腹蛸肖蛛和尖钩宽龟蝽种群空间、时间关系密切。
【总页数】7页(P7-13)【作者】刘浩官;刘波;陈元洪;李平;林党恩;陈玉妹【作者单位】福建省农科院植保所;福建省农科院植保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相关文献】1.不同类型稻田中稻飞虱及其主要天敌类群的时间生态位比较研究 [J], 陈洪凡;黄水金;陈琼2.水稻品种对稻飞虱及其主要捕食性天敌组成的影响 [J], 李平;刘波3.双季晚稻田主要捕食性天敌的生态位及其对稻飞虱的作用 [J], 罗跃进;田学志;汪丽;程遐年;刘莹4.双季早稻田主要捕食性天敌及稻飞虱的生态位的研究 [J], 罗跃进;田学志5.稻鸭共作系统中稻飞虱及主要捕食性天敌类群之间的关系 [J], 秦钟;章家恩;张锦;骆世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稻田捕食性天敌对稻飞虱的捕食作用及其生态学机理研究
稻飞虱是亚洲稻区危害水稻最为严重的害虫,多年研究表明提高稻田生态系统的自然调控功能是治理稻飞虱的有效途径。
水稻生态系统中有丰富的捕食和寄生稻飞虱的天敌,它们能显著控制稻飞虱种群的发展,而捕食性天敌具有更大的控制作用。
本论文在比较热带和亚热带稻区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多重荧光定量和功能反应方法研究了稻田主要天敌对两种飞虱的捕食作用。
同时,利用Metabarcoding技术检测稻田生态系统五种主要捕食性天敌拟环纹豹蛛Paadosa pseudoannulata、锥腹肖蛸Teetraagnatha maxillosa、食虫瘤胸蛛 Ummelita insecticeps、八斑球腹蛛 Coleosoma octomaculatum 和黑肩绿盲蝽Cyrtorrhinus lividipennis等五种重要捕食性天敌的猎物谱和捕食动态,比较了各种天敌的猎物转换及其调控稻飞虱种群数量动态的机制,探索增强农田生态系统中广食性捕食天敌对害虫种群数量调控功能的途径,丰富自然调控理论,为提升农田生态系统捕食性天敌控害功能提供参考。
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进一步揭示了热带和亚热带稻区稻飞虱种群动态规律与治理策略的生态学机理。
连续两年用相同的水稻品种、田间农事操作方式以及调查取样方法,比较研究了热带菲律宾Los Bannos国际水稻所和亚热带富阳中国水稻所两年两地稻田主要害虫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种群动态、节肢动物群落结构,以探索我国稻飞虱频繁灾变的生态学机理。
结果表明尽管两年两地稻飞虱初始虫量相当,但亚热带地区稻飞虱种群增长倍数较热带地区高数倍,乃至数十倍。
同时,热带稻区感性品种田间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的高峰虫量与抗性品种田间相应飞虱高峰虫量差异并不显著。
但在我国亚热带稻区感性品种田间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的高峰虫量均显著高于抗性品种田间相应飞虱的高峰虫量。
研究表明两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的差异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以上结果客观地反映了热带稻区和亚热带稻区稻飞虱种群动态机制,表明亚热带稻区具有极大的提升自然调控功能的潜力,也揭示了在现有条件下,发展抗性品种对于亚热带稻区的稻飞虱可持续治理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2)比较了不同种类蜘蛛田间控制稻飞虱的功能,并提出了四种主要蜘蛛对两种稻飞虱的田间功能反应方程:根据已优化的两种飞虱的ALLglo探针,得到了 2011和2012年富阳中国水稻所SY63稻田和IR64稻田皿蛛科、球腹蛛科、狼蛛科、肖蛸科、跳蛛科、园蛛科和其它蜘蛛(包括蟹蛛科、管巢蛛科和盗蛛科)对白背飞虱、褐飞虱捕食的阳性率。
结果表明跳蛛科蜘蛛对两种飞虱具有较高的捕食阳性率;发现所有捕食性天敌的飞虱残留量阳性率不仅与猎物密度相关,而且也与天敌的生态位相关。
同时,研究建立了田间自然条件下拟环纹豹蛛、锥腹肖蛸、八斑球腹蛛和食虫瘤胸蛛捕食两种稻飞虱的功能反应方程;3)初步建立了稻田节肢动物条形码数据库。
利用马氏网、陷阱法、盆拍法、吸虫器等方法,采集稻田节肢动物种类,用COI基因的通用引物对LCO1490和HC02198,经过PCR扩增得到了 131种稻田节肢动物种类的条形码,为后面高通量测序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参考库;通过对该基因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发现,COI基因能把近缘的种类聚为一支,与传统的分类系统相一致;而且也能把近缘的种类通过该基因分开。
鉴于稻田生态系统还没有完整的种类资源库来应对这些变化,我们建立的条形码数据库不仅有利于本研究利用metabarcoding的方法来监测稻田物种的多样性,并且为以后的动物分类学研究提供了信息。
4)筛选出商通量测序引物。
根据PCR扩增得到的稻田节肢动物条形码库,以及NCBI上已有的稻田节肢动物DNA序列,并结合发表文献中所记载的引物,设计了一对比较好的minibarcode 测序引物。
对该引物进行扩增效率的评估表明,Mod1490F2-ZBJR引物对可扩增的物种占评估种类数的87.67%,平均亮度为2.77个“+”表明引物的通用性和扩增效率已基本达到研究要求。
5)基本明确了五种主要天敌的猎物谱及猎物转换机制。
本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和宏条形码的方法,比较了稻田生态系统主要捕食性天敌拟环纹豹蛛、锥腹肖蛸、食虫瘤胸蛛、八斑球腹蛛和黑肩绿盲蝽对稻田主要害虫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的生态控害功能、猎物多样性和猎物转换动态,表明拟环纹豹蛛具有较强的群内捕食行为,而黑肩绿盲蝽和锥腹肖蛸具有较高的稻飞虱捕食率。
综上所述,本文利用探针法定量研究了不同科蜘蛛对两种飞虱的捕食作用,并得到四种蜘蛛田间的功能反应方程。
同时,利用高通量测序和宏条形码技术研究了五种天敌的猎物谱,发现这五种天敌在水稻移栽前期均能捕食中性昆虫;在水稻生育中后期,对白背飞虱和褐飞虱捕食量大。
在不同的农田系统,稻田捕食性天敌对害虫的捕食及其猎物的转换机制表现出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为我们更好的保护天敌,并发挥其控制作用提供了依据。
上述结果表明近年发展的新型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我们加深对田间捕食性天敌对有害生物的控制作用和机制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