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体质与疾病的发生和演变
中医体质学说知识点总结

中医体质学说知识点总结1. 体质的概念体质是中医对个体生理特点和素质倾向的总称。
个体的体质是由遗传、先天禀赋、后天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
体质不同,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疾病易感性等方面也有所不同。
中医体质包括整体体质、脏腑体质和气血津液体质三个方面。
2. 体质与疾病中医认为个体体质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密切相关。
同一种疾病在不同的体质中可能表现出不同的症状和病程,对于个体化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因此,中医治疗中常根据患者的体质特点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更好的疗效。
3. 体质与生活方式个体的体质特点也会影响其生活方式的选择。
比如体质较虚弱的人应该有规律作息,避免劳累过度,注意饮食营养等;而偏热体质的人适宜多参加户外活动,注意情绪调节等。
4. 体质与中医调理中医体质学说也在指导中医调理方面有所应用。
中医调理包括药物治疗、针灸、艾灸、按摩、运动疗法等多种手段,针对不同体质的个体可能选择不同的调理方法,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5. 具体的体质分类根据中医体质学说,个体的体质可分为平和体质、气虚体质、阳虚体质、阴虚体质、痰湿体质、湿热体质、血瘀体质、特禀体质等多个类型,每种体质都有其特定的素质特点、易发疾病和调理方法。
6. 平和体质平和体质是中医理想的体质状态,包括气血旺盛、脏腑功能协调、生理功能正常等特点。
平和体质的人一般比较健康,患病率较低。
平和体质的人应该注意保持生活的平衡,避免过度劳累及不良生活习惯。
7. 气虚体质气虚体质是指气血功能失调,气虚,常见疲乏无力、容易出汗、眩晕等症状。
气虚体质的人应该多进行一些气血调理的方法,如艾灸、适度的运动等。
8. 阴虚体质阴虚体质是指阴虚火旺,常见烦躁热症、盗汗、口干口渴等,适宜选择滋阴清热的调理方法。
9. 阳虚体质阳虚体质是指阳气不足,常见畏寒肢冷、腰膝酸软等症状,适宜选择温补阳气的调理方法。
10. 痰湿体质痰湿体质是指体内湿气过重,常见痰喘、口苦、消化不良等症状,适宜选择化湿祛痰的调理方法。
老年病临床诊治(中年老年病学)

总之,由于老年人有与其他年龄段人不同的生理病理特点,因 而其发病具有以上特点,临证时当善于辨识。
第二节 老年病辨证概要
老年病临床表现常常具有不同于其他年龄组疾病的证候特点,临 床上对于老年病的辨证,常多种辨证方法综合运用,以脏腑辨证、 虚实辨证为主系的整体,五脏之间有生克制化的 关系,脏与腑之间有互为表里的关系。老年人随着增龄,脏腑功 能日益衰退,脏腑之间的协调变得极为脆弱,一旦发病,常累及 多脏,或身兼数病,气血阴阳相互波及,虚实寒热参合更迭,病 机演变尤为错综复杂。因此,对老年病进行脏腑辨证时,一定要 从整体观出发,不仅要考虑一脏一腑的病变,还应该注意脏腑之 间的联系和影响,这样才能把握病变的全局,抓住主要矛盾。
气和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和源泉,在生理上既是脏腑功能活动的 物质基础,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在病理上,脏腑功能发生病变 也必然要影响到气血阴阳的变化,而气血阴阳的病变也要影响到某些 脏腑。总之,气血阴阳的病变是与脏腑密切相关而存在的。
因此,老年病的脏腑辨证,应着重辨明脏腑气血阴阳之虚,兹就五脏 常见虚证的辨证要点分述如下。各脏腑的实证请结合“虚实辨证”。
有些老年病的症状表现似与原来的疾病关系不大。如贫血患者并无 明显头晕、气短、面色苍白,但可表现为无欲、消沉、失眠,甚至 精神错乱等;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无黏液性水肿面容,仅有怕冷、 便秘、疲倦、皮肤干燥,易误认是衰老的一般表现。甚至有些老年 病还可出现与典型症状和体征相反的病理信息。如老年人患甲状腺 机能亢进,不仅不多食,反而还厌食;患恶性肿瘤及其他严重疾病, 红细胞沉降率数值却正常,而某些健康老人反升高至35~40mm/h。
老年人脏腑生理功能日渐减弱,精血不断衰耗,阴阳气血的生 理状态逐渐失去平衡,或为阴虚,或为阳虚,或因阳气虚弱而 致阴精生化不足,或因阴精亏损而致阳气生化无源,进而阴阳 两亏、多脏虚衰。
第六章体质与疾病的发生和演变

由于邪气的种类、性质、强弱和致病途径不同,而个体又有脏腑气血阴阳偏 颇偏聚的体质差异,因此在疾病开始阶段,表现为不同的类型。如: 2.发病的倾向性
阴阳平和质、肝郁质、阳盛质、阴虚质、气虚质者往往感而即发; 瘀血质、痰湿质、气虚质、阴虚质、阳虚质等常呈渐进性的病理变化, 即徐发,或常在原有病的基础上继发新的病证; 精亏质、肝郁质、脾虚质、气虚质、阴虚质、痰湿质等患病后还会在一 定条件下反复发作。
第10页,共29页。
2.发病的倾向性
早在《灵枢·五变》就指出:“肉不坚,腠理疏,则善病风”, “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小骨弱肉者,善病寒热”,“粗 理肉不坚者,善病痹”。
(1)常见体质类型的发病倾向性 小儿脏腑娇嫩,体质未壮,易患咳喘、腹泄、食积等疾;
(2)特年异高体之质人的,发精病气倾多向虚性,体质转弱,易患痰饮、咳喘、眩晕、心悸、消 渴、痹证等;
阳虚之质:阴寒内盛,卫外不固,气化无力,易患感冒、咳喘、腹泄、肿胀、阳痿、 遗尿、郁证;
阴虚之质:体内精血津液亏少,阴不制阳,多发久咳、肺痨、不寐、噎膈、便秘、 消渴、内伤发热等。
阴盛之质:内里伏寒,气血运行障碍,多发寒实证、瘀血证、痛证; 阳盛之质:热盛气壅,上犯清窍,易患狂证、疮痈、便秘、热证等; 气虚之质:脏腑功能低下,易患内脏下垂、虚损性疾患或慢性病。 气郁之质:因气机运行不畅而多有郁证、脏躁、百合病、梅核气、不寐、胁痛等病。 瘀滞型体质:气机郁滞,血行不畅,易患郁证、癥积等病; 瘀血之质:血运受阻,多发痛证、出血证、瘀血证、癥瘕、中风、胸痹等; 痰湿之质:由于水液运行排泄不畅而多有痰饮、中满、水肿、瘿瘤、眩晕、中风等。 湿热之质:易患疮疖、黄疸、痿证、痢疾等病。
体质就其表现特征和机能活动而言,反映了正气的盛衰偏颇。人们常常 将体质与正气相提并论,体质强者,抗邪、驱邪、调节、修复能力强, 不易感邪发病;体质弱者,御邪抗病修复能力差,易感邪发病。
体质与发病的关系

体质与发病的关系
体质是人体自然属性的综合,包括遗传、生物、心理、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因素,它决定了人体对外界环境因素的不同反应和适应能力。
一些疾病的发生和体质有密切的关系,下面是一些典型的例子:
1. 遗传体质与疾病:遗传体质是影响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某些疾病,例如先天性遗传疾病,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
这种体质易受到遗传因素影响,有一定的家族聚集现象。
2. 血型与疾病:血型因素在某些疾病的发生中也有一定的地位。
例如,ABO血型与溶血病、胃溃疡的发病率相关。
3. 体质与寿命:长寿的人往往具备优良的体质,例如低血压、高免疫力、平稳的情绪等。
而阳性体质弱的人则较容易患上多种慢性病,甚至会影响寿命。
4. 环境因素与体质:环境因素,如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和生活环境等,也是影响体质的重要因素,不良的习惯或者环境往往会导致某些身体健康问题的出现或加重。
总之,人们的体质不同,对疾病的易感性也不同。
因此,个人应该重视自己的身体体质,注意身体健康和疾病防控,例如通过合理的饮食、适当的运动、良好的生活习惯等等。
《内经》体质理论发微

1 ・
具易 感性 , 对 某 些 疾 病 具 易 罹 性 和倾 向 性 。 中 或 病 因 学 对 这 一 现 象 早有 所 察 , 视 之 为 “ 气 并 同
求” 《 , 素问・ 标本病传论》 “ 日: 人有 客气有同气’
清代医家张志聪《 黄帝 内经素问集注》 :客气 注 “ 谓在天之六气 ; 同气者 , 吾身中亦有此六气 , 谓 而
而体质就其生理学基础和表现特征 , 在一定程度上 反映了正气的盛衰偏颇。一般而言 , 体质强壮则正 气 旺盛 , 抗病 力强 , 以致 病 ; 质赢 弱则 正气 虚 弱 , 难 体 抗病力差 , 易于致病 。对 于个体差异在病因与发病 学中的地位 ,灵枢 ・ 《 五变》 曾举 斧斤为例 , 以木质的 坚脆喻人体质强弱 , 分析其与发病 的关 系。同样的 论述也 出现于《 灵枢 ・ 论勇》 《 、 灵枢 ・ 百病始生》 《 、灵 枢・ 本脏》 之中,素问・ 《 刺法论》 总结道: 正气存 内, “ 邪不可干” 。由此看来 , 体质与正气密切相关 , 并在
江 西 中 医 学 院 学 报 20 2月 第 21 第 1 9年 0 卷 期
J RNAL OF ING OU JA XIUNI ER I OF T M 0 9V 12 . V S TY C 2 0 o. 1No 1
《 内经》 是医学史上论及人类 体质现象最早 , 也 是最 全 面 的一 部 医学文 献 , 本文 拟就 其体 质 与疾病 、 体质与辨证论治的有关理论作了探究 。 1 《 内经》 论体质与发病 体质 与发病 的问题 , 属体质病因学范畴或体质 病 理学 范 畴 , 是从 体 质 的角度 来研 究疾 病 的发 生 、 发 展 、 归与 预后 。 转
著为病也” 说 明个体体质 特殊状态或缺 陷也是 内 , 伤情志疾病发生的关键。 1 2 体 质 与疾 病 的 易感性 、 向性 . 倾 个体体质的特殊性 , 往往导致个体对某些病邪
体质健康和疾病之间的关系

体质健康和疾病之间的关系
内容:体质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是人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体个性特征。
其表现为结构、功能、代谢以及对外界刺激反应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性,对某些病因和疾病的易感性,以及疾病传变转归中的某种倾向性。
体质具有个体差异性、群类趋同性、相对稳定性和动态可变性等特点。
这种体质特点或隐或现地体现于健康和疾病过程之中。
体质现象是人类生命活动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它与疾病以及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
体质的个体差异历来是生命科学中所关注的话题。
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在其所著的《论人的本性》一书中,曾提出过多血质、胆汁质、抑郁质、黏液质四类体质,较直观的描述了人的外部表象和宏观的体貌特征、行为心理等,但未能完全反应其本质。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因为病因不明确疾病就无法根治。
临床流行病学和现代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除细菌、病毒感染和中毒性疾病外,心脑血管疾病、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神经精神疾病等大多数疾病,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发病前就早已存在于病人体内,自身基本生命结构和功能的失常,即体质的异常。
这就可以回答为什么接受相同的外因刺激,只有特定的人发病,且不同的人可能会得不同的病;相同疾病的发病人群有共同的生命特征,有相同或相似的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特征;没有外在诱发因素,有些人却可以在不知不觉中起病;特定年龄、性别、种族多发某一种疾病等问题。
浅谈体质与疾病的关系

一
样, 易患的疾 病和 临床 上表现 的病 证也 不 完全一 样 , 以 正确认知 不 同体质 的病 因病机 所
以及 他们 的心 理状 态和 疾病 的关 系问题 , 临床 工作 中取 得很 好 的疗 效有 直接 关 系。 在 主题 词 疾病 体 质 中医病 机 中西 医学 比较 研 究 1 体质 与疾病 以及 健康 有 着密 切 的关 系 生命 科 学是 2 世 纪 的重大 科学 命题 , 突 出研 究维 持生命 1 是 整 体 活动 的本 质 , 研究 生命 活 动 的动 态 特征 及 其 过 是 程 和 规律 的科学 。而 体质 现象 是人类 生命 活动 的一 种 重要 的表 现形 式 , 与疾 病 以及 健康 有着 密切 的关 系 。 它 体 质 的个 体 差 异 历 来 是 生 命科 学 中所 关 注 的话
有 外在 诱发 因素 , 有些 人却 可 以在 不 知不觉 中起 病 ; 特
乏 自制 能力 , 乏持久 而 又有序 地进行 工 作 的能力 ; 缺 粘
胞、 分子 生 物学 诊 断指 标 和研 究 成 果 等纳 人 中 医诊 断
液 占优 的为粘液 质 , 表 现为性 情孤僻 , 觉 和行为 都 其 感
是 均衡 的 , 情 不显 于色 , 表 感情稳 定 , 反应 迟钝 , 以适 难
体 系 , 与 发病 后 中医诊 断及 审证 求 因结 果 进 行综 合 再
分析 , 将病 因诊 断细 致化并 确 定 中医发病 机制 。 ⑦将 已
应 生 活条件 的改 变 , 作上 埋头 苦干 。 工 在 临床工 作 中我们 发 现 , 因为病 因不 明确 疾 病 就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学说

调理原则
因人制宜、整体观念、辨证施治。
运动调理
根据体质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促 进气血流通。
精神调理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调节心理 状态。
药物调理
根据体质类型,使用相应的中药或针灸等 治疗手段。
常见体质调理方案
气虚质
益气健脾,适当食用黄芪、党 参等中药材,进行太极拳等运
动。
血虚质
养血补血,适当食用当归、枸 杞等中药材,进行散步等运动 。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学说
目录
• 体质学说的定义与重要性 • 体质的分类与特点 • 体质的形成因素 • 体质与疾病的关系 • 体质的辨识与调理 • 现代医学对体质学说的研究与应用
体质学说的定义与重
01
要性
体质学说的定义
体质学说定义
体质学说是指根据个体在生理、心理等多方面的特征差异, 将人群划分为不同的体质类型,并分析不同体质类型与疾 病发生、发展及转归关系的学说。
体质的辨识与调理
05
辨识体质的方法与原则
望诊
观察形体、面色、舌象等,判断体质 类型。
01
闻诊
听声音、嗅气味,了解体质状况。
02 03
问诊
询问症状、病史,综合分析体质特点。
辨识原则
全面分析、综合判断,结合个体差异。
05
04
切诊
摸脉象,判断气血阴阳等状况。
调理体质的方法与原则
饮食调理
根据体质特点,选择合适的食物,补充营 养。
平和质
精力充沛、适应力强、抵 抗力好、耐受寒热、不易 患病。
气虚质
易疲乏、气短、自汗、易 感冒、舌淡红、苔白润。
血虚质
面色苍白、心悸失眠、头 晕眼花、月经量少、舌淡 红、苔薄白。
体质因素与疾病关系述评

志病 患 者 的体 质类 型存 在 差异 , 老 年组 ( ≥5 5岁 ) 阳 虚质 构 成 比高于青 年组 ( ≤3 9岁 ) 和 中年 组 ( 4 0 ~5 4 岁) , 而青 年组 ( ≤3 9岁 ) 情 志 病 的发 病 率 高 于 健康 对照 组 , 提示青 年 阶段是 情 志病证 多发 的年 龄 阶段 。
基 金项 目: 国家 自然 科 学 基 金项 目( 3 0 7 7 2 6 8 5 ) 作者简 介 : 钱会南 ( 1 9 5 5 一 ) , 女 , 博士 , 教授 , 主 任医师 , 博 士 研
究 生 导 师
不 同年龄 具 有 不 同 的体 质 特点 , 不 同年 龄段 具 有 不 同的疾 病 发 病规 律 。邓 科 穗 等 】 研究表 明, 儿 童、 青 少年相 对单 纯 , 壮 年 的体 质 类 型有 F 分化 , 老 年体 质 明显 复杂 化 , 且 兼 夹 体 质 者较 多 。 老年 发 病 种类 明显增加 且合 并病 也 比较多 。儿 童虽 然平 和质 较多, 但 还是 易 于发 病 。青 少 年 和 壮 年 之人 则 发 病
有强 , 有 短有 长 , 有 阴有 阳。 ” 南 于先 天 禀赋 的不 同 , 个体 体质 具有 不 同 于他 人 的特 征 , 因 而个 体 对 疾 病 具有 不 同 的易感 性 。例 如 , 禀 赋 素弱 , 气虚血少 , 性 格 向内 , 有 抑郁 家族史 者 , 则是 青春 期女 性抑 郁症 易 发 的体 质 类 型_ 1 ] ; 鼻 咽 癌 家 系成 员体 质 以 虚弱 质 为 特点 , 癌 家族史 及 嗜 食 腌 熏 食 品 为鼻 咽癌 的 主要 危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体质ppt课件

(二)、体质的构成
形态结构
构成体质的基本要素: 生理功能
心理状态。
4
1、形态结构的差异性
➢ 外部形态结构:
范围: 体格、体形、体重、性征、体姿、面色、 毛发、舌象、脉象等。
意义:体质的外在表现。 体表形态是个体外观形态的特征,是体质的标志 之一。
➢ 内部形态结构:
范围: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 意义:体质的内在基础。
张景岳:藏象阴阳分类法 叶天士:阴阳分类法
15
二、常用体质分类及特征
➢阴阳平和质:阴阳平和质是功能较协调的体质。 ➢偏阳质:偏阳质是指具有偏于亢奋、偏热、多
动等特性的体质。 ➢偏阴质:偏阴质是指具有偏于不足、偏寒、多
静等特性的体质。
16
阴阳平和质 偏阳质
偏阴质
身体强壮,胖瘦适度, 形体多偏瘦,但较结实; 形体多偏胖,但较
2023最新整理收集 do
第五章
something
体
质
目的要求:
1.掌握体质的概念、体质学说的应用
2.了解体质学说概述、体质的生理学基础、 体质的分类 研究体质学说的意义 整体把握个体生命特征 分析疾病发生,发展和演变规律 对诊断、治疗、预防、养生、康复有重要意义
1
第一节 体 质 学 说 概 述
5
2.生理功能的差异性
• 形态结构
生理功能
• 表现--脏腑功能的盛衰,各系统功能的强弱, 机体的抗病能力,新陈代谢,自我调节能力
6
3. 心理特征的差异性
心理特征:是客观事物在大脑中的反映.是感觉、知觉、 情感、记忆、思维、性格、能力的总称。属于“神” 的范畴。
形神合一:形态、机能、心理之间具有内在的相 关性;心理特征还与不同个体的社会经历和所 处的文化环境有关。
简述体质与发病,疾病转归的关系。

简述体质与发病,疾病转归的关系。
摘要:1.体质与发病的关系2.疾病转归与体质的关系3.增强体质降低发病风险的意义正文:在我们的生活中,体质与发病、疾病转归的关系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体质是指个体在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它影响着人体对疾病的易感性、发病类型、病情演变及预后转归。
本文将简述体质与发病、疾病转归的关系,并探讨如何增强体质降低发病风险。
首先,体质与发病的关系密切。
不同体质的人对疾病的抵抗力不同,有些人天生具有较强的免疫力,即使接触到病原体也不易发病;而有些人则容易受到疾病侵袭。
研究表明,体质指数(BMI)、血压、血糖等生理指标与发病风险密切相关。
体质较好的人,生理指标处于正常范围,患病风险相对较低;反之,体质较差的人则容易患上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其次,疾病转归与体质的关系亦不容忽视。
体质影响着病程的演变和预后。
以感冒为例,体质较强的人,感冒症状较轻,恢复较快;而体质较弱的人,感冒症状可能加重,甚至引发其他并发症。
此外,体质较差的人在患有严重疾病时,康复过程也相对较慢,且预后较差。
那么,如何增强体质降低发病风险呢?以下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1.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合理膳食、规律作息、适量运动等都有助于增强体质。
饮食上要均衡营养,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腻、高热量食物;作息上要遵循生物钟,保证充足的睡眠;运动方面,可根据个人兴趣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如散步、跑步、游泳等,每周保持3-5次,每次30分钟以上。
2.调整心态。
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对增强体质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发现,心理压力过大的人更容易患病。
因此,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避免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中。
3.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的健康问题,有助于预防疾病的发生。
特别是对于患有慢性疾病的高风险人群,更要重视体检,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了解体质与发病、疾病转归的关系,并采取相应措施增强体质,是我们预防疾病、提高生活质量的关键。
第六章 体质

1.身体健康,机体内部的结构和功能完整而协调;
2.发育良好,体格健壮,体型匀称,体姿正确;
3.心血管、呼吸与运动系统具有良好的功能;
4.有较强的运动与劳动等身体活动能力;
5.心理发育健全,情绪乐观,意志坚强,有较强的抗干扰、抗不良刺激的能力;
6.对自然、社会和精神心理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二)健康的具体标志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素问·生气通天论》)。形为阴,神为阳。机体内部及其与外部环境的阴阳平衡,形与神的相对平衡是健康的标志。要保持强健的体魄,必须使形神统一。因此,中医学常常将理想体质的标志融于健康的标志之中。健康的具体标志如下,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
气质,在现代心理学中为人的心理特征之一,是个体心理特征的总称,主要表现为情绪体验的快慢、强弱,外在表现的隐显和动作的灵敏迟钝等方面的心理特征,即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和灵活性方面典型的稳定的人格心理特征,是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征。所谓心理活动的动力是指心理过程的速度(如知觉的快慢、思维的灵活程度)、强度(如情绪体验的强弱、意志努力的程度)、稳定性(如注意力集中时间的长短)、指向性(如内倾、外倾)等。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与遗传有关,是在人的生理素质基础上,通过生活实践,在后天影响下所形成的。气质只能使人的个性具有一定的个性企图,而不能决定其个性特征的内容。中医学中的“气质”,源于中国传统哲学的气一元论。“人由气生,形以气充”,“人生气禀不齐”,所以人的品行、道德也各不相同。气质,又称为气禀、气性、禀性等。气与心、性相关。所以,中医学所说的气质,是指个体出生后,随着身体的发育、生理的成熟发展起来的人格心理特征,包括性格、态度、智慧等,其含义比现代心理学中的“气质”,广而且深。现代心理学中的“气质”,实际上相当于我们通常所说的“脾气”、“秉性”。
第六章-病因病机学说

3)暑多夹湿 夏季多雨而潮湿,热蒸湿动,水气弥漫,所以
暑邪常与湿邪同时使人致病。 除暑热症状外,常兼见四肢困重,胸闷呕吐,
纳呆,便溏等湿阻脾胃气机升降失常的症状。
中医基础理论
(4)湿邪
凡致病具有重浊、黏滞、趋下特性的外邪,称为 湿邪。
湿为长夏的主气。
中医基础理论
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3)暑邪
凡夏至之后,立秋以前,致病具有炎热、升散、 兼湿特性的外邪,称为暑邪。
明显的季节性,只有外感,没有内生。 伤暑 —— 轻者 中暑 —— 重者
中医基础理论
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壮热、烦渴、面赤、脉洪大等火热炎盛的症状
2)暑性升散,扰神伤津耗气 上扰心神或上犯头目 腠理开泄,耗伤津液,气随津脱,严重者突然昏厥
3)风性主动
动:动摇不定之意。 《素问》:“风胜则动”,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临床上常见眩晕、抽搐、震颤等症状都与风有
关。
中医基础理论
4) 风为百病之长,善合他邪
风邪常兼它邪合而伤人,为外邪致病的先导。 风寒、风湿、风热、风燥。
风邪致病最多。 《素问·风论》曰:“风者,百病之长也。”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火热之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1) 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
“阳胜则热”——实热证 高热、恶热、口渴、汗出、脉洪数 症状多见人体上部:
心火上炎----口舌糜烂 胃火上炎----牙龈肿痛 肝火上炎----目赤肿痛
中医基础理论
2) 火热易扰心神
心属火脏,对火热有特殊易感性。 火热之邪入于营血,易影响心神。 表现为心烦、失眠多梦、狂躁不安、神昏
中医基础理论
2.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中医学基础第6讲-体质

第六章 体 质 第一节 体质学说概述
一、体质的概念; 二、体质的构成; 三、体质的特点; 四、体质的标志。
第六章 体 质
中医体质学说,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体质与 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学科。即研究人体的体质形成、特征、 类型、变化规律,及其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演变关系, 并以此指导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学科。
二、后天因素
(六)其他因素: 1.年龄 人体的结构、功能与代谢的变化同年龄有关, 从而形成体质的差异。如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易虚易实,易寒易热。青壮年:精气血津液充盛,脏腑 功能强盛,体质较稳定。老年人:脏腑功能生理性衰退, 以阴阳失调、代谢减缓、气血郁滞、脏腑功能减退。
第六章 体 质
二、后天因素
二、后天因素
(四)疾病因素:疾病是促使体质改变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疾病改变体质多是向不利方面变化,如大病、 久病之后,常使体质虚弱;某些慢性疾病迁延日久,患 者的体质易表现出一定的特异性。但感染邪气,罹患某 些疾病(如麻疹、痄腮)之后,还会使机体具有相应的 免疫力,使患者终生不再罹患此病。
第六章 体 质
第六章 体 质
二、后天因素
先天因素是体质形成的基础,后天因素是体质演 化的条件,即体质又是在后天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逐步 发展变化着的。
影响体质的后天因素主要有:年龄、性别、饮食 营养、劳动锻炼、精神情志、地理环境等。
第六章 体 质
二、后天因素
(一)饮食营养(因素):饮食结构和营养状况对体质 有明显影响。饮食物各有不同的成分或性味特点,而人 之五脏六腑,各有所好。脏腑之精气阴阳,需五味阴阳 和合而生。长期的饮食习惯和固定的膳食品种质量,日 久可因体内某些成分的增减等变化而响体质。第六章 体 质
中医基础理论第五章体质习题集

第六章体质一、选择题(一)A1型题1.观察和测量身体各部分的大小、形状、匀称程度,以及体重、胸围、肩宽、骨盆宽度和皮肤与皮下软组织情况可判断()A.体表形态B.体格C.体型D.体姿E.性征2.体型中最有代表性的差异是()A.皮肤之厚薄B.肤色C.腠理之坚松D.形体之肥瘦E.身高3.衡量体格的重要指标是()A.体型B.体重C.体姿D.身高E.性征4.体质是指人体的()A.身体素质B.心理素质C.身心特性D.遗传特质E.形态结构5.奠定中医体质理论基础的古代医籍为()A.《伤寒杂病论》B.《妇人良方》C.《景岳全书》D.《内经》E.《千金要方》6.先天禀赋决定着体质的相对()A.可变性B.连续性C.复杂性D.普遍性E.稳定性7.后天各种因素使体质具有()A.可变性B.稳定性C.全面性D.普遍性E.复杂性8.健康之人应为()A.偏阳质B.偏阴质C.阴阳平和质D.肥胖质E.瘦小质9.嗜食肥甘厚味,易形成()A.火旺体质B.痰湿体质C.心气虚体质D.脾气虚体质E.肝郁体质10.具有亢奋、偏热、多动等特点的体质为()A.阴阳平和质B.偏阴质C.偏阳质D.肝郁质E.阳虚质11.具有抑制、偏寒、多静等特点的体质为()A.阴阳平和质B.偏阴质C.偏阳质D.阴虚质E.气虚质12.以下除哪项外,都是小儿的体质特点()A.脏腑娇嫩B.形气未充C.易虚易实D.易寒易热E.代谢缓慢13.以下除哪项外,都是老人的体质特点()A.精气神渐衰B.脏腑功能减退C.代谢旺盛D.气血郁滞E.阴阳失调14.气虚湿盛体质,受邪后多从()A.寒化B.热化C.燥化D.湿化E.火化15.素体津亏血耗者,易致邪从()A.寒化B.实化C.虚化D.湿化E.燥化16.某人身体强壮、胖瘦适中,饮食无偏嗜,二便通调,面色红润,性格开朗随和,精力充沛,举动灵活,睡眠良好。
属于()A.偏阳质B.偏阴质C.阴阳平和质D.阳亢质E.痰湿质17.某人形体偏瘦,面色红润,食欲旺盛,喜饮冷水,易出汗,性格外向,喜动好强,自制力较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每一种病邪的性质和特点不同,分别具有不同的阴阳寒热偏性和致病性, 每一个个体则有不同的体质特点,个体五脏的结构和功能之差异,精气血津 液之盈亏,阴阳寒热之偏倾,决定了个体处于不同的机能状态,从而对各种 致病因素的反应性不同,亲和性、耐受性不同,也就是选择性不同,正所谓 “同气相求”,即不同的体质类型,容易感受相应的邪气,易患某类特定的
(一)体质与正气 1.正气和体质的概念
正气是一身之气相对邪气时的称谓,泛指人体正常的生命物质 及其机能活动,以及基于此而产生的各种维护能力,包括自我 2.正气和体质的联系 调节、适应环境、抗病祛邪和康复自愈等能力,是人体生理功 能状况的总称。
正气
3.正气和体质的区别
正气实质上是人体精气血津液和脏腑经络等物质和功能状况的 总体体现,是对整个人体生命物质及其功能的高度概括,正气 的强弱是人体健康与否的决定因素。
②
③
④
3.正气和体质的区别
体质是一个随个体发育的不同阶段而演变的生命过程,在某一个相当 长的体质阶段,体质状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是不会骤然变化的。 正气的盛衰会因某一阶段生命物质的不足或整体功能的不协调而呈现 较快的变化。 体质是对人体生命活动现象整体表现特征的概括,即对人身心特性的 概括,重在“质”的差别,既有强弱之分,又有不同类型的划分。 正气作为对整个人体生命物质及其功能的高度概括,重在“能力” 的 差别,只有强弱之分,而无类型之别。 正气和体质决定了发病与否和修复、调节能力的强弱。 ③ 体质还决定了发病的倾向性及疾病的病性、病位和病势,从发病学的 角度来看,体质的问题就显得尤其重要。
2.发病的倾向性
早在《灵枢· 五变》就指出:“肉不坚,腠理疏,则善病风”, “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小骨弱肉者,善病寒热”, “粗理肉不坚者,善病痹”。
(1)常见体质类型的发病倾向性
小儿脏腑娇嫩,体质未壮,易患咳喘、腹泄、食积等疾;
(2)特异体质的发病倾向性 年高之人,精气多虚,体质转弱,易患痰饮、咳喘、眩晕、心悸、
①
②
(二)体质与病邪的易罹性
邪气是相对正气时的称谓,泛指各种致病因素,包括六淫、疠气、七情内
伤、饮食劳逸、外伤、虫兽伤、寄生虫及水湿、痰饮、瘀血、结石等,其对正
气的损害主要表现在: ① 干扰人体的机能活动,如引起某些脏腑功能失调、气机紊乱或神志 失常等; ② 直接损伤形质,如脏腑、形体、官窍的损伤,精气血津液的耗损; ③ 导致机体抗病、自愈能力的下降; ④ 改变个体的体质特点。
哮喘病情错综复杂,有明显的个体体质差异存在,凡是体质呈 “虚寒”、“痰湿”、“瘀郁”型者,哮喘往往反复发作,且迁延难 治;多种过敏疾病存在“夙根”,均与体质有直接关系;
癫狂、痫证等顽固性疾病也多有痰、气、血等内伏之邪,并与相 应的体质类型有关。 这些疾病只有调整和改善体质,才能铲除邪气赖以孳生的“土 壤”,根除伏邪,达到根治宿疾的目的。
其气必虚”(《素问· 评热病论》)无疑也是对体质的强调。
2. 在内伤病的发生中,体质虚弱,则正虚生邪而发病。
气虚质、血虚质、阴虚质、阳虚质、气阴两虚质者等,脏腑 阴阳气血偏倾,功能失常,可产生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 火等内邪,内邪易引起新的病变,或改变其体质类型;或适应调节 能力低下,易致脏气发生偏聚盈虚,使体内形成某种情感好发的 潜在环境。 个体体质的偏颇状态或缺陷是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因此,正 气不足是机体发病的内部因素,人体以五脏功能为主体的体质强 弱是邪气能否致病的生理前提。 疾病的发生,除由邪正斗争的结果决定外,还受环境(包括气候、 地理因素、生活工作环境和社会因素)、饮食、营养、遗传、年龄、 性别、情志、劳逸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均是通过影响人 体体质的状态,使机体的调节适应能力下降而导致了发病。
(四)体质与潜在的发病倾向性
由于脏腑组织有坚脆刚柔之别,精气血津液有盈虚多少之异,个 体对某些病邪的易感性、耐受性不同,决定了不同体质的人发病情况 也各不相同。 1.发病的形式
1.发病的形式 由于邪气的种类、性质、强弱和致病途径不同,而个体又有脏腑气血阴 阳偏颇偏聚的体质差异,因此在疾病开始阶段,表现为不同的类型。如: 2.发病的倾向性 阴阳平和质、肝郁质、阳盛质、阴虚质、气虚质者往往感而即发; 瘀血质、痰湿质、气虚质、阴虚质、阳虚质等常呈渐进性的病理变化, 即徐发,或常在原有病的基础上继发新的病证; 精亏质、肝郁质、脾虚质、气虚质、阴虚质、痰湿质等患病后还会在 一定条件下反复发作。
伤。
(三)体质决定发病与否
疾病发生与否,主要取决于正气的盛衰,而正气的强弱和个体体质 状况密切相关,体质就其生理基础及表现特征和机能活动而言,是正气 盛衰偏颇的反映。
体质强壮者,正气亦强,抗邪、驱邪、调节、修复能力强,不易受
邪发病;体质羸弱者,正气也虚,抗病能力差,容易为病邪所伤。临床 常见体质虚弱之人,一遇气候变化、季节更替,或情志刺激,或饮食不 调,或劳倦内伤等,即易患病,而体质强健之人往往安然无恙。 1.在外感病的发生中,体质虚弱,则正虚感邪而发病。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 刺法论》),在强调正气 重要性的同时,无疑也包含了对体质的重视。“邪之所凑,
消渴、痹证等; 肥人或痰湿内盛者,痰湿内伏,滞脏腑,阻经络,碍气化,易患痰 (3)宿疾与体质和发病 证、饮证、水肿证、疮疡、癫病、狂病、痫病、中风、眩晕等病; 瘦人或阴虚之体,阴津亏乏,易罹肺痨、咳嗽、疮疹、便秘、衄血 诸疾。
在现代临床常用的病理体质分类系统中:
“平和质”属于阴阳平和的理想体质类型,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力较强, 平素患病较少,没有特殊的易感疾病。除“平和质”之外,所有的体质类型都存在气 血阴阳的盛衰偏颇,因此其他体质类型对各种疾病的亲和力都有显著的差别,有特殊 的易感疾病。 阳虚之质:阴寒内盛,卫外不固,气化无力,易患感冒、咳喘、腹泄、肿胀、阳痿、 遗尿、郁证; 阴虚之质:体内精血津液亏少,阴不制阳,多发久咳、肺痨、不寐、噎膈、便秘、 消渴、内伤发热等。 阴盛之质:内里伏寒,气血运行障碍,多发寒实证、瘀血证、痛证; 阳盛之质:热盛气壅,上犯清窍,易患狂证、疮痈、便秘、热证等; 气虚之质:脏腑功能低下,易患内脏下垂、虚损性疾患或慢性病。 气郁之质:因气机运行不畅而多有郁证、脏躁、百合病、梅核气、不寐、胁痛等病。 瘀滞型体质:气机郁滞,血行不畅,易患郁证、癥积等病; 瘀血之质:血运受阻,多发痛证、出血证、瘀血证、癥瘕、中风、胸痹等;
①遗传性疾病
②先天性疾病
如皮肤脆薄、毛发稀疏发黄,五迟(立迟、行迟、发迟、 齿迟、语迟),五软(头项软、手软、足软、肉软、口 ③生长发育障碍 软),解颅等。四是过敏性疾病,如哮喘、鼻鼽、风疹 等。
(3)宿疾与体质和发病
由于体质倾向具有稳定性特征,会持久地资生、助长留伏于体内 的易感之邪,使邪气交结不去,成为宿疾痼疾。
称之为病势。
病势与质势结合就会使病理性质发生不同的变化,这种病势依 附于质势,从体质而发生的转化,称之为质化,也就是从化。即言 病情随着病人体质的差异而发生变化。
从化的一般规律:
素体阴虚阳亢者,机体机能活动相对亢奋,受邪后多从热化; 素体阳虚阴盛者,机能活动相对不足,受邪后多从寒化; 素体津亏血耗者,易致邪从燥化热化;
痰湿之质:由于水液运行排泄不畅而多有痰饮、中满、水肿、瘿瘤、眩晕、中风等。
湿热之质:易患疮疖、黄疸、痿证、痢疾等病。
在五行体质系统中:
“木形”之人易发肝胆病变、生殖系统疾病、情志病、筋骨病、目疾 等。 “火形”之人常有心神病、疮疡、血证、中风、暑热病等。 “土形”之人易生脾胃病、痰饮、水肿等。 “金形”之人多肺系病、皮肤病、鼻病、喉疾等。 “水形”之人多腰腿病、骨骼病、生殖系疾病、脑髓病等。
若气虚寒湿偏盛者,受邪后多从湿化寒化。
“从化”过程最终是以证候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换言之,证候实际上
是致病因子作用于人体体质以后形成的临床类型。
不同的病因作用于相同类型的体质,可以出现相同的证候。相同致 病因子作用于不同类型的体质可以出现不同的证候。 由此可见,“证”是以“质”为基础,随质而变化的,证的特征中
(2)特异体质的发病倾向性
先天性和遗传性等因素所形成的特异性体质,带有明显的具有个 体差异性的病变状态特征,其五脏气血阴阳盛衰偏倾,具有特异性 发病倾向,表现为多方面疾病的发病倾向。
如某些出血性疾病(血友病)、癫狂痫(精神分裂症、 癫痫)、消渴(糖尿病)、多指(趾)症、眩晕和中风 (高血压)、多囊肾、色盲、近视、以及过敏性疾病等。 如先天性心脏病、原发性闭经等。
疾病。
一般而言,偏阳质者易感受风、暑、热之邪而耐寒;偏阴质者易感受寒湿之 邪而耐热;痰湿之质易受寒湿所侵和饮食所伤;气虚之质不耐外邪及饮食劳倦所 伤;湿热之质易为饮食劳倦、情志所伤;瘀血之质不耐情志刺激;气郁之质易为七 情所伤,等等。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易感外邪,或为饮食所伤而发病; 年高之人,脏气已亏,精血不足,易感外邪发病,易为饮食情志所伤,不耐劳
体质是指人类个体在生命过程中,由遗传性和获得性因素所决 定的表现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方面综合的相对稳 定的固有特性. 体质实质上是因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的盛衰偏颇而形成的个 体特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体质特点,人的体质特点或隐或显 地体现于健康或疾病过程中。
体质
Hale Waihona Puke 2.正气和体质的联系体质与正气均是精气血津液盛衰和脏腑经络结构与功能的 反映,必然有着密切的关系。 ① 体质普遍地存在于每个个体中,每个人作为一个形神的统一体,必然会 显现出自己的身心特性,也必然会表现出正气的盛衰与否。 体质禀承于先天,得养于后天。先天禀赋决定着个体体质的特异性,也 决定着个体正气的盛衰差别;后天各种环境因素、营养状况、饮食习惯、 精神因素、年龄变化、疾病损害、针药治疗等,使得机体体质具有可变 性,正气也随着体质的变化而变化。 体质特征和正气盛衰伴随着生命自始至终的全过程,其存在和演变时间 均具有不间断性,或表现为生理状态下的生理反应性,或表现为病理状 态下的发病倾向性。 体质就其表现特征和机能活动而言,反映了正气的盛衰偏颇。人们常常 将体质与正气相提并论,体质强者,抗邪、驱邪、调节、修复能力强, 不易感邪发病;体质弱者,御邪抗病修复能力差,易感邪发病。